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最全的中国名人热爱祖国的小故事(合集20篇)

导语:里皮,我不能不佩服你,你改变了中国男足!下面是开学吧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里皮的人物介绍,欢迎阅读,谢谢!

浏览

7191

作文

1000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仰些什么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74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翻开一本书,要在翻开的这本书里头寻找到什么呢?这个话题似乎要从我们刚刚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说起。当人生的这本书刚刚翻开,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在这本书里,我们又要寻找到什么呢?也许两者的答案有很多是相似的。首先翻开一本书,我们希望知道自己是谁,我的家乡在哪里,而世界又在哪里。

如果我不打开书,我会以为世界就像我生活的这座城市一样,有草原,有森林,有很多和善的人们。但是当我打开书才知道,《上下五千年》里有那么多的历史;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我知道在《一千零一夜》里还有另外一个跟我们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有好人、有坏人;当我打开书的时候才知道,北京、江苏、四川或者其他的地方怎么怎么样。了解的事情越来越多了,这个世界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了,结果一个又一个少年该如同我一样,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如果没有书,你不会知道世界是个什么概念,即便后来当你的年岁足够大了,当你来到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国度里,你竟然发现一切似乎没那么陌生,因为早在白纸黑字上,早在字里行间,早在曾经翻开的一本又一本书当中,你曾经如此亲密地靠近过它,世界变得不再那么遥远,也不再那么陌生了。

说起来真的有意思,总有很多人问我,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我的答案永远是一样的,当然是《新华字典》了。如果要是没有《新华字典》,没有我从最简单的一个又一个汉字开始认识起,一直到后来,我怎么会有勇气、有能力翻开一本又一本或厚或薄的书呢?如果我不能翻开那些书,我的很多困惑、我的很多未知怎么能在我的面前陆续打开呢?成长是什么?成长不仅是年岁慢慢增长,更重要的是内心所累积的一个又一个问号慢慢地得到答案。

当你的答案越来越多,当你的问号开始慢慢地被抻直的时候,你就是在成长。最小的时候可能在读《十万个为什么》,获取一个又一个答案,如果没有那些书,答案不出现在你的面前,你就永远像是一个仰望星空的孩子。虽然在这一生当中葆有好奇,葆有问号,永远是一个最重要的事情,但是,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你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不能得到解答的话,成长怎么可能变成现实呢?从你最初好奇的一加一等于二,到后来一加一等于二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学题,而是人生,是大的哲学,是你如何去捍卫常识;当别人因为自己的利益,能喊出一加一等于三,甚至等于四的时候,你还有勇气去坚持说一加一等于二。你想想我们走了多远的路程了。从最初只是一个最简单的小学的数学题到后来与常识、与正义、与真理有关,如果没有那一本又一本翻开的书,你怎么可能有这种成长呢?总有人问我读书有什么好处。我说用几个“解”来回答你吧,它可以解惑,它可以解气,有的时候你有很多这种郁闷和生气,打开书看到有与你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或者古人甚至都提前把那种呐喊替你发泄出来,你就觉得挺解气的。

另外,还解决你的很多挣扎和困惑。翻开一本又一本书的时候,你看到答案,拥有了一种解决的方案,道路变得更加清晰了。当然千万别忘了,看书还有另外的功能,那就是有的时候还解闷。哪怕现在人们开玩笑连解手的时候,都需要有那些看起来不那么累的书能陪伴你度过人生当中永远不会没有的这种时光。一天总是琐碎的,但是累加在一起却可能会获取很多知识,因此,我觉得一个能提供这么多“解”的书,会帮助一个又一个人更好地走这样一个成长的道路。

在我们寻找的无数答案当中,最后一种答案可能非常的重要。它帮助我们寻找到平静和幸福,我们可能都记着这样的一句话,“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那是一个屈辱的时代。但是现代在物质大潮快速奔涌而来的时候,这句话可以稍微地变一变了,变成什么呢。

“中国之大,找到一颗平静的心简直太难了。”但是不平静又怎么可能幸福呢?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周围是乱的,自己的心里也是乱的,当你打开书想在书里找到平静的时候,最初几页是很难的。但是当最初的几页慢慢读进去了,你就觉得好书真像是一堵又一堵的墙,开始慢慢地升腾起来,把外面的车水马龙还有那些喧嚣的声音都阻拦在了外面。这个时候,你觉得那颗躁动的心慢慢地安静下来,这个世界你似乎又可以在白纸黑字里闻得到花香,听得到鸟的声音,大自然仿佛又回到了你的身边。更重要的是没有平静怎么可能幸福呢。

那么,幸福与读书、与平静有什么关系吗?很有关系,幸福是由三个关键词构成的,那就是物质、情感和精神。只有物质基础、情感依靠、精神支柱这三种因素的分数都不错,加起来你的幸福指数才高。而读书与这三者紧密相关,“读书无用论”的论调早已经慢慢消散了,那个时代也结束了。

早有调查显示,人们读书和知识获取的水平和你的工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读书足够多了,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更重要的是在读书中会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当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当中,至今依然被文人用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读书读久了你总会信一些什么,信一些什么就有了敬,有了畏,因为信仰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敬畏”二字。有了敬,有了畏,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我要去做,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我不能逾越它,就如同社会这条奔腾的大河两边有了安全的河床,敬和畏这两个河床在,不管这条河流如何奔涌,总是安全的。我们现在正处在慢慢建两边河床的过程中。

因此,如果更多的中国人能够多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能在这里慢慢找到幸福感并且找到自己的话,中国就会变得更好。也许读书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读书可以改变很多,可以让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

当我们一个又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时候,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

全文共 9160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名人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过勤奋与努力的,特别是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们尤其对自己要求严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广厚】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余秋雨】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沈从文】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中山】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朱军与谭梅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661 字

+ 加入清单

健康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表现,首先是健康的平常心。假如没有健康心态,即便怎样运动,都只是形式;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运动,并且坚持下来。

——朱军

健康的女人,绝对不是純粹的“瘦”,应该是适当运动和饮食均衡相结合的健康生活;与孩子的良好沟通带给母亲无比的愉悦。

——谭梅

家人之间发自内心的爱是健康家庭的基础。

——朱军、谭梅

结婚12年,从平淡到辉煌,从艰苦到殷实,朱军、谭梅相扶相守一路走来,我们说他们俩是“圈儿”里的模范夫妻。从车上走出来的两位朴素、温和,每一个眼神都是默契的,而且没有一点点“星”的架子,一如我们的老友。

“夫妻之间的健康关系,首先双方都该有颗平常心。”

说到“模范夫妻”,朱军谦虚了:“给我很深刻感动的,是歌唱家闫维文和太太!”朱军在“艺术人生”中曾采访过闫维文,他们夫妻俩是“圈儿”里经常出双入对,像朋友像兄妹更是爱人,但并非牵着拉着显得很亲密的样子,而一个递衣服的小动作透露出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可事实上,多年前闫太太就得了癌症!在闫维文的爱护下,如今太太已经康复了!这个医学奇迹跟丈夫对待家庭磨难的健康心态是绝对分不开的。

“在结婚的时候,双方都信誓旦旦地要终一生相守,可是真正做到的能有多少呢?在疾病、贫穷面前,人是弱小的。要想维系一生的健康夫妻关系,首先要有一颗平常心,遇到什么挫折都不失去平常心。比如对方病了,那么不要把他当病人看待,要从内心里感觉他是健康的正常的,那才能真正给他带来快乐和安慰。

“尤其是男人,每个男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成就,拥有充分的爱和充分的物质生活,可是,如果他担当不起家庭的变故,那么他是无法拥有这个世界的。”

早就听说朱军和谭梅两人也经历过困顿的生活和事业的低谷,如今他们终于能得到成功的事业和幸福的家庭生活,恐怕得益于他们一直拥有的健康心态。

“每当工作有压力,我就想,自己得到的已经够多了。”

工作压力是著名主持人和他的家庭都不可避免的问题。“如果工作实在分不开身,我也烦!但,只是很短的时间!”

为什么呢?朱军有一套自己的解脱方法——

当他很烦的时候,就会提醒自己:当初来北京,从事这样的一种行业,不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嘛!现在好了,大家都认识自己了,还烦?没有理由!

朱军至今都记得,当年自己刚来北京的时候,看到电视播放别人主持节目,心理羡慕得不得了。94年10月7日,这天朱军终生难忘的,在中央台,跟陈鲁豫一起主持节目,是他的“第一次”,“这是我渴望很久才得到的!当时,我每根头发都兴奋!”

“如今,大小晚会的导演都来找我,希望得到我的‘支持,这难道不是自己一直希望的嘛!所以,我没有理由烦!”

有时候,朱军还会抽一两个小时到以前住过的地方坐坐,哪怕坐 10分钟,也能让他的思绪平静下来——看着10多年前在菜户营租的不足10平米的房子,那里依然有灯光,有人影,他会释然,会想到自己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东西已经得到了,真的,没有资格烦。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谭梅也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工作时间,拍戏、教舞蹈,变得越来越忙碌。“不管再忙,我只要看到儿子就忘记了烦恼。我会跟儿子一起到小区的健身角玩耍,或陪他爬台阶上上下下,不仅增进了母子的感情,也是锻炼身体的好办法!所以,当妈妈的不能找理由说自己多么忙,再忙也不能忽视了孩子。”

“我没有舞蹈天份,但我支持谭梅把自己对舞蹈的感受传播出去!”

“我是个好静不好动的人,如果运动,我就找自己最有兴趣的项目,并不是流行瑜伽就去练瑜伽,流行网球就去打网球。我最喜欢的运动该是航模了。”在紧张的案头工作空隙或者在难得的假日里,朱军喜欢玩航模,有时候跟儿子一起玩。看着航模在天空中环绕飞行,或掉落在远处奔跑去拣拾,朱军觉得此时心胸无比开阔,还顺带活动了颈椎和腿脚。

但是,守着舞蹈演员出身的妻子,朱军对自己跳舞却很不自信。“曾经主持一场舞蹈大赛,最后我跟主持人董卿跳了一段,虽然人家都说不错,但重播了两遍我都没敢看!不过我认为孩子如果从小练习跳舞,别管是不是能成为专业舞蹈演员,都对身材和气质的塑造很有好处。”

而谭梅自己是深深体会到舞蹈的好处的,在儿子4个多月大的时候,她的体型就基本恢复了。而且,在他们居住的小区里,两年多来,她每周两次教小区的女士们跳健美操,一来二去,“谭老师”的名声就叫响了。在休息时间里,他们家的电话铃声不断,都是找“谭老师”的,大家热烈地讨论舞蹈运动带给自己在穿衣、礼仪、身材等方面的进步。有一位全职太太很开心地说:“自从练习了舞蹈,我老公说我炒菜的姿势都优美了!”

想到舞蹈的诸多好处,想到自己多年来对舞蹈教育的钟爱,有一天,谭梅想,能拥有自己的舞蹈室该多好!说干就干,她开始跟几个朋友筹划,要把热爱舞蹈的人集中起来,或许,还可以让热爱舞蹈的一家人一起来练习,更增进亲情,再比如年轻妈妈在练舞蹈的同时,让她的宝宝在旁边的游戏室里听音乐做舞蹈游戏……

最初,这个想法被朱军当成一时的“头脑发热”,但在家听他们几个“合作伙伴”热火朝天地讨论,终于按捺不住,最后竟发展为“高参”之一:“现在社会上的健美操班太多,这跟舞蹈是有很大区别的,你们都是专业舞蹈演员出身,应該给人们带来专业的舞蹈训练,不让热爱舞蹈的人走弯路才对!”连舞蹈社的口号都是他在细心琢磨:“踮起你的脚尖,触摸心灵之舞;展开你的双臂,拥抱灵动空间……”

呵,听说这个凝结了朱军、谭梅心血的“八八空间舞蹈艺术社”马上就要开张了,我们就等好消息吧!

“我们不排斥自己的年龄一天天增长,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的快乐!”

谭梅给我们带来很多“老”照片,10多年前的他们也肤如凝脂,也面若桃花,也意气风发,看得真让人感慨!朱军说:“谁都知道年轻好,可是,一个年龄有一个年龄该做的事情。记得我刚到中央台的时候,那真是年轻啊,脸上一点皱纹都没有,可是,那张脸显得很青涩,为什么?该有的内涵和成熟都没有。如今我40多岁了,感受到了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地位,我认为自己现在挺好!曾有人让我去‘做了眼袋,我说我不需要!我40多岁了,干嘛不承认呢?”

不过谭梅说了:“从少女到女人再当妈妈,女人都希望自己在丈夫眼中是最美丽的,在朋友眼中是完美的。女人珍爱自己,甚至去做点手术让自己更年轻,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年轻可不仅仅看外表,还必须有一颗年轻的心。如果心老了,觉得自己不适合穿这个,不适合穿那个,那么她就是真的老了……”

开拍了!朱军和谭梅穿上暖色休闲服,很自然地依偎在一起笑对镜头,比舞台上的形象更有亲和力,更加可爱。都说风雨之后是彩虹,而“健康的生活从健康之家开始”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祝愿他们走过幸福的一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名人的感动故事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大卫.贝克汉姆是英格兰著名的足球运动员,但在大卫.贝克汉姆他小时候,却想做一名越野跑车队的选手。贝克汉姆的家人,倒是十分支持,全家人省吃俭用,给他交清了所有的费用。

贝克汉姆加入车队后不久,就迎来了一次机遇,著名的Essex越野跑大赛将在四个月后拉开序幕。但是遗憾的是,知道这个消息时,已经错过了报名的时间。尽管如此,车队的老板还是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借这个机会把车队的名气打出去。接下来,老板买了很多礼物,去拜访大赛的组织者亨特里先生。

结果,老板提着礼物垂头丧气地回来了。只是他仍然不死心,又派几个得力的助手去拜访,依然是无功而返。

在车队的内部会议上,不少选手沮丧地说:“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与Essex越野跑大赛失之交臂。”

这时,年少的贝克汉姆自告奋勇地说:“请让我去试试吧,我自己相信我能拿到这个名额。”老板望着这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有点嗤之以鼻地说:“凭你?连我去都被无情地拒绝了,你确信你能说服他,可是你凭什么呢?”

贝克汉姆拍拍胸脯说:“我自己敢立下军令状,不过我要是能顺利拿到的话,我希望我能代表车队出战。”见贝克汉姆如此自信,老板爽快地答应了他。

拿着老板给的地址,贝克汉姆顺利找到了亨特里的别墅,却被保姆拦在了门外。“你好。”贝克汉姆客气地拿出车队的名片说,“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想和他聊聊赛车。”几分钟后,保姆走了出来说:“对不起,先生说,你们已经来过几次了,没有必要再联系了。”贝克汉姆依然微笑着说:“没关系的,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明天还会再来的。”

第二天晚上,贝克汉姆早早来到了亨特里的别墅前,他选择在八点的时候准时敲门,依然是保姆接待的。贝克汉姆微笑着说:“请转告亨特里先生,我想和他聊聊赛车。”保姆不忍心拂他好意,进去汇报了,片刻后,保姆出来说:“孩子,你还是走吧。先生不愿意见你。”贝克汉姆信心百倍地说:“我明天还是会再来的。”

此后的三个月内,贝克汉姆天天都过来,周末的时候,贝克汉姆还坚持一天过来拜见两次,尽管他一次都没见到亨特里先生。

但贝克汉姆仍然没有放弃,一个下雨的晚上,他再一次过来了。依然是保姆开的门,保姆说:“孩子,我给你算过了,加上这次,你已经来过整整一百次了。我们先生正在看球。他应该不会见你。”当知道亨特里还是名铁杆球迷时,贝克汉姆的眼睛顿时一亮,他走到大厅里说:“亨特里先生,我今天不跟你谈车,我们谈谈足球吧。”当听到亨特里房间里的电视声音弱了很多时,贝克汉姆开始大谈英格兰足球现今的局势和自己的雄心壮志。

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亨特里走了出来,“你是个对足球有深刻见解的人,对于这么执著的人,我相信你的未来是一片璀璨。所以,我愿意与你谈谈这次比赛的细节。”接下来,两个人在书房里谈了两个小时,谈妥了贝克汉姆车队参加Essex越野跑大赛的所有细节。

一个月后,Essex越野跑大赛如期进行,凭着出色的表现,贝克汉姆摘得了Essex越野跑大赛的冠军。多年后,贝克汉姆转战足球,因为坚持不懈,他的足球事业同样风生水起,他苦练出来的任意球和长传技术,也成了赛场上屡战屡胜的法宝。每一次去和球迷见面,都有不少球迷问他成功的秘诀,贝克汉姆总是语重心长地说:“我想告诉你们的是,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比坚持更厉害的武器了,我要送给你们一句话,同时也是我人生的总结:一次挫折是失败,一百次挫折便是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995 字

+ 加入清单

东汉末年,天下四分五裂,刘关张桃园结义之后,刘备广招贤能异士,于是便有了刘备三顾茅庐请隆中诸葛的故事,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奋斗的故事

全文共 4252 字

+ 加入清单

2013年9月可以说是“张译月”,先是与海清搭档主演的电视剧《抹布女也有春天》热播,这部剧还没播完,与孙俪主演的《辣妈正传》又在各大卫视黄金档播出,网友大呼“老公不够用”,“张译很抢手”。有网友说:“国产婆媳剧是被张译垄断了吗?每次换台就看他换个老婆。”一时间,张译被誉为“好老公”。

可是,初见张译的人,会纳闷他怎么会是演员,又怎么会这么红?因为他的外形淳朴无心计,而且性格太过内敛。但就是这样的张译却用他精湛的演技,将那些小俏皮、小心思、真情流露处演绎得淋漓尽致,有时候你都会觉得那是镜子中的另一个我,那么真实。这个“小眼睛男人”用他稳稳的奋斗,终于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吊丝”战士,很单纯

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疯魔太爷孟烦了,到《新上门女婿》里那个挑战强势丈母娘的一根筋女婿田冲、《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奋斗男石小猛,再到《抹布女也有春天》中的吴桐、《辣妈正传》里的新好男人的代表元宝,他的角色千变万化,却无一不让人印象深刻。

正如美好的故事都离不开曲折,张译的演员之路也不是水到渠成的。他并不是那种十分热爱表演一早就立志成为演员的人,相反,甚至有相当一段时间还瞧不起表演。

自从张译出生,父亲就玩命挖掘他的优点。听人说他嗓子好,就让做音乐老师的母亲教他识谱,唱不同民族风格的歌曲。一有亲友聚会,就逼他当众唱歌。

偏偏张译从小脸皮薄,怯场,一上场就口干舌燥,手心冰凉。每每在大家掌声雷动两三次后,都只听见爷儿俩相互指责的声音,而不是他的歌声。直到现在也是如此,每每登台前5分钟,张译都会有“濒临死亡”的体验,腿抖,手抖,麦克风抖,把麦克风靠在前胸,衣服抖。他说,害怕露脸,这是不自信的缘故。

虽然胆小,但儿时,张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播音员。高二,试着考了一次北京广播学院,专业第一,有了自信;高三再考,被少数民族同学加分占了名额。17岁,理想破灭,手里握着居委会大妈送来的“待业青年证”。

两年后,去北京参加文工团表演类学科的考试。他找来一辆破自行车,骑车到北京广播学院,想看看自己痴迷了5年的地方究竟神圣在哪里。一路逆风,骑了两小时,整个人像一只帆。

在广院,张译把教室走遍,趴在后窗看着老师们讲课。来回走,连厕所也没放过。最后走出大门,一拍胸脯,“广院,不过如此!”骑车回去,又是逆风,“扬帆”3小时。回到驻地,大病3天,广播梦就此断了。

待业了一段时间,来了一个机会,他上了哈尔滨话剧院的自费学员班,学费3万元。话剧在他的少年期留下过惊恐的回忆,那出戏叫《赖宁》。他坐在第一排,看到演员化得红红白白的面孔,表现山火袭来时放起了干冰,烟雾弥漫到观众席,很冷。这个印象一直延续到一年后观赏了另外两部话剧:《地质师》和《一人头上一方天》,他为话剧第一次流下了眼泪,才知道话剧不都是那样的。

1997年,北京战友文工团20年来第一次招生,张译蠢蠢欲动,但有人告诉他,军艺毕业后无非也是分配到“新西兰”。可张译还是义无反顾地去报名了。他清楚地记得怎样换乘公交、地铁和黄“面的”。穿过一片麦田和垃圾场,吃了满口黄土,春天,张译经过一通土路颠簸来到战友文工团所在的八大处,绿门绿窗红墙灰地和绿军装。想想他的单位,紧邻市中心索菲亚大教堂,有着天鹅绒幕布的哈尔滨话剧院,张译简直要退缩了。

考完试回到哈市,又要交学费了,他们家已经欠账3。5万元,为了躲避老师追讨,张译每天上课晚来早走,几次还是被班长堵上。等待了两个月,他忍不住打电话给战友文工团,那边告诉他:你声音不错,其他差点,我们还有两个自费生名额。

这个自费生学费一共4500元,相当于话剧院一年的学费,但自费生不但没有津贴,还要交几千元的置装费,从茶缸到鞋垫,都要自费,家里又欠了一大笔外债,张译成了“吊丝战士”。他表现得极为勤快,16个学员里有两个自费生,他这个自费生头半年就当上了班长。大年三十拴着绳子通垃圾道和厕所,用自己的脸盆倒完粪便和灰土,晚上拿开水、洗涤剂、二锅头三遍消毒后继续用这盆包饺子。

新兵头一个月不让洗澡,第一次进澡堂时看到每个花洒下都排了10个老兵,大池里的人只能站着,当他等到老兵差不多出去了,就去洗淋浴。刚抹上肥皂听到紧急集合号,带着一身肥皂泡的张译和全排战友一起急行军,负重20多公斤,他除了装备、八一步枪,还背了一口大锅。那天是大年初一,到了终点他们把身体埋在一尺多厚的雪里。

“某些方面会催你成长,某些方面又特别单纯,我到现在没有进过迪厅。”那种生长是简单的,或许是粗暴的。张译对那段生活充满了感激。

被抛弃,却不放弃

张译和表演课代表早恋了,队长放言:只要被他逮到一次俩人都开除。只有一部分学员能提干,于是总有积极的线人向队长汇报:张译又和那女孩单独相处了。有次他俩在一个屋里,队长一脚踹开门,屋里只有女孩,张译就躲在门后。另一次全班在食堂地上睡午觉,他和姑娘在女厕所里幽会,队长接到线报猛敲门。开门后又是只有姑娘一人,张译奋力取下了窗户上的铁栏杆,钻了出去。等队长赶回食堂,他已经躺在地上装睡,还流着口水,这一刻他的表演天赋全激发了出来。

可是,张译却一直没戏可演。虽然也抽到过两个小品的表演机会,但总是“特别倒霉”地落了空。好不容易轮上一次,却因为紧张发挥得不好,处女秀以失败告终。同学们都演上主角的时候,张译的“主业”是在下的晚会中演双簧,偶尔也兼职主持人,并且负责装台卸台等一系列“副业”工作。

2000年,领导很兴奋地跑来告诉张译一个“好消息”:他可能被提干,去政治处当干事!因为张译的字写的不错,而且速度快。好消息却让张译觉得“挺五雷轰顶的”。他打电话回家求助,不想父亲很快给他寄来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本《公文写作的实用技巧》,还是1970年代出版的,我当时真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决定不好好表现,不过这分寸很难把握的,既要让领导不开除你,又觉得你确实不适合xx的文职工作。”毕业的时候,张译如愿地没有进政治处提干。没有戏演,又没有活干,张译说:“那个时候,我真的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所幸的是,“被抛弃”的张译还是能从文字中找到证明自己的快感。除了写会议纪要和报告,张译还有一个副业是写晚会的串场词,单位大大小小的晚会几乎都出自他手。在写了太多他觉得没用的东西之后,张译终于决定,自己要写个剧本。

“其实我写剧本真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我老没戏演,所以想不如自己写个剧本给自己演吧。”单位小品大赛前,张译写了处女作,是一个短剧《文小姐和武状元》,讲一个城里的千金小姐和偏远xx的爱情故事。

剧本被很多人看好,但小品最终没能演成。不服输的张译铆着劲地把剧本送到了《剧本月刊》,编辑很赏识地刊登了。“我特别解恨地拿着杂志去找了团长。”拿着600块的稿费,张译和演出团的哥们一路上就把钱吃了。

演戏的梦想越来越远,张译开始觉得写作也是条道路。“我爱的是戏剧,不仅是演出。虽然剧本是一个人的战斗,但有时候一个人写到半夜,一边哭一边跪着写的状态也会让我觉得着迷。”2004年底,在一个短剧得了全军比赛的大奖之后,张译被推荐单独创作一部小说改编的20集电视剧。“前后忙活了五六个月吧,写到18集的时候,制片人忽然说不要了。”

张译当时很受打击,“那时候每个月千把块的工资,要买书买资料缴话费。房子是借朋友的,他一回来我就得挪地,门口有6块钱的石锅饭,我每天吃那个,加一个鸡蛋是7块钱,我真不敢加。”

死角之后,便是光明

团里外聘了一位老导演拍一部电视剧《红领章》,这位导演在2001年用过张译跑龙套,对他印象深刻。当她从学员中挑出他的照片时,团长却说“他演戏就是个死啊”,请导演再考虑一下,老导演坚持把张译定为男三号。这时张译已经接到康红雷的副导演的试镜电话,也是男三号,为了向团里证明自己,他推掉了,以团里的工作优先。

谁知团里又换了新导演,张译的男三号被拿下,改作场记。他和团长说:“外面有戏找我,康红雷的《民工》。”可团长根本不相信这件事。

被团里否定后,他厚着脸皮又去打电话给康红雷的副导演,委婉表达想去现场看看,人家很大方地说角色还没定。他一身军装,在楼下仰头看着剧组租的公寓和制片人张纪中的车,发出一阵阵土包子的啧啧声。

拍《民工》的时候,副导演向张译转达康红雷的意思:你和你的对手女演员是所有演员里表现最差的,你们拿着纸、笔去剪辑房学习一下别人的表演。在剪辑房里张译迷茫了,他以为表演就应该像生活里一样自然,但他看的片段都是他认为过火的表演方式。直到看完成片,康红雷有天对他说:“你演得最好。”因为现场表演和完成片是两回事。

第二个肯定他的人是陈建斌,《民工》播的时候,张译在《乔家大院》里演陈建斌的跟班,一个戏份特别少的角色。陈无意中看了电视,第二天抓着他问:“昨晚放一电视剧,里面一演员特别像你!”知道是他后,陈建斌和导演胡玫说:“你看了《民工》没?他为什么会演现在这个角色?”陈建斌为张译抱屈,胡玫只好说:“我错了。”

以前在团里总被否定,越否定越不自信,越怵舞台,形成恶性循环,有了外界的鼓励,张译渐渐进入了正常的状态。

2006年,他写下了长长的《我的请愿书》,向康红雷表达想要加入《士兵突击》剧组的愿望,其实那时康导已经定下他演史今。而此时,被团里认定“演戏是条死路”的张译,却成为面临改编的文工团的重点保留对象:相比于他的演戏天分,他的创作才能更被团里肯定。“团里需要编剧,如果我一年之内能完成三四个小品剧本,就准我外出拍摄《士兵突击》。”

此时,距离《士兵突击》开机不到一个月。张译清楚,自己不可能在一个月内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对始终热爱的表演事业,张译打起了《转业报告》。当他把转业报告递上去后,政委哭了,不同意。可张译已经下定了决心。

递上转业报告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去昆明的火车,拍摄《士兵突击》。6月回北京,在天安门完成最后一个镜头,那天他接到战友的电话:“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你的转业,批了!”借着《士兵突击》中的史今转业,他大哭了一场。

《士兵突击》后,张译出名了。出名,容易导致自我膨胀。坚持说自己不是名人的张译直截了当表示:“谁膨胀了,谁的艺术生命也就到头了。千万别觉得自己是在高处。没起来过,也就不存在摔下去的危险。”

那之后,张译的片约不断,《我的团长我的团》、《生死线》、《雪花那个飘》、《北京爱情故事》等等。尽管成名对于张译来说来的有些晚,但是用张译自己的话说,“安逸当中出不了艺术”,从当年的“吊丝”到现在的炙手可热,张译靠的是他超强的耐力和稳稳的奋斗,虽然过程充满了曲折。任何一种成功,需要机遇,但绝无侥幸.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

全文共 331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近现代名人读书故事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毛泽东

他总是挤出时间看书。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到处都是书,床上除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泽东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带一箱子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他反对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重点书他总是一篇篇仔细研磨,从词汇、句读、章节到全文意义,哪一方面都细细滤过。对一些马列、哲学方面的书籍,毛主席反复读的遍数就更多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他都反复读过。许多章节和段落还作了批注和勾划。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的还把书、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毛主席动笔读书,还纠正原书中的错别字和改正原书中不妥当的标点符号。他还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今天的革命事业

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3.鲁迅

非常讲究读书方法。他提倡博采众家,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有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对于较难懂的必读书,他的看法是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他还提倡在“泛览”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爱的书深入研究。在研究中,他主张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与实践相结合,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对看不懂的地方,他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十分重视运用“剪报”积累材料。曾说:“无论什么事,如果陆续收集资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4.诸葛亮

读书方法是“观其大略”。这个方法意味者他注重知识的全面性和开拓性。

5.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6.著名数学家华罗庚

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一本需要十天半月才能读完的书,他一两夜就读完了。

【附】名人读书的格言

1、自赞就是自轻。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2、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3、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4、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5、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6、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7、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8、温故而知新。

9、边学边问,才有学问。若要精,人前听。

10、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11、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12、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13、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14、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15、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16、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7、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18、读一书,增一智。

1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0、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21、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22、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23、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24、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25、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26、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27、尽信书,莫如无书。

28、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29、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30、人唯虚,始能知人。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

31、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32、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33、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34、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35、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36、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37、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38、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39、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40、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41、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42、言过其实,终无大用。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43、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44、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45、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46、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47、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48、不听指点,多绕弯弯。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49、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50、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51、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52、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53、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54、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55、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56、一窍通,百窍通

57、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58、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59、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60、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61、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62、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63、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64、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65、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66、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67、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68、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69、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70、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71、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72、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73、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74、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75、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7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77、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78、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79、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80、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81、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82、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83、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84、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85、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名人故事: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着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着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姜文给儿子最好的营养品是苦头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2339 字

+ 加入清单

忙完《让子弹飞》后,姜文几乎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露面,与他一起消失的,还有两个儿子。原来,姜文是带着孩子“移民”了,为期一年。是欧美还是新澳?姜文的回答让人吃惊不小——都不是,是新疆。

天要下雨爹要教子

姜文的两个儿子一个六岁一个四岁,对两个孩子,姜文非常不满意。

因为父亲是军人,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他觉得这种成长经历对于他刚毅的性格形成非常有好处。可看看自己的儿子,在家被长辈宠溺,还有专职保姆伺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个子见长坏脾气也见长,在家摔跟头后的第一反应不是自个儿爬起来拍拍灰,而是扯开嗓门号啕,非得等人把他们扶起来用手拼命打地报仇后才破涕为笑。

两个小子在家如龙似虎,一旦出了门马上变成怯生生的小白兔,大气不敢喘。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姜文决定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地对两个儿子展开军事化的吃苦主义教育。

在北京是不行的,爷爷奶奶隔三差五就要过来看孙子,要是看见孙子吃苦受罪,自己耳根一定不得清净。必须得去外地,越远越好,而且最好撇下老婆周韵,因为她虽然彪悍,但护儿子也护得厉害。姜文计划的人数只有三个——他和两个儿子。

目的地最终确定下来。姜文看中了新疆阿克苏,虽然位于边陲,但气候相对比较宜人,算不上严寒酷暑,从阿克苏驱车不过半小时便是塔克拉玛干沙漠,非常方便带着孩子去撒野。

姜文联系了几个新疆好友,让他们帮忙找房子,要求很明确:市中心的精装豪宅一律不考虑,要城郊结合部的普通民居,不漏风不漏水能做饭能洗澡能睡觉即可。

在陆川的帮助下,姜文最后找到了位于阿克苏近郊的一处民房。据说是典型的吐鲁番风格,有宽敞的内向庭院,房子是高棚架结构。

去的时候一行四人,姜文开一辆越野车,装满了他觉得会派上用场的东西和生活用品,跟周韵轮流驾驶,里程四千公里,耗时三天。

到了阿克苏的新家,周韵急了,这房子太简陋了——无论是庭院还是屋内,都是土坯地面,墙壁光秃秃地裸露着,老旧的木头家具,仅有的电器是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和一台电视机。

姜文给两个儿子安排好了房间——跟家里精致温暖安全的儿童房天壤之别,没有无甲醛地板,没有防磕碰的墙壁软包,没有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书桌,儿童床更别想了,一张板床和一个低矮的茶几就是房间里所有的家具。

姜文没有给周韵去市区买新家具的机会,第二天就把她送上了从阿克苏飞往乌鲁木齐的飞机,让她自己转机回北京。有慈母在场,严父就不容易登台。而今只剩下一父两子,任何事情都是姜文说了算!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撒野

第三天,两个孩子的苦日子正式开始……

早上6点半,他们就被姜文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拖了出来,三两下套上防寒运动衣,半梦半醒地被呵斥着开始了早锻炼。虽然号称塞上江南,但阿克苏的昼夜温差很大,两个儿子出门就是一个哆嗦,本能地想往暖和的房间里钻。

但姜文不给他们机会,一手拉一个,几步就拖出了庭院,告诉他们:“跟着我跑,跑不动了走也行,转完这一圈才能回家。”这一圈大概一公里,两兄弟只跑了不到两百米,剩下的八百米都是喘着气走下来的。

好不容易回了家,姜文端起在炉子上温着的羊奶给他们一人倒了一碗。到阿克苏的第一天,姜文就给他们喝过羊奶,两个儿子浅尝辄止,说受不了那古怪的味道。这才隔了两天,羊奶一到手便仰着脖子喝了个底朝天。

姜文对两个儿子的饮食结构也做了很大调整,精心烹饪的儿童餐没了,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民族餐食:菜品以手抓羊肉和大块牛肉为主,主食不是糙米饭就是馕,配餐的青菜既非白灼也非上汤,无公害的蔬菜洗干净后直接生吃,佐餐的饮料是新鲜牛奶。除了正餐外,不提供巧克力饼干果冻之类的零食,但新鲜水果24小时敞开供应。

家里没请钟点工或保姆,两个儿子在姜文的指挥下担任起了保洁员。因为是土坯地,清洁工作比较简单,提个塑料桶给地面浇浇水,用扫帚略作清扫就算完工。收拾床铺也包干到人,姜文以身作则地示范了几次后,两个儿子就学会了叠被子,虽然做不到横平竖直像豆腐块,但比起在家里蹬被子起床拉被子睡觉,已经算是长足的进步。没有洗衣机,姜文也没有添置的打算,换下的脏衣服扔在大盆里,阳光灿烂的时候把盆端到庭院,跟两个儿子围坐在盆边上,父子仨一起动手洗衣服。洗着洗着,儿子就开起小差,用加了洗衣粉的水在手里捏出一个个肥皂泡。虽然洗衣服变成了玩肥皂泡,但姜文决不制止——在家里,数以百计的各种玩具都没能让他们发出发自内心的嬉笑声,在阿克苏,一盆洗衣服的水就让他们喜笑颜开,超值。

姜文很少让儿子无所事事地呆在屋里,只要天气不恶劣,他经常带他们出去转悠。不开车,就这么信步乱逛,不走到两个儿子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不停下。号称转悠,更像是拉练。小孩子的潜力是无穷的,从最初的走不上几百米就叫苦叫累,到一个月后,两个儿子一左一右牵着姜文的手,一口气走上三公里,粗气都不喘。

每天坚持锻炼,加上原生态的饮食结构,眼看两个儿子的身体就这样一天天结实起来,姜文开车带着他们抵达下一个目的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第一次见到沙漠,两个孩子起先还欢天喜地,但没过几分钟便吃不消了。在沙地上奔跑需要的体力是正常路面上的好几倍,每一步都觉得脚往沙里陷,抬脚变成拔脚,损耗很大。

等他们累得快瘫软时,姜文一手夹一个把他们带回车上回家。接下来的日子,两个儿子就像两颗充电电池,在家积蓄满了能量后就去沙漠放电,电量耗尽后再回家吃饭休息充电。与充电电池不同的是,电池越充储电量越少,两个儿子越折腾能量却越大。每天去两次塔克拉玛干沙漠,几个月后,哥俩就可以在沙漠里连续摸爬滚打半个多小时了。

周韵前来探班时,眼泪都快下来了。两个儿子都晒成了巧克力色,皮肤粗糙了,脸蛋上还多了两片高原红。可是,目睹了他们超越同龄人的自理能力,周韵没话说了——天要下雨爹要教子,由姜文去吧。

最好的营养品苦头

啥都讲究个劳逸结合,隔上一段时间,姜文就会带着儿子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自驾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让我当那个句号名人故事

全文共 601 字

+ 加入清单

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美国第34任总统,他外表憨厚,笑容可掬,和蔼可亲,是一个大智若愚型的人物。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非常懂得运用自嘲来鼓舞别人。

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下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

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对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因伤亡惨重,鼓励大家献血。艾森豪威尔以身作则,立刻以行动来响应这个号召。当他献完血要离开时,被一名士兵发现了,士兵立刻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艾森豪威尔在军队任职时,就有“通情达理的上司”和“平民司令”的美称。他当上总统后温和的作风依然不改。

有一次,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走进艾森豪威尔的总统办公室时,艾森豪威尔握住他的手并亲切地说:“亲爱的乔治,我注意到你的梳头方式和我一样。”汉弗抬头一看,原来艾森豪威尔和他一样,都是光头。

有一次艾森豪威尔参加某聚会,会中有6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5人的疲劳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号,就让我当那个句号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名人读书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1503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嚼辣椒驱寒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王亚南苦读成才

王亚南睡三脚床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侯宝林抄书经典的名人读书故事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张广厚吃书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凿壁偷光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

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囊萤夜读

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

宋濂苦学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寒,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是他当掉衣服,千辛万苦来到城中,考上学馆,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名人的故事200字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名人故事:项羽欲学万人敌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的项羽,生于楚国将官世家。小时候家里请老师教他识字,没认几个他就不肯再学下去。再让他学剑术,又没学成。项羽的叔叔项梁十分生气,骂他不长进。项羽袒露心迹说:“认字,能够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剑术,只能对付一个敌人,不值得去学。我要学就学对付千军万马的本领!”于是项梁就教项羽学习兵法,终于成就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大业。

成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项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二、名人爱国故事:杨靖宇献身抗日的故事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有人劝杨靖宇投降,他斩钉截铁地说:“不,我有我的信念。”最后,弹尽粮绝,杨靖宇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壮烈牺牲。敌人残忍地用刺刀剖开他的肚子,杨靖宇肚里没有一粒米,有的只是树皮、草根和棉絮。

三、中国军事人物——叶挺

叶挺(1896--1946)广东惠阳人。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1924年底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参谋处处长,独立团团长,率团参加了北伐战争,后升任为副师长、师长。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11军军长。同年底参与领导广州起义,任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出任新四军军长。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军扣押。1946年以党中央营救获释。由重庆赴延安时因飞机失事遇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奇女子苏惠与她的《璇玑图》

全文共 1325 字

+ 加入清单

苏惠,字若兰,武功人,约生于秦王苻坚永兴元年(公元357年)。当地百姓传说,若兰容貌秀丽,举止娴雅。她自小聪颖过人,三岁学画,四岁作诗,五岁抚琴,九岁便学会了织锦。十岁刚过,即可描龙绣凤,琴棋书画的神韵,全被她运用到了织锦之中。远近乡邻将她的超人之才,传成了神话。一些豪门望族上门求婚,均被谢绝。一日,逢法门寺庙会,巧遇一射飞雁、穿池鱼的英武少年,其为右将军窦真之孙,名叫窦滔,自幼习文练武,相貌不凡,若兰顿生爱慕之情。经人提亲,结成百年之好。

不料好景不长,窦滔因厌战不从军令,被革职发配到流沙(今甘肃敦煌),后来遇到了歌妓赵阳台,娶作了偏房。这赵阳台,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娇媚可人,引得窦滔对她宠爱不已。后来,窦滔奉命出镇襄阳,本欲携妻妾同往,可苏蕙为赵妾之事赌气不从,窦滔只带着赵阳台赴任。

苏蕙独守长安空闺中,日子稍长,便感寂寞难耐。丈夫在身边时,不能感觉出他太多好处,现在一离开,思念之情却是刻骨铭心,不由得悔恨当初的负气。悔恨之余,她便用吟诗作文来排遣孤寂的时光。后突发奇想,又经反复推敲构思,将所写诗词编排整理暗藏在29行、29列的文字里。然后怀着满腔幽思、废寝忘食地把诗词织在八寸锦缎上。苏蕙把这副锦缎命名为《璇玑图》。璇玑,原意是指天上的北斗星,之所以取名璇玑是指这副图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样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识,不知者望之茫然。其中更暗寓她对丈夫的恋情,就象星星一样深邃而不变。

《璇玑图》织好后,苏蕙派人送往襄阳交给窦滔。旁边的人见了这图,都不明其意,可窦滔捧着《璇玑图》,细细体味,竟完全读懂了妻子的一片深情。当即,窦滔派遣了人马,到长安接来了苏蕙。自此,夫妻恩爱偕老。

对于这幅《璇玑图》。苏若兰笑言:“徘徊宛转,自为语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唐武则天这么评价道:“五采相宜,莹心耀目。其锦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玑图》。”《璇玑图》是回文诗中最长、最动人之作,堪称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璇玑图》全诗29行,每行29字,共841字,顺读、回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重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章。《璇玑图》用五彩丝线织成,除了绚丽多彩外,主要还是便于阅读,后人抄录时,因为用墨不能复彩,所以,很难读下来。

武则天时,能读诗二百余首,但读法失传。后来,因原诗色彩脱落,迷其句读,均不过百首。宋元年间,起宗道人把《璇玑图》分解为七个分图,读诗达3572首。到了明朝,经史学家康万民研究出了正读、反读、倒数逐步退一字读等十二种读法后,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诗4206首;每一首诗均悱恻幽怨,一往情深,令人为之动颜。乾隆四十六年,扶风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达9958首,此说恐有夸大成分。近日又有国外学者在大功率计算机上对《璇玑图》再次破译,竟得中国古诗词39827首,但此研究成果未正式公布。《璇玑图》宛转反复,相生不穷,可以说,这是人类在计算机发明之前,远古时代的一次电脑行为,是亿万个大脑细胞在亿万次的组合与分裂中间获得的一次空前绝后的智慧结晶。

苏若兰织《璇玑图》时,年仅二十三岁,才情之高,慧心之巧,堪称千古绝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陈寿拜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陈寿,字承祚,出生于公元233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北)人。他就是我国史学宝库“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晋书说陈寿:“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意思是说,陈寿小的时候很爱学习,老师就是他的同乡谯周。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他拜谯周为师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陈寿小时候很聪明,对学习也勤奋刻苦。父亲见他幼而好学,学有成效,还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他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词句优美而又十分得体的文章来了。到十多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连父亲为他请来的老师,也因无法教他,而主动辞职回家了。

不久,父亲又要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他没有同意。因为他听说县城西有一位叫谯周的学者,很有学问,便想去拜他为师。父亲说:“听说谯周收弟子条件苛刻,未必肯收你为弟子。”

陈寿道:“我会有办法的。”

于是,陈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步行三十余里,来到了谯周家。

谯周见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问道:“你今年几岁了?”陈寿言:“十二岁了。”谯周摇了摇头说:“年龄太小,有什么文化基础?先回去读书,过几年再说吧!”

陈寿一听让他回去,忙说:“先生,我年龄虽小,却早已读完了《诗》、《书》、《礼》和《左氏春秋》,您若不信,可当面测试!”

谯周见陈寿口气虽大,但气色坦然,不像有假,便半信半疑。于是,他从陈寿点名的几种经书中找出了几个比较难的问题,让他回答。没想到陈寿不仅对答如流,且延伸释义,显得知识非常广博。谯周便高兴地收留了他。

谯周精研六经,尤通书礼,还通天文,善辩才,是三国时蜀汉国内的著名学者。陈寿在他手下学习,深感其所授与众不同。自己过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顿时迎刃而解。对于新学的知识,更觉讲授得体,分析精辟,使他觉得十分解渴,越发激起了他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谯周见陈寿对于自己所授的知识理解深透,掌握牢固,每次考试,年龄虽最小,成绩却名列榜首,因此,对他特别喜爱。

一晃几年过去,陈寿在学业上把谯周的上百个弟子,远远地抛在了后边。

后来,当陈寿学习毕业时,谯周曾十分激动地对友人说:“昔仲尼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而我今日弟子众多,虽然只出了一个陈寿,但我已心满意足。因为就他的才学而言,天下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陈寿毕业后,初事蜀汉,封观阁令史。入晋后,被司空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后任御史治书。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广受时人称赞。又有著作《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梦祖国颂国庆特别节目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749 字

+ 加入清单

建国_周年了,这_里新中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的眼睛就像一台摄像机。爷爷生活在农村,他的眼睛摄下的是农村的变化。爷爷说,新中国成立时他刚好十岁,正是记事的时候。他向我讲述了他摄下的农村衣、食、住、行的变化。

爷爷说,他小时候在冬天里没有被冻着那就是有福气的家庭,一件破棉袄补了又补,他自己一共穿了十五年都没有舍得扔掉。现在的农村孩子可享福了,冬天有毛衣还有羽绒服。不仅是为了穿暖和,更多的是换着穿为了漂亮、好看。说到这爷爷还自豪的看看自己的衣服。

爷爷小的时候经常饿着肚皮,连走路都走不动,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找青草放在嘴里咀嚼来充饥,难得吃上一顿南瓜粥,就像永远吃不饱。现在的农村孩子,不仅吃的饱,还要吃的好,每天换着吃说是为了考虑到营养素,还要吃水果、喝牛奶。

说起住的,爷爷更是乐开了嘴。他说,以前住草房,没有电灯,到了晚上,农村是黑压压的一片,夏天特别的热,蚊子成群结队地在身边飞着,一伸手,不用看也能抓住几只。那时想,要是能够住“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子,该有多好,那可是城市里的人生活。现在的农村,电视、冰箱、空调几乎城市里人有的电器都有,还有的农村大学生有了电脑。农村人自己建造的楼上楼下,加上现代的电器,那住的多舒适呀!

爷爷说累了,端起身边的一个紫砂茶壶,倒上一杯茶,咂了一口,品了品,自信地说,要不是超过_岁,规定不准学驾照,我一定要学会驾驶,然后买一辆小汽车,现在农村人也能买得起汽车了,以前,买一辆自行车,那是人人都羡慕的事。不光是车子,农村的道路,也好了,以前都是土路,到了雨天,凝泥难行。现在都是水泥路,到晚上还有路灯。

说了以上这些,爷爷摸着胡须,深深叹息,然后,幸福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建立新中国,又领导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农村是翻天覆地地变化,我们现在享受共产党的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名人故事的读书笔记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我阅读了——《名人故事》这本书后,从中感受到了古今中外的名人的勤奋好学。这本书说的是:司马光,李嘉诚,比尔。盖茨等等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故事以及展现他们的才智的事例。

这个故事述说了陶行知六岁应该上学,陶家没钱给学费,但他聪明好学,因此被附近开馆子的秀才免费收为学生,受到了启蒙教育,九岁时被外婆送到吴尔宽的经馆伴读,这才正式入学,练出了一手好书法。十岁时,听说有一位品学兼优的王先生主持学馆,便去求学,王先生被他感动就让他免费伴读。崇一学堂校长见他聪明好学,又允许他免费入学,毕业时名列第一。后来陶行知成为一个教育家。

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我们现代的小学生,想到现代娇生惯养的“小皇帝”,“小公主”,想到现在整天只想着玩,上网的学生,我们应该看看教育家陶行知小时候是多么勤奋,多么努力,他才能取得这么大的成就。难道我们就不应该向陶行知学习吗?像他一样,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你难道不想成为吗?所以,我们应该像陶行知一样有这种精神,好好学习,奋发图强,无论你长大是不是个教育家,只要你努力奋斗,就会成功,就会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有出息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中外名人故事》这本书,我了解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与书画家等等,最让我难忘的是牛顿,他是一位英国人,1643年出生,他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是一位爱思考、做事认真的人。

有一次,牛顿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可是当牛顿把饭菜摆放好时,朋友还没有来,于是牛顿心想,他们还没有来,我去做做实验吧。他飞快的跑到实验室,开始工作。过了一会,他的朋友到齐了,朋友也不忍心打扰他,便自己吃起来,饭菜全吃光了,可是牛顿还没有出来,朋友只好离去。到了晚上,牛顿的实验做完了,肚子也咕咕叫起来,牛顿走到桌前,看到被吃过的骨头,拍拍头说:“原来我已经吃过呀!”他早把和朋友吃放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

读完这个故事,我觉得我要向牛顿学习,学习他那珍惜时间的精神,更要学习他做事的专心。更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认真,当我平时随便写一下作业,随便看看书,这都不叫认真,真正的认真是为了一件事而努力去做,做到最好,任何外界事情也干扰不了。生活在当今时代的我们更要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专心,这样才能学到真正学到知识,将来才能有所成就,才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放弃是为了获得名人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范蠡追随越王勾践22年,历经百战,终于完成了复国的大业,因其至伟奇功,范蠡被拜为上将军,勾践甚至表示要将越国江山的一半分给他。范蠡感到自己的功劳和名声太大了,大到不能成为享受,而成为了负担。于是范蠡在向越王请辞不成的情况下,带着家眷乘舟浮海悄然离去。到了齐国以后,他给自己的老朋友文仲写了封信,说道:“我听说飞鸟射光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狡猾的兔子被抓尽了,猎狗就要被煮来吃了。越王这个人可以共患难,却不能共享乐,为什么不快点离开呢?不然早晚会大祸临头!”文仲觉得老朋友说得有理,但还是心存侥幸,认为勾践不至于太绝情,便想了个折中的方法,称病不朝。结果没过多久,勾践就听信了文仲要谋反的谗言,赐给他一把宝剑,让他自刎而死。

这件事充分证明了范蠡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便毅然放弃了所有的声名富贵,乘一叶扁舟翩然而去,既保全了名声,又保全了最可贵的生命。假如他对权力和财富恋恋不舍,等待他的肯定是和文仲同样的命运。

在许多人内心里,总是放不下得失,就如同一个人拥有一堆苹果,吃掉了一个,就失去了一个,于是不免舍不得,要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起来,珍藏起来,当你想起要吃它的时候,苹果已经烂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172 字

+ 加入清单

康有为曾是炒房高手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诚实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水牛和货车

从前有一个猫,一条狗和一头水牛,它们共同决定要从某地搬运三辆货车到某地。它们约好各人拉一辆,同时动身,谁先到达目的地就算谁赢。不用说,对于一个猫,要拉动一辆货车,并且要拉那么长的路程,不过是一句很动听的空话罢了,所以猫并不去拉车,只是拔脚就跑,一口气就跑到目的地了,立刻宣布自己的胜利,叫道:“我第一个到达了!”

狗勉强地拉了一两步路,可是一则实在重不过,二则猫已经抢先跑前面去了,它很不甘心,所以它也就抛下了货车,飞步向前面跑去了。

水牛远远地落在后面,拉着笨重的货车,喘着气一步一步地走。等到它到达目的地,老实说,是已经很迟了:不但最先到达的猫已经等得不耐烦,自己跑开不见啦,就是晚一步到达的狗也已经等得无聊起来,自己跑开和别的狗打架去了;水牛看看那里什么也没有,就说:

“虽然它们很早就到过这里,可是它们是空手来的,后来又耐不住寂寞,空手回去了,这算得什么呢?那么,运了实在的货车到达这里来的,还得算我是第一个哩!”

不要跟说漂亮话的人竞赛,而要向老实工作的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