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典故汇总2篇 作文题目(汇编20篇)

低碳生活,其实不仅仅关系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之类的宏大命题.即便在个人生活层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历史典故汇总2篇 作文题目,欢迎阅读!

浏览

624

作文

1000

关于宝莲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华山脚下有一座雪映宫,雪映宫里供奉着一位三圣母娘娘。三圣母娘娘有一件神奇的法宝——宝莲灯。这盏宝莲灯是当年女娲娘娘补天用的五色神火化身而成,它有无穷的法力。

以前华山脚下的百姓经常受瘴雾危害,每年都要死不少人和牲畜,自从三圣母娘娘来到华山,用她手中的宝莲灯驱散瘴雾,人们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三圣母在雪映宫住了下来,她为人们驱除瘴雾,求签问卜。华山脚下的百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去雪映宫求签解忧。雪映宫的名气越来越大,很多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签问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55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的历史故事,一个关于感恩的历史小故事,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伍子胥感恩图报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

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

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著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父亲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

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父亲救了我,我才能?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

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父亲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兰陵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85 字

+ 加入清单

兰陵王高肃(约541-573),字长恭,生于北齐王室。

北齐是历史上一个奇葩的王朝,仅仅存世28年,历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亲兄弟。这个被后世称作“禽兽家族”的高氏皇室,不仅后宫生活淫秽不堪,而且丝毫不体恤骨肉亲情,兄弟叔侄间的血腥虐杀,手段无比野蛮和残酷。在这样黑暗的生存环境中,兰陵王高长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莲花,妖艳绽放,又阖然凋落。

高家男人从高祖皇帝高欢起,一直保持着美貌的优良基因。当高欢还是个落魄的守城小卒时,在贵族小姐娄昭君眼里却是“目有精光,长头高颧,齿白如玉,有人杰表”。高欢的长子高澄,十二岁就娶了东魏皇帝的妹妹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个儿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长得“容貌魁伟,精彩雄毅”,而且“谦慎宽厚,兼爱文学,读书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谓才貌双全。老二广宁王高孝珩也颇有才情,“爱赏人物,学涉经史,好缀文,有伎艺”,而且政治头脑高明,北齐的皇帝走马灯式地变换,可他却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撑着北齐摇摇欲坠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间王高孝琬虽说才干不如两位兄长,也是性格率真,胆识过人。

虽然祖父兄辈皆伟貌,但到兰陵王高长恭横空出世,余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长恭美到什么程度呢?《北齐书》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确实有着不同于一般男子的超凡脱俗的俊美容貌,这大概跟他是汉、鲜卑、胡等多重混血有关。

这样一个花样美男,上起战场却毫不含糊。传说这位王爷因为太过俊美,每次冲锋陷阵时,都会戴上一副狰狞的面具。崔令钦在《教坊记》里记载:“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 而在段安节《乐府杂录》里,进一步演绎“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著面具,后乃百战百胜。”

据正史记载,公元564年,北周联合突厥共十万大军包围了北齐重镇洛阳,北齐皇帝高湛急忙诏令段韶、斛律光、兰陵王为帅,领精骑1000,解洛阳之围。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齐最杰出的重臣名将,功勋卓著,战绩赫赫,年轻的兰陵王能与他们一起统率三军,其军事才华自然非同小可。在军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骑为左军,斛律光领300骑为右军,兰陵王独统500骑为中军。这一千“甲骑具装”的重装骑兵,就如“钢铁猛兽”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慑力和杀伤力。

北齐采用了诱敌后包抄的战术,冲乱北周军阵脚,使之于慌乱之中“投坠溪谷而死者甚众”。然后兰陵王趁机率500精骑杀入重重敌阵,以锐不可当之势,直奔洛阳城下。当时北齐军服尚红,北周军服尚黑。试想一下,500红袍金甲的铁骑,如一股红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军重阵里席卷而过,那阵势是怎样的震撼。洛阳城墙上的守兵开始还在发楞,直到“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邙山大捷”使兰陵王一战成名,由并州刺史晋升为尚书令,从此登上北齐的政治舞台。

这样又貌美又战神的兰陵王,还有着无比的低调、谦逊和宽厚。《北齐书》中说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20人,他却不过“唯受其一”,照旧专情于王妃郑氏。《北齐书》还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说他某次上朝时,“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兰陵王不以为意,“无所谴罚”。可见他平时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和的。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在北齐那样动辄杀人砍头的疯狂时代,兰陵王宽厚仁和的风范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纵然如此风华绝代,如此军功显赫,如此仁厚低调,仍然改变不了兰陵的悲剧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齐这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他虽没有争王之心,却终因太过出色而逃不脱猜忌。

其实他已经够低调谨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时“颇受财货”,这心思被一个叫相愿的下属看穿:“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给他出主意,要他装病在家,“勿预事”。从此,长恭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可惜北齐能征善战的将领已经被皇帝渐次杀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一代王将竟畏缩至此,可悲可怜之甚。

就算如此战战兢兢委屈求全,终难改变悲剧的命运。早在邙山大捷时,后主高纬曾故作关切地问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一听,深受感动,说:“家事亲切,不觉遂然。”这句表忠心的话却触到了高纬的忌讳。高纬开始猜忌兰陵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纬派使者看望皇兄,送来的礼物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王妃郑氏说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何不求见天颜?”兰陵王心里却很明白,向皇帝讨个说法根本没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无缘由地被后主引诱入宫,被人用弓弦残忍地勒死。如果他贸然入宫,还不知是怎么一个死法。横竖都是死,还不如选择有尊严地死去。这样卑鄙残酷的君王,他不想见,也没必要见。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决然离开了这个悲情人世。时年仅32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戏弄使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383 字

+ 加入清单

孙叔敖死了之后,过了四年,楚庄王死了。晋景公趁着机会,打算建立武功,就先去打齐国。

原来这时候中原的诸侯国,像郑国、陈国、宋国都归附了楚国,就连齐国和鲁国也跟楚国亲善起来了。晋景公看到这种形势,心里头着急,他听了大夫伯宗的话,打发大夫嘤克去访问齐国和鲁国,打算先把这两个国家联络起来。公元前592年,嘤克访问了鲁国之后,就要上齐国去。鲁国也想跟齐国联络联络。两年前(公元前594年,鲁宣公15年),鲁国刚实行了一个大改革,把以前的公田制改为按亩数收税的“税亩制”。这对于国君大有好处,因为公田制只是收取公田上的谷物,农民耕种公田,不能同时供应军役,遇到打仗,荒了公田,公家受了损失。现在改为税亩制,农民仍然有出官差的义务,可是庄稼好不好,公家不管,只是向有田的人按亩数收税。这么一来,国君把战争和赋税官差分为两件事,可都得由农民来负担,农民就更苦了。鲁宣公不管这些个,他还想从此富国强兵呐。这时候鲁国的大臣东门遂和叔孙得臣已经死了,大权落在季孙行父手里。鲁宣公就打发季孙行父跟着嘤克一块儿去。这两国的大夫到了齐国的边界,可巧碰见了卫国的使臣孙良夫,曹国的使臣公子首。他们也是上齐国去的。四国的使臣就一块儿到了齐国去见齐顷公[齐桓公的孙子,齐惠公元的儿子]。齐顷公见了他们差点笑出声音来。他使劲地压住了笑,办完了公事,请他们第二天上后花园宴会。

齐顷公回到宫里见了母亲萧太夫人,忍不住就笑了。太夫人问他有什么值得这么可乐的事情。齐顷公说:“今天晋、鲁、卫、曹四国的大夫一块儿来访问,本来就够巧的了。那晋国的大夫嘤克老闭着一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看东西;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另有一种神气,永远用不着梳头,脑瓜顶又光又滑,好像个大鸡子儿;卫国的大夫孙良夫,两条腿,一条长,一条短;曹国的大夫公子首,罗锅着腰。您想一个独眼龙,一个秃葫芦,一个瘸子,一个罗锅儿,不约而同地到了这儿,真有意思。”萧太夫人说:“真有这种凑巧的事吗?明儿个我可得瞧瞧。”

齐顷公连年侵略临近的小国,一心想做东方的霸主。以前就怕西方的晋国和南方的楚国。后来晋国在?城给楚国打了个大败仗,齐国还跟楚国订了盟约,他还怕谁呐?他这回成心跟这四国的使臣开个玩笑,看他们服不服他,也算是试探试探他们对齐国的态度。

第二天,齐顷公特意挑了四个人招待这四个大夫,陪着他们上后花园来。招待一只眼嘤克的也是个一只眼,招待秃子季孙行父的一也是个秃子,招待瘸子孙良夫的也是个瘸子,招待罗锅儿公子首的也是个罗锅儿。萧太夫人在楼台上瞧见一只眼、秃子、瘸子、罗锅儿,对对成双地走过来,不由得哈哈大笑。旁边的宫女们也都跟着笑起来。嘤克他们起初瞧见那些招待的人也都带点残疾,还以为是凑巧的事,倒没十分介意。一听见楼上的笑声,才知道是齐顷公成心戏弄使臣,非常生气。

他们出来之后,一打听在楼上笑他们的还是国母萧太夫人,更冒了火儿。三国的大夫对嘤克说:“咱们好心好意地来访问,他竟成心耍弄咱们,给这些妇女们逗乐儿,真正岂有此理!”嘤克说:“咱们受了这种欺负,要是不想法儿报仇,也算不得大丈夫了。”其余三个大夫都磨拳擦掌地说:“只要贵国领头打齐国,我们一定请求国君发兵,大家伙儿听您的指挥。”当时四国大夫就对天起誓,准备报仇。嘤克回到晋国,要求晋景公去征伐齐国。士会出来反对,晋景公也不答应。嘤克只好把这件事暂时搁下了。第二年,鲁宣公死了。他的儿子鲁成公不像他父亲那样小心谨慎地服事齐国。他宁可归向晋国。齐顷公就进攻鲁国的北边,夺了一个城和临近的土地。齐国打了胜仗,就便侵略卫国。卫国的孙良夫发兵抵抗,打了个败仗。他跑到晋国去求救。鲁国也正向晋国求救呐。晋景公为了要保住中原盟主的地位,也不得不去征伐一下。

公元前589年(周定王18年,晋景公11年,齐顷公10年,鲁成公2年),晋景公拜嘤克为中军大将,带着栾书、韩厥等人率领着八百辆兵车向齐国进攻。鲁国季孙行父,卫国孙良夫,曹国公子首,也各自带领着兵车来会合,四国兵车接连着有三十多里。一个挨一个地往前跑去。

齐顷公听说四国出兵来侵犯,就挑了五百辆兵车迎了上去,一值到了鞍地[原文作“?”,就是历下,在山东省历城县]。他派国佐、高固两个大将去对付鲁、卫、曹三个小国的军队,自己带领着一队兵马去跟晋国军队交战。他吩咐士兵们拿着弓箭,只要看他的车马跑向什么地方,就一齐望那边射去。他自己带了一个“冲锋队”,照直冲到晋国阵地里去。他的车一到那边,齐国人的箭就像蝗虫似地飞了过去。这种战法倒真灵,晋国的人马叫他们射死了不少。齐顷公自己有大批的箭做掩护,没有多大的危险。晋国的解张[解扬的儿子]替中军大将嘤克赶着车。不料解张胳膊上中了两箭,他咬紧了牙,忍着疼,拼命地赶着车马。嘤克亲自擂鼓,鼓励将士们往前冲。冷不防地对面飞来了一支箭,射中了他的肩膀,他的上身、下衣和靴子全流上血,鼓声就慢慢地缓下来了。解张嚷着说:“中军的旗鼓是全军的耳目,要是将军还有一分力气,请全把它使出来呀!”嘤克就不顾死活,咬着牙,狠命地把军鼓打得震天价响。那辆兵车好像受了伤的老虎似地一直冲了过去。两旁边擂鼓的兵车也跟着一齐冲过去。鼓声打得越来越急,越急越响,真是地动山摇。晋国的大军还以为前边打了胜仗,大伙儿勇气百倍,排山倒海似地压了下去。齐国的军队抵挡不住,逃了。司马韩厥瞧见嘤克受了重伤,请他回去休息,自己替他去追赶齐顷公。齐国人给打得四处奔逃。齐顷公往华不注山[在山东省历城县东北]逃去。韩厥在后头紧紧地追着。不大一会儿,晋国士兵越来越多,把个华不注山围上了。

齐国的将军逢丑父对齐顷公说:“咱们已经逃不出去了。主公赶快跟我换套衣裳、换个座位,让我扮做主公,主公扮做臣下,也许还能够有条活路。”齐顷公只好这么办了。他们刚穿好衣裳,换了座位,韩厥的人马已经赶到了。韩厥上去拉住齐侯的马,向着假装的齐侯逢丑父行个礼,说:“寡君答应了人家向贵国来责问。我只好尽我军人的责任,请君侯跟我到敝国去吧。”逢丑父用手指头指着嗓子,显出渴得不能说话,拿出一个瓢儿来,交给齐顷公,强挣扎着说了一句:“丑父,给我舀点水来。”齐顷公下了车,向韩厥行了个礼,得到了他的许可,拿着瓢儿假装去舀水,就这么给他跑了。韩厥等了一会儿,不见那舀水的回来,就把那假装齐侯的逢丑父带到兵背里去。大家伙儿听说拿住了齐侯,都高兴得了不得。没想到嘤克出来一瞧,就说:“这不是齐侯!”韩厥大怒,问他:“你是什么人?齐侯呐?”他说:“我是逢丑父。主公已经拿着瓢儿走了。”嘤克说:“你冒充齐侯瞒哄我们,还想活吗?”逢丑父说:“我这样肯替国君死的忠臣,贵国一定是不要的。”嘤克把他押了起来。

嘤克带着大军往临淄进攻,想把齐国灭了。齐顷公只好打发国佐带了礼物上晋国兵营去见韩厥,向他求和。韩厥说:“鲁国和卫国为了贵国时常去侵略他们,才请出寡君来主持公道。我们和贵国本来并没有仇恨。”国佐说:“寡君情愿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还给他们,这样能够讲和了吧?”韩厥说:“这个我不能作主。咱们去见中军大将吧。”

国佐跟着韩厥去见嘤克。嘤克说:“要是你们真心打算求和,可得依我两件大事:第一、萧同叔子[就是萧太夫人]得上晋国做个抵押;第二、齐国田地的垄沟全都改为冲东西的。万一齐国违反了盟约,我们就把那个女人杀了,兵车顺着垄沟从西到东一直到临淄。”国佐说:“将军这个主意错了。萧太夫人是齐国的国母。列国纷争也多得很,就没有拿国母作为抵押的道理。至于田地垄沟的方向全都是依照天然的地势,哪儿能全改成一个方向呐?将军提出这两个要求,想必是不答应讲和了。”嘤克说:“就不答应,你敢怎么样?”国佐说:“将军别太把齐国小瞧了。现在打了一个败仗,也不至于就一败涂地。万一不允许讲和,我们还可以再打一回。第二回要再打了败仗,还可以来个第三回。第三回真要是再败了的话,至多是亡国,也不至于把国母当抵押,更用不着把田地垄沟改变方向。您不答应就不答应吧!”说着,他站了起来,走了。鲁大夫季孙行父,卫大夫孙良夫知道了这件事,怕这档子仇恨解不开,都劝嘤克宽容一点。嘤克是个机灵人,就顺水推舟地说:“只要两位大夫愿意,我也不便固执。可是齐国的使臣已经走了,怎么办呐?”季孙行父说:“我去追他回来。”

齐国就这么又归到晋国这边来了,还把侵占鲁国和卫国的土地退回给他们。大家伙儿订了盟约。晋国把逢丑父放回齐国,四国的军队全都撤回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14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x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扬州二十四桥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典故:十面埋伏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你知道它的历史典故吗?下面是十面埋伏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个典故出自楚汉相争的垓下之战。

公元前202年10月,汉王刘邦率本部人马,追击向彭城撤退的项羽。追到阳夏的南边,刘邦下令暂停追击,派出使者与韩信、彭越等人联络,许诺日后与他们共分天下,并把临淄、大梁、淮南大片土地封给他们。果然,使者纷纷回报,诸侯即将发兵。不久,各路诸侯出兵,攻击项羽军队,韩信三十万兵马自齐南下,切断了项羽向彭城的退路;彭越率数万兵马到达固陵与刘邦会师,担任主攻;刘贾与英布自寿春率兵北进,切断项羽南逃之路。项羽军队不断收缩,退至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沱河北岸),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诸侯军队蜂拥而至,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了起来。

汉军“十面埋伏”,形如天网,楚军固守垓下,势如鸟雀。此刻,项羽军的反击好似困兽犹斗;刘邦军的进攻捷报频传。 垓下战场,杀声震天。两军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战就这样展开了。

为了进一步动摇和瓦解楚军,一天夜里,刘邦要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听了,益发怀念自己的家乡。项羽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军帐里喝酒。他—面喝酒、一边激昂慷慨地唱起歌来,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据说他的爱妾虞姬也起而和唱,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拔剑自刎而死。项羽见大势已去,带了八百骑兵连夜突围南逃。第二天天亮,刘邦发觉项羽突围而去.便派灌婴带领五千骑兵追连赶。

项羽渡过淮河,继续跟随他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羽到阴陵(在今安徽定远县四北),迷了路,陷进湖沼地带,被汉军追及。项羽领兵且战且退,退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浦),只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河边正停靠着一条小船。乌江亭长请他上船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羽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接着对亭长说:“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于是命令骑马的都下马步行,手拿短小轻便的刀剑交战,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羽自己也负伤十多处。忽然回头看见了汉军骑兵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吕马童面向项羽,指项羽给王翳看,说道:“此项王也。”项羽便说道:“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有的学者认为,“十面埋伏”发生在徐州的九里山。因为《水浒传》中分明写着:“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所以时至今日,徐州人仍然认为城北“九里山”为汉兵“十面埋伏”的战场。在“九里山”的山上,曾经有“磨旗石”,传说是刘邦的大将樊哙插旗、指挥军队的地方。在“九里山”的山下,有村名“八里屯”,传说是汉王屯兵的地方。而徐州的城东,有一座子房山,相传,是以刘邦的大臣张良的名字命名,张良在这儿深夜吹箫,瓦解了楚军斗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刘秀重建汉王朝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93 字

+ 加入清单

昆阳大战以后,刘縯和刘秀名声越来越大。有人劝更始帝把刘縯除掉。更始帝借口刘縯违抗命令,把刘縯杀了。

刘秀一听到他哥哥被杀,自己知道力量敌不过更始帝,就立刻赶到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向更始帝赔不是。有人问起他昆阳大战的情形,他也一点不居功,说全是将士们的功劳。他也不敢给他哥哥戴孝,照常吃饭喝酒,有说有笑,一点也不流露出他忧伤的心情。

更始帝以为刘秀不记他的仇,反倒有点过意不去,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但是毕竟不敢重用。后来,长安攻下来了,王莽也给杀了。更始帝到了洛阳,才给刘秀少数兵马,让他到河北去招抚河北郡县。

这时候,各地的豪强大族有了武器,有的自称将军,有的自称为王,也有自称皇帝的,各据一方。更始帝派刘秀到河北去,正好让刘秀得到一个扩大势力的机会。他废除王莽时期的一些苛刻法令,释放一些囚犯,一面消灭了一些割据势力,一面镇压河北各路农民起义军。整个河北差不多全给刘秀占领了。

公元25年,刘秀和他的随从官员认为时机成熟,在鄗(音hào今河北柏乡县北)自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光武帝。

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来又迁到长安。他到了长安以后,认为自己的江山已经坐定,开始腐败起来。他滥封官爵,自己不管政事,成天在皇宫里喝酒作乐,还纵容他手下的兵士抢劫。原来一些绿林军将领,对他十分不满。

赤眉军的首领樊崇眼看更始帝不行了,就率领二十万人进攻长安。更始帝派兵抵抗,接连打了几个败仗,急得他不知怎样才好。绿林军中有些将领劝更始帝离开长安,反而遭到更始帝的猜疑、杀害;还有一些起义将领投奔了赤眉军。更始帝内部一乱,赤眉军就顺利地打进了函谷关。

赤眉军决定推翻更始帝,但是樊崇他们不能摆脱汉朝旧贵族正统观念的影响,定要找个姓刘的做皇帝。当时赤眉军姓刘的一共有七十多个,其中有个十五岁的放牛娃刘盆子,据说跟西汉皇族的血统最近,就硬把刘盆子立为皇帝。

赤眉军打进长安,更始帝逃到城外,樊崇派使者限令更始帝在二十天内投降。更始帝没法,只好带着玉玺向赤眉投降。

赤眉军进了长安,声势浩大。可是几十万将士的口粮发生了困难。富商和地主趁机屯积粮食,长安天天有人饿死。这样一来,长安的混乱局面就没法收拾了。

樊崇带着军队离开长安向西流亡。但是别的地方的粮食也一样困难;到了天水(郡名,在今甘肃)一带,又遭到那里的地主豪强的拦击。樊崇只好又带着大军往东边来。

汉光武帝趁着赤眉军进长安的时候,占领了洛阳。他们一听到赤眉军向东转移,就带领二十万大军分两路埋伏在那里。

汉光武帝派大将冯异到华阴,把赤眉兵引向东边来。冯异用计把一队赤眉军包围在崤山下。他下了战书,跟赤眉军约定时间和地点决战。老实的樊崇不知道敌人的计策,派了一万多赤眉军发动进攻。冯异先派出少数兵士对敌。赤眉军看见汉兵人少,就全军出击。没想到冯异的伏兵上来了,打扮得和赤眉军一模一样,双方混战在一起,分不出谁是赤眉兵,谁是汉兵。

赤眉军正在为难的时候,打扮成赤眉军的汉兵高声叫嚷着“投降!”“投降!”赤眉军兵士一看有那么多人喊投降,没了主意。军心一乱,这一支赤眉军就被缴了武器。

公元27年1月,樊崇带着剩下的赤眉军向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方向转移。冯异火速派人报告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亲自率领预先布置好的两路人马截击,把赤眉军围困起来。到了这步田地,樊崇只好派人向汉光武帝求和。

汉光武帝把刘盆子他们带回洛阳,给他们田地房屋,让他们留在洛阳。但是不到几个月,就加上谋反的罪名,把樊崇杀害。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麻姑献寿的故事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打过包座上甘南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2309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三五年,红一、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会师后,经过中央军委的反复研究,制定了夏洮计划。把红军分成左右两路军,分别北上。中央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八月二十日,又在毛儿盖地区召开会议,批评了张国焘的西进主义政策,决定向东发展,取得陕甘地区,作为新的根据地。随后,右路军就进入茫茫的若尔盖大草原。

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排除万难的红军终于走出了草地,并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泥泞(nìnɡ)和饥饿,在八月底以前到达了班佑、巴西地区,这是十分不易的。与此同时,左路军也于八月二十日开始,经过草地到达了预定的阿坝地区。

若尔盖县求吉乡和包座乡交界处,有一个叫包座的地区,分上、下包座,多为高坡、森林地带。此地位于松潘北部,在群山环绕之间,地势十分险要。

在这里,有胡宗南的独立旅第二团,分别在上包座的大戒寺驻扎一个营、在求吉寺驻扎两个营。敌人凭借山坡陡峭,树林茂密,筑起了许多碉堡,卡在红军进入甘南的必经之路上。

要想东进陕甘,必须从这里打过去。胡宗南发现红军要过草地北上,又紧急调来第四十九师,由松潘以北的漳腊地区快马加鞭,支援包座。并在上、下包座至阿西茸一线安下重兵堵截红军。

此时,消灭包座之敌,开辟前进的道路,成了摆在右路军面前最迫切的任务。徐向前主动向党中央提出请求,要求把攻打包座的任务,交由红四方面军来承担。中央军委考虑了他的意见,同意了他的部署。

徐向前不仅要消灭包座的敌人,还要把前来支援的敌人也一网打荆具体部署是这样的:三十军第二六四团负责攻击在大戒寺的敌人;同时三十军的主力第八十八师、八十九师,埋伏在上包座西北的山林中,准备消灭敌人的援军——第四十九师;而四军第十师攻击求吉寺的守敌,四军主力则负责控制各处要道,随时准备战斗;这样,徐向前还是不放心,于是又派了红一方面军第一军为预备队,在巴西和班佑地区等待时机。

二十九日黄昏,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按照部署,向敌人发起了攻击。一时间尘土飞扬,杀声震天。枪炮声响了一夜,战士们呐喊着组织了一次又一次冲锋。到黎明时分,红军已经扫清了敌人外围的据点,炸毁了好几座碉堡,并攻占了大戒寺。

战士们个个欢欣鼓舞,敌人却肝胆俱裂。剩下的敌人都退到大戒寺后山的碉堡中,妄想等着他们的援兵来救他们。为了把援军引到大戒寺来,一举消灭。红军战士们围住碉堡,就是不进攻。

三十日夜里,天黑漆漆的,树林中更是一片漆黑。敌人的援军,第四十九师的先头部队二九一团赶到了大戒寺南部。守在林中的红三十军一看敌人到了,立刻打起精神。

为诱敌深入,红三十军派二六四团出击。指挥员对二六四团团长三令五申:“记住,许败不许胜,做得漂亮点儿,别让敌人起疑心。”

“首长放心!保证完成任务!”

“你小子!别打上瘾了,忘了任务。”

团长呵呵一笑,说“您就瞧好吧!”

二六四团领着任务,出去跟敌人周旋。他们打一会儿,就退几里地,不一会儿就撤到大戒寺东北方的山区中,奉命隐蔽起来。

许多战士都不明白怎么回事,纷纷来找团长,团长哈哈大笑,说:“一会儿有你们打的,急什么!”

战士们摸不着头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团长拍了拍身边一位战士的肩膀,说:“指挥员又在动心眼儿了,等着包围援军吧!”

同志们这才懂了,都竖起了耳朵听着不远处的动静。

敌人见红军阻击无力,一会儿工夫就逃得没了影子,包座的敌人又不停告急,就放心大胆地急速前进,赶向大戒寺。

红军隐蔽在林中不动,一直等到当天下午,敌人的二九一团和二八九团开进了包座河西岸,二九四团开进了包座河东岸,而第四十九师的师部开进了大戒寺以南,全都被诱入红军的伏击圈内。

下午三点,红军向敌人的四十九师发起了总攻。隐蔽在山上林间的红军将士一齐冲出来,向敌出击。红军第八十八师的第二六八团,从包座河以西,像一把钢刀一样,插入敌二九一团和二八九团之间,迅速切断了东西两岸敌人的联系。此时,敌人的四十九师,被红军分割成三块,谁也顾不上谁。

自从爬雪山,过草地以来,红军战士好久没有和敌人进行过正面的战斗了。总是被敌人追在身后,总是在紧张地赶路。这一次,走出了草地,奔着更光明的未来前进的红军战士,在气势上完全压倒了敌人。

反观敌人,在红军身后疲于奔命了许久之后,也没对红军造成什么影响。从将领到士兵,他们哪里受过这样的苦?所以,虽然他们从身体条件上看,比红军战士强壮,但从精神上讲,就比红军战士疲惫很多。本来就不高的战斗力,自然更加下降了。

一小时后,敌人的二九一团被完全消灭;又经过七、八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胡宗南的第四十九师,终于被英勇的红军战士全部消灭。他们的师长伍诚仁在受重伤后跳河。而固守在大戒寺后山的二百多名敌人,见大势已去,在红军说服下全部自动投降了,与此同时,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求吉寺中的敌人也被消灭了。

战士们见打了个大胜仗,高兴得唱起《凯旋歌》来:

高举起来我们胜利的红旗,

看日本强盗和汉奸正在死亡和崩溃。

我们铁的红旗胜利了,

打坍(tān)了卖国贼。

……

勇敢前进,

勇敢前进,

红军胜利万岁!

大家一边忙着打扫战场,一边比着谁杀的敌人多,谁比谁更英勇。上包座的山林间,到处是红军战士们的欢声笑语。爬雪山,过草地以来,他们还从没这么高兴过呢。

这场战役,是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两方面军密切配合,行军部署井然有序。这一仗,消灭和俘虏了敌人五千多人,重型机枪和长短枪近两千支。

长征以来,还没有哪次战役上获得过这么多的战利品。

除了武器,还有红军队伍急需的骡马、粮食和弹药。红军下一步就要北上,这些物资正好补充军中所需,也为红军北上提供了一部分物质条件。

包座战斗的胜利,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打开了向甘肃南部进军的通道,使敌人企图把红军困死在草地的阴谋彻底破产。也使红军北出四川,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得以成功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中七根火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候就是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就有一场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 ,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光滑地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看不清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有几粒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撮撮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冷不丁地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已经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可是他仍然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里。突然,他的手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口袋翻过来。果然,在口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面 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一会儿捏成长形,一会儿又捏成圆的,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我没有发现它!”

已经是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得饿得难以忍受。为了不至一口吞下去,他又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蓦地听见了一声低低的叫声:“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根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贮满了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他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像一块黑毡糊贴在前额上,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答答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无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的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 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习惯地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却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这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一双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抬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手停在半空,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这一刹那间,他觉得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那人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着一小堆火柴。焦干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簇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二,三,四……”

一共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询问地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爆发着一种喜悦的光。只见他合起党证,双手捧起了它,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进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他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地 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着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咝--咝”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其余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又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田忌赛马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孙膑帮助齐国大将田忌在和齐威王赛马时转败为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田忌赛马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史记》。

【释义】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在赛马中赢了齐王。表现了孙膑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运筹能力。

【历史典故】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

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

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

“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

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

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

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

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

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

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

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

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

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

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

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

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

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成长心语】

选择是理性的取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正确选择了,才能正确做事;正确选择了,才不会多走弯路或误入歧途。放弃是另一种更广阔的拥有,放弃是为了更好的选择。敢于放弃者精明,乐于放弃者聪明,善于放弃者高明。什么都想得到,往往什么都得不到,舍掉小我成就大我才是上策。这也正是“田忌赛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朱元璋义气赢天下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作过描述:

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

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

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

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

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

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

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风后不停地淌口水的汤和,算是逃脱了洪武皇帝的毒手,其余无一善终。

而在打江山的过程中,无论如何,朱元璋的含生忘死、“有肉大家吃”的义气、才干及其对未来的预期,可能是相当多的好汉死心塌地跟着他的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乞丐妙谏左宗棠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沙俄唆使原来浩罕国的反动军官阿古柏带领侵略军占领了新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多数朝臣主张妥协退让放弃新疆,唯有左宗棠义正言辞地给朝廷上书,陈述“保新疆者,是为了保蒙古,而保蒙古者,是为了保京师”,力主通过武力收复新疆来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权衡再三,认为若想巩固大清的长治久安,必须采纳左宗棠的主张,于是授予左宗棠为全权钦差大臣,统率重兵挥师西进。就在左宗棠举行完誓师大会离开兰州赶赴前线时,在城郊遇到了一个乞丐。令左宗棠奇怪的是,该乞丐在路边摆了一个棋摊,旁边还用木牌特意标上“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从小就对下棋着迷,自认为是一个下棋高手,如今见一个无名乞丐居然摆上棋阵同旁人叫板,就利用行军间歇,不服气地同乞丐下了3盘。尽管两人此攻彼守厮杀得难解难分,但最终乞丐还是由于落子连连失误输给了左宗棠。

离开兰州后,左宗棠统率数万精锐之师经过浴血奋战,先攻克乌鲁木齐,后取南疆托克逊、达坂、于阗诸城,彻底消灭了猖獗一时的外国侵略军,并逼迫罪不容诛的阿古柏服毒自杀。胜利收复新疆的消息传至北京,不仅清王室大喜过望,就连全国民间各阶层也纷纷修庙立碑为左宗棠歌功颂德。红得发紫的左宗棠无限得意之际,下令隆重地举行凯旋庆祝仪式。谁知就在他骑着高头骏马经过兰州城郊时,竟然再次看到那个乞丐,而且乞丐依旧摆起棋摊,旁边木牌上还是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见状有些不愠,责问乞丐已是自己手下败将,为何还要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棋手。乞丐并不辩解,笑吟吟地请求重新与左宗棠对弈。左宗棠趁着心情好,便同意了。经过几番搏杀,左宗棠竟然连输3局。左宗棠这才晓得乞丐的棋艺确实比自己更胜一筹,便不解地问对方之前为何要输给自己。乞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那时的左公肩负朝廷重托要领军出征,全凭着锐气才能身先士卒驰骋沙场,因此为了不挫您的锐气,我才故意落子失误而连输3盘棋,目的就是鼓励左公能够不负兰州父老厚望早日胜利归来。如今您已经功成名就,但凡国人提起‘曾左’(曾国藩、左宗棠)的大名,几乎没有一个不竖指称赞的,所以小人就没有必要在棋艺上让着左公了。”

左宗棠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思地沉吟半晌,而后不服气地再次问乞丐:“既然你也知道‘曾左’,那么能否说一说为何人们都称呼‘曾左’,而不称呼‘左曾’呢?”乞丐微微一笑:“这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里没有曾公啊!”左宗棠听后整张脸不由得变红了。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自从曾国藩辞官归隐后,左宗棠就渐渐对这位当年的朋友产生淡忘乃至鄙视之意,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然后来居上超过了曾国藩,甚至在多次接到曾国藩言词恳切的书信后也懒得去回复。

经过乞丐一番言语巧妙的点拨,左宗棠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再居功自傲,放下目空一切的架子主动去联系昔日旧友。劝谏他的这位乞丐也被他请入军营委以重用,乃至二人后来结为生死之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老子出世_1100字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楚国苦县曲仁里村(今河南鹿邑)被团团紫气笼罩着。紫绛色的场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树叶,连初升的太阳也变成了—片紫红。好一派祥瑞之气啊!人们都感到惊奇!这时,几声“啊哇-!啊哇-!”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声从这紫气弥漫的村子里传了出来……

2月15日那天,曲仁里村的李氏女早早起床,她一边梳理着满头秀发,一边小声唱着她平日最爱哼唱的村歌:“天水清,河水浑,俺上对岸去撑人,撑来一船男和女,个个都是好心人”。她一边唱一边在床边上坐下,可没想到身子还没有坐稳,突然觉得肚子有点不对劲,感到隐隐疼痛,后来越疼得厉害。当村上人做饭的青烟和紫气徐徐上升的时候,她肚子已疼得难以忍受了,脸上的汗珠不停地往下流。她忍不住倒在床上呻吟。邻家妇女闻声赶来,知道她要临产了,急忙给她请来了有名的接生婆——金妈。

这人称金妈的接生婆,来到李氏床前,细心察看,凭她平日积累的经验,确认是少有的难产,就是胎儿在娘肚子里过月时间太长,胎儿长得又大,再加上李氏女又是头胎,象这样的情况,大人小孩都有危险。连金妈这有经验的接生婆也感到为难。金妈只好请来一位大夫,大夫仔细看过,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走了。金妈无奈地让李氏斜靠在自己怀里,用手托着她的脖子。

李氏更加疼痛难忍,金妈只好用双手在她的肚子上慢慢揉着,一阵剧烈的疼痛使李氏昏死过去了。脸上没有一点血色。“这叫人该昨办?这叫人该昨办?”金妈一抬头瞅见了案板上的一把菜刀。“给她剖腹取胎”这念头在心头一闪——“不中,这样不光李氏生命难以保全,自己还将落下埋怨。”就在金妈瞅着菜刀迟疑的时候,李氏突然说:“快把我的肚子割开!”金妈犹豫地抓着刀举起又放下,没想到李氏女以惊人的力量抽身坐起,从金妈手中夺过菜刀,照着自己的肚子“哧”地一下拉开了一条血口子,血水从被划破的肚子和包衣之中泉涌一样的流出来。李氏微弱的断断续续地说;“我死后,告诉孩子,做个……对苍生……有益的……好……好人……”话没说完,这位英勇的母亲永远闭上了双眼。

李氏去世了,她的儿子却活下来了。

李氏女生下的这一男婴,脑门儿圆圆的,鼻梁高高的,头发是白的,小嘴下面还有一道白白的胡须。两只耳朵大的出奇,因为这孩子的耳朵非常大,人们就给他起名叫李聃,聃,就是耳幔的意思,也就是说耳垂大。又因为李聃出生那年是虎年,当地人把虎称“狸儿”和李耳接近,这样就被人叫做李耳了。

这就是后来的老子

由于李氏生李耳时是剖腹产,怀胎时间又长,后来被传说为李氏是吃了李子怀了孕。又说李耳是在娘肚里怀了九九八十一年,才从母亲的右肋下出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毛泽东的最后一个国庆节

全文共 989 字

+ 加入清单

1975年10月1日,这一天告诉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这天上午,毛泽东靠在床头,一改往日的一有余暇便手不释卷的习惯,尽管没有睡去,却也并不看书,只是静静地靠在那里,似乎很平静又很疲惫。突然,静坐在一旁的护士小孟听到毛泽东一句非1975年10月1日,这一天告诉人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度过了26个春秋。这天上午,毛泽东靠在床头,一改往日的一有余暇便手不释卷的习惯,尽管没有睡去,却也并不看书,只是静静地靠在那里,似乎很平静又很疲惫。

突然,静坐在一旁的护士小孟听到毛泽东一句非常清晰的话,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对小孟说的,尽管这话依旧带有很浓的湖南口音,可小孟依然听得非常真切。

“这也许是我过的最后一个国庆节了,最后一个‘十一’了。”

小孟听了,不假思索地对毛泽东说:“怎么会呢?您别胡想”。

毛泽东缓缓地反问一句“:怎么不会呢?怎么叫胡想呢?哪有不死的人呢?毛泽东岂能例外,死神面前一律平等,万寿无疆,天大的唯心主义。”

看到毛泽东笑着说的,小孟也没有什么顾忌:“主席,今天是国庆节,是个大喜的日子,应该高兴才对,您别提那些死不死的事了。”

听了小孟的话,毛泽东不但没有责怪,而是依然平静地说:“孟夫子啊,我看是你怕死奥,说说都怕,至少是个小小的唯心主义者。”

说到这里,毛泽东还边说边伸出右手的小拇指,“这么个小小的唯心主义者,你怎么知道我不高兴,国庆节是个大喜的日子,,可也得讲实话呀,这个世界上,,哪一刻不在生,不在死啊!这叫生死不已,新陈代谢么。”

小孟知道毛泽东又在谈人生哲学了。她曾记得在毛泽东的一个讲话里,看到过他关于生死的观点,毛泽东曾讲过,老人死了,应该开庆祝会,庆祝辩证法的胜利。当时她很想不通,但她现在随着与毛泽东接触谈话的增多,已初步理解了些。

毛泽东停了一会儿,突然,话锋一转,又谈起来“你们这个年龄,可真是让人羡慕得很,恐怕你到我这个年龄,也会有同感。”

小孟听了便接着说:“我们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什么成绩都没有,主席,您年轻的时候,想到过要建立一个共和国,当主席吗?”

毛泽东听了,高兴地回答:“我可不是刘伯温,能前知500年,后知500载,那时候,既不晓得建立一个什么共和国,更不曾想到要当什么主席,当时,想的只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人不过是匹夫而已,很多事情,是水到渠成嘛。”毛泽东的讲话,始终有一种与众不同自然而然,而又耐人寻思的哲学意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檀道济唱筹量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64 字

+ 加入清单

宋武帝刘裕在南方建立了宋朝后,过了十九年(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拓跋是姓,焘音dào)灭了十六国中最后一个小国北凉,统一了北方。从东晋灭亡后的一百七十年的时间里,我国历史上出现了南北两个政权对峙的局面。南朝先后换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的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又分别被北齐、北周代替。历史上把这段时期合起来称为南北朝。

宋武帝做了两年皇帝,到第三年,就病死了。武帝的儿子宋文帝即位以后,北魏大举渡过黄河,进攻宋朝,在黄河以南占领了大片土地。宋文帝派檀道济率领大军抵抗。

有一次,北魏兵进攻济南,檀道济亲自率领将士到济水边,在二十多天里,跟魏军打了三十多仗。宋军节节胜利,一直追到历城(在今山东省)。

这时候,檀道济骄傲起来,防备也有点松懈了。魏军瞅个机会,用两支轻骑兵向檀道济的宋军前后两翼发起突然袭击,把宋军的辎重粮草,放了把火烧了。

檀道济的将士虽然英勇善战,但是断了军粮,就没法维持下去,准备从历城退兵。

宋军中有个兵士逃到魏营投降,把宋军缺粮的情况告诉了北魏的将领。北魏就派出大军追赶檀道济,想把宋军围困起来。

宋军将士看到大批魏军围上来,都有点害怕,有的兵士偷偷逃跑了。檀道济却不慌不忙地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

当天晚上,宋军军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兵士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兵士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子在量米。

有人偷偷地向营里望了一下,只见一只只米袋里面都是雪白的大米。

这个消息马上被魏兵的探子听到了,赶快去告诉魏将。说檀道济营里军粮还绰绰有余,要想跟檀道济决战,准是又打败仗。

魏将得到情报,以为前面来告密的宋兵是假投降,来诱骗他们上当的,就把投降的宋兵杀了。

其实,魏将中了檀道济的计。檀道济在营里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

到了天色发白,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穿着便服,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

魏将被檀道济打败过多次,本来对宋军有点害怕,再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在哪儿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

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保全了宋军,使宋军安全地回师。以后,北魏也没敢轻易进攻宋朝。

檀道济在宋武帝和宋文帝两代,都立过大功。但是由于他功劳大,威望高,却引起了宋朝统治者的猜疑。

有一次,宋文帝生了一场病。宋文帝的兄弟刘义康就跟心腹商量说:“如果皇上有什么三长两短,留了檀道济总是一个祸根。”

他们就用宋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书,硬说檀道济收罗坏人,企图谋反,把檀道济逮捕起来,要办他死罪。

檀道济在他被捕的时候,气得瞪圆了眼,愤怒的目光像要喷射出火焰来。他恨恨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你们不是在毁坏自己的万里长城吗?”

檀道济终于被杀了。这个消息传到北魏。魏朝的将士都高兴得互相庆贺,说:“檀道济一死,南方就没有叫人害怕的人啦!”

后来,宋文帝也很后悔。有一次,北魏的大军打到江北的瓜步(今江苏六合)。宋文帝在建康的石头城上瞭望远处,很感慨地说:“如果檀道济还活着的话,不会让胡骑横行到这个地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昆阳大战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45 字

+ 加入清单

更始皇帝刘玄派王凤、王常、刘秀他们去进攻昆阳[在河南省叶县],派刘縯再去围攻宛县。镇守宛县的将军叫岑彭[岑cén],十分厉害,刘縯没法儿打进去。昆阳兵力薄弱,很快地就给王凤、王常、刘秀他们打下了。接着,他们又打下了临近的定陵[在河南省郾城县西北]和郾城[就是河南省郾城县]两个县。

王莽听到了汉军立刘玄为皇帝,又打下了昆阳,围攻宛县,急得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可还装作满不在乎的样子。就在这么紧急的时候,他还搜罗天下美女,娶个小姑娘做皇后。王莽已经六十八岁了,头发、胡子全都白了。他把头发和胡子染黑,又做了新郎,还在搜罗来的美女当中挑选不少人做妃子。后宫的大事办完了,他才派司徒王寻和司空王邑去各地征调兵马,到洛阳会齐,先去平定南阳这一头。王寻、王邑集合了四十二万人马,号称一百万,浩浩荡荡直奔昆阳。

昆阳的汉军将士站在北门的城门楼子上往远处一望,只见没结没完的全是王莽的军队。有的人害怕了,准备散伙。刘秀对他们说:“这是最紧要的关头,必须顶得住。咱们兵少粮少,全靠同心协力才行,要是见了敌人就散伙,那就什么都完了。大丈夫,英雄汉,万万不能灭自己的志气。”他把怎么到外面去调军队,怎么布阵怎么打,跟大伙儿说了一遍。将士们这才安定下来,愿意听他的指挥。昆阳城里当时只有八九千人,王寻、王邑的头一批人马就有十万。刘秀请王凤和王常只守不战。自己带着李轶他们十三个人骑上快马,趁着黑夜冲出南门,往定陵和郾城去调兵。昆阳城虽然不大,城墙可又高又结实,王寻、王邑一时打不进去。

这时候,刘縯已经把宛县打下来了。刘秀可还没得到信儿。他到了定陵和郾城,要把这两个地方的兵马都调到昆阳去,暂时放弃这两个城。将士们可不大愿意。刘秀就对他们说:“现在咱们到昆阳去,把所有的人马都用上,打败了敌人,就可以立大功,成大事。要是让敌人打过来,咱们打了败仗,连命都保不住呐!大丈夫做事,得站得高,看得远。”为了鼓舞士气,他虽然还没得到刘縯那边的信儿,却故意说:“宛县已经打下了,大司徒的大军就快到了,还怕什么呐?”将士们这才勇气百倍,放弃了定陵和郾城,跟着刘秀直奔昆阳。

刘秀带着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作先锋。到了离王寻、王邑的大营四五里地,他们布置了阵势。王寻和王邑一瞧,前面才这么一丁点儿人,只派了几千士兵去对敌。刘秀突然冲过去,一连杀了几个敌人。将士们见了,高兴得直蹦。

他们说:“刘将军先前碰到小队的敌人,好象胆儿挺小似的,今儿见了强大的敌人,就这么勇敢,真怪!他还打头呐!来呀,咱们大伙儿冲啊!”这一来,汉兵一个抵得上敌人十个。王寻、王邑的兵连着往后退。汉军赶上来,杀了上千的人。刘秀带着敢死队直冲过去,专打中军大营。王寻、王邑自己带着一万兵马跟刘秀的三千人交战,还真打不过,不一会儿就乱了队伍。各地征调来的兵马各守各的阵营,互不相救。汉兵越打越有劲儿。王寻想显点本领,还要往前冲。汉兵知道他是大将,立刻把他围上,乱砍,乱刺,结果了他的性命。

王邑瞧见王寻被杀,慌忙逃跑。城里王凤、王常他们一瞧城外打赢了,开了城门打出来。两面夹攻,喊声震动了天地。王莽的大军听到主将被杀,副将逃了,全都慌了神,乱奔乱跑,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地都有尸首倒着。

汉兵正杀得高兴,忽然瞧见一个怪人带着一群猛兽冲过来了。那个怪人叫巨毋霸,据说有一丈来高,身子象公牛那么粗。这么笨拙的巨人有什么用呐?他可有一种特别的本领,能够训练老虎、豹、犀牛、大象。王莽拜他为校尉,让他带着几只猛兽和一批扮作猛兽的士兵出来助威。汉兵哪儿见过虎豹出来打仗的,只好躲开了。没想六月的天气变化无常,突然“哗喇喇”一声响雷,接着大豆似的雨点象天塌了似地往下直倒。那些身上涂着颜色扮作老虎和豹的士兵给浇得直打哆嗦,不但不往前冲,反倒窜到后面去了,巨毋霸也只好往后退。一群猛兽净向巨毋霸挤过去,挤得他立不住脚,仰面一倒,头重脚轻,就这么掉在河里,说什么也起不来了。

汉军一看可高兴了。他们认为这是天帮助他们消灭敌人,个顶个都生龙活虎似地直往前追。王莽的大军好象决了口子的大水向后倒去,把人都挤到河里,淹死了一万多人,连那些猛兽也都夹在里面。各地征调来的兵将也都四散逃跑了。

昆阳大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这个消息传到各地,鼓舞了各地起义军。有不少人杀了当地的官府,自称为将军,用汉朝的年号,等待着刘家皇帝的命令。

可就在这个时候,刘家皇帝与刘家将军发生了矛盾。宛县和昆阳打了胜仗,刘縯哥儿俩的名声大了起来,更始皇帝刘玄对他们有点儿不放心,他们手下的人也不把刘玄放在眼里。有一个叫刘稷[jì]的,是刘縯的心腹,就这样说刘玄:“他算老几?哪儿轮得到他!”话传到刘玄耳朵里,他就把刘稷拿下,说他违抗命令,定了死罪。刘縯急忙跑来替刘稷争理,刘玄没主意了。站在一旁的朱鲔大喝一声说:“刘稷对抗命令,还不是刘縯主使的吗?他也不能免罪!”刘玄把脑袋一顿,使出了做皇帝的威风,把刘縯和刘稷一块儿都杀了。

刘秀这时候不在宛县。他听到哥哥给杀了,痛哭了一场。然后擦干眼泪跑到宛县来见刘玄,承认自己的不是,向刘玄表示忠心。人家问起昆阳大战的情形,他说:“这全是

皇上的洪福和将士们的功劳,我不过跟着大家沾了些光。”

他也不给他哥哥穿孝,有说有笑的,完全象没事人一样。刘玄反倒觉着过意不去,拜他为破虏大将军,封为武信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隐公居摄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鲁孝公薨,子弗湟立,是为惠公。

鲁惠公的元配没有生子就死了,妾室声子倒是帮他生了个儿子,名叫做息(一作息姑)。后来,惠公听说宋国有个女子生来手掌就有“鲁夫人”的纹状,于是就把她娶回鲁国,是为仲子。仲子为惠公生了个儿子,名叫做允(一作轨)。因有“鲁夫人”的纹状而娶之,隐隐有立她为夫人的意思,则她的儿子允就有可能当太子。

惠公没有立太子就死掉了。年长的公子息颇得鲁人的拥戴,于是他学当年周公旦那样,摄行君位。但是又担心其他人不服,于是立公子允为惠公太子,说是等他长大后就把政权返给他。历史上把公子息称作“隐公”,谥法:“不尸其位曰隐。”

隐公时期,卿大夫羽父位高权重,逐渐掌握实权。但是羽父权力权力欲太重,渴望与国君平起平坐,何况隐公甚至还不是名义上的国君。羽父就对隐公说,要不您立我为太宰吧(所谓太宰,那就是周天子的王室正卿,就地位而言,跟诸侯平起平坐。)隐公不答应,推托说自己又不是鲁侯,不能做主。羽父说,其实太子允没什么势力,您德高望重,不如顺势就即位好了,我帮你解决掉障碍。隐公震怒,“我之所以当这个家,是因为看到允年幼,担心人心不稳才勉强顶着众人的唾骂来做这件事。本想等到允长大了,我就到菟裘之地养老去。你瞧你说的什么话啊!”

羽父被弄得一愣一愣,敢情人家不想夺位?他担心太子允知道这件事,于是急匆匆跑到太子允跟前,来个恶人先告状,谗言隐公想要霸占权位,不会让他允掌权之类的话。太子允心想这还得了,于是授命羽父把事情给解决了。羽父就派人弑杀了隐公。

惠公太子允即位,是为鲁桓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唐玄宗亲试李泌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唐玄宗时期,大臣魏光上书要求把唐初名相魏征整理修订过的《类礼》列为经书,也就是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玄宗当即表示同意,并命元澹等仔细校阅一下,再加上注解。

不料,右丞相张说对此持否定意见,他说,现在的《礼记》,是西汉戴圣编纂的本子,使用了近千年。再说东汉的郑玄也已加了注解,成为经书,为什么还要改用魏征整理修订的本子呢?玄宗觉得他说得也有道理,便改变了主意。

但是元澹认为,本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改换一下,这样才能更适合现在使用。为此,他写了一篇题为《释疑》的文章,表明自己的观点。《释疑》中,客人问:“《礼记》这部经典著作,戴圣编纂、郑玄加注的本子与魏征修订的本子相比,究竟哪个更好呢?”主人回答说:“戴圣编纂的本子从西汉起到现在经过了许多人的修订、注解,虽然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但也出现了一些互相矛盾之处,本朝名相魏征正是考虑到这些因素而对其进行重新整理,怎么也没想到那些墨守成规的人会反对!”客人听后点头称是,说:“是啊,就像下棋一样,下的人反倒糊涂,旁观者却看得分外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