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最新20篇

扬州科技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旁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浏览

6940

作文

1000

夸父追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30 字

+ 加入清单

远古时候,在北方大荒中的一座叫“成都载天”的大山上,住着夸父族的人。据说他们是大神后土的子孙,个个都身材高大无比,力量惊人。他们性格勇敢坚强而又诚实笃厚。

有一个夸父族的巨人,看见太阳每天从东方出来,又向西方隐没下去,然后就是黑暗无边的长夜,直到第二天的早晨,太阳才再从东方出来。巨人夸父心想:“每天晚上,太阳躲到哪里去了呢?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让它固定在天空中,让大地不分昼夜一直都是光辉灿烂的。”

于是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在原野上如风地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瞬息间就跑了一两千里。

他这一追,一直把太阳追到禺谷。禺谷,就是虞渊,也就是太阳沉落的地方。

还不等太阳落下去,长腿善跑的巨人夸父就已经追到了。一团红亮的火球就在夸父的面前,使他周身完全处在大光明的围绕之中,他情不自禁地举起两条巨大的手臂来,想把当前的太阳捉住。

就在这时,他喉咙里忽然感到一种极其烦躁的口渴,使他简直无法忍受。这当然并不奇怪,因为他这样近距离地被酷热的太阳烤炙着,加上奔跑了很长时间,实在有些筋疲力尽了。

他只得暂时放弃了想要追捕的太阳,俯下身子来,去喝黄河、渭水里的水。经他这么咕嘟地一喝,霎时间两条大河的水都被他喝干了,可是即使是这样,仍然没有解决那烦躁而难受的口渴。(神话故事)

他继续向北方跑去,准备去喝大泽里的水。那大泽,又名“瀚海”,在雁门山的北边,是鸟雀们滋生幼儿和更换羽毛的地方,纵横有千里宽广。那倒是一处好水泉,可以给寻求光明的巨人解除口渴。可惜他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在中途渴死了。

他高大的身躯颓然地像一座大山一样地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这个巨人的倒下而发出轰然的震响。这时太阳正向虞渊落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涂抹在夸父的脸颊上。夸父遗憾地看着正在西落的太阳,“唉——”地长叹了一声,便把手里拄的杖奋力往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到第二天早晨,当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用它的金光来普照着大地的时候,就发现昨天倒毙在原野上的夸父,已变成了一座巍峨的高山,山的北边,有一片绿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那就是夸父的手杖变成的。

他把这些滋味鲜美的果子,送给后来追寻光明的人们解除口渴,使他们一个个体健口润、精神百倍、勇往直前,不达到目的,决不休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史上著名“绿帽子”典故

全文共 1344 字

+ 加入清单

把绿头巾定义为妻子通奸应在元朝之后。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国史上著名绿帽子典故,欢迎阅读。

中国的男人们大抵最害怕自己戴上那“绿帽子”,说来有一段让人饶有兴趣的史话。绿帽子”的演变过程长达两千年,“乌纱帽”则起源自南朝刘宋年间(另有说东晋时宫中就开始流行)。有意思的是这顶“帽子”都是在朱元璋手上最后“定型”,成为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词。

【秦汉】时期规定犯人穿一种特制的衣服,称为“赭衣”,其色赤褐。班固《汉书·刑法志》有载“奸邪并生,赭衣塞路”,可见至迟在汉代“赭衣”已为罪犯的代称。唐宋时期,视碧青绿诸色为贱民所穿服装之色。唐代地方官吏对犯罪之人“不加杖罚,但令裹碧头巾以辱之”(《闻见录》),并根据情节轻重“以日数为等,日满乃释”。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苏州有不逞子弟,纱帽下著青巾,孙伯纯知州判云:"巾帽用青,屠沽何异?"”这表明在唐宋人心目中,穿戴碧绿青诸色的是最低贱的人。

自【元代】开始,碧绿青诸色的服装限于“娼妓”、“乐人”所穿。《元典章》规定:“娼妓穿皂衫,戴角巾儿;娼妓家长并亲属男子,裹青头巾。”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年)下诏规定:“教坊司乐艺着卍字顶巾,系灯线褡膊,乐妓明角冠皂褙子,不许与民妻同。”同时还规定:“教坊司伶人常服绿色巾,以别士庶人服”。朱元璋明令让娼妓家的男子必须头戴绿巾,腰系红褡膊,足穿带毛猪皮鞋,不许在街道中间行走,只准在左右两边“靠边走”。由此一来,人们见着戴“绿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楼一族”,戴“绿帽子”也成为某男子的妻女卖淫或妻子私下“偷汉子”的俗称。据明朝郎瑛所撰的笔记《七修类稿》载,相传于春秋时期,依靠妻女卖淫收入为生的男子以绿头巾裹头作为识别。而绿色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低贱者的用色,《汉书.东方朔传》提到馆陶公主刘嫖的情夫董偃,头戴绿帻,颜师古的注是:「绿帻,贱人之服也。」。唐朝诗人李白在《古风》中也有「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之句,可见当时绿色为低贱者所用的颜色。

至于把绿色视为低贱者用色的原因,有一种说法是与龟有关。绿色为龟之颜色,而古人误以为雌龟要与蛇交配才可以繁殖,甚至以为龟没有雄性,如明朝长乐人谢肇浙所着的笔记《五杂俎》就提到龟不能交配,所以纵容雌龟与蛇交配来繁殖后代。不少古书如《列子》、《说文解字》、《博物志》等均有类似说法。因此把妻子与他人通奸的男子称为「龟」。《七修类稿》与唐朝封演所撰的笔记《封氏见闻录》均有提到,唐朝李封为延陵令时,手下犯罪,他就要他们戴绿头巾作为羞辱。但当时仍未有把「绿头巾」定型成妻子跟别人通奸的意思,只是象徵身份低贱。而郎瑛则于《七修类稿》中说出自己的见解,认为以绿头巾为羞辱,是因为绿头巾是春秋时期妓女之夫的首服。

把绿头巾定义为妻子通奸应在元朝之后。据《元典章》载,当时规定娼妓家长和男性亲属要裹青头巾」,而青、绿二色相近。此例一直沿用至明朝,《明史·舆服志》载,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诏规定教坊乐人和伶人要戴青巾,而乐人、伶人之妻通常都是乐妓、女伶,虽然以卖艺为主,「绿帽子」一词则是清以后的用法,易实甫作《王之春赋》就有「帽儿改绿,顶子飞红」之句,描绘了当时官场的性贿赂。于是「绿头巾」或「绿帽子」就成为妻子与人通奸的男子之代称了,这种用法亦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扬州游记作文

全文共 705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双博馆是我们扬州著名的文博景点,早在三年级时,我就曾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过双博馆,只不过那时只是走马观花而已,感觉没有太多的收获。今年暑假,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我再次来到扬州双博馆参观,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呢!

一到双博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这可是xx爷爷亲自为双博馆题写的馆名啊!转眼间,我们来到了馆内。哇!双博馆可真大呀!有扬州规划展示馆、扬州八怪书画馆、中国古代雕版印刷馆、扬州雕版印刷馆、国宝馆、扬州历史馆等八个展馆。在这里,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这里记载着两千五百年前古扬州城的面貌,这里讲述着古扬州城的沧桑岁月,这里重现了古代扬州人的文明和智慧。在这里,我还领略了现代扬州城的繁荣与辉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要数雕版印刷了。雕版印刷是我国最早的印刷术,它创建于唐代,发展于宋、元、明三朝,而真正兴盛的是清朝时期。一位在博物馆工作的阿姨告诉我们:“扬州不仅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而且还是我国保存古代雕版印刷工艺最完美的城市。”还没等阿姨讲完,我就迫不及待地走到雕版印刷台前试了起来。我首先拿出一张宣纸放在雕版上,然后用红墨在宣纸上轻轻地、不停地刷起来。不一会儿,只见一张栩栩如生的莲花送子图呈现在我的眼前。大家情不自禁地啧啧“中国的古代文化真是太神奇了!”

双博馆太大了,一圈下来真的感到很累,但心里却感到非常高兴,因为在这里,我不仅了解到我们可爱的家乡——扬州的历史,而且还知道了雕版印刷的全过程,同时还看到了许多价值连城的国宝,尤其是镇馆之宝——齐蓝釉梅瓶……真是不虚此行啊!再游扬州双博馆,走进那神奇的雕版印刷世界,感觉就是不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扬州东关街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我每年寒假都是在扬州老家度过的,今年也不例外。扬州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先说说好吃的,扬州有很多特色美食,比如扬州炒饭、大煮干丝、富春包子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再来说说好看的,瘦西湖、个园、何园早已蜚声海内外。

我最喜欢去的是扬州的老街--东关街。大年初二,我和妈妈来到了东关街游玩。东关街是扬州城的一条历史悠久的老街。一踏上东关街,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街的两边是古色古香的商铺,每家商铺都挂着大红的灯笼,到处都充满了年味,商铺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五花八门。街道上有很多民间工艺绝活,象捏面人、彩绘等。我最喜欢看的是捏面人,只见一位阿姨拿起面团在手中就好像变魔术一般,不一会儿就捏出了一只愤怒的小鸟。

东关街上还有很多美味的小吃,饺面、藕粉汤圆、桂花糕都是我的最爱。我一边逛着,一边吃着,没一会儿肚子就装得满满的了。最后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东关街。

东关街,暑假再见咯!

[扬州东关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扬州两天一夜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六,爸爸妈妈开车带我一起去扬州瘦西湖游玩。

走进瘦西湖,就看见湖两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美丽极了。顺着小道一路走下去,有钓鱼台、五亭桥、徐园,每个景点游人都很多。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二十四桥了,原以为有二十四座桥呢,结果是一座有二十四个台阶的小桥!站在桥上,向远处眺望,白塔在绿树掩映下如诗如画。

游玩中爸爸给我讲了好多关于瘦西湖的故事,这次旅行给了我很大的收获,有时间,我还要到其他地方去游玩,增长更多的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典故9、《孙敬悬发》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典故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荐读:先天下之忧而忧_1500字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宋仁宗曾经派范仲淹去西北抗击西夏。范仲淹确实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不但是一个军事家,也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范仲淹是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他两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跟着改嫁的母亲背井离乡,生活十分贫困。他从小很有志气,爱好读书。十多岁的时候,他借住在一所寺庙的僧房里,昼夜苦读。每天,他只烧一锅粥,等粥冷却后,用刀划成四块,一天两餐,早晚各吃两块。菜呢,也只是几根咸菜。后来,人们称他这种生活为断齑(jī,指咸菜)划粥,成为历史上刻苦好学的佳话。

经过艰苦的学习,范仲淹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同时养成了严肃认真和刻苦节俭的作风。

范仲淹青年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做官。早年的贫困生活使他了解并同情民间的疾苦。他决心为国家和百姓做一番事业。

宋夏战争初期,宋军不断失利。公元1040年,范仲淹和韩琦同时被派到陕西,前去抗击西夏。

范仲淹到了延州,发现一个很不合理的现象。当时,宋朝政府把边兵分给各级官员带领,官职越高的带兵越多,官职越小的带兵越少。这本来是正常的现象,但宋仁宗却下了一道命令,说敌人来进犯时,不管来的敌人多少,一概由官小的带领自己的少量人马先去作战。这样做哪有不败的道理。范仲淹却不管皇帝的命令,立即改变做法。他把延州的一万八千军队,分给六个将领带领,每将三千人,负责训练。有了敌情,该多派就多派,该少派就少派。同时,他又下令修筑一些城堡。经过一番整顿,延州的防守力量顿时改观了。

西夏军队看到范仲淹防守严密,就互相警戒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从此,他们再不敢轻易侵犯延州了。

范仲淹镇守陕西几年,除延州外,还驻过庆州(今甘肃庆阳)、州(今陕西彬县)等地,很受当地羌人部落的尊敬。羌人因为范仲淹做过龙图阁直学士,都称他做龙图老子。

公元1043年,范仲淹由陕西调回京城,担任副宰相。

那时候,北宋政治非常腐败,封建官僚的特权大得惊人。做官全凭关系,升官更靠资历。只要一个人当了大官,家属亲戚都可以做官。结果大小衙门里塞满了多余的官员,好多官员又尽干坏事。

范仲淹早就看不惯这种状况。他担任副宰相后,决心改革,就大胆地向宋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方案。这个方案的主要内容是:一、明确规定官吏提拔或者降职的办法;二、严格阻止凭借特权、关系等取得官职;三、改革科举制度;四、慎重选择官员;五、重视生产;六、加强武备;七、减轻劳役等。

宋仁宗正信任范仲淹,对范仲淹提出的方案全部接受了。因为范仲淹是在宋朝庆历年间提出这个方案并进行改革的,所以历史上称为庆历新政。

为了推行新政,范仲淹首先整顿官吏制度。他派一些官员担任监司(监察官),到全国各地视察,然后根据他们的报告,把各地的坏官从登记簿上除名,加以撤换。

有一次,和范仲淹一起推行新政的大臣富弼(bì),看到范仲淹在登记簿上勾掉坏官的名字,心里不忍,就上前劝阻说:一笔勾掉一个名字很容易,可是,被勾掉的一家人都得哭了。

范仲淹毫不动摇,斩钉截铁地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北宋的政区名称)的百姓哭好啊!

富弼听了,觉得范仲淹既有胆量,又有见识,心里非常钦佩。

新政在推行中,触犯了一些封建贵族的利益。许多保守的官僚纷纷起来反对,诋毁范仲淹和推行新政的人,说他们结成朋党,滥用职权。

宋仁宗动摇了。新政只推行了一年多,范仲淹就被降职,调到外地做官去了,新政也跟着失败了。

范仲淹虽然遭受打击,但他忧国忧民的信念却丝毫不变。不久,他到邓州(今河南邓州)去做地方官。这时,他的朋友滕子京也被降职,在岳州做地方官。滕子京在岳州重新修建岳阳楼,请范仲淹写一篇纪念文章。范仲淹答应滕子京的要求,写下了着名的《岳阳楼记》。文中反映范仲淹伟大抱负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语,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公元1052年,范仲淹又被调到颍州(今安徽阜阳)去当地方官。他在上任的路上生病死了。

范仲淹生前,生活非常节俭,但待人却很亲热厚道,乐于助人。他喜欢将自己的钱财赠送给别人,还设法救济同族的人。所以,他死后,人们都很悲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那么不妨看看季扎挂剑。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

【释义】季扎: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封地延陵而得名延陵季子。季扎把自己的佩剑挂在徐国国君的墓前。比喻人一定要坚守诚信。

历史典故

季扎是春秋时吴王寿梦四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他很有才华,寿梦在世时就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扎避让不答应,寿梦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

后来,季扎受吴王的委托出使北方,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在接待季扎时,看到了他佩带的宝剑。吴国铸剑在春秋闻名,季扎作为使节所佩带的宝剑自然不凡。徐君对季扎的宝剑赞不绝口,流露出喜爱之情。季扎也看出徐国国君的心意,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国国君作为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它,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季扎暗下决心,返回时一定把此剑献上。

后来,他离开徐国,先后到鲁国、齐国、郑国、卫国、晋国等地,返回时途经徐国,当他想去拜访徐国国君以实现自己赠剑的愿望时,却得知徐国国君已死。

万分悲痛的季扎来到徐国国君墓前祭奠,祭奠完毕,他解下身上的佩剑,挂在坟旁的树木之上。随从人员说:“徐国国君已死,还留下宝剑干什么呀?”季扎说:“当时我内心已答应了他,我不能因为他已死,就违背自己的心愿啊!”

【成长心语】

人无诚信,不能生存于世上。季扎虽然没有当面许诺要赠给徐君宝剑,只是在心中有一个赠剑的愿望,而当他想要实现这个愿望时,徐国国君却已经死了。但季扎并没有因为徐国国君的死而不履行“承诺”。一个已经亡故的赠剑对象,一把价值连城的宝剑,诠释了“诚”的真实含义。相比那些对别人作出了正式承诺而找各种理由不履行诺言的人来讲,季扎无疑给他们作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

[历史典故:季扎挂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霸王别姬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霸王别姬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霸王别姬成语解释

霸王别姬 [ bà wáng bié jī ]

【解释】:姬:指西楚霸王项羽的宠妾虞姬。形容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景。

霸王别姬成语出处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霸王项羽在和汉高祖刘邦争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诀别。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但是并没有以后世流传的“虞姬”其名称唿;直到唐《括地志》等书才出现“虞姬”其名。当然,“姬”只是代称,并非虞姬的本名。五代时期的词牌名则干脆以“虞美人”唿之。

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中《楚汉春秋》一书乃汉初陆贾所着,至南宋时亡佚。毫无疑问,司马迁着《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一书:“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王利器)可是,《楚汉春秋》中记载的“美人和之”的和歌,注重细节兼好奇的司马迁却没有录入《史记》。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一直以来,就有人怀疑这首和歌是后世的伪作,理由是秦汉没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但是,《汉书·外戚传》记录的戚夫人哀歌却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幕,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记录的秦时民谣也已是相当成熟的五言诗:“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因此,《楚汉春秋》所录的这首和歌并非伪作,应无问题。

《楚汉春秋》和《史记·项羽本纪》是“霸王别姬”故事的最早记载,二书都没有涉及虞姬的结局。以常情度之,虞姬不可能活下来,否则就不会有民间口耳相传的虞姬自刎情事,就不会至唐时尚有“项羽美人冢”的地望方位。垓下一战,四面楚歌声中,饮剑楚帐只能是虞姬唯一的结局。

[霸王别姬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35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山阴书生窦天章因无力偿还蔡婆的高x贷,把七岁的女儿窦娥送给蔡婆当童养媳来抵债。窦娥长大后与蔡婆儿子成婚,婚后两年蔡子病死。后来蔡婆向赛卢医索债,被赛卢医骗至郊外谋害,为流氓张驴儿父子撞见。赛卢医惊走后,张驴儿父子强迫蔡婆与窦娥招他父子入赘,遭到窦娥的坚决反抗。为了与窦娥成婚,张驴儿想毒死蔡婆。蔡婆有病,想吃羊肚儿汤,张驴儿把毒药倾在羊肚儿汤里,蔡婆因呕让让给张驴儿的老子吃,把他老子毒死了。张驴儿以“药死公公”为名告到官府,贪官桃杌横加迫害,屈斩窦娥。后来窦天章考取进士,官至肃政廉访使,到山阴考察吏治。窦娥的鬼魂向她父亲诉冤,窦天章查明事实,为窦娥昭雪了冤案。舞台上常演的有《斩娥》一折。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x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x。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故事情节

楔子:女主角窦端云七岁时因为父亲窦天章为了考官名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而无钱还债,被送到蔡家当童养媳,并改名窦娥。

六月飞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天为之下霜。”

第一折

婚后不到两年,窦娥丈夫去世;窦娥与蔡婆相依为命。蔡婆向赛卢医讨债,不成功之余反而更差点被勒死,恰好获张驴儿父子俩所救。不料张驴儿是个流氓,趁机搬进蔡家后,威迫婆媳与他们父子成亲,窦娥严辞拒绝。

第二折

蔡婆想吃羊肚汤,张驴儿想藉毒死窦娥婆婆而霸占窦娥(张驴儿以告发企图勒死蔡婆之事威胁,向赛卢医讨来毒药),不料反而被父亲误吃、毒死了父亲。张驴儿于是诬告窦娥杀人之罪。太守桃杌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心婆婆连同受罪,便含冤招认药死公公,被判斩刑。

第三折

窦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窦娥为表明自己冤屈,指天立誓,死后将血溅白练而血不沾地、六月飞霜(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亢旱(大旱)三年,结果全部应验。

第四折

三年后,窦娥的冤魂向已经担任廉访使的父亲控诉;案情重审,将赛卢医发配充军、昏官桃杌革职永不叙用,张驴儿斩首,窦娥冤情得以昭彰。最后窦娥的冤魂希望父亲窦天章能够将亲家蔡婆婆接到住所,代替窦娥尽孝道,窦父应允,全剧结束。

[《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扬州行作文

全文共 634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快结束了,我们抓紧最后一次周末的机会,到扬州动物园玩。

扬州动物园跟其他动物园不一样。它是动物园跟植物园结合在一起的。最特别的是,它把许多温驯的动物散养在草坪和林间。在林子里漫步,常常会看见许多可爱的小动物。

我们先来到长臂猿居住的地方。长臂猿像一位体操运动员。只见,那黄色的猿猴飞快地窜上绳梯,脚用力一蹬,像饿狼扑食一般,往另一根绳子扑去。手一伸,抓住了绳子,身子再一晃,就“飞 ”进了它们的小木屋。

它哪里知道,木屋里已经有了一只长臂猿。两只长臂猿撞在一起,便打了起来。它们抱作一团,相互又咬又抓。黄色的长臂猿坚持不住,只好跳出屋子,到吊网里休息。

这一连串的动作,赢得了我们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它见了,更加卖力。在绳子上翻筋斗、跳跃……做着各种难度极高的花样。令我们惊叹不已!

接着,我们又看到了古代军师姜子牙的坐骑“四不像”麋鹿。

那是一片很大的草坪。几只麋鹿正在悠闲地吃着草。我好心地扯了一把草喂它。谁知,它以为我要伤害它。便把头低得很低,用角来顶我。我一闪,但还是被鹿角顶到了肚子。幸好角不尖,不疼。“哼!我喂草给你,你却顶我,真是不识好人心!”我心想,我还是跟孔雀去玩吧!

我和几个小伙伴想把孔雀逗开屏。萌萌很调皮地说:“孔雀、孔雀,你好丑!除非你开屏才漂亮!”但孔雀还是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我们用尽各种办法,它就是卖关子,不肯开屏!

后来,我们还去看了熊猫、老虎和狮子呢!下午,我们高高兴兴地坐车回家。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见到孔雀开屏的样子。真希望下次来时,能够见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黄香公孝顺父母的典故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

黄香9岁那年,母亲生重病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黄香悲痛万分。在母亲的遗体前,他下决心要好好孝敬父亲。从此父子俩朝夕相处,相依为命。早晨一起床,黄香便到父亲床前请安。吃,先请父饭时亲入座,自己再坐,有好菜总请父亲先吃。寒冬腊月,房间里温度很低,晚上,黄香没有马上去读书,竟先钻到父亲的被窝里去睡觉。父亲看到了,吃惊地说:“香儿,你怎么那么早就睡到我的床上了?”

黄香笑笑说:“父亲,天气这么冷,孩子睡在您的被窝里,将席子温暖一下,待您睡觉时,不致于太冷。”这就是弟子规里:冬则温一说。

夏日炎炎,他为父亲摇扇驱蚊解暑,直到父亲入睡,方才回墓庐学习;严寒冬日,黄香总是先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焐热后,再请父亲入睡,唯恐父亲受凉。

这就是弟子规里:夏则清一说。

正如那句著名诗句: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百善孝为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黄香公孝顺父母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好好的孝敬最爱我们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有关一问三不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94 字

+ 加入清单

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释义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苟瑶的话语中概括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现在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

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

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

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

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

“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扬州的灯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美,美在扬州的水,水又清、又静、又绿,仿佛一条闪光的绿绸带,在扬州的大地上飘动,带着美丽流向远方;扬州美,美在扬州的景,造形奇特的五亭桥、高大的白塔、古老的平山堂,一座座名胜古迹正是扬州古老的印记,记载着扬州古城的辉煌与灿烂,值得人们去赞美;扬州美,美在扬州的灯,各种色彩、各种造形、各种功能的灯把扬州古城的夜晚装扮得像人间仙境,真是一座不夜城,让人心旷神怡!

一个秋高气爽的晚上,我和爸爸、妈妈来到扬州最繁华的汶河路观灯。这里灯多、灯奇、灯亮,灯与灯之间相联,灯与灯之间相接,把我都包围住了,仿佛我也成了一盏会走路的灯,太有趣了!

灯的颜色很多,红的热烈,像火一样在燃烧,给人们带来了兴奋与温暖,让人们感到了节日的喜庆与快乐;绿的清爽,仿佛绿草地看得很舒服,还有紫红的仿佛是一朵朵喇叭花在动情地吹奏着乐曲……这里的灯形态各异,有如小巧花瓣在空中绽放,显得十分秀美;有的古色古香,显得非常典雅,看到这些灯我好像回到了古代,激发了我们的自豪感,为生活在扬州古城而感到自豪。

你看大楼上的轮廓灯把大楼装点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橱窗里的壁灯则把琳琅满目的商品照得更加诱人。天上有探照灯,地上有汽车灯,所有的灯汇成一条河,流向远方。

啊!扬州,你因为有这些五彩缤纷的灯而变得更美丽,我爱扬州的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九寨沟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984 字

+ 加入清单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成了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南坪县九寨沟,以它独特秀丽的山水景色驰名中外,关于九寨沟也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九寨沟五绝之彩林:

相传主管草木万物的地神,又称大山之神名比央朵明势巴有九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尽管这九位姑娘冰雪聪明又惹人喜爱,同时还拥有世间男子所没有的超强本领,但比央朵明热巴仍然因为没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志向而感到苦恼。不过,他还是很爱自己的这九个女儿。他在水晶般明亮的大岩山中,为女儿建造了很多漂亮舒适的楼阁庭院,让她们吃世间最好的东西,看世间最狂犬病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保护几个女儿,比央朵明热巴每次外出时,总是把大山之间紧紧地锁上。

九位姑娘一天天地长大了,出落得一个比一个优秀。她们想像男子汉一样,走出秀楼,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学些本领,为父亲多分担一些事情。可是,要想出去经历风雨,父亲是不会同意的,就是走出这道房门都是件难事。

这时,最聪明的九姑娘提议说:“我们各自都会变幻,可以变成一只蜜蜂或者蚊虫,贴在阿爸的身上,偷偷学习他如何开、关大门,这样我们就可以出入自由了。”几个姐妹都很赞同。于是,当比央朵明热巴要去察视山川河流时,大姑娘就变成蜜蜂,悄悄地趴在阿爸的肩膀上,学会了开、关门的法术。

九寨沟五绝之叠瀑一天,九个姑娘趁阿爸不在,变成一群彩蝶飞了出去。时值正午,她们来到十二座大雪峰的上空,发现下面沟谷纵横,霉烟四起,清泉溪河全都变成了污水毒气,庄稼都枯萎了,山林中的鸟兽横七竖八地死在溪水旁,老百姓也都一个个死在道路两旁。九个姑娘立刻变幻成人形,走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面前,问她这里发生了什么。老婆婆说:“姑娘,你们快走吧。这里来了个叫蛇魔扎的妖怪,据说,他只要杀死十万条生命,就能天下无敌。他在所有的河里都投放了毒物,把这里变得乌烟瘴气,毒死很多生命啊。”

“这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比央朵明热巴怎么不管呢?”姑娘们不解地问。

老婆婆说:“那个蛇魔扎很厉害,比央朵明热巴几次都败在他的手上。”

姑娘们一听,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阿爸一直闷闷不乐,原来是这个妖怪在作祟。她们救起老婆婆,然后就开始商量如何对付那个蛇魔扎。

可是阿爸的法术如此高强,都败给了蛇魔扎,她们几个女子,法术又不高,如何是那妖魔的对手呢?聪明的小九妹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神秘地说:“阿爸不是经常说阿舅雍忠萨玛很有本领嘛,就连阿妈生前,帮助阿爸降妖除魔的本领都是阿舅雍忠萨玛教的。我们不如去找阿舅帮忙吧。”可是阿舅住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只有按照阿巴石箱里的地图上的路线才可以找到。大家做好了决定,第二天一早,大姑娘见阿爸出门了,就从石箱里偷出了地图。

九寨沟五绝之翠海她们按照地图上所标的路线,变做九条飞龙,朝西天飞去。她们经过冰峰幽谷,冰雪把她们的龙皮冻成了厚茧;她们飞跃火海群,火焰把她们的龙皮烧焦,眼睛也烧得金黄金黄……几经磨难,她们终于来到了一处烟云飘渺的大山跟前。姑娘们抬头望去,半空中飘着一朵祥云,上面站着一个天神模样的人。他就是金刚降魔神——雍忠萨玛。他被姑们娘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帮助她们。

雍忠萨玛取出一只玉石绣花针筒和一串绿色的宝石送给姑娘们,并说:“这个针筒是你们阿妈炼成的,你们见到蛇魔扎,只要把针筒对着他叫你阿妈的名字,万根金针会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脏;他若还是不服,你们连叫三声我的名字,我会帮助你们的。降服蛇魔扎后,再把绿宝石撒向十二座雪蜂,那里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九寨沟五绝之雪峰姑娘们向阿舅告辞后,拿着宝物,风雨兼程,直奔那十二座雪峰而去。蛇魔扎见到九位姑娘,露出了可怕的嘴脸,他挥舞着魔爪,喷射着毒气向姑娘们扑了过来。姑娘们拿出针筒对着他,喊出阿妈的名字,只见针筒中万根金针一起射向蛇魔扎,扎得他浑身是血。但是蛇魔扎仍不甘心,他把地上的污水卷成巨浪,冲毁良田房舍,直往雪谷外冲去。姑娘们见此情景,急忙呼叫阿舅雍忠萨玛的名字。突然,空中传来一声巨响,一面闪着金光的镜子挡住了汹涌的洪水,洪水顿时消退了,蛇魔扎的头挂在了宝镜的前面。

正在这时,比央朵明热巴也赶到了十二座雪峰前,他看到九个女儿勇敢地与蛇魔扎作战,赞许地望着女儿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姑娘们请求阿爸让她们留下来恢复这里的山川河流,阿爸答应了她们。

九寨沟五绝之藏情姑娘们把绿色的宝石撒向十二座雪峰,这里的山绿了,水绿了;她们洗过澡的湖泊变得色彩斑斓;她们耕耘过的地方,长出了很好的庄稼;她们去过的树林,鸟儿欢唱,小动物舞蹈,她们所到之处一片生机盎然。九个姑娘帮助这里的人们重建了家园,并分别与九个藏族小伙子结了婚,慢慢地形成了九个部落,分居在九个藏寨中,大家团结如一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九寨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月十五上坟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在焦作一带有个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上坟为死去的亲人烧纸祭奠,俗称“鬼节”。这个习俗来自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明朝末年,朝廷昏庸,官吏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艰难度日。

乱世多灾,老天爷也来祸害百姓了。一年夏天,瓢泼大雨一连下了数日未见停歇,沁河水暴涨,眼看要漫过河堤了。管理沁河河道的官员叫赵捏,他站在河堤上,看着逐渐上涨的河水,心中乐开了花。他奸笑着对手下人说:“马上张贴布告,家家户户都要出钱出物来抢修河堤。”

老百姓本来就生活艰难,哪里还有钱财可出,但是赵捏不管这些,领着一帮家丁挨家挨户搜抢财物,见什么拿什么,有什么抢什么,猪、马、牛、鸡大小牲畜,小麦、玉米、小米、高粱五谷杂粮,都被赵捏抢进了府中。然而,赵捏并未用这些东西来抢修河堤,而是把这些东西变卖后,把银子装进了自己的腰包,然后在高台上听曲饮酒,哪里管百姓的死活。

河水终于冲垮了河堤,似猛兽般向四周村庄冲去。庄稼被淹,房屋倒塌。小孩冲走,大人淹死,到处哭爹喊娘,家家戴孝出丧。

有一个姓王的后生,血气方刚,疾恶如仇,目睹眼前的惨状,便找了几个人,准备造反。他对众人说:“当官的抢走了我们的财物,却没有来抢修河堤,致使河水淹没了我们的家园。当官的哪管我们的死活,他们只顾着自己吃喝玩乐,我们与他们拼了吧!”

众人纷纷响应,很快就聚集了上千人。他们拿着铁锨,扛着锄头,举着钉耙,高喊着:“打死贪官赵捏,为亲人报仇。”向赵府冲去。不料,赵捏早有防备,他招集了许多家丁,个个刀出鞘,箭上弦。百姓们和家丁一场恶战,死伤无数,血流成河,王后生也在这次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然而,正义必能战胜邪恶,百姓们还是杀出了一条血路,冲进了赵府,杀死了作恶多端的赵捏,一把火烧了赵府。

据说这一天是农历七月十五,百姓们为了纪念在洪水中和战斗中死去的亲人,便在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上坟烧纸祭奠亡灵。久而久之,形成了习俗,在怀府八县流传开了,直到现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与赵飞燕有关的历史典故5:舞若飞燕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赵飞燕的舞蹈,有着浓重的传奇色彩。《西京杂记》中:“赵后体轻腰弱,善行步进退”,《赵飞燕别传》中:“赵后腰骨纤细,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 枝,颤颤然,他人莫可学也”。“踽步”是赵飞燕独创,其手如拈花颤动,身形似风轻移,可见其舞蹈功底深厚。她还能控制呼吸,传说她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扬袖 飘舞,宛若飞燕。赵飞燕亦善鼓琴,《西京杂记》记载她有一张琴名为“凤凰宝琴”,侍郎庆安世演奏了一曲《双凤离鸾曲》后,赵飞燕尤为激动,用自己的宝琴奏 了一曲《归风送远操》,飘逸逍遥。她还赠予庆安世两张名贵的琴,一曰“秋语疏雨”,一曰“白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吃醋”的典故故事

全文共 848 字

+ 加入清单

吃醋”一词通俗之至,大家都明白,它是形容男女之间由于对方一时忽视自己而产生的一种失落情感,人们会由此嫉妒甚至愤恨情人所关注的对象,有时说起话来都带着酸味十足的嘲讽。这比喻手法出自何时、来自何典呢?

《隋唐嘉话》里记载,有一次唐太宗赐给管国公任瑰两位漂亮的侍女,然而任瑰带回去之后不久就出事了。因为他的妻子很有个性,容不下丈夫身边再有女人,一时发狠用药毁坏了两位侍女的满头秀发。太宗皇帝听说后很是生气,马上召见其妻,指着旁边准备好的一坛子毒酒威胁说:“妇人妒忌,理当七出。如能改行无妒,则勿饮此酒;不尔,可饮之。”这女子也很干脆,答曰:“宁妒而死。”抱起坛子一饮而尽。可是,饮酒之后人并没死,没想到坛中不是毒酒只是美味的香醋而已。太宗皇帝也无奈,当时就说,你们家的事情我这个皇帝也管不着了。结果“吃醋”一词便由此流传开来。

还有一种说法出自《国史异纂》,认为吃醋之典来自房玄龄的故事。房玄龄所娶夫人美丽无双,但是他年轻时贫寒之至,为此,房玄龄曾经表露害怕妻子看不起他、抛弃他另就高枝的顾虑。当时他妻子二话没说,抓起剪刀自刺一目,表示永不变心,并且施展其女杰才分,全力支援丈夫成就大业。由于这一经历,房玄龄非常敬重他的妻子,他妻子也百般呵护和捍卫他们的爱情。房玄龄作为宰相对缔造贞观盛世功劳至巨,唐太宗为了犒劳他,曾经下旨赐给他几位美人,但是房玄龄却推托不受,皇帝知道房玄龄顾及夫人的感受,只好央求皇后召见房玄龄的夫人,劝解说,人们纳妾本来就有常制,完全符合规矩,而且司空(房玄龄官号)年高体弱,皇帝想用多个女人照顾他以表开心。

可是房夫人对这些毫不领情断然拒绝。皇帝勃然大怒,给出两个出路让她选择,一是改变初衷,不再妒忌,这样可以安然活下去;二是可以继续妒忌成性,但必须被处死。房夫人毫不犹豫表示宁可为妒而死。皇帝拿出一坛子毒酒给她,房夫人一饮而尽。皇帝最后只好说:“这样的女人我这个做皇帝的都害怕,何况是房玄龄呢!”当然皇帝赐给房夫人的也不是毒酒,而是香醋,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就是吃醋的最早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赞美我的家乡扬州作文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江苏扬州,它座落在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我爱我的家乡,因为这里有著名的景点,丰富的特产和一群勤劳热情的扬州人。

每年的三四月份大批的中外游客来到我的家乡游玩,这里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有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宋夹城、茱萸湾、凤凰岛,其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瘦西湖。瘦西湖是著名的湖上园林,租一条小船,行走在曲折蜿蜒的湖道上,沿途白塔、五亭桥和徐园等美景尽收眼底,犹如一幅山水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瘦西湖天沐温泉也颇受游客的青睐,它一共有六十八个温泉池,每个温泉池都有自己的功能。

我的家乡还有许许多多的特产。有香甜可口的三和四美酱菜、皮薄肉厚的黄珏盐水鹅、色红油多的双黄咸鸭蛋、嚼劲十足的绿叶牛皮糖,还有我最喜欢的鲜嫩多汁的富春汤包。

我的家乡还有一群勤劳的扬州人,他们用朴实的双手为扬州的城市建设添砖加瓦,为扬州的美好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你要是来到了扬州,热情好客的扬州人一定会用最美味的特产来招待你,一定会让你舍不得离去的。

我爱我的家乡,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扬州做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典故出处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近义词

不招自来

反义词

特约嘉宾

英文翻译

unexpected gues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成语举例: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郭沫若《海涛集 跨着东海》)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没有邀请的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速,不能写作“悚”。

成语谜面:宾来慢

歇后语:蜗牛赴宴;乘车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红拂夜奔

全文共 2443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红拂奔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呢,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来了解一下吧!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二十四年后又帮助太子杨广弑父弑兄而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以后,拜杨素为司空,封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躲在东都洛阳的西苑中,醇酒美人,声色犬马,享受人间的奢华快乐;杨素留守西京长安,几乎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

杨素权高位尊,必然讲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银堆积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见宾客,总是大模大样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着出厅,两旁还排列着许多美艳的侍女,负责薰香、打扇、捶腿及驱赶蚊蝇等工作。这种豪奢尊贵的排场,许多人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后来看在李靖眼里,却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饱读诗书,通晓天下治乱兴国之道,还练就一身好武艺,精于天文地理与兵法韬略,心怀大志却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隋朝稳定下来,他决定从家乡投身长安,以图施展抱负,为国效命。

奔经长安路途中,在风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身为北朝官宦之后,见解不凡却在隋庭无法施展,准备前往太原投奔李渊父子。两人交谈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结为挚友,约定日后一旦谁有发展必定提挈另一方。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长安。

李靖到了长安,由于国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杨素手中,于是他准备先投到杨素门下。好不容易进入司空府拜见了杨素,杨素却半躺在椅中,眯缝着眼睛,一付根本不把来客放在心上的神态。李靖心想:这样的排场,这样的待客之道,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贤纳士,振兴国道!于是他不悦地直言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竟起。明公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罗豪杰,扶济艰危,而专以踞傲示天下士,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杨素一听这话大感吃惊,心想:这等无名之辈,竟敢在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他想发火,但转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与眼前这位初生牛犊计较,实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转怒为喜,起身夸赞李靖的胆识,并请他落座,宾主畅谈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治国安邦之道,见解精辟,头头是道;杨素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最后结论却说:“老夫来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时不我予,奈何?”

这话仿佛给李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让他失望之极。

这天,红拂女正侍立在杨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又谈议风生,见解出众,不同凡响,心中大为倾慕,不由得闪动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不断地瞟向李靖。待李靖告辞出门时,她不露声色地暗中嘱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为询问李靖的住址;小童问得结果,回报红拂女,红拂女默默记在心里,望着李靖大踏步出门远去的背影,有一种奇妙的牵挂之感升在心中。

当天夜里,李靖独坐客栈,面对孤灯,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叹:不可一世的司空杨素毕竟是老了,守业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有所发展了,自己看来还得另谋途径。这时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红拂尘的美丽侍女,她那一对写满睿智又充满柔情的大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杨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发现了她,总觉她有些什么与众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荡漾。

夜深了,万籁俱静,李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耳旁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李靖披衣起身,点亮了灯。拉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阔边风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绣花布囊的年轻人。

李靖不料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长安,竟有客人深夜来访。正在狐疑之际,来客自动解释说:“妾乃杨司空家红拂女,今夜特来相投!”烛影摇动中,红拂女卸下了绣花布囊,摘下阔边风帽,脱去紫色大氅,变成一个秀发蓬松,明眸皓齿,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鲜灵的一个女孩。李靖对红拂女的来意仍有些不解,红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询问,就盈盈下拜,并轻声说道:“妾侍杨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计其数,但从来不曾见过象李公子这样英伟绝伦的人;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来投奔,请公子不要推辞!”

李靖既惊又喜,他对红拂女早已有好感,这时又见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这般自作主张的胆识,甚是爱怜。但转念又忧虑道:“杨司空权重京师,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寻,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红拂女胸有成竹地说:"杨司空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不足畏也!他府中姬妾时常有人溜走,他也无心过于追究,何况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会在意,所以大胆前来,请公子不要担心!”

李靖仔细打量红拂女,见她肌肤细嫩,面带红晕,仪态从容,嘘气如兰,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气,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飘泊不定,那能给她一个安定的家,深觉愧对红颜,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红拂女见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犹疑,于是坦然陈述自己的心意:“既然来投公子,就已深思熟虑,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难相随,一片诚心,苍天可证!”

话已说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这夜,一对患难之交同入罗帐,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们自作主张,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司空府中不见了红拂女,也曾派人出来追寻,但数日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待风声过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揽四方豪杰、待成大业的李渊父子。红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声不响地从绣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银,委托店家买来了两匹俊马和一些衣物干粮。一切准备停当,两人装扮成行商模样,趁着天色微明之际,悄悄离开了隋都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