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秋民风民俗作文20篇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小编收集了中秋节的风俗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5646

作文

1000

关于欢度中秋话题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因为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为中秋节。这个节日的特色是吃月饼和玩灯笼。

中秋节和农历新年一样,是一个家人大团圆的日子。中秋之夜,月亮最圆、最亮。月色也最皎美。家家户户把瓜果、月饼等食物,摆在院中的桌子上,一家人一面赏月一面吃月饼,正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是多么美好的图景。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中秋节吃月饼据说始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日这一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办法把字条夹在月饼中传递给对方。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传开。

后来,朱元璋终于把元朝推翻,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虽然其后满清人入主中国,但是人们仍旧庆祝这个象征推翻异族统治的节日。

中秋节在新加坡是相当热闹的。节日降临前的一个月,月饼灯笼就开始上市了。月饼,不仅满足人们的口福也用来祭祖拜月,更是亲戚朋友互相馈赠的节日佳品。除了月饼,中秋节的另一种节日佳品是“柚”。

对年轻人而言,令他们感到兴趣的是各式各样制作精美的灯笼,他们也趁着节日的机会,展露制作灯笼的才华,大人们也可以在一年一度的灯笼制作比赛及花灯展览会上尽情娱乐。

新加坡人也可以参加由民众联络所或会馆主办的中秋晚会。一家人一起赏月也是一件美事,在家中摆上瓜果、月饼,再添上孩子们的灯笼,就是一个温馨、和谐的中秋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秋佳节携手教师节作文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国,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例如:春节,劳动节,中秋节……当然教师节也不例外。顾名思义,教师节就是老师的节日,而今年的教师节和中秋节是同一天,双庆的日子别有特色。

李商隐的《无题》中有这样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它表达了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就像我们的老师一般,夜以继日的工作,仿佛教室内的电扇不信地转动,为我们送阵阵微风。

我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则报道:在一所学校中,有一个学生因病而辍学,而且病况逐渐变坏,由于因为家贫的缘故,而不然治疗,他的老师得知这个情况,想办法为这个学生筹钱,他不惜放弃尊严跪在地上求别人帮助这个孩子,当然这个社会还是存在许多的好人的,我们的这位老师与这位无亲无故,有许人也许会想,他怎么这么傻呀,我觉得,这位老师具有高尚的品质,老师节即将来临,我在这里向这位老师祝福。

教师节是老师们的休息、放松的一天,而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每天尽职的工作,对学生们非常的关心,总是为他们着想,有一天,甚至每小时都在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许是恰巧吧,这位老师在教师节这天病倒了,可她还是在批改学生们的作业,我多想对这位老师说声谢谢,不错,她正是我的初中老师,我多想对她亲口说声谢谢啊!

古往今来,老师都是受人尊敬的,有人说老师是辛劳的园丁,也有人说老师是一只蜜蜂,时刻在无私地奉献着。

教师节即将来临,我想对老师说:“老师,祝您教师节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56个民族,56朵花”。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民居,特色饮食,这就应了一句话“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满族,就是这56朵花中艳丽的一朵,满族的服饰特别有特色,下面,我就来简单的介绍一下。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民风民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家的中秋四年级作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到了,我们全家日聚在厨房里,为什么要在厨房?哈哈,我们准备一起做榨菜月饼。

妈妈给我们分工,外公负责准备油面,外婆负责准备榨菜和鲜肉,我和妈妈来做月饼,爸爸,则负责烤月饼,然后把工具洗干净。

开始工作啦!我拿出两个油面团,把一个面团压扁,将另一个面团放上去,包牢,揉成一个球,再把它压扁,将榨菜鲜肉放进去,最后小心翼翼地包好。我突然发现,月饼长出了一条“尾巴”!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根“调皮”的榨菜露了出来。我赶紧用油面把它盖住。

就在样,我做了一个又一个月饼,有的被加了两个兔子耳朵,有的多了个猪鼻子,还有的添了一条猫尾巴 ??爸爸将工具洗好后,把一个个可爱的月饼头顶上都途了一些蛋黄,又撒上了一些黑芝麻,然后放上托盘,装进了烤箱,我也如释重负地躺在了沙发休息。

过了一会儿厨房里飘来阵阵香味我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三步并做两步的来到厨房前,一股榨菜与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我不怕烫,赶紧拿了一个送进嘴里,一股肉香在我嘴里回荡。

今天,我学会了做月饼。中秋节,我第一次吃着自己做的月饼赏月。今年的月亮是那样的圆,又那样的亮……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河南的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06 字

+ 加入清单

汤阴过去家家都要蒸月饼(白面里面放糖,蒸成圆饼状,再用木梳、顶针一类的工具按上几个图案),中秋夜月上树梢时,开始用月饼、水果之类供奉月亮。

在巩义,节前人们向亲友馈送月饼,全家团圆:杀鸡为肴。有“男不愿月”之俗。晚上在院内设案,摆月饼水果等供品,面向月亮许愿,这叫“愿月”。

在驻马店地区,八月十五要吃糍粑和月饼的风俗。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因恰在三秋之正中,故名,也称“仲秋”。河南民间多直呼为“八月十五”、“八月节”。

是从古人的祭月、迎寒发展而来,作为节日,在西汉时已具雏形,晋已有立秋赏月之举,唐代盛行,宋太宗年间始定为中秋节,至今盛行不衰。河南民间,中秋节活动历来围绕着“圆月”(祭月)、赏月和庆丰收、乐团圆进行。

摸瓜送子。在豫南桐柏等地,八月十五晚,年青的妇女在圆月之后,多相互结伴,悄悄到瓜地里摘冬瓜,然后送回家中床上,意为娘娘送子,祈祝来年添生贵子,俗称“摸瓜送子”。

[河南的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秋感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引

苏东坡的这首情款款的词,把我的思绪牵入到着浓浓的中秋

时间真快,又是一年中秋,月儿圆了缺,缺了圆!佳节,亲人,团聚在一起,吃着月饼,喝着美酒,尝着妈妈亲手做的芝麻糖饼,那种幸福浓的似酒!看着已满头白发的父母那欣慰的笑脸!心里真的好酸!对于他们来说幸福很简单,就是儿女陪在身旁,就是团圆!

在这个夜,又有多少离人不能团圆,只能对月遥寄一份思念!让风捎给远方的亲人一份凉夜里的暖!

时值深秋,一场雨过后,天凉了又凉,藏在心里的一份思念,也随着每年的月儿,淡了浓,浓了淡!生活的艰辛也在心里,酸了甜,甜了酸!

人生也许真的像这中秋的月亮,亮了暗,暗了亮,散了聚,聚了散!有时拿着针线,思念满满,却绣不出团圆!月圆依旧,人再也约不到黄昏后!

对月怅然,太多的往事,如一地流书难再拾起,任一轮明月把回忆再次悄悄的缀点!揭开曾经的纱幔,不让情愫结茧,掬一捧清辉,希望能洗去对昨日的眷恋!

岁月的皱纹里,慢慢的老去着曾经的誓言,期望都滴成了水,只剩下这瘦瘦的笔尖!蹒跚的写着干瘪的思念!

一杯浊酒,情浓浓,再也喝不到朝朝暮暮生死相守!

夜风习习,皓皓晴空,中秋月圆情难圆,今夜,把月亮捏成一个圆圆的思念,寄给熟悉又陌生的你!把爱在心底浇灌,让月在心里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民俗民风春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按照我们家乡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每到这时,大街上总会挂满红红的灯笼,大街小巷喜气洋洋,红红火火。

在我们的家乡,春节有这样独特的风俗,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扫尘房,腊月二十六,蒸枣饽饽。除夕夜,吃团圆饭,正月十五过元宵。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蒸枣饽饽了。每年我都会参与。蒸枣饽饽的面,需要提前一天的晚上准备好,放在温暖的地方。第二天一早醒来,面就已经发得白白胖胖,轻轻用手一戳,面软软的,像一块橡皮泥。

把做枣饽饽的材料,便可以开始做枣饽饽了。先揉好一块儿面,再找到它的中央,开始插第一颗枣,再顺次把枣插在第一个枣的上下左右,每一边为四颗。

看着妈妈手上那娴熟的动作,一个又一个的枣饽饽从她手中诞生了。我看着这些挺简单的,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先揉面,我好像是没有劲儿怎么的,面揉了好长的时间,却一直没有变的光滑,只好求助于妈妈,妈妈帮我揉好了面,我又犯难了,我不会插枣儿,刚把面提起来,还没来得及插枣儿面便瘫了下去,这时姥姥就会对我说:“阿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要轻轻松松享一辈子的福哦。”

蒸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用来做小猪,小猪的耳朵和鼻子,我们用了红糖面,把红糖放进面里揉,便成了红糖面,用大豆做小猪的眼睛,那样子,还真是可爱。

做完大枣饽饽剩下的面,我们还做了元宝,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恭喜发财。

一个个白胖的枣饽饽出锅了,这些可爱的饽饽里包含着对家人的祝福。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传承,却包含着每一个人的爱,我想将来我一定要传承家乡的传统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民风民俗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闽南民风民俗

古代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自己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地方的节日特色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家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寓意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至今,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让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人们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仅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后,将其中6个棕子投下河去喂鱼虾。(好让屈原的遗体继续安息于海底)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不堪入眼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入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十几米长,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不同凡响!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兴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美丽的图案。据大人们说,香包里还有许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总是那么别具特色,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民风民俗作文春节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民俗民风有什么?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福字还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过年的前一夜,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还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逛庙会等习俗。这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盛况空前,直要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天,是端阳。插艾叶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说的就是过端午节的情景。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相传战国时期楚国二闾大夫屈原因为爱国理想不能实现而抱石投江自杀。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他的投江日——农历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每年一到这个日子,赛龙舟、吃粽子就是主要的活动。据说人们赛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为了不让河里的鱼儿不去吃屈原的遗体。

不过,在我外婆家,至今还保留着端午节吃粽子、戴香囊的习俗。每年端午节,外婆会给我们一家包粽子吃。她和我妈先去采摘一些新鲜的竹叶,清洗干净——先放进热水中煮一煮,同时将准备好的糯米浸泡好以后,外婆就开始包粽子了。每次她选取两三片叶子,左右捏住叶子的一头,右手用三个手指捏住叶子的另一头轻轻地往里一卷,卷成一个圆锥体,接着往里面小心翼翼地放糯米,最后用棉线绑住。一个粽子“宝宝”就诞生了。外婆喜欢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欢吃白粽;妈妈喜欢吃肉粽;外公喜欢吃黑米粽……哪些穿着绿衣裳的宝宝在炉火上煮着,还没出锅呢,空气里就已经弥漫着粽子的香味了,叫人馋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马拿出来狂吃。

端午节前夕,妈妈会给我在裤子或衣服上佩戴香囊。我的香囊是蓝色的,十分香,走到哪都能闻到。听妈妈说,香囊里面的艾叶和雄黄有辟邪驱瘟的作用。

我的最爱——端午节。就是这样欢乐、祥和的一天度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民风民俗:内蒙服饰作文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鄂尔多斯蒙古族的服饰实用、美观,从头到脚都有一定讲究。

在鄂尔多斯地区,未出嫁的女子都有留一条独辫,垂于身后。只有在出嫁的前一天,在隆重的婚礼上,才特邀德高望重的两位长者为“分发父母”,举行庄严的分发仪式,仪式上将姑娘时一条发辫散开,顺着两鬃梳成两根辫子,然后在辫子上系戴上由新郎送来的华丽贵重的首饰。

鄂尔多斯蒙古族称首饰为“陶勒甘久甘”,汉意为头带,头带零用松石、玛瑙、珊瑚以及宝石、金、银等贵重材料组合而成的。己婚妇女捆上这样贵重的饰物,显得高雅、富丽。当然,要准备一付好的头带,价格是相当昂贵的,所以。从头带上完全可以看出一个庭的贫与富,一般家庭的女子或小伙子成亲,只是配备重约三、四斤,价值约三、四百个银元的头带,而富家女子出嫁或小伙子娶亲都要配备重约十余斤,价值可达上万个银元的头带。这样贵重的头带,往往要以几群好马或数百峰好驼才能换取。但头带无论昂贵的还是廉价的,都是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必备而且不可随意离身的饰物,只有到夜晚入睡时方可将头带解脱。平常若是随意取下不带,会被认为是对父母、长辈和邻里客人的不尊敬。团此。头带在鄂尔多斯蒙古族已婚妇女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湖南民风民俗作文500字左右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民俗民风也随着地域的差异而有着很大的区别。每一个民族都有着区别很大的民俗传统。

我的家乡在湖南,一个文化底蕴很浓的地方。在我的家乡有着很多独特的风俗人情。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的风俗习惯已经被淡化了,然而倘若你来到湖南,特别是在湖南朴实的农村,你便可以感受到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了。

在我的家乡湖南就是一个保留着独特风俗的地区。每逢喜事,照湖南人热情的性子,都会在自家院子里用木板搭一个戏台子,请艺人来家里唱湖南著名的花鼓戏。在屋里摆上大圆桌,请亲戚邻居到家里吃饭看戏,摆大圆桌象征团圆,祥和的寓意。桌上不会摆太多碗菜,但是每一碗都内容丰富,我们叫它“杂味菜”是当地最有名的菜之一,菜里有香肠,木耳,豆干……这种菜虽不及“淮扬菜”那样精致,却能从这道粗犷豪迈的家常菜中吃出农家独有天然朴素的风情,也别有一翻风味。

在农村,吃自己种的菜和大米,很少去买东西,房子也是自己家盖的。我们住的房子都是由爷爷奶奶年轻时用汗水夯筑起来的,红砖,黑瓦是我们那儿房子最大的特征。我们家有两层楼,上面睡觉,下面吃饭,格局简单。那不像城市里的房屋,闪闪发亮,富丽堂皇。那都是用天然的土砌成的,走进去就嗅到一种清香的泥土味,有种能让人返璞归真的独特气息。

大人们听到韵味十足的腔调也跟着哼起来,小孩们则在桌上的大碗里聚精会神地挑着香肠,一幅多么热闹祥和的画面!戏听完了菜吃完了,客人主人依依惜别,临走前主人总会向客人递上一块腊肉,肉熏得红通通的,这里面装着的是湖南人热情好客的美好情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中华民俗文化读后感

全文共 830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主要讲了中国一些值得我们铭记与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这本书中,我犹如走进了历史,看到了一个个鲜活而有血肉的人物,让我第一次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历史,去感受历史,令我心潮澎湃。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是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的一句话,它,不仅仅深深地激励了清华学子,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刚健宽厚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我想,这句话不仅仅是精髓,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多年来奉行的校训,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的标杆和风向标。当我在完成某项任务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瞬间有过放弃的想法,猛然想起“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句话,使我幡然醒悟,遇事不能知难而退,而应不屈不挠,永不放弃,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及时纠正错误,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古代书法,笔下春风”,可算是让我开眼界了。书法有楷、行、草、隶、篆体,有许多杰出的书法家,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北宋书法家苏轼,他们的字龙飞凤舞,抑扬顿挫,将中国汉字诠释的多姿多彩,五彩斑斓,让我在敬佩这些书法家的同时,又十分的自豪。老师常说,字写的好与坏,代表着这个人的能力高低。所以,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练习,从记笔记、写作业开始,认认真真的写好每个字,传承我们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完全了解这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并有更多的年轻学子传承着令人振奋的中国文化。

而我,现在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生,但沐浴在中国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肩上的担子仍然沉甸甸的。做为炎黄子孙,我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而骄傲,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的今天而自豪。做为祖国建设的接班人,我要更加勤奋刻苦的努力学习,长大后接过建设祖国的接力棒,让祖国更强大,让中国文化永放异彩!

简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阅读,小作者不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了中国文化,更树立了为让中国文化永放异彩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语言流畅,内容丰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团圆年级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里的节日有许多,要说我最喜欢里面的哪一个节日,这就非中秋节莫属了。

我爱中秋节,首先爱中秋节的月亮。

我们都见过中秋节的月亮,圆圆的,亮亮的,散发出来的光芒白白的。中秋节的月亮是无边无际的夜空中唯一的风景,那一天里,月亮的光辉将夜空中所有的星星都盖去了,月亮成为了天空中的王者。

这一天夜里赏月的人都仰着脑袋瞧着它,感受着如水的月辉,倾听月芒下的细语,这中秋节时的月亮是最让人喜爱的,因为它的王者风范。

我爱中秋节,爱中秋节的中奔走的人。

在这一个节日里,很多在外的游子都在归家的路途上,古时候是大道上奔扬的马车,以及在在尘土中赶路的行人,现在是柏油路上飞驰的汽车,以及那滴滴车鸣催促声中对归家的急切盼望。在这流传久远的个节日里,我们都在向着月亮,向着那一温团圆出发。

等到西边的太阳落了山后,月亮才开始缓缓的从山头升起,这时候,赶路的人们也都到家了,家里面精心准备的伙食一一摆上了餐桌,满屋子里的饭菜芳香混合着家温馨的味道陶醉了归家疲惫的行人。

在这团圆的一刻,我们都在心里默默的说着,中秋节快乐,团圆快乐。

我爱中秋节,爱中秋节的月饼。

我们沐浴在美丽的月辉下,手心拿着圆形的月饼,我们一口咬下,甜先在我们的嘴中散开,接着,流进了我们的心里,到最后,以我们的微笑又重新绽放给了这个节日,中秋节,是甜的,甜进了我们的心里。

我爱中秋节,爱中秋节圆亮的月亮,爱中秋节所有归回的游人,爱中秋节甜腻的月饼,爱中秋节这一个团圆的夜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秋高中作文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中秋节。

此时炎热的夏季已退去,天气变得凉爽舒适,此时是个丰收的季节,柿子如灯笼般挂满枝头,石榴也咧开嘴开心地笑了,露出红红的牙齿,谷穗低下了沉甸甸的头,玉米也穿上了黄色的外衣。此时也是个美丽的季节,菊花,月季都争着抢着开了,香味儿遍地是。

我期待中秋节的到来,期待什么呢?期待着学校放假和爸爸妈妈团圆,期待着奶奶做的美味的饺子和月饼,期待着和妈妈一起去姥姥家送礼时吃一顿大餐,并和表妹愉快的玩耍,期待着和爸妈一起去看一场精彩的3D动漫大电影。

这一天终于来了,清晨一缕阳光温暖的射进窗户,鸟儿在枝头唱着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妈妈温柔的对我说:“宝贝,快起床,今天我们要去姥姥家。”话音未落,我兴奋的一蹦三尺高。

小汽车行驶在曲折的柏油小路上,车窗外景色宜人,随处可见各色的月季花和绿油油的松树。远望是一片片结满玉米穗的农田,20分钟后到了姥姥家,姥姥和姥爷早已在门口等候我们。姥姥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一边帮我们拿东西,一边亲切的抚摸着我的脸说:“小雨轩又长高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雨轩已成为一名初中生了,是个小大人儿了,真是可喜可贺!”屋里小表妹正在桌子上伏着头认真地写作业,看到我来了,兴奋地叫哥哥,并拉着我的手让我吃月饼,小嘴儿嘟囔着:“哥,这个味儿的好吃,你尝尝!”说着掰了一块儿放进我的嘴里。姥姥把家里好吃的都拿了出来。有香蕉、橘子、桃子、大枣儿、苹果、酸奶,还一边说:“看看,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在学校住的习惯吗?吃的好不好?学习紧张吗?军训晒黑了点儿,不过更健康了!”过了一会儿,舅舅和大表妹也来了。

午饭非常的丰盛,姥姥做了一桌子的好吃的饭菜,我们一家人围在圆桌边吃着笑着,谈论着过去和未来。

安静的夜下,蟋蟀唱起了动听的歌。我们一家人来到院子里赏月,吃着美味的饺子和月饼,姥姥又给我们讲起了那百听不厌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月光洒满了院子,舅舅掩盖不住兴奋,还给我们唱了几首歌。表妹随着音乐跳起了舞蹈,就这样,一家人开心地笑着。

这就是中秋节,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秋趣事二年级作文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我们全家一起去老家过节。我们早早起床,吃了早饭就去老家。

晚饭过后,我们一家人一起出去散步,老家和城市不一样,城市非常热闹,霓虹灯闪烁。而我们的老家是非常宁静,四周一片漆黑。我们从爷爷家一直向前走,眼前一片漆黑,虽然今天的天气不太好,但是淡淡的月光洒在地面上,前面的路还是看得清,把我们倒影在淡淡的月光里。沿着小溪向前走,我和爸爸把脚伸进溪水里,溪水好冰好冰啊!圆圆的月亮倒影在溪水里。

我们继续向前走,爸爸就告诉他小时候的经历,在小溪里捉鱼,爬到树上掏鸟蛋……我们走到大操场那里,按照原来的路慢慢地走回去。回到家,拿出椅子,坐在家门口看月亮,手里拿着月饼、水果,一边吃一边赏月,今天的月亮忽隐忽现,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还在一起聊天,聊爸爸小时候的事情。

今年的中秋节,虽然月亮不是很美丽,但是我们全家在一起过了一个团圆的中秋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观察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新春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新春”。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新春,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新春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新春。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中秋到了话题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中的点点滴滴,一幕幕的酸甜苦辣……都有值得我们回味和感动吧!那感动的网,一触摸就碰到我心中柔软的心间,勾起我的回忆。俗话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大家载歌载舞,欢聚一堂。

一大早,为了庆祝中秋节的到来,我们一大家子人高高兴兴地来到泉州的沃尔玛。首先,我和弟弟妹妹来到底层捕鱼,付了钱,我拿了捕鱼的工具——鱼竿,来到了一个小池塘,拿着鱼竿,放线,池里的鱼活蹦乱跳,忽然,一条黑白相间的鱼,一步跃起,溅出水花,喷着了我的衣服。“啊!鱼上钩了!”我惊讶的说。我的心砰砰直跳。我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鱼甩了出来。可是令我万万没想到的事——鱼没了。我再次一试,这次我聚精会神地盯着鱼钩,时间过去了很久,鱼又上钩了,鱼用尽全身力气地想挣脱,但是,我也用尽吃奶的力气把鱼甩进桶里,快黄昏了,我把这半天的劳动成果拿走了。

忙了这半天,我已经精疲力竭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我就来到大名鼎鼎的鱼捕头,一进去,全身感到冰凉气爽,首先点了:火锅、鱼、榴莲飞饼……“菜来了!”我开心地说。看着这满桌子香喷喷的菜,我不禁流出了口水。就开动起来了,天色已晚,我们全家开开心心地回了家。

回到家,看到今天的月亮,就出来赏月,想到了一句谚语:十五的月亮圆又圆。我又抬头仰望星空不是又想起了一句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中秋节是快乐的,团圆的象征,充满喜悦的象征,让我们共同欢迎下一次中秋节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火把节又称“东方的狂欢节”,是彝族的节日,过火把节的还有白族,纳西族,基诺族等。

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将会进行“三天三夜的狂欢活动”。

第一天:祭火。

一般由寨子里地位最高,最受尊敬的.人在山上进行祈求,祭祀,杀鸡宰牛羊,然后用最原始的方法获取火种,进行保存,等到第二天。

第二天:传火。

白天会赶集,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选美比赛,歌舞表演等。晚上,由当地地位高的人一起用取来的火种点燃事先准备好的主火把,然后每家人在主火把处取火,进行游街仪式,随后就是火把狂欢,一起撒火把,跳左脚舞。

第三天:送火

期盼来年会带来好运,丰收。下午回召集所有男人,不管老少,聚集在一起吃饭,代表火把节的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秋习俗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并称我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大家应该不知道中秋节的真正来历吧?那我就好好地给你们扫扫盲吧!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等。唐高祖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吐鲁番人为皇帝陷饼祝捷,皇帝就把月饼分给重臣品尝,从此就有了中秋节吃饼食的习俗

唐代时,“月饼”的名称开始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到了宋代,月饼又有“荷叶”“金花”“芙蓉”等雅称。宋代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相关的图案。到了明代,中秋食月饼的习俗开始盛行。清代时,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祭月月饼到处都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这首千古佳诗,就是李白在细细品尝这月饼,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思念着家乡、亲人时吟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过年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620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家乡的春节别有一番风味,从春节前几天到正月十五,每天都很精彩。

春节前几天,家家都很忙,即使是在贫困的家庭里,这几天也要买很多东西。大人们要买过年的吃的、穿的、喝得、用的——店铺多数过年不开门。小孩子就首先要买爆竹。等到万事俱备,之欠东风时,就盼着春节到来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人们盼呀盼终于把春节给盼来了。春节真热闹。大家都要穿新衣,还要贴红红的的对联和吉祥的年画。中午要吃团圆饭,在吃团圆饭前,还要放鞭炮,那天除了万不得已,都要赶回家吃这顿饭。

吃完团圆饭,除夕夜也悄悄地来了。我们这里除夕要守岁,虽然不用守一整夜,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午夜时分,家家都要“除天行”,也就是要放鞭炮,放礼花。漆黑的天空一下子变得亮了起来,好像白天一样,鞭炮声震耳欲聋,经久不绝古老的小镇便洋溢在浓浓的节日氛围中。

正月初一的早上家家都要吃饺子,饺子也叫“元宝”预示着招财进宝。街道也不像以前那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但不时从门缝里飘出的饭菜香味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诉说着人们的幸福美满。

正月初二要给自己的长辈和亲戚拜年,去时一般会带上一些礼品,表达祝福之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是家乡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家家都要吃元宵。吃元宵表示我们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最快乐的也是我们小孩子了。我们可以拿到许多的压岁钱,又不用做作业,还能自由自在的放鞭炮,每一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都伴随着我们的欢笑。

家乡的春节是快乐的,我爱家乡的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