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海风云纪录片观后感【汇编20篇】

描写景色的作文应该怎么写?写景作文,就是把我们日常看见的那些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南海风云纪录片观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110

作文

672

2024荡寇风云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陈嘉上历时两年多精心打造的英雄历史剧《荡寇风云》在端午节假期上映,还原历史经典,传承自强民族精神。宏大的历史叙述、实力派的演员阵容、高还原度的道具装备、意味深长的人物对白、这些元素完美融合到一起,成功地将《荡寇风云》打造成了一部不可多得的、体验感十足的正能量大片。

有人说,《荡寇风云》中仅人物的语言对白设计,就足以颠覆对戚继光的传统认识,比如与俞大猷“八卦”胡宗宪的是非、背黑锅时的“闷不吭声”、面对夫人时的“理亏词穷”……看似有违他的“战神”形象,却恰是这部影片最高明的地方,把人塑造成神总是容易的,真正难能可贵地把神还原为人。而这种有时直言、有时憋屈的语言对白设计,恰到好处地把人物与历史背景连接起来,让我们对人物的命运多了几分“感同身受”,无形中多了几分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体验。

影片中道具装备的处理也是一大妙笔,有些道具的出场看似无意或者搞笑,细细品味却别有一番滋味。比如那个滩涂交通工具“泥马”出现时,影院里的大部分人都笑了,不少人以为这一处就是用来搞笑的,其实不然,在浙江沿海这种滩涂交通工具非常普遍,我的家乡至今仍在使用,只是可能各地叫法不太一样。这样的细节说明,剧组为拍摄该影片到浙江多地实地考察,是下了不少苦功夫的。除了“泥马”,“狼筅”的出现也让观众感到不可思议,这个不在十八般兵器之列的奇怪家伙初看总觉得假假的,不像在战场上和鸳鸯阵搭配的炉火纯青。事后补课才知道,这种武器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戚家军抗倭专用的。一部影片能在紧凑的情节之余,巧妙地利用道具装备这些微乎寻常的细节,将地方色彩、历史知识融入其中,从而能引起观众“补课”的兴趣,实属难得。仅凭这些,《荡寇风云》的效果已经超过我的预期了。

对很多影迷来说,自己喜欢的演员参演,就是一种超值体验。相较于其他武星而言,赵文卓多了几分文气,很适合扮将帅,早年扮演英雄郑成功就已经奠定了这股气质。在大部分人看来,戚继光是一员猛将,只有猛将才能对付残暴的倭寇,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逻辑。实际上,戚继光更像一名儒将,除了军事才华,他在书法、诗文方面也颇有一番造诣。他穿着盔甲时的骁勇,穿着长衫时的风度,都被赵文卓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他和万茜搭配的“大丈夫惧内”的几个桥段。铁汉柔情,虎躯难敌夫人喵喵拳——两人的精彩对手戏,将英雄刻画得有血有肉,也把英雄夫人的任性和谅解演绎得至情至理,不少朋友纷纷表示“这部影片不适合带女朋友去看”。

当然,除了看演员的精彩演出,看历史剧的最大意义在于重温过去、反思当下。当义乌村民陈大成泪别妻儿上战场的时候、当文书小郑中箭身亡的时候、当原本贪生怕死的杨大哥战死沙场的时候,我感动得眼泪落下。应该说,这是一部一开始有点“伤”,但越看到后面越“燃”的好影片;是一部看完之后,忍不住想去补补历史的、有感染力的好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教师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86 字

+ 加入清单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进,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熟悉的歌曲、优美的旋律,这是上个世纪50年代人激动人心的美好、重要的回忆。中国一向提倡和平,不愿引发战争,但这种表现却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软弱、无能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晚清与民国时期,中国签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于世界各国列强的侵略中国均选择了退让,但中国一味的忍让却没有换来各国列强侵略的魔爪,导致中国的国土一块块被分隔。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渐渐的摆脱了“东亚病夫”、“支那”等污辱中国人的字号,尤其是60多年前的那一场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朝鲜的一项群众性运动。朝鲜战争于1950年6月25日在朝鲜内部爆发,美国立即出兵干涉其内政,中国人民解放志愿军携海、陆、空部队在1950年10月19日越过中朝边境援助朝鲜抗击美军,抗美援朝战争持续了两年九个月零八天,于1953年的7月27日朝鲜时间22时停战协定正式生效。

那究竟是一段什么样的抗战历史呢?中国是如何在一个装备极其落后、后勤资源保障薄弱的境况下抵抗一支现代化装备的美军,让美军不得不宣布停战的呢?那个时期,中国军人没有防弹背心,也没有接受过“斯巴达式”训练,更没有火力强大的HK53、M16A2卡宾枪作为火力支援,有时候甚至三天三夜都没有食物供给。但他们依旧凭借着自身顽强的信念与作战意志,加上满怀着对新中国几亿人民负责的精神力量,才使中国军人在世界上赢得了尊严与生存。

著名军事战略专家、国防大学教授戴旭就对抗美援朝一战对中国的影响,作出如下评价:

“抗美援朝战争是终结中国近代史的一战,不仅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也一扫近代史上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的屈辱纪录。"

美国作家莫里斯?艾泽曼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书中提到“身穿打着补西的棉制军装的中国士兵在这件事情上胜过地球上任何国家的士兵;他们能够在夜色的掩护下极其秘密地渗透到敌人的阵地中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军队的装备虽然落后,但他们懂得利用自身的优势加上抓住敌人的弱点,还有不畏牺牲的精神,才能在战役中获得成功。在这一次战役中,有多名英雄壮烈牺牲,一级战斗英雄邱少云,因美军燃烧弹发落在邱少云潜伏点附近,火势墓延全身,为避免暴露潜伏部队,他放弃自救,壮烈牺牲,时年26岁。

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在上甘岭战役中,他率突击排对敌人阵地实施反击,在双腿被敌炮弹炸断的情况下,仍旧以坚强的意志来回爬行指挥,用机枪掩护战士并摧毁3个火力点,敌人反扑过来,他打退敌人两次冲击,毙伤敌人80余,拉响最后一枚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进攻部队受到机枪火力压制,他身体多处受伤,突然迎着敌枪口,挺起胸膛扑上去堵住了敌机枪口,用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不胜,毋宁死。”为抗美援朝英勇献身的中国军人还有干千万,他们的精神令敌军都为之肃然起敬,同时也令我们这些后辈感到骄傲不已。

这一段战争历史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它使那些一直凯舰中国国土的国家不再敢任意侵犯。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经典纪录片《周恩来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本片介绍了周恩来总理一生的外交史,通过周恩来所经历的外交风云,形象的展示了周恩来的外交风采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周恩来是一位共产主义革命家,又是一位儒雅的人物;他既是致力于意识形态的人,又是一位精明的现实主义者;既是政治上的斗士,又是最大的调和者。他是新中国的外交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他在外交领域所做出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他的外交思想、外交实践以及他所倡导和体现的新中国外交风格,都是 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看到有些国家总理侮辱中国的时,我以为周总理会出面指责他们,可没想到的是,周总理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在会议的最后一天时,用强有力的语调,理智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才使局面得到缓和。而我呢,遇到一点小事就跟别人吵闹没有时候还动用“军事武器”,想想,真是自愧不如。周恩来还帮助过希哈努克;不仅资助他们国家粮食等,当希哈努克无法回国时,周恩来又一次伸出援手,对他说:“请你,把中国当作第二个家吧!”几年以后,当希哈努克再次来到中国,看望周总理时,周总理已经去世了。

有人说过:“如果这世上能够多几个像周恩来这样的人的话,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是啊,周总理一生热爱和平,他的一生,不就是为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为了世界的和平而奋斗的吗?可是,现在仍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蓝天被硝烟覆盖成灰色,大地被鲜血染成红色,难道,这真的是他们想要的吗》武力真的可以解决一切吗?当看到别国人民妻离子散,骨肉分离,那些侵略者就心满意足了吗!?台湾,本是属于中国的,可就是因为美国支持台独,干预内政,而迟迟未归。

同样都居住在地球上,同样都是人类,我也希望同样可以热爱和平!让幸福、欢乐、友好、和平,充满整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央视纪录片镜子观后感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镜子》,通过客观冷静的真实纪录,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让人重新审视当今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等情感问题,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

影片讲述的是3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现在我们的很多纪录片提供的是巧克力,而《镜子》是一味中药,给人们提供镜鉴、给生命提供力量,让社会更加和谐,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如下: 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霾就可以治理好了。事实果真如此么?

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

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 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 固然,国有企业是有问题,而且很大,但是解决的手段绝不是所谓全面放开,那样的结果就是全面被国际大资本给控制,给吃掉。没有了能源命脉,中国人民的命根子就丢了。我们只有想办法让国企真正地为人民所监督,完善其管理职能,真正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才是最终的解决办法,而不是将其摧毁。现在中国28个关键行业,据说有23个都被外资完全控制了,要是将来再全面放开铁路、军工、电信、石油等等命脉,将所有命脉行业私有化,那我们的立国基础还在哪里?我们还是一个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么 ?这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核心的政治问题,立国的基础动摇了,性质改变了GCD离最后的倒台恐怕也就不远了。到那时就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所以,想来想去觉得,现在不是讨论要不要国企的问题,而是要讨论如何加强国企在整个经济成分里的比例问题,以及如何让这些国企真正地为广大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如何让他们的的权力得到监督和制衡的问题。国企不是哪个官僚的,不是哪个利益集团的,它应当是真正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并且是为全体中国人民谋福利的。只有做到了这点,整个国家才能真正的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真正的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观后感

全文共 1622 字

+ 加入清单

中央电视台在一套综合频道晚间的黄金时间段“魅力纪录”隆重推出《苦难辉煌》这部历史文献纪录片。《苦难辉煌》总共12集,在播放期间的我都推掉所有的宴请与繁杂事情,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苦难辉煌》。以下是我观后这部纪录片后的心得体会:

一、《苦难辉煌》是一部怎么样的纪录片

《苦难辉煌》纪录片根据著名作家金一南同名著作改编,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联合摄制。该纪录片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到西安事变这一段历史,描述我们党和X队早年的革命史,围绕“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进行深入探索和思考。

《苦难辉煌》多角度、宽视野、全景式地再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的征程,重点刻画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中国共产党的这两次历史性转变。该片首次披露众多鲜为人知的影像史料,真实还原党史和中国革命史中的一个个历史场景,回答在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各条道路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

二、观后《苦难辉煌》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苦难辉煌》的多维度再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征程和革命精神;重点刻画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抗日战争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虽然只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历史的一个阶段,但“看似写历史,实则写今天,看似问过去,实则问未来”。回答1840年以来,救亡与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紧迫历史使命的时代背景下,在各种方法试过,各条道路走过,都没有成功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重大问题。它让我们看到的,是这个党饱受磨难而自强不息、历经曲折而愈挫愈勇、倍尝艰辛而愈加成熟的高贵品格;看到的是这个党在各种困难和挑战面前,砥砺自己的意志,增长自己的智慧,积聚自己的力量,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推动党和人民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坚强意志。高扬的是共产党为广大人民群利益而奋斗的精神旗帜,鼓荡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苦难辉煌》以其全新的视角、鲜活的语言、激越的精神、深邃的思想把那段错综复杂、变革深刻、波澜壮阔的沧桑历史生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在观看振憾电视画面的同时,更多地能感悟那一份厚重、一份悲壮、一种精神、一种辉煌。

三、观看《苦难辉煌》纪录片给我的感想

观看《苦难辉煌》就是就能通过电视画面看中国的苦难史,看中国的辉煌历史。我们触摸的是厚重的中国历史,思考的是中国的未来。

在和平和发展作为主旋律的今天,我们国家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实际中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我们前面并没有一条洒满鲜花的道路需要踏过一片片荆棘,迈过一道道门槛,甚至是前人从未遇见过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依然是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胜利,从辉煌走向更加辉煌。而作为一名普通干部,我们要牢记革命先辈的教诲,传承他们不怕牺牲的精神继承他们的信仰,完成他们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昔日的战场已硝烟散尽,一个伟大时代的宏伟画卷正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历史是相对的、辨证的。过去相对现在是历史,现在相对未来是历史。我们作为后来人,正在续写着历史,必须接过先辈们的接力棒,跑好属于自己的一程,做好历史的传承者、创造者。作为一名党员,在今后的工作,我最重要的是拥有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和积极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好地去工作,增加为群众服务意识。

苦难之后是辉煌,不经历苦难,哪里来辉煌?我们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健康向上地生活着,因为我们降生在和平年代,因为我们可以安心地去工作和生活。我们的大环境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努力。努力吧!青年!向上吧,青年!

以上就是我观看纪录片《苦难辉煌》的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妇联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梦”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集体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图片展览时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在建党一百年,2021年实现全面小康和在建国一百周年,2049年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作为一名普通中国公民,我坚信也迫切希望它能梦想成真。这不仅关乎国家的命运,也切切实实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质量,谁不想生活在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国度?可是,“中国梦”太大太沉,要梦想成真,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又该如何为它努力呢?

记得环保达人黄小山在《超级演说家》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位于英国伦敦,有一个闻名于世的威斯特大教堂,在教堂地下室里一块既没有名字也没有年代的,一块普普通通的墓碑,碑文的大意是这样的: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年少轻狂,我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人到中年,我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好向自己妥协,我只好退而求其次,我想改变这个国家,当我人到老年,我也发现我没有能力改变这个国家,我再次向自己妥协,我想改变我的家庭,但当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时候,我回首一生,我碌碌无为,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改变这个世界,去改变这个国家,去改变自己的家庭,而只是从改变自己开始的话,我也许已经改变了自己,并改变了我的家庭,并通过我的家庭,影响到我的邻居,影响到国家,甚至世界。”

就像今天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他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爹: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里讲述梁启超成功培育自己儿女,进而推进国家某些领域的重要发展。当然,我知道作为一名普通公民,要想“中国梦”的实现,自己的力量是很微不足道的。但是我相信,假如自己通过不断吸收正能量,并把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人,至少可以影响到自己的儿女。哪怕以身作则地不乱扔垃圾;不随便吐痰;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书本知识之余,也要学会交往和尊重他人等一些看似很小的事。要知道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价值观念养成的起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果我们每个家庭成员之间都和睦相处、相亲相爱,那千千万万“家和”的力量必将促使全体人民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仿佛一夜之间,新闻网络媒体的头条统统被前央视记者柴静复出新作《穹顶之下》所占领,尽管柴静说,视频爆出的一夜之后,传来了各方褒贬不一的评论,我想当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完全不在乎听到的任何反驳言论,于我,只有冲击和震撼,既因为它的题材,更因为它的内容。

内容说来,《穹顶之下》是柴静配合PPT进行的104分的剧场演讲,以大量数据、现场采访及国外经验的对照,通过“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的探讨和解答,让我们既在她的叙述和画面中感觉到惊心,又让我们在十面霾伏中,看到隐约的曙光。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雾霾在中国已经成为27个城市,6亿多人口已经面临到的问题,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雾霾的范围还在不断的扩散。在这场跟人类的战争当中,我们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的道路,煤炭、石油在这场中国式的工业史革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而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仿佛走上了英国雾都的老路。正如柴静说:“城市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繁荣,他们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可思议的文明和财富,但是假如用投资拉动工业和拉动城市发展的模式不改变的话,结果会是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将在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我们就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到时候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尴尬的不止环保部门,受害的不止是我们,还包括我们还没有出生的生命和希望。

如此严肃的现状下,我们不能再犹豫和等待。治理在更多悲剧没有发生之前。治理好污染,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作为身处穹顶之下的每个人,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在这场人类与污染之间的战争中,做得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哪怕你明明知道说它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作用都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但雾霾就会少一分。如柴静所说: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其实,不只是雾霾,面对种种肮脏的社会现象,倘若能够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抱着“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的想法,我们的社会,也必定要干净许多,美好许多,温暖许多。最后愿我们都行动起来,对抗雾霾这个可怕的敌人,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命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191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诞生中国》是以动物的故事,来讲诉大自然的规律,和轮回的意义。用春夏秋冬春五个季节里的故事来表示时间上的“轮回”,人们眼中清晰可见,最好理解的一个轮回。这点上很像着金基德的《春去春又来》又名“四季”电影的讲诉手法。分别是春天,万物生长,金丝猴“淘淘”妹妹的出生,大熊猫“丫丫”做了妈妈,刚生了宝宝“美美”,雪豹的两个小崽,以及母羚羊要迁移去生小羚羊,所有的故事都指向了“出生”。

然后是夏天,意味着热情洋溢,两只小雪豹已经学会了攀爬,并且在母亲的周围嬉戏打闹,而雪豹达娃则是看着自己的孩子打闹之余,捕捉孩子需要的猎物,生活非常的快乐。而小猴子淘淘则是找到了同龄的新玩伴,流浪猴,迅速的达成了一片。还有熊猫丫丫也和自己的孩子走出了那个山洞,美美开始向往自由。

秋天,开始收获的季节,也是迷惑的季节,就像孩子成长到一定的时候,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自己的迷惑,而在从中不断的学习着。比如淘淘看见父亲与流浪猴的首领一言不合就掐架,比如美美郁闷着母亲为什么要一直管束着它,比如小羚羊突然间要离开出生的地方,跟着母亲大迁徙,雪豹的孩子跟着母亲离开了自己一直生活的家,寻找新家。

最后是冬天,冬天意味着四季里的结束,也意味着孩子的生活结束,美美终于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树,而丫丫即使再怎么不舍,也终究要放手。母羚羊也回到了原来的地方。淘淘收起了自己叛逆的心理,回到了自己的家族,并且学会了如何保护妹妹,承担起做哥哥的责任。而雪豹达娃却在冬天因为捕猎不到食物,而死,剩下了两个孩子。这时候春天出现过的丹顶鹤则在此再次出现,作为冬天到春天的一个转接。在刚开始,影片就说明丹顶鹤在中国意味着仙去,带着灵魂投胎转世。而影片也到了春天,熊猫丫丫再次做了母亲,金丝猴家族里又有了一批新的婴儿,淘淘的妹妹也开始展露出自己的个性。母羚羊们又再一次的大迁徙去生宝宝,雪豹的孩子也开始踏上自己的旅途。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春去春又来》里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暗藏的含义,而这部电影里最主要的三个故事也有,第一个是大熊猫,讲诉的是“溺爱”,母亲一直不舍得孩子受苦,所以限制了她许多的自由。第二个是金狮猴,淘淘作为孩子的叛逆想法到成长的一个转变。第三个是雪豹,讲诉的社会上的残酷竞争,自然与社会的规则与规律,适者生存,不适着淘汰的残酷现实。三个故事都非常的完整,也非常的扣人心弦。大熊猫的部分,还是蛮幸福的一个故事,这部分就像我说的,是讲“溺爱”,我觉得母亲们的感触会更大,既希望孩子成才成人,能独立,却又希望时间慢一些,至少直到它走出那一步时,它永远是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金狮喉的故事蛮有趣,一个爸爸,却有着很多的妈妈,这不禁让我想起后宫或者古代的大户人家,也难怪导演在预告片里说,它们就差一步,就像能坐在办公室里工作是一样的,真的还是蛮形象的。最让人揪心的是雪豹的故事,不自觉的就被带入,他们捕捉不到食物,该怎么办的焦急心态,觉得达娃非常的可怜,她只是一位为了哺育孩子的母亲而已,但是现实生活就是这么的残酷。这让我不禁想起现代生活中,为了孩子打拼的人们,即使累,即使苦,为了孩子,还是奋力的博斗。

说到这,大自然真的很奇妙。总以为我们人类,作为食物链最顶端,拥有着区别于动物的思想,只有我们,才会有这些溺爱,这些叛逆,这些拥护,还有为了孩子不顾一切的做法。但这都是大自然的规律,从我们最早存在的时候就存在的一个东西,亲情与爱。看到动物们的故事,真的觉得它们和我们一样,即使我们不懂它们的语言,但是它们和我们一样有着自己的“沟通”的世界,这种感觉很奇妙,感觉我无法表达清楚,大概也就是大自然的规律吧。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画面真的非常好看,每一个镜头都很唯美。无论是什么天气,光线的掌控都非常的好,动物的每一根毛发都散发着光晕。还有在动物的视觉角度上的那几个镜头,苍鹰的惊鸿一瞥,速度上给人的冲击感。还有熊猫的角度,从树丛下穿过。

但是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周迅的配音,可能是觉得太软了点,在震撼力上少了点感觉。也可能是迪斯尼的风格吧,就像是在讲童话故事。不过音乐配的真的非常好,紧张的气氛,悲伤的气氛,欢快的气氛,就是那么的自然而然。我最喜欢的是两头雪豹在最早的时候,气氛剑拔相张的感觉,很简单的几个画面,在剪辑师的切换节奏中,很简单的把紧张的气氛体现出来。

无论是从画面还是故事性上,这都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唯一令人可惜的是,这部电影相对BBC的动物世界而言,还是太拘谨。雪豹达娃的死只是匆匆的一眼带过,让人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也可能是好几个故事同时说的原因,总觉得每个故事还可以展开的更加一点,但是我猜导演也可能是为了“春去春又来”的剪辑手法吧,不需要太啰嗦,能表达清楚就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明宫的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去了西安城回来后,我才看了这本一直存在电脑里的纪录片电影,直到最后,潸然泪下。西安城早就不复那大唐时候的风采。

从最初李世民亲手结束了两个亲兄弟的生命,坐上了大唐的最高权利座椅,一直到李隆基的盛世。可惜的是,世人都说红颜祸水,只不过是李隆基在晚年遇上了杨玉环,六十岁的李隆基在这时候感受到了爱情,于是沉迷在温柔乡,沉迷在艺术创作里。霓裳羽衣弥留了芳史。可惜的是,大唐的江山却从此走向了衰落。

大明宫这个曾经权利的集中点,却落得最后被烧毁,被抢劫一空的境地。一个曾经在全世界成为至高无上的帝国,最终的结局居然是被宦官被地方的番使给腐蚀。

这样的落差和退化让人心寒。

安禄山只是大唐衰落历程里的第一个反击的人罢了。一个胡人封为王,手握15万的兵权,在李隆基老年的时候,这样的旨意究竟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也许他自己也没有心思考虑到吧。一个人的生命,不长不短,带来的跌宕起伏,连他自己也没有预料到。

黄巢起义,这黄巢占领了大明宫后作下了这样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长安城外的那荒凉的田地间,竟然就是曾经权利倾世界的地方--大明宫。

而今只剩下几多野花,几株野草,错落纷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于海河观后感

全文共 1258 字

+ 加入清单

海河同志的先进事迹在我市引起强烈反响,各县(市、区)纷纷开展学习活动,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弘扬优良作风,保持清廉本色,立足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北安市政协副主席李庆华说:“看过于海河的先进事迹,我真是感佩万千。相近的年龄、相似的经历,都是大半辈子没离开‘农’字,但他的一生却为农村、为农民做了那么多的事。虽然他去了,但他的事迹激励我们去追寻他的足迹,继续他未竟的事业,让更多的‘于海河’为改造农村现状、造福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奉献。”

“他是一个用生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嫩江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波坚定地说:“ 我们要以于海河为榜样,当好密切党群关系的‘联络员’,引导党员干部下基层、融入群众;当好党和政府的‘宣传员’,让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普惠于民;当好群众意愿的‘代理员’,拓展诉求反映渠道、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做基层党建工作的‘领航员’,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当好改善民生的‘服务员’,带领基层广大党员创新群众工作载体、丰富群众工作实践。”

爱辉区水务局局长唐雪表示,我们要把学习于海河同志事迹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学习他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同强化机关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努力做到清正廉洁、爱岗敬业,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机关形象;要同做好本职工作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展示学先进、做表率,弘扬时代精神,传递社会正能量的精神风貌。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习于海河同志,更加激发了我为民服务的热情,增强了我干事创业的信心。”孙吴县沿江乡党委书记秦英表示,要像于海河同志那样,真正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农村忧乐为忧乐,以农民甘苦为甘苦,当好人民的仆人,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逊克县新兴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宋秋田说:“ 作为一名民族乡干部,要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学习他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在工作中结合我们民族乡实际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要深入村屯和田间地头,俯下身子和百姓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及时了解百姓思想动态和生活实际为百姓排忧解难,用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学习于海河同志,就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忘我工作的崇高境界。”五大连池风景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旅游局局长李洪光这样对记者说,“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会恪尽职守,以提升五大连池风景区形象为核心,以提高知名度为目标,继续深入实施风景区旅游品牌战略,全面开展宣传工作,为进一步增强五大连池风景区的对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而努力工作。”五大连池市审计局局长王宏展表示,作为一名基层审计干部,我们要像于海河同志一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本着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宏观决策服务、为百姓服务的宗旨,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把推动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新时期审计人崭新的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筑梦中国”文献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6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4年,按照区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是近世以降(jiang),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真实回望与写照。

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 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党的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党课好好看一看。现在党课缺乏教材,基层党课往往流于形式。

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党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

风雨如磐,我们默默积聚能量;正道沧桑,我们铸就苦难辉煌。

在筑梦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有过难以排解的苦难忧伤。那些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是近代中国面对弱肉强食这个国际“丛林法则”时无所适从的代价,更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苦痛。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所面对的是深重无尽苦难,直到嘉兴南湖那艘画舫传出了令人振奋的声音,仿佛暗夜海洋上航行的轮船,前方忽然出现了一座灯塔。至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渐渐清晰,有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

历史的底蕴是厚重的。从嘉兴南湖的画舫,到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从二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钢铁长城;从三大战役的摧枯拉朽,到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的庄严宣告;从“十年浩劫”中的砥砺坚忍,到改革开放的奋起直追;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三严三实”,这个成立时只有50余名党员的政党,如今一跃成为拥有8779.3万名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史册中,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无论是风雨如磐的彷徨迷茫,还是中流击水的激情豪迈,无论是正道沧桑的苦难辉煌,还是伟大转折的惊心动魄,只有与历史融为一体,才能显出中华民族在追求复兴梦想、构筑复兴梦想道路上的波澜壮阔、宏远豪迈。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应该是责无旁贷的筑梦者。随着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的改革开放伟业已经进行了近40个年头,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此前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显现,体制机制中各种不适应新发展的问题开始暴露,各种利益群体对改革发展的诉求也更加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

在这种情况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时而出,着眼于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的有机融合,既强调顶层设计的科学指导,又兼顾具体实践的可操作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追逐梦想。

筑梦不辍,我们砥砺求索;圆梦有时,我们不忘初心。

历史,或并未走远,但终将成为过去。过去,是现在的阶梯,也是未来永恒的根基。因此,时时回望历史,铭记历史的脚步,那里有我们曾有的努力、奋斗、牺牲、沉思与追求,我们的前行这路,就会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它就会更加坚定我们永不退缩、快马加鞭的信心,让我们“筑梦中国”的步伐,走得更加沉稳、坚定、有力。

纪录片真实记载并客观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从风雨如磐的近代反抗外侮史,到中国共产党中流击水从南湖红船中驶出;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道沧桑中兴起,到改革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实现历史弯道超车;从“三个代表”带领中国实现新世纪的跨越,到推动和谐社会发展新境的美景如画,让我们登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新高度;从习近平同志坚强有力地宣示: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到如今,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正在走向圆梦终有时的伟大理想之路……观众们从这样一部七集纪录片中,再一次将近现代民族史、党史历历在目,对筑梦中国的道路,有了更为形象、清晰和坚定的理解与坚守。

《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是从民族、国家与党的发展高度,通过历史真实的再现,利用历史大事件与历史小细节的交相辉映,通过以大领小、以小映大,以对历史深刻的认知与反思,用完全真实的影像,并配之以生动、深刻的解说词,将近现代及当下中国发展史和党的进步史,以形象生动、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纪录影像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于人们面前与心中。它由此带给人们的回顾与回想、深思与激发,都是中国人民走向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与动力源泉。

记入史册的宏大叙事与分秒闪过的昔日细节,终将成历史不灭的记忆。回顾历史,就是要以史为鉴,让我们今天追逐中国梦的脚步,更加有力,更有信心,不走弯路,不走错路。

同时,历史也在告诉我们、告诉未来,实现梦想之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历史的进程。因此,当下的踏实前行、努力奋斗,就是创造历史必不可少的步骤与过程,这是筑梦中国的的基石与根本。

逝去的历史,已无可更改;梦想的未来,却能从此把握。这一切,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回望与反思历史的基础上,脚踏实地,走好当下,一步一个脚印,由此,筑梦中国的理想,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每个中国人,都应在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基础上,走得更为坚定有力,向着人生目标与理想不懈前行;并让个人的梦想,与伟大的中国梦并向同行,互相拱卫、相互扶行。我们伟大的祖国,就能筑梦理想,走向未来!

《筑梦中国》以宏大的视角讲述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复兴的光辉历程,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梦的历史渊源和深刻内涵。实现中国梦,靠的是信念,更是行动。

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在筑梦中国的道路上,我愿成为踏平荆棘的探路者,用我的血与汗去感染更多的人走上筑梦的路,为“中国梦”早日实现贡献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创新之路》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该片由科学技术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逐一探讨科学、教育、政府、市场、法律、资本、人才等因素如何影响着创新,总结创新规律,提供历史镜鉴,带着中国的问题与希冀,在全球范围寻找答案,共赴一场对国家崛起、人类未来的探寻。

在全国“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国家发展和科技创新面临的重大机遇,提出了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的丰富内涵、目标任务及总体要求。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范围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而纪录片创新之路》的正式播出正是对这一焦点的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回应。《创新之路》思想深邃、内容丰富、视角广阔,不是提供一种具体的创新方法,而是提供一种思考,一种方向,一种规律,不仅呈现当代创新,更追溯至工业革命时代,探索创新背后的制度、传承、影响,以整部人类现代史的厚重来承载对创新的思考。

湖北省科技馆把此次观看《创新之路》纪录片,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三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充分地认识到这部纪录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英雄之城》观后感精选学习心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近两个月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从武汉开始蔓延全国各地,有报导分析病毒有可能来自于蝙蝠,并由穿山甲传播,但来自于野生动物是比较肯定的。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一只小小的蝙蝠何以引发一场疫情?如今,湖北、武汉乃至全国都在全力防控疫情,许多人正在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场疫情的背后全是蝙蝠的罪过吗?

据说现在很多人喜欢吃野味。野味,顾名思义,是用野生动物做成的食物,人们吃野味,都是在追求一种新鲜好玩的刺激感。事实上,没有任何研究成果可以证明野味一定有利于身体健康。相反,野生动物身上会携带多种病菌,有些是连高温都灭不了的,2003年的“非典”疫情就说明了这一点。因为有一些人的无知导致无节制的猎捕,许多应受到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野生动物濒临灭绝。

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自然润玉了万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与必要的物质资源。我觉得人类应感恩自然,不可凌驾于自然之上。近年来,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了改善,但有时自然需要我们的不是呼吁,也不是宣传,而是行动。

我们要爱护大自然。节约、循环、绿色、低碳、文明,这些耳熟能详,但是我们都做到了吗?吃野味、丢垃圾、排污水、乱伐树木等并没有全部杜绝,这些破坏生态系统,浪费资源的行为,迟早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也许就是一个教训。

我们要亲近大自然。现在全世界全人类都提倡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我国更是如此,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保护大自然,改善环境是一项大工程,它无时无刻不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我们要和大自然交朋友,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人做起!

我们的家园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2024春天纪事》观后感个人心得

全文共 1739 字

+ 加入清单

十七年前,我是躲在父母身后的90后;研究生毕业,我是选择到基层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90后;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是在“疫”线坚守和成长的90后。

“疫”线有我,集结出征

春节是团圆的时刻,是母亲每年最盼望的节日。今年春节有些“特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大家的心,大年初一,虽然没有往年走亲访友那么热闹,但一家人安安静静待在一起就是新年。下午四点,当一家人正在边收看疫情防控视频边包饺子时,我收到了单位停休的通知,同时收到停休通知的还有作为医护人员的妹妹。母亲没有反对,也没有挽留,只是说:“下次回来,咱们去拍张全家福。”

在母亲眼里已经二十六岁的我永远是个孩子,临走时硬塞给我一份压岁钱,母亲说压岁钱有祈求平安的寓意,从我踏出家门起,母亲怀着不安的心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而我和无数90后一样,毅然奔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疫”无反顾,携手同行

回到单位我发现,当我能够和家人一起踏踏实实地吃顿年夜饭时,她却没能吃上一顿安稳饭,她是我的同事,她是我身边的榜样,她是挺在前面的逆行者,她是深耕基层二十多年的老组工人。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她主动放弃休息,坚守岗位,协调组织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开展疫情防控,她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组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也为我做出最好的示范。

当抗疫集结号吹响,我们单位所有组工干部没有却步、没有抱怨,大家迅速集结,踊跃投身抗疫工作,至今已连续奋战二十多天,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过休息。我们知道,作为组工干部就要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急时刻豁得出去,现在我们又多了一个共同的名字——抗疫基层工作者。一分一秒在文字和数据间流过,在这场战役中,我们在与时间作斗争,工作事务越来越多,休息时间越来越少,但是当看到抗疫防线越来越坚固时,大家心里也越来越踏实。

“疫”战到底,奋勇冲锋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增强村队、社区防控力量,我作为乡镇下派干部的一员,来到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看到社区工作者们用平凡的背影绘就了疫线靓丽的风景。我所在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被称为“钢铁侠”的80后巾帼,尽管是两个孩子的母亲,还是把自己牢牢地钉在了疫线,拖着植入了6个钢钉的身体与疫情展开赛跑。在她的带领下,社区工作者们怀揣着“疫情不退,我们不休”的信念,团结一致、各尽其责,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他们没有特殊的装备,只有一个口罩,他们也没有钢筋铁骨,只凭着一颗责任心,为上千户居民保驾护航。时间一天天过去,他们脸上留下痕迹,脚下沾满泥土,眼中却始终闪烁光芒!

在忙忙碌碌中,我与社区工作者们已经一起奋战了20天,我们在阵风可达七级的室外全天执勤,在零下六度的寒冷天气里清扫冰雪,每天为进出小区的居民测量体温,用早已经冻得失去知觉的双手登记信息……但是每当想起居民说“看到你们在,我们很安心”时,我们便能感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当听到居民说“你们辛苦了”时,大家一整天的疲累就消失了。

“疫”路有爱,共待花开

在这场战“疫”中,传递着爱和温暖。当宝贵的物资送到社区,社区工作者不舍得打开,赶紧把暖贴拿给全天在室外值守的安保人员,被冻得耳朵通红的保安大哥却也不肯打开使用,当我们问他天气这么冷为什么不肯使用时,他笑着说:“我想把暖贴留给晚上值守的人,我知道晚上更冷。”听到这里,大家鼻子一酸,眼泪又在眼窝里开始打转。随后,镇里下派的包社区干部自费一千多元,为大家买来充足的暖贴,只希望能为寒风中的抗疫战友送去一丝温暖。在参与社区抗疫工作时,我还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有位居民让保安大哥转交给我一个手工编织的红色手链,这让我忍不住想起总为我钩织物件的母亲。原来,当我们坚守疫线时,不只远方的亲人为我们牵肠挂肚,还有连姓名都不知道的陌生人也在关心关爱着我们。

在这场战“疫”中,每个人都在散发光热。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居民们遵守规定、主动配合,积极报名参与志愿者活动,为抗击疫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热心的居民还为我们送来了很多物资,一瓶酒精、六个口罩、一箱手套、一壶热水、四个苹果、四盒草莓……居民们用点滴温暖汇成爱的洋,每个举动都让我们在这场抗疫阻击战中信心倍增、充满力量。

在这场战“疫”中,我们众志成城,用心铸就钢铁长城;我们同舟共济,用爱凝聚磅礴力量;我们坚定前行,定能迎来春暖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英国,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国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经济发达,很适合旅游,最重要的它有很悠久的历史文化,那种骨子里的贵族气息深深吸引了我。让我对这个神秘的的国家更加向往。

今天,老师组织我们看了《大国崛起》英国这个篇章。看了之后真的对我的感触很大,我对这个国家越来越感兴趣了。身为一个大西洋上小小的岛国,他是有怎么样的勇气对抗当时海上霸国西班牙。真的很佩服伊丽莎白一世的威严。她作为一个弱智纤纤的女流之辈,她为了她的国家为了她的子民终身未嫁。把自己的一身都献给了这个国家。正是因为她的这种一心为民的态度,这个国家,这群人民没有让她失望。英国迅速就在欧洲崛起。以前西葡,荷兰统领海上霸权的时代逐渐没落,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新兴的海上强国——英国。

一谈起英国我们就可以想到两个称谓,一个是“日不落帝国”一个是“世界工厂”这两个称谓其实可以概括英国最伟大的成就。首先来说第一个。

英国在打败西班牙之后,英国逐渐开始垄断海上贸易。特别是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的统领下,发展本国经济,进行资本积累成为了振兴英国的头等大事。这个使命即使女王死了,查理一世即位也是没有荒废的。所以在英国发展初期,对殖民地的扩张和侵略从来没有断过,乃至应该过殖民地遍布全球。对于应该过国民来说这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以至于有了“日不落帝国”这样的称号。

世界工厂更是不用说了,工业革命带给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这个国家在中国还在封建锁国的时候已经开始开始谱写新的历史篇章,机器开始代替手工,这在当时的清王朝是无法想像的。工业革命的枪声首先在纺织业打响了。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极大的减少劳动生产力。最有历史性意义的自然是瓦特蒸汽机的发明。瓦特这位发明家,必定让全世界的人民铭记在心。就是这位普通的工人让我们开始走向新时代。随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追随英国展开工业革命,转眼全世界都开始朝工业化转变。

不仅仅是这些,在政治上,英国很多的做法也是开创先河的。《大宪章》的颁布给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宪章了说明,君主的权利不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的权利才是至高无上的。这点,在当时的世界绝对是历史性的转变。还有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死后,查理一世上台,他试图统治人民,想控制一会,控制法院。控制人民。但是事实告诉他,在英国这么个国家是行不通的,他践踏了人民的权利就要接受法律的制裁。最终被送上断头台。这个时间震惊了整个欧洲大陆。那些君主专制的国家,以及那些想实行君主专制的国家开始进行思考。

文化上。英国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天才——莎士比亚。人们永远无法猜透莎翁的脑袋里装了什么,他能想到人们心里最邪恶,最原始的东西并且将他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演绎出来。即使他的作品里含有对女王的蔑视,但是女王仍然能坐在舞台对面观看他的戏剧,或许这就是他的戏剧吸引人的地方。英国的古典文化是我们值得考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一带一路》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全片共分六集,分别是《共同命运》《互通之路》《光明纽带》《财富通途》《金融互联》和《筑梦丝路》。摄制组历时一年,累计行程20万公里,跨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了沿线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

拍摄期间,摄制组不仅先后前往“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对巴基斯坦卡西姆电站、斯里兰卡科伦坡南岗等几十项重点合作项目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古城、埃及亚历山大港等地的人文内容进行拍摄,还深入福建泉州等20多个省区市,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成为该纪录片在福建省的主要拍摄地。摄制组先后到开元寺、六胜塔等泉州“海丝”遗迹取景,并从德化陶瓷、安溪铁观音等入手,讲述了发生在泉州的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纪录片《台湾光复》观后感

全文共 2159 字

+ 加入清单

【篇一】纪录片台湾光复观后感

台湾被割让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中国人民为洗刷这一耻辱进行了长达50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

从马关签约、台湾被割让的消息传到台湾的那一天起,台湾人民反对日军占领的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签约的消息传到台湾,台湾民众掀起了反割台的浪潮,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当条约被正式批准、割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时,台湾各界人士和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从日军登陆台湾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由北到南,在5个多月占领台湾全岛的过程中,日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共有包括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在内的4800名日军官兵死亡、2.7万人负伤。其伤亡人数比在甲午战争中日军的伤亡人数还要多出近一倍。台湾军民用自己的顽强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顽强意志。

1895年11月,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向日本政府报告“今本岛全归平定”。然而,正是从这时起,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也拉开了序幕。在1895年至1915年前后长达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中,台湾各地的民众先后在林大北、陈秋菊、詹振、林李成、胡嘉猷、刘德杓、简义、柯铁、黄国镇、林少猫、林添福、简大狮、詹阿瑞、黄茂松、蔡清琳、刘乾、林朝、罗福星、余清芳等爱国志士的领导下,前仆后继,与日本军警展开了殊死战。他们的斗争,许多都以恢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为诉求。其中,胡嘉猷的义军公开使用光绪年号,宣称“此次征倭,上报国家,下救生民”;柯铁义军的旗帜上写着“奉清征倭”四个大字;罗福星领导的斗争以“驱逐日人”、“光复台湾”为号召;余清芳领导的噍吧起义也提出了“光复台湾”的口号。武装抗日斗争基本结束之后,非暴-力的民族抵抗运动又在台湾岛内逐步地发展起来。以林献堂、林呈禄、蔡培火、蔡惠如、蒋渭水、王敏川、连温卿、谢春木、林木顺、谢雪红、简吉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志士,先后分别领导了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众党、台湾共-产-党、台湾农民组合、台湾工友总联盟等,通过他们的组织和宣传,岛内民众的民族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民族抵抗运动形成了一个高-潮。在以后反对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的“皇民化运动”的斗争中,许多台湾民众以坚持民族气节为荣,不向日本殖民统治者的淫威屈服,坚持不学日语、不改日本姓名,体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1937年,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许多台湾民众纷纷加入到祖国抗战的行列中来。他们或者到重庆,或者去延安,参加抗日工作。他们在祖国大陆先后组织了台湾革命青年大同盟、台湾革命民族总同盟、台湾革命团体联合会、台湾革命同盟会等抗日组织,进行抗日活动。他们深知,只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台湾才能摆脱日本的殖民统治,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台湾革命同盟会1942年3月就曾经声明:他们“确信台湾必能重返祖国”,“台湾民众之最大热望,即系重返祖国”。

从“九一八”到“七七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一步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过8年的浴血奋战,付出了3000多万人牺牲的代价,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收复了宝岛台湾,洗刷了国土被割让的耻辱。台湾回归中国,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支持和认同。1943年2月1日,中、美、英三国首脑签署的《开罗宣言》明确宣告:“我三大盟国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政府签署,后来又有苏联参加的《波茨坦公告》再次申明:“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1945年10月25日,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的举行,就是具体实施《开罗宣言》的步骤之一。而中国政府代表宣布“全权统一接收台湾、澎湖列岛之领土、人民、治权、军政设施及资产”,面交给驻台日军代表的命令,就是台湾重归中国的法律文件。

虽然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有50年的时间离开了祖国的怀抱,但1945年台湾重回中国版图、重新置于中国主权之下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台湾宝岛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人都不能把台湾和大陆分开。不论“两国论”,还是“一边一国论”,“台-独”分-裂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图谋,都违背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损害中华民族的感情,与13亿中国人民为敌,是绝对不可能得逞的。

【篇二】纪录片《台湾光复》观后感

由国台办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九洲文化传播中心和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共同制作的四集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台湾光复》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以来,山东威海市组织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台办系统、广大台属以及常住台胞、台商观看,在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大家一致认为,该片再现了台湾被迫割让、台湾同胞英勇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全民族抗战胜利终获台湾光复回归祖国的历史变迁,展示了台湾光复后的建设、发展状况以及近十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的丰硕成果,揭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反映了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团结御侮,共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

今年4月26日,《台湾光复》剧组在威海刘公岛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先后实地拍摄了东泓炮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丁汝昌故居、陈列馆等中日甲午战争有关历史遗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572 字

+ 加入清单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春节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怎么说 发达国家来看还是带有自身优越感 大多数情况都是惊讶惊讶再惊讶 惊讶人多惊讶会有人坐火车几十个小时回家… 但又不得不承认摄像的确是赞 同时现在中国的确是发展的让其他国家开始“注意” 某些黑的点也描的不是那么黑

看其他国家角度来看自己国家肯定还是会有很多角度不同 就像是觉得自己妈唠叨但是别人嫌弃就是不行 不过看着不糟心到是真

最后…对于纪录片尤其是讲自己国家、传统这些 还是看央视吧 虽然有时候夸的有点过 但好歹自己还是了解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689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主要描写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观后感400字3篇,希望大家喜欢。 孔子观后感400字1

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观后感400字2

听说妈妈明天要带我去看盼望已久的电影——《孔子》,我心里就像装了无数只小兔子一样“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着妈妈来到电影院。电影开始时先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的鲁国。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据说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气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这本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电影正式开始了,我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鲁国国君鲁定公把孔子从一个平民百姓提升为中都宰,再从中都宰提拔为大司寇,最后又提拔为代相国,希望能实行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也同时制约势力强大的三桓。孔子在当官期间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释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还废除了活人陪葬的陋习;第二件事是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被齐国占领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铲三桓,还毁了三座高城。后来三桓中的季氏为了权利把孔子赶出鲁国,孔子只好周游列国去了,他的弟子们也一起跟随他。孔子的弟子对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过了十几年,年迈的季氏意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请回鲁国,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们也一一请回。这时孔子已经七十多了,再加上传来最得意的弟子——颜回和最亲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终年七十三岁。

看完电影,我觉得孔子真是个伟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动荡的春秋时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贞观之治”太平时期,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孔子观后感400字3

电影业发展至今,数不尽的风云人物被搬上了银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间重领风骚,却少有人问津儒家始祖孔圣人。一则是孔子已不是单纯的一个名字或是一个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种精神和思想;再则该角色实在是难以驾驭,我们可以天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凭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伟人的风范,可对于这位孕育出了现今华夏数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圣人这一角色,令多少影视人望而却步。

不得不承认周润发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艺界的顶尖大师,他将孔子对世间生灵的珍惜,对家人的慈爱,对知识的求索,均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孔子的强大智慧生出了对人世苍生的悲悯之心令人刻骨铭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忧伤与智慧之光,让人过目难忘。

遗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许瑕疵。比如在前期宣传时力捧的南子与孔子的感情戏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饰演孔子的发哥和饰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场对手戏,且台词只有寥寥几句。南子乃孔子红颜知己一说根本就站不住脚,整个剧情发展下来,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鸡肋角色”可有可无。还有片中出现了像连环弩这样的大汉朝以后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却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多少让人有点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还是注意点尊重历史吧。不过该片的可圈可点之处也颇多,时不时的插进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于虎”,颇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从总体上来看还是不错的,也得到了孔圣人后人的认可。当然,跟历史较真的观众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称谓不合情理等细枝末节的问题。我奉劝各位,切莫计较这些,就当这又是一场豪华的商业巨片又何妨呢?

[孔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