0

藏族民风民俗优秀作文精选推荐两篇 作文怎么写(最新20篇)

中国民俗文化村以“二十五个村寨,五十六族风情”的丰厚意蕴赢得了“中国民俗博物馆”的美誉。小编收集了民俗文化村之旅的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8087

作文

619

民风民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11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五十六朵鲜花一齐绽放,每朵鲜花都有着不同的民风民俗,最吸引我的还是傣族。

对于我这种业余“吃货”,最先要干的事就是品尝傣族的独特小吃——竹筒饭。将新鲜的竹节砍下,将糯米放在竹节里,加水侵泡若干小时,用芭蕉叶或干净的甘蔗叶将筒口塞住,放到火上烤,再将竹筒放在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敲击,剥去竹筒的薄皮,便获得一条圆柱形的米饭。傣族的竹筒饭美味菜谱,将糯米放入竹筒里烤熟,融入糯米香、青竹香于一体,是色香味俱佳,最具民族特色的风味食品。

傣族是一个盛产竹子的民族,所以除了竹筒饭,就连他们住的房子都是竹楼。之所以用竹子,是因为竹子可以防酷热和湿气。如果你是阳历的4月13日至4月15日到傣族来游玩,那么你要小心啦,因为这是傣族在过新年——泼水节,所以稍不留神,就会成为“落汤鸡”!到了泼水节,傣族的男女老少就穿着节日的盛装,挑着清水,先来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

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朵朵水花在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所以在泼水节自然也少不了舞蹈,孔雀舞优美、雅致、抒情,孔雀舞是傣族舞蹈的灵魂,舞蹈以孔雀的各种姿态为基础,在去与美的再创造中,集中凝集傣族儿女的审美旨趣。还有不少的舞者尽情的挥洒自己的即兴之作,有的边跳边唱,有的甚至边跳边喝酒,如痴如醉,不拘一格,连续跳上几天似乎也不会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傣族虽然是少数民族,但他们的热情、古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精美的服饰装点着这片土地,装点着傣族人民幸福美满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节贴春联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每到每年的12月28日,家家户户就热闹起来了。一会儿刷浆,一会儿贴胶带的。欢欢喜喜过大年嘛!

每年的12月28日,我们每家每户就要贴春联了。为什么有这个习俗呢?我问了问妈妈。妈妈摇了摇头。我又去问爸爸。爸爸也不知道。问了一遍,还得还请叫我的电脑先生啊!

电脑先生说:“传说当年明朝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喜欢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有一年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赞不绝口。巡视中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就问原因,侍从回答说:“这一家人不识字,不会写。”朱元璋就当即挥笔写了一副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从此,春节贴春联开始普遍盛行了。”

听了电脑先生的讲解,我们全家人都明白了贴春联的来历。我们一家赶快刷浆,还要忙着自己贴春联呢!

我们贴贴贴,忙活了好一阵儿才贴好了几幅春联。不一会儿,外面鞭炮声就响起来了,大街也热闹起来了。好了,不给你说了,我要去过新年贴新春对联啦!拜拜!

欢欢喜喜贴春联,快快乐乐迎新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春节民风民俗的六年级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们中国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的日子,那一天我们中国人要一起度过。“春节”也是我们常说的过年,虽然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是我相信他们的心中一定也很激动、兴奋、愉悦,那我就说说我们增城过年的风俗吧。

早在春节降临前,家家户户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我们都会把家里的各个角落、里里外外都给打扫干净,进行一次大扫除。春节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爸爸妈妈每年都要精心挑选一幅好春联,今年爸爸妈妈选的上联是:家有福星高照照,下联是:财如人意滚滚来,横批是:五福临门,这副春联预示着新的一年里我们家会财源滚滚、家庭幸福。

除夕那天晚上,爸爸妈妈会准备一大桌好吃、美味的饭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团圆饭。吃饱了团圆饭我们一家子围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我们边看边谈,说他们表演得怎么样,我们一直看一直看到很晚,直到凌晨才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大年初一的那一天,我们早早地起了床,穿着新衣服,给家人拜年了。他们就会给红包我,大人们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我们。红包里的多少钱并不重要,主要是让我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

我很喜欢春节,因为春节十分热闹,还可以收到许多压岁钱,可以吃到很多好吃的!这就是我们增城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民风民俗经典

全文共 44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故乡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是我们村的民风民俗却非常引人注目。下面我就说说我们故乡最大的节日,新年的风俗。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新年。新年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故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新年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故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故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我们故乡的民风民俗除了体现在节日的气氛里,最大的体现还是在我们故乡人的热情好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383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中,婚姻是合两姓之好,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大事。婚姻的好坏,对于当事人的一生幸福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婚姻的禁忌颇多。比如中国古代有同姓不婚的禁忌,特别是**禁忌在世界各国都非常严格。在中国人眼里,**不仅伤天害理,且为禽兽不如的行为。再婚禁忌也很严格。这里我们只谈常见的有关婚礼方面的一些禁忌。

相亲时如有盆碗等物摔碎,被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说明二人无缘颇为忌讳。打碎器皿有分、碎、烂、折的表述,而这些语言对于婚姻,对于生命均非好事,故其他一些庄重正式的场合,人们都有此忌。

晋南闻喜在结婚的当日,男女双方在饮食中忌带荤、不准吃猪肉,据说如果吃荤两人便不能白头偕老,中途夭折死亡。而河津一带却与此恰恰相反,结婚当天必须杀猪并以猪头祭祖宗,供奉于祖宗牌位前。同时,还要用扫帚蘸着猪的热血在洞房的墙上划几个“十”字,有辟邪之意。

在晋中一带,新郎到岳父家迎接新娘时,一定要“偷”一个茶杯,所谓偷,就是女方看见也不能说,茶杯是一定要让新郎带上的,且必须完整带回,不得破损。否则,对于新郎新娘的婚姻有某种不祥的预兆。这里似乎是说日后待新娘要象对待这个杯子一样,小心爱护,好好照顾,珍惜珍爱。

在汾阳,新郎不偷茶杯而要输两个水碗,当地俗语叫做zhunzhun,因为有“偷两zhunzhun,快抱孙孙”之说,所以偷碗被赋予了抱孙子的含义。

新娘离开娘家时,过去要坐轿子,在雁北和吕梁的山区中人们常常乘一种颇有特色的“骡驮轿”,坐轿子是一定要挂上弓、箭和镜子的,现在这些习俗都已逐渐消失。但在很多地方,母亲还是要给女儿一面铜镜或现在样式新颖的镜子带上。它的用途并非用来梳妆打扮,是为了在路上避邪驱凶的。

山西很多地方,接新娘时,新郎往往要送一幅墨镜给女方戴上,似乎是取代了以前的红布盖头。而新人来回最忌走自己已走过的路,以避走回头路之嫌,当然也不能走办丧事人走过的路。

盖头与墨镜的作用都是避免与鬼神等不祥之物直接面向。婚礼队伍也怕中途通上如狗群打架,疯人病人等,怕冲了“花套”与喜庆,是不吉利的征兆。碰上了是要倒霉的,以后不是妻死便是夫亡,要不就是多灾多难。这是任何一个结婚人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婚这一天也忌讳谈论什么与死、病有关的事情,也忌天气时阴时晴,人们总是把这些事情联想到婚姻的命运。

在一个村子里如果有两家办喜事,人们都忌落在后面。因一般再婚者山西方言称后婚,所以不愿意落个“后”字。而且也忌两结婚者相遇,偶而相遇则要交换所戴的鲜花或者手绢,这样才算吉利。

晋南一带,对于相同时间里村里同时举行婚事和丧事是极力回避的,办喜事者尤为不悦。迎亲的队伍也忌途中遇上诸如十字路口、水井、碾子、石头等物,如果避犹不及,则须用红布盖住,或用白石灰划线圈住。

而在吕梁、汾阳一带,迎亲队伍如果在半路与送葬队伍相遇,对于结婚者来说还是个好兆头,是吉利祥和的。也许是红白喜事都是喜吧,人们并无此忌,双方互扔钢嘣儿以示招呼。

新娘下轿后,有属相相克的人都要回避,以免对人对已之不吉。在五台县,厨师们还要把菜刀插入菜板底边,锁起厨房,全部回避。据说,厨师是新娘下车时相犯的主要对象,而菜刀更是不可示之于外的。此外,在新娘被接到婆家后,要在嫂嫂的陪伴下更换所有的衣服,换下来的衣服一般不再穿着回娘家,特别是鞋子是绝对不能再穿回娘家去,否则对于娘家兄弟极为不利。这似乎可以作为“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的注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端午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4月5日这一天是中华名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关于这个节日,还有一个感人肺腑的传说呢。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晋文公感恩于介子推的“割肉奉君”,想封他做大官,但介子推每次都拒绝了。最后,竟然为此自愿烧死在山中。他留下血书提醒晋文公要做一位贤明的国君。晋文公为了纪念他,将这一天定名为“清明节”。现在,“清明节”已经渐渐演变成为了人们纪念去世的祖辈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家乡的人们不论工作的地方有多远,都要赶回村里,扶老携幼,一起去上坟。我也和爸爸做好了准备,跟着他们出发了。首先去祖坟。祖坟离着我家的坟地有好远,我们在老人们的指点下先后祭拜了后土神,开山老祖,以及我们这一支的老祖宗。然后转道到另一座山去祭拜我的老祖和爷爷、奶奶。祭拜的时候,先将扁豆、豆腐、扣肉、米饭、茶、酒、水果供在墓碑前,点燃三柱清香,烧点纸钱,然后三叩九拜,祈求去世的祖辈们保佑他的子子孙孙们一年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这一天,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不但能见到出门在外的叔叔婶婶,还能见到可爱的表弟表妹。一路上,大人们有说有笑;而我们则一路拈花惹草,追逐打闹。清明节变成了亲人碰面,小伴聚首的佳节。我想:去世的先人们最乐意见到的,也正是这种子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情景吧?

这就是我的家乡“清明节”的习俗,小朋友们,你们的“清明节”又是怎么过的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新春佳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新春佳节都许多传统的新春佳节习俗,比如贴春联,吃年夜饭,拜年给压岁钱……而每年最难忘的新春佳节习俗应该就是扫尘了,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新春佳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这次,我和老爸“光荣”地领到了擦玻璃的任务。我们家住在4楼,我一站上窗台,立刻吓得浑身哆嗦,我看了看下面,一派“万丈深渊”的景象。但事情总是要干的,我连忙和老爸商量了一下,他来擦“风险极大”的外面,而我,则擦我力所能及的里面。

开始擦了,我先用沾过洗洁精的抹布擦窗户的内侧,但由于一年没擦了,窗户的边边角角已经积了一层灰尘,我先用手指尖套着抹布,从窗户的四周边缘用力地抠了一圈,紧接着,我把那块布洗干净,再沾上一点洗洁精,开始对窗户“发起进攻”。

我用那块湿布轻轻地擦着窗户,等到窗子上有了一点洗洁精痕迹时,我拿来一块干净的干布,一小块一小块慢慢地擦拭着窗户上的污点,但是,一块又一块的污点向我“俯首称臣”了,唯独这几块污垢还是在窗户上,做起了“山大王”,仿佛在对我说:“哼!就你这个小孩,还想来拿下我,没门!”我不服气了,又抹上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干布用力地擦,但这么几块顽固的污点就是不下来,我急坏了,这时,爸爸走了过来,对我说:“不要这么费力,这时,爸爸窗户上抹了一些洗洁精水,再用指甲轻轻一刮,那些顽固的污垢个个“举手投降”了。

后面,在我和爸爸的共同努力下,一面面窗户又干净得类似新的一样。这时,妈妈在屋子里的卫生也打扫完了,旧的也“辞”完了。望着焕然一新的房子,我仿佛看到了明年,我们每个人的运势都写着“胜利”。

新春佳节习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新春佳节重要性的标志,让我们的新春佳节过得更加有趣,让我们一起传承这些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满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56个人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具有不同的民居,不同的饮食,不同的服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里的所有鞋子,上面都绣着花朵,当一缕缕微丝的风吹过去,那美丽的花,在摇曳的摆动着。在他们的民族里看了都是很平常的事,但在我看来,那可是啧啧赞叹啊!

满族的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镶嵌着不同的花纹大花边。在布料上,贵人和新妇女先用朱红、大红的颜色,中年的妇女 喜欢藕荷色,青年少女喜欢粉色、绿色、月白色,长辈一般用深紫色,婆妇惟兰灰素色。旗袍布料多为绸缎,比较贫穷、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男人骑马时穿白褂子,这样不仅显出他们的帅气,而且还……

满族男子的帽子,夏天的时候戴着凉帽,戴着不仅凉爽,冬天的时候,戴着又厚又舒服帽子,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满族人是非常注重礼节。平时满族人互相见面时都要行请安礼,如果遇到长辈的时候,要先行礼请安才能说话,以表示尊敬。

满族人最隆重的礼节是抱见礼,也就是抱腰接面礼。挂族也是满族的一种盛行的一种风俗,旗也叫门笺,窗笺。在春节的时候每家都要在门楣上,窗户上挂旗,有的还贴上对联,增加了节日的喜气的气氛。

满族我国 少数民族之一,它是—朵鲜艳的花,它貝有其它民族没有的不同风俗,不同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安阳民风民俗

全文共 438 字

+ 加入清单

跟其他地方比,安阳民俗基本与内地一样。

春 节吃饺子,放鞭炮,穿新衣服,走亲访友;端午节基本只有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走亲访友。义乌物产丰饶,红糖、火腿、南枣被称为义乌“三大宝”饮誉海内 外;豆腐皮、腐竹、白字酒、山花梨等名土特产,历史久、产量大、质量上乘。而安阳的送羊却很独特:女儿结婚生子后,每年农历五月,备上烧饼、油条等四样礼 品,携子回娘家看望双亲,称“瞧羊“。民间流传有“割罢麦子打完场,谁家闺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让娘家去送羊“之说。

六月由娘家用白 面蒸成羊形面食24个(大、中、小羊各8个),兼有麻糖、水果、西瓜等夏季食品送到女儿家,谓之“送羊“。此举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孙长大成人要孝 敬双亲。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间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说。送羊时间一般是在农历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后送的羊称为瘸羊。有的只送3 年,有的送到外甥结婚后,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安阳城乡颇为重视此俗。

豫北好几个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倒也不是只有安阳这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苗族民风民俗_500字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好,我是少数民族——苗族的小姑娘。苗族这个字眼,相信大家都非常陌生。今天,我就带大家走进我苗族,了解我们苗族的民风民俗吧。

苗族大约有740多万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地。苗族居住地带气候温和,山环水绕,大小田坝点缀在山岭之中,给人一种祥和的气氛。

苗族人还认为世上有鬼神,他们认为鬼有两个种类,一种为善鬼,也就是神,会给人带来幸福、好运。而另一种则是恶鬼,他们认为,死去的人或动物的怨恨化做的恶鬼,会带来霉气、厄运、灾祸。有些地方的苗族人认为盘瓠(一种神犬)或枫树枫木为他们的始祖,把它们当作祖先来崇拜。很有意思吧!

苗族人认为万物有灵,崇拜自然。他们拥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则迷信鬼神和巫术。苗族人对某些奇特的自然景物认为是灵性的体现,如果遇到,就会对其顶礼参拜。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极少有人信仰佛教和道教。

他们的饮食也很有意思。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则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里面包着鲜肉或酸菜,味道极为鲜美。苗族人还爱吃酸、辣味的食物,他们的典型食物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介绍完饮食,就要介绍服饰了。在我们苗族,不管男女老少,都爱戴银饰。银饰的种类也很多:有银花冠、银牛角、银花带、小银花坠……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苗族,我们的民风民俗是独具一格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陕西民风民俗

全文共 2404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淫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藏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藏族有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叫沐浴节。你知道沐浴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个很出名的医生,叫宇托·云旦贡布。他的医术十分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治好。所以藏王赤松德请他去做御医,专门给妃子们和自己治病。但是宇托进宫后,心中仍然忘不了草原上的百姓。他经常借外出采药的功夫去给百姓治病。

有一年,可怕的瘟疫流行了起来,许多牧民卧床不起,严重的还被夺去了生命。这时,宇托医生奔跑在辽阔的草原上,为一家家患病的人们治病。他从雪山上和森林中采来各种药材,煎药给百姓们服下。许多濒临死亡的病人恢复了健康。人们都称他为“药王”。

不幸的事发生了,宇托医生去世了。草原又发生了瘟疫,比上次更加严重。生命垂危的牧民只好跪在地上,祈求上天保佑。

说来也巧,一天,一个快要病死的妇女做了一个梦。梦见宇托医生对她说:明晚,当东南天空出现一颗明亮的星星,你去吉马亚河洗澡,病就会好的。果然,当这个妇女洗完澡,马上就恢复健康了。

这件传开后,家家户户都来到了吉马亚河洗澡。凡是洗过澡的病人,每一个都变得红光满面,健健康康了。

人们说,这是宇托医生化作了一颗星星,用星光把河水变成药水。因为上天只给他7天的时间,所以这颗星星也只出现7天。

从此,藏族人民便把这个7天定为藏族的沐浴节,每年的这个时间,人们都去附近的河里洗澡。据说洗澡以后,人就健康愉快,不生疾病。

其实,我觉得这只是一个民间传说而已。真正使人民的病好起来的,是宇托医生那颗永远牵挂着、爱着人们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民风民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的重要节日与汉族差不多,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中秋节等。

满族曾信仰多神教的萨满教,早期分宫廷萨满和民间萨满两种。清代历朝皇帝举行各种祭神祭天典礼,如宫廷萨满设“堂子”祭天,都用满语诵经跳神。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东北的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和爱珲等地,满族民间仍保有萨满教。民间萨满又分以跳神为职业的萨满和管祭祀的家萨满两种,现已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苗族民风民俗

全文共 503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名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是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等交接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到来的贵客,苗族的习惯先是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的时候,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是不吃,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的热情。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客人要到塞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等高楼,宴会上以鸡、鸭佳肴,以心,肝为贵,要先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有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者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坐的老人。

苗族人确实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仪。

花,是个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围成的一朵花,不同民族的风俗,不一样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蒙古族是东北亚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除蒙古国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在蒙古族有一种风俗叫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和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脖子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来蒙古族还有许多风俗,比如:敬神、骨肉进餐……带你一起唱歌:蒙古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表达出来。唱歌与对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怎么样?听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和我一样开始喜欢蒙古族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元宵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节有很多习俗,如: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放烟花、猜灯谜......还有啊,就是要吃汤圆。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元宵节虽然天气很冷,但是没有下雪,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心情,到了晚上,很多人都走出家门,到广场看放烟花,赏灯,猜灯谜。

烟花还是像往年一样好看,今年是在淄博体育中心集中燃放,天刚黑下来,这里已经聚集了很多很多人,周边的道路都封闭了。七点半,焰火晚会正式开始了,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鸣响,夜空变成了一块美丽的画布,各色礼花腾空而起,竞相绽放,似流星,似蝴蝶,似花冠,似奔腾的骏马,似奔流而下的瀑布......展示出一幕幕流光溢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的人间胜景。我们忍不住欢呼起来,真是太美了!

回来的路上,妈妈给我讲他们小时候怎么过元宵节,那时候的节目可多呢,一般从正月十四持续到正月十六,每天上午听到锣鼓声一响,大人孩子都聚集到马路两旁,等着扮玩的队伍,那喧天的锣鼓声,整齐的高跷队伍,让人精神振奋的舞龙舞狮,最传统的打铁花......是他们儿时最爱看的节目。

妈妈说她小时候最怕的是扮玩队伍里骑小毛驴的,那些人化妆的像小老太太一样,歪戴着帽子,嘴里叼着袋,嘴角还点着一颗大黑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后面的人拿小鞭子一抽,他就撒欢一样往人群里乱窜,一不小心就来到你面前,吓得大人孩子们直往后退,大呼小叫的,也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欢笑声,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藏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新馆于2007年9月开馆,位于香格里拉县城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旁。2009年初,经国家文物局评定公布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5400平方米,楼高4层。展厅是原来博物馆的2倍,供游客参观的展厅有两个,博物馆功能设计也更人性化、更环保和更安全。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以静态文物陈列和动态的多媒体演示,集中反映具有云南藏区特色的自然生态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使参观者更清楚、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香格里拉。也为古城增添一道风景线,丰富古城文化内涵,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

跨进博物馆的大门就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沙盘,沙盘主要展示了迪庆州的地理位置,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横断山脉中断,云南、四川、西藏三省交界处,是世界著名的三江并流国家风景名胜区腹地。沙盘后,有两幅很有意义的壁画:茶马互市和军民鱼水情。茶马互市主要反映出了,茶叶从主产地版纳由马帮运送,一路经思茅、大理、丽江到达迪庆,在这条古道上往返进行着茶马互市的古老交易,也带动了多元文化和经济的交流;而军民鱼水情讲述了一幅1936年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迪庆时,与迪庆人民关系融洽,红军为百姓看病,百姓送子参军的军民和谐画面。

一楼主要为历史文物展厅,拥有文物鉴赏、民族风情、佛教文物、近现代文物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文物鉴赏包含藏传宗教文物、石器、青铜器、陶器、工艺品、民族服饰、书画、钱币、国宝鉴赏和近现代文物的收藏展览。民族风情主要是少数民族文物的展览,包含民族服饰和民族饰品的收藏展览。佛教文物主要是佛像、唐卡、佛教法器、佛教乐器、羌姆舞面具及服饰、隔板画、东巴经书、东巴纸牌画和其它宗教文物等的收藏展览。工艺品有直木酥油盒、糌粑盒、杨章木糌粑盒、羊皮革囊、熊掌箭包、鼻烟壶、牛皮托包、鼻烟壶、弩弓、明代瓦饰、砍刀、疙瘩木碗、疙瘩木酥油盒、豆腐渣木碗、茶桶、彩绘大糌粑盒等。

在一楼和二楼楼梯间的墙壁上,还挂有一幅幅用珍贵的蝴蝶拼出来画,这些画以人物为主,极具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及收藏价值。

二楼为藏医药文化展厅,展厅设有曼唐展区、《四部医典》展示。曼唐就是医学教学挂图,它以彩图的形式把藏医药学的全部内容用80幅唐卡,4900多个小图像形象地表达出来;《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藏语简称为《据悉》,全书分四部:《根本医典》《论述医典》《秘诀医典》《后续医典》计156章,约二十四万多字。79幅唐卡,则依据《四部医典》的内容绘制的;以及人体胚胎发育图、人体骨骼及脉络图、手术器械展示、第一粒脑颅手术图、金针调拨法图、动植物标本展示、毒哈图拉、矿物标本等展示。游客还可以找优秀的藏医师免费看病,体会神秘藏医学的博大精深。

在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里,你一定会有一段洗涤心灵的旅程,感受到藏族文化的神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泱泱华夏、盛开着五十六朵名族之花。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穿着,不一样的食物,不一样的民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我的家乡—江西也有着与这边不一样的过节风俗!

我们过节吃的年夜饭是用自家种的大米做的,饱满粒大。我们还要吃饺子、汤圆,用意是团团圆圆;饺子里会放少许糖,用意是这一年的日子过得甜美;还有一种“长寿果”,大多是给老人吃的,是在饺子里放些花生,用意是健康长寿。我们还把饺子和面条一起煮,饺子包的像元宝,名叫“金针穿元宝”。

过年时我们还要贴对联、贴年画、拜祖先、敲锣打鼓......但最开心的还是我们这些晚辈了,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也表示了长辈们对晚辈新一年的祝福。我们还要到亲戚家拜年,不过,我们要送礼物,都不能是奇数,拜年者进了亲友的门,应该看不同对象说不同的祝语。临走时,主人便会取出自家大桔,意在互赠吉祥。

一年又一年。年就这样在传统的紧密急促程序中、在孩子们收到压岁钱的喜悦中、在人们吃年夜饭的快乐中渐行渐远。这也明显地展示了中国文化风俗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春节民俗民风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有很多的风俗,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其实在这些节日里我最喜欢的还是过春节

在我的家乡,春节是一年中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为它是新的一年中的开始,所以春节我们就会办的很热闹。一般春节的前几天我们一家人就会老家,然后,再去买一些过年用的东西。

我们一家共有十几口人,所以干起活来很快,也很热闹,一点也不感觉累。还不到一天的功夫,我们就把所有的是都安排妥当了。第二天,我们几个小孩一起去街上买烟花,我们逛了一天买了很多的烟花。距离过年还有两天,我们总觉得时间过的太慢。终于,打了大年三十,我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包起了饺子,有好多种口味的。我奶奶包的饺子是最好吃的。到了傍晚该下饺子了,但是小饺子之前要先放鞭炮,这是我们老家的风俗。一会饺子熟了我们就开吃了,我们吃这自己亲手包的饺子真香。到了晚上我们全家人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开心心的。

到了大年初一早晨就会起得很早,四、五点就得起床,然后还得吃饺子,吃完饺子就去拜年了。我们挨家挨户的去拜年,当然我们也可以拿到压岁钱。不知不觉中一上午就过去,在中午我们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一个团圆饭。大家在一起很开心,难的在一起一次。新的一年我们都该更加努力的做好自己的事。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