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历史典故(最新20篇)

开学吧小编今天为大家分享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历史典故,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看一下吧!

浏览

4674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志在四方

全文共 84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宠妾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也被迫分别逃亡到狄国和梁国。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担心重耳会回来争夺王位,便派人去追杀重耳。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自己的女儿齐姜嫁给了重耳,送给他20辆四匹马拉的车,并且在各方面都很照顾他。重耳在齐国一住7年,日子过得十分舒服,不想回国了。他的随从子犯、赵衰等人对于重耳如此胸无大志很是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不久,齐桓公死了,齐孝公做了齐国的国君。子犯、赵衰、狐偃等觉得齐孝公不是一个贤能之人,不会有什么作为,于是便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不料,正巧齐姜的一个小丫鬟在树上采桑叶,把他们说的话全听去了,小丫鬟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齐姜。齐姜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害怕这丫鬟泄露了秘密,就把丫鬟杀了,然后对重耳说:“公子,知道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惜走遍天涯海角,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那个听到你部下秘密商议的丫鬟,我已把她杀掉灭口了。”重耳听了很惊讶,说:“可是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

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便不再劝他了,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把重耳灌醉后,送出了齐国。后来,重耳在62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形容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愿意到遥远的地方做一番伟大的事业。

志向高远与否,使人们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很大的不同。有的人天生没有志向,有的人志向卑微,有的人志向高远,他们进步和成功的程度和他们志向的大小是相称的。“大丈夫四海为家”、“好男儿志在四方”,都说明了人们对于志向的一种追求。不要蜗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做一只井底的青蛙,而应该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去关注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立场去看待世间的万物,以一种更广阔的胸怀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历史典故:志在四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退避三舍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左传》:"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释义】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意思是主动退军九十里。比喻主动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晋国发生了内乱,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了十几年。这期间,重耳有一段时间住在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宾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会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你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你的福,果真能回国当国君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后退九十里。如果这样还是得不到你的原谅,我再与你交战。”与他们一同饮酒的楚国大将子玉听了重耳的话,知道他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建议楚王杀死重耳,以除后患,却被楚王拒绝了。

几年过后,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众将士们纷纷表示反对,晋文公则说:“行军打仗理直气壮方能获胜,如今我们主动后退,楚国便输了理。他们再主动进攻,我们的士兵反击时,必定心中有气,士气高涨,何愁打不赢这一仗呢!”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9 字

+ 加入清单

参军前,李开友靠给有钱人放牛、割草、砍柴过活。1934年,18岁的他听说参加红军有饭吃,就跟着肖克的部队走了。

那时候李开友人小,个子也小,只能给部队当通信员。他每天的工作就是送信。只要有信,无论白天还是夜里,都要送。好在李开友聪明伶俐,每一次都能顺利把信送到。

过雪山时,李开友和其他通信员是整个部队的最后一部分,路上经常可以看见倒在路边死去的同志。大风一刮,有的原本埋在雪里的尸体,就露了出来。有些战士就用雪又把尸体埋起来。一开始,看到尸体,李开友很恐惧,怕自己也走不出雪山,死在雪山里。后来,尸体见多了,就不怕了,也更坚定了他过雪山的意志。

又一次,经过了千辛万苦,大家终于爬上了山顶,山顶的寒风吹得人站也站不稳,仿佛要把他们吹到天上去。力气小一些的“红小鬼”,只好一路拉着马尾巴借力。站在山顶,连飞机也似乎飞不上去了。有时候,还能看见国民党的飞机就在脚下盘旋。

过了雪山,部队的生活更是艰苦。幸运的是,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红四方面军的同志给他们弄了点酥油,发到每个人手里。

“可是李开友不喜欢吃这种东西。后来为了减轻行李重量,行动方便,他就把酥油都给扔掉了。他只带着点儿青稞炒面和豌豆就开始了草地行军。每次饿的时候就弄一小把炒面,(www.gs5000.cn,长征故事)加点水和在一起弄成糊吃。

草地一望无际,看上去是一层绿草,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可是走进去才知道,草的下面实际上都是水,人一踩下去就陷进了水里,大多数人的脚都沤烂了。如果脚上有伤口,极容易感染,许多战士都是因为感染伤口而丧命的。生病、受伤的同志奄奄一息的时候,大家又悲痛又惋惜,但又无能为力,心里别提多难受了。一旦有同志牺牲了,大家更是哭成一片。

更要命的是草地上的水,并不是都能喝。有的水黄黄的,人喝了就会中毒。中了毒的同志很快就变胖了。大家一看到某一个战士一夜之间变胖的话,就知道他活不了多久了。

在草地里不光是没东西吃,也没东西烧。如果不下雨,还能找点干牛粪烧烧水,弄点热水喝。碰上下雨,牛粪也湿了,连热水也不能喝,大家又不敢喝生水,就只能干吃炒面。

部队原来还有马,后来首长看战士没有吃的,就把马都杀了分给大家。以前用来遮风挡雨的牛皮帐篷,或是包脚的牛皮都被收集起来,没办法的时候就把牛皮也全都烧着吃了。

粮食在一天天减少。后来,战士们不得不自己去找吃的。在草地里,找吃的是最大也是最危险的工作。

有一次,一个班的战士出去找吃的,结果全都被当地牧民武装砍死了。李开友的一个同乡也曾碰上过牧民武装,脑袋上被砍了一刀,耳朵都聋了,枪也被抢走了。

李开友这时候才明白,自己低估了行军的困难。之前自己把能吃的东西都扔了,后悔莫及。

当部队走出草地,进入哈达铺的时候,终于有了粮食。李开友一口气吃了两个锅盔,还吃了一斤肉,吃完连腰都弯不下去了,就那么一路挺着肚子,摇来晃去地跟着部队走。一天之后他开始吐,吐了好多,之后又连续吐了3次。而那些肚子鼓鼓的,没有吐出来的同志,就倒在路边了。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5.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67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来源:常青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20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曾有评价苏州虎丘之特色,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有关苏州虎丘的历史典故

【虎丘的由來】

相传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为虎丘山。

【断梁殿】

所谓断梁,便是说有一根梁是断的,那么让我们抬起头来仔细看一下这座殿门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中间有明显的拼缝在这里有一个传说,说是乾隆皇帝南巡时,下令修建虎丘庙门,时间非常的紧迫,准备上梁的时候,才发现原先准备作为大梁的大木料已经被作为顶梁锯成了两截。由于限期的临近,无法另外寻找到木料,老木匠赛鲁班得到艺人的指点,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乾隆皇帝非常的高兴。

【憨憨泉】

相传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灵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这个下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们见他瞎折腾,就笑他傻,戏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话音刚落,地下就冒出一股清泉喷到了憨憨法师的脸上,顿时感到一阵清凉,他的双眼又重见了光明,这个时候,憨憨法师发现那个农夫果然是变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试剑石】

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抓来当时最有名的铸剑高手干将、莫邪夫妇,要求他们一百天内铸造出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剑,王命难为,干将夫妇来到苏州当时的相门外日夜不停的冶炼,现在贯穿苏州古城东西的大道,故称干将路,就是为了纪念他们。但三个月过去了,仍未如火纯青,紧要关头,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干将按期来到了海涌山,将雌剑莫邪献给了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就是您看到的这块巨石了。但是吴王是个 暴 君,当他正想提剑杀死干将,以确保宝剑举世无双时,干将却早有准备,拔出雄剑干将,那把剑突然化为青龙,干将骑着龙直上云霄,成为了剑神。

【枕石】

据说苏州才子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着大石头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正巧呢,这天的另一个苏州才子祝枝山也来到虎丘,无意当中看到唐伯虎的这幅样子,就把他推醒,调侃了一番后,在石头上挥毫写下了“枕石”两字。唐祝两位由枕石想到枕头,由枕头想到夫妇同眠共枕,由此又联想到了生儿育女,就把小石头朝枕石抛去,如果小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将得子,结果是祝枝山先抛,石头滚了下来, 后来祝 夫人果然是生了个女儿唐伯虎是后抛,石子是留住了, 唐 夫人也果然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两位才人的风流韵事很快被流传开来,好事之徒乃至寻常百姓也纷纷来此仿效

【孙武亭】

孙武初来吴国时,经伍子胥引见,以兵法十三篇觐见吴王阖闾,吴王看过兵法后非常高兴,命令他在后宫小试兵法,孙武把宫女分列两队,在千人石上进行操练,由阖闾的二名宠姬担任队长。可是宫女们视练兵为游戏,孙武重申军纪。第二次操练时,宫女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两位队长,嘻嘻哈哈,笑歌不停,孙武喝令执法官立即将两个队长斩首示众。吴王见孙武要斩两名宠妃,急忙派人前往上前阻止,但孙武毫不留情,他说,“我既受命为将,就要按军法办事,否则就是对大王的失职。说完立刻派人将两名宠妃斩首,孙武继续操练,宫女们都迅速的站好队列,表情严肃、动作准确,吴王看后连连点头称好,成语“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故。

【千人石】

关于千人石的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吴王夫差为先王阖闾治丧,在地宫内埋藏了 3000 宝剑和许多其它的财宝,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杀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称千人石第二种传说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称生公,满腹经纶,悟性极高,但是他超前的观点未能被当时的寺庙住持所接纳,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讲经,没想到的是,巨石上却有千多人列坐听讲,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来。

【生公讲经】

生公是我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当时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北方士大夫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大约有一千多个人就围坐在这块石头上,所以我们在这四个绿字的旁边可看到三个蓝色的字“千人坐”,这三字是明代胡缵宗所书,但是他的这个观点同样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挤,于是他们将这些听经人全部赶走不准再来听经了,但是生公对此并不灰心,对着听经人留下的块块垫坐石讲经,他讲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我们在池中所看到的点头石, 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

【二仙亭】

亭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下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这么一句话,“仙人一盘棋,世上已千年。说明我们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在亭中有两幅对联,一副是:“梦中说梦原非梦,元里求元便是元。上联是讲陈抟的故事,相传陈抟一睡多年,醒来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诉他,已过去了好几代,陈抟不相信,把樵夫当成梦里的人物。下联的意思是道家之道,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从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然后又九九归一从道出发,研究道的理论,便得道。 另一幅对联是:“昔日岳阳曾显迹;今朝虎丘再留踪”意思是吕洞宾曾在岳阳楼显过迹,以后又来过虎丘山。

【神鵝易字 】

摩崖“剑池”二字,传说这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书写的。王羲之喜欢养鹅,经常观察鹅的神情动态,他的某些笔势,是从鹅的曲颈伸缩动作中受到启发的。这“剑池”二字还有一段神话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来虎丘游玩,看见池中有一黑一白两只护山鹅,他非常喜欢,这时有一位山僧对他说,只要你为我写“剑池”二字,我就将这二只鹅送给你。王羲之非常高兴,拿起笔来就在这里写了这二个字,当他准备把鹅带回家去的时候,转眼问,山僧不知去向了,二只鹅则化为一龙一虎蹲在山头,但是“剑池”二字却永远刻在这山崖上了,这就是“神鹅易字”的传说。

【仙人洞 】

春秋时期称为“勾践洞”。“卧心尝胆”这个成语就出于此地,据《东周列国志》记载,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后,越王勾践被迫作为人质来到吴国,夫差命令王孙雄在阖闾墓的旁边造一个石室,让勾践夫妇居住,为他养马,相传,此洞即当年勾践夫妇栖身的地方,所以这洞名为“勾践洞”。为何称这里为“仙人洞”呢?相传,在晋朝有一位卖橘老人偶然走进这洞,看见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所以称为“仙人洞。另一说,此洞与四川峨眉山相通,往返只需一日,后被当地花农发现泄漏天机,山洞被堵死。

【应梦观音】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使人肃然起敬。时人看了无不称好,谓之应梦观音,传为佳话。臧逵从湖州到苏州,募众立像,历时十年,百姓知道他的孝心后,纷纷捐助。他又在洞庭西山觅得太湖美石一方,“玉润而金声”非同一般臧宁按图用心琢雕,遇到细微之处为难之时,晚上亦梦感心得,如有所授。经过十年的精雕细刻,石观音像栩栩如生。臧逵画应梦观音图和臧宁刻石观音像,惊动朝野上下,佛门诸宗。熙宁六年,官、佛、民各界一致在佛教名山虎丘的第三泉南、千人石西辟地建起了石观音殿。翌年九月,石观音殿竣工,开光之日,人潮如涌,极其珍贵的是,上自宰相、尚书,下至知府、知县,公卿大夫曾公亮、胡宗愈、沈括(著《梦溪笔谈》)等 92 人,每人书《普门品》一行,“墨妙下具书人官阶、姓名,勒之石壁,以永其传,斯一时之盛事。史称“熙宁经刻”,乾隆年间的“虎丘前山图”上清晰标记。虎丘第十代禅师释子英,能诗工书,博学多才。苏州府学教授朱长文称其“深道精微”。子英书“释迦文佛”四大字刻于熙宁经刻侧石。钱大昕称“释子英诸大字,虎丘绝不一及之。” 800 多年后的民国 15 年,李根源游虎丘赞叹“释迦文佛”四字,大小与‘虎丘剑池"四大字相等,笔力雄浑,比“虎丘剑池”四字还要好。明《虎丘山志》载,元末常遇春打败盘踞虎丘的张士诚,“寺中以(应梦观音)图和铜香炉献之,王不接受。麾下士取画相去。后来被常州范某得到。开始不知道是虎丘山的东西,其母梦见一女子说“送我回去”母问:“还到哪里?”回答说:“虎丘。母看见画相上有“虎丘”的字样,便嘱咐送回虎丘。运画的船路过浒墅的时候,被贼偷去。后来有人买了此画,在睡觉时也梦见女子说:“我家在虎丘,送我回去吧。那人也把画送回来虎丘。

【虎丘塔、第三泉由來】

相传太湖边有个上浜村,五代十国时期,列国纷争,苦煞百姓,大家都怕本地出皇帝,被逼去打仗,不料有一天,上浜村大白天里忽然乌云密布,雷雨交加,只听一声巨响,一座宝塔从天而降。当地百姓不知是福是祸,这时候,有个想做皇帝的人借机说:“喜事啊,宝塔镇龙地,皇帝出这里。”百姓一听,气上心来,男女老少动手砸塔,连塔身也砸得斜了,那座宝塔竟腾空而起,恰巧齐天大圣大闹天宫后回花果山路过此处,见一座宝塔在空中飘荡,便用金箍棒一拨,准备带回花果山,但行到苏州西北上空,见虎丘景色诱人,忍不住手舞足蹈,宝塔失手落地,落在山顶,可惜没放正,有点斜,吃剩的半个仙桃也落在半山腰化为半个石桃了,夹在腋下的一壶美酒也在山上砸开了一座“铁华岩”,这个岩泉形状如瓶,第三泉水质甘冽,其名源于唐人陆羽赏评, 唐代文人刘伯刍也是品水高手,在遍尝全国佳水后评出前七名,镇江扬子江金山中泠泉为第一,无锡惠山石泉为第二,苏州虎丘石井为第三。明正德年间,长洲知县重疏井泉,大学士 王鏊撰《虎丘复第三泉记》有“虎丘第三泉,其始出于陆鸿渐品定”之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牛羊肉泡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70 字

+ 加入清单

"泡馍"的历史沿革众说纷纭,来自于"泡馍"故里--西安穆斯林坊上的说法也不统一。在众多的说法当中,"泡馍"源自"西域"的说法最为盛行,也最能服众。中国史学界和伊斯兰学界倾向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在唐高宗永徽二年,即公元651年。迄今为止,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经1350年。公认的史料记载,唐永徽二年,唐天子在长安接待了一个来自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唐时称"大食"的代表团。以此为标志,当时的阿拉伯伊斯兰帝国和唐王朝就开始有了较为频繁的互动接触。也以此为标志,学界认为伊斯兰教正式传入中国。先知穆罕默德曾说过:"学问既使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也是中阿交往的佐证。种种翔实史料不一而举。当时的唐王朝和被称为"大食"的阿拉伯帝国有过官方和民间的多层面交往。居住在长安城内的"胡商"让长安"西市"盛极一时。著名的"丝绸之路"连接起了"丝绸之路"起讫点的两种璀璨文明,各民族的交往、互通使"丝绸之路"繁荣无比,沿"丝绸之路"出现了无数大中城市。

唐玄宗天宝14年,历史上暴发了"安史之乱"。在广平郡王做、名将郭子仪的拥戴下,唐肃宗在今宁夏灵武即位。次年,即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王朝向"大食"借兵,联合反攻"安史之乱"的叛军。"大食"军队和唐军一道平息了"安史之乱","从凉鄯而收两京。"平息"安史之乱"后,在唐王朝天于的恩准下,部分"大食"士兵获准驻兵长安。今天,西安市莲湖区小学习巷内仍有一座名叫"营里寺"的清真寺。中国穆斯林的许多习惯都和这支"大食"军队及居住在长安城内的"胡人"、"胡商"有关。

部分"大食"兵获准驻兵长安后,他们的日常生活仍要遵从伊斯兰习俗。唐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也最开放的都市之一,大量的"胡人"、"胡商"生活在长安。为了表明他们的伊斯兰特性,这些"大食"兵经常用他们在军营里的"腰牌"向周围的人说明他们的饮食禁忌。久而久之,有些"胡人"和当地商人专做"大食"兵的生意。为了让"大食"兵看得更清楚,他们就把"腰牌"放大并悬挂在门庭,"腰牌"的内容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把"汤瓶"。伊斯兰教规定每天要五次礼拜,每次礼拜必先沐浴。"汤瓶"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所以,以"汤瓶"为标志的"腰牌"后来发展为一种标志,穆斯林大众称之为"清真牌"。清真饭店悬挂"清真牌"的习俗也一直延续至今。

行军打仗要备干粮,一种类似"馕"的食品很适合携带和保存,阿拉伯语称之为"饦尔木"。随着"大食"兵和当地人的交往日甚,"饦尔木"的制作方法也从军营传播到市井,久之就形成了今天西安穆斯林群众的主食之一"饦饦馍"。行军打仗旷日持久,士兵携带的"饦饦馍"也会变干变硬难以下咽。"大食"兵有吃羊肉的习惯,干硬的"饦饦馍"加上羊肉和羊肉汤不仅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味道鲜美。这种饮食是他们的民族食品之一,阿拉伯地区称之为"穆勒格",伊朗地区称之为"阿卜古什"。在今天的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各地,仍可以发现这种酷似西安牛羊肉泡馍的食品。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很多的"大食"兵和"胡商"乐不思蜀,久居长安,他们的饮食习惯也慢慢溶入市井百姓之中。

行军打仗的饮食追求简单、快捷、方便。和平时期的饮食习惯,人们又追求色、香、味、形等,所以西安的泡馍方法很多。以就餐时间论分为早餐水盆羊肉、午餐泡馍、晚餐小妙。水盆羊肉要求鲜汤、热馍。泡馍要求肉烂、馍筋。小炒要求 肉、加醋以利消化。以烹调方法论可分为干泡、单走儿、口汤、水围城。以泡馍内容论可分为牛羊肉泡馍、萝卜、豆芽儿、白菜丸子、韭菜、韭黄、葱芽等蔬菜泡馍。为避免泡馍中的牛羊肉脂肪腻口,习惯上可佐以糖蒜。为了让泡馍看起来有层次,又加入了粉丝和大葱或蒜苗。我们今天习惯见到的泡馍形式就这样形成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牛羊肉泡馍已成为市井百姓久吃不衰的美食。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经营牛羊肉泡馍的饭店星罗棋布,使这一美食充分得到了巩固和发扬,特别是知名品牌坊上人饭庄的牛羊肉泡馍被原国内贸易部、中国烹任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使泡馍一跃披上了"国字号"战袍,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泡馍的演变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泡馍始终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大潮中,饮食的花海更加灿烂,我们期待着这一历史的"食粹"有更精彩的演出。

因为,历史就是创新,创新就是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方孝孺与红蛇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方孝孺是明朝初年一位大儒,他的大忠大孝大仁大义的事例一直都在历史上传为佳话。当时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这位有学问、有道德的方孝孺,所以就起用他,后来方孝孺也辅佐明太祖的皇孙明惠帝来辅佐朝政。

方孝孺的父亲在方孝孺还没有出生之前,他父亲有一次去建一个祖坟,给祖先立一个坟,去挖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就梦到一个穿红衣服的老人来跟方孝孺的父亲说,就哀求他,说我有八百的子孙就在你要去挖的坟地下面,我知道你要找一个风水宝地给祖坟,这个无可厚非,但是你要给我三天的时间,让我们全家都搬走,你三天以后再来挖这个祖坟,给我们三天。

结果这个梦醒了以后,方孝孺的父亲觉得这个梦好像似真似假,他觉得梦怎么能当真,他就不管它了,反正我已经选定了良辰吉日,就在明天,我们一样要开工。

结果明天就去挖,挖到下面一个大石底下,发现下面有很多的蛇,红色的蛇。当方孝孺的父亲看到这么多红蛇,他竟然说“这样吧,我们把这些红蛇都烧死”,结果就用火把这些蛇都烧死,很多很多的蛇都烧死,结果祖坟就建了。

就在当天晚上他的父亲又梦到红衣老人,很生气的来到他梦里面跟他讲,他说我昨天已经给你托了梦,希望你三天之后再开工,但是你为什么没有听我的哀求?今天竟然还把我八百多的子孙统统给烧死,你现在灭我的族,我将来也要灭你的族。这个老人就在他梦里面发了这个毒誓。

这个事情后来就过去了。

方孝孺就出生了,出生以后他很快就成为一个很有学识、很有道德的一位大儒,很快就受到朝廷的器重。

当他在辅佐明惠帝的时候,当时北方有个燕王,是朱元璋的侄子,他起兵作乱,带兵从北方打下来,就把明惠帝给杀了,然后就篡位,要重新自己立成皇帝。因为他也是姓朱,都是朱元璋的亲戚,所以他立自己为帝,还是明朝。结果把这些原来的文武百官都抓起来,大部分的人都投降,都觉得没有办法,这是自己兄弟之间的争权而己,结果都投归到燕王。就是方孝孺他宁死都不从,当时因为明惠帝知道燕王要打下来的时候,他就下令方孝孺写了一个昭书,昭告天下起兵平定燕王的叛乱。

结果被燕王取代了京师以后,燕王知道方孝孺是世人最敬仰的大儒,就让方孝孺重新写一个昭书,昭告天下立燕王为帝。方孝孺死都不肯,结果在大堂上面竟然写下四个字,在他的昭书上写“燕王篡位”,说他这是篡位。结果燕王非常的气愤,他说你敢这样做,难道不怕我灭你九族吗?结果方孝孺就破口大骂,说你这不仁不义的人,哪怕灭十族我也不会屈服于你。

燕王就非常生气,好,你说灭十族,我就灭你十族。因为中国人都只有九族,十族是什么?就把方孝孺的老师、还有那些门生统统都抓起来去斩首。结果满门抄斩,总共杀了八百多人,连方孝孺自己本身也都被腰斩。

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方孝孺的父亲为了得这么一块风水宝地太心急了,竟然把人家红衣老人,它是个蛇王,它这八百多条的蛇也是满门,灭人家的族,八百多条蛇都给烧死,结果蛇王(红衣老人)发了这么个毒誓,也要灭方家的八百族人,结果它的誓言最后在方孝孺身上实现了。

可想而知,方孝孺就是这位红衣老人投胎再来的,他的目的就是要来灭你的十族,讨你八百多条的生命,所以冤冤相报。今天我们不慎伤害它的时候,知道将来必定会有果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围魏救赵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释义】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历史典故

齐威王三年,魏惠王想一泄失去中山的仇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既能解旧恨又能削弱赵国,可谓一举两得。于是,魏惠王调拨五百战车,由庞涓率领,直奔赵国。

庞涓治军有方,军队战无不胜,很快便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形势危急。第二年,赵国迫于无奈只得向齐国求救。齐威王任命田忌做主将,孙膑做军师,领兵前往救援。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田忌本来打算领军直接去赵国与魏军作战,孙膑制止说:“如今魏赵两国相互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定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你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魏国的国都大梁挺进,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它军备空虚的地方,魏国国都被围困,魏王肯定会下令庞涓放弃攻打赵国而回兵自救。我们再在庞涓回师的必经之路,中途伏击他,必定可以大获全胜。这样,我们不但可以一举解救赵国之围,而且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成果。”

田忌听取了孙膑的意见,出兵围困魏国的都城大梁,魏王果然下令庞涓回军自救。庞涓收到魏王的命令后,丢掉粮草辎重,星夜从赵国撤军回国。孙膑预先在魏军回国的必经之地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过时,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齐国军队大胜,赵国的危机也相应解除了。

【成长心语】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的定理在科学研究领域,是成立的,但它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当我们身陷困境时,与对手发生正面的冲突,以此来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方法,不过绝不是最聪明的方法。身处困境之中,只要我们不被自己的处境吓倒,静下心来,认真寻找对手的软肋,绕过对手的正面攻击,从其软肋下手,一样可以摆脱困境,甚至还有可能转败为胜。所以,有些时候,两点之间“曲线”最短。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官渡大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2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经过官渡大战,袁绍的主力已经消灭,曹操统一了北方。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刘备逃到了邺城(冀州的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袁绍才感到曹操是个强大的敌人,决心进攻许都。原来劝他攻打许都的田丰,这时候却不赞成马上进攻。他说:“现在许都已经不是空虚的了,怎么还能去袭击呢!曹操兵马虽然少,但是他善于用兵,变化多端,可不能小看他。我看还是作长期的打算。”

袁绍不听田丰的话,田丰一再劝谏,袁绍反认为他扰乱军心,把他下了监狱,他向各州郡发出文书,声讨曹操。公元200年,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派沮授(沮音jū)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今河南浚县)。他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

这时候,曹操早已率领兵马回到官渡,听到白马被围,准备亲自去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跟他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在今河南延津西北)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

曹操采纳了荀攸的意见,来个声东击西。袁绍听说曹操要在延津渡河,果然派大军来堵截。哪儿知道曹操已经亲自带领一支轻骑兵袭击白马。包围白马的袁军大将颜良没防备,被曹军杀得大败。颜良被杀,白马之围也解除了。

袁绍听到曹操救了白马,气得直跳脚。监军沮授劝袁绍把主力留在延津南面,分一部分兵力出击。但是袁绍心急火燎,不听沮授劝告,下令全军渡河追击曹军,并且派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打先锋。这时候,曹操从白马向官渡撤退。听说袁军来追,就把六百名骑兵埋伏在延津南坡,叫兵士解下马鞍,让马在山坡下蹓跶,把武器盔甲丢得满地都是。

文丑的骑兵赶到南坡,看见这样子,认为曹军已经逃远了,叫兵士收拾那丢在地上的武器。曹操一声令下,六百名伏兵一齐冲杀出来。袁军来不及抵抗,被杀得七零八落。文丑也糊里糊涂地丢了脑袋。

两场仗打下来,袁绍一连损失了他手下的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袁军将士打得垂头丧气。但是袁绍不肯罢休,一定要追击曹操。监军沮授说:“我们人尽管多,可没像曹军那么勇猛;曹军虽然勇猛,但是粮食没有我们多。所以我们还是坚守在这里,等曹军粮草完了,他们自然会退兵。”

袁绍又不听沮授劝告,命令将士继续进军,一直赶到官渡,才扎下营寨。曹操的人马也早已回到官渡,布置好阵势,坚守营垒。

袁绍看到曹军守住营垒,就吩咐兵士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筑起高台,让兵士们在高台上居高临下向曹营射箭。

曹军只得用盾牌遮住身子,在军营里走动。

曹操跟谋士们一商量,设计了一种霹雳车。这种车上安装着机纽。兵士们扳动机纽,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发出去,打坍了袁军的高台,许多袁军兵士被打得头破血流。

袁绍吃了亏,又想出一个办法。他叫兵士在深夜里偷偷地挖地道,打算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去偷袭。但是他们的行动早被曹军发现。曹操吩咐兵士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长又深的壕沟,切断地道的出口。袁绍的偷袭计划又失败了。

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兵士疲劳不堪。曹操也有点支持不住,写信到许都告诉荀彧,准备退兵。荀彧回信,劝曹操无论如何要坚持下去。

这时候,袁绍方面的军粮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袁绍派大将淳于琼带领一万人马运送军粮,并把大批军粮囤积在离开官渡四十里的乌巢。

袁绍的谋士许攸探听到曹操缺粮的情报,向袁绍献计,劝袁绍派出一小支人马,绕过官渡,偷袭许都。袁绍很冷淡地说:“不行,我要先打败曹操。”

许攸还想劝他,正好有人从邺城送给袁绍一封信,说许攸家里的人在那里犯法,已经被当地官员逮了起来。袁绍看了信,把许攸狠狠地责骂了一通。

许攸又气又恨,想起曹操是他的老朋友,就连夜逃出袁营,投奔曹操。

曹操在大营里刚脱下靴子想睡,听说许攸来投奔他,高兴得来不及穿靴子,光着脚板跑出来欢迎许攸,说:“好啊!

您来了,我的大事就有希望了。”

许攸坐下来后说:“袁绍来势很猛,您打算怎么对付他?

现在你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曹操说:“还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冷冷一笑,说:“没有那么多吧!”

曹操改口说:“对,只能支持半年。”

许攸装出生气的样子说:“您难道不想打败袁绍吗?为什么在老朋友面前还要说假话呢!”

曹操只好实说:“军营里的粮食,只能维持一个月,您看怎么办?”

许攸说:“我知道您的情况很危急,特地来给您捎个信。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车粮食、军械,全都放在乌巢。淳于琼的防备很松。您只要带一支轻骑兵去袭击,把他的粮草全部烧光,不出三天,他就不战自败。”

曹操得到这个重要情报,立刻把荀攸、曹洪找来,吩咐他们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五千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发。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路遇到袁军的岗哨查问,就说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袁军的岗哨没有怀疑,就放他们过去了。

曹军到了乌巢,就围住乌巢粮屯,放起一把火,把一万车粮草,烧得个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匆忙应战,也被曹军杀了。

正在官渡的袁军将士听说乌巢起火,都惊慌失措。袁绍手下的两员大将张郃(音hé)、高览带兵投降。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连盔甲也来不及穿戴,带着剩下的八百多骑兵向北逃走。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消灭。过了二年,袁绍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工夫,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大臣姜子牙年近八十,却怀才不遇,只当了一个下大夫。他又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又受到妲己的迫害,因此就逃出商朝都城朝歌,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候姬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

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

“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

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他来。

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还一边念着:

“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

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

“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

后来,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请他到西岐去。

姜子牙故意回避,躲在芦苇丛里不出来。姬昌斋食三天,沐浴整衣,命人抬着礼品,再来请姜子牙,姜子牙这才出来相迎。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诚心诚意,一心想要寻找贤能有才华的人,于是就答应辅佐他。

后人称这件事为“姜太公八十遇文王”。

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于是就封他为太公。

后来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成语“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为了求贤,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河神娶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07 字

+ 加入清单

按:本传说与《西门豹治邺》的书面记载,有所不同,不少细节为书面记载所没有。说明这个古老的故事,仍在当地群众口头流传。民情。

河神娶妻的故事

战国时,魏文侯派西门豹出任邺城令。他一到任,便四处察访。

一天,西门豹私访来到漳河南岸的永乐埔(当时的码头集镇,今河南省安阳县丰乐镇),见这里田地荒芜,镇上许多人家的门窗都用土坯垒了起来,感到奇怪。找人询问原因,都是摇摇头,不愿答话。西门豹很是纳闷。

他在镇子里走了一遭,出来碰上一个正在割草的老汉,便凑了过去,说:“老大伯,趁趁火。”说着拿出自己的长杆子烟袋吸了起来。他们拉了一阵子呱,西门豹问:“老大伯,这里田地荒芜,不少人家封门闭户是咋回事呀?”老汉叹了口气,看看四下没人,才向西门豹讲了河神娶妻的事。

原来这地方有个风俗,就是每年要从镇上选出一个姑娘,六月二十四日这天,让她坐上纸扎的彩船,送进漳河,嫁给河神为妻。如若不这样办,传说河神就要发大水,冲毁田地,淹死百姓。谁来办这个事呢?就是镇里的巫婆和各行各业的社首。巫婆共有三个,百姓称她们大神头、二神头、三神头。每年麦收以后,神头和社首们便向百姓派粮派款,准备为河神娶妻。然后,他们便到有姑娘的人家,挨门挨户挑选,说是挑选,不过是走走过场,其实他们心中早打定了主意。谁家给他们送了银两,他们就说那家姑娘长得不俊,或说有这样那样的毛病,河神不愿意要,故意不选中。挑来挑去,年年给河神送的都是没钱行贿的穷苦人家的女子。儿女是娘身上的肉,谁家的亲生骨肉愿往河里投呢?有姑娘的穷苦人家,都怕女儿被选中了,只好封门闭户,逃往外乡。

西门豹听罢,点了点头,又问:“老大伯,今年河神还要娶妻吗?”

“娶——!”老人低下了头,暗暗流泪,“现在不是六月中旬嘛,钱也收啦,人也选啦。苦命的姑娘独个住在一间小屋里,要梳洗打扮,斋戒七天,单等二十四日一到……”老汉说到这里,泣不成声地哭了起来。

原来他说的苦命的姑娘就是他的孙女。

西门豹问明了情况,决心破除这种陋俗。临走,他对老汉说:“老大伯,河神娶妻那天,我也要来为那苦命的姑娘送行啊!”

六月二十四日这天,四面八方的人群齐来观看河神娶妻。一只纸扎的彩船,放在漳河岸边,待到午时,便要把选来的女子送入水中。

约莫到了巳时,忽听有人报道:“西门大夫来给河神贺喜啦!”

这一下可把那些神头、社首们高兴坏啦!他们知道百姓吃够了河神娶妻的苦,只是敢怒而不敢言;怕一旦被戳破骗局,不好收场。西门大夫这一来就好啦,当官的也来贺喜,哪个还敢说三道四!于是忙派人在河边搭起凉棚,摆上桌椅,准备好茶水,恭候西门大夫驾到。

不一会儿,西门豹带着一队人马,抬着整猪整羊来了,神头、社首们一齐叩头迎接。

西门豹坐在凉棚底下,看着神头、社首们说道:“今天河神娶妻,我特来进贡贺喜。但不知你们挑选的女子长得咋样?叫过来瞧瞧吧!”神头、社首们不敢怠慢,忙招呼人把选定的女子领了过来。西门豹一看,摇了摇头,说:“这姑娘长得不俊哪!我给河神另选了一个,比这个长得好,换换送去行不行啊?”神头、社首们个个点头哈腰,连声说“行!行!”西门豹叹了口气,又说:“看来咱们的话都好说,可不知河神愿意不愿意呀!谁去跟河神商量呢?”

一听说要跟河神商量,神头、社首们都瞪了眼,谁也不敢吭声。

西门豹看他们都不说话,喊道:“大神头,委屈你走一趟吧!”大神头还在发愣,两名武士上去扯胳膊拉腿,“噗通”一声,扔进河里。

停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咋不见大神头回来呀?这河神的话还怪难说哩!二神头,麻烦你再去催催!”两名武士又把二神头扔进河里。

又停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大神头、二神头都不回来,三神头,你……”西门豹还没把话说完,三神头知道轮着她啦,“噗通”往地上一跪:“我的大老爷呀,你就饶了我这条命吧!那都是假的呀……”

社首们一看露了底,一个个趴在地上磕响头,苦苦哀求饶命。这时,只见割草的那个老汉满面热泪,从人群中走出来,拉着他的孙女,一齐跪在西门豹面前,拜谢救命之恩。百姓们也都跪下给西门豹叩头。

破除了河神娶妻的陋俗,西门豹没收了神头、社首们骗取的钱财,资助百姓引漳河水,修了十二道水渠,发展农业生产。

逃往外乡的百姓听说后,也都陆续返回家园,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太平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脱掉袈裟穿军装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2898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国家人口众多,民族也很多,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在一起,齐心协力保卫和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

天宝是我们的藏族同胞,原名桑吉悦希,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入党,是早期的藏族党员之一。在四川省,在藏民们心中,天宝可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不仅当过喇嘛,当过红军,当过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的党委书记,而且他的汉名还是毛主席亲自取的。

1917年2月,小天宝出生在四川省马尔康县的党坝乡,他的原名叫桑吉悦希。党坝乡是藏族聚居区,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男孩都要送进寺院里去当喇嘛,用藏语说叫“扎巴”。桑吉悦希共有兄弟三人,他是老大,从很小的时候就进寺院当了喇嘛。

党坝乡位于阿坝地区的东南部,那个时候,整个地区都在森林和草原的包围之下,交通十分不方便,平时很少有外地人来,当地的乡民也很少走出去,几乎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桑吉悦希所在的寺院很小,全院没有活佛,只有二十二个喇嘛,像桑吉这样的小喇嘛每天就跟着老喇嘛学习藏文,早晚念诵佛经。

如果不是红军来到了党坝乡,桑吉也许就会像千千万万的当地乡民一样,在那个小寺院里当一辈子喇嘛。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苏区,转移到阿坝地区一带,驻扎下来等待同中央红军会师。这在当地藏民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方头圆脑

——灭族灭教

——共产共妻

……

这些国民党反动派在乡民中散布的谣言,在藏民心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他们对红军有很深的误会,纷纷逃到山上藏了起来。桑吉从小胆子就大,天不怕地不怕,加上又是喇嘛,就想留下来看护寺院。老喇嘛怕他小小年纪会遭到迫害,还是让他随大家躲上山去。

藏民们在树林的掩护下,偷偷观察着红军,看他们到底是不是像传言中的那样凶恶。这一比较才恍然大悟,发现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军队截然不同。

他们不仅没有传言中的三头六臂,反而很和善,不进寺院,也不毁坏民房。尽管言语不通,但还是笑嘻嘻地打着手势想同藏民交谈,对藏民的态度十分友好,还把土司头人的东西拿出来分给无法过活的穷人。

胆子大些的年轻人就悄悄地摸下山,慢慢地试着和红军接触。他们惊奇地发现,同国民党宣传的恰恰相反,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打土豪,分田地,处处为穷人着想。

渐渐地,红军队伍受到了藏民的欢迎。先前藏起来的藏民都回到村庄,他们和红军和睦相处,互相帮助。看到红军战士辛劳,他们有的送茶水,有的送鸡蛋,有的还强烈要求参加红军。

看到朋友们都参加了红军,穿上了神气的军装。十八岁的桑吉也动了心。他们能当红军,我为什么不能当红军呢?他来不及同父母商量,就迫切地报了名。

在当地,喇嘛参军的先例并不多,多得是被强迫抓去当壮丁的人,桑吉的主动参军使很多人都受到了感染,纷纷要求加入。

在参军的藏族青年中,桑吉懂得藏文,算是知识分子,因此一开始就被任命为副队长,专门为红军筹集粮食。刚参加红军不久,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藏族党员。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第一次过草地,桑吉随左路军长征。这一年的冬天,红军在当地建立起丹居藏民独立师。

这个独立师原来是当地头人的武装。用来管束当地藏民,进行治安防卫的。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在考虑过后,决定继续保留和发展这支部队,并从红军队伍中派出了许多骨干充实进去,扩建成一个独立师。

此后不久,由于桑吉任务完成出色,就被调到藏民独立师政治部任青年部部长。

独立师的同志多是藏族人,他们身材高大魁梧,特别善于骑马射箭,大多数人都能百步穿杨。他们的任务是替全军站岗放哨,警戒敌人来袭。警戒范围非常广阔,东西长一百多公里,南北宽四五十公里。

作为青年政治部长,桑吉要在这广阔的地区来回跑,做政治工作,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刚到营地,连一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又要出发,跟着政委和师长去另一个地方工作了。他就是这样勤勤恳恳地忘我工作的。

红军第三次过草地前,红四方面军总部要求每个战士准备十五斤粮食。但草地不产粮食,居民少,劳动力也少,加上红军几万大军来回过了几次,粮食都吃得差不多了。这可急坏了桑吉。他带着队员们到处筹粮,挨家挨户地询问,不遗余力地宣传,见人就说:“红军是百姓的军队,不拿咱老百姓一针一线。这么好的队伍到哪儿去找啊!”

“兄弟,红军是咱们穷人的保护神,咱们可不能让红军空着肚子上战场啊!”

“不是红军打倒坏头人,咱们早都饿死了,咱们不能忘恩负义啊!”

“咱们藏民最知恩图报,乡亲们尽自己的一份力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他耐心细致的讲解和劝导,一些寺院把寺里积存多年的青稞和茶叶都捐了出来。

“拿去吧,是红军救了咱们大家埃”

“希望红军打个大胜仗!”

这些宝贵的粮食有力地支持了红军长征,使许多战士支持着走出了草地,走向了长征最终的胜利。长征的胜利离不开各个民族同胞的帮助,这份恩情,每一个红军战士都不能也不会忘怀。

长征结束后,中央党校成立了一个少数民族学习班,桑吉悦希由于工作出众,又有文化,就被任命为班长。

那个时候,革命刚刚取得初步胜利,共产党的领导们决定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有思想的骨干,所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到党校来讲课,给学生们讲解各方面的知识。基本能保证每周有一位中央首长来作报告。

有一次,毛泽东到中央党校来讲课,学员被他深入浅出、精彩异常的讲述吸引住了。课堂上不时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刚一下课,学生们就自动列队欢送。

看到少数民族学员们围拢过

来,毛泽东把烟一点,抽了一口,然后亲切地说:“今天我讲的话,同志们听懂了没有?听懂了多少?”学员们拼命点着头,表示听懂了。有几位还抢着说出自己的学习心得。毛泽东一边微笑着听一边往前走,不住地点头。

走到桑吉面前,毛泽东忽然停了下来,校领导赶快介绍:“这是一位藏族同志。现在担任这个班的班长。”

毛泽东幽默地说:“了不得嘛,当了领导,还带‘长’哟!我都比不得喽!”

看到自己一直崇拜的党中央领导就站在自己面前,还亲切地同自己说话,桑吉有些不好意思,紧张得满脸通红。见此情况,毛泽东拍着他的肩膀说:“别紧张嘛,你叫什么名字?”

“报告!我叫桑吉悦希!”桑吉大声地回答。

毛泽东又问:“桑吉悦希是什么意思?听说藏族的名字是很有讲究的。”

桑吉有点害羞,抚着后脑勺说:“‘桑吉’的意思是佛祖,‘悦希’是宝贝的意思。这是父母求活佛给取的。”

毛泽东一听,笑了:“了不得,了不得!又是佛祖,又是宝贝的!”然后对着大家说道:“你们大家都是党和红军的宝贵财富,是上天,也是你们的佛祖赐给我们红军队伍的宝贝埃”此时此刻,毛泽东的兴致很高,他想了想,又对桑吉说:“长征时我到过你的家乡,那里的藏族同胞对长征的胜利是有很大贡献的。汉族有句古话,叫做‘物华天宝’,和你那个‘桑吉’的意思差不多。我给你取个名字,就叫天宝吧!”

“好!”毛泽东的话音刚落,在场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员就一起鼓掌,连声叫好。桑吉听了高兴得跳起来,连声说:“谢谢首长!谢谢首长!”

于是“天宝”这个名字就在中央党校和延安的军民中传开了,从此以后,这个幸运吉祥的名字就伴随了天宝一生。

像天宝这样的少数民族好战士有许多许多,正因为有他们这样的英雄人物存在,我们的长征才能胜利结束,我们的革命才得以转危为安。多了解一些关于他们的故事,我们会受到更加深刻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江郎才尽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江郎才尽”这一带贬意的成语,一千五百多年来就一直陪伴着江淹。他自幼勤奋好学,六岁能诗,十八岁己熟背“五经”,所作《恨赋》、《别赋》,更显其才华横溢,被誉为千古奇文。只可惜,中年的江淹突然罢笔,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也许人们并不清楚,聪明的江淹正是用“江郎才尽”的把戏,把后人给涮了一把。

江郎才尽: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出处】钟嵘《诗品》。

【释义】江郎:指南朝江淹。原指江淹年少时以文才著称,晚年诗文无佳句。后比喻在安逸享乐中才思枯竭。

历史典故

江淹是南朝时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穷,从小失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艰苦,以砍柴为生。他每天忙于砍柴,根本没时间读书。后来,在13岁那年,他在去山上砍柴的途中拾到一顶大官戴过的貂皮帽子。貂皮很珍贵,可以卖不少钱,这样就可以买好多米、面、油、盐等。江淹高兴地把帽子拿回家,母亲看了也很高兴,说:“孩子啊,咱捡到这帽子是好事,是个好兆头,以后你一定能做大官。要好好把它留着,将来做了大官你好戴它。”听母亲这么说,江郎打消了原来的想法,把帽子好好地收藏起来。

从此后,他开始刻苦读书,一心想将来当个大官。他一边砍柴,一边默默背书。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进步很快。不几年工夫,写起文章来下笔洋洋洒洒,一气呵成。如《别赋》、《恨赋》等都得到了好评。

当时,有个叫檀超的人,喜好才学,读了江淹的诗,赞不绝口,还特地去拜访江淹,并请江淹到他家去做客。江淹见檀超热情好客,性情豪放爽直,又不拘礼节,从心里很敬佩他。于是,两人成了意气相合的好朋友。檀超赏识江淹的才华,逢人便讲,言辞不免有些过头,近似为其吹嘘。这样,江淹的名声渐渐大起来,也成了有名的诗人。

不久后,他受到了建平王刘景素的赏识和提拔,在南兖州做了官。但是没想到,不多时,他便被一名犯了罪的县令诬告,被捕入狱坐了大牢。这真是福到祸也至。幸亏后来刘景素给他洗清了冤情,出了狱,又提升他做了官,与刘景素一起去镇守京口。

后来刘宋被齐朝取代,江淹和檀超又做了史官,负责编写历史。不久,一个襄陽人发掘出一座古墓,里面有一面玉镜和一些竹筒。竹筒上的古体字没有人认识,有人提议说,让江淹来看看。后朝廷派人把竹筒拿给江淹看。江淹一看,这是西周时候的钟鼎文,当年他为了当大官还苦学过这种文字。江淹看了一会儿,明白了其中的内容,写的是周宣王时候的事。看后,他给来人讲着,周围听的人很惊讶。一下子传开了,江淹认识西周时候的文字,从此,名气更大了。于是,朝廷更加看重他,他的官也越做越大,最后官至梁朝的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就是皇帝的顾问,以后又被封为醴陵侯,有了千亩良田,成了豪门贵族,过起了养尊处优的生活。

他不再读书、写字、做诗、写文章了,有时写首诗,也大不如从前,才华没有了。这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说“江郎才尽”了。

【成长心语】

江淹早年为当官,拼命用功读书,有了学识,能写出好文章,动人的诗篇。但当了大官,名利皆有,心满意足,尽享荣华富贵,不再刻苦用功,常年不看书、写诗,这样,他的才怎能不尽呢?正所谓:“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古往今来,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有勤奋刻苦的精神,在这方面留下的美谈也是举不胜举。勤奋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精于学业,反之,贪玩懒惰就会荒废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故剑情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5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典故现在用的已经不太多了,但是我相信如果人们知道其背后的故事,一定会为那痴痴的爱情而感动,浮想当年吧。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武功最盛的皇帝,是最大男人主义的皇帝,他可以金屋藏娇,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废皇后,可以任意屠戮自己的儿孙,可以在晚年痛定思痛下罪己诏来反省,但是我依然不喜欢这个皇帝,也反感那些吹捧他的影视剧,正是由于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矛盾的存在与消亡,强盛的汉就这么的去了。

当然我要讲的不是他的故事,而是一个叫做刘病己的小年轻,没错,他姓刘,皇室血脉,但是这是他一生不幸的开始,在他一出生一场巫蛊之祸,死了数万百姓,两个宰相,两名公主,还有皇后曾祖母,以及皇太子祖父全家。作为太子一脉的唯一幸存者,刘病己能保住这一条小命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即便如此,刘老猪依然不想放过自己的孙子,只因为一句:“有王气在东监”的相士之言,就派使者持三尺龙泉来取自己4岁孙子的性命,我根本无法想象汉武帝是怎么样的一种心情,他真的敢去直眼面对自己4岁小孙子血淋淋的头颅吗?

所幸的是正直的监狱长保护了刘病己,当初就是他还了两个同是罪犯的乳母养育了病己让还在婴儿就惨遭灭门的刘病己(灭他的门还是他自己的亲爷爷)后来刘病己在市井中长大,娶了许平君为妻,许平君的父亲是刑余之人,是监狱长的部下,本来监狱长喜爱刘病己打算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是毕竟恐惧于皇族的血腥政治,最后刘病己娶的是糟糠之妻许平君,这两个孩子,其实是在那监狱的深墙里一起玩大的吧。

然而,刘病己与许平君剩下了一个乖巧的儿子,这年,刘病己还未到18岁,幸福快乐的生活就这样持续着,也许真的老百姓要比皇帝生活的快乐的多吧,可是,刘病己的血统注定了,这是被诅咒的血。

聪明绝顶的汉昭帝刘弗陵可惜不能长寿,二十出头就撒手人寰,甚至连后代都没有留下,重臣霍光带领群臣首先迎昌邑王刘贺继位,可是仅仅继位27天,刘贺就被数落出一千一百二十七条罪状来,从此被赶下宝座。现在的皇帝不是强势皇帝,真正的强势者是霍光,这个中兴名臣。

接下来继位的是……刘病己,汉宣帝。

这样那光彩夺目的大馅饼突然就到了刘病己身上。刘病己那前十八年,说得好听点是接近百姓,体察了很多深宫中皇子无法体察的民情;说得难听点,对不起了,就像其高祖刘邦一样,是个市井无赖。我情愿相信这近二十的平民生活给刘病己更多的是正面影响。在掖庭中他大概也接触了不少宫闱争斗,至少是耳闻,或者是由于身份特殊而敏感,或者就是天性聪颖,刚登基的刘病己已经显露出智慧。

已改名为刘询的刘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权重。作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确是兢兢业业为汉家天下着想,但他扶起昌邑王,又把他拉下宝座的能力也不能不让刘询感激之余有几分忌惮。于是刘询对霍光是礼敬有加。“大将军光稽首归政,上谦让不受;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及昌邑王废,光权益重,每朝见,上虚己敛容,礼下之已甚。”简言之,终霍光之生,刘询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

就只除了一件事。一件让霍光不喜,群臣不乐的大事。这就是立皇后。当时众公卿都认为霍光之女是最佳的皇后人选,甚至于集体上书。为什么?因为霍光与皇室联姻,于霍光是固崇,于皇家则是笼络权臣,于众臣则是更加紧密的团结在以霍光为首的领导班子周围,既然老霍与天子都成了一家人,那么大家多讨好老霍也不算忤逆天子吧?

这时候,皇帝却下了一道莫名其妙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经有一把旧剑,现在我十分的想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为我将其找回来。(“上乃召求微时故剑”——《汉书》)。总算群臣也是揣摩上意的好手,开始一个个请立许氏为皇后。

故剑情深的浪漫典故从此开始流传,这是中国历史上一道最浪漫的诏书,一道王子对贫女的许诺,即便我害怕霍光,即便群臣们害怕霍光,即便这个天下让我去委屈求全。但是我不能没有你,在我困顿的日子里,是你支持着我,给我幸福,给我快乐。我们那欢乐的时光,我必须让你,母仪天下,因为你才是我真正最爱的人。

许平君是历史上最幸福的皇后吗?应该是,因为只有她是与自己爱的人自由恋爱,幸福生活在一起的,只有她才能感觉到故剑情深的感动,三宫六院,宫怨深深,但是这里也有一曲传诵了2000年的伟大爱情。

然而,皇家的血统必然是一个悲剧的诅咒……

许平君立后第三年,再一次幸福的怀上了病己的孩子,就在她生下这个帝国的小公主的时候,霍光的夫人霍显买通女医淳于衍,用产妇忌服的虎狼药送许后归了天。史书上自然不会记载刘询的悲痛,他只能接受这产后血崩的事实,把爱妻葬在了自己百年之地——杜陵的南园。南园遗爱……为什么幸福不能长久,为什么那个不懂政治只是陪伴在我身边的人要为政治而牺牲,南园遗爱,千古帝王唯一叹,中国的帝王居住在红色的血与黄色的金之中,真正快乐的能有几人。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唯一的爱也要牺牲在政治旋涡里。

霍光的女儿成君如愿以偿地入宫做了皇后。不过,这只是另一出悲剧的开始,成君用一颗女孩子的心爱着自己的丈夫,悉心抚养平君留下的儿子,她的内心一定想成为一个好妻子吧——可是她是霍光的女儿。到了霍光逝世以后。刘询对于他如芒在背的积怨,再加上有关许后死因的丝丝风闻,终于到了爆发的时候。霍氏被灭族,皇后也顺理成章地被废。汉宫怨,君不见白头。

被诅咒的皇家血统。被诅咒的皇家政治。

可是我们却记得故剑情深,我们却记得这份不离不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有关日久见人心的由来历史典故

全文共 779 字

+ 加入清单

孔夫子到六十岁之后,不再环游列国。就在曲阜家乡办了一座学馆,靠授徒为生。老先生喜欢吃鲜肉馄饨,天全国午都叫子路到馄饨店买馄饨当点心。

这全国午,子路又去馄饨店买了一碗馄饨,双手端着朝学馆走来。哪晓得刚走到学馆门口的老柳树下啊,一片树叶子被风吹下来,恰巧落在棍饨碗里头。子路一看,怎么办呢

到店里换一碗吧,先生等着要吃;用手去拿掉叶子吧,又没洗手,对老先生不尊敬。突然,他灵机一动,低下头来,用嘴去衔叶子。

合法这时候,孔夫子等馄饨吃等得心焦了,抬头朝窗外看,正悦目到子路用嘴伸到馄饨碗里,他心里一动,也不吱声,等馄饨来了,端碗就吃,一面吃,一面心里就当心数了,果真只有十九只。“凭我的名望,店家从来不敢少我半只,老是一碗二十只。目前为啥独独少了一只?子路啊子路,你是我的自得弟子,竟会做出这等事来!”想来想去,着实惆怅了三天。

到了第四天,孔夫子独自上街散散心,勿知勿觉来到馄饨店门口。只见东家人满面堆笑迎了出来,招呼老先生进去坐坐。孔夫子情面难却,只好到店里去坐坐。端过主人泡的茶慢慢喝着。正喝着,又见东家人用碗盛着一只方才出锅的馄饨,必恭必敬放到老汉子眼前。

老汉子一愣,“哎,老板,这算啥?”东家人讲:“嗬,三四天前头,由于小店客人多,就拿馄饨同面一锅下的,手忙脚乱,捞到后来,才发现还剩一只馄饨在锅里头,目前特意给先生补上。”老汉子说:“一把只馄饨算得什么。”东家人道:“子路先生已付足一碗馄饨铜钱,我却少给他一只,这非礼之财,我是千万不能取的。再说,假如老先生是有心之人,发现少一只馄饨,勿是要猜疑子路偷吃了吗?子路先生勿是要被冤枉煞吗?”

听到这头,孔夫子自言自语道:“子路啊子路,老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实在不该!这真是日久见人心啊!”东家人听了,把“日久见人心”几个字牢紧记在心里头,还常在主顾眼前提起。从此今后,“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一直传播到目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772 字

+ 加入清单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

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哙(ku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

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

项羽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欲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

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

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地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

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善、于阗(ti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

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作乱了20余年,使得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

骁(xi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

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预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

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

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

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徐幹(g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阮瑀(yu)、应玚(y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g)、刘桢(zhen)主导文坛发展。

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i)陵猇(xi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i),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ing)宦官黄皓(h中学生不可不知的历史典故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

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e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o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

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ong)、长沙王司马乂(yi)、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i)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

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i)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历史典故150个

全文共 17771 字

+ 加入清单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历史典故150个,欢迎阅读。

1、 姬昌,后人尊称周文王,实施仁政,有太颠、辛甲大夫、闳(hong)夭、散宜生等贤臣,在姜尚(名望、字子牙)的辅佐下奠定了灭商的基础,著有《周易》,将八卦演为64卦,并做卦辞、辞。

2、 殷商“谗言进用,忠良远黜(chu)”,比干被挖心、萁(qi)子装疯、微子出走,周武王兴兵伐纣,奴隶倒戈,纣王鹿台自焚,奸臣恶来、费忠被斩首,殷商灭亡,周王朝诞生,周武王封姜尚在齐、周公旦(武王的兄弟)在鲁,后有周公辅成王,“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典故。

3、 周幽王千金难求妃子(褒姒)笑,烽火连台戏诸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都镐京被犬戎攻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太子即位,为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4、 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公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

5、 “管鲍之交”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子牙之交。

6、 “秦晋之好”指秦穆公帮助流亡在秦国的晋国流亡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并将自己的女儿文嬴(ying)嫁给了重耳,成就了“秦晋之好”。

7、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8、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历经22年,复仇雪恨灭吴国,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

9、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即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chi)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们又称为“炎黄子孙”。

10、 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舜建议把帝位让给尧的儿子丹朱,诸侯不拜丹朱却拜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11、 鲧(gu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12、 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13、 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e)”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14、 “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qi)的后裔。

15、 “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16、 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17、 商第三十代大王纣和夏桀一样是典型的暴君,历史上有“桀纣”并称。纣创造了“炮烙”、“虿(chai)池”等刑罚,造“鹿台、酒池、肉林”,劳民伤财,草菅人命。

18、 范蠡(li),是勾践成霸业的主要谋士,跟随勾践20多年,殚精竭虑。相传范蠡献美女西施于吴王夫差,使其沉于美色,越由此灭吴。勾践成霸业后,尊其为上将军。但范蠡认为:“大名之后,难以久居”,认为越王“可与同患,难与处安”,后携西施隐退到陶邑经商,身家巨万,人称为“陶朱公”,被后世商人奉为保护神。

19、 “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20、 商鞅变法:商鞅(yang),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21、 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22、 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23、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4、 屈原爱国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i)罗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25、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po)负荆请罪。

26、 赵括纸上谈兵: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40万赵兵,除240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7、 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颖”指锥子的柄。

28、 信陵君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毛遂),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29、 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30、 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山东六国,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决定采用皇帝的称号,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tao)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愚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31、 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hai)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32、 西楚霸王项羽:陈胜、吴广被害后,反秦声势以南方会稽郡最大,其首领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和侄子项羽,北上进军沿途收编了刘邦、英布、吕臣的反秦武装,并在巨鹿一战,破釜沉舟,一举击溃了秦军主力,扭转了反秦战局。

33、 鸿门宴:反秦义军刘邦攻下秦都咸阳,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从范增之计预设鸿门宴铲除刘邦,刘邦携张良、樊(fan)哙(kuai)赴宴,席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刘邦在项伯、樊哙的养护下得以逃脱。

34、 萧何月下追韩信:汉王刘邦谋士萧何月下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刘邦做了皇帝后,以韩信匿藏项羽部下将其治罪降职,后萧何与吕后(刘邦妻)设计将韩信处死,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35、 霸王别姬: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攻,大败汉军,擒获了刘太公和吕雉(zhi),刘邦求和,范增未允,刘邦用反间计离间了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诱救回老小,后采用韩信的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困在垓(gai)下,项羽爱妻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一代名姬香消玉损。项羽退至乌江,乌江厅长劝其退回江东称王,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乌江边拔剑自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西楚霸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36、 吕氏之乱:吕雉,刘邦结发之妻,其子刘盈即位,吕氏便执掌大权,进入了吕后时代,吕后为人阴险毒辣、残酷无情,残害刘氏家族,意将刘氏天下改为吕氏天下,其中,将刘邦爱妾戚夫人,砍手足、挖出双目、熏聋耳朵、弄哑喉咙,扔进猪圈,做成“人彘(zhi)”。吕氏执政16年,死后,刘氏势力消灭吕氏家族势力,迎立刘邦之子刘恒为帝,恢复了刘氏家族的统治。但吕氏继承了汉高祖开创的“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和对外和亲”政策,是历史上值得肯定的一面。

37、 飞将军李广:汉朝猛将,一生抗击匈奴,赢得飞将军美名,后被卫青陷害引剑自刎。有唐诗人王昌龄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说的就是李广。

38、 卫青和霍去病:均为西汉时期抵抗匈奴的将军,“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是霍去病一生的写照,霍去病病逝年仅23岁。

39、 张骞通西域:西汉张骞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影响的对外友好使者,二次出使西域,对开辟丝绸之路卓有贡献。

40、 司马迁写《史记》:西汉司马迁秉承父志编写《太史公记》(《史记》),因替大将李陵求情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忍辱含垢(gou)的生存,深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6年出狱后奋发著述,终于完成了《史记》,历时10余年,共130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41、 昭君出塞:王昭君,汉元帝时宫女,名王嫱(qiang),字昭君,因未行贿画师毛延寿而被丑化,不得宠幸。后汉室与匈奴和亲嫁给匈奴单于,出塞途中因曲哀人艳,南飞大雁为之驻足,故有“落雁”之称。从此,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60余年,王昭君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

42、 王莽改制:汉成帝时大司马,公元8年,王莽篡汉位称帝,该国号“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均未成功,公元25年,汉皇族子弟刘秀推翻了王莽新朝,建立了东汉王朝。

43、 马援老当益壮:东汉大将马援,曾言:“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其以“堆米为山”分析战局也是战争史上的创举。

44、 班超弃笔从戎:班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探险家,通军事,有胆气。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历经31年,招抚了西域鄯(shan)善、于阗(tian)、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45、 党锢(gu)事件:指东汉汉桓帝时期,以李膺(ying)、陈蕃为首的官僚集团与以郭泰为首的太学生结成朋党,抨击宦官的黑暗统治。官宦依靠皇权,两次向党人发动迫害,史称:“党锢之祸”,时光荏(ren)苒(ran),党人“杀身以成仁”的气节为历代文人所推崇。

46、 黄巾军起义:东汉晚期,官宦和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冀(ji)州巨鹿人张角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举行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规定义军以黄巾缠头,故称“黄巾起义”,后被官军镇压,余部前仆后继斗争了20余年,沉痛打击了东汉王朝的腐败统治,东汉王朝奄奄一息。

47、 董卓专权:黄巾起义后,各地豪强以镇压黄巾为名,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割据一方。凉州军阀董卓以铲除宦官为名进京驻守,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汉献帝),董卓自封相国,独揽大权。骁(xiao)骑校尉曹操,联络冀州袁绍,聚集各州郡人马,选袁绍为盟主,进军洛阳。董卓得知,迁都长安,烧毁洛阳城。

48、 袁绍尽灭宦官:东汉末年,宦官当政,大将军何进召前将军董卓进京协助诛灭宦官,反被宦官谋杀,袁绍、袁术引兵入宫,大杀宦官两千多人,宦官张让、段珪(gui)挟帝出逃,后被逼投水自尽。

49、 王允巧诛董卓:董卓挟天子专横当道,发展到“董卓不除,国无宁日”的地步,司马王允将义女貂蝉同时许给吕布和董卓(义父子关系),使之反目,并挑唆吕布将董卓诛杀。

50、 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允定计诛董卓,执掌朝政,董卓部将郭汜(si)帅大军攻陷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杀,郭汜当政,国舅董承及部将杨奉护汉献帝出逃,被曹操接至许昌为都,曹操自封大将军,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

51、 官渡之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与北方的袁绍产生了冲突,公元200年,袁绍派军10万进军,先是大将颜良、文丑被暂降曹操的关羽所杀,形成了官渡对峙。袁绍谋士许攸(you)献计不被采用,且家人被拘捕,弃袁投曹,并向曹操献计火烧袁绍粮营乌巢,一战将袁绍击败,两年后袁绍忧愤而亡。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而后曹操各个消灭袁绍残余,统一了北方。

52、 华佗:汉末注明医学家,外科技术尤为精湛,首次将全身麻醉(酒服麻沸散)应用于外科手术。并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创编了“五禽戏”。

53、 三顾茅庐:袁绍败北,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小县,访襄阳水镜先生司马徽(hui)知: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刘备三访襄阳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隆中对》“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54、 赤壁之战:曹操消灭袁绍统一北方,预南下扫平刘表和江东孙权,刘表病故,次子刘琮(cong)继位,向曹操递了降表,刘备腹背受敌,撤往江陵,被曹军在长坂坡追上,幸有赵云、张飞奋力拼杀得以脱险,退至江夏与刘琦汇合;同时,孙权接到曹操檄文,劝其投降,鲁肃献计联合刘备抗曹,任周瑜为大都督,程普为副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领兵五万赤壁下寨抗曹。因北方士兵不习水战,曹操采用庞统之计将战船连在一起,孙刘联盟设反间计(蒋干中计)、苦肉计(周瑜打黄盖),并巧借东风,火烧连营,曹操败走华容道,被关羽所放(曹操对关羽有救命之恩),逃回江陵。赤壁一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55、 孔明巧取荆襄:周瑜在赤壁大败曹操后,诸葛亮乘周瑜和曹仁周旋之计,略施小计,兵不血刃,巧夺南郡、荆州和襄阳。刘备丧偶,周瑜生计,用孙权的妹妹向刘备招亲为由,欲将刘备骗到南徐,以换回荆州。刘备协同赵云如约而至,在诸葛亮三个锦囊的帮助下,带着妻子安全回到荆州,所谓“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56、 建安七子:在曹操统治集团里,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can)、徐幹(gan)、阮瑀(yu)、应玚(yang)、刘桢(zhen)主导文坛发展。

57、 公元220年,一月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曹丕称帝,建魏,东汉灭亡。

58、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59、 关羽因大意失荆州,公元222年,刘备为夺回荆州,替关羽报仇,出兵三峡,进攻东吴,在彝(yi)陵猇(xiao)亭被陆逊打败,于次年病逝。

60、 自蜀汉建兴5年起,诸葛亮上书《出师表》给后主刘禅(shan),六次出兵北伐,史称“六出祁山”。在最后一次北伐,至五丈原,终因心力交瘁(cui),病逝,年仅54岁。虽然没有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但他的智慧和品格万古流芳,他为蜀汉的巩固和发展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61、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62、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件”,杀曹爽、何晏(yan)等,司马氏至此专权魏国。

63、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mao),曹丕之孙,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帝位,声称司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huan)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

64、 三国归晋:司马昭立了魏元帝后举兵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昏庸透顶,是扶不起来的天子,在奸佞(ning)宦官黄皓(hao)的唆使下负荆而降,刘备、诸葛亮千辛万苦开创的蜀汉政权从此灭亡。蜀汉灭亡不久,司马昭病死,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公元279年,起兵灭吴,三国归晋,全国统一。

65、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重,弱智太子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晋惠帝皇后贾南风(贾后)阴险毒辣,先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wei),废太子(后毒杀),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囧(jiong)废除贾后,司马伦称帝,之后各诸侯为争夺皇位展开了厮杀,有: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囧、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yong)、长沙王司马乂(yi)、东海王司马越,加上被贾后所杀的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史上称“八王之乱”,持续16年,独剩东海王司马越,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chi)为帝,即晋怀帝,西晋王朝从此衰落。

66、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国号汉,十六国开始,公元316年汉军大举进攻西晋都城长安,晋愍帝赤上身,乘羊车出城请降,西晋灭亡。次年东海王司马越侄司马睿(rui)在南方建业正式称帝,为晋元帝,建立东晋王朝,任王导为宰相,共同执掌朝政,实为“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亦因不满“王马共天下”的局面,最终抑郁病死。

67、 十六国:从刘渊的后汉开始,北方的一些民族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史上称为“十六国”,南方由东晋统治。十六国与东晋并立百余年。

68、 南北朝:公元420年,东晋将领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晋恭帝退位,东晋灭亡;次年刘裕毒杀晋恭帝,开了杀“禅让退位者”的先例。北方的北魏灭掉北方的几个小国,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方的宋和北方的魏分统天下,并立百余年,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叫“南北朝”。

69、 科学巨匠祖冲之就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家和机械制造家。他所创制的《大明历》,确定一年为365.2428天(与现代科学确定的只差50秒),开辟了历法史的新纪元;祖冲之是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7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祖冲之还和他的儿子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后人称之为“祖氏原理”。于公元500年逝世,享年72岁。

70、 淝水之战:十六国时期,前秦苻(fu)坚讨伐东晋,其先锋部队被晋军击溃,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在秦军撤退之际,秦军中有人疾呼:秦军败了,秦军大乱,晋军乘胜出击,大获全胜。侥幸逃脱者丢盔弃甲,连听到“风声鹤唳(li)”也以为是晋军到了。这就是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

71、 顾恺之:东晋时期绘画卓越的代表人物,是我国早期绘画理论家,代表作《洛神赋图》。

72、 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称帝,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以“节俭”、“杀贪官污吏”稳定了政权,后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公元587年,隋文帝举兵南下,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73、 公元604年,杨坚次子杨广,弑父杀兄夺取皇位,是为隋炀(yang)帝,公元617年,晋阳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攻入长安,立代王侑(you)为帝。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于江都,五月李渊在长安废隋恭帝侑,称帝,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隋朝灭亡。

74、 决战玄武门: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75、 房谋杜断:指唐太宗的两个得力的宰相,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能断大事,二人默契配合共同辅佐唐太宗,唐太宗视为自己的手臂。

76、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bo)王朝松赞干布和亲,为加强藏、汉两族的友好作出了贡献。

77、 玄奘(zang)西游取正经:公元627年,陈玄奘孤身西行取经,历经大小110各国家,到达佛教圣地—天竺,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带回佛经600余部,著《大唐西域记》。

78、 公元649年五月,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yan)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79、 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武则天自参政步入执政;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是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武则天称帝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在其掌理朝政的半个世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80、 请君入瓮(weng):武则天称帝,平定徐敬业叛乱后,为除掉反对她的唐朝宗室和大臣,昭告国人告密,告密者可以做官。因此出现一批因告密起家的人,其中:索元礼、周兴、来俊臣是典型例子,三人办案严刑逼供、手段残忍,害死了许多无辜的人,后来有人告密周兴造反,来俊臣“请君入瓮”将其治罪,周兴在被流放的途中被人暗杀;索元礼因害人太多,民愤太大,被武则天处死;来俊臣预谋害当时势力强大的武则天侄子武三思和太平公主,被后者先发制人,揭了老底,也被武则天处死。

81、 狄仁杰桃李满天下:武则天十分信任和推重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82、 公元705年,武则天重病,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杀张易之、张忠昌,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唐,十一月武则天去世。

83、 唐中宗复位后,让其妻韦后当权,公元710年,中宗卒,唐睿宗的儿子李隆基起兵杀韦后,拥其父戴睿宗复位,两年后,睿宗传位给李隆基,是为“唐玄宗”。唐玄宗在宰相“姚崇、宋璟”辅佐下,吏治不紊、纲纪有条,再次出现了“天下大理”的中兴局面,史称“开元盛世”。后来被奸相李林甫(fu)、杨国忠(杨玉环的同族哥哥)破坏殆尽。

84、 公元713年,高宗之女(武后生),太平公主谋反被玄宗赐死,其党羽及儿子们尽数被诛杀,同党窦怀贞被改姓“毒”,王晋改姓为“厉”,以作为惩罚。宦官高力士因诛逆有功被破格提升,官宦之盛从此开始。

85、 公元718年,日本遣使中国,受唐皇帝接见,获赠大量朝服。次年,日本天皇下令,举国仿衣隋唐,遂成为和服基础。

86、 公元713年,日本留学生阿倍仲麻吕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考中进士,在唐朝政府担任官职,唐玄宗赐名:晁(chao)恒。同期唐朝和尚鉴真东渡日本,将中国丰富的文化传到日本。两位中日友好的使者最终都客死他乡。

87、 李白和杜甫是历史上最杰出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继屈原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杜甫,字子美,后人称为:“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44年,两位文学巨匠在洛阳相遇,成为历史佳话,闻一多曾把二人的相遇比喻成太阳和月亮的相碰。

88、 安史之乱: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叛变持续了8年,史称“安史之乱”,也是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89、 杨贵妃,小字玉环,“姿色冠代”,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公元745年被唐玄宗册为贵妃,深得宠爱。安禄山叛乱攻陷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逃离长安,至马嵬(wei)驿,将士杀奸相杨国忠,玄宗被逼缢杀杨贵妃,卒年37岁。

90、 唐代两位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后人并称“颜筋柳骨”来形容书法风格。

91、 唐末,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率众响应,公元880年黄巢义军攻克长安,唐僖宗南逃,黄巢称帝,改号大齐。公元884年,唐李克用、朱全忠击败黄巢义军,黄巢至狼虎谷自杀,起义失败,唐朝也迅速走向衰亡。

92、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官宦专权,朋党之争,以及农民起义,唐王朝已处风雨飘摇之中,于公元907年被朱全忠所灭,唐高祖李渊创立的大唐近300年(公元618年至907年)的基业退出历史舞台。

93、 唐王朝灭亡以后的53年中(公元907年至960年),中国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公元960年后周“点检”(职位名称,相当于皇家部队司令)赵匡胤(yin)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拜呼万岁”,夺取周政权,即位皇帝,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建都开封。

94、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95、 宋太祖建立北宋王朝后,五代十国中留下来的有北方的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国。宋太祖用了13年的时间,把南方五国灭掉,又出兵北汉未果,不久病逝,其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公元979年,亲帅军队攻至北汉都城太原,北汉国主刘继元投降,其手下名将杨业(杨继业)也随住归宋,北汉亡,五代十国割据时代结束。

96、 南唐后主李煜(yu)是历史上有名的作家,其王国后的词写的很好,最著名的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97、 杨业,又名杨继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杨无敌”,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口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之后杨继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世代流传。

98、 北宋王小波起义:川蜀地区王小波、李顺因不堪官府的压榨剥削,聚众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均贫富“的农民义军,后被宋军镇压。

99、 寇准抗辽:寇准是北宋名相,宋太宗时期入朝任职,因刚正不阿被贬;宋真宗即位后,再次被启用任宰相。对北宋抗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兵至澶州,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订立“澶州之盟”。

100、 范仲淹:北宋时期伟大的改革思想家,宋仁宗时期任职,公元1043年开始改革,终因反对派势力强大,改革失败,历时1年4个月,史称“庆历新法”,范仲淹被贬至邓州后,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一生所恪守的为人准则,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高度概括。

101、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给宋仁宗,名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主张变法,未被仁宗采纳;宋神宗即位,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并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公元1085年神宗病逝,守旧派执政,新法全部被废除。王安石一生著述颇多,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102、 公元1048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现了人类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

103、 公元1088年,沈括,北宋时期著名的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光辉巨著,至今享誉海内外。

104、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是为金太祖。

105、 靖康之耻: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获,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公元1127年,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南京)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106、 岳飞:南宋著名将领。公元1126开始抗金卫国的戎马生涯,公元1140年金人背盟,大举南侵,岳飞、韩世忠、张俊等率领宋军奋起抵抗,在郾(yan)城之战中,岳飞破金兀术“拐子马”,大败金军,在岳飞乘胜追击,收复失地之时,被宋廷召回,“十年之功,毁于一旦!”。

107、 卖国贼秦桧:秦桧,北宋时期的大臣,在北宋沦陷时被金兵俘虏,因其奴颜婢膝,得到金太祖的重用,并在宋金交战之际,连同其妻王氏派往南宋做了内奸。秦桧在南宋任宰相期间,卖国求荣、陷害忠良,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英雄岳飞杀害,一起被害的还有岳云、张宪等忠良,造成了一起人神共怒的千古冤狱,而秦桧及其妻王氏也是遗臭万年。

108、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乞颜部落可汗,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

109、 公元1271年,蒙古国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今北京市)。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了中国,南宋宣告灭亡。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誓死不降,终被处死,卒年47岁。“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其爱国精神的真实写照,其被俘后许多慷慨悲壮、凌云壮志的爱国诗篇,最著名的一篇是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

110、 元世祖时,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入华,17年后回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文化传入欧洲,引起轰动,激起了西方人对东方的向往,西班牙人哥伦布正是想来富庶的东方,而误入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欧美航线。

111、 元世祖死后,其孙铁穆耳即位,是为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贪赃枉法日益严重,贪官污吏数不胜数,冤案层出不穷,一些文人采用当时流行的杂剧形式揭露对社会的不满,于是一种新得文学形式—元曲诞生了,其中关汉卿所著《窦娥冤》是最为鲜明的代表,广受民众喜爱。

112、 朱元璋:元朝末年,元顺帝即位后,荒淫残暴,民不聊生,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并割地称王,自立国号。其中有一支由朱元璋领导的部队,实力发展迅速,朱元璋先后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南方势力,于1368年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明,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眀将徐达率军直捣元大都(北京),元顺帝逃往塞外,统治中国97年的元王朝被推翻。

113、 刘基:字伯温。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功臣,为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的战略方针。功成名就后主动辞职,告老还乡。后被其政敌胡惟庸迫害。刘基是历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代表作《郁离子》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14、 胡蓝之狱:明太祖建国后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被封为公爵、刘基被封为伯爵,汤和等被封为侯爵。有些功臣仗着自己的功劳,横行不法,结党专权,更甚至威胁到朱元璋的君权。公元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被告发谋反之机,诛杀胡惟庸以及其部下15000多人。此后明太祖以“胡党”为由,杀戮了不少无辜功臣,其中,77岁的李善长被赐死,全家共70多人被诛杀;公元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告谋反,全家被杀,并株连15000多人,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时人称之为“蓝狱”,这两次大狱持续了14年之久,后人合称为“胡蓝之狱”。后来又设置了“锦衣卫”特务机构,负责监察大臣的活动。

115、 靖难之役:明太祖开国后,将自己的子孙加封为王,镇守边疆。藩王权力很大,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明太祖去世后,皇太孙孙朱允炆即帝,是为惠帝,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为保护自己的皇权,决定削藩,各藩王先后被革去兵权。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以“清君侧”为名,北平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变”。三年后,燕军攻陷京都,建文帝失踪(传说是建文帝自焚宫中),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成为明代第三个皇帝。

116、 空前绝后“诛十族”:朱棣入京即帝位后,立即诛杀建文帝的臣子、宫人、内官无数,并令建文帝的臣子方孝孺起草继位诏书,方孝孺誓死不从,被朱棣诛杀九族亲眷,外加学生,“十族”共873人。朱棣诛杀建文帝的家眷及臣子共一万多人,惨绝人寰。清初史家谷应泰叹曰:“嗟(jie)乎,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强汉之律,不过五宗……世谓天道好还,而人命至重,遂可灭绝至此乎!”

117、 郑和下西洋: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118、 土木之变: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兵犯大明,明英宗亲征,兵败退至土木堡,明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国不可一日无主,于是,在群臣的簇拥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赶走了侵略军。“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119、 夺门之变:于谦赶走了瓦刺军,明英宗被放回后宣布退位,被代宗软禁起来,1457年,明代宗病重,大臣徐有贞、宦官曹吉祥拥太上皇英宗复位,史称“夺门之变”。于谦等人不久被杀害。

120、 庚戌之变:明世宗沉迷道教,大学士严嵩(song)应善于起草祭神文书而被重用,官至内阁首辅(相当于宰相),公元1550年,鞑靼(da)部落俺答兵犯大同,兵临北京城下,严嵩闭城不战,俺答部队在城外烧杀抢夺,历史上称此为“庚戌之变”。

121、 明中严嵩、严世蕃父子恃宠专权,独揽国政,排斥异己,残害忠良。公元1565年,世宗降旨:将严嵩削职为民,将严世蕃西市斩首。严嵩父子倒台。

122、 公元1581年,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大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把一切征税项目包括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起来征收。1582年,张居正病死,十年的改革成果付之东流。

123、 公元1565年,名将戚继光、俞大猷(you)等在兴化大破倭寇,斩杀敌众2000人,肃清倭乱,救还被挟持百姓3000多人,史称“兴化大捷”。

124、 明代名医李时珍著《本草纲目》52卷,载药物千余种,验方万余条,是我国药物学的空前巨著,此书在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达尔文称之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125、 公元1579年,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将鼻烟带入广东省,从此,中国的吸烟人口大增,并一直延续至今。

126、 公元1592年,大明朝廷向朝鲜派兵,援助属国朝鲜抵抗日本向大陆的军事扩张,这是中朝人民的第一次合作抗击日本的侵略。

127、 收复台湾: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入台湾,开始对台湾的殖民统治。1662年2月,郑成功率军赶走荷兰殖民者,被荷兰殖民者侵占了38年的台湾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其后,郑成功的子孙统治了台湾20多年,直至1683年,清军进驻台湾,设立台湾省,郑成功作为民族英雄,永留史册。

128、 东林党人:在现在的无锡有个东林小学,是原来明朝末年东林党人讲学的地方—东林书院,东林学院过去贴着一副著名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所写。明末清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了当局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反对他们的人称之为“东林党”。后遭到当朝阉党魏忠贤的迫害,东林党领袖先后被逮捕迫害,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东林党人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阁。

129、 公元1883年,中法战争(1883-1885)爆发,黑旗军在越南打败法国,击毙法将李维业,取得纸桥大捷。两年后签订《越南条约》,法国占领越南。

130、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爆发,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31、 公元1897年,德国借口巨野教案,出兵强行租占胶州湾。同年,沙俄大举侵入旅顺,强占旅顺和大连。

132、 公元1898年,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奏章,下诏定国事,施行戊戌变法,百日后慈溪太后发动政变,新政被彻底推翻,光绪帝被幽禁,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等维新人士被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只维持一百日的戊戌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133、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于山东,义和团打着“扫清灭洋”的口号,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其走狗清朝统治者进行着不懈的战斗。最终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失败。

134、 公元1901年,清代表李鸿章与11国(英、法、日、俄、德、美、意、奥、西、比、荷)公使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35、 1905年,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在发刊词中提出“三民主义”。

136、 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率领新军工程第八营首先发难,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次日攻占武昌城,武昌起义胜利。10月11日,湖北军政府在武昌宣告成立,宣布废除清朝“宣统”年号,改国号“中华民国”。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起义以来第一次胜利。

137、 中华民国成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以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先后有14省和上海、重庆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返国被推为临时大总统,定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的灭亡和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138、 徐光启:明代杰出的科学家,他与西班牙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对我国近代数学有着重要的影响;所著《农政全书》可谓当时我国农学中的百科全书;他还使用望远镜观测天象,是我国提出“银河是由无数星星组成”的第一人,不愧为“我国17世纪杰出的科学家”。

139、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后来改国号为清),努尔哈赤就是历史上所说的“清太祖”。1626年名将袁崇焕在辽东打败后金,努尔哈赤战死,史称“宁远之战”,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即位,即为“清太宗”。

140、 闯王李自成:公元1627年陕北白水县王二揭开农民起义的序幕,各地纷纷响应,李自成、张献忠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1636年李自成被推为“闯王”,1641年,李自成提出了“均田免粮”的革命纲领。1644年初春,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3月,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树下,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革命推翻,5月,原明朝山海关守将吴三桂引清兵占领北京,李自成退出北京,在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战斗,1645年被地主武装袭击,壮烈牺牲,年仅39岁。

141、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先后建立。5月,拥立福王朱由崧(song)为皇帝,在南京建立政权。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抗清英雄史可法的顽强抵抗,因寡不敌众,扬州陷落,史可法英勇就义,清兵在扬州城疯狂屠杀十日,数十万人丧生,此为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大屠杀。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福王被俘,次年被杀。南京失陷后,又有鲁王、唐王建立政权抗清,于1646年先后被灭。而后大顺农民义军先后出现两次抗清高潮,均因内部问题导致失败。公元1664年,清兵入关20年,终于平定了大陆。

142、 三藩之乱: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清廷平定南方后,暂由吴三桂等人镇守,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精忠(耿仲明之孙)镇守福建,孔有德的女婿孙延龄镇守桂林。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番之乱起,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才真正在大陆完成了统一。

143、 1683年,清朝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大军进攻台湾,郑氏伤亡惨重,郑氏大权投降大清,至此全国统一。

144、 雅克萨的胜利:明朝末年,沙皇俄国向黑龙江地区大举进犯,占领了黑龙江北岸的雅克萨城,清政权进关以后,派兵收复了雅克萨,公元1689年,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划分了两国边界。

145、 清朝文字狱:自清军入关至清朝灭亡,文字狱与大清相始终,前清尤甚,肇于顺治,渐于康熙,烈于雍正、乾隆,清朝文字狱成为阻碍中华文明发展的一大桎(zhi)梏(gu)。

146、 曹雪芹与《红楼梦》:康熙下江南的时候,经常住在一个织造官曹玺家中,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奶母,因受到康熙的眷顾,且织造又是个赚钱的差使,因此曹家成了一个豪门,雍正即位后,因皇室内部的纠纷牵连了曹家,雍正将曹氏抄家革职,曹家没落。曹玺有一子,名曹霑(zhan),字雪芹,立誓将自身经历写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小说《石头记》,就是后来的《红楼梦》,写至第八十回,因儿子夭折,含恨而终;另一个文学家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了一部完整的小说。《红楼梦》与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并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

147、 纪晓岚与《四库全书》:乾隆年间,由学者纪昀(纪晓岚)为总纂官,合同戴震、姚鼐(nai)用了十年的工夫,完成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分经、史、子、集四部,为后人研究我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纪晓岚,“铁嘴”一张,外号,纪大烟袋。

148、 《明史》:是一部记述明代历史的清代官修纪传体史书,编著耗时95年,是我国历史上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官修史书。

149、 圆明园: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圆明三园: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建成,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座离宫别院规模最大的一座,后为英法联军损毁。

150、 白莲教起义:公元1796年乾隆帝禅位于十五子顒琰,是为嘉庆帝,自为太上皇。同年,川陕鄂等省发起白莲教起义,历时九年,被清廷镇压。白莲教有一位女领袖叫王聪儿,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罹难,年仅22岁。

151、 公元1839年,林则徐在广东严厉禁烟,责令英商缴烟,共缴获200多万斤,在虎门烧毁。次年英国以此为由发动中英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52、 公元1842年,中英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是开放广州、上海通商,协定海关税则,割让香港。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53、 公元1843年,中英签订《五口通商规章》,在香港公布实行,又签订了《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

154、 公元1844年,中美签订《望厦条约》,中法签订《黄埔条约》,美国、法国获得了同英国同样的权力。

155、 公元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林金田村起事,建号“太平天国”,自称“天王”,攻克永安后,洪秀全在永安封杨秀清为东王、冯云山为南王、萧朝贵为西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内讧,北王韦昌辉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2万余人,天平天国渐趋败亡,1864年洪秀全病逝,清军攻入南京,太平天国败亡。

156、 公元1856年,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发起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法、美、俄也出兵加入。1858年,清廷与俄签订《瑷珲条约》,俄割占大片领土;同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清廷又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允许其自由传教等;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咸丰皇帝逃往热河(河北承德),英法联军进犯圆明园,并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火烧圆明园”事件,然后抢劫了万寿山、玉泉山、香山等几处属园中的文物,并放火第二次大焚烧。同年清廷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内容为割让大片土地,赔偿大量财物等。

157、 公元1861年,清政府命曾国藩统辖江苏等四省军务,洋务运动(1861-1894)开始,创办军事工业、实业,编练陆海军,设西式学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凤凰和麻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72 字

+ 加入清单

百鸟之中,凤凰最美。可也怪,它偷偷娶了个最丑的乌鸦做老婆,这还不要紧,那乌鸦还挺厉害,遇事凤凰不能作主,都得乖乖地听老婆的指示和吩咐。

这一天,吃罢早饭,乌鸦没事就飞到大树上观赏大自然的风景,忽然之间,它发现在蔚蓝辽阔的天幕下,衣着五光十色的群鸟,正展翅比翼翱翔在乌鸦的顶头上空,轻歌慢舞,自由自在。

乌鸦嫉妒的很,进而气愤不过,用眼轻蔑地向空中扫了一眼,然后一脑扎入洞中恼羞成怒地冲着凤凰说:

“你还是个鸟王!哼!都把我气死了,成天只知道呆在洞里,也不出去看看,那些比你丑的鸟都能腾空翔飞,看它们多神气!”

乌鸦见凤凰不吭声,就伸出长长的黑咀,在凤凰耳边嘀咕了一阵。凤凰象往常一样,照老婆的话行事。

第二天,凤凰下了一道命令:召集天下群鸟,要一个个把翅膀剪掉,省得他们再在鸟王头上耀武扬威!

众鸟听说鸟王有令,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先后都来了,鹔鸠刚落地,孔雀又来了,那边,百灵鸟、鸽子、猫头鹰,还有家鸡……一个接一个地来了。这时乌鸦拖着肥胖的身子,代替凤凰点名查到,结果,众鸟都在,就是麻雀没来,大伙举目四望,就是不见麻雀踪影,乌鸦在凤凰耳边嘟哝了几句,然后高声说:“不等它了,我们开会吧!”

凤凰照着乌鸦的吩咐向大家训了话,然后动手剪翅膀。众鸟一听要剪翅膀,都吓得心惊肉跳,尽管一股劲地向后挤,挤来挤去,凤凰一手抓住家鸡,只听“咔嚓”一声,一对翅膀落了地。正在这时,只听见天那边,传来了“唧唧喳喳”的叫声,大伙一哄嚷起来:

“呵!麻雀来了,麻雀来了!”

凤凰一见麻雀,大发雷霆,冲着就问:“你这小东西,竟敢违抗鸟王之令,为什么迟到了?”

“我……”麻雀低着头慢慢地回答:“禀告鸟王,我在路上有事,耽误了时间!”

“什么事?”乌鸦抢先追问,那付气势凶凶的样子简直把麻雀一口要吞下去似的。

麻雀说:“路上有两个人在争咀,后来越吵越凶,争的不可开交,就打起架来了。一问,原来是这么回事:一个说‘晴天比阴天多,白天比晚上多’,可另一个偏说不是,非认定‘阴天比晴天多,晚上比白天多’不可”。

“那你怎么回答的呢”?凤凰问。

“我回答说:‘晚上比白天多’。”

“那为什么呢?”众鸟插咀问起来。

“白天,就是出太阳的时间,如果把阴天加上夜晚,岂不是晚上比白天多!”

“就这事,也不该迟到!”乌鸦还是不肯饶恕麻雀,马上又追问了一句。

“不,还有!”麻雀赶忙申述:“走不多远,又遇见一件事,一大堆人,看小俩口子在吵咀,只听那男的说:‘世界上男的比女的多’,‘不’,女的马上反驳:‘世界上女的比男的多’,男的不依,女的更不让,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服不了谁,争得脸红脖子粗,差点扭打起来!”“那么,你是怎样解释的呢?”这回,凤凰好奇地追问。

“我对他们说:‘世界上女的多,男的少!’”

“那为什么呢?”凤凰十分不明,奇怪的问。

“这个嘛!”麻雀瞟了凤凰一眼,意味深长地说:“本来世界上,有一男就有一女,可是,现在有很多男人光听女人的话,自己没有主意,受女人的摆布,分派惯了,结果,也就成了女的,所以我说世界上,女人比男人多!”

凤凰一怔,禁不住脸上一阵发热,半天说不出话来,两眼瞪得圆圆的,它恍然大悟,自己遇事失了主意,只受乌鸦老婆的吩咐,干了许多蠢事,当即就叫众鸟回去,自己一气也钻进了洞,空场上只剩下剪了翅膀的家鸡,拖着肥胖的屁股,来回不安地走着,它恼恨凤凰,可更讨厌乌鸦!从此,鸡就飞不上天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经典历史典故:夸父逐日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经典历史典故夸父逐日,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

【释义】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夸父拼命追赶太陽。比喻人有大志,也比喻不自量力。

【历史典故】

远古时候,在北方荒野中,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是幽冥之神后土的孙儿,信的儿子,名字叫做夸父,因此这群人就叫夸父族。他们高大魁梧,意志力坚强,而且心地善良,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但是当时的大地上毒蛇猛兽横行,夸父每天都率领众人跟洪水猛兽搏斗。

有一年,天气非常热,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庄稼,晒焦树木,河流干枯。人们热得难以忍受,夸父族的人纷纷死去。夸父看到这种情景心里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陽,告诉族人:“太陽实在是可恶,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让它听人的指挥。”族人听后纷纷劝阻。有的人说:“你千万别去呀,太陽离我们那么远,你会累死的。”有的人说:“太陽那么热,你会被烤死的。”

但是夸父心意已决,他看着愁苦不堪的族人,说:“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一定要去!”于是,夸父告别族人,从东海边上向着太陽升起的方向,迈开大步追去,开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在地上如疾风似的拼命追。他穿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河流,跑累的时候,就打个盹,饿的时候,就摘野果充饥。眼看离太陽越来越近,他的信心越来越强。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厉害。但是,他没有害怕,一直鼓励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们的生活就会幸福了。”

九天九夜之后,在太陽落山的地方,夸父终于追上了它。夸父无比欢欣地张开双臂,想抱住太陽。可是太陽炽热异常,夸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黄河边,一口气把黄河水之水喝干;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夸父又向北跑去,那里有纵横千里的大泽,大泽里的水足够夸父解渴。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成长心语】

卓越者和平庸者最根本的差别,并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有没有人生的目标。人生没有目标,正如生活没有方向,让人意志消沉,碌碌无为而虚度一生。平淡而有规律的日子,使人惬意,但让人容易失去方向。不甘于平庸一生,不愿意永远被埋没,则需要树立目标,然后向着既定的目标努力奋斗。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就如同黑夜中燃起不灭的灯,照亮我们前进的方向。只要有了目标,平淡的日子亦能放射出绚丽的光芒,生活才会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韩湘子吹萧会龙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76 字

+ 加入清单

韩湘子在八仙中是个风流俊俏的书生,他手中的神篇名为紫金萧,是用南海紫竹林里的一株神竹做的。据说,韩湘子这支神萧还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送他的哩!

有一年,韩湘子漫游名山大川,到东海之滨,听说东海有龙女,善于音律,精于歌舞,很想会她一会。因此,他天天到海边去吹萧。这一日,三月初三,正是东海龙女出海春游的日子。夜里,龙女听见海边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长萧声,听得惊呆了。

韩湘子的萧声扰乱了龙女的心,那声声妙曲把它的魂勾去了似的,便身不由己地向海边走来,化作一条银鳗来会吹萧郎。韩湘子一曲吹罢,大湖退去十里远。这时,他发觉滩头上有一条误了潮的搁浅银鳗,正泪光莹莹地抬头望着他。看她的神情似乎还陶醉在乐曲声中,韩湘子又好气又好笑说:鳗儿呵鳗儿,难道你也懂得其中的奥妙?你若是个知音,请把我的情意传到水晶龙宫去吧!

鳗儿听了,连连点头。

韩湘子十分惊异,出于好奇心,他又吹起了玉屏萧。想不到,银鳗深通人性,居然在明媚的月光下婆婆起舞,跳起神奇的舞蹈。舞姿之优美,神态之奇异,世上罕见。连闯荡江湖游遍名山的韩湘子也愣住了。

那银鳗在月光下不停地闪腰,盘舞,旋转速度越来越快,节奏越来越紧,突然银光一闪,鳗儿不见了,只见月影中站立着一个天仙般的龙女,柳叶眉,杏花脸,玉笋手,细柳腰,金纱披身,莲花镶裙。舒腰好似嫦娥舞,起步赛过燕掠水,把个韩湘子也弄糊涂了。

龙女边舞边唱:

寂寞龙宫呵闻萧声。使君一曲呵凤求凰,妾应伴舞呵到天明。

歌舞声中,月儿渐渐西坠,潮水慢慢回涨、天快亮了。忽然,一个浪头扑来,鳗儿、龙女都不见了。这样情景,一连发生了三个晚上。

这一天,韩湘子又来到海边吹萧。不知什么缘故,吹了大半天,龙女就是不出海来。难道玉屏萧失灵了?气得他把心爱的玉篇摔断,龙女还是没有土来。

韩湘子正沮丧地往回走,忽闻背后有人喊他。回头一看,却是个陌生的老渔婆。老渔婆朝韩湘子道个万福说:

相公,公主感谢你的美意,特地差我出来传话。实不相瞒,前几夜在月下歌舞的乃是东海龙王的七公主。因事情??露,被龙王关在深宫,不能前来相会。今天她叫我奉献南海普陀神竹一枝,以供相公制仙萧之用。望相公制成仙萧,谱写神曲,以拯救龙女脱离苦海!

说罢,老渔婆递上神竹一枝,便化成一阵清风不见了。

韩湘子将神竹制成紫金萧,从此断绝了在尘世??混的念头,进了深山古洞,日夜吹萧谱曲,果然练出了超凡绝俗的本领。

后来,八仙过海,韩湘子神萧收蛇妖,妙曲镇鳌鱼,大显仙家神通;而东海龙女呢?却为了偷送一枝神竹,被观音大士罚为侍女,永远不得脱身。

傅说,东海渔民至今还常常听到海上有深沈的萧声,那是韩湘子想念龙女,心中烦躁,在天上吹萧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诸葛亮真借铜雀台激将周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四回里介绍铜雀台时道:“却说曹操於金光处,掘出一铜雀,问荀攸曰:‘此何兆也?’攸曰:‘昔舜母梦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操大喜,遂命作高台以庆之。乃即日破土断木,烧瓦磨砖,筑铜雀台于漳河之上”。此说毫无根据,却提示了罗贯中在构思三国故事时,也思考过铜雀台名字的出处问题,只是不得其解,才虚拟出这段情节来。铜雀台名字的由来,古诗《歌》提供了一条线索:

长安城西双员阙,上有一双铜雀。一鸣五谷生,再鸣五谷熟。

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 年),汉武帝在长安西郊上林苑里营造建章宫,双圆阙是建章宫的一组建筑物。古代王侯的府邸,为了炫耀权势,在大门的两侧建有成双的塔楼,称做“阙”。汉阙的顶上,常常有鸟形的装饰物。双圆阙是夹着建章宫北宫门的两座塔楼,塔楼的顶上,安装有一对铜铸的凤凰,就是古诗《歌》中的铜雀。东汉张衡的《西京赋》形容双圆阙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如海边屹起的一对山峰。稍后的古藉给出具体的数字:双圆阙“高二十五丈”,铜凤凰“高丈余”。西汉一尺相当於今天公制的 23.2厘米,换算下来,阙楼加上铜雀,总高度超过六十米。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有无可能性建造这样高的建筑物,有待建筑学家们的论证。公元26年,赤眉军撤离长安城时,放火焚烧了城内外的皇家宫苑,建章宫成为一片焦土,双圆阙被毁。

双圆阙焚毁后一百八十四年,曹操在邺城城墙上筑起了以“铜雀”为名的高台。与双圆阙不同,铜雀台上并没有安装铜雀。建安文人,包括曹氏父子,在诗文中没有一个字提到过铜雀台上有铜雀。西晋左思的《魏都赋》,铺陈了邺城的山川、物产、宫苑、市里,在述及三台时,仅以“三台列峙以峥嵘”一句话带过。记载邺城最为详细的现存古藉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介绍三台时仅说:“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也没有说铜雀台上有铜雀;在述叙后赵君主石虎翻修铜雀台时,才说“又作铜雀於楼巅,舒翼若飞”,这已经是公元336年,后赵迁都邺城以后的事情了。后世许多著作引用《水经注》的这一段文字时,不细分三国时期的铜雀台和十六国时期的铜雀台,使读者形成铜雀台上始终都有铜雀的错觉。曹操没有在铜雀台上安装铜雀,很可能是受到礼法制度的约束。汉人衣帽、车乘的式样、颜色和附加装饰物都要求与使用者的身份相称,在《后汉书》舆服志里有详尽的记述。对建筑物也有类似的规定,有《后汉书》皇甫嵩传为证:“嵩讨张角,路由邺,见中常侍赵忠舍宅逾制,乃奏没入之”,有关的条文则已经失传。当时曹操官居丞相,封爵是武平侯,还没有进位到魏王,也许还没有资格在建筑物顶部用凤凰当装饰物。

所以这名字应该是曹操起的。

在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孔明用智激周瑜时,篡改了曹植的《铜雀台赋》,将“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改成了“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众所周知,二乔,即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孔明为了促使周瑜联合起来抗击曹操,特用激将法来激怒周瑜,使周瑜听孔明背诵完修改版《铜雀台赋》后,果然马上被激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并当即表示:“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于是,孔明的激将法凑效了。

当然,罗贯中的这段记载,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早在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赤壁》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可见,我们完全可以推测,罗贯中在描写这一段时,多少受了这句诗的启发吧。在新版的《三国》中也证实了这一点,新版《三国》曹植在做此赋之前周瑜就已经死了,高希希导演把握的很准确,所以更加证实了孔明篡改《铜雀台赋》只是推测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