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20180804期观后感(优秀20篇)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那么朗读者20180804期观后感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朗读者20180804期观后感,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浏览

773

作文

181

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5月6日(周六),《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邀请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曾几何时,提起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一些节目即便质量不差也难以引发全民热潮。然而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朗读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风暴,从“遇见”到“陪伴”及至“眼泪”“第一次”……十一期不同主题的朗读为观众带来了几十篇美好的文章和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更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第六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519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每次她学习,我都是看书。很久不曾看过电视了。

现在,孩子放暑假了,我也跟着放松一下。前几日,叫上孩子一起看口碑还不错的《朗读者》。从电脑上找到了《朗读者》第6期。

说实话,董卿的外貌,我并不是多欣赏,尤其是现在又把脸整成那么一个尖下巴,每次看到这个明显是整过的小尖下巴,我都觉得把她的美又打了折扣。好在,董卿的才华弥补了这个人工缺陷。

这一期的主题词是“告别”。董卿的开场白,真的挺不错。

告别是主动的选择,有些时候告别是被动的承受,那我们如何面对告别呢?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也是一种决定。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的告别;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山重水复后的柳暗花明是对迷失的告别;“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这么优美、深情、诗一般的语言一下子就抓住的我的心。

这一期邀请到的朗读者嘉宾,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有同感,而泪流满面的是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

我的女儿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时,曹文轩的作品她读了不少。每次只是给她买,或者图书馆借,但说实话,对曹文轩的作品,我读的不多,总觉得是写给小朋友的。象他写的《草房子》,我也读过,但印象并不深。

这次,董卿问他:你写的《草房子》里面的主人公桑桑,父亲桑乔背着他看病,这是真事么?

曹文轩:这其实就是写的少年经历。14岁时,我的脖子处有一肿块。父亲背着我,四处求医。父亲背进背出,我被多家医院判为不治之症。我当时的感觉是,我可能要离开这个世界。后来我们去上海,一名老大夫非常有把握地说:这只是淋巴结核,会好的。父亲听到这个结论,再一次泪流满面。

这是一个虚拟的告别,却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生死,理解了告别,理解了爱。

看到这里,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女儿也在一边说:“妈妈,他和你得过一样的病。”

是啊,2012年的那个端午节,我的脖子左侧发现了一肿块,当时,在洛阳多家医院,做过各种检查,被当地医生诊断为肿瘤。还按肿瘤进行了一次化疗,满头秀发掉成了光头,我也瘦到80来斤。

我当时痛苦,绝望,以为我年轻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以为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要离开我不舍的亲人,就要离开我年仅8岁的女儿。那时候从医院回到家,我都要拉上先生,换上最漂亮的裙子,让先生给我拍照,录像,想为孩子多留些对于妈妈的记忆。

在洛阳化疗一次后,我们去北京,找同学,找朋友,去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01医院,这两家国内顶级医院,在一周内得到确诊,我得的不是肿瘤,是淋巴结核,不用动手术,按时吃半年以上的药就会痊愈。天啊,不是肿瘤,那我还可以活着;并且不用手术,那我脖子处不会有疤痕,不影响夏天臭美,不影响脖子上戴项链!

是的,就是和曹文轩年少时得的病是一样的,是淋巴结核。所以,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父亲当年的心情,那时的泪流满面是重生后的狂喜。

我曾经说,即使演员演戏,也不会演得这么逼真。我当时的伤心绝望和后来的狂喜,真的无法表述。觉得到了地狱,又被拉回了平凡生活的地面。而原来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却原来是如此美好。

所以,这真象曹文轩所说,这是一场虚拟的告别,而不是真正的告别,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生了一场病,被误诊了,我并没有觉得不幸。相反,我觉得这是一场幸运,幸运的,生了一场病,渐渐意识到生命里曾经忽视的东西那么重要:

健康的身心

陪伴家人朋友的时光

穿透一切黑暗的太阳

雨后泛着青草味的空气

承载着万物的地球母亲。

愿我们的每一次告别,只是短暂的告别,我们还会再见,这就是幸福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1796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上,准时与《朗读者》相约。

昨晚八时零五分,伴随着青年钢琴家吴牧野悦耳动听的钢琴声,央视一套主持人董卿身着一套干练的白色职业装向观众款款走来,拉开了《朗读者》第十一期的序幕。这一期的主题词是“那一天”。

董卿的开场白是“那一天,一定是让你难忘的一天,也许是金榜题名时,也许是洞房花烛夜,也许是19世纪的某一天,左拉、雨果、巴尔扎克,在左岸咖啡馆构思着传世之作,也许是阿姆斯特朗自身的一小步,代表着人类的一大步,被载入史册。如果说时光的藤蔓攀爬着光阴的故事,那一天,一定是千回百转的一枝,今天就让我们和一位又一位朗读者一起来回顾那一天。”

在科学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想象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第一位朗读者,他的想象力一定是超乎寻常的,他也把我们中国的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准,他的六部长篇科幻小说和三十多篇短篇科幻小说共计四百多万字,都创作于一个偏僻的小城。刘慈欣朗读的是史蒂夫·霍金的《时间简史》中的片段。谨以此篇,献给把他带上科幻之路的阿瑟·克拉克。

我们常说时间留不住,但是总有一些美好的、激动人心的时刻,被摄影师用他们的镜头定格下来。中国照相馆,已经有八十年的历史了,称得上是中华老字号。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就是中国照相馆的特技摄影师姚建中。1947年10月12日那天,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普通的日子,但是对于王起洪、吴文霞夫妇这对夫妇来说,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是他们俩结婚的日子。他们走进中国照相馆,而后每隔五年,夫妻俩都会去中国照相馆拍一张结婚纪念照,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1947年10月12日的那张结婚照,是姚建中的父亲拍的,2007年之后的照片,都由姚建中来拍摄,今年是王起洪(93岁)、吴文霞(88岁)夫妇这对夫妻结婚七十周年,已经牵手走过白金婚。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为了那一天,中国人等了一百五十年,所以当米字旗缓缓降下,当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冉冉升起,当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三军齐发,那一天,所有中国人的心绪久久难以平静。接下来这位朗读者,那天就在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现场。作为外交官,他见证了外交世界的风云变幻、暗潮涌动,他就是安文彬。他朗读的是革命先烈方志敏用血和泪写出的一篇文章《可爱的中国》,献给二十年前的那一天——7月1日香港主权回归中国。

金士杰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演员,被人们称为老戏骨,台湾有媒体评论他说虽然入行晚,但是能够震动江湖,在他六十五年的人生岁月里,一定有许许多多难忘的时刻,但是他却用奇幻来形容那一天,是怎样的一天呢?就是2011年5月,他的龙凤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他六十岁,才有了自己的第一胎孩子,他朗读的是《相约星期二》,献给他两个可爱的孩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首诗描绘的是梅花清雅香逸的形态,接下来的这位朗读者,不仅她的名字暗合着这首诗,而且在她身上,她的性格也颇有一些梅花不畏严寒的倔强劲儿,江疏影朗读的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的作品,也是经典小说《飘》,谨以此篇献给那些并不想索然无味过一生的自己和人们。

1984年11月20日的那一天,一个由科学家、军人、建筑工人、记者等五百九十一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从上海出发,奔赴南极,他们将要在南极建设我国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而那样的一支庞大的科考队的领队叫郭琨。到目前为止,我国建成的四座南极科考站中,有两座是他亲自率队指挥建设而成的。可以说他经历过暴虐的环境,经历过与死神的擦肩,接下来有请科学家,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站长郭琨(82岁),他们几乎是斜穿了太平洋,而后到达了世界上最南端的一个国家阿根廷,稍作补给之后,再开往南极的乔治王岛,这一路,穿越五个风带,两个季节,十三个时区,大家伙编了一个顺口溜:“一言不发,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上八下,九(久)卧不起,十分难受”南极的暖季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那时留给我们科考队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了,他们却仅用四十天的时间建成了长城站,创造了不可思议的神话。从1984年中国人第一次登上南极乔治王岛到现在,南极科考队经历了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一代又一代的南极科考人员把足迹留在了那样一个充满科学之谜、冰封雪埋的世界里,虽然那一天已成为过去,但是那几代人愿意为了科学,为了国家,为了人类,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精神,值得永远被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录制点不在中央电视台,而在南六环外面的大兴区,一个租来的演播厅。这儿非常偏远,从北京南站出发,高速上不堵车也要开40分钟。到那儿一看,周围全是工厂厂房,录影棚隔壁倒是就有两家经济型酒店,开在同一幢楼里,共用同一个服务台,左边是莫泰,右边是如家。不仅来录节目的嘉宾都住这儿,节目组的编导摄像们也住这儿。所以,这么偏僻的地儿,这两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满。

节目组请的每个嘉宾,都有一个专门的内容编导从头到尾跟着,负责胡大师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编导,刚满30,在电视台已经是老前辈了。每次录节目,都要在这个六环以外的录影棚连待半个月。因为工作太忙,小王编导就把女友请过来,前几天在《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上求婚成功。

看《朗读者》的时候,无论是董卿还是每位嘉宾,皮肤都超级好。这其实是灯光师打光的功劳。彩排的时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员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调光,就是俗称的“光替”。每个嘉宾的光都打得不一样,按编导的话说,“您本人来了,调得好一点”。调光的过程很复杂,也很枯燥,十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黑暗的剧场里,盯着眼前电脑大的屏幕,不论名气多大的嘉宾,这时都得服从命令。编导们开玩笑说,自己“永远在请嘉宾稍等”。灯光师是比利时来的,节目组给配了个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播出的《朗读者》中,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如今已90高龄的潘老,心里想的依然是还能为人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家”,潘老这一家厉害了,个个都是学霸。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 救国 回家。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焊接这样冷门的学术方向,潘老谈起自己的专业,一脸骄傲和自豪,核电站和高铁,无论哪个离开了焊接都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第七期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维和部队,一个庄重神圣的名称。无数的维和战士前往危险、贫瘠的地区守护世界的和平。2016年6月1日凌晨,中国驻马里维和部队遭到火箭弹袭击,三级士官申亮亮不幸遇难,年仅29岁,危险时刻发生在他们的身边。维和部队的战士们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将朗读献给他们的兄弟。

他是《士兵突击》里的高城,是《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张迷龙,是《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司令员陈大雷,他就是张国强。这次来到《朗读者》,他不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而是为了维和部队战士们朗读。

离家与父母的告别,毕业与老师同学的告别,分手与恋人的告别,转身与陌生人的告别……这是生离;还有亲人、爱人、友人离世的告别,这是诀别。那些你还未说出口的告别,我们在这里倾听。本期主题词“告别”,说一说那些来不及说出的告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陆川观后感

全文共 1587 字

+ 加入清单

从境界上,《朗读者》显然要高过《贫民窟》一筹;但是Reader在后半程明显失去了力量,或者说失去了方向。

Reader的前半部分,堪称绝对的大师气派。

看到半程,心中不得不叹服,情不自禁地会想:今年是电影的大年了,真有传世的佳作问世。Reader的细腻,人性,微妙,从容;竟让我有了开眼界的感觉。怎么说呢,就是微风拂面的感受,导演审视的角度,触角之细腻,微妙,深入;女演员演绎的准确,真的让人感到惊异;展现人性,其切入点之奇特,之大胆……当美国电影文艺的时候,不得不说,也相当的有实力。

另一方面,心中有些凛然,竟然今年有这样的强手出现。半程已经如此强悍,高潮部分将会迎来怎样的的景象……

然而电影的力道就在庭审的段落中不知不觉地停止了推进,进入后半程,电影突然失去了力度和方向……结尾,竟然有虎头蛇尾的感觉……

为什么呢?

看完已是深夜,竟然没有了睡意。麦克的挣扎,岂不就是创作者的挣扎?当作者/导演决意以这样一个危险话题来描绘他对于成长/性/政治的看法的时候,注定了他可能会比一般的电影更能接近人性的本源,也比一般的电影更容易被捆绑和束缚……我从电影中看到了麦克的矛盾和挣扎,在行文用笔中,也体验到了导演的困惑和挣扎……甚至,彷徨和忧郁……导演能否在一个成熟的工业体制中,以《午夜守门人》这样的胆魄,去掀翻整个世界的公众认知,决定了这样一部电影最终的成败,可惜,导演颓在了中途。

麦克没有能够给自己一个答案,他的挣扎缺乏思索的深度,缺乏更高的提炼;而女看守则没有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行为动机,而麦克对于女看守的爱恋,也因为没有在电影中展现出更多令人惊异的勇气和不顾一切,失去了让世俗争议的可能,一切变得表面柔顺起来,但是骨子里,整部电影失去了应有的触碰心灵本质的机会和力量。

可惜了。

但是又能怎么写呢?写麦克被这个成熟女性所深深吸引,因为她成熟的性技巧/她的母性/她温暖的怀抱,于是当刽子手的身份被揭之后,依然不离不弃的依恋?

因为负面过于强大,无论用什么言辞都无法修饰女看守亲点犹太孩子们给她深夜高声朗读这一场景的惊悚和恐怖……所以以致于导演也无法在体制内认可的意识形态范畴中去合理地阐述男孩依恋的依据……所以只有朗读,这一貌似温情的行动失去了动人的可能,而推动朗读的动机和依据,都缺失了,至少不充分。不怪导演,因为如果充分了,那就是一个万全颠覆公众道德准绳和历史判断的作品,作为一个本质上非常保守的美国电影工业,他们从业人员的自律已经不允许他们离经叛道到这个地步。

有什么更可怕的写法马?

或许更邪恶的写法是这种带有恋母情结的畸恋性爱关系,彻底改变了一个孩子的信仰,然后去讨论人的成长中,有多少是被性所左右,有多少是服从公众意识的这一潜意识所决定的?男孩百折不挠地希望拯救这个女人,因为这个女人对他而言,可能不仅仅意味着一个可以随时征用的阴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做爱的机会在每个未成年少年心目中而言,都可能有无法摆脱的巨大魔力),可能意味着进入整个成人世界的大门;我们可以去做各种假定和阐释,然而谜底,电影很重要的,是作者要解开怎样的谜底,说出怎样的事实……当然谜底应该更为惊悚可怖……是我,又能走多远呢?当法庭说出300起谋杀这样的事实的时候,当法庭开始讨论将犹太人锁在房屋中活活烧死这些事情的时候。我觉得作者已经在自己的面前砌起了万丈高墙,穿过去,要冒被绝大部分电影观众和电影工业唾弃和抛弃的危险,但是回报是能够触碰到人性的最深处,最核心私密的地方;这个时候,作者化身麦克,转身走了,失去了探班女看守的机会,也永远失去了探班真理的机会。

这个世界不存在任何“可能”“如果”

看完电影,没有因为貌似的强敌在最后一秒的垮塌而暗自庆幸,我在想,当我们作完整部电影的那天,当我们能够在狂热消退的时候,能够冷静审核自己作品的时候,我能在黑暗中,凝视着自己的心灵说:这道墙,我们穿过去了吗?

我有些忐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均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濮存昕感谢了一位医生,改变了他的命运。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在第一期节目中,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组合,《朗读者》首期获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董卿当制作人的开门红。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第6期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004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导演陆川来说,《可可西里》无疑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标记之一。十几年来,这部当年的惊世之作始终影响着陆川的人生和创作。近日,在央视《朗读者》第六期节目中,陆川再度提起那段可可西里的往事,并朗读了一篇《藏羚羊的跪拜》,又一次引发了观众的讨论。在之后的采访中,除了《可可西里》,陆川还聊了不少有关《朗读者》和个人作品风格的问题。他透露原本董卿找他来是做幕后工作,之前为了逃避朗读还耍了不少赖。而谈及近年来作品风格的转变,陆川则直言自己一直没把电影当做一个职业,因此总想尝试不同的事。

其实在一开始,陆川是作为节目导演候选人被董卿挑中的,不过因为还有两部新电影在筹备,转行做综艺的事也就暂时搁置了。但在《朗读者》筹备的前期,陆川也参与了一部分策划工作。尽管相识多年,但这次的合作还是让陆川对董卿有了全新的看法,“我觉得董卿特别能团结人,她找了很多优秀的‘大脑’一块开会,我也参与了两次,感触很深。如果没有董卿,这节目可能做不到这么好,她本人的气质和对朗读的尊重就是这个项目的DNA。”

而作为一个常年躲在监视器后的导演,陆川并不擅长待在镜头前面,他甚至认为自己是一个“见光死”的人。这次在《朗读者》中,虽然陆川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在镜头前尝试朗读,引发了不错的反响,但据陆川透露,他自己平时从来不朗读,为了逃避这次的朗读处女秀,他还曾对董卿耍过很多赖。

在董卿的坚持下,陆川最终还是登上了舞台。如今节目播出后好评如潮,陆川自己也深受感动:“不是为我自己感动,是为董卿感动。我是看着她怎么一步步把这个事儿做到今天这个样子,这种坚持很不容易。”

每一个创作者都拥有超乎常人的情感,而创作就是将这种情感抒发出来的过程。在节目中,董卿爆料陆川是个容易流泪的人,这与大众平时对陆川的印象大相径庭。

从《枪火》到《可可西里》《南京!南京!》,陆川的许多作品都透着股冷峻的男人味,人物也总是沉默压抑着。在与董卿的对谈中陆川自曝为了让影片更冷峻,还剪掉了一大段煽情段落,“因为可可西里不相信眼泪”,听起来特别酷。

然而在采访中,陆川却承认了自己泪点低的事实,他说:“我确实是一个泪点很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看各种电影我都会哭。”因为怕被人看到自己流泪的样子,陆川特别喜欢一个人看电影。去年,因为一部名叫《生门》的纪录片,陆川在飞机上感动到不能自己,结果被空姐多看了几眼,让他颇为尴尬。不过好在这种感性的一面也只在看电影时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董卿朗读《红楼梦》观后感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开始,《朗读者》和《见字如面》就定位为综艺节目。在这两档节目里,当然存在以阅读为卖点的形式,但是也只是众多形式中的一种。比如唱歌跳舞做游戏,阅读除了略显高雅之外,对于节目内涵并没有什么改变。

红楼梦》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想法,实际上是在媒体资讯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存在的,而在如今媒体资源如此发达的情况,读书中的很大一部分很早之前就被电影、电视乃至后来的微博、微信所取代。再追求“万卷书”,恐怕反而成了不解世情的书呆子。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外化的倾向并不仅限于中国人,如何能够寻找到资讯源头,如何能够快速地搜索有用信息,如何能够利用搜索到的海量信息并加以组织,这远比古人的穷经皓首更有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或朗诵,不是突然热起来的,几十年来,它一直在这片土地上酝酿着。”上海图书馆会展中心主任吴敏说。上图朗诵团凝聚孙道临、秦怡、曹雷、童自荣等一批老艺术家,他们以练代学,与业余朗诵团员们同台演出,培养了一批朗诵会的常客。这个朗诵团如今已有50多名成员,除老艺术家外,更有律师、教师、企业家、记者、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朗诵爱好者,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已90多岁。

与此同时,朗读也跨越艺术门类,进入沪上多种艺术场所。2012年,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创“诗歌来到美术馆”项目,邀请诗人与诗歌爱好者一起朗读,讲述诗歌背后的故事。在“诗歌的魔方——2015首届上海诗歌艺术节”上,欧阳江河等10位知名诗人嘉宾穿梭于淮海路上的“诗歌巴士”里,朗读作品,感受诗意萦绕的美妙瞬间。

欧阳江河说:“诗歌巴士很有创意。在双层巴士上,看着高楼和树叶,和外国诗人一起读着诗歌,我恍若身处另一个时空,这种恍惚感和移动感反而带来了诗歌的确定感,让我们感受到诗是真实存在的。”

朗读也可以成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去年上海书展期间,巴金故居的钢琴第一次为来客奏响。诗人在琴声中,用朗诵“截句”的方式向大师致敬。“在今天的场合,我是一个文学少年,小时候很难想象,有一天能在巴金故居朗诵诗。”从西安专程赶来的诗人伊沙感慨万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七集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1513 字

+ 加入清单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在央视4月2日晚播出的《朗读者》中,演员张国强和在非洲马里壮烈牺牲的我市维和英雄申亮亮的战友们,一起为申亮亮的母亲杨秋花朗诵诗歌《等着我吧》。申亮亮的父亲、母亲、姐姐来到现场,一起聆听这首感人心魄的诗。

受伤战友司崇昶:

深情回忆亮亮生命最后时刻

在节目中,节目主持人董卿介绍,从1990年开始,我国开始派军事力量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当中。到目前为止,我国派出的国际维和军事人员超过了两万人次,为推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作出了贡献。2017年,中国赴马里维和行动的全体官兵被联合国授予和平荣誉勋章。

几位参与马里维和行动的申亮亮的战友也在该节目中亮相。其中,司崇昶一腐一拐地来到现场。董卿介绍,司崇昶赴马里执行任务时受伤,现在还在康复中,所以,他无法长久地站立。

“有去了回来的,有去了没有回来的。”董卿声音低沉地说出这句话后,镜头对准了申亮亮的父亲申天国,他的眼睛红了、湿润了,明显在努力压抑着自己的悲伤。和去年相比,他又老了一些。

董卿接着说,司崇昶在2016年5月31日执行任务时受伤了,他的战友申亮亮却牺牲了。

“我每次想到这到心里特别不舒服,因为我失去了一个战友、兄弟。我记得,那里马里时间2016年5月31日2时50分左右,我和申亮亮执行站岗任务,一辆皮卡围着我们营区绕行两圈,开到离我们营区有200多米的一个小土包时,突然加速。这时候,亮亮就喊话制止,然后就指挥我开枪射击。这辆皮卡撞上营区外围的一个沙箱后翻车、着火。亮亮一把把我推了出去。他说:‘司崇昶,你快撤。’我说:‘咱俩一块撤。’亮亮说:‘我是主哨。’然后,他一把把我推了出去。当时就爆炸了,我被炸飞、昏迷了。”司崇昶含泪讲述那让他终生难忘的一幕。

战友卞龙:

没给亮亮理发成了终身遗憾

“爆炸发生后,我带着快反班第一时间搜救哨兵,最先发现的是副哨司崇昶,他倚在一个小土坡上,胸前全是鲜血。我们在废墟里找到了亮亮,亮亮牺牲了。清理现场的时候,在亮亮的身下,我们看到了枪支。就是这样一个战士,在生命最后时刻,还手握着自己的武器,还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还有一件事,我觉得特别遗憾。就是在爆炸的前一天,申亮亮找到我。他说:‘中队长,你给我理个发吧。’我说:‘明天有勘察任务,我明天给你理。现在,这成了我一生的遗憾。’”战友卞龙说。

申亮亮姐姐:

你在天堂要照顾好自己

“这是一个猝不及防的告别,带给战友们的是一种悲痛,带给申亮亮家人的,将会是一辈子的创伤。”董卿这样解读申亮亮的离去给战友和家人带来的影响。

在观众充满敬意的掌声里,董卿隆重介绍了申亮亮的妈妈杨秋花、爸爸申天国、姐姐申海霞。

申海霞说,直到现在,她还舍不得删掉弟弟的手机号,有时想亮亮了,她就会给他发微信:‘弟弟,姐姐想你了。’晚上的时候,她就躺在床上,把弟弟以前发给自己的语音信息播放一遍,听听他的声音,就感觉他还在自己身边一样。

杨秋花说,亮亮是个孝顺的孩子,去年在母亲节到来之前,特意领着她去了一趟县城,给她买了一双旅游鞋。如今,这双鞋她还精心包好,舍不得穿。

今年的清明节,也将是申亮亮家人第一次在这个节日祭奠申亮亮,他们想给申亮亮说些什么?申海霞说:“好弟弟,忠孝不能两全,你为国家尽忠了,对于父母的这些孝,姐姐和哥哥替你完成。你在天堂那边,自己照顾好自己就行了,也要好好的。一家人永远都会想你的,放心吧。”

董卿说:“在阿拉曼英联邦士兵墓地上有这样一条墓志铭:‘对于世界你是一名战士,但是对于我,你是整个世界。’我想,亮亮的离开,这样一次告别,可能是需要一个家庭,用一辈子去面对的创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中,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情感之美。用朗读传达情感,让文学中的“情感”成为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让文学回归生活语境。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以朗读和访谈为核心的节目内容,加上经典音乐艺术的加持,《朗读者》首播之后,在一众以颜值为看点的真人秀,以犀利吐槽为主旨的综艺节目中已经脱颖而出。这几天,观众、网友都在“安利”央视这档口碑爆棚的新节目。

董卿的好友娄乃鸣导演也向董卿用两个字“惊了”来形容第一观感,他还盛赞道:“就是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网友和观众纷纷赞扬,“终于不用每周打开电视,看到的都是低俗的喜剧和综艺节目了 。”“央视越来越给力了,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再到《朗读者》,真心为我们做好节目啊!”“每个周末准时看电视,感谢节目让我们得以享受一场精神的盛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受到观众的热捧。

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此次又担当朗读者的制作人。

很多人认为,在娱乐综艺泛滥的当下,文化类节目走红是大势所趋,可董卿却表示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张梓琳的朗读带来清流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等嘉宾。

首期节目首先出场的是濮存昕,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

濮存昕曾患小儿麻痹症,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

直到三年级时,积水潭医院的大夫荣国威帮他做了整形手术,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荣国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时,濮存昕还感恩了给过自己帮助的很多人,包括父亲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导演林兆华等,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要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事不关己。

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在娱乐至死的各类综艺节目中,这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转真人秀霸屏2017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的观后感内容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段凄美的爱情,友情与人性尊严的故事,观后让人唏嘘不已。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病的少年麦克与中年妇女汉娜相遇,在她的帮助下,少年回家并得到治疗,之后两人相爱。汉娜不识字,于是让少年给她读书,在读书的日子里两人产生了感情,这段忘年之恋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欲求,而是一种灵魂的依靠。但汉娜却一直没有向少年说出自己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个文盲。于是她不辞而别。

然而在一次麦克去观摩审判纳粹战犯时,无意中发现被告正是汉娜,她为了保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而放弃减刑,直到出狱前为了自己的尊严自杀。而所谓的尊严便是不让别人知道自己是个文盲。

此片中讲述了关于爱,尊严与秘密的故事。正是书让两人走在一起,彼此产生爱情;也是因为汉娜的文盲使其不让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同时她也会因为这个原因向麦克莫明其妙的发脾气,之后又让麦克为自己读书;她本可以以自己是个文盲将其在二战中的罪责推脱,但也因为自己文盲的身份与尊严,将这个责任承担。“保密是西方文学的重要部分,你可以说角色的所有想法在小说中都被人们所持的特定信息所否定,这是有很多原因的,也许是因为固执,也许是因为高尚,他们决定不去揭露。”这是在影片进行到20分钟时,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讲解的内容,这一内容也成为了解构影片后半段的关键。()少年只能默默的在台上流泪,他没有向法官说出汉娜的秘密,因为他爱汉娜并为汉娜保守秘密。

此片前半部给人以轻松愉悦的氛围,但中部的厅审与后部麦克探监与两人信件不断地情节,将这份忘这恋的感情推向了一个高潮,汉娜也在不断的在学习文化,并以简短的文字向麦克问候:你好吗?小子。而这几个字却让汉娜费尽周折。

麦克对韩娜的爱一种无形而深刻的,他知道汉娜的尊严,知道她的骄傲,更知道她的无知,可他宁愿给他所爱的人最好的爱——替她隐瞒这样一个事实,他的爱是伟大的。

当然在片中汉娜与麦克的爱是在一种忘情的基础上的,他们忘记伦理,但是他们的爱却在无形中记麦克多年后离异,只因这一段忘情之恋,使其在心中永远无法忘记汉娜在其心中与感情中的地位。

汉娜是个罪犯,但也是个受害者。她无微不至的执行命令,但这样的小错却在铸成一个大错,最终成为一个战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