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关于孔子的作文【精品20篇】

浏览

3681

作文

433

故事二:孔子被问倒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昔仲尼,师项橐。”“仲尼”大家都知道是孔子。这“项橐”何许人也?笔者查阅有关资料,这项橐是燕国一少年。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孔圣人很有学问,特来求教。”孔子笑说:“请讲――。”

项橐朝孔子拱拱手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海,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格格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

从上面“孔子猜谜”中,我们应有两点启悟:一是学问(知识)是无止境的;二是要善于观察、分析、积累。若只是捧着现有的知识,坐而不学,将被社会淘汰。要不,孔圣人为什么会败在项少年的手下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孔子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孔子观后感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个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伟人,虽然他早已离我们远去,虽然他不处在我们这个信息化的年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前几日,我们在学校里接触了这位老人儒雅的思想。我们跟着语文石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我就对孔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中还是很有用的。

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还是需要大家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就是做人择友的标准之一。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达到了人生的很高境界。

孔子不光是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也是我们身边生活的指路人。每当我们在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取得了成功,这激励着我把精力投入到自己的目标上,有了前进的动力。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并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他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

孔子,这个名字的背后,也暗含着一种文化,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在影响着我们。没有了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们的生活也失去了色彩……。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子,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感悟孔子作文

全文共 1139 字

+ 加入清单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因遭家难,迁居鲁国。孔子三岁时死了父亲,十七岁又失去了母亲,家境贫困,没有机会受正规教育,全靠读书自修。他自幼好学,拜许多人为师,所以精通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计算等本领。

孔子一生,政治上不得志。年轻时,曾做过管仓库、管牛羊的小官。五十多岁才当了鲁国的司寇(代理宰相)。但不久,因为政治见解不合,一气之下离开了鲁国,带着一些学生周游列国,四处游说。孔子的志向很大,要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但他的政治主张在鲁国行不通,到齐国也碰了壁,到陈、蔡小国更不必说。在卫国住了一段时间后,六十多岁又回到了鲁国,埋头讲学和整理古书。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所谓“仁”就是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爱人”,一方面要统治者相亲相爱,加强内部团结”,另一方面也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不能过分剥削压迫民众。孔子还主张严格遵守“礼”的规定。这“礼”就是周朝制定用来区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级的典章制度。他的思想,自汉以后,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旧传统,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口号,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孔子的学生相传有三千人,其中最著名的七十二人。比如子路、冉有、子贡、颜渊、子游、子夏、曾参等。孔子的学生多数出身贫贱,年龄参差不齐,有的与孔子几乎同年,有的与他相差三、四十岁,还有父子二人(如曾点与曾参)都是孔子的学生。做孔子的学生,学费低廉,只须十条肉干。孔子向贫贱的下层传播文化,并且教育学生“每事问”,勤思考,温故知新;他提倡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诱导启发的教育方法。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到今天还值得学生和参考。孔子的另一大贡献是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孔子以前有不少文献,他一面学习,一面加以整理,同时向弟子传授,经他整理的典籍有《尚书》(上古历史文献汇编)、《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周易》(古代算卦用书)等。他还根据鲁国的史料,编撰了一部编年史,这就是被后世称为五经之一的《春秋》,开创了私人修撰历史(最初史书由史官撰写,即所谓官修)。据司马迁《史纪·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于乱世,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但不被接受,所以发愤修撰《春秋》,寄托他的理想,表达他对邪恶的嫉恨和对正义的褒彰。《春秋》以及“春秋笔法”(文笔曲折,遣词造句中带有褒贬倾向)对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 作文

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故事,不仅见于《史记》等正史记载,也见于老子彩图(相传春秋末期)和汉画像砖。在洛阳市东关大街北侧有一座碑楼,据传就是孔子入周问礼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电影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也是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是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哲理故事之孔子东游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孔子:您好,近日怎样?

在小的时候,常常听到别人谈论您及您的各种著作。我时常眨着眼睛思考着:你究竟是何许人也 ,为何大家会如此崇尚您。小小的我,脑海中充满了疑问,努力地想要寻找到其中的答案。终于在我七岁时,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获得了一本带有拼音及注释的《论语》。从此,我便与《论语》有了不解之缘。

尽管刚开始时,那一本书有拼音,也有注释,但是我依旧读不懂它。虽然我每天背诵、朗读,满嘴的“之乎者也”,但是我还是读不懂它。那时,我小脑袋中猜想了起来: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只会“之乎者也”的老者;也许您不过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也许您不过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也许您不过是一个······脑袋中充满了幻想、充满了疑问、充满了种种可能。

由于读了您的《论语》,我小的时候可闹过不少笑话呢!不,您喏——那时,我正好八岁。偶然间看到了您《论语》中的一句话,叫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当时,读了您下面的注释,原来这是一种饮食习惯。然后我就在想:怪不得别人会崇拜您,原来您是靠这种饮食习惯才被别人崇拜起来的。如果我也照这种饮食习惯,会不会也一样被人崇拜呢?说干就干。于是乎,我开始监督起了妈妈,非要让她照着您书中所说的去做饭,否则我就坚决不吃饭。没办法,为了那时长身体的我,为了不让我的骨骼发育遭到破坏,只能依照我的话去做(您不要以为父母很溺爱我哦)。 那天我折腾了妈妈一上午,才做出了您那所谓好的食物。吃饭时,我觉得这跟平时的饭菜没什么区别,那您为什么会成为一个令人崇拜的对象呢?不一会爸爸回来了,看着心不在焉的我,立即知道我心中有事。所以,他毫不犹豫的开始盘问起我,无奈之得从实招来。听完我精彩的“演说”后,爸爸竟哈哈大笑,只笑得我心惊胆战。我不理解爸爸为何大笑,不理解我的“演说”有何问题,也不理解您到底为何云者。而后,我又开始了大调查。

在我十二岁时,我在一家书店中无意看到了您那厚厚的一本《论语》,这本书比上一次的那一本更好、更大、更重,而且书中没有拼音,连注释也比那本细、多、易懂。我看了看那不菲的价格,狠了狠心买下了这一本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您、了解您、看懂您、明白您的书。

有了上一次看书的经历,我开始对书中有些知识看得懂了,但同时却又不明白它的道理。有一次,为了弄懂您书中的意思,我也闹出了笑话。不信,您瞧那天,我正好全神贯注地看着新买来的那一本书,以至于我竟然没有听见妈妈的叫喊声。无法,妈妈只得把饭端到我看书的屋子里,妈妈一边叫我快点吃饭,一边又嘱咐我小心眼睛别看坏了——您可是不知道,只要有书我就会不管三七二十一,也要把书看完,又何况这一本还是关于您老的。我一边应答着,一边又心不甘、情不愿的不放下您的书,只能边吃饭,边看书。因为是书桌,我正好写完作业,还没来得及收拾便看起了您的书。我正津津有味的品读着。哎呀,不好!“一个非法分子”——橡皮趁机进入了我的口中。没事,拿出橡皮继续啃读。可谁知,这一切竟被偶然间进来的妈妈看得一清二楚。

啃读完您书中的一点点,只能出去休息、休息了。后果可想而知,刚出了房间就被家人看到,一个个笑的前俯后仰。我一时蒙住了,为何?这到底是为何?看着一脸迷茫的我,妈妈强劲地捂着肚子和嘴,尽量不让自己笑出来,也给我讲了事情的原委。虽然听得不太清楚,但也略知一二,只得跑回屋子。刹那间,脸红了、心跳也加速了,谁让自己这么出丑呢!想想妈妈刚才做动作、讲故事的情景,脸更红了、心跳得也更快了。

您看,我对您的著作痴迷的样子,就知道我与《论语》的不解之缘了吧!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懂得了您那些“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割不正不食······”的含义。这些话现在不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它使我明白:只有积极向上的态度,对生活另一种美的阅读品位和审美观点,对人生的一个理想、一个追求。只有这样,才能有一个充满意义、充满追求、充满美丽的好人生。当然我现在也明白,你不是一个只知“之乎者也”的老者;不是一个满身铜臭的地主老头;不是一个当朝为官的大老爷;而是一位学者,一位谈天论地、精通天文地理的学者。您创建了儒家学派,留下了无数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宝,您是为了天下众生而生,所以才受到尊重,并不是所谓的什么饮食习惯。您受到天下所有人的尊重,您当之无愧。

谢谢您及您的著作,有了它们,我才会与书交上朋友,并且成为好朋友;有了它们,我才会了解您及您不平庸的一生;有了它们,我才会有如此多的感慨。

我想:(当然这里不再是我随便的猜想)您及您的著作一定会永远流传下去,因为您是值得骄傲,当之无愧的东方伟人,而您的著作也是使人受之一生、用之一生的知识宝库、精神财富。我依旧会继续将您及您的著作研究和挖掘下去。

祝您开心快乐! 某年

[优秀作文: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子的为人之道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625 字

+ 加入清单

刘世博有言:“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需孤独执著,此为不息;需悲天悯人,此为厚德;需当仁不让,此为载物。古往今来,问心无愧于这八字者少之又少。”我想孔子就是那少数人中的一个。

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孔子是自强的。孔子的一生中并不富裕,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潦倒的,可就如雨果所言,“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是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孔子就是从熔炉爬出来的那个神人。为了他的道,孔子所展示出的坚毅令人赞叹,或许此时孔子已经不再被适合称为“文人”了,我想“战士”这个称谓更适合他。战士为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对孔子而言,道是他的盔和甲,义是他的矛和盾,究其一生以一人之力与世界抗衡。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这足以用来言说孔子。

孤独执着,此为不息。孔子的路不被当时的主流认可,甚至被攻讦,可他仍是“一意孤行”,艰难的、执着的,一步步走着。他不懂什么叫随大流,也不会去随大流。大流,在当时便是趋利、趋势,这个大流是大部分人的处世方式和精神指向,这种特征显示的不是人的强大,而是人的虚弱,是部落群体意识的翻版。由于不自信,因此每迈一只脚,每做一件事都要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如何举手投足,然后自己加以尾随和效仿。他人仰望则自己仰望,他人俯视则自己俯视,他人鼓掌则自己鼓掌,他人吐口水则自己吐口水……至于何以至此,却不去弄个明白,反正随大流是安全的。时代的无边麦浪中,他一茬一茬地割着,他当然割不完这些名为“礼崩乐坏”的稻,可是他真的割不完吗?“人最经常缺乏的不是不计回报的魄力与勇气,而是看清什么值得全力压上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礼乐复兴而奋斗,纵使千万人不解、蔑视,他也置之不闻,即使明白做不到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他的魄力与勇气以及智慧成就了孔子,虽然主张不被采用,半生漂泊也终是化其为“悲壮”。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他哭泣,它只认一个人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孔子庙,还有这万世师表的美名,不是为了纪念孔子的委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悲天悯人,此为厚德。孔子的人生中似乎总带着悲悯的色彩,不论是“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还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都展示了孔子广博的胸怀与深厚的同情心,对人对物,他所展现出的悲悯之意,有时让他几尽于佛陀。如傅雷所言“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饱经磨难,心怀天下,竭力推行“德治”“仁政”,孔子希望乱世中的百姓能寻得一个礼乐井然的国家,而非饱受君主的暴政折磨。出于对天下的怜,对世道的悲,他向各国国君兜售他的政治方略,最终仍是无人采用。可又如约翰·肖尔斯在《许愿树》中所写:“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孔子饱尝的所有孤独寂寞,因厚德载于后世,为其浓墨重彩、流芳百世又添一笔。

当仁不让,此为载物。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诸侯纷争,士大夫崛起,礼乐制度崩坏,人际关系紧张,在这般混乱的情况下,许多人归隐山林,如长沮桀溺等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愿插手改变世道,只有孔子一人站出来,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面对乱世,他不隐居不躲避,也不愿“与世推移”,而是孤身扛起“克己复礼”的大旗,当仁不让,这又是何等的勇气与魄力!在时代的黄昏,他沉在淤泥里,背起山河,自己做那个挖开深夜的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子是也。当灵魂懂得它的使命后,孔子必然是幸福的,即使知道未来遍地荆棘也无损于此,“飞蛾扑火时必然是极幸福而快乐的”,此言得之。于是他在这条荆棘路上经历的一切创伤也会痊愈,也会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噪声变为谐声。

孔子的路并不是一个人走到辉煌和快乐的终点,它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_1200字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五单元作文

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之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我们现代人来说,还具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题记

《论语·卫灵公》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贡问了老师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什么叫“恕”呢?孔子又用八个字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学会宽容。

宽容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着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古人尚能如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调整自己心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学会宽容。

《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这件事启示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风平浪静。”得理也让人,宽容的感化作用常比剑拔弩张作用要恒久得多。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

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 “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让我们学会去宽容别人吧!该放下时且放下,人与人能宽容相处,我们的生活将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我眼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论孔子名言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和他们看齐,看见不是贤人的人就在内心自己反省。”这句话看起来简简单单,再怎么看也就那么一句话,然而,深入一想,如今的我们有谁能做到像孔子说的那样?我想大概是少之又少吧!但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

开朗的人必然会比内向的人朋友多,人缘好,设想一下,如果一个内向的人羡慕那些外向开朗的人缘,如果他一天只会在那想:“哎,如果我是他那该多好,那么我就不会再孤独,再寂寞,如果我是他……”如果他不去想办法使自己变开朗,变得人缘好,那么,他一切一切的“如果”就会永远的是“如果”,不会去实现,他也永远不会变得人缘好;成绩好的人,必然得不到老师们的赞赏,同学们的夸奖,如果一个成绩不太好的人梦想自己的成绩变好,得到老师赞赏,同学夸奖,可如果他一天不去努力使自己提高,成绩出类拔萃,只会在那空想的话,那他的梦想就怎么也不会变成现实,他终究是那个成绩不好的人,得到老师的赞赏,同学的夸奖终究只是梦,只是幻影;富人必然会有很多穷人没有的权力,如果一个穷人想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却只会坐在那乞求上帝,不去想怎样才能让自己成为富人,让自己拥有富人那样的权力的话,他就只能坐在地上乞求富人施舍钱财。如果人们没有“见贤思齐焉”的这种精神,那么穷人还是穷人,成绩差的人还是成绩差的人,内向的人还是内向的人,不会有所改变。有些人看到一些品德差的人就只会在一旁指指点点,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身上也正有这样令人讨厌的品格,别人同样的讨厌你,因此,我们应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这种精神。

我们应做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走进孔子作文

全文共 1182 字

+ 加入清单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确是悬挂在古今世界的明灯,照亮了暗暗的时代,像是一颗启明星,在黑暗中带给人们希望。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写春秋,又为中华民族留下“中华圣经”——《论语》,为中华所做的贡献不可数之。

过去的孔子周游列国,广收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用行动影响了一群又一群人,如今的孔子以“仁”为矛,《论语》为盾,用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便是其中之一,并收获颇多。

我与孔子的偶遇要由邢老师说起。记得那是初二,运动会结束后,邢老师带我们去文庙祭拜孔子,走进文庙,每次落脚都十分轻盈,脸上露出庄严肃穆的神情,生怕打扰了在这里休息的神灵。走到孔子圣像面前,仿佛全身流过从未有过的严肃感和压迫感,令人对孔子无比敬仰。再看那孔子圣像,一袭布衣,却掩盖不住满身金光,垂耳微笑。如果说记忆是海滩上的散沙,那么我与《论语》的美丽相遇便是最美妙的贝壳了,我读《论语》的琅琅声就是贝壳鸣出的动人心弦的海之声吧。

回到家,已是夜晚七时,顾不上吸尘除垢,径直打开《论语》,迫不及待接受思想教育,“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我无法不为这句话而感动。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读了不少书,明白了不少知识,并不代表你有素养,只有学会承担,才真正能被人真心相敬。我的境界又高了一层。

而那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又令我怦然心动。匹夫尚不能被夺志,那么我呢,三军将帅可夺,那么各种职业怎么能一步青云呢?想不到当代的生存精神早已被古人演绎。

孔子是圣人,《论语》是圣书,很荣幸的,人生路上我遇到了孔子,碰见了《论语》,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课下的时候,每仰望头顶的孔老夫子,都不禁为他的一生而慨叹——他以“有教无类”做宗旨,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做道路,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做行动,以“不亦说乎”做动力,创建儒家,将“仁,义”传承了下去。

孔子不仅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心中的精神领袖。

我总感动于孔子的“有教无类”,在孔子“三十而立”的时候,开办学堂,广收学徒,肯学便授,走进他的学堂,到处洋溢着融洽的气氛,不远处望到众弟子围坐到老夫子旁,闲情雅致,令人动容。

我总感动于他的“道之以道,齐之以礼”。战火纷飞的春秋战国,各国的人民都受尽了压迫,只是唯有孔子,关心民生,反对刑罚,坚持“道”与“礼”,政者,“正”也;德者,“得”也。孔子真正做到这样,却遇到的只是战火和昏君,但我相信,一切都无法掩盖他的正气和仁义。

我总感动于他的“不亦说乎”,以事事为乐,生活在快乐之中,总是乐以忘忧,正是这种乐观的精神,才支撑着他写完自己的一生。

他的执著,他的仁德,他的和乐,走过了两千多年,走到我的心中,带来一句句叮咛。想必孔子就在不远处,隐身在天空中,静坐在香书里,与我心灵相通,携我同行。

我读《论语》,感到心中的一丝升华。我相信我与孔子的缘分会走下去,永不停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写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787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

我是一名很喜欢您的中学生,我非常喜欢您。您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您编撰的《春秋》是中华文学宝库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学上的一朵奇葩。您不仅对中国闻名,在国外也享有盛名,不愧是中国人的骄傲。

您对后世的影响很深刻。就拿1988年来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到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您的存在,为中国以及世界流下了不朽的影响。

您的《论语》虽是弟子编撰的,但是也是那么的让你深受影响。里面的每一句话都那么的富有哲理,每一句话都可以让人一生受用,做为一生去遵循、铭记的座右铭。而且是一部非常值得学习、值得颂读的书。其精华之一,也就是在告诉我们,心灵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个人一生中难免有一些缺憾和不如意,如果你放不下这些缺憾和不如意,那么你将永远活在阴影之中。您的思想让我感悟很深也学到了很多。

您曾说过一句话:“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意思其实是在说人的根与本,只有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好了,你才有行动干事的可能,否则会一事无成。这也正是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则所谓的“先须自养,方能养人”,也正是同理。人生在世要先安身立命,然后才能谋图大业,追求人在世的需求。您说我理解的对吗?

另外,我真的很敬佩您!敬佩您的文采,您的思想更敬佩您对中华民族这几千年来文学修养上的贡献。还是那句话,您是中国的骄傲,有了您是中国的幸运,没有您则是中国的不幸。

自从读了您的《论语》后,我不仅学会了什么是责任还学会了宽容。责任就是如果化行动会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而宽容就是能让人更加关爱,生命与生命之间更加贴近。

您是中华民族的丰碑,您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孕育出的时代伟人,您是指引中华民族前进的明灯!

此致

敬礼

一名喜欢您的中学生

2011年4月1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980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爷爷:

我是您的一个普通学生,相隔数千年后壮胆写打扰您,不仅是为了向您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有几个问题亟待您的指教。

我是一名中学生,与您相隔着比银河还远的距离。您在别人的心里是神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大文学家,可我知道您一定是一位和蔼可亲的爷爷,你虽离我们远去,可您的精神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您的思想主张没有因为时间消逝而褪色,您曾撒下的“仁爱的种子”依旧在我们心中蓬勃生长。包含您思想的《论语》一书,如一盏指路明灯,能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回正确方向;如一杯香浓的咖啡,让我们理解细细品味人生百态,才能感受到它的香甜;如一支支锋利的箭,让我们懂得“良药苦口利于病”的道理。您的思想主张启迪着我们,熏陶着我们……

孔爷爷,您知道吗?在我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所以只有努力读书,才能为自己的未来铺上红地毯。而我读书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成绩也一塌糊涂,看着同学个个都“节节高升”,而我却一落千丈,心中也似打翻了五味瓶,常常上课不专心。

孔爷爷,写的论语中让我们懂得了很多,让我从一个懵懂天真的小男孩渐渐的开始懂事,还教会了我在生活中怎样去处理和对待事情。让我考虑事情更加的周全,自我克制自己行为。也不会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过度自傲,我知道比我好的人还有许多,正如你“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只会心里告诉自己:下次还要超越自我,努力做到最好……

有一次,我的科学某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那是我天天晚上在复习与预习的结果,就有同学来请教我。我感到十分的开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喜悦……这事又正如你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但这事也在启发我还要做的更加优秀。

我这人有个致命的缺点。当我做错事了,终会拉几个人与这事情没有多大关系的人下水。自从有一次老师告诉我了一句话让我知道了自己的事情自己承担,与别人无关。而那句话让我受益匪浅,也是论语中十分经典的一句“己所不欲,施于人”在这从中我汲取了许多的经验和切身体会。

其实,孔爷爷,您教给我的何止这些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让我学会了选择朋友,“不耻下问”让我攻克更多难题,学习更上一层楼,“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一个君子……孔爷爷,您的闪光思想照亮了您的子孙后代的茫茫路途,指引着他们的衣食住行,您的一言一语都是我们人生的课堂。孔爷爷,看到这些,您一定感到很欣慰吧。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歇后语

全文共 419 字

+ 加入清单

小编今天为大家提供了有关孔子歇后语,欢迎大家的阅读。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比喻人心肠狠毒)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打哈欠-一口书生气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雀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孔雀的尾巴--翘得太高了(比喻特别骄做)

孔方兄进庙问一一钱能通神

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游列国-净是礼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门前讲《论语》-不自量力

孔夫子教《三字经》-大材小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看纪录片《孔子》有感

全文共 1008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1月1日,作为“开年献礼”,中英联合摄制的大型纪录片孔子》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首次以合拍纪录片的形式将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搬上银屏。这部纪录片摆脱了对孔子形象塑造及其思想阐释刻板单一的窠臼,运用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以及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对儒家思想与当下社会思潮的联结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解读,阐释了儒家思想对于解决现代社会思想难题与症结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观众当中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作为迄今为止首部以孔子为题材中外合作拍摄的纪录片,影片中处处体现着国际化的视角,代表着人类共同的审美标准与道德追求。该片大量采访了诸多中外著名研究学者和专家,从人性化的角度来阐释孔子历经坎坷的一生,使其从“至圣先师”的神坛回归到民间,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饱满、有血有肉的孔子形象。而对于孔子的思想和文化传承方面,则更多地选择了国外专家的观点,从一个国际化的大视角来对儒家思想进行多角度的阐释和解读,这不但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而且可以让世界能更好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解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影片中的国际化视角也体现在以平民化的叙事和现代化的价值标准来阐释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影响,从每天广播《弟子规》的山东曲阜东野村,到以私塾形式教授儒家经典的北京四海书院,再到将儒家思想纳入管理理念中的京博石化集团;从跟踪记录建筑工人张艳阳春节归家团聚的过程,到孔氏家族族谱的修订,再到遍布世界各地的孔氏家族子孙大团聚,都说明了孔子及其儒家思想数千年来世代传承,已经深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阶层、方方面面都潜移默化地产生着巨大的引导与推进作用。

孔子作为中华文明最具象征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已经成为全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孔子》这部纪录片以国际化的视角,平民化的叙事、以及现代化的价值标准,将场景的还原展现、专家学者的观点阐释与现代社会生活的真实事例相结合,将历史的横向阐释与时间的纵向剖析相交融,在展现孔子饱满鲜活形象的基础上,以全新的视角剖析了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乃至全世界的巨大社会影响和文化价值,在展现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同时,更是以国际化的视角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了现代中国人的处事原则与精神风貌。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将作为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长久地滋养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灵,推进社会和文化不断地繁荣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中考英语作文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twenty-five hundred years ago life in china was very hard. most of the people were hopelessly poor. into these times one of china’s great leaders was born. he was confucius. confucius came from a noble family, but his parents were poor. his father died when confucius was only three years old. the boy was a good and obedient son to his mother.

he grew up to be quiet, thoughtful, and studious. as confucius watched the people around him, he became eager to help them. at last he left his family and started out his students to be honest and kind, and to honor their parents. he taught them that a good man never lets himself get angry. many of his savings were gathered together and written down. one of his famous savings is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others to do to you. “ for years he wandered from province to province spreading his ideas to all who would listen to him.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心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每个人都了解的,我们学过他的名言警句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够知其意的却很少很少,包括我自己,我目前也只能懂得他的几句而已。

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略的警句中他的这句话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我认为孔子的这句话说得非常的好,他正适合于我们,可以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读死,要善于去灵活应用开动脑筋,在念读的同时要反复地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它的好处在哪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将自己的思考融入课本当中反复的推敲之后就会有所得。

我就有过亲身体会以前我学习成绩总是提高不上去,父母也给我报了许多补习班,但是终究没有太大的效果,后来,在上课时学了《论语十则》后,就对这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晚上做完作业后就躺在床上仔细体会这句话的用意,子经过几天的推敲后就发现了自己学习成绩提不高的原因,那就是没有善于思考的习惯,后来在每次上好课后我总会在下课时思考关于上课时的一些问题,在补习班里就将没有思考出来的问题问问老师,成就因此有了进步。

如今想想,孔子被称为圣人可一点都没有错,他的每句话都含有巨大的哲理,每当我理解了其中的一句时,我只会认为我只是看到了冰山的一角,自己只把自己当成浩瀚的宇宙中一颗没有光亮的小行星,自己要学的知识还多着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孔子为何喜欢颜回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

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眼中的孔子小学

全文共 707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里评价圣人,不知道他老人家会不会计较。可我绝对不是在孔子背后戳脊椎啊!您老人家千千万万不要梦里找我……今天我在天桥中央站了好久,看到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大家都有要紧事似的,各个行色匆忙。 可怜的人啊,你知道自己在忙什么吗? 每个人出生时都光着屁屁,现在 却狠不得用数张面具包裹自己。

又是一阵堵车,我突然想起了孔子,当年周游列国游说时他坐的什么车呢?条件好了也就是快马加好车夫。也许他的马听懂得欣赏诗歌,马夫兴许还会玩弄个古典打击乐。谁让孔先生的嘴能说会道,马听得多了都知道不上进很没面子。

每天孔子早早的起床,抹些盐在牙齿上,利于预防口臭,以便听者受益。事实上有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是食宿在路途中。这样他必然会象鲁迅所言“他一定有胃病”。古代没有马路,道路坎坷,吃完饭就颠簸必然会得胃病,只可惜当时没有马丁宁,科学也见证了他的死因的确与胃病恶化有关。平时按时吃饭的确很重要。我看大家饮食规律的没几个。居然还有经常黑白颠倒的。一定要注意啊。

孔子根本没有想过做圣人,他只想国民以礼相待,过上共产主义的日子。只怪他思想太超前,一不小心成了至圣。亚圣孟子的偶像就是孔子。虽然当时没有模仿秀,但孟子也以惊人的毅力走过了偶像的人生之路。顺便发扬了一下自己的风格,与孔子在形式上略有不同。看来选对了人生方向对以后的发展极为有益呀。 看孟子发展的多好,这就提醒我们只选对的 ,不选贵的。有些东西对你不一定有用,花钱报一堆学习班上的不少,没用!

之后我离开天桥,去了老地方KFC。说不定哪天我们就见面了。我经常在那里看书。看看手里的果汁,想想我可以做平稳的汽车,可以上网和朋友分享一天的快乐,真的没什么好羡慕孔子的。他应该很嫉妒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圣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许多人眼里孔子是众多优点的集合体,但是“圣”只是形容词,孔子首先是个“人”,然后我们再称之为“圣人”。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缺点,毕竟人无完人。在我的眼中孔子就有一个不足之处。

孔子出生于周朝衰弱之际,年轻的孔子拥有满腔热血和斗志他希望自己能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孔子直到中年才在鲁国为官。纵然以至中年,但孔子的热血和斗志却不曾退却。壮志满怀的他希望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当是的社会已是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而鲁国礼乐征伐自重臣出,鲁国国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根本掌控不到国家这个机器的根本之一——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在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因为主人并没有权利,真正有权利的重臣对他的把戏已感到厌恶。因此在鲁国孔子所谓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虽然在鲁国的改革失败了,但哪里失败便在哪里爬起。孔子从鲁国出发四处游说,周游列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施行改革,通过礼乐教化来得到政治上和治国的成功。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各国国君要么就是没有权利无法施行改革,要么就是权利达到巅峰希望逐鹿天下、一统中原,因此孔子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孔子也感叹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之后他依旧走着原来的路,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就这样孔子大半的人生就在赶路和再次地赶路中过去了。

在大多人眼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嘉,而书中对孔子前半生的事迹的正解也是说孔子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但是在我看来孔子固然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但是过分的执着就是一种固执。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中的“中”字代表的是以中为用,其“庸”字又代表的是可常行。而当时的社会已处礼乐崩坏、战乱连连之时,各个国家都在想着逐鹿,希望扩大兵力,大肆进攻,期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粮食、财富。而在这时孔子却希望施行仁政,以礼乐教化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达到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如果有一个希望得天下的君主听从了孔子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那他如何去争这个天下?!要知道诸侯可不是周王朝的嫡系皇室不拥有继承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他如何会来遵守礼乐制度,又怎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的想法呢?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即“不可常行”。并且在孔子的一味执着中并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即所谓的“过”,也就是“不以中为用”。所以说孔子也没有遵循其所说的中庸之道。

所以孔子在我的眼中是一个圣人因为孔子的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他的精神也的确令人敬佩,但在我眼中的孔子也带有一丝丝的固执,亦或叫做偏执的人,只因为他对自己脱离实际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