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关于爱国的名人故事推荐八篇 作文题目(通用20篇)

一个生命如同一条流动的小溪,不停的流逝着,散发着动人的光彩。小编收集了生命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286

作文

1000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

全文共 3203 字

+ 加入清单

引用名人故事来论述论点,是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常有的手法,下面是小编搜集的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快来看看吧。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一、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二、严复的担忧

1912年严复担任北大校长之职,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开始进入自身反省阶段,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鸦`片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这样一种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忧虑,严复曾经试图将北京大学的文科与经学合二为一,完全用来治旧学,"用以保持吾国四五千载圣圣相传之纲纪,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严复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只从一种角度、用一种眼光来看问题!

话题:"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与形式"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三、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四、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五、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民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六、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七、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话题:"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价值"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八、梁实秋的演讲

著名作家梁实秋擅长演讲,他的演讲独具风采,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师大任教期间,当时的校长刘真,常请名人到校演讲。有一次,主讲人因故迟到,在座的师生都等得很不耐烦。于是,刘真便请在座的梁实秋上台给同学们讲几句话。梁实秋本不愿充当这类角色,但校长有令,只好以一副无奈的表情,慢吞吞地说:"过去演京戏,往往在正戏上演之前,找一个二三流的角色,上台来跳跳加官,以便让后台的主角有充分的时间准备。我现在就是奉命出来跳加官的。"话不寻常,引起全场哄堂大笑,驱散了师生们的不快。

分析:幽默,流于俗套就成了无厘头;而恰到好处的幽默,则是智慧的闪光,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话题:"语言的妙用""幽默人生"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九、瞿秋白的风趣

20世纪20年代初,郑振铎在上海结婚,新娘为商务印书馆元老高梦旦之女高君箴。婚礼采用当时最为时髦的"文明结婚"仪式。按仪礼规定,结婚人的双方家长,均须在结婚证书上加盖私章,以昭信守。婚礼前日,郑振铎才想起他母亲还没有印章,于是去信请瞿秋白代刻一方应急。当天收到瞿秋白的回信,并无信笺,只一张"秋白篆刻润格",内言:"石章每字二元,一周取件。限日急件,润格加倍。边款不计字数,概收二元。牙章、晶章、铜章另议。"郑振铎一见,以为这是瞿秋白事忙不能代刻的托辞,乃另请人急刻一方备用。次日上午,婚礼即将开始之际,有人送大红喜包一件,上书:"振铎先生君箴女士结婚志喜,贺仪五十元。瞿秋白。"喜包内并无现金或礼券,乃是三方田石印章。一方是郑老夫人的;其余为新郎新娘各一方。郑老夫人是单章稍大,新郎新娘的两方合成一对,边款分刻"长乐"二字,祝贺新人长乐永康,白头偕老。郑振铎与高君箴皆为福建长乐县人,取意双关。三章均玲珑雅致,主人把玩欣赏之后,才悟出所书"贺仪五十元"之缘由。原来三章共刻12字,润格应为24元;急件加倍,则为48元;边款2元,故曰"贺仪五十元"。瞿秋白这一出人意料之趣举,给郑高二人之婚礼增添了特别的喜庆气氛,一时传为佳话。

分析:大才华者,大幽默也;大幽默者,大才华也。如此才情逸致,当为一时佳话。

话题:"才华与幽默""风趣"

写作素材名人小故事十、林语堂上课请学生吃长生果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幽默、风趣,听其谈话,如沐春风,获益多多。

话题:"春风化雨""为师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经历坎坷的名人励志故事成功的真谛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2006年以前,郭德纲还是一名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然而,几乎是一夜之间,他就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相声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在郭德纲迅速走红的同时,有人提出了质疑。有一次,一位记者问他:“不少人都说,你出名纯粹是靠‘炒作’出来的,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面对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郭德纲不急不恼,从容应对。他心平气和地回答说:“大家知道我的名字,是一夜工夫。但这一夜之前我自己度过的漫长的十几年,又有谁能说出一二?中国说相声的人很多,大家可以任意挑选,我愿意花100万来捧他。甭说一夜,就一个月吧,看一个月时间内能不能把他炒成像我这样的,如果成,我立刻走人;如果不成,大家又将如何赔付?”

郭德纲继续说道:“打个比方吧。我经过十年磨炼,温度已经从0度升到999度了,再加上媒体的最后一把火,所以温度一下子就达到1000度。可是,如果没有前十年的努力和付出,没有前面的999度的积累,媒体能把我从0度瞬间炒到1000度吗?”听了郭德纲这番生动形象的回答,在场的人都纷纷鼓掌表示肯定,那位记者也由衷地点头表示赞许。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真谛到底是什么?郭德纲的回答,无疑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成功的真谛,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实力积累,加上百分之一的机遇垂青。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和校长的一面名人故事

全文共 80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点了,准备从图书馆回去,就在四楼那里等电梯,突然走来了一身穿军装的人也来等电梯,这不是我们的邱校长吗?还没等我说话,他对我笑了笑,好像还说了一句你好,我叫了一句“邱校长”,以前只是在学校的屏幕上看到他,今天这么近距离的看见他,反倒有点不太确定,但还是觉得就是,所以叫了那句“邱校长”。

我们在四楼等,原来电梯还在升去五楼,校长摁那个按钮,觉得奇怪它怎么不在四楼停,后来恍然大悟,其实,以前我也有过这样的困惑,原来五楼没人按按钮,它还是会上去。又来了一个人,大叔级别,我们三个人就一起从四楼开始坐电梯,那大叔对校长很热情,让校长先上先下电梯,我却不然,我倒第一个进了这个电梯。

二楼停了,进来个小伙子,校长问,你学什么专业的?他好像说是了,广告设计,然后还问他大几了,邱校长说,四楼那里在弄一个面试还是什么东西,说这个同学等下可以坐电梯上去看一下,说他的专业可能会被需要,还说到了那里,说是邱校长介绍我来的。

这个时候我突然想起电视里的那些画面,我应该借这个机会,好好跟校长沟通,说我是什么专业的某某,因为一般电视情节就是这样的,我没有选择说话,因为不知道说什么,因为明白太多话会是客套,明白我还没到那可以自荐的地步。

接着二楼又停了下,是两个女生,我敢保证,她们肯定不认识眼前这个人是校长,而校长,也正和那个小伙子一路都在交流。

一楼到了,我们都下去了,校长走到了图书馆左侧的咖啡厅,说着这里要怎样摆放的事宜,那时候我在想,要是等下一起出门,我会说一句再见,那是一种礼貌,礼貌而已!

突然想起我们现任的一个老师,她说她以前看见领导就躲,胆子特别小,后来自己慢慢克服了这个,现在看到领导会打招呼,因为其实那些客套寒暄的话,其实很重要,毕竟我们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那种寒暄的本领需要,它不是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它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礼仪了。

我们不需要自命清高,也不需要去刻意讨好,只是需要把握好这个度,不容易,尤其是踏入社会的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名人故事

全文共 945 字

+ 加入清单

如何才能让别人依赖你,并听命于你呢?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别人感到需要你,或是少了你,他的计划就无法运作,他的生活就难以正常进行。一旦建立了这样的关系。你的地位就会变得不可代替。

美国励志大师卡耐基说过这样的话:“别指望别人感激你。因为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西方一位学者说过,感恩是极有教养的产物,不可能从一般人身上得到。如果你想通过施恩于人来获得他的依赖的话,那你就错了。

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对别人的“忘恩负义”深有感触,让我们看看他的故事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这一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在这一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5。6%,国民生产总值从1044亿美元下降到410亿美元,失业人数在1929年5月是150万人,到1932年时达到1283万人。从1933年到1939年,罗斯福总统通过实行新政。为对付与缓和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行政和法律措施,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新政”。

在“新政”的初级阶段,美国的大企业主们都暂时被迫接受罗斯福的方案。然而。当危机有所缓和后,他们就开始反击罗斯福了。1934年8月,大企业支持的右翼组织“美国自由同盟”在迈阿密开会,反对“罗斯福新政”,目标集中在反对劳工立法、税收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上。“美国自由同盟”的后台是杜邦家族、通用汽车公司、太阳石油集团以及华尔街的律师们。报纸上也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总之,他们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大危机面前是怎样束手无策、惊惶失措的。

罗斯福对于这种忘恩负义感到吃惊,更感到气愤,因为“新政”的最大受益者正是这些大企业主。为了反击这些大企业主,罗斯福在1936年的一次演说,中做了生动的比喻:

“1933年夏天,一位戴着丝绸面礼帽的体面的老绅士不小心失足落人码头边的水中,他不会游泳。他的一位朋友,看到情况紧急,和衣跳入水中,把他救了起来。可是珍贵的礼帽被水冲走了。老绅士安然脱险后,他对朋友的救命之恩感激不尽。今天,3年过后,这位老绅士却大声责骂朋友,原因就是丢失了丝绸礼帽。”

被罗斯福讥讽的这些企业家,正是忘记感恩的典型,是人性弱点的突出体现。所以,要记住:被人需要胜过被人感激。与其让对方感激你,不如让他有求于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名人故事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724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过得真快,寒假已经接近尾声。这个寒假,我用心读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作《名人故事》。从书中,我了解了很多名人小时候的故事,故事中的道理也让我记忆犹新。

古人云:“宝剑锋从磨砺出”,墨池的故事里,王羲之从小不停的练习书法和清洗毛笔砚台,最终原本清澈见底的池塘竟变成了墨池。他在书法上之所以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就,这与他坚持不懈的勤学和苦练是分不开的。所谓熟能生巧,做任何事亦是如此。我们在学习上更应该做到勤勤恳恳,千万不能心浮气躁。

另有古人祖冲之,大家一定不陌生,就是最早算出圆周率的数学家。祖冲之小时候就对所有的事情都很感兴趣,不懂的地方都会拉着他的祖父问个不停,而且对数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都非常感兴趣。经过多年的实验与研究,终于算出了圆周率。他从小就敢想敢问并努力寻找答案,最后才会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应该多想多问,勇于探索新知识。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向比自己职位低或者学问差的人求学,并不可耻。好学是一种美德,学习上就是在知识海洋里的不断寻求和探索,面对学习的困难和疑惑绝对不能敷衍和逃避。

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因为从小妈妈就给我讲过。勇敢的司马光在小朋友掉进水缸里的时候并没有吓呆,而是急中生智拿起大石头就砸向水缸,救出了小朋友。比起身边的一群小朋友,司马光的沉重冷静确实值得敬佩。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能慌张,一定要静下心来想办法,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

读了这么多的名人故事,我受益匪浅。自古英雄出少年,很多的伟人都是从小就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还有那些勇于挑战自己,面对困难不畏惧,机智勇敢的小名人们。我们一定要向这些名人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的忠信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一代文豪班昭名人故事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班昭字惠班,又名姬,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前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

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前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前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前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世界名人故事巴金读书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著名作家巴金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肖全和他们这一代自然而骄傲地老去名人故事

全文共 1872 字

+ 加入清单

肖全和他们这一代:自然骄傲地老去

作者:梁静

“你好,我是肖全,拍照的。”

见到陌生人,肖全一般这样自我介绍。摄影师、艺术家什么的,太造作,不好。肖全说,他喜欢自然、自在,他拍的人,都那样。

“我当然也是,讨厌造作。”

以前留长发的时候,肖全有好多女粉丝,而且是会为他尖叫的那种。现在,还是帅的,看不出今年56岁了,唯一会破功的,是他的眼角。

那上面,布满皱纹。一条条褶,又长又深,在眼睛四周延伸,就像老树的根。肖全的姐姐说,这叫“万丈深渊”。“但有什么办法呢,我是拍照的,不停眨眼,眨了几十年,就变这样了。”

肖全一眨眼,眼角的褶,果然更深了。

这是褶,也是时间隧道,里面埋着,肖全的40年。

1976年,肖全17岁,拍了第一张照片。他用一台借来的相机,在成都家里,对着坐在庭子里看报纸的奶奶邹桂莲,按了一张。

1980年,肖全21岁,用爸爸寄给他的180元买了一台海鸥205相机,花了169元,那时每月人均工资也就四五十元。当时在海军航空兵部当兵的肖全,扛着相机,骑着自信车,拍家乡成都。

1986年,肖全27岁,不当兵了,常和成都文艺圈的人混在一起,抽烟、喝酒。钟鸣、翟永明、何多苓、易知难等等都挺熟的。这群人,长得好看,都挺臭美的,肖全喜欢帮他们拍照。

某天,肖全在钟鸣办的《象罔》中看到一张美国诗人庞德的照片。在照片里,垂暮之年的庞德,拄着手杖,立于石桥,目光坚毅沧桑,形如雕像,下面是一段文字——“理解来得太迟了。一切都是那么艰难,那么徒劳,我不再工作,我什么也不想做。”视线与照片接触的那一瞬间,肖全被击中了。“我也要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拍这样的照片。”

这一个只有十秒不到就产生的念头,肖全整整花了十年去完成。

在这十年里,肖全在全国各地漂泊,把行李寄放在朋友家里。他常常接到电话:“×××在哪儿哪儿,你拍不拍?”“拍!”不说废话,肖全扛起摄影包就走。

1996年,肖全37岁,《我们这一代》第一版出了,组成这本摄影书的,是一个个现在已经被供在神台上的“文艺偶像”:北岛、顾城、三毛、崔健、杨丽萍、张艺谋……20年前,在肖全的取景框里,这些人还不是神,他们仍不脱青涩,仍不免轻狂。他们埋头干着自己的事,哪怕明天就没米下锅了。在这一点上,肖全觉得,他们都一样。

“你如果问我他们有什么不同,我觉得没什么不同。他们是普通人,只不过他们都有一样技能,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专业,并愿意用它去表达对生命、对世界的感悟。”

崔健的长征

那时候的年轻人,都是老崔的粉,包括肖全。在暗房里晒照片的时候,肖全喜欢放《一无所有》。他把喇叭调到最大,让老崔的嗓音充斥整个暗房,冲进浸泡着的底片中。“从听到老崔的第一首歌开始,我心里就想,歌还能这么唱啊。”

1990年春天,崔健来成都了,来搞演唱会的,叫“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肖全去了。他看到素不相识的人手挽着手,在老崔的歌中排山倒海地摇着、唱着、哭着,他眼睛里的泪水也止不住地流。

演唱会结束以后,肖全陪着崔健去电视台取录像带。在电视台门口,有一堵被拆掉一半的旧墙,在它背后是水泥组成的TV的V字。看到这个奇妙的组合,肖全心动了。“这感觉像长征。”他把崔健叫下车,崔健想了想,下来了,站在墙前,换了好几个姿势。

肖全操起机器,按了21次快门。一分钟后,他知道,一幅好照片刚刚已经诞生了。

诗人与那些花儿

1986年12月,正值中国朦胧诗兴起,成都举办“星星诗歌节”,北岛、顾城、舒婷都到了。肖全跟着拍了全程。在这些照片中,他特别喜欢那张在望江公园竹林拍的大合照,大伙都笑了,谢烨还躲在顾城的后面,羞答答地牵着舒婷的手。

在回去的车上,北岛带着大家唱《三套车》,唱得很大声,就连外面都能听到,大家都特别过瘾。北岛唱着唱着忘词了,大家又笑作一团。“那时候的快乐,就那么简单。”其实当时,大家的生活并不好,在北京,大家每天都在想着吃什么最便宜,早上起晚一点,不吃早餐,饿醒了就看看通讯录今天该去哪里蹭饭了。诗歌节,他们收到100块的“舞台演出费”,顾城激动了,他说,成都人太好了,他不走了,他还要开讲座。

肖全在酒店房间给他和谢烨拍了好多照片。顾城说,我最喜欢拍照了,我的这顶帽子,是一个美国老太太送的。

回到北京后,顾城给肖全寄了一本诗集《黑眼睛》,并留下两行字:“那些花儿已经走远了。给肖全。”

这是肖全与顾城的最后一次接触。

之后,那些花儿,就走远了。

多么倔强的女人

1990年9月21日,肖全和成都的其他记者,敲开了三毛在锦江宾馆的门。这是一个极其少见的女人!肖全想到了杜拉斯。三毛翻了肖全带来的像集,摇起头来:“不行啊,你给他们拍得这么好,你得给我拍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伤人的石头名人故事_1000字

全文共 914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读史,读到两个有意思的故事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

秦孝公一死,他的灾祸便来了。

太子的党羽们告他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鞅如丧家之犬,一口气从都城逃到关下。疲惫至极的他,找到一家客店,他想住下来躲避一时。店主不知道他是商鞅,说:“对不起,这位大人,按照商鞅的法令,想住宿的人如果不验证身份,就要被连坐的,你不能住在这里。”

商鞅仰天长叹一声,苦啊!他没想到,他制定的律令,最后竟让他自食其果。

另一个故事,是说王安石的。

据说,王安石推行新法之后,招致很多骂名。有一次,他和一个仆人相伴,微服回乡。晚上,他们住在一个老婆婆家。第二天早上,老婆婆蓬着头、赤着脚,赶着两头猪出了门外。老婆婆一边用木勺搅拌盆中的泔水,一边喊:“啰,啰,啰,拗相公来。”两只猪听懂是在喊它们,一溜烟冲过来。

然后,老婆婆给鸡喂食,又喊鸡:“王安石,来。”没想到,她这么一招呼,所有的鸡都跑了过来。

王安石满脸的疑惑与不快。

婆婆说:“官人有所不知,王安石是当今丞相,拗相公是他的浑名,我恨他,所以以畜牲唤之。”

王安石容颜大变,忙问究竟。婆婆说:“我是一个寡妇,已经寡居二十多年了,只和一个婢女住在一起,然而王安石却要我们出这样那样的赋税钱,出了钱,差役还一样不少。我养桑麻,全交给了官府;我养猪鸡,自己却从来吃不上一块肉。说实在的,有朝一日,如果我碰到王安石,我立刻把他烹了,以解心头之恨。”

据说,听完老婆婆的一番话后,王安石当下须发皆白。

也许,商鞅和王安石谁也不曾料到,他们搬起石头,最后,砸到了自己脚上。而且,是如此惨烈。那就意味着,他们搬起的,并不是温柔的石头,也不是温暖的石头,更不是人性的石头。这石头,在此刻砸痛了自己,那么,在上一刻,也一定伤害过别人。

生活中,我们也会搬起许许多多的石头,这些石头,就是我们曾经说出的话,曾经做过的事。如果,我们曾经说过谎话鬼话坏话,曾经做过肮脏事卑鄙事见不得人的事,这些石头,会悄悄地蛰伏在岁月深处,有一天,它会借着时光的风,“咣当”一声砸过来,砸伤我们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短篇名人故事大全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小的时候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他 凡事喜欢和解,与人能友好相处,对任何事情都努力持乐观的态度。这些习惯的养成,对于他以后从事政治活动有很大的帮助。

克林顿幼年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改嫁后他随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但是他的继父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而且喜欢酗酒,喝醉酒后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克林顿的母亲是个逆来顺受的女人,对于丈夫不断制造的暴力和麻烦事只有忍气吞声。

在克林顿未满6岁的那年,醉酒归家的继父同母亲争吵时开了抢,闻讯而致的警察把他带走了。这件事在街坊邻据中引起轰动,迫使克林顿一家不得不搬迁到外地安家落户。14岁那年,克林顿在也无法忍受继父的家庭施暴行为, 有一次他气冲冲地冲进继父的屋子,向他挥拳显威。继父受到了震动,从此再没有虐待过他们母子二人。 而克林顿为了唤起继父的亲情,把自己的姓由布莱思改为克林顿,随继父的姓,以求家相安无事。

读书时克林顿成绩优良,同时也热爱社区服务活动, 乐于幇助他人,给人留下了良好印象。 他曾在马丁·路德·金被暗杀后给动乱地区一个教堂送食品, 也曾去酒鬼收容所为他们演奏,还曾在家乡出现种族关系紧张时在市中心组织演奏会。 同学们对他的印象都很好,而他的母亲则说:“他比大人还大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左思立志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西晋文学家左思少年时读了张衡的《两京赋》,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决心将来撰写《三都赋》。陆机听了不禁抚掌而笑,说像左思这样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赋》这样的鸿篇巨着,简直是笑话;即使费力写成,也必定毫无价值,只配用来盖酒坛子而已。面对这样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听说着作郎张载曾游历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门求教,以便熟悉当地的山川、物产、风俗。他广泛查访了解,大量搜集资料,然后专心致志,奋力写作。在他的房间里、篱笆旁、厕所里到处放着纸、笔,只要想起好的词句他就随手记录下

来,并反复修改。左思整整花费了十年的心血,终于完成了《三都赋》。陆机在惊异之余,佩服得五体投地,只得甘拜下风。

认准行动目标,不为外人所动,坚持就是胜利,挺住就是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倔强仙人掌名人故事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意大利的卢兹(1907-1982)并不是一位非常着名的心理学者,他只写过一本自传式心理学阐述性作品,将自己的经历与一些心理学观点结合起来。这本形象而有趣的小册子里,提到卢兹儿时的一件事:卢兹的母亲擅长烹制Pizza。卢兹家境并不富裕,经常出现在饭桌上的是蔬菜Pizza。但不定时的,卢兹盘子里的那块Pizza下,会出现美味的腌肉,这是母亲偷偷留给卢兹的。卢兹回忆说那块薄薄的腌肉让平淡的童年充满期望和惊喜。

卢兹根据这个回忆,在自己开的餐厅内对顾客进行了一次不动声色的试验。卢兹在每份Pizza里面都藏了一张写着祝福的话的纸条,几乎所有的顾客都表现出惊喜,没有人质疑这张纸的卫生状况,而这种内藏了祝福话语纸条的Pizza被称为“卢兹Pizza”,并成为意式的一道文化大餐。

卢兹通过这些印证了心理学上的“表层心理”和“转折点”两个理论。所谓“表层心理”指的就是个体最初看到的事情或者物品的表面现象以及最直观的原因等,例如上面提到的Pizza。“转折点”指的是出乎意料出现的事物,并能够改变由表层心理带来的心理感受,即腌肉和小纸条。

在我们完成一张试卷的时候,一定会遇到一些解答不出来的试题。绕过它们,我们会发现其他擅长的题目。如果绕不过这些,我们就会被表层心理迷惑:这么难啊!我一定做不出来的!完了完了,这次考试我肯定挂了!

在我们面对一段感情的时候,不论是爱情还是友情,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小麻烦、小误解、小波折。如果绕不过去,它们将影响我们对一段感情的审视。

工作上也是如此。可能某一个环节的失误,会对心理产生很强烈的影响。说不定会自我否定得过早,失去了一位宝贵的客户,以及一些提高自身的机会。

“表层心理”比较容易带给我们忐忑不安的情绪,不利于生活和工作。不少心理学研究者提出找出“转折点”这种自我调整的方法。即在“转折”出现的前后,为自己也给别人找一些理由。比如当发现笔下的试题很难做,我们不妨给自己找理由,有些地方复习得不好,但是只要认真做就没有问题啊!在感情和工作方面,我们可以这样想:“感情上的小矛盾两个人都有责任啊!”“虽然我有了失误,但是也许在客户的眼里不算什么!”这样,就很容易稳定我们的心理,并克服心理逆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侯宝林用微笑面对屈辱名人故事

全文共 359 字

+ 加入清单

“文革”中,侯宝林被造反派拉去批斗。批斗现场设在大礼堂,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都想见识一下台上这位一流的幽默大师如何应付这样的场面。

“说,你向人民隐瞒了什么历史问题?”造反派煞如凶神。

“我,我向人民隐瞒了一个重大的个人问题,我还有一个名字叫侯太宝。

“交代重大问题!”

侯宝林装出一副老实认罪,痛不欲生的模样:“我万恶不赦,我罪大恶极,我犯过一件全世界人民都不能饶恕的罪行。”

众人几乎都屏住呼吸,要听他交代什么罪行。只见他极为认真地说:“希特勒是我的内弟,我们俩一起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台下哄堂大笑。

造反派头头挥手喝止:“肃静,肃静,不要听他胡说!”

侯宝林仍是一本正经,学着造反派挥手:“肃静,肃静,真的,法西斯的总头头盖世太宝(保)就是我。”

笑声更为激烈,连造反派也忍不住笑起来。大师却在笑声中直起腰,理理头发,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他沏的半杯凉茶名人故事

全文共 2437 字

+ 加入清单

为他沏的半杯凉茶-小航作品

那一曲乐曲过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喝着闷酒,随从说,叫几个美女来陪老爷,可也不知怎么了,把随从骂的要死,让随从滚。走以后,房间安静极了,只有他一个人坐在那儿,一杯接着一杯往嘴边送,他似乎想把自己灌醉,他此刻就像市集上的疯子一样。

渐渐地他睡去了,他不睡倒好,可他这一睡已过了千年。

昨夜寒风未觉,早上醒来觉的不适,头痛欲裂,唉!人老了就是这样,可他硬是穿衣礼帽,内人倒是通情达理,劝他不要上朝,可他就是不听,非去不可,说是这一去,恐怕就没机会上朝了。他梳理一番,便快步向皇宫走去。

在路上,他心事重重,遇到熟人也不打招呼,路人也不理睬,这一路上,他自己感觉仿佛走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正如他所料,皇上罢了他的官职,贬为庶民。

在以前皇上罢了官,没等几个月或者几天就会官复原职,可这次不问不顾,小人上位后,就天天进言,说着说那!在官场漂浮几十年,自己得到的又是什么,自己想要得到的又会是什么?

他老泪纵横,胡说开来,谁也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只是觉得自己特别的委屈,但是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夜,他想了很多,真的感觉到累了,他再也不会抱任何希望,窗外,寒风阵阵,四周静极了,不时也传来几声狗叫声,说不定又是哪家有贼了,似乎又听到一阵躁动之声,又开始四处抓反朝的前政余党了。哎,这世道真的不太平,他也恨自己逢不时代,也憎恨这个统治者,但,这也只能想想罢了。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下了起来,这一切仿佛是老天在可怜他的遭遇。

对空饮酒,找不到一位知己朋友,那就让这一切都随风散去吧!那就这样吧,他端起酒杯,眼含泪花,想起了往日的画面,不觉中有一种愧疚油然而生。

那时,刚刚及第得冠,四周邻人都前来祝贺,献殷勤,这是,他们村从开朝以来的第一个状元,当时,村长破天荒的大摆筵席三天(村长是最抠门的),村民也不知道他葫芦里卖什么药;就这样,在众多亲朋好友的祝福与欣喜中,他接了官职,在众乡亲父老面前发誓;

一定做好官,为百姓请命,永不背叛祖宗遗训!

满怀激情壮志的进京面圣,不料圣上竟然让他去管xx县,最近流言说该县飞贼土匪十分猖狂,几桩命案十年都查无音讯,牵着到50多条人命,当地县官革职查办,当地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政治经济秩序十分混乱,可是,圣上旨意,没有办法,只有赴任。

告别圣上与众好友,便与书童出发赶往,一路上,他想了许多,听沿途人说,昨天又发生一命案,一家十几口被杀灭门,手段极其残忍,他听后,心中不免愤怒起来,谁人这般大胆岂敢在盛世之下做出这等事来,简直没有王法可言;上前一打听才知,有一姓胡的人家,势力庞大,在当地非法抢占百姓天地、房屋,听说还是皇亲国戚,没人敢惹,来的官员干不了几天就辞职回家,没人愿意接,唉。

他听说不禁诧异起来,与皇上有关系的人,皇上明着没法管,只有让人代办,临行前,单独与自己谈话;

“此等事宜不好办,姑且倾听言之,你且集证为凭,实事求是,我便赐劝与你,为民除害,与吾有关不必放心也,望之”。

圣上说完这些话,他哭不成声,没想到圣上竟如此廉明,表面看起来昏庸无能,内心能如此深明大义,他连忙叩头谢恩,连忙暗下决心,就这样他怀着这样的梦想踏上了不归的路途,他万万也想不到这一去竟成了葬身之地。

经几波折来到这个地方,也顺利的接了官职,刚刚赴任,应该是先休息几日再做事情,可他不同,圣上赋予他重任,他应该不负皇恩,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他心动暗暗发誓,此贼不除,必以其死,吾对起宗。他们家族世代为官,且都清正廉明,但是,他二弟因贪赃枉法已被关押,除此之外,对国家对朝廷,对百姓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的先父亲兄因破一件振动全国的连杀二十六条人命的大案要案,竟将背后的大山,亲王爷推到,成了百姓口中的青天,但可惜的是,就在同时,亲王爷派人密杀了他,成为了对社会,对百姓的遗憾,就这样,一位才子,一位诗人撒手人间,留下的是,小人的犯奸,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如今呢?自己偏偏也遇到了几乎同样的情况,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只有尽全力去侦破。第二天,胡府派人来,说是要拜访他,谁知送钱来的还说,今后望大人不要多管闲事,你一个小小的官员在这个地方当权是不可能的,要是你管,对大家都不好;当然,他不吃这一套,他说,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存在问题,我管定了,他的态度很坚定,胡府的人看了看他笑了笑就走了,留下他一个人独自难受。

说真的,胡府的人也不错了,他来上任,人家也给他面子,送钱你收下就算了,遇到什么问题,只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干嘛跟自己过不去。的确,人家有权,有地,有人,谁怕你,只有你这么一个人不怕,你也配;但是,你怀着自己的诚心,对圣上的衷心,对百姓的痴心,你依然选择后者,你是多么的了不起,你是多么的清高,你是多么的有能耐,可是,结果呢?

没人理会你,你也曾懊悔,你也曾气馁,你更不知天高地厚,胡府的人派人抓了你,把你打的半死,你哭天喊地你的说我再也不当官了,我不查下去了还不行吗?难道这些话真的是从你口中说出来的吗?也许这只是你一点埋怨,不管什么也好,你说的一切谁会相信,幸好,有一人救了你,当你躺在自己家床上的时候,你也不记得是怎么样的情景,当你醒来看到桌上面那半杯凉茶,你全明白了,你辜负了她对你的一片痴情。现在说什么都已经晚了,都已经太晚了,他坐在那里傻傻的发呆,而她呢?此刻,正流着眼泪与胡府家地二少爷拜堂成亲,一切都好像是梦。

这一夜他想了好多,从开始到现在他都负了她的心,而她还在傻傻的等着他,他痛苦,他懊悔,他奋笔疾书,拼尽了全力去构画出她的模样,当她终于呈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早已哭红了双眼,一个大男人哭哭啼啼不成样子,这次,他真的难受,真的心疼。

他辞掉官职,回到了老家,自食其力地生活,写诗作画,陪着老母亲安度晚年。桌上地那半杯凉茶,始终都在那里,没人愿意去动,就这样已过了千年。

那终究是梦,那终究成空,可对他来说,已是小小的幸福了,他每天捧着它,一直捧着,一直捧着……

他睡着了,他梦到了她在满园丁香地院子里,翩翩起舞,还有她为他沏地半杯凉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现代名人小故事:身残志坚张海迪的传奇一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海迪姐姐的故事》,这本书对我的印象很深刻。

海迪出生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她一直都生活得很快乐。不幸的是,在她五岁那年,患上了“骨髓血管瘤”,患上这种病,就等于一生都站不起来了,因为这是严重的高位截瘫。这对海迪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这场病并没有让海迪放弃她的理想。她每天在家里学习,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她还自信针灸医术为百姓免费治疗。又自学英、日、德等外语,还自学修理无线电。1982 年海迪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83年开始,她翻译并创作出版了多部作品。她曾到日本、韩国、德国游学访问,长期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最后她当上了残联主席。

“身残志不残”这句话说得好,海迪就是这样。命运对她如此残酷,病痛和残疾始终伴随着她,但海迪从来不向命运低头,一直在顽强拼搏。她努力学习知识,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和人民做贡献,不求回报。面对困难,她百折不挠,以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身边的人。树立坚定的信念,追求伟大的理想。“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这就是张海迪的信念!大家想一想,张海迪残疾,还能做出那么多贡献,我们都很健康,难道就不能创造出一番好事业吗?所以,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吧!努力拼搏,实现自己的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人故事牛顿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爱国人物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我们中华民族是在它的身旁发展起来的,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同时,黄河又是多灾的河,曾经多次泛滥,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1948年春天,在解放战争的日子里,毛泽东转战陕北,曾多次来到黄河边。毛泽东总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看望黄河。站在山顶上迎风而立,望着苍龙似的黄河滚滚流去,他不禁赞叹说:“真美呀!”

毛泽东对警卫战士们说:“人常说黄河百害无利,这是不对的。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抗日战争,又是黄河挡住了日本侵略者。只这一条,就要减轻它的罪过。”

黄河上的船工赤露着胸背和腿脚,结实的肌肉展示出力量,古铜色的皮肤在阳光下发亮。毛泽东看见这动人的情景,大声说:“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毛泽东向跳船上岸的船工们走过去,同他们握手,连声说:“你们是黄河的儿子,真正的英雄!”

不久,毛泽东要渡过黄河到华北去了。毛泽东坐在船上,船在浪涛中前进,颠簸摇晃,船工们发出了雄壮的号子声。毛泽东激动地对同行的人们说:“你们可以藐视一切,但是不能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中华民族!”

毛泽东这样尊敬黄河,由于黄河是中国的象征,是中国人民的象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唯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名人故事

全文共 783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着名的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是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虽然为他很贫穷,但是人们都很尊敬他。

司各特为人正直,他的一个朋友看见他的生活很困难,就帮他办了一家出版印刷公司,可是他不善于经营,不久就倒闭破产了。这使原本就很贫穷的作家又背对背上了六万美元的债务包袱。

司各特的朋友们商量,要凑足够的钱帮助他还债。司各特拒绝了,说:“不,凭我自己这双手我能还清债务。我可以失去任何东西,但惟一不能失去的就是信用。”

为了还清他的债务,他像拉板车的老黄牛一样努力工作,他的朋友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都说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是一个正直高尚的人。

当时的很多家报纸都报道了他的企业倒闭的消息,有的文章中充满了同情和遗憾。他把这些文章统统扔到火炉里,他的心里对自己说:“瓦尔特·司各特不需要要怜悯和同情,他有宝贵的信用和战胜生活的勇气。”

在那以后他更加努力地工作,学会了许多以前不会干的活,经常一天跑几个单位,变换不同的工作,人累得又黑又瘦。

有一次,他的一个债主看了司各特写的小说后,专程跑来对他说:“司各特先生,我知道您很讲信用,但是您更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家,您应该把时间更多地花在写作上,因此我决定免除您的债务,您欠我的那一部分钱就不用还了。”

司各特说:“非常感谢您,但是我不能接受您的帮助,我不能做没有信用的人。”

这件事之后,他在日记本里这样写道:“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睡得这样踏实和安稳。我的债主对我说,他觉得我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他说可以免掉我的债务,但我不能接受。尽管我的前方是一条艰难而黑暗的路,但却使我感到光荣,为了保全我的信誉,我可能困苦而死,但我却死得光荣。”

由于繁重的劳动,司各特曾经病倒过。在病中,他经常对自己说:“我欠别人的债还没还清呢,我一定要好起来,等我赚了钱,还了债,然后再光荣而安详的死。”

这种信念使司各特很快从病中康复了过来。两年后他靠自己的劳动还清了债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爱国名人小故事大全

全文共 3913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国家的意义,一是对自己的意义。对国家的意义自不必说,维稳促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自己的意义,爱国作为一种道德义务总让人觉得是无回报的奉献。今天小编要跟大家分享爱国名人故事大全,欢迎阅读。

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话题:“忠贞”“持之以恒”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话题:“教育与爱国”“人生的目标”

于右任的临终诗

国明党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话题:“故乡情”“月是故乡明”“殷殷爱国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国公开提出反对“台湾托管”和“台湾的独立”,主张国共再度和谈,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李宗仁冲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干扰,摆脱国明党特务机关的暗杀,毅然返回祖国,他声明:“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并欲对一切有关爱国反帝事业有所贡献。”他还希望留在台湾的国明党人,凛于民族大义,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分析: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李宗仁先生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义,将永远激励着为统一大业而奋斗的人们。

话题:“心中的丰碑”“祖国的呼唤”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分析:叶落归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

话题:“遗愿”“爱国——永恒的话题”

华罗庚立志回国

着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给予优厚的待遇,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途经香港时,他发表了一封给留美学生的公开信,满怀热情地呼吁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分析:“富贵不能淫”,物质再丰厚也不能阻挡爱国者回归祖国的脚步。

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散居各地的罗迪的子女也再行团聚在一起,此时罗迪向过去所有储户或他们的子女寄出了一张贺年卡,贺年卡上附了几句话:"我,佛兰普斯科.罗迪曾经经营一家储蓄银行。1915年该行遭劫后,被迫停业,但当时我曾向各位保证,日后必将存款归还。经过多年的奋斗,我们兑现了诺言,现在还清了所有的存款和利息,诚感欣慰。祝大家圣诞快乐!"当最后一张贺卡寄出以后,罗迪说:"我幸福,因为我无愧于我的承诺!"信用是金,守信既是市场经济应该和必须遵守的法则,也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宋庆龄从小就养成的诚实善良的品格一直伴随她一生。她是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妻子,孙中山先生去世以后,她一直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虽然孙中山创立了国明党,但是在蒋统治下的国明党已经变质,脱离了孙中山先生创立时的宗旨。于是宋庆龄始终站在共产党一边,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被尊称为 "国母"。

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话题:“命运”“责任”“精神卫士”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话题:“国难见忠心”“国家与个人”“忠君与爱国”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话题:“责任”“爱国”

茅以升的爱国故事

在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中,有许多人都是留学国外又回国服务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在1916年20岁时,到美国留学,成为康奈尔大学桥梁专业的研究生,很快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硕士学位。为了获得实践的机会,他晚上上课,攻读博士学位,白天到一家桥梁公司实习,亲手绘图、切削钢件、打铆钉、油漆,终于成了一个既懂理论又有技术的人才。美国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书从各地寄来,请他担任工程师。

但是,茅以升没有接受聘请,而是决定回国了。美国有些人劝他:“科学是没有祖国的,是超越国界的。科学家的贡献是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条件差,你留在美国贡献会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学虽然没有祖国,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1919年,茅以升带着一身本领回到国内,开始了为国造桥的事业。现在浙江省钱塘江上那座雄伟壮观的大桥,就是茅以升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董存瑞的爱国故事

1948年5月25日,我军攻打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民政党守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敌一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中左腿负伤,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超过身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年仅19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