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汇总20篇)

导语:鲜花像刚出生的宝宝一样,慢慢地张开他的小手和小脚然后灿烂地向我们一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朝花夕拾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5964

作文

392

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天性,但我已经远离了童年,进入了少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之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之中。

但我自己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有时还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回忆起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忍俊不禁。我家在乡村,离大自然特别近,附近有一大片田野,小时候,总去那里享受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我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小时候,每天一吃完饭嘴都不擦就去邻家串门子,和小伙伴一起去吃豆腐花,一起去田野里玩,时不时还跌进泥坑变出个“小泥人”,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就把花藏在树洞里,一会儿回去花早就枯萎了,但我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里。虽然高高的楼房拔地而起,大自然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感受不到了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我仍旧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这也许就是我和幼年鲁迅的相似之处吧,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么多感动。

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先生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鲜花到傍晚去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浮想连翩、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通用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这段时间细读了鲁迅的《朝夕拾》,鲁迅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他的《朝花夕拾》也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童年,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虽然在童年里有苦有笑,但是童年会在自己的心里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回忆。鲁迅的《朝花夕拾》,原名是叫做《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有真挚的情怀,有无奈的感伤。欢快的时候,我感到有沁人心脾的馨香袭来;郁闷不乐的时候,我感到无名的寂寞前来吞噬。这一切,确实是能真切的感受得到的。

在这本书中,鲁迅将自己在童年中难忘的人和难忘的事,用真实、天真、有趣的话语表达出来。鲁迅的童年并不是美好的。他做的每件事都得不到长辈的认同,这使他感到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怨恨这些不认同他的长辈,而是将这些长辈的不认同改为动力,写入这本书里。他在这书中,把童年的无奈和寂寞释放出来。读过它后,我能感受到在鲁迅的童年虽然并不很开心和快乐,但也时时刻刻充满着美好的回忆。鲁迅的童年是五味俱全的。既有酸甜,也有苦辣,更少不了有咸。而我们的童年也一样的。即使过得不怎么好,但童年永远会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永远埋藏在属于它的地方,留下美好难忘的记忆。

《朝花夕拾》的取材,包含着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思想意义,表现了鲁迅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和他那反帝反封建彻底的革命精神。他写人物,带有强烈的时代感;记事件,则透过现象提示其深刻的社会本质;发言论、抒感情,则无不闪射着思想的火花!

真是一本好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林语堂说:“鲁迅,与其称为文人,不如称为战士。”蔡元培在先生逝世后,万分悲痛,评价他:“著作最严谨。”

许多大家都解读过先生,赞美过先生。的确,若把历代著作比作星空,那么先生的作品就是最大、最闪亮的星。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透过《朝夕拾》,从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隙中窥月读鲁迅。

最令我震撼的,是先生的幽默俏皮和不动声色却又尖刻的讽刺。

《无常》一文最可以体现。先生似是无意,极为自然地引出,在旧中国,“便是做鬼,也艰难极了。”这是对封建制度的讽刺。但是阴间也有比阳间好的地方:“无所谓‘绅士’,也没有‘流言’。”虽说颂扬了阴间,但“没有受过阎王或小鬼的半文津贴。”这里笔锋犀利,“顺手”给了反动派们沉重的一击,讽刺他们污蔑革命者被苏联收买。《藤野先生》中,对于头顶上盘着大辫子的留学生,先生这样写道:“顶得学生的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把那些寻找升官发财终南捷径而出洋镀金的清朝留学生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先生的语言令人回味,发人深思,讽刺不合时宜、退步的人和事,读来真是快哉,快哉。

最触动我的,是先生对童年时代的温情回忆和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

全书有近一半的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社会,与我们熟识的“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截然不同。对保姆长妈妈的佩服,因二十四孝图的故事而对老祖母产生的心理上的对立,还有对百草园的动植物朋友们的依恋。一个成年人能将孩子的心理如此准确地呈现出来,我认为得益于他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然而鲁迅先生的立意又绝不止于此,字里行间是“救救孩子”的呼声,是对弱小者的同情,还有对封建孝道的谴责。这或许才是最为出彩,最令人称道的地方。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先生严密的分析和严谨的态度。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文后的《后记》中。对《二十四孝图》故事的考证,对“无常”的形象进行讨论,包括对于自己用错了几个字的纠正。还附有插图,足可见先生耗费了不少时间、精力,也足以体现他的严谨。忽然想起前些日子由故宫博物院送出的一面锦旗上写道:“撼京都泰安”。“撼”(实为“捍”)字用错。若为先生所知,先生一定首先站出来严辞质问的。

以上只是略微表达一些自己浅薄的看法。相信以后,我会读到更多先生的作品,会更深刻地理解先生。也相信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们会更深入地实践先生的教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朝花夕拾小学生优秀读后感模板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代表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等,被后人称为民族魂。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朝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从书中走出来就站在你面前一样,向你展示那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读过的文章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无意中看见一本封面淡蓝而边角已泛黄的小书,好奇地抽出这本书,原来是我阔别多年的好友——《朝夕拾》。上次与这位好友遇已是数年前,那时尚年幼的我读来只觉无味,更无心得可谈,但冥冥之中又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情感让我对它念念不忘,再去寻时已不知去向,却不曾想在此“重逢”。

现在读来,与先前的感觉又有所不同,原来那种不可名状的情感仿佛随着我的成长一点点地清晰起来。或许正是作者在“狗、猫、鼠”中严谨而不失童趣的仇猫理由,唤起了我记忆深处那片沉睡的光阴,想起那时常戏弄吵闹的小花猫,把小狗掉下的牙种在土里祈祷着长出一树小狗追着大狗。鹅在屋檐上又跑又跳的种.种童年趣事,现在想起仍忍俊不禁。再读到作者在百草园中的惬意与自由,又他让我眼前浮现出当初那个在田间追蝴蝶、采野花、躲蜜蜂的小女孩来。我几乎忘了,那就是童年啊!

又或许是“阿长和《山海经》”中作者对一本图画的迫切渴望,让我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让我想起那些被人们蹂躏后随手一丢的书本,想起那些被人们玩厌后扔在一旁的图画,想起那些蜷缩在黑暗角落的被遗弃的玩具。先生曾经梦寐以求的一本简单的图画书竟成如今我们不屑一顾的旧物。也许我不该用那个时代的价值观衡量如今人们做法的对错,但我们手是否正的在充裕的物质海洋中丢弃了我们的初心?一份关于求知,关于不弃的初心。我在先生的书中读到阅读的初衷,读懂阅读中收获不止知识,真正的成长。

《朝花夕拾》中,作者无非想在纷扰的现实中寻找那些娴静罢了。而现实又是如此芜杂,于是先生索性在回忆中抄出了这篇散文集。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朋友,如果芜杂的现实令你无所适从,不妨造访一次回忆,因为总有那么一个片段,会拨动你最坚强又最柔弱的心弦,漾起一潭微波,告诉你只要举步前进,希望就会从脚下延向远方。

合上书本后的千头万绪汇于笔尖,诠释着我眼中的《朝花夕拾》。在先生的回忆中拾起我的童年,在怡人的阅读中收获成长。回忆固然珍贵,而现实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应活在当下,为日后夕拾朝花的美丽而不懈努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1337 字

+ 加入清单

《朝夕拾》是鲁迅先生在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还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嫩,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失去了刚刚盛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中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一开始,看这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就像是在听故事一样。文中的鲁迅可是把他仇猫的原因一五一十的说了一遍。虽然我平时不太喜欢猫和老鼠,但看了这篇文章,突然觉得其实有只"隐鼠"也不错啊!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藤野先生》,这两篇在中学时代曾经读过。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回想我们儿时假期,抓蛐蛐、下河游泳、抓鱼等,体味如今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他常常会忘记戴领结,冬天也只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对工作的极其认真,是绝对不会被读者所忽略的。藤野先生把鲁迅的讲义都用红笔修改过了,就连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通过藤野先生的穿着和藤野先生对工作的负责做比较,写出了藤野先生高贵的品质,也体现了鲁迅对他的景仰。藤野先生对中国的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是让我觉得很景仰的。再把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生的蔑视拿来对比,就更加体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他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童年,在随着你我的长大渐行渐远,或许它会消失在人生的尽头,但它却留在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时代中,不如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品一品不同时代不同人的童年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朝花夕拾读后感以及感悟

全文共 941 字

+ 加入清单

村庄的小道上,几棵歪了的树上没有一片树叶,而是落满了皑皑白雪;屋顶的边边角角、门前的石阶和窗户的木棱上洒满了层层雪白;墙壁的缝隙和路边的废石中塞满了洁白的棉团。远处隐约可见的群山万壑仿佛一峰峰落雪的驼峰一般。

在这洁白无瑕的世界中,时间仿佛停止。可路上两串新踩的脚印告诉我们时间仍在流失;向着脚印追随,一老一小引入眼帘。在世界的包裹中,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单。

凄凉中带着一丝丝凄美的封面引起我的遐想;难道这就代表了鲁迅先生的童年吗?并不是这样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这是鲁迅先生快乐的源泉,但也是埋葬他快乐的坟墓。没错,鲁迅先生快乐的回忆仿佛都发生在这里,同时也在这里戛然而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天真活泼的话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产生共鸣,带给了我无限美好的幻想我仿佛看见幼年的鲁迅奔跑在百草园中,追捕着蝴蝶、偷看着小虫、机灵的爬树、努力的大笑但这一切的美好被瞬间打破正如鲁迅先生自己所讲的,被不幸的送到了三味书屋。那个私人学校好像剥夺了孩子快乐的权利。于是,这乏味的读书生活引起了幼年鲁迅极大的不满。

可是谁能想到呢,这并不是最悲哀的。后来,鲁迅先生的父亲病故了。也就是说,家中的顶梁柱倒塌了、鲁迅心中最敬爱的父亲永远不会回来了。这在幼年的鲁迅眼中,一直都是不可磨灭的沉重的痛;是一段辛酸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况且父亲是被江湖庸医所误。但文章中,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写鲁迅先生对父亲病故之事的难过与悲哀,而是一再讽刺了江湖庸医的荒诞;他们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简直是强盗。他们的行为作风屡次遭到鲁迅先生的批评,也应当遭到全社会的唾弃。封建主义孝道并不可取,人道主义才应该是真理。我们一定要为父母的生命和健康负责,向他们为我们一样。

整本书留给我太多想像,几个简简单单的小故事反映出当时社会腐败的真实面目,几句简短的话语便能让人拍手叫好甚至陷入自责。我想,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的魅力吧。也许这一切都源于他悲喜交加,大起大落的童年生活。他自由的天性给予他不同于常人的东西,于是他充分利用这不同打造了一个不同的自己,勇敢地站出来,与全社会的黑暗奋力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学生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朝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本回忆童年的回忆性散文集。顾名思义,留下清晨沾着露珠的花兀自盛开,直至黄昏再采摘。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它抒尽鲁迅先生满腔回忆情与对旧社会的讽刺。徐徐清风拂过书页,像是想与我共享阅读的喜悦。我翻开令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无常》。

鲁迅先生的文字朴实而透着亲切。热热闹闹的迎神赛会在鲁迅先生笔下活灵活现,令人大开眼界。在一众花花绿绿中,黑白的活无常异常显眼,他一身生麻制斩衰凶服,戴一顶二尺来高的白纸帽,一对八字眉眼,手拿破芭蕉扇,脚穿草鞋,让人觉得诙谐可爱。城间寺庙里的“阴间司”挂着各种活无常抓来的鬼魂的塑像;繁本的《玉历钞传》上细描了幅活无常像;活无常之名是中国人创造等等。这都看出人们对活无常——阴间审判者的喜爱。

接下来,鲁迅先生以坦率质朴的家乡人民真情流露的“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一句表明民众对公平公正的渴望,又描写戏中活无常的通情达理,有人性,有爱心的内心世界。同时虚写了人间不公的现实与虚伪知识分子的装模作样。

读《朝花夕拾》像走进一个时空,近近地看着小鲁迅成长的喜怒哀乐,遥遥的望到大鲁迅伏案执笔奋书,偶尔抬首回忆童年的会心一笑,而我只是默默地旁观一代名垂青史的大师的成长历程,像海绵一样极力地吸取书中的知识。

我感到鲁迅先生言辞之幽默与讽刺之辛辣,鲁迅先生笔下充斥着对社会不公深藏的愤怒。我在字里行间洋溢的满满的鲁迅风格中,感受到这个悲惨与无公正,无人情的社会。

反观现代我们的社会,我们有什么可以抱怨呢?我们在他们的相比下是多么幸福呢?学生在书声琅琅的校园里学习,在知识的大海中遨游;成人们在各行各业中规律的上下班,拿到的劳动应有的回报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中吃饱穿暖;老人们在家中颐养天年,看着满堂的子孙承欢膝下,一定会感到欣慰吧。虽然现在的社会还有人在受苦,但这是因为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不完善,我们曾经经历那么深重的苦难,一时半会又怎能恢复得来呢?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能要求多少呢?但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会迈向小康,会跻身世界的行列,会一步一个脚印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共同奋斗出未来。

读一本好书,受益一生。而要读好书,绝对不能少了《朝花夕拾》。它是我国大文豪鲁迅的童年成长经历,你一定要读读它,因为它一定会给你的人生带来莫大的影响,让你终生受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人,他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都没有在那个腐朽冷漠的社会中随波逐流,而是以笔为武器,同整个封建社会斗争,他就是鲁迅!有一本书,它反映了在那个社会麻木不仁的统治者和贪婪迂腐的国民,它就是《朝夕拾》!

这本书以作者年少时的经历为原型,回忆了他的童年师友以及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农村城镇等,反映了当时社会时局的动荡。看似在写回忆实则是想要唤醒当时的社会大众。书中著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父亲的病》、《藤野先生》《朝花夕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无常》和《二十四孝图》这两个故事。《无常》中的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王爷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通过无常和阎王爷这两个人物的鲜明对比,讽刺了现实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在这篇文章中,重点描写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儿》这个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钱,确全给了自己的兄弟,后来穷得吃不起饭了,却想到家里的儿子会“抢”老母的食物即决定牺牲自己的小儿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点盗世欺名之意,形象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在这本书中,鲁迅先生大量的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用评定的语言,鲜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希望能让人思想解放的愿望。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消遣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忘情花的滋味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嫩苗为蔬,食之动风,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忧。”忘忧草是如此,可不知道忘情又是怎样?

指尖轻轻敲击桌面,不觉想起昔年的昙花。

微凉的夜色笼着乳白色的花朵。那之前的花苞醒来,吐露白色的芬芳。

那时年幼,不知其名,只觉这花,似池中睡莲,以袅娜的白衣着身,恍若天女临世。后来翻阅的书多了,才知此花名为昙花,又名忘情花。

“再好的歌者也有恍惚失曲的时候,再好的舞者也有乱节的时刻”。是的,人,总有贪恋红尘的时候,不可能真正的清心寡欲。所以与其“忘情”不如“藏情”。

一段感情,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淡忘。可与其让它消逝在时间的长河,不如将它珍藏在一个瓶子之中。韶华尽逝之时,再将它打开,也许扑面而来的,是一阵欣喜。那些昔日被你珍藏的回忆,如一幅画卷,缓缓铺开。笑的,哭的,细数那些细水流长,点滴往事。

褪色的,沉潜的,是记忆;可那落款依旧笔锋分明,刻印仍然鲜明如昔。“美花为蔬,食之忘情,令人淡然超脱,因名忘情。”食之忘情?差矣,昙花短暂,未必回忆亦短暂。在昙花动人的夜,品味那忘情花的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镜花缘读后感

全文共 176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部份是第一至六回,写《镜缘》故事由来,铺垫出谪凡神话的框架。这样的构思在传统小说里颇为常见。最著名的当属《红楼梦》的前五回,《水浒传》的开篇也有这样的色彩。这一部分写王母做寿,各路神仙齐聚庆贺。神仙世界也不清静,尤其是女仙们聚在一起时,那言语行动中的种种算计和交锋,也比得上时下流行的后宫戏了。邀宠献媚的嫦娥,煽风点火的风姨,清高自傲的百花仙子,息事宁人的元女,宽和风趣的麻姑,洞若观火的王母,笔墨不多,塑造的形象却个性鲜明。嫦娥到底是偷吃灵药而飞仙的,仙家修养很是不足,一个争执让她记着多少年,终于她抓住天星“心月狐”下凡为武则天的机会,让其称帝之后,于寒冬下令“百花齐放”,让百花仙子违背天条,最终使得百花仙子同九十九位花仙谪降凡尘,需遍历海外,遭险逢难,方可完劫。

第二部份是第七至五十回。百花仙子托生岭南文士唐敖家,名唐小山。唐敖科名蹭蹬,心灰意冷,遂生出世之念,乃随妻兄林之洋与舵工多九公出洋贸易,三人游海外诸国,览异闻奇景。途中经历了“君子国”、“大人国”、“淑士国”、“白民国”、“黑齿国”、“不死国”、“穿胸国”、“无肠国”、“豕喙国”、“长人国”、“伯虑国”、“劳民国”、“女儿国”、“轩辕国”等地,也遇见鲛人、蚕女、当康、果然、麟凤、狻猊等奇异生物,并见识许多奇风异俗。

旅行中见闻多出自《山海经》、《博物志》等古代地理博物小说,其中也发挥了作者奇妙的想象,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运用了夸张、对比、漫画式勾勒等手法,寄托了辛辣的讽刺与深刻的批判。

例如书中写到无肠国的人饮食直接穿肠而过,往往有富人把粪便作为仆人的食物,循环竟然至数次,这里对那些为富不仁者的讽刺简直令人叫绝。淑士国连店小二都是满口之乎者也,酸腐之气,处处皆是。白民国的先生自诩学识高深,其实竟是满口白字。两面国的人正面对人笑脸相迎,背面狰狞可怖,现实生活中两面三刀之人何尝不是如此?

在讽刺的同时,作者也在一些章节中呈现了某种乌托邦的理想。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文中写到的君子国。君子国是个“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礼乐之邦",从君王丞相至贩夫士卒,莫不具谦谦君子之风;小说以此来否定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封建官场和尔虞我诈现实社会。另外如大人国的人脚下有云彩,好人脚下是彩云,坏人脚下是黑云,大官因脚下的云见不得人而以红绫遮住。黑齿国人虽面貌丑陋但个个追求学问,谈吐不俗。作者对其所赞扬的风气习俗,也用了夸张的笔墨,让人读来捧腹。

对女儿国的描写更具匠心。作者设计出了与现实世界完全相反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女儿国中男女的角色与传统的观念完全相反。这个构思有对《西游记》情节的借鉴,但作者的突破在于,他不仅通过这个情节表现对女子的政治才能的充分肯定,而且通过率直豪爽的林之洋被果王选入后宫,承受缠足、穿耳、责罚等种种磨难和痛苦的荒诞情节,对现实中女性的地位和遭遇给予了深刻同情。

第三部份从后五十回开始,唐小山改名唐闺臣回国应试,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录取百人,一如泣红亭石碑名序。才女们相聚“红文宴”,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人人论学说艺,尽欢而散。这部分文字以才学为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塑造缺乏艺术价值。这一百个才女都是个性模糊的,百人一面。作者塑造她们一为称许女子才华,一则为逞自己的才学,游戏笔墨以自娱。鲁迅说其“论学说艺,数典谈经,连篇累牍而不能自已矣”。这一评价颇为恰当。其实这种倾向在黑齿国多九公和才女的谈话中就可见此端倪。

小说最后写唐功臣后代举义兵勤王反周,攻克酒色财气四关,斩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于城下,天下复归李唐,中宗继位。攻克四关的文字写的很有想象力,将抽象的说教形象化为具体的情节和形象,读来颇有趣味。

最后,关于这本书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我认为其中不乏矛盾之处。女儿国的情节和对一百个才女的刻画很是旗帜鲜明地表明了对女性才华和能力的肯定与赞扬。唐小山寻父那段文字中有个有趣的情节:惧内的强盗被山寨夫人设计暴露出了想纳妾的想法,结果被夫人痛斥、暴打。夫人更是提出强盗日后若要纳妾必得先让自己纳男宠。作者借此对道德体系中的双重标准做出了尖锐的嘲讽。可是,全文处处又维护班昭《女诫》的教条;对三寸金莲多有赞美;唐小山等几位才女被强盗抓去后,想到的是自刎还是投井;最后多位才女随夫殉节。总体来说,作者的思想还是受制于他所处的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朝花夕拾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289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篇文章后,总觉得有些迷茫,作者究竟是要批什么,赞什么,仿佛有些蒙。

再看,被文章中优美的动物故事吸引住了,那猫和狗的结冤,那猫和虎的师徒恩怨,那老鼠娶亲的精彩,那关于墨猴的介绍。那关于隐鼠的描写。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在享受之余,也不免思索。作者写这些的目的何在?

狗,这是鲁迅的对手对他的隐射,而猫,作者列举出了几大罪过:

一,捉到食物,断不肯马上把它弄死吃了。而要反复玩弄。

二,善于献媚,

三,配偶时吵得人发慌

四、贪吃。对于这类的人物,作者是万不能喜欢的,所以委婉地进行了批评。而对于弱小的隐鼠,作者是百般爱怜的,那是一种对弱者的同情。

鲁迅先生一生不正是在为那些弱小者在呼喊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57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布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可以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非常好看。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片断,写出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十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有关。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意义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众多散文中,可以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还有那《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被鲁迅斥责了一顿,好有趣!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希望大家多多去看《朝花夕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朝花夕拾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曾说过:“阅读《朝夕拾》时,我们应当时时提醒自己:这是一个颠沛流离的中年男人对自己过去的回忆。

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那些童年时期的喜和悲、爱与憎,实际上已被当下一种成熟的、融融的爱意所包围;相对于自己”离奇“的现状而言,这种留存于记忆当中的”意味“备受心灵的呵护。这种爱意是单纯的、流动的、温柔的,它不仅出现在作者对长妈妈的回忆里,也出现在对”五猖会“的怀想中,还出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322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赤练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许是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每一棵草都会开花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诗意的栖息

芸芸众生,有的如小草,似野,虽极不起眼,却会在某一个瞬间,惊艳,亮瞎你的眼!

这是丁立梅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带给我的感触。一页一页地翻开,一字一句地品读,优美、简明的文字,一下子鲜活起来,幻化出一笔笔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素朴却温暖的图画。

即使在这寒冷的冬天,它好似流淌着的一股涓涓暖流,为我赶走砭骨的寒风。书中的主人公都是平凡人,老师、学生、工人、失业者……每个人都有过这样那样的不如意,甚至一辈子都与残缺相伴。他们所经历的曲折,在我的身边也是屡见不鲜,但在丁立梅的笔下,一切的苦难都是化了妆的幸福,只要仔细去读,去感知,你就会觉察到那些无法掩盖的情与暖。

那个穷得连病也看不起的陈老四,肝癌晚期,病痛折磨得他筷子也拿不动了,他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种花,哪个也劝不听。那个天生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的指头的挑糖担儿的老人,坚守祖上做灶糖的营生,一做就是五十多年。还有“我”的朋友,一个大男人,会把一朵花小心地放进上衣口袋里,笨拙地,像护住一只蝶……

每每读到这些,心底就蔓延出一丛枯藤,藤身斑驳,干枯,但它却努力地攀附在高枝上,证明自己的存在,给人以启迪。人生失意总是难免的,要紧的是,在失意中,活出诗意来。有了这样的心态,你是一棵小草,又何妨?正如丁立梅说,一棵小草也会开花!

富贵者,牡丹;清雅者,兰花;君子,莲……凡尘俗世,大多数人成不了这些,更多人却像乡间小径旁的狗尾草。没有伟岸的身,没有妖娆的香,也没有丰腴的地;有的是星星点点的无名野花作伴。就在“秋风萧瑟”“北风卷地白草折”的时候,你以为它也是叶败茎断,殊不知它竟会在猎猎风中,把毛茸茸的洁白的尾巴高高扬起,对你说:你看,我多么美丽!我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的。那是一个西风割人的冬日午后,我缩着脖子去食堂吃饭,突然想走教学楼通往食堂的那条石子铺就的小路,走着走着,我看见远处白花花的一片,在微寒的阳光下灿灿生光,我疾步前去近看,才知它竟是极为普通的狗尾巴草。它们并没有密密地挨着,东一根,西一根的立着,但每一根草的顶端都擎着蓬松的狗尾巴,似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志向。那一刻,我心里升起一种庄严感,为每一个生命,为每一个卑微却活得灿烂的生命而礼赞!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有多少的狗尾巴草在属于它们的地盘上灿烂着,诗意的栖息着,给天地增色,给生命谱曲,给人震撼与启迪。

丁立梅笔下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有一种神奇的美感牵引着我的心,让我为故事中人们的苦难心生怜悯,又因为他们的结局而会心一笑,更让我从主人公诗意活着的心态获取力量去面对种种不如意,这也许就是《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独特的魅力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怎么写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朝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我在暑假里读了这本书,他给我的感触很大。

鲁迅的作品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既不遮遮掩掩,又不追求好词佳句的华丽,却更能吸引读者,仿佛在给你讲故事一样。

比如,范爱浓的眼球白多黑少,看人总像是藐视。又比如却仍然看见满床摆着一个“大字”。这就是鲁迅在描写人外貌特征和习性时的特别手法。他可以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特点,又增加了幽默感。

鲁迅不管是对他人的赞扬或批评以及对那人的各种看法,都毫不掩饰地写出来。因此我比较喜欢他的文章,例如(阿长与山海经),内容大概是这样的:长妈妈是我的保姆,起先我很讨厌她,而且她睡相极不好,但她也懂得许多有趣的礼节,是我不耐烦的。之后,她给我讲“长毛”欺压百姓的残忍故事,他伟大的神力让我默默为她祈祷,本文由我一次次对她态度的转变,突出了阿长的朴实。

《朝花夕拾》十分耐人寻味,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陋习,有写人吃血馒头,吃人肉,人们迷信,古板,缠足,互相欺诈等等都受到了鲁迅强烈的批判,也让我不由得为那些人们感到悲哀。

如今,中国还有很多陋习,我想我会改变他们,把祖国建设得更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朝花夕拾读后感

全文共 245 字

+ 加入清单

这篇早已看了不知多少遍。抛开一众文本分析,自己对这位长妈妈是喜欢的。她对孩童的爱意是真切的,说明她本性纯善,因此她身上的那些个缺点好像也因此变得可爱。想想自己家中,或许也还有着这样的老人,喜欢絮絮叨叨,喜欢说点小话,对神灵心怀敬畏,但这些都掩不了不他们对晚辈们的疼爱。因此有时候虽然可能觉得烦,但也并不是不可忍受。

不过,究其原因,读者会对人物抱有何种观感,很大程度也取决于作者的描绘。正是因为先生对这位儿时保姆怀着真切的爱意,才能让读者也喜欢上她。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朝花夕拾读后感200字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夕拾》,这是鲁迅写的一本从童年到青年心历路程的一本回忆性散文,共十篇。书中有回忆,有批判,有嘲笑,它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关怀现实的一面,更展现了最真实的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第一次发表白话小说时的笔名。这一笔名根据鲁迅自己陈述的理由有三点:其一,他的母亲姓鲁;其二,周与鲁是同姓之国;其三,取愚鲁而迅速之意。童年时期的鲁迅阅读了大量的古书与古诗。在“三味书屋”里,师从寿镜吾先生。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为鲁迅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素材。鲁迅的少年时期,家道中落,鲁迅通过切实的感受感到了社会的残忍和冷酷。1902年,他东渡日本,在东京进了预备学校。

鲁迅一生著述丰富,他的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阿长与》等文章就写于鲁迅在厦门大学的时期。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封建社会下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她真诚善良,给鲁迅买他心心念念的《山海经》,是鲁迅笔下一个温暖善良的角色。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的形象似乎不近人情,强迫孩子背书,摧残孩子的天性,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的压制。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时的一位老师,他正直热忱,不歧视同学,热心关注鲁迅的学业,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朝花夕拾》以平和,舒缓的笔调为我们娓娓道来了鲁迅从童年到青年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怀念,批判了当时黑暗迂腐的社会环境,给予了对现实的深切思考。从这些文章中透视着清末民初时期的生活画面,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朝花夕拾读后感以及感悟

全文共 1292 字

+ 加入清单

进了初中,发现每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一个好听的名字--《朝夕拾》。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骂,骂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从文章表面看,鲁迅似乎都是用了些温情的文字,其实,他把愤怒藏得更深。有人说柔软的舌头是最伤人的武器,也许鲁迅先生正是想达到这个目的吧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

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一个人用了相当多的笔墨,那便是鲁迅的保姆"长妈妈",她是个需要一分为二看待的人。

因为社会的影响,"阿长"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对她怀恨在心。看到这,读者在脑子里勾勒出的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然而,鲁迅对她的印象远不止这些。她有可爱的一面。"阿长"知道"我"喜欢《山海经》,跑了许多路,帮"我"买来了《山海经》。由此,"我"又认为她"有伟大的神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的结尾,鲁迅表达了他对阿长的爱,他希望仁慈的地母能让阿长安息。还有几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一位是范爱农先生,鲁迅一开始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原因是范爱农的老师徐锡麟被杀害后,范爱农竟满不在乎。鲁迅对他的看法几乎是渐渐改变的,直至范爱农就义,鲁迅开始变得景仰他了。另一位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

在"父亲"临终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痛苦。"后来"父亲"死了,这让"我"觉得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衍太太对别的孩子们"很好":怂恿他们吃冰,给鲁迅看不健康的画,唆使鲁迅偷母亲的首饰变卖。而衍太太自己的孩子顽皮弄脏了自己的衣服,衍太太却是要打骂的。鲁迅表面上赞扬她,实际心中却是鄙视衍太太的。因为这是个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喜欢使坏的妇人。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朝花夕拾读后感心得

全文共 68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朝夕拾》想必大家都知道,正同它的名字一样,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那风烛残年的岁月里写下的。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充满了丝绵细腻的情感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

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清晨的花到了夕阳西下时再去摘取,等我们到了朝花也能夕拾的时候,在那若有若无的清香里,浮想联翩,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荡漾开来。

读完整本《朝花夕拾》,鲁迅的思想和感情溢于头脑。他的文章在反抗,反抗着束缚他的时代;他的文字在辩驳,辩驳着腐朽的思想;他的心在争脱,争脱到一个属于他的天地……

小路绵延,却弯不尽他的乡愁;森林的茂密,却隐不住他的寂寞;清如泉水,却淹不透他的爱国,鲁迅,艰难路上最真实的君子!

和曛的阳光照入窗内,水印悄然无迹,屋外的天空仿佛更高更蓝,粒尘不染。欣赏鲁迅的心已飞到云霄高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