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货币崛起纪录片观后感汇编20篇

反假币工作是一项工程浩大的日常系统工程,这需要银行工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反假意识,小编收集了货币崛起纪录片观后感,欢迎阅读。

浏览

2539

作文

697

《为了和平》大型电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光阴如白驹过隙,距1950年已过去了70周年,《为了和平》这部意义深刻的纪录片于2020年上线播出,向我们展示了抗美援朝艰苦的奋斗历程。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他们用宝贵的生命,顽强的毅力,视死如归的精神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在我们如今所处的“和平”年代中,也有更多的英雄们在为我们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拼搏着。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有着这么一群人——他们毅然奔赴前线。他们只是因为国家需要,所以他们在这,站在我们的背后,挡在我们前面。在这个2020年疫情横行的时代,也有着这么一群人——白衣天使,他们身着代表圣洁的白大褂,手上拿着各种手术刀,仿佛此刻他们也在战场上,与“敌人”所搏斗着,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守护这片土地上每一个中国人。

英雄精神代代相传,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处处都有着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处处都有着凯歌以行的英风浩气。江山不负英雄泪,且把利剑破长空!我们应秉承英雄精神,以英雄为榜样,让英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同心战疫纪录片第四集众志成城观后感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原本期待着无拘无束的寒假,和家人们团聚过年,殊不知撞上了天灾,新型冠状病毒突如其来,神州大地一片沉寂。

往年,我和爸爸妈妈都是回到老家,与一年多没有见面的亲戚团聚,围在大餐桌旁吃着摆满一桌,热气腾腾的年夜饭,饭后坐在客厅,欣赏春晚,一家人有说有笑,不时还可以听到窗外响彻云霄的爆竹声,大年初一初二去亲戚家拜年。而今年略有不同。

这位不速之客在华夏大地猖狂肆虐,听者闻风丧胆,触者命悬一线。西湖湖畔,天安门下,游人绝迹。短短几天时间,全国相继几个地区出现了它的身影。一时之间,人心惶惶,很多地区开始“封城”“封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医护人员前赴后继,赶往一线,只为托起生命的明天。在新冠面前,是他们冲到了一线,不畏艰难。他们,是人民群众的白衣天使,是抗病毒路上的逆行者。除夕夜,家家团圆,欢聚一堂。而他们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连夜出发飞赴武汉,支援抗击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高龄奋战在一线的钟南山,或许多少个日日夜夜没有睡觉,心中只有人民、国家,身姿挺拔,目光坚毅,他是希望的灯火。2003年,我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现在我们正经历着“新型冠状病毒”,前路虽未知,但勇者亦无惧。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灯火通明,各种机械开足马力,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因为早一分钟,就有可能提前一分钟遏制住疫情。

这个春节,他们比以往的春节更忙碌,任务也更艰巨。他们是第一道守卫生命的勇士,他们把病患从生死线上拉回来。他们交接的是生命,守护的是医生对病人救死扶伤的承诺。“他们是白衣天使,更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披上了一身载着使命的外衣!”

让我们向祖国各地依然坚守岗位的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武汉,我与你同在!众志成城,抗击肺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国旗照耀下,幸福成长,我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是系列纪录片《香港十年》记录下的在香港一间普通的幼稚园里举行的升旗仪式:五星红旗下,《义勇军进行曲》的国歌声中,孩子们庄严地行礼,郑重地宣誓,那坚定的眼神和稚嫩的童音,让每名观众都会油然而生出强烈的民族自尊和民族认同感。

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在1997年后出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轨迹将与父母一辈全然不同,从进园之初,他们面对的就是五星红旗而不再是维多利亚画像,在香港199家幼稚园中,升旗仪式已经成了孩子们最热爱的活动项目,其中的象征意义正如影片编导所指出的:“这意味着成长的信心和未来的生活。”

作为中央电视台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0周年特别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香港十年》由《十年见证》、《历练之路》、《和谐共处》、《活力充沛》、《背靠祖国》、《我的中国心》、《血脉相连》、《龙腾香江》等8个篇章组成,以寻常百姓、普通人物为主角,以真实情感为核心,以香港回归10年来的“变与不变”贯穿始终,用影像记录香港10年的风雨历程。对于彰显经过10年发展步入繁荣稳定的香港新形象,凝聚激发海内外华人的民族情感,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这是一次圆满的回首,这是一次充满希望的起航。”

香港10年,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10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以“一国两制”的模式将社会制度完全不同的两个地区统一于一个国家的内部,均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被称为“是一个高瞻远瞩的伟大创造,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创举”。实践表明,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国际地位的提高,成为香港顺利回归的首要因素;而中国政府在香港落实“一国两制”的决心及应对危机的沉着立场,更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10年中,香港的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身处其中的每一个香港人,和祖国人民一起感受到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切实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鉴史问廉》八集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71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鉴史问廉》这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8集纪录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廉政的脚步更加坚定,更加愿意自觉的向着清官、好官的目标前进。下面是yjb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观后感,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鉴史问廉观后感(1)

央视大型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通过拍摄跨度几千年的廉政文化史,通过一个个生动警醒的故事,展示在历史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观:“廉则兴,贪则衰”。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典籍《周礼》中提出的“六廉”概念,到魏征、包拯、海瑞、张养浩、孙嘉淦等清官廉吏的不断涌现,廉政文化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梳理这些丰厚的廉政文化资源,对于雷霆反腐的当下而言,不无现实意义。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一位村支书,一个街道办的主,一位厂长,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实实在在的问题,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无声无息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千秋盛代,中华五千年文化中,记载了太多清官和贪官的故事。这些故事时时刻刻在提醒着我们学习的典范和引以为戒的典型,我们需要从这些历史故事中了解廉政文化的历史逻辑,更要提醒现在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为官之人,要做到廉政为官,执政为民。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观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就要把反腐当为责任,让清官成为新常态。河南省委常委、纪委书记尹晋华在河南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两个责任”巡回宣讲中谈到:“反腐新常态包括“从严趋紧”、“高压威慑”、“长常持久”三个特征。”相信在我省这种高压反腐的力度下,清官会越来越多,他们以自身丰盈的精神境界、百毒不侵的清廉体魄带给国家更多的希望,成为政治生态的一种新常态。

鉴史问廉观后感(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同心战疫纪录片第四集众志成城观后感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中国人民一直紧紧抱在一起,从未放开过。

20__,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年份,在人们还沉浸在20__年2月2日对称日的浪漫时,却传来湖北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消息。

这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全世界的目光也都聚集在中国的中心城市“武汉”。

在新闻咨询上看到,白衣天使们脱下防护服,放下口罩。那面目斑斓,都是被口罩勒出的伤痕,她们总是面带微笑,但心里却忍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痛苦。

国家还在紧张的防控当中,在我们身边,村子被封了,村队长坚守着岗位,所有的村民无法出门,国家在战斗,我们没有时间去恐慌悲叹。而应和国家一起,积极参与到抗击肺炎疫情中去!

或许我们还都是学生。没办法支援前线但是我们要记住,尽量不出门,勤洗手注意卫生,保护自己。不给国家添乱,尽自己所能做,国家坚实的后盾。

20__年的非典。我还没有出生。20__年的地震。我还很小,20__年的肺炎,我一定要和楚国一起,挺过去,我坚信:武汉,会挺过去的,所有的人都能从病魔手中逃出来的,所有的白衣天使们都会平安的。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在疫情面前,武汉人的表现,就是中国人的缩影。

待到春暖花开时,我们再续亲友情。亲情友情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似乎已经淡化,但表面上的“淡化”,是为了日后的“浓情”。

20__,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雪莱曾说过冬天来了,春天还会晚吗?让我们向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一点日光,洒向人间,那便是人民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大国崛起观后感结尾

全文共 1914 字

+ 加入清单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推出了12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以下简称《崛起》),以探究15世纪后的世界历史与大国兴衰的原因。此纪录片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反对意见集中在其政治意图和对各大国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只字不提。该剧总编在看待这些议论时说道:“我们的意图只是通过解读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进而让我们思考,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如何从容地立足于世界去探索自己的和平发展之路。”

的确,我们看待历史,不仅看到自己经受过的屈辱,而且更应该去研究学习他人如何强盛和自己如何不再那么屈辱。历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空虚,而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提升自我的手段,并且是最直接的手段——改正与吸收。

葡萄牙的强盛源于它是欧洲大陆上出现的第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王权使葡萄牙人有了强烈的民族归属感,而资源十分匮乏迫使其花去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开发世界,走向强盛。随后完成统一的西班牙境况相似,而二者的竞争更加速了其共同崛起。荷兰人凭借其经济头脑和对财富的向往打开国门,经营海运,他们关心如何尽可能多地增加财富,并凭借东印度公司展开了全球的贸易。英国通过文艺复兴将其文化的精华提升,成为一个思想高度发达的民族,而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之彻底翻身崛起,超越其他欧洲国家。法国经历了太多的兴衰交替但最终走向了富强。德国统一后大力发展教育,并两次走上了侵略外国的道路。日本的明治维新使其文明彻底脱离亚洲不如列强行列。俄罗斯靠彼得大帝改革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德国血统充分吸收欧洲工业革命的精华,而战争波及的延迟也使俄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最终成为世界大国,并以此能够在冷战中和经过120--年成为世界经济头号强国的美国抗衡。

片中有几处出现了中国的身影,而正是穿插在各国崛起时段中的中国的情形,更发人深省。第一处是在开篇,“公元152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当时,世界处于航海时代的顶峰。西班牙,葡萄牙为了争夺世界的霸权而竞争,而引领霸权的正是航海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在宣扬国威,而别国在开创贸易之窗,提高自己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第二处是在介绍日本时不可避免地提到了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受到英国军舰攻击的邻国大清帝国的遭遇,从另一个角度给了日本统治者一个新的信号。几千年来,日本几乎都在向中国学习,连中国都败给了对手,那么这样的对手,应该是非常强大的,这样的对手的出现,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冲击。”由此,日本决定打开国门,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为后来的跻身列强做了铺垫。第三处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从1890年以后,日本就变成了通过战争来促发展…日本侵占了朝鲜和中国的台湾,大量的资源和赔款流入日本国内。仅甲午战争后日本从中国掠去的赔款数额,就相当于它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4倍多,赔款中的一半以上都用于扩充海陆军军备。”这是中国近邻日本的崛起实录,当时的中国依然没有意识到闭守国门的劣根。

需要借鉴之处还远不止这些。西班牙,葡萄牙让我们看到了对外贸易对国家崛起的支柱作用。荷兰的商人让我们明白商业中诚信的重要性,以及集资的手段。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或许不适用于中国,但是其革命产生的人权与自由的思想却影响了全世界。

日本和苏联都是后来才崛起的国家,和中国的处境及其相似。同样认同自己的民族优越性,然而当苏联吸收欧洲先进工业技术的时候,中国还在享受康乾盛世带来的表面的繁荣。当然,地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外。苏联和欧洲毕竟毗邻,思想交流方便,突出体现在彼得大帝时期攻夺地中海、黑海港口和建都圣彼得堡后。然而,彼得对于西方的先进科技几乎是谦卑学习并顶着叛乱亲自到欧洲各国考察学习,这是当时的康熙所不能及的。而被西方工业化影响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后来国家的命运。日本在看到中国不敌西方列强入侵时也自动打开国门,往来通商,并积极和西方先进国家沟通,派出了大批留学生和使团,其中大量出国人员为自愿,这与随后中国的洋务运动中被迫入洋学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如果说地理的隔阂是中国当时闭塞的原因,那比中国更东的日本的崛起将给予这种借口一些打击。当然,西化过程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苏联的西化导致了彼得大帝时期普通百姓,射击军军团,乃至彼得儿子的造反;日本的西化也使名相大久保利通遇刺身亡。但是这些都丝毫没有削弱其对先进,强盛等状态的无限渴望。

中国历史上走过弯路,受过屈辱,但是有的时候走些弯路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走过弯路能够使中国在更大的决策上不走弯路,屈辱能够使中国在今后的交锋中不受屈辱。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国家记忆纪录片观后感300字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

国家记忆》主要展现党史、国史、军史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各领域重大工程建设、揭秘重大决策背后的故事、讲述各阶层各时代代表性人物,记录讲述党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史、改革开放进程史等。

通过大历史、小细节引领国家观、历史观、价值观,展现家国情怀、中国道路、中国精神、时代潮流、民族命运、大国梦想的沿革,为国家为社会凝心聚力。

10月3-10月8日,《新中国1949》将播出1-5集,通过查找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采访诸多专家、学者和亲历者,节目展现了1949年中国政局的变化、解放战争的进展、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以及当时的中国国情状况。

这五集分为《北平解放前夜》、《中共中央进北平》、《从香山到中南海》、《定都北平》、《揭秘开国大典》五集,节目通过讲述这一时期各个重大事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勾画出半个世纪里中华民族为寻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艰辛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周年之际,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四集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正风肃纪纪实》在央视热播,引起了网友的大量关注。专题片中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歌功颂德,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客观讲述了执纪监督的故事,片中无论被采访人是举报者还是违纪者、还是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均坦诚面对镜头,没有誓言旦旦,却认识深刻,没有宣传标语,却发人警醒。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会赢得满堂彩,也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是人民群众对于党风建设最朴素的期待,是八项规定出台后,人民对执纪必严的关注,希望有人来抓,有人来管,希望长期保持下去的热切期盼。今天,我们最大的社情民意,是执政党要清正廉洁,国家要向前发展,百姓要过上更好的日子,而四风现象是滋生腐败的温床,阻隔党和群众联系的高墙,作风之弊,侵蚀执政之基,正风肃纪,刻不容缓。

前几年,我们党员干部相互吃请的风气比较盛,吃吃喝喝之间,形成了小圈子,拉近了关系,却助长了不正之气,脱离了群众。为什么以前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八项规定就管住了,实践证明,靠文件管嘴没有用,关键要抓住党风这个根本,刹风肃纪,要动真格,绝不放过每一件小事,很多党员干部,以前没有见过因为一餐饭,一顿酒,几张卡,几日游而丢乌纱帽的,而现在却成了“常态”,吃吃喝喝消失的同时,我们党又迎来了民心。当然根治吃喝问题,虽初见成效,但这绝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要长期抓下去,摒弃部分党员干部的侥幸心理,严防死灰复燃。

细节决定成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必须抓细节,抓节点,用禁令看住元旦春节,看住小小月饼、卡片、鞭炮、年节礼,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我们党说到就要做到,承诺就要兑现。在我国,有八千六百万共产党员,如果我们的执政党出现作风问题,绝不会是小事。毛泽东曾说过: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着我们学。而网友对本片的关注度如此高,也是要看看我们党今后要怎样走,作风要怎样抓,是一阵风,是一个运动,还是持之以恒,长期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今后的路怎样走,“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缓;滴水穿石,一滴不可弃滞。”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将不断自我净化,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一起创建美好“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长征体验纪录片《隐秘征程》观后感

全文共 588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将士在无数次的枪林弹雨中,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每次都实现了血性突围。正是凭借这种勇于胜利、勇于突围、勇于牺牲的血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胜利完成了伟大长征,把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引向坦途,推动了中华民族解放的历史车轮。1935年11月为掩护主力部队强渡湘江,奉命担任阻击任务的红五军团第34师,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激战的险境下,仍然顽强地坚守着每一寸阵地,直至弹尽粮绝,给我军历史留下了一个“永不忘却的番号”。正是这种舍小我、顾大家的赤子情怀,生死相依的战友情义,使红军将士始终精诚团结,塑造了令敌人胆寒的血性精神。

当前,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战略、战役、战术行动界限趋于模糊,时间要素不断升值,战争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战斗力的内涵要求、军人的能力本领要求,相比红军长征年代发生了“质”的飞跃。革命军人唯有牢固树立信息制胜的观念,真正掌握信息时代的制胜武器,才能有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硬功夫、真本事。融洽和谐的官兵关系依然是激发军人血性的重要动力。长征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纯洁和谐的内部关系对培育军人血性产生了巨大力量。长期以来,建设良好的官兵关系始终是我军治军之重。新形势下,要从领导干部做起,带头立言立行,巩固发展新时期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官兵关系,让红军将士的血性基因深植血脉,让军人血性的光芒闪耀未来战场。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大国崛起记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这部片子不光让我知道了很多的历史知识,也告诉我怎样从历史故事中去思考和分析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每个国家崛起的故事中都有一个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

西班牙、葡萄牙这两个小国让欧洲人开始认识世界,他们凭借海样迅速成为了世界强国,开始在世界疯狂的掠夺财富,当时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要有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气和好奇心才能使我们拥有更多的财富,当时中国的郑和下西洋要比哥伦布等还要早几十年,而大明王朝仅仅是为了向世界宣扬天威,因而走上了闭关自守的道路。荷兰这个国家好像除了商业利润对政治毫无兴趣,他们注重资本和商业超过一切,他们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联合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当时全球贸易的一半,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成为17世界的强国。无穷无尽的资本力量可以创造奇迹。英国的崛起说明了国家的兴盛需要科技与文化的支持,法国和德国的崛起和失利则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不能仅仅依靠武力成为强国。作为亚洲唯一跻身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崛起和其它国家是不同的,它不像西班牙的勇猛冒险,不像英国式的工业革命,而是靠的学习和变革。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美国的崛起则告诉我们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历史上的大国,而在最近的几百年被其它国家所赶超,中国要想重新回到大国强国的位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回顾五百年来各个世界大国发展的历程,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是个不争的事实。无论是西方大国的崛起,还是德国、日本在战败后的迅速复原,都得益于教育基础的雄厚。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一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与欧洲列强一道成为强国。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而我们在这方面的差距很大,一是教育的普及率低,二是教育的效果不好。领导人应该注重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多多建设免费的小学与中学,要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样国家才能培养大量的人才,才能实现成为强国的梦想。

第二是提倡创新精神。荷兰通过技术的领先优势发展贸易,从而得到资源及低技术水平的产品。而技术领先的实质就是创新精神。英国的工业革命中的技术改革,美国的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创新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现在的中国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诺贝尔奖得主,我们周围用的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几乎都不是我们的原创发明。只有通过创新,我们才能创造和发明更多更强的技术,才能加快科技进步和发展。

第三体制改革。日本改变国体为天一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其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俄罗斯的改革和日本类似,用欧洲的先进技术实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目的,俄罗斯废除农奴制后,为自己的工业化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充足的劳力和兵员。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有比较开明体制的朝代往往也是较为富强的朝代。中国必须改革束缚经济发展的落后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为市场经济的前进铺平道路,

第四提倡民主。法治和民主这个事情可以是完全同步的,他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可以看成一件事,也可以看成两件事,我们要平衡法制和民主的关系。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同时一个国家要开始民主化进程必须有一些相应的社会制度条件相配套。

第五我们要完善各种法律制度。比如专利制度,它是英国和美国崛起的一个重要因素,英国于1623年制定的“垄断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具有现代法雏形的专利法,到18世纪中叶发明及专利成为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美国则是在宣布独立后不久就建立了专利制度—1787年所制定的合众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了版权和专利权。美国以国家法律的形式保护发明创造,激发了人们从事发明的动力。中国要想富强必须完善法制。

世界上其它大国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了解西方列强崛起的历史,一方面能使我们警觉,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差距。《大国崛起》,正是从这两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历史资料,它对我们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我们要吸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我们的道路走得更顺一点。我们应该思考一些国家为什么发展得好,有的国家为什么崛起后又衰落了。21世纪我们要加快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步伐,同时建立永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纪录片《同心战疫》个人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44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特别的春节!

没有亲朋拜年,没有好友聚餐,没有外出旅游。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似乎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暗淡无光了。

疫情严重,但我们身边的“色彩”更美!

最美的色彩是白色!他们身穿白大褂,面对疯狂的病魔,义无反顾、逆行而上,坚毅地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从病毒手中救回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白衣天使,是这个春节最值得致敬的白色!

最美的色彩是红色!他们身穿红马甲,出现在我们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宣传教育、消毒杀菌,嘱咐市民们戴好口罩,不串门不聚会,哪怕居家隔离,也绝不隔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他们是志愿者,是这个春节最温暖人心的红色!

最美的色彩是黄色!他们头戴黄头盔,夜以继日,仅仅用十天时间,让一座崭新的医院从一片空地拔地而起,又一次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他们是建设者,是这个春节最震慑世界的黄色!

最美的色彩是蓝色!出门上街,他们自觉戴上淡蓝色的口罩,既保护了自身,也保护了他人的健康。他们就是身边的每一个普通市民,也是这个春节最有担当的蓝色!

他们,都是这个特殊春节中最美的色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空的时候,好好的看了一下中央电视台2006年11月播出的12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感触良多!

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风起云涌,先后成为世界大国。

葡萄牙王子以国家组织的航海发展,西班牙女王卖掉王冠上的珍珠来支持哥伦布并最终发现新大陆,荷兰的资本运作下的经济崛起,英国奠定了现代国家典范,法国以文化思想创新独尔不群,德国在300多个分裂的小国家中实现精神的统一,19世纪已全面推行国民素质教育,日本从世界学生励精图治经济跃居全球第二,俄国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版图上发动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美国则用118年成就世界第一强国,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将“无匮乏的自由”纳入人权……500年间,大国在相互的注视,冲突,融合中,让历史照亮了未来!

这部片子给了我太多的启迪与思考,建议没看过的师友去看看,用片中的一句长句作为结语: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未来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纪录片家园的观后感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地球的存在已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奇迹又美丽的世界。人类的生存已有20万年,聪明的人类在20万年改变了这个地球的面貌。在看了这部《家园》电影之后,让我真正了解到地球在短短几百年之内多种生物已绝种了。

电影的开始是把地球最美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表现出一种生态平衡的完美性。接着就是人类的出现和肆无忌大的扩张。消失的绿地,融化的冰川,以及多种动物面临的灭绝危机。温度不断上升,许多地方将遭遇旱灾、饥荒。森林被砍伐,就像电影里面所说的“森林的多样性被单一品种的棕榈取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工厂也逐渐增多,空气也越将被污染。

人类的需求是无底的炉子,需要更多的燃料,石油终有一天会被采完,以后我们将要面临着怎样的灾难,到2050年会有2亿人沦为难民。

现在,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什么?而是我们还拥有什么?更需要的是一种保护的理念和行动。对未来悲观的预期,我们更需要乐观扎实的行动,而这样的行动才能让我们的未来更幸福而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看的《高三》纪录片,今天才开始起笔想要写感受。甚至一个晚上,我都认为我没有想好。

“没有高考,你拿什么拼过富二代。”在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尤其在上海,物质需求远远超过精神需求。高考,为了改变命运。说明白点,我们为了挣更多钱而学习。但是,不管目的是什么,高考这么重大的人生历程我们总要经历,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过这段时间的方式。

现实是残酷的,所以有竞争,而产生竞争的原因,是推动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们算是差不多的。在整个的视频当中,她应该算是女主角了,出现的次数多,内心的独白也都是她的。最后字幕出来的时候,她是第一个,所以我记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学。视频中,她一次次的责问自己,为什么考的没别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现实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责问中,却是无力辩白着还有多少人考的没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现过,而他们的表示是,她的梦想,无论是什么,他们都会支持,即使是卖掉赖以生存的房子。相信我的父母也会不惜一切代价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较之中,发现在高三竞争的不仅是孩子,也是家长。他们的关心与付出,虽然不一定有回报,但让他们自己问心无愧。所以,高考之后离婚率飙升的玩笑话也那么真实。

很有意思的一个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个叫张兴旺的男孩子,坐了车去厦门。王锦春老师,紧随其后,把他找回来,问他,高考之前谈什么复读?!考试结束了,成绩不理想,那时候才要想复读。你连这两天都熬不下去了,还想复读一年?这两天你该做的能做的应该是奋力一搏而不是退缩。当张兴旺以崭新的面貌回来的时候,我没有认出他。说是去拜佛了,我妈在一旁看了说,是迷信嘛。我报以一笑,没有什么不好的,有方法让自己振作,什么都该尝试。而张兴旺最终也没有辜负他的老师,考上了仰恩大学。

钟生明和陈斌的失败,没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来,钟生明起码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以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没有错,但陈斌确实让我思考了一阵,特别是他与老师之间的对答。“高考两个月都不到了,你们打算怎么办?”“接下来我们的首要任务,尽量的不上网吧,不上网,尽量不旷课,在上课期间都在教室上课。”“尽量?读书的机会是非常少的,意思说还会去?”这样的措辞很像我,一般会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怕自己做不到,是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在口头上和心理上对自己的放纵。但是,高三了,没有什么做不到的,这样的余地,不该有。我也对自己说,说过的,就必须该做到。连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谈不上考大学。

这样三类学生们高考最后的结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铺直叙,没有什么惊人的跳转。因为人生大多就是这样,有付出有回报,前人的总结总是如此精辟高深。而像我一样的高三学子,在这样三百多个日子里,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视角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时代的局限等等。她不是科学家,对她的研究成果我们不必抱太大期望,能引起共鸣,启发思考,引发讨论即可。作为一个职业新闻人,她整合了专业资源,她架起了高端研究与普通人间的一座桥梁,她唤起了民众,官员,学者,媒体等专业或非专业人士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尽到了职责,这就够了,也是必要的。反之,我们作为受众,不要期望任何一个媒体报道对一个复杂社会问题给出一个结论,纪录片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个母亲的,一个记者的,或其它种种。大家都有自己的职业背景,用自己的视角做一个对比,对问题的认识会更近一步,就不再是简单的洗脑,知道是怎样或不是怎样。不论如何,保护这类人的积极性。

讨论环境问题不可避免讨论到能源问题,也就不可避免讨论到……这跟为谁发声、何时发声或许有关,或许无关,but I dont care。我首先也更关心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而不是人民应具备的权利、意识,因为——无论哪种立场都用肺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63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柴静概念在网络迅速火爆起来,在网络和股市几乎无人不知,在这个视频发出后几天时间环保B 股票连续涨停,相比与降息这种重大利好,柴静概念完胜之,也因此让一个大家熟悉的名词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就是霾。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

雾霾的源头,60%来源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革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这些不是重点,重点的是从这场演讲中看清了人性。

十九世纪之前,几千年里大自然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之后的不到两百年时间,整个自然界已经被人破坏的千沧百孔,到了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步,这种破坏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从工业化革命开始,人的智慧已经开始发挥到极致,各种创新层出不穷,人开始骄傲的以为,自己将主宰大自然,开始否定神的主权,高举自己的智慧,以自己的肚腹为神,无神论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人用自己的智慧发明来满足自己那已经被激活的无止境欲望,人追求享乐,抗拒神的约束,人性也因此变得更加残暴,历史上唯一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人开始狂傲不拘,目中无神,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发笑,主必嗤笑他们,神真的嗤笑人的愚昧,因为人完全忘了,自己只是大自然的管家,不是主人。人肆意挥霍不属于自己的资源,必将遭受自然的强力报复。

工业化革命的一个标志就是大烟囱,煤炭成为这个时期的能源主体,炼钢,发电,取暖,都需要大量煤炭,燃烧过后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还有一种叫褐煤的,燃烧过后有一半的废弃物将以颗粒物状态悬浮在空中,为此十九世纪的英国遭受了严重的酸雨,雾霾。至少有几万人因此死亡,随后每一个开始工业化国家,几乎都要经历这个污染,无法避免,而发动机的出现,促使另一个能源的大量使用,石油,飞机,汽车,轮船,都在使用石油,石油燃烧过后产生的碳水化合物和苯并芘,对空气的污染更加严重,并且是强致癌物。

古代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形同与死刑,而汽车的普及大大方便了人的出行,偏远地区的流放变成了潇洒的旅行,但是汽车的排放物却在默默毁坏着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冰箱的出现,大大改变人的饮食习惯,可以足不出户每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和鱼肉,但是冰箱内的氟利昂,却严重破坏了赖以生存的臭氧层,核子裂变的发现,带给人们清洁的电力,也让人好似睡在一个炸弹上,完全没有安全感,人在享受自己的成果的同时,却在为自己埋下死亡的种子。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只是大自然的管家,我们无权主宰一切,现在是最危险的时刻,让我们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共同维护我们自己的家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全文共 1574 字

+ 加入清单

“士不可不弘毅”,弘毅塑造和承载了璀璨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成就了“士”厚重的人生。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从纪录片中看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物的剖析,最深切的感悟就是要以弘毅承载厚重的生命。

一、立本:明死生之大,秉允公弘毅之志

《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正因为它道出了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此之为“明死生之大”。有了信仰,就有了内心的骄傲和精神的充实,就有了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魂”;有了坚定的信仰,才不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迷失,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功藏于无名”,哪怕被史书错记、经口错传,仍然能坦然乐观、问心无愧。

《述志令》中,曹操坦白、直率、恳切地表达了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成就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正是这种“允公”的深沉正大,正是无数仁人烈士“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回顾历史,只有“为公”方能被人民和历史所认可,方能塑造可为传续之“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内心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才会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公心,思想和行为也就不会只局限于当下或某一域,也就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持中:守仁义之道,担允能为民之责

韩山韩江韩公祠,苏堤白堤都江堰,是百姓对为民有为的纪念。曹操《军谯令》中的“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虽不事雕琢,尤令人感心动魄。唯时常深入社会底层而不仅仅是基层,去亲身感受民众艰难之处,才能使人不失恻隐之心;只有克勤克俭,才能使自己不陷入享乐的泥沼而忽略百姓之苦;也只有心怀仁慈努力营造包容、公正、和谐的环境才能弘扬正气,为民增福祉。

范仲淹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有为,担当才能获得人民和历史的认可,才可以让人的生命变得厚重。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之能是担当的基础,唯有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远的谋划,不断提高自己辩证地认识世界、处理关系、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避免走错方向,更好地服务人民,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科学、公正、幸福水平,才能被历史所铭记。

三、慎小:知忧患之常,葆坦荡淡泊之心

心里坦荡方能正道直行。孙嘉淦、张廷玉等人,之所以能三朝为官,颇有作为,就是因为他们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始终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始终秉一颗公心做事,才使自己远离结党营私之祸,将更多的时间和生命贡献给社会和历史。始终保持面对政治风浪的忧患意识、保持如履薄冰之心,守规矩、讲纪律,必须成为为政者的行为底线和基本操守。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只有始终保持清心寡欲、淡泊之心,才能给自己穿上不被声色犬马侵蚀的“铁布衫”。而只有经常深入底层,经常审视资源匮乏的触目惊心,才能在生活中始终保持节俭,用行为进一步强化自己的清廉操守。

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乡土、对弱势群体有着天然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读书后,渐而形成了坚定的信仰:希望能为成就更加科学、公正、美好的社会奉献自己的一生。工作后,从最基层的山区志愿服务到不同级别、地区的职能部门,从未敢忘一个社会公民的匹夫之责,一名普通公务人员肩上的重担。全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面对市政设施、公益场所、机关大楼,目睹街上的流浪汉、超市中的价格标签变化,会不由自主想到其存在的意义,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标、需要什么样的相应政策,和怎样的落实体系来达成。进一步学习后,“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的训语更加鞭策自己要刻苦学习和磨练,以期有生之年在“善身”之后能为“济天下”贡献绵薄之力。

Beyond的《农民》说“踏雪过山双脚虽渐老,但靠两手一切达到”。自此,仍将以弘毅厚重自警自强,一往无前,愈挫愈奋,但求不虚度年华,但求无愧于乡亲,无愧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为了和平纪录片第一集观后感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五一农场一处农家小院里,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王万金蹒跚走来,由于脑梗塞,他的半边身体有些僵硬,但还可以勉强行走。古稀之年的他回忆起了那段不同的经历——和特务斗争的日子。

加入民警连

王万金,甘肃天水人,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3月入朝作战。刚开始,王万金被分到了步兵连,但是让王万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1953年停战以后,他加入了民警连。

1953年,敌我双方停战后,以三八线为界,各自撤出两公里,中间让出来4公里地方为公共区域。这个公共区域不能进部队,为非军事区。我军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民警连,在这个区域巡逻。由于各方面比较优秀,加之反应快,王万金被调进了民警连。

王万金回忆说,当时他们的巡逻时间是每天20时至第二天早上6时,而夜里职守的范围也不是漫山遍野地跑,就守在山下的路口附近。他们一般是3个人一个小组,轮流巡逻。而巡逻的主要任务,就是监视检查,看敌人会不会放特务过来。

据了解,那时虽然是停战期间,但是为了窃取我军情报,想混进我军队伍的特务很多。而且这些特务很多都经过专门的武装训练,长的跟中国人差不多,又说着一口流利的汉语,一旦混入我方阵地,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和特务相处

就在这紧张的时期,王万金所在的民警连进来一名30多岁的男子。王万金说,这个人是从对方阵地过来的,说是我们的战士,战时和队伍失散了。他穿着志愿军军服,说着普通话,乍一看,确实没什么破绽,就被放行了。

“其实啊,只要从对方阵地过来的人,大家都很怀疑。”王万金说,那名男子就被安排进连队后,大伙就盯上他了。

头两天,不管这个人走到哪,干什么,王万金和战友们都在观察。这一看,还真看出了点问题。“这个人穿的军装虽然样式、颜色和志愿军服差不多,但细看一看,他的衣服下摆比我们的宽了一个边。”王万金回忆说,此外,到早上出操时,战士们一到时间,就能在几分钟之内整理好内务,迅速整队并投入训练。晚上吹了熄灯号,大家也都统一睡觉。可这个人却跟不上趟,往往是大家都排好队了,他还在找裤子,而大家都睡觉了,他还在磨磨这弄弄那。

特务现原形

这样格格不入的情况多了,大家都开始议论。连长看在眼里,对此人进行了批评教育。“我们志愿军一般没这么散漫,而且听了领导批评肯定改正。”王万金说,可是这个人听了连长的话,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丝毫没有变化。

这下,他的异样就更加被凸显了出来。

不久后的一天,王万金和战友们看到这名男子被带走了,之后就再也没见过。王万金说,后来他听人说,此人遭到怀疑后,连里领导就问他在哪个部队干过,所在的部队去过哪些地方。

“你可别小瞧这些问题。”王万金说,因为在朝作战时,部队的番号很多,而且经常转移阵地,所以基本上只有真正的志愿军战士,才能把自己所在部队的番号和去过的地方对上号。

盘问的结果,此人一问三不知,立即暴露,现出特务的原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教师观看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或心得体会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我刚刚看了_。我为什么看_呢?原来,在2010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在接受_的采访时提出,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战争。我本人一直对抗日战争的话题很有兴趣,有了这个新闻后,也开始关注抗美援朝战争了。

我注意到,军事科学院的罗援提出了一些“要隆重纪念抗美援朝”的理念:

其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而且应该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的机会弘扬我们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这些老同志说得非常好,说我们不怕死亡,但是我们怕被遗忘。

其二,罗援说,俄罗斯有《军人地位法》,德国有《军人地位法》,美国有《军人福利待遇法》。我觉得不管是现役军人、预备役军人还是退役军人,以及其家庭成员,他们在社会上处于什么样的法律地位、他们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应该得到什么样的福利,这些还没有一个非常规范的法律上的界定和保障。

因为军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们军人要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的召唤,要用我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由于这一种特殊的义务,那么就要享受一种特殊的待遇。

其三,罗援说,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健在的不多了,当我谈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就设想这些老同志当时是十五岁参军,那么现在也七十五岁了。抗美援朝六十年,就看我们当时的志愿军、小战士,他去的时候如果是十五岁,现在也都是七十五岁,也都是老人了。

可能再往下的时间对他们也是非常珍贵的,我觉得应该抓紧时间给他们一种褒奖,对他们的历史给予一种肯定。特别是抗美援朝,我觉得这场战争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领导的一次对外战争。而且这场战争打出了我们的国荣、打出了我们的军威,大长中国人志气。当时我们面对的是谁?我们面对的是比八国联军多出一倍的十六国联军,我们把十六国联军打败了。在这场战争中,我们中国人民志愿军体现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志气,形成了一种志愿军的精神。

我查询了一下新华社的报道:

今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日。这场战争,是一场伟大的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处于危急关头,我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明决策,以彭德怀同志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百万中华优秀儿女先后入朝作战,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英雄业绩。刚刚获得解放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节衣缩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经过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终于同朝鲜人民一起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侵略者侵吞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图谋,保卫了新中国,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不仅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大大鼓舞了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在世界反侵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以上都是官方的报道。我看了李峰先生的著作后,对抗美援朝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原来,我对抗美援朝是有误解的。1991年,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看过一本日本人写的图书。他们分析:“中国如果不出兵朝鲜,美国人不会打到中国去。中国出兵朝鲜,给本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而且,是在帮助苏联与美国争夺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李峰先生的著作,我完全改变了看法。李峰写的《决战朝鲜》一书以恢宏的气势、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翔实的史料,全景式再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历史。而且,作者李峰为了写《决战朝鲜》参考了大量图书,这种认真做学问的态度令人钦佩。

我非常喜欢这本图书,我固执地认为:“书如其人。”这个意思就是:书写得好,作者必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好人。我父亲是卢沟桥事变后参加八路军的,全国解放后他就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工作。我从小见过的作家多了去了。本书责编陈智富先生告诉我:“确实‘书如其人’。李峰是一个隐士,淡薄名利,为人低调。这次《决战朝鲜》(白金纪念版)将新增作者的自序和简介,便于读者对作者及创作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就很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纪录片《见证》观后感精选范文

全文共 853 字

+ 加入清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题记

熙熙攘攘人流中,危险警种当响起,所有人手执欲望朝着“生命”前进,却忽而眼里染起一抹白或红或蓝,总之是世上最美的颜色,你想要追及,却蓦地看见他们如飞蛾扑火般泯灭在危险之中,烈火中的笑颜如花绽放。

刀出鞘,剑上弦,逆行战卫国。可曾见到,在那兵祸连捷的抗日时期,无数英雄志士冒着枪林弹雨,闯入那刀光剑影之中。他们不惧危险,不畏困难,在那只为自己的小人之中,他们逆流而上,挥刀于那滚下来的漫漫岩石,将其破碎,再在那无数粉渣之中夺取耀眼胜利光芒,刘胡兰,杨靖宇,王小二还有千千万万个闪耀夺目的名字,前仆后继的为我大中华铺出一条胜利之路!此刻,他们就是世上最美的逆行者,永恒如钻石般璀璨在每个人的心中。

手寸铁,心满御,逆行动山摇。汶川大地震显真情,迎着碎石,踏着崩裂,心无旁骛,只想迸发生命的光彩,让那萎靡的花朵重现耀眼夺目的一幕,谭千秋,普普通通人民教师,做出伟伟大大事!在所有人争相夺门而出去安全地域时,在他将要离危险而去时,学生的微弱的呼喊使他怔住了神情,一面是家人团聚,一面是生之道义,他毅然逆人们而行,以生命相抵实现了人生大义。不怕,不惧,英雄怎相忘?

疫病行,白衣行,逆行国无双。在春冬相交之时,新型冠状病毒爆发,疫情肆虐,人心惶惶。他们毅然踏上征程,至此,他们危险相依,辛苦为伴,他们身着白衣,心却有锦缎,在白衣逆行中,国土已无双,钟南山老院士义无反顾奔赴前线,医务人员更以生命相随。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们是真正的大侠,令人高山景行,肃然起敬。

他们,在危险中逆行,不为自己,只为祖国兴隆昌盛,无不是林则徐所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倘若天下安乐,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他们用一生履行着如此的誓言,无论是那战争时代,还是那安静平和时期,他们永远是最美逆行者――为国而生,为国而死,不计报酬,无论生死,以命相抵,终生效力!

为众人抱薪者,必为众人所铭记,因为你们,我们不怕,因为你们,我们相信,中国必将盘踞于世界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10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纪录片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对根植于我国劳动者中的“工匠精神”,给以忠实记录和颂扬。就有这样一群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以工匠的名义,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纪录片《大国工匠》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中间,有在中国航天事业中,给火箭的“心脏”——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高凤林,有载人潜水机上被称作“两丝”钳工的顾秋亮,有高铁研磨师宁允展,有港珠澳大桥深海钳工管延安,有捧起大飞机的钳工胡双钱,有錾刻人生、为APEC会议制作礼物的孟剑锋,还有捞纸大师周东红。他们文化不同,年龄有别,但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闪光点——热爱本职,敬业奉献。他们之所以能够匠心筑梦,凭的是传承和钻研,靠的是专注与磨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些大国工匠给我们以财富,这就是要深植“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观念,继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精湛手艺,让“中国制造”、“中国创造”释放出更为夺目的光彩。

在这个五光十色、极致物欲横流的当下,对这些成功的工匠们也少不了几倍工资、几套房子、几多升迁的诱惑。但是,他们都没有为此所动。因为他们的共同和特殊点,不仅在于技艺精湛,而且在于有一颗热爱祖国,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爱心和忠心,有一种令人高山仰止、富有职业操守的“工匠精神”。高凤林的话,代表了大国工匠们的心声:“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每一个从事五金制造的业者,都是一个个工匠,都有一份份责任。每个业者都应该以同样“大国工匠”的精神尺度,尽职尽责,赢得尊重。

更多精彩观后感作文推荐:

1.《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2.纪录片国魂观后感汇总

3.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4.纪录片居安思危观后感

5.纪录片生命线观后感

6.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7.苦难辉煌纪录片观后感汇总

8.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9.纪录片信仰观后感2000字

10.纪录片信仰观后感3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