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开封的典故实用20篇

关于开封的典故朋友们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特意分享了一些关于开封的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7654

作文

1000

开封一日游的

全文共 649 字

+ 加入清单

午饭后,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孙伯伯,齐伯伯一起来到开封。我是第一次来这里,我们先去了包公祠,我看到了包公曾经穿过的官服,还有惩治犯人的“虎头铡”。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清明上河园,这里面可好玩了,我看到有将士的盔甲,我就闹着要穿,妈妈就让我穿上给我拍了几张照片,我感觉戴着头盔,可神气了。

还有供人乘坐的羊羔,骆驼,马车,爸爸给我选了一头很高大的马,我坐上在清明上河园里转了一圈。

我们经过一个绣楼前的时候,正好赶上小姐抛绣球,我觉得好玩,我也去抢绣球,这时候楼上的人叫着:“小朋友不要抢哦”从人群里出来的时候,

妈妈问爸爸:“还有小孩抢绣球吗?”

爸爸笑着说:“那你要问你的儿子了,你儿子抢的很起劲呢!”

妈妈问我:“你抢绣球干嘛呀,难道你要和那个小姐结婚吗?”

不是呀,我只是觉得好玩嘛!

我们经过了一个“鬼屋漂流”的时候,我闹着要坐,妈妈不让说人太多还要排队,但我坚持要坐,还闹着不走,没办法妈妈就买票陪我,我和妈妈坐在一个大木盆里,顺着水流往前漂流,进去之后,我才知道可怕,那鬼哭狼嚎的声音,鬼道里黑黑的,有很多用布做成的人趴着,挂着……我吓得哇一声哭起来了“我不玩了,我要出去,我要出去”,妈妈安慰我:“都是假的,儿子,我们现在回不去,只能顺着水流往前到了出口就可以了,你也大声叫,这样可以缓解恐惧”我就紧紧抱着妈妈,大声的叫着,过了十来分钟我们就出来了。爸爸问我:“儿子,好玩不?”我大声回答:“不好玩,我再也不要坐了”。

转完清明上河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开封第一楼吃了灌汤包,就回郑州了。

[开封一日游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红拂夜奔的典故

全文共 244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馀气杨公墓,岂得羁縻女丈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美女识英雄,自古被人们传为佳话,唐初就有美人红拂女独具慧眼,在芸芸众生中,辨识了两位英雄人物,一位是她的夫君李靖,另一位是她的结拜兄长虬髯客,三人结为莫逆之交,一同在风尘乱世中施展才华,被人们敬传为“风尘三侠”。

红拂女姓张,原本是江南人氏,由于南朝战乱,随父母流落长安,迫于生计,卖入司空杨素府中成为歌妓,因喜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杨素是北朝和隋朝政坛上的一个通天人物,更是一个兴风作浪的高手。早年曾协助北周武帝击灭北齐;后与北周丞相兼外戚杨坚配合,迫使北周静帝禅位给杨坚。二十四年后又帮助太子杨广弑父弑兄而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以后,拜杨素为司空,封越国公,把一切军国大事都托付给他处理,自己则专心致志地躲在东都洛阳的西苑中,醇酒美人,声色犬马,享受人间的奢华快乐;杨素留守西京长安,几乎成了实质的政治领导中心。

杨素权高位尊,必然讲究生活的享受,府中金银堆积如山,仆役侍女如云,每次接见宾客,总是大模大样地坐在躺椅上,由一群侍女抬着出厅,两旁还排列着许多美艳的侍女,负责薰香、打扇、捶腿及驱赶蚊蝇等工作。这种豪奢尊贵的排场,许多人都叹为观止,羡慕不已,但后来看在李靖眼里,却嗤之以鼻。

李靖是三原地方一位文武兼通的才子,生得身材魁梧,仪表堂堂,饱读诗书,通晓天下治乱兴国之道,还练就一身好武艺,精于天文地理与兵法韬略,心怀大志却一直苦于英雄无用武之地。后来隋朝稳定下来,他决定从家乡投身长安,以图施展抱负,为国效命。

奔经长安路途中,在风陵渡口李靖遇到了刘文静,刘文静身为北朝官宦之后,见解不凡却在隋庭无法施展,准备前往太原投奔李渊父子。两人交谈之下,大有惺惺相惜之感,于是结为挚友,约定日后一旦谁有发展必定提挈另一方。分手后,一人往太原,一人奔长安。

李靖到了长安,由于国政大权基本掌握在杨素手中,于是他准备先投到杨素门下。好不容易进入司空府拜见了杨素,杨素却半躺在椅中,眯缝着眼睛,一付根本不把来客放在心上的神态。李靖心想:这样的排场,这样的待客之道,岂不令天下英雄寒心,怎能收贤纳士,振兴国道!于是他不悦地直言道:“当今天下大乱,英雄竟起。明公为朝庭之重臣,而不收罗豪杰,扶济艰危,而专以踞傲示天下士,实在令人不敢苟同!”

杨素一听这话大感吃惊,心想:这等无名之辈,竟敢在这里口出狂言,真是放肆!他想发火,但转念想到自己的身份,若与眼前这位初生牛犊计较,实在是失于大度,于是反而转怒为喜,起身夸赞李靖的胆识,并请他落座,宾主畅谈天下大事。

李靖侃侃而谈,从天下时势谈到治国安邦之道,见解精辟,头头是道;杨素听了频频点头称是,然而最后结论却说:“老夫来日不多,多承指教,然时不我予,奈何?”

这话仿佛给李靖的满腔热情浇上了一瓢冷水,让他失望之极。

这天,红拂女正侍立在杨素身旁,目睹李靖英爽之气溢于眉宇之间,又谈议风生,见解出众,不同凡响,心中大为倾慕,不由得闪动着一双聪慧的大眼睛,不断地瞟向李靖。待李靖告辞出门时,她不露声色地暗中嘱托侍立廊下的小童代为询问李靖的住址;小童问得结果,回报红拂女,红拂女默默记在心里,望着李靖大踏步出门远去的背影,有一种奇妙的牵挂之感升在心中。

当天里,李靖独坐客栈,面对孤灯,想起白天在司空府的情形,暗叹:不可一世的司空杨素毕竟是老了,守业尚嫌精力不足,根本谈不上有所发展了,自己看来还得另谋途径。这时他又想起司空府中那位手持红拂尘的美丽侍女,她那一对写满睿智又充满柔情的大眼睛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在杨素身后一大群侍女中一眼就发现了她,总觉她有些什么与众不同,引得自己心神荡漾。

夜深了,万籁俱静,李靖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成眠。突然耳旁响起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李靖披衣起身,点亮了灯。拉开门闩,只见门外站着一个头戴阔边风帽,身披紫色大氅,肩背绣花布囊的年轻人。

李靖不料在这人生地不熟的长安,竟有客人深夜来访。正在狐疑之际,来客自动解释说:“妾乃杨司空家红拂女,今夜特来相投!”烛影摇动中,红拂女卸下了绣花布囊,摘下阔边风帽,脱去紫色大氅,变成一个秀发蓬松,明眸皓齿,如三春水蜜桃似的鲜灵的一个女孩。李靖对红拂女的来意仍有些不解,红拂女也看出了他的心思,不待他询问,就盈盈下拜,并轻声说道:“妾侍杨司空多年,看到的人物不计其数,但从来不曾见过象李公子这样英伟绝伦的人;妾似丝箩不能独生,一心依托于参天大树,以了平生之愿,因而前来投奔,请公子不要推辞!”

李靖既惊又喜,他对红拂女早已有好感,这时又见她如此理解自己,且有这般自作主张的胆识,甚是爱怜。但转念又忧虑道:“杨司空权重京师,你私自逃去,他必定追寻,那怎么逃得他的手心?”红拂女胸有成竹地说:杨司空现在不过是苟延残喘,行将就木,不足畏也!他府中姬妾时常有人溜走,他也无心过于追究,何况司空府中侍女多如牛毛,少妾一人不会在意,所以大胆前来,请公子不要担心!”

李靖仔细打量红拂女,见她肌肤细嫩,面带红晕,仪态从容,嘘气如兰,羞怯中不失果敢之气,李靖心中甚喜,但又想到自己孓然一身,飘泊不定,那能给她一个安定的家,深觉愧对红颜,委屈她的一片真情。

红拂女见他欲言又止,似乎明白了他的犹疑,于是坦然陈述自己的心意:“既然来投公子,就已深思熟虑,今后天涯海角,妾愿患难相随,一片诚心,苍天可证!”

话已说得十分明白,李靖也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这夜,一对患难之交同入罗帐,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但有的是相知相慕,便由他们自作主张,成为一对恩爱夫妻。

司空府中不见了红拂女,也曾派人出来追寻,但数日之后就不了了之,这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待风声过后,李靖打算前往太原,投奔招揽四方豪杰、待成大业的李渊父子。红拂女理解夫君的志向,她不声不响地从绣花布囊中拿出一些金银,委托店家买来了两匹俊马和一些衣物干粮。一切准备停当,两人装扮成行商模样,趁着天色微明之际,悄悄离开了隋都长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徐文长手对知府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徐渭(1521年~1593年),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又别署田水月,山阴(今属绍兴)人,明文学家、书画家,也是晚明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他一生作联很多,《徐渭集》载有对联118副,这在明代是很少见的,而所写40字以上的长联就有12副,在明代几乎没有第二人。尤其是他最先突破百字长联,为绍兴开元寺大殿题的140字长联至今犹存。至今徐文长还有一些作联故事在浙江流传。

徐文长十四岁时来到杭州。当时的杭州知府目中无人,他得知徐文长在杭州赋诗作画,颇受人们赞赏时,大为恼火,认为一个小毛孩子竟敢在他的辖区内舞文弄墨,真是不知天高地厚,便派衙役将徐文长召来对句。威胁他说如对不上,就驱逐出城。徐文长镇定自若,满口答应。知府带徐文长到西湖边,指着XXX*塔,说出上联:“六塔重重,四面七棱八角。”

徐文长没有开口,只是扬了扬手。知府以为对不上,暗自高兴。他得意忘形地指着保俶塔,又出了个上联:“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四海。”徐文长还是一言不发,而是用手指了指锦带桥,向知府拱拱手,然后,又两手平摊,往上一举。

知府见徐文长还是没有回答,就神气十足地说:“连一句也对不出,还算什么神童!”立即下令:“快把他赶出去!”这时,徐文长却理直气壮地哈哈大笑:“休得无礼,下联早就对好了!”知府怒气冲冲地说:“你敢无理狡辩,愚弄本府?”徐文长解释说:“你是口出,我是手对。”“手对!是什么意思?”知府追问道。

徐文长答道:对第一联扬了扬手,就是说“一掌平平,五指三长两短”;对第二联拱拱手,两手平摊,往上一举,是说“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知府听了哑口无言,只好悻悻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开封铁塔

全文共 219 字

+ 加入清单

上星期天,爸爸带我去了开封,在开封我最难忘的就是开封铁塔了。它的名字虽然叫“铁塔”,可它并不是铁做的,而是因为塔身的砖面是深褐色的,像铁的颜色,所以人们才叫它铁塔。

铁塔真高大呀,听爸爸说一共有一百八十尺呢!远远看去,它就像一根擎天柱一样,直插进蓝天里。走进看,你会发现铁塔的砖面上画着各种各样的浮雕图案,有飞舞的仙女,活泼可爱的小狮子,还有美丽的花儿。

登上铁塔,向远处望去,整个开封市都在眼皮底下了。我看着眼前的美丽景色,不禁深深地陶醉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白头如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出处】(汉代)邹陽《狱中上书自明》。

【释义】白头:头发白了,代指老年;新:新交。互相认识的时间虽久,却跟刚认识一样。形容交朋友彼此不了解。

历史典故

邹陽是西汉时期的齐国人,他听说梁孝王礼贤下士,就到梁国来游学,并上书给梁孝王,纵谈天下大事,以展示自己的才华。羊胜和公孙诡都是邹陽的朋友,他们也都是有才之人,但是羊胜嫉妒邹陽的才华,几次在梁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终于有一天,梁孝王信以为真,下令将邹陽关进监牢,准备处死。

邹陽十分激愤,他不甘心就这样被人陷害,于是,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为燕国报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双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

俗话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意思是: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相知与否,不在于相处时间的长短。”

梁孝王读了邹陽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奉为上宾。

【成长心语】

友情是一种不能完全用理智去对待的情感。两个人之间的友谊,与地位无关,与年龄无关,与时间亦无关。有些人,你即使与他相处一生,他也无法了解你内心深处的想法;但有些人,你们即使只是初相遇,他也已经可以看出你心底最深处的渴望。

朋友也是要讲究缘分的!朋友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你不仅要知道财富为何物,还要善于创造财富,善于从茫茫人海中找到那个知你心的朋友,并及时将那些永远无法沟通的人从朋友行列中驱逐出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古都开封之行小学作文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至21世纪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现如今2008年中国奥运会又在北京举行,谁又会去关心历史悠久具有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呢?

说起这个古建筑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我们河南省最具文化特色房屋所建最早的一个旅游景点——开封市。说起开封市的房子那可是大有来头。那的房子不说百分之百是古建筑,至少百分之五十迄今已有进百年了。那些房子屹立在繁华的街道上就好像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毯子上面绣五颜六色的花一样美丽富饶。

如果到了开封,吃小吃那你可得听我的首先先到“第一楼”去品尝一下地地道道的开封小笼包。那香的,嗯啊,让人垂涎三尺。要是你认为这还不能填饱你的肚子的话。哈哈,那你就去古城吧,在古城那里你可以大饱口福,在那你可以品尝到全天下的小吃,你也不用担心吃不饱,好几千个摊位陆陆续续的摆放在路边。

当然你要是吃饱了想去玩这也很简单喔,告诉你吧在开封有一位名人,虽然脸黑了点但是他为民除害,除暴安良。答对了,没错就是包拯我们的包青天。他当官时就在开封。再给你透露一下没天早上九点包公在包公府生堂断案,虽然说是假的吧,但还是建议你去看看。在开封还有一个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全是忠臣的杨家将的府第——天波杨府。

当然开封还有很多名胜我就不一一讲解了到此结束。

[古都开封之行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一字断案

全文共 1316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大家有听说过一字断案这个历史典故吗?一字断案的典故很精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这是清朝乾隆十七年的事。一天清早,一个三十多岁的汉子闯入广西苍梧县衙正堂,双膝跪下,举状鸣冤。县令李文正,见堂下有人告状,把惊堂木一拍,道:“你告何人?慢慢道来。”原告抬起头,呈上状子,声泪俱下:“小人余阿吕,家住西门枥木桥,告前街米店店主邱以诚赖账不还,辱骂小人。邱以诚于康熙五十九年借我父亲白银三百两,今我持邱以诚当年亲手所写借契向其讨还银两,他翻脸不认账。现借契在此,望大人给小的做主。”李公问:“三十二年前的债务为何至今才追还?”余阿吕回答:“先父本是商人,当年邱以诚向先父借钱经商,小人尚幼,未知此事,雍正七年,先父不幸暴病身亡。小人继承父亲经纪,一直做下来,只因近来生意亏本,正值走投无路之际,小人的母亲记起借出白银之事,从箱底翻出当年借契,差小人去向邱以诚索取欠债。”李公令差人递上借契,并传邱以诚到案。

邱以诚五十多岁,一入堂,扑通跪下。李公大声喝道:“你如何赖账辱人,从实招来,以免皮肉受苦。”邱以诚听完原告的状词后,大叫冤枉:“小人过去虽然和他父亲有交往,但从未借过他父亲一文银子。前不久余阿吕向我借三百银子。小人乃小本经营,哪来的这笔银子借给他,他就骂骂咧咧,气愤而去。现他却咬我欠他家三百两银子,实属诬告,请大人明断。”余阿吕在旁骂他狡辩,邱以诚反驳余阿吕有意诈人。李公一时难以决断,便对邱余二人说:“你们先回家去,待本官明断后再传你们。”

李公退入后堂,呷了口茶,拿起借契反复琢磨,沉思良久,又到书案取过《康熙字典》翻阅,然后又翻开雍正某年历书,不禁大腿一拍,哈哈大笑:“这是伪造的借契,怎骗得过本官。”

第二天升堂,传来邱余二人,李公对着余阿吕厉声喝道:“大胆刁民,如何诬告良民,快快招来。”余阿吕抵赖道:“小人有据为证,怎说是诬告?”李公说:“借据是伪造的。”余阿吕惊了一下,随即镇定下来:“大人从何说起?”李公一声冷笑:“借契上借债人邱以诚的‘邱’姓,原来是没有‘阝’旁的。到了雍正年间,雍正帝大尊大圣先师孔夫子,因避孔夫子之‘讳’,才开始给‘丘’姓加上‘阝’旁,成为今天一直使用的‘邱’,当年的历书记录了这一‘忌’。若说此契写于康熙五十九年,那么‘邱’姓应写成‘丘’字才对,借契上却写成‘邱’字,可见这张借契根本不是康熙年间所写,而是后来伪造的。”余阿吕听毕,无言以对。李公于是追问伪契是何人所造,余阿吕还想死赖不说,李公便喝令打板,余阿吕只得招供。

余阿吕从小好吃懒做,长大吃喝嫖赌,又不善于经营,于是逐步弄得倾家荡产。余阿吕便向其父旧友邱以诚借三百两银子,说是要重振旧业。邱以诚一则怒其不争气,二则拿不出这么多银子,把他教训了一顿。余阿吕借不到银子,反受训斥,非常气愤,伺机讹诈。余阿吕有一个朋友叫朱阿良,此人非常善于描摹。余阿吕从家里找出邱以诚的笔迹,串通朱阿良伪造了这张借契,望事成后三百两银子来个二一添作五,谁知阴谋败露。李公传讯朱阿良,朱见余阿吕招了,自己哪还敢隐瞒,也如实招了。李公命差人枷起两犯,待后处置,宣布退堂。邱以诚感激李县令的明断,叩头拜谢而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历史经典典故十: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全文共 446 字

+ 加入清单

语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说,积累善行善德的家族,这个家族的福报不会断绝,家族的后代也会承受福报。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这个家族会经常发生灾祸,甚至连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现在人叫调整心态,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当以善念,当每晚省身,害人伤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谅人之心还须思之,道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人还是广积德,深积阴德为好,信仰“德”没亏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易经》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 。《朱子治家格言》说“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人还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儿,老子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正所谓吃大亏得大福,不吃亏不得福。佛家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蜀先主给傻儿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箴言,但阿斗不信不听,最终亡国奴一个,回归道德信仰才能根治当下芸芸众生之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九寨沟的神话典故

全文共 1984 字

+ 加入清单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境内,以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成了奇幻、幽美的自然风光,被誉为“童话世界”、“人间仙境”。九寨沟的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被称为“五绝”。

素有“人间仙境”之称的南坪县九寨沟,以它独特秀丽的山水景色驰名中外,关于九寨沟也有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九寨沟五绝之彩林:

相传主管草木万物的地神,又称大山之神名比央朵明势巴有九个美丽、善良的女儿。尽管这九位姑娘冰雪聪明又惹人喜爱,同时还拥有世间男子所没有的超强本领,但比央朵明热巴仍然因为没有一个儿子来继承他的志向而感到苦恼。不过,他还是很爱自己的这九个女儿。他在水晶般明亮的大岩山中,为女儿建造了很多漂亮舒适的楼阁庭院,让她们吃世间最好的东西,看世间最狂犬病的景色。为了更好地保护几个女儿,比央朵明热巴每次外出时,总是把大山之间紧紧地锁上。

九位姑娘一天天地长大了,出落得一个比一个优秀。她们想像男子汉一样,走出秀楼,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一番,学些本领,为父亲多分担一些事情。可是,要想出去经历风雨,父亲是不会同意的,就是走出这道房门都是件难事。

这时,最聪明的九姑娘提议说:“我们各自都会变幻,可以变成一只蜜蜂或者蚊虫,贴在阿爸的身上,偷偷学习他如何开、关大门,这样我们就可以出入自由了。”几个姐妹都很赞同。于是,当比央朵明热巴要去察视山川河流时,大姑娘就变成蜜蜂,悄悄地趴在阿爸的肩膀上,学会了开、关门的法术。

九寨沟五绝之叠瀑一天,九个姑娘趁阿爸不在,变成一群彩蝶飞了出去。时值正午,她们来到十二座大雪峰的上空,发现下面沟谷纵横,霉烟四起,清泉溪河全都变成了污水毒气,庄稼都枯萎了,山林中的鸟兽横七竖八地死在溪水旁,老百姓也都一个个死在道路两旁。九个姑娘立刻变幻成人形,走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婆婆面前,问她这里发生了什么。老婆婆说:“姑娘,你们快走吧。这里来了个叫蛇魔扎的妖怪,据说,他只要杀死十万条生命,就能天下无敌。他在所有的河里都投放了毒物,把这里变得乌烟瘴气,毒死很多生命啊。”

“这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比央朵明热巴怎么不管呢?”姑娘们不解地问。

老婆婆说:“那个蛇魔扎很厉害,比央朵明热巴几次都败在他的手上。”

姑娘们一听,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阿爸一直闷闷不乐,原来是这个妖怪在作祟。她们救起老婆婆,然后就开始商量如何对付那个蛇魔扎。

可是阿爸的法术如此高强,都败给了蛇魔扎,她们几个女子,法术又不高,如何是那妖魔的对手呢?聪明的小九妹突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她神秘地说:“阿爸不是经常说阿舅雍忠萨玛很有本领嘛,就连阿妈生前,帮助阿爸降妖除魔的本领都是阿舅雍忠萨玛教的。我们不如去找阿舅帮忙吧。”可是阿舅住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只有按照阿巴石箱里的地图上的路线才可以找到。大家做好了决定,第二天一早,大姑娘见阿爸出门了,就从石箱里偷出了地图。

九寨沟五绝之翠海她们按照地图上所标的路线,变做九条飞龙,朝西天飞去。她们经过冰峰幽谷,冰雪把她们的龙皮冻成了厚茧;她们飞跃火海群,火焰把她们的龙皮烧焦,眼睛也烧得金黄金黄……几经磨难,她们终于来到了一处烟云飘渺的大山跟前。姑娘们抬头望去,半空中飘着一朵祥云,上面站着一个天神模样的人。他就是金刚降魔神——雍忠萨玛。他被姑们娘的诚心所感动,决定帮助她们。

雍忠萨玛取出一只玉石绣花针筒和一串绿色的宝石送给姑娘们,并说:“这个针筒是你们阿妈炼成的,你们见到蛇魔扎,只要把针筒对着他叫你阿妈的名字,万根金针会刺破妖魔的眼珠和心脏;他若还是不服,你们连叫三声我的名字,我会帮助你们的。降服蛇魔扎后,再把绿宝石撒向十二座雪蜂,那里就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了。”

九寨沟五绝之雪峰姑娘们向阿舅告辞后,拿着宝物,风雨兼程,直奔那十二座雪峰而去。蛇魔扎见到九位姑娘,露出了可怕的嘴脸,他挥舞着魔爪,喷射着毒气向姑娘们扑了过来。姑娘们拿出针筒对着他,喊出阿妈的名字,只见针筒中万根金针一起射向蛇魔扎,扎得他浑身是血。但是蛇魔扎仍不甘心,他把地上的污水卷成巨浪,冲毁良田房舍,直往雪谷外冲去。姑娘们见此情景,急忙呼叫阿舅雍忠萨玛的名字。突然,空中传来一声巨响,一面闪着金光的镜子挡住了汹涌的洪水,洪水顿时消退了,蛇魔扎的头挂在了宝镜的前面。

正在这时,比央朵明热巴也赶到了十二座雪峰前,他看到九个女儿勇敢地与蛇魔扎作战,赞许地望着女儿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姑娘们请求阿爸让她们留下来恢复这里的山川河流,阿爸答应了她们。

九寨沟五绝之藏情姑娘们把绿色的宝石撒向十二座雪峰,这里的山绿了,水绿了;她们洗过澡的湖泊变得色彩斑斓;她们耕耘过的地方,长出了很好的庄稼;她们去过的树林,鸟儿欢唱,小动物舞蹈,她们所到之处一片生机盎然。九个姑娘帮助这里的人们重建了家园,并分别与九个藏族小伙子结了婚,慢慢地形成了九个部落,分居在九个藏寨中,大家团结如一家。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九寨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语故事典故齐大非耦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是春秋时代的大国,有次北方山戎国举兵侵入齐边境,情形相当危急。因此向各国讨救兵,希望合力把敌军打败。

不久郑国接到消息,马上派忽率大军援救。忽年轻善战,打的山戎抱头鼠窜,赢得空前大胜利。

齐国国君对忽感激万分。原本三年前齐国国君第一次见到他时,有意将自己女儿文姜许配给他,但却被他拒绝了。

忽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合适的配偶,而齐国是个大国,对于小国的忽而言实在不适合。

三年后忽帮齐国打退强敌,齐国国君又旧事从提,但太子忽仍然拒绝说:“三年前我们之间没任何关系时,都不敢娶齐国公主了。如今,我因替你们打倒山戎国,而娶公主回去,百性岂不是以为我带兵援救你们,只为了娶公主呢?”

根据《左传》中的这一段记载,公子忽引用了《诗经》中“自求多福”的诗句,即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福佑。公子忽认为为自己将来的统治在于自己,无需通过联姻依靠大国。也许说门不当户不对只是一个借口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萧规曹随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萧规曹随”,以酒治国,以醉治国,留下了千古美谈。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死后,大汉王朝就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

继承皇位的是幼小的刘盈,但真正的大权掌握在他的母亲吕后手里。这个早年善良贤惠,宽厚容忍的吕雉小姐,已经变成了心狠手辣,权欲熏心的吕太后了。她一心要除去所有刘姓诸侯和开国将帅,因为她相信这些人将来都会和惠文帝刘盈夺权。

幸而有个大管家萧何,支撑局面,平衡关系,一方面阻止吕后过分伤害刘氏政权,一方面疏导功臣对她的不满,避免强烈内争,造成皇朝崩溃。

但是萧何积劳成疾,重病不愈,不就去世了。

接替相国位置的,是曹参。刘邦死时有遗诏,萧何生前有推荐,这个位子非他莫属。

这个曹参,最早和刘邦,萧何一起闹革命,久战沙场,出生入死,身上有七十多处伤口。他资格比萧何老,战功比萧何大,却位居萧何之下,所以两个人的关系有点不对付,有点小杂音。

为了刘氏江山不变颜色,他们抛弃前嫌,完成了历史性的交接班。

奇怪的是,曹参这个猛将上任以后,没有点起“三把火”,却来个“新官上任三壶酒”,每天日夜饮杯,醉眼惺忪。上朝不是打盹就是打哈欠,官员将领们堵他的家门,他是兵来酒挡,将来也酒挡,谁来都是一句话:“请进!有酒!”扭住不放,一杯一杯地碰,一杯一杯地干。你要开口,他马上把酒递过去:“喝!喝!”不容说话,不喝个烂醉如泥,不放回去。相国府后院的小花园,成了官员们饮酒作乐的酒馆酒吧。

积压的公文堆积如山,他不看一眼,奏请的急件连篇累牍,他置之不理。他见人最常说的话就是“喝酒”。

上行下效,宫廷内外,一片豪饮之风。还有人不知好歹,密报相国府,说下面有人能饮酒误事云云,曹参亲自下去视察,到了现场,端起酒杯,就开始劝酒。大家喝得七倒八歪,他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能喝五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咱放心。能喝一斤喝五两,这样的同志不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让他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必知这话是不是从那时传下来的。最后,连日夜沉醉在酒里的刘盈也看不过去了。这是哪门子相国?吊儿郎当,不务正业,是不是等着让我炒鱿鱼了?就把曹参叫来问话。

曹参反问刘盈:“陛下自认为在贤明方面,与先皇比如何?”

“朕哪敢与先皇相比!”

“那麽陛下认为我与萧相国,哪个更贤明?”

“说实在的,你差一大截子。”

“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是不如他们。既然高皇帝和萧相国制定了非常完美的法令规章,臣的任务就是递守职位,按既定方针办,维持这套制度,让它化为习惯啊。”

好一个“萧规曹随”!刘盈茅塞顿开。原来曹参是有意降低政府效率,使吕后一党急于改变行政制度的种种努力被搁置,被延误,从而维持一个安定清静的政局。高,实在是高。

曹参当相国期间,无为而治,清静理国,坚守善法,以静制动,使得老百姓得以休息养生,安居乐业,在那个表面平和,实则波涛汹涌的年代,不愧是一个好的掌舵者。

可惜三年后曹参病逝。是不是死于酒精中毒,史无记载。如果是,真应该给他上报一个“因公殉职”,因为喝酒劝酒实在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不管怎样,“萧规曹随”,以酒治国,以醉治国,留下了千古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典故故事:不打不相识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

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47 字

+ 加入清单

听听故事是小学生都爱做得事情,同时好的道德典故也会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的历史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

典故1、孔融让梨

孔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他年幼时,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总是拿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原因,他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后来,“孔融让梨”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典故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传授高深的理论,曾子本来坐着,听了便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达了他对老师的充分尊敬。

典故3、千里送鹅毛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在路上,缅伯高不小心让天鹅飞走了,只剩几根鹅毛。到长安后,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奉上了鹅毛并赋诗“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这个典故比喻礼物单薄,情意却异常浓厚。

典故4、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为求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到其住处请他,最后才等到诸葛亮。“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著名典故。

典故5、车胤囊萤

车胤是晋朝人,自幼聪颖好学却家境贫寒,常无油点灯。于是他夏夜就捕捉萤火虫,用以照明夜读,学识与日俱增,成为知名学者。“车胤囊萤”也成为勤奋学习的典故。

典故6、王恭身无长物

王恭是东晋时的名士。他从会稽当官后回家,同族的一个长辈去看到他坐在一张竹席上便说,你从东边回来,应该有不少这种东西,可不可以给我一张。王恭将席子送给他,自己之后却只能坐草席了。那人听说后非常惊讶,对王恭说,我本以为你还有多余的竹席。王恭则回答,我为人平日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

典故7、张良拜师

张良在成为刘邦军师以前,有一天在桥上三步,碰到一个老人故意把席子掉到桥下,让张良把鞋捡上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做后,老人高兴地称他孺子可教,并给他一本《太公兵法》。张良仔细研读,终于成为一代军师。这个故事后来成为尊老敬老的著名典故。

典故8、荀巨伯舍身救友

荀巨伯是东汉桓帝时的贤士。一次他去探望重病的朋友,恰逢胡兵围攻城。他不肯独自逃跑,甘愿用自己的性命代替朋友的性命。胡兵大受感动,率军撤回,全城得救。荀巨伯对友情的忠诚也流传千古。

典故9、管鲍之交

春秋时,鲍叔牙是齐桓公的谋士,他的好友管仲曾经在齐桓公敌人的门下做事,失败后被俘虏。齐桓公让鲍叔牙做相国,他反倒大力推荐管仲。最终管仲做了相国,鲍叔牙则成为其手下,这段友谊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典故10、许衡不食无主之梨

许衡是元代理学家。有一次他在盛夏时走路,十分口渴,遇到路边有一棵梨树,别人都争着摘梨吃,唯有许衡独自端坐。有人问他,他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却有主人。别人所遗失的东西,即使有丝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

典故11、程门立雪

宋代时,程颐的学生杨时、游酢某次一同前往程颐家求教问题,来到老师家时却发现程颐睡着了,他们不忍打搅,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时天寒大雪,当老师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程门立雪”后来成为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典故12、范式张劭交友重诚信

东汉时,张劭和范式一同住在太学里读书,是很好的朋友。学成别离时,两人约定两年后的中秋节中午在张劭家再见。两年后中秋,张劭杀鸡备饭,正午时范式果然从数千里外赶来。两人交友诚信的典故也由此流传。

典故13、缇萦救父

西汉时,官吏淳于意被判肉刑被押送上京。他的小女儿淳于缇萦坚持一路随父亲进京,为救父亲向汉文帝上书,最终令汉文帝废除肉刑,成为著名的孝顺典故。

典故14、孟母三迁

孟子幼年时,家附近的环境不好,其母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多次迁居。“孟母三迁”后成为父母用心良苦培育孩子的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周朝的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周成王之叔。武王灭商两年后去世,年幼的成王即位,不能理政,周公代成王摄政,当时天下很不平静,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不服,阴谋作乱;商后裔武庚图谋反叛复国。

周公在内忧外患的情势下摄政,对内勤政仁治,对外镇压叛乱,夙夜操劳,食不甘味,礼贤下士,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周公为了国家兴旺,十分珍惜人才,热心接待来宾,甚至到了“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程度。“握发吐哺”后指贤相勤政爱民,为国殚尽竭虑,废寝忘食,公而忘私,忠心耿耿。曹操在《短歌行》一诗中借用这个典故写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70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有人论《史记》说:“读一部《史记》,如直接当时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使人乍喜乍愕、乍惧乍泣,不能自止,是子长叙事入神处。”这话一点不假,《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样,真可以说,通篇充满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信陵君救赵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件事,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七年,即公元前258年,当时属战国末期,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完成统一中国的计划。主要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典故】

楚国派兵救赵的同时,魏国也接受了赵国求援的要求。魏安釐王派大将晋鄙(音bǐ)率兵救赵国。

秦昭襄王一听到魏、楚两国发兵,亲自跑到邯郸去督战。他派人对魏安釐王说:“邯郸早晚得被秦国打下来。谁敢去救,等我灭了赵国,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被吓唬住了,连忙派人去追晋鄙,叫他就地安营,别再进兵。晋鄙就把十万兵马扎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按兵不动。

赵国派使者向魏国催促进兵。魏安釐王想要进兵,怕得罪秦国;不进兵吧,又怕得罪赵国,只好不进不退地停着。赵孝成王十分着急,叫平原君给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写信求救。因为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两家是亲戚。

信陵君接到信,三番五次地央告魏安釐王命令晋鄙进兵。魏王说什么也不答应。信陵君没有办法,对门客说:“大王不愿意进兵,我决定自己上赵国去,要死也跟他们死在一起。”

当时,不少门客愿意跟信陵君一起去。

信陵君有个他最尊敬的朋友,叫做侯嬴(音yíng)。信陵君跟侯嬴去告别。侯嬴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

侯嬴支开了旁人,对信陵君说:“咱们大王宫里有个最宠爱的如姬,对不对?”

信陵君点头说:“对!”

侯嬴接着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

信陵君听了,如梦初醒。他马上派人去跟如姬商量,如姬一口答应。当天午夜,乘着魏王熟睡的时候,如姬果然把兵符盗了出来,交给一个心腹,送到信陵君那儿。

信陵君拿到兵符,再一次向侯嬴告别。侯赢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万一晋鄙接到兵符,不把兵权交给公子,您打算怎么办?”

信陵君一楞,皱着眉头答不出来。

侯嬴说:“我已经给公子考虑好了。我的朋友朱亥(音hài)是魏国数一数二的大力士。公子可以带他去。到那时候,要是晋鄙能痛痛快快地把兵权交出来最好;要是他推三阻四,就让朱亥来对付他。”

信陵君带着朱亥和门客到了邺城,见了晋鄙。他假传魏王的命令,要晋鄙交出兵权。晋鄙验过兵符,仍旧有点怀疑,说:“这是军机大事,我还要再奏明大王,才能够照办。”

晋鄙的话音刚落,站在信陵君身后的朱亥大喝一声:“你不听大王命令,想反叛吗?”

不由晋鄙分说,朱亥就从袖子里拿出一个四十斤重的大铁锥,向晋鄙劈头盖脑砸过去,结果了晋鄙的性命。

信陵君拿着兵符,对将士宣布一道命令:“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可以回去;兄弟都在军中的,哥哥可以回去;独子没兄弟的,都回去照顾他的父母;其余的人都跟我一起救赵国。”

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他亲自指挥将士向秦国的兵营冲杀。秦将王龁没防备魏国的军队会突然进攻,手忙脚乱地抵抗了一阵,渐渐支持不住了。

邯郸城里的平原君见魏国救兵来到,也带着赵国的军队杀出来。两下一夹攻,打得秦军像山崩似地倒了下来。

秦国多少年来,没有打过这么一个大败仗。王龁带兵败退,还有二万名秦兵被赵兵围困住,投降了。

信陵君救了邯郸,保全了赵国。赵孝成王和平原君十分感激,亲自到城外迎接他。

楚国春申君带领的救赵的军队,还在武关观望,听到秦国打了败仗,邯郸解了围,就带兵回楚国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3、吉鸿昌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jiang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却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世界上已经不存在中国了,吉鸿昌异常愤怒,刚要发作,陪同的使馆参赞劝道:“你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吗,可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仔细地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明哲保身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诗经·大雅·烝民》。

【释义】明哲:聪明有智慧。原指聪明有智慧的人,善于趋安避危,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以保全自身。现多指因怕犯错误或有损自己利益,而对原则性问题不置可否的处世态度。

历史典故

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仲山甫,因被封在樊(今陕西长安南)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成长心语】

人生在世,总是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原则,或是真诚,或是正直,或是独立……无论是哪一种原则,都有一个统一的前提,那就是你必须保全你的性命。没有人赞同苟延残喘、苟且偷生,但人们相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正所谓:有人就有一切。其他的事物都可以在人的努力之下,逐渐地创造或恢复,但人的生命失去了,便不会再有第二次。以一种明智但不猥琐的方式,竭尽全力保护自己的生命,是一个人最起码的义务。所以,请务必珍爱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日记开封西湖3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的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我们一家人兴高采烈地来到了西湖公园。一进公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无边无际的荷塘,翡翠般的荷叶在微风的吹拂下翻起一层层碧浪,一朵朵娇艳的荷花露出了红彤彤的笑脸。鱼儿在水中不停地嬉戏,享受着水中的清凉。

咦,那里怎么会人山人海呢?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往前一凑,原来是大家在排队等着游玩划船。我迫不及待地说:“我也要玩。”买好了船票,我就兴奋地进了船舱,船左摇右晃,起伏不平,我心里感到一丝丝恐慌。爸爸说:“先坐下来保持一下平衡,再划船。”我划着两根小桨,在爸爸的细心指导下,小船终于能歪歪扭扭地向前进。我们继续划着双桨,欢快地在湖上泛舟歌唱。置身于秀丽的湖光山色,船在水中行,人在画中游,真是开心极了。

一转眼的工夫,我们该上岸了,此时,我已经掌握了划船的技巧。虽然划船很辛苦,但是它让我体会到在水面上美妙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临池学书

全文共 119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后汉书·张芝传》。

【释义】临:靠近,挨着;池:砚池;书:书法。指刻苦练习书法。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敦煌酒泉这个地方,出了一个爱好书法的少年,名叫张芝。在他家附近有一个池塘,池塘边有一块很大的青石。由于家里贫穷,买不起纸,于是张芝每天早早起来,就以这块大青石为桌子练习书法。时间久了,大青石被他磨得平平的。

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白色长罩衫的宽大衣袖可用来练字,便脱下展平在上面写起字来。写满了一只,又换一只。后来,索性连前襟后背也展开弄平当纸来写字。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一件大长外罩衫上密密麻麻都写满了字。他抖着长衫,看着写满的字,很是高兴。他写的是当时流行的“章草”。他对自己练写的字挺满意,但想起要回家吃饭,就发了愁,怎么向父母交代呢?他怕父母生气,站在这里竟不敢回家。

他一转身,看见自己家屋旁的大池塘,一下有了主意。他拿着长衫跑到池塘边,把长衫浸在池塘里搓洗。结果,字迹倒是看不见了,可是白长衫变成了灰长衫。

他提着灰长衫回到了家,做好了挨训的准备。父母见他的长衫变成了灰色,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芝很诚实地说了实话。不料,父母听完不但没生气,反而夸他刻苦练字的精神。母亲当即把儿子的长衫拿过来浸在水盆里,重新搓洗。这以后,母亲找一些没用的布帛,给张芝练习书法用。

由于张芝的勤学苦练,他的书法进步很大。但他还不满足,认为不能总是模仿别人,书法同其他事物一样,也应当不断创新。他认真分析自己写过的字,这种字形结构和篆书、隶书等不同,很难记忆,许多笔画勾连不断,不便于拆开辨认。

他想,应该创造出一种易于辨认、易于书写的新书体。从此,他潜心研究、练写,为此花了许多精力,一直没有成功。但他并不甘心,无论做什么,他都思索新的字体。

有一次,他与友人在长江乘船航行。长江水奔腾不息,一泻千里的气势,触发了他的灵感。他终于克服了章草的弊端,创造出一种新的字体——今草。

今草摆脱了章草中保留的隶书字体笔画形迹,使上下字之间的笔势自然牵连相通,既有章法,又有气势。字的偏旁则相互假借,其笔力纵横,形似神变而无极。这就是他受到浩瀚的长江自然景观的启迪而创造的字体。

后来,历代书法家们在今草的基础上又不断创新,最终成了所谓的“狂草”。

张芝的今草对后世历代书法家影响很大。人称张芝为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草圣”,并用“临池学书”来赞誉他。

【成长心语】

张芝不仅勤奋练字,还不断创新,自创了一种新的字体。那他创新的源泉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知识。有了对知识的全面积累,有了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创新才可能实现。广泛而全面地猎取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万事始于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做好甚至创造性地做好应该做的事情。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学习当然也需要创新,它可以使人思路清晰、开阔,可以使你更聪明,不局限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可以使人富于联想,理解能力增强,记忆更加深刻。而要做到创新,只有勤奋学习,别无他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典故:大手笔

全文共 856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故事】

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出处:

1、指朝廷诏令文书等重要文章。后亦指杰出的文辞、书画。

①《晋书·王珣传》:" 珣 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 珣 所草。"

②《陈书·徐陵传》:" 世祖 、 高宗 之世,国家有大手笔,皆 陵 草之。"

③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 李太守 ﹞闲步殿上,观西天像,突见墨荷,惊为 八大 再来人,问谁之大手笔。"

2. 称工于文辞有大成就的人。

①唐 白居易《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吾闻 武德 暨 开元 中, 颜师古、 陈叔达 、 苏颋 称大手笔。"

②宋 何薳 《春渚纪闻·作文不惮屡改》:"虽大手笔,不以一时笔快为定而惮於屡改也。"

③明 陈继儒《袁伯应诗集序》:"因以徵言于海内大手笔,凡可以不朽两亲(袁可立夫妇)者。"

④ 陈毅《湖海诗社开征引》:"若无大手笔,谁堪创世纪?"

⑤明·沈鲸《双珠记·风鉴通神》:"官样文章大手笔,衙官屈宋谁能匹。冀得鸿胪第一传,平地雷轰声霹雳。"

3. 手面阔绰的人。

《负曝闲谈》第十五回:" 金慕暾 又是个大手笔,整把银子撒出来,毫无吝色。"

释义:

典故】此当有大手笔事。 《晋书·王珣传》

【释义】指伟大的着作或大行动。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作家或作品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大笔如椽

【同韵词】仅此而已、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余钱剩米、绸缪帐扆、为仁由己、喻之以理、卑身贱体、万丈高楼从地起、奉公克己、损人益己、......

【年代】古代

【英语】well-knownwriter

【法文】écrivaincélèbre

【俄语】мáстерслóва

【成语造句】

◎ 他最近写出了一个大手笔。

◎ 我们认为只有立足"三个面向"的高起点,才能形成文化规划的大视野、大思路和大手笔。

[历史典故:大手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莫须有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ò xū yǒu

【成语故事】

绍兴和议之后,秦桧唆使其同党万俟卨向宋高宗呈上一道捏造岳飞抗金时拥兵不救、放弃阵地等许多"罪名"的奏折。此后秦桧再收买张俊、王贵、王俊去诬告岳飞儿子岳云曾写信给张宪,欲与之共同发动兵变。

绍兴十一年九月,张宪被捕入狱;十月岳飞、岳云两父子也被骗入狱。已经辞官在家、明哲保身的老将韩世忠忍不住,去问秦桧岳飞何罪,秦桧蛮横地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韩世忠气愤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是年十二月,高宗赐死了岳飞。

典故】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宋史·岳飞传》

【解释】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用法】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结构】紧缩式

【相近词】凭空捏造

【反义词】确凿无疑

【同韵词】万世不朽、无胫而走、十字街口、竭泽焚薮、捏捏扭扭、翘足企首、二五耦、天长日久、羊入虎口、两肩担一口、......

【年代】古代

【灯谜】一抹斜红不肯无

【邂逅语】瞎子捋胡子

【英语】unwarranted

【德文】unberechtigt

【日语】でっちあげ,根(ね)も葉(は)もない,いわれのない,ありもしない

【成语造句】

◎ 等莫须有的罪名,备受摧残。

◎ 为了一点莫须有的罪名,我不得不离开那相处过八九个月的地方了。

◎ 好在,这没什么关系,到了他能够知道孙悟空是"莫须有"的当儿,也就会懂得猴子变人是什么一回事了。

◎ 是党在全国科学大会前夕推倒了强加在我身上的莫须有的罪名。

◎ 这就更为老虎加上了害兽的莫须有罪名。

[历史典故:莫须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