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光头陈佩斯的励志故事【推荐20篇】

浏览

1841

作文

578

带有励志的成语故事凿壁偷光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匡衡家穷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励志哲理小故事:今天就出发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安东尼·吉娜是目前纽约百老汇中最年轻、最富盛名的演员之一,她曾在美国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快乐说》中讲述了她的成功之路。

几年前,吉娜是大学里艺术团的歌剧演员。那时她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璀璨的梦想:大学毕业后先去欧洲旅游一年,然后要在百老汇成为一位优秀的主角。第二天,吉娜的心理学老师找到她,尖锐地问了一句:“你旅欧完后去百老汇跟毕业后就去有什么差别?”吉娜仔细一想:“是呀,赴欧旅游并不能帮我争取到百老汇的工作机会。”于是,吉娜决定一年以后就去百老汇闯荡。

这时,老师又冷不丁地问她:”你现在去跟一年以后去有什么不同?”吉娜有些晕眩了,想想那个金碧辉煌的舞台和那只在睡梦中萦绕不绝的红舞鞋,她情不自禁地说:“好,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准备一下,我就出发。”老师却步步紧逼:“所有的生活用品在百老汇都能买到,为什么非要等到下星期动身呢?”

吉娜终于双眼泪盈地说:“好,我明天就去。”老师赞许地点点头,说:“我马上帮你订好明天的机票。”

第二天,吉娜就飞赴全世界最巅峰的艺术殿堂——纽约百老汇。当时,百老汇的制片人正在酝酿一部经典剧目,几百名各国演员前去应征主角。按当时的应征步骤,是先挑选出十来个候选人,然后让他们按剧本的要求表演一段主角的念白。这意味着要经过百里挑一的艰苦角逐。

吉娜到了纽约后,并没有急于去美发店漂染头发和买靓衫,而是费尽周折从一个化妆师手里拿到了将要排演的剧本。这以后的两天中,吉娜闭门苦读,悄悄演练。初试那天,当其他应征者都按常规介绍着自己的表演经历时,吉娜却要求现场表演那个剧目的念白,最终以精心的准备出奇制胜。

就这样,吉娜来到纽约第三天,就顺利地进入了百老汇,穿上了她演艺人生中的第一只红舞鞋。

生活就是这样不可思议。

每个人都把理想当作太阳,不同的只是,有人企望沐浴着温暖悠闲地前进,有人却敢于立刻踏进遥望理想的冰流,在逆境中前行。

而开启梦想之门的钥匙常常就藏匿在激流暗涌中,如果你耽于瞻望和等待,理想就永远是一轮止于仰望的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三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做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经典简短的励志名人故事1:里根的温情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旧金山郊外住着一位83岁的老人,她靠领取社保养老金度日,不过8年来,她每年都寄给共和党国民公会一美元。这位老人名叫弗兰西丝·格林。一天,弗兰西丝收到国民公会寄来的一封筹款信,奶油色的信笺上印着金光闪闪的大字,邀请收信者去白宫与总统里根见面。老人并没有注意到一张附着的小卡片上还印着几行字,大意是回复者需慷慨捐赠才能与总统见面。而老人却以为自己真心诚意地捐款8美元感动了政府,因而受到了邀请。

弗兰西丝拿出自己积攒的全部零钱,买了一张去华盛顿的车票,坐了四天四夜,终于来到了白宫前。人们见到的弗兰西丝满头银丝如霜,满脸似雪,长筒白袜,旧帽子上缀着白色丝网,一身白色长裙因年岁久远早已泛黄。门卫拦住了这位打扮奇怪的老人,问其姓名,发现名单上没有她的名字,于是礼貌地告诉她不能进入,老人心都要碎了。

排在老人身后的福特汽车公司一位经理目睹了一切,感觉一定发生了误会,便向弗兰西丝了解情况,对她说:“你明天上午9点来这儿,我等你。”老人同意了。之后,这位经理与总统助理安妮·希金斯联系,请求安排老人与总统见上一面。里根总统同意了。

第二天,弗兰西丝准时到达,充满了期待。经理带她参观了白宫,路过总统办公室时,他想,最好能让老人看一眼总统。这时,几位国家安全局的官员从总统办公室走出来,几位高级将领走了进去,办公室里的里根总统向外看了一眼,正好看见了弗兰西丝,总统朝她笑了笑,然后做了个请进的手势。

弗兰西丝走进去,总统从座位上站起来,总统说:“弗兰西丝,可恨的电脑又弄错了,如果我早知道你要来,我一定要亲自去接你!”然后总统邀请弗兰西丝就座,他们愉快地谈起加利福尼亚,谈起她的家乡、她的生活以及她的家人。

那天,里根总统给了弗兰西丝很多时间,超过了预先的安排。有人说,这是在浪费时间,不过这些人显然对里根并不了解,总统深知老人不能给他带来什么,但是总统能够给她的她却很需要。

其实,仁慈与温情是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呵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短篇名人励志故事10则

全文共 205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对于名人励志故事大家都很喜欢听,很容易从短篇的故事中获得深刻的道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短篇名人励志故事10则,欢迎大家参考!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1: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2:华佗拜师学艺

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沛国(今安徽亳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华佗发明的“麻沸散”,是一种很有效的全身麻zui药,比西方的麻zui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华佗对世界医学的贡献非常巨大。不要以为华佗一生下来就是神医,华佗小时候学医,经历了千辛万苦。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3:欧阳修的读书故事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4: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5:邓亚萍:苦练球技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6:高尔基救书的故事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

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7:希拉里:有领导能力的小姑娘

伶牙俐齿?勇敢智慧?咄咄逼人?人们对希拉里似乎总是褒贬不一,但有一点你无法否认,她绝对是世界第一流的女政治家。希拉里丝毫不比老公克林顿逊色,她不仅从小成绩优秀,出类拔萃,还表现出了极强的领导和社交能力。

希拉里出生于芝加哥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4岁时的一件事锻炼了小希拉里坚强的意志和决断力。当时,社区中有个霸道的小女孩总是欺负希拉里,希拉里很害怕,泪流满面地向母亲诉苦。母亲告诉希拉里,若遭到欺负,就一定要毫不畏惧地还击。小希拉里的确这样做了。此后,希拉里天赋的领导才能日渐显露,她身旁很快聚集了一大帮孩子。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8: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9:“饿狼式”读书法-杰克伦敦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经过苦难磨练,十分珍视读书机会。

他遇到一本书时,不是用小巧橇子偷偷撬开它的锁,然后盗取点滴内容,而是像一头饿狼,把牙齿没进书的咽喉,凶暴的吮尽它的血,吞掉它的肉,咬碎它的骨头!直到那本书的所有纤维和筋肉成为他的一部分。

短篇名人励志故事10: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

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

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励志哥陈红的正能量故事

全文共 1471 字

+ 加入清单

他曾经是一位患有小儿麻痹症、先天性口吃又只有小学文凭的人,如今他是90后中国残疾人教育演说家、青少年心理成长专家、中华国学传播者,他用自己的经历做演讲,鼓舞了许多人,听过他演讲的网友这样评论他:“你的内心很强大,足以震倒每一人,掌声远不能表达我的敬佩和祝福。”

他叫陈红,是一名90后青年,现在被网友誉为“励志哥”。

命运不公励志改变自己

陈红是湖南长沙人,父亲在浏阳河捕鱼为业,母亲靠摆地摊补贴家用,陈红是家里的独生子。

小时候,陈红家境贫困,命运似乎对他十分不公平, 9个月大的时候,陈红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行动十分不便。此外陈红患有先天性的口吃,说话含糊不清。上小学后,陈红发现自己智力跟不上,反应迟钝,只读到了小学毕业。身体上的不足没有压垮这位瘦小的小伙子的肩膀,陈红意识到不能向命运屈服,他决心要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为了矫正口吃,能够正常地与人交谈,陈红坚持每天早上早起大声朗读老子的《道德经》以及其他国学书籍。练习时,自己含糊不清的口音,常常会引来旁人嘲笑的目光,他平静地忍受了下来,坚信自己坚持改变,现在,他的语言表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在于记者交流的过程中,虽然语速不快,但能让人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

小学文凭自考中南大学

陈红对心理学、国学和教育学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凭,但是他对于知识的追求没有因此而结束。

15岁,当其他同龄青少年们还在中学过着花季的学生生活的时候,陈红带着渴望知识的目光,开始走进中南大学课堂,连续旁听6年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

利用自己所学,他做起了心理咨询师,免费为青少年提供咨询,对此他表示“人要无私地付出,而不奢求回报”。他秉承着这一信念,将自己所学无常地回馈给了社会。

为了更好地学习,他自考考上中南大学心理学专业。

励志演讲目标清华北大

学习充实了他的思想,拓宽了他的视野,陈红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他更喜欢去外面闯荡,他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来激励旁人,决心自学这些知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励志演讲上来。

现在,陈红已经成功举办了许多次励志演讲,他用自己不屈不挠的切身经历告诉大家,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可能”。虽然他走路不稳,吐字不清,但他朴素壮丽的演讲感动了不少前来的听众,许多人因此慕名而来。

他的微博中许多听过他演讲或者了解他事迹的网友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动与敬佩,一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的网友听了演讲后,在陈红的博客中留言:“自从那天回来后我就跟我身边的人讲你的故事,他们都很受鼓舞。听完你的演讲,我觉得你简直是个奇迹,体会到‘不可能变可能’原来真的可以做到。”

陈红告诉华声在线记者,他已经联系了清华北大的团委,希望自己能去北京做一场励志演讲,指导大学生如何高薪就业;另一方面,也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希望能去中国一流的大学旁听课程,将心理学、国学与教育学三门学科的知识融合起来。

在励志演讲方面,他表示自己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不喜欢疯狂的方式,“如果一个蹦得越高,那么他摔下来也就越快。”他为自己预定的目标是,要做世界第一励志大师。

开公司做老板放飞梦想

陈红的励志演讲大多是公益的,当被问到生活来源的时候,陈红说,自己平时依靠做销售,卖书卖文具等学习用品来获取收入,他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销售的最高纪录是一个月赚取净收入一万元。

对于自己今后的打算,陈红透露,今年9月份,他将在武汉自己开办公司,主要经营教育培训,为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口才,这个09后的青年已经拥有了自己一起奋斗打拼的团队,他相信自己的公司将会帮助那些有梦想的人飞的越来越高。

他将一直贯彻他的信念:“命运坎坷,永不放弃,带着梦想,越飞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残疾人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1336 字

+ 加入清单

郑龙华——无手着名摄影家

郑龙华,男,1959年5月生于浙江省临安市。幼年失去双手,1981年开始自学摄影,他先后在国内外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摄影展览,并多次在各种影赛中获奖。郑龙华于2006年5月20日在家乡浙江省临安市启动“生命之光”——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100位残疾人精英的摄影活动。经两年多的时光,他先后独自走遍全国100多个县及港、澳、台地区,行程达6。3719万公里,采访了各行业100位残疾人精英,拍摄图片4。5万余幅,整理文字素材52万字,撰写采访手记19。86万字。2007年5月,郑龙华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

由他拍摄的100位成功残疾人士的照片《一位无手摄影家对话中国百位残疾人成功人士》,展示了没有健全的手或脚、甚至身体不能直立的残障人士的成功故事

49岁的郑龙华说:“我选取展示他们阳光的一面,而不去关注他们肢体的残缺。尽管拍摄残缺更有视觉冲击力,但我期望这些作品能带给人们期望和鼓舞。”为了这组照片,他花了近3年时光。

他用镜头记录了一个个成功的残障人士:虽失去右手但创立了“谭木匠”木梳传奇的谭传华、虽由于幼时疾病腿部行动不便但创立“江民软件”的反病毒软件专家王江民、虽由于先天佝偻身高不足1米却坐着轮椅宣传环保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店子村袁建明……郑龙华要展示残疾人的“健全”生活。“我期望这些作品是一面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大家照到自我:这些伤残人士在这种状况下做事都能成功,每个人都更就应用心做事。”

如郑龙华所努力的,照片鼓励了很多参观者。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8岁的葛斌用手语说:“来看展览之前,我感觉十分迷茫。但看到这些照片,我很感动。我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拼搏努力。”他指着一个肢残运动员的照片说,“我能够感受到她很努力!”

北京第四聋人学校19岁的刘建超用手语说:“我来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后,那里很多人和我们一样,不幸成为残疾人,他们更需要用这些故事来进行励志教育,勇敢地应对生活。”

从1岁落入火炕失去双手后,郑龙华对于生活的磨砺便不再陌生。他用双腕夹笔写字、两次考上大学却被拒收、找工作碰壁……困顿中,同学寄给他台旧相机,22岁的他开始用双腕操作这台“精密仪器”,走街串巷为村民拍照,两年后在上海第一次获奖。

“摄影让我第一次有了自信。以前我很内向、封闭自我,因为我清楚自我跟别人不一样。”……、郑龙华说,“当别的摄影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老郑,拍的不错啊’,我才觉得我和他们一样,在艺术上也能创造出好作品。”

残疾人的生活体验与他人不一样,郑龙华觉得最大的不一样是“困难多于顺利,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很多”,“残疾人最需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在他看来,对残疾人最致命的打击是“失去信心”。

郑龙华曾在浙江省临安市残联工作,这段经历让他更熟悉残疾人的感受:“残疾人比较敏感,有时,你的一个眼神、一个不屑的动作,在常人看来没什么,但对于残疾人可能就不一样,他们可能会多想。这也能够理解。”

在他看来,社会对残疾人的保障近年来提高得很快,包括教育就业等,但“仍滞后于社会发展”。此次残奥会对志愿者培训中有一条原则广为传播:帮忙残疾人时,要先征得对方的允许。“他能做的事就让他自我去做。比如残疾人有时更需要自食其力地工作,而不是等救助。”

[坚毅残疾人的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残疾名人励志小故事一:海伦·凯勒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盲聋哑女作家和残障教育家。

海伦?凯勒自幼因病成为盲聋哑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得总统自由勋章。

她在黑暗中摸索着长大。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在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了解失去光明的痛苦。在她辛苦的指导下,海伦用手触摸学会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读书,后来用手摸别人的嘴唇,终于学会说话了。

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跑跑跳跳,在地里埋下种子,爬到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一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到河边去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完成了大学学业。 1936年,和她朝夕相处五十年的老师离开人间,海伦非常的伤心。海伦知道,如果没有老师的爱,就没有今天的她,决心要把老师给她的爱发扬光大。于是,海伦跑遍美国大大小小的城市,周游世界,为残障的人到处奔走,全心全力为那些不幸的人服务。

1968年,海伦89岁去世,她把所有终生致力服务残障人士的事迹,传遍全世界。她写了很多书,她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沙利文老师把最珍贵的爱给了她,她又把爱散播给所有不幸的人,带给他们光明和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励志奋斗故事感谢上天让我失明

全文共 1373 字

+ 加入清单

1岁那年,一场疾病让她成了盲人。父母抱着襁褓中的她泪流满面,绝望地哀叹:“可怜的孩子,她这一生可怎么过呀!”双目失明的人,内心总是特别敏感,当她渐渐长大,意识到自己与常人不一样后,开始大哭大闹。哭闹声令父母心碎。

亲人们以百般的宠爱来弥补对她的亏欠。她任性、孤僻、郁郁寡欢,对家人的依赖与日俱增。

6岁的一天,外婆拉着她到外面玩,因为很小的事情,她变得极不开心,又撒起泼来,无理取闹。

年迈的外婆叹气说:“孩子,你总是这样,将来会害人的。”

“什么叫会害人?”

“就是拖累人,成为别人的累赘!”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她的心,也激起了她强烈的逆反心理,

“我才不会害人。我眼睛看不见,但我有双手,有大脑,有耳朵,决不会成为别人的累赘,我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她气愤地回答。

正是外婆的无心之语,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她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的短跑竟然不输给正常女孩,于是萌发了第一个梦想:跑进国际赛场。14岁那年,她进入盲校读书,也开始了正规的体育训练。教练对她的要求非常严格,每天都要她在规定的时间内绕着运动场跑8圈,如果哪一爵超时则从头再跑。9月的天气,溽湿闷热,当她跑完第3圈后,整个人晃晃悠悠的,感觉要虚脱了。此时,她的耳畔突然响起外婆的那句话:“你将来会害人的。”

“我不能害人,我要成功,我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十倍百倍的努力!”一个强烈的信念支撑着她顽强地跑下去,她咬紧牙关,继续迈动步伐。熬过最艰难的岁月后,她也炼成了钢,一路跑进亚洲残疾人运动会。亚运赛场上,她威风八面,锐不可当,连连摘金夺银。当国歌响起时,站在奖台上的她聆听观众如潮的掌声,心里暗暗自语:我不比任何人差。

然而,冠军的光环毕竟是短暂的。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后,她开始继续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出于对外语的兴趣,她决定学习英语,将来做一名翻译。她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外语培训班,但人家知道她是盲人后,全都婉拒了。她的心再次被刺痛,“难道盲人就学不好外语?难道我真的注定要成为别人的负担?”她不服气,既然没人愿意教她,那就自学:既然看不到,那就听。凭借惊人的毅力,她每天坚持收听英语广播,日积月累,口语和听力水平大幅提升。2005年,她再次报考著名的南京外国语学校,校方要求她先跟班试听。

3个月过后,她出色的表现征服了学校,终于成了该校建校以来第一个盲人学生。有了好的平台,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在同学们上网、泡吧的时候,她仍孜孜不倦地学习,先后刻苦攻读了英语、西班牙语、瑞典语3门外语。她不俗的经历加上优异的成绩打动了数所中外名校,2007年6月,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几乎同时向她发来了录取通知书。

她叫吴晶,江苏泰兴的一个普通女孩,目前正就读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并幸运地当选为瑞典盲人协会董事。面对记者的采访,吴晶说出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感谢上天让我成为盲人,催我奋进,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坚韧不拔地做事情,顽强地‘做自己’。”

因为残疾,吴晶失去了许多正常女孩能享有的“乐趣”:她不能到舞厅蹦迪到深夜,她不能背着父母和网友偷偷约会,她不能为了一件漂亮的衣服、一支可心的口红逛到商店关门打烊……但正是这种不幸,却让她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更加坚强和奋进,反而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功。清楚地认识自己,不向命运低头,勇于在困境中磨砺自己,每个普通的人都有可能破茧成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今中外励志名人经典小故事:拉斯顿断臂求生

全文共 1158 字

+ 加入清单

4月的一天,27岁的亚伦·拉斯顿只身来到位于犹他州东南部的布鲁庄峡谷攀岩。

出发前,他将手机留在了家里,并决定不告诉任何人他要去哪儿,后来发生的事情证明,这是一个令他后悔的决定。

就在他攀上一块重达800磅的大岩石时,岩石突然松动了,拉斯顿的手顿时失去了抓攀点,惯性把他一下子甩到岩壁上。与此同时,大岩石迅速向他滚来,压在了他的右臂上,然后戛然而止。

那一刻,除了剧痛,还有恐惧。一开始拉斯顿就意识到,靠自己绝不可能把手臂弄出来,因为不管他怎么摆动身体,大岩石就是纹丝不动。在随后的几十分钟时间里,拉斯顿拼命用自己的身体去顶撞大岩石,希望大岩石能挪动一点点。但这一番挣扎除了使得他精疲力竭外,没有丝毫作用,拉斯顿就这么被困在那里整整5天,靠身上所带的少许食物和水维持着生命。

为了防止脱水,他还喝了自己的尿。

第六天,食物与水都已经耗完。拉斯顿看着那块巨石,心里冒出了一个可怕的念头:用刀子切断胳膊。只有切断自己的胳膊,才能有生还的机会。

为防万一,拉斯顿打开数码摄像机,给家人记录下他最后的信息。“真对不起……”他说,“你们每一个都让我感到骄傲。”然后,他开始用自己的身体做杠杆,使劲往下拧胳膊,越拧越低。不知过了多久,他的耳边响起了“啪”的一声。那声音就像一声枪响,在山谷里回荡。拉斯顿知道他的骨头断了。那一刻,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钻心的痛。

接着,拉斯顿小心翼翼地切臂肉。在开始切手臂前,他先拽下水囊的软管塞子上的绳子当止血绷带,牢牢扎住血管。然后迅速把血管切断,再切断大动脉。那一瞬间,拉斯顿觉得自己就像被人活生生放进了炽热的岩浆中。但是,伴随着剧痛的,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痛快。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获得自由之后所产生的美好感觉。然而拉斯顿远没脱离危险,因为要走出峡谷,他还要走将近4个小时的山路。

血,一直不停地顺着他的双腿往下流,湿透了他的鞋子。拉斯顿靠着坚强的意志力一步一步往外走。终于,他碰上了一个徒步旅行的家庭。这家人在上山时曾碰到了正在峡谷入口搜救拉斯顿的搜救队。看到拉斯顿,他们马上帮他联系搜救队。前来搜救的直升机迅速赶到。搜救队长查看了拉斯顿的伤势后,马上对驾驶员说:“他把自己的手臂切断了,我们必须赶快把他送往医院。”

伤愈出院后,拉斯顿把这次痛苦的经历按时间顺序写成了一本书,起名为《生死两难》一这本书于2004年出版,并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他也成为一名励志演说家,在一场场演讲中,他把自己从那场苦难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和感悟传播给更多的人。

“我必须下决心勇往直前,尽管不知未来还会发生什么事情。”拉斯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在关键时刻战胜恐惧而断然采取行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拉斯顿还在继续新的行动。他已安装了度身定做的假肢,前不久还登上了位于阿根廷的海拔高达23000英尺的阿空加瓜山的最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励志哲理故事四十岁以后你就习惯了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个人非常喜欢去算命,而且乐此不疲。有一天,他又去找算命先生算命。算命先生算了一下之后告诉他说:『我有一个好消息及一个坏消息,你是要先听好消息,还是先听坏消息?』

他想了一想说:『我先听坏消息好了!』

算命先生于是说:『在你四十岁之前,你会穷困潦倒,赚不到什么钱,日子会过得很艰苦。』

他一听,心里就滴沽还真被算命先生说中了,于是他问:『那好消息呢?』

算命先生说:『四十岁以后你就习惯了!』

【提示】不要被自己的习惯绊倒,许多人的不进步就是被自己的习惯所阻碍,想要经营自己,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哲理励志的名人故事:总对自己“吼一嗓子”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单田芳很早就出名了。那还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他年纪轻轻的,就住上了小洋楼,骑上了凤凰牌自行车——这车可不亚于当今的小汽车,平日也总是趾高气扬的。这很遭人嫉妒。“文革”一来,他可就倒了大霉,他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下放到农村被管制劳动。

一天,单田芳来到村前的小河边,他向着河水对自己“吼了一嗓子”:“单田芳,你有今天,活该!”这一吼,似乎让他吼上了瘾。

1979年,单田芳被平反,时年44岁的他重新回到了阔别10年的三尺书台。很快,单田芳坐进了鞍山市广播电台的录音棚。接着,他从东北拥书入关,接二连三地推出了长篇评书《明英烈》《三国演义》《白眉大侠》《水浒传》《三侠五义》等,可以说当时整个中国无不为他嬉笑怒骂的东北方言所折服。当时他还是单位的一位负责人。

他想自己可以吃上一碗安稳饭了。就在他又有些洋洋得意时,单田芳对自己又“吼了一嗓子”:“不可安于现状,要砸烂自己的‘铁饭碗’,去做一名文化个体户!”

这年单田芳50岁,他办了提前退休手续,开始挑旗单干。此时,单田芳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了《三侠剑》等评书作品后,于1993年,他的近代历史评书《百年风云》又在各个电台热播。这种钱也没有少挣,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爱干啥就干啥的日子让他感到无比惬意。

正在他心满意得之际,单田芳又对自己“吼了一嗓子”:“你不要总想着待在鞍山老家自在,要移师北京,去干一番更大的事业!”

在一次活动中,正好有供职于《北京青年报》的肖建陆对他说:“单老,您老的书迷数以亿计,不如我们合作成立一家文化艺术传播公司,包装您的评书作品,绝对市场广阔!”肖建陆的话正合单田芳的心意。1995年夏天,北京市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营业。

老天爷大约总喜欢考验人,他们公司的第一单生意就做砸了。公司投资录制的单田芳的评书盒带鲜有人问津。投入了一定资金的北京广播学院视听中心觉得公司前景堪忧,于是立即撤股。

单田芳对也入了股份的肖建陆说:“公司就剩我俩了,还有啥突围的好办法吗?”肖建陆似乎早就考虑好了:“单老,可以将您的传统评书改编成电视剧。”

这可是一种很有前途然而风险也更大的尝试。单田芳负责剧本,肖建陆张罗资金。剧本好办,单田芳的脑子里有的是东西,可资金难求,因为这种投资不是一个小数目。终于有一位是单田芳的“粉丝”的房地产公司的老板愿意投资300万元。

他们常常日以继夜地连轴转,通过一年多的苦干,先后拍摄出了《风尘豪客》《山河泪》两部电视连续剧。初涉影视圈的他们终究只是门外汉,因“行业壁垒”,片子的销售一时竟成了“老大难”,公司入不敷出。

可单田芳并没有退缩之意。通过苦苦摸索,两三年后,他们的公司终于有了转机。5年后,他们找到了既适合自身也适应市场的经营模式。从2000年开始,公司每年上缴利税多达100多万元。

如今,年逾70的单田芳俨然成了一位财大气粗的阔老板。可他并不满足,他说,在前进的道路上,总不要忘记对自己“吼一嗓子”,要回归自己的评书事业,要在评书上为中国人民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自己“吼一嗓子”,是对自己的一种解剖,是对“昨日之非”的一种坚定的告别,展示出的是勇于进取、敢于开拓的精神与风范。

一个总能对自己“吼一嗓子”的人,那种清脆而又激越的吼声会让他青春永驻、前途宽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张诗幻从村姑到空姐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248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没有背景,没有学历。但就是这个连高跟鞋都没穿过的农村姑娘,最后成为了一名空姐!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张诗幻的人物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1990年10月10日,张诗幻出生在吉林省吉林市桦皮厂镇中原村的一个农家小院。上小学后,割麦子,收玉米,张诗幻做着一切力所能及的农活。父母不在家时,她就放羊。蓝天白云下,那些羊像一朵朵行走的白云。偶尔抬头,有飞机从天空掠过。张诗幻朦胧地想:那小小的东西,里面怎么能坐人呢?

2006年,张诗幻开始外出打工。她辗转到珠海、广州等地,但都因为学历太低,只能在流水线上工作。从南到北转了一圈之后,张诗幻又回到了老家桦皮厂镇中原村。

打工生活的磨练让张诗幻不甘平淡了,为什么我那么早辍学?为什么我就该待在这个村子里,与泥土打交道?张诗幻下定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再喂鸡的时候,张诗幻的手上多了本英语书。兴之所至,她还给小鸡们取上英文名字。晚上抓它们上鸡笼的时候,她就对着小鸡叫:“Mike,你最不听话了!Mary,鸡笼在这里!Jarry……”张诗幻还学会了“天空”、“飞行”和“空姐”等英语单词,她看着蓝天白云,想着飞机……

2007年6月,张诗幻在过期的《吉林晚报》上看到一则消息:在两年内,航空公司对司乘人员将放低要求,打破户口限制,学历放低;特别是空姐,只要具有亲和力、流利的口语能力,气质高雅,农村姑娘也可报名竞聘……

空姐!这个像天一样高远的词语,真切地撞击着张诗幻的心扉。也就在这时,她的心里第一次种下了空姐梦想的种子!

嘲笑、汗水和一个飞翔的梦想

张诗幻比对了一下自己的条件:身高1.69米,长相秀丽,基本条件具备了。她甚至想,在自己正为将来迷茫时,航空公司有了这项政策,这该不会是为我准备的机遇吧?此后两年,不管在什么地方,张诗幻总以在报纸上看到的对空姐的要求来锻炼自己。

首先是讲普通话。张诗幻最打怵的就是她的口头禅。在广州打工的时候,这些口头语常常惹得人发笑。再说话的时候,她每句话都字斟句酌,不让它们溜出来。

其次是穿高跟鞋。为了适应,她用打工挣的钱一口气买了五双高跟鞋,天天穿,时时穿,连洗澡出来也都不穿拖鞋……有一次下地干活,张诗幻穿着高跟鞋,昂头挺胸,迈着碎步走路。结果,由于鞋跟陷入泥土太深,她一迈步就失去平衡,一跤摔在黑土地里,脚踝也扭伤了。

2009年3月,张诗幻被介绍到外省做超市保管员。周末的一天,她意外地在一家职业技术学院门口看到《空乘班常年招空姐》的启事。培训班专门为航空公司输送空乘人员作准备,考核合格后能获得中专文凭。

张诗幻动心了。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又借了些钱,瞒着父母和同事悄悄报了名,参加晚上和双休日的培训。

真正接触这个行业,张诗幻才知道,空姐并不像她所想的那么简单——除了普通话和英文口语,还有各种更加严格的要求。

第一课是微笑。老师要求学生每个人练习笑容时,嘴里都要咬着一根筷子找感觉;嘴角的微笑还算好练,难练的是眼睛的微笑。苦练了几天之后,张诗幻第一次发现,自己竟然不会笑了……

在培训班练习站姿时,学生需要穿着5厘米高的高跟鞋,头上顶一本书,两腿膝盖间夹着一张普通白纸站立。开始张诗幻站一个小时便大汗淋漓,老师不得不让她出列休息。但张诗幻不甘心,没事时就自己练习。常常几个小时站下来,腿已麻木……

所有课程中,张诗幻最怕的就是英语口语。为了学好口语,几乎每个周末,她都出现在各个大学校园的“英语角”。最开始时,几乎没人能听懂她的“中原村英语”,张诗幻不断给自己打气:“不怕不怕,没人认识我!”这种勇气,还真的让她的口语水平提高很快。

但即使如此努力,在第一次的口语测试中,张诗幻还是因为发音不标准失败了。从那以后,张诗幻为了不影响宿舍同学休息,每晚都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听广播跟读。有一天深夜,她正在专心诵读,学校的保安带着两个男生突然出现在她面前,把她吓了一跳——原来,学校的学生每天深夜听到断断续续的读书声,都以为闹鬼了……

在这种魔鬼式的训练下,张诗幻在二年级时通过了口语测试。2011年4月,张诗幻如期结业。

微笑、优雅,从村姑到空姐其实就这么远

毕业后,张诗幻进入实习期。2011年6月,南航“空姐新人秀”大赛正式开始。比赛首次打破学历和户口限制,但新加入的跳舞环节让张诗幻犯了难,她以前从没学过。张诗幻开始找老师。

由于是半路出家,张诗幻连劈腿都困难。老师走到她身后问她:“怕不怕痛?”张诗幻硬着头皮说:“不怕。”老师把手搭在她的腰上突然用力一按,张诗幻“啊”的一声惨叫,腿是劈开了,可是怎么也起不来了……经过几个月的魔鬼训练,张诗幻的舞蹈也跳得有模有样了。

2011年10月,“空姐新人秀”的比赛只剩下成都和广州两个赛区了。张诗幻怀揣着母亲借来的钱乘飞机飞到成都。

在比赛中,因为被考官目测腿部长度不够,张诗幻惨遭淘汰。她不服气,又辗转到广州,再次报名。

经过层层选拔,张诗幻一路闯关成功。为了扬长避短,她特意挑了一件小一号的衣服来穿,这样腿就显得特别修长。让人惊喜的是,在她最担心的这个环节上,竟然奇迹般闯关成功。最后,张诗幻从3000多名选手中成功晋级60强!

2011年12月16日晚8时,南航“空姐新人秀”的60名选手参与电视晋级赛,围绕30个空姐席位展开了最后角逐。张诗幻纯真的笑容、朴实的语言打动了评委,成功入围。一个评委给出了选择她的答案:“她不是样貌最出众者,但她的笑容最真,在聆听和表达时的眼神和动作很自然,话语亲切,这是一名空姐的必备素质。”张诗幻,是唯一拥有农村户口,没有正规大学学历的准空姐。

2012年3月26日,尚未接受过公司正式培训的张诗幻,随南航老总去北京参加央视的颁奖典礼。公司提前给她发了南航制服,特批她在广州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实习。当飞机起飞的那一瞬间,张诗幻才真正能够静下心来观赏窗外的风景。机窗外白云缭绕,张诗幻仿佛置身于仙境,禁不住喜极而泣。是呀,从地上到天上,这一步她整整走了六年……

生活是一棵长满了各种可能的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唯一能肯定的是,只要你怀有梦想,永不放弃希望,“可能”就一定会变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里约残奥会乒乓球冠军刘静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1557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八七年,刘静出生在徐州一个小县城的普通农民家中。这个贫瘠的家在婴儿长到十个月时再次经历晴天霹雳:刘静患上小儿麻痹症。母亲含着泪,把年仅六岁的女儿送入徐州邳州市“希望之家”,冀望这个由瑞典慈善基金捐助的小儿麻痹症民间福利机构能为女儿撑起快乐的童年。

刘静成为“希望之家”的学生后,迷恋上乒乓球。日也打、夜也练,结果在小家伙九岁时,在一次无意的课间训练中让教练相中,自此步入乒坛。

由于长年蹲坐在轮椅上练球,刘静的腰部伤势不断。

惠广荣从女儿六岁陪练到十九岁,自嘲是当年“希望之家”眼泪最多的老妈。“一看见她练球,我就哭,她的腰在前年一年做了五次手术,最严重的一次在医院住了三、四个月,疼得不能说话,连她自己都掉眼泪,我女儿从来不流眼泪的……”惠广荣说着说着就哽咽了。

赛场外,妈妈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的好闺女:“孝顺”。回家从来不提训练的辛苦种种,从来不提腰伤,从来不提压力,反复问的就是,爸爸妈妈的身体都还好吧。

乖女儿快回家了,惠广荣却不打算给准备好吃的,原因是女儿很节省、一花钱就嚷嚷,对零食不感冒。“不买吃的,哎呀,那我就买花吧”,这位曾经眼泪无数的母亲终于笑开了。

8年前,当刘静刚开始打乒乓球的时候,她是1级重残,8年后,刘静的残疾程度降到了2级。打乒乓球不仅有助于刘静身体机能的恢复,更使她形成了勇于进取的性格。比如,她盼望着自己能像中国乒乓球队的健全运动员那样在国际乒坛叱诧风云,成为乒坛数一数二的残疾人选手。

只用了19分钟,刘静就赢得了她在本届残奥会乒乓球女子单打比赛的首场胜利。坐着轮椅离开赛场时,刘静高兴极了,她不住地向热情高涨的观众挥手致意。

其实,作为一名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刘静能握住球拍就非常不易,更不要说挥拍击球了。8年前,12岁的刘静在医生的建议下开始打乒乓球,初学乒乓球的经历对刘静来说充满了苦涩,球拍握不住,胳膊又总是在球台上磕磕碰碰,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那时,刘静从未有过参加比赛的打算,至于夺得奖牌乃至冠军,更是连想都不敢想。

体育锻炼对身体机能的恢复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尽管吃了不少苦头,但在短短的几个月之后,刘静就发现,打乒乓球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了变化。

“上肢的运动能力有了明显改善,握住乒乓球拍再也不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刘静很兴奋。

尝到甜头后,刘静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她开始把以前自己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付诸于行动。

从此,在完成学业之余,刘静就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打乒乓球上,她相信自己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2005年,在得到专业教练指导后,刘静的乒乓球水平更是突飞猛进,她先后在远南运动会和亚洲残疾人锦标赛上夺得冠军。

现在,获得地区性比赛的冠军已经不能让刘静满足了,她将中国乒乓球队的王楠、张怡宁等世界冠军奉为偶像,她盼望着自己也能像她们那样,成为世界最顶尖的选手。

但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的水平却远不能同国乒队在世界乒坛的地位相提并论。刘静的教练介绍说:“残疾人乒乓球一直都是欧洲人的天下,中国直到2000年以后才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但从整体实力上来说,中国残疾人乒乓球运动的水平还处在追赶欧洲的阶段。”

但刘静并不因此而气馁。

“我会一场一场打好这次比赛。”说起对本次残奥会的目标,刘静很是自信,“我希望拿到一块奖牌,我相信自己的实力。”

1.2016年里约残奥会冠军柳萌意志坚强的故事

2.残奥会冠军“假小子”吴晴的故事

3.残奥会冠军盛玉红百折不饶的人生故事

4.残奥会冠军唐雪梅夺冠背后的故事

5.2016年里约残奥会冠军陈君飞自强不息的故事

6.三届残奥会冠军侯斌讲述自己坚持信念的故事

7.2016年残奥会冠军彭秋萍奋力拼搏的励志故事

8.2016年里约残奥会冠军成姣走出大山的故事

9.名人故事:2016年参加里约残奥会的14岁小将徐佳玲

10.残奥会冠军王晓福的人生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经典励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04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博大浩瀚的中华文化中,有许多励志成语故事,它们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引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的心灵共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勇敢地面对逆境和挫折,创造出了奇迹,这些励志成语是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经典励志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1)【映雪囊(náng)萤】

在古代,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2)【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4)【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着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7)【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的意思: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现在我们用来形容一个人谦虚、好学,真诚地向别人提问请教,不耻下问。

(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叫景岑(cén),号招贤大师,人们称他“长沙和尚”,他经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起来,向他提了几个问题,大师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儿,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到:

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意为“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9)【开卷有益】

“开卷有益”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打开书本,总有益处。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着,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着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的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日: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外国名人的励志小故事4:纪雷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法国名画家纪雷有一天参加一个宴会,宴会上有个身材矮小的人走到他面前,向他深深一鞠躬,请求他收为徒弟.纪雷朝那人看了一眼,发现他是个缺了两只手臂的残废人,就婉转拒绝他,并说:“我想你画画恐怕不太方便吧?”

可是那个人并不在意,立刻说:“不,我虽然没有手,但是还有两只脚.”说着,便请主人拿来纸和笔,坐在地上,就用脚趾头夹着笔画了起来.他虽然是用脚画画,但是画得很好,足见是下过一番苦功的.在场的客人,包括纪雷在内,都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纪雷很高兴,马上便收他为徒弟.这个矮个子自从拜纪雷为师之后,更加用心学习,没几年的工夫便名扬天下.他就是有名的无臂画家杜兹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刘德华励志故事

全文共 510 字

+ 加入清单

1982年,当时还在"跑龙套"的刘德华和林子祥、马斯晨、缪骞人等,一起在海南岛参加《投奔怒海》的拍摄。一次,几个人一起坐车去片场,刘德华为了给大家解闷,突然站起来说:"我唱歌给大家听好不好?"

马斯晨和缪骞人一听,都吓了一跳,心想:这小子胆子够大的,居然敢在林子祥面前唱歌!那时的林子祥,是当时香港乐坛的老大呀!看着大家惊讶的表情,刘德华没有胆怯,反而大胆地向林子祥说:"大哥,我就唱两首你的歌,你帮我指点指点,给提点意见吧!"

林子祥客气地微笑着伸出左手,做了个"请唱吧"的手势。刘德华亮嗓了,他用低沉粗犷的嗓子唱起了林子祥的代表作《分分钟需要你》后,车上的人都忍不住大笑起来。因为刘德华的嗓音实在有些滑稽。但林子祥没有笑,还夸奖说:"你的嗓子很特别,很有磁性呀。以后有机会,经常来我的录音棚里玩吧!"

其实,林子祥只是说了句客气话,可刘德华却当真了。回到香港后,他经常去林子祥的录音棚,有时候自己也抓住机会试着一展歌喉,全然不怕在大腕儿面前出丑。就在这一次一次出丑的歌唱中,刘德华得到了林子祥的指点和帮助,1985年推出了第一张专辑。

"我真是厚脸皮!"在多年后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中,刘德华说起这段经历时,这样笑着评价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短小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华盛顿化敌为友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27岁那年,身为上校的乔治·华盛顿(1732-1799,美国第一任总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率领美国军民赢得美国独立,被称为“美国国父”)率领部队在弗吉尼亚州的亚历山大市驻防,是当地最高军事首脑。

当时,弗吉尼亚州的议员选举进入白热化阶段,华盛顿也狂热地加入到选举战中,为他所支持的候选人助威呐喊。而另一位血气方刚的青年——威廉·佩恩,是华盛顿的坚决反对者,他四处发表演讲,批评华盛顿所支持的候选人,为此,两人结了怨。

一天,在一次集会上,他俩不期而遇,一番唇枪舌战后,双方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情急之中,华盛顿说了一些过火的话冒犯了佩恩。佩恩火冒三丈,恼怒地冲过去一拳将华盛顿击倒在地。当时,华盛顿的部下马上把佩恩团团围住,准备好好修理他一番,为他们的上司雪耻。就在部下准备痛下杀手时,华盛顿忍痛站起来,令人意外地下令他们跟他返回营地,一场流x冲突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华盛顿写了一张挑战书,派一名部下送给佩恩,约他到一家酒馆,为昨天的冲突做一个了结。

佩恩看了挑战书后大吃一惊,认为华盛顿是一位职业军人,约他做一个了结的方法肯定是进行生死对决。佩恩虽然害怕,但绝不想让人说他是胆小鬼,便做了最坏的打算,硬着头皮去酒馆赴约对决。

佩恩忐忑地赶到酒馆,一见华盛顿却傻了眼。华盛顿没带一兵一卒,也没佩带决斗用的长剑短刀,而是西装革履,一副绅士打扮。见佩恩进来,他端起桌上的酒杯微笑地站起来,伸手握住佩恩的手,很真诚地说:“佩恩先生,人不是上帝,不可能不犯错。昨天的事是我不对,不该说那些伤害您的话。不过,您已经采取了挽回自己面子的行动,也可以说我已经为我的错误受到了惩罚。如果您认为可以的话,我们把昨天的不愉快统统忘掉,在此碰杯握手,做个朋友好吗?我相信您是不会反对的。”

佩恩十分感动,紧紧地握住华盛顿的手,感激地说:“华盛顿先生,您是个高尚的人。如果您将来成了伟大的人,那么,佩恩将会是您永久的追随者和崇拜者。”

就这样,两个完全有可能成为仇敌的人冰释前嫌,成了好朋友。后来,华盛顿果然成了美国人民世代崇敬的伟人,佩恩更没食言,他至死都是华盛顿的忠实追随者和狂热崇拜者。

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一句六月寒。华盛顿的这种“复仇”方式,不仅体现出他过人的智慧,更展示出他海一样宽阔的胸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