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夕的来历作文六篇 作文怎么写(精彩20篇)

浏览

3579

作文

937

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古称“正旦”、“岁首”、“过年”等。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明确将年节称为“春节”。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之名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春节俗称“过年”。

“年”的甲骨文写法为上面部分为“禾”字,下面部分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与甲骨文相同也从禾、从人。小篆的“年”写作“上禾下千”,《说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从禾,从千声。”小篆将“人”字讹变为“千”了,因而许慎用了此说,而“千”字本为有饰的人,此解也并不矛盾。“禾”是谷物的总称,不能错解仅为“小麦”。年成的好坏,主要由“禾”的生长和收成情况来决定,而现在已发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几乎都是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压弯了腰,可见它象征着取得谷物生产的大丰收。“年”字下面的“人”字又作何解释呢?从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头上顶着谷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迎春花的来历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有很多的迎春花,黄黄的,十分可爱。而迎春花最美的时候莫过于开花了。那几朵朵一起开放,好像是先打了一个联通电话问我要开放了,你们什么时候和我一起开放。几朵迎春花也好像是它的朋友,立马就跟着它一起开着。眼前就有一片黄色的海洋,叫人舍不得把它的每一朵花采掉做花环。迎春花就像小孩似的,样子就像胖嘟嘟的小孩。不仅如此迎春花的来历也十分的可爱。

在花神的宫殿里,不管是春夏秋冬,在花神的宫殿_百花殿依旧是百花盛开时节,花神命令众百花仙子来议事,那时快要到要到春天了但大家还是哈欠连天,花神看见了连忙叹气。牡丹仙子是花神最喜爱的仙子,花神说:“牡丹,要不你就去顶一顶,反正你盛开的时候也不远了。”令花神没想到的是,牡丹仙子一听就说:“花神姐姐,不是我不想去顶这几天,而是我手下的牡丹包括我都在睡觉,我们好像都着了魔似的,一到这几天,就要睡觉。”众花仙子们也赞成牡丹仙子说的话,花神看见了,掩面叹息。“等一等,花神殿下,我愿意在几天的花朵盛开的时候,去绽放自己最美的花朵,但是我没有那么美的衣裳,我只有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鹅黄色的裙子,但如果花神殿下能给我这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做的更好的。”在众多华丽衣服的后面的角落旁,有一个小姑娘,扎着两个小辫子,两只小手因为十分紧张而裙子藏在后面。

花神眼睛一亮,把在那角落的小女孩用自己的法力让她飞起来,把她飞到自己的面前,让她降落在自己身边,双手拍着她的肩膀说:“小女孩你真的愿意吗?”小女孩又有一点害羞的说:“是的,但殿下,我没有名字,你能为我,为我的花朵取一个名字吗?”花神站了起来,闭上眼睛,冥思苦想:把她的名字取得太雅、太娇或太平淡都不行,既然是要临近春天盛开的花,就叫迎春花吧!这样意思也就在里面了。花神说:“你以后就叫迎春花吧,我还有礼物要送给你。”只见花神从天空中洒了一些粉末,鹅黄色的粉末纷纷扬扬落下来,迎春花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像一位美丽的公主,鹅黄的公主裙,盘着的头发,下还有一束秀发,头上还插着几朵迎春花,脚下穿着一双平凡而又感到高贵的鹅黄色的水晶鞋,手里还拿着象征着迎春花的权杖。迎春花看见了,自己十分开心,因为她让自己的花儿们有了名字再也不是野花了。

迎春花美美的在临近春天的时候开出最美的花朵,让自己绽放出最美的样子,完美的完成了花神殿下的任务,再临近春天中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诺贝尔奖的来历TheHistoryofNobelPrize

全文共 623 字

+ 加入清单

Nobel Prize is part of the heritage of Alfred Bernhard Nobel, who is a Swedish chemist and dynamite inventor. He put 31000000 SEK as the fund to establish the prize. Nobel Prize contains five awards, which are physical, chemistry, physiology or medicine, literature, and peace prize. They awarded the people who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year in the world in these areas last past depending on the annual interest of the fund or investment income. The first award set in 1901. It was a feather in one’s cap to win the Nobel Prize. Mo Yan sets a good example, who won the Nobel Prize recently. He is the pride of our Chinese.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腊八粥大家必然会想到腊八节,腊八粥是腊八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由多种食材熬制的粥,还叫做七宝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月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称为“佛成道节”。佛寺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月节,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七夕的来历作文400字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下面就听我讲一下“七夕”的来历吧!

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叫牛郎,牛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牛郎十几岁的时候就和哥哥嫂子分了家,只有一头老牛和他作伴,这头老牛是头神牛,经常帮助牛郎,后来在神牛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娘子,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名叫织女,就这样,牛郎和织女结婚了,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女。不久,织女私自加嫁给牛郎的事情最终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人把织女抓了回去。后来,老牛死了,在临死之前,它帮牛郎出了一个主意:只要穿上老牛的牛皮,就能飞上天去。可是,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金簪把天上划了一道波涛滚滚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后来王母娘娘总算发了善心,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一天,无数只喜鹊飞到天河上,搭成一座鹊桥,让他们在这鹊桥上相会。

这就是“七夕”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尊严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对于“尊严”的理解就是办事儿不用求人,人们都得求我,我却以为,这是“特权”,绝非“尊严”。

到青海湖旅行,认识一个司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但是每天笔挺的西装衬衫,永远提前10分钟到门口等,车子座套每天换,车上免费准备垃圾桶、矿泉水和睡觉盖的薄毯。自带相机,默默拍下客人观景时的背影或远景,分别时送给客人。

做家具认识一个木匠。生意很大,手工极慢。虽然我订的两件东西并不贵重,但是量尺寸时他亲自来,为的是要“看看你家的壁纸啥颜色,用这个木料行不行”;送货时他也亲自来,生怕安放得不合适。

10年来用同一个保姆,前几天她第一次跟我请假一周。回家之后我发现她给厨房的垃圾桶认真地套上了7层垃圾袋。

窃以为,这是职业尊严。职业尊严在今天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我常常为很多“精英”级的人物工作,但是,即使在这个人群中,“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人”者常有,可见,职业尊严跟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

我深深地迷恋每一个人全心投入于自己手艺时的样子,无关这手艺是写代码还是扫大街。不苟且、不应付,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作与世界呼吸吐纳的接口。这,就是尊严的来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二年级关于平安夜的来历的作文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平安(silent Night),又称圣诞夜(Christmas Eve),即圣诞前夕(12月24日),在大部份基督教社会是圣诞节日庆祝节日之一。圣诞夜传统上是摆设圣诞树的日子,但随着圣诞节的庆祝活动提早开始进行,例如美国在感恩节后,不少圣诞树早在圣诞节前数星期已被摆设。

由来

传说耶稣诞生的晚上,在旷野看守羊群的牧羊人,突然听见天上传来了声音,告诉他们耶稣降生的消息。根据《圣经》记载,耶稣来到人间,是要作人世间的王,因此天使便透过这些牧羊人把消息传给的人。

后来,人们就仿效天使,在平安夜的晚上,到处传讲耶稣降生的消息。直至今日,就演变成报佳音这个活动。

传统庆祝

基督教

平安夜基督教会中,平安夜这天,每家按传统都要摆放一棵圣诞树。当晚,全家人团聚在客厅中,围在圣诞树旁唱圣诞歌曲,互相交换礼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内心的祝福和爱,并祈求来年的幸福。

还有不少基督徒会在平安夜参与子夜弥撒或聚会,通常在世界各地的教堂内举行,以表示圣诞日的开始。

天主教

天主教的圣诞期在平安夜开始。除非当日是星期日(参看待降节),守夜的聚会据说是在12月24日早上。然而,在午夜前参加圣诞节的聚会是不被允许的。圣诞季节继续直至1月4日,如当日是星期六,则至1月5日,当主显节(显现日)庆祝时。

其他教会

一些教会则会在晚上较早时间举行烛光崇拜,通常会有耶稣降生故事的话剧表演,亦会享用大餐,一般会有火鸡或火腿作为主菜。德国的传统菜色则是烧鲤鱼。

各地庆祝方式

基督教文化圈

平安夜平安夜亦被认为是圣诞老人及其他地区类似人物,四处向儿童派礼物的时间。在意大利,礼物在平安夜当日早上已开启,而在英国、爱尔兰、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葡萄牙及波兰,圣诞礼物通常在平安夜晚上,或圣诞日早上开启。在德国大部份地区,圣诞礼物则在平安夜晚上(德语:Bescherung)开启。在冰岛,圣诞节在平安夜下午6时开始。教堂钟声会被敲响,人们会与家人一起享用节日晚餐,之后便会拆礼物,一起渡过晚上。在北美洲,大部分家庭会在圣诞日早上拆礼物。对于已离婚的家庭,孩子可能分开两日,与父亲或母亲其中一方庆祝。在西班牙,礼物则要到1月6日显现日(Día de reyes)早上才会被拆。不少传统圣诞故事都在平安夜晚上发生。

非基督教文化圈

日本

在日本,大多数人都信奉传统的神道教以及佛教,圣诞节的宗教气息淡薄,一般人鲜少注意圣诞节或平安夜的宗教意义。大多是年轻人受到商业炒作的影响,将圣诞节等同于礼物交换、狂欢节或是情人节的延伸。年轻人开派对,情侣往往在圣诞夜约会、吃大餐,造成餐厅与旅馆人潮,远多于教堂的现象。

香港和澳门

平安夜中国也非传统基督教国家,然而,香港及澳门在殖民时期分别受到英国及葡萄牙的影响。平安夜是年轻人、小孩子以至所有人都会庆祝的日子。数以十万计的香港市民会到尖东欣赏圣诞灯饰,及到酒店吃自助餐;不少人会在平安夜交换礼物。年轻情侣则会到尖沙咀欣赏圣诞灯饰,开圣诞派对,或到兰桂坊等地狂欢;基督教及天主教徒则会参加报佳音等宗教聚会。

台湾

在台湾,原本只有占人口少数的基督徒以传统方式庆祝,然而近年受到西方文化的刺激,以及日本节目、ACG文化的影响,在年轻人之间兴起了过平安夜的风潮,庆祝的方式除了移植自日本及美国之外,许多地方还会举办圣诞狂欢舞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祭灶节的来历

全文共 1850 字

+ 加入清单

祭灶节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我国民间的祭灶节。祭灶风俗始于周代。祭灶时间不一,汉朝从前祭灶在夏天,汉至宋在腊月二十四,明清时,祭灶已为腊月二十三。相传,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他每年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当他返回天上之前,民间为其设祭送行。节日这天家家在灶前贴一两只灶君菩萨升天时骑的“纸马”,用酒果、糕饼、麻糖、胡桃、纸帛作祭。并敬以麦芽糖,意为粘牢灶神嘴巴,不让他乱说。或将酒糟抹在灶门,以醉灶神。祭完之后,揭下灶君旧像,贴上灶君新像,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等条幅。 如今,祭灶风俗已不复存在,但祭灶特有的传统小甜食,如糖冬瓜、松糕、酥饼、麻糖等,却被流传下来,年年为人们增添了节日的甜美和欢乐。

又到一年的腊月,正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小年作为我国的春节来临之前的一个传统节日,很多人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那么2015年是哪天呢,小年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它又有哪些习俗?下面小编一一为您解答。

什么是小年

小年,从字面意思上看有三种解释。一是指农历腊月是二十九天的月份,二是指节日,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第三种解释是指果树结果少,竹木生长慢的年份。

作为节日来讲,由于地域风俗的差异,小年在全国各地赋予的含义和习俗也是不同的,比如北方大部分地区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节为小年;江浙沪一带很多地区称正月初五为小年;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地区称正月十五元宵节为小年,也有地方称冬至为小年。

小年的由来

一般来讲,小年是相对于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关于祭灶,还有一个传说有关,由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炉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驻一位灶神来监督考察这一年的所作所为,到了小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所以每家每户祭灶时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了。祭灶节这一天,实际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有欢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仪式。在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

2015年是哪天

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作为祭灶节的小年,在我国的不同地区日期是不同的。过去在古代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如今北方地区多在二十三日过小年。

小年习俗

1、祭灶王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

2、扫尘土

扫尘土即扫年,实际上就是进行家庭环境卫生的清理。北方人称“扫房”;南方人称“掸尘”。传统上,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4、贴春联

小年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

5、当洗浴

腊月二十三以后,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吕梁地区讲究腊月二十七日洗脚。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开水洗脚。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们也要帮她把脚擦洗干净,不留一点污秽。民间传有“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一个不洗脚,流脓害水七个月”的俗语。

6、宜婚嫁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全文共 272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国最大的一次灯谜盛会是1979年在南京举行的“九城市灯谜会猜”,设有灯谜上万条,3天里参加的人次达两万多人。

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

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

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

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

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74 字

+ 加入清单

这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在饭厅快快乐乐的吃着粽子,

我突然问爸爸:“端午节是怎样来的呢?”爸爸说他也不明白,其他人也纷纷表示不明白。于是,我只好自我去翻书查找。

相传在古代,楚国谋士—屈原深受楚怀王的重用。那些卑鄙小人就经常在楚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楚怀王渐渐不用他了,屈原见自我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悲愤不已。有一回强大的秦国派人找楚怀王议和,屈原看出这是秦王的阴谋,便去劝阻楚怀王,没想到楚怀王不但不听他的,还将他驱逐出都城。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关机牢房里,三年后因忧郁成疾死在了秦国。楚怀王死后,楚襄王即位后,整天吃了玩,不理朝政,楚国一天一天衰弱下去。屈原多次劝说楚襄王,反而被流放到了遥远的汨罗江边。之后亲王占领了楚国的都城,屈原明白了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因不愿做亡国奴而于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跳进了滚滚的汨罗江里,

之后百姓们为了保全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面投放粽子和鸡蛋,期望江里的`鱼不要吃屈原,还把船装扮成龙的样貌在江面上划来划去以便驱赶水怪。从此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就把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

喔,原先端午节是这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秋节的来历作文500字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中午,吴爷爷来我们家给我讲中秋节的故事。

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中秋节夜晚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故人赋予月亮有很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传说中,远古时代,有一天,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只烤得大地冒烟,河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生活下去。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不久后羿娶了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便向王母求得一包长生不死药。此事被恶人蓬蒙得知,趁后羿不在时闯入内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危急之时,嫦娥只好一口吞下不死药。嫦娥吞下药,身子立即飘离地面,向天飞去,最后飞落在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中秋之夜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梦幻七夕

全文共 1549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唯美的季节,千古绝唱忠贞不渝的爱情,侃一篇唯美情愫,凡夫俗子尘埃一颗,难脱红尘,一片山水间,犒劳下疲惫的心,舒坦下被时代染得变了色的爱情,羡慕那份牛郎织女的浪漫,执着。歌颂牛郎织女那种在现代眼里无法理解更无法读懂的意外邂逅,祝福天下有情人,百年好合,直到永远!

——冰山雪峰

穿越时空,与你相见,你可是我三生石旁的守候,万千回眸相遇的一瞬间,弱水三千,只为你红颜,奈何流水,可是你万千泪,菩提树下的静待,终于等到我的到来,你泪光盈盈点点,几多憔悴楚楚心碎。丝丝怜爱柔情绵绵。携你玉指纤纤,建一座生生世世的桃源。

月迷津渡,缭绕雾霭,黄发垂髫,清新幽远,一方净土只为你我,飘远了幽怨,再无尘世喧嚣,再无红尘繁杂,再无苦苦守候等待的焦虑,就这样静静陪着你,陪到天荒地老,听天籁清音,谱纯心语,卧看月升日落,悠闲晚霞朝晖,苔痕轻印,清泉潺潺,涓涓默默,心息相同,绯霞叠翠,小筑幽清。

建一座美丽的花园,不需要姹紫嫣红,只要点点绿意,自然的无名花,翩跹蝴蝶戏嬉,我为你编一只花环,亲手戴在你的头上,你飘逸如墨的黑发丝丝柔滑,如瀑三千泄下,明眸皓齿,宛若瑶池仙女飘下,真有些不忍心靠近你,唯恐一不小心,你会随风舞去。

春日,湖心泛舟,粼粼的微波,是你心底柔情,垂柳抚堤,诉说着你我的故事,演绎着美丽的传奇。悠然在山水之间,空山鸟语,夕阳里,默默相对,那一刻语言已经多余,心更加明镜,澄澈见底。柔柔的泛着涟漪。

爱,铺天盖地,不留下一个角落,像极了柔和的朵朵棉絮,我裹进了幸福,花开笑魇,杯爵满溢。数不尽的温暖,顺着依恋依偎在彼此间,就这样陪你永远。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现实的,虚幻的,让人欲生欲死的,使之如痴如狂的……此刻都那么苍白无力,只有你静静流淌的一湾柔情,万般纷娆。此刻人生如画,快乐如歌,我们就是画中的行者,心灵的茧子此刻层层剥开,我的心柔然,舒适,温馨……我就这样静静凝望着你。享受生命。桥的两端是你我走来,依稀记得最初邂逅的模样,宛若百合出水的纯洁,滴滴滚动的露珠,晶莹剔透,

你说用你半世繁华,换一生的阑珊,朦胧的月色下,微微优雅的笑着,把寂寞深埋在迷离的夜中。我为你深深感动。窗外的景色落上的月光,你我共执一素笺,在黑夜里我微微仰起头,是凝望你泛着红晕的笑颜,在灵魂深处飞到美丽的彼岸,一片一片看着岁月流苏般暧昧的斑驳。轻轻雕琢岁月。穿越千年的美丽,流露出的感情,像一滴牡丹花蕾吸附花香的露珠,

谈一场风花雪夜的爱情,回眸三生琥珀色,一世琉璃白。在人生不变的四季,我陪你一季一季轮回。还半世情深,春夏秋冬,花前月下,耳厮鬓磨;《诗经》中“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即使“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依旧不与君绝。此刻牛郎织女,必在鹊桥相依,你看月亮逃进云层,你眨着清亮的眸子,自言自语,兀自把你揽在胸前,静静听你心跳,外界没了声响,橡树交织缠绵,交叠了繁枝,连理了根须……

轻轻嗅着你衣衫的淡雅清香,拥紧半梦半醒,如秋后淡淡的月光,浓厚的雾,弥漫,一半云游,一半谐和,忘了你我。渐渐走远的时光如花美眷,焊接彼此的生命轨迹,对前尘的遗憾,对往事的眷恋,缅怀娉婷于指尖,知冷知暖。我欠了你的望穿,用今生来世偿还。风景不再只是风景,更多隐含着默契。取爱情的熠辉,倾一生相恋。此情与风月无关,水逝惊鸿。时光锁住葱茏,曳动冷冷的素月,弱水三千,取一瓢,醉红颜。

岁月的褶痕,在最深的红尘里守着你我,花发枝满的憧憬,依然在岁月的长河中缓缓流过,你一袭纤尘不染的裙衫,一生只为我独舞,阑珊彩翼,织一锦亘古不变的情怀,纵空中的云影风情,绽开唯一灿烂。陷于丰厚绵软,沉耽西湖秋梦,月白风清岸,把你冰融,生死共婵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前后。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从2008年开始,中国将清明节定为法定节假日。

清明节的习俗:祭祖扫墓:俗话说:“三月清明雨纷纷,家家户户上祖坟。”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孝敬老人、敬重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清明节是中国人慎终追远、尽孝行孝的具体表现。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既有祭扫新坟生死离别的辛酸眼泪,又有踏青游玩的笑声,这是一个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来历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有绘画、剪纸、民间工艺、民间艺术,但我最喜欢的是元宵节放烟火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就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类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犹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挂起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就禀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们就这样保住了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的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传统节日的传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要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它,让它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愚人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2671 字

+ 加入清单

愚人节也称万愚节,是西方社会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4月1日。愚人节与古罗马的嬉乐节(Hilaria,3月25日)和印度的欢悦节有相似之处。从时间的选择上看与“春分”(3月21日)有关。在这期间天气常常突然变化,恰似是大自然在愚弄人类。对于愚人节的起源众说纷纭。有种说法认为这一习俗源自印度的“诠俚节”。诠俚节规定每年3月31日这天,不分男女老幼,可以互开玩笑、互相愚弄欺骗以换得娱乐,这点与愚人节相似。

传说:

农业女神得墨忒尔,在希腊是个妇孺皆知的神祇。她具有无边的法力,可以使土地肥沃,五谷丰登,也可以令田园荒芜,万物凋零。在希腊众神中,她也是最受尊崇的女神之一。万神之王宙斯是她的弟弟,也是她的丈夫。仅仅这个身份,就足以使众神在她的脚下俯首帖耳了。

但是,这位权势无比的女神的生活并非十全十美。宙斯凭借着神王的地位,到处拈花惹草,闹出了许多风流韵事,给得墨忒尔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唯一能够让她享受生活乐趣的,还是她和宙斯生的女儿佩尔塞福涅,一个聪慧、美丽、天真、活泼的姑娘,和她在一起,任何人都不会悲伤和忧愁。

这一天,冥王哈得斯驾车巡视西西里岛,恰好被在云端中走过的爱与美女神阿芙罗狄忒看到了,同时让她看到的,还有正在田野里散步的佩尔塞福涅,以及她的伙伴女战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

一看到这几个人,阿芙罗狄忒就气不打一处来。这几个男女,从来不议论爱情,也不谈婚论嫁,眼睛里可还有她爱神的地位吗?雅典娜和阿尔忒弥斯是出名的贞洁女神,又都以武艺高强,神通广大,闻名神界天国,还是不惹为好。但对佩尔塞福涅这小丫头,可就不必客气了。

于是,头上晃动着神圣光环的阿芙洛蒂德唤过自己的儿子?小爱神厄罗斯,对他说:“看看吧,这几个人是怎洋对待爱情的?如果人和神都学他们的样,我们还怎样统治这个世界?来,给哈得斯射上一箭,让他疯狂地爱上佩尔塞福涅!”

厄罗斯是个百发百中的神射手。他弯弓劲射,一技无形的情欲之箭,正扎进哈得斯的心窝。然后,他便跟随着阿芙洛蒂德,扬长而去,静等着看好戏了。

果然,哈得斯中箭后,对佩尔塞福涅产生了刻骨铭心的爱。但他明白得很,这个远近闻名的美人儿,绝不会情愿放弃阳光明媚的大地和天空,跟他到阴暗的冥府中去。因此,他找到自己的兄弟?众神之王宙斯,请求他做主将女儿嫁到冥府。

“这个么……我作不了主”,众神的主宰沉思着说,“你也知道,得墨忒尔难缠得很。不过,你要是有本事把佩尔塞福涅抢走,我倒不反对。”

得到了神王的默许和暗示,哈得斯满心欢喜,他立刻返回冥土,做好抢亲的准备。

一天,佩尔塞福涅在田野里正欲弯腰采摘一朵野花时,大地突然裂开了一条宽宽的地缝。随后,一辆闪闪发光的金车,冲上了地面,驾车的就是威风凛凛的冥王。他不由分说,一把抱起佩尔塞福涅,放到他身边的座位上,一声吆喝,马车便以迅不可及的速度沉入地下。裂开的大地倏然合上了,依然是阳光灿烂,绿草如茵,除了天空中还回荡着佩尔塞福涅的呼救声外,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得墨忒尔在很遥远的地方,听到了女儿撕心裂肺般的呼救声。但当她以最快的速度飞回来时,女儿已经不见了。她只知道女儿被“强盗”劫走了,但是,这个强盗是谁,却一点蛛丝马迹也寻不出来。那些知道佩尔塞福涅下落的神灵们,全都缄口不言。他们知道这件事的背景,宙斯和哈得斯都不是好惹的,谁也不想引火烧身。有几个神祇被*问急了,也是东西南北瞎扯一通。女神按照他们的指点,没头苍蝇般乱闯乱撞,不用说,这些都成了徒劳无功的跋涉。

然而,对女儿的爱,促使得墨忒尔永无休止地找下去。无论哪个神说了什么,她都确信不疑。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那些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无奈之下,她在深不可测的埃特纳火山口点燃了两支松木火把,把整个世界照得一片通明。从那时起,无论黎明女神还是黑夜女神,都未见她坐下来休息片刻。

就这样,得墨忒尔走遍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女儿成了水汽和浮云似的,仍然踪影全无。众神对她也逐渐由同情转为厌恶。因为这个“女疯子”为寻找女儿,搅得世界上没有片刻安宁。他们越加拿她开起心来,忽而指向东南,忽而指向西北,无非是想把她支走,过几天太平日子。

最后,得墨忒尔只得拖着疲倦的身子,返回了西西里岛,佩尔塞福涅失踪的地方。奔波了这许多天,连罪魁祸首是谁都不知道,女神的气恼可想而知。于是,她便把一肚子的怨气,都撒到了西西里农人身上。她杀死了岛上所有的耕牛,命令土地坚如钢铁,封住地里的种子,让所有的植物都枯黄凋零。把这个地域辽阔的大岛弄得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宙斯见她闹得太不像话,就“好心”地劝她再到别处看看,别拿无辜的农民出气。得墨忒尔不知其中有诈,再一次踏上了东西逛的征途。这一下了可不得了,不知多少地方,由于女神的愤怒,变得颗粒无收,到处都弥漫着饥馑和灾荒的绝望气氛。

当她明白自己又上了丈夫一个大当时,才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该怎洋办,无意中她抬起头来,看到了驾着金车,在茫茫太空巡行的太阳神赫利俄斯。猛然想到,只有他高高在上,普照一切,明察秋毫,天底下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逃过他的双眼。这才手执火把,飞到赫利俄斯面前,请他指点迷津。

伟大的太阳神怜悯女神的遭遇,又无需畏惧冥王的权势。而且,他也不愿意得墨忒尔再这样大闹下去,让众神看笑话,让老百姓受难,便把哈得斯抢亲的情况,仔细描述了一番。得墨忒尔恍然大悟,但为时已晚。此时此刻,佩尔塞福涅在哈得斯的威*利诱下,已然成了尊贵的冥后,无法再到地上和母亲团聚了。何况,得墨忒尔再神通广大,也没本事把女儿从哈得斯手中硬夺过来。

待墨忒尔知道自己受了众神的欺骗、愚弄,愤懑和气恼又加深了一层。她干脆下了一道命令,让全世界的植物一起凋零,所有的庄稼全部枯死,大地上不允许出现一丝绿色。自己则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不再露面。

这一来,天上地下全部乱了套。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饿死。成群结队的亡魂拥入冥府,吵吵闹闹,把哈得斯弄得心烦意乱,狼狈不堪。众神也因为得不到人间的祭祀和礼物,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宙斯没办法,只好让佩尔塞福涅每年有1/3时间住在冥府,2/3时间则返回人世,侍奉她的母亲。以后,每当佩尔塞福涅留居冥土时,得墨忒尔便愁眉不展,大地也是一片萧条。而女儿一旦和她团聚,女神便喜笑颜开,世界也重现草木复苏,群芳争艳的勃勃生机。

很明显,在这个故事里,得墨忒尔是一个十足的傻瓜。她不知道爱神的把戏,不知道丈夫和哈得斯的同谋,事件发生后,又被众神支得团团转,屡屡受骗上当,被人戏弄。此后,人们便设立了愚人节,用善意的谎言,告诫那些自以为聪明的人,不要由于轻信,干出贻笑大方的蠢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腊八节喝腊八粥的来历

全文共 4161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民间每年的农历腊月初八日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这个农历腊月的名称,以及吃腊八粥的民俗是怎么来的呢?腊八粥的含义是什么?

一.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粥的起源,始之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的蜡祭农神,叫做天子大蜡八,而天子大蜡八则是起源于我国古代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始作蜡祭以告上苍。

1. 神农氏的始作蜡祭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民生活的根本需要,《易经·系辞》说:“需者,饮食之道也”,即需要的主体是饮食。《礼记·礼运》说:“孔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即:礼俗之初是从保证饮食开始的。食物来自于农业的发展。我国农业的兴起,始自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的发明农具,树艺五谷。《易经·系辞》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五谷。”耒耜是农耕用具,即翻田的犁。耒是犁柄,耜是犁铲,翻田耕种,收成五谷。所谓五谷,即:稻、黍、稷、麦、菽。《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句,赵岐《注》说:“五谷者,谓稻、黍、稷、麦、菽也。”菽是豆类的总称。五谷收成后,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于年终十二月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并祝曰:“土反(即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蜡祭的含义是庆丰收之意,祷祝则是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昆虫不作,灾害不生,再来一个好收成。这就是蜡祭。蜡音乍(zhà),也音岔(chà),是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年终时祭祀农神的祭名,即农历每年十二月祭农神之称。蜡还音拉(là),与腊同音。于是,蜡祭也被称作腊祭,腊祭是蜡祭的转称。

2. 天子大蜡八

蜡祭有八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八蜡或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八蜡以祀四方。”郑玄《注》说:“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辍,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头代炎帝神农氏石年开创了我国古代以农业立国的根本,并且始作蜡祭以告上苍,形成了我国古代年终蜡祭的开始。蜡祭在我国古代是一件大事。所以,作为一国之主的历代天子或国君,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都要作蜡祭以祀神,并且进行祷祝,称为天子大蜡八。《礼记·郊特牲》说:“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蜡之祭也,主先啬而祭司啬,祭百神以报啬也。飨农,以及邮表辍、禽兽等,仁之至,义之尽也。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故迎而祭之。祭坊与水庸,事也。故祝曰:‘土反(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皮弁素服而祭之。”文中,伊耆氏即神农氏。啬即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先啬,始教民以稼穑者。司啬,主管农业者。仁,不忘恩而报答之。义,有功劳必报答之。坊,堤坝。用来储水、障水。水庸即水沟,用来引水、放水。反即返字。皮弁,用白鹿皮制为弁。素服,用素缯布制为服。

八蜡之祭或称蜡八之祭是祀八谷星。八谷星是主岁收丰俭之星。关于八谷,《本草》:“八谷”,《注》说:“黍、稷、稻、粱、禾、麻、菽、麦。”《大象赋》的《注》说:“稻、黍、大麦、小麦、大豆、小豆、粟、麻。”八谷一词也是星名。《宋史·天文志》说:“八谷八星,在华盖西,五车北。武密曰:主候岁八谷丰俭。一稻,二黍,三大麦,四小麦,五大豆,六小豆,七粟,八麻。”《晋书·天文志》说:“五车五星,其西八星曰八谷,主候岁八谷丰俭。”根据以上文字,知天子大蜡八的“八”字,并不是随便取的,而是有特定含义的。即祀八谷星神。

3. 腊八粥的成因

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天子大蜡八。天子大蜡八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二是进行祷祝和祈求。

① 关于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万者,极言其多也,并不是真的合聚一万种物品,也不是只限于八种蔬果。蜡八的“八”字是指祀八谷星、八农神,农业的八个方面,并不是说用八种蔬果来祭祀。索者,绞合也,蜡即索的意思。飨者,敬献也。即将许多种蔬果谷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神灵,然后食用,叫做腊八粥。为什么是煮熟成粥,而不是煮成干饭呢?因为蜡祭是要祷祝,蜡八祭祀加上祷祝就是蜡八祝,也就是腊八粥。腊八粥谐音蜡八祝。那么,蜡八祝为什么不写成蜡八粥而要说是腊八粥呢?即:蜡为什么变成腊呢?因为年终十二月祭献神灵用的蔬果谷物等全都是干物。一年中收成的蔬果谷物等放置到年终十二月,当然全都变成干物了,而干物称腊。所以,用干物蔬果煮成的蜡八祭祀之粥,就被称为腊八粥了。这里的八是祀八神的意思,并不是指八种蔬果。关于干物称腊。干物在天子家中归腊人掌管。《周礼·天官·腊人》说:“腊人掌干物。”郑玄《注》说:“腊,小物全干。”所以是干物称腊。蜡祭是用蔬果干物煮熟成粥作祭品。所以,蜡祭又被称作腊祭。即蜡祭也称腊祭,蜡八也称腊八。这里的腊是指干物的意思,还没有和十二月连系在一起。但腊祭是在十二月进行的,其含义已经和十二月靠近了。

4. 腊祭之日――――腊日

腊祭之日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那么,是在农历每年十二月的哪一天进行呢?《说文·肉部》说:“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本草纲目·水部》说:“冬至后第三戍为腊”。即:腊祭是在农历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进行的。该日称为腊祭日,简称腊日。既然农历每年的年终十二月为腊祭之月,则腊日应该都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内。《史记正义》说:“十二月,腊日也。”可是,冬至在我国的农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因而,使得冬至后第三个戍日腊日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有时也会落到下一年的正月里去。这就不符合农历每年十二月进行腊祭的规定了。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腊祭的日子固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里的某一天。究竟是那一天呢?既然每年天子的腊祭称为天子大蜡八(祭祀八农神八谷星),蜡八也称腊八。那么,就将每年腊祭的日子腊日定为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而被正式确定下来。《荆楚岁时记》说:“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该日是一个固定的日子,始终在十二月里而不会改变,符合“十二月,腊日也”的规定。

5. 腊祭之月――――腊月

用干物祭祀神灵叫腊祭,腊祭之月叫腊月。这里的腊字是干物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在《说文》所说的:“冬至后三戍,腊祭百神”的年代,腊祭的日子有时是在年终的十二月,有时是在下一年的一月里。即腊祭之月的腊月,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月份。有时十二月为腊月,有时下一年的一月为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指腊祭之月的意思,也不是指月份名称。后来将腊祭的日子定在农历每年十二月初八日。于是,腊祭之月就固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在此情况下,腊祭之月的腊月,就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了。这里的腊月虽然是固定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但还是腊祭之月的意思,并不是月份名称。腊音拉(là),我国古代十二月祭名,称为腊祭。

6. 腊月名称的确定

天子大蜡八,我国古代天子国君每年的年终之时,都要用干物祭祀农神,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作为天子的秦始皇也要在每年的年终之时,用干物进行腊祭。腊祭是在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进行的,而且是用干物,干物称腊。于是,秦始皇就将腊祭之月的十二月正式定名为腊月而被确定下来。即:十二月称腊月。这里的腊月是月份名称,腊祭之月的含义已不明确,干物的意思则就更荡然无存了。

7. 腊八粥的由来

由于我国古代天子国君农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干物进行腊祭,敬献神灵。腊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祷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干物敬献,表示庆丰收之意。干物称腊,八是八谷星神,故称腊八。在时间上,腊祭又是在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进行的。腊月初八日亦称腊八。祷祝是腊祭的一个重要方面,内容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确保农业丰收。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祭祀八谷星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祝或称蜡八祝,祝与粥同音,于是就于每年的腊月初八日,将蔬果干物搅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献农神,以表示庆丰收之意,并进行祷祝。用腊八粥来谐音腊八祝的意思,这就是腊八粥的由来。含义是用干物煮粥,敬献农神,进行祷祝,祈求保佑,以庆丰收。

关于腊八粥的内容和做法,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物,合水煮熟,外用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白糖、红糖,琐琐葡萄等,以作点染。”

二.腊八粥起源的错误说法

关于腊八粥的起源,社会上有一种错误说法,说腊八粥起源于夏历十二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佛教寺院僧众取香谷及果蔬等物,煮粥供佛,名曰腊八粥,有庆丰收之意。将腊八粥的起源和释迦牟尼成道连系在一起。这样的连系是错误的。腊月初八日寺院僧众可以用腊八粥供佛,但不等于说腊八粥起源于腊月初八日的释迦牟尼成道。首先在时间上,十二月称腊,始于我国秦始皇之时,在此之前,腊月并不一定就是十二月,即:十二月并不称腊月。而释迦牟尼成道是在公元前550余年的春秋之时,其时十二月并未称腊,怎么会有十二月初八日煮粥叫腊八粥的名称呢?腊字的含义何在?更何况古时候的印度使用的是印度历而不是夏历。印度历的释迦牟尼成道日在夏历中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日子,怎么能将释迦牟尼的成道日固定在夏历的十二月初八日呢?释迦摩尼成道之前曾经到一条河中洗了澡,上岸后吃了牧羊女给他的一碗乳糜,然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七天七夜,悟道成佛,叫作“veda”,音译中文为“佛陀”,即“觉悟”的意思。腊月初八日天气寒冷,释迦摩尼怎能在河水中洗澡呢?这是一些人错误的把中国的古文化和印度佛教联系在一起了。 在印度佛教戒律中有“腊数”之称。但佛教之腊是在夏季(雨季),而不是在冬季(旱季)。佛教戒律规定,比丘受戒后每年夏季(雨季)的三个月,要安居一处,修习教义。每修完一个雨季,称为一腊。僧尼依此腊而数“出家后的年龄”,叫做法腊或戒腊。僧尼的长幼坐次,即依他的“腊数”之多少而定。佛教的腊数和中国的腊月根本挂不上钩。一个是在夏季,一个是在冬季。再说释迦牟尼成道与庆丰收之间又有什么连系呢?所以说腊八粥的起源,始自于释迦牟尼成道的说法是错误的。吴自牧的《梦梁录》说:“十二月初八日,大刹寺院谓之腊八,僧众设五味粥供佛,名曰腊八粥。”周密《武林旧事》说:“十二月八日,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这只是寺院僧众也设腊八粥供佛,并不是说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腊八粥起源于我国古代天子的大蜡八,也就是农历每年的腊月初八日用干物煮粥祭农神,进行祷祝,称为腊八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五一节的来历简介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有关于五一节来历你知道吗?不知道没有关系!下面就为你介绍一下有关于五一节的来历。赶快来了解一下吧。

五一国际劳动节源于美国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罢工。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16816名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了胜利。为纪念这次伟大的工人运动,1889年7月,在恩格斯组织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上宣布将每年的五月一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这一决定立即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向街头,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并公众放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名字的来历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老师给我布置的作业是名字的由来,我想了很久也想不到自己名字的由来。

放学一回到家里,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我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妈妈告诉我,我有一个小名叫豆豆。因为在我们家我 最小,豆豆有"小"的意思,所以家里的人就给我起了一个小名叫豆豆。另一个名字叫黄靖毅,因为我小时候比较闹人, 脾气很浮躁。"靖"有平静的意思,爸爸妈妈希望我长大后能够平定安静,养成一个心静的好性格。"毅"是毅力的含义 。鼓励我以后做任何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不怕困难。

我要不辜负爸爸妈妈的期望,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心静平和而坚定不移地去对待每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全文共 1002 字

+ 加入清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汉字来历起源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金蛋树的来历典故

全文共 199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在一座村庄里,住着母子俩。儿子名叫明子,聪明英俊,热爱劳动。可明子家里很穷,最大的财富就是一只聪明的小黄鸟。

明子和小彩相亲相爱,后来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纪。明子妈亲自来到小彩家提亲,小彩妈嫌明子家穷,故意出了个难题:“只要明子能拿到西天如来佛头上的三根金头发,我就同意把小彩嫁给他!”

明子知道了,坚决地说:“既然她提了条件,那我就去西天走一趟,去拿三根金头发来!”明子还请求小彩等他三年,小彩同意了。

明子和小黄鸟一起出发,翻山越岭一路往西走。这天黄昏,明子他们来到一座村庄,发现这儿的人们晚上点着灯在田里干活,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大爷说:“本来这儿一切都很正常,可几年前,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只金鸡鸟,它白天睡觉,晚上啼叫,让我们没法休息。我们只好跟它一样,白天睡觉,晚上干活。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金鸡鸟?”明子答应了。

又翻过了一座山,明子来到另一座村庄。这儿的庄稼长得很好,可人都很瘦,明子觉得很奇怪。一位老婆婆说:“本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可从海那边飞来了一对凤凰,每天来这儿吃米,吃完了我们全部的粮食。村里人想用弓箭射它们,可它们飞来时金光闪闪,刺得人眼花,非但没射着,还糟蹋了庄稼田。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对凤凰?”明子答应了。

明子和小黄鸟来到海边,想找一条船摆渡。摆渡的人告诉他:“本来这儿风平浪静,不知怎么回事,最近这海里来了一个怪物,每天都搅得这儿翻江倒海,船都没法行驶了。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个怪物?”明子又答应了。

好不容易过了海,上岸后的明子继续往西,走了很久,终于到达了西天极乐世界。他直奔如来佛居住的地方,可守门的两个和尚告诉他,如来佛正在讲经,最快也得三年才能讲完。

明子很快想了个主意。一会儿,小黄鸟忽地飞起来,飞到那两个和尚的头顶。两个和尚便来捉鸟,明子趁机溜进了大门,来到巨大的讲经堂里。明子认出,那个又高又大的菩萨就是如来佛。明子悄悄绕到如来佛的后面,纵身一跃,猴子似的跳到了如来佛的肩头,再爬到他的头顶。

如来佛太高大了,根本没感觉到有人已经爬到了自己的头顶,等到明子在动手拔头发了,他才感觉到像蚊子叮似的疼。他问:“谁叮我呀?”明子灵机一动,回答:“是山那边会唱歌的金鸡鸟。”如来佛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又拔了一根,如来佛又问:“谁又叮我呀?”明子回答:“是山这边老吃人庄稼的凤凰。”如来佛仍旧心不在焉地说:“我要用金头发缚住你。”明子再拔了一根,如来佛再问:“谁还在叮我呀?”明子回答:“我是海里的……”没等明子说完,如来佛就高高地举起了手。明子赶紧从他头顶跳下来,拿着那三根金头发逃出老远。小黄鸟很快跟上了他。

明子回到海边,把一根金头发的一头放进海里,只见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像金蛇似的在水里游来游去,钓上来一个人身鱼尾的鲛人。鲛人恳求明子说:“从此我再也不兴风作浪了,只要你放了我,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在有水的地方叫我三声,我就会来的。”明子便放了它。从此,大海重又变得风平浪静。

明子回到山这边的小村庄,正巧碰着凤凰飞来吃米。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凤凰的眼睛。明子又一甩金头发,把凤凰绑了起来。凤凰恳求明子说:“从此我们再也不来这儿吃米了,只要你放了我们,以后你有什么困难,只要拿着这两只金蛋,对着金蛋叫我们三声,我们就会给你十块金子十块银子。”明子便放了它们。从此,凤凰果真再也不来吃米了。

明子又回到山那边的小村庄。晚上,那只金鸡鸟又出来大声啼叫。明子拿出一根金头发,金头发马上变得很长,发出闪电般耀眼的光芒,刺花了金鸡鸟的眼睛,捉住了它。金鸡鸟恳求明子说:“以后我再也不在晚上啼叫了。如果你放了我,我就跟你回去,只要你每天给我吃三粒金米,我就每天给你生三个金蛋。”明子带走了它。那儿的人们非常感谢明子。

时间正好过去三年,明子回到了家里。看到三根金头发,小彩妈十分惊讶,可她又提出了新的条件。她还要明子再拿出一斗珍珠和一大堆金银财宝,但这根本难不住明子。

明子在水里呼唤鲛人,鲛人很快替明子弄来了一斗珍珠。

明子对着金蛋大叫,十块金子十块银子就出现在他的面前。

明子给金鸡鸟喂了三粒金米,金鸡鸟就给他生了三个金蛋。

这下子,小彩妈傻眼了,逼着明子把所有宝贝都拿出来。为了小彩,明子把金鸡鸟、凤凰蛋都给了她。不料,贪心的小彩妈逼着金鸡鸟大吃金米,想让金鸡鸟生出更多金蛋来。金鸡鸟想逃,不小心打烂了凤凰蛋。小彩妈举着棍子去追,结果又把金鸡鸟打死了。鲛人弄来的珍珠在小彩妈的手里也都化成了水。

小彩妈急坏了,干脆吃下了给金鸡鸟吃的金米,很快胀死了。

明子赶来,发现什么都没了,非常伤心。他把小彩妈和金鸡鸟、凤凰蛋都埋在一起。不久,那儿长出了一棵大,结出的果实很像金蛋,味道还挺鲜美。人们把这果实称为“金蛋”。

这就是金蛋树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杨朴《七夕》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求心灵手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宋朝诗人杨朴的《七夕》也就是表达乞巧的意思。原诗为: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首诗大意是说:不明白牵牛的用意是怎么回事,每年七月总要邀请织女在天上穿梭织锦给地上的人们看。你们年年让人间乞得巧去,岂不知道人间的巧多得很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