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的来历作文六篇 作文怎么写最新20篇

浏览

3730

作文

937

二月二理发的来历

全文共 2455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人抬头。”这句老话为人的昂扬向上定下了调子。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神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龙不抬头不下雨”,“龙抬头”正是下雨的代名词。此间,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稳定回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由于天气转暖,因对流而形成的积云逐渐增多,降水量自然明显转多。

“二月二”是一个与天文、气候、农事、卫生等等都相关的日子,讲究特别的多。既然想龙抬头,就要设法引龙出来。自打明朝以后,就有撒灰引龙之举,沈榜的《宛署杂诗》写道:“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从大门外到屋中,再到厨房绕水缸一圈撒上石灰,这天不许扫地、做针线活,说是怕伤了龙。撒石灰粉的另一层意思是不让复苏的虫子在屋内繁殖。为此,要用明火遍照墙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老奶奶一边说著“敲炕谣”一边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头,金子银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蝎子蜈蚣不见面!”在农村,这天早晨,庄稼人要在院子里用灶灰画五个大圆圈,把五谷杂粮放在中间,称之为“打囤”,预祝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仓满囤圆。要不怎么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开解冻,阵雁北飞,犁牛遍地,即将是整地播种的好时节了。据《古今北京》载:清代定制,每岁仲亥日,皇帝要到先农坛祭祀农神。行礼完毕,还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样子,就算是玉帝亲耕了,然后,坐在观耕台上观“庶人终亩”。皇帝在此时祭祀农神,本意是号召人民起来春耕,后来经过一些人的神化,成为二月二龙抬头的美好传说。

民间一直有“理发去旧”的说法,二月二去理发,据说能够带来一年的好运。这天,理发的地方,会忙得不亦乐乎,皆因人们一个多月没理发了。所有的理发师傅,歇了整整一个月,赶到二月二这天,早早开门,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拥而至,“二月二,龙抬头,孩子大人要剃头。”

二月二这天所有吃的东西均和龙有关,饭叫龙子、面叫龙须、饺子叫龙牙、馄饨叫龙眼、春饼叫龙鳞、肉卷馍叫懒龙。酱肉必吃不可。汉族的传统习俗是在二月二这天吃猪头肉。以前人们通常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杀猪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后剩下一个猪头。到了二月二,就把这“龙头”作为供品拿来享用了。

二月二,除了是龙的生日,也是土地爷的生日,旧时各家各户都要到土地庙祭拜。光拜土地还不行。北京还有一个风俗是进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额上贴了金字,骑上毛驴相继来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庙烧香,寄予美好的愿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顾。名为到庙上香,实则踏青外游。《岁华纪丽谱》记载:“二月二踏青节,初郡人游赏,散在四郊。”

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素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中国民间普遍认为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红运当头、福星高照,因此,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每逢二月二这一天,家家理发店都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另外,在我国民间流传著“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狠多人在腊月理完发后,一个月都不再去光顾理发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过,这一民间禁忌近年来已经逐渐淡薄。

二月二是蛰龙升天的日子,而中国人素以龙为图腾,这一天“剃龙头”,体现出人们祈求神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那么除了理发,二月二还有哪些民间习俗呢?

1、吃龙食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当然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可吃春饼却是普遍习俗,明《酌中志》一书中就有记载:“二月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白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

2、接“姑娘”

二月二还有一项重要的习俗就是接“姑娘”,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儿,故有“二月二,带姑娘”之说。北方部分地区有这样的习俗,正月里“姑娘”是不能住在娘家的,正月初二(或初四)到娘家拜了年后也必须当天赶回婆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来接女儿回去,住上几天,一是正月里忙活了好长时间,比较劳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刚开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劳犒劳她。

在被接回来的日子里,“姑娘”除了吃喝,就是串门聊天儿,轻松而愉快。而城里人“带姑娘”则是姑娘、女婿一起带回来吃一顿丰盛的中饭。此习俗在我国北京及北方大多地区也很流行,不少地区一直沿续至今。

3、引龙

在山西,最重要的习俗是“引龙”,在晋西北叫“司钱龙”,二月二早上太阳没出山以前,家家户户都要提桶到河边或井边取水。汲水时桶里放着铜钱,提上水后边走边洒,到家后将剩下的水倒入水缸,这样就把“钱龙”引回来了。引钱龙时不准说话,以免吓走钱龙。

在豫东一带,农历二月二的早晨家家必用炉膛里的灰在院子里及大门外打囤,即把草木灰放在长柄铁锨上散落成圆圈,然后圆心处放上不同的粮食,这实际上是庄稼人对粮食丰收的一种祈愿。

4、祭灶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二月二”社日习俗内容丰富,主要活动是祭祀土地和聚社会饮,借敬神、娱神而娱人。

5、不能做针线活

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父亲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温暖的父亲节,是全世界的爸爸的节日。我的爸爸爱吃肉,很久以前我便决定好了,在父亲节这一天我要为爸爸亲自做一份烤肉,为爸爸庆祝父亲节。

为了为爸爸烤肉,我特意学了很久。刚开始我自己上网找了资料,和烤肉的步奏,后来妈妈亲自教了我。现在的我已经胸有成竹了,但是时候未到,经过长长的等待之后,我终于等到了中午。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妈妈帮我准备好的夹子烤起肉来。

我终于盼到了中午,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做起烤肉来。我先把油滴在微波炉的烤盘中心,再用手指把油均匀地向四周涂抹。接着,我把妈妈帮我腌制好的肉片整齐地摆到烤盘上,然后把烤盘轻轻地放入微波炉关上炉门,选择烤肉程序按钮。听妈妈说微波炉对人体有辐射,所以,我暂时回到客厅去看书。过了十分钟,我赶忙放下书跑到厨房,打开微波炉的门,把肉片挨个翻了一个面,并按妈妈教我的方法撒上孜然、椒盐和蒜瓣这些调味品。

接着我又重新关好微波炉的门,继续加热。又过了五分钟,微波炉发出“滴滴”的提示音。我充满期待地打开炉门,立刻,一股浓浓的肉香味向我扑面而来,肉片已经熟透了。最后,我盛出烤肉端上餐桌。一盘香气四溢的烤肉就新鲜出炉了。

爸爸拿起筷子夹起一片烤肉,放进嘴里,嚼了几下,赞不绝口地说:“不错!不错!”我也连忙夹起一片塞进嘴里,啊,味道好极了。很快,我和爸爸三下五除二就把第一盘烤肉给“报销”了。于是,我又开始做第二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压岁钱的来历450字作文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春节我都会收到很多压岁钱,以前我总以为压岁钱就是大人送给小孩的过节礼物,有时候我就不肯要,可外婆说非收不可,我问她为什么,她也解释不清楚。后来还是妈妈告诉了我,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典故呢。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种怪兽名叫“岁”,它特别喜欢玩弄小孩,轻者让小孩生病,重者把小孩吃掉,每年的除夕夜,它都要到民间来一趟。在一座古老的山上,住着一对老夫妇,他们晚年得子,非常疼爱,生怕他受到任何伤害。那一年大年三十晚上,老夫妇怕“岁”又来折腾自己的孩子,便一刻都不敢离开,紧紧地守在他的身边,一直守到了下半夜。这时,老俩口也累了,于是就拿了枚铜钱给小孩子玩。正当老俩口睡着的时候,“岁”又来了,但它见钱眼开,一看到钱,就不再逗那个小孩子玩了,那小孩终于平安无事。第二天早上,老夫妇知道“岁”已经来过,而且自己的小孩安然无恙,高兴极了,从此以后,每年的除夕夜他们都要给小孩钱,用来压“岁”。压岁钱,顾名思义就是压“岁”的钱。 从此以后,年三十晚上大人给小孩压岁的风俗就这样传了下来,而且大年三十晚上大家都要守岁,一直要等到新年的钟声响起。 原来,这么个小小的压岁钱还有这么大的典故哪!

[压岁钱的来历45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劳动节的来历英语作文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马上就要引来五一劳动节了,关于劳动节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英语作文,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day, also known as May day, is celebrated on the first day on May. There are more than eighty countries celebrate this festival since 1889. People may know that the worker’s day is about having a rest on that day, but most of them don’t know how this day comes from and the story behind it.

In the late of 18 century, the cruel capitalists in order to make more money, they demanded their employers to work all day, but only paid them with low salaries. In America, the workers had to work at least 14 hours a day, sometimes, they even worked as long as 18 hours. Due to the unfair payment, the works knew that they had to stand up and fight for their rights, or all of them will die young. Then the workers started to go on strike, demanded that the reasonable working hours should be 8 hours a day. However, the capitalists did not pay attention to the workers’demand. The workers had to fight for their rights for themselves. On may 1st, 1886,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s worker unions got together to start the biggest strike. After that day, the law had passed the rules that the workers’working hours would be 8 hours per day. This strike had made a different. The worker did not need to suffer from the long working hours with low payment.

The 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 aims to memorize the spirit of brave and show our honor to the former workers. Because they had mak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oday’s happiness.

Happy workers’day !

【参考翻译】

国际劳动节,也称为五一节,是庆祝的第一天,在5月有超过八十个国家庆祝这个节日自1889。人们可能知道工人节是关于休息的那一天,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不知道这一天是怎么来的背后的故事。

18世纪末,资本家为了赚更多的钱,要求他们整天工作,但只付给他们低工资。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至少要工作14个小时,有时甚至工作长达18小时。由于不公平的付款,工程知道他们必须站起来为他们的权利而战,否则他们都会英年早逝。工人们开始罢工,要求合理的工作时间应该是每天8小时。然而,资本家不注意的劳动节。工人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1886年5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的工会联合起来,开始了最大的罢工。那天之后,法律已经通过的规则,劳动小时将每天8小时。这次罢工造成了不同。工人不需要忍受工作时间长,报酬低。

国际劳动节的宗旨是牢记勇敢的精神,向昔日的工人表达我们的荣誉。因为他们对今天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快乐的劳动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5343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爱喝茶,这地球人都知道。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基本上每个国人都能说上一两个名茶的品牌来。那现在来调查下,中国十大名茶背后的传说故事,有多少人知道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十大名茶的来历和传说,一起赶紧来学习下吧!

十、冻顶乌龙茶的传说

据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一位叫林凤池的台湾人从福建武夷山把茶苗带到台湾种植而发展起来的。林凤池祖籍福建。一年,他听说福建要举行科举考试,心想去参加,可是家穷没路费。乡亲们纷纷捐款。临行时,乡亲们对他说:“你到了福建,可要向咱祖家的乡亲们问好呀,说咱们台湾乡亲十分怀念他们。”林凤池考中了举人,几年后,决定要回台湾探亲,顺便带了36棵乌龙茶苗回台湾,种在了南投鹿谷乡的冻顶山上。经过精心培育繁殖,建成了一片茶园,所采制之茶清香可口。后来林凤池奉旨晋京,他把这种茶献给了道光皇帝,皇帝饮后称赞好茶。因这茶是台湾冻顶山采制的,就叫作冻顶茶。从此台湾乌龙茶也叫“冻顶乌龙茶”。

九、碧螺春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着一位名叫碧螺的姑娘,东洞庭山上住着的一个名叫阿祥小伙子。两人心里深深相爱着。有一年,太湖中出现一条凶恶残暴的恶龙,扬言要碧螺姑娘,阿祥决心与恶龙决一死战,一天晚上,阿祥操起渔叉,潜到西洞庭山同恶龙博斗,直到斗了七天七夜,双方都筋疲力尽了,阿祥昏倒在血泊中。碧螺姑娘为了报答阿祥救命恩,她亲自照料阿祥。可是阿祥的伤势一天天恶化。一天,姑娘找草药来到了阿祥与恶龙博斗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树长得特别好,心想:这可是阿祥与恶龙博斗的见证,应该把它培育好,至清明前后,小茶树长出了嫩绿的芽叶,碧螺采摘了一把嫩梢,回家泡给阿祥喝。说也奇怪,阿祥喝了这茶,病居然一天天好起来了。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头也落了地。就在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时,碧螺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她倒在阿祥怀里,再也睁不开双眼了。阿祥悲痛欲绝,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树旁。从此,他努力培育茶树,采制名茶。“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了纪念碧螺姑娘。人们就把这种名贵茶叶取名为“碧螺春”。

八、茉莉花的传说

很早以前北京茶商陈古秋同一位品茶大师研究北方人喜欢喝什么茶,陈古秋忽想起有位南方姑娘曾送给他一包茶叶未品尝过,便寻出请大师品尝。冲泡时,碗盖一打开,先是异香扑鼻,接着在冉冉升起的热气中,看见有一位美貌姑娘,两手捧着一束茉莉花,一会功夫又变成了一团热气。陈古秋不解就问大师,大师说:“这茶乃茶中绝品‘报恩茶’”。陈古秋想起三年前去南方购茶住客店遇见一位孤苦伶仃少女的经历,那少女诉说家中停放着父亲尸身,无钱殡葬,陈古秋深秋深为同情,便取了一些银子给她。三年过去,今春又去南方时,客店老板转交给他这一小包茶叶,说是三年前那位少女交送的。当时未冲泡,谁料是珍品。“为什么她独独捧着茉莉花呢?”两人又重复冲泡了一遍,那手捧茉莉花的姑娘又再次出现。陈古来一边品茶一边悟道:“依我之见,这是茶仙提示,茉莉花可以入茶。”次年便茉莉花加到茶中,从此便有了一种新茶类茉莉花茶十大名茶之一、。

七、白牡丹的传说

福建省福鼎县盛产白牡丹茶十大名茶之一、,传说在西汉时期,有位名叫毛义的太守,因看不惯贪官当道,于是弃官随母去深山老林归隐。母子俩来到一座青山前,只觉得异香扑鼻,经探问一位老者得知香味来自莲花池畔的十八棵白牡丹,母子俩见此处似仙境一般,便留了下来。一天,母亲因年老加之劳累,病倒了。毛义四处寻药。一天毛义梦见了白发银须的仙翁,仙翁告诉他“治你母亲的病须用鲤鱼配新茶,缺一不可。”毛义认为定是仙人的指点。这时正值寒冬季节,毛义到池塘里踊冰捉到了鲤鱼,但冬天到哪里去采新茶呢?正在为难之时,那十八棵牡丹竟变成了十八仙茶,树上长满嫩绿的新芽叶。毛义立即采下晒干,白毛茸茸的茶叶竟像是朵朵白牡丹花。毛义立即用新茶煮鲤鱼给母亲吃,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后来就把这一带产的名茶叫做“白牡丹茶”。

六、白毫银针的传说

福建省东北部的政和县盛产一种名茶,色白如银形如针,据说此茶有明目降火的奇效,可治“大火症”,这种茶就叫“白毫银针”十大名茶之一。

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政和一带久旱不雨,瘟疫四起,在洞宫山上的一口龙井旁有几株仙草,草汁能治百病。很多勇敢的小伙子纷纷去寻找仙草,但都有去无回。有一户人家,家中兄妹三人志刚、志诚和志玉。三人商定轮流去找仙草。这一天,大哥来到洞宫山下,这时路旁走出一位老爷爷告诉他说仙草就在山上龙井旁,上山时只能向前不能回头,否则采不到仙草。志刚一口气爬到半山腰,只见满山乱石,阴森恐怖,但忽听一声大喊“你敢往上闯!”,志刚大惊,一回头,立刻变成了这乱石岗上的一块新石头。志诚接着去找仙草。在爬到半山腰时由于回头也变成了一块巨石。找仙草的重任终于落到了志玉的头上。她出发后,途中也遇见白发爷爷,同样告诉她千万不能回头等话,且送她一块烤糍粑,志玉谢后继续往前走,来到乱石岗,奇怪声音四起,她用糍粑塞住耳朵,坚决不回头,终于爬上山顶来到龙井旁,采下仙草上的芽叶,并用井水浇灌仙草,仙草开花结子,志玉采下种子,立即下山。回乡后将种子种满山坡。这种仙草便是茶树,,这便是白毫银针名茶的来历。

五、君山银针的传说

湖南省洞庭湖的君山出产银针名茶,据说君山茶的第一颗种子还是四千多年前娥皇、女英播下的。后唐的第二个皇帝明宗李嗣源,第一回上朝的时候,侍臣为他捧杯沏茶,开水向杯里一倒,马上看到一团白雾腾空而起,慢慢地出现了一只白鹤。这只白鹤对明宗点了三下头,便朝蓝天翩翩飞去了。再往杯子里看,杯中的茶叶都齐崭崭地悬空竖了起来,就像一群破土而出的春笋。过了一会,又慢慢下沉,就像是雪花坠落一般。明宗感到很奇怪,就问侍臣是什么原因。侍臣回答说“这是君山的白鹤泉即柳毅井、水,泡黄翎毛即银针茶、缘故。”明宗心里十分高兴,立即下旨把君山银针定为“贡茶”。君山银针冲泡时,棵棵茶芽立悬于杯中,极为美观的。

四、大红袍的传说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三、铁观音的传说

安溪是福建省东南部靠近厦门的一个县,是闽南乌龙茶的主产区,种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有茶叶出产。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茶树的生长,而且经历代茶人的辛勤劳动,选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树良种,目前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黄旦、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在众多的茶树良种中,品质最优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数“铁观音”了。

铁观音原产安溪县西坪镇,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关于铁观音品种的由来,在安溪还留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安溪西坪上尧茶农魏饮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观音菩萨,十年从不间断,可见礼佛之诚。一夜,魏饮梦见在山崖上有一株透发兰花香味的茶树,正想采摘时,一阵狗吠把好梦惊醒。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发现了一株与梦中一模一样的茶树。于是采下一些芽叶,带回家中,精心制作。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鲜爽,精神为之一振。魏认为这是茶之王,就把这株茶挖回家进行繁殖。几年之后,茶树长得枝叶茂盛。因为此茶美如观音重如铁,又是观音托梦所获,就叫它“铁观音”。从此铁观音就名扬天下。铁观音是乌龙茶的极品,其品质特征是:茶条郑曲,肥壮圆结,沉重匀整,色泽砂绿,整体形状似晴蜓头、螺旋体、青蛙腿。冲泡后汤色多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

二、黄山毛峰的传说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而且群山之中所产名茶“黄山毛峰”,品质优异。讲起这种珍贵的茶叶,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

明朝天启年间,江南黟县新任县官熊开元带书童来黄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篓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长老泡茶敬客时,知县细看这茶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开水冲泡下去,只见热气绕碗边转了一圈,转到碗中心就直线升腾,约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转一圆圈,化成一朵白莲花。那白莲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团云雾,最后散成一缕缕热气飘荡开来,清香满室。知县问后方知此茶名叫黄山毛峰,临别时长老赠送此茶一包和黄山泉水一葫芦,并嘱一定要用此泉水冲泡才能出现白莲奇景。熊知县回县衙后正遇同窗旧友太平知县来访,便将冲泡黄山毛峰表演了一番。太平知县甚是惊喜,后来到京城禀奏皇上,想献仙茶邀功请赏。皇帝传令进宫表演,然而不见白莲奇景出现,皇上大怒,太平知县只得据实说道乃黟县知县熊开元所献。皇帝立即传令熊开元进宫受审,熊开元进宫后方知未用黄山泉水冲泡之故,讲明缘由后请求回黄山取水。熊知县来到黄山拜见长老,长老将山泉交付予他。在皇帝面前再次冲泡玉杯中的黄山毛峰,果然出现了白莲奇观,皇帝看得眉开眼笑,便对熊知县说道:“朕念你献茶有功,升你为江南巡抚,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县心中感概万千,暗忖道“黄山名茶尚且品质清高,何况为人呢?”于是脱下官服玉带,来到黄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如今在苍松入云、修竹夹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师墓塔遗址,相传就是正志和尚的坟墓。

一、龙井茶与虎跑泉的传说

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杭州龙井狮峰山下,看乡女采茶,以示体察民情。这天,乾隆皇帝看见几个乡女正在十多棵绿荫荫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乐,也学着采了起来。刚采了一把,忽然太监来报:“太后有病,请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听说太后娘娘有病,随手将一把茶叶向袋内一放,日夜兼程赶回京城。其实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时肝火上升,双眼红肿,胃里不适,并没有大病。此时见皇儿来到,只觉一股清香传来,便问带来什么好东西。皇帝也觉得奇怪,哪来的清香呢?他随手一摸,啊,原来是杭州狮峰山的一把茶叶,几天过后已经干了,浓郁的香气就是它散出来了。太后便想尝尝茶叶的味道,宫女将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扑鼻,太后喝了一口,双眼顿时舒适多了,喝完了茶,红肿消了,胃不胀了。太后高兴地说:“杭州龙井的茶叶,真是灵丹妙药。”乾隆皇帝见太后这么高兴,立即传令下去,将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那十八棵茶树封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专门进贡太后。至今,杭州龙井村胡公庙前还保存着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还专程去察访一番,拍照留念。

龙井茶和虎跑泉素称“杭州双绝”。虎跑泉是怎样来的呢?据说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二人力大过人,有一年二人来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现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诉他俩,这里吃水困难,要翻几道岭去挑水,兄弟俩说,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们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俩。有一年夏天,天旱无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难了。一天,兄弟俩想起流浪过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将童子泉移来杭州就好了。兄弟俩决定要去衡山移来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脚下时就昏倒了,狂风暴雨发作,风停雨住过后,他俩醒来,只见眼前站着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听了他俩的诉说后用柳枝一指,水洒在他俩身上,霎时,兄弟二人变成两只斑斓老虎,小孩跃上虎背。老虎仰天长啸一声,带着“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们夜里作了一个梦,梦见大虎、二虎变成两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第二天,天空霞光万朵,两只老虎从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园里,前爪刨地,不一会就刨了一个深坑,突然狂风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见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给他们带来的泉水。为了纪念大虎和二虎,他们给泉水起名叫“虎刨泉”。后来为了顺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龙井茶,色香味绝佳,现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尝到这“双绝”佳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七夕之夜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不知道怎么了,今天很空虚,朋友都走了,没人管我了,感觉凉凉的。

晚上发誓凌晨之前不许睡觉。因为我还要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呢,希望月老能看到我的一片衷心,毕竟今天我看了无数本爱情故事。

从来都没有过的今天。孤零零的一人坐在电脑前。看到一个又一个的问候,这又能代表什么呢。

很晚了。在跟最后一个朋友道完别后,真的后悔了,难道就剩我自己度过七夕的最后一秒么。

此时。寂寞的我看到了希望,真的,貌似我第一次跟你聊天。蓝缘,谢谢你。谢谢你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温暖,谢谢你在我最孤单的时候给我信心,跟你认识的那么渺茫,那么突然。感觉你真的好亲切,把我从死神面前拉出来的是你,把我从悬崖边缘就上来的也是你,悄悄地,我爱上了你。你问我还好吧,我很激动,蓝缘,我的亲姐姐啊。我说我喜欢你,你说太突然,是啊,我是激动有你陪在我的身边。

十一点了。还是不想睡觉,看到一家人里有人说话了,枫,原来是你,我真的很吃惊,七夕的晚有你陪伴,我好幸福。你总是那么幽默,那么腼腆,那么温柔、可爱。让人说不出来的喜欢。今夜与你度过,我好开心,高兴之余有点感动。默默地,流泪了。

我知道你有她,你问我今天有根他出去玩么,我说我们早散了。你问怎么了,我说他在暑假前说的喜欢另一个女孩。

随后,你说你想见我,我回绝了,你没有勉强我,我很高兴,谢谢你体谅我,就冲这一点当初我才跟你做的朋友。你说你最不喜欢强逼别人做事的人,是啊,我也一样,既然对方不乐意强求是多余的。记得第一次看到你,就忍不住心里有了你。我说你真体贴,你应声一笑,给我留下的是忘不了的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课件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时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旦的来历

全文共 621 字

+ 加入清单

西历公元纪年法传入我国后,民国时期以西历元月一日为新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议确立以西历元月一日为“元旦”,旧历年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历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古代中国的元旦日,并非如今通用的“格列历”——公历的一月一日。从殷代定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岁首,到汉代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曾有多次反反复复的改变。到民国时孙中山于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顺农时”、“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称为岁首“新年”,但仍没称“元旦”。直到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统一使用“全国年节和纪念日放假办法”,将公历1月1日规定为元旦节,并决定全国在此节放假一天。同时为区别农历和公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前后,因此改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七一建党节的资料:建党节的来历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建党节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纪念日,每年公历七月一日。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迅速传遍到我国,经过"五四"爱国运动,最早接受马列主义的革命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董必武等人,相继在各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宣传马列主义,从事工人运动。

在列宁领导的公产国际的积极帮助下,1921年7月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出代表到上海召开了中国工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后因被帝国主义密探发觉,会议又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船上继续进行。参加会议的有李达,李汉俊,张国煮,刘仁静,董必武,陈潭秋,毛泽东,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十三人,代表全国冠军五十七名党员出席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柯尔斯基。

大会通过了党的章程,选举陈独秀为总书记,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在中国出现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工产党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时代,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环境困难,不能查记"一大"召开的准确日期,因此1941年党中央决定召开"一大"的确1921年7月的首日即7月1日作为党的生日和纪念日。建党节也就因此而诞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冬至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868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俗称冬节,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天文学角度看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是:冬至日的白天是一年中最短的,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长起来,所以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冬至吃饺子,你知道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吗?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呢。呵呵。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朋友,今天你吃饺子了吗?赶紧去吃吧,要保住你的耳朵平安过冬哦。哈哈哈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祭祖扫墓: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清明节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辛酸眼泪,又有踏青游玩的笑声,这是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清明节来历的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我国古代在清明节前还有一个与清明相连的重要节日——寒食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713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听信谗言,要杀掉公子重耳,重耳听说后,连忙带着随从逃跑了。

他们跑了几天几夜,实在跑不动了。因为当时走的匆忙,忘了带干粮,现在一个个饿得不行了。随从介子推见主人没吃的,饿得连路都走不动了,就走到一旁,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了一块肉,做成了汤,给重耳端了去。重耳一看,有吃的了,就大口地把汤喝了。喝完后,重耳问道:“你真行,从哪儿弄来的肉啊?”介子推说:“这儿哪儿有什么肉啊,这肉是从我向上割下来的呀。”重耳一听,当时就流下了热泪。

十九年后,重耳在大家的帮助下,当上了晋国国君——晋文公。为了感谢当时的随从,晋文公便重赏了他们,可晋文公却偏偏忘了犒赏介子推。有人让介子推去找晋文公,可介子推不肯,他不愿争名夺利,于是就带着自己的老母住进了深山。

晋文公知道后,感到十分后悔,也很内疚。于是他带着随从,上山去找介子推。找了好几天都没有找到。这时有人献计说:“只要放火烧山,一逼,介子推不就出来了吗?”晋文公觉得有理,就让人放火烧山。介子推知道这是晋文公逼他,可他不愿意做官,就是不出山,后来就和母亲一起被火烧死了。

晋文公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了,心里很难过。这时晋文公发现,在他们母子被烧死的那棵枯萎的柳树下,有一封血书,上面写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深有感慨。为怀念介子推,他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再去拜祭介子推的时候,发现那棵柳树复活了。他就把此树赐为“清明树”,并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以后,人们把寒食节和清明节合二为一,一直流传至今。

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1.小学生扫墓作文400字

2.清明节扫墓作文400字

3.烈士陵园扫墓作文400字

4.清明节的来历作文400字(4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清明节的来历

全文共 556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大家都知道,要去扫墓,还不许吃热饭,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别着急,听我慢慢跟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就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大部分人都离开了重耳。只剩下几个忠心耿耿的人同他一起避难去了,其中有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的晕了过去,介子推用刀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端给重耳吃了。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当上了皇帝。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DD晋文公。

晋文公对和他一起流亡出走的大臣们都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马上派人去请介子推,谁知介子推不愿见他,紧闭大门。偷偷背上他的老母亲上绵山了,晋文公让他的御林军上山去找,可是找不到,有人献计:放火烧山,只留下一个出口让介子推出来。晋文公听从了那人的计策,便纵火烧山,火烧了很久,介子推死活不愿出来,便被烧死了。晋文公没看他出来,又让人上山去找,见到他们母子俩靠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只留下两具尸体,晋文公悔恨交加。在收拾介子推尸体的时候见他脊背靠着柳树洞,便从里面拿出一块布,上面写着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从此以后,人们就有了清明节吃寒食、扫墓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29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正月十五闹元宵,是我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的那天,来自祖国的大江南北,不同地区的人都会齐欢乐,庆元宵。那么这天是怎么来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古代称为“上元”,其夜则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我国古代的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日必逢满月,叫做“望”。满月象征着团圆美满,在正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据《史记•乐书》记载,早在西汉初期,宫廷中就有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乙神(天帝),祈求福佑的礼仪活动。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元宵节花灯,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

元宵节的起源和来历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有一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是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习俗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以下是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3、中国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4、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5、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6、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7、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8、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9、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少数民族地区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习俗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看完了以上的介绍,你是不是对元宵节也有了一个完整的了解了呢?如果觉得文章很受用,不妨也分享给你的小伙伴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过年的来历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

"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今年的除夕,乡亲们都忙着收拾东西逃往深山。

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走。

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象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白发老人然响的爆竹声,"年"兽混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

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会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

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

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

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腊八粥的来历600字

全文共 557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乐乐 | 学校:乐乐课堂 | 时间:2013-10-06摘要: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腊(là)八节是农历(lì)腊月(十二月)初八,据(jù)说当年朱元璋(zhān?)在监牢(jiānláo)里受苦时,当时正是冬天,又冷又饿(è)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dòn?)里刨(páo)找出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杂粮(zálián?)。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áo)成了粥(zhōu),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把这锅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dùn)。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为了纪念(jìniàn)在监牢中那个特殊(tèshū)的日子,于是他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

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是腊八节。这一天,老百姓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吃腊八粥。

腊八粥是用大米、红米、江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黄豆、莲子等,通宵熬煮而成。这样熬成的腊八粥,香甜可口,十里飘香。

除腊八粥外,还有腊八面等风味食品。它既可滋补身体,又是人们喜庆丰收的一种形式。

腊八节过后,白天一天比一天长,夜间一天比一天短。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等着过春节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圣烛节的来历

全文共 230 字

+ 加入清单

圣烛节是法国的宗教节日,也是饕餮者的节日,每年2月2日,法国的母亲们为孩子煎出薄薄的、像太阳一样金光灿灿的鸡蛋饼。当她们抖动煎锅,将饼抛向空中时,孩子们都瞪大了眼睛,恨不得那饼直接掉到自己嘴里。据说,如果在煎饼时手里握着一枚钱,这一年你就会财运亨通。

2月2日是圣诞节传统的结束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将马槽搬走。 根据宗教礼拜仪式,圣蜡节是圣母玛利亚行洁净礼,也是带初生耶稣到主堂瞻礼(la purification de la Vierge Marie)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我们小朋友最盼望的节日,还是我们全家团圆的节日。

春节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最最高兴的事就是收到压岁钱。

春节又叫做过年。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样来的呢?通过查电脑我知道了春节的来历

古时候,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年的风俗。

这就是春节的来历,今后我要好好学习,了解更多的文化传统节日,揭开更多奥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父亲节的来历

全文共 250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节,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内地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中国台湾的父亲节订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黄河的来历_900字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仅次于长江,是中国第二大河,干流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绥远、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九个省份,成“几”字形,向东注入渤海,沿途汇集了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无数溪川,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多平方公里。中游段流经广大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支流夹带大量泥沙汇入,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河水呈黄色,因而得名。

黄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占宗列渠,海拔五千四百多公尺,四周高山终年积雪。黄河源流段有星宿海,是一片无数小湖的沼泽。出星宿海后进入鄂陵湖和札陵湖到玛多,绕过积石山和西倾山,穿过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长一千九百多公里。上游段自贵德至绥远省河口镇,长一千五百多公里。黄河在甘肃境内,穿过不少大峡谷,汇集许多支流。中游段从河口镇到河南盂津,长一千一百多公里。河水折向南流,纵贯黄土高原,夹带着大量泥沙,汹涌而下,到了壶口,地势陡落,形成壶口瀑布,接着穿过龙门峡流到潼关,河道变宽,因汇人汾沁、洛河和消水等支流,水量大增。河水到潼关为华山所阻,折向东流,过三门峡到盂洛,便进入平原地区。下游段自孟津到山东利津县注入渤海,长八百七十多公里,由于泥沙淤积,水流缓慢,两岸筑有大堤,成为高出地面的地上河。

黄河河道以源流段和上游段最曲折,中游段次之,而下游段则笔直。从兰州到潼关,河水绕流一个长方形的三边,那就是着名的河套,约长二千公里。古时下游河道游移不定,河水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北注入渤海,有时在山东丘陵以南夺淮流入黄海,两者相距达五百公里。

在历史上,黄河流城经常泛滥成灾。据记载,二千多年来,黄河下游溃堤达一千五百多次,较大规模的改道有二十六次,水灾范围北至天津,南达江苏、安徽,广达二十五万平方公里。河水夹带到下游的泥沙总量,平均每年超过十六亿公吨。由于下游段地势低平,河道坡降平缓,流速减低,大量泥沙于是沉积在河床上,平均每年逾四亿公吨,其余泥沙则流到河口,冲积成向海伸展的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造陆达二十多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产丰富,山川壮丽,居民几占中国总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则约占全国四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