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片段(热门20篇)

导语:在这万物复苏,乍暖还寒时,新学期绽放着春天的笑脸向我们走来了。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范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浏览

2553

作文

130

关于创新的学生作文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题记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

鲁班懂得创新,因而在被野草划伤时不是将它拦腰折断,而是弯下腰仔细观察它,于是发现野草上有许多细小的齿。因而顿生灵感,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造福于人类。

齐白石懂得创新。从小便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自学成了一大家。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空白,60岁、70岁、80岁,齐白石的画风在不断的改变,水平也在一次次改变中突飞猛进,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画风,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进取,终于为我们所熟知,为世人所景仰。

而对牛顿来说,晚年的他不懂得创新。年轻时因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却沉迷于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花费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进取,在迷信中一点一点将黑发“浪费”,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丢入大海,最后赔上了自己的老年时光,毫无所得,。由此看来,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会因为不创新而变得黯淡无光。

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

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吧,你一定会展翅飞翔,搏击长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有效仿写练习,促进学生写作能力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初学写作的小学生来说,虽然是写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也知道是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过的、所想的写下来,可是一动起笔就不知道该怎么写,写出来的作文总是不具体。这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些范文,学习范文的写作思路、特点、方法,根据范文的语句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模仿,习作起来就有了兴趣,写出的作文也就比较具体。

首先,仿写文中的一段话或句群的表达方式。如教《有趣的作业》一课,有这样一段话“展示作业的时间到了。嗬!同学们的课桌上可热闹啦!有小小的野花,有嫩嫩的桑叶,还有青青的小草。”在说话写话时就指导他们用上“……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学生写到“我家冰箱里存放的东西可丰富啦!有又嫩又绿的黄瓜;有鲜红的西红柿;还有白嫩的豆腐”。学生学会了仿写段,也就为写篇打下了基础。

其次,指导仿写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篇的训练。语文教材中安排的课文都是佳作,无论是语言文字,还是篇章结构都是学生学习的典范。从语文教学实践看,学生从读学写,由仿照写到创写效果明显。学生读一篇好文章既可以学到作者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还可以学到表达方法,经过由仿照写到创写,走一条写好作文的捷径。如学习了《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模仿这一课的写法写了想象作文《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学生写出的作文用词恰当,表达清晰,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愿望,充满了一片纯洁的爱心。这样就可以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了作文教学当中,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全文共 1595 字

+ 加入清单

融入时代新意识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 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 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

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 《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

《我为刘奶奶做好事》《刘奶奶猜不中的谜》(写暗中帮助邻居刘奶奶的故事。题目带有悬念性,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难忘的中学生活》《花季·雨季》(写中学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题目具有比喻性,中学生正处在花季般的年龄,以此为题,倍感亲切。) 《我家的变化》《91929》(写改革开放中,我家的变化。91929是彩色电视机的尺寸,从数字由小变大可以看出家庭生活的变化。用数字做题目,新颖有趣。)

《有志者事竟成》《时代为成功者创造了条件》(论述成功者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仅仅有志是不够的道理。)

《滥竽充数读后感》 《破大锅饭势在必行》 、 《必须改革用人制度》 、 《人贵有自知之》(感点不同,论述的内容各异。新题紧扣社会热点,不陈旧,有新意。)

《谈勤俭节约》《我最欣赏的风度》、《是扔,还是补?》、《面对失学儿童的思考》(就诸如崭新的衬衫剐破个小洞就扔掉、大手大脚地花钱比阔气展开论述,目标具体,靶子明确,有时代气息,有创新意识。)

《小事不小》《思想修养无小事》、《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最美的是心灵》(就道德品质、思想修养、素质教育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题目切近学生的实际,且是当今思想领域的重要课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次,增添流行色彩。针对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模仿,追求时尚的特点,教师命题 要力求充满时代气息,具有鲜活思想。《我们是我们自己的纤夫》、《撑起一片阳光》、《玩物未必丧志》、《谢谢您给我的爱》等等,无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中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活泼灵动的思想,中学生一看到这类题目,就会产生一种亲切之感,一种写作冲动,可见,充满流行色彩的题目很受中学生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作文立意-作文创新教学探讨

全文共 147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保证。所谓主题明确,中心突出,说明其在文章中的份量绝不容忽视。行文必须先立意, 纲举的确保目张, 就是说这个“意”是统领全文的“主帅”,是文章不可或缺的“魂”。而在作文训练教学活动中,经常能见立意不明,主题不清,文法不着边际,行文漫无目标等等混乱情况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未下功夫认真立意,或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立意。因此,好好地研究立意定中心的方法,能使作文训练指导游刃有余、有条不紊,促成落笔一气呵成。

中心是什么,立意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到了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写出的文章绝不会是断头的苍蝇,无魂的躯壳。其实,这就是写作目的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写文章的问题。比如,有这样的作文题目:写一个熟悉的人。生活中熟悉的人那么多,而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有各自相异的特点和独有的丰富人生经历。写怎样的人,表达人的哪方面特质,就看你的写作意图如何了。要颂扬好人的真、善、美,或是鞭挞坏人的假、丑、恶;是赞美人的模范先进,还是批评人的落伍不羁,中心问题定下来了,要写成怎么样的文章,就任凭你构思操作了。

明确了立意的实质,就要过好如何立意这一关。习作指导不走好这一步,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学生习作产生,这是事物因果关系的必然规律。

这一步怎么走呢?创设情景、由表及里、诱导参与、启发联想是可行之路。

情景的氛围是激发创作欲望的前导因素。鸟语花香、瓜果满树、青山绿水、鸟飞鱼跃、鸡啼鸭唱……多美妙的画景啊!要写美丽的大自然,还需费尽心思找题材吗?关键是指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周围的多彩世界。要表达美,就必须善于发现美、捕捉美。

描述事件又怎样确立中心、诱发写作激情?秘诀是全情投入,尤如置身其中,即所谓的“入戏”。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奇闻趣事,为什么往往到写文章时却没材料可写?原因是人们对表面的这些熟视无睹的事件不在意,所谓多见不怪,更不容说体味其是否包含着奇妙之处了。要写好文章,必须引导学生由表象看实质,善于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把自己当作事件中的主角,完全融入其中,切身感受事件可能出现的种种结果,体验事情结局的喜怒哀乐。喜剧结局怎样写,悲剧结局怎样写,要表达怎样的主题,主意定下来,何愁无从下笔呢?就拿写一件难忘的事这么平常的习作来说吧,如果单凭习作要求表达什么思想行为就找什么样的内容随便写三五段文字,能达到目的吗?假如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当时的真切感受肯定是非同一般的。如果把要叙述的事件当成是自己实际经历,并在此基础上诱发其充分展开联想,令想象之门骤然大开,尽情地容纳天地万物,任凭激情纵横驰骋,写作的灵感必定由其而生。开心的、痛苦的、该褒扬的、需批判的、美好的、丑恶的……由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必然思绪万千,激情澎湃,叙述的冲动跃然而出,要表达你的写作意图就可随心所欲了。

具体到课堂教学上,精心设计创意性的诱导问题,是诱发激情,准确立意的关键。

写事件,就力求把自己融入事件中。事件的性质如何?你想通过事件表达怎样的主题?如果事情发生在你的身上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认为事件有可能包含着深层次的东西吗?从事件中可否反映出某些深刻的哲理呢?要写好这件事,应从何入手选材表达怎样的中心……

同样的道理, 写人、写景、状物, 或是写其他文章, 不考究怎样激发写作热情,不引导正确立意,是很难达到写作目的的。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立意的诱导,在于为作文训练指点方向,举一反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写出中心明确,情节感人,逻辑严密,能从深层次说明问题的文章,必须在立意这方面下足功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教学片段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师:你们怎么知道石榴成熟了呢?

生:石榴先是青绿色的,然后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这样石榴就成熟了。

师:是吗?请你们读读课文里的这句话,想想跟你们表达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吗?(生自由读句子)

生:课文里不是用“然后”而是用“逐渐”这个词。

师:你们觉得那个词用得比较精确?

生:用“然后”这个词,好像是石榴一下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的,而“逐渐”就写出了它的渐变过程。

师:你真是一个会读书、会思考的孩子!

师:那能否把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进行交换位置呢?

生:不行。因为石榴先是青绿色的,长呀长呀,就变成青中带黄。过了一段时间,又变成黄中带红。

生:青绿色的石榴不会先变成黄中带红,再变成青中带黄的。它要由青渐渐变成黄,再由黄渐渐变成红,所以不能把这两个词语调换。

师:是啊,你说的对极了。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推敲,才把文章写得如此生动,用词如此准确,这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再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生齐读句子)

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细读来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会了学生学习,更让学生从中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为了让孩子们体会文章的条理,教师运用了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去思考,其实,也教会了孩子观察要仔细,写文章要有条理的重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全文共 427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将面对不可阻挡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挑战,必须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语文教育更是责无旁贷的担当起这一重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理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想象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作文教学与想象力的关系

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

作文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活动。作文是思想内容和书面表达形式的统一体,是道德、智力、技能诸方面的综合锻炼和综合反映,是富于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而一切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想象力是人类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①可见,想象力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想象的兴趣浓厚。如用“二十年的我”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迷;有的同学想象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象力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如见到了“水”你会联想到什么?有的同学说:“水,汹涌奔泻,如箭(飞驰),如马(奔腾),如虎(下山),威力无比,势不可挡。”有的同学说:“水如一面明镜,清澈见底,如我们的心灵,洁净无瑕。”运用再造想象去阅读古今中外的名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例如给一个“×××”命题材料,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力进行立意。经过讨论思考,出现了以下命题:“漫漫人生路,上下求索”、“我们需要经受磨炼”、“乘风破浪去远航”、“坎坷又何妨”、“坎坷也美丽”。

总之,想象力贯穿了整个作文教学之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思路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写作欲望靠想象来燃烧,观察力靠想象来培养,立意新颖靠想象去创造,思路靠想象去拓展,人物形象靠想象去塑造,语言的色调靠想象去渲染。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然而,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二、作文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写作能力涉及语言和思维两个方面。在语言习得方面,最基本的是语言的积累;在思维方面,最基本的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教学大纲把语言材料的收集和积累,联想和想象力的培养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要求。

作文教学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是一种严格的思维训练。学生从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到产生感情,产生思想,直至构思文章,写成文章,是一个完整的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无论是审题、立意,还是取材、构思,都要突出一个“新”字。而想象力正是这个“新”字的具体体现。没有想象力,学生的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1、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所谓“感”就是观察、感受;所谓“悟”就是体悟、思考。观察感受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感悟”包括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对文学、艺术的感悟,也包括对现代科学思想的感悟。感悟既是情感的体验,也是理性的思考。没有情感的文章是苍白的,没有理性的文章是肤浅的。因此,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

感悟自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灵性。小至花鸟虫鱼,大至山川河流,非大自然不能陶其情,非大自然不能冶其性。回归自然,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古人周敦颐从“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种形象中,悟出人之“不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伟人毛泽东的“一唱雄鸡天下白”,是通过对鸡鸣的感悟,说明了黑暗必将过去,黎明一定到来的社会发展规律。朱自清的《春》确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他通过对春天花、草、风、雨的观察描写,提炼出对人青春的“新”、“美”、“力”的高度赞美的新的主题。教师的激发引导,可引起学生的广泛兴趣。有一位同学在家偶然发现了“蚂蚁搬蜻蜓”这一现象,他感到十分奇怪,一只蜻蜓的体积比一只蚂蚁的体积何止大上千倍,但极少数的蚂蚁就可以抬走一只死蜻蜓。通过观察、思考,他悟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人生的哲理。有一次,我出了一道“由菟丝子所想到的”作文思考题,让同学们到种豆的田地里细致地观察并向老农们请教,了解菟丝子的性能。后来我们仅用一堂课的时间,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同学认为:(菟丝子本身不含叶绿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它把根扎在豆子身上,靠吸取豆子的营养来养活自己而导致豆子的死亡。大部分同学最恨它,说它是寄生虫,剥削者,务必要斩尽杀绝。有一位同学却不以为然,认为可留不可杀,理由是:菟丝子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可以明目,滋肝,补肾,止泻。(因为这位同学的父亲是位中医)通过观察、思考这些感性材料,通过联想想象,一篇篇立意较新的文章脱颖而出,如《助纣为虐,死有余辜》、《发家的财神,救命的菩萨》(因母病欠债,后收购菟丝子而发富)、《它山之石,可筑我巢》(从菟丝子借助豆子的营养来养活自己,发展自己,使其家族千秋万代,源远流长这个角度联想到我们今天借助外国的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经营方式来发展我国的经济)。从这个教学实践来看,我们领悟到,感悟能力的培养,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的发展,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创造力。

感悟的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感悟自然,并且要培养学生去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了解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增强社会责任感,还要培养学生去感悟人生,让他们去认识别人,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理想。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创造性读写结合由阅读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激发创造思维,主要的形式有续写、扩写、改写、读后感、文章评论等。如授完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后,布置以《孔乙己之死》的续写训练。有的同学以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到笑声中死亡这样的结局,揭示了人们愚昧麻木的病态社会;有的同学写孔乙己在冰天雪地的除夕之夜死在丁举人家的大门口,用对比的方式揭示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再如把白居易的诗歌《卖炭翁》改写成一篇故事,要求通过合理的想象,把卖炭翁伐木烧炭的自然环境和其“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以及“黄衣使者白衫儿”的那种仗势欺人的狂傲神态写出来,这些做法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

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课外阅读并非遇文便读,要将作文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把阅读材料作为写作的对象,如涉及日常生活方面的、涉及文化生活方面的、涉及国内外中重大新闻方面的报刊时文。要求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包括文学,哲学,历史,科学著作等。这对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修养是大有益处的。学生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素质提高了,就会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力也会随之提高。

3、利用原形启发,培养想象力

所谓“原形”就是起启发作用的事物。人的创造发明,创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类似事物或模型的启发。鲁班从丝茅草割手得到启发,发明了锯子。如何提供“拟想”的原形是想象力训练的关键。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生活或学习中熟知的事物中选择具有启发价值的原形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下列的事物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议论文。

例如,气球:(1)傲气十足,无限膨胀,是毁灭的前奏。

(2)高瞻远瞩,洞察一切。

手术刀:凶相毕露,血迹斑斑,道是无情却有情。

粉笔:粉身碎骨,只是为了求得真知。

筷子:一生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一无所有。

在这一原形的启发下,学生立即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结果不少同学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了不少蕴涵哲理的文章。也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4、创设情景,引发想象力

创设情景是引发联想和想象的重要手段。情景的创设对表象的浮现起着重要作用。情景的创设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间的联系,使学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间的联系。例如,我设计了这样一道作文题:

树上有十只鸟,打死了一只,还有几只?

根据这一情景,同学们展开合理想象,立意新颖即可得满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智力题,我要求同学们除掉枪响打死一只,其他的鸟全惊飞了这一答案进行想象。同学们兴趣盎然,各自打开想象的闸门,通过几分钟的思考,便展开讨论,其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收获匪浅,总结如下:

A、树上还有九只鸟。理由是:树上十只鸟中有两只老鸟(一公一母),八只小鸟。公鸟被打死,母鸟用翅膀在窝里保护着八只小鸟。立意:体现出伟大的母爱。

B、树上还有八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母鸟被打死,公鸟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鸟。立意:批判贪生怕死之徒。

C、树上还有七只鸟。理由:树上十只鸟中一只小鸟被打死,两只老鸟惊飞,还剩下七只鸟抬头怒视。立意:团结一致,奋力抗争。

另外,我利用图片创设情景,展开学生的想象。

在一个医院的产房里,一个产妇刚生下孩子,躺在床上,旁边一个军人手提行李包,站在床前。

这张图片是在中越反击战期间拍照的。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的情景,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立意,较好的有以下两类:

A、题目为《迟到的父亲》。根据是:这个军人参加了中越反击战,等到凯旋归来时才回家探亲,体现出当代军人“为国为民”的崇高品质。

B、题目为《前线在召唤》。根据是:这个军人刚接到部队的命令立即返回部队参加中越反击战。他为了保卫国家正在向产后的妻儿告别,体现出当代军人“以国家利益为己任”的伟大精神。

总之,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首推联想和想象。所以,作文教学必须紧紧抓住想象力培养的这根主线,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打开思维的闸门,迸出思想的火花,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

全文共 1876 字

+ 加入清单

创新,是写作的特征,也是文章的生命。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而有效地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那么,学生写作文如何才能不奏“前朝曲”,而多翻“杨柳枝”呢?我觉得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新的发现,跳出前人的窠臼,另辟蹊径。宋人范温评价苏东坡,说:“老坡作文,工于命意,必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这种“超然独立于众人之上”的“命意”,必然得力于他的创新意识。

学生作文如何才具有创新意识呢?

融入时代新意识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强调“文章合为时而著”,他的意思是,文章应该写时代的人,叙时代的事,论时代的理, 描绘时代的风貌,传播时代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把那些闪耀着时代光辉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表现、新要求和新趋向等捕捉入篇,融于意象之中,使文章立意与时代脉搏合拍跳动。

这种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文章的命题。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常常用一些传统题目去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笑话《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泯王立,好一一 听之,处士逃。”以此作为写作材料,往往以《〈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等作为作文题目,姑且不说这类题目大而空,削弱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学生的写作激情,束缚学生写作的思维活动,就是以时代感来衡量这类题目,也会发现其中的不足,没有今天的生活气息,没有鲜活的时代意识。如果换成下面的一些题目:《南郭处士下岗以后》(记叙文题)、《吹竽也要竞争》、《选用人才、重在考核》、《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优胜劣汰话“吹竽”》(议论文题)等等。这些文题和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够与学生的生活、见闻、思想合拍,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一旦行文,作文必然有一定的分量。可见,一篇好作文如果再有一个新颖的好题目,那么,不但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使之一读为快,而且读后给人一种珠联璧合、天衣无缝的艺术效果。 教师拟出有创新意识的题目,首先内容要新。如反映中学生零花钱问题的议论文不少,像《小议“零花钱”》、《给孩子零花钱是爱还是害》,俯拾即是,毫无新鲜感。但像《十五岁,没有零花钱》就不同凡响,“十五岁”,表示中学生特定的年龄,“没有零花钱”,又构成一个特异的思考环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其次,巧换传统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中,有许多传统题目,如果不违背作文的要求,应该鼓励学生换用新颖有趣的题目,既避免千人一面,又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教师也应该力求避免用传统题目禁锢学生的思维活动。下面破折号前面的是传统题目,后面的是改换的题目: 《我的妈妈》——《妈妈进了“扫盲班”》(写妈妈更新知识、学习电脑的故事。题目具体而新颖,学生爱写、好写。)

《我为刘奶奶做好事》——《刘奶奶猜不中的谜》(写暗中帮助邻居刘奶奶的故事。题目带有悬念性,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

《难忘的中学生活》——《花季·雨季》(写中学生活喜怒哀乐的故事。题目具有比喻性,中学生正处在花季般的年龄,以此为题,倍感亲切。) 《我家的变化》——《9—19—29》(写改革开放中,“我”家的变化。“9—19—29”是彩色电视机的尺寸,从数字由小变大可以看出家庭生活的变化。用数字做题目,新颖有趣。)

《有志者事竟成》——《时代为成功者创造了条件》(论述成功者的条件是多方面的,仅仅有“志”是不够的道理。)

《“滥竽充数”读后感》 —— 《破大锅饭势在必行》 、 《必须改革用人制度》 、 《人贵有自知之》(“感点”不同,论述的内容各异。新题紧扣社会热点,不陈旧,有新意。)

《谈勤俭节约》——《我最欣赏的风度》、《是扔,还是补?》、《面对失学儿童的思考》(就诸如崭新的衬衫剐破个小洞就扔掉、大手大脚地花钱比阔气展开论述,目标具体,靶子明确,有时代气息,有创新意识。)

《小事不小》——《思想修养无小事》、《重要的是素质教育》、《最美的是心灵》(就道德品质、思想修养、素质教育对于人的重要作用展开论述,题目切近学生的实际,且是当今思想领域的重要课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再次,增添“流行色彩”。针对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模仿,追求时尚的特点,教师命题 要力求充满时代气息,具有鲜活思想。《我们是我们自己的纤夫》、《撑起一片阳光》、《玩物未必丧志》、《谢谢您给我的爱》等等,无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形象地表现了当代中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活泼灵动的思想,中学生一看到这类题目,就会产生一种亲切之感,一种写作冲动,可见,充满流行色彩的题目很受中学生的青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优化学生的创新品格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

语言是思想的表象,思想是语言的内涵。语言表达着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质量则决定了语言的表达质量;浅薄的思想必然产生索然无味的语言,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就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精神品质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方向。因此,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升其创新能力是写出有创造性作文的关键。我们组织专题讲座,强化当前中学生应当弄清的十种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市场经济观念、开拓创新观念、自强自立观念、时间观念、艰苦创业观念。我们让学生搜集积累如下几类材料:自我与时代类、自我与祖国类、自我与学校类、自我与传统美德类、自我与家庭类、自我与生态环境类。在这种灌输、引导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他们的作文和做人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在情感和励志范围内有所收获,为作文创新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联想思维能力的培养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自然界的许多事物或景物的某些形态特征,常常与人的某些品格气质、精神等有相似之处。例如:著名散文家杨朔在《荔枝蜜》中,通过对蜜蜂“渺小”形体和辛苦酿蜜的“崇高品格”的生动描绘,无私奉献,联想到农民辛勤耕耘,为自己,为别人,为后世子孙默默地奉献。作者由此及彼,以蜜蜂喻人,赞美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无私奉献的劳动人民,歌颂了为建设美好生活而奉献一切的崇高精神。

又如:我们看到的一些事情,它们往往蕴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由事联想到理,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高考作文指导:发散性构思能力培养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构思作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确实重要。小编收集了发散性构思能力培养,欢迎阅读。

看到一个新的作文题,有的同学总是很犯难,不知道能写什么内容,这是“无米之炊”。也有的同学是有些“米”的,但很少,感觉自己的材料写两节就没有了,无论如何难以写满八百字。“无米之炊”和“少米之炊”,都表明同学平时的积累少,阅读不多,见闻不广。这就需要我们同学多多阅读,多多观察感悟,积累写作素材。而在具体写作构思时,还要有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有一个作文题《倾听潮声》,同学一看就想到“江河的潮声”、“大海的潮声”,可是自己没有亲自去江边和海边,怎么办呢?就想到间接听到过电台电视里播放的 “潮声”,大致知道潮声是怎样的声音,浪潮有怎样的气势,这就也可以写一些内容了。但是这内容太少了。这位同学没有想到,“潮声”还有引申义和比喻义呢,有“思想之潮”,“文化之潮”,“改革之潮”,“时代之潮”,都有气势大、冲击力强的特点,都可以写到。这就说明看到作文题构思作文时,要想到这个题目之义有没有引申义和比喻义,联想得多,引申得广,就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表现。

发散性思维能力还体现在,要把眼前的作文题和你已积累的作文素材联系起来,选择有用的素材。如有的同学准备了不少有关“历史人物”的素材,也有的积累的是 “中华文化”方面的素材,也有的同学积累了不少“亲情”方面的素材,这些已有的材料是不是可以用到一个新的作文题下呢?怎样有机地联系起来呢?我们就要深入思索一下,巧妙变化一下。

有“历史人物”素材的同学可想想是不是也能写“历史的潮声”。历史仿佛一条长河,潮起潮落。潮起时,声震天地,风云人物站在潮头,引领历史,创造功业。我们就可以写“历史风潮人物”,写他的行止,写他最辉煌或最悲剧的场景,这个场景有意义有影响,能在历史上留下“回声”,能给后人启迪。

有“中华文化”素材的同学可写“文化的潮声”。如可以写“回归传统文化”的潮流,感受传统的魅力。也可以写“新文化”的潮流,文化史上两次革新运动,两次巨大的潮水,一次是唐朝的古文运动,一次是五四时候的新文化运动,写出两次文化运动的具体内容,写出意义影响,开创了怎样焕然一新的文化新局面。也可以写 “时尚文化”的潮流,写新文化的力量,开放的文化之潮对国家的影响,把“文化的潮声”提到一定的高度。

有“亲情”方面素材的同学可写“爱如潮水”。爱的潮声如何伴随我们成长,父母的付出有哪些感人的事件,自己如何在“爱”的包围中茁壮成长。

……

换一个作文题《亲近》,是不是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题目和我们已有的素材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写“亲近历史”,写“亲近文化”,写“亲近自然”“亲近所喜欢的人”等等。

构思作文,发散性的思维能力确实重要。当然,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建立在作文素材积累的基础上的。我们同学在写作方面一定要有积累素材的意识。平时,要备一个小本子,每人设计几个专题,如“自然”“文化”“历史”“思想”“道德品行”“家乡”“作家作品”......围绕专题搜集资料,做好札记,作为备用,做实实在在的积累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创新教学理念,提高作文教学课堂的互动性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目前,我国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模式普遍较为单一,教师过于强调向学生传授作文写作技巧,很少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学生的写作兴趣低下,甚至有的学生非常害怕、恐惧作文。就目前高中生作文现状来看,普遍存在言之无文,缺乏情感的问题,作文风格千篇一律,很少看到学生自己的观点。新时期下,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不仅应向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技巧,同时也应该注意和学生交流、沟通,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其次,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在充分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学习特点后,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应将作文教学和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布置的作文题目也应尽可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比如,教师可以以“珍惜生命”为话题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在写作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分组,相互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后教师再点几个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内容

全文共 3948 字

+ 加入清单

学生写作文,一个主要毛病是空空洞洞。写人,不是“目光炯炯”,就是“精神抖擞”;写树,不是“枝叶茂盛”,就是“参天耸立”;写花,不是“姹紫嫣红”,就是“绚丽夺目”,总之,没有具体、细致地描述,只有抽象的、概括的介绍,反映不出个性,再现不出特征。

实践反复表明,光是“抄词语”、“背范文”,是不能从根本上治好学生作文中的“干瘪症”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虫鱼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

怎样培养和锻炼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呢?

结合阅读教学,唤起学生重视观察生活。只有懂得观察同作文的联系,认识了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才能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不少范文,所写者小,所见者大。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索,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在生活中,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不像独立鸡群的白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来。如不留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件小事》,就是一个例子。必须通过对“一件小事”的深入分析,讲清“小事”不“小”的道理。要使学生懂得,只要重视观察,善于观察,只要精心选择,深入开掘,注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不小的主题来。《一面》《背影》等都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的极好教材。

结合实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当学生逐渐注意观察生活时,教师要联系实际,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学生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这些方法是:一、由表及里,深入思索。一次,有个学生清晨上学,经过学校传达室,听到老传达员打电话到供电所,大声地问路灯为什么还不关掉,随即又听见老传达员火爆爆地对着话筒叫:“什么?什么?忘记了?长着脑袋干什么的?说得轻巧,忘记了。这是浪费,是不负责任!”这个学生听了,到班上又告诉其他的同学。语文教师听到了,觉得很有意义,就启发同学们议论:传达员为什么要“多管闲事”管到供电所去?又为什么要“发了火”?是不是态度不好?他为什么把误时关灯说成是“浪费”“不负责任”,甚至责备对方“长着脑袋干什么”?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课后,有些同学还特地走访了老传达员,了解到他平时所做的许多平凡而有意义的小事,他们便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稿子。写的内容充实,文笔感人。二、由点到面,目力集中。观察,宜“细”不易“粗”。走马观花,只能“见大不见小”,写出来也免不了“一般化”。只有把视线集中在某一“点”上,落实在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具体事物上面,才能发现特征,辨别异同。比如看“拔河”比赛,只有一个人一个人的观察,只有把每一个人的动作、姿势、表情、神态都看得分明,“记拔河比赛”的作文才有可能写的细致逼真。许多同学写有关“运动会”的命题作文,往往写成“消息报道”、“概况介绍”,主要是由于没有细致观察的缘故。三、由分到合,先分后合。集中目力于某一个人或某一件具体事物,这“目力”又怎样具体运用?还是不能“囫囵”地看,而是要“化整为零”,从各个侧面去看。有的同学在银杏树下看了半天,但写出来的“银杏新姿”却既无“新”姿,又无“新”意,多半是些“高大”、“茂盛”之类现成词语,凡是大树均可适用。原因是没有从树的干、枝、叶、皮、果等方面作细致的观察。经教师具体指点后,情况就不一样了。由于看得细致,描写也就细腻得多,生动得多。再如看“菊展”。只有仔细地看,从名称、形态、色彩等方面仔细观察,才能发现特点,找出特征。如果只是浏览一遍,泛泛地扫一眼,那么除了看见“五色斑斓”之外,是不会留下什么具体印象的。四、由此及彼,展开联想。观察与思维、联想等是密切不可分的。只有在观察的同时,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丰富材料,充实内容,突出特征。否则,不是浮泛,就是干瘪。学生的观察文之所以往往瘦而瘪,浅而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想不开、拓不开。比如写人,要能够通过察颜观色、听话听音等来联想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能够通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行动描写等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五、随手采撷,及时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也要培养学生勤于动笔,随时记录观察、思索所得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多看、多想,并且把观察所得随时记录下来,养成习惯,看了写,写了看,久而久之,观察能力也就会逐渐提高。

让学生谈体会,运用典型引路。有的学生观察生活比较细致,联想比较丰富,思路比较开阔,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作文写得比较生动、深刻。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平时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体会和经验,让他们现身说法,同学们听了,不仅觉得亲切,受到的启发也会很大。一次,语文教师以《记一个熟悉的人》为题布置作文。有个学生写他的邻居华工程师,通过对华工程师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具体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老一辈知识分子的欢畅心情和只争朝夕的献身精神,写得有血有肉,活灵活现。通过个别交谈,教师了解到这个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并随时把一些典型细节(人物的动作、神态、肖像特征等)记在本子上。因此,他写这类作文,就感到有话可说。他谈的体会很实在,对同学们启发很大。他说:“写人记事,首先要熟悉那些人,要理解那些事。而要熟悉和理解,平时就要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观察多了,素材积累多了,就能不断加深对人对事的理解,理解了,写起来就不困难了。”在特殊情况下,也不妨让那些不注意观察的同学谈谈“写不出”的苦楚,从“另一面”给大家以启发。

化难为易,有步骤地进行序列训练。生活像大海,一下子要他们写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恐怕绝大多数学生难以胜任。因此,语文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排难解忧”。要指导学生就近观察,因地制宜,不要动不动就“走出去”。要由小到大,由点到面,逐步地提高。要通过做小型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草一木”、“一鸟一石”的片断练习,训练学生具体观察和细致描写的基本技能。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基本功练扎实了,不愁写不好人物众多、场面宏大的文章来。片断练习也要讲究序列。比如写班主任,可以先写班主任的外貌,再写班主任的语言和班主任的动作,然后写班主任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布置学生写“我们的班主任”,估计不会出现“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情况。又比如写我们的学校,可以先写“学校的画廊”“我们的操场”、“丰富多彩的阅览室”“奥妙无穷的实验室”等小练习,然后再做《我们的学校》。先片断,后全篇,有利于调动学生观察和写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提高作文的质量。序列训练,不仅贯穿于总体训练之中,而且贯穿于局部训练之中。比如观察人的外貌,写人物的肖像,一般总是先打量人物的身材,先描写人物的总体形象,再细看(细写)人物的脸型。人物的脸型,又往往是从脸的上部看到脸的下部,从主要特征看到次要特征。观察注意有“序”,写起文章来也就不会乱得不像样子。

加强课外阅读,多方面引路开导。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多看多想,既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活跃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知识,又有利于提高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语文教师应当做有心人,经常向学生介绍短小精悍的、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文章,以便于他们模仿、学习和借鉴。学生写“节日游园”、“国庆记事”、“欢度元旦”等作文,常犯一般化、老一套的毛病,反映不出每年“游园”、“国庆”、“元旦”的新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年年如此”的现象,语文教师应当结合报刊上面的有关文章,介绍如何抓住“往年没有、今年独有”的新气象展开细致描写的方法,启发学生多看、细看,发现特点,把握特点。再比如,学生描写会场,往往写得一平二冷,平铺直叙,渲染不出会场的热烈气氛,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报导会议情况的通讯、特写等,从中学习怎样观察会场,怎样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方法,具体写出会场布置、会场气氛、主要内容、听众反响等,把这类作文写得有声有色,生动活泼。

激发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观察生活的自觉性。观察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没有自觉性和主动性是难以奏效的,更是难以持久不懈的。从根本 上说,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就必须着眼于激发他们爱生活的热情,培养他们关心生活、积极向上的品质。柳青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问题。一个对人冷淡无情和对社会事业漠不关心的人,无论他怎样善于观察人,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作家。这就是说在生活中或工作中要有热情——热情地喜欢人、帮助人、批评人或反对人……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种热情与我描写人的时候所用词句的分量都有关系。当你缺少这种热情的时候,你在生活中或工作中也许观察不到多少东西,观察到的也许并不深刻,并非本质,在写作时也不免嗟叹创作的困难。”这些话讲得极为精辟。观察当然需要讲究方法,而更重要的是需要热情。同处一个教学班、一个学校学生,他们写反映班级、学校生活的作文,有的感到有许多东西要写,而有的却感到没有什么好写,这里的关键是对集体、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关心程度。对集体、对生活麻木不仁、冷若冰霜,那他就谈不上细心观察,谈不上“心情激动”,即使“闪光的思想”、“闪光的人物”如花似锦,五彩缤纷,也会习以为常,熟视无睹。我们要十分重视结合听说读写和课内外的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情,使学生人人都做一个有心人。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务必把这项任务完成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谈谈创新精神的培养

全文共 1178 字

+ 加入清单

各位好。在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在一次战争中,一艘下了锚的驱逐舰上的船员突然发现,一颗漂浮式水雷正向他们漂来,距离已经很近了,已经来不及解缆躲避了。怎么办呢?船员们急中生智能,跑到甲板上,拿起水管,用水把水雷给冲走了。

按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船员们实在很有“创意”,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有创新精神:在此之前,有谁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对付水雷呢?

但是,在一些人眼中,创新是一种神秘的东西,创新的灵感似乎是极其偶然的,如同彩票中奖一般。而我以为不然。倘若你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关注周围的一切,你就会发现,灵感几乎无处不在。

早期的笔与墨水是分开的,人们要写字时,便把笔伸到墨水中蘸一下。这种状况持续了很久,但谁也没有在意。直到后来,制笔业中的一个机灵鬼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产生了将二者合而为一的想法。于是自来水笔诞生了。在此之前,用过笔的人何止千万,却都与这个发明无缘,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审视,也就是细心观察。细心观察是搜集创新素材时必不可少的品质,拥有这一品质的人将比别人拥有多得多的创新机会。而对身边事物的熟视无睹,恰是一般人的通病,因而创新之神也就与之擦身而过了。

摆脱思维定势是创新精神的又一特点。思维定势有时是有用的,它让我们在解决某些常见问题时显得更加熟练,但它对创新是有害的。一位母亲问老师:“怎样才以使我的孩子早餐吃鸡蛋呢?”老师反问道:“你为何要让孩子吃鸡蛋呢?”“为了补充蛋白质”。母亲回答。“那你为何不换一种方法呢?”老师说。于是,次是清晨,母亲便心满意足地看着她的孩子吃起了他最爱吃的牛肉饼干。在这里,这位母亲的头脑中有一个思维定势,即想起蛋白质就必须吃鸡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往往使我们的思路变得狭窄,甚至让我们无法发现一些简单的东西。

创新精神还要求人们不要轻易判断。“判断”是用已有知识进行的逻辑推理。但是新生事物未必就适应原有的知识体系。因此,旧知识常驻对新事物导出谬论来,人们因此放弃了继续探索,也就失去了创新的机会。“相对论”无疑是本世纪人类在科学上取得的最大成就之一,但倘若爱因斯坦当初便应用他所学的经典物理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得出谬论后便将其放弃,那么他纵然再有天才,也只能在经典物理学的圈子中打转,很难取得日后的辉煌。美国学者迈克尔·雷波夫曾这样说过?quot;几乎每一项发明都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坚信自己想像力的结果。“话虽有些绝对,却不无道理。

回顾人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从而不断进步的历史。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人类的创新活动也在不断加快,人的创新精神也就越发重要。科利华软件集团总裁宁朝弟在谈到人才时认为,信息时代是物质性极弱的时代。人在意识上的跃进将给企业发展带来质的突破。因此,一个人的创意比知识更重要。我们作为跨世纪的一代,若想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又怎能不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创新意识的作文教学培养

全文共 4179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经常发出“作文难”的感慨。而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是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才会出现如此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应让他们的写作“生活化”。但是,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他们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他们的作文张扬自我的个性呢?本文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创新力在作文中用文字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写作的创新激情,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热情。传统的作文课堂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和限定写作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的作文个性和创新意识日渐萎缩,写作水平很难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一些热门事件,鼓励学生组织小组来讨论,讨论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和异议意见给予赞赏和重视,并对他们的独特意见进行详细分析;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后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在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和谐民主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变得乐观自信,从而主动去探索,产生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有话可说并有激情地去写作。如此,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就会活跃,创新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独特创新的见解也就跃然纸上。

(二)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展作文课外延伸,为作文创新打好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并且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材料的欠缺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即使能写出文章,内容也十分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课外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切资源,多渠道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作文的写作氛围。例如,鼓励学生多把自己的好作品投向广播站,当学生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进而萌发写作的欲望;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开辟学生的写作专栏,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技巧,教师加以点拨;在班里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故事比赛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热爱写作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为“领头羊”,在学生中成立作文写作小组,不同的写作小组确立他们不同的写作方向,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这样多管齐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要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并富有创新性,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这就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表感想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重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书写生活。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创新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这些积累和铺垫,接下来语文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他们作文的个性。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 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之一,只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诱发学生写作思维中的创新意识。而联想和想象也好比是作文的一对翅膀,学生只有架上这对翅膀,打开记忆的仓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构成新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成为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训练学生在面对同一道作文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段话发挥想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段词意境开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借助想象,由词所展示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和情人知己离别的情景、氛围加以具体描述,并让他们用语言形成文字把它加以拓展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就使这段词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可感化,从而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2004年江苏语文高考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由此笔者布置过一道以“关于‘水’的联想”为题的作文给学生习作。有个平常作文较好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文章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语句。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水是灵动的、柔美的,地球上没有水,就犹如人没有灵魂。水也是地球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地球母亲用它哺育着她身边的生灵万物,生生不息。多少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投身于自然美景之中,与“水”结缘,借“水”来抒发情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借“水”的深千尺来隐喻他和朋友的感情深厚,把两人本是无形的情谊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化成了有形,让人印象深刻,李白以“水”来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以借古来抒发自己不忘大展宏图,以图功业和志向的抱负,苏轼以“水”来展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喻愁,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通过“春水”的绵延不绝倾泻了出来,形成了最后的千古绝唱。

这段文字,学生所用的人物事例都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它写成了优美的文段。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任何话题的作文海阔天空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这当中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作文话题的想象和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和丰富性。学生经过这类作文的反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想象联想类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创新性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发展作文独特个性的目的。

(二)加强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平时学生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升思想的厚度。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应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让学生以“风”为话题写作文,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风有哪些类型?由“风”能使你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想逐渐深刻:由春风联想到母爱;由“秋风扫落叶”联想到反腐倡廉运动;由“风”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陋风陋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只停留在“风”这一自然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风联想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不少思路清晰、见解深刻的佳作。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让他们学会顺着思考、反着思考、两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等,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如“早晨公共汽车晚点了”,面对这么一道作文题,在写作、审题立意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想到的都是:公共汽车晚点后,候车的人焦急无奈的状态,从而反映了公共汽车公司管理的不善。这样的思路并不离题,但它既缺少新意,也缺少深意。此时,笔者提示他们“如果不写候车人们的焦急,那么你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写出了许多新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三例:

1.天气较热,又遇到公共汽车晚点,一些送孩子和孙子上学的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宝贝等车太累,纷纷急忙给孩子买冷饮、替孩子拿书包、摇扇子,自己却累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试问,这样护大的“小皇帝”如何能经得住风雨?

2.趁公共汽车晚点,一辆私营车前来钻空子捞外快,一些有急事的人无奈地付出两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乘车离去。如此看来,交通治理需要重视。

3.由于公共汽车晚点,两位小学生上学迟到了。他们被不明真相的老师点名批评,并被罚做作业,一直到放学以后又过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作业回家。这位老师不经调查就批评学生,还采取罚作业的办法来惩罚学生,这些反映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足。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只要老师积极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畅通,他们写作的题材就会大大地丰富。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同一个话题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的思维层面去思考,把各种思考的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了,可为发展作文自我的个性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总之,每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力、个性的思维,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将作文求新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并灵活运用在自己写作中,从而让他们的方法指导思维,思维驾驭文字,并由文字来张扬他们的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浅略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摘要:小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没有任何新颖的内容和亮点,出现套用多年前的事例来写作。本文分析作文教学现状,根据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一些作文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创新

小学作文教学工作开展并不理想,教学效率低下,许多人认为小学作文训练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小学生没有写作的动力,他们也没有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没有具体的写作材料可以组织,导致他们在写作时出现流水账式的叙述,没有明确的中心意思表达,语句表意重复繁琐,更谈不上层次清楚和详略得当。大多小学生的作文都存在着言辞干煸、或过于堆积华丽词汇、或语句不通畅不流畅、或脱离实际、天马行空等情况。长久以来,人们只关注教师应该用何种方式去教学生,却没有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过,如果我是学生,我会不会接受这种方式,这种方式对我是否有用,这是不是我喜欢的方式。小学生处于的特殊的身心发展阶段,写作能力比较弱,需要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创新教学方式,需要让小学生的作文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能够把今天或以往发生过的什么有趣的事情叙述清楚。老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做个有心人,收集和整理一些写作可用的人和事,坚持写好日记和周记,让作文更真实、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全文共 2100 字

+ 加入清单

一、走向生活,寻求自主创新的源头

(一)直接体验生活,为发展创新打好基础

着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学生"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之农工商,三教九流。自主地对宇宙发问,与万事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学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地写好观察日记,生活随感,主动地吸引源头活水。重生活积累,作文才能厚积薄发。

(二)间接体验生活为发展创新做准备

中学生感受生活更多的是间接经验,即以现代社会提供的视听天地---图书馆、阅览室、电视、网络以及现行教材领域,都可以给中学生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间接体验。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是自外向内吸收和自内向外表达的关系。写好阅读日记,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更好地积累写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带来"长流水".

(三)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为发展创新做保障

写日记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较快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人为了刺激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了如下尝试。首先,以"量"上要求:比一比,谁的日记篇数最多,态度最好,定期评优授奖。再是"质"上要求:起初日记,如果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干脆就写:"我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没有想,什么都没有做,收获只是……"且允许可以有数篇如此内容的日记。没想到我如此一激将,加上班里组织形式多样,助写日记的"比""学""赶""超"活动相"夹击",学生日记的内容渐渐鲜活起来了,创新的意识显露出来了,日记火起来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日渐高涨起来了。

二、创设情景,诱发即兴创作的动力

(一)动情诱导

去年,我接任的八年级(6)班,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是12全校同级最落后的一个班。在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上,我走进教室,就在黑板上写下:"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志不强智不达"!紧接着以饱满的热情发表了我的就职演说:"……同学们,庄稼长势不好,农民从不责怪庄稼,而是在自己的种植方法上找原因,可是孩子不长进,作家长的,作老师的,很少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把所有的责任推给无辜的孩子,这是不公平的!使庄稼丰收的养料是最好的养料,使孩子乐意接受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多么希望你们能跟我同心同德,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因造一个美好的班集体啊!你们理解我,愿意帮助我吗?!"望着一张张充满笑容的脸,我知道孩子们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已像飞出去的鸟儿抖动着翅膀……我随即出示了作文题:《我心中的好老师》。要求是:你能用心说出你敬爱的老师的形象吗?你怎样要求他?你怎样要求你自己?把你的心痛痛快快的说出来吧!某篇不凡,情真意切……一篇篇优美作文让我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成功了!"人的心情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从此以后,本班的学生写作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们开始为自己的成功找方法、找措施了,少了一些推脱的理由、借口。

(二)活动诱导

在作文活动前,教师有意义地设置挑战赛、擂台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吟诗赏句、绘画表演、实验制作等综合实践活动。如我围绕"古诗游历"组织了一次以吟诗赏句为主、绘画表演为辅的综合实践活动---火车接力、唱诗演意、品赏诗句、诗题抢答、依乐吟诗、依诗配乐、依画诵诗、依诗作画……让学生在看中诱发、听中诱发、说中诱发、做中诱发、想中诱发……情绪被激发、思维被激活、创新之花在心中开放,在口中开发,在笔下开放。

1.教材诱发

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写作方法教学,一方面,通过课文阅读,从名家作品那里师领会语言、揣摩立意、迁移构思、学习表达来积累和运用于作文;另一方面,通过小作文练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皇帝的新装》、《羚羊飞渡》后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小孩子揭穿谎言以后》《羚羊的身上我学到了》为题作文,鼓励学生创新;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导学生质疑《菲利普夫妇是如何躲避于勒的》,补写菲利普夫妇遇见于勒时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学习《公输》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如创写《假如墨子还健在的话,怎样抵制国际上的强权》等;除此手段外,本人在教学散文时鼓励学生将散文改写为诗歌;教学诗歌时鼓励学生将诗歌改写成散文等,通过改写,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体会不同文体在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2.激励诱导

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作文评改,尽量找出学生文中的优点,通过习作展览,习作结集,报刊发表,学校广播站播放,美文送给家长看等手段,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扬起习作的自信,培养学生特久的习作亢奋情感。因而才有了好于习作,乐于习作、而达欲罢不能,开拓创新的新境界。

三、尝试作文,挖掘开头创新潜力

注意创新教育的美国非常强调学生试一试,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倡导学生尝试作文,必能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我的一半做法是:命题-试写-指导-自改-互改-评优-再写。教师在学生质疑问难时给予点拨、帮助。这样,必能激活他们自主作文的动机和创造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鼓励学生写作不难,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创新也不难,只要我们一线的教师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研究、多一些实践,作文教学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浅析GRE作文雷同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GRE作文雷同问题在江湖上已经纠结了很久,以至各种版本的传闻和流言此起彼伏,搞得人心惶惶,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字澄清一下.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以ETS网站的信息为准,所有其他地方传来的信息,包括本文的观点,都是未经验证的揣测,只能作为参考.

ETS在GRE作文评分部分讨论到独立智力活动的问题: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Activity. Essay responses on the Analytical Writing section will be reviewed by ETS essay-similarity-detection software and by experienced essay readers during the scoring process. In light of the high value placed on independent intellectual activity within United States graduate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ETS? reserves the right to cancel test scores of any test taker when there is substantial evidence that an essay response includes, but is not limited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由此可见,GRE的雷同处理将包括软件的使用和阅卷员审核两部分.那么软件这一部分来讲,我们有理由相信它主要是针对背诵范文的考生,运用计算机的范文数据库检测答卷中是否有某一段文字为抄袭.在计算机防止抄袭的工作中,做得比较好的是turnitin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网站了解全球最先进的计算机反抄袭技术也不过就是文字段落的配对.而对付阅卷员,则需要更加仔细的避开以下ETS所列出的雷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浅谈创新农村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全文共 1984 字

+ 加入清单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每当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也感到头疼。作文课上,当老师布置了作文题目,有的学生总是抱怨“哎呀!又要写作文,心烦!”有的学生写作文时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无从下笔;有的学生下笔千言一挥而就;有的学生抓不住重点,记流水账不知所云。老师万般无奈只好借助读范文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要么要求学生仿写,要么死记硬背或抄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可写的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需要我们创新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一般作文材料基本有三类:一是语言材料,二是生活材料,三是知识材料。

那么,小学生如何积累以上三类材料呢?

一、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一定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学好教科书范文更为重要。教科书每篇范文都是典范,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和教师讲解分析促使学生产生对文字的敏感,感悟文字,热爱文字。

培养阅读的习惯和浓厚的兴趣很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认为兴趣也要作为先导,如果学生连对文字最起码的兴趣都没有,那么即使强制他背再多的诗词也无济于事,因此,语文老师最应该做的是让学生知道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带领他们徜徉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从唐诗宋词到通俗小说再到影视作品,让学生尽情领略文字的魅力所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语言文字的深厚内涵和广阔的外延,进而逐渐爱上文学爱上文字,最后才能因为喜欢而积累文字、运用文字。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何下笔如有“神”?关键在于一个“破”字,也就是把书读透了,把别人的东西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历代出现了很多文人骚客,涌现了诸如“唐宋八大家”以及像李白、杜甫等众多的大诗人,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以事实告诉学生:读书人多的时代,是书籍繁荣的时代,亦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的时代。读书多的时期,则是生命充实丰盈的时期,是激情炽热,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时期。于是《三国志·魏书》中出现这么一句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反复阅读一本书,自然能逐渐了解它的涵义。这是一种通过精读以促进独立思考的学习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学者的钻研。

二、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广泛涉猎,书籍报刊是作文材料的另一个丰富源泉。像《故事会》,科技科幻类、历史类、童话类、天文地理类、优秀作文等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读时注意仔细品味、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从各类书籍中吸取无穷无尽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读的同时要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养成坚持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三、从观察中积累材料

大作家叶圣陶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农村学生有着更广泛的原始素材的积累基地。比如写《一件难忘的事》,农村学生勤劳朴实,会做很多家务事,感触很深,素材来源真实感人。如写动物《水牛》,学生家里就养着牛,平时课外总是在放牛,骑牛,有着深厚的感情,只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在家仔细观察,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完全可以写出一篇感人的文章。如写《家乡的春天》,孩子都爱自己的家乡,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是花的海洋,景物就在身边,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些都是天赐的最好素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活如万花筒一般,只要不迷失在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用心去体会生活带来的一点一滴的惊喜,那么,生活将会馈赠给学生一笔丰厚的财富——那种源于自然、源于社会的最好的最真实的素材。同时鼓励学生多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例如多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各种竞赛活动。看电视、新闻,及时捕捉其中的动情点、闪光点。观察事物的动态和静态,观察大自然的各种色彩,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观察事情发生的环境、场面。总之,做个生活有心人,处处留心皆学问。在生活中,那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如果留心观察,精心选择,深入挖掘,同样也可以表现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大主题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只有掌握了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和有效途径并能持之以恒地去做,才能从课内外、生活中积累到十分丰富的素材,写作时根据作文要求选取典型素材,作文就做到有内容可写了。

四、从写作中积累材料,把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

鲁迅说,“文章应当怎样做,我说不出”,“是由于多写和练习”,这里的“多写和练习”是第一要素。光读书不动笔,容易形成“眼高手低”。所以,长期坚持练笔,对写好文章至关重要。刚开始可以练习写一句完整通顺的话,继而写一个精彩片段,最后围绕中心可以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句子通顺很重要,通则懂,不通则不懂。比如要求学生每天坚持收看新闻,每天写一条新闻也是练笔的好方法。也可以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日积月累,文笔自然会鲜活灵动,下笔如有神了。

如果我们有深厚的知识积累、素材积累,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社会经验,相信学生笔下一定会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怎样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

全文共 2437 字

+ 加入清单

一、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产物。这样的习作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习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习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画,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画的内容写下来。这种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习作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自然课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琥珀》,才让学生制作一个琥珀,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我们的新朋友——电脑》一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作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新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插图,由邱少云的外表,推想邱少云的内心活动,把这两句话扩写成一段内容具体的话。②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拉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子真的来到了天堂》;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结写了《凡卡梦见了爷爷》。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或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让学生写《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学了《凡卡》,让学生写《我和凡卡比童年》。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家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发表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也可以,其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块说理的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摆台赛;班级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二、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教学指南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全文共 3783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毫无疑问的,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

需要不需要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看法就不一致了。

有的领导,有的学生家长,也有的老师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在一些地区,这种观念,年深日久,根深蒂固,个别教师刚刚引导学生自批或互批几篇作文,立即受到指责批评,全盘否定。

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不辞辛劳,斟酌权衡,仔细批改,引导许许多多优秀的学生写出了上亿篇好文章,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也有许许多多的人无缘得遇良师,无钱能进学校,他们便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却也能够无师自通,写出大量的好文章,好作品,有许多甚至是世界名著。

我觉得两者都不应以自己的成功为论据,来否定对方存在的价值,那势必使自己的思维进入狭隘的片面的误区,互相指责,一团混战,共同堕入偏见的狭谷而离真理的高峰越来越远。双方都应在自己的成功与对方的成功中得出这样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通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件事儿有一百种不同的做法。

这些年来,我用的便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方法,边指引学生写作文,边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教两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于是我们便每天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两个神仙把两座山搬走了。可我们面前这两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学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

为了提高学生的批改能力,我从1979年3月起,发动我的上帝——学生们一起来搬这两座山。

开头有人议论纷纷,说我偷懒的有之,说学生水平低批不好的有之,说作文水平会下降的有之。但我心里有数,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我还认真、还仔细。批改后,学生们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以前关注我写的批语的程度,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展开热烈的争论。既然这样,学生成绩一定能提高。

果然,半年以后我们班的作文成绩在全县就遥遥领先了。领导、家长所关心的无非是成绩,学生成绩高了,又学得积极主动,你采用的方法,尽管他们不理解,也就不再干涉了。

自那时到现在,我已经有16年零6个月的时间没批改过一篇学生作文了。我心里清楚,这种一篇不批的方法绝不是最好的方法。倘若我批1/咸或1/10,学生作文水平一定会提高得更快。但我为了证明教师不批,学生作文水平一样能提高,就一直坚持不批一本。

学生能学会批改吗?回答是肯定的。后进学生也能学会吗?也能。

怎样批改作文?我从易到难,列出十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几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

以下10个方面,每个方面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1.格式是否正确

刚入学,我喜欢使学生感到写作文,批作文都不难。随随便便地写,老师只要求同学们作文的格式正确,批改作文时只写一条关于格式的批语。批作文的时候要抽签,谁都有可能抽到全班任何一个人的。抽到人家的作文本,打开作文一看,格式没锗,便拿出红笔,写上批语:1.格式正确。批文用减分法,此项倘不减分,此文则为满分,然后签上批改人的尊姓大名。

2.卷面是否整洁

显然这一条又是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小学生作文《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习惯》。后进学生批改别人作文,指出卷面不整洁时,下次自己写作文也注意卷面了。

3.错别字几个

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并且写到批语处,再在后面写上正字。有的粗心的同学错字挑不出来,怎么办?我们就搞流水作业:每人要批四篇文,每篇文要经过甲、乙、丙、丁4个人之手。甲批错别字六个,乙发现本文错别字不是6个,而是7个,那么甲就要对为什么漏掉这个错别字写出一百字的说明书。丙发现本文错字是八个,那么甲、乙同学都要被追究责任,各追加一百字的说明书。学生批改之后,我还要抽查,重点抽查那些粗心的同学。这样使粗心的同学也认真起来,批改的时候,手里抱着大字典,唯恐漏掉了错别字。发现错别字,每两个扣1分,最多扣5分。10个以上也不再多扣,但要一一给予指正。

4.有几处病句

挑出一篇作文中的病句,凡病句,都要在下面划上横线,写出病在何处,再在文后批语中,写清病句几处。每处病句减1分,减至5分,不再多减。

5.标点符号有几处明显错误

强调句号、引号、叹号、问号的使用。发现明显错误的地方,有一处扣一分,有五处扣五分,超过五处,不再多扣。

以上五条,都是写文章最低的要求,学生经过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实践,就能够掌握。再批改两三篇,掌握得比较熟练了,再一条一条地增加新的要求。

6.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

这两点在作文指导时,就具体举例,告诉学生什么叫鲜明、集中。学生批改之前,我先大致看几篇文章,在进行批改指导时,又简介两篇好的文章,再举两篇中心不突出,不集中的例文,学生从老师举的正反两方面的例文,举一反三,就能批得符合实际。

7.看文章的选材

这条批语提三点要求:①是否围绕中心。②是否符合生活实际。③是否具有典型性。这三点中最要紧的是第一点,随着作文水平的提高,才提出选材具有典型性的要求。

就结构而言,也要写清三点批语:①层次段落是否清晰。②过渡是否自然。③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8.看表达方式

主要看其是否符合文章体裁的要求,记叙文以记叙为主,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议论文当然以议论为主。除此之外,还要看其是否符合作文指导的要求。如写记叙文《他进步了》,要求夹叙夹议,本文是不是做到了。写说明文《芦苇》,要求说明中有描写的成份,文中有没有适量的描写。写散文《家乡赞》,要求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文中结合得怎么样。

9.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

语言不简练,重复、罗嗦者酌情扣分,此项不超过二分。语言不通顺,不是指有病句,而是指句与句之间衔接不连贯者,扣分也不超过二分。

后五条要求,每条5分,不做太具体的减分规定,由批改人酌情处理。由于我讲课用的时间极少,批改作文的任务多数都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老师指导,学生抽签互批,每个人都要在作文本上写出十个方面的批语,一般情况一篇作文的批语都在200字以上。有一次我们班学生写作文《仙人掌》,这篇文章的平均字数才600,可全班同学批语的平均字数却有260字。有一位同学用红笔写满了两页作文纸,仍意犹未尽,在第三页又写了几行,批语竟达560字之多。

学生批改作文,关键在于同学生商量,研究学生的写作兴趣、阅读兴趣、批改兴趣。适应学生心理,组织得好了,才有实效,学生的批改能力才会提高。

有一名学生问我:“老师,您猜我最爱上什么课?”我说:“不是体育,就是音乐!”“都不对,我最爱上批改作文这节课。”“为什么?”“我特别愿看别人的作文,又很愿给人家挑毛病。”

1984年,我让我担任班主任的两个班的学生投票表决:是老师给批改作文好,还是互相批改好。共106名同学投票,98人认为互相批改好,只有8名同学认为老师批改好。同学们分析,这8名同学为什么愿让老师批改呢?同学们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刚转到班级不久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尝到互相批改的甜头。

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有什么好处呢?十几年的实践,使我觉得有五点好处:

第一,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地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他会指导别人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二,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这样容易发现、学习别人的长处。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引为戒鉴,也是好事,学生的思想多了一个相互交流,开放的机会。

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负担不重,每次又都抽签换人,批的人有新鲜感,有兴趣。每位同学的作文,每次又都换一位同学批,看不同的同学对自己的批语,当然也有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和看别人批语的兴趣。

第四,批改作文时,学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进学生心理走向成熟。

第五,教师只抽查翻阅一部分同学的批改结果,在短时间内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师比较思考,且保持较浓厚的阅读兴趣,容易激发教师的智力潜能与创造潜能。还可将节省的大量用笔批改的时间,用于研究学生心理,研究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教书育人的效率。

如果认真找,还可以找出互批作文更多的好处。不能否认,世间万事万物有一利便有一弊,有一得便有一失,互相批改作文既然有好处,便也一定有弊端,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不强的班集体,弊端可能会更明显,倘组织引导不好,会弄得一塌糊涂。正因为如此,试行学生互批作文的教师才更应认真思考,细致分析,耐心具体地指导学生做好这项工作,以兴利除弊。16年学生互批作文的实践告诉我,互批作文,利大于弊,有利于培养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

我是不会再重走被两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的老路了。如果有变化,那就是再探索更好、更科学、更节省时间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