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苦难辉煌读后感精选【精彩20篇】

浏览

5806

作文

47

苦难辉煌简短观后感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在电视上看到一小段记录片,名字是《苦难辉煌》,感觉好,放不下,就去网上搜,十二集,起早摸黑,一天看完。

革命历史题材的文章,以及影视剧、纪录片等也曾看了很多。过去那些年讲正面的多,拔高的多,有些高得甚至离谱。这些年,没有了那些假大空,却多了一些负面的东西,有些书对共产党,对它的领袖的行为胡编乱造,肆意批判、甚至是诋毁。象《苦难辉煌》这部片子这样,能以宽广纵深的视角,精微细致的笔触,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和对它未来的可能命运放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去审视,去观察,这在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说它有纵深的历史脉络是因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包括新世纪,都在它的审视中。说它有世界性的宽广视野是因为从欧洲到亚洲,从苏联到日本,一个个左右世界走向,左右中国命运的事件,一个个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发展的历史人物,都表现了作者较强的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以及睿智的令人回味的思索。

它的语言不浮华,却句句击打人心。它的一些早年影像不很清晰,可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

它最击打人的是这样一些话,“给人以火星者,必怀火炬”。“那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年代,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性命的年代”。“对丧魂落魄者来说,这是一支残兵,对前赴后继者来说,这是一堆火种”(指的是红十军团被敌人包围后,粟裕带出来的的几百人,其中还有部分伤员)。

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为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们战死了一批,又爬起了一批。他们“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又继续战斗了”。

那个年代,政党无数。为什么独独一开始并不被人看好的共产党成了气候。答曰得人心。书中说,淮海战役,十万解放军在前,后面竟跟了三十万的支前民工。国民的党的前线总指挥杜聿明闹心的问自己,我这是在跟谁打仗?其实张学良在他之前就已经把答案告诉了蒋j石:“剿共不成。原因是,我们没人心,他们有人心。”

为什么共产党有人心,也很简单,因为它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除了人民的利益,它没有自己的利益。

想起看过的一些书籍、刊物,有的无良作者把毛泽东成长为党的领袖,描写成是靠排挤、打击、阴谋、暗算这些下作的手段实现的,把毛泽东的私生活也写得很淫和乱。这些人中,有的人知道历史,一些人甚至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为了个人的某种目的,有意识的地去肢解歪曲那段历史。还有些人根本就不读史,甚至还有的大字都不识几个,自以为愤青,以骂领袖来博得别人的眼球,肆意的胡说八道。要知道,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一代共产党人,如果不是有着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是有着宽广的革命胸襟,不是有着对革命战友的生死情意,不是有着对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不要说在那九死一生的残酷岁月能吸引到一大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与之共同战斗,最终奋斗出一个崭新的共和国,恐怕共产党自己在它建党之初,也早就四分五裂,领袖们也早就各奔西东了。打开毛泽东的诗词,翻开毛泽东的著作,想着他和他的战友们为我们留下的这个伟大的国家,只要是稍有良知的人就该动容,为我们有这样伟大的领袖而感到自豪和光荣。还有谁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能比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更优秀,没有。一个人得有多无知,多无畏,甚至得多无耻,才能口吐恶言,昧心的抹黑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

《苦难辉煌》的作者金一南在他的书中写到了国防大学的一位建国前入党的老将军,是一个关于当年如何入党的问答。

“一个晚上,来人把我领到城墙边问我:你怕死吗?我说:不怕!负责入党的同志对我说,那现在你就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了”。手续简单吗?简单,可又不简单。为了信仰,他押上了自己的性命。在那血雨腥风的恐怖岁月,还有什么比押上性命来得更有分量呢。

不可否认,今天的共产党人早已不可与当年的共产党人同日而语。当年是为“他”,为人民。今天的一些党员是为“己”,为自己的家人。仅仅是为己就足以能毁掉这个党了,有时甚至还要加上“损人”二字。这些党的异己分子,正在肆意糟蹋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留下的荣誉,正在疯狂的消减着老一辈共产党人留下的声望。他们穷奢极欲,他们贪婪无比。由此,当下的整个社会风气向下,只讲物质,不讲精神。信仰不在,理想缺失。一些有思想,有见地的优秀的人们正逐渐的与共产党离心向远。共产党在新世纪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说:“这本书,看似讲过去,实则讲今天,看似问现在,实则问未来。”此话极有见地。是的,看似苦难离我们远了,辉煌离我们近了,可如果我们堕落了,没了信仰,丢了百姓,回到苦难也许只是一夜间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苦难辉煌观后感2000字

全文共 2513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了《苦难辉煌》一书 。受益匪浅 ,百感交集。一直在感慨我们的祖国今天的繁荣昌盛,是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用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斗争换来的。我们最终胜利了,笑到最后的是共产党人,当然为之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我们生活在和平进步的新时代,没有理由不努力,不进取。祖国不再需要我们去流血流汗甚至牺牲,只需要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书里很多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看得时候都好紧张,不由万分敬佩那些真正为正义奋战的战士们的勇往直前。

书中有句话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很多时候我们不在意看起来很小的事情,其实正是一件件的小事决定着一件大事的成败。书中在描述一些战役的时候经常会有假设,比如说假如怎样,历史就会更改。但是历史的奥妙在于它可以包含无穷无尽的假设,但历史的冷峻在于它总把假设永远置于假设。时间不会重来,机遇只有一次。抓不住便要面对失败。当蒋j石开始反叛苏联共产国际时,共产国际的领导说,他们叛变的不是自己的阶级,而是我们的幻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共产国际的盲目信任让自己尝了苦果。其实斯大林党派作风本身就存在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闻过是非,功劳归自己,错误归别人的不良作风注定其短暂道路。所以正确的目标至关重要。书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说不练,注定失败。共产党人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们遵循并坚持了这一原则。坚持到底,永不放弃,胜利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也很多次陷入困境,所以当时共产党人的领导说建立一个党,巩固一个党,发展一个党,需要理想,需要主义,更需要资本。当时我们没有足够的资本,但是毛泽东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也就是现在我们说的,山不过来,我就过去。这也是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历史主动性。目标与风险总是成正比的,目标越大,风险越多。但是共产党人没有惧怕,没有退缩,反而总是绝处逢生。这就验证了强大意愿的巨大力量。100%的成功=100%的意愿,中国共产党人做到了。我们也能做到。

巴斯德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看起来都是大致相同的,上班下班回家。但是其中个人的努力会慢慢改变个人的命运。有句话说学习改变命运。只有不断进步,才会得到机会的垂青。作者总结了鲍罗廷和周恩来的共同点,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待人接物细致周全,迅速行动能力和忍耐能力,与各种各样的人共同工作的能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的工作风格。作者也总结出四点原因,与党为敌,与国为敌,与民为敌,与公理为敌。违背自然规律,与正确方向背道而驰是注定要失败的。当时朱德的战略是敌退我追,敌驻我扰。简单的两句话,却为共产党最终的胜利打下坚实基础。朱德之所以胜利,是因为他设立的目标是正确的,是因为他坚持到底,从来没有 放弃过。林彪给小学同学林春芳写的对联很有趣,“读书处处有个我在,行事桩桩少对人言”。林彪善思,善战,由智生勇,个人守则是摸清上级真正意图,调查研究,问题想多想够,及时下决心,团结,保持很好的战斗作风,重视政治工作。思路清晰,做事果断。很值得我们学习。书中也有简略提到日本,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转向法西斯的借口:都是别人的错!没有任何借口,胳膊拧不过大腿,日本战败是必然,自不量力的后果很严重。但是日本人是有优点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坚忍刻苦。蒋j石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极其善于捕捉和利用机会,追剿计划周密完备。他对红军长征的长追也让红军损失惨重,只是总是想要一石二鸟的人,注定会失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在战争过程中也有很多人叛变,或者由国民的党转为共产党,或者由共产党叛变到国民的党当特务。何健中学几何考试“春秋几何,人寿几何,几何而求贫贱耶,几何而大富贵耶”。晚年“反的共到几何”,之后专心钻研佛学。我认为他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在还活着的时候就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道路是错误的,他在努力去弥补,虽然这种战争时期的入党也很令人震撼。国防大学教育副部长谭恩晋入党时,党员问他“怕不怕死”,他说“不怕”,然后就成为了共产党员,虽很简单,却很严酷,生命只有一次,生活多么美好,还有什么比生死考验更大的考验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用再去面对死亡的考验,我们只需面对我们应该做好的工作和应该安排好的生活。毛泽东争取的遵义会议,决定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14年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看到这里的时候,热血沸腾,我无法知道当时他们付出了多少血汗,但我知道他们的强大胜利意愿无可阻挡。长征是红军胜利的重要一笔。毛泽东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工农红军,长征有不屈不挠的共产党人,长征是不屈不挠的解放事业。我们长征最终的胜利,除了共产党自身的努力,也有蒋j石的失策。国民的党军阀防蒋胜于防共,蒋j石剿灭军阀胜于剿灭红军,也是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讲述的事实。共产党找到了蒋j石的要害。毛泽东四败后,总结出没有句句是真理,只有步步实事求是。所以1949年他还能站在观礼台。毛泽东不是万无一失的神,而是一位随时准备坚持真理,随时准备修正错误的实事求是的人,毛 泽东的伟大与非凡,并不在于那种充满佛光神意的被神化的计划或预言,而在于它的实践。不屈不挠的,百折不回的实践。这是共产党人最为鲜活的灵魂。红军的四渡赤水之战,最令人惊叹的不仅是领袖人物的领导艺术和指挥技巧,更是中国工农红军空前顽强战胜死亡的决心和寻求胜利之意志,它是不死鸟,它是火中凤凰!红军渡金沙江时,刘伯承六只小船开道,最终完成看起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说成功一定有方法,没有不可能!书结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泪下。苏东坡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毛泽东说,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我们的世纪狂飙突进,狂飙中充满英雄,但伽利略说,需要英雄的国家是可悲的,狂飙中遍布色彩,但孟德斯鸠说,历史苍白的国家是幸福的。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在苦难中成长——《世界名人录》读后感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苦难是什么?是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可避免。

美国着名女作家,海伦·凯勒二岁时,患上了一场大病。经医治,生命虽然保住了,但她却成了一个又聋、又哑、又盲的小姑娘。十岁时开始学习说话,阅读盲文书,后来又学习了法语、德语、拉丁文等五种语言。她还以顽强的毅力学习了代数、几何、物理等课程。终于,在一八九七年完成了一本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我生活的故事》。这本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海伦也因此而赢得全世界的尊崇。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安徒生的学习在班里十分出色。由于家境贫穷不得已退学,去哥本哈根当演员。钱用完了,只好到一家家具作坊去打工。干了几天,老板嫌他力气太小,于是把他辞退了。走投无路的安徒生只好睡在大街上。和安徒生一样穷苦出身的歌唱家西博尼收留了他,安徒生在西博尼家一边学唱歌,一边学文化。半年后的一天,安徒生突然得了一场感冒,这影响到了他的声带。天无绝人之路,一位诗人看上了他的勤奋精神,并决定帮助他。经过刻苦学习,安徒生终于成为了一位童话作家。

普通人面对困难,是苦闷、是彷徨、是却步,而杰出人物不同,他们面对困难,是战斗,是呐喊,是抵抗。

荷马是古希腊的“诗人之王”。公元前870年,荷马诞生于一个世袭贵族家庭,荷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可在儿童时代不幸染上了瘟疫,使荷马双目失明,这改变了荷马的人生。一次,母亲请来一位会弹竖琴的行吟诗人,为荷马弹唱古代英雄故事,荷马被优美的琴声和悲壮的故事感动得流下了泪水。他向这位诗人学习,终于始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

书中的作家、科学家……他们是我成长过程中的力量源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苦难辉煌心得体会

全文共 2183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我粗读了由中宣部、中组部向全体党员干部推荐的重点图书——《苦难辉煌》(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创作),重温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重新追寻了我们的人民军队在历史重大关头慨然承担救国使命,突出重围,杀出血路,最终夺取胜利的历史轨迹。主要有三点体会和三点感悟:

体会一,辉煌永远与苦难相伴。历尽艰难,才能像凤凰涅槃,重获新生。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但是百折不挠却早已昭示了我们的光明前途和未来,才有了60年前新中国扬眉屹立在世界东方。

体会二,苦难能够汇集力量。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它不是天赐良机,而是来自千千万万的人的英勇献身。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而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在前景最黑暗的情况下,共产党人还是坚守自己的信仰。如:红军20师师长胡天陶被俘,让国民党方大吃一惊的是一位红军师长在冰天雪地中身上只有几件打满补丁的衣服,而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胡天陶始终只有一个字“不”。这就是共产党人的信仰,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正是他们,用苦难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艰难困苦中唤醒一个灾难深重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在一穷二白中支撑起一个历史悠久国度持续的繁荣发展。

体会三,苦难是前进的动力。多难兴邦。中国的崛起已经举世公认,面临的挑战也空前严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实现我们的坚守和完成我们的责任,需要汲取多方面的营养。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赶时代发展潮流。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只有探寻这些历史,才能让我们真正聆听生命的真谛,汲取前进的动力。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怎样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感悟一,常抱感恩心。《苦难辉煌》中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崛起和复兴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抱着感恩组织给予了他们新的人生,感恩伟大事业给予他们幸福的新生活而舍生忘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生活中,总会有许多事情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或喜,或忧,于是,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也就选择了过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在许多人看来,只有过得幸福、快乐的人才会有恩可感,我并不能给幸福做一个诠释,但在我看来,一个人活得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并不在于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或成就的大小,而在于他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来看待自己和自己周围的世界。常怀怨恨的人,即使高官显财,也仍如寒芒在背,活得毫无生趣。在这种人心中感觉普天之下的人和事都可憎可恨,都对不起自己,贪得无厌下,即使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也认为受了亏待。试想,一个时时事事对周围世界抱有敌意的人又怎会有快乐可言呢?但与此相反,常怀感激的人,他们懂得“人靠人活着”这样一个言简意深的道理,因而对自己得到的一切心存感激。

感悟二,常有平常心。《苦难辉煌》中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崛起和复兴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用平常之心,从不考虑个人成败得失,从不考虑自己进退流转,从不考虑自己荣华富贵,牢记使命,英勇向前。“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拥有一颗平常心,才不会浮躁,不会焦灼,不会被欲望填满心灵。拥有一颗平常心,就拥有了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一分自我解脱、自我肯定的信心与勇气,不会高估自己,也不会自甘堕落。拥有一颗平常心,就不会只追求物质的奢华,而把自己的灵魂淹没在如潮的尘海中。居于平常,不安于平常。作为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要明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所肩负的重任,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是什么,做到认识上到位,思路上清晰,工作上担责。

感悟三,常怀进取心。《苦难辉煌》中那些为中华民族独立、崛起和复兴的革命先辈和烈士们,抱着革命必胜的信心和勇气,破除陈规,敢为人先。“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强烈的进取心是做好工作的不竭动力,是履职尽责的现实要求,也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在现实中,进一步突出纪检监察工作的特色,把工作当事业干、把工作当专业干、把工作当乐趣干。以创建“忠诚卫士”机关品牌活动为载体,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增强创新意识,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严格按照“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二十四字方针的要求,注重依纪依法办案、文明办案,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案件检查各项工作任务,为把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铁案努力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苦难辉煌读后感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苦难辉煌》告诉我们:其实没有神,中国工农红军从领袖到战士,都是一个个鲜灵活现的人。人最不能免得是失误,人最可贵的也就是改正失误。我们党也走过弯路,也受到左倾、右倾思想的影响,但最终能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正是能够实事求是的面对党内、党外形势,不调整和变更战略,将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红军长征由初期陷入困局到后来踏上坦途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并最终取代教条主义的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等同志领导红军正确把握客观规律,坚持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把“打”与“走”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

在和平和发展能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这就要求人们像列宁、毛泽东、邓小平那样,善于开动脑筋,善于总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大到建设好国家,小到做好个人工作都离不开实事求是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传承了这一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举世瞩目的成绩,先烈们用生命为我们开创了新的天地,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金将军着手写这本书前,仅整理资料就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其间,他读了500多本书,整理了200多万字的笔记,历时15年时间最后形成52万余字的作品《苦难辉煌》,在充斥这学风浮夸,学术造假,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中,金将军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事实求是,尊重历史真相的态度也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我们的一生并不一定经历多大的苦难,也并不一定会取得多大的辉煌,但是踏踏实实的走好我们的每一步,每个平凡人坚实的每一步将成就我们国家的最终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在苦难中成长——《童年》读后感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童年》这本书,我受益匪浅。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高尔基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所经历的种种痛苦与磨难,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读起来令人悲哀,但又不过于沉重,使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邪恶中看到善良,在冷酷无情中看到人性的光芒,在悲剧的氛围中感受到人们战胜悲剧命运的巨大力量。

我们的小主人公阿廖莎·彼什可夫(高尔基的乳名)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悲痛。外祖母把阿廖莎和她母亲接到尼日尼城的外祖父家中。由于家境贫寒,当阿廖沙到了上学的年龄时,他只得穿上母亲那双有大有重的皮鞋,外祖母那件又脏又旧的外套,黄色的衣衫和散腿的裤子去上学,这样一身五颜六色、极不协调的装束,引来同学的嘲笑,有的同学还给他起外号。和阿廖莎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穿着的全是新衣服,有的还是高档次的衣服,想到这儿,我不禁有些惭愧。虽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但是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常常挑三拣四,有些衣服穿得次数多了就不愿再穿了,现在想想,这种行为真是不应该。

阿廖莎能够上学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为了上学,他只得捡破烂换钱。每逢不上学的日子,他就一大早起来,背着一个大布带,走街串巷,捡一些破布头,烂纸片卖给加工厂,运气好时也只能有半个卢布的收入,当运气不好时,阿廖莎上学的事也就没有了着落。这种街头生活,使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孩子,他们行动一致,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阿廖莎想上学都这么难,而我们现在上学什么也不用担心,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美日子,相比之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自己幸福的生活,有什么理由不加倍努力学习呢?捡破烂换来的钱,成了阿廖沙学费的来源,但是学校里那些有钱人并不理解阿廖沙的行为,反而嘲笑他,说他身上有“臭”味,而我觉得,并不是阿廖沙的身上有“臭”味,而应该是那些有钱人的孩子品质差,有一股内在的“臭”味。面对别人的嘲笑,阿廖沙并不在乎,而是把别人的嘲笑变成催促自己努力学习的动力。他发奋努力,刻苦读书,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和赞美。

阿廖莎不仅家境贫寒,而且生活环境也是非常的困苦,但他并没有受环境的影响,在生活中仍保持着优秀的品质。

阿廖莎的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还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两个舅舅也是粗野、自私的市侩。只有他那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外祖母和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给过他温暖与阳光。是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虽然说我们现在的社会和生活条件比那时好,但我们仍要挺直身子,不被环境因素影响,不随波逐流。自己一定要有一个坚定的立场,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道德的人。

高尔基的品质与精神令我敬佩,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我心中树立了楷模,回忆起我的童年,真是太幸福了!我一定要像高尔基那样能够在困难中坚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经苦难,成就辉煌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5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人生是苦海,而苦海又是无边,人生确实是苦海,我们都吃过苦,想必对人生的体验应该最为深刻,既然有苦,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摆脱,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

人生是一条未知的路,人生有多长,路就有多长;人生有多宽,路就有多宽。我们往往无法选择路的长度,但我们可以选择路的宽度。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道路的宽度。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人生是短暂的,虚度人生,最后苍白了满头青丝,空白悔恨已为时过晚。短暂的生命虽不能领略世间的万物,但在有限的生命中,我们肯定能学到很多有意义的东西。

可是,对于那些无视生命的人,却又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含义,他们根本不把人生当作一回事儿,肆意的摧残,虐待生命,使人生越来苍白,导致人生就这么‘交代’了,他们的人生着实昏暗。无视生命的人,生命也会无视他们。

岁月无声的在我们身边穿梭,让我们倾注所有的激情,所有的心智,所有的精力与汗水,去感悟人生,感受美好。

让我们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感谢苦难的人生,感谢坎坷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感谢生活,给了我们这样一份不同的人生,让我们感悟到生活的美好。

人生在世,何以为贵?懂得生命意义的人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每个人对人生的定义、理解、认识都不相同。有的人追求名利、贪图富贵,有的人追求地位,蝇营狗苟。而有的人却默默无闻的贡献,这着实是一种最高的理想境界。

人生的选择,就像路途分岔口时,你心里所做的决定,不同的选择往往决定了不同的结果,只要选择,就一定会有得失,就像道路一样,不同的道路就有不同的风景,而不同的人所经过的相同的道路又会有另一番情趣。

人的一生,不过是一叶偏舟,在这个世界的长河中自由的穿梭,一路上难免少不了小波小浪,甚至是惊涛骇浪,而这些都只阐述了一个道理:你的人生旅途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是多么富有哲理的句子啊!人生亦是如此,只有经历过种种磨难,饱经风雨沧桑,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美好,更加成熟。

我常常问老人怎样才能让河蚌多长珍珠,老人说:‘这没有别的办法,要想让它多长珍珠,只有让他多吃苦头。’

多吃苦头,多经受磨难,多经历坎坷,多饱受沧桑,海蚌才能多生长珍珠,那么我们人呢?那些栉风沐雨的人,他们历尽沧桑,屡遇沉浮,被苦难和风雨一次又一次地打磨着,历练着,苦难深裹在他们的心灵里,命运和岁月渐渐把它们浇铸成了生命的珍珠,于是他们有了自己熠熠的光辉,它们成了我们生命天空中最亮的星辰。我恍然领悟到:每个人的人生际遇是不同的。也许在你的脚下是平坦的金光大道,或是崎岖的山间小径;也许你将成就轰轰烈烈的事业,也许你的一生将平平淡淡。但人生,既不在于开端,也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只要带着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拼搏,即使不能到达理想的巅峰,我们也已在人生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莱蒙托夫在《生活金杯》中吟唱道‘……直至面对死亡,脸上照带放松,此时恍然明白,金杯原是空空,也曾斟入理想,奈何不属吾等’般的老大徒伤悲。而我们则可以无怨无悔的面对这一生。当我们回首来时路时,已不再是恍然如梦,而是一片金色的足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有关苦难的征文:苦难有时候也许正是辉煌

全文共 1838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如白驹过隙。距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已经70年了。整整70年,中国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追思70年前的日子,是所有中国人民都不愿提及的一段苦难,然而,正如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所讲的那样,苦难有时候也许正是辉煌

是的,70年前的今天,中国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规规矩矩的坐到了桌子上来,向世界宣告投降。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将中国拖入了一个苦难的深渊,一个地狱的深渊,一个不堪回忆的深渊。作为后来人的我们,站在历史的门槛上,回望这段历史,纪念这次胜利,不禁感慨万千,泪流满面。但是正如习近平同志讲的那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今天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更应该铭记和传承的是那段中国人民英勇抗争史诗中凝聚和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我时时在心里叩问。有些精神,你很难用言语总结,但是他就是有一种力量让你我热泪盈眶,充满力量。是的,这是一种磅礴的力量。抗日战争,那雄伟瑰丽的抗争图景,每当展开之时,总像积蓄已久的瀑布,直下银河冲入九天。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军还是八路军、新四军,无论是军人战士还是普通百姓,都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妆点了每一寸山河每一分土地。一次次会战、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围城、一次次呐喊、一次次奇袭,一次次浴血奋战、一次次同归于尽、一次次弹尽粮绝、一次次英勇牺牲。在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中牺牲的,有数以百计的将军,更有数以万计的黎民百姓。还记得吗?在异国他乡,在71年前的缅甸野人山山区丛林,面对日军的追击堵截,一支英雄的部队,国民革命军陆军第200师官兵在师长戴安澜的带领下,跋山涉水,艰苦奋战,最终戴师长在突围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殉国。他在写给自己妻子的遗书中写道: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为国家战死沙场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这就是中国军人的不朽的铮铮铁骨。当满是血迹的灵衣覆盖着戴安澜师长的遗体到达昆明时,数十万百姓自发在街道两旁躬身迎接,迎接自己的英雄回家。毛泽东同志听闻戴师长殉国的消息后,亲笔为他写诗,“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为他题写挽词:黄埔之英,民族之雄。像戴安澜一样牺牲在战争前线的还有很多很多,不仅有******的将军,更有我共产党的英雄。天才的战术大师左权将军,在抗击数倍于自己的日军进攻中,为了保护八路军总部机关成功转移,不幸牺牲,甚至都没来得及留下一句话。那些为了国家民族未来,远赴异国他乡的远征军将士更是所有中国抗战军人的光辉代表。缅甸野人山,留下了多少英灵的尸骨,后有追兵,前无去路。有的部队为了成功突围,不得不把老弱伤残的战士留了下来,让他们自力更生,听天由命。有些战士面对敌人的包围堵截,坚决不投降,最终选择集体自焚,英勇牺牲。几十人啊,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在离祖国仅仅几十公里的边境上,销毁了一切武器车辆后,浇满汽油,向自己点火,将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化作了那熊熊燃烧的大火,化作了那他们身体凝聚而成的一缕缕青烟,飘也要飘会家园的上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最好诠释吗?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头可断而身不可屈,命可无而气不可绝的精神的最有力注脚吗?正是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支撑起了这个民族在一次次苦难、一回回屈辱中奋起抗争,永不言败。正如习近平主席讲的那样,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全体中华儿女众志成城、共御外侮,为民族而战,为祖国而战,为尊严而战,汇聚起气势磅礴的力量;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国人民抱定了“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决心,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正是这种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有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气概,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今年,正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国内利益调整、矛盾凸显,外部环境表面平静、暗流汹涌。正如国歌提醒国人的那句真言一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面对改革阻力、面对矛盾困难,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传承起抗日战争中英雄前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勤勉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想,这应当是我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应有之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苦难的历程成长的财富——《童年》《在人间》读后感

全文共 1377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心中童年是幸福的,有父母相伴;童年是快乐的,与伙伴玩耍;童年是美好的,怀着无数的憧憬;童年是五彩的,蕴藏着许多有趣的回忆。但当我读完《童年》《在人间》后,我感受到故事主人公的童年却是凄惨的、童年是黑暗的、童年是悲伤的、童年更是无助的。

可怜的阿廖沙三岁丧父,被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个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他性格暴躁,自私贪婪;两个舅舅也粗野不堪,自私至极。阿廖沙每天看到的是令人作呕的丑事:争夺财产,打架斗殴,愚弄毒打儿童……在这个典型俄罗斯小市民家庭中,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压得幼小的阿廖沙喘不过气来。但仍有许多善良、正直的人们给了阿廖沙正确的指引和支持,使他看到了光明。他们都是他的良师益友。正是这些善良,平凡的人哺育了阿廖沙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反抗精神,也就是临近尾声之时,十一岁的作者被外祖父残忍地赶出家门,走向了人间……

《在人间》描绘阿廖沙走向社会外出谋生的经历。他备受生活煎熬,做过各种工役,受尽欺凌、侮辱、愚弄、甚至毒打和陷害,体验了社会生活底层的艰辛,认识到人性的丑恶。不过,外婆的善良、厨师的正直、玛戈尔皇后的博学,又使他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同文物鉴定人、司炉工、木匠等人的交往也使他感到人性的多面与复杂。他酷爱书籍,利用一切 机会读他所能碰到的书籍,为此吃了种种苦头。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欢乐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争吵之类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遇到困难时要坚强。高尔基年轻时遇到的很多很多的困难都没有压倒他人生中前进的脚步,高尔基年轻时曾经想自杀,可是却没有成功。虽然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屈辱、欺凌。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功夫不付有心人,终于,他通过忍耐和坚强,努力的自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色的著名文学作家!

高尔基童年时父母双亡,但这却给了他丰富的生活经验、一个尝尽酸甜苦辣的童年、和一颗十分坚强的心。他在人生路上遇到的很多人都给了他帮助。他的伙伴们给他的友谊,外祖母给她的善良,“玛尔戈王后”给他的读书情怀,斯穆雷给他的关心他人。一个人的坚强意志是磨炼出来的,是打不倒的。

苦难是一所大学,经历是宝贵的财富!高尔基的父母双亡给了他丰富的生活阅历,他的生活阅历给了他读书情怀。他的读书情怀给了他辉煌的人生。

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里,被甜水泡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我们总是奢求更多。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我们多天真啊。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有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但读过《童年》《在人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这两篇文章让我明白:我们要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珍惜每一寸快乐的时光。懂得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迎接挫折,那理想的彼岸一定会离我们不远。即使生活是多么的困苦,只要怀着一颗乐观的心态去面对,那我们就能化悲哀为力量,与逆境作斗争。是的,我会努力做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辉煌共和国读后感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在2002年11月8日至14日,2千多名党员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一次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的根本要求,明确了新世纪阶段全党的奋斗目标......

在大会结束后,神州上下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从城市到乡村,从营房到学校,各族各界干部群众都认为,这次大会是一次既团结又奋进的大会。大家都认为:当走什么路我们就走什么路,一定要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现在,党和人民终于实现了理想,中国人再也不用去求助他人。现在,我们有实力、有本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家园了!就拿我的老家来说吧。以前,老家只有几间小屋和一个阳台。新年时,大家就挤在一起睡觉......2007年春节,我伯伯、叔叔和爸爸要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一憧高耸入云的高楼,我很惊讶!大家第二天早上就去上街买水泥了。买了几十袋水泥和一些工具,就开工了。邻居胡子伯伯一见,也热心的跑来这里帮忙。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三天过去了,一憧高大的“五星级”高楼呈现在我眼前,我非常的欣喜若狂:谁家建设了高楼不高兴呢?

总之,我看了《辉煌共和国》后,深深的感受到了祖国那刚强的意志力和祖国创造了小康社会后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教育,希望大家有空找来看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苦难辉煌读后感

全文共 20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11这个金秋十月,公司组织我们阅读了由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撰写的《苦难辉煌》这本书。

打开这本沉甸甸的书,一个伟大的时代画卷便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了---历史烽烟中、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辈、共产党人在探求救国救民、民族独立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舍生忘死。在经历了无数的困苦和磨难、挫折与失败后依然勇往直前、百折不饶、永不放弃……读完此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从苦难到辉煌,中国历史经历了百年历程。历史告诉我们,革命道路不是从辉煌走向辉煌,从胜利走向胜利,它是一个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苦难走向辉煌的一个历程。历史经验证明,发展的道路从来不是光明坦途,而一定充满坎坷,需要我们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边摸索边前进,强者是从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自己追求的事业的。

《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真实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记录了众多我们敬仰和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朱德、陈毅、李立三、张国焘、蒋介石等等。同时也描写了许许多多迄今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作者以真实的笔触,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伟人其实也是凡人,他们也不会天生正确,也会犯错误,也会打败仗。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们在革命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磕磕绊绊,却永不放弃,最终走向胜利?---是信仰的无穷力量!因为他们始终相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金一南教授说:当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时候,绝不仅仅是物质的强大,绝不仅仅是腰包里塞满了钱,你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信仰珍贵的年代,有什么能让我们感动?有什么值得我们崇敬?有什么能让我们追随?答案是: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再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机会,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平凡的工作当中,做平凡的英雄。在现在这个信息科技的时代,什么都可以复制,连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但是革命先辈的精神是不能复制的,革命时代虽然过去了,但革命精神不能丢。

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须识时势。纵观百年历史,你会发现,历史给了国民党很多机会,他没抓住,历史给了共产党很少机会,但他抓住了。有谁会相信,当初只剩几千人的队伍会创造出一个新中国呢!回顾中国百年历程,这是部动荡不已的历史,你可以说他不富足、不充裕、不美满,但你必定惊叹它的光荣与梦想,它的热血与献身!

作为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和平年代,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年轻人,我们缺乏的是什么?就是信仰!信仰是什么?契科夫说: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以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当初无数革命先辈能舍生忘死,抛头颅洒热血,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牺牲,就是信仰的无穷力量。作为今天的80后90后,就如生长在温室中的花草,没有经历过阳光、风雨的洗礼,是多么的脆弱不堪。在如今这个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依然应当坚信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大中国正在世界的东方崛起,是我们这代人到了该吃点苦头的时候了。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历史,我们要义无反顾地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和创造者。在政治上要追求进步;在工作中要敬业爱岗;在学习上要积极进取;在生活中要奉献爱心,要让信仰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苦难辉煌读后感三: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必须细细品读,慢慢回味,不可以一蹴而就,一目十行,因为,字里行间的信息量太大了,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历史事件犬牙交错,是非对错翻云覆雨。

这本书的客观性让我油然生出一股敬意。以前读过的一些历史书籍往往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赋予了片面或单一的主观色彩,虽然读起来省事,但是并不见得符合历史的真相。金一南认为,历史的真相也许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没有办法用三色、六色或十二色,甚至二十四色来描绘,我们只能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尽管这真实可能很残酷、很费解或者很令人尴尬,但历史就是个复杂的多面体。《苦难辉煌》这本书详细、生动地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前后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众多我们敬仰或熟知的大人物,如毛泽东、陈毅、彭德怀、等等,同时也描写了众多迄今仍默默无闻的英雄。掩卷而思,不禁感叹:伟人其实也是凡人,没有神的智慧与力量,不会天生正确,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也会打败仗,他们也会发脾气,,只是被太多的影视文学作品美化、提纯或剪切了,反倒给人一种距离感、模糊感、平面感;我更加感叹:这些伟人的的确确又不是凡人,无数次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留下的是真正具有钢铁般意志和体魄的人,有人曾沿当年红军长征路线体验了一把,但是只能体验险恶的地理环境,却无论如何体验不了当年险恶的人文环境,头上数十架飞机轰炸,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随时需要做出抉择,而这抉择随时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生理与心理始终处于极限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牺牲的、掉队的、逃跑的、叛变的占了绝大多数,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几千人,而就是这几千人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这本书让我更加敬重历史的伟人,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苦难辉煌读后感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苦难辉煌》是第一本把中共早期历史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解读的书,是第一本用战略思维、战略意识点评历史的书,是第一本可以作为大散文欣赏的历史图书。这本书里面的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书以长征为切入点,把党的早期历史放在追溯探寻国家命运和民族命运这样一个战略高度来研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来把握,把影响当时中国社会走向的不同主义、不同政治力量综合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上最复杂、最艰苦也是最具历史意义的一个历史剖面。

它首先展现给我们的是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坚定信仰。为了实现这一信仰,他们经历数不清的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天上有大批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重兵围追绞杀,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所汇聚的滚滚洪流。前边的倒下去,后边又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这如此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然而理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理想,因此,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苦难、生死置之度外。这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

回顾90的征程,我们党和军队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赢得了无数辉煌胜利。《苦难辉煌》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历史性问题,表现了可贵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开始,将以肯定结束;从肯定开始,将以问题告终。问题是时代的口号,是时代表现自己精神状态最实际的呼声。有一种说法:不满现状就是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

历史是相对的,辩证的。过去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幸福站立于苦难之上——《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

全文共 673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我独自坐在房间的一角,静静地读着《绿山墙的安妮》,不知从哪儿传来这句歌词,也许是窗外的微风送来的,也许它是来自于我的内心。

这是一个兼并爱与责任的感人故事,书中居住在绿山墙农舍的独身兄妹——马修和马瑞拉决定领养一个男孩,不料阴差阳错,孤儿院送来了一个爱幻想、喋喋不休的红发女孩——安妮•雪莉。她的天真和幻想另她闹了不少笑话,但她的善良与直率也使她赢得了珍贵的友谊和真挚的爱。后来安妮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大学,但为了照顾马瑞拉,她放弃了学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安妮的勤奋与感恩,但更多的是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那种富有灵感的生命活力。

我非常同情安妮。因为她从小就失去了母爱和父爱,她这个时候最需要的就是亲人的呵护,可是取而代之的却是在孤儿院的艰苦岁月和身上重大的生活担子,这些都不是她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哪儿像我们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娇贵,每天无忧无虑,只顾着玩乐,渐渐就不懂得什么叫作“自食其力”。

我不但喜欢安妮,更被她深深地感动着,她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对生命的感激之情。她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中的一切。她那天性的健康与心灵的纯净都感染着我们。

其实我认为,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找到安妮的影子,就像“人之初,性本善”,只不过因为一些大人用他们的固定思维,扼杀了孩子天性的健康,污染了孩子的纯净。人的一生很短暂,可是在这样一个发达、富有的时代,我们错过了多少比金钱、豪宅、地位、名声更有意义的东西。该经历的都应该经历,我知道遇到困难或失败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击倒它们。真正的幸福永远都是站立于苦难之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在苦难中成长——《童年》读后感

全文共 996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儿时的写照,作为一部自传体小说,他灵活运用儿童的视角加以成人的评点,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加清晰深刻,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三岁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都涌动着一股坚强和对幸福的渴望,为我们描绘的是社会的阴暗面,再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居民的悲惨生活。

阿廖沙年仅三岁就失去了父亲,被母亲寄放在外祖父的家里,在大人们的争斗中过早地接触到了灰暗的社会,接触到了名为“恨”的情感,受虐待,小心翼翼地生活。而在这个混沌的环境里,他仍看到了美好,还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坚强地生存,活出了另一种生活。正直善良的外祖母给了阿廖沙深刻的影响,她相信着正义总会战胜邪恶,而美好光明的日子也总会到来。外祖父则与之相反,残酷,不爱任何人。小阿廖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人生最初的一段路,在这样的苦难中渐渐成长了。

回到母亲身边后,阿廖沙同样无法感受温暖,继父殴打母亲,而他在学校也遭到歧视和刁难,不得不回到已经破产的外祖父家,在这里,他却从一起捡破烂的孩子那里得到了友情和温暖。

但是好景不长,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三年级后,便永远地离开了课堂。母亲也不幸逝世了。

“在幽暗的小屋里,我父亲躺在窗下地板上,他穿着白衣裳,身子伸得老长老长的,他的光脚板的脚指头,奇怪地张开着,一双可亲的手安静地放在胸脯上,手指也是弯曲的;他那一对快乐的眼睛紧紧地闭住,像两枚圆圆的黑铜钱,他的和善的面孔发黑,难看地龇着牙吓唬我。”三岁的阿廖沙还不懂得死亡是什么,却早早的目睹了死亡,尽管那时他还不懂得死亡的含义。他最初的生活,就是从父亲的逝世开始。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的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外祖母慈祥的形象跃然眼前,三言两语就写出了一个乐观善良的老人,如此细致的的描写更显高尔基的文学功底。

阿廖沙在重重苦难中坚强地成长,懂得了仇恨。

而我们,生活在和谐社会的幸福孩子,是不是应该做些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苦难与辉煌初二文章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英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英雄?

一个个深邃的问题,在困扰了我们一个又一个漫长的世纪后,成为了人们永恒的话题。

过去的事如幻灯片般闪过:毛泽东的第一篇政见:“五。四”运动中那些一个个熟悉的背影;长征中战士们的疲惫身影;张国焘的另立中央;再到1949年鲜红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上飘扬;随着时间与空间的推移,往事如夏的晨雾般被我们渐渐从脑海中抹去,只剩下了那一抹鲜红在黑白的图像中支撑着历史。

董存瑞、江姐、杨子荣、杨靖宇……他们消失了吗?不,没有。可我们为何再也不能在记忆中找到他们?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屑英雄,于是我们只能驻足,看着哪一个又一个熟悉的背影走远,直到被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中。

在那些血与泪交织的岁月中,一个个不甘屈服的人站了起来,他们在这苦难的岁月里,在这金色的年华里,他们不畏牺牲,因为他肩负历史使命,创造着奇迹与辉煌。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毛泽东、朱德、彭德怀、贺龙……他们肩并肩,走在苦难的小道上,一同走向辉煌。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那种真正的悲情人物,或许在人们的脑海中似乎并不存在这一名词,因为我们早已将他淡忘;英雄是什么?英雄是那种只参加播种,不参与收获的人。

他们历经苦难,我们收获辉煌。

这便是《苦难辉煌》给予我的启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笑对苦难——《苦儿流浪记》读后感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我闲暇下来,睡在床上,手不自不觉地触碰到了一本名着,随便翻看了几页,里面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了我。

小说的主人公雷米是英国某世袭贵族家的长子。在他六个月时,他的叔父为了霸占侄儿的财产,偷偷将他抱走,丢弃在巴黎街头。他的养父巴伯兰将他捡回家,养到八岁后,又把他卖给了江湖艺人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开始了他以流浪小艺人身份浪迹天涯的生活。在这段流浪的痛苦生活中,雷米经历了许多事:他曾在漫天风雪的森林受到野狼的袭击;在矿井里遇到洪水的侵袭;险些困饥饿交迫冻死在花农门前……然而,不论环境多么恶劣,雷米始终抱着坚定的信念,凭着顽强、坚韧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和生母团聚。

一个年仅八岁的小男孩,就可以闯天下,经历种种生活磨难,还是那么自信,并在困难的道路上结交了许多朋友:阿瑟、马西亚、的丝……他以一颗纯洁的心灵,打动了每一个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成龙的一曲《真心英雄》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世间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

名着虽读完了,但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雷米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回荡,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像雷米一样,对生命要执着,要顽强,我们不应该轻易退缩。面对5.12那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我们又应如何抉择呢?

一场8级大地震使多少人失去生命,又使多少人失去亲人。但在地震后,我们又见证了多少生命的奇迹,生命的顽强。已埋在废墟里47个小时、双腿被砖石夹住还流着鲜血的幼儿园小朋友任思雨,在废墟随时可能坍塌、性命危在旦夕的情况下,十分镇定地说:“叔叔,我不怕,你们不用担心。”为了安慰急着救她的叔叔,这孩子又唱起了儿歌。她说:“唱歌就不会觉得痛……”“叔叔,我不慌张,你先救他们吧。”这是北川县一个埋在废墟中浑身淌血的小学生说的话。直到几个小时后,其余十几个孩子全被救出来了,他才最后一个钻出废墟……在地震中有一位老师靠喝尿吃纸,将生命维持下去,从这些你是否看到了顽强的生命。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点磨难,挫折算什么,我们要勇敢面对,顽强抗击灾难,中国人是最棒的,四川汶川的同胞们,咱们一起加油!然而现在,有的人却经不起一点点挫折和痛苦。一次次的失败,一个个的责难,一度度的失意……都会令他们胆怯、悲哀、绝望,甚至轻生。报纸上有一则写道:“一个小学生因被老师留下完成作业而上吊自尽;一些大学生因考试不及格而寻短见。”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呢?

世间的一切生命都无法摆脱挫折和痛苦的遭遇,然而若能正确认识挫折和痛苦,信念不倒,往往也会获得“新生”。纵观历史长河,凡成就一番伟业之士,无不是饱经苦难磨砺之人。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苏东坡仕途坎坷,爱迪生的三千多种试验材料,海伦?凯勒的生理残疾……面对苦难,他们并没有丧失奋斗的勇气,他们用微笑去迎接苦难的到来。最终他们摘到了苦难枝头的胜利果实……

我不得不感谢这部作品,是它让我了解了许多。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是一块磨砺你人生的磨刀石,是脆弱者的万丈深渊;是强者的康庄大道。我们一定要像雷米及所有与命运抗挣的人一样,遇到逆境想办法顺利通过,不要让困难压倒我们,让坚强的意志永远烙在我们心中。

不经历一番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只有笑对人生中的挫折,顽强地鼓起勇气生存,才能让生命显出辉煌。让我们在苦难的枝头尽情地微笑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经苦难才能辉煌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苦难辉煌》这本书写的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民族独立的梦想,浴血奋战、历经磨难的那一段历史。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要实现梦想、走向辉煌,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磨难。比如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进行长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经历了多次失败,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正是这些挫折和磨难,换来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辉煌的胜利。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怕失败,就能胜利。就像书里说的,毛泽东一生四次败仗,两次发生在四渡赤水期间。或许正是失败让他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四渡赤水出奇兵”,让人敬佩“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这段历史还让我知道,能不能实现梦想、走向辉煌,关键要看能不能经受住各种苦难的考验,甚至不怕失去自己的生命。我印象特别深的是,红十军团被敌人打败后,方志敏、刘畴西等领导人被敌人俘虏。面对敌人的诱惑和威胁,他们大义凛然,在生和死之间,在背叛和忠诚之间,为了自己的梦想,毅然选择了死和忠诚。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的意志和决心却让敌人恐惧。也有一些人,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放弃了为自己的梦想,甚至向敌人投降,做了可耻的叛徒,最后都没有好的下场。历史告诉我们,历经苦难才有辉煌。今天,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勇于去面对各种苦难的磨炼。战胜了挫折和失败,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苦难辉煌

全文共 202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精神是什么?

在深圳赤湾西面有一个伶仃洋。南宋末年,身为南宋丞相的文天祥于广东一带被元军所俘。当载着他的军舰驶经伶仃洋时,他便作了那首令中国人荡气回肠的《过伶仃洋》,以表其坚毅不屈、势不投降的心志。

我一直在想,当时,国破家亡、看不到希望和未来,在文天祥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这样坚毅和执著?

在深圳赤湾村有一个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皇帝陵寝--宋少帝陵。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军大败于海上。3月19日,陆秀夫特意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宋恭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

我也一直在想,当时,在陆秀夫的心里,到底是什么力量驱使他视死如归、坚守着一个臣子的气节?

我想,在文天祥、陆秀夫的心中一定有一种精神,能够抗拒比死亡还可怕的力量,能够抵挡比高官厚禄还要强大的诱惑,能够在数千年来驱使无数中国人百死而无悔、前赴后继地追求和坚守着内心的价值观和信念。那种精神,越是苦难卓绝的时代,越显得弥足珍贵;越是迷茫动摇的时刻,越感到迫切的需要。那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那种精神,向上求索,是不是有源头?向下追问,是不是有传承?

最近阅读金一南的《苦难辉煌》,让我再次对这个问题引起思考。

不仅书中描写的民国初期到西安事变这段历史中我们的民族充满了苦难,其实,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充满了苦难,洪水滔天的舜帝时代、哀鸿遍野的春秋战国、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城头变换大王旗的动辄全城遭屠、无数次的黄河大决堤、无数次的外族入侵、无数次的..... 还有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唐山大地震、非典肆虐……每次看到历史的那个瞬间,总让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充满辛酸。

但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也充满了与苦难艰苦卓绝的抗争,从远古时期执著追日的夸父到子孙万代不达目的

誓不罢休的愚公移山;从周游列国传道处处失败而不悔的孔子到独守荒漠、十九年持节不屈的苏武;从到历经重重磨难取回真经的玄奘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从‚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从‚先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 ‚铁肩担道义‛慷慨赴难的谭嗣同;从临危赴难的鉴湖女侠秋瑾到别赋感人凄恻《与妻书》的林觉民;从经历艰苦卓绝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到苦守贫寒、拒绝已是国民党官僚也是当年北大学人罗家伦、傅斯年、朱家骅送钱接济的陈独秀……

从古到今,这些生生不息、一个个用生命和热血凝练成的精神特质究竟是什么?

就是坚毅、执著和牺牲。

坚毅是什么?就是曾子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执著是什么?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目标,并且一定是坚持一个人突破生理与心理极限而很难做到的一件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牺牲是什么?就是舍弃、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

这就是中国精神。

那么,到底坚毅于什么?执著于什么?牺牲于什么?到底为了什么,值得古往今来这么多仁人志士这么坚毅、这么执著?到底是什么,能够折服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甘愿为之抛头颅洒热血 ?

信仰的力量

是信仰—— 一个有信仰的人比一万个没有信仰的人更有力量。这就是‚物质不灭,精神永存,唯一能与苍

穹比阔的是精神‛的源动力。

相比较而言,佛教徒执著于 ‚六度‛、‚四摄‛是为了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槃彼岸,以成佛作为最高的修行目标;基督教信徒执著的是洗礼每一个人的原罪、为了在末日大审判不要下地狱;伊斯兰信徒执著的是通过行善,当世界有一天终将毁灭后,复生日将被复活而进入天堂;所以连绵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贵族与骑士们执著的是封地、农民们执著的是财富;达伽马、麦哲伦、哥伦布执著的是东方印度的香料、中国的黄金;瓦特、珍妮、卡尔奔驰执著的是技术与产业扩大化生产;美国的西部拓荒和淘金热执著的是土地与财富……整个世界执著的从来都是个人而不是现实的世界和人类,只有中国人的精神中从古至今贯穿着‚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是因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只有中国人把‚治国平天下‛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信仰。

几千年来,从晚周叔孙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说到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顾炎武的‚明道救世‛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这就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天下一直就是世界,就是人类。

我们的先辈从无数自然和人为的灾难与苦难中探索着拯救我们这个民族的命运和真理,坚守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这种为了信仰而坚毅、执著和甘于牺牲的精神,一直是我们整个社会和历史倡导的主流意识,贯穿在我们祖祖辈辈的价值观中,融化在我们民族延续的血脉里,成为我们民族能够薪火相传的火种,让我们这个民族历经无数的灾难和苦难而没有倒下、没有衰亡、没有被同化、没有失去自强、自立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在苦难中拼搏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775 字

+ 加入清单

苦难拼搏

——读《名人传》有感

有一本书,它描绘了历史上三位名人在命运的漩涡中艰难抗争的英雄事迹。他们虽处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民族,却都有着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它就是《名人传》。

《名人传》的作者罗曼?罗兰为德国音乐家贝多芬、意大利雕刻家米开朗琪罗和俄国作曲家托尔斯泰分别写了一篇传记。贝多芬并不漂亮,“矮小粗壮,一副运动员的结实骨架一张土黄色的脸庞”。他很普通,但令人震慑的却是他的目光:“双眼闪烁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在这逼人的目光下,埋藏着一颗才华横溢、愤世嫉俗的天才的心。他创作了史诗般的《降E大调》,它是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建筑,还有那经久不衰的《欢乐颂》。他是欧洲的光荣,却不曾得到过婚姻的幸福,因为他的暴烈、多病……米开朗琪罗也是这样,用自己的苦难铸就快乐。他认为,愈是他痛苦的就越让他喜欢。他为此受过很多苦,被社会所排挤,被迫为教皇服务,还有他的家庭——他的兄弟不知羞耻地花光他所有的钱,虐待他的父亲。在这充满痛苦的生活中,米开朗琪罗创造了奇迹。他的《大卫》、教堂天花板上的《末日审判》……无数的杰作使这位天才在命运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是的,他才是最后的“胜利者”。还有列夫?托尔斯泰,他是十九世纪俄国大地上不朽的灵魂,用如椽的大笔谱写了自己充满艰难的一生,让后人在追求真理时深深地去追问……

是的,人们或许崇尚有着强大体魄,顶天立地的英雄,但罗曼?罗兰为我们描述的名人却表现了另一种高尚的人格,他们是精神上的强者。他们告诉我们:唯有痛苦,方有快乐,只有受尽苦难,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才能有辉煌的成就。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身上都会有降临苦难和灾害,对此我们要坚持真理、信念和原则,奋勇拼搏。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名人传》让我变得坚强,教给了我生活中的真理。

[在苦难中拼搏读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辉煌与梦想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26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辉煌梦想》这本书,我感悟不浅。这本书主要讲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民得解放,建设新中国,永远跟党走,共筑中国梦。

这本书中,我知道了我国屈辱的历史、苦难的历程。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等人率领革命武装两万余人在南昌起义。士兵们冒着火炮和重机枪的重重打击,一个个英勇的冲向城楼!但好多士兵都阵亡在楼下,有的士兵,身上被打了五六个洞!可他们坚持不懈,最终打下了坚固的城防!为了解放中国付出牺牲的战士们真伟大!

中国成立后,为了建设好中国,无数的共产党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铁人王进喜,是1205钻井队中的一员。他靠他顽强的意志和冲天的干劲,苦干五天五夜,打出了大庆第一口喷油井!他曾说过:“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真了不起!人民公仆焦裕禄,在兰考期间,焦裕禄除开会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久而久之,他的肝病越来越严重,但仍然带着县里干部参加劳动。最终病逝了。他用赤诚的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最高宗旨:为人民服务!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他实干苦干,一心为民,他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它是一颗种子,它是一支火炬,他是一面旗帜。在人生路上,我们需要这样的指路明灯!

最近五年,在习近平爷爷的带领下,国家越来越富,越来越强,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2012年,习近平爷爷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习近平爷爷还说,实现中国梦,要靠我们这一代,更要靠下一代。我觉得我们的成长发展同实现中国梦是紧紧相连的。我们要牢记习近平爷爷的期望和嘱咐,听党的话,跟党走,养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从小树立远大志向,热爱生活,努力拼搏,为实现崇高理想时刻准备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在苦难中成长——《童年》读后感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高尔基曾经提到“回忆起野蛮的俄罗斯生活中这些铅重的丑事,我时时问自己值得讲这些吗?每一次,我都重新怀着信心回答自己值得,因为这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丑恶的真实,它直到今天还没有消灭,这是一种要想从人的记忆,从灵魂,从我们一切沉重的、可耻的生活中连根拔起就必须从根儿了解的真实。”他写这些丑事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们知道阿廖沙是在什么环境中长大的,更要让人们彻底了解这些丑事。他四岁丧父,十一岁丧母,之后步入社会寻求出路,只身一人在江湖闯荡,这与俄国朝廷的腐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他非常留恋他的童年,就以自身童年经历为素材写了一部小说:《童年》。

家庭,不温暖

《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后,就与母亲和外婆搬到了外公家。这里没有一点家庭的温暖,弥漫着一种炽热的仇恨之雾,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为争夺财产而斗殴打架是这个小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事。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粗野而自私,经常为分家的事喋喋不休,甚至为一点财产而大打出手,气得外公暴跳如雷,尖声大骂道:“我要叫你们全都给我要饭去!”外公也是个冷酷残暴的人,有一次阿廖沙错染了一匹布,就遭到外公的一顿毒打,一下子晕了过去,还病了很多天。阿廖沙在外公家最好的朋友——“小茨冈”在搬十字架的过程中不慎跌倒,被沉重的十字架压得吐血身亡,与他一起搬的两个舅舅还庆幸自己躲过了这一劫难。

阿廖沙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知是何等的悲哀与困苦!他善良、乐观,可他面前的都是些卑鄙、贪婪、吝啬的人,他与这眼前的一切是那么得格格不入,他无时无刻不在呼唤着光明和自由的到来。所幸还有他慈祥能干、有着圣徒般宽大胸怀的外婆,照亮了他敏感而孤独的心,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社会,多黑暗

阿廖沙虽年纪轻轻,却不免要和社会上的一些怪人打交道。人们都说“邻里情深”,可阿廖沙的邻居们发生矛盾后,他们会剁去狗尾巴、毒死狗、打死鸡以报复别人,甚至半夜三更悄悄溜进仇家的地窖里,把煤油浇到腌白菜和黄瓜的木桶里,放出桶里的克瓦斯。外公家那条街上有个奇怪的老爷,一到节日就坐在窗口拿枪打狗、猫、乌鸦,甚至打他不喜欢的行人,外公和一个称为“好事情”的人就曾被打到过。虽然不是真子弹,但那老爷也惹得街坊邻居怒不可遏。还有原本与阿廖沙关系很好的彼得大叔,在与阿廖沙的一次争吵后,经常在外公、外婆面前告阿廖沙的状,还总是添枝加叶地瞎扯一气。这些小市民的恶劣行为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的歪风邪气,人们在这压迫人的社会里,压扁了,扭曲了,埋没了。作者在作品当中,无声地向旧社会提出了沉痛有力的控诉。难怪阿廖沙说:“一种无法抗拒的苦闷令我窒息,好像全身注满了沉重的东西,好像长久地住在一个黑暗的深坑里,失去了视觉、听觉和一切感觉,只能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未来,满憧憬

母亲死后,阿廖沙被迫自寻生路。他做过鞋店的学徒,轮船上的洗碗工人,后来又在绘图师家里和圣像作坊里做学徒。无论他走到哪里,都担负着苦役般的劳动,还经常遭到主人的辱骂、谩骂甚至毒打。这时的阿廖沙已经爱上了读书。书籍在他面前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教益,培育了他对英雄业绩的敬仰。这种精神力量是他抵御了各种不健康的影响,使他在困难的环境中不屈不挠,并开始思考人民的命运和人的崇高使命。他曾说,他要和命运作斗争,不屈服于环境。这句话应照了他童年时代的美好品质,也见证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

《童年》是十九世纪70、80年代俄国社会的缩影,它不仅反映了是有希望的俄罗斯人性中的弱点,揭露了那些“铅样沉重的丑事”,鞭挞了小市民的罪恶灵魂,还塑造出在艰苦中仍坚持理想,不同流合污的新人形象——阿廖沙。虽然我们的童年不如阿廖沙那么悲惨,但我们要向他美好的心灵致敬:坚强,不气馁,怀抱希望,微笑人生。能在苦难中成长,必能在幸福中开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