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与寓言故事的成语【汇总20篇】

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与寓言故事的成语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浏览

3368

作文

1000

鹬蚌相持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ù bàng xiāng chí

【出处】权待他鹬蚌相持俱毙日,也等咱渔人含笑再中兴。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二折

【解释】《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两者相争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鹬蚌相争

【反义词】相辅相成

【#25276;韵词】谊不容辞、有要于时、小枉大直、趋舍有时、众口一词、身当矢石、身非木石、对面不识、风雨剥蚀、嗷嗷待食、......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成语示列】鹬蚌相持,自己渔人得利。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半生不熟的苹果寓言故事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半生不熟苹果故事是一个有关于半生不熟的苹果的故事。这颗半生不熟的苹果,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妈妈也觉得自己的苹果女儿十分的不懂事。

在比加尼小村,有一片茂密的果林。果园里种着许许多多的苹果树,苹果们一个个长得圆嘟嘟的,脸蛋红通通的,在金灿灿的阳光的照耀下,苹果们都会露出灿烂开心的笑容,当风儿轻轻吹过果林时,整个果林都飘荡着苹果的清香,每天果林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但世界上没有那么完美无缺的事儿。在果林的一个角落里,就有一个半生不熟的青苹果A,她瘦瘦小小的,脸色青青的,没有别人美丽的容貌,她没有朋友,每天都沉默不语,别人总是讽刺、挖苦她,因此她对自己失去信心。

A半生不熟,是因为她不够成熟,不懂得“孔融三岁能让梨”。有一次,好朋友J来到A家做客。盘子里正好有一颗糖,J正准备拿来吃,“住手!”A 大叫起来,拿着糖就往嘴里送,J很不高兴地离开了,因为这件小事,A失去了一个要好的朋友。还有一次,晚上吃完饭后,苹果妈妈叫A去洗碗,她死活都不去,赖在床上打滚,苹果妈妈实在没办法,她觉得自己的女儿非常不懂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功德无量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汉武帝时期,武帝的孙子刘洵因受卫太子事件牵连入狱,狱吏丙吉竭力保护。武帝要杀掉狱中所有的囚犯,丙吉冒死相救,后来刘洵即位为汉宣帝,丙吉把这段历史隐瞒,宣帝对他倍加敬重。长安人伍尊称赞丙吉尽心保护宣帝,功德无量

【出处】所以拥全神灵,成育圣躬,功德已无量矣。《汉书·丙吉传》

【解释】功德:功业和德行;无量:无法计算。旧时指功劳恩德非常大。现多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来称赞做了好事

【近义词】劳苦功高、广结善缘

【反义词】作恶多端、罪大恶极

【成语例句】

◎这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想到这儿,钱胸中汩汩涌起一股暖流,觉得自己确实为人民为社会做了一件大好事,功德无量。

◎上至帝王,下至百姓,莫不终生受其覆盖庇荫,可谓功德无量,故为之郑重作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千钧一发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0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千钧一发

【拼音】: qiān jūn yī fà

【解释】: 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出处

《汉书·枚乘传》:“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悬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

唐·韩愈《与孟尚书书》:“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成语】:

西汉时期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名叫枚乘,他擅长写辞赋。开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作郎中,刘濞想要反叛朝廷,枚乘就劝阻他说:“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重的东西,上面悬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边是无底的深渊,这种情景就是再愚蠢的人也知道是极其危险的。如果在上边断了,那是接不上的;如果坠入深渊也就不能取上来了。所以,你反叛汉朝,就如这缕头发一样危险啊!”枚乘的忠告并没有得到刘濞的采纳,他只好离开吴国,去梁国作梁孝王的门客。到了汉景帝时,吴王纠合其它六个诸侯国谋反,结果被平灭。“千钧一发”这条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故事2: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之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派使者要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的官,他[2] 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这位和尚聪明达理,和韩愈很谈得来,而韩愈在潮州又很少有朋友,所以和这位和尚往来比较密切,因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简(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信奉佛教的,也因为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的传说,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他有点疑惑,因为他知道韩愈是反对信仰最力的人,为此,他特地写了一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蛊惑皇帝,大大加以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坠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共危如一发引千钧…”

张之洞(1873-1909)历官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1907年内召为军机大臣。“政治家”的生涯,应该是他的本分。不过,利用封疆大吏的政治资本和社会影响力,张之洞周围聚集了一批晚清乃至民国时期的重要学者。在张之洞的赞助下,凭借着种种学缘、地缘、人缘的接近,逐渐形成一个以“清流”人物为核心的学人圈子,在近代中国思想嬗变和学术传承的历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迹。《政教存续与文教转型:近代学术史上的张之洞学人圈》,是从张之洞开始,依次考察刘坤一、袁世凯、端方等清末督抚的文教施设,探索“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

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在众多晚清督抚当中,张之洞的幕府能够独树一帜,吸引大量学人。这跟他早年参与“清流”的经历,也就是李鸿章所谓“书生习气”的养成,有很大的关系。

张之洞功名早达:十六岁高中顺天乡试解元,二十七岁时会试中式,殿试被点为探花,随后进入翰林院。在此前后,他结识了翁同龢、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等活跃于京城的学者型官僚,成为这一时期京城士大夫交游的重要组织者。同、光之交的京师学人交往,不仅孕育了金石考古的专门之学,更从学人之间频繁的诗酒交游当中,滋长出一股清议的意气。光绪初年,随着中俄伊犁之争、中日琉球之争、中法越南之争等边疆或藩属问题的激化,外交局面再次严峻。张之洞呼吸领会到这种风气变化,及时从金石考订圈子淡出身影,加入当时翰林院中热衷于言事的“清流”行列。

所谓“清流”,是古已有之的对清议集团的称呼,以朝臣的犯颜直谏为标志,同时包涵了东汉党锢、宋代太学生、明末东林党等泛化的士大夫言论势力。

晚清“清流”区别于前代清议的一大特点,在于其主体并非负有言责的谏官,而是张之洞、张佩纶、陈宝琛、宝廷等翰林院的“讲官”。他们平日沉溺于诗酒唱酬、金石考据、校勘收藏,一旦有事,就联翩上疏,鞭挞权贵,弹劾督抚,在朝堂上形成道德舆论的压力。与以往近代史教科书塑造的“顽固派”印象不同,这些翰林院出身的清议分子由于品级较高,大多视野开阔,究心时务,既有与督抚进行交涉的资格,又具备相关学养和人脉。他们自负才情学问,对西方的政治、外交、学术大都有兴趣,喜欢纵横捭阖地漫谈国际形势,甚至成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座上宾。

1884年中法战争成为“清流”命运的转折点。张佩纶、陈宝琛、吴大澂等清流人物纷纷被外派会办防务,却因战事不利而沦为举国非笑的对象。甲申以后,“清流”势力几乎全军覆没。唯一的幸存者就是张之洞。此前他被外放为山西巡抚,战争期间又临危受命,署理两广总督,实际上已从翰林清流摇身一变而为封疆重臣。

“清流”经历对于外任督抚的张之洞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段年少轻狂的往事。作为清流仅存的硕果,张之洞在他的幕府和属下的书院书局中安置了许多清流人物,如梁鼎芬、吴兆泰、缪荃孙、沈曾植、郑孝胥、陈庆年、陈衍等,多为当年翰林院清议分子的后辈或门生。当时京城里流传的话头是:“有好主人在,不患无书院坐。”即便在朝中得罪了人,也还有张之洞这样的“好主人”,为清流士大夫提供出路。好发纵横捭阖的议论,坚守儒家义理,热衷诗酒交游,关注学术文教,这些旧时清流党的气质,逐渐凝结为张之洞周边学人圈子的底色。

张之洞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并非退步,其实这正是他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今人提起张之洞,首先映入脑帘的,恐怕是“洋务派”三个字。说起“洋务派”或“洋务运动”,张之洞绝不是始作俑者。若是从曾国藩、李鸿章等兴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局算起,怎么也有三十年了。张之洞大规模从事洋务,是受“甲申马江一败”的刺激,在晚清督抚队中已属后起者。枪炮、铁路、钢铁、纺织等形而下的“器物”制造,更非“清流”出身的张之洞的长项。在一开始,他只能亦步亦趋地摹仿甚至请教李鸿章、盛宣怀等洋务重臣经验。如何将昔日“清流”经历及幕府中清流学人的劣势转化为优势,使其翻出与曾、李系统截然不同的新面目?这是张之洞作为“洋务殿军”必须直面的难题。

大概在1890年前后,张之洞曾致信王韬(1828-1897),请他在上海聘洋人翻译西学书籍。不过王韬返回的题名为《洋务辑要》的稿件,不很令人满意。张之洞不得不从李鸿章那里请来精通洋务的杨模、杨楷兄弟,组织人员修改译稿。这位杨楷就是清末民国时期有名的杨道霖(1856-1931),赵元任夫人杨步伟的祖父。当时他有一封致张之洞的长信,信中详细列举了编辑洋务书的人员、分工和进度。参与重修者,除了杨模、杨楷,还有汪康年、华世芳、叶瀚、秦坚、王镜莹、钟天纬等,多半来自当时活跃在上海周边的新学圈子。更重要的是,这部洋务书采取分门编辑的方式,列有疆域、官制、学校、工作、商务、赋税、国用、军实、刑律、邦交、教派、礼俗共十二门类。其中,官制、学校、刑律、教派、礼俗五门,涉及西学的制度文化层次,在甲午战争以前,应属较为领先的构想。

在我看来,正是张之洞及其周边学人的“清流”背景,使他们在面临西学、西政冲击时,能够保持对于制度、文化、风俗、教育等内容的高度敏感,从而实现“洋务”的内在化突破。“洋务”和“清流”在思维方式上并没有对立,他们大体都是中体西用论者,在人脉上也多有联系甚至重叠。但出自“清流”的张之洞系统,与出自军功的李鸿章及其后继者不同的是,前者衡量中西文化整体的标准,逐渐从“功利”返回到了“义理”,于是洋务自然就从器物流入了制度、文化、教育,甚至伦理。人们看到张之洞晚年逐渐从提倡新学的先驱蜕化为新、旧之间的调和者,视之为退步。其实,这正是张之洞出入于“清流”和“洋务”两个群体、两种阅历之间所获的进境。

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

在清初康雍乾时代,皇权较为强势,他们主张“君师合一”,利用全国性的思想统制和文化工程,对从理学到考据学的学风转移发挥了引导作用。到了嘉庆、道光、咸丰以后,政治上“内轻外重”局面的形成,文化权势也逐渐向握有实权的督抚转移。“君师合一”下移为“官师合一”,毕沅、阮元、曾国藩等以督抚的身份和资源提倡学术文教,或编辑大部丛书,或创办经古书院,或经营官书局。张之洞学人圈的成立,正是在清代封疆大吏主持风教传统的延长线上。

近代中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旧范式已残而新范式未立的过渡时代,学界中人对外在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学人交往等外缘的作用也就越来越大。近代学术思想史上最激烈的交锋,无不是在“群”与“群”之间展开。在此过程中,学人圈边缘人物的倾向有可能被核心人物中和。如庚子事变期间,张之洞与刘坤一等督抚主持“东南互保”,张幕下的钱恂、汪康年等则与海外“勤王”势力颇有纠缠,甚至有意鼓动张之洞离开清廷而独立,旋即被张之洞、梁鼎芬否定,付之以镇压自立会起事的果断措施。而张之洞作为群体核心人物的个人意志,也有可能受到整个学人圈氛围的制约。庚子以后,张之洞受八国联军入侵的刺激,觉得一切必须尽变西法,从皮毛学起。这种“全盘西化”的议论,遭到周边梁鼎芬、沈曾植等人抵制。最终他与刘坤一联合上奏的《变法三疏》,仍采用了较为折衷的论调。

“群”是晚清人受西方社会学启发而特别重视的一个观念。不过以往学界往往只重视思想倾向进步的“新学群体”,如学会、报社、政团、政党等,却对士大夫社会固有的交游传统不无忽视。事实上,康梁一派新学群体的发生,本身就以“清流”等士大夫群体为土壤;而如南社等革命团体,更完全继承了唱和、雅集、拍曲、评选诗文等晚明以来士大夫交游的外在形式。清末以张之洞为中心的学人交游,正是处于新旧之间。然而,由于张之洞学人圈附着于体制内部的特性和执着于名教义理的底色,这段学术史上的大事因缘,却在近代中国日益趋新求变的社会氛围中逐渐黯淡下去。在张之洞等晚清督抚身后,地方主政者甚少自负向读书社会输送学术新经验的使命,也再难聚集起足以在学术文化史上留下印记的学人群体。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笑中有刀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xiào zhōng yǒu dāo

【出处】看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唐·白居易《天可度》诗

【解释】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心狠毒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笑里藏刀、笑处藏刀

【押韵词】天灾地妖、山以凌尺故能高、拍板成交、绿惨红销、耸壑凌霄、棋高一着、气满志骄、管秃唇焦、浆水不交、乌集之交。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唐朝大臣李义府听说狱中有一个美貌的女犯,他叫狱吏毕正义释放她,然后就占为己有,大臣王义方告发毕正义。李义府逼毕正义上吊自杀,同时还在皇帝面前诋毁王义方,把他革职流放到边远地区。李义府表面谦和,暗中害人,笑里藏刀。

【成语示例】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旧唐书·李义府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给小侄子讲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1.孔融让梨 我:东汉时期,有一个四岁儿童叫孔融,他吃梨时把大个儿的梨让给大人吃 小侄子:是几个大人?是他父母吗? 我:就算一个吧。 小侄子:那还剩几个小梨? 我:好像一个吧? 小侄子:嗯,大的梨肯定是催熟的,小的肯定是天然的绿色食品 我:(声音发颤)

2.曹冲称象 我: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名叫曹冲。外国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到底有多重,就叫曹冲来称 小侄子:我知道。把大象杀了,割成小块称完后加起来就行了。 我:礼物,不能杀的。 外甥:(这下他语塞了)那大象是怎样送过来的呢? 我:(有些恼火)可能是用车吧。 外甥:那肯定超载了,看看司机的罚款单就知道重量是多少了! 我:(我我我)

3.凿壁偷光 我:汉朝时,一个少年叫匡衡,他非常好学。晚上,因为家里穷,点不起蜡烛,他就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借用邻居家的烛光看书 小侄子:他不开灯呢? 我:没有电啊! 小侄子:电力紧缺吗? 我:不是,汉朝离现在两千年了,那时还没有发明电。 小侄子:哦。那他什么时候凿的洞? 我:(愣)嗯?晚上吧。 小侄子:晚上?晚上看不见,怎么凿的? 我:(语塞)那那那是白天吧? 小侄子:白天还有工夫凿洞?干吗不用这个时间看书? 我:(恨不得给他两巴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志竟成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yǒu zhì jìng chéng

【典故】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后汉书·耿弇传》

【释义】竟:终于。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结构】紧缩式

【近义词】有志者事竟成

【同韵词】老虎头上打苍蝇、畅叙幽情、四海飘零、蚌鹬争衡、法有定论,兵无常形、以狸致鼠、以冰致绳、世道人情、荼毒生灵、老朽无能、天纵多能。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大将耿渰奉光武帝刘秀的命令去平定张步的叛乱,在战斗中不小心中了对方一箭。他咬紧牙关,带伤继续战斗,士兵们深受鼓舞,最终打败了张步。刘秀称赞他说:“你取得最终胜利,真是有志者事竟成啊!”

【成语举例】改日须醵公分,畅谈一日,以贺素兄有志竟成也。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道不拾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2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郑国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使了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了依法治国,指定了严厉的刑罚来处置犯罪分子。所以,当时的郑国经济甚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非常富裕。

有一次,张三在路上看到了一包东西,疑似重物。可是张三观察了很久,来来往往的人非常多,可是就是没有人前去拾起。

这时他走到一个老百姓面前问:“地上的那个包看上去里面肯定有重要物品,为什么路过的人那么多,却没有一个拾起来的?”

老百姓回答:“我们的生活很富裕,不需要去捡别人丢弃的东西。更何况丢东西的人肯定很着急,他自会寻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患难之交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àn nàn zhī jiāo

【出处】浦肫夫患难之交,今日年兄为我们看他,异日我们也代年兄看他。 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十回

【解释】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经过困难而成好朋友

成语故事】唐朝柳宗元考取进士后经王叔文推荐,升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改革失败,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司马。后来转任柳州刺史。他的好友刘禹锡迁擂州刺史,擂州是蛮夷作乱的地方,为了让刘禹锡照顾家庭,就上书申请与刘禹锡换位

【示例】然而正感谢有这一些的打,你把铁打成了钢,把泛泛的朋友都打成了患难之交了。

【其它使用】

◎ 你们看,一场患难之交,生离死别,不能够见个面,留句话,他怎不……""请问老先生和列位老表:今天可曾有解犯人的在这里路过?"一个过路人走上前来,把老者的话截断了。

◎ 而我们很多人与辣椒也就有着一种"患难之交"的历史渊源。

◎ 我们有同学十年的情谊,又有共赴深圳的患难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权移鹿

【汉语拼音】quán yí mǎ lù

【近义词】:指鹿为马

【反义词】:实事求是、 是非分明

【成语出处】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成语解释】指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

【权移马鹿造句】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权移马鹿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权移马鹿的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期,赵高骑着一头鹿在群臣中行走,秦王说:丞相为什么骑着一头鹿?赵高答到:这是一头马!秦王说:丞相错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大王认为臣的话不正确,您可以问问臣子们,一半臣子说是鹿,另一半说是马,而这个时候秦王没法相信自己,所以相信了这个乱臣贼子的话。因此反映了秦二世时期丞相赵高专权的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寓言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开卷有益 博而不精 百发百中 捕风捉影

必恭必敬 百感交集 兵贵神速 杯弓蛇影

不寒而栗 不合时宜 不自量力 不拘一格

不可多得 不堪回首 不可救药 别开生面

不可同日而语 不伦不类 伯乐相马 班门弄斧

白面书生 八面威风 不名一钱 拔苗助长

不屈不挠 不求甚解 髀肉复生 病入膏肓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拔山举鼎 博士买驴 冰山难靠

背水一战 半途而废 不贪为宝 白头如新

不学无术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远千里 不因人热

别有天地 不遗余力 百折不挠 百丈竿头

不自量力 不知所云 宾至如归 拔帜易帜

残杯冷炙 寸草春晖 草船借箭 乘风破浪

才高八斗 城狐社鼠 沧海桑田 草菅人命

草木皆兵 程门立雪 长驱直入 车水马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扩写5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自相矛盾

一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来到一个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抢摊位。这儿有的卖美味的小吃;有的卖漂亮的饰品;有的卖精美的衣服……

这个楚国人来到一个人多的地方。把自己手中的盾高高地举过头顶,眯缝着眼睛,撅着嘴,挺着个大肚子,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大将军,吆喝道:“大家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喽!我这个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破它。如果有假,不要钱,我免费送给你。心动不如行动!快来试一试吧!“他话音刚落,就用手敲了敲手中的盾,盾发出了“哐哐哐”的声音。

紧接着,楚国人放下盾,用一只脚挑起了一根长矛,又用手敏捷地抓住了它,迅速地像转风车一样把手中的矛转了起来。这时,他就像是一个会耍杂技的演员在舞台上摆弄着刀枪,又仿佛是孙悟空正在耍弄着自己的金箍棒。这个楚国人夸口说道:“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样的盾它都能戳穿,保证你带着它上战场,会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说完,舞着矛往地上戳,地上立刻出现了几个洞。

一个围观的人想:这个人太会吹牛了吧!说话前后矛盾,让我去杀杀他的威风!他走过去,拍了拍这个人的肩膀问这个楚国人:“喂,老兄,那你觉得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这个楚国人扭过头去,眼珠转了转,咬了咬嘴唇,冒出了一身冷汗,结结巴巴地会答道:“我的盾……哦不,我的矛……不不不……”顿时,所有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又有个路人对这个楚国人说:“我送你一句话:地上的牛为什么在天上飞?因为啊!你在地上吹!”笑声布满了闹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闷葫芦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33 字

+ 加入清单

葫芦是一个三个字的成语,闷葫芦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词目:闷葫芦

发音:mèn hú lú

释义:

1、比喻极难猜透而令人纳闷的话或事情。

出 处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好着我沉吟半晌无分诉,这画的是徯幸杀我也闷葫芦”。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八回:“这个鸟闷葫芦教我如何猜得破?”

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怎的又合他皮松肉紧的谈了会子道学,又指东说西的打了会子闷葫芦呢?”

2、比喻不爱说话的人。

例子:他是个闷葫芦,一天到晚难得张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庄生梦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huāng shēng mèng dié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庄周,常在《庄子》中讲寓言故事,借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中《庄生梦蝶》寓言就描绘他自己梦见变成一只蝴蝶,欣然自得,轻松舒畅地自由飞翔,完全忘记人世间的烦恼。梦醒后一直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

【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典出《庄子·齐物论》

【解释】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感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故事启发】这个故事是关于家庭的。北朝时高洋将元善见废掉建立了北齐政府当上了皇帝,在他当皇帝期间大肆杀害前皇帝近亲,大臣元景安对此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他提出要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来保命,他的堂弟很气愤表示不该为了保命而牺牲自己的姓氏,他随即将此话告诉高洋,用堂弟的性命换来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故事中高洋害怕前皇帝宗族人叛乱选择杀掉他们,元景安为保命选择牺牲自己的亲人,他最后的确得到了荣华富贵,但是不知他在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时可会想到自己的弟弟?可能他认为就是自己弟弟的错误,不关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也有错误,他会被世人所嫌恶。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本姓都可以抛弃那就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元景皓,生命固然可贵,但是名节更可贵,万万不能因为追求财富保命而抛弃自己的本心。他虽然死了但是世人都会称赞他,他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元景安不仁不义为一己私欲而残害亲人必定会遭到世人的厌恶,因此我们要保持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寓言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神王朱庇特说:"所有动物听旨,如果谁对自己相貌形体有意见,今天可以提出来,我将想办法给予修正。"

神王对猴子说:"猴子过来,你先说,你与他们比,觉得谁最美,你满意你的形象吗?"

猴子回答说:"我的四肢完美,相貌至今也无可挑剔,十分地满意。比较而言,我的熊老弟长相粗笨,它若相信我的话,这辈子恐怕是不愿看见自己的模样了。"

这时,熊蹒跚地走上前来,大伙以为它会承认自己相貌不扬,谁知它却吹嘘自己外表,同时又在评论大象,说是尾巴太短,耳朵又太大,身体蠢笨得简直没有美感可言。

老实的大象听了此番话,言辞恳切地回答:"以我的审美观来看问题,海中的鲸要比我肥胖多了。"

这时细小的蚂蚁抢着说:微生物是那么的小,和它们比,我可是一个巨人。

这些动物在宫中互相指责,却没有一个肯说自己的不是之处,神王朱庇特只好挥手让它们退下。

正像这些动物一样,我们人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更加突出,看别人的表现,鸡蛋里能挑出骨头;看自己则是再丑也是自己的孩子好。我们容忍自己却不会宽容别人,就像戴上了一副变色镜。好比万能的造物主给我们每人做了个装东西的褡裢,古往今来,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缺点藏在褡裢后面的口袋里,而把前面的口袋留着装别人的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72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是我们小学六年级时学校的一本课外书,虽是本课外书,但绝不比语文教科书逊色,资料不仅仅十分搞笑,而且能学到许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小故事,并且其语言十分通俗易懂。不像《成语字典》里那样深奥,让人摸不着头绪。就拿“老马识途”来说吧!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天渐渐地暗下来了,刺骨的寒风吹得士兵们瑟瑟发抖,像点火取暖,但是带去的火种,早已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一气之下,就在和尚头上重重地敲打了几下,说道:‘照你这么说,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倒是不爱你了,所以我只好打你了,请你原谅吧!’”这段话中的每一个字都充分体现出了那和尚的自作自受。

再来便是故事下方的来源和释义了。有些类似于词典中的来源,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兴趣的话,能够多留意一下这部分。释义则是整个故事的精华,也就是成语的意思。这一处的资料十分容易让人读懂,并且捉住了整个成语的中心思想。不至于跟字典似的,让人不愿意看,即使看了也不必须完全明白。

总而言之,《成语故事》是小学生学习和记成语的好帮手,他从某种好处上来说,已经不能算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在学习上的一位亲密战友,若是没了它,学习成语便成了一件极其枯燥的事情。在那里,请大家允许我说一句话:成语故事的确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的话,那么绝对值得你一看!喜不喜欢,你看了以后便明白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匹夫之勇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虽然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但是司马迁却称赞他说:“当年秦国政治腐败,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项羽在陈涉这个地方领军对抗。前后只花了三年时间,就把秦国灭掉,然后将得来的天下分封给各王侯贵族,成为称雄一方的霸主,虽然最后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绩伟业,是近古以来还没有人能做到。”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然后他问韩信对自己的看法。韩信回答说:“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不过我曾经当过他的部下一段时间,对于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王虽然勇猛善战,一人可以压倒几千人,但是却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人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孳孳汲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汉语拼音】zī zī jí jí

【近义词】:孜孜汲汲

【反义词】:不慌不忙、临危不乱

成语出处】明·刘基《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序》:“故孳孳汲汲,不遑自己,仰驰光而兴慕,俯逝水而长怀……将奚为而可哉。”

【成语解释】心情急切、勤勉不懈的样子。

【孳孳汲汲造句】孳孳汲汲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

【孳孳汲汲的成语故事

刘基,字伯温,谥文成,浙江青田人,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因其有辅佐朱元璋开济明朝之功业,被誉为“明代诸葛亮”,明武宗朱厚照誉之为“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身后更被奉为“三不朽”的典范和中国智慧的象征,在中国民间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刘基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骊黄牝牡成语故事

全文共 3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骊黄牝牡

成语拼音:lí huáng pìn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事物的表面现象。

实用性:一般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骊:黑色;牝:雌性的鸟兽;牡:雄性的鸟兽。比喻非反映事物本质的表面现象。

成语来源:明·文徵明《跋采临帖》:“观者当求之骊黄牝牡之外也。”

成语造句:请不要被事物的骊黄牝牡所迷惑。

骊黄牝牡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穆公让孙阳(伯乐)挑选出很多千里马。伯乐老了,秦穆公问他有没有继承人,他推荐九方皋。九方皋出去找了三个月回来说在沙丘有匹黄色的母马,可派人牵回一匹纯黑的公马是匹好马。伯乐认为九方皋更能相出马的内在素质。

骊字开头的成语

骊黄牝牡

包含有骊字的成语

探骊得珠 骊黄牝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寓言故事200字老鹰喂食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老鹰是所有鸟类中最强壮的种族,根据动物学家所做的研究,这可能与老鹰的喂食习惯有关。

老鹰一次生下四五只小鹰,由于它们的巢穴很高,所以猎捕回来的食物一次只能喂食一只小鹰,而老鹰的喂食方式并不是依平等的原则,而是哪一只小鹰抢得凶就给谁吃,在此情况下,瘦弱的小鹰吃不到食物都死了,最凶狠的存活下来,代代相传,老鹰一族愈来愈强壮。

这是一个适者生存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公平”不能成为组织中的公认原则,组织若无适当的淘汰制度,常会因小仁小义而耽误了进化,在竞争的环境中将会遭到自然淘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