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畲族三月三的民风民俗作文【精品20篇】

浏览

7905

作文

630

关于满族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757 字

+ 加入清单

满族妇女不缠脚,所有鞋子绣有漂亮的花饰,鞋底中央垫有10公分高的木质鞋跟。满族妇女穿着这样的鞋走起路来,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摇曳的步态。

旗袍是满族妇女的传统服饰。她们喜欢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改进,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适中,便于行走。已成为中国妇女较通行的服装。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的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长,两边高衩。四十年代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继后,衣片前后分离,有肩缝和装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东方色彩,能充分显示依态雍容文雅,被认为是表现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装。称誉世界。

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绣花装饰。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

满族妇女的服装十分漂亮,满族男子的服装也很不错。

历史上的满族男子多穿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一种褂子。马褂分为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多种形式。马褂后成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装。高领对襟,四面开禊,长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将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谓大、小袖。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

满族的男子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他们的衣服喜欢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满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个少数民族,是一朵艳丽的奇葩。它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们去慢慢了解,慢慢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畲族三月三的作文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三月三是我们景宁畲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今年三月三的主题是:“浪漫畲乡,诗画景宁 ”。节目可多可热闹了,有“诗画畲山”摄影展;有广场文艺表演和畲族服装表演;有畲族婚嫁表演;还有木偶戏等民间艺术表演。

虽然这几天天气时不时地下起倾盆大雨和阴冷,但还是阻挡不了人们去参与和观看的热情。

星期六上午,我和爸爸去看“诗画畲山”摄影展。靠在右手边的是畲乡的山水风景照片和畲族婚嫁照片,每一张照片都是那么地美丽,那么地神奇,我们景宁真不愧为华东的香格里拉。左手边的是移民搬迁照片和滩坑库区风景照。移民满脸笑容,库区风景秀丽,我想他们移到新的地方肯定会幸福,库区的风景将来会更美丽。

今天中午,在景宁宾馆旁边看到了一些穿着畲族服饰的大妈用杉木枝条挡住前进的道路。一打听才知道今天要在这条街上举行畲族婚嫁表演。婚嫁表演的内容是这样的:新娘的婆家人让新郎对山歌,对不出来就罚酒。一会儿,就听到吹吹打打的锣鼓声,从建行那个方向传来。啊!迎亲的队伍真的来了,那场面真壮观啊!队伍前面是一头披着红绸布的大公牛,接下来是锣鼓乐队,最后是大红花轿,我数了数,总共有12对新郎新娘。爸爸向旅行社经理打听,原来这些新郎新娘都是“货真价实”的,不是假扮表演的。除了一对是本地的新郎新娘,其他都是从杭州等外地赶来参加这种有纪念意义的婚礼的,他们真幸福啊!

以前,我对三月三没什么印象,现在才知道三月三这么有意义,景宁是这么神奇美丽,真是:“浪漫畲乡,诗画景宁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民俗民风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xx风俗非常多样:有抓周啊,有守岁啊,还有祭拜天地……今天我就来介绍几样。

一是我们xx特色饺子,我们每一次过除夕都要包各色各样的饺子,有绿豆饺子,有韭菜饺子,还有豆腐饺子,甚至还有辣椒饺子等让人目不暇接。让人吃了还想要再吃一口。在除夕的酒席上啊,必须要有鱼,有鱼了还不能吃。有人会问不吃干嘛呢?因为我们xx人把鱼留在桌子上表示年年有余,要是把鱼吃了那不成了年年没余了吗?

二是抓周,抓周这个词大家可能没有听说过。抓周的意思就是慢一周岁的人都要抓周。先拿一个大一点的盆子,让那个小孩子坐上去,上面放上本子,玩具,计算机,一些东西。我们在门外打爆竹,那个小孩子开始抓,要是抓到本子那他长大以后肯定是一个学习非常好的人;要是抓到的是玩具他长大以后一定是非常贪玩的一个人;要是抓到计算机的话他长大的工作一定是计算机。让后我们趁他在抓的时候扔钱给他们,要是小孩子不拿钱的话,我们大人都把钱放到他的手上。因为我们都想要他长大以后做个有钱的人。

三是祭拜天地,每次在过年的期间我们都要祭拜天地,让他们保佑我们可以全家安全一年里不会出事。我们要把猪头和一些吃的东西放在桌子上,拜天地这样可以全家幸福。

我们xx还有很多习俗想要了解的话就到本地去了解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泉州民风民俗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泉州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个习俗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而《泉州习俗》把这一颗颗珍珠串成一条珍珠项链,供人们观看。《泉州习俗》主要讲泉州的习俗、节日、游艺与工艺等习俗。

除夕在泉州不叫除夕,而叫“年兜”,具体日子是在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有祭祀祖先、张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跳火盆”|辞年守岁等主要习俗。而祭祀祖先是“年兜”的重要节日。

“年兜”中午桌上要堆满各色糕果和鸡鸭鱼肉,中间高堆“过年饭”,以陶钵盛大米(象征衣食丰足),上面在搁碗糕(象征兴旺发达)、红橘(象征吉祥如意)、红鸡蛋、红米丸、红枣(象征团圆美满)和米粉蒸制的金、银锭(象征财源广进),中插春枝(象征年年有余),供桌前还要在置放一个火炉(象征家运享通、红火)。祭祀祖先就完成了。

吃完团圆饭,男生要“跳火盆”,女生则要收拾桌面,洗刷锅灶碗筷。接着,长辈晚辈压岁钱(有的是春节早上发),亦称“分年”。诸事完毕后还要守岁,俗谓守岁的父母或长辈可以延长益寿,故又称“坐寿”。

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节日,比如“清明节”、“七夕节”、“冬至节”等节日,但有的泉州节日我们都遗忘了,如“浴佛节的重要节日。

《泉州习俗》使我了解了我们泉州这里特有的节日,使我明白了许多风俗习惯和工艺名俗,让我更加明白这个美丽的泉州。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民风民俗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我相信,这个词语大家都不陌生。来,咱们废话少说,接下来就让我讲一讲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吧!

你知道咱们的传统节日春节都要有那些东西呢?嘿嘿,没错,春节咱们要准备:鱼、肉、菜、年糕······最重要的是要买鞭炮、对联和福字。下面,就让我讲讲我这一次过年的经历吧!

早上(当然,不是过年的那天早上),妈妈带我出去买鞭炮、对联和福字去了,大街上早就摆满了买年货的摊子。我对妈妈说:“妈妈,咱们先期买鞭炮吧!”妈妈爽快地答应了。

我们走进了一家买鞭炮的店铺,我相中了几盒小鞭,我对妈妈说:“妈妈,我要这些。”“没问题。”妈妈爽快的说妈妈也买了些挂鞭。

买完鞭炮,妈妈又带我走进了卖福字合买对联的地方买了一些福字、对联等回到家贴在窗上、门上和墙上。

买完了东西,我们回到了家,把福子和对联堆在了门上和墙上。

这就是我第一次去和妈妈每年货的经历(以前都在爷爷家玩,没空去),怎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民风民俗还是一样的。

端午节时,许多人都要举行赛龙舟、吃粽子。但是赛龙舟和吃粽子为什么要在端午节举行?它们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原来,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由于对社会的不公,所以自沉于汨罗江,人们争先恐后地划船打捞屈原,可是并没有捞到。人们很惋惜屈原。

有一个人当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屈原。屈原对他说:“如果你们真的纪念我,就用竹简把糯米和肉裹起来,然后投入江里,不让鱼虾吃掉我的遗体,这就算是祭拜我吧。”那个人听了,立刻醒过来,号召人们划船,将所谓的粽子扔入江里。所以这祭拜方式就经过演化,就变成了今天的赛龙舟、吃粽子的传统民风民俗。

说完,是不是又觉得自己又多长了一个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云南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聚居在云南大理的白族自治州的白族人,他们的居住房屋样式很多。最高有白族风情的是“长间”。所谓“长一间”。由两层的主楼及分开建造的厨房,畜栏组成。这三间房子之间都有一小块场院分隔,用处各不相同,全是泥砖,木构顶架,茅草铺顶。主楼正房楼上,用以储存粮食及其它食物。楼下住人,做饭到另一间橱房,畜栏专门用来圈羊牲畜。半山区的白族民居,是两层木构的茅房,竹木结构的蔑笆房和用石块堆叠成墙“木架’茅草做顶的房屋。山区高寒地区的白族人住的是用哈横木段来垛成的“木垛房”,“木垛房”有单间和双连间两种。为避寒取暖,室内没有火塘。白族人的民居非常有特色,不仅是民居,白族人的春节也十分有趣。

白族人过春节时要放升炮。所谓放高升炮是指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让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抛绣球”;互拜,赠送礼品,泡有米花的糖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这些都是白族人过春节独有的习俗。春节和民居固然引人注目,但云南那边的戏曲也是不可轻视的。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有《娥并与桑洛》等剧目。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而成,经丝弦腔为主。有《牛皋扯旨》,《闹宫》等剧目。这就是云南的民风民俗,你看它多么有特色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汉族民风民俗作文模板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传统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把这个节日叫做“春节”。

中国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做“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团聚的时候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吉祥的话。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的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习俗。汉族对茶的配制也是多样的。例如:有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的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例。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内蒙古民风民俗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信仰喇嘛教,牧民爱穿滚边长袍,头上戴帽或缠布,腰带上挂着鼻烟壶,脚穿皮靴,多住蒙古包。蒙古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已逐渐被定居轮牧所替代,住上了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的房屋。为了适应游牧时的生 活环境,他们倒场放牧时,仍需住在蒙古包里。蒙古族的服饰艳丽美观,别具一格。 头饰、长袍、腰带、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

蒙古人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喝奶茶,尝鲜奶,摆羊背子,敬美酒。当然现在还有鞠躬礼和握手礼。

蒙古族崇尚白色,白色在蒙 古族的礼仪中,显得十分庄重:迎接尊贵的客人,首先必献上一条雪白的哈达,随后递给客人的是一种洁白的精制奶食。用“白”来祝福民族的健康与兴旺。蒙古族牧民十分热情好客、讲究礼仪。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在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走。客人跪坐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敬献上奶茶和美酒,并把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当接过主人的奶酒,最得体的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表示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如果客人不会喝酒,只要把酒杯恭敬的放在桌上就可以了。

招待来客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如果你是贵客,主人会设全羊席来款待你,表示主人对你的尊敬。蒙古人忌讳吃狗肉,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肉。

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入包时,不能踩门槛。进包后坐在包边。离包时走原路。告别主人时,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方。如包里有病人,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不能在火盆上烤脚,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倘是女孩,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严禁客人打骂狗。对拴有红布的牲畜,绝对禁止使用。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不走动。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经历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而这些传统节日中总会有许多的习俗令我们记忆犹新,比如二月二的“龙抬头理发”、清明节为亲人上坟、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吃月饼、腊月初八喝腊八粥等,而最令我难忘的要数一年一度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了。

刚刚过去的2014年2月6日,便是今年的元宵佳节,在这一天,我们武陟县城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民间文艺节目汇演,吃过早饭后,爷爷便领着我来到了县城的人民广场,那儿真是人山人海,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爷爷抱着我,我才看见了里边的文艺表演,有东北大秧歌、划旱船、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俗表演。今年是龙年,也是我的本命年,因此,我最喜欢的便是舞龙表演了,一条条金黄色的龙在十几位小伙子的手中上下翻飞,忽而腾云驾雾,忽而蛟龙入海,忽而舒展身体,忽而盘旋翻身,看得我目瞪口呆,身边的观众也不时叫好。

回到家里,早已经夕阳西下了,奶奶早已经为我们包好了饺子,吃过饺子之后,还要喝油茶,据说这是让祖辈们吃饱喝足之后,早一点上路回家,保佑后辈的子孙们来年五谷丰登,平安健康。

天逐渐黑了下来,我和爷爷、爸爸要到坟地去为逝去的仙人们上坟,欢送他们的灵魂回到坟地。到了那里,爷爷负责点纸,爸爸负责烧香,而我负责把一支支小小的蜡烛点燃,然后插进坟前的土地上,为他们“送灯”,照亮他们回家的路程。然后,爸爸又在坟前燃放鞭炮,欢庆元宵节的到来。

回家的路上,处处张灯结彩,家家户户的门前挂起了大红的灯笼,灯笼里蜡烛的火苗一闪一闪的,像调皮的孩子们眨着眼睛。大街上人来人往,像白天一样热闹。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一起烤火、说话,或是谈论着新年的打算,或是商量着准备去什么地方打工干活,或是探讨着发家致富的门路。

回到家里,奶奶早已经将元宵煮好了。我们都说不饿,可奶奶说,元宵节不吃元宵怎么成呢?吃了元宵,新年就算过去了,自己的身体才会在新的一年像元宵一样又白又胖,早日长大成人。无奈之下,我又吃了几个元宵充饥。

吃过元宵之后,爸爸便领着我和弟弟来到院子里放烟花,我和爸爸负责点烟花,而年幼的弟弟则在旁边观看。随着烟花的点燃,一朵朵美丽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发出万道光芒。有的如黄色的菊花,在天空中吐出美丽的花蕊;有的如银河瀑布,从夜空中倾泻而下;还有的如奥运五环图案,在天空中闪闪发光。最有趣的要数闪光雷,随着导火索的点燃,砰的一声,犹如一颗炸雷升到空中,随着嗵的一声巨响,又开出了一朵银色的消化,弟弟赶紧放下捂耳朵的双手,与我一起欢呼起来。

俗话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今年的元宵节虽然没有下雪,但月亮却像一个害羞的大姑娘躲藏在云层中,一会儿露出了真面目,一会儿又躲进云中。望着天上的明月和星星,躺在床上的我不禁想:好难忘的一天!好有趣的元宵节啊!这一天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深处,我开始盼望着明年的元宵节早日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河南的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一百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谐音“留”、“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

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为最好。因 “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做完,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已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安全操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一个可爱的想家,那里有许多美景,傍晚的晚霞最美的,下的雪最纯洁,农民栽的稻子是最灿烂的。这么美好的故乡也有它的习惯,也有它的习俗。

特别是春节的时候,一早上家家户户都起床刷牙、洗脸、叠被子把首先做的事情做好!接着再去准备早饭。一般来说春节的早饭和平常一样,不需要很丰盛。对了,早上,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这是我们家乡习俗之一。吃饭之前还要放鞭炮这也是我们家乡春节习俗。

中午做的菜要很丰富,几乎所有人家的菜都有共同的一种菜,那便是鱼。因为人们知道“年年有鱼”嘛。每年春节都要有鱼,所以少于也成为家乡春节的一种习俗。无论哪一顿饭之前都要放鞭炮。每家都是伴随着鞭炮声全家人一起和睦地吃饭。其实纯洁的这一天,全世界都应该在这一天办大喜吧,这应该不算进去的。

晚上,对于每一户家庭来说是最开心而又幸福的时刻,因为在晚上全家人都要吃水饺,而且水饺里面还包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而且听家人说,如果,孩子吃到钱便会学习好;如果大人就是正在工作的人吃到钱,就会发财有很多钱;如果老人吃到钱,就会使他们延长年寿。家乡的春节习俗好有趣呀。吃完饭后还要放烟花,这也是家乡春节习俗。

全家人都仰望天空看那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烟花,好开心、好幸福、好浪漫。另外,家乡春节还有一个习俗——长辈给晚辈压岁钱,我也要到了好多钱,真高兴家乡有这么多的春节习俗。

算一算,家乡有哪些习俗:放鞭炮、吃水饺、贴对联、放烟花、烧鱼、给压岁钱。哇、这么多的家乡春节习俗,好爱我的家乡,好喜欢在家乡过春节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苗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民风民俗作文苗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端午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43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当唱起这首歌,便想起快乐的端午节。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五节。

传说,这一天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为了纪念他,所以端午节也叫“诗人节”。据说,那是的老百姓十分爱戴屈原,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把屈原的遗体吃掉,就把裹的粽子投入河中。这也就是粽子的由来了。

每逢端午,人们把房子都要打扫的一尘不染,在厨房里洒上雄黄水,用来杀死毒虫,或者防止毒虫滋生。又是还把雄黄酒带在身上,这样外出遇到蛇就不怕了。

端午节又称重五,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练习在一起。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还要插“无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的花环、配饰,美丽芬芳,妇女们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些神秘。作为每个炎黄子孙,我们都应该继承传统,爱护传统节日,因为只是一种文化,需要我们来保护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陕西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20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陕南安康农村喝的酒,好多人都知道,这一带的农村喜欢喝一种自家烧的酒,这种纯粮食或者纯果酒,喝起来酒劲儿柔和,不上头,不伤身,同时还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原来农村条件差,一般招待人只有用自己烧的酒来招待,后来招待贵客一定要用瓶装酒,显得气派有档次,现在随着人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无论走到那里,高度酒接受的人越来越少,人们都喜欢喝一口农村烧的酒,尤其是县城的人,有机会就去农家乐游玩,顺便来上一罐苞谷酒或者柿子酒等,而农村人则以自家烧的酒拿出来招待贵客,一是珍贵和尊敬。

说到酒,不能不提醪糟,一种米酒,家里来了人,好客的主人赶紧走进厨房,先给客人煮上一碗鸡蛋醪糟,所谓“烧喝的”,然后才收拾做饭,把好菜和烧酒拿出来敬奉客人。

[陕西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鄂伦春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鄂伦春人世世代代生息繁衍在苍茫林海之中,以狩猎为生,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崇敬火,称其为火神。鄂伦春人的节庆很少,定居前重要的节日只有春节,鄂伦春人的春节是送旧迎新庆祝狩猎丰收的日子,在除夕夜,他们户户都在门前燃起篝火,祭祀跪拜,祈盼火神保佑人畜平安,恩赐更多的猎物。

除了春节,鄂伦春人在每次狩猎丰收归来,也要与族人一起燃起篝火,边唱边舞,庆祝狩猎归来。解放以后,由于实现了定居和生产经济从狩猎向农牧业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习俗受到了冲击。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尊重民族风俗习惯, 1996年,内蒙古人大常委员会规定:每年6月18日为鄂伦春民族传统节日——篝火节。

每年的这一天,鄂伦春族不论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精心打扮,来到依山傍水的篝火广场,载歌载舞,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

每当6月18日这一天,天刚黑下来(二十点左右),隆重的生火仪式就开始了。这时萨满代言人燃起火把,按民族礼仪颂唱祭文后,接着用手中的火把,点燃贵宾及德高望重的老人手中的火把。最后将手中火把交给族长,然后由手持火把的人分别将摆放好的三大堆篝火点燃。

当篝火渐渐燃起后,三、五成群的鄂伦春人以家庭或组合为单位,或悬斧祈祷、或烤骨占卜,或用烟袋装灰等形式祭火。

篝火节活动一般分为开幕式、传统体育比赛、篝火娱乐晚会三部分。体育比赛竞争激烈,有赛马、射击射箭、摔跤、拉钩扳腕、颈力绳赛、划桦皮船赛、采集等。所有的比赛,气氛都特别的活跃,极富有观赏性。在比赛期间,鄂伦春自治旗乌兰牧骑还表演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

在篝火节的会场,各流域的鄂伦春妇女还会拿出精美的狍皮和桦树皮手工艺品,像赶集一样,向客人和族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手艺。整个活动场面庄严而又祥和,一直持续到傍晚。

在鄂伦春自治旗,篝火节已经成为加强民族团结、增强鄂伦春民族凝聚力、展现新时代鄂伦春族风采的盛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民俗民风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一进五月,大街小巷就已经摆上了卖香包的小摊。五月初三、四的的四中巷就变成“香包街,”放眼望去,整个街道红红的一片,似乎映红了半边天。走近小摊,大大小小的香包以红色为主,又夹杂有绿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灰色的等等;造型更是各异,有十二生肖、五毒、粽子、中国结、草莓、葡萄……;即便同是蛇,形状也不一样,有的似弯曲前行,有的抬头吐芯,有的盘成一团,活灵活现,看起来都让人害怕!妈妈却告诉我,端午节带上香包,再在香包里填上由百草粉混合而成的香草,不仅可以驱赶蚊虫,还可以佑护人一年安康。或许真有这样的作用吧,这条小街上挤满了前来挑选香包的男女老幼,吆喝声、讨价还价声、发现喜爱的香包的惊叫声……,使这条街市在这几天热闹非凡。

奶奶说,端午节是个早节。端午节这天早上,我才起床,便发现爸爸早已在门窗上插满了艾草和柳条,据说从此蚊虫就不敢进屋子了。端午节在吃食上最讲究,饭桌上早已摆好了炸的酥黄的油饼,糖枣糯米糕,能醉人的莜麦酒麸子,然而我的最爱却是粽子。拆开缠在粽子上的红白细线,将粽叶一层层剥开,晶莹的,粘粘的糯米糕就露了出来,有枣的、有豆沙的、有葡萄干的、有五香肉的,蘸上蜂蜜,轻轻咬下一口,唇齿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端午节是热闹的,也是甜蜜的,对于爱吃爱玩的我来说更是难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瑶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瑶 族人民饶有风趣的民俗有“挂袋子”。客人到了瑶族的人的人家中,只要把随身带的包或袋子往堂屋的正柱上一挂,主人就知道客人要留下来用餐,都不用事先说 明,主人自然会把客人留下了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包或袋子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去别的地方,吃饭往往落空。

在达山瑶中,去别人家吃饭,主人家会敬客人三杯酒名曰:“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

客人一般到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家就会把金黄厚实的腊肉为上品,吃饭时主人会把大块大块的腊肉往客人的碗里夹。

瑶族普遍禁食狗肉,猫肉,蛙肉。凡是生产过的妇女头几天是不能吃猪油的。

到瑶族人家做客,吃饭时桌位也很讲究,一般是老人和客人坐头几位,一些瑶族人还会把鸡冠给客人,老人给客人敬酒,其实是一种尊贵。

瑶族人的民风民俗还有很多,大家可以走一走,看一看,瑶族人天性好客会热情接待你的。

[写民风民俗小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山西三月三民俗900字

全文共 158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今天,语文迷小编为大家分享一则山西三月三民俗,快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段《论语》中描写的“祓除畔浴”,正是春秋时期上巳节洁身祈福的重要内容,源于中古临水祭伏羲,后渐变为祀神、沐浴、踏青饮宴等活动,魏晋以后时间固定为三月初三日。

“三月三日天气新,汾河两岸多丽人”。山西上巳节民俗沿古而融新,除临水游乐、祀神如 “南祭华佗献雄鸡,北祀王母蟠桃会”,还有荡秋千、放风筝、踏青郊游等活动。其中上巳节饮食,有“朋自远方来,童冠八九人。伶人理新乐,膳夫烹时珍”的郊外饮宴,更有挑吃野菜之习俗。

挑野菜,烹而食,俗称“斩百病”,是晋地“炎鞭百草,药食同源”之遗风。暮春三月,草木萌发,绿蔬遍野,正是人们采药、挑菜的好时节。采药,忻州吕梁一带有“挖茵陈蒿”习惯,认为三月初三清晨采得芽叶可入药,茵陈若做粥、凉拌,则为春季保健的佐餐佳品。晋南多采白蒿,入药之外,还拌面蒸成谷蕾吃,泄火明目,防治肝病。

上巳挑菜,首重树木春芽,山西民间就有打榆钱、剪椿芽、摘柳芽之俗。榆钱和面粉作饵,蒸制成块,称为“榆钱谷蕾”,吃起来软美可口。《明宫史》、《景物略》就记有“三月榆树初钱,民间和面蒸食之,曰榆钱糕”。香椿芽拌豆腐,现已成为节令小吃,晋南一些地区还腌制香椿,备四季食用。柳芽除拌豆腐吃外,还可凉拌,现有罐头柳芽,已进入高档酒店作凉菜原料。

田间山沟野蔬,是暮春挑菜的主要内容。大同一些地方采食龙须菜,味极清美。龙须菜别名山芦笋,被誉为山菜之王,可防癌、降压,能治疗多种疾病。兴县三月初三中午,吃蔓菁苗与干菜、豇豆煮成的“闷红粥”,当地俗信能消病延寿。介休一带,多采银条菜,为野蔬中罕见珍品,色白如玉,脆嫩可口,被誉为介休“八珍”之一,可拌食凉菜,或与猪肉同烹,风味独特,古诗尚有“清清白白银条菜,玉版冰壶总不如”之句。晋西南还采野生蕨菜,俗称 “龙头菜”,茎卷曲恰似一柄如意,又叫 “如意菜”,质地脆嫩,味道鲜美,不但可成筵席原料,而且药用价值较高,“去暴热,利水道,补五脏不足”(《本草纲目》),日本民间誉为“雪果门珍”。山韭菜,更是营养味美,采多后,晋南以果醋腌制,月余即有酒香扑鼻,多调汤面而食。晋北大同则习惯制“压韭茄子”,成风味小菜,咸淡可口,清香宜人。若是小山葱,可拌豆腐吃,歇后语有“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

【拓展阅读:山西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饮食民俗是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山西面食闻名于世,地方风味小吃更有盛誉,山西人爱吃醋则是人所皆知。山西人喜食杂粮,干饭稀饭结合,主粮杂粮调剂,花样多,南北风味各异。晋北地区寒冷,喜食含热量较高的莜面、山药蛋、玉米等,副食佐以萝卜、豆腐及腌菜。忻州晋中大部分地区则以高粱、玉米为主食,腌制咸菜、酸菜佐餐。晋南大部分地区喜食饼子、干馍,晋东南人则对小米饭有着浓厚的兴趣。

饮食是物质的,然而待客之道,却有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精神内涵。亲友相聚,交流感情,待客之道是最直接的途径。山西人特有的精明厚道、热情淳朴、重礼尚义,我们都可以从饮食待客的形式中窥出端倪。山西民间待客,累月经年形成了规范,谓之道。其道之一首先是 “好客”:无论是近戚远朋、常友稀客,均待之以程度不同、规格各异的“宴礼”,必使宾至如归,“近悦远来”(《论语》)。这方面又主要分为岁时年节待客、人生礼仪待客、事务待客以及亲友造访待客等。

此外还有亲友造访待客等,不需要有特殊的缘由。凡有客来,必迎来送往,“烹鲜击肥”。“有朋自远方来”一向被民间百姓视为“不亦乐乎”的喜事,形成山西人“广交天下朋友”的一大品行特色,反映了山西人重乡土亲情又好远来宾朋的敦睦情感传承性、社会交往群体性与宾客之交的开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洪洞民俗:三月三接姑姑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在历山上种地的舜,听到这个消息后,当然高兴的不得了。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尧这个老头太古板,信奉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个道理,虽然让他白捡了两个美女,却不给女儿一点陪嫁,就打发女儿去了他家,更不用说给他个一官半职了;而是让他继续在历山上面朝黄土背朝天。舜心里并没有什么不乐意,还是带着两个漂亮的妻子在历山继续过种地的苦日子。但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娥皇、女英两位妻子,虽然出生于皇家,高贵无比,却并不高傲,除了在妻子名分上也不免俗的争过大、小外,还是贤慧的很,两人一过门,就脱掉皇家冠服、换上农家布衣,二话没说,就和他一道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了,更了不起的是,她们还关心民间疾苦,平时平易近人,急时扶危济困,几年过去后,两人脸晒黑了、手变粗了,和一般农家妇女没什么两样了,此时的舜,在两位妻子的帮助下,把他“承包”的历山治理的井井有条,已成了河西当地冒尖的富裕户、模范户。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舜和两位妻子致富后不忘乡亲,经常帮助周围百姓,就连当时死活看不上舜的家里人也和他们搞好了关系,使舜的声望直线上升,河东的人都愿意迁移到河西居住,这时候尧看时机到了,于是就名正言顺地提拔舜为接班人,还把他扶上马,又送了一程……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维吾尔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1282 字

+ 加入清单

服饰

男子穿长袍,称为"袷袢",右任斜领,无扣,腰系长带。农村妇女多穿宽袖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男女喜戴绣花小帽,称为"朵帕"。女子还喜爱耳环、手脱项链等作为装饰品。男女均喜着皮靴。

花帽

新疆花帽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维吾尔语音译为"朵帕"。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回等民族均喜戴花帽。一般都用黑白丝线或彩色单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以绣花、挑花、绊金、绊银、串珠等方法,用手工缀纷而成。花帽的式样,花色不仅因民族而异,且有地域差别。不过各种花帽均具有精巧美观、绚丽多彩的特点,只看一眼也会使人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礼节

维吾尔族的礼节与宗教也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人民之间的礼节表现了平等、友爱、敬老、爱幼的精神,劳动人民相见总是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对老人十分尊敬。妇女中还有长者亲吻晚辈的礼节。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带有等级性的、封建的礼节逐渐消失了,体现着平等友爱、互敬互让的礼节则继续保存下来,并且增加了新的意义。维吾尔族热情好客,崇尚礼节,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如对长者要尊敬,走路让长者先行,谈话让长者先说,坐下时让长者坐在上座;小辈在长者面前不准喝酒、抽烟;亲友相见必须握手问候,互相致礼和问好,然后右臂抚胸,躬身后退步,再问对方家属平安;妇女在问候之后,双手扶膝,躬身道别。在屋内坐下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底朝人。接受物品或给客人上茶时要双手,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的举动。

洗洁

新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爱清洁。他们洗睑用水壶浇洗,不用脸盆。喝茶、吃饭之前定要洗手。特别是吃"抓饭"时,饭前洗手显得更为重要。洗后的手,必须双手紧握,挤出残留的水珠,然后再行擦拭。洗涤餐具、也是一件一件冲洗,然后搁置起来,让其自行晾干,不用揩拭。比如碗盆之类,洗后将口朝下搁置,使其自干。

禁忌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禁食猪肉、动物血和已死的畜禽。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吃饭时不能随便拨弄盘中食,不能随便到锅灶前面,不能剩饭,不慎落地的饭屑,要拾起放在餐布上,不能将拾起的饭粒再放进共用的盘中;吃饭或与人交谈时,禁忌擤鼻涕、吐痰等不文明的习惯。在饮食方面,禁吃猪肉、驴肉、狗肉、骡肉,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土葬而不火葬。在清真寺和麻扎(墓地)附近禁止喧哗;在衣着方面,忌短小,上衣一般要过膝,裤腿达脚面。最忌户外着短裤。屋内就坐时要跪坐,禁忌双腿直伸,脚朝人。亲友相见要握手互道问候。然后双手摸须,躬身后退一步,右臂抚胸;妇女在问候之后要双手扶膝躬身道别。接受物品或清茶要用双手、忌用单。

文化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传世音乐作品。舞蹈有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等,女子舞姿轻盈优美,旋转快速多变;男子动作热烈奔放,强悍刚劲。传统保留节目有赛乃姆、刀郎舞、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婚礼舞、麦斯舞等,当代创作的摘葡萄舞、种瓜舞、新疆好、我的热瓦甫等舞蹈均为上乘之作。麦西莱甫是维吾尔族民间群众娱乐形式之一,每逢节日、喜庆或休闲时刻,人们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表演杂技、魔术等,尽情狂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