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5750

作文

45

2024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2421 字

+ 加入清单

尚志(1908—1942),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第二路军副总指挥。

1908 年10 月26 日出身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嘛沟一个农民家庭,11 岁时,随家人迁往哈尔滨。1925 年考入哈尔滨许公工业学校。不久,五卅爱国运动爆发,赵尚志积极参与到这场声势浩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中。同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校里组织学生会和从事革命活动被开除后,被党组织送到广州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五期学员。1926年5 月,经安排退出军校,返回哈尔滨。从1927 年3 月至1931 年底,因从事革命活动两次遭逮捕,前后度过两年零八个月的牢狱时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在中共满洲省委营郭国言救下出狱。1932 年初,回到哈尔滨,担任满洲省委兵委书记。同年夏,被派往在巴彦活动的东北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工作,任参谋长。1932 年11 月,独立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任政治部主任。

由于“左”倾政策的影响,独立师在1933 年初被击溃解散。当时满洲省委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赵尚志执行右倾路线的结果,被开除党籍。但赵尚志并没有就此消沉下去,依然坚定地投身于抗日斗争中。1933 年4 月,到宾县孙朝阳领导的义勇军中当了一名马夫。后被提升为参谋长。由于孙朝阳抗日决心的动摇,当年10 月,赵尚志等七人携带一挺机枪和十余支大小枪支脱离孙部, 决定在珠河县委领导下组建党自己的抗日武装。

1933 年10 月,珠河反日游击队成立,赵尚志任队长。在他的领导下,不到三个月时间内连续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部队也发展到七十多人。1934 年初,他又联合了二十多支义勇军和山林队,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被推为总司令,全军约五百人。同时在侯林乡、黑龙宫等地建立了游击根据地。同年6 月,部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同年9 月,赵尚志率队一举攻克五常堡,震惊了敌人,被当作“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10 月,在日军发动的冬季讨伐中,赵尚志带领哈东支队一部二百余人在返回鬼排山宿营地时,遭到五百多日伪军的包围。他临危不惧,指挥部队沉着应战,顺利突出重围。日伪军却损失了一百多人,日军指挥官望月中佐不禁惊呼:“此战必有名将指挥。”

1935 年1 月,哈东支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赵尚志任军长兼第一师师长。与此同时,中共满洲省委也做出了“恢复赵尚志党籍的决议”。3 月,赵尚志与东北民众军司令谢文东和自卫军支队长李华堂的三支武装联合组成东北反日联合军总指挥部,赵尚志担任总指挥。同年夏,日军发动夏季讨伐,叫嚷着“毁灭赵尚志的根据地”。赵尚志于是率第三军主力向方正、汤原、勃利一带转移。在松花江下游地区开辟新的游击区。10 月,赵部同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汇合。11 月,扩编汤原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并成功策反了汤原金矿警备连。巩固扩大了汤旺河后方根据地。同年冬,又开辟了巴彦、木兰、通河新游击区。赵尚志部经受住了日军的大讨伐,并进一步发展壮大。到次年8 月已有十个师,六千余人。在此期间,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部成立,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

1936 年秋,日军发动以宾县、木兰、通河、汤原、依兰五县为中心的大讨伐。赵尚志于同年11 月率领五百余人踏上西征之路。12 月,在到达海伦冰趟子后,面对一直尾追不舍的日军讨伐队,赵尚志决定利用有利地形打一场伏击战。部队花了两天时间筑起一道雪砌水浇的交通壕,并在几座木屋内准备好足够的烧火木材。第三天,八百余名日军进入了伏击圈。由于准备充分,又占据了有利地势,虽然冰天雪地,但抗联战士在战斗中可以轮流到木屋里取暖,而日军则趴在冰上射击,不仅冻伤了手脚,且枪油凝固,拉不开枪栓,机枪成了“哑巴”。抗联战士越战越勇。整个战斗,歼灭日军三百余人,缴获一挺机枪和其他大批武器弹药。冰趟子战斗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作战所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指挥讨伐的日军中将岩越惊叹:“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

1936 年,北满临时省委成立,赵尚志任省执委主席。

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为了巩固东北基地,调集数万日伪军对抗联疯狂围剿。

同年底,北满临时省委派赵尚志作为省委代表赴苏联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

1938 年1 月,赵尚志刚踏上苏联的国土,就被苏方关押起来审查。4 月下旬,北满临时省委召开第七次常委会,会上赵尚志被当作“左倾关门主义路线之主要负责者”,撤销了他抗联三军军长等一系列职务。

1939 年5 月,赵尚志被苏方释放,并被共产国际任命为东北抗联总司令,他把在苏的东北抗联成员一百多人组织起来,编成一支精干的队伍,于7 月返回东北,投入战斗。

1939 年9 月,由于党内路线斗争的加剧,加之种种矛盾和误会,北满省委做出了永远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议。同年底,赵尚志无奈之下再次进苏。尽管饱受打击,他日思夜想的依然是投身抗日疆场,实现他“驱逐日寇海陆空军滚出满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奋斗到底”的誓言。1941 年10 月,赵尚志带领四名抗联战士重又踏上东北的土地。

多年来,日本关东军一直视赵尚志为“心腹大患”,悬赏一万元,收买赵尚志的人头。

1942 年2 月12 日凌晨,赵尚志被混入抗联队伍的日伪特务打成重伤后被俘。他大义凛然地对审讯他的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 你们出卖祖国, 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他痛斥敌人,拒绝医治,受伤8 小时后,壮烈殉国。年仅34 岁。凶残的日军把他的头割下运到长春,他的躯体被扔到冰冷的松花江中。

1982 年6 月8 日,中共黑龙江省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提议,给赵尚志完全平反并恢复党籍。

从1945 年起,中共党组织开始寻找赵尚志将军的遗骨,但一直没有下落。1989年,终于获悉将军的遗首早在1942 年被长春般若寺的炎虚法师从日军手里要下掩埋在寺中。

抗战胜利60 周年前夕,英雄的头颅被找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正在展出。据资料信息,此次展览共展出了252件革命文物。其中,一张陈列在玻璃展柜里的老报纸吸引了我。

那是一张1936年1月19日出版的第8期《救国时报》的头版,对开,竖版繁体印刷。报纸的纸张已经泛黄,边缘有些折痕和破损,版心的地方也有修补的痕迹,但是整体完整,可以看清字迹。当期的一篇社论,批评陈济棠、宋哲元镇压学生运动是“又一次血的教训”;辛辣地指出蒋介石“不止未加讨伐”,而且“压制各地爱国运动”;并呐喊到:“一切惯弄‘雄辩’的先生们,拿‘事实’来证明你们的‘雄辩’吧”!

《救国时报》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在巴黎创办的报纸,早期称《救国报》。孤悬海外,可以想见,当时的同行们办报办刊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主编吴玉章先生在文章中回忆,除了法国政府曾经忽然命令《救国报》停刊这样的政治压力,报社还面临经济危机和发行困境。办报的同志们甚至到了典质筹资、罗掘俱穷的境地,而且只能不断开发新的发行、寄送方法来应对国内外的压制。

然而,正是因为当年那些新闻舆论战线的先辈们,为了坚守并传播自己的理想信念,攻坚克难,坚持不懈,《救国时报》才在党和共和国的革命历程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1935年10月1日,彼时红军正在长征途中,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在《救国报》第10期上全文刊发,后来被称为“八一宣言”。1936年12月起,长篇长征回忆录《雪山草地行军记》和《从甘肃到山西》在《救国时报》上发表,成了记录这段荡气回肠的历史征程的文献史料。《救国时报》编辑部还把这两篇文章和陈云同志化名廉臣写下的《随军西行见闻录》一起,出版了合集《长征记》。

革命需要枪支弹药,也需要“思想的闪电”;长征物质条件匮乏,却不缺少精神食粮。长征途中,我们党仍然克服了极端艰苦的条件,坚持新闻舆论宣传工作。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长征中的红星报”中提到的、陪着红军一路走来的《红星》报,用文字保存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记录和资料。《遵义新闻》《红军占领桐梓城》《我们胜利渡过了大渡河》《军委奖励乌江战斗中的英雄》……这些消息和通讯,记录着红军的足迹和故事,也鼓舞和振奋着我们的队伍和人民。

想象一下,在沼泽草地跋涉、在风雪中攀爬,这些消息不就是暗暗夜色中的点点星光、冰天雪地中的莹莹烛火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星照耀着中国!时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在《忆长征》一书中写道:“文字就这么简单,没有什么形容词”,可是在报纸上金榜题名的英雄,“都会像乌江的流水那样,扬名在历史的长河中”。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红星》报发表题为《伟大的会合》的社论。除了《红星》报,每支队伍也办有自己的报纸和刊物,比如红一方面军的《战士》报,红二军团的《前进》副刊,红四方面军团的《不胜不休》报等等。

当时我们党办报、办刊的条件有限。两条扁担、四个铁皮箱子,就是跋涉中前进着的《红星》报社。编辑们随着军委日夜兴军,挤出时间办报。铁皮箱子里,一台油印机、几盒油墨、几筒蜡纸和毛边纸,就是我们新闻舆论宣传队伍的枪和匕首。毛泽东同志曾讲,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就是宣言书的撰写者,宣传队的呐喊者,播种机的耕耘者。

那一张泛黄的报纸,那些有些模糊和斑驳的字迹,却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英雄史诗是他们撰写,不朽丰碑他们共同铸造,新闻宣传战线的先辈们是长征征途和历史时代的见证者。雄关漫道真如铁,建设路上党继续领导人民攻坚克难,大步向前,渐行渐稳。而今日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今日的党刊人,必以笔化长缨,青史著文山,拄天地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关于赵尚志的征文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铁力城东北35公里处有一座山,山叫透笼山。透笼山得名于半山处的一个古洞。那洞底部透一眼小孔,因此洞名透笼,山因洞名,就叫了透笼山。现在一般人都知道透笼山是一处漂流、登山的好所在,却鲜有人知道,就在这个高不过8米,深不过20米的古洞中,曾召开过北满省委的一次重要会议。

1937年11月,赵尚志派抗联六军二师代师长陈绍宾前往苏联,寻找同党中央的联系。12月,陈绍宾从苏联归来,说是苏联军方让派一个主要领导过境才可以。这样,1938年初,时任北满抗联总司令的赵尚志去了苏联。不料,赵尚志过境后,苏联军方却说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并把赵尚志送到哈巴罗夫斯克,拘禁起来,一拘就是一年半的时间。

1939年6月,苏联军方释放了赵尚志。赵尚志一出狱,立即组织在苏联的抗联旧部返回祖国,开展对日的游击战争。

9月下旬,打了几个胜仗的赵尚志来到汤原县的马把头碓营,遇见三军留守团团长姜立新,姜向赵汇报了赵离开一年半时间内北满抗日情况,以及北满省委撤消赵职务的决定。赵尚志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于9月28日给北满省委书记金策写了一封信,派姜立新寻找且面交金策,并约北满省委主要领导人,准备召开北满党和军队的领导人前来开会。

接到姜立新信后,金策(时任北满省委书记)、张寿钱(即李兆麟,时任省委组织部长)、冯仲云(时任省委宣传部长)等人来到透笼山的透笼洞,召开北满省委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去不去马把头碓营参加会议。后终因对赵尚志的误解,会议作出了不去参加会议的决定。

在等待三个多月后,赵尚志见请来开会的人一个也没到,派出的两支部队也都没有归来(总司令部参谋长戴鸿滨带的100来人和刘凤阳带的40多人各剩了几个人,他们没有胆子去见赵尚志,前者去了铁力找北满省委,后者又重新过界去了苏联),只好带着司令部的十几个人又回到了苏联。

时隔63年,我们无法了解这次会议更多的内容,也不好评价这次会议做出的不见赵尚志的决定的是与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决定错失了一次弥合抗联领导人内部矛盾的机会,拉开了将赵尚志排除于抗联领导层的序幕。它与转过年来的第一次伯力会议(会议期间,北满省委开除了赵尚志的党籍)和下半年召开的第二次伯力会议(会前,吉东党组织又撤掉了赵尚志仅剩下的第二路军副总指挥,并取消了他的会议资格),共同沉重地打击了赵尚志则是勿庸置疑的。否则的话,赵尚志就不会说出不让开会,我就回东北,我死也要死在东北战场上的话,并于1941年10月仅仅带了四个人回到国内抗日,1942年初为国捐躯。

不管如何,作为北满省委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透笼洞还是值得后人瞻仰、纪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450 字

+ 加入清单

“红军长征举世鲜,铁流夜过党岭山;巍巍群峰银龙舞,英雄大战鬼门关。”(李布德少将《夜过党岭山》)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张爱萍将军《过草地》)……

红军长征,如果把每支部队的行军里程加起来,总共有8万里,而在四川的里程最长。

过雪山草地无疑是红军长征最为艰苦悲壮的时候。据我们的统计,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翻越的雪山有73座之多,这里的雪山是指垭口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峰,4000米以下的都没有算。其中,在四川境内有67座,云南有3座,甘肃有3座。

从整个红军来说,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1935年5月下旬红四方面军翻越的红军棚子雪山,位于四川阿坝州茂文县境内的松坪沟。红军棚子雪山以前没有名字,就是因为当年红军经过这里时搭了一些窝棚,后来老百姓就把这座雪山叫作红军棚子。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之后,就西进岷江流域,占领了北川河谷及茂县地区。翻越红军棚子雪山是红四方面军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并与之会合。

红军翻越第二座雪山是在1935年6月,由李先念率领的部队为了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翻越的理县和懋功县(现小金县)交界的虹桥山。红军翻越的第三座雪山是鹧鸪山,第四座雪山是夹金山。而仅就中央红军来说,共翻越了5座大雪山,其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是夹金山。

在所有红军翻越的雪山中,由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从四川省甘孜州得荣县到巴塘途中的藏巴拉山是红军长征翻越过的最高雪山,其垭口海拔为4904米。

尤其震撼的是,红军在极度疲惫和饥寒的情况下,创造了连续4天翻越决益涅阿、伊则涅阿等4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红四方面军两次翻越夹金山,3次翻越亚克夏山、梦笔山、打鼓山等4座雪山。

红军是在没有路、没有粮、没有衣物和“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进入雪山草地的。很多战士都来自南方,雪域高原六月天还在下雪,加上高原反应、极度疲惫、没有衣服穿和严重缺粮等因素,导致很多战士都没有挺过来。

如果说长征是一部恢宏史剧,过草地就是即将胜利前的英勇悲壮一幕。

1935年8月,红军决定北上。8月21日,红军在毛泽东等率领下开始向草地进军。由于四川草地海拔较高,天气变化快,大雨、冰雹的情况随时都会遇到,除了战士饥寒交迫和极度疲劳外,更令红军担心的是遍地都是危险的沼泽。

红军一共过了3次草地。第二次比第一次过的草地路程更远。第三次过草地路程更长、时间更久,牺牲的人更多,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粮,野菜、皮带都被吃光。第三次过草地时,红二方面军与四方面军总计5万多人,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部队分三路北上。若尔盖色吉坝、年朵坝等草地红四方面军3次经过。

由于极度饥饿疲劳,当年很多战士在即将走出草地到达若尔盖县班佑村时,眼前20米左右宽的班佑河再也无法跨过,800多名战士就长眠在了河边。而过了河就是有人烟的地方,就能够活下来。当时,已经越过班佑河的彭德怀还派了一个营去,打算将他们背过河,但是到了一看,发现这800多人基本都已经牺牲了。为纪念这800多名战士,后来在班佑村修建了一个纪念碑。当年,红四方面军在长征前有8万多人,但经过南下战斗及雪山草地,最后只剩下了4万多人,可见雪山草地的严酷。

现在说到过草地的困难,很多人不信,不相信草地会陷人。现在的红原、若尔盖草原因为气候变暖、20世纪60年代开沟排水、过度放牧等影响,水分都蒸发了,自然今天看到的草原与过去大不相同。

红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过雪山草地,靠的是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坚信中国革命一定胜利,而这种精神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

全文共 1273 字

+ 加入清单

“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这首耳熟能详的《好汉歌》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好汉在人们的心中,总是英雄的存在,即使他们是平民,贫民,即使他们性子火爆,即使他们没有文化。这些东西并不能影响人们把他们当做英雄看待。反之亦然,不管他们地位高低,贫穷富贵,文化多少,性情好坏,也并不能响人们对他们的敬佩。那么,你是否还记得我国四大名着之一《水浒传》当中的那108条好汉呢?

如今,除却书籍,《水浒传》这部经典的文学佳作已经被翻拍成多部影视作品,加上今的科技,众多的生效、画面使得这部文学更加生动有趣,并且让这108条好汉的传奇故事家喻户晓。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这部名着的题目,其中的“浒”字,许多人晃眼看去就念“xu”,其实不然,这个字读“hu”“水浒”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它泛指水边发生的种种故事。同时,《水浒传》也被传到国外去,题目并且被译为多种版本。

《水浒传》讲述的是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在这部文学着作当中,相信很多人对武松,林冲,李逵、宋江、花和尚鲁智深等人物印象深刻。他们或是智能超群,有勇有谋,又或是行侠仗义,除暴安良。朝廷中的奸臣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同时遭受迫害的还有原本富贵的林冲,这108条好汉,不论阶级,不论穷人富人,均是被奸臣所害,重点刻画了小说中的“官逼民反”直到最终被“逼上梁山”。他们在梁山上集结,并且按照个人不同的特长,排出了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员地煞星。巾帛不让须眉,在这108条好汉当中还有3位女中豪杰,形形色色的人,不同阶级的人,不同思想的人,正体现了农民起的大众化特点,但同时,由于各人的认识不同,这也是导致起义失败的原因。

虽说起义失败,但这次的梁山起义却是成为了经典,那一个个脍炙人口,除暴安良的故事,那一条条嫉恶如仇的好汉,至今仍被我国广大群众传唱。但同时,也有关于《水浒传》当中“善”“恶”的分界线不明显的理论。像是说梁山好汉可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却并不能始终一贯地执行这个信条:天神般的武松初识孙二娘的时候曾把她当作“铲平”的对象,可是他们一旦结拜,便默许了张青夫妻的为恶;鲁智深嫉恶如仇,慷慨潇洒,却因为受不了别人的小气而砸了人家的酒席,抢了东西就走;而宋江因为受到黄文炳谗言的构陷,就把他活割了吃掉,这些都不足以使他们成为“善”的代表。至于说梁山好汉们推平祝家庄、曾头市,更是不值得被我们“赞颂”等等。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件事物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水浒传》确实成为了千古绝唱,广为流传,人们确实激动于其中的除暴安良,好汉的事迹。

起义失败,对我来说,多多少少心里面都有些不是滋味,尤其是在宋江毒死自己的好兄弟李逵时,那种心酸,那种无奈,却是久久不能平静。一心想招安,结果却落得如此下场,各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好汉们,最终走的很不是滋味。农民起义当中的很多无奈,我们都没有办法,到最后,我是皱着眉头看完的。

心酸,遗憾,一直萦绕,但我会记得,会记得那108条好汉的伟大事迹和他们曾经绽放过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英雄忠骨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尚志将军是牺牲在东北最冷的季节。而他死后,日军将他的人头砍下,把他的尸体丢进了冰冷的松花江。赵尚志将军的人头被日军送到长春邀功请赏。这时候,一位中国爱国的和尚向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要安葬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也许是出于对这位了不起的对手的尊重,梅津美治郎同意了,但没有人知道埋在了什么地方。

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后,终于发现赵尚志将军的遗首被埋葬在了长春的般若寺。1995年的一天,赵尚志的老部下、抗联老战士李敏等人来到了长春的般若寺,并起出了这颗头骨。当李敏看到他的头骨的一瞬间,便已经热泪盈眶。这位当年只有16岁的女战士就把总司令的头骨抱在了自己的怀里,从长春一直抱到了哈尔滨。

我们知道赵尚志将军牺牲在东北最寒冷的季节,那个时候又是东北抗日联军最艰难的时刻。我不知道他牺牲的时候心中是否对胜利还有着希望,也许他只有为民族牺牲的那一丝悲壮。然而就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寒冷之后,最终他还是在自己战友的怀里找到了人间的温暖。

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于2013年被安葬于他的故乡朝阳。假如将军有灵的话,在这一刻,一定体会到了凯旋故里的荣耀和故乡的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抗日英雄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736 字

+ 加入清单

1942年,东北的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东北抗日联军伤亡惨重,最后的部队被迫撤向苏联境内。但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将军不肯走,这个人就是赵尚志。赵尚志给他的战友留下的话是这样的:“我是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死我也要死在东北。”

1942年春节前夕,正在一次行动之中的赵尚志将军被隐藏在他部队里面的日本特务用手枪击伤。他的警卫员姜立新将他背到旁边一个叫做吕家菜园的地方,试图进行抢救。但是因为流血太多,赵尚志将军认为自己已经不能坚持,于是拿出了随身携带的机密文件交给姜立新,命令他立即撤回江北。

仅仅30分钟之后,日军就赶到了吕家菜园,但是被俘的赵尚志将军面对日军毫无惧色。日军在档案中这样记述:“赵尚志至死不失一个大匪首的尊严。”对日军没有一句供词的赵尚志,在8个小时以后离开了?耸馈U陨兄居⒂虏磺崆烤鸵澹蹦?4岁。

赵尚志将军是牺牲在东北最冷的季节。而他死后,日军将他的人头砍下,把他的尸体丢进了冰冷的松花江。赵尚志将军的人头被日军送到长春邀功请赏。这时候,一位中国爱国的和尚向日军总司令梅津美治郎提出,要安葬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也许是出于对这位了不起的对手的尊重,梅津美治郎同意了,但没有人知道埋在了什么地方。

抗日战争胜利50年之后,终于发现赵尚志将军的遗首被埋葬在了长春的般若寺。1995年的一天,赵尚志的老部下、抗联老战士李敏等人来到了长春的般若寺,并起出了这颗头骨,从长春一直抱到了哈尔滨。赵尚志将军的遗首于2013年被安葬于他的故乡朝阳。

赵尚志生于辽宁,战斗并牺牲于黑龙江,头颅埋藏并发现于吉林。可以说,东北大地,白山黑水,到处都留下了英雄抗日的足迹,赵尚志可以在东三省任何一个省份安葬。然而,最终哪个省、哪座城市有这个礼遇呢……

衷心希望,英雄忠骨能够早日安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116 字

+ 加入清单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回首上一个百年,面对山河破碎的中国,多少仁人志士泣血呼号、上下求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纪元将一个千疮百孔、四分五裂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将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

从翻身解放到辉煌巨变,从缔造新中国到建设新中国,一代代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书写了一幅激越沉雄的历史画卷,矗立起一座共和国历史的不朽丰碑。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构筑起共和国的雄伟大厦,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撑起了人民共和国的铮铮脊梁,铺下了民族复兴之路的块块基石。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让我们铭记这些名字:憧憬“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视死如归的“狼牙山五壮士”,“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永做革命螺丝钉”的雷锋,“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孔繁森,“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许振超……是他们,以及无数中华儿女,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以壮烈的牺牲、无私的奉献,展现了一部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创业史、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史。

崇高的精神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60年来,亿万中国人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上,忠于祖国、坚持理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共同推动了古老中国向现代化的转身,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只有深刻理解先辈们艰辛奋斗的历程,才能深刻地认识到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来之不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来之不易;只有深入把握共和国探索前进的历史,才能真切地领会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60年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无数先烈,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天安门广场奠基;60年后,追溯共和国辉煌历程,我们把最崇高的敬意,献给那些改变和感动中国的人们。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饮水思源,更是要延续新中国的精神血脉,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的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中获得启示。

历史在公正地记录每一代人走过的足迹,历史也忠实地把发展的课题留给后来者。在这个举国欢庆的时刻,在这个伟大变革的时代,让我们重温先辈的理想,凝聚起13亿人民的力量,不断把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838 字

+ 加入清单

二万五千里长征,距今已经过去了八十周年。这是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亦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的奇迹。这八十年,长征精神依旧影响着我们每一代千千万万的人,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模范,亦是世界人民传颂的伟大精神。 回首漫漫风雨征程,有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皑皑雪山、茫茫草地、峡谷急流、乌江天险、大渡激流……加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长征的每一点都让人感到惊慌恐惧。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利用自己的双腿双脚踏遍了泥泞与荆棘!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这每一件英勇的事例都成为教育我们这些热血儿女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一种精神,照映未来。 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它是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是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着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勇敢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牺牲时年仅22岁的红军第19师师长寻淮洲,被方志敏评价为“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粟裕也在他的回忆录中称寻淮洲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1912年出生的寻淮洲,是湖南浏阳人。1927年他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春随红4军转战赣南、闽西。在大柏地战斗中,他率全连英勇杀敌,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当武器。激战中,他左臂受伤,仍坚持率部追歼逃敌,直到战斗胜利。1933年6月任红3军团第5师师长,率部参加东方军,入闽作战,指挥部队连战告捷,获中革军委的特别嘉奖啊令。同年10月任红7军团团长,此时他才21岁。1934年8月1日,寻淮洲被授予二等红星奖章。11月他进入闽浙赣苏区,与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合编为红10军团。整编后,寻淮洲任第19师师长,继续率部北上。1934年12月,在安徽太平(今黄山)谭家桥战斗中,他指挥部队同数倍于己之敌展开激战。14日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寻淮洲亲自带一个排争夺乌泥关制高点,不幸腹部中弹。弥留之际,寻淮洲口中还在反复地念着:“北上抗日!北上抗日!”因流血过多,寻淮洲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歌颂赵尚志精神的征文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这位大无畏的革命者,带领抗联战士像把尖刀插进了敌人心脏。在抗日历史上,东北被日军视为征服中国的战略基地,抗联牵制了数十万侵华日军,使之无法入关,成功配合和支援了全国抗战。

无力在战场上占上风的日本关东军曾重金悬赏:谁捉住赵尚志,以“一两骨头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论价。他们还派出多路特务,企图打入抗联内部借机暗害赵尚志等领导人。

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率领小分队在袭击鹤立县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被混入队内的特务打伤,不幸被俘。“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面对伪警刑讯,赵尚志大声怒斥。8小时后,鲜血流尽、重伤不治的赵尚志壮烈牺牲。

伪满警务厅在给上级的报告中写道:“所受重伤造成了痛苦,他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为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一门忠义,气节可风”

"一门忠义,气节可风",这是1941年9月25日,国民党中央社报道赵振铎一家抗日的标题。”朝阳市史志办党史科科长王天雨说。赵振铎是赵尚志的父亲。赵振铎曾创办群众进步组织“清乡自治会”,后因对抗官府苛捐杂税而被迫背井离乡,带领全家逃往哈尔滨。

赵尚文回忆,1934年8月,日寇逮捕了父亲,企图要挟三哥投降,父亲始终没有屈服,最终被营救出狱,先后流亡天津、香港、贵阳和重庆。1942年冬,她跟随父亲来到西安,周恩来、邓颖超亲切接见了父亲,高度评价了父亲的义举,并勉励他继续做好工作。

赵尚文说,她的二哥赵尚朴读书期间,也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入狱,“七七事变”后,遵照党的的指示,赵尚朴参加了东北抗日挺进军,在绥远前线与日寇斗争。1938年,赵尚朴被党组织派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参加建立和巩固晋绥地区革命根据地。抗战胜利后,他带领100多名干部回到东北参加建设。

多才多艺的四哥赵尚武,在“七七事变”后毅然参加八路军,并在彭雪枫的介绍下,在党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还曾受到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的亲切接见和表扬。但在一次反扫荡中,赵尚武为救护战友的孩子而遇难,“距离三哥牺牲还不到一年。”赵尚文黯然追忆。

四姐赵尚英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戏剧系后,参加了左联,从事进步电影、戏剧活动,出演过著名电影《桃李劫》,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慰问团,到朝鲜前线慰问演出。

赵尚文说:“三哥是我们一家人的牵挂,尤其是他的遗体。”牺牲后的赵尚志,头颅被敌人锯下,身躯被扔进松花江。赵尚志外甥李龙说,敌人将头颅送到长春伪满军政部,伺机运往日本以炫耀占据中国东北的“赫赫战果”,但由于头颅无法长久保存,日伪决定将其焚烧灭迹。

几经辗转,长春市护国般若寺一名僧人得以安葬赵尚志头颅。但因该僧人圆寂,赵尚志后人始终没能找到头颅。

2004年5月,般若寺修缮围墙时,挖出一个无名头骨。李龙说,经技术鉴定和复原图比对,确认这就是赵尚志的头骨。4年后,赵尚志诞辰百年之际,英雄头骨被安葬在家乡辽宁省朝阳市赵尚志烈士陵园。“每年都有很多人来参观。堂叔为国捐躯,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赵尚志堂侄赵文斌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伟大的长征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胸怀目标、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革命风格,心系群众、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怀。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途。这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的魅力如同一座丰碑,巍然屹立于大半个世纪的光阴流逝中,它的精魂跨越时代,跨越疆域,跨越国界,震撼着每一颗流淌着滚滚热血的心灵!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尽的艰辛险阻,道不完的严峻苦难。皑皑雪山无情阻截了多少去路,茫茫草地轻易吞噬了多少生命,更毋论那峡谷急流、乌江天险、弯弯赤水、大渡激浪……加之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弹尽粮绝的恐惧与绝望……哪一样不在长征战士面前虎视眈眈。但是!他们就仅仅靠着两只脚和钢铁般凝聚的意志,纵横跋涉十一个省,长驱直至两万余里!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两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殷红的热血?哪里没有流传下红军战士动人的赞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真真正正的英雄好汉!纵使万般艰险,又如何能将他们轻易征服!他们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最终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人们难以置信,究竟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同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索、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革命理想无尽奋斗的精神!这,难道不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吗?!

巍峨雪山掩盖了战士们的躯体,

却埋藏不住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

茫茫沼泽吞噬了战士们的身躯,

却消融不了他们坚信胜利就在前方的强烈信念;

枪林弹雨夺去了战士们的生命,

却夺不去他们如钢水般熊熊燃烧奔流不息的革命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散尽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的烙印,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解,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韧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砥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的道路上进行着新的长征!在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需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确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必然在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的英勇足迹镌刻在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长卷中,始终为中国人民所铭记;长征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英雄不朽观后感征文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开学第一课》节目9月4日20时播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

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 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王二小牺牲后,当地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当时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后为保定市离休干部)同志得到这个消息,马上报道给了边区青救会,《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立即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一直传唱至今,感染了无数青少年。现在,王二小的坟上长满了青草。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卧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为了纪念小英雄王二小,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在二小的家乡涞源县上庄村建设了“二小希望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英雄不朽观后感征文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小铁锤。小铁锤十二岁,矮矮的个子,长得很结实,还很聪明勇敢。有一次,小铁锤装作放羊的抗日英雄——小铁锤。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小铁锤。

小铁锤十二岁,矮矮的个子,长得很结实,还很聪明勇敢。

有一次,小铁锤装作放羊的为八路军放哨。这时候,他远远地看见一群鬼子,马上报告了村里,村民都隐蔽起来。这时日本鬼子来到了近前,看见小铁锤,鬼子官就跳下大白马,把枪口对准了小铁锤恶狠狠地说:“你这个八路探子!”小铁锤不慌不忙,指了指羊说:“俺是放羊的。”日本鬼子看看羊就信了。并让小铁锤把大白马赶进李家院吃草。这时小铁锤看中了那匹大白马,心想:我要想办法得到这匹大白马。他看草很少,就对鬼子官说:“马饿了,院子里草少,我带马去草多的地方。”鬼子官看了看小铁锤想了想说:“去吧,如果照看不好就杀了你!”小铁锤牵着马走出李家院,转到后面就骑上大白马一溜烟儿跑了。他跑出很远的时候才听见鬼子的枪声,他成功了。

这就是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小铁锤。我真佩服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缅怀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430 字

+ 加入清单

月3日,尚志市抗战老兵、烈士遗属、现役军人、预备役军官、民兵、中小学生和机关干部代表500余人来到尚志烈士陵园,在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前奏唱《国歌》,向革命烈士默哀,向珠河抗日游击队纪念碑敬献花篮和鲜花,开展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集中纪念活动。

尚志市是全国四个以抗日民族英雄名字命名的城市之一,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原名珠河县。半个多世纪之前,赵尚志、赵一曼率领抗联将士与日寇在在这里殊死搏斗的英雄壮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为纪念抗日民族英雄赵尚志,1946年珠河县更名为尚志县,1948年原苇河县并入尚志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抗联将士所体现的“百折不挠、勇为人先”的“尚志精神”,成为今天尚志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依托。

据了解,该市“缅怀革命先烈 弘扬尚志精神”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活动,还分别在市区赵尚志将军塑像、赵尚志纪念园英烈群雕、赵一曼纪念园、赵一曼牺牲地和革命烈士碑、墓等地点开展重温入党誓词、少先队入队仪式、祭扫烈士墓等纪念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念抗日英雄赵尚志的征文

全文共 1271 字

+ 加入清单

5月25日,“英雄河北 燕赵丰碑——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在石家庄举行。活动期间将通过深入挖掘八年抗战期间河北大地上涌现出的英雄人物的震撼人心的英勇事迹,充分展示河北军民英勇抗日的伟大精神,警醒世人不忘屈辱历史,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为加快“三个河北”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今年是中国人们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历史曾给每一个怀有家仇国恨的炎黄子孙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在这个特殊时间节点,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去追寻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再次重温依然让人泪眼婆娑。

有一种记忆,如同人类文明的火种,永远不能熄灭;有一种英雄,如同天上璀璨的明星,永远不会在人们心中消失。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在燕赵丰碑上,抗日英雄事迹不胜枚举:宁死不屈纵身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历经血战十余次名震中外的武士敏,粉碎敌人“囚笼战术”的英雄李荣,“铁壁合围”时殉国的楷模郭好礼,陈赓大将爱戴妻子女英雄王根英,社稷兴亡匹夫有责的抗日英雄孙毅民,威震敌胆的敌工情报队长石嘉植,令日军闻风丧胆的司令员王先臣,血洒锦绣江山的八路军团长陈锦秀,平型关战役传奇少将旅长周建屏……这些许许多多发生在河北的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抗战英雄事迹,充分展示了燕赵大地英雄儿女为抗战胜利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铮铮铁骨和爱国情怀。

历史的丰碑上不仅仅有这些慷慨悲歌的燕赵儿女,更有像杨靖宇、赵尚志、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戴安澜、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抗战的艰苦卓绝与不可轻侮的刚猛、坚韧、顽强。抗战的烽火已经消散70年了,无论时光如何流传更迭,但先烈们却注定要成为伫立于历史中的不朽丰碑。今天,我们缅怀这些抗战英雄,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颂扬他们的英雄气概,就是为了铭记那段历史,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恰恰是为了阻止历史悲剧重演,为了捍卫和平正义,为了实现我们强大的中国梦。

对于当下的年轻人而言,过去的屈辱抗争和硝烟炮火,或许因为时间久远而有陌生感,但这不是无视历史、淡忘英雄的理由。我们铭记历史,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年代,我们缅怀英雄,也不只是为了记住一个个名字。从历史的记忆中,从英雄的故事里,我们感受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挺起的脊梁和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是我们生存、成长、强大的根基所在。

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不需要我们真刀实枪的上战场同敌人厮杀,但却不能高枕无忧,仍面临很多困难。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和勇气,离梦想越近,就越需我们党员干部时刻保持必胜的信念,保持激情燃烧的状态,保持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神,才能抵达中国梦的彼岸,也才是对革命先烈最好的纪念。

不管在网上还是在网下,不管是主体宣讲还是走访活动、征文诗歌朗诵等,今天我们用各种形式缅怀英雄,是因为我们早已学会从历史的伤痛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并且带着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去追逐自己的中国梦。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正确地认知,为了更好地传承,为了人类共同的和平与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奇英雄赵尚志的征文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赵尚志三个字,曾让侵华日军闻风丧胆,“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是倭寇发出的无奈而又钦佩的感慨。被日伪称为最顽固的“反满抗日”分子!

当年东北流传一种说法,叫“南杨北赵”。“南杨”指的是杨靖宇,“北赵”就是赵尚志,他十七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就读黄埔军校第五期,历经艰难困苦,抗日决心毫不动摇,即使最后负伤被俘,依然宁死不屈。

一位专家说,东北很多著名抗日英烈因为地下工作需要,用的都不是原名,惟有赵尚志一直用原来的名字。但很少有人知道,赵尚志也曾用过另外一个名字。据尚志市烈士纪念馆馆长刘莉介绍,赵尚志曾担任1940年创刊的《东北红星壁报》主笔。“向之”的主笔笔名,后来发现的手稿原迹证实,是在“尚志”两字基础上修改而来的。据刘莉馆长介绍,赵尚志除了写过报纸上这些文章诗歌之外,还曾为《白山黑水》这首抗日歌曲写过歌词,并写下两篇关于抗日战争的论文。

印象中,赵尚志应和抗日英雄杨靖宇一样身材高大,气宇轩昂,目前发现的惟一一张赵尚志将军生前的照片,是1932年8月赵尚志担任巴彦抗日游击队政委时与游击队指挥部成员的合影,赵尚志手拿马鞭坐在中间前排,二十四岁的他明显比两边的人矮半头。巴彦游击队失败以后,赵尚志加入抗日义勇军孙朝杨部,后率六人赴珠河创建抗日游击队。到1934年,这支抗日武装不断壮大,达到数千人。后来赵尚志将军担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

赵尚志嗓门很大,常常在大会上向战士们讲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描绘鬼子打跑以后国家未来的模样。1942年2月,年仅三十四岁的赵尚志在战斗中,遭到混入部队的日满特务暗算,重伤被俘后血尽而死。随后日寇将其遗体肢解成两部分,身体沉入松花江,头颅送伪满“首都”新京(今长春)请功,而后下落不明;历经六十余载,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东北抗日烈士赵尚志将军的头颅在长春找到了。这位民族英雄的故事将要画上一个句号,但对他的事迹的寻访和传颂却不会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歌颂赵尚志精神的征文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面,原来有个珠河县,这里是著名的抗日联军将领赵尚志战斗过的地方。抗日战争结束后,为了纪念在民族解放战争中英勇殉国的这位烈士,珠河县改名为尚志县。至今,尚志县的人民还深深地怀念着这位抗日的民族英雄。

1908年,赵尚志出生在辽宁省朝阳县喇叭沟的一个农民家庭。幼年时,他的父亲因带头打死了抢劫百姓、强奸民女的官兵,被迫逃离家乡。赵尚志和10个兄弟姐妹,随母亲艰苦度日,吃尽了苦头。11岁时,赵尚志就不得不独自外出谋生。他当过佣人,做过学徒,后来靠大哥接济,才得到求学的机会。他在哈尔滨工业学校读书期间,开始参加革命活动。17岁那年,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25年,他南下广州,考上黄埔军校第五期。次年,赵尚志按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哈尔滨继续革命斗争。他因从事革命活动而两次被捕入狱。“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奔向抗日战场,从此开始了他那轰轰烈烈的抗日战斗生涯。

1932年5月至1933年7月,赵尚志先后在巴彦县和宾县自发的抗日军队中工作。他当过马夫,也当过参谋长。他常对大家讲:“现在抗日的人不少,但打败仗的多,原因就是不团结,东一股,西一股,很不统一,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抗日不是图个人的私利,而是为了祖国和人民,只有大家一条心,一个目标,一致行动,才能打败敌人。”

1933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珠河抗日游击队成立,赵尚志任队长。他带领13名战士庄严宣誓:“为收复东北,争回祖国自由,哪怕枪林弹雨,赴汤蹈火,万死不辞……誓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奋斗到底!”从那以后,赵尚志率领着这支只有十余人的游击队,在北满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武装斗争,不断地打击敌人,壮大自己,为日后北满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珠河抗日游击队成立后不久,就在赵尚志的率领下进行了多次战斗。先是在罗家店击溃了100多伪军的进攻,后又在火浇沟击毙日军20余名。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支游击队就发展到了70多人。敌人意识到,这支抗日队伍将成为“北满治安的最大祸患”,于是悬赏1万元捉拿赵尚志,并关押了他的父亲,要挟赵尚志投降。赵尚志把祖国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敌人的阴谋怎么能够得逞呢?

为了进一步发展抗日力量,赵尚志在北满地区广泛联络各种抗日部队,许多自发抗日武装的首领,敬佩赵尚志的抗日勇气,也都纷纷前来投靠。1934年春,赵尚志被公推为东北反日联合军(后改为北满抗日联军)司令。次年1月,他领导的这支队伍,改编为由他担任军长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1936年6月,第三军编入抗日联军,赵尚志仍任军长。

赵尚志领导的抗日队伍,是在战斗中成长壮大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传奇将军赵尚志征文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尚志烈士已经牺牲59个年头了,但是直到今天,听烈士的七妹赵尚文老人回忆起她的三哥,仍能体会到老人对烈士的那份敬仰和深深的眷恋。

赵尚文生于1921年,是家里最小的孩子,赵尚志是老人的三哥。赵尚志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赵尚文只有四岁。赵尚文回忆说,当时只知道三哥很少回家,而且每次回家的装束都不同,有时穿着西服,有时穿着破旧的皮袄,每次三哥一走进院子,都会立刻亲热地抱起她,并在她耳边小声嘱咐:“别叫我。”

赵尚文说长大了才知道,三哥这样是为了不暴露身份。只要三哥回家,家里就会变得非常热闹。有时三哥被敌人抓去回家后满身伤痕,家里人心情很沉重。这时他就劝慰大家说,革命连牺牲都不怕,这点小伤算什么。

1929年,是赵尚文最后一次见到赵尚志烈士。那时,赵尚志已经参加了巴彦游击队,一次在宣传革命时被当作嫌疑人抓了起来。赵尚文回忆说,当时,一个人认出了赵尚志,但并没有告发,而是私下劝说他放弃革命,赵尚志佯装听从了他的劝说,表示已经对革命失去信心,想回家看望母亲。于是这个人押着赵尚志回到了家里。赵尚志的母亲多年来也有了些斗争的经验,看到有人跟随赵尚志回家便立刻拉住赵尚志的手不放,说他好多年没回家了,这次一定要在家里住一宿。来的人信以为真,便说好第二天再来带赵尚志回去。当晚,赵尚志便连夜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九·一八”事变后,赵尚文一家要离开哈尔滨,母亲临走前想和儿子再见一面。在中共满洲省委工作的赵尚志托人稍话说现在不能见面,希望全家尽快离开。他还特意让人转告母亲:“你是最好的母亲。”

赵尚文一家搬离哈尔滨后,便与赵尚志失去了一切联系,直到十几年后,家里人才在一张两三年前的老报纸上看到了赵尚志牺牲的消息,才知道他们的亲人已经在抵抗日寇的战场上献出了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英雄史诗不朽丰碑征文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隽永深邃的美蕴藏在丑陋畸形的躯壳中,隐蔽得未曾让人发觉,真正的丑陋却隐匿在矫柔造作的媚态后,混淆视线.如此高明的假象在肤浅的目光面前愈演愈烈,肆虐狂妄的气焰已遮蔽了任何雪亮的眼眸---这是一个带着面具的社会.

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少女__艾丝美拉达被指责成女巫,善良的圣母院敲钟人卡西莫多在别人厌恶嫌弃的目光

中被唾骂成丑陋的魔鬼,可当艾丝美拉达不计前嫌地将生命之水递到正被抛弃置地狱边缘,受着酷刑折磨的卡西莫多面前时,再猖狂的丑恶也会自惭形秽,再喧嚣浮躁的世间也会为这唯美纯净的一幕延续难得的宁静,当知恩图报的卡西莫多冒死搭救即将被送上绞刑架的艾丝美拉达,当这两个受自然虐待和社会虐待的极端不幸者,相逢在一起,互救互助任何无谓的谬论与嘲讽,歧视与唾弃在真爱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不堪一击.

然而,在黑暗的中世纪社会,在强权的威逼下,昔日于苦难深渊中依然坚守本性燃烧旺盛的生命之火的俩人,最终仍然不得不承认,在命运这个巨大的转盘中,两个安插其中的小齿轮的搏动对其影响简直微乎其微.命运如机械般一丝不苟地运转,而专属他们的结局__魂归坟茔.但我依然秉着真爱的信念,坚信着在当时快没入俗流却又不朽的美丽.

翻完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波澜起伏的心在跌宕曲折的情节中几经大起大落之后,似乎终于尘埃落定,杂乱的思想中豁然矗立着两座巨碑__"美"与"爱",两者虽各霸一方,但不能否定其中又有丝丝入扣的联系.爱是美的升华,美是爱的完结篇,两者互依共存.

什么是爱?浮想联翩:前卫时尚的衣装,倾国倾城的容颜,壮丽旖旎的目光......但真正的美,未经任何苍白的装缀,只有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感人至深的,能触动人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的事物才是真正的美,如果只徒有美丽的外表,却华而不实,那么也只不过是浮华的产物罢了.

美是一盏悬于我们心灵之上的明灯,它赋予了我们敏锐的洞察力,用我们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寻找世界的美.黑格尔曾说:美是理念的感情的显现.那么各人活跃的思维和想象力不尽相同,自然会构造出不同的班驳陆离的美,如同渗满污泥的砖瓦镌刻着历史的沧桑美,奋力燃烧的火焰喷发着不羁的野性美,荒芜广袤的沙漠讲述着亘古的空虚美......

我一直信奉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守住真爱,就像守住心灵的净土.是我感触颇深的是叶芝的诗句__多少人爱你年轻漂亮的时候/真假爱只被你的美貌引诱/只一人爱你年轻圣洁的心灵/也爱你年老时脸上的沟纹......如果爱随着时间的冲洗而褪色,当表面伪装的激情与缱锩经不起时间的磨练而沉淀下来时,其班驳虚伪的本质渐渐暴露,那么所谓的爱情也早已随风殉葬.

爱是珍贵的,多少人和它失之交臂后心如死灰,真爱难寻,要积攒多少勇气,才能全身而退;要筛落多少记忆,才愿意抽身离去;要奈何多少时光,才会寂然心死......爱能改变一切,罪恶与善良只限于一念之间;爱能包容一切,高贵与卑贱均被一一感化,爱更是由无限的喜悲与情愁融入其中的一坛佳酿,浇愁泄愤,无限忧伤全被终结在一个"醉"上......

脑海中,矗立的巴黎圣母院依旧带着它不变的肃穆神秘的面纱,不容亵渎.在这个令人景仰的庄严丰碑面前,万物似乎都望而却步,心生敬畏.而如今年少未涉世的我在寂静的深夜粗浅地写下对"美"与"爱"的诠释,为了祭奠在圣母院发生的所有,或者说是为了雨果笔下永生的___美与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