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乡愁的作文(汇编20篇)

对故乡的记忆,因为时间的微风轻轻的拂过,在脑海中渐渐的不在清晰。下面是小编整理了关于乡愁的作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3939

作文

207

改写《乡愁》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懵懂时,乡愁是一件温暖的毛衣。穿的人在这头,织的人在那头。上学后,乡愁是一湾浅浅的小溪,我站在尽头,母亲在源头,成长中。乡愁是一首悠远的笛乐,他在那头吹,我在这头听。

而现在,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明月,看的人在这头,望的人在那头。痛苦,绝望时,痛苦是一次漫长的行程,如此长远,如此累人。孤独时,痛苦是一个人的舞会,开始是自己,结束也是自己。困难时,痛苦是无限延长的空间,我想离开,却找不到出口。疑惑时,痛苦是不断分裂的细胞,解决了这个,那个又开始滋生。幸福,小时侯,幸福是一颗小小的糖果,含在嘴里,却甜在心头。

毕业后,幸福是一本厚厚的同学录。人各四方,真情却浓聚一处。后来啊,幸福是一张和美的全家福。时光流逝,但笑容永铸。而现在,幸福是一封暖暖的家书。远在天边然而温馨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于举办2024“记住乡愁”非遗征文比赛的启事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的6月13日,是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爷爷手工酿制的醇香黄酒,是奶奶一针一线挑出的花边,是一座座写满沧桑的台门,是一出出铿锵激昂的社戏……乡愁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共同记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弘扬我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第十个文化遗产日宣传氛围,助推“时尚柯桥、印象柯桥、幸福柯桥”建设,决定举办以“记住乡愁”为主题的非遗征文比赛。具体事项如下:

一、征文主题

以“记住乡愁”为主题,以独特视角,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乡愁记忆,探究传统文化对社会、个体的影响,彰显地域的、活态的柯桥文化记忆,传承乡土文明,守护精神家园。

二、征文要求

1.主题突出,内容健康向上,力求情感自然真挚、语言朴实生动。

2.征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1500字左右。

3.应征文稿要求原创,未正式发表。

三、征文时间

自即日起至2015年6月5日止。

四、投稿事项

1.来稿请注明“记住乡愁征文”字样,并注明作者姓名、联系电话和通讯地址。

2.作品一律采用电子稿件投寄,邮箱:********。联系人:***,电话:*****。

3.活动主办方拥有对参赛作品的使用、出版、改编等权利。凡参赛的作者,视为已确认并自愿遵守本次比赛有关版权和创作要求的各项规定。

五、奖项设置:

本次征文比赛设一等奖2名,奖金各800元;二等奖4名,奖金各500元;三等奖6名,奖金各300元。获奖作者将获得证书,获奖作品将择优在《柯桥日报》专版刊出。

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柯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2015年4月29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地名任性改,乡愁何所期?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对福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来说,很多地名不仅仅是个地理符号,方位坐标,它可能蕴含了一段历史,讲述了一个故事,寄托着一种期盼。(3月25日《东南快报》)

其实,对于地名而言,虽然只是一个地方的称号,但却在人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情感的认知,思绪的留驻,往往都因为一个熟悉地名在耳畔回响,伴随人们重新回归曾经熟悉的自我。正因为如此,一旦某个地方被改名,以一些稀奇、洋气的名字命名,往往令人颇为反感。即便,为了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应该遵循人们的内心感受,不要让急功近利思维冲淡了浓浓的乡愁

众所周知,一个地方的地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包含了语词文化和实体文化。与此同时,在地名文化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以及民族的融合变迁。一个地名,往往代表了某种历史典故、人文情怀等等,并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当地名“变脸”,变得让人生疏不已,正是对过往历史与人文价值的淡忘和消解。正因为地名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国务院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很多地方政府也对该条例进行了细化。但由于缺乏明晰具体的操作,没有惩戒性规定的兜底,并没有遏止住地名更改乱象。

事实上,并不是说地名不能更改,关键是要强化制度约束,避免出现随意胡乱更改现象。在更改地名的时候,应该充分考量公众的内心感受,不要将公众内心的乡愁搁置一旁。比如,某些“白金瀚宫、巴厘岛、白宫”等地名,除了暴露出崇洋媚外的思维之外,又有什么效果和意义呢?在这些稀奇古怪的名字背后,无法找到乡愁的安放之处,对于公众而言,内心的不适感可想而知。面对该现象,确有必要完善法律规定,以严格的问责机制兜底,杜绝地名随意更改乱象。而且,对于某些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地名,则应该给予重点保护,让地名成为一种文化标签。

民俗学家冯骥才曾经说过,“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个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那么,面对内心深处沉甸甸的乡愁,不要再对地名进行随意更改,真正让地名最终成为安放乡愁的最美容器。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月色下的乡愁

全文共 1027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轮皓月孤零零的挂在天空,而我孤零零的看着她,月儿有星星点缀,白云相衬,我亦有清风作陪;本该和谐欢喜,但此刻清冷夜色下孤影望月的景却让人感觉那么的孤寂,那么的荒凉;心底迈过一丝淡淡的哀愁,一根叫乡愁的线轻轻的牵扯着他乡游子的心。

都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小时候总想快点长大,飞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在家时总是烦嫌父母的唠叨,总想挣脱他们的臂膀,狂妄的想在天空任由翱翔,幼稚的以为天地也会为己笑傲⋯⋯

而今真的离开了大山,离开了小镇,离开了父母,来到繁华的都市开始了寻梦的旅程,身边再也没有曾经日夜唠叨的熟悉声音,有那么一刻心底是感到兴奋激动的,放佛整个人都笼罩在轻松和自由的快乐里。

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离开了家乡,离开了熟悉的父母,离开了亲近的同学,意味着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意味着所有的困难都得自己面对;曾经什么都打不倒的奥特曼,却在到达陌生繁华的城市后慌了手脚,看着车水马龙的街头,可悲的连过马路都害怕,工作也毫无头绪,总总的挫败感阵阵的袭来⋯⋯应了现代人说的一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犹记得出门前父亲反复重复的那句话:“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当时听得一知半解。步入社会后才知道什么叫做人情人暖;什么叫做世态炎凉;什么叫做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叫做身不由己;什么叫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什么叫做你不坚强懦弱给谁看⋯⋯

都说爱过方知情深,醉过方知酒浓,苦过方知生活不易,父母不易。只有真正经历过了后才可以深切的体会社会的复杂,现在想来父亲的那句话是多么的贴切,贴切到生活本身。

长长的思绪在月色下肆意的蔓延,一曲纯音乐“月光下的凤尾竹”哀婉的在耳边轻轻的回荡,像故乡的旋律,像一曲清远的笛声,悠扬而凄美。

乡音袅袅,生生扯落眼底的泪。多少人离家后故乡就只有了冬,再没有了春夏秋;多少人离家后才明白父母的唠叨就是那根长长的线,而我们是风筝,不管飞到哪里,始终被家人,家乡牵挂;多少人在离家后才明白什么是乡愁。

离家后多少心酸只能自己扛,多少游子给家里打电话都是报喜不报忧,多少前尘往事在午夜梦回⋯⋯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火车票,我在这头,思念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轮明月,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这里的月光很亮,却没有故乡的明。那清撒一地的银辉啊照亮了谁的窗子,又装点了谁的梦,他乡的游子在月色当前,也只能以一轮明月摇寄相思,安慰愁乡的心情,平复乡愁的思绪。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老屋,永远的乡愁

全文共 1387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如同屋,像一根根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像一砖一瓦护卫着这个家……

老家在县城郊区古镇的旁边,父亲曾经告诉我,祖上留下来的唯一财产就是青砖青瓦构建的三间带有清朝痕迹、烙印皖南风格的小木楼。我记事的时候,孩子眼里的这幢两层小木楼在这乡村僻壤的地方也算是高层建筑了,住在这样的老屋里自然有点自豪。

老屋没有什么雕龙画凤,四排四山,16根柱子落地,小瓦青砖开肚墙,松木楼板,面积不大,上下两层六间总共不过100平方米出头。楼上东西两侧山墙上各开了两扇“寿”字形的窗户,南面楼上三间各安装一扇圆档方形窗户,一楼正间是一扇普通的双扇木门,最豪华的就是北门正间,楼上是六扇镂空窗户,楼下是六扇镂空门。因为北面临近集镇街面,所以古人便将门庭向北而立,来了个“坐南朝北”的角度转换。

母亲说,我们兄妹都是在老屋的楼上呱呱坠地的,是第一声啼哭打破了老屋多年的沉静,老屋有了生机;是第一声“妈妈”,使老屋春风拂面,温馨四溢;是第一声读书声,让老屋返老还童,朝阳更红了,栀子花开多了,多年不见的燕子也飞回来了。不知道是老屋有了灵性还是人与老屋共存的缘故,老屋的里里外外无处不留下岁月的斑痕,或古朴厚重,或苍凉惨淡,或亮丽斑斓,那一砖一瓦里藏着许多童年的歌谣,那一草一木里长满许多有趣的故事。

老屋的后门有四棵枣树,高大而葳蕤,它们手挽手护卫着老屋,树冠冲出屋顶,有时候一两根枝桠还会伸到楼上的窗前,探着脑袋与屋主人交流。秋天,大雁还没有飞过头顶,满树的枣子相继由青变黄,再由黄变红,每天都可以品尝到新鲜的红枣。亲戚朋友来了,好客的母亲总让我上树去“晃枣子”。敏捷的我奉命行事,像猴子一样三脚两手就爬到树上,双手握紧树干,使劲摇晃几下,霎时,枣子如冰雹般地砸下来,打得捡枣人爆发出一串串惊呼,一串串欢笑……

中秋节的晚上,明月高悬,月光披在老屋身上,洒满整个庭院。我们兄妹在院子里摆好小桌小凳子,母亲将亲手种的花生、山芋、玉米、南瓜端上来,吃着母亲的劳动果实,遥指天宫的明月,听母亲讲述那嫦娥奔月的故事。有一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长大了,我带着白发苍苍的母亲飞越太空,来到月宫上旅游,见到了吴刚和嫦娥,还有那只可爱的小玉兔……母亲笑得合不拢嘴,那是我记忆中母亲笑得最灿烂的一次。

父亲是在这个老屋迎娶母亲的,我们的孩子也大都在老屋里度过美好的幼年和童年,老屋溢满三代人的情和爱,承载着世事变幻的离别、苍凉和欢乐。这些年来,我们兄妹相继离开了老屋,各自另立门户,只有母亲和父亲还住在老屋里。父亲离世以后,母亲一人依然独居老屋,迟迟不愿乔迁。有时候,我劝母亲离开老屋,住上为她准备好的商品房,母亲却摇摇头说:“住些年再说吧。”其实我很懂母亲,她之所以不愿意离开老屋,是因为她在坚守一份情感,坚守一份清贫,坚守一份留给子孙的、并不是按钱计算的财产……

两年前,城镇化建设推进到老屋,母亲不得已搬迁了。后来母亲去了老屋宅基地好几次,看不到老屋的一点痕迹,一大片拔地而起的高楼宣布了老屋时代的远去、美好乡村建设的开篇。然而,母亲还没有搬进新房便与世长辞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如同老屋,像一根根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像一砖一瓦护卫着这个家,像枝繁叶茂的枣树和四季常青的菜园子鲜活着这个家,像年复一年的日月轮回温暖着这个家。如今,母亲走了,老屋消失了,而母亲与老屋却成了我记忆中最美的形象,最美的情感,最美的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说乡愁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这一绵延千古的情感早已在多少游子的反复吟咏下与那些传世名篇一同融入了中国文化,成了历代中国人常有的一种情怀。但这种思乡伤神的情怀绝不是中国人天性软弱,因为这种在空间和时间面前的易伤背后是撑起了中国五千年历史一角的家国情怀。

空间上的距离和时间的推移仅是勾起乡愁的外界推力,其根源是人对于家乡的眷恋。若再深究则落在一个“家”字,家乡之所以能成为游子魂牵的家乡,绝不是简单的因为家乡是你的出生地,主要的是因为家乡承载了太多太多关于家的美好回忆。中国人心中似乎是天生存有着一角会在真情面前无比柔软,即便是再罪恶滔天之徒也能在亲情面前滚鞍落马,立地成佛。正是这种柔软让中国人对家格外的依恋,对亲情有着难以割舍的牵挂,而这也就成了游子在外飘零时的羁绊,也因此有了安居乐业的幸福和背井离乡的悲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前的密密缝织教游子如何不想家?离家愈远,离得愈久,这份愁思便郁积得越深,平常或因年少志远不得觉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般的意气风发,离家闯荡,但身形稍一放松,不经意间,一棵树,一轮月,或只是一张陌生人的脸,撞入了你的眼帘,撞得你神晃情迷,至此,所见忽成了记忆中曾那般熟悉的人事,眼角湿润,喉咙哽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即使是潇洒如李白,怕也再难掩自己的心在亲情面前是那般柔软。

至于那些失意的迁客骚人,乡愁于他们则更为沉重悲痛。为着理想和事业,孤身外出漂泊,但与亲人故友一别多年后却未成大事,这种现实的无情,时间带来的思念及其背后的青春流逝,说是乡愁淡淡二字,其沉积的是怎样一种愧对亲友,辜负光阴,愤恨现实的断肠之痛。人落入此境,一枯藤落叶便可今人仰面哀叹。

尽管如此,我想,这种物喜己悲的乡愁于游子不仅是羁绊,是包袱,还是一种证明,证明他志向远大,信念坚定,即便要痛别亲友,忍受孤独,也愿去追求梦想,成就事业;证明他勇敢坚韧,敢于一人面对旅途中将至的种种困难,即便受尽挫折,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证明他心怀柔软,即便时间流逝,前路漫漫,也不忘回望起始之地。同样的,乡愁还是一种力量,鞭策你继续前行。即使空心闻笛,烂柯还乡,处境再如何潦倒,为了不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终,你也会起身继续前行,即使衣着狼狈,神形憔悴。其实游子也好,异客也罢,都只是最初的那个孩子,那个渴望父母的温暖怀抱的孩子,执拗地想在父母面前保持一点骄傲。

中华民族是与生具有家国情怀的,爱家,爱国仿成天性。无论哪个时代,中国都不乏爱国之士,尤是逢乱世时,文人笔下的乡愁都是与国恨分不开的。人于家,家于国,家国命运相连,国有难,家则难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时乡愁,国恨糅杂于诗文,也郁结于心。“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个人的眷恋与愁思便上升为对全天下的担忧,“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境界愈高,乃从小家挣脱为“家天下“。

乡愁,二字太简,承载的却太多,作为个人的,民族的情感,跨越了数千年,贯穿了多少兵荒马乱,见证了多少悲欢离合,刺痛着游子的柔弱之处,策着游子含泪前行,袒露着照耀千古的家天下的情怀。

在外失意的游子啊,何不背负着乡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海岛乡愁”征文启事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感。近些年来,海岛岱山在改革开放尤其是在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进程中发生了巨大变化,海岛岱山逐渐成为乡民、学子生活的故园、成长的乐土、美丽乡愁的生长点。为形象记录这一时代变化,生动展示这一历史形象,岱山县新闻中心和岱山县作家协会决定联合举办“海岛乡愁”征文

一、征文主题

关注海岛的历史文化,绵延岱山的乡土文明,记录故土的变迁与愿景,尤其欢迎反映五水共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作品。以文学去记录岱山县域内那个村、那条街、那道河、那间屋、那次文化传承的活动,记下曾经的老黄历、老话头,表现当今的新鲜事、新人物。

二、征文要求

体裁为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力求情感自然真挚、语言朴实生动。作品字数在2500字以内,诗歌每首在50行内。

三、征文对象

县内外广大文学爱好者。

四、征文时间

从即日起至2017年9月30日止。

五、投稿方式

1、采用电子稿形式发送,在作品末尾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和联系方式,邮箱:qd4406591@sina.com

2.应征作品不退稿,请自留底稿;入选作品版权、使用权归征集方所有。

六、征文评选

征文截稿后,主办方将组织专家对所有征文进行评选。本次征文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优秀奖若干名,分别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获奖作品择优在《今日岱山》、《群岛》上选登。

岱山县新闻中心

岱山县作家协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乡愁是根线作文

全文共 1174 字

+ 加入清单

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郎,槟郎阵阵香。

——题记

我始终觉得,我是一个怀旧的人。

或许用“怀旧”来形容这个年纪的我不太合适,但从小到大我收集的各式各样的小玩意,随着几次搬家竟都完好无损一样不落。当然,除了几堆让我伤心了几天的彩蛋碎片。

我在深圳出生,在深圳长大。但深圳却不是我现实意义上的家乡——我的祖籍是安徽的一个小村庄,那里风景秀丽,却并没有留给我多少回忆。偶尔逢年过节回去一趟,也无留恋之情。我想我是不是有点薄情,但很快又否定了。因为离开深圳那天,我哭了。从那时起,我便将深圳定位为我情感意义上的故乡。“故”,曾经的;“乡”,生长的地方。

初来合肥好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做与故乡有关的梦,醒来便胡思乱想,睡不着觉。想那里整齐漂亮的绿化带,高挺笔直的建筑,被爬山虎密密覆盖的天桥,喷着红漆的出租车……脑海里的画面太过丰富、太过鲜艳,和深夜漆黑的卧室形成强烈反差,心中便没由来地感到失落。

也许这就是乡愁。我有时认为,乡愁这个词略显老成。不过看到房间内摆置的从深圳带回来的物品,那种失落的情绪又会涌上来。不过也不总是如此,每当书上出现“深圳”的字眼,我便兴奋地捧着书向同学到处宣扬,收获同学的一两句赞叹就心满意足了;同学问起故乡我更是侃侃而谈,那种喜悦和自豪是真正溢于言表,绝不矫揉造作。

我本以为乡愁会随时间流逝,没曾想反而日渐生长。以前每天放学坐的公交车路线在脑袋里愈发清晰,以至于现在回家时在路边看到漆着亮橙色的公交车竟脱口而出:“B603诶!”引来同学的侧面,而后暗暗腹诽自己:真实蠢死了。

等公交车时,一发呆,眼前似乎就播放起了抓帧动画:或是炎热的夏天和小伙伴们一起跑到地铁口蹭空调;或是上补习课坐地铁时带上几枚硬币在自动贩卖机里买小零食,坐在候车的石凳上边吃边听着用普通话、粤语、英文轮流播报三遍的进站提示。闭上眼睛感受地面传来的震动,隐约的隆隆声,看着刺目的黄色车灯由远及近穿透隧道的黑暗,在长长的白色列车前挑一个人少的门跳上去,偷偷地低声模仿着广播女生的标准发音。然后,车身摇晃一下,隆隆声又再次响起,列车驶离站台——我的肩被同学冷不防拍了一掌:“还发呆呢,快上车”!

我有些发懵地跨上公交车。是啊,在那里呆了十多年又怎样呢?我没有理由再回去了啊。也许现在那天桥上的爬山虎还是风情地绿着,也许已经没有了。这样想着,那愁绪又再次席卷了我的身体。

偶尔想起飞机飞离深圳上空的那天,阳光明媚在帝王大厦尖尖的高顶上。我讨厌这种玻璃帷幕的建筑,它反射的光线总刺的人眼生疼。我看见那束光在白云中无法溶解,灼热耀眼地让我闭上了发涩的眼睛,然后,有一些温热的液体从眼角划过。

乡愁是根线,一端是故乡,一端是心房。1200多公里的距离,缠着木棉花、凤凰花、勒杜鹃、棕榈树,绕着大梅沙、小梅沙、莲花山红树林,栓着我年少的记忆,系着我敏感的心。

剪不断、理还乱——是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中乡愁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当你彷徨、无助时,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它不会为你指引前方的路,只是静静地陪着你,陪着你。

当你失意、受挫时,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它不会鼓励你继续向前,只是默默地包容着你的一切。

它忽远又忽近,似近在咫尺又似远隔万里,但它熟悉的味道总漫延在身边。它是我值得一生依靠的温柔的藤——故乡。

儿时的我似一片孤独的云,翩翩而行,飘然而过,没有羁绊亦无束缚。总想挣脱属于自己的那片故土,开始自己的旅行。

踏上异地,却又开始不自觉地怀念那片熟悉的故土,那熟悉的味道。

黎明的第一缕曙光射入窗户,在异乡的旅馆里从睡梦中惊醒,起身——拉开窗帘:一股

香气直扑而来,那么熟悉。往下看,原来是街头饭店在炸油条。心中一惊:这不是故乡独有的伙食吗?既而匆匆洗漱,直奔而去。

初秋的清晨夹杂着一层薄薄的雾霭,不禁缩了缩身子。饭店老板熟练地做着一系列动作:揉面粉、揉面、倒进油窝里翻滚……一切如旧。由白变得金黄:翻滚着、跳跃着,像是在诉说着什么心事。旁边是他的妻子,时而为他拭去脸颊上的汗滴,一切的话语都溶进了浅浅的对视一笑中。

轻轻地咬下去,黄脆的外壳浸夹些许热滚的油滴:亲切的味道,乡愁的味道。浓浓的油香、乡愁的味道溶入了几乎我的每一根发梢、每一寸肌肤、每一滴流淌的血液……再看着眼前这座城市,繁华亮丽,却冷冰冰地伫立在那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果然如此。

脑海里浮现出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突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幼时的我们总眼巴巴地望着炸油条的外婆,企求地炸快点、再快点,手上早已拿好碗筷、气势汹汹。油条炸好,全家人的欢声笑语、浓浓的温情全部溶进了油条的浓香中……如今身处异地,独自一人吃着故乡的食物,不禁冷清了许多。一种浓烈的乡愁犹然而起,包裹着我整个身体。

浓浓的乡愁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漫延开来……

开始怀念那片故土,那个永远静默的老人。任岁月洗涤,它依旧静默,等待每一位游子的归来。

终于明白——叶落归根。游离的叶,经嫩黄、青绿、枯黄……辗转一生,终回归大地,最后一滴骄傲的泪,浸润在芳香的泥土中,永恒。

飘泊的孤云在红日沉落、泱泱绿水中旅行过后,终回归天空的怀抱。在故乡的拥护中,绽开如花般醉人的笑靥。

乡愁的味道弥漫,呼漫着远方的游子。背上行囊,回首再见异地的城市,踏上通往故乡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梦牵乡愁作文500字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梦牵乡愁。——题记

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在《乡愁》中抒发了他对家乡亲人们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无时无刻地萦绕在他的身旁。同时,更是表达了余光中先生对祖国统一的切切期盼。生活在大陆和台湾相隔两地,无法统一,亲人悲欢离合的时代中,余光中先生怀着心中的忧思和盼望写下了这首《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诗歌虽短,却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亲人相望而不能及的痛楚。这常常使我们思考,台湾到底何时回归大陆的怀抱,祖国何时才能统一?这也是大陆、台湾两地人民日夜期盼的。台湾同胞又如何不想念故乡,想念故乡的风土人情,白天望着,夜里梦着,乡愁反而剪不断,理还乱。

长辈们常说:“台湾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终有一日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只要有同一个信念,同一个目标,就不会有远离故乡,思念而不得相见的悲剧再次发生了。

梦中的乡愁何时能了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记住乡愁观后感

全文共 2173 字

+ 加入清单

记住乡愁》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传统村落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

由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将选取全国100个以上的传统村落进行拍摄,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于2015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隆重推出。

记住乡愁第一集观后感

2015年元旦在“黄金时段”晚8点播出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看过之后,今天中午又看了一遍重播,觉得很好。

《敬畏之心不可无》是在我的故乡——福建培田村拍的。《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片名起得很好,给培田文化的特征——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了一个很好的解说。

拍这部纪录片时,龙岩市有关部门专程把我和厦门大学的郑振满教授接去参加拍摄。为什么会叫我参加这次拍摄?我估计是编导看过我的《大屋碎影》一书或我的博客有关文章。我有一篇博文《培田传统文化要略》(曾在《闽西日报》发表过),谈到了培田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内容和“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崇礼的儒家文化为主导地位的。《荀子·礼论》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即大自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不崇拜天地不行。对先祖的尊崇,表达了中国人祖先崇拜和宗族血缘纽带的坚韧。崇拜‘君师’,君是政治权力的体现者,师是伦理道德的体现者,其关键是对师——圣贤的崇拜。这三条体现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文化特质。

培田正是继承传统,做到三个尊崇的典型。

培田的先人们崇拜天地,认真地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结合。培田村落的选址、建设很讲究‘风水’,事实上就是讲究‘天人合一’。后垅山的‘风水林’及河源溪上游的茂密山林营造了培田很好的生态环境。在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时代,讲究生态、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正是崇拜天地的结果。

培田人敬重祖先,培田民居建筑中,最主要最显著的是供奉祖先牌位的‘正厅’或堂屋,整个房屋布局都要服从这点,也由此形成了厅庭结合、以‘厅’为主体的建筑风格。所谓‘九厅十八井’即为满足大家族多个祭祀空间而设定的。这里‘厅’指的是正厅或堂屋,正厅供奉的是公众的祖先,各偏房中的堂屋供奉的是各支房的先人。‘井’是为厅提供采光通风用的‘天井’。

培田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祖先上一炷香,因此厅堂香火是常年不断的。逢年过节,杀一只鸡,买回几斤肉,首先要供奉在厅堂的神桌上,让祖宗先‘品尝’。每年除夕,厅堂上都要挂上祖先画像,没有像的要换上新写的有历代祖先名字的红纸。

传统的‘祖宗崇拜’和血缘关系纽带形成了传统的民居建筑。也形成了与此相关的宗族社会、宗法制度和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传统的培田小社会即由此来实现村民自治和管理。

客家学者谢重光先生在他的《闽西客家》一书中,写到道德风尚:‘客家人的基本价值观是贵重于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培田人当然也是如此。其实这个值观不单是闽西客家人所独有,而且还是我们民族的主要传统之一,‘尊师重教’即是‘礼之三本’之一。当然,以儒学为主导的所谓‘教育’除了‘读书做官’之外还有伦理教化、道德修养等所谓‘修、齐、治、平’。延续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及对中国的影响一直是专家学者们研究争论的课题。孰是孰非,至今难以论定。

培田人尊师重教,由来已久。培田历史上经济条件较好,有钱的族人热心捐助教育,并有鼓励上学的奖励机制,使培田成为远近闻名的‘文墨之乡’。‘南山书院’也名声远扬。

培田,这一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院,留给人们研究思考的空间是很大的。有人说培田是一部读不完的书,的确如此。培田何以如此珍贵?因为它不仅仅有‘好大一片屋’,而且有‘文化’、有‘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村’。……”

在《敬畏之心不可无》这部记录片中,上述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解说、补充和发挥,用“敬畏”代替“尊崇”,是十分高明的。

人是要有所“敬畏”的。尤其是敬畏天地(大自然)、敬畏祖宗、敬畏圣贤。

我们曾经鼓励过“天不怕地不怕”的精神,敢于“战天斗地”,敢于“无法无天”、“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以粮为纲,全部砍光”,破坏了生态平衡,最后,我们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才知道人应该和大自然和睦相处,“天人合一”,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道路;

我们曾经把孝敬祖宗和有关道德标准作为“封资修”来批判,推崇“亲不亲,阶级分”,毁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造成当下许多社会问题。现在我们才想到了,人性的败坏,道德的滑坡才是最大的危机;

我们曾经说“知识越多越反动”,提倡“大老粗为荣”,批判“师道尊严”,批判“学术权威”、“技术权威”,后来,我们尝到了苦果,再后来,我们把文化和教育变成了“产业”,又造成新的问题……至今,这条路如何走向正轨还很艰难。

所以,我们现在强调“敬畏之心不可无”,是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的。它给我们很多启示和思考空间。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好大的“一片屋”,是很重要的,挖掘、保护和恢复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的。

央视《记住乡愁》第一集《敬畏之心不可无》很值得看看。

更多热门搜索的观后感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月圆可怜婵娟影,乡愁残酒卮中秋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夜,是谁在仰首天空,把心中的思念折成千纸鹤,横越星际。今夜,让我沉浸在一杯香茶里,任母亲的笑容,如中秋的月光,泻满我幸福的心空。身距千里,词不在绝,在于有人能懂;歌不在唱,在于有人倾听。思念对于飘泊的人生也许是种希冀的信仰!这种信仰也许是人会变的更加成熟。

一曲清歌谱,和弦雅韵调。素笺弹奏水云谣。

香案遣怀音袅,云锦品离骚。惬意寻花趣,悠然采菊描。

与君闲盏问花骄。逐梦诗怀,逐梦海棠桥,逐梦满花枝月,翠柳漫江皋。

异乡的思念每时每刻,我借月光的弹指挥袖,舒掌间,取远古的情长,把爱与被爱、无边的思念与缱绻的乡愁一起,慢煨一盏相思的茶,在袅袅氤氲的茶汤里,用今夜的月光撩人星辰,闪烁流萤。以晶莹、冰清的心境,滴入的诗情,纷纷化蝶,飘飞在望月人的眼睛,停泊在我心房。

有人说思念是痛苦的却也是幸福的,而我说,其实痛苦就是幸福,因为在我的心里月圆有爱,让我望穿秋水,婉约在心里,守侯在思念的渡口;也认为:中秋需要感激,感激需要温暖,感激会触动每个人,在他思念的角落里那份最真实的善良,会唤醒每个人心灵深处最本源的真情。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天涯路远,山水寄情。中秋!在月色皎洁之夜,一湾醇香流溢的乡情酌满了晶亮的酒杯,有着浓浓的相思和淡淡的深情,如唐诗宋词中撩拨的串串音符,叮咚撞击着每一位游子的心灵,沉淀和诠释了千年流淌的乡情......;中秋,你撩人情怀,促人回忆,惹人思念。恰似我心中的愁思,翩翩荡漾,其愁未黯,其情融融。伴着我情愫左右,随影波动。更如一幕幕回忆袭来,幽梦随风,在爱意缠绵中,伴随月色弥漫、荡漾....

从古至今,中秋总是拂过岁月的琴弦,用无声的古调,流溢出淡淡韵致,守候着人间痴情,烛光红烛下慈母织补,也不知有多少回灯不眠,高楼望断,把点滴思念片断连缀成爱的不朽篇章,一缕缕酿成诗意的烟火,温婉在岁月的深处。

中秋的月啊!你透过窗明几净的扇棂,落在书案,浸染着那一卷卷乡愁的诗行和杯盏里盛满的佳酿,让思念撞击落满尘埃的心窗,惊起尘埃纷纷,把圆月繁华寄托、释怀;将一帘幽梦,抛向忧思的枝头,嫣然时光,诱使伊人清心生涟漪,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浅谈《乡愁》

全文共 1570 字

+ 加入清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书写“乡愁”,自古以来都是众多文人墨客的千古话题,同时也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而其中,关于“乡愁”的诗词作品就有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席慕蓉的《乡愁》、朦胧诗代表人之一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等佳作。近些年来,国内一些纯文学作品兴起了一股股针对“爱国思乡”的热浪,而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却在似如烟海茫茫的文学界中脱影而出。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台湾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老的作品的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歌,一般多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是表现得很细腻而柔婉。着有诗歌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于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着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老也被称作“乡愁诗人”。

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这首不到100来字的抒情诗,却借助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事物,通过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实物化了,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深深表达了诗人渴望与家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从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乡愁”的内涵和意境,随着自己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了不断的提升与升华!诗歌回环望复,音韵和谐优美、简练。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了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而且诗人还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找到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些具体事物上,这样,诗人不至于无所依附。诗歌以情感为线索,诗词单纯、含蓄,美与丰富美于一体,不枝不蔓,意境悠远深邃,字里行间透露了作家余光中一生漂泊无依,在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之后,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思想;真诚的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祖国。

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老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似乎又在感念着当时的忧伤氛围。他说:“随着日子的流逝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余光中说,这首诗歌是“蛮写实的”:小时侯上寄宿制学校,因为离家很远,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这句。

在南京生活了近XX年的余老,紫金山风光、夫子庙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山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我很庆辛自己在离开大陆时已经21岁。我受过传统《四书》、《无经》的教育,也受到了五四新文学的熏陶,中华文化已植根与心中。”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很单薄的。”

当今台湾回归大陆是我们全体中国人与驻台同胞的一个最大愿望。《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随后,台湾歌手杨弦将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民歌》等八首诗谱曲传唱,并为大陆同胞所喜爱。余光中说:“给《乡愁四韵》和《乡愁》谱曲的音乐家不下半打,80多岁的王洛宾谱曲后曾自己边舞边唱,十分感人。”

也许诗人余老的心情我懂得,这种与祖国故乡的隔阂,是无法逾越的,但作为一个文化人或者诗人,最后我只想用诗人余老说过的一句话体现,“诗比人先回乡,该是诗人最大的安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认为“愁”是“乡愁”,“春水”是“春运的客流”。在春节来临之际,来自全国各地的千丝万缕的乡愁纷纷进入了我的视线,让我陷入回忆。

那年寒假,我到父母的工作地点游玩,谁知没过几天,父母就告诉我要准备回家过年了,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春节要回家呢?他们又告诉我,春节的意义在于一家人团团圆圆。我不在意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牵着父母的手,夹在他们之间。到了车站,面前的情景让我目瞪口呆,虽然人山人海,但井然有序。几经波折,我们终于挤进了候车室,妈妈安排我坐下,并嘱咐我不许乱跑。我照办了。我坐在冰冷的椅子上,无所事事,东张西望,越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看见远处的一名农民工。他穿着一身朴素的工装,裤管上沾满了泥土,都已经风干了,与周围的光鲜靓丽形成鲜明对比。一时间,我对他充满了好奇,既然在外打工这么辛苦,为何还要在春节花费一笔钱财回家呢?

我忘记了母亲的嘱咐,慢慢地走了过去。他黝黑的爬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喜悦和幸福,显得憨厚老实,回家这件事似乎让他很开心。我走上前去,小心翼翼地打了个招呼:“大叔。”他没有听见。“大叔?”我又加重了声音。他顿了顿,回过头,一看是我一个小姑娘,就露出一抹淳朴的笑容。我大胆表达心中的疑问:“在外面辛辛苦苦一整年,您为什么还要千里迢迢回家呢?”他挠了挠脑袋,说道:“在外打工,一打就是一年,怎么能不想家啊!家里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女儿,想起他们的脸,我就特别想回家。就像喝着浓烈的酒,一杯又一杯,直至喝醉。等你长大了,就会理解,思乡,人人都会。”他说这段话时,看向前方的眼神变得深邃而又坚定,那是家的方向吧!

“薇薇,要走了!”母亲一边指责我,一边牵着我跟着人群去检票。他也慢慢涌入人海,消失在我的视野中,人群如水般流去。

一江春水的方向是东流,而春运客流的方向是四面八方,那是家的方向。乡愁进入了我的视线,更融进了我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乡愁的作文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如烟,乡愁似梦,乡愁是一缕青丝常系在心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身在远方的游子们,你们的心中可有一点感伤?你们的心中可有一丝牵挂?你们的心中可有一缕淡淡的乡愁?“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虽然不到中秋,虽然还远离元宵,但是心中那股对家乡的景,对家乡的物,对家乡的人的思念之情却久久徘徊于心中。乡愁如烟,在远游的人的心中冉冉飘起,在他们的脑海里翻腾,在他们的身边缠绕,在他们的脚下驻留。乡愁如烟,随风飘散,带走的是他乡游子无尽的思念,带来的是远方亲人真挚的问候,更有家乡好友的点点祝福。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重返你的身旁?

月夜时分,万籁俱寂。独倚窗头,泪水暗流。举头望月,低头乡愁。无论在皎洁的月光下,还是在璀璨的星光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一直在心中长久地停留。不知有多少个夜晚,在呼唤声中惊醒;又有多少个黄昏,在叹息声中默默泪流。乡愁似梦,悄无声息地勾起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眷属的牵挂,对老宅的依恋。梦回故乡,那些花儿依旧在开放,那些鸟儿仍然在歌唱,不知道古道旁的那些人儿是否还在远望。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回到你的怀抱?

难舍故乡亲,更难舍故乡情。游子们寄乡愁于酒上,托感情于杜康。“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微弱的烛光下,伴着泪水,带着惆怅,饮下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乡愁是青丝,常系在心头。心中有泪,只感到故乡的亲切,只感到故乡的温暖,只感受到故乡的姹紫嫣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何时我才能再次走进你的心房?

故乡遥,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回故乡,乘一支长蒿,随着心的河流,向故乡漂流,向故乡漫溯。游子们还在徘徊,他们仍没能回故乡,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四方。他们要载着一船的星辉,带着闪耀的光芒重回故乡。就让我们敲响希望的钟声,期待与他们在灿烂的季节里的重逢。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必定要让你以我为豪。

亲人在祷告,朋友在等待,故乡在呼唤……回来吧,远方的游子!

花儿会盛开,但终究要凋零;鸟儿会高歌,但最后还是要离去;只有古道上的人儿,年复一年,等待着你们的归来……回来吧,远方的游子!

母亲的皱纹,父亲的白发,一根根,一丝丝,一句句,一声声,冥冥之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呼唤……回来吧,我的孩子!

回来吧!回来呦,亲爱的朋友!

“故乡人今犹在,仍念念不忘……”

乡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乡音、乡愁、乡情”主题有奖征文启事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为迎接第十七届“华创会”暨天门首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恳谈会在我市的召开,即日起面向海内外隆重征稿。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第十七届“华创会”暨天门首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恳谈会组委会。

支持媒体:天门日报、天门网、天门发布。

二、征文对象

本次征文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

三、征文时间

2017年4月10日至6月10日。

四、征文主题

征文主题:“乡音乡愁、乡情”主题。

五、征文要求1.征文体裁不限,字数1000字左右。

2.征文须为本人原创,且未公开发表,主题鲜明,文风朴实。

3.来稿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职务、联系电话、地址和电子邮箱等详细信息。

4.请作者自留文章底稿,不退稿。

5.征文组织方有权对选登作品做相应的修改。

六、作品使用

主办方将在《天门日报》、《天门网》、《天门发布》等媒体择优刊登来稿作品。

七、奖项设置

一等奖一名:奖金1000元;

二等奖二名:每名奖金800元;三等奖五名:每名奖金500元。八、投稿方式1.邮件方式

邮箱地址:670109339@qq.com(请在邮件主题注明“华侨大会主题征文”字样)。

2.信件方式

联系地址:天门市鸿渐路173号天门日报社广告部

邮政编码:431700(请于信封处注明“华侨大会主题征文”字样)

咨询电话:0728-5224499

第十七届“华创会”暨天门首届

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恳谈会组委会

2017年4月11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乡愁的相关诗句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渡汉江》

5.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7.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8.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0.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1.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4.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5.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1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1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19.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0.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1.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

2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 ——李煜《相见欢》

23.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24.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2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

26.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2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30.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秋话乡愁散文

全文共 574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到来了,我感动了一番.似乎一切都来去匆匆。 今夜,心总是不能平静,在澎湃着,翻腾着,不知道"心切"是否能表达.月亮,英貌依然,那样的皎洁,使我不曾想过她会改变.静谧的月,已经悄悄地,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像孩子天真的脸庞,幽幽地照在树叶上,又轻轻地反射回来,把树点缀,一片片,一点点,显得十分神秘.温柔的银光一缕缕地洒在路上,像母亲的手在抚摸着;她又溜进人的心里,似春天融化的冰雪,滋润着,冰凉又轻快.她也许是来自天堂吧,她有着圣母般的美丽. 如此美好的月夜,我不忍心做些其它的事.

只想静静地,静静地坐在那里,欣赏着这恬静的夜,恬美的月儿,我总想留住你,因你不能频频的露面,却能给人们带来团圆与幸福的. 我在想:今夜,倒上一杯香茗,摆上一盘可口的月饼,静静地倚在窗台上,风盈盈地吹,茉莉花香从杯中溢出,融入空气.恰若在世外桃源.今夜,一个人独自清凉,只是邀月为伴,听嫦娥歌唱,看嫦娥起舞;与她一起思念,是怎样的孤独,又是怎样的陶醉呢 "中秋节是人的心灵最脆弱的时节".圆月,家乡,亲人,在今夜似乎也有很大的距离.哦!这是思念 亲人在他乡,家乡在远方.

我看着明月,突然有一丝欣慰,我收到了远方的祝福. 月儿在云里穿梭,像儿时在捉迷藏,一会儿隐去了,一会儿又出来了, 雪白的月光洒在床上,隐隐约约地传来《月光曲》那美妙的旋律。在月圆的今夜,我拥月梦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高中作文精选:美丽的乡愁

全文共 715 字

+ 加入清单

她是我生命里的一棵常青树,任凭风吹雨打,依然在我生命中蓬勃向上;她是我生命中的一株水仙花,无论风疏雨骤,永远给我带来阵阵明媚春意。那丝丝缕缕、缱绻不绝的乡愁

故乡是个山水田园小城,美景如画。正是这迷人的眷恋,伴随我度过了我的十余载无知童年。故乡虽然不大,但总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让游子魂牵梦绕。那也便是乡愁,美丽的乡愁。

说实话,直到三个月前,“乡愁”对我来说,仅仅只是虚无缥缈的文学词汇罢了,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知道它可以是“归雁洛阳边”的企盼,“龙钟泪不干”的悲凉,“相忆在江楼”的温馨以及“月明人尽望”的美好祝愿。但三个月后的今天,身在异乡求学的我,却久久有乡愁萦绕在思绪里。乡愁,这时我想也便是说得清、道得明了。

笼屉里飘来的阵阵香气仿佛在我鼻前回旋,大街上小贩的阵阵吆喝回荡在我的耳边。宿舍里,晚上熄灯后,床上总是辗转反侧,那天时地利人和的景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久久不能散去……

也许,故乡便是你小时候想要离开而长大后却要屡屡盼归的那一方净土。余光中曾经写过:“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我想说的是:“求学时/乡愁是一座高高的秦岭/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正是因为这丝丝缕缕的乡愁,让我有了独在异乡的勇气,也激励着我不断地奋勇向前。感谢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感谢那乡愁。

乡愁是一首歌,唱尽思念。乡愁是一首诗,颂遍感恩。

家乡之恋,恋山恋水;羁旅之思,思景思人。怀揣这丝丝缕缕的乡愁,我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常想起村口那棵常青树,那是我美丽的乡愁。

在这安静的夜里,轻轻吟诵起席慕容的《乡愁》,遥寄我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乡愁作文800字

全文共 864 字

+ 加入清单

因是每年春节回乡,所以每每忆起故乡,便是那遍布田野的油菜花了。

在深冬萧瑟的田野上,刚栽下的油菜花正在返青;度过冰冷安静的冬天,她将要在田野上盛大亮相。从不屑于那万紫千红的娇弱花儿争奇斗艳,只是无声无息的便开满整个田野。微风荡起,一层层金色的波浪汇聚成了金色的海洋。

春季在我的故乡,油菜花已然开了,把一个浪漫的季节送到了我们面前,正午拥挤着开满油菜花的乡间小路,一阵阵香甜使人眩晕。仿若梦回前朝,碎片似的梦境将我的童年串联在一起,变得越来越清晰。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寒冷的冬季,田里无一作物存活,便是种上那菜花,以填补漫漫冬季的空缺。

每每这时,就会来大批的游客,他们在油菜花中拍照,采摘,玩乐。而我们这帮孩子也是不会闲着的,在地里玩捉迷藏,地里那么大,又有高高的菜花挡着,愣是让找的人一通迷茫。有时候还会跟着大人采未成熟的菜苗,回到家中餐桌上便能够多一道好菜—素炒油菜,春天的味道便从这里溢出。

待到菜花成熟,每家每户都要出动了。通常是两个人一天能收一亩地,一个人拿着锋利的刀子在前面砍,另一个人在后面收。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四轻:轻割、轻放、轻捆、轻运,这是因为油菜花刚成熟时很脆弱,一不小心就要给碰坏。

到了晚一些,油菜花已经晾晒了四至五个日头,便收集起来,放在一堆,下面垫上塑料布,用手搓按油菜荚,黑亮亮的油菜籽就会争先恐后的蹦跳出来,径直落在塑料布上,再使劲揉搓,拍一拍抖一抖。望着油菜籽堆成了一座小山包,外婆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菜籽全部打好吹尽晒干后,就送到了村里的榨油坊榨油。榨油机里流出了黑亮亮的菜籽油,像是从高山上流下的水,源源不断。菜籽油黑得发亮,有一股浓郁的香气,使人着迷。

外婆说以前家里穷,一年到头难得买几回猪肉和板油,菜籽就成了家里主要的食用油,一部分拿来供自己家人吃,另一部分拿来补贴家用。

油菜花,把它最美好的年华都献给了乡村,让那些乡里的人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一种无私啊!

走出了故乡,但是走不出记忆中那片满眼金黄的油菜花地。我的乡愁,也始终关乎那片油菜花地,在那里弥漫、停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乡愁”多媒体散文征文大赛启事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一种带点甜味的离情别绪;乡愁,“就是你离开这个地方就会想念的这个地方”。乡愁是一碗水、是一杯酒;乡愁是海棠红、是梅花白。乡愁是贮满思念的心灵小屋,是汩汩流淌的思想河流……为记录和抒发“乡愁”这一人类特殊而神圣的情感,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以“乡愁”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散文征文,同时设置“乡愁”主题在线平台,向海内外展示。

一、征文形式 征集以“乡愁”为主题的原创散文(题目可另拟)。征文可为文字类散文,也可为多媒体式散文。文字类散文须在1500字以内。多媒体式散文可采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FLASH、H5等多种方式或其组合(可在PC端或移动端呈现),时长不超过5分钟。

二、参赛方式 本次活动为大型公益性征文,不收取报名费。

请以电子文档方式向承办媒体扬子晚报或中国江苏网投稿,投稿邮箱为:

文字投稿:2479502403@qq.com

多媒体投稿:xc@jschina.com.cn

投稿不拘年龄、性别、职业、地域,海内外华人、在中国工作和留学的海外友人亦均可报名参赛。

参赛作品须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职业)、年龄、单位和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箱、电话等)。

三、举办时间 征文于7月20日至9月10日举行,9月10日24时投稿截止。

四、录用和发表 征集的作品,经承办媒体三审后录用、发布。扬子晚报繁星专版和中国江苏网首发,其它媒体将互动选发。

首发媒体按规定发放录用稿酬。

五、评比和颁奖 参赛作品一经录用、发布即取得评奖资格。评委会由文学界、新闻界、教育界著名专家组成。

文字和多媒体作品将分别评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 6名,三等奖10名。

奖品为国內著名书画家以乡愁为主题的书法作品。

颁奖活动将于2015年中秋节前后在南京举行,同时以综合形式向社会展示征文活动成果,并在线进行视频或图文直播。

承办单位:扬子晚报 中国江苏网 江苏新华文化艺术投资有限公司

媒体互动:新华日报 钟山杂志社 雨花杂志社 南京晨报 江南时报 新华报业网 扬子晚报网 视觉江苏 江苏手机报 江苏新华·艺术等

特别襄助:言恭达文化基金会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