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不畏艰险的故事(最新20篇)

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却告诉我们有用的道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寓言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1578

作文

111

长征的故事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哎哟!痛啊妈妈”还没有睁开眼就被老妈拉了起来,“今天又不用上学,干嘛那么早把我叫醒。”看着老爸老妈整装待发,就觉得不幸将会降临到我的头上……“我们今天要去‘长征’!快穿好衣服,准备出发!”爸爸倒是兴致勃勃地。狂晕!长征?搞什么名堂啊!

穿好衣服,老爸故意清了清嗓子,站到讲台上(桌子),大声宣布:“现在,我们的‘长征’计划开始!由我宣布‘长征’路线!”说着,老爸掏出一张纸,展开一看……老天!这是什么东东?一张路线图?画得也太不像了吧!

过了老半天,终于出发了,呵呵!我们三人一路说说笑笑,不一会儿,便来到了山上。奇怪,怎么走哪条路都绕回了亭子呢?难道……我们迷路了?!不会吧。可是,现在每条可以走的路都走了,不,还有一条,但好不是人走的……唉,事到如今,只好试试了!妈呀!这是人走的还是牛走的,竟如此坎坷?“哎呀,会不会半路窜出一只老虎?”我左看看右看看说。“嘿嘿,那没关系,我们就来一个武松打虎!”晕,老爸竟然还懂得开玩笑?

什……什么?走……走了那么久,竟然又绕回了文……文曾路。老天爷!谁来救救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毛泽东妻弟长征途中被红军枪毙的故事

全文共 2630 字

+ 加入清单

当贺自珍胜利地走出了草地,赤着双脚踏上坚实的土地的时候,她禁不住两行热泪顺着双颊流了下来。这是欢乐的眼泪,她和她的战友们,终于战胜了草地。这时,前面传来了消息,红军先头部队已经消灭了胡宗南的部队,队伍再往前走,到达班佑,就可以补充到粮食,并且有宿营地了。贺自珍高兴得同战友们抱在一起,热烈地跳起来。

在班佑,贺自珍痛痛快快地把身上、头上的泥垢洗了洗,头发也剪短了,人显得利索多了。由于缴获到布匹,红军发动当地居民赶制了一批军衣,分给了各个连队。军衣数量很少,只能够发给最需要的少数人。休养连的同志们看到贺自珍的衣服实在太破烂了,就分给她一套。贺自珍坚决不肯收下,而把原来的衣服补了补,洗干净,又穿上了。她说:“同志们也都很困难,让别人先换吧,我还可以凑合再穿一段儿。”

在休养连的同志陆续都换上了新军衣以后,贺自珍才脱下她那补丁摞补丁的衣衫。在长征途中,贺自珍从没有因为毛泽东的地位而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她总是把自己看作是红军中普通的一员。

贺自珍有兄弟姊妹5 人:哥哥贺敏学,妹妹贺怡、贺先园,弟弟贺敏仁。哥哥和她很早就参加革命,小妹先园被敌人杀害了,贺怡和贺敏仁后来也参加了革命。大革命失败,她的父母逃离永新的时候,贺敏仁很小,寄养在舅母家里。13岁就追随哥哥姐姐参加革命,在黄公略领导的游击第三纵队当战士。第三纵队扩大为红六军,他在红军中当了个小司号兵。他像姐姐贺自珍一样,长得十分标志,人们开玩笑地把他的名字“敏仁”叫做“美人”,小伙子聪明伶俐,但是有点自由散漫,有点骄傲自大,还可能有点因姐姐的身份而觉得高人一等,因而同周围的人相处得不十分好。

长征的时候,他在一个团当司号兵。他年纪小,政治觉悟比较低,忍受不了长征路上的艰苦,肚子饿时,爱发个牢骚。红军队伍到达藏民居住地区毛儿盖后,再三明令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守民族政策。

这时,有人报告说,贺敏仁违反纪律,擅自进入喇嘛庙,私自拿去了一千多个花边(银元)。于是,师部把刚刚17岁的贺敏仁五花大绑起来,要枪毙他。这时,贺敏仁才如梦方醒,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贺敏仁说这是冤枉,他只拿了百十个铜板。他哭喊着,也悔恨不已。同时他恳求同他一起参军的一个永新老乡,替他写封信给姐姐贺自珍,反映这个情况,希望他姐姐救他一命。贺敏仁严重违犯群众纪律的事很快在部队传开了,大家非常气愤。有的说:“贺敏仁胆子也太大了,竟敢拿藏民的钱财,破坏我军纪律!给红军抹黑。”有的说“他不配做红军战士!”“真是害群之马,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有的建议斗争他,有的主张开除他的军籍。师政委接到报告后,大发雷霆:“三令五申要严守纪律,遵守群众纪律,他竟然充耳不闻,明目张胆地破坏纪律,必须严肃处理!”师领导决定严肃军纪,枪毙贺敏仁。命令下达后,贺敏仁所在团的团长和政委为这事伤透了脑筋。贺敏仁擅自闯入喇嘛庙,拿走藏民的钱,对红军的纪律置若罔闻,明知故犯,不严惩就不能维护红军铁的纪律。但是他年龄小,又是贺子珍的亲弟弟、毛泽东的小舅子,还是谨慎处理为好。于是就对师政委说:“贺敏仁罪不容诛,但他是毛泽东的妻弟,还是……”师政委一听就火了,打断他的话说:“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特殊的战士,这是红军铁的纪律!难道他是毛泽东的妻弟就可以徇私情、从轻发落吗?王子犯法,也要与庶民同罪!”

团政委连忙说:“我们不是这个意思。既然他是毛泽东的亲属,毛泽东一向对自己的亲人要求很严,我们建议还是发个电报给毛泽东,听听他的意见,这样比较稳妥。”“说得有道理。”师政委点了点头:“那就发个电报吧!”在那个艰难的环境里,发份电报并非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给电池充上电,电充不足还是发不出。给毛泽东的电报三拖两拖,延误了不少时间,好不容易才发出去。

师领导等急了,这样的事应该及时处理,如果处理晚了,就会在少数民族中、在部队里产生不良影响。“不能再等了!”师政委对大家说,“现在要紧的是维护部队铁的纪律,坚决制止可能再发生的损坏群众利益的行为。如果军纪不严,乱拿群众东西,怎么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拥护?这还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军队吗?这与国党军队还有什么区别?”停了一会,他又继续说:“我们是在少数民族地区,更需要铁的纪律,在这个问题上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他下令:“立即执行!”

军法如山。贺敏仁被处决的时候,痛哭流涕,高声呼喊:“冤枉啊冤枉,我只拿了百十个铜板……大哥大姐,你们在哪儿!快来救我啊……”他要那个永新老乡写的信,还没有来得及写哩……贺敏仁的叫冤可能是对的,因为长征路上的最强壮的民工,也很难一个人挑走1000多个银元,而贺敏仁身体单薄、年龄又小,怎么能拿走那么多银元呢?但他确确实实拿了藏民的铜板,触犯了红军铁的纪律。

结果,军委指示缓期执行的电报回来时,贺敏仁已经被枪毙了。

毛泽东始终没有收到处决贺敏仁的电报,也没有接到任何其他形式有关处决贺敏仁的报告,他对贺敏仁被杀一事毫无所知。一个多月后,消息传到了贺子珍耳里,她很震惊,又很伤心,偷偷地痛哭了一场。

对于这件事,红军中一时传说纷纷。有人认为是对的,应该严肃军纪,不徇私情;有人认为这是有意的陷害,故意打击贺自珍和毛泽东。贺自珍知道这件事后,很伤心。她想,是不是有人故意同她和毛泽东过不去,拿自己的弟弟开刀呢?但她控制住自己,客观地对这件事情作了调查。她了解到,弟弟贺敏仁的错误是严重的,但的确没有拿那么多钱,也不可能拿那么多钱。一个最壮的挑夫,也只能挑七、八百块银元,他根本拿不走一千多银元。况且,他随身就是一个小背包,一条小军毯,真有那么多银元也没处放。同他一起的战士反映,他是拿了一两块钱。因为拿的是铜板,一百个铜板也就值一元钱。对他有意见的人故意夸大了,而领导也没有做任何调查,不等中央批复,就采取了行动。她把了解的情况,如实向军委和毛泽东反映了,但她没有干预这件事的处理,更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采取任何报复性的行动。

谈到这件事的时候,贺自珍态度很平静。她说:“我们一家革命,小妹仙圆被敌人杀害了,没想到小弟敏仁竟死于自己人之手。如果这件事发生在平时,当然可以争个是非曲直,但当时是战争,是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不能干扰毛泽东对军队指挥工作的进行。即使是有人有意的陷害,我也要用红军的纪律约束自己,也要用红军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的亲人。”

贺子珍强抑内心的悲痛,没有告诉毛泽东,怕分了毛泽东的心,因为那时红军正处在危难时刻,革命太需要他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一部史诗般的过程,在枪林弹雨中激发出无数的精神,让人铭记。我大小的时候,接受了革命教育,通过老师和课本,我晓得了红军长征的故事,被跌宕起伏的情节吸引,也初初地感知一点红军的英勇和战争的悲壮。长大后,经历了读书考试、基层工作,很少接触革命战争年代的史实,也很少人谈及。只有不经意的网上浏览,或有长征的讯息跃入眼帘,也激化脑海。每每这个时候,我就在想,八十多年前,几万为天下劳苦大众求解放而浴血奋战的红军将士,有着怎样的一种精神呀?又有着怎样坚韧的意志呢?

带着求知和探究的心,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注意收集长征的纪实文章,逐渐地,我了解和加深了认识,被英勇的红军大无畏精神所感染,回想当下,革命战争年代奠定的根基,不禁感怀英烈的精神永存。长征所显现的“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尤其当前,世界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瓶颈时刻,面临国际国内的各种困难,我们怎么做?是瞻前顾后、止步不前?还是迎着困难,锐意进取?是不是要继承长征精神,越是艰苦越向前呢?不言而喻,我们当秉承长征精神,勇往直前,度过难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发展,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再继而在建国一百年现实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的攸关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周素园,1879年生于贵州毕节,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北京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秘书。1921年回到贵州,先后任贵州省政务厅厅长兼省府秘书长、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5年回到家乡毕节,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涉猎甚广。

“九一八”事变后,周素园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但苦于报国无门,内心十分苦闷,在家书中写道:“眼看祖国危亡迫在目前,真是一百二十个的惭愧。”

1936年2月初,红2、红6军团先后占领位于贵州西北部的黔西、大定、毕节,实现了战略转移第二步的任务——由黔东到黔西。

当红军快要打到毕节时,国民党专员莫雄叫周素园一起逃走。周素园却表示:“我没有多少家当,不必走。”莫雄吃惊地问道:“难道你不怕红军?”周素园平静地说:“我又没有鱼肉乡民,怕什么?”

红军攻占毕节城后,在位于城内十字街的周素园家里发现有许多宣传马列的书。翻开一看,上面圈圈点点,就报告给了红6军团政委王震和政治部主任夏曦。二人马上登门拜访,在询问了他的经历后,又问他为什么读这些书?

周素园回答:“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我研究马克思主义10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讲得对,你们共产党、红军,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

王震说:“你研究马克思主义好,我们共产党的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制定的。现在我们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你赞成不赞成?”

周素园说:“赞成,完全赞成。”

于是,在贺龙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诚心邀请下,周素园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并在家门口挂出牌子。一时间,黔西地区的反蒋抗日武装纷纷前来归附。

2月24日,贵州抗日救国军在毕节城内的小校场正式宣告成立,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

期间,红2军团政委任弼时专门宴请周素园,并请他给驻威宁的云南国民党军纵队司令孙渡写信,劝他不要与红军为敌。

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曾回忆:“周素园给孙渡写信,很有说服力。孙渡在威宁、昭通按兵不动,固然出于利害考虑,但其中也有周的影响。这种态势,有利于我们集中主力对付正面来的敌人,在毕节地区停留20天,休整补充。”

当红军准备撤离毕节时,周素园坚持要与红军同行。贺龙知道后深为感动,称赞道:“好啊!有骨气,我佩服,我就赞成这样的人,就是拿出18个人不去打仗专门照顾他,我也要抬着他长征。我们就同患难,生死与共喽!”

红军进入云南后,军团领导考虑到周素园体弱多病,怕他不能适应紧张频繁的行军作战,准备拿出一笔钱,送他去香港治病并做统战工作。可周素园坚决不同意:“我在中国的黑暗社会里摸索了几十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了红军,才找到了光明。请告几位首长,我周某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就这样,周素园坚持与红2、红6军团指战员一起,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走完了长征路。1936年12月2日,周素园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在保安,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泽东称周素园“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担任了八路军的高级参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在贵阳病逝。中共贵州省委赠送挽联:“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

1.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

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

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

可安排到最后,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吗。

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

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

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

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

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她坠落的声音那么小,她甚至没有挣扎,就顺水飘去……一去七十年!白云苍狗,世事变迁。很多事情改变了,但有些故事永远不会褪色。

就像此刻——一个垂暮老人,站在小桥边,凝视远方。山青水碧、草青花艳,和平的阳光照耀大地。

他的眼睛湿润了,半晌才说:“不一样了,但又一点都没有变。”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又开口说:“如果英子队长多吃一点东西,可能就能坚持下去,可能就……”老人缓缓地在草地上采来缤纷的野花,用颤抖的手认真地编起一个花环,轻轻挂在桥头……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黄克诚曝红军长征前绑架土豪的故事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黄克诚将军,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村人。父黄清主,性懦弱,凡事犹豫不决,致家境穷困不堪。将军自言,自幼至十九岁,未知过冬穿棉衣是何滋味。二十岁考取衡阳省立第三师范后,才穿上有生以来的第一件棉衣。

熟悉黄克诚将军者,皆称之“黄老”,上至领袖、元帅,下至战友、同事,均以“黄老”呼之。毛泽东亦呼之“黄老”。1958年6月,毛泽东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四年未管军事。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是黄老……”“黄老”即黄克诚将军也。是时,将军任职中央军委秘书长,五十六岁,毛泽东、彭德怀均年长于黄克诚。

黄克诚将军戴金边眼镜,清瘦儒雅,风骨岸然。因深度近视,目力所及仅三四米,常错认对面之人,故人称“黄瞎子”。将军心善慈悲,待人随和,但不修边幅。军帐中,帽戴不正,衣不扣纽,鞋不拔跟,常事也。衣破,露肌肤;鞋破,露脚趾,照常出没大庭广众之中。与人谈话,喜蹲踞于地,裤腿上卷,如乡村老汉。

红军时期某日,邓逸凡将军至黄克诚处汇报工作,见几位团长正于其屋中闹腾,解包袱,翻箱子,吵吵闹闹。忽然一人大叫:“这里有一条烟!”众皆来抢,你一包,我一包,一散而光。黄克诚将军则安坐一旁,笑眯眯、慢悠悠曰:“不要拿光了,留点给我啊!”其时,黄克诚将军任职红三军团第三师政委。

1931年11月,时任红军第三师政委的黄克诚随王平团部行军。将军眼近视,目力不支,警卫员以木棍拉其手,导其行。某夜,王平与其同行。王平走,他亦走,王平停,他亦停。后王平佯装跳沟,他亦使足气力跳。如此多次,始觉上当,斥之曰:“捣蛋鬼。”此后,凡见王平皆以“捣蛋鬼”戏称,直至古稀。1996年3月26日,笔者至北京访王平将军,王平将军谈及此事仍忍俊不禁。

长征前夕,红三军团于江西苏区绑架一王姓土豪之子,索其财以做军饷。王土豪宁舍其子不舍其财。红军无奈,携其子长征。黄克诚将军善待之,爬雪山,过草地,皆命伙夫以箩筐担其行,并与其同拽马尾巴攀山越岭。解放战争中,王土豪之子升任团长,战死沙场,年仅二十。将军厚葬之,哭之甚切。南方人“王黄”不分,皆以其为黄将军亲生骨肉也。

黄克诚将军长兄,一农夫也。湘南暴动失败,将其弟藏匿于猪圈顶棚。官府追捕,乡绅逼供,无所畏惧也。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将军官至总参谋长,兄仍居乡下。乡人劝其进京谋职,兄曰:“他当他的官,我种我的地。”1959年,庐山事件后,黄克诚将军长兄急赴京探望。将军告之已解职,兄喜曰:“这些年,你做了大官,叫人担心死了,现在不做官了,太好了。”又曰:“做官,太险,官愈大愈险。不如青菜萝卜保平安。”一介农夫,有此真知灼见,非凡人也。

1959年8月,黄克诚将军以“右倾反党”罪被解职,以观后效。将军有诗记其时心情云:

少无雄心老何求,

摘掉纱帽更自由。

蛰居矮屋看世界,

漫步小园度白头。

书报诗棋能消遣,

吃喝穿住不发愁。

但愿天公勿作恶,

五湖四海庆丰收。

将军被解职后,虽赋闲在家,仍心忧天下。他极关注农事,常备一花瓷脸盆,置院中接雨雪,以测水量、断农事。久旱逢雨,则喜形于色;阴雨连绵,则愁眉不展。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皆不变其法。雨为天公所降,感天而喜,揽天而悲,为大境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952 字

+ 加入清单

来自四川的小伙子贺大彬,在长征时担任团部通讯员,工作虽然辛苦,但也有几件苦中作乐的事情让大家开怀。

部队到了成都西边的卢山县城边,横在大家面前的是一条河,桥被敌人拆掉了,部队前进受到了阻拦。周围的野草、树皮都被战士们吃光了,贺大彬饿得头晕目眩。就在一个山坡上,他发现了一个蜂窝,想也没想,上去就想抓一把蜂蜜吃,蜂蜜还没吃到,倒是成群的蜜蜂朝他飞来,结果满脸被蜜蜂蜇得都是包,眼睛肿得都睁不开。贺大彬只好气急败坏地往队伍中跑。回去战友们见了他,先吃了一惊,接着大笑起来,有人开玩笑说:“你吃什么好吃的了,一会儿不见就吃得这么胖?”

部队一休息就漫山遍野找吃的东西,经常组织人去山林里找野牛。有一次,大家好不容易抓到两头野牛,用绳子捆好,交给贺大彬看管。野牛力气大,使劲挣扎,好几次都把贺大彬拽倒在地,终于,其中一头趁贺大彬不注意,挣断绳子跑了。没有人责怪贺大彬,大家把剩下的一头杀掉煮了吃,一人分到二两牛肉和一小块牛皮。路上饿了就把牛皮拿出来嚼一嚼,一连两三天,把那块小牛皮嚼得像棉花套一样,才吃到肚里去。

长征途中,战斗经常发生。一次,他们在一个村子附近突然和敌人遭遇,考虑到自己人数太少,只好撤退,敌人紧追不舍。贺大彬和五个战友被困在一个山坡上,脱不了身。敌人喊话要他们投降,他们就趁机设了一计。两个战士原地瞄准敌人,准备好手榴弹,其他四个人放下枪一齐举手喊:“我们投降。”敌人一个连长带着一个班上来了,他们埋伏的两个同志一排枪结束了敌方连长,两颗手榴弹炸死3个敌人。

但到了天黑,敌人还是不退。他们就又设了一计:贺大彬在山头假装团长,另一个战士装营长,还有一个假装通讯员,另外三个战士散开监视敌人。

山上“团长”大声问:“你们是哪个部分的?”

“通讯员”也大声反问:“你们是哪个部分?”

“团长”回答:“我们是红二团。”

“通讯员”马上报告:“前方发现敌情。”

于是“团长”命令,“一营从右边包围,二营一个连向左包围,四连从正面冲下去。”他们几个战士随即猛烈开火,把枪管都打红了,敌人一时搞不清情况,不敢进攻,犹豫再三,最后还是被吓跑了。

敌人跑了后,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头上的汗也流个不停。幸亏贺大彬当时很镇静,如果演砸了,六个战士将全部命丧黄泉。回去,大家都知道了贺大彬的光荣事件,从此,他又多了一个名字:“贺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背后的故事

全文共 3587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五号首发成功,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实现升级换代,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是由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关键一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017高考素材:长征五号首发成功背后的故事,欢迎阅读。

2016年11月3日,中国海南文昌。发射场的塔架前,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静静矗立

“……5、4、3、2、1,点火!”随着01指挥员按下点火按钮,火箭在山呼海啸的轰响中,喷射出耀眼的白色尾焰拔地而起,冲上云霄。3公里外的参观点,响起了一阵阵热烈欢呼声,“成功了!成功了!”发射场的航天工作者们激动地握手,拥抱,轻轻拭去从眼角滑落脸颊的泪水。

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从2009年9月开工奠基、2014年11月基本建成,到今年6月25日圆满完成长征七号首飞任务,11月3日圆满完成长征五号首飞任务,这座满足了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和新型航天器发射任务需求的航天发射场,在牢记使命、铁血担当的航天人的无私奉献下,铸就了中国航天的座座丰碑。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前夕,记者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探寻火箭呼啸升空的炫目尾焰背后的故事,走近这些忠诚奉献的航天战士,致敬他们在中华民族筑梦路上的坚守。

一条路,一段航天情——

“参与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海南岛上春风暖,好花叫你喜心怀……”提起海南,椰林、海浪、碧空、阳光,旖旎的自然风光让远方的客人陶醉不已。但有一群航天人,他们用心血和汗水在文昌这座琼北古驿筑航天之梦。

11月初,北方气温骤降至零下,平均气温二十五度的海南岛内依然随处可见葱郁的椰林。走进文昌航天发射场场区,记者立刻注意到有一条主干道通向508指挥控制中心,路牌上的标注显示这条路的名字是“航天路”。不仅如此,“问天路、长征路、星光路、嫦娥路、北斗路”……这一条条连接着发射场区内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固定勤务塔、垂直总装测试厂房、火箭水平转载准备厂房、地面站、科研试验协作楼等建筑的道路都拥有散发着诗意美丽的名字,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工作人员介绍,这些路名都是2014年6月场区建设完成后,面向所有发射场航天人征集,从2000多个创意中选出的。

星光路是为了纪念征地移民搬迁的龙楼镇星光村全体村民的无私奉献,长征路的寓意是发射场内的航天人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每一条路,都是一个个故事,都是一段段航天情。

很多当年文昌发射场的建设和创业的航天人最近专程回来,只为看一看火箭在这块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腾空而起。“实在无法回来的同事,都强烈要求我们在现场录下长征五号发射的小视频发给他们看。”区内警卫和消防工作的负责人伍刚告诉记者。邻近火箭发射的日期,伍刚和他的同事们愈加绷紧了弦,8个人一岗24小时值班,同时负责4个岗哨。警戒换岗时,换下来的人有时要马上补充到应急小分队里,“一个人掰成两块用”。

计划部的李彦彬昨天刚完成总检查测试,因为在发射场内淋了一场暴雨,喉咙还有些沙哑。与发射场内大多数工作人员不同,在酷热难耐的海南,李彦彬一年四季都穿着长袖衣服。“我们需要长时间在户外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督,穿短袖的话很容易晒脱皮。”火箭发射前有60天的任务周期,期间李彦彬原本有三、四次调休机会,但都在工作岗位上度过了。他一点不后悔:“我是一个航天人,能参与长征七号、长征五号两型火箭发射是我一生的荣耀。”

艰苦创业,无悔建设——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这是发射场人人熟知的航天格言,也是全体航天人矢志航天的忠诚写照。航天事业是千人一支箭、万人一颗星,火箭的华丽升空靠的是千千万万的航天人在数以万计的环节中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飞天梦想,是在荆棘与汗水中起航的。2007年,党中央高瞻远瞩——在海南文昌建设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场。2011年10月,航天人们千里辗转奔赴海南。

“看,这就是发射塔架的所在地。”计划部助理周江指着照片中的一片荒野,激动地说。回忆起当初的情形,周江的话匣子一打开就关不上了。“夏天太热了,地面最高温度超过45度。”“被蠓虫咬了不能挠,一挠皮肤溃烂一片。”发射场负责保卫工作的李寒剑还告诉记者他们总结出的许多“经验”:“走夜路必须带手电筒以避开毒蛇。在房间里放雄黄,保持房间的干燥、除湿,也能有效避免虫蛇蚊蝇。”

扎下根来的航天人很快适应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吹响“扎根海岛”的嘹亮号角。没有宿舍就住民房,没有办公室就修建简易板房,食堂太小就分批吃饭,没有会议室就在仓库开会……“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周江说。随着一次次“大会战”、“突击战”、“攻坚战”,一个个工程从图纸变成现实,航天人在文昌建设出了新的航天奇迹。

在火箭垂直总装测试厂房内,能看到一群身穿橘红色工作服的小伙子,他们就是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首支吊装团队。担任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吊装”01指挥员张再经告诉记者,火箭吊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火箭进场并经过水平测试后,将通过吊装工作将各级火箭和助推器垂直组装成一个整体,以便后续垂直测试、转运及加注发射等任务的顺利开展。由于工程结构原因,坐在操作间里的行吊操作手无法亲眼观测吊钩的位置和产品的状态,他的一切操作都要以吊装指挥员的哨音、指挥旗语和口令为准。吊装团队能做的,只能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性训练,来一遍遍强化整个团队的默契程度。“每天重复同样的动作,没有人说苦,也没有人说累”张再经这样描述吊装团队每天的工作。

长征五号火箭从进场到组装,再到转运,直至最后发射成功后的撤场,离不开发射场的特装车司机。2016年9月,长征五号火箭分散在8个超大超长集装箱中,经由海运从天津港运至海南文昌清澜港。特装车司机朱尚尚和同事于金伟的任务就是分别驾驶1号和2号火箭运输车,将最大的两个火箭箭体集装箱从码头运至发射场区。特种装备车辆装满燃料后车重达150吨,时速必须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以内,封闭驾驶室由于防爆要求,没有安装空调,“从码头到场区的一个半小时,驾驶室温度至少40度,到达目的地后,全身湿透了。”记者在场区内见到了特种车辆,车身宽6米左右,足足占据两个车道,下方有56个轮胎,整个车远看就像一个巨型平板车。“接下来,我们还要保障载荷转场,液氧、液氮、液氢拉运,火箭集装箱运输等任务圆满完成!”朱尚尚自信地说。

不忘初心,使命托举——

“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火箭发射的万众瞩目时刻,亿万中国人都会在电视、网络、广播上听到一个口令:“……5、4、3、2、1,点火!”它出自火箭发射的01指挥员。01指挥员是航天发射的大脑,是火箭发射任务技术上、指挥上的NO.1,是火箭能否“顺利发射、准时发射、安全发射、成功发射、圆满发射”得以实现的关键。刚刚于6月25日担任长征七号火箭发射01指挥员的王光义回想起当时发射的场景,“不到火箭成功发射那一刻,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放松。”

胡旭东是长征五号火箭首飞任务的01指挥员。长征五号火箭演练任务期间,在泄回液氢对接二级氢排连接器时,突发重大故障,氢箱测压管与箭上连接处氢气泄漏,氢浓度报警仪瞬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随时可能发生爆炸危险。胡旭东没有丝毫的迟疑、果断决策应急处置,与一线参试人员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成功处置这一重大故障问题,完成氢加排连接器脱落二次对接,创造了世界航天奇迹。“这期间没有吃一口饭、没有休息一分钟,直到故障排除、危险解除,我们才松了口气。”胡旭东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把航天人的使命装在胸膛。

在长征五号火箭发射前,记者见到了空调及供气保障团队的负责人刘思。每次任务来临,该团队都是发射场最忙碌的单位之一。交谈中,他的眼神不时瞅着前方,回过头去,集中控制台上显示的一条流量曲线突然上升。“液氮泵频率增大至45赫兹,注意观察压力。”刘思给操作手下口令。

进入发射场技术区冷冻站,这里发出的噪音超乎想象,90分贝的噪音超过人正常承受的范围。9月的海南中午日照强烈,呆在冷冻站的值班室里,依旧可以感觉到热意。“虽然长期为中央空调提供冷源,但是冷冻站的机房却没有空调。“长征五号首飞任务来临后,冷冻站为了维护空调冷水系统,24小时上班,人机不离。”冷冻站岗位负责人王西虎告诉记者。

采访时,有通报“文昌至龙楼某段光缆中断,请组织抢修!”皮肤黝黑的李荣斌拎起工具箱,带领抢修分队迅速奔向抢修车,在光电缆岗位工作了18年的李荣斌已经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这样的抢修了。

习近平主席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当火箭冲上云霄,飞向太空时,人们应该铭记:火箭的腾飞,离不开千千万万把岗位当战位、视使命如生命的默默奉献的航天人。他们是平凡的,却因逐梦而卓越。航天人将忠诚、使命与担当融进血脉,用实际行动践行航天梦想,弘扬航天精神,走好航天人的长征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红军长征的故事征文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电影《长征》向现代人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感人情景,其中有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彭德怀:‘何止我们在饿肚子啊!主席也断了粮昏迷中的恩来同志也没有吃的......彭德怀的这句话道出了千千万万红军的苦,生活艰难,连最基本的粮食都没有一点,但他们并没有就此倒下,没有物质就用精神食粮来弥补。他们靠自己对革命的忠诚,对全国人民的关爱,对人民的责任支撑着自己,他们告诉自己,要坚持!他们一直撑到最后,一直撑到革命胜利了才终止。

“彭德怀猝然拔出手枪,对准战马扣动了扳机。”没有粮食了,为了救战士们,彭德怀把目光投向了跟随自己多年的战马他想用战马来挽救战士们的生命,终于他横着心,对准自己心爱的战马扣动了扳机。战马倒下了,战士们又重新站起来了。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胜利。

......

看着这部感人的电影,读着这篇感人的文章,就如同走一走长征路,就会更加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要珍惜这靠无数战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名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135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有名的长征故事五:

长征的时候,肖彬在红二方面军 6 师 18 团 9 连当指导员。泽章坝遭遇战中,他负了重伤。过草地的时候,上级给了他一匹马,并安排连里的小通讯员吴玉民照顾他。

小吴这年刚刚 16 岁,个子不高,黑黑的,长得挺结实。别看小吴年龄小,可是很会照顾人。每到宿营地,他都先找到一块干燥或者背风的地方,把自己那床补丁摞补丁的破被铺在地上,扶肖指导员歇下后,马上支起小铝锅烧开水,给指导员洗伤、消毒,然后拿出半小瓶儿红汞(这是当时他们部队唯一的药品)为指导员换药。

部队一天一天朝前走,肖彬和小吴的粮食袋越来越轻了。伤势好一些,肖指导员开始硬撑着帮小吴打些下手,到了宿营地,小吴拣柴火烧上饭,然后肖指导员看着火,小吴就去放马。

这几天,小吴不用肖指导员烧火了,放马走的时候,他总是带上小锅,说是可以边放马边烧饭,两不耽搁。每回,他都是很晚才回来,把小锅里热腾腾的饭盛给指导员吃。指导员一让他吃,他就笑着拍拍肚子说:"看,鼓鼓的,早吃饱啦!"

可是,指导员总是觉得小吴好象越来越瘦弱了。刚出发时,他每天都马前马后跑来跑去,不知道什么是累似的,可这一段,他不光不大跑了,而且走路急一些都气喘吁吁,满头大汗。指导员让小吴爬坡时抓着马尾巴,小吴总是笑笑,坚持自己走。尽管他老是帮作笑容,可指导员却看出他在瞒着什么。

这天傍晚,小吴安顿好指导员,又去放马了。

肖指导员悄悄跟上了他。但由于腿上有伤,他只有慢慢地爬,被远远地落在了后头。当他在一处小树林追上小吴时,小吴正端着锅,一口一口地吃着什么。

"小吴!"肖指导员轻轻唤了一声。

小吴吃了一惊,一看是指导员,急忙把小锅藏在了身后,稚气地笑着问:"指导员,你怎么来啦?"

肖指导员没有回答,仍然向前爬着。小吴赶紧起身扶他。指导员顺手端起了小锅。小天急忙用手去捂,指导员用命令的口气说:"把手拿开!"

小吴只好拿开了手。

肖指导员凑着火光向锅里一看:天啊,这能叫饭吗?一锅黑乎乎的草根树叶,即使是饥肠辘辘的时候,见了它也就"饱"了,而这位只有 16 岁的小鬼,为了照顾战友,自己竟用它来充饥......肖指导员的眼睛模糊了,这时,他的耳边断断续续传来小吴低低的哀求声:"指导员,你别生气,你批评我什么,我都接受......"

肖指导员能批评小吴什么呢?他放下小锅,一把将小吴紧紧地抱在怀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途中张国焘为何哭诉的故事

全文共 2800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张国焘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这时,胡宗南1军部队正在机声隆隆中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向西兰大道推进,已经过了咸阳。

朱德见张国焘的态度,很忧虑,感觉在此千钧一发的时刻,张国焘又要搞分裂。这怎么行呢?

他来到张国焘的住处。张国焘见他进来,厌恶地瞪了他一眼。

朱德说:“国焘同志,你的意见还是西去吗?”

张国焘说:“我是主官,我要为全军负责。”

朱德说:“难道我们就不为四方面军考虑吗?”

“我就是考虑你为一方面军考虑过多嘛。”

“你这是什么话!像一个共产党人说的话吗?”

“这是事实!”

朱德说:“西进的意见是孤军深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你对黄河以西的情况并不熟悉,对青海并不熟悉。你说翻越祁连山到甘肃西部,这都是想当然。青海的‘三马’比宁夏的‘二马’还反动,战斗力还要强。在没有根据地的情况下,部队在回民区域长途跋涉,人吃马喂怎么解决?你考虑过吗?”

张国焘瞅了朱德一眼,扭过脸不说话。

朱德继续说:“我们必须按照中央来电的指示,二方面军从西和、武都东进,去拖住胡宗南、朱绍良,使胡、朱不能西进;四方面军要占领隆德、静宁、会宁,控制西安至兰州的大道,与固原的一方面军靠近,阻止胡宗南、朱绍良西进,实现3大主力会师。”

张国焘不满意地瞥了朱德一眼,心想,我刚刚派人杀了你的战马,你就不害怕吗?

陈昌浩在会前就与朱德、刘伯承谈过了,几个人都觉得这次无论如何要与一方面军会合。红军不能再分裂了,再不能发生松潘战役前的情况了。一、四方面军闹分裂受损失的是革命事业。

西北局开会时,陈昌浩第一次与张国焘唱了反调,主张北上静会地区,会合一方面军,北上抗日,与敌人决战。

陈昌浩是四方面军的二号人物。他体格魁梧,浓眉大眼,仪表堂堂,作为政治干部指挥作战十分勇敢剽悍。在川陕根据地时,有一次他凌晨上山头查哨,他不知道山头已经被敌人占领,一线部队没有报告。他带着警卫员上到山头,就被敌人按倒了。他块大力不亏,黑暗中翻身拔出手枪打倒几个敌人,飞身跳下山头。

这座山,现在被当地政府命名为“红军山”。

张国焘见陈昌浩都反对他,气急败坏,说:“昌浩呀昌浩,你都反对我呀,我这个总政委不干了。”说着,张国焘作战方案也不做了,气呼呼地离开了会场。

大家面面相觑,朱德打破沉默,对陈昌浩说:“他不干,我们干吧,中央的部署不能耽误。胡宗南不等我们啊。”

陈昌浩说:“这次再不能分开了,一定要与党中央会合,按多数同志的意见办。”

陈昌浩和朱德领着参谋们做方案,首先以朱德、张国焘、陈昌浩3人的名义向中央报告,中央领导的顺序是林育英、毛泽东、张闻天等,报告说:“决定四方面军全部向定西、会宁、静宁线活动,以会合一方面军夹击与迎击胡宗南部为目的。”

第二电以“朱张”的名义下达各部队,下令红四方面军准备执行中革军委的抢占陕甘大道的战役计划:“静宁、会宁战役是消灭胡宗南,争取一、四方面军会师的重要关键,望即在干部及战士中进行热烈的战斗动员”,“大大发扬阶级友爱,保障一、四方面军亲密的兄弟团结”。

第三电是朱德个人给“毛周彭”的密电,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他与中央领导的亲密无间的关系。电报说:“张于本日已北进,我明日率总部行动。每晚请通知敌情一次,并切实联络。亲译密电悉,已释疑虑,现迅速取得会合在会宁道上以便消灭胡敌。”

不料,电报稿送到电台,电台已经接到张国焘的命令,各部队电台不得接受朱德的电令,凡未经张国焘签署的电稿一律不准拍发。

朱德知道后很着急,对傅钟说,你是四方面军的,又是西北局的组织部长,你出面吧,给他们讲讲组织原则。

傅钟立即就去找电台同志。

电台同志也感到问题严重,气氛很紧张。

张国焘临走时安排了人“看住”电台。

大家都怕张国焘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手段。

傅钟先表扬了电台的工作,然后说:“有人反对北上的决议,总司令不赞成,要向中央报告,要召集人继续讨论,这是关系红军前途的大事。下级要服从上级,你们说总司令的电报要不要发出?”

电台台长王子刚站起来说:“给总司令发报!”

3份电报发出时已经是22日凌晨了。

张国焘气呼呼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他一个人在油灯下琢磨,我若执行静会战役计划,势必与一方面军会合,会合就是要交出兵权,统一领导,统一指挥,那时一切都完了。第一步夺了我的兵权,第二步就要给我清算另立中央的错误,开除党籍,军法从事。不行,不行。

他没有料到的是连他一直重用栽培的陈昌浩都反对他,真是没想到。不行,要找他谈谈。他不能带头反对我呀,影响太大!

他深夜3点到陈昌浩房间找陈昌浩说,你无权改变我的决定,你与朱德命令四方面军北上是错误的。毛泽东、周恩来让四方面军单独对付胡宗南是要消耗四方面军。今天的革命形势应当保存四方面军,会合的话,那就一切都完了,要开除我们的党籍、军法从事。说着说着,他竟哭了起来。

陈昌浩说:“谁有权决定,要看是否符合中央的要求,你不北上的决定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与中央会合,会合后就有办法了,分裂对中国革命是不利的。我们是党员,有错误要向中央承认,听候中央处理,哭是没有用的。”

张国焘一听陈昌浩的口气,愣住了。

他一甩门出来了。

陈昌浩的反对,更使他感到自己的分裂行动的严重后果。

20日夜间,张国焘从陈昌浩房间出来,他的恐惧感更加强烈。

他考虑必须像反对松潘作战计划一样,坚决反对静会作战计划,北上就是他的末路,就是他的破产。他为自己在理番县卓木碉的分裂行为后怕。

他走到地图前,看着地图,觉得现在渡过黄河很容易,不需要同胡宗南的部队决战。所以,他要从根本上推翻会议决议,要四方面军部队坚决“自主即速采取第二方案”,到甘肃北部保存实力。

他觉得自己在总部太孤立,必须到“前指”去,以“前指”的名义给部队下达命令,要部队先过河。于是他带着警卫部队和骑兵21日跑到四方面军漳县三岔村前敌指挥部,见到徐向前后,就叫把周纯全、李特、李先念等都找来。

这些同志都来到后,他流着眼泪说:“我是不行了,我这个主席干不了了,让昌浩干吧!我到陕北准备坐监狱,开除党籍,四方面军的事情,中央会交给陈昌浩的。”

大家听后很愕然。

然后,他指着地图说,陕甘北地区地瘠民贫,不便大部队解决军粮问题,如果转移到河西兰州以北地带,情形会好得多。各部队要停止北上,回头西进!以程世才、李先念30军一个军从永靖、循化一带渡过黄河,抢占永登、红城子地区作为立脚点;以孙玉清、陈海松9军在黄河渡口附近活动,吸引和牵制青海的马步芳敌;而后,再加董振堂、黄超5军一个军再渡河北进。同时,部队立即开始调动。

陈昌浩连夜赶来后,见漳县“前指”都同意张国焘的意见,也就没有再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3812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九三四年十月到一九三六年十月,红军长征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有千千万万的人壮烈牺牲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的人在磨炼中前进,成长为更加成熟的革命战士。

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就是这样一位从磨炼中走出来的女英雄。她的人生并没有因为一开始的艰难而灰暗,反而在奋力拼搏之下,走出了一个光芒四射的新人生。长征中,她更是承受了巨大的悲痛,顽强的继续战斗,成长为中国第一位女将军。

一九零八年一月,李贞出生在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这是一个十分不幸的家庭,她的家里仅有两亩薄田,遇上旱涝灾害时,几乎什么都不长。父亲李光田见又是一个女孩,十分失望,连名字都不取了,就叫她“旦娃子”。

父母亲生了六个女孩,一家人就挤在几间茅草房里。冬天,草房四处漏风,一家人只好紧紧地靠在一起互相取暖。但这样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在李贞最小的妹妹出生才两天的时候,她们的父亲便一病不起,没多久就离开了人世。

李贞原名叫旦娃子,这是小名。旧社会的女性,饱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她连一个大名都没有,李贞这个名字还是参军时取的。李贞是旧社会中典型的受害者。

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孤儿寡母很难维持生计,李贞的母亲含着泪,把她送给一户姓古的人家当童养媳。以前,生活再苦,都是在亲人身边,但这一次,到陌生的人家,李贞的苦难生活才真正地开始了。那一年,她才六岁。

所谓的童养媳,实际上就是粗使的丫头。打水、砍柴、洗衣、做饭、带孩子……这些都要六岁的她来做。早上她要去打水,盆又大又重,端不动,就要挨打;她要去砍柴,砍了背不动,回来得晚了,也要挨打;她要负责照顾一个比自己还大的孩子,背不动把孩子摔着了,更要挨打。

在婆家生活的那些日子,每天过着被公公婆婆打骂的生活,一边干活,一边伺(cì)候大她四岁的“丈夫”。

就这样,在无尽的苦役和打骂中,“旦娃子”度过了苦涩(sè)的童年和少年。熬到了十五六岁。

一九二四年一月,李贞与“丈夫”举行了婚礼,但婚后生活并不融洽(qià)。有的时候,婆婆提出无理的要求,她跟婆婆讲理,丈夫见她不听婆婆的话,抄起棍子就打。

李贞无法忍受在婆家的生活,她觉得生活很绝望,就想到自杀,邻家的刘婆婆劝她说:“旦娃子啊,这就是女人的命啊,女人应该认命啊!”

但李贞不认命,她年轻的心里总是燃烧着反抗命运的火种。

一九二六年的一天晚上,李贞的姐姐悄悄告诉她:“咱们这里来了共产党,还成立了妇女解放协会呢。

共产党说:人人平等,凭啥咱妇女就得受欺负?咱们要跟着共产党闹革命。”

“革命?”李贞当时并不能理解这两个字的全部含义,但她从姐姐的话语中能到感受到,“革命”就能使穷人不受压迫,过上好日子。

“旦娃子,跟姐姐一起闹革命吧。”姐姐拉着她的手,她能感受到姐姐激动的情绪。

第二天,姐姐带她到永和区秘密地参加妇女协会。接待她们的同志了解到她是个童养媳之后,当即就同意了,并随手递给她一张表问:“填什么名字呀?”

“旦娃子。”李贞说。十八年了,她一直叫这个名字。

接待的同志拿着笔,望着她:“你姓旦啊?有这个姓吗?”

“你再想想。”那位同志说。

李贞不好意思了,站在一边想啊想。一个词突然闯进她的脑海:忠贞不渝(yú)。这几天,她听有些人说过,忠贞就是忠诚不变,要使穷人过上好日子,不就是要忠贞吗?

于是,她试探着问:“同志,叫李贞行吗?”

接待同志高兴地说:“好名字啊!”边说边在登记表上写下了:李贞。

从此,李贞头也不回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接下来,李贞受到了共产党的教育,渐渐明白了“革命”的真正含义。这位受苦受难的旧社会女性,一听说革命可以使妇女翻身,让穷人过上好日子,一心想脱离苦海的她,就把全副精力都投入到革命中去了。

一九二六年十月,北伐军进入了浏阳,李贞带领着一批进步妇女搞宣传、做军鞋,为北伐军征兵筹粮,成了永和地区非常有名气的女革命家,同一年的冬天,她被选为永和地区妇联委员。一九二七年三月,李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九二七年四月,大革命失败了,白色恐怖笼罩着湖南城乡。许多女共产党被杀害了,敌人还在城墙上悬挂共产党员的尸体。但李贞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她秘密地联系上了几个同志,成立了临时的党支部,继续做地下工作。

工农革命军开赴井冈山后,李贞又参加了浏东游击队,他们以极为简陋的武器与敌人周旋,坚持武装斗争,此时的李贞已是一位老革命志士。在敌人派兵围攻游击队时,李贞带领游击队依靠有利地形,击败了敌人一次又一次冲锋。

第二天傍晚,枪声少了。游击队长考虑李贞怀有四个月的身孕,便让她和几名游击队员先走。

李贞坚持守在阵地。许多战士都牺牲了,天黑了下来,敌人燃起火把搜山。李贞临危不惧,带领游击队员顽强抵抗。子弹打光了,他们就搬起石头朝敌人头上砸去。敌人还是围上来,李贞和剩下的队员退到了祖师岩的悬崖上。

“抓活的!”

“抓活的!”

敌人一步步向他们逼近,眼看就要攻上来了,李贞对仅剩的4名游击队员说:“不能让敌人捉活的,往下跳!”

话音刚落,她第一个纵身跳下了万丈深渊。

幸运的是,李贞没有在这一次战斗中死去,她卡在崖边的一棵树上;不幸的是,她的孩子夭(yāo)折了。在两名幸存的战友的搀扶下,李贞咬着牙坚持走了五十多里路,终于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胆小怕事的婆家怕被李贞连累,连忙一纸休书送到了李贞的娘家。从此,李贞结束了童养媳的命运,开始了新的恋情。

李贞一九二六年走出婆家闹革命的第一天,她就认识了当时任中共永和区委书记的张启龙。张启龙亲切和蔼,革命觉悟高,对同志们的问题总是耐心地解答,李贞从他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革命道理。

一九三零年,在张启龙的父亲、叔父、妻女和堂弟……所有亲人都惨遭反动派杀害后,李贞为了安抚失去亲人的张启龙,同时也为了报答张启龙对自己的关爱,悄悄地为张启龙送去热饭热菜、帮他洗衣服,打扫房间,还特意做了双布鞋放在他枕头下。两人之间渐渐产生了真挚的爱情。

一九三二年,经过组织上的批准,二人喜结连理。这是李贞的第二次婚姻,是她自己用热情如火的心追求来的。但不久,张启龙被错误地打成“改组派”。为了不连累李贞,张启龙痛苦地在保卫局事先准备好的“离婚申请书”上签了字。一对恩爱的伴侣就这样,在彼此不情愿的情况下洒泪分离了……一九三四年八月,蒋介石调集一百三十个团的兵力,对红军湖南、湖北和四川地区的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

同年十月,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会师后,转战至湘西开创了新的根据地,并在湖南省永顺县的塔卧镇成立了新的省委、省军区。

原为红六军团组织部长的李贞,调任为省军区组织部长。为了巩固和发展这块新的根据地,贺龙率主力东进,向常德等地区展开攻势,而任弼时则率余下的部队在永顺和附近的桑植、大庸等县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发展革命武装。

作为部长的李贞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到发动群众的工作之中。这时,红二、六军团已经完成了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任务,于十一月中旬踏上了万里征途。长征初期,在任弼时夫人陈琮瑛的撮合下,李贞和第三任丈夫甘泗淇喜结连理,这对夫妻一起走上了长征之路。

李贞是怀着身孕开始长征的。一路上,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忍耐着各种恶劣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

跨过了金沙江,又渡过了大渡河,翻过了一座雪山又翻过了另一座。一路上忍冻挨饿,她的身体一直不好。

长征征途漫长而艰难,战斗频繁,对每个红军指战员都是极大的考验,而对于已怀孕的李贞来说,困难就更大了。

在过草地时,由于过分劳累、加上饥寒交迫,李贞怀孕七个月的孩子早产了。

生孩子很痛苦,特别是临产前昔,在旷(kuànɡ)野中生产的李贞疼得死去活来,全身的骨头都像散架了一样,人酸痛无力。因为当时没有吃的,她的身体本来就很虚弱,还要花很大力气生下一个小孩。

她喊得嗓子都哑了,面黄肌瘦的脸上眼窝深陷,双手因为疼痛而挣扎着,紧紧抓着垫在身下的衣服……孩子好不容易生下来了,她的病体还没有恢复,根本没有奶水。当时全军都断炊了,没有能充饥的粮食,孩子饿得啼哭不止。

尽管战士们对小生命百般呵护,拿出自己舍不得吃的青稞面,用水调和一下,给孩子吃,但根本不解决问题,没等走出草地,这个可怜的小生命就夭折了。

而李贞由于产后没能休息,再加上伤寒病的侵袭,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怀过孕,这是甘泗淇和李贞夫妇为革命战争做出的巨大牺牲。当他们夫妻二人相互照顾着,齐心协力地随红军部队,顺利到达陕北时,贺龙高兴地称他们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妻。”

李贞和丈夫甘泗淇终身未育,但他们抚养了二十多个烈士遗孤。李贞用行动把伟大的母爱无私地奉献给了她的孩子们。

也许,长征并不是李贞一生中最困苦的时候,但长征是李贞付出得最多的一段人生路。虽然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李贞毫不后悔曾经参与了长征,见证了那段英雄的历史。

这就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贞的故事,大大小小的斗争,使得她在长征中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精神,这位女英雄用她光彩的人生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新的长征路正等着你们去参与,以大无畏的精神勇敢前进吧!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恩来在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们来听听驻马店泌阳县宋书仁老人讲述他爷爷和红军的故事

“民国二十三年冬天,那次过红军住俺这儿,开始人们有点儿提心吊胆,可是见他们个个都喊大爷长大娘短的,很家常,就放心了。他们做饭用户家(本家)的锅,吃饭先给户家盛。第二天早晨老早就起床了,把睡时铺的稻草收拾干净,整理好,放回原处。又把屋内院外打扫一遍,还把户家的水缸打满,他们用过早饭临走时,还挨家挨户问问丢失啥东西没有。”

宋书仁说,“村上老百姓从没见过这样有规矩有礼貌的兵。部队走后,人们都说,这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真好,在咱这住一搁和(一晚上),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又说,这红军去北方打日本鬼子的,听着真开心,真来劲。其中有位教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古训,是真理。俺这儿乔蛤蟆的儿子就是这次参加红军,跟部队走了。”

在宋书仁的家中,记者见到了曾经红军住过的地方,茅草屋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带有大院子的砖瓦房。

作为一个生活在红旗下的当代青年,享受着革命先人的奋斗成果,是幸福的一代。我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乐于牺牲,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名人故事: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全文共 1118 字

+ 加入清单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共产党。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

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

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

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

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

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

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

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毛泽东在长征途中训斥林彪的故事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遵义会议之后,红军采取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声东击西,忽进忽退,牵着蒋介石的鼻子四处兜圈子,弄得蒋军晕头转向。但同时,在红军队伍中也有不少官兵想不通。红军长途奔袭,疲惫不堪,打仗不多,走路不少,因此,不满和牢骚开始出现。这种不满情绪,基层官兵有之,高级干部也有之。其中,林彪就是最典型的一个。

红军渡过金沙江到达会理后,林彪突然在军团部当众给彭德怀打电话:“现在的领导不行了,你出来指挥吧。再这样下去,就要失败。我们服从你的领导,你下命令,我们跟你走。”在场的聂荣臻当即严肃地批评了林彪:“你是什么地位?你怎么可以指定总司令,撤换统帅?我们的军队是党的军队,不是个人的军队。谁要造反,办不到!”“如果你擅自下令部队行动,我也可以以政治委员的名义下令给部队不执行。”

但林彪听不进劝告,起草了一封给三人军事小组(即王家祥、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信,要求毛、周、朱下台。他在信中直截了当地说:“毛、周、朱领导会失败,你下台吧!”

他要聂荣臻在信上签字,被聂拒绝:“革命到了这样紧急的关头,你不要毛主席来领导,谁来领导?你刚参加了遵义会议,你现在又来反对遵义会议。你这个态度是不对的,先不讲别的,仅就这一点,你也是违反纪律的。况且你跟毛主席最久,是毛主席一手把你提拔起来的。”尽管这封信遭多方反对,但林彪还是设法递了上去。

广大红军将士的苦,毛泽东是知道的。其实,毛泽东比一般官兵更加辛苦劳累,他不仅要同全军指战员一起艰苦跋涉,还要费尽心机运筹帷幄,将红军带出蒋介石的重重包围之中。此外,还要忍受妻伤子别的痛苦。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亲手提拔的林彪居然要唱对台戏,甚至要威胁自己的指挥权,这使毛泽东极为难过和恼怒。史称的中共会理会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1935年5月12日,军委纵队到达四川会理城脚的铁场,中央决定立即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央档案馆仍保留一份通知彭德怀、杨尚昆、刘少奇、林彪、聂荣臻“于今午14时到铁场”参加会议的通知。

洛甫(张闻天)在会上作了有关形势的报告。大家一致认为,目前敌情仍十分严重,一定要坚持和维护毛泽东的领导。周恩来、朱德、王家祥、洛甫、彭德怀等人在会上对林彪提出了批评。

彭德怀说:“遵义会议才改变了领导,这时又提出改变前敌指挥,是很不妥当的,特别出提出让我来干,更是要不得的。”

毛泽东对林彪的批评更是严厉:“你是个娃娃,你懂什么?在这个时期,直接跟敌人硬拼是不行的。绕点圈子,多走点路,这是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会议决定要维护遵义会议的决议,服从毛泽东的领导,并要林彪认识自己的错误。会理风波平息了,毛泽东在全军全党的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但是,林彪本人并不服气,思想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尽管表面上低头认输,但在以后的战争中,包括辽沈战役初期,林彪还与毛泽东对着干。直到最后妄图篡党夺权,自取灭亡。

1.博古李德在长征前夜想甩掉毛泽东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618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天,电视上正在热播《红军不怕远征难》这部纪录片。看着这部纪录片,我又想起了之前看过的一部叫做《长征》的电影。长征,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怎么被歌颂都不为过。《长征》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一个名叫王瑞的小孩从一个单纯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个优秀勇敢的红军战士的故事

整部影片让人看来热血沸腾,其中有几个细节场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在这个影片中,我最难忘的是红军们过湘江时,遇到了敌军飞机的狂轰乱炸。炸弹一枚枚的投入水中,溅起了几丈高的水花。炸弹一枚枚的射在房屋上,炸倒了一座有一座房子。残存的几面颓墙上,几十个伤员已经牺牲,他们浑身是血,衣服已经如乞丐服般破烂不堪。

还有一个镜头就是在著名的飞夺泸定桥时,红军们在无法想象的十几根铁索上艰难地攀爬,同时还要不停的地躲避对面的敌人的枪林弹雨,让人看得心都纠起来了。影片的主人公王瑞的好几位亲人和几名胜似亲人的战友,都牺牲在了长征途中。或者正是在长征中经历了这么多,王瑞逐渐成长为了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这部影片,同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一样,令人内心翻江倒海,久久不能平静。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精神已经汇入到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成为了一个民族的意志、情感和文化的象征。他们克服了千难万险,最终取得了胜利。而我们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去抱怨生活呢?让我们铭记党的奋斗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4 字

+ 加入清单

“‘走出草地,革命到底’,这是先烈留给我们的‘口令’!”在漫漫的长征路上,无数人为实现革命理想献出了生命,这个口令就是许义华的五叔许庸远过草地时留下的最后遗言。

1934年11月,贺龙、任弼时领导的红二、红六军团解放了大庸县的岩口。初冬的下午,许义华背着砍来的山柴往家走。忽然,大哥许书生从后面赶上来,兴奋地说:“我到岩口卖柴,见到红军了!红军说话和气,和咱穷人是一家。你看,还送我两件衣服呢!”许书生说着,递给许义华一件:“这件不大,你穿正合适。”许义华看看自己身上那件补丁摞补丁的破褂子,望望红军送的七八成新的黑夹袄,心里一热,泪水止不住涌出眼眶。他都15岁了,还从没穿过这么好的衣服。

就在这一年,许义华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11月,他随贺龙、任弼时率领的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出发,开始长征。

许义华回忆说:“爬大雪山时,才到半山腰,体乏肚饥,寒风刺骨,加上空气稀薄,伤病员不断增加。部队首长把自己的骡马让给伤病号骑,年轻力壮的同志和首长们争着背伤病员的武器弹药。在艰苦的翻越中,不少同志失去了生命。”

过草地更是艰苦。每当忆起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友,许义华都心痛不已。他说:“我亲眼看到一个骑枣红马的病号,一个趔趄陷入泥潭,我们奋力抢救,才把人拉上来。那匹马,我们拉断了缰绳也没救起来。我们班的唐宏阶,一脚踩虚掉进泥沼,我们只抓住了他的枪。”

五叔许庸远是许义华参加革命的领路人。

许义华说:“五叔见到我时,总用苦难家史激励我的革命意志。那天下午快到草地‘上海’———阿坝了,我不知吃什么中了毒,疼得直不起腰,每走一步都头晕目眩,非常吃力。

正在这时,看见远处有个掉队的,身披夹袄,步履艰难,走近一看,原来是五叔。只见他两条裤腿从膝盖以下已经磨成了碎布条,两只光脚踏在水草里,脓血顺腿直流。我鼻子一酸,强忍着眼泪问,‘怎么掉队了?’他吃力地回答,‘不要紧,我能赶上队伍……’我忙把自己剩下的半搪瓷碗青稞递给他,他吃了几口,又从沟里舀了一碗水喝下去,他神情稍好,便催我,‘行了,你走吧!你还有一班人,当班长的掉在后边怎么行?’我要扶着他走,他简直有点急了,‘快赶队伍去牎你现在不是一个普通的红军战士,而是共产党员!一定要走出草地,革命的路还长呢!’我给他拾了一根棍子拄着。

在他再三催促下,我一步一回头慢慢向前赶去。不一会儿,天色大变,雷电交加,一阵冰雹劈头盖脸落下来,砸在头上、身上生疼。我想起五叔,急忙掉头往回赶,终于在一条小河沟边,看到五叔一动不动地趴在地上,右手抓着那根棍子,左手护着放置文书材料的皮挎包。

我把他扶起靠在腿上,才看到他鼻口流血,已经停止了呼吸。我禁不住失声痛哭!不一会,收容队的几个同志赶来了,帮我料理五叔的后事。收容队的同志打开他的皮挎包,只见一摞纸的第一页上留着五叔的笔迹:‘今日口令……’”

往日的硝烟已经退去,但是长征的光辉越来越耀人眼目。许义华告诉我们,当年红军之所以能够从雪山草地那样的“绝地”走出来,就是因为胸怀共产主义理想的红军战士,具有顽强的艰苦奋斗作风和高度的团结友爱精神。

1.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2.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3.司号员“八斤半”的长征故事

4.老红军王承登被子弹打穿眼窝的故事

5.任思忠草地里过鬼门关的长征故事

6.假团长贺大彬的长征故事

7.刘忠将军谈湘江之战的长征故事

8.老红军王玉清难忘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9.杨献珍难忘长征生死路的故事

10.刘发祥与湘江战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33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这个天下无敌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好不容易拿到了一袋干粮,却因在过桥时照顾伤员,不慎把自己的干粮掉进了河中。为了不连累大家,让战友有足够的粮食吃,她就偷偷地吃野菜充饥,直到身体虚弱地不行了,被护士长发现,大家才知道她吃野菜的真相。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到今天我们的生活与红军小兰长征途中的困苦比起来,不知道要好上几百倍、几千倍,但是我们是不是能像她那样为别人着想,为集体着想,宁可苦着自己也不愿意拖累集体呢?

在家里,每天放学到家,爷爷奶奶总是备下好吃的,我是不是想到请他们也一起吃?是不是想到给辛苦工作还没有下班的爸爸妈妈留点?晚上爷爷奶奶睡觉了,我是不是想到脚步要很轻?

在学校,我们是不是认真听讲,以好成绩回报老师的辛勤教育?看见同学早早地来打扫卫生很辛苦,是不是不往地上扔纸屑?是不是时时刻刻注意以“洁”“齐”“美”的标准要求自己,为班级争光,为美丽的校园出力?

我想了很多,明白如果心里装着别人、集体,就知道应该怎么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长征小故事坐筐过绳桥会师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6月14日,中央红军一部和红四方面军一部在达维镇会师。红三军团担负中央交予的维护交通、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任务。彭德怀亲自率领十一团来到维古村。

这是个依傍高山、面临大河的村庄。河上的桥已被敌人破坏,隔河而望,红四方面军的队伍正向这边走来。双方虽是面貌可辨,可使尽力气喊话,对方仍是听不清楚。急中生智,他们互掷石头,在石头上缠上字条,相约在这里架设悬桥。听说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桥,彭德怀又来到以念。这里的绳桥也受到破坏,上下两条绳,只剩一条,河的对面就是红四方面军,双方仍然沿用维古的方法,向对岸掷石头。

十余分钟以后,接到这样的一个字条:“我是徐向前,率领红四方面军之一部到达了”,“我们是三军团之一部,在此迎接你们。”虽然取得了联络,但双方依然不能讲话,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着。

就在为难之际,红军战士在河岸的树林中找到了。于是四方面军的一个战士坐在筐子里将筐子拴在绳子上,从河对岸慢慢地荡过来了。接下来便是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个又一个地渡过来。双方终于会师成功。

两天后,维古的悬桥经红军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共同努力,终于架设成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贺子珍在长征路上令人感动的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1.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