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最新20篇)

扬州科技馆位于奥林匹克公园的旁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浏览

7058

作文

1000

游扬州瘦西湖

全文共 262 字

+ 加入清单

十一的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扬州的一个叔叔家玩。第六天,叔叔就带我们一家三口去扬州著名的景点——瘦西湖游玩。

一到瘦西湖的里面,我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两条巨龙,看见这两条巨龙我连忙叫叔叔给我拍几张照片。正在我和那条金色的巨龙拍照时,好多好多的黄叶落在那条巨龙上,巨龙就变得闪闪发亮了。叔叔就趁此时机给我拍了张照片。迷人的秋景就这样被我留在了照片里。后来,我们还观看了那里当地特有的琼花,琼花五颜六色,有红的,有粉的,有黄的……非常的美丽,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比北京的茉莉花还要香。

要是你有机会去扬州的话,千万别忘了去瘦西湖看一看哦。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交友典故之莫逆之交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出自《庄子.大宗师》:“三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

原文记述:“子祀、子兴、子梨、子来四人相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kāo,屁股),孰知生死存亡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为友。

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讲到子祀、子兴、子犁、子来四人交谈说:“谁能以无为头脑,以有为脊背,以死为屁股,知道死生存亡为一体就可以成为朋友。”四人相视而笑,觉得莫逆于心,就相互结为好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以逸待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以逸待劳告诉我们养精蓄锐,又可占先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以逸待劳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孙子·军争》。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

【历史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了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长心语】

两军对阵时,劳役的程度不同,形势的优劣也不同。一个明智的指挥者,会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冯异在这场战争中,就是赶在敌人的前面,抢占战略要地,以逸待劳,等到敌人赶到时,杀对方个措手不及。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人们非常重视主场作战,都力争取得主场优势,就是因为主场和客场的劳逸程度不同,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样适合平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林四娘原本是秦淮歌妓,后又成了衡王朱常庶的宠妃,虽然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争,却因此而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姽婳将军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司马昭之心的典故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典故出处

全文共 236 字

+ 加入清单

《周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近义词

不招自来

反义词

特约嘉宾

英文翻译

unexpected guest

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速:邀请。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成语举例:这样出乎意外的不速之客,却受着了真正是由衷而出的恳切的欢迎。(郭沫若《海涛集 跨着东海》)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指没有邀请的人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成语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成语辨形:速,不能写作“悚”。

成语谜面:宾来慢

歇后语:蜗牛赴宴;乘车来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麒麟楦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18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太平广记》卷二六五引唐·张鷟《朝野佥载》:“唐衢州盈川县令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楦许怨。人问其故,杨曰:‘今乐假弄麒麟者, 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马。无德而衣朱紫者,与驴覆麟皮何别矣!’”

释义用法唐代杨炯富于才学,看不起他人,把朝官称为“麒麟楦”,即披上麒麟皮的驴。后以此典指人徒有其表而内里没有真才实学。

用典形式

【画麒麟】 唐·杜甫:“要闻除猰, 休作画麒麟。”

【楦麒麟】 清·钱谦益:“世事但堪图鬼魅,人间只解楦麒麟。”

【麒麟楦】 宋·黄庭坚:“忽思麒麟楦,突兀使人惊。”宋·陆游:“残骸皆作麒麟楦,旧友仍非处士牙。”清·叶衍兰:“鸣珂金紫焕,赫赫麒麟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下车泣罪典故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禹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

禹停住车询问,回答说:“这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禹便下了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他:“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那人低着头不敢说话。禹也不生气,一面规劝他,一面流泪。禹的左右都很不理解,问:“这人偷了东西,送去受惩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啊。不知大王为什么要流泪呢?”禹哭着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啊。从前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内心非常难过!”

禹就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八个字,然后把那罪人放了。

遇事向内去找,这正是圣人的风范。

(出自刘向《说苑•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30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谈兵原意是,在纸面上谈论用兵打仗策略,但是它的出处大家又清楚吗,下面小编整理了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披荆斩棘典故

全文共 228 字

+ 加入清单

冯异是东汉初期一位著名的军事将领,是东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大将,立下不少战功,成为东汉的开国功臣之一。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做了皇帝,他派冯异大将军平定了关中。以后,刘秀封冯异为阳夏侯,任征西大将军。公元三十年,冯异到京城洛阳,朝拜光武帝。光武帝隆重地接待了他,并向文武百官介绍说:“他是我当年起兵时的主将,为我在创夜的道路上劈开了丛生的荆棘,扫除了重重障碍,平定了关中广大地区,是个人冠军有功之臣啊!”由于冯异,谦虚好学,所以深得人们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扬州的蔬菜基地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去蔬菜基地参观,基地上有辣椒、茄子、生姜、花生等蔬菜。

首先,我们看到了辣椒。它的叶子是绿色的,走近仔细一看,我发现辣椒花的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色的;辣椒的头上还有一根刺,枝上结出的辣椒它有两种颜色,一种红色,一种绿色。妈妈告诉我,红的辣椒已经成熟,绿色的很嫩,吃起来也不怎么辣。

往前走,我们看到了茄子,它的花是紫色的,果实也是紫色的,连根、茎和叶子上的茎也是紫色。真漂亮!

一路上,我还看到了很多蔬菜,了解了很多知识。看着这些蔬菜,我想:农民伯伯要种出这些蔬菜,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一定很辛苦,这让我想起了《悯农》中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平时真的不可以浪费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6则

全文共 2587 字

+ 加入清单

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成语故事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成语就是有道理的词语,它奠基着我国的文化之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华成语典故故事精选6则,欢迎大家阅读!

小巫见大巫

【成语故事】三国时,有两个同乡好友,一个名叫陈琳在魏国作官;一个叫张纮,在东吴作孙权的谋士。两人都很有文学才华,虽然各事其主,但相互仰慕,经常有书信来往,探讨作品。

有一次张纮见了栩榴枕很是喜欢,专门为此作赋。千里之外的陈琳见到了这篇赋后,赞赏不已。在一次请客宴宾时,特地拿出文章让在座的宾客传阅、欣赏,嘴里还不断地夸耀说:“这篇文章写得多么脱俗清新呀!你们知道吗,这是我的同乡张纮写的呀……”

过了不久,张纮也看到了陈琳写的《武库赋》和《应机论》,不由得击掌叫好,并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陈琳。信上对陈琳文辞清新、见解独到的文章风格大加赞赏,并表示要好好地向他学习。

陈琳见信后感慨极了,他在复信时谦虚他说:“我生活在北方,消息闭塞,与天下的文人学士交往很少,没见过大世面。只是这里能写文章的人不多,因此我在这儿容易冒尖,得到了大家过分的称赞,并不是我的才学真有那么好,是你太夸奖我了。我和你及张昭两人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就好像小巫遇见大巫,没法施展巫术了。”

水滴石穿

张乖崖是崇阳县的县官。一次,他看见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吏从仓库出来时,顺手将仓库里的一枚铜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他立即派人把这小吏抓来追问,并且下令用棍棒拷打,小吏心里不服,大声嚷道:“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对我这么凶狠啊!”

张乖崖听了,就拿起笔来,写了一条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一天一个铜元,一千日就是一千个铜元,这就像用绳子锯木头、水滴石头一样,日久天长,木头也会被锯断,石头也会被滴穿的。然后,他下令将这小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由这个故事来的。有时也写成“滴水穿石”,含义是一样的,故事原来的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小,积累起来,也会造成很大危害。张乖崖就是根据这一条杀了小吏,这自然是滥用刑法。现在常从积极方面来使用,比喻学习或办事只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就能够“水滴石穿”,战胜困难,得到成功。

口蜜腹剑

出于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意思为嘴上甜,心里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唐玄宗(李隆基)的兵部尚书李林甫,论才艺,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他做官却不真真诚诚的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

因此,他很得玄宗的宠信,一直在朝中做了十九年的官。李林甫和一般人接触。也总是在外貌上表现出和人很友好,非常合作,嘴里并说尽所有可以说的好听的、善意的话。可是实际上,他的性情和他的表面态度完全相反;他竟是一个非常狡猖阴险,常常使坏主意来害人的人。但是,坏人虽然有时可以得达害人的目的,逞奸谋于一时,日子久了,人家就发现了地这种伪善,于是大家便在背地里说他“口有蜜、腹有剑”。即是:口上甜甜蜜蜜,心中利剑害人。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地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裹说他“笑中有刀”。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也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我们交友的戒言。 “口蜜腹剑”和“笑里藏刀”虽出自两个人的两个故事,但其含义是相同的,都是形容人口是心非和表里不一致;外面表现的很好,很讨人好感,叫人愿意结交,而心里却是尽想些坏主意计算人,谋害人。

口若悬河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字子玄。

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像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司空见惯

刘禹锡是唐朝中期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在朝廷任职期间,曾在政冶上谋求改革,失败后降了职,被贬到偏僻的地方去当刺史(官职名),晚年才回京城。回京途经扬州时,他的朋友李绅为他举行宴会。李绅当过“司空”(官职名),家里很富有,也很讲究排场。宴会上喝酒谈笑,李绅又让歌女出来演唱,并要她们向刘禹锡殷勤地敬酒。面对这种豪华场面,刘禹锡情不自禁地吟了首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成语“司空见惯”就是由诗句“司空见惯浑闲事”压缩而成的。“司空”

原诗中指李绅。“见惯”是看得习惯了。现在“司空”已经失去了具体意义, 这句成语用来形容看得太多、便不足为奇。

类似的成语还有“屡见不鲜”。“屡”表明次数多;“鲜”是新鲜、新 奇。也就是说,见多了就不觉得新鲜了。

大器晚成

典故  【大器晚成】谓贵重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成就往往较晚。《老子》:“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汉 王充《论衡·状留》:“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弟 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 琰 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宋 陈师道《后山谈丛》卷二:“暮年方妙者,乃大器晚成尔。”《儒林外史》第四九回:“二位先生高才久屈,将来定是大器晚成的。”老舍《四世同堂》四一:“最后,那驰名的‘白杏’用绵纸遮护着下了市,好象大器晚成似的结束了杏的季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扬州小吃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烫干丝是扬州的特色小吃。说起扬州,我也算是半个扬州人,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一文中,写到了烫干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烫干丝充分体现了南方小吃的特点之——清淡。烫干丝这一简单的小吃,在朱自清先生笔下变得活灵活现。烫干丝味道好,看相也好。黄豆加工成大白干,切成细丝,反复洗烫,去尽豆腥味,浇上精制卤汁及芝麻油,佐以姜丝、虾米而成。色泽素雅,软嫩异常,鲜美隽永。

星期天,我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扬州餐馆来品尝著名的扬州小菜——烫干丝。烫干丝上来啦!顿时,一股醇香迎面扑来在我的鼻腔中蔓延,一股舒适暖流涌遍全身,仿佛全身上下的细胞都在悦动。锥形的豆干撒上一撮笋尖,让人想起连绵不断的山峦。看着看着口水情不自禁流了下来,现在也该品尝品尝这人间美味了!入口,口腔内顿时溢满油香,干丝的细腻,调料的清淡,虾仁的弹滑……一切尽在口中慢慢融化。爷爷说,扬州的老客吃早茶,从不先点包子,总是先来一嗓子:“来盘烫干丝,来瓶开水。”老客这才拉开凳子坐下,从怀里掏出自带的绿杨春茶叶,倒进自家的杯子里,拿起服务员送来的开水瓶,开水一冲,茶叶翻舞,口一吹,吸一口热茶,这才定神点包子,也不多点一只青菜包子,一只鲜肉包子,如果人多的话,考究的来一份虾仁煨面,或者鱼汤煨面,几个人碰碰面,闲闲话,多少家事,国事一一数来,颇有古今多少事尽付谈笑中的意兴。

烫干丝的美味让人无法忘怀,每当提起扬州,我就会想起烫干丝的美味可口与扬州老客的谈笑风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扬州行作文

全文共 1397 字

+ 加入清单

去过多少次扬州已经无法回忆得出来了,每次去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当汽车驶过文昌路时,导游会自豪地告诉我们:唐宋元明清,街尾到街头。修得再好的转盘,哪能跟文昌阁比呀?街上随处可见的文物,蕴含着多少传奇故事!

这次去很幸运,请到了扬州的金牌导游——王导!虽然她刚做过骨髓移植手术,大病初愈,但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两个小导游尊称她老师。金牌导游果然牙尖嘴利,吐字清晰,语速奇快,短短几分钟,已经把扬州吹捧得天花乱坠!古时扬州堪比今日上海,虽未建都,但街头市井,极尽繁华,尤其以盐商为甚,齐聚徽商、晋商、浙商等等,难怪乾隆也要来好多次。还有一说,为何文人也忒多呢?因为钱多了,温饱思淫欲那是俗人,吟诗诵词,把酒当歌,磊园作画才是真正有钱人喜好的事务。所以饱学之士自然备受推崇,才会有扬州八怪的市场。

由于停留时间很短,大家又多是扬州的熟客,所以瘦西湖、平山堂就不用再去了,选了两处稍微僻静的景点——东圈门和何园。

东圈门是为了保护督盐府而后建的城门,保存非常完好,与繁华的文昌路平行,且很近。外面的繁华,更加映衬了这条青石板路的古朴,现在仍然住着很多普通百姓,而每扇门里都蕴藏着很多传奇故事,还和江总书记扯上了关系。

在小巷中一路走去,导游口中的典故层出不穷,从红楼梦到儒林外史,再到李鸿章、曾国藩,甚至还谈到了曹雪芹的爷爷,感觉是个名人都和这东圈门有点关系,让大家欲罢不能。

其实,导游是带大家去参观汪氏小院——一个小盐商的宅子。地方不大,据说都是原物,基本上属于小地主家庭,家里的四位公子,基本都毁于日本鬼子手上,看来国家的大形势才是真正掌握人的命运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没有导游娓娓道来,真得很难自己看出什么名堂,就像周庄、同里似的,除了赞叹人家住的比我们宽敞多了,剩下就是反问他们有网络可以玩吗?

何园可是晚清第一名园,现在正门没法开通,大家统统从后花园潜入。园林建设现在好像没人去操那份心思了,以前估计是最热门的职业之一。没有一大批杰出人物以及激烈竞争,哪能造出那麽多巧夺天工的园林呢?

到了这类院子,一般人就不会与自己家的几十平米豪宅相比了,既然能住到跃层就很满足了,千万不要把人生目标定到建一座园林。现在的暴富者好像也没这方面需要,他们只想着挣更多的钱,没时间、更没心情享受。

这座院子是清何芷舠购得片石山房后改、扩建而成,历时13年。此位前辈当年任道台兼扬州海关关长,清朝海关没有明确的关税,与洋人交易收税可以由海关制定,并且收取后不需上缴国库。因为清政府很害怕洋人,所以想发财最重要的是在不得罪洋人的基础上才行。这也难怪老先生49岁就选择退居二线,钱够用就行了,再受那洋罪怕是没时间享受人生了!当然,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回家侍奉老母亲。

宅子里最出名的大概是贯通上下左右前后的回廊,据说还是立交桥的雏形。何氏家族家教很严,尤其注重孩子对文化的态度,说穿了,从小端正学习态度,那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现在的人太急功近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做人啊!难怪何氏家族能有两人科举中榜,且至今还在国内具有很大影响力呢!

这回去扬州又算开了眼,学到好多新东西,似乎离中国文化又近了一些。可是这文化太博大精深,真有些无从学起的感觉,更加感觉现在的生活质量实在不敢想,说绝了就是行尸走肉。

还好,俺们有互联网,坐在家里可以走遍全世界,还可以足不出户,呼朋唤友,相互切磋,也不能太妄自菲薄了呀! 扬州,好地方,下次还要去!

[扬州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越王勾践剑历史典故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故事,已经是尽人皆知了。这个历史故事说的是:传说在春秋时期的一场战争中,吴国打败了越国,吴军把越王勾践包围在会稽山上,致使越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忍辱求和。从那以后,越国成为吴国的臣国,并受控于吴国。越王勾践像奴隶一般在吴国宫中服役3年,后来吴王免去了勾践的罪,让他回国去了。为了不忘亡国之痛、报仇雪恨,勾践在屋顶上面吊了一个苦胆,无论是出是进、是坐是站,就连吃饭睡觉,也要尝一尝苦胆之味,用来激励自己的斗志;他还既不用床,也不用被褥,累了,便睡在硬柴堆砌的“床”上,以此锻炼自己的筋骨。越国最终灭了吴国,就是因为勾践这十多年的磨炼并实行了各种得力措施。

闻名于天下的不仅仅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还有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的越王勾践青铜剑。考古工作者在挖掘的时候发现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有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为55.6厘米,其中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现代的击剑运动用的剑则与中国古代的宝剑有很大区别,它比的不是剑的锋利程度,而是用剑技巧。为了满足人们对击剑的爱好和需要,又不至于伤害生命,剑身一般较短,并且是呈菱形或长方形的钝头,分为重剑,花剑和佩剑三种。运动员穿戴击剑服装和护具,在击剑场上以一手持剑互相刺击,被先击中身体有效部位的一方,为被击中一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曾子拜母噬指的典故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曾子小时候家里穷,只能靠上山打柴贴补家用,他的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父亲种地,一家三口清贫度日。

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快到数九了。外面狂风凛冽,曾子在家中搜索一圈也没有发现多少粮食,米缸已经空了,他把家里的玉米做了一碗面糊糊,给床上躺着的母亲吃了,自己就只能把刷锅水囫囵喝了下去。

但是刷锅水怎么能填饱肚子,为了不让母亲听到自己肚子咕咕叫而伤心担忧,他骗母亲说要出去砍柴,想躲起来。但是母亲不让他去,外面风那么大,上山砍柴会有危险。

曾子安慰母亲说道:“娘,您在家歇着,我看外面风现在变小了。咱们家没有过冬的柴火了,趁现在天气还好,我去多打一点,然后结冰就不用出去了。”于是拿着砍刀,搓搓冻疮的手,出门了。

曾子砍了一半,突然觉得一阵心疼,他担心是不是母亲出了什么事情,便赶紧收了柴刀,背起打好的柴往山下跑,回到家一看,原来是家里来了一位远房亲戚,母亲有病在身不好起身,又怕失了礼数。于是情急之下咬烂自己的手指,希望曾子能感受到,然后回家。

曾子招待了客人,把客人送走之后,他跪在母亲床前说道:“娘,您以后想儿子就轻轻地咬一下手指,儿子就能感受到了,别用力咬了,儿子会心疼的。”周围人知道了,都赞叹他的孝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介绍扬州美景作文500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是一座古代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

在扬州城里,随处可见一种普通的树——柳树。它们千姿百态,婀娜多姿。有的垂下万条绿绦,好似绿色的壶口瀑布静止在一刹那,给大地送来无限生机;有的虽已“高龄”,却依旧矗立在大运河畔,守望古城的千年沧桑……其中,我最喜欢一棵生长在瘦西湖畔的柳树。每当瘦西湖烟雨迷蒙时,它就换上新装,变为顾影自怜的豆蔻少女,身着褐衣,梳理着纤纤细发。游人望着这一株株柳树,心里升起一股无端的柔情……

人们常说“刚柔并济”。如果柳树是“柔”的话,那扬州的桥,就当仁不让是“刚”了。

各式各样的桥横跨于大河、小河……任何一处你能想到的水流之上。有的桥呈半圆形,望着小河流过,静静地、悄悄地和小河跳一曲时间的华尔兹;有的飞跨大江两岸,用自己的身躯撑起扬州前进的步伐;还有的像一缕白缎飘落在水面上,看着大湖浪起浪息……其中,我最喜欢小秦淮河上的那座桥。它由石头砌成,经过岁月的冲刷,变得十分光滑。桥缝间生长着一些小草,为冷冷冰冰的桥增添了些许生气。每当小草开花时,花儿就像一串串彩爆竹“噼里啪啦”引爆了河上的薄冰,叫醒了金黄色的小喇叭,唤来了春姑娘。扬州的桥,真美!

扬州,是著名的“月亮城”,柔情的柳与刚毅的桥,一齐将扬州装点得更美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司马懿之心——路人皆知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卖草鞋——有货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刘备见孔明——如鱼得水

刘备上黄鹤楼——胆颤心惊

刘玄德得了赵子龙——甭说多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扬州三盛呼吸作文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不仅杭州有个西湖,扬州也有一个,那就是在江苏最有名的湖——-瘦西湖。

早上,瘦西湖旁边的道路上,行人如织;大马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街道两旁,有卖包子的、开小吃店的、还有一些小商贩都在哟喝着:“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

西湖里,大大小小的船只驶过来划过去……尤其是晚上,彩灯勾画出一幢幢大厦的雄伟轮廓,像被镶了一道金边;湖对岸的彩灯,在湖里照出了一个个倒影,像几个小孩子在尽情地嬉戏打闹。

天上,一轮明月挂在上面,照到了湖面上,湖水是那么平静,一条条小船划过湖面;路边的桂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一个个鞭炮升上了天空,打破了这场宁静,景色是那么惊艳!

我的家乡真美,我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马生角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ǎ shēng jiǎo

【成语故事】战国后期,秦国与燕国表面修好,互派王室的公子到对方国家去作人质。燕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秦王嬴政对他十分无礼与蔑视。太子丹向秦王请求允许他回燕国,秦王说除非生角乌鸦白头才成。太子丹逃回燕国,派荆轲去刺杀秦王。

【出处】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燕丹子》上卷

【释义】乌鸦变白,马头生角。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用法】作宾语、定语;比喻不能实现之事

【结构】主谓式

【近义词】马角乌白

【同韵词】熟能生巧、无利不起早、舒头探脑、傲头傲脑、虚无缥缈、百岁之好、鹰头雀脑、私谐欢好、希世奇宝、丁真永草、......

【年代】古代

【成语示列】

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荆轲列传》

《东周列国志》第一百六回:"燕王依其计,遣使至秦。秦王政曰:燕王不死,太子未可归也。欲归太子,除是乌头白,马生角,方可!"

[历史典故:马生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