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20篇

扬州科技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旁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浏览

6892

作文

1000

我爱扬州瘦西湖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扬州,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如诗如画的“瘦西湖”,那儿的景色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春天,瘦西湖里鸟语花香。桃花、柳树又是一番枝繁叶茂的景象:柳树垂下了枝条,像一位少女在舒展着她那长长的头发。桃树上有的还是花苞,像一个小巧玲珑的酒杯;有的半开半闭;有的完全盛开了,像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河水清澈见底,可爱的小鱼在水中欢乐地捉迷藏。站在五亭桥上环顾四周,我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

夏天,瘦西湖是乘凉的好地方。这里绿树缭绕,树阴中凉快极了!傍晚的时候,总会看到老人们在这里谈笑风生。湖面上,有几条小船,游人们在上面游览瘦西湖的风光,他们说:“我们都很喜欢瘦西湖,这里不仅景色好,而且来到这儿,身体的疲惫便在瞬间好了许多。

秋天,瘦西湖又是一番景象。树叶黄了,秋风吹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游客看了纷纷拍手叫绝。夕阳照映下,湖面上泛着金光,白塔、五亭桥、钓鱼台倒映在水中,相映成趣,游客们心旷神怡,对瘦西湖流连忘返!

冬天,雪中的瘦西湖银装素裹,像是一座粉妆玉砌的宫殿:雪花落在柳枝上,垂着的柳枝好像一根根银条,好看极了!远看被白雪点缀的五亭桥、白塔、小金山等景点,更有一番风味!

一年四季的瘦西湖都是那么美不胜收,我爱扬州瘦西湖!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典故故事:烂羊头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烂羊头,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下面我们一起来阅读这个典故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注音】làn yáng tóu

【典故】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后汉书·刘玄传》

【释义】比喻滥授官爵,商人厨师皆得为官。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士绅名流、同业相仇、知足无求、緑惨红愁、恶居下流、风马牛、归马放牛、宿怨深仇、供过于求、吞舟之鱼,不游枝流、......

【年代】古代

【成语示列】可羡当时张许辈,蒲萄宫里烂羊头。 元·王冕《秋夜偶成六首》其六

【典故故事】

更始纳赵萌女儿为夫人,很宠爱,于是把政事委托赵萌办理,自己日夜与妇人在后庭饮酒取乐。群臣有事想上奏于他,更始常常因喝醉了酒而不能接见,有时不得已,就命令侍中坐在帷帐内答话。诸将听出来答话的不是更始的声音,出来后都抱怨说:"现在成败还不可知,为何放纵成这个样子!"韩夫人尤其嗜好喝酒,每侍奉更始饮酒,见到常侍奏事,时常发怒说:"帝正和我饮酒,你为什么偏偏拣这个时候来奏事呢?"起身,把书案都捶破了。赵萌专权,作威作福。郎吏有的直言赵萌放纵的,更始怒,拔剑相击。自此以后没有人敢再讲话。赵萌仇恨侍中,带出来将他杀害,更始出面救他,赵萌不从。这时李轶、朱鲔专制于山东,王匡、张..在三辅横蛮暴虐。所封授的官爵,都是一些小人商人,还有伙夫厨师之流,许多人穿着绣面衣、锦缎裤子、短衣,或者穿着妇女的大襟上衣,在路上嬉笑怒骂。长安城有歌讽刺说:"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

[典故故事:烂羊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游扬州个园

全文共 275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我又去了扬州,这次游览了著名的“个园”。听到这个名字,你一定会感到很好奇。为什么叫这个?原来这个园子以竹子著称,竹叶的形状就像“个”字。走进个园,首先就能看到一片片的小竹林,各种各样的竹子:罗汉竹、水竹等等,翠绿色的一片,非常漂亮。

再走进是很大的院落,这是原来是一位古代四品官的家。走在里面我突然想问一个问题:在这面玩捉迷藏一定找不到藏起来的那个人,这里实在太大了。跟着导游游览分成春、夏、秋、冬四个部分的景色,各有不同。据说园子的主人28岁开始修园子,用了整整20年修好,到48岁已是中年,就像四季到了秋天一样,所以他将秋园修得最气派、最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典故:文采飞扬滕王阁

全文共 15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大宴宾朋。滕王阁是高宗显庆年间,由前任都督李元婴修建的。阎伯屿继任后,将滕王阁修缮一新。这天请客,阎都督一是想让大家看看刚修好的滕王阁,二是他已事先让自己的女婿写好了一篇纪念这个盛会的文章,想借机显示女婿的才学。

宴会开始后,阎都督命下人捧出纸砚,请客人们写赋作序。客人们知道底细,都识趣地推辞了。当阎都督请到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时,年轻人却毫不谦辞,接过笔砚写了起来。这位年轻人便是在初唐文坛上享有盛誉的着名诗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亲,路过洪州而被邀请的。

可是阎都督见此情形还是有点不高兴,便推说更衣走开了。暗中他派随从看王勃怎样写,并要他们随时报告。随从先报来的是开篇的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伯屿听了觉得平常,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随从后来又报来“星分翼轸(洪州处于楚地,翼轸是传说中楚地上空的两个星宿),地接衡庐(衡山与庐山)”,阎伯屿听了沉吟不语。当随从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时,阎伯屿一下跳了起来,赞叹道:“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阎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与王勃欢饮至终。王勃离开洪州时,阎都督还送了他一百匹绸缎。而他在滕王阁上写的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也简称为《滕王阁序》),则成了传诵千古的杰作。

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初唐文坛上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号称“初唐四杰”。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打破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用诗反映社会现实,描画边塞江山,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题材,丰富了诗歌创作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得到了大诗人杜甫的很高评价。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唐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是一座令人叹为观止的高峰。仅《全唐诗》一书,就收录了诗作近五万首,作者两千两百多人,涌现了李白、杜甫等许多享有世界盛誉的大诗人。唐诗的兴盛,是从唐太宗时就开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爱好文学,也喜欢写诗。早在做秦王时,他就开设弘文馆,接纳四方文人学士。做了皇帝后,他身边更有一大批宫廷诗人,奉他的命令写“应制诗”。在这些诗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仪。他是贞观年间的进士,被唐太宗任命为秘书郎。当时文坛上弥漫着六朝以来的靡丽文风,流行的也大多是点缀宫廷生活、为帝王歌功颂德的宫体诗。上官仪奉命所作的诗,也十分婉媚工整,适合宫廷需要,引得文人们纷纷仿效,被称为“上官体”。

唐代以前,诗歌创作比较自由,没有格律、声韵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仪在创作中,却很讲究对仗。他总结前人诗歌创作的经验,归纳出“六对”“八对”等对仗方法,定为格律。这对唐代的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的称为五律,每句七个字的称为七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仪之后的“初唐四杰”,写了很多五言律诗,促进了律诗的发展,并通过他们的作品把五律这种形式固定了下来。在内容上,“初唐四杰”冲破“上官体”的框架,把诗歌从狭小的宫廷中解放出来。他们以广阔的内容、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刚健活泼的诗风,推动诗歌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唐高宗、武则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样,聚集着一批宫廷诗人。在这批诗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问和沈佺期两个。他们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把律诗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定型化,使后来的诗人有明确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们手里,五言律诗的形式确定并成熟了,同时他们又开创了七言律诗的格局。到这时,唐代的律诗完全形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许多诗人采用这种诗歌形式,创作了无数优秀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全文共 101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让我们了解历史、通达事理,提高自身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历史典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欢迎大家阅读!

【典故】: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拼音】: zhì zhě qiān lǜ,bì yǒu yī shī

【解释】: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典故】:

刘邦派韩信去攻打赵国。韩信用计杀退了赵兵,杀死了赵军统帅陈余,也活捉了赵国出名的谋士李左车。韩信知道李左车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便亲自为他解下绑绳,并且十分客气地向他请教说:我打算向北攻打燕国,向东边讨伐齐,什么办法才会成功呢?李左车感到很羞愧,说: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我是一个吃了败仗的俘虏哪有资格谈论这样的事情呢?韩信说:百里奚在虞国而虞国灭亡,在秦国而秦国称霸。这并非是在虞国百里奚愚蠢,到了秦国又变得聪明,而在于国君是不是信任他,能不能听他的谋划。陈余的失败,是他没能听取你的计谋。如果他按照你的意见作战,我也要被你们俘虏了。今天我是诚心诚意地想听听你的高见,请你别推辞了。李左车见韩信很诚恳,便讲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聪明的人考虑千次,可能有一次是错的;愚蠢的人考虑千次,也可能有一次是对的。俗话说:狂人的话,至贤也可以选择。只恐怕我的计策不值得您采用,但我愿意献愚忠,为您效劳。您背水作战,不到一个上午打垮赵军20万,杀死陈余,名闻海内,威震天下,这是将军在战略上的长处。然而,农民遭受兵灾,非常贫苦,士卒经过激战,非常疲惫。如果您现在用这样疲惫的军队,去攻打燕国的牢固城池,恐怕难以攻下。而且,战事如果拖得久了,士卒们会更疲惫。再说,军粮也会发生困难。因此,我认为,你如马上用兵,这便是您的战略的短处。善于用兵的人不会用自己的短处去攻击敌人的长处,而是用自己的长处去攻击敌人的短处。韩信问:那么,我目前应该怎样呢?李左车说:现在应该按兵不动,先安定赵国的秩序,抚恤赵国阵亡将士的遗孤。这样做,人们就会拥护您。方园百里之内,就可能有人送来牛肉和酒,犒劳您的将士。到那时,您可以一面摆出向北进攻燕国的姿态,一面派遣说客,拿着您的亲笔信到燕国去,把自己战略上的长处显示给燕国看,那样,十有九燕国会自行投降的。燕国投降后,再派遣说客到齐国去,把燕国投降的事告诉齐国,齐国也会像草随风倒一样,很快降服。这样,夺取天下就不难了。用兵向来讲究先虚后实,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韩信按着李左车的意见去做,果然获得了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灯谜的典故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潘多拉的盒子历史典故

全文共 229 字

+ 加入清单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第一个尘世女子。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年轻美貌、虚伪狡诈的姑娘,取名“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并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后知”)。埃庇米修斯不顾禁忌地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盒子里只剩下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但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潘多拉的盒子”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暗度陈仓历史典故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暗度陈仓不只是一种战争谋略,还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处世智慧,在适当的时候,我们需要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制造一种迷惑人心的假象。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暗度陈仓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元代)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

【释义】度:通“渡”;陈仓:古代的地名,今陕西宝鸡东,为通向汉中的交通孔道。比喻正面迷惑敌人,而暗中从侧翼对敌人进行突然袭击。亦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历史典故】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不放心。早些时候,他曾与刘邦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是刘邦。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到家乡,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他,封他为汉王,想把他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自己则自封为西楚霸王,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只得听从支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放松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了一个有才能的人——韩信,于是便拜他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是,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觉得他们自己烧了之后,再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不知要到何年何月才能完成,所以根本没有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急报,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证实消息后,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一下子被刘邦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成长心语】

蒙蔽别人最关键的在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和目的。不能让人发现,更不能让人预见,所以诈者蒙蔽他人时,常玩的把戏便是声东击西。假装瞄准一个目标煞有介事地佯攻一番,其实暗自瞅准别人不留心的靶子,然后伺机施以致命打击。有时似乎不经意间流露出自己的心思,实际上是在骗取他人的注意和信赖,目的在于突然发难而出奇制胜。这时,暗度陈仓便成了一种易于成功的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后羿射箭

全文共 93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历史典故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成语或者短语,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历史典故:后羿射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后羿射箭:平常心下的百步穿杨

【出处】(前秦)苻朗《苻子》。

【释义】后羿:史上留名的,共有两位后羿。一位生于尧帝时代,一位生于夏朝时代,本文中指后者。

【历史典故】

神射手后羿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箭箭都射中靶心,从来没有失手过。人们争相传颂他高超的射技,对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从旁人那里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也目睹过后羿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单独给他一个人演习一番,好尽情领略后羿炉火纯青的射技。

于是,夏王命人把后羿找来,带他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今天请先生来,是想请你展示一下精湛的本领,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为了使这次表演不至于因为没有竞争而沉闷乏味,我来给你定个赏罚规则: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两;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现在请先生开始吧。”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脚步显得相当沉重。然后,后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射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一向镇定的后羿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后羿终于下定决心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勉强赔笑向夏王告辞,悻悻地离开了王宫。

【成长心语】

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当射箭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切身利益时,他就无法静下心来充分施展技术。患得患失、过分计较自己的利益是我们获得成功的大碍。我们应当从后羿身上吸取教训,面临任何情况时都应尽量保持平常心。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在平时学习时的成绩很好,但到考试时却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其实是因为过于注重考试的结果而无法集中精力于眼前的考试而导致的。所以,在面临重大的事件时,拥有平和的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讲尤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玉器瓦罐这个历史典故大家熟悉吗,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历史典故:玉器和瓦罐,体会其中的寓意吧!

韩昭侯平时说话不大注意,往往在无意间将一些重大的机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们周密的计划不能实施。大家对此很伤脑筋,却又不好直言告诉韩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xi)公的聪明人,自告奋勇到韩昭候那里去,对韩昭侯说:“假如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价值千金,它的中间是空的,没有底,它能盛水吗?”韩昭侯说:“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说:“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钱,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吗?”韩昭侯说:“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势利导,接着说:“这就是了。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非常卑贱,但因为它不漏,却可以用来装酒;而一个玉做的酒器,尽管它十分贵重,但由于它空而无底,因此连水都不能装,更不用说人们会将可口的饮料倒进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样,作为一个地位至尊、举止至重的国君,如果经常泄露臣下商讨有关国家的机密的话,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没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机密总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计划就无法实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谋略了。”

一番话说得韩昭侯恍然大悟,他连连点头说道:“你的话真对,你的话真对。”

从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们在一起密谋策划的计划、方案,韩昭侯都小心对待,慎之又慎,连晚上睡觉都是独自一人,因为他担心自己在熟睡中说梦话时把计划和策略泄露给别人听见,以至于误了国家大事。

堂谿公开导韩昭侯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说话,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国安邦的大道理;能够虚心接受意见、不唯我独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领导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江郎才尽的成语典故

全文共 583 字

+ 加入清单

《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南朝的江淹,字文通,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人,他年轻的时候,就成为一个鼎鼎有名的文学家,他的诗和文章在当时获得极高的评价。 可是,当他年纪渐渐大了以后,他的文章不但没有以前写得好了,而且退步不少。他的诗写出来平淡无奇,而且提笔吟握好久,依旧写不出一个字来; 偶尔灵感来了,诗写出来了,但文句枯涩,内容平淡得一无可取。于是就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乘船停在禅灵寺的河边,梦见一 个自称叫张景阳的人,向他讨还一匹绸缎,他就从怀中掏出几尺绸缎还他。因此,他的文章以后便不精彩了。又有人传说,有一次江淹在冶亭中睡午觉,梦见一个自称郭璞的人,走到他的身边,向他索笔,对他说:“文通兄,我有一支笔在你那儿已经很久了,应该可以还给我了吧!” 江淹听了,就顺手从怀里取出一支五色笔来还他。据说从此以后,江淹就文思枯竭,再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文章了。

江淹曾不无得意地对弟子说:吾本素官,不求富贵,今之忝窃遂至于此,平生言止足之事,亦以备矣。在这种养尊处优的环境下,江淹再也没有写出好的文章。江淹的文思枯竭,江郎才尽。其实并不是江淹的才华已经用完了,而是他当官以后,一方面由于政务繁忙,另一方面也由于仕途得意,无需自己动笔,劳心费力,就不再动笔了。久而久之,文章自然会逐渐逊色,缺乏才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成语故事3:老马识途

全文共 253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

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

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扬州小吃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烫干丝是扬州的特色小吃。说起扬州,我也算是半个扬州人,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一文中,写到了烫干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烫干丝充分体现了南方小吃的特点之——清淡。烫干丝这一简单的小吃,在朱自清先生笔下变得活灵活现。烫干丝味道好,看相也好。黄豆加工成大白干,切成细丝,反复洗烫,去尽豆腥味,浇上精制卤汁及芝麻油,佐以姜丝、虾米而成。色泽素雅,软嫩异常,鲜美隽永。

星期天,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扬州餐馆来品尝著名的扬州小菜——烫干丝。烫干丝上来啦!顿时,一股醇香迎面扑来在我的鼻腔中蔓延,一股舒适暖流涌遍全身,仿佛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在悦动。锥形的豆干撒上一撮笋尖,让人想起连绵不断的山峦。看着看着口水情不自禁流了下来,现在也该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了!入口,口腔内顿时溢满油香,干丝的细腻,调料的清淡,虾仁的弹滑……一切尽在口中慢慢融化。爷爷说,扬州的老客吃早茶,从不先点包子,总是先来一嗓子:“来盘烫干丝,来瓶开水。”老客这才拉开凳子坐下,从怀里掏出自带的绿杨春茶叶,倒进自家的杯子里,拿起服务员送来的开水瓶,开水一冲,茶叶翻舞,口一吹,吸一口热茶,这才定神点包子,也不多点一只青菜包子,一只鲜肉包子,如果人多的话,考究的来一份虾仁煨面,或者鱼汤煨面,几个人碰碰面,闲闲话,多少家事,国事一一数来,颇有古今多少事尽付谈笑中的意兴。

烫干丝的美味让人无法忘怀,每当提起扬州,我就会想起烫干丝的美味可口与扬州老客的谈笑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看的古装剧当中,经常会听到皇上的妃子们自称为臣妾,但是大家知道臣妾是来自哪一个历史典故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臣妾这词的滥用

打开电视机,只要有古装剧,不论是始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直到雍正乾隆,在他们驾前,总有一干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女子,飘飘万福,自称臣妾。其实,这是糊涂编剧导演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臣妾这词的滥用。

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臣”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竖着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人首俯则目竖,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说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就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这就是“臣”的本义,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胜者的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性  奴隶。

《说文解字》的臣

《说 文解字》还说:“臣,事君者。”“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这是宫之奇对虞公说的 一段话,宫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称为“臣”。值得说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规定,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可以自称“奴才”,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臣”,不得 自称“奴才”,否则就是“冒称”,要受到惩罚。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连“奴才”都不如,可见“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

甲 骨文的“妾”字,下面是个“女”字,上面是个“辛”字,“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辛’是给有罪者或异族俘虏行黥刑时 所用的刀、凿一类的刑具,黥刑无法表现在简单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来表现。”《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 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  奴”。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臣”、“妾”只能分别用于男 人或女人对自己的谦称,不能混用或乱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

不应称“臣妾”

刘 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 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 “臣妾”。“臣妾”又可作动词用,也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 极。”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

如何自称

只要读一读《后汉书》、《晋书》、新旧《唐书》、《宋史》、《明史》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便可以知道后妃们同皇上谈话时是如何自称的。如果读一读《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还会看到,作为嫔妃的少数民族妇女,也知道自称“妾”而不称“臣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优秀作文:扬州的月

全文共 1675 字

+ 加入清单

月亮已经走过自己的历程,如山河一样,以七五的时间从残缺走向圆满此时天朗气清一盘冰轮悬在空中,把一结白洒向人间,人的个条大道的脚步频密如急速的鼓点。那是归人的心跳啊!所有游子仿佛受到了月亮的召唤,月亮的吸引,都急匆匆的往家奔去

二十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明白人一眼看出是描写扬州的一首诗,没错,今天,我就让大家来领略一下扬州的风情文化及月的特色。

扬州是中国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在江苏的中部,江淮平原南端,长江中下游。扬州城区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扬州的范围有:郊区,广陵区,邗江区3个地区;高邮,江都,宝应,仪征。这么一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风水饱地,特色那一定是少不了,扬州的

特色就有:包子,酱菜等等。那当然少不了月。扬州的月我认为是最好看的,尤其是在瘦西湖看月亮。马上就是中秋节了,那时的月亮是最圆的,如果把它倒影在五亭桥的那些洞下,那就有16个月亮倒影在水中,那种景色是多么美啊!

关于月亮的传说有很多,大多都是关于嫦娥的,有人说嫦娥奔月,有人说嫦娥下凡,还有人说吃了月饼之后就梦见嫦娥,这些一大堆的故事我小的时候听的很多,所以我说扬州的月亮是最好看的,决对不是吹牛。要不然很多人称扬州为月亮城呢?现在有很多的人用扬州月或月亮城做广告,现代的诗歌写扬州的里面总也要提到一个月字,好像突出月亮城之美,所以来到扬州旅游的游客都说;扬州城真是名不虚传啊。都在为这有着月亮城之称的扬州城而赞叹。

扬州,它不仅有月亮城的美称,而在月亮的基础上的烟花三月旅游节更是别有一翻风味,这个旅游节可是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扬州玩,差不多都是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李白的千古绝诗而来,虽然有了诗句,但没有真才实料也不行所以,扬州本来就是一座风光秀美的风景城;有着知识和文话的文化城;有着千年博物的博物城。我记的有人说过,淮海淮扬州。这句话的意思是:扬州四界地方多水,水扬波以扬出了名。所以,这就是扬州的真才实料。从地图上看,扬州属于亚热带的气候地区,一的四季中,又是以春天的气候最好,景色最迷人的。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三月是指农历,相当于一年中的四月。有资料表示说明:当时的扬州,平均气温为14.3摄试度,大地回春,各种各样的花都开了,这就是烟花,就在这是候,扬州的市花——琼花,伴随着扬州的市歌——茉莉花的音调下开放,那时的扬州有一种无与伦比的魅力。所以烟花三月旅游节才引来了那么多的游客,大家都异口同声,拍手叫好。

扬州,这个美丽城市,不但有家乡的特产,还有月亮城,旅游城的美称。最后,我就用一首诗来结束,表达我对扬州的赞美之情:

月亮已经走过自己的历程,如山河一样,以七五的时间从残缺走向圆满此时天朗气清一盘冰轮悬在空中,把一结白洒向人间,人的个条大道的脚步频密如急速的鼓点。那是归人的心跳啊!所有游子仿佛受到了月亮的召唤,月亮的吸引,都急匆匆的往家奔去。三:

中秋的景物

我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您怎么能不回家过中秋呢?您中秋不回家是因为工作,我不怪您。可是,我想,您不会忙到连电话也没空打吧?要不是我挂电话给您,我看您到现在还没有往家里挂电话吧﹗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本来应该开开心心过节的我,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知道为什么吗?是这样的:我的爸爸是一位军人,在星期五也就是前两天,他去出差了。下个星期,他要是能回来就不错了。当我得知这个消息时,如晴天打了一个霹雳,泪水夺眶而出。

我真想对爸爸说:爸爸,您怎么能不回家过中秋呢?您中秋不回家是因为工作,我不怪您。可是,我想,您不会忙到连电话也没空打吧?要不是我挂电话给您,我看您到现在还没有往家

里挂电话吧﹗

夜幕降临,隔壁的王叔叔一家都聚在一起过团圆节,整个院子里欢声笑语不止。邻居热闹声、餐桌上佳肴的美味,连同浓郁的酒香越墙传进我们房间。这一闹一寂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那不争气的泪水流了下来,豆大的泪珠像断了线的珍珠,顺着我的脸流了下来。妈妈把我紧紧搂在怀里,以示安慰,可我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说:不要哭,爸爸不在家,妈妈陪你过中秋。

八点钟了,月儿又明又圆,照着我们孤坐的娘俩。

[优秀作文:扬州的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孺子牛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孺子牛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喻称,其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孺子牛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左传·哀公六年》。

【释义】原意是表示父母对子女的过分疼爱。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

【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齐国是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齐景公是齐国国君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个。他有6个儿子,他最喜爱的是小儿子晏孺子。

晏孺子长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又是齐景公的庞妃所生,所以景公非常偏爱他。景公经常整日和孺子一起玩耍、做游戏。孺子叫他怎么玩,他就怎么玩;叫他当什么,他就心甘情愿当什么。当时的景公已经将近六十岁了,玩起来,不是滚,就是爬,但他觉得很开心。

有一次,孺子要齐景公装作一头老牛让他牵着玩。齐景公竟然还让人拿来一根绳子,让孺子牵着一头,另一头他自己用牙齿紧紧咬着。这么一来,孺子很高兴。一会儿骑在“牛背”上,一会儿便像牧童一样,牵着“牛”满院子跑。为了让儿子高兴,齐景公就装着牛叫在后面跟着跑。跑着跑着,孺子没小心,突然跌了一跤。齐景公没有防备,紧咬着绳子的门牙一下子被拽掉了一颗,口里立刻流出鲜血。

年幼的孺子不知如何是好,吓得哭起来。孺子一哭,景公非常心疼。他不顾自己,上前将孺子抱到怀里,哄着孺子不要哭。终于孺子不哭了,他又陪孺子玩起来。

后来,在孺子不足10岁时,齐景公病死了。他临死前,立下遗嘱,要晏孺子继位。齐景公的长子阳生得到消息,暂时出逃到鲁国,其余几个都被逐出京城。

孺子年幼无知,后来封了与景公的长子阳生交好的大夫陈喜子为相。陈喜子为阳生愤愤不平,杀掉了辅佐孺子的两个大臣。后来,又用个大皮囊将阳生带进宫中,强迫孺子退位,拥立阳生为国君。

原来的相国鲍牧惊讶地说:“你们这么做,难道忘了先王因为做孺子牛而崩落一颗牙齿的事吗?这是背叛先王遗命啊!”

满朝大臣们,见大势已去,也不再说什么。阳生却说:“废掉一个国君,再立一个国君的事情很多,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弟弟年幼无知,无法理国。我是长子,接替国君,当之无愧,是天经地义的事。相国只要权衡是否有利于国家就是了,何必一定要看什么先王遗命呢?”

齐悼公继位当天便把晏孺子杀了。不久,又借故把鲍牧杀了。

【成长心语】

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当你遭遇坎坷时,父亲永远是你最坚实的依靠。“可怜天下父母心”,简简单单的几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和无奈!面对父母的恩情,有多少人能够真正懂得并珍惜呢?所以,当你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行使自己的“叛逆”权时,一定不要忘了父母源于爱的初衷,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地爱你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囫囵吞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历史典故作为素材,以下为您带来囫囵吞枣的历史典故,欢迎浏览!

囫囵吞枣:欲速不达,细嚼慢咽方能吸取精华

【出处】(宋代)圆悟禅师《碧岩录》。

【释义】囫囵:整个儿,完整的。把枣整个吞咽下去。比喻在学习上食而不化,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呆子,家中很有钱。有一次,他到市场上去买水果。摊主不厌其烦地向人们介绍各种水果的好处。呆子听了很高兴,一下子买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场旁大吃起来。

正在他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一位医生路过,见他这种吃法,就对他说:“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虽然它对牙齿有好处,但你吃多了会伤脾的。”呆子一听,就不再吃梨,而是一个接一个地吃枣子。医生又说:“红枣虽然对脾有好处,但吃多了会伤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听了医生这些话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过了一会儿,他兴奋地说:“我有办法了,吃梨的时候,只用牙齿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这样对牙齿有好处,又不会伤脾;而在吃红枣时,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进肚子里,这样可以不伤牙齿,又对脾有好处。”说完,就把红枣一个一个地扔进嘴里,囫囵地吞下去了。医生见此情景,忙说:“你这样把枣囫囵吞下去,肠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对脾也是没有好处的。”

【成长心语】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还不知道为何成绩没有提高。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点滴中不断地积累。凡事欲速则不达,只要养成稳扎稳打的习惯,就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40 字

+ 加入清单

陶渊明,这个历史上很出名的人物,流传了几千年,从小学我们就知道他,读过他的诗词的人,都被他的自然性情所吸引。都想去做他一样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人人更是想远离城市喧嚣,隐居山林。下面是关于他辞官归隐的故事,一起来阅读下吧: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著名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无忧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洗耳恭听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尧帝,因封于唐而被后世称为“唐尧”。他德高望重,人民都很尊敬他。在他的领导下,各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到了尧老年的时候,由部落联盟推举他的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了舜。尧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舜,又经过了长期考察后,才放心地将首领的位子给了舜。

尧舜时代,有一位贤人,叫许由。尧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听说许由是个世外高人,便想把首领的位子让给他。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并传话说,如果坚决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颍水边去,掬水洗耳。

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正巧牵着一头小牛来让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事情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名声大了,惹出麻烦来,完全是你自找的,还洗什么耳朵!别玷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这个故事中的“洗耳”与后来“洗耳”的含义完全不同。许由是因为不愿意听,且自命清高而洗耳;后世所说的“洗耳”则是准备领教的意思。

形容态度诚恳地聆听别人讲话,也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

倾听,是有效沟通过程中最强有力的招数,一个成功的倾听者首先是一个虚心向别人请教的人,他非常尊重别人的经验和积累,总是把对方摆在自己之上,无论对方是什么人,他总是认为对方必定有某些可以借鉴的东西,在某些方面高自己一筹。倾听,或许会让你失去很多表现的机会,或许会给你喧哗乱耳虚实混杂的烦恼,但善于倾听者,一定能从别人的声音里分清鲜花和荆棘、珍珠和废渣,收获各种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与信息,然后听到机遇与成功的脚步声,最终获得成功。

[历史典故洗耳恭听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