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杜甫的作文精选三篇 优秀作文大全(推荐20篇)

成都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杜甫的作文精选三篇 优秀作文大全,欢迎大家的阅读。

浏览

735

作文

155

遇见杜甫作文600字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走进杜甫草堂,看见那一条条对联,一句句诗句,“故乡有弟妹,流落随丘墟。”

这时,一个中年人,满脸沧桑,甩着长袖走着,沉重而悲切。“杜甫?这是杜甫?是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诗圣?”我想到这,问到“你是杜甫?”他回答“正是”,现在他正经历安史之乱,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旁草屋中安居,在他的眼神中透出忧国忧民,悲愤,即使有草屋,美景的他,也只有时不时的欣喜。我不懂,从一个安史之乱逃出,游离几年,有居所有美景相伴,为何还忧国忧民?

没有解释,他走进屋内,铺开纸。提起笔,写起诗,时而提笔构思,时而含情挥洒,是我读不懂他的心,他眉宇间的凝重,眼闪过泪花,我思索许久,突然看到一张宣纸满是含情深意的毛笔字,坚定的笔锋,柔和的字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不知秋风瑟瑟吹破茅屋,忘记身处寒室,还为天下人所处之势所担忧,秋风残落花瓣,飞扬在空旷溪边,眼前一切忽远忽近,回望他一眼,眼神里还是忧国忧民、坚定。

我在他的雕像前,思绪万千,顿然所悟。年轻时考科举被小人所害,后在因爷爷官位做一个工部,一心图功名的他,就职与官位,才看到官场的黑暗,人民的悲苦,又因安史之乱,官职卑微被逐出,更使他具有远大的抱负,及忧国忧民的忧患之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之后开始了流离生活,更让他感同身受,他用诗来抒发他的情感。

还是懂他了,他拥有才华情谊错生在乱世,这是杜甫的不幸还是唐朝的悲,历史的车轮碾压下轨迹,他一个才子能够这般为天下人着想,想去改变,谁懂?别是一番滋味!

月如钩,锁清秋,留人醉,几时重。问君能有几多愁?我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游杜甫草堂的精彩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8月7日我和老爸、老妈一起来到了闻名中外的杜甫草堂,一睹大师风采,草堂共有三个门可供游客出入,我们是从北门进去的。外面是烈日当空的炎炎夏日,一进到里面却是湿润、凉爽的气息扑面而来,深深的吸上一口还有淡淡的书香呢!简直让人心旷神怡!草堂里的道路全是青石铺成的,路两边还有竹栅栏,一条长长的小溪顺着道路向前流走,小溪边地上、石头上全都长满了青苔,仿佛一个世外桃源……

还在遐想中就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工部祠,这里面共有三位诗人的雕像,中间的那位就是杜甫,他左边是陆游,右边是黄庭坚。那两位的诗都秉承了杜甫的风格。杜甫的雕像稍胖,因为这尊像是唐朝立的,那个时候以胖为美,但他本人是非常清瘦的。杜甫为逃难来到四川定居在这个地方,没有经济来源要靠朋友的接济才能勉强生活,所以最接近他本人的应该是雕像前面这块石碑上刻的那样,我们小学课本上杜甫的画像就来自这块石碑。

从工部祠出来看见左侧的屋子里收集了许多版本的诗卷,据说有些已经是孤本,很珍贵的!右边的屋子有许多小摆件,件件都透露着古代文化的气息;还有许多有关诗词、地理、文化、历史的书籍和音像制品,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有关于它的一切;更让人激动的是我看到了闻名遐迩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手法是那样的精细,成品是那样的精致、那样的高雅让我不禁想据为己有,可惜太贵了,一幅小小的双面绣就好几万呢!真是精品!

饱了眼福我们就来到了柴门,据说那个字是象形字:一个山、一个木、一把刀就成了,反正我不认识,而且很多大人都不认识,有意思!

穿过柴门就是一座小桥,桥上面刻着许多花、树、云、鹿等等,老爸说这座桥上的石刻都是从明代留下来的,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修补。站在桥上,聆听着小溪静静地在脚下流淌,张开手臂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杜甫一发感慨的样子,神奇!顺小道走着偶尔会看见一间间茅草屋,里面有做画的、修复古书的等等。

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草堂影壁,进到里面就看到左边是我国三代领导人来草堂的留影,其中有毛爷爷、邓爷爷、江爷爷等等;右边是外国领导人和文人墨客的留影,其中有英国的、比利时的、俄罗斯的、法国的等等数都数不过来。哇,我简直太骄傲了,没想到还能合那么多伟人站在同一片土地来欣赏同一样东西,哈哈,是不是很牛。

继续往前我们来到了浣花祠,里面有位女性的塑像,据说她是一个烈女。当年的杜甫到四川最先来到的就是她祠堂旁的古寺。穿过浣花祠里面就是盆景园、杜诗书法木刻廊然后就是茅屋故居:有客厅、卧室、厨房,里面的陈设都很简单,这也正好还原了当时的模样吧!还在想象就又听见导游阿姨说:我们现在来到了大雅堂……里面有十几位伟大诗人的雕像: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形态;表达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风格。佩服!绕过去我们就来到了万佛楼,这是为数不多的由八个圆形石礅为基石而建的佛塔。现在我们所看见的万佛楼是在原有的基石之上建造的,不仅恢复了当日的雄伟也更好的保护了那一段历史所留给我们的价值。

绕了一整圈没有一点倦意,反倒被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所吸引,不仅让人感叹他们太有才了:在那样的条件下都可以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词,而我们这一代人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出生又怎么样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思考中……

随着一声关门的声音,我们下了车,来到了杜甫草堂,买了门票,我们便走进了大门里面。

在杜甫草堂里走了许久,这里面的风景很好。当我走到了“大雅堂“前的时候,有座塑像——杜甫的像。杜甫正坐在一块石头上面,石像的右后面长着一棵开满花的桃树,而左后面却种了一排青竹。正座像显得杜甫很高大。

这座像,杜甫眉毛长得很浓,就在眉毛上面有着几条皱纹,眼睛睁得不大。在高高的鼻子下面长着两撇小胡子,下巴下的胡子长长的,闭着嘴,表情十分严肃。头顶上带着官帽,长长的脖子。他那长长的手臂一只放在自己的大腿上,另一只放在自己坐的石头上面。一条腿向外面伸着,而另一条却在里面。看上去,可真是被人刻得栩栩如生。

接着,我们来到了杜甫来到成都时在此修的茅屋故居,听一位老人说:“杜甫草堂坐落于成都涴花溪畔,占地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离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携家来到成都,在此处营建茅屋而居,称为‘杜甫草堂’,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有240余首,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想不到,诗圣不仅诗写得非常好,还十分辛勤学习。走进一个木头门,就进入了小院子里面,再到茅屋里面一走,里面光线十分不好,客厅只有两把椅子,一张像床而不是床的东西。

然而,我再走进了他的书房,一张写字的桌子,一个书柜,里面放着几本书,桌子上也有一本未打开的本子,一把很矮的凳子,就别无其样了,杜甫可真是一个俭朴的人呀!

走完了杜甫草,我知道了许许多多有关与诗圣杜甫的知识,他可真是一位勤奋好学,俭朴的伟大诗人,我们真的该向这位诗人学习学习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心中的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3 字

+ 加入清单

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我国人人皆知的诗圣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伟大诗人!

白雪国学课堂仿佛是一部时间机器,每一节国学课都是一次时间旅行,带领我们穿梭千年的历史长河,来到每一位伟人的身边,感受他们的儿女情长,感慨他们的忧国忧民,学习他们的崇高理想,赞叹他们的才华横溢,佩服的他们民族气节。

这一次,我仿佛亲眼看到了暴风骤雨中的一代诗圣——杜甫。一心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杜甫虽然是心存高远,但是不幸生于乱世。在经历了求官、贬官之后,关中大旱,杜甫为生存而辞官逃荒,历时一年多的时间,他辗转迁移终于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杜甫一家人终于有了栖息之所,在浣花溪旁建了一座草堂,即杜甫草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在这一座小小的草堂中创作出来的。阴历八月的一天,天公不作美,狂风怒号,屋上的茅草被卷起来,大雨如注,整个屋子一点干的地方都没有。亲眼看到自己的茅草被孩童抱走,自己的被子如同一片冷铁。这一切,杜甫都无能为力。然而,即使这样,他还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般铿锵有力的语句,这是从自己切身的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是咏歌不足以表达的。所以这时的杜甫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感。通过自己的苦难经历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劫难,“天下寒士”的痛苦。为自己所热爱的祖国而魂牵梦绕,放声大号!

忧天下之忧,乐天下之乐,杜甫一心想改变黑暗现实的理想感动着、影响着千百年来无数的读者,我也在其列。每当寒秋时节,风雨交加,我就会想起诗圣杜甫。

杜甫,今夜,注定为你无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给杜甫的一封信学生

全文共 874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先生:

您好!您很奇怪我为什么会写这封给您吧?告诉您,我可是您忠实的“粉丝”呢!哈哈,您一定不会理解“粉丝”的意思,这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就是崇拜者的意思,我,就是您忠实的崇拜者。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很多的诗句,可是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妈妈的引导下,我好像看到了黄鹂鸟儿在翠绿的柳枝间穿梭嬉戏,不时发出婉转清脆的鸣叫,而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明净广阔的天空……多么美的一幅画啊!从那时起,我就知道了原来古诗也可以象画那么生动美丽,同时也牢牢地记住了您的名字——杜甫。

上学了,我开始接触更多的古诗,课堂上是老师生动的讲解,课余时间是我们反复的吟诵,作为一所诗育特色学校,我们学校特别注意古诗教育。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我对古诗的了解日益加深,并渐渐沉迷。我背诵了大量的古诗,象您写的诗我大部分都会背呢!但是,在理解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很困惑:为什么有些诗很浪漫,有些却很残酷;为什么有些诗很快乐,有些却很悲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老师在讲解古诗时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每首诗的诞生都有它的背景,都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下真实情感的反映。象杜甫、李白、陆游、李商隐等等,这些诗人生活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理想和追求,因此,他们写出的诗句就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内涵,但他们都称得上是伟大的诗人……”于是,我开始对这些诗的背景产生了兴趣,试着开始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

我首先开始了解的,当然是您了。

这时,我才理解了您的诗句中的各种情感。《春夜喜雨》中的闲情逸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欣喜若狂,《三吏三别》中的愤怒无奈……这些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您在当时真实的心情啊,您在用您的笔抨击社会,弘扬正气,用您的方式和黑暗斗争,您无愧于“诗圣”这个称号!

杜甫先生,您是不幸的,因为您生活在那样动乱的时代,但您也是幸运的,您因为您的诗被后人世世代代敬仰。我多希望您生活在我这个时代,那样您的诗里一定不会再有那么多的悲哀和愤怒,您会用您的笔歌颂我们这个美好的新时代,为后人留下更绚丽的诗篇。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偶遇杜甫作文4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没什么事,就上街走走吧!我思索着。

来到大街上,人来人往,突然,我撞见了一个身穿古装的人。“小孩,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他低下头,询问道。我一一地作了回答,不过我问道:“你是谁?”他答道:“杜甫,字子美。”我差点跳了起来,怎么可能!怎么是大诗人杜甫!见我不说话,他又说:“我见地上有条裂缝,就过去看了看,哪知一不小心就掉了下来,就到了这里。有诗为证‘不知地缝何处来,杜甫不慎掉下来。无人知晓通何处,原是天宫让人来。’”

这时传来“咕噜、咕噜”声,“今日还不曾用餐,故肚中饥饿难耐”杜甫摸了摸肚子尴尬的说道。我把他拉进一家饭店,点了几个菜,要了一瓶酒,一边吃一边谈论诗文。杜甫提到,他最崇拜的诗人是他的朋友李白,我点头会意,的确,李白诗文造诣极高,每个文字都出神入化,让人读着读着便身临其境。杜甫又问道:“现今是何朝代?”我便向他讲述现代史,他听着听着,时而情绪低落,为中华民族遭受的灾难而哀叹;时而情绪高昂,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骄傲。

我们就这样聊着,突然,一阵头晕目眩,杜甫消失了,我也清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虽然是梦,但杜甫的气度跟才华,让我深深的折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杜甫传读书笔记

全文共 1797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到大,阅读学习了不少杜甫的诗词,曾以为他是个如李白一样旷达洒脱的热血文人,后来发现他也是忧国忧民的现实诗人。杜甫的诗称为史诗,当之无愧,他的感情心志总是和国家危机、民生痛苦胶漆般地结合在一起。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杜甫从小就是一个好学之才,7岁时就已经开始吟诵诗歌,“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当时刻苦学习、努力进取的真实写照。就像一句话所说,成功的花朵开在有准备的土里,这为他以后的创作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过得是跋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先是由北方南下去游吴越,后又向北游齐赵。曾经先后和苏源明、高适等人呼鹰逐兽,打猎取乐,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天宝三载,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遇。

《饮酒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一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筳。

杜甫与李白相遇相知相识相惜,二人畅谈人生,相见恨晚。杜甫此时在政治上不得意,生活上也穷困潦倒,所以看不到未来生活的出路,他在被李白豪迈洒脱的风度和才华横溢的诗篇吸引的同时,也被他学到求仙的生活所感染。杜甫对李白的那种追求自由、狂放不羁精神的赞赏与敬佩溢于言表。

35岁以前,是杜甫读书和漫游的时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意潇洒的时期。

二 、困居长安时期

读书开始走向现实主义,是从困守长安开始的。

杜甫出到长安,漫游时代的浩方情绪还没有消逝。但等到他和长安的现实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也就逐渐收敛,这中间他对于过去自由的生活感到无限的依恋。所以他的长安前期的诗反映出一种矛盾的心情。但他知道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但都未成功。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杜甫曾经想到退隐,但他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地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于是他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仕途的失败使他能客观地认识统治阶级的腐败与堕落,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更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从而在中国诗史上留下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现实主义杰作。

从35岁到44岁,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唐王朝从此以后由盛而衰,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深重,一片风雨飘摇的景象,而杜甫也亲身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流亡、陷贼、在皇帝身边任左拾遗、出贬华州、荒凉的洛阳道上、秦州几句、入蜀的行程。

因为他的屡遭贬斥,使他能够多次获得深入广大贫困人民生活的机会,他看到了社会中的各种悲惨景象,他同情受苦的人民,他号召人们奋力征战以保卫国家民族的安全。他一方面同情人民,大力揭露兵役给社会造成的黑暗景象;但另一方面还是积极鼓励广大人民去参战。于是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

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陷贼与为官时期,在这一时期,杜甫的创作可以说是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 、漂泊西南时期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从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杜甫离开了哀鸿遍野干戈扰攘的中原,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漂泊西南”的生活。

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但不论生活上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在漂泊期间的十一年内,他写了一千多首诗。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还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诸将》《秋兴》等作品。

杜甫年仅59岁,“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是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给杜甫的一封信敬爱的

全文共 325 字

+ 加入清单

诗圣杜甫

你好!

您可能不知道,您在我们这个时代可是出了名的诗圣!您留下的诗都是我们这些小学生必背不可的。

但您知道吗,我们现在的科技非常发达,你们那时候用毛笔写字,我们那用钢笔、铅笔和圆珠笔等笔写;你们烧水用火,我们用煤气或天然气;你们放风筝踏春,我们看电视玩电脑;你们学习只是读,我们还得用多媒体学呢!

现在,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但是我要告诉你,世界上没有鬼神,你们那时候就是迷,不下雨,就祈雨,我们呢,可以人工降雨。你们坐马车、骑马,我们开轿车、骑自行车。我还要告诉您,地球是圆的,太阳不管什么时候离人都是一样近的。您和李白合称李杜,不过您是在唐末,他是在盛唐时期。现在社会还有很多高科技的东西,就不一一和您说了,等到我发明好了时空穿梭机,去找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杜甫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烟绿从历史的深巷中飘来,带着阳光,拢着月光,向世人倾述着那如日月一般的伟大人物,一字一句,都在心田绽放光芒。而杜甫,无疑是那最炫耀的一环。

人生的际遇若一直平步青云,那人便也易陷于颓丧;而坎坷的经历,虽然带给人不幸,却也仿佛那一潭沉静的死水中注入了新的注力,焕发夺目的光彩,请停下你匆匆的步履,望望杜甫遗留的脚印。

庭院八月枣梨熟,瞧,那茂密丛中展露的人影,可是少年的杜甫!他健康,而又有才华,更是拥有无忧无虑。“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中年的杜甫跟随着世俗的陀螺,也终无法画圆自己的人生。“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谁能料想晚年的杜甫竟是如此的凄惨,那个昔日英气勃发的少年哪儿去?

儒家倡导“君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很容易,穷则独善其身着实不易,更能可贵的是穷困时不忘心系天下: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若没有吐纳日月的胸怀,又何能有如此广博的爱心?你让世间的狗苟蝇营者低下头,你的人格在那一刻上升到九霄层上。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难道不是对你的大道希音?

你无疑是一面镜子,一面映照大堂帝国的明镜,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本质,一切都是那么真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你看到了那漫山遍野的累累白骨,你那枯骨凸现的眼眶里滚出两行清泪,你在质问,那累累白骨上原有的生机到底哪儿去了呢?

“偏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男儿的性命犹不如那春风吹又生的草芥,与其忍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撕心裂肺的痛,便不如生个女孩儿,嫁给比邻,还得时时相见。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在那个穷兵黩武的年代里,只有“丰功伟绩”,哪怕是亿万百姓的性命堆积起来换得的一份荣耀,有何不可?于是,你觉悟了,百姓的眼泪只会滋长统治者的骄傲,你劝世人莫把枯眼哭泪眼。

然而,读杜甫的诗作,又怎能不潸然泪下。你那枯眼里流出的清泪,虽不能洗去尘世的污秽,却滴落在千秋后代世人的心中,荡涤人们心灵上的那层尘埃,滋润善良与良知的幼苗,茁壮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高考作文万能素材之人物篇-杜甫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1、从你的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我读出了你的心胸之开阔,襟怀之豁达,志向之高远,我读懂了站在山顶上的身姿才是潇洒,把众山饱览于眼底的感觉才是快乐。于是从此我便有了凌云的志向,于是在我自己的心中,便有了一种充满了自信的豪爽。

2、当一句“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一次又一次地浮现在眼底,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着用怨恨织成的衣衫,用愁苦覆盖脸面的你、你的脚步里透着沉重,你的举止中饱含压抑,你的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对世道的无奈与不满、令你愁苦的不是自己的窘迫,而是百姓生活的艰难;令你担忧的不是自家的一日三餐,而是整个国家的危难、于是,在我心目中,“无私”与“伟大”两词已悄悄的跟定了你。我为你的才高八斗却不得重用感到惋惜,我因你的凌云壮志得不到施展而感叹;既然上帝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你,又为什么让你在悲哀无奈中死去?既然你带着不凡的气质来到世间,却又为什么只因贫困就匆匆离开人世?皆大悲哀!

3、他的一生都被流亡,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抓住盛唐的最后一缕余光,就被离乱的秋风,吹往落木萧萧的江畔。

皇帝和宫城已在侧身时渐次远去。十年客居,连同迟开的牡丹,一起被经年的雨水冲淡。当百姓的血泪最终融汇于战火,天地间只剩下踉跄的步履,辗转于破碎的山河。辗转于饥饿和病痛,展转于旅途的满目疮痍的忧愁。异乡的屋顶洒满月光和露水,露从今夜白,白发连着秋草。而秋草,秋草瑟缩于一个人的消瘦。

只有草堂在蜀中等他,这世间唯一的栖息地,将在宿命中迎来一个漂泊者的孤独灵魂。他不再是一个诗人,他只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妻子无助的泪眼里,承受着稚子新亡的巨大哀伤。

并承受着命运,或被命运摆弄的结局。一个用身躯支撑着王朝的人,却被堂上坠落的瓦片击伤,一个一生热爱祖国的人,始终被祖国遗弃。

没有什么再能够拯救,包括笔端的千万间广厦,也将注定坍倒。所有的泪水朝向一个褴褛者滂沱

但他已无法看见一个时代的辉煌。最终依赖于歌吟,也最终于湮没于歌吟。

4、当读罢你的《春夜喜雨》,我发现,原来在你的人生中还有愉悦欢乐,是啊,你是热爱生命的,热爱自然中的一点一滴,但黑暗的社会世道偏偏摧毁了你平静的心,世道不允许你有快乐,战争不同意你活得洒脱,一切的一切切断了你与快乐之间的绳索,更是悲哀至极。

你是如此遥远又是如此逼近,你是如此神秘又是如此平凡,你用悲苦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却在用诗章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在你的人生之路上,忧愁、痛苦把你的人生道路弄得坎坷荆棘,但你留在文学史上的印迹却是处处充满了鲜花与赞语。无奈,愤恨磨灭了你生活的信念,但你的不朽的灵魂因你的诗而永远有青春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遇见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902 字

+ 加入清单

“李杜诗篇万口传”,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在读杜甫的诗。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杜诗,亦或喜欢上杜甫这个人。当杜诗受到了历代诗家“奇才奇气”、“立言忠厚”的赞叹之后,多数现代人倒觉得他为人太消极,所作之诗风格太沉郁,太消沉。

那么,杜甫果真如此吗?

是,却也不全是。离了沉郁便不是杜甫,可他的一生又怎是区区“沉郁”就能说尽的呢?张爱玲曾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或许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如果你读过青年的杜甫,或许便能理解那份沉郁,那种一个人对一代江山的守望。它注定是满腔悲凉。

想便知:他打小就老是哀叹,感伤吗?并不是,年青的他有他的拏云壮志,直指那个时代一个青年至高至伟的追求。他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现实偏偏不如他的愿---昏君当道,奸臣掌权,战火频仍,国破家亡。现实可曾给他退路吗?没有!他眼中,所见之处,满目皆疮痍。哪些“朱门酒肉臭”的人又哪里会知道,贫穷的人在粮食收获的季节都会发生变故,致使“贫窭有仓卒”。杜甫何尝不愿做一个畅快的诗人?但残破的江山,总争着入他的眼里,然后又流泻在他的笔端。

由少壮入残年,他的足迹踏遍河山,却也没能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面对牵肠挂肚的苍生,只有无能为力。何不放下呢……这便是当代人们要问的吧。当现实令人绝望时,陶潜、太白、东坡都选择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然而,或许是在受儒家氛围熏陶的家庭中长大,杜甫被深深地印上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印记。他所选择的,是在尘世间继续浮沉。无论是“常恐死于道路中”,或是处于“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尴尬处境。他始终无法释怀,无法撇开他心心念念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明苍生。

有人说杜甫愚忠,即使心中念着苍生,试问又有何人能知?何人能晓?可悲的正是,无人知,少人晓。甚至连他本人也感慨“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作为区区一个诗人,他的声音何其微弱。诗中的呼喊只能随着世事的秋风飘荡、湮灭。可他,仍用仅存的,微薄的一丝盼望,支撑着从青须乌发到苍苍白发。

我们既渴望有人代表义理和公心,却又对“知其不可而为”的坚守不屑一顾。是现代人太过苛刻了吧。

于天地苍茫间,于高台楼阁上,我遇见了一个,背影寂寥却顶天立地的杜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杜甫改变了我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

在浩瀚无际的历史苍穹里,有那样一位被称为“诗圣”的诗人,以他的笔毫为武器,为天下人民而战争。他用血和泪谱写的史诗,改变了我,他就是唐代中晚期伟大的诗人——杜甫

可以说,他的一生是短暂而辉煌的,他那不与恶人同流合污、忧国忧民的精神将永远留存于世人的记忆中,一寸一寸,生出坚硬的根。

他原本生活于开元盛世,过着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他的后半生,充斥着战乱与忧愁。奸人李林甫当权,杨国忠谋变,又遇上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点——安史之乱。就在这时,他没有逃避纷乱的现实,而是拿起一支沾满浓墨的笔,批判着这当下乱状,谱写了一首又一首不朽的诗篇。“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他的瞳仁中闪烁着火焰,立志为国家的再次统一,为人民改善生活的希冀,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狂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对这腐朽的黑暗政局的无情批判。也许,他无数次想过:“什么时候这世界才能人人平等呢?对,我决不能与官僚小人同流合污,我要以我的笔为武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战!我决不能放弃,决不能让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改变了我,使我更加为他人着想,考虑大局,洁身自好!

也许,他心中的夏荷没有开出绚烂的花朵,没有让社会现状变得舒缓,没有让人民得到慰藉,但是我知道,就凭借着他的忧国忧民,他的洁身自好,他的勇敢坚毅,青史留名,足矣!

杜甫改变了我,使我与他心灵相通,为他人着想,坚守自己的原则,也许只有这样,人们的心中才能长成一棵人格的参天大树,一寸一寸,生出古朴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杜甫人物传记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本文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杜甫《石壕吏》鉴赏

全文共 2686 字

+ 加入清单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杜甫《石壕吏鉴赏“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也许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许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妇低声哭泣。“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一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试想昨日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儿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是何心情?诗人作何感想?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子,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是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毫无概念化的感觉。诗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矛盾双方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又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他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又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看杜甫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5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以来,我都不怎么喜欢杜甫,或者说,对他不怎么感冒。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李白的洒脱乐观。但最近我对这个忧国忧民的老人起了一些兴趣。

从现实角度讲,杜甫之于这个世界,仿佛除了流传下来些好诗以外没有其他贡献了。他尽管可以讲出人民大众之苦,但他既不是帝王,又不受宠,他并不能改变什么。他不是权臣,不能施展心中的报复;他不是圣人,不能以自己的观点说服别人;他也不是高僧,不能以佛教感化众人;他不是将军,收复不了失地,扩张不了版图。他不过是一个在动乱的时代忧愁的人,是一个潦倒、落魄又不得志的穷酸文人。他文采好,但不能当饭吃,他挣钱少,但看到人民的艰苦还是会觉得太多。君王不重视他,他还是要追随,永远伴着希望和期待一路追随。总之,他很痴愚,也很顽强。

杜甫只与李白相遇过一次,但这却让他念念不忘。

在任何时候杜甫对这个世界都不会放弃,他会自然而然地想对这个世界负责,这是他的本性。他看了太多苦难。失去了官位,他着急不能救黎民于水火,朝廷昏暗龌龊,他不放心丢下君王独自离去。他在官宦仕途中奔波,在祖国大地上奔走,他目睹并感悟着人民疾苦,发出了"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凉的呼喊和"大庇天下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叹。这就是忧国忧民更甚于忧家忧己的杜甫。而李白则不然,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战乱并不频繁。李白也曾看过官场的黑暗,但他选择的却仅仅是远离政治,这很大成分上来源于他潇洒不拘的性格。杜甫胜过李白的地方在于,他批判社会的目光不紧紧盯着上层,他同时也在观察着下层。

杜甫这个人还真是深沉,他的大气是很少有人能比拟。并不是像“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的傲气,而是心中装下大千世界,于厚土之中深深扎根,始终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他对百姓命运的关怀,对民生疾苦的描写,处处都有他所遭受的痛苦渗透在里面,这样写出来的诗歌,它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这或许就是他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圣”和“诗史”的原因吧。

这样喜欢自由的我都开始喜欢他了,我想不会有谁永远也不爱杜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巩义杜甫故里观后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自2008年起,我区以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为载体,以“素质教育”和“劳动实践”为主题,对全区中小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育。

金秋送爽,9月19日一早,我们回民一小六年级的学生们踏着晨光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巩义杜甫故里开展了主题为——爱我家乡,走进巩义的社会实践课程。

走进诗圣杜甫出生和少年时期生活的地方,了解杜甫卓越的诗歌成就,诵读诗人的经典诗歌,学习杜甫高尚的人格情操,引导学生们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学生们离开家长,跟随班集体参与课外实践活动,更有利于学生们开阔眼界,培养独立自主意识。

同学们走近诗人展区,游览了杜甫幼年成长的上院、三友堂、怀乡苑、万汇园,再现诗圣的成长历程和浪迹天下的旅程。’

接着带领他们参观了诗歌展区。这个展区通过立体雕塑与壁画展现杜甫的诗歌,还用投影来解说杜甫的诗歌。

在了解杜甫长安十年的悲惨遭遇之后,孩子们触景生情,不禁在心里默默吟诵诗圣杜甫那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虽然内在含义我无法理解,但诗人的爱国情怀深深的打动了孩子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我眼中的杜甫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大唐盛世王朝里,举世闻名的才子;他被尊称为“诗圣”,是因为他随意挥墨,也能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把一切尽可能地收录于他的诗卷中。我在漫长的文学长河中,找到他的试卷,翻开鉴赏,描绘我心中的他。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画画。不信?展开他的诗卷,你会看到《望岳》里描写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泰山的壮观景象,也能看见“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描写春雨的自然景观等。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亲自观察,再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景象。不然,又哪来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自然、清新,却又不失大气、洒脱?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感伤。怀疑吗?那请你继续打开试卷的下一页,继续沿着他的轨迹步行。不消多时,你就会看见“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悲伤之情溢于言表,也会看见“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这一类的感怀之悲呼之欲出。当然,他所感伤的诗句尚有许多,但论鉴赏,只上两句亦极佳矣。

在我看来,他的墨笔会担忧,也会感叹。两者合二为一,营造出一种全新的诗境。有问题?那就在诗卷继续找答案。打开后面的部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两句一并映入眼帘。细品此两句诗,他把担忧蕴含在其中,但又不忘了补上自己的感叹,可见他的复杂心绪。又如“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和“可怜后主还寺庙,日暮聊为梁甫吟”,此二句也点出了他的“忧”与“叹”:他“忧”国家灾难,却又“叹”刘禅无能也享受祭祀。这就是他的表达,把情感完美又恰合地融合在一起。

这就是我心中的他,一个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文人。我想,正因为他的墨笔够“神”,能传达情感,所以到今天,他仍被人们所称赞、惦记,他的作品也被拜读、喜爱、传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给古人的一封信杜甫

全文共 870 字

+ 加入清单

杜工部:

您可安否?我是敬仰您“诗圣”大名已久的来自21世纪的新新人类,正使用者跨时空件与您舒心交流中。

据我所知,您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您已毕生精力从事创作,写了有1400多首诗歌。你的文章大都是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是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号寒的悲伤生活;或是感时忧国,慨叹今夕。虽然,我生不在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安史之乱,但您以您委屈婉转,演绎着“国破山河在”,书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伤感。您可谓集大成者,这些诗歌无论是深度还是广义都是任何一个诗人无法比拟的`。是您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向空前高度的!

现在让我来解读您吧!

您是有多么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一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极富诗情画意。“丽”字写出了春天的山河特点,于是您又看着“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那时有多闲适多惬意的生活!

如此自然流畅的笔风,使我也不情不自禁地心情开始欢愉起来。

您是最怀旧的人。在《江南逢李龟年》中,偶遇老朋友李龟年,抚今追昔,如今“正是江南好风景”的环境下,看到以前的故友,眼前的落花,这怎能不让人心碎?一“落花时节”指代的就仅是春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吗?还是盛唐之意?故友相逢总是有很多话的,可到这里您怎么就没往下说了?或许你们的一切是尽在不言之中吧!

我还知道,您是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在《春望》中,我能读懂您如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茅屋为秋风所破,自己生活穷困潦倒,使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更敬佩那一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只关心到百姓生活,宁愿自己的生命去换取他们的幸福,这时多高尚的人格,多博大的胸怀啊!

又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处,“忽闻收敛北,涕泪满衣裳。”而后又“白日放歌”“青春纵酒”,唔不闻喜欲狂之纵情。您是个豪迈的大丈夫,诗歌心系人民的爱国者。

怒我直言,对于您这样的人才,遭此民不聊生之乱,无赏识之伯乐,真是生不逢时。又或许有应验“是造英雄”这古话,虽然您的人生不辉煌成功,但您也不失为是一英雄。或许我对您的解读还不够透彻,也请您谅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杜甫简介

全文共 413 字

+ 加入清单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3]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绝句杜甫扩写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时长好几年的“安吏之乱”,我终于回到成都,回到我的茅草屋,我十分欢喜。

早上,我一开窗,就发现柳树的枝头上,传来“叽叽喳喳”的啼叫。我一看,呀,原来是两只黄鹂在啼叫!它们好像在说:“多么翠绿的柳树,真好看呀!”

我又看见行白鹭正扇动她那双灰白的翅膀往云霄飞去!

我把目光往远处眺望,看到了西岭山,寻雪仿佛过了几千个秋天!这么厚的雪,使我感觉窗户都有那西岭山的千秋雪。

门一开,我就发现门前离这儿这万里的东吴船。

我把这些景像联想起来,感觉到了春天的到来。光阴似箭,我突然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妙笔生花,写下了一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和杜甫有个约会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64 字

+ 加入清单

读诗如见人,可我更想见到真人,来一场约会,看看气诗人,是否名不虚传。

坐在桌前,思绪渐渐紊乱,我的意识开始变得模糊,恍惚间听到有人在唤“姑娘”。我逐渐睁开了眼睛。只见山树翠蔓,空谷流响,我站在宏伟壮观的五岳之首——泰山上。思绪正被着雄伟的泰山深深吸引。只闻“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寻着声音望去,只见一头乌黑的长发,在风中飘絮,却怎么也现不出凌乱。两眼散发着光芒,俯瞰着五岳之首,彰显出年轻的气盛。这正在赞诗的不是杜甫还能是谁呢?我走了过去,看着山下被沉雾遮住的山峰,不禁赞叹道:“果真是一览众山小啊!”杜甫像是听到了我的声音,那乌黑而又坚定的眼神望向了我,转身离开了这里。我拿起行李,快步跟上了他……

“您家庭环境优越,7岁就会读四书五经,写诗更是不在话下,本可以在家乡当个教书先生,为什么偏偏要来到京城,为朝廷奉献呢?您看看您现在,在朝廷被那些奸臣诬陷,皇上不重用您,到现在只能在这江湖漂泊,乃刀就不感到后悔吗?”我忍不住问他。他转头看向了我,那坚定的眼神染上了些许愠怒,颇有责怪的看着我,没有说话。我意识到自己言语的过分,低下了头,不在说话,可我心里实在为先生抱不平。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一转眼十年过去了

我和先生再一次的来到了京城,我搀扶着先生,他那双腿因为寒冬烙下了病根,已不能平稳地走路,那头乌黑的长发,也染上了岁月的白暂,面色也变得苍老,可依旧壮志山云。我们走向前,只见四周荒无人烟,街道像是港刚经历了战争,不成样子。我感到手中有股强大的力量,只见先生挣开了我,瘫倒在地,深吸了一口气,哀叹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看着先生忧伤志碎的神情,我不仅为他感到忧伤,心中的不满又再次萌发,但转念又变成了无奈……

我和先生的旅行还在继续,我问先生,这一生可曾后悔过,先生背对着我,望着破碎的山河,仰天长笑,那笑声带着嘲讽,然我不禁感到心寒;些许我从先生的眼中看到了清澈的泪光,但那泪光很倔强,一直呆在先生的眼眶里从未流下…先生渐渐走远,我的脑海还一直等留在刚刚的画面…

人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坎坷的岁月,悲情一生的见证,或许生活的苦难我们无处可躲,单身怀志向努力去做就无愧结果。

眼前又顿时一黑,脑海中还停留在先生那双泪眼。梦醒了,但我和杜甫的约会从未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将记住杜甫作文

全文共 1360 字

+ 加入清单

碟中一芥灯草不住地烁烁,光影缱绻。

外面铺卷着暴雨,寒气从檐顶的破洞袭入,吹得这瘦弱的光火险些熄灭。园里黒黢黢的,隐约能看见蒿藜的轮廓——肆意倡狂地卧伏在角落,像是在潜滋暗长。

刚经了洪灾,十日煎熬,他早已顾不上这些,桌上是耒阳聂县令送来的烤牛肉,常言道饥不择食,更何况面对美酒佳肴,他不停、不停地咀嚼,重获新生般的。他觉不出饿意了,但也不饱,不知过了多久,他还剩最后一壶酒。酒浊而烈,一口饮下,辣入心肺,灼穿胸腔,他望了眼天——被破残的房檐割作了一条参差不齐的灰线。他有些迷茫,自己在干什么?是在为大难不死而开心,还是在为这顿佳肴而感动?人已年近六旬,头发白尽了,身体也愈渐虚弱,可自己似乎还是一事无成。“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多么嘲讽。乱世之中,自己竟对官业如此执著,一次次落魄,长年的奔波流亡,与妻儿分离。而这些年又为百姓写了许多诗,每一个字都倾注了血泪,像是用针刺刻在心尖上般的把它们作到了纸上。但统治者连横死街头的生命都漠不关心,又怎会为他这一介庸民的陋作所动呢?

屋里有些闷人,他不住地咳嗽了起来,声音嘶哑,像是要将心肺撕开。他眼前忽的模糊了,呼吸也变得艰难。刹的,他竟看见了妻儿的脸庞。“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上一次见面,已记不清是什么时候了。妻子的嘴微微张合,是唤了声他的名字么?泪水不住地往下流淌。他伸出手,想够住她们,却扑了个空,碎了这幻境。眼前,仍是空无一人,光火烁烁,光影缱绻。他默默拭了拭泪,“一个梦……罢了。”

恍然间,他有听见了一个熟悉的声音。慌忙起身,四下寻望,竟见故友郑虔捧着一坛酒,在桌上坐着。他赶紧迎上去。“老朋友!你怎么来了!”上一次见面,不知又是多少年前,而眼前郑虔竟仍是壮年模样。他感觉自己也年轻了许多,又回到了当年与友人买酒痛饮的日子。他笑了,向郑虔倾诉起思念与愁楚,笑着笑着,却又藏不住哀愁,流下了泪来。泪落入酒,其味甚苦,像是用这么多年的漂泊之苦酿成的。他醉了,却越醉越清醒,忆起多年前所作“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原来郑虔与自己早已阴阳两隔。

郑虔的声音消失了,紧随之是千千万万的哭喊声。那是无情的天地所辜负的百姓的哭声,从地面漫上,塞住他的耳喉,穿透他孱弱的躯壳,让他艰于呼吸视听。他又流泪了,自己还是没能改变百姓的命运。他真的醉倒了,一醉不醒。

他是杜甫,唐代著名诗人。他倾其所有为百姓的命运挣扎,他阅尽世态炎凉,一生作诗无数,却无人赏识,最终饫死耒阳,含恨离世。

已死去的杜甫也许怎么也想不到,他的诗会在千年后被称作诗史,广为传颂,而他自己竟被称作诗圣,名垂千古。他的一生坎坷艰辛,血泪熟悉着他白尽的枯发,饥贫蚀腐着他含泪的双眼。他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个以苦下酒,以血碾墨,妄想着燃尽自己的枯槁之躯,来照亮这黑暗社会的人。

苦难是杜甫的不幸,却是诗歌的大幸。杜甫短暂生命中的种种困苦,造就了他沉郁顿挫的诗风,造就了他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伟大人格,将中国文化引入了一个新纪元,彻底提升了诗的精神档次。我们应该欣赏杜甫,因为他以自己的血泪,书写下了无数掷地有声的精彩诗篇;我们应该感激杜甫,因为这个一生波澜坎坷的人,用双手在我们心头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让我们的民族有了直挺的脊梁;我们应该铭记杜甫,因为他支撑起民族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永恒不灭的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