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时候的故事优秀20篇

在汉学文化底蕴中,大多数成语都有其历史典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时候的故事,欢迎阅读。

浏览

4668

作文

97

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爱迪生小时候就热爱科学,凡事都爱寻根追底,都要动手试一试。有一次,爱迪生看到母鸡在孵蛋,就好奇地问妈妈:“母鸡为什么卧在蛋上不动呢?是不是生病了?”妈妈告诉爱迪生,这是在孵小鸡,过一些日子,蛋壳里就会钻出鸡宝宝来。”

听了妈妈的话,爱迪生感到新奇极了,爱迪生想,母鸡卧在鸡蛋上就能孵出小鸡来,鸡蛋是怎样变成小鸡的呢?人卧在上边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爱迪生从家里拿来几个鸡蛋,在邻居家找了个僻静的地方,爱迪生先搭好一个窝,在下边铺上柔软的茅草,再把鸡蛋摆好,然后就蹲坐在上边,爱迪生要亲眼看一看鸡蛋是怎样孵成小鸡的。天快黑下来了,还不见爱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到处去找他。找来找去,才在邻居的后院找到了爱迪生。只见他坐在一个草窝上一动也不动,身上、头上沾有不少草叶。家里人见了,又生气又好笑,问他: “你在这儿干什么呢?” “我在这儿孵蛋啊!小鸡快要孵出来了。” “孵什么蛋,快点出来!”爸爸大声喝道。 “母鸡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样孵出小鸡来。”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妈妈却没有责怪和取笑爱迪生,因为她知道这孩子的性格,微笑着说:“人的体温没有鸡的体温高,你这样孵是孵不出来的。”爱迪生虽然没有孵出鸡来,但是通过这次孵蛋活动增长了知识。还有一次,爱迪生看到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心想,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能不能给人加上翅膀?爱迪生忽然又想到,气球没翅膀也能飞上天,那么在人的身体里充上气行不行?于是全找来一种能产生气体的药粉,让一个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爱迪生能不能像气球一样飞起来。可是过了一会儿,小伙伴肚子疼了起来,大声哭喊,差点儿送了命。为了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爱迪生一顿,还说不准他以后搞什么实验了。可是爱迪生还是不服气,说:“我不做实验,怎么会知道人能不能飞起来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爸爸小时候的故事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要我们寻找身边的历史,所以我缠着爸爸,让他告诉我他小时候故事

爸爸说,尿裤子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可是倒霉的爸爸就有过这件最丢人的事情。爸爸上小学了,有一次考试时爸爸突然尿急,考试时不能出去尿尿,怎么办?硬憋着。过了一会儿,我爸爸实在憋不住了,尿出了一点点,一会儿又尿出了一点点。监考老师闻到了尿臭味,就说:“谁尿出来了?”爸爸慢慢的举起手来,脸红的像猴屁股,全班同学都捂住鼻子,笑翻了,老师只好让他停考去上厕所。后来校长再给了他一次机会重考,这就是我爸小时候的一件倒霉事。

我爸爸小时候真的很倒霉,有一次他还差点淹死在河里。大概在我爸爸七岁的夏天,爸爸还没学会游泳,那天爸爸跟我叔叔、伯伯一起,就在我家门口那条小溪里去游泳。他小心翼翼的一步一步地淌着水下河。忽然!脚下一滑,爸爸摔倒在河里,清澈的河水马上淹没了他。爸爸慌乱了,在水中拼命地挣扎。不知怎么回事,明明才到腰的水,怎么就站不住脚?爸爸喝了好几口水,脚眼看要沉下去了,伯伯及时发现了,赶紧把爸爸拉上岸,再迟的话我都不知道会有什么后果呢,大概会没有现在的我了。

还有一件事:倒霉的爸爸,因为中考,坐破了好几条裤子。爸爸初中快要毕业了,为了考得好天天躲在房间里,坐在凳子上做练习题,还都要做到三更半夜才睡觉,房间里全是考卷纸,堆成一座山一样。爸爸还有一个毛病:题目做好了,开心了,屁股在凳子上磨几下;题目不好做,做不出来,他也要在凳子上磨几下,就这样,屁股磨来磨去,10天左右就一条裤子磨破了,10天左右又一条裤子磨破了。一个学期下来磨破了三条裤子。大人们都很纳闷,整天坐着做题目,怎么就这么费裤子?不过爸爸就这么磨呀磨,磨破了裤子,考上了师范,当上了老师。

这就是我爸爸的倒霉事,爸爸说他还有很多倒霉事,但也有很多光荣事,等下次再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李开复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739 字

+ 加入清单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师地粉笔,还在拼命唧唧喳喳写个不停,等待着下 课,等待着放学,等待游戏的童年......"每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的心情都特别的激动,感觉自己又像是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时光虽然是那样的短?荩撬舾椅颐敲扛鋈说募且淙词俏薇鹊纳羁獭C扛鋈硕己芟不队氡鹑朔窒碜约和甑目炖郑墒怯钟兴拦赜谥泄死羁吹耐晔惫饽兀拷裉炀腿梦颐且黄鹱呓羁葱∈焙虻墓适拢窒硎粲谒哪欠莞卸爰且洹?

李开复:我的出生,对全家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surprise"(惊讶)。由于兄弟姐妹年龄差距很大,因此我出生的那一年,连大姐的孩子顾伟川都已经一岁了。伟川虽然比我大,但还是习惯叫我"舅舅"。在童年的时光里,只有伟川和我年纪相仿,因此舅舅和外甥总是打成一片,一起做过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事。

家里所有的姐姐都公认,我是所有孩子里面最调皮的那一个。我从小就特别喜欢模仿别人,比如模仿父亲说四川话,模仿他踱方步,还模仿电视里人物讲话的腔调。与现在呈现在公众面前"一本正经"的老师形象相比,很难相信,儿时的我是多么的无法无天。

小时候,我最想当军人,母亲就找裁缝帮我订做了一套军服。拿到军服,我抱怨没有勋章。二姐辗转找到一个将军,死皮赖脸地要了几颗真正的"星星"给我。每天穿好衣服以后,我都要把那些徽章别在衣服上,我还喜欢背着一把枪走来走去。每天二姐回到家,我总缠着她陪我玩官兵与强盗的游戏,当然,我永远是官兵,她永远是被我打死的强盗。

每次为了给我理发,妈妈会带着三姐到理发店,借用店里的剪刀、刮胡刀、毛巾,演"布袋戏"给我看,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坐定半个小时,把头发理完。

唱反调,几乎成了我的最爱。妈妈经常告诫我,不要把口香糖吞进肚子里面,说是会黏住肠子和胃,我却偏要"以身试法",把口香糖咽下去,以证明自己是"金刚不坏之身"。妈妈要我小心别把口香糖粘在头发上,我就把口香糖吐出来,故意粘在头发上,头发果然被粘住了一大块,怎么摘也摘不下来,急得我只能拿一把剪刀,把那块头发一把剪了下来。那段时间,我不得不顶着"狗啃泥"的发型去学校。

这些都是我犯下的"罪行"里最轻的。有些事情,以现在的眼光来看,都算是闯了"大祸",但母亲都是一笑而过,并没有严惩我们这些"犯罪分子"。

记得当时我们邻居在院子的池塘里养了很多鱼,有人问起数目的时候,他总是夸口说有100条。我不太相信,老琢磨着怎么揭穿他,可鱼总是游来游去的,每次去数,都没有办法数清楚。

终于有一天,邻居一家人都出门了,我们几个孩子决心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个"大胆求证"。我们跑到池塘边,用水桶舀池塘里的水,忙活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把水舀干了,一数,发现根本没有100条鱼。我们心满意足,自觉戳破了邻居的"惊天"谎言,根本顾不上那一池鱼的死活。

后来,邻居气急败坏地去找妈妈告状。我们被吓坏了,都以为这次"在劫难逃"。而母亲竟然没有严厉地批评我们,她一边笑一边给邻居道歉,私底下,她甚至觉得这件事有点搞笑。现在想来,原来一个"顽童",其实也潜伏在母亲的内心。

除了照顾孩子,妈妈最大的嗜好就是打麻将,她总是哄我早早上床睡觉,好跟朋友专心打麻将。而我最讨厌的事情,就是上床睡觉。

每次我上床以后,总是一个人躺在黑黑的房间里睁着眼睛,想:"为什么小孩子必须睡,而大人可以接着玩呢?"每次我都深感失落,恨不得将睡觉时间缩到最短。

有一次,我实在不想睡觉,就突发奇想,何不把家里所有的钟都拨慢一个小时呢?于是,我趁家里没人,爬上高高的柜子,拨慢了大大的钟,又潜入母亲的卧室,调慢了她的闹钟,接着跑到姐姐的房间里,弄慢她的手表。一轮下来,我满头大汗,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工程"。

当晚,我顺利地晚睡了一个小时,特别得意。可第二天,全家老小都被害得晚起一个小时。上班的、上学的,鸡飞狗跳,落荒出逃。姐姐们怨声载道,恨不得把我掐死。而就算是这样顽皮,妈妈还是宽容地对我,没有骂我,甚至说,"幺儿还挺聪明的!"

去美国以后的故事,我学会一些美国式的捣蛋方法。偶尔回台湾过暑假,就想尽办法损人,我最喜欢的一种是"电话捣蛋法"。作为"孩子王"的我经常成为总指挥,带着外甥和外甥女们一起玩。比如,我们经常趴在一本厚厚的台湾电话簿上,找到奇怪的人名,就打给他们,开一通玩笑。

还有一种更过分的。先随便拨通一个电话号码,对方接通了,我们就会说:"这里是电话公司,现在正在你们家外面调试电话线,你们家电话会响,但是千万不要接噢,因为一接我们就会触电了。"对方说,"好。"此后,我和外甥们开始一次次地拨打这个电话,对方一开始肯定是不接的,但每隔5至10分钟,我们就会打上一阵,对方最后总会忍不住接一次。在接通的那个瞬间,我们马上模拟触电的声音,惨叫三声:"啊,啊,啊......"吓得对方把听筒都扔到地上。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和伟川合著了一部"科学、武侠、传奇、爱情"巨作--《武林动物传奇》,主人公就是我的家人,我给他(她)们每个人都编了个名字,他(她)们要么行侠仗义,要么惩恶扬善。

在开篇的人物介绍里,我根据他(她)们的性格特征画了像、做了诗。我的四姐李开菁,当时又矮又瘦又黑,我却给她起名"擎天柱白高飞(肥)",配诗是"人人都向她低头,只是因为她太高,眼睛也是十分好,是否投进了这个球?"在这首嘲笑她太矮、篮球打得不好的歪诗旁边,我还配上了"白高飞"的图片:一个又矮又瘦又丑的小人,拿着比她长好几倍的长矛。四姐气得要命,我和伟川却觉得有趣极了。我们给另一个外甥宇声画的是一个穿着古装的猪八戒拿着叉子的形象,对他我们也有详细的描述,"得其母遗传,体重三千斤。得其父遗传,没有好脑筋。"

当然,我也没忘了自嘲,书里有句话"你要记住啊,愈吃就愈胖,愈胖就愈不动,愈不动胃就愈大,胃愈大就愈胖",就是爸爸讽刺我胖的名言。

在这部长达数万字的小说里,我们每个字都是亲笔而书,每幅插图都是亲笔绘制,我们还在每页的右上角标上页数,做得如同一本真的出版物一样。在这本"手绘本"的最后,我还写上几行字"1972年8月3日发行......翻印者死!"

家里的每一个人都争相传阅这部小说,大家都被里面的人物逗得哈哈大笑,妈妈也觉得非常了不起,一直珍藏着这本武侠小说。这可能是我儿时最大的"文学成就"了。据说,邻居们听说了,都纷纷跑来借阅这本传奇,在小街区刮起了一阵风潮。我当时还跟母亲开玩笑说,"要不然我们真的卖给他们算啦!"

童年的时光是我们的一生中最为美好的事情,我们渴盼拥有快乐的童年,我们的爸爸妈妈们也希望自己可以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童年,所以他们在我们的早期教育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它,用感情甚至是眼神交流传递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名人小时候故事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其母含辛茹苦,亲自教其识字。因家贫买不起纸,以芦荻划地成书。贫苦的生活令欧阳修磨练出刚强的个性,从不向恶势力低头。

一年,街上来了一个算卦者,鹤发童颜,望之有如神仙。其实那老者是一个退官的读书人,因看破世情,隐于市井,并精研出一套处世哲学,柔能克刚。

他见欧阳修天庭饱满,他日必成大器,但过于刚强,日后仕途恐有挫折。老者有意开导他,便说道:“看你的机灵模样,想必读书不少,能对句吗?”

欧阳修当然不会在乎,老者便道出上联:

齿刚唇柔,刚者不如柔者久,柔能克刚;

欧阳修年纪还小,一时不明老者之意,还以为老者讥笑于他,于是答道:眉先须后,先生何似后生长,后来居上。

老者点头称赞,但不禁心中暗叹。后来欧阳修果然大有作为,但由于数以直谏逆旨,屡遭贬谪,晚年锐气尽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列宁

全文共 2660 字

+ 加入清单

1887年春的一天,一个神情严肃的年轻人走到伏尔加河边。他一语不发,凝视着湍急的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猛然举起拳头,重重地击在旁边的小树上,缓慢而又坚定地说道:

“不,我们不走这样的路,应当走的不是这种道路!”说完,年轻人庄严地向哺育他的伏尔加河深深地鞠了一躬,抬头向远方眺望,两眼露出炙热而又充满希望的光芒。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刚17岁的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他刚刚接到亲爱的哥哥萨沙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绞死的消息,心中异常的悲痛,才走出住在辛比尔斯克的家中,来到宽阔的伏尔加河畔。

萨沙是参与谋杀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而死的。在当时,俄国人民不堪专制、腐朽的沙皇统治,纷纷起来斗争。萨沙同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民意党”。他们斗争热情很高,但始终找不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因而就把国家落后、人民痛苦,归结到沙皇个人头上。1881年3月,“民意党”组成了一个刺杀小组,在街上用炸弹炸死了亚历山大二世。但没有过多久,亚历山大三世又上台了,仍然沿袭老沙皇政治制度,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这些单纯的知识青年,又一次组织一些骨干分子,其中就有萨沙。他们同仇敌忾,又一次行刺沙皇,可这一次沙皇早有准备,刺杀未成反被敌人抓住,萨沙表现得非常英勇,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自己一人承担下来,结果,对他们恨之入骨的沙皇。便下令绞死萨沙。

消息传来之后,乌里扬诺夫全家非常悲痛,尤其是这位年轻的弟弟,听到自己尊敬的哥哥被沙皇杀害,心中充满复仇的火焰,但他是一个稳重而又勤于思考的青年,几天来,他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才能解救人民的苦难,改变祖国现状?

弗拉基米尔来到伏尔加河旁边,面对流淌河水,终于想通了这个问题,要想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只有去发动千百万工农群众,用暴力推翻腐朽的沙皇统治。让劳动人民自己当家做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他心中顿时豁然开朗,哥哥被害的悲伤心情也好了许多。他暗暗在心中念道:亲爱的哥哥,你的鲜血没有白流,它使我擦亮了眼睛,更是懂得了做人的神圣使命。

想到这,弗拉基米尔转身离开了伏尔加,迈着矫健的步伐,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就在这一年秋天,弗拉基米尔全家迁往喀山,他随即进入喀山大学法律系学习。他发奋研究各种社会学说,并参加了青年学生小组和学生的反抗斗争。他斗争坚决,且对当前的政治问题非常了解,经常向同学们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鼓动大家向沙皇政府作坚决的斗争,因此在同学中威望很高,大家亲切地称他列宁(发表文章时所使用的笔名)。

这年冬天,列宁因组织同学参加一个集会,被反对政府逮捕。在解往监狱的途中,一个警官看着走在最前面的列宁说道:

“年轻的小伙子,你为什么要造反呢?”警察似乎难以理解,接着便以教训的口吻说:“要知道,在你的面前是一堵墙!”“那只不过是一堵朽墙,只要一推就会倒掉。”年轻的列宁毫不犹豫,勇敢而坚定的答道。

这位警官一听,心中吓了一跳,但马上对这个年轻人由衷的产生敬佩之情。

在监狱中,列宁与他的战友们不屈不挠地同敌人展开了斗争。有一次,一位同学与列宁相互交谈时问道:“你出狱后想作些什么?”列宁回答:“在我面前只有一条路,就是进行革命斗争!”

1887年12月19日,列宁被当局放逐到离喀山40多公里的柯库什基诸村。在村中,他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利用这段时间,他博览群书。潜心自修。一年后,列宁又回到喀山,秘密参加了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认真研读马克思的着作,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1889年,列宁迁到萨马拉来住。他刻苦学习,用两年的时间,自学完了大学四年的课程。1891年,他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国家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授予最优等的毕业文凭,并成为注册的助理律师。

然而,列宁对律师职业并无兴趣,他关注的是推翻沙皇政府,使人民获得解放。因而,他刻苦学习德文、法文和英文,认真钻研马克思、恩格斯的着作。与此同时,在萨马拉组织了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但萨马拉远离无产阶级运动中心,他渴望到无产阶级聚集的地区去。终于1893年8月底,23岁的列宁来到了俄国的政治中心彼得堡。

一到这里,列宁便秘密地同马克思主义小组取得联系。他多次发表演讲,经常到工人居住区去,给工人讲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彼得堡很多独立的共产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名叫“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秘密织织,表现出他的非凡的组织才能。出于对马克思主义者的尊敬,他成为公认的领导者。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组成,使俄国第一次完成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为我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但组织越大,目标就越明显,不久,列宁便因密探盯梢而被捕。

在监狱中,列宁一面进行斗争,一面又勤奋学习,写作,就在一间2米宽、3米长的单人牢房里,他写出了着名的《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的大部分书稿。

除此之外,列宁还在狱中写了大量的传单和小册子,以指导外面的工人运动。为了把这些文字顺利地传出去,他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把字用牛奶写在要归还的书的空白处,干了以后一点也看不出来,然后乘家人来探望时把书带出去,用火一烘,字迹就出来啦!

为了不让看守发现,他便用面包做成“墨水瓶”,里面灌上牛奶,偷偷地用它来写东西。有一次,列宁正沉浸在写作之中,不小心看守已开门走了进来,他急中生智,一口把小“墨水瓶”吃了下去。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我今天吃了六个‘墨水瓶’”,就这样,列宁在狱中机智勇敢地坚持同敌人斗争。

列宁在监狱中被关押一年零两个月后,于1897年5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东部的舒申斯克村。这是一个荒僻的村庄,距离铁路有600多公里,全村连一份报纸也没有。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列宁依然充满着乐观精神,忘我地进行工作。在这三年的流放生活中,列宁完成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部着作。此外,列宁还写了30多篇文章,翻译了2本书。期间,列宁还一直考虑着党的建设问题。这首先要办份报纸,才能把工人阶级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此,他勾勒了一个较为成熟的计划。

流放期满后,列宁到了国外,1900年12月,这份名叫《火星报》的报纸,终于在法国莱比锡出版了。列宁写了大量文章,来论述党的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这些报纸通过各渠道运回俄国,在工人手中秘密流传。列宁的名字,也随之传遍到整个俄国。

经过长期的筹备工作,俄国社会民工党代表大会,终于在比利时王国的首都布鲁塞尔召开了。经投票选举出党中央机关,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得了多数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诞生了。从此,他开始领导人民走向胜利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列宁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676 字

+ 加入清单

列宁8岁那年,有一次,母亲玛丽亚·亚历山大罗夫娜带着他去阿尼亚姑妈家做客。列宁当时非常活泼好动,一不留神把姑妈家的一只花瓶打碎了。当时,谁都没有看见。后来,姑妈问孩子们:“是谁打碎了花瓶?”

其他孩子都说:“不是我!”列宁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受到惩罚,所以也跟着大家说:“不是我!”

但是,列宁的母亲已经猜到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因为,小时候的列宁太好动。

怎样对待列宁隐瞒真相的过错呢?要不要当场揭穿他呢?列宁的母亲仔细思考一下,她觉得应该了解儿子犯错误后是否对自己的不诚实的行为有所认识,同时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并针对孩子的思想状况对儿子进行启发,培养孩子良好的自我反省能力。

于是,母亲没有当场指出花瓶是列宁打碎的。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母亲一直保持沉默,她在等待列宁自己发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

果然,母亲的沉默让列宁深深地感觉到了自己的错误,他一直在做要不要告诉母亲的思想斗争。

终于有一天,临睡前,母亲走到他的跟前,慈爱地抚摸着他的头,但还是没有说话。列宁受不了心里的自我谴责,突然失声大哭起来。他大声对母亲说:“我骗了阿尼亚姑妈,花瓶是我打碎的!”

看到儿子能够勇敢地承认错误,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安慰儿子说:“你承认了错误就是个诚实的孩子,我会给阿尼亚姑妈写信的,姑妈一定会原谅你的。”

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就是发现孩子犯了错误后,父母不直接指出事情的真相,也不急于对孩子进行教育,而是先把这件事情放在一边进行冷处理。同时,父母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表现出沉默、静候的状态,让孩子通过父母的态度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一段时间后,再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贝多芬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1770年,世人最崇敬的乐圣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波昂市。贝多芬小时候的家境清寒贫穷,全家人相处的气氛也不和谐。因为他有个脾气刚烈、个性自私、又没有责任感的父亲。贝多芬的爸爸成天不肯好好做事,只知道喝酒。幸亏贝多芬有个贤淑而吃苦耐劳的妈妈,多亏妈妈四处帮人洗衣打扫,家里的生计才能够免强维持。其实,贝多芬的爸爸并不是没有专长,他在音乐方面颇有才华,祇是不够踏实而已。他的嗓音浑厚、有磁性,曾经在宫廷里担任过好一阵子的歌手。

这份工作的待遇虽然并不怎么丰厚,至少还算安稳,但是却不能满足他爸爸心里那股过大的野心。贝多芬的爸爸总是这样抱怨,要他一辈子当歌手实在太没出息了,他一心梦想做个财富满坑满谷的大富翁。不过,想钱容易赚钱难,要不是真有两把刷子,想要赚到大钱,谈何容易哪!再说,他爸爸除了歌喉派得上用场之外,根本没有其它本领。因此贝多芬的爸爸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总是找不着一条好出路,他心里烦闷得不得了,才借酒麻痹自己。爸爸的苦闷,妈妈心理明白得很,她常常劝告爸爸,要他衡量自己的能力做事。可是爸爸根本就听不进耳朵,他坚信,凭自己锐利的眼光,一定可以为全家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只是这个愿望必须贝多芬努力配合,才能圆满实现。无时无刻不在为名利花心思的爸爸,到底在打些什么主意呢?原来,他非常羡慕和姊姊正在德、奥、义、法等国大开音乐演奏会的莫扎特,一位仅仅十八岁就被公认为出名的钢琴家,而且收入还相当可观呢!所以,贝多芬的爸爸决定栽培才四岁大的贝多芬朝钢琴演奏的生涯迈进,因为莫扎特也是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起步。

为了满足虚荣心,向来我行我素的爸爸,根本不顾贝多芬的意愿如何,只要他大声一吼:贝多芬!快过来弹琴!贝多芬就得乖乖就范,即使是三更半夜,照样得掀开被子立刻下床,要是动作慢了半拍,他爸爸就会拍桌叫骂,然后怒气冲冲的闯进房里,将贝多芬拖下床来痛打一番。总之,贝多芬从小就是提着心、吊着胆过日子的。有一天深夜,贝多芬的爸爸拎着一瓶酒,左摇右晃的走进家门。这时,贝多芬正躺在沙发上睡得很沉。爸爸看到贝多芬不但没有努力练琴,还躺着睡觉,一时气上心头,原本就不够慈祥的面孔,一下子变得更加严肃,他冲向沙发用力摇醒贝多芬大吼:起来!莫扎特小时候都是熬夜练琴的,你如果想要成大器,就不要再贪睡了。

贪睡?对贝多芬来说,这是多么刻薄的字眼哪!他整夜陪在妈妈身旁等爸爸回家,直到凌晨两三点钟才合眼入睡,没想到爸爸醉醺醺的一进家们就吵吵闹闹。贝多芬闷着一肚子气,本来想要大胆顶撞爸爸的,后来想想,反正爸爸是个不讲道理只讲权威的人,何必多费唇舌呢?算了,还是乖乖练琴吧!就这样,贝多芬表面上对爸爸的无理要求总是百依百顺,暗地里却打从心底排斥爸爸的独裁作风。有时候,贝多芬实在受不住委屈了,就会都着小嘴向妈妈哭诉,甚至会直截了当的告诉妈妈说:妈,我好讨厌爸爸喔!不过,讨厌归讨厌,爸爸总是爸爸;况且,贝多芬也是个知道轻重的孩子,无论如何,他是不会也不敢和爸爸起正面冲突的,他只是尽量避开爸爸的视线而已。贝多芬认为,只要少跟爸爸碰头,自然可以减少被迫弹琴的机会。所以,贝多芬常常一个人躲在阁楼眺望波昂街上的大广场。波昂街上的大广场很宽阔,那里是个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每到黄昏时分,总会有一群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在这里玩游戏。他们有的玩跳绳,有的踢皮球,有的捉迷藏,大家都好像玩得好开心。贝多芬最喜欢趴在窗台上看小朋友天真的笑容,听小朋友开怀的笑声,感受大伙儿轻松愉快的气氛。而整天愁眉苦脸的贝多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领会什么是快乐。

由于爸爸一再使用高压的手段逼迫孩子,所以父亲、钢琴、音乐、压力等…,这些东西对贝多芬来说,都是恶梦,只会带给他痛苦而已。不过,有没有兴趣是另一回事,经过了五、六年的锤炼,加上自己的优异资质,贝多芬的琴艺倒也一天强过一天;而且,在十岁那年,贝多芬的爸爸已经没办法再引领他进入更高的境界了。于是,他爸爸只好委托歌剧团的指挥尼富先生担任贝多芬的音乐教师。

尼富先生的教法很亲切,也很特别。他知道,如果要贝多芬在音乐界大放异彩,就非得要贝多芬喜爱音乐不可。所以,尼富先生不厌其烦的为贝多芬解析乐曲内容,并且想尽办法教导贝多芬,让他把感情适当的融入乐谱中,细心体会曲调的高低起伏,再着手弹琴,这样才会比较得心应手。有时候,尼富先生还会讲些音乐家苦练成名的故事来勉励贝多芬,而贝多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结果,不出半年,贝多芬对音乐的热爱,竟然像一匹谁也勒不住的野马,向前直奔。可见,兴趣的培养足以改变人的一生。

贝多芬的作品有月光曲、快乐颂、第一交响曲、奏鸣曲、命运交响曲、庄严弥撒曲等等,这些都是摆脱古典主义、展现自由、热情奔放的美丽乐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小时候我和书的故事散文

全文共 2031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我嗜书如命,其疯狂程度简直可与葛朗台见钱眼开的本能反应相提并论,也因此闹了不少笑话,日后想起,在微笑之余往往“肃然起敬”。

正像没有一个女孩会无端爱上一个男孩,我爱上书也是一种“缘分”。

7岁那年,第一次踏入校园的我,由于对周围一切极为生疏,加上比较调皮,学习成绩很差,还多次被老师批评,当时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每天最害怕的一件事就是进校园。

到了三年级,我却蜕变成另一个人,用一个成语来形容这种变化,真是“天壤之别”。那时我变得品学兼优,成了老师与同学们心目中模范的“三好学生”。

对于这种让人想起“一切皆有可能”的可喜转变,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启蒙老师——黄红莺女士。她是我们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当时不过十八、九岁,有如芙蓉出水,与我们相处也很融洽,就像我们的大姐姐一样。

黄老师似乎发现了我对文字的“慧根”,对我关爱有加。其间,她亲自辅导我阅读、写作,还常把自己订购的报纸、杂志或作文选集借给我。在她的指导和关爱下,我渐渐喜欢上书。回忆有时候就是一种对从前自己的“出卖”,当时我还因此悄悄喜欢上这位婷婷玉立的大姐姐,常常想着如果自己也是相仿年纪,一定非她莫娶。

记得小学四年级的寒假,那时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在尽情玩耍,而我足不出户,沉浸于书中世界自得其乐。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于当时我看来却拥有着大人归隐田园般的快乐,即使在除夕之夜所有孩子都欢呼雀跃地出来燃放烟花,或兴致勃勃地观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时,我依然无动于衷,就像和尚对荤没感觉。

那时的我就开始读《千家诗》了,虽一知半解的,却爱不释手。为了模仿古人,我天天练习押韵、做诗,写了厚厚的一大叠纸,至今还保留着,来日偶有翻看,虽觉得生涩稚气,却对其专注精神“肃然起敬”。

也因此,我非常崇拜古人们,好想自己能够进入时空隧道一睹诗人们的风采。记得当时,我还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古人模样,算是融入角色身临其境:头用布巾包裹着,顶上塞了厚厚的棉絮使之隆起,中间横插着一根筷子,当作发髻;身上穿着妈妈的宽大围裙,高提至胸;双臂戴着长长的围套,垂至手下……一手握着书本,一手背在腰间,口念着,头轻摇,在屋里踱来踱去,陶醉不已。

在家里,我常这样打扮。起初把妹妹笑弯了腰,后来竟也习以为常了;而妈妈见我行为怪异又不肯出门,自然心急如焚,担心我出了什么事。为此,她还特意跑到关帝庙替我问神,说是中了魔,要我同去化解。而我自然清楚那是骗人的鬼话,便死活不从。

就像积蓄已久的火山忽然爆发一样,终于有天妈妈勃然大怒,对我又打又骂的。我绕着村落一路跑,她手持木棍一路追,引得左邻右舍都当成一场耍猴戏纷纷跑来围观。

最后在她的强拉硬拽下,我才很不情愿地出了门。当时妈妈还歇斯底里地流下了眼泪,这是她有史以来对我最为生气的一次,让我记忆犹新。

我天天躲在屋里看书,性格变得越来越蔫了,偶有亲戚朋友来访时,更是噤若寒蝉、变本加厉。那年正月初三,我的几个姨母一同来我家拜年,我照常关在屋里看书,一幅若无其事的样子,更没有出来跟她们打招呼,这与母亲口中只是羞涩的我的严重出入着实让她们大为吃惊。

记得当时三姨母走进我看书的房间,我下意识地抬起头,对着她羞涩地笑了笑,她在上下打量了我和我的书桌后,有点激动地指着我说:“看你这样死读书,都孤僻成什么样了,人来了也不懂出来问声好!”

刚开始我觉得三姨母话中带刺,还真有点厌恶她的,但长大了我明白了三姨母的口快心直以及她当时的深深担扰。

还记得小学五年级的一个周六,我习惯性地带了几本书到县城找在那边工作的父亲,到了县城后我又习惯性地先去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看书。当时我在里面一呆就是两三个小时,手中还提着家里带来的装书的袋子。

当我看完书想走出来时,却被一个脸上带着一幅唯我是问的样子的阿姨拦住了。

当时我有点害怕,不知出了什么事。只见她斜睨着我,没好声气地说:“小孩,把你的袋子拿来让我看看!”

“为……为……什么?”我有点吞吐地轻声应道。

“不要问为什么!给我就是了!”她一幅像是侦察员破获敌方机密并成功抓捕了敌手的自豪神情,大声嚷道。

于此情形,胆怯的我就像是正受着审讯的犯人,而诸如“不知所措”、“哑口无言”之类的不由自主的表象,似在告诉对方自己干了坏事。

她抢过袋子后迅速打开,上下翻查着我的书,大声问我:“你这些书都是从哪来的?”

我如蚊子般小声的说:“从家里……家里……带的!”

……

到了午饭时间,爸爸慌张地跑到书店找我,见我正耷拉着头在接受审问。他客气地向那个阿姨说明了情况,并连声说“不好意思”。那个阿姨像是在确定了什么后才放我们出去。

当时我太天真了,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后来才明白,那阿姨怀疑我偷了书。也难怪,由于经常到此光“顾”不买,里面的营业员大都认得我的,难免让她们生疑了。

……

这些小时候的“笑话”宛然在目,使我永生难忘。现在我依然爱书,也经常逛逛书店,看看报纸、杂志等,但早已不比小时候的疯狂嗜书了,还常常为自己找着实在没有太多闲余时间的借口。

想起小时候那执著爱书的往事,微笑之余往往“肃然起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名人故事安武林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217 字

+ 加入清单

武林,1966年出生,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名人故事安武林小时候的故事希望能帮助到你!

小时候,我的家乡很穷,没有地方可以买书。即便有买书的地方,我也没有钱,所以,借书成了我主要的阅读方式。我像一只警觉的猎犬一样,无论大人和孩子,只要我能闻到那股特有的书香味道,我一定会软磨硬泡把人家的书借来不可。因为别人催得紧,所以我看书速度很快,差不多是一目十行,估计我的快速阅读法就是借书养成的。

有一次,我到一个同学家里,看到他正坐在苹果树下的小桌子上读书,那是一本发黄的很厚很厚的书。

“什么书,我看看!”不容分说,我就从他的双肘之下将书抽了出来。

同学很不高兴地说:“我正看得带劲呐,是《红日》。很好看。”

我说:“我先看,我看得很快的。”

他说:“不行不行,我也是借来的。再说,我正看到精彩处,不看,难受。”

我说:“我家里正炸麻花,我带你去吃。先借我看吧!”

我这么一说,他就动心了。毕竟,物质的诱惑远远大于精神诱惑,我看他很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喉结那里一动。我们谈妥了,三根麻花换三天先看书的权力。

《红日》这本书,差不多像砖头一样厚。发黄以后,就像发酵的馒头一样,膨胀了许多,就显得更厚了。我不分白天黑夜玩命地看起来了。而那个同学,差不多每天都要问我看了多少页,催命鬼似的。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弟弟睡在一张炕上。电灯的绳子被爷爷接了一根布条,长到可以放在爷爷的枕头边上。爷爷每天晚上负责熄灯,催促和监督我们睡觉。那天夜里,我看得入迷,爷爷说:“快睡,我要关灯了。”我说:“等等,还有几页,马上就好了。”不知道过了多久,“吧嗒”一声,爷爷把灯关了。屋子里黑乎乎的,我没脱衣服,就钻进了被窝,但是,那看过的故事情节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闪现,而故事的发展又牵动着我的神经。我睁着眼睛,注视着窗外的夜色,直到听见爷爷的鼾声,我又悄悄地拉亮了点灯。

“明天还上不上学啊,啊!”突然,爷爷大喝一声,吓得我一哆嗦,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醒的。他的声音很大,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显得格外响亮。

我赶紧又钻进被窝,脱掉衣服,这一次,假装真的要睡的样子。

灯熄灭了。爷爷的鼾声像摩托车发动机的声一样响起来了。

我突然感到腿边有个冰凉的东西,顺手一摸,呀,手电筒。我欣喜若狂,看来可以继续阅读了。

我用被子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缩作一团,开始看书。我不时要掖掖被角什么的,怕手电筒的光亮暴露我的秘密。但这样的小心,总不能持久,因为故事太迷人,书太好看,所以警惕性就渐渐放松了。

突然,我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揭开了,很冷。爷爷哈哈大笑几声说:“你跟我玩捉迷藏呀。”我说:“我睡不着啊。”这一次,爷爷没有生气,而是慈祥而又关切地说:“天都快亮了,你睡一会儿吧。”

啊,天快亮了?可不是吗,窗外天空中的黑色像海水退潮一样慢慢远去。我赶紧丢掉手里的书,合上了眼睛。

多年后,我一直保持着躺在被窝里看书的习惯。看书累了,睡梦会格外香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莫扎特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七岁的莫扎特随父亲到奥地利维也纳旅行演出。皇后玛利亚一德丽萨非常怜爱他。他在皇后面前演奏了几首钢琴曲,得到皇后的赞赏。莫扎特听了皇后的赞赏后,竟然得愈地爬上皇后的膝盖,吻她的头,并指着旁边的公主说:"我喜欢她,我要娶她做新娘。"

这位公主就是后来的法兰西皇后。莫扎特结婚之后,夫妇二人都不知助俭节约,日子过得非常窘迫。但夫妇间的感情很投合,无论何时都互相慰藉。阴湿的冬天,莫扎特的房间里异常寒冷,有时他冻得无法正常练习弹奏曲子。有一次,一个朋友去拜访他们,一踏进门便看见莫扎特夫妇正在跳舞。这位朋友说:

"这么冷的天气你们还有兴致跳华尔兹啊!"可当他看见莫扎特夫妇身上单薄的衣裳和冻得发紫的嘴唇,一切都明白了。原来,他们夫妇快冻僵了,只好发疯地在屋里跳舞来抵御寒冷。这位朋友赶快跑了出去,为他们买来了木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故事300字:李四光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李四光(1889-1971),中国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创始人。在20年代,他首先发现了我国存在的第四纪冰川遗迹,提出了地质力学的构造理论。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原名李仲揆。14岁那年,因他学业优秀,被保送去日本学习。在填写出国护照时,他把年龄“十四”误填入姓名栏里。怎么办?李仲揆灵机一动,把“十”加几笔成了“李”字。一看,名叫“李四”,又太俗气了;又在后面加了一个“光”字。从此,他开始叫“李四光”。

李四光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兄弟姐妹7人,爷爷又卧床不起。父亲是教书先生,收入微薄,妈妈一人种田,日子很艰难。李四光排行老二,年岁很小,但十分懂事。他平时看到妈妈一人干活,心里难过,就千方百计帮助妈妈干活。天刚亮,他就起床,把水缸装得满满的;上山砍柴,总要挑得满满的才回家。

李四光从小爱动脑。他帮妈妈舂米,用脚踩踏板,人小踩不动,他动脑筋用绳子绑在石杵那一头的踏板上当脚往下踩时,同时用手使劲拉绳子,这样石杵就动起来了。他和小朋友去荷塘采藕,小伙伴大多嘻嘻哈哈,打闹取乐,半天只能采几节断藕带回家。而李四光精明能干,他先顺叶踩到藕,再用脚小心地探出藕的方向,然后依着它生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林徽因简介及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380 字

+ 加入清单

林徽因,福建闽侯人,是中国着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20世纪30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20世纪30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二十几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着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有《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做出莫大的贡献。

林徽因简介,林徽因小时候故事

爸爸的掌上明珠

林徽因生于杭州,祖籍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出身书香门第,又是家中的长女,生得清秀可人,因此她从小就受尽宠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尤其得到父亲的宠爱,她的小名“徽徽”便是父亲经常挂在嘴边儿上的。

1912年,林徽因的祖父从杭州迁居到上海,林徽因进入爱国小学读书。1914年,10岁的林徽因又随祖父到北平,与父亲林长民住在一起,三个月后祖父去世。

1915年,袁世凯称帝,林徽因随全家迁居天津英租界的红道路,在天津生活了一年。从杭州到上海,到北平,到天津,童年的林徽因可谓大开眼界。

一个天资聪慧的小女孩儿,总是会用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来审视这个世界,接纳这个世界,她那幼小的心中,也许正在一点一滴地学会如何看待美,追求美,创造美。这一点,恐怕最了解女儿的爸爸林长民也不能够完全了解吧。

尽管看遍了大江南北那些优秀的建筑瑰宝,年幼的林徽因对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及其文化内涵,还未深刻理解,但是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外观样式,却使她感受到建筑艺术的诱人魅力。

1916年,林徽因又随全家返回北平,进入英国教会学校培华女中读书。在这里,林徽因开始了解到西方文化以及英国发展的历史,了解到宗教的一般人生意义,见识到多种西洋乐器,也学会了一点钢琴演技,特别是跟外国教员学会了一口地道而流利的英语,使她受益匪浅。

此后,林徽因那才情勃发的诗作,眼光独到的审美,还有她对中国建筑学的卓越贡献,使她的名字永远地被后人所铭记。同时,她还是一个优雅、美丽、生动,而又与众不同的女子,而正是年少时光的点滴积淀,才造就了魅力长存的林徽因。

体会欧洲建筑的艺术魅力

1921年初夏,17岁的林徽因随父亲来到了欧洲。两个多月的海上行程,万吨客轮如一叶扁舟,行驶在浩瀚的印度洋上,仿佛永远也到不了岸。浪涛日夜不息地拍打着船舷,林徽因一直有一种眩晕在梦中的感觉。

按照出访计划,林长民带着林徽因游历了法国、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的一些城市。

一处处文化名胜,一个个博物馆,还有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家家工厂、报馆,林长民都带着女儿一一走过。16岁的林徽因原本对工厂报馆这些地方没太大兴趣,但父亲林长民却认为,恰恰是这些地方体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可以给中国社会今后的改良作参考,故“不可不观”。

游览之外,父亲林长民更多的时间要用于各种应酬。他要出席“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要与各国各地的有关人士晤面,他应邀去一些地方做演讲,还要接待许多慕名前来拜望他的当地留学生和华人社团的成员。当他忙于这些事情的时候,常常顾不上林徽因。林徽因常常一个人在伦敦的寓所里发呆。

林徽因的感受是复杂的。她敞开心灵汲取来自这个新世界的印象和知识,纷至沓来的驳杂信息常常使她感到既新奇又疲倦。同时,远离故国,远离同龄伙伴的她又时常感到深深的孤独和无所适从。

一个人的时候,她更多地是偎在壁炉旁,一本接一本地阅读英文版的书刊。此时,她才对北京培华女子中学谨严的学风心怀感激。来到英国后,她没有怎么费力就能够自如地与人交流和用英语阅读。女房东是一位建筑师,林徽因常和她一道出去写生、作画。她最爱去的地方是剑桥一带,那里有画不完的各种建筑和景致。林徽因拿着一本书,随她坐在草坪上,四下望去,皇家教堂富丽庄严,皇家学院散发着宁静、幽雅的气息,“三一学院”图书楼上,拜伦雕像风神潇洒地凝视着遥远的天际。在与女房东的交谈中,林徽因知道了建筑师与盖房子的人的区别,懂得了建筑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这样的眼光再去回想她在国内国外看过的庙宇和殿堂,果然就对这些建筑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从这时起,林徽因萌生出了对未来建筑事业的朦胧愿望。

海边的细沙堆起梦想的城堡

林徽因在那结识了许多朋友,柏烈特医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一天,林徽因和柏烈特医生一家到海边度假,柏烈特医生有5个女儿:吉蒂、黛丝、苏姗、苏娜、斯泰西都亭亭玉立。其中黛丝与林徽因同年,她就在浅海区教林徽因游泳,照应着三个妹妹。黛丝给林徽因做着示范动作,林徽因浮在橡皮圈上,按照黛丝教的要领,手脚并动,不停地划着海水。黛丝一面纠正着动作,一面鼓励她:“别怕,这海水浮力大,不会沉下去的。”

上岸休息的时候,她们躺在阳伞底下,用沙子把自己埋起来。最小的妹妹斯泰西用沙子堆一座城堡,快堆成的时候,一下子又塌了下来,于是她又重新去堆,堆到一半,城堡又塌了下去。她喊着黛丝:“来!工程师,帮帮忙。”

黛丝一会儿就给妹妹堆成了一座沙子的城堡。林徽因问:“为什么叫你工程师?”

黛丝说:“因为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看到你身后那座王宫了吗?那是中国风格的建筑,明天我要去画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顺便也给我讲讲中国的建筑。”

林徽因问:“你说的是盖房子吗?”

黛丝说:“不,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林徽因的心又动了一下。

后来,这个令她怦然心动的职业,就这样陪伴了她那粲然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听妈妈讲她小时候的故事作文800字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爬树一般是男孩子才做的事,但我妈也曾玩过。在我小的时候,我妈常把这些事儿当成笑话将给我听,那时的我还真觉得有趣儿。我现在也讲给大家听听吧。

我的外婆是一名老师,有些时候比较忙,忙得把我的妈妈与小姨也就是我妈的妹妹给撂在校园里,让她们俩自个儿玩。这可苦了我妈,她必须照看调皮的妹妹,何况她自己还那么不让人省心。

这不,小姨坐在树下,正无聊呢,耳边全是那知了热烈的叫声。仰头一看,小姨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玩意儿,究竟是什么呢?我妈也疑惑地看着傻笑的小姨。我妈跑去一看,是什么呢?我妈吓了一跳,猛地退后了几步。原来那时一条绿色的胖乎乎的毛毛虫,正在树枝上遛弯儿。小姨就叫着要去玩树上的毛毛虫:“姐姐,”她拉住我妈,“姐姐,你就让我玩儿,我要玩那个——”我妈勉强答应了。

我妈找来一根树枝,攥在手心里,两脚一蹬,双手抱住树干,一个劲儿地往上蹭,终于蹭到那地儿,用树枝把那毛毛虫拨了下来。之后我妈再一点一点挪下树来。当然,这是我听我妈讲时想像出来的。但后面发生的事情一定是真的。

然后,我妈便安全着陆了。而小姨已经在一旁专心地逗弄着毛毛虫。过了一会儿地,我妈便觉得浑身痒痒儿,仿佛有什么小东西在背上乱爬。可是,她的手短,又挠不着,小姨也没空,外婆更没空。怎么办呢?怎么办呢?痒得厉害呀!于是,她又瞧见那棵树,便倚在上面,蹭来蹭去,磨来磨去,感觉好了些了,就松口气了,但还悠哉倚在树旁。过了会儿,又痒起来,于是又在那树干上蹭。但这次她吸取了教训了。一旦不痒了,就赶紧离开那树干。但又总感觉衣服里好像进沙子了,便抖了抖,掉下来的却全是黑色的“沙子”。这究竟是什么呢?于是我妈蹲下来仔仔细细地瞧了瞧。原来呀,那些黑乎乎的东西全是缺胳膊少腿的蚂蚁。之前,是树干上的蚂蚁在免费给她做“按摩”呢!

外婆下课后就去审她们俩,审完又把她俩给狠批了一顿。

这就是我妈小时候故事,看看我们今天,哪儿还有爬树玩蚂蚁的机会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达尔文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194 字

+ 加入清单

达尔文的母亲苏珊是制陶商的女儿,她不但和蔼可亲,而且很有见识和教养。她喜欢栽培花卉和果树,时常利用各种机会培养达尔文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同时她又很有耐心,十分爱护他的好奇心,每逢孩子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傻”问题时,她从不横加指责,而是十分高兴地耐心给予解答。正是母亲的这份爱心和赏识,使达尔文对生物、对他所生活的这个奇妙的生命世界产生了最初的兴趣。

1815年夏季的一天,苏珊带着达尔文兄妹俩在花园里玩耍。孩子们采了一些花儿,又去捕捉蝴蝶。苏珊拿起花皆给刚栽上的几棵树苗培土。她铲起一撮乌黑的泥土,轻轻闻了闻,然后把它培在小果树的树根旁。

“母亲,我也要闻闻。”达尔文兴高采烈地跑了过来,学着母亲的样子闻着乌黑的泥土。突然,达尔文抬起头,好奇地望着母亲,问道:“母亲,您为什么要给树苗培土?”

“我要树苗和你一样壮实地成长,树苗离不开泥土,就像你离不开食物。”

“就像我离不开母亲一样,是吗?”

苏珊会心一笑,说:“好好闻一闻,这是大自然的气息,是生命的气息呀!别看这泥土黑,它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有了它,才有了郁郁葱葱的青草,才有了成群的牛羊,我们才有了肉和奶;有了它,花朵才能开放,蜜蜂才会成群飞来,我们才能喝到香甜可口的蜂蜜;有了它,才能长出燕麦和稻子,我们才有了粮食和面包。”

“那么泥土里为什么长不出小猫和小狗呢?”达尔文开始创根问底了。

苏珊笑着对达尔文说:“小猫和小狗是猫母亲、狗母亲生的,是不能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我和妹妹是您生的,您是姥姥生的,对吗?”

“对啊,所有的人都是他们的母亲生的。”

“那么,嗯,最早的母亲是谁,她又是谁生的?”

“听说最早的母亲是夏娃。不过,我只知道圣母玛丽亚。”母亲用手指着远方的教堂对儿子说,“就是教堂里那个圣母玛丽亚,可能夏娃和圣母玛丽亚都是上帝创造的。”

“那上帝是谁创造的呢?”

“亲爱的,世界上有很多事,对于我,对于你爸爸,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还是个谜,我希望你长大以后自己去寻找答案,做一个有出息、有学问的人。”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年幼的达尔文把家里的花房、花园和门前大河两岸的绿色世界当成了自己最早的课堂。他不但天生喜爱动物,还喜欢收集各种植物、贝壳和矿物的标本。他时常独自坐在河边或塘边,静静地注视着水下的游鱼和缓缓流动的河水。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他学会了怎样根据花蕊来识别花草,怎样记住各种花草和树木的名称。随着对生物了解的不断加深,他对生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童年在无忧无虑中过去了,母亲的关爱、赏识和耐心引导,使达尔文产生了对生物兴趣的萌芽。也正是得益于母亲耐心的教导和训练,他那良好的观察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为他曰后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母亲的赞美和赏识,在达尔文的心里种下了科学的种子,正是母亲循循善诱的教导,激发了达尔文探求未知世界的欲望。可以说,如果没有母亲最初的对达尔文的好奇心的赏识,那么,也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就不会诞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海伦凯勒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084 字

+ 加入清单

刚满周岁那年,一天傍晚,母亲趁太阳西下以前,放了一盆热水为海伦·凯勒擦洗身子。可是,当母亲自浴盆把海伦·凯勒抱了起来,放在膝盖上,正想拿条大毛巾替她包裹身子的时候,海伦凯勒的目光,突然被地板上摇晃不定的树影给吸引了过去。

她好奇地看著,看得很入神,眼珠子动也不动一下,而且还忍不住伸长小手扑了过去,好像非得揪住它不可。当时,母亲虽然已经注意到海伦·凯勒的眼神,但是看在母亲的眼里,树影不过是平常又自然的现象,没什麼好大惊小怪的。所以,她万万没有想到海伦凯勒会使出这麼原劲儿往前倾,结果不小心一溜手,竟让海伦·凯勒滑倒在地,哇哇大哭个不停。

母亲知道女儿受了惊吓,飞快地将海伦·凯勒搂进怀里,连哄带骗了好一阵子,海伦·凯勒才安静了下来。事隔不久,母亲一个人静静回想这件事情发生的经过,她发现海伦凯勒的观察力似乎特别灵敏。通常一个周岁大的婴儿,应该是懵懵懂懂的,对什麼事情都没有企图深入了解的倾向,可是海伦凯勒却别有细腻的之思,甚至於想用自己的肢体去感受变化的奇妙。

当然,跟大人比起来,海伦凯勒的表现并不成熟,如果跟其他的婴孩相比,可就不能不算特殊了。而为人父母的,能幸运地生下一个天赋优异的小孩,当然是得意洋洋啰!每逢亲朋好友到家里做客,不谈起女儿也就罢了,一旦话题转到海伦凯勒身上,母亲心满意足的喜悦,就会自然而然地从言谈中流露了出来。

但是这份喜悦到底能持续多久呢?当父母亲正兴高采烈畅谈海伦凯勒美好未来的当儿,海伦凯勒却莫名其妙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不但夺走了父母心中的希望,更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看不见、也听不见的小女孩,而且她脾气更暴躁起来!

可怜的海伦凯勒,该如何去面对一个没有光线,没有声音的世界呢?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通常教育一个五官健全的孩子,已经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了,更何况海伦凯勒又瞎又聋!也许,父母亲他们可以猜测、也可以想像海伦凯勒的心情,但是他们绝对无法体会,就如同海伦凯勒无法体会正常人的生活一样,他们真的无从体会。

起先,父母亲采用实验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尝试,虽然他们失败过无数次,但是日子久了,也摸索出不少要领,他们除了被动地猜想海伦凯勒的比手画脚,有时也教导海伦凯勒凭藉肢体动作,表达喜怒哀乐。另外,海伦凯勒也学习运用触觉去感受周遭的事事物物。就这样一点一的累积,四、五年以后,大凡孩子们用眼睛、耳朵能感受的,海伦凯勒都能以触摸的方式领略。

只是父母亲不是残障教育的专家,所以海伦凯勒学到的肢体语言,只有父母才看得懂,至于外人可就很难说了。 向来关心女儿的父母亲,也一直挂心这个问题,尤其他们想到自己终有年老体衰的一天,到时候要是海伦凯勒仍然不能跟外人沟通,那海伦凯勒往后的遭遇,将是非常悲惨的。

於是,在海伦凯勒七岁那年,他们从外地请来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莎利文老师。 莎利文老师跟海伦凯勒很投缘,她们认识没有几天就相处融洽,而且海伦凯勒还从莎利文老师那里学会了认字。

一天,老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了「水」这个字,海伦凯勒不知怎麼搞的,总是没法子记下来。老师知道海伦凯勒的困难处在哪儿,她带著海伦凯勒走到喷水池边,要海伦凯勒把小手放在喷水孔下,让清凉的泉水溅溢在海伦凯勒的手上。

接著,莎利文老师又在海伦凯勒的手心,写下「水」这个字,从此海伦凯勒就牢牢记住了,再也不会搞不清楚。海伦后来回忆说:―不知怎的,语言的秘密突然被揭开了,我终于知道水就是流过我手心的一种物质。这个喝的字唤醒了我的灵魂,给我以光明、希望、快乐。

不过,莎利文老师认为,光是懂得认字而说不出话来,仍然不方便沟通。可是,从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一来听不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二来看不见别人说话的嘴型,所以,尽管她不是不能说话的哑巴,却也没法子说话。

为了克服这个困难,莎利文老师替海伦凯勒找了一位专家,教导她利用双手去感受别人说话时嘴型的变化,以及鼻腔吸气、吐气的不同,来学习发音。当然,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过,海伦凯勒还是做到了。

盲人作家海伦凯勒,除了突破官能障碍学会说话,更奉献自己的一生,四处为残障人士演讲,鼓励他们肯定自己,立志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海伦凯勒这份爱心,不但给予残障人士十足的信心,更激起各国人士正视残障福利,纷纷设立服务机构,辅助他们健康快乐的过生活。

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此外,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是海伦·凯勒的本自传性作品,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莎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们希望。死后,因为她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贡献感动了全世界.并且各地人民都开展了纪念她的活动。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名人小时候的励志故事达尔文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著名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他曾经做过一件“蠢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气候恶劣人们找不到食物时,就将老弱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被吃掉的都是被认为没有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达尔文很痛心: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这里的人还这么野蛮残忍,一定要想办法改造他们。

他用高价买下一个当地的男婴,把他带回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文明人”。然后,再用这个“文明人”去改造他家乡人吃人的原始现状。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经熟人帮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达尔文又来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多大进步。可是,他却找不到那个“文明青年”。当地人告诉他,他们把那个青年吃掉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留下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他如何“高明”,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人们还没觉醒的时候,想用自己认为是先进的文明的思想去“统帅”他人,结果只会徒劳无益。达尔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进化论者,但他违背了最起码的进化规律:一个人吃人的原始部落,你想在短时期内让他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改造的。人类的进化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382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伟人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上屋场。

韶山冲是个美丽的地方,群山怀抱,绿树翠竹;在一片松竹掩映的斜坡上,建有一座凹形的房屋,这种房屋当地称作"一担柴"式民居。房屋的墙都是用土砖砌的,一多半盖着青瓦,另一小半盖着稻草。毛泽东就出生在那青瓦屋里。这里叫上屋场。毛泽东的家门口有两个池塘,是夏天游泳的好地方。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顺生。毛顺生只读过两年书,17岁就当家理事,但继承的却是一大笔欠债,不得已去当了几年兵,回来以后在家务农。他聪明能干,善于经商,还作粮食和猪牛生意,很快就还清了债,赎回了15亩稻田,日子越过越好。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娘家离韶山冲只10几里地,与韶山冲只隔着一座云盘山,在湘乡县的四都唐家坨。文七妹中等身材,长得清秀,圆脸庞,宽前额,聪慧又善良,勤劳又俭朴,乐于助人,每逢灾荒之年,常接济穷人,深得乡亲们的赞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小时候的故事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鸡叫三遍过后,周家花园里传出了阵阵琅琅的读书声:“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着、读着,周恩来很快就把这首诗背得滚瓜烂熟了。但他总觉得没有透彻领会诗的意境:每一粒到底有多辛苦呢?

第二天,周恩来来到蒋妈妈家玩。吃饭的时候,他望着白花花 的大米饭迫不及待的问道:“蒋妈妈,这大米饭是怎么来的呢?”

蒋妈妈很喜欢周恩来好问的精神,就笑着告诉他:“大米是稻子舂成的。稻子浑身有一层硬硬的黄壳。它的一生要经过浸种催芽、田间育秧、移栽锄草、施肥管理、除病治虫、收割脱粒,一直到舂成大米。”

“啊,吃上这碗大米饭,可真不容易啊!”周恩来惊讶地说。

“是呀,这十多道关,也不知道要累坏多少种田人呢,这香喷喷的大米饭是种田人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蒋妈妈深有感触地说。

蒋妈妈一番深刻的教诲,不仅加深了周恩来对诗意的理解,更激励他勤奋学习。为了过好习字关,他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还坚持每天练一百个大字。

有一天,周恩来随陈妈妈到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是深夜了。一路上风尘劳累,年幼的恩来已精疲力尽、呵欠连天,上下眼皮直打架,但他仍要坚持练完一百个大字再休息。陈妈妈见状,心疼不过,劝道:“明天再写吧!”

“不,妈妈,当天的事当天了!”周恩来说服了陈妈妈,连忙

把头埋在一盆凉水里,一下子把瞌睡虫赶跑了,头脑也清醒多了。

一百个字刚写完,陈妈妈一把夺过周恩来的笔说:“这下子行了吧,快睡觉!”

“不!”周恩来仔细看完墨汁未干的一百个大字,皱着眉头认真地说:“陈妈妈,你看这两个字写歪了。”

说着,周恩来白嫩的小手又挥起笔来,把那两个字又写了三遍,直到满意这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爸爸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经常给我讲他小时侯的故事,我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爸爸才六岁,爷爷再外面很远的地方烧窑,所以爷爷住在窑厂。有一天晚上半夜,姑姑快要出生的时候,奶奶让爸爸去叫`爷爷。

外面黑漆漆的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爸爸勇敢的走出去。爸爸一只手拿着马灯,一只手牵着叔叔。到了爷爷门口,一只疯狗冲着叔叔跑去想咬叔叔,爸爸冲过去挡在前面用灯把狗打到窑厂的水坑里。这时,爸爸和叔叔叫:“爸爸,救命啊,有疯狗要咬我们!”爷爷就跑出来那着一根铁叉把狗叉死了。

爷爷和爸爸还有叔叔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邓稼先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邓稼先从小就有爱国情怀。13岁时,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日本侵略者遍布京城。当时,日本侵略者有个规定:凡是中国百姓从日本哨兵面前走过,都要向其行鞠躬礼。邓稼先虽然还不能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但他知道这是一种侮辱,于是,他宁愿绕道走,也不去向侵略者行礼,以免自己的人格受到玷污。

这种对侵略者的痛恨,源自他有一个爱国父亲。一天,父亲的一位老朋友夹着伪政府的公文包到邓家来拜访。没想到,那位朋友刚一进门,平时一向很和气的父亲突然勃然大怒,很严厉地质问他:"你来干什么?这里不欢迎你这样的人。"朋友一下子明白了:邓先生是嫌自己给日本人办事。朋友羞愧难当,正想辩解什么,父亲一声怒吼:"你出去!"这件事,给童年的邓稼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产生了最朴素的爱国意识。那时,日本侵略者每占领一座中国城市,就强迫中国人去参加所谓游行集会,庆贺他们的胜利;如果不去,就会被杀头。

有一次,侵略者又逼市民和学生开会游行。邓稼先虽然很气愤,但又不能不去。当游行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他就扯碎了发给他们的小纸旗,还不觉得解气,又把破碎的旗子扔在地上,猛踩一脚,感到很扬眉吐气。但这一幕校一个穿便衣的特务看见了。特务找到校长,要校长交出这名学生。

校长知道这事是邓稼先干的,但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把这件事搪塞过去了。后来,校长找到邓稼先的父亲,告诉他:"邓稼先已放人盯上,迟早会出危险的。万一被密报上去,就会落到日本人手中。为了他的安全,应该想办法让他离开这里。"

眼见事情已到了这个地步,父亲只得同意把儿子送到外地。临行前,家里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饭,但谁也吃不下去。父亲坐在一把老式木椅上,以从没有过的眼光看着这个儿子,很久才坚定地说:"稼儿,你还年轻,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出去之后,不要学文,像我一样,学文对国家有多大用处呢?你一定要学科学。我们国家落后、贫穷,受人侵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家的科学技术不如人。只有掌握了科学,才能对国家有用啊。"

邓稼先把父亲的话深深印在脑海里。就这样,16岁的他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他始终牢记父亲的嘱托,决心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将来好报效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李连杰小时候的故事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李连杰回忆说:“可以想像国家总理亲自接见并且称赞你的表演,那是怎样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更是终身难忘。”

李连杰小时候不是因为过于淘气所以才被送去学习武术,其实那时他是一个很乖的孩子,调皮是从后来开始的。

李连杰的家庭成员有母亲、两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在他两岁时就去世了,由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亲从不让他下河游泳或骑自行车。任何冒险活动,哪怕只带有一点点危险都是被禁止参与的。8岁时李连杰才开始上学,不知为什么老师总是很喜欢他,也许是因为他太听话了吧,老师选他当体育班长,职责是带领一到六年级的同学做课间操。因为李连杰天生五音不全,唱歌老跑调。每次到了音乐课期末考试时,每个学生都必须单独唱一首歌。当老师最后叫到他的名字时,他站了起来。“李连杰,你今天嗓子痛,是吗?那么你可以不参加考试了。坐下,100分。”老师就是这样善解人意地照顾他。

练武源于巧合

李连杰从1971年夏天开始习武,那时暑假放一个月的假,家长不希望无所事事的孩子们在街上乱逛,于是把他们送进现在的北京体育学院暑假学习班,糊里糊涂地,李连杰就被分在武术班。当9月份学校开学后,包括李连杰在内的20多个人却被通知每天下午放学后继续回到这里接着训练,其中李连杰是唯一一名一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新鲜感过去了训练变得越来越苦,3个月的训练后,又有一部分人退出了训练,20个人中只剩下4个人。一年过去了,9岁的李连杰准备参加平生第一次比赛,实际上,这是文化大革命以来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武术比赛。这次比赛既不是政府举办的也没有奖金,唯一的奖品就是:最棒的表演者会被公认为“优胜者”。然而,参加这次比赛的选手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武术精英。比赛在山东省济南市举行,这是李连杰第一次离开家,平生第一次离开北京。离家的那天早晨,李连杰的母亲开始哭起来,但最后他还是去了济南,最后赢得了比赛的冠军。

在总理面前表演

回到北京后,李连杰突然接到通知,从现在开始,他每天只用上半天学。可是增强训练强度是有原因的,中国那时需要举办一个重要的外交赛事 -泛亚非拉美乒乓球锦标赛,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赛事,国家要邀请一些国外选手前来参赛,这是一次文化交流和外交的重要时机。组织者计划在开幕式上表演一些节目,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展现在外国友人的面前,其中包括京戏、舞蹈,当然也少不了武术表演。武术团计划表演5个节目,李连杰参加其中的3个。训练是无法想像的累,为了使表演完美无缺,他们先后进行了12次彩排,每次都有高层领导来对表演进行评估。真正登台表演的时刻到来了,他们的表演非常出色,领导们根本就不需要担心,因为他们就是想出错也错不了,实在是练得太熟了!后来国家总理周恩来接见了他们,李连杰回忆说:“可以想像国家总理亲自接见并且称赞你的表演,那是怎样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对于一个9岁的孩子来说更是终身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