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民俗乐园(汇编20篇)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地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也是各不相同的。下面,开学吧小编为您到了描写游民俗乐园,欢迎借鉴!

浏览

3495

作文

1000

家乡的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6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家乡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炼火,又称“踩火”。

一天晚上,天下着蒙蒙细雨,我和爸爸妈妈兴高采烈地去看炼火,前来观看炼火的人,有来自浙江省电视台,金华、磐安电视台的记者,有来自各乡的广大村民,还有我的同学亲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炼火就要开始了,十一位男子汉赤膊上阵。他们先到小溪洗身子,大概是去邪吧!过了十几分钟,一位老爷爷把“圣水”吸进嘴巴里做了一个动作,然后把“圣水”吐进“圣火”里,老爷爷带领他们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又从北走到南,还从南走到北,绕了一个圈。炼火正式开始了,男子汉们接二连三地冲向“圣火”,赤膊、洗脚,高歌狂舞,大声呐喊,冲进通红的火炭,那动作粗糙有力。好似驱赶妖魔鬼怪,祛瘟去邪,避祸消灾。

炼火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短短地二三十分钟时间,就把一堆熊熊“圣火”炼平了。火焰熊熊升起,人们欢呼着,蹦跳着,这声音震耳欲聋,传遍了整个古老的村庄、传遍了整个磐安县城,传遍了大江南北。

炼火的`场面刻在了人们的心理,据道家说“炼火”是修炼成“真果”的必经之途。含有“上刀山下火海,历尽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之意。又有借助某种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去驱除一切妖魔鬼怪的企图。对民间来说则好愿之意。能保一方平安,所以炼火能千古流传。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活动,民族文化。更为双峰乡质朴勤劳的人们增添了一份和谐的乐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作文250字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安徽省铜陵市,那儿的习俗可多了,就先说说春节和清明节的习俗吧。

春节早上,要先洗澡,洗完澡后全身换上新衣服。

快到中午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开始烧年夜饭。

不一会儿就散发出了,浓浓的香味。

一会儿我们全家老少团团圆圆就座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起了年夜饭,非常热闹,开心。

吃完年夜饭,可以去外面玩一会儿。

到了晚上就可以痛痛快快的玩一个通宵了,我们这儿叫守岁。

也就是所谓的过年了,也叫春节。

每当清明节到来时,我们都会烧宣纸和冥币来思念已经去世的人,这时我还会想起一首古诗,它的名字叫《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我的家乡习俗还是挺有趣的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介绍民风民俗的作文寒风冽冽打糍粑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冬至节气早过了,天气异常阴冷,一连好几天,难得见太阳。田地里的活早就歇了,人们猫在家里,也懒得出去。这些日子里,最要紧的事就是打糍粑

打糍粑是平常农家的大事,也是喜事,打完糍粑就意味着要过年了。父亲老早就说,机器打的糍粑有股子铁腥味,不好吃。今年年成好,把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请来,一家人都出把力气——自己打。

我长这么大了,还从来没有见过自己打糍粑,特别好奇,于是天天跟着父亲,看他在忙啥。

石头凿成的粑缸是现成的,就在老屋的门背后卧着。父亲早就将它清理出来,并洗得干干净净。当他满怀希望爬上堂屋的倒楼。翻出那些不知何年何月用过的粑棍时,才发现那些木头棍子早就烂得不堪用力。不过这也难不倒父亲,父亲本就是一个半边把式的木匠。他找出他的大锯、刨子,不到半天工夫,六根用桑树新做的粑棍就妥妥当当了。

白得像雪一样的糯米被母亲淘洗干净。父亲一边把一个人也难以抱得过来的木甑架在上满水的锅里,一边让我在灶下使劲地往灶膛里塞着棉秆、劈材,灶膛里一片光亮,红红的火苗扑哧扑哧地舔着黑乎乎的锅底,时而冲出灶口,差点就烧到了我的眉毛。锅里的水很快开了,腾腾地冒着热气,母亲挽起袖口,用铁瓢一瓢一瓢地把糯米舀进去,最后用木锅盖盖好!

粑缸被移到了堂屋的中间,大伯二伯、三叔四父都脱了棉袄,拿起粑棍,摩拳擦掌。米饭蒸好了,叔辈们抬出饭甑,将米饭倒人粑缸中,大家围着粑缸一阵乱摁;摁了一阵,大家又围起来左转一转,右转一转,末了又是一阵乱摁。

粑终于摁好了,父亲从面盆里取出浸过水的白麻布,将粑缸中的粑扯成一团一团的,搁在案板上。案板上早就铺好一层炒米粉,案子里面还搁着糖罐。我知道,这先揉出来的糍粑包上糖是要敬神敬客和送给左邻右合的。到淀粉拿上来的时候,揉出来的糍粑才是留着过年及平时享用的。

大伯二伯、三叔四父,人多力量大,揉的揉,摁的摁,一甑米饭很快就变成了案板上大大小小、一块又一块的糍粑,让人的心里觉得惬意和满足!

屋外寒风冽冽,屋内红红火火,我想,这也许就是农家日子的味道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七夕节的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又称“乞巧节”“女儿节”,还有叫“双七”“香日”“星期”“巧夕”“双七”“兰夜”“穿针节“等等,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姑娘、妇女们重视和喜爱的日子。七夕乞巧的习俗,起源于中国汉代,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合。

· 现在的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记得前些日子在整理淮盐节日习俗时,其中提到端午节时孩子们系上的五彩绒线要等到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解下来并抛到自家房顶上。据说,喜鹊看见房顶上的绒线,就会叨走,飞到天上去,待到七月初七这一天,用这些绒线在银河上建一座彩虹桥,供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老百姓的想像力真是丰富,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先是一段天上人间的织女与牛郎的绝世情缘,然后是天大的阻力将他们生生的分开。可是老百姓的心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憧憬的,哪怕是面对最暗无天日的处境,于是就有了“七夕”牛郎织女的喜相逢,作文素材《七夕节的民俗600字作文》。

· 七夕节还含有歌颂家庭中永久稳固的感情和歌颂心灵手巧等劳动品质的意义。儿时看过黄梅剧《牛郎织女》,其中的画面直到现在还萦绕在脑海中。那段喜庆丰收的场景仍历历在目。丰收的瓜果蔬菜、和美祥和的乡邻,甚至连曾经欺负牛郎的兄嫂也羞嗒嗒的近前与织女一家握手言和,那场景真是温馨动人。织女与牛郎用勤劳的双手把日子织补得那么的甜蜜,当听到织女用绵软甜美的声音唱出心中的满足之情时,少不更事的我虽然不能全听懂,但心中却从此烙上了那幅祥和的画面,并成为心中最美丽的梦想。更有那些大姐姐逗我说,七夕之夜要带我躲在瓜架之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害得小小的我总是巴巴的跟在她们的身后。只是可惜,我总是在牛郎与织女说悄悄话之前便会进入甜甜的梦乡,醒来之时,那些小气的姐姐总会把听来的话放在心头,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于是直到现在,我都不知她们偷听到了些什么。于是,那个美丽的乡村、那个神秘的夜晚便凝结成了童年时代的一个带着雾气的动人剪影。

· 今又七夕,当我在网络,在报刊上随处看到有关七夕的文章时,心头的感觉是喜悦的。因为曾几何时,许多传统的节日习俗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而许多外来的洋节却纷拥而至。2006年,“七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是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年人知道和了解了这个节日的文化内涵。

· “七夕”,她不是情人节,而应该是爱情节。在这个爱情快餐化的时代,让这个折透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爱情节唤起人们心中那至纯至美的情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神话能流传下来,是因为它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一个美好的故事,能演绎出一曲千古神话,比如农历三月三洪洞的“接姑姑”活动就是这样……

一条弯弯曲曲的汾河,顺着山势穿过洪洞,在低窄的谷底,分割出河东、河西两块高地。河东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住着娥皇、女英两位少女。两位少女的父亲叫尧,当时已八十多岁,白胡子老长,是当时的天子。但天子也有不如意的事,这就是自己六十多岁才生出的两个宝贝女儿渐渐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尧经过仔细甄别“档案”,决定对一个叫做舜的青年进行考察。

舜在河西头住着。河西山丘相连、地脊民穷,舜自然是个穷后生。因为生母早逝,家里除了小妹,人人都不喜欢他,特别是他的后母和弟弟象,总想谋害他、独吞家产。他却毫无怨言,以仁爱之心感化家人。以德治天下的尧了解了这些情况后,不由对身边的人感叹道:以仁报毒,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于是决定把两个女儿都嫁给舜。

而河东、河西的百姓,不仅为他们当地出了两个天子而自豪,更为娥皇、女英两女下嫁的贤慧所感动,故以其后辈自豪,争相敬奉。鉴于尧籍羊獬,舜籍历山,自尧女嫁舜以后,两地便结成了联姻亲眷。历山人称舜为爷爷,称娥皇、女英为娘娘。羊獬人称舜为姑父,称娥皇、女英为姑母。河东、河西两边以亲戚形式走动,于是洪洞后世就有了三月三接姑姑的民俗,一直流传至今……

[山西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陕西的民俗

全文共 417 字

+ 加入清单

陕西皮影是我国的特色工艺品,今年爸爸出差时给我带回来一个皮影。

它大约高25厘米,里面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关羽,他浓眉大眼,一手拿着一把青龙偃月刀,另一只手捋长髯,身上的铠甲金光闪闪,威风凛凛的,真是栩栩如生!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海阳竹枝词》中有首描写皮影戏演出的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曩徘徊知逼真。环佩珊珊连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这是皮影戏的初级阶段而鼎盛期为唐代。皮影造型优美,表演技术娴熟,以后的宋、元、明、清均有皮影表演。

关于皮影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汉文帝时代,太子刘启出生后啼哭不止,整个皇宫为此苦恼不堪。一次,一个宫女偶然发现年幼的太子盯着窗外树叶投在地上的影子出神,忘记了啼哭,并高兴地手舞足蹈,于是宫女们用树叶剪成各种人形,动物的道具,用灯光投影在白布上哄逗太子开心。由于树叶很快就会干枯,保存时间太短,后来宫女们发现牛皮做成的道具韧性好,易收藏,皮影由此而生。

我爱陕西的皮影,我更爱绚丽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有关民俗的年级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据我所知,惠州的春节一般要到除夕才算开始。其他地区的春节怎么样,我不知道。但看看惠州春节的场面,那可真是热闹非凡哩。

除夕的夜晚过得真开心。这天晚上,全家人都要用大桔子皮烧水洗澡,洗完澡出来时还必须穿提前买好的新衣服。之后大人会带小孩——又或者把小孩留在家里,然后出门用三牲——牛、羊、猪祭拜天地、祖宗。然后接灶王爷。外出工作的儿女大多数得赶回家过年——除非这是万不得已,不然必须得赶回家,吃团圆饭。

这天夜里,除了年龄较小的孩子,几乎所有人都不会睡觉,听家中的长辈说:“这叫‘守岁’。”与其他地区的守岁不同:其他地区的守岁一般是法人给孩子们说笑话、猜谜语、讲故事;而惠州呢?孩子们早已会自己找乐子玩:有的拿着大人的手机一起打游戏;有的在房子周围玩起了躲猫猫;还有的会在院子里玩各种小游戏:“红绿灯”、“老鹰抓小鸡”……甚至,如果人比较多,还有人会带来一套“大富翁游戏棋”或几副扑克牌,分组各自玩各自的。大人们就聚在一起聊家常,或者看电视。

守岁至正月初一凌晨,各家各户点燃鞭炮,长辈说:“这叫‘开门炮’。”不过一会儿,鞭炮齐鸣,震耳欲聋。1点,鞭炮声开始平息下来,乐了一晚的众人便各自去睡觉了。4点,鞭炮又陆续响起来,天亮方止。

正月初一其实还有不洒扫、不洗澡的习俗,家中较为年长的长辈会说:“初一尘,是人神;扫去初一尘,人就没精神。”

拜年时间始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上门拜年大多拿传统食品(即惠州菜),与亲朋好友见面便拱手相迎,说些祝福的话——当然小孩也要说,然后才能拿到红包,渐渐地,孩子们中就流传出了这么一句话:“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正月初三这天,会将新春积聚的垃圾倒掉,称为“送穷”。

正月初七为人日(即人的生日),习俗规定此日不能骂人、打人。这天虽然庆祝形式不多,规模不大,但却有着“初七大过年初一”的说法。

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就算结束了。

我曾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么一篇资讯:惠州在过春节时人数超过900万!由此可见,惠州的春节是多么有魅力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6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幕了。十里渔港,彩旗飞扬,礼花飞溅,掌声雷动。

披红挂绿的渔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海面上,“绿眉毛”仿古船成为领航船,16名鼓手身穿龙衣龙裤擂响了舟山锣鼓,“咚隆咚,咚隆咚,咚咚隆咚锵。”。鼓声敲响了海港节日的喜庆气氛,敲出了渔民心中的喜悦,紧随其后桃花岛的“黄药师”仿古船带来“射雕”武术表演,一个个“射雕英雄”尽显风采,让观众仿佛走进了金庸笔下的“射雕”世界。

大街上游行的队伍慢慢地开过来了。有舞龙舞狮,渔歌,高跷,秧歌,跳蚤舞,俄罗斯民族舞蹈,还有济公向“火神爷”嬉耍取乐,人群中不时爆出阵阵笑声。尤其是渔家姑娘组成的铜管乐队吹出了人们喜悦的心情。

今年的沈家门渔港民间大会开得棒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端午节的民俗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非常热闹的节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节日。这不,端午节还没到,节日的气氛就出来了。街上很多老人都有竹竿支了一个摊。在竹竿上挂了许多的香包、花花线、有的还把雄黄一瓶 一瓶的拿出来,香包的花样很多:有的像玉手拿寿桃,有的像老虎头,有的就是一个小包包。我最喜欢南瓜花了。有些人在过端午节时就像水煮鱼似的过个面,他们并不知道过端午节是为了什么,

下面我给大家说说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爱国精神,当然也不知他一个人,还有孝女曹娥和伍子胥的。以前是一二三四五的五,后来慢慢变成中午的午了,端午的端意思是无端,开头的意思。

我刚才提过端午要带香包花花线之类的,为什么呢?因为传说在端午的早上有 “五毒”虫之类的东西要出来,怕它咬人。所以才用香包里一种特殊的香气来把毒虫熏死。带花花线是因为这种 五彩线绕起来的花色可以迷惑虫子的眼睛,就咬不到你了。

洒雄黄酒有一个小故事。以前的人睡觉好睡在地上,尤其是夏天那样会被虫咬的,正巧有个人喝晕了不小心打翻了雄黄酒的罐子,雄黄酒就洒了他一身,虫子就没咬他,后来,他也弄明白是 为什么了,哦,原来是这雄黄酒的缘故,再后来就有了这个习俗。

怎么样,现在更了解端午节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端午节的民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说,端午节到了,我们去买些粽子吃吧,顿时冒出几声,“行行”。我说:“今天还不是端午节,买粽子干啥?”我妈妈说:“对呀,还没到,这样吧,我们今天先买些 荷包等辟邪的东西准备一下,明天是端午节。”我的表妹、表哥早已忍不住说先给我们买几个让我们尝一尝好吃不好吃,我表妹也在旁边呐喊助威,同意同意,双手赞成、“哈哈,这是多么有规律的呐 喊声啊!我妈妈无奈,只好带着我们出去了,到大街上以后,妈妈给我们一人买了一个荷包,闻起来让人精神气爽,我们买完以后眼睛尖鼻子灵的表妹看见了买粽子的,我们都还在那里挑辟邪的东西, 陆续我和我妈妈看见了,我们到了那里买了5块钱的,拿回家里后,我们便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我们也帮助爸爸妈妈挂开了辟邪的东西,心中也顿时踏实了许多,就这样,6月6日到了。

一个正式的端午节到了,这一天,我们早早的起来,妈妈主动带我们买了许多粽子,我回家后,边在哪里吃粽子,边让妈妈给我们讲端午节的故事,那是一年的6月6日,坏人追杀屈原,结果屈原跳河自 杀,人们为了不让鱼儿吃屈原,便每年的端午节都把粽子放到水里面,让鱼儿吃,这就是故事的由来,我们吃完粽子以后,妈妈说:”我带你们出去,“我们说:”去那里,“妈妈说:”去看龙舟比赛 ,我们走到了那,龙有十几条,好像都是来自各村庄,我到了那里,各个选手还在准备着,比赛随着裁判的一声枪响开始了,擂鼓响了起来,大家都在用力的划,最好我们村的了第二名,比赛太精彩了。

这就是我们传统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浙江春节民风民俗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587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早晨,雨过天晴,清新的空气弥漫在大地,春的气息扑面而来,根据宝鸡日报小记者团的活动安排,我和妈妈来到了宝鸡民俗博物馆,很远就看到了老师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经在等候我们。经过分组,我们就开始了宝鸡民俗博物馆的参观之旅。

走进博物馆,我就看到墙壁上的雕刻和绘画,一股浓郁的宝鸡风情尽显眼前,顺着楼梯下去,眼前豁然开朗,里面有许多代表宝鸡农耕文化的物品,接着我看到一群人,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好像被施了魔法似得。通过了解我才知道,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是彩绘出来的,我们宝鸡人真了不起。我们继续参观“西府人生”部分的“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三厅,参观到了“婚嫁娶”,一进去就看到了一台花轿和一个骑着马的新郎,一幅吉祥喜庆的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这一幕真实的表现出我们西府人对美好生活的态度和向往。

接着又来到了“宝鸡风尚”主题展厅,了解到了更多的宝鸡人文历史和“非遗”保护项目,皮影、马勺、泥塑、凤翔剪纸,这些都展示出了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福、求美、寻乐的心愿和很高的文化艺术底蕴,表现出了我们宝鸡地域文化的源远流长。最后陕西民间艺术大赛金奖得主、工艺美术大师张选武老师给我们现场讲解了脸谱知识,手把手的教我们小记者画马勺脸谱,并进行了评比、表彰。

活动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小记者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也收获到了很多关于宝鸡的历史文化传承,今天的活动真有意义,让我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浙江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全文共 308 字

+ 加入清单

年画。

除了在门口贴春联、挂门神,在窗户上贴窗花,欣赏年画也是春节的一件大事。

这一张张年画为家家户户增添了几分和谐安详的气息。

旧时,家家户户在春节里,由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各种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新春之所以充满欢乐热闹的气氛,年画起了一定的作用。

大抵比较富贵人家,在厅房总喜欢悬挂老寿星、紫微星、福、禄、寿等。

梅兰竹菊等花鸟图,自然亦在欢迎之列。

现在街市上较常见的就有《子鱼卧莲》(一个胖娃娃,手抱着一个大金鱼,卧在连花上嬉戏)、《凤凰来仪》(图画左侧有一岩石,上立以五彩风,右两少年,互相谈论 附图)、《年年有余》了,或是描写《白蛇传》、《西游记》、《水浒传》里的故事情节的年画。

[浙江民风民俗作文4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推荐一个好地方——热闹的游乐园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四二班 郝翼宁

我很喜欢去海洋馆,也很喜欢去动物园,但是我最喜欢去游乐园

游乐园里的门票不贵,才要一百元,却有许多游乐设施,有过山车,还有旋转木马,还有摩天轮。去游乐园,主要还是去玩过山车,因为过山车有很多种,有的是直接从高空落到地面,有的像是画了两三个圆,有的则会钻入黑乎乎的洞。

旋转木马也很好玩,旋转地时快时慢,木马是五颜六色的,好像真马似的,唯一的不同是上面有一根木条,连接着天花板,它控制着木马不断上下运动。

摩天轮也非常好玩,透明的身体,每当摩天轮转动的时候都会让人胆战心惊,当升到最高的地方时,又好像已坐在飞机上,能将整座城的景致尽收眼底。当落下来的时候,又好像飞机落到乐地上。再多坐几次,就感觉心中没有恐惧了。

这就是我要推荐的地方——游乐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春节的民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贴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章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春节的习俗还有很多,如放鞭炮,扫尘,年画,拜年等。

贴春联是春节的习俗之一,可以赶走邪灵,带来美好的明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民风民俗的作文400字篇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民俗文化村生活着无数个少数民俗,他们和睦相处,团结一致,整天沉浸在欢笑之间……

在清明节这天,我来到“传说”中和谐的民俗文化村,作文网《描写民风民俗的作文》。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布达拉宫,哦!不应该是缩小版的布达拉宫。虽小,却与真的一模一样:一样的房顶,一样的颜色,伴着香气甜甜的花儿,是那样美丽!那样宏伟!我深深地沉浸其中,情不自禁地着琢磨着:西藏是美妙的,拉萨是神奇的,那布达拉宫呢?是伟大的!

北京的长城是独立一地无二的,举世地双的。可现在却有了一个特小版!从嘉峪关到山海关,一直伴随着我的步伐与我同行。走了好久,一直不见长城的尽头,分明就是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我的心头怦然一震:我的天啊!这可是特小版啊,连这么小的长城都无边无际,那真正的长城到底是它的几倍呢?

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规模宏大。一个个将士们右手持刀,左手持弓,侧卧马背,大喊着:“为国家做殊死拼搏,冲啊!”沙地上尘土飞扬,喊叫声如五雷轰顶。这个缩小版生动地再现了秦军昂首挺胸,雄兵百万的气势。我大吃一惊:没想到秦军十万,在刀光剑影的战场上,也不惧怕,反为秦王做殊死搏!

今天,是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一会儿去了“西藏”,一会儿去了“北京”,一会儿又去了“西安”……真是忙碌的一天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南京的民俗

全文共 1081 字

+ 加入清单

南京是我的故乡,xx年和今年我们都在这里过年的,就让我来介绍介绍南京一些特别的过年习俗吧!

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尤其“老南京”人。

老南京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腊月二十四就开始忙年了。炸萝卜圆子、豆腐圆子,做年糕、蒸馒头、准备各种菜肴,一直忙到年三十。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还有一些老南京人过年必吃的,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岁、吃年夜饭等等。守岁时,要吃一种甜羹,又叫福寿汤。这汤由红枣、莲子、荸荠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寿”的意思。初一吃饺子不是南京人的传统,而是吃“元宝蛋”(就是茶叶蛋),客人来了,一定要吃一个。另外,要给客人端一碗糖水,里面放上一个“欢喜团”(把糯米粉蒸熟以后晒干,搓成一团),寓意甜甜蜜蜜、欢欢喜喜。

三十晚上要烧两条鲫鱼两条鲢子鱼。烧好的鱼放到家里的箱几上,等到过了小年(元宵节)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还要买8条活鲫鱼养起来,以此寓意年年有鱼(余)。年三十中午开始,家家清扫门窗,贴春联、窗花。然后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饭、包饺子、守岁。

南京人过去历来有烧素什锦的习俗。现在不少饭店都有现成的卖,小夫妻不会费那么多事,一件一件地买来,择好洗净,只到超市便可称到现成的熟什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旧在炒,且十分讲究,什么荠菜、黄豆芽、藕、针菇、金针、木耳、芹菜、菠菜、胡萝卜丝……有十几种之多,炒是一样一样地炒,然后汇总搅拌。黄豆芽像“如意”,“荠菜”与“聚财”谐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大致就这些了。

溧水是南京的龙灯之乡,有几十条龙灯,其中最大的龙灯有数百米,是江南第一大龙。这条龙灯要等石臼湖水干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来,场面非常壮观。按照习俗,初七不出(龙)灯,初八才上灯,十八下灯

如今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在夫子庙灯会这一“重大节目”依然保留,灯的花样也日渐增多、品种变化极大,家挂几盏红灯,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的。过去我们小时候玩兔子灯,里面点小蜡烛,不小心,一歪便会让火苗烧到纸上,“吃了兔子肉。”(指灯被烧了)而今内装小电池,则无被燃之虞。

春联贴在门上,爆竹响在头上,灯笼挂在墙上,年味洋溢心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于民风民俗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这天,我早早地起了床,看见公公、婆婆在忙碌着,我跑过去一看,原来是在往盘子里放水果,有苹果、梨子、桔子、柿子、葡萄、桃子、菠萝,还有像刺猬一样的,我也说不上名儿,这些水里看了真让人垂涎欲滴呀!放完水果,再放香炉,并插上香。

到了中午,公公双手轻轻地抱着一个像宝塔的东西,小心翼翼地放到大门口前的水泥地上,用火把这东西点燃,过了一会儿,等公公干完后,我问公公:“公公,这是什么东西?”公公点起一支烟说:“这叫九层香,是为了出门不遭受风雨!”我听了点了点头。

终于到了晚上,一轮明月正冉冉升起,那银色的月光映着几丝羽毛般的轻云,美妙极了。吃团圆饭了,啊!这么多好菜!全是为了远到而来的舅公公准备的。吃完团饭,我们看了中秋晚会,看完中秋晚会,我突然想起了早上放的那些水果,我问婆婆:“婆婆,今天早上的那些水果不吃吗?放到那儿等坏呀!”婆婆笑着说:“小傻瓜,这些水果是为了敬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的,不是用来自己吃的,我们要让月亮公公吃饱,出门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点着头。

到赏月的时间了,我们大家各自搬了张椅子,来到大院子里坐下。大人们在谈论着,我看着圆圆的月亮想:“啊,皎洁的月亮,你引起了多少人丰富的想象。嫦娥偷吃仙药,从此寂寞地住在广寒宫内,吴刚被罚永远砍不断的桂花树,小玉兔儿在广寒里为嫦娥捣药……啊!,我多想去和嫦娥做伴,多想去慰问受苦的吴刚,多想去逗豆那可爱的小白兔儿呀!但都不可能成为现实……”这时,妈妈吟起了苏轼写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吃着香甜的月饼,听爸爸讲关于月亮的传说……

夜深了,温柔的月光洒满大地,一切都像披上了层银纱。房屋、树木都睡了,它们像睡在无比宽大的“摇篮”里。我也睡觉了,银色的月光把我的房间照亮了,

圆圆的月亮伴着我进入了圆圆的梦。

[有关于民风民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游乐园游记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早早的起床啦,刷完牙洗完脸,就走到爸爸妈妈的房间,大声的叫道:“快快起床,不然的话,我就要生气啦。”可是,我说完这番话,他们还是没什么反应。于是,我又轻轻地笑了一笑,说:“呵呵,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呀;小驴不说话,你当我是si no bi啊。”说完,我便拿起自己昨天穿过的臭袜子,放在爸爸妈妈的脑袋上空,晃来晃去,大约过了几分钟,爸爸妈妈终于受不了,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说:“不要再闹了。”我反驳道“昨天明明是你们答应过我,要带我去游乐园玩的,你们还耍赖,还说我呢”。“好好好,我们带你去,只要你答应我们回来后写一篇作文,行不行呀?”爸爸说。

“好耶,成交,太棒啦”我高兴得差点摔倒。到了游乐园门口,爸爸去买票,我,妈妈还有妹妹在旁边等候,等候期间,我听到售票员阿姨对爸爸说:“这位先生,今天是本游乐园创建以来第三周年纪念日,吃喝玩乐全免费,所以不要售票就可以进去了。”我听了,高兴得不得了。 刚跨进游乐园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各种活动节目和各个饮食摊点。这些节目的名目有很多,比如摩天轮,海盗船,过山车,激流勇进,冰天雪地等节目。然后,我们来到过山车,大约过了五分钟的时间,终于到站了。

之后,我们又迫不及待得进入了冰天雪地,我们在里边打冰仗,幸好穿着活动专用的皮草,要不然,我们早就成了“冻霜鸡”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间过得飞快,一下子就到了快午饭的时间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得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端午节的民俗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大家都知道端午节,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吗?那我就给大家讲讲吧!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午”,“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午”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 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端午节的习俗:吃粽子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赛龙舟等。粽子又叫“角黍”、“简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组成。端 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今天又到了端午节,又该吃粽子了,但你们会包粽子吗?我会包,刚学的,下面我给大家说一下我包粽子的过程吧。

首先找两个大小差不多的粽叶,把两个粽叶往外拉长一些,然后从中间往里裹成一个像漏斗一样的三角形,这样模具就做好了。下一步就开始往里放米了,放一点,使劲压一压,再放一点,米压的越结 实越好。接着是把左这的叶子往右边裹,右边的叶子往左边裹,一定要裹结实,这样大致就包好了,最后一步就是缠线,手拿着粽子,缠三个角交叉缠,缠的越结实越好,这样粽子就包好了。

包粽子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看起来简单的事表,做起来却很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民俗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重塑传统民俗魅力

恰逢寒假,我细读了叶涛先生的《中国民俗》,体会到中国民俗的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是我们华夏儿女的根,滋养着民族之魂,引领我们千千万万华夏儿女创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也出现了无数伟大的人物。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传承的传统文化,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科技发展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民俗却被我们这一代人忽视,导致许多社会问题涌现出来。例如:中国节日不被重视,许多中国青年沉迷于“洋节”,许多人不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

在当前经济一体化和文化趋同化大潮的冲击下,如何保护我们的民俗文化,如何使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新形势下得以延续和健康发展,这已经成为摆在我们这一代人面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更多的是仪式感。仪式感是最近很火的一个词,被越来越多人提到,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代表真的有被重视。仪式无处不在,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我们应该需要一些仪式感的东西来提醒我们,比如过年,许多习俗伴随在我们身边,贴春联、吃团圆饭、看春晚、穿新衣、接财神等许许多多每年都反复进行的仪式。但我并没有厌倦它,而是更加的喜爱它,因为它象征着一种信念,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信仰,在新的一年中的精神支柱。它反反复复地提醒我们忘记去年不开心的事,在新的一年更有信心,更加努力地撸起袖子加油干。

其实,节日并不是单纯地过,更是在感受一份厚重的民族情怀和心心牵挂的感动。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在21世纪的新时代,许多人仅仅把中国传统文化民俗当做一种仪式,但这并不代表重视,因为没有从根本上理解它的真谛,再多的形式也只不过是“一纸空谈”,从根本上落实才能发挥其效用,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在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如何保护和发展我们的民俗文化是全社会人民的任务,两者结合并达成双赢是我们的共同愿望。

民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源,是我们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重塑传统节日民俗,让民俗文化之花越开越艳,为我们祖国、为我们中华民族赢得一个永恒的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