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开封的典故(精彩20篇)

关于开封的典故朋友们了解多少呢?今天小编特意分享了一些关于开封的典故,欢迎阅读!

浏览

7382

作文

1000

典故9、《孙敬悬发》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太平御览》上记载: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典故10、《苏秦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第二天醒来,都后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有一天,读着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苏秦回答说:“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掩耳盗铃的典故及意思

全文共 240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掩耳盗铃本义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原为盗钟掩耳,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掩耳盗铃的典故及意思,欢迎大家参考!

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还有一个爱占便宜的坏毛病。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把它弄到手,甚至是去偷。

有一次,他看中了一家大门上挂的铃铛。这只门的铃铛制作得十分精致好看,声音也很响亮。他想,怎么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决定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叮零叮零"地响起来。门铃 一响,耳朵就会听到铃铛的响声,有了响声,就会被人发现了。那可就得不到铃铛了。那怎么办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认为门铃一响,耳朵就会听见了,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听不见了么?于是,他自作聪明地采用这个方法去偷门铃。

有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前。他伸手向上摘铃铛,但是,门铃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来了。回到家,他又想该怎么办呢?

他想叫邻居聋子一起去偷铃铛,踩着他的肩膀就能够摘到铃铛了。

可是又怕别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东西,只好自己踩着凳子摘铃铛吧。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这家大门口。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这只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响了,这家主人发觉后,就把他抓住了。因为别人的耳朵并没有被掩住,仍然能够听到铃铛的响声。

掩耳盗铃:原为掩耳盗钟,为一中国成语,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故事就是这样了,到最后,他也没有得到铃铛,反而别抓了。

英文版本

Plug One' 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Once upon a time there was a very foolish thief. Do you know what he did one day? well, he wanted to stealthe bell on his neighbor s door. He walked up to the door, took hold of the bell and pulled hard. The bell made a very loud noise. The thief was frightened and ran home. Then he sat down to think. "I must do something about the noise, " he said. He thought and thought. At last he had an idea. "Ah, I ll put some cotton in my ears. Then I wont be able to hear the noise. " The next day he went to the door of his neighbor s house and took hold of the bell. This time he pulled even harder. The bell rang loudly but the thief did not hear anything. With another hard pull he got the bell out. Just then the neighbor came running out.

"Steal my bell? I ll teach you a lesson, " the angry man shouted, and he hit the thief on the nose.

The foolish them did not know how the neighbor found out he was stealing the bell. "Why not he come out just then? " he wondered.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掩耳盗铃造句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1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3、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14、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6、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7、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哪吒闹海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21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位大将军,叫做李靖,他的夫人生孩子,生下来一个圆圆的肉球,在地上滚来滚去,李靖说:“这一定是个妖怪。”拿出宝剑来,朝着那肉球一劈,真怪,那肉球一裂开,从里面跳出一个男娃娃来,胖胖的脸,可逗人喜欢了。

李靖看呆了,正不知道该怎么好,一位神仙找他来了。这位神仙说:“恭喜,恭喜!我知道你生了个男娃娃。这娃娃很了不起,让我收他当徒弟吧。”说着,拿出一个镯子,一块手帕,交给李靖,“这是我送给徒弟的礼物,这镯子叫做乾坤圈,这手帕叫混天绫。”

这娃娃就是哪吒。七岁那年,一天天气热极了,他到大海里去洗澡,拿着混天绫在水里一晃,就掀起大浪,大浪把东海龙王的水晶宫震得东摇西晃。龙王吓了一大跳,就派了一个夜叉上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夜叉钻出水面一看,原来是个娃娃在洗澡,举起斧头就砍。哪吒可机灵啦,连忙把身于一闪,取下乾坤圈,向夜叉扔去。别看这小小的乾坤圈,它比一座大山还重,正好打中夜叉的脑袋,一下就把他打死了。

龙玉听说夜又给打死了,气得一个劲地吹胡子,就叫他的儿子三太子带上兵,去把哪吒捉来。他的兵是什么呀,是虾、鱼、蚌、螃蟹,哩哩啦啦的一大串。

三太子冲出水面,对哪吒说:“打死我家夜叉的是你吗?”

哪吒说。“是我,是我。我好好儿的在洗澡,你家夜叉话不问一句,就拿斧头劈我,我用乾坤圈碰了他一下,他就死了.他那么大的个儿,怎么一点儿也挨不起打呀?”

三太子蛮不讲理,举起枪就刺,哪吒让了他好几次,可是三太子就是不放过他。哪吒急了,就把混天绫一扔,这混天绫马上喷出一团团火焰,把三太子紧紧裹住,怎么也逃不掉。哪呢又拿乾坤圈一打,把三太子也打死了,吓得那些虾兵蟹将连滚带爬地钻到水里去。

三太子一死,就现出原形来了,原来是一条小龙。哪吒把他拖到岸上,心想:爸爸少一根腰带,我把这小龙的龙筋抽出来,搓一根腰带送给爸爸不好吗?他就把小龙的龙筋一根根的抽了出来,带回家去。www.gs5000.cn

龙王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哪吒打死了,又是伤心,又是生气,就变成一个读书人的样子,离开水晶宫,来找李靖了。龙王气冲冲地对李靖说;“你生的好儿子,打死了我家夜叉,又打肥我的三太子!”

李靖说;“你弄错了吧,我的儿子哪吒才七岁,能打死人吗?”

龙王说:“你不信,就把他找来问一问。”

李靖找了前屋我后屋,又找到花园里,哪儿也没找着哪吒。原来哪吒躲在一间小屋子里,在搓龙筋呢。李娟好容易才找到他:“你在这小屋子里做什么?”

哪旺说:“爸爸,我今天打死了一条小龙,抽了他的筋,正在给你搓腰带呢。”

李靖这才知道哪吒真的闯了大祸。只好带了他去见龙王。哪吒看见龙王就说:“老伯伯,请您别生气。我不是故意打死你家三太子的。他用枪刺我,我让了他好几次,可是他还一个劲地追着打我。我没法儿了,才还了手,不小心把他打死了。您瞧,这是从他身上抽下来的龙筋,还给您就是了。”

龙王看见儿子的龙筋,更加伤心了,就说:“我的儿子能让你白白打死吗?我要到天宫去告你的状。”说完,就乘着云彩上天宫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白氏郎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68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吕洞宾和白牡丹生了个儿子叫白氏郎。白牡丹原来也在泰山修炼,后来不堪众人的嘲弄,就和儿子搬到泰山南边的徂徕山去住了。

白氏郎长到八九岁,生得伶牙俐齿,十分讨人喜欢,可就是没有个名正言顺的父亲,整天在外边被人打骂,受人欺负。

这天,正是腊月二十三,白牡丹让白氏郎跟村里的小伙伴上山砍柴,自己在家里弄些水酒淡菜,准备打发灶王爷上天,去汇报下界一年的情况。

白氏郎和伙们来到山上,领头的说要玩“做皇帝”的游戏,把几个草筐撂起来当作宝座,谁要能爬上去,谁就是皇帝,以后众人就都听他的,选他做头头。说完便把筐撂得高高的,一个个轮着往上爬。筐子没用绳子拴牢,一爬一晃,结果没爬几下就都滚了下来,最后轮到了白氏郎,只见他稳抓草筐,轻迈双脚,颤颤悠悠真的爬了上去。本来他们都看不起白氏郎,是想拿他取笑,如今他真的爬了上去,谁肯让他这个私生子做头头,便把他拖下来,打了一顿一哄而散了。

白牡丹在家里正为买不起酒菜犯愁,见白氏郎又从外面哭着回来,鼻子都让人打破了,十分难过,顿时来了气,就抓起烧火棍,把怨气照着灶王爷出开了:“灶王爷啊灶王爷,你都看见了吧,这还让我们怎么活?哼!我儿要是真做了皇帝,非把那些小崽子杀尽斩绝不可。”她越说越气,一边说,一边敲,几火棍下去,灶王爷早就鼻青脸肿了。

灶王爷上天,不但没在白牡丹家吃好喝好,而且还挨了一顿棍棒,便一溜烟地跑到玉皇大帝那里告状去了。灶王爷一见大帝,便叩首禀报说:“不得了啦大帝,白牡丹发誓,白氏郎要做了皇帝,就要把村里的人斩尽杀绝。这不,白牡丹连我都 打了。望大帝为臣子做主,千万不能让白氏郎做皇帝。”玉皇大帝听了灶君的一面之词,便吩咐四员大将,到来年的龙节抽掉白氏郎的龙筋。

再说白氏郎,从那次挨打以后,就每次独自上山,这一天,他一个人在山上打柴,迎面走来一个白胡子老头对他说:“你本是真龙天子,将来要做皇帝的,只因你娘不慎说走了话,玉皇大帝要在来年的龙节抽你的筋,现在已经没办法补救了,只有到时候你能咬牙挺过,保住你的龙牙玉口,还能说什么成什么。”说完便飘然而去。

白氏郎像做了个梦,吓得不得了。回去和母亲一说,白牡丹得知是自己害了儿子,十分后悔,便把儿子搂在怀里痛哭起来。

转眼龙节已到,只见几片黑云压在白家院上。这时,白氏郎正在院中劈柴,就听一个闷雷,白氏郎随声倒地,几员天兵天将便开始抽他的筋,那滋味简直比脱胎换骨还难受。可是白氏郎硬是挺了过来。

从此,白氏郎恨透了灶王爷,恨透了所有的神仙。他发誓要把所有的神仙都扣押起来,以报此仇。可是,如此多的神仙用什么盛呢?他穷得连个箱子盒子都 没有,白氏郎回头见自己上山装水用的葫芦挂在灶旁,便顺手拿过来,恨得咬牙切齿地说:“灶王爷,亏你跑到大帝面前替我美言,你老人家辛苦了,到我这葫芦里来歇歇脚吧。”因为白氏郎有一张龙牙玉口,他的话便是圣旨,只听“嗖”的一声,灶王爷便化作一缕青烟钻进了葫芦。

白氏郎告别母亲,提着葫芦走遍了全国的名山大川,见庙就进,见神就收。他想收完以后,全都把他们压在泰山底下,所以最后才来到泰山。

刚过红门不远,迎面走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白氏郎觉得有些面熟,似曾相识,可一时又记不起来,便喊道:“来者何人,快快通名报姓。”那老人笑嘻嘻地答道:“在下便是小仙吕洞宾。”

白氏郎闻听此言,突然想起以前给他报信的白胡子老头,原来是他的亲生父亲,不禁大吃一惊,将葫芦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这下可热闹了,各路神仙都 连滚带爬的向旁边的一个大石洞挤去,吕洞宾数也数不过来,就把它取名为“千佛洞”。后人又在那里起楼造阁,顺吕祖之意取名“万仙楼”。

只有灶王爷的腿长,又跑回了灶堂。不过吕洞宾怕他再惹事生非,便在灶王的神像旁边写道:“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予以警告。

白氏郎得知面前正是他的亲生父亲,便跪在吕洞宾面前,将母子多少年来的冷遇和磨难一一告诉了他。吕洞宾听后,也十分难过,将一柄断烦恼、避磨难、呼风唤雨的青龙宝剑交给白氏郎,嘱咐他照顾好母亲,与乡亲们和睦相处,把他又送回了徂徕山。

此后,乡亲们得知吕洞宾如此宽宏大量,也都敬重他们母子,多方给予照顾,白氏郎也才用他的青龙宝剑为乡亲们做了许多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东山再起的典故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东晋时期的谢安,少年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学识很高,而且擅长书法,写得一手好字。谢安年轻时不愿意做官,任著作郎不久便以有病为借口辞官归家。隐居在浙江会稽的东山,经常与王羲之、许询等一起游山玩水,写诗作文。朝廷知道他很有才干,征召他做吏部侍郎,也被他拒绝了。后来,征西大将军、明帝司马绍的女婿桓温请谢安做司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答应,这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

在谢安将要出任的那天,朝廷的官员们都前来送行。这时有位中丞名叫高菘,同他开玩笑说:“你过去高卧东山,屡次违背朝廷旨意,不肯出来做官,想不到今天到底出来了!”(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谢安听了这话,感到很羞愧。东山再起典故就从这里诞生了,这个四字成语就是从高菘说的这句话中总结出来的。

谢安到了桓温幕府,桓温很高兴,两个人交谈了一整天,言语间甚是投机。谢安后来官至宰相。桓温死后,他接替桓温掌握了东晋的军政大权。在前秦国与东晋的淝水之战中,他派弟弟和侄子为大将,领兵迎敌,击败了苻坚的百万大军。

往往坏人自称自己要重操旧业的时候也说“东山再起”,反正这个成语是一句很好听的话,表达了说话者或者被形容者一种不服输的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丽的开封西湖作文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暑假,爸爸妈妈带我来到了杭州,目睹杭州风采。

百闻不如一见。一入住宾馆,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爸妈来到了闻名中外的西湖。哇!游西湖的人真多呀!我还看见了许多蓝眼睛红鼻子的外国人呢,想必他们都是慕名而来的吧?!西湖的美景果然名不虚传!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西湖岸边那一排排翠绿的柳树,那娇嫩欲滴的绿色让人有点心迷意乱。柳树们像一位位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少女,一阵微风吹过,她们随风摇曳好像在说:“欢迎您来到美丽的西湖。”

走在断桥上,一边听着断桥残雪千年的传说,一边欣赏着西湖美景:啊!西湖的水真绿呀!湖水里的小红鱼们游来游去,你追我赶,它们好像在嬉戏玩耍呢!湖面上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游客们乘上了小船,仨仨俩俩一边划着小船,一边欣赏着西湖美丽的景色。阳光照耀在湖面上折射出粼粼波光,映出一条条波纹,蓝的天、青的山、翠的湖,真像一幅灵动的山水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夸的就是西湖里的荷花。层层叠叠的荷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色的、粉色的荷花从它们中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还有的是花骨朵儿,真是美不胜收。

看着西湖的美景,我不由得吟诵起苏轼写的那首古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牡丹泉的典故

全文共 1852 字

+ 加入清单

伊河水流过洛阳龙门的时候,冒出三股泉水,泉柱向下散开的水花,恰似洛阳城中盛开的牡丹,人们就叫它牡丹泉。说起牡丹泉,这里的老百姓都会讲出动听的故事来。

传说那时候,龙门山的山脚下,住着一对年轻夫妻,妻子叫牡丹,温柔贤惠,生得十分美丽。牡丹的丈夫憨厚实在,勤劳善良。小俩口你敬我爱,又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子,日子就显得幸福美满。

有一天,牡丹带着孩子来到伊河边上洗衣服。她正洗着,忽然听见儿子喊叫起来:“妈妈你看,那边跑来一只小兔。”牡丹抬头一看,见一只野兔沿着河边跑来,一看牡丹母子两个堵住去路,一扭头,就往龙门山上跑去。这时山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牡丹搭手一望,见一群家丁簇拥着一个阔少爷,骑着马、驾着鹰向这里飞奔而来。牡丹眼见势头不对,急忙把衣服收拾到一块儿,扣上篮子,扯着儿子就走。可是晚了,这一群人马早已把她们母子团团围住了。

为首的阔少爷勒住马头,一双老鼠眼贼溜溜地在牡丹身上身下打了几转转。牡丹胆怯地打一个冷战,拉上儿子就要走。这时,站在一旁的管家早已看透主人的心思,就凑过来朝牡丹努努嘴,献媚地向主人说:“少爷,今儿个遇上这野味不赖吧!”“好野味,好野味!”阔少爷听管家一说,称心地大笑起来。

管家见猜中了主人心事,就上前去拦住牡丹,大声喝道:“你是哪里的山野女子,放走了少爷的宝兔,该当何罪?”

“好哇,放走了少爷家的宝兔,还不认罪,真是刁民泼妇!”

“俺虽是山村平民百姓,还知奉公守法。你这官宦人家,为何这样不讲理?”牡丹说着,气得满脸通红。

“来人,给我狠狠地打!”管家恼羞成怒,就要动手。

“慢着,慢着!”坐在马上的阔少爷,见牡丹两颊红润,艳若三春牡丹,连忙跳下马来,走到牡丹跟前,嬉皮笑脸地说:“小娘子,我乃是富豪官宦之家大阔少爷,貌比潘安俊三分,才比子建高八斗,倘若咱俩配夫妻,日后你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哪!”

“是啊,你要随我们少爷,就有吃不完的山珍海味,穿不尽的绫罗绸缎。”这时管家也过来帮腔。

牡丹厉颜正色说道:“俺乃有夫之妇。岂不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可欺。光天化日之下,你出口污言秽语,岂不是太不自重了吗?”牡丹一席话,说得阔少爷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对对对,小娘子,你我今日萍水相逢,便是三生有缘呀……”阔少爷情不自禁地动手动脚起来。

“啪!”阔少爷只顾调戏牡丹,冷不防脸上挨了一耳光。

“来人呀,把这个骚娘们给我抓、抓起来呀……”阔少爷声嘶力竭地喊道。管家一见少爷挨了打。一摆手,众家丁就像一群饿狼似地向牡丹母子扑去。少爷说:“你愿意从我,少爷决不亏待你。你要是执意不从么,就休怪我绝情寡意!”

“小女子,俺家少爷可是说一不二。既然他看中了你,你就从了他吧!”管家在一边威胁说。

“呸——”牡丹狠狠吐了一口唾沫,用身子护住儿子,把脸扭到一边去了。

阔少爷眼珠一转,向管家吼道:“把她的儿子撂到河里去!”(神话故事)

“是!”管家从牡丹怀里抢过孩子,“噗嗵”一声就扔到伊河里。孩子的小手扬两下,就再也不见了。牡丹的心都给撕碎了,嚎哭着向河边冲去。

管家正要抢走牡丹的时候,顺着河边跑过来一个人,一边跑一边喊。这人就是牡丹的丈夫,牡丹也奋不顾身地奔向丈夫,一头扑在他怀里,痛哭起来。

“牡丹,咱们的孩子呢?”

“孩子!”牡丹听到丈夫问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快说呀,咱的孩子哪去啦?”

“孩子……”牡丹哭着,用手向身边那帮野兽一指,说:“孩子被他们撂到河里淹死啦!”

丈夫听牡丹这么一说,肺都气炸啦。他一腔怒火,猛地从家丁手里夺过来一把刀,劈头盖脑地向阔少爷抡去。这时,一群家丁赶忙过来围住牡丹的丈夫。他寡不敌众,被这群恶狼捆绑了起来。

“你不是要找你的儿子吗?把他也给我撂到河里去!”阔少爷的话音刚落地,“噗嗵”,又是一声,管家就把牡丹的丈夫撂进了波涛翻滚的河心里……

顷刻之间,牡丹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和丈夫被这群野兽杀害了,她肝肠俱碎,悲恸万分。她看着阔少爷满脸奸笑,正一步一步地向她逼近,心想,苟且偷生活在世上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清清白白地死了干净,于是她咬咬牙,狠狠心,猛地扑向河心……。

龙门山下的乡亲们听到噩耗,从四面八方赶到伊河岸边,对波涛汹涌的伊河失声痛哭,哭声震动了龙门东西两山……。突然,乡亲看见,伊河岸边涌起三股水柱,牡丹和她的儿子、丈夫,正站在水花上向送别的乡亲们频频招手呢!渐渐地,牡丹一家三口离开水柱,冉冉升起,飞向白云蓝天……。

风息了,浪静了,在水柱涌起的地方,出现了三股泉水,泉水翻腾,就像三朵盛开的牡丹花。乡亲们怀念牡丹一家人那种坚贞不屈的品格,同情他们不幸的遭遇,就管这三股泉水叫牡丹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的家乡开封龙亭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就是七朝古都开封,就是一座文化名城,当然也有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龙亭、铁塔、大相国寺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龙亭,龙亭在开封市西北隅,下面我介绍给你。

从南向北穿过繁华的宋都御街,就到了龙亭,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从湖水中伸展出去的宽阔大道,尽头便就是雄伟的龙亭大殿,两边的湖水就是传说中的潘杨二湖。沿着大道,伴着两岸湖水一路向北,大约走到大道的二分之一处,有一座拱桥,这就就是著名的“玉带桥”,“玉带桥”长约40米,宽约20米,就是贯穿东西二湖的一座石拱桥,因在波光涟漪的水面上弯曲似玉带,故称“玉带桥”。“玉带桥”相连的两面湖水,传说,东湖为宋朝“太师”潘仁美的府第,他陷害忠良,就是个奸臣,所以,潘家湖的水就是混的;西湖为宋朝抗辽名将杨继业的府第,他舍身救国,就是个忠臣,所以,杨家湖里的水就是清的。这个说法虽没有科学根据,但杨家湖里百舸争流,潘家湖却门庭冷落,也反映了人们对忠奸的态度和感情。过了桥,顺着大道走,就到了高大的龙亭大殿的脚下。

龙亭大殿雄踞于高大的深红色殿基之上,巍峨壮观。它就是公园内整个建筑群体中的主体,建于72级蹬道的平台之上,72级台阶代表72地煞。大殿坐北朝南,殿前就是贯通上下的用青石雕刻的蟠龙盘绕的御道,云龙石雕上至今还留有赵匡胤当年的马蹄印。御道东西两侧各有上下蹬道和便道。龙亭大殿高约30米左右,雕梁画栋,殿外飞檐高翘,檐角皆挂风铃,风铃随风作响,美妙无比。挤过人群进入大殿,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大宴群臣”的人物蜡像群。只见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满面春风地端坐在龙椅之上,高举酒杯,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他的左右,乐师在奏乐、宫女在献舞。而他的身后,一群武士执戟荷枪,虎视眈眈,森严警卫。御座前的赵普、王溥、石守信等文臣武将们,有的拱手祝贺,有的狂饮大嚼,欢乐中又流露着诚惶诚恐。蜡像把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表现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出了大殿,俯视龙亭全景,眼前的美景一览无余,左前方就是潘家湖;中间就是宽阔的“通天大道”,通向远方的宋都御街;右前方就是杨家湖,向远处延伸就是另一个著名的景点“清明上河园”,其余满眼都就是连绵起伏的高楼大厦。

这就就是龙亭,多美呀!我爱美丽的龙亭,更爱我的家乡开封,欢迎您到开封来作客、游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典故原文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冉有、季路(两人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季氏的臣子)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hào hú lu huà piáo

【成语故事】宋朝初年,翰林学士陶谷自以为文笔高超、才能出众,想好好表现一下升职,他劝宋太祖重视文字工作。赵匡胤以为他的工作只是抄写而已,说是依样画葫芦。陶谷的目的没有达到,就在住处墙上题诗:“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

典故】太祖笑曰:‘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耳,何宣力之有?’ 宋·魏泰《东轩笔录》第一卷

【释义】比喻照着样子模仿。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模仿

【近义词】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

【成语造句】

◎ 他最擅长照葫芦画瓢了。

◎ 这是因为原经字小模糊,伪造者照葫芦画瓢地临摹,虽力图作到形似,但笔画已距真迹甚远。

[历史典故:照葫芦画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历史典故故事

全文共 1220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历史传承,每一历史事迹无一不是通过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几篇历史典故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1:甘拜下风的典故

原句为“敢在下风”。《左传·僖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国做了国君,即晋惠公。晋惠公以前曾答应过秦穆公,要把黄河环曲南面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

但晋惠公执政后却没有遵守诺言。晋国发生饥荒时,秦穆公曾送粮食给晋国,可后来秦国发生饥荒时,晋惠公却关闭了两国的粮食贸易市场。

秦穆公决定攻打晋国,面对强大的秦军,刚愎自用的晋惠公反而主动下战书。开战之时,本就对这场自取灭亡之战极度不满的晋国大臣们不但袖手旁观,而后又处处解救秦穆公于危难之时,直到秦军俘虏了晋惠公。获胜的秦穆公表示不杀晋侯。

晋国大臣们纷纷叩头下拜说:“贤君脚踏后土,头顶皇天,皇天后土都听到你的话,我们也敢于在下风头证实听到你在上风头的讲话呀。”“敢在下风”日后便演变为“甘拜下风”。

历史典故故事2:覆水难收的典故

《拾遗记》中记载,姜太公隐居时,家境窘困。妻子马氏不愿与他共同生活,任凭姜太公如何挽留却兀自离去。

后来,姜太后在周文王的重用下,联合各路诸侯攻灭商朝,建起了西周王朝,马氏见其登临高位执掌重权,请求重新恢复夫妻关系。

姜太公令人将壶中水全部倒在地下,而后让马氏收起,马氏急忙趴地取水却只能收到星点泥浆,姜太公此时冷冷说道:“你已离我而去就不能复合,好比这倒在地上的水再难收回。”《汉书·朱买臣传》也记载了朱买臣与其妻的类似故事。

历史典故故事3:赴汤蹈火的典故

语出《东汉·晁错传》。刘启继位称作汉景帝后,经常听从“智囊”晁错的意见。晁错主张中央集权,巩固边防,重农粟的政策,并在一篇奏章中具体提出鼓励将士保卫边疆,能打胜仗或坚守不退的就升级,攻破敌人城池或阵地的就奖赏,这样才能使将士们“冒着敌人的利箭和石炮,甘愿奔向滚汤烈火,奋不顾身去拼命”。原句中的“赴汤火”日后渐扩充、演化为“赴汤蹈火”。

历史典故故事4:扶摇直上的典故

《庄子·逍遥游》中引用《齐谐》的记述:“鹏迁往南海时,水花被激起三千里高,它的翅膀拍打着飓风上升到九万里高,它的背如同泰山般大,两翅如同悬挂在天边的云彩,背负青天乘着六月大风飞向南海。”庄子通过这般描述,主要表现无往而不利的精神境界。

历史典故故事5:奉公守法的典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国大将赵奢原本是个收税小官,某次他来到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管家仗势欺人,拒付税款,赵奢依照法令杀掉了他。

赵胜闻后怒气冲天,定要其以命偿命,赵奢找上门诚恳地说道:“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倚仗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

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若是您能奉公守法,百姓定会以此为榜样,那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赵胜听后惭愧万分,当场拜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最著名的成语典故精选

全文共 355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成语,其实都来源于一些成语典故,那么你们觉得哪些成语典故是最著名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最著名的成语典故精选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一叶障目

一叶障目的意思是:一片叶子挡在眼前会让人看不到外面的广阔世界。比喻被局部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

【一叶障目的成语故事】

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时用树叶遮住自己的身体,其它小昆虫就看不见它,(要是有人能得到那片树叶:就能用它隐藏自己的身体。他十分高兴,于是跑到一棵树下抬头仰望,希望找到那片螳螂在捕蝉时用来遮蔽自己的树叶。偶然发现了,就伸手摘下来。不料失手,那片树叶竟飘落地下。树下原本就有落叶,(混在一起:再也无法辨认。于是,他索性将落叶全部扫起,收了足足有几斗回家。抱回家后,他一片一片地轮番拿树叶来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妻子:“你还能看见我吗?”开始,妻子一直说:“能看见。”后来,折腾了一整天,妻子于是疲倦不堪,很不耐烦,便骗他说:“看不见了!”这人一听心里暗暗大喜,急忙将选出的树叶揣在怀里,跑到街上去。到了闹市,他举着树叶,旁若无人,当面拿别人的东西。结果被官府差吏当场抓住,押送县衙。县官审问他的时候,他老老实实地叙述了事情的始末。县官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知道他是个书呆子,训斥了一顿就把他释放了,并没有惩治他。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赵高专权,指着鹿硬说是马,而群臣附和的故事。

【指鹿为马典故出处】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指鹿为马翻译】

赵高想要叛乱(篡夺秦朝的政权:,恐怕各位大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圈套设法试探。于是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您把鹿说成是马。”问身边的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或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为虎作伥

为虎作伥出自孙中山《革命原起》:“有保皇党发生,为虎作伥,其反对革命,反对共和。” 旧时迷信,认为被老虎咬死的人,他的鬼魂又帮助老虎伤人,称为伥鬼。比喻帮助恶人作恶,干坏事。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天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 ”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读】

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读】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最著名的成语典故: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 “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很不高兴,生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

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 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释读】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公而忘私的名人典故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公而忘私,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公而忘私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而忘私的解释

[释义] 为了公事而不考虑自己的私利。

[语出]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正音] 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 公;不能写作“功”。

[近义] 公尔忘私

[反义] 私而忘公 损公肥私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主语、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公而忘私的典故

春秋时代的晋平公要找一位有贤能的人担任南阳县的县令,因此他找来大夫祁黄羊,想请他推荐适合的人选。没想到,他竟不计前嫌推举了自己的仇人解狐。

又有一次晋平公找一位勇敢善战的人担任军中统帅的职位,祁黄羊知道之后,大力推荐自己的儿子祁午,一点都不担心别人的闲言闲语。

不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是好是坏,只要是适合的人选,他都会大方推荐,而他推荐的人也都很称职,更是证明了祈黄羊的好眼光。后来孔子听说了,称赞祁黄羊推荐人才完全以一个人的才德为标准,而不管对方是与自己敌对交恶的人,或是有血缘之亲的儿子,的确称得上是公而忘私。

公而忘私的造句举例

1) 这种观念已经不可避免地反映到人们精神生活中,而奉献精神提倡人们先公后私、公而忘私、不斤斤计较报酬等。

2) 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也要承认干部有自身的权益,用“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理想标准要求干部已不太现实。

3) 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4) 主震方止,余震频仍,幸存者即奋挣扎之力,移伤残之躯,匍匐互救,以沫相濡,谱成一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先人后己、公而忘私之共产主义壮曲悲歌。

5) 尤其对于我们军人来说,随时要准备执行急难险重任务,要为保卫祖国安全流血牺牲,就更需要学习雷锋的榜样,践行“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军人道德规范。

6) 诚实、诚心、诚挚、诚恳待人,公正、公平、公道、公而忘私。

7) 王村长公而忘私,为人民办好事。

8) 我们要学习周那种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

9) 我们要学习焦裕禄那种公而忘私的精神。

10) 公而忘私人本道,粉身碎骨心皎洁。日记抄,字字出心头,言行一。

11) 我们要学习雷锋同志那种公而忘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2) 做个公而忘私的好官吧!

13) “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14) 在这种崇尚道义的思想哺育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文化传统。

15)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北宋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6) 他公而忘私、艰苦朴素、卑宫菲食、勤政爱民的精神,既是古代帝王的楷模,也是现代官员的榜样。

17) 她如此热衷于追星,是因为演员们都是为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不计片酬,甘愿为抗日救亡作贡献,是令人敬仰的文艺战士。

18) 大情怀,公而忘私,不计一己之得失;大情怀,矻矻求自强,拳拳为天下,铁肩担道义;大情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为百姓谋求幸福。

19) 为了江山社稷,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当时晋国的有关仁人志士真不简单。

20) 无不赞赏颂扬并同情前者的胸怀大局,公而忘私,舍己救人的壮举;而鄙视嘲弄并痛骂后者,苟于一己私利名位,竟置津水河沿岸人民生命财产于不顾。

21) ‘大公无私为圣人,公而忘私为贤人,先公后私为善人,先人后己为良人,公私兼顾为常人,损公肥私为罪人,吃干拉稀为病人,不作不为为死人’。

22) 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个人吃点亏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我们历史上有许多英雄人物靠这么点精神,为我们中华民族立了大功绩!这就是公而忘私。

23) 今天是学雷锋日,让我们重温一下雷锋精神吧:毫不利已,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公而忘私,言行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孟母择邻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孟母择邻告诉了我们,父母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强大支持与后盾。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孟母择邻的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西汉)刘向《列女传》。

【释义】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以防他学坏。形容慈母严格要求子女,教育有方。

历史典故】

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让他受到良好的教育,花了很多的心血。

一开始孟子一家居住在墓地附近,儿时的孟子还不明事,不知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看到邻居们都以替人办丧事谋生,他也觉得新鲜,每日和一群小孩子在一起,嬉戏玩闹,也学着吹吹打打,打幡送丧,挖坑埋棺。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知道不能责怪邻里,他们就以此为生,但如果长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孩子学到的也只有这些,长大了又能有什么作为呢?她深深地感到,这里绝非是自己想让儿子增长知识的地方,于是就搬家住到一个集市旁边。

集市之中每天都很热闹,各种叫卖之声不绝于耳,孟子又开始学着大人的样子玩沿街叫卖游戏。孟母又开始心急如焚了。她深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不能让自己的儿子从小就在这种地方成长。她叹息道:“这里也不是我理想中要让孩子成长的地方。”于是她又一次带着孟子搬了家。这一次搬到了一所学校旁边住了下来,孟子则学着大人的样子,模仿效法各种礼仪,孟母这才长舒了口气,觉得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从此在这里居住下来,并对孟子倾心教诲,终使其成才。

【成长心语】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说明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性。孟母明白这个道理,为了给孟子创造最好的成长环境,不惜三次搬家。父母是你的第一任老师。在父母的熏陶感染下,你的乐趣、潜能、才华才有可能被激发,你的人格也可能得到很好的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梅花碑的传说典故

全文共 1338 字

+ 加入清单

早年间,杭州有心灵手巧的老石匠。这老石匠凿了一辈子的石头,雕了一辈子石头,胡须头发都白啦。别的什么也没有,只落下一身好手艺,在杭、嘉、湖三府出了名。

老石匠年纪老了,背驼啦,眼也花啦,但他仍旧天天上山。

有一天,老石匠在南山脚下发现一块白花花的石头,那石头仿佛映着一株树影子,老石匠疑心自己眼花,揉揉眼睛再仔细看看,可不是!清清楚楚地映着一株梅花影子,就像长在石头一般。老石匠伸手在石头上摸摸,平平的,光光的,那石头好比姑娘媳妇刺绣的白绫,才描上花样儿还没动手绣呢。老石匠越看越喜爱,越看越舍不得离开,便使出全身力气,把那块石头挖起,一步一踉跄地背回家来。

老石匠对着石头看了三个月,摸了三个月,又想了三个月,才动手在石头上雕刻起来。这石头好坚硬呀!一凿下去只崩起一粉未,一锤下去只冒出几颗火星。但是老石匠不灰心,没馁气,只管一锤一凿地雕下去。锤呀凿呀,十日雕个瓣,百日刻朵花,过了一月又一月,过了一年又一年,老石匠一天不停地雕,白日黑夜地刻,终于把那株梅花雕在石头上了。

梅花雕成了。多美的梅花啊,迎着春风,向着朝霞,白玉似地开满一树。老石匠的心血呕尽了,老石匠死在梅花边。

老石匠没有儿女,也没有产业,大家都敬重他,便把他埋在一块公地里,将他最后雕成的这块梅花碑竖在坟顶。

年代过得久了,奇怪的事情也就出现啦!石碑上的梅花变得会开会谢,每年春天,别的树上梅花才含苞,石碑上的梅花却已经盛开;夏天,别的树儿刚青,石碑上梅树早已一片葱郁;秋天,别的树上叶儿落得一片不剩的时候,石碑上的梅树才开始落叶;冬天,西北风把别的梅树乱和七歪八斜,只有石碑上的梅树挺立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块石碑还能预报天气:天要晴时,石碑上明晃晃、亮光光的;天将阴时,石碑上雾雾、潮卤卤的;天快要下雨时,石碑上阴沉沉、湿漉漉的。人们从这块石碑上就可以知道时令节气,天晴落雨。有了这块石碑,农家犁地下种就不会错安排;出门人该歇该行心里有定准。大家都很喜爱这块石碑,把它当做宝贝。

有一年春天,杭州来了一个大官。大官早听说过这块奇妙的石碑。他到杭州不久,便带着一群手下人,一到了老石匠的坟地,一看,雕在石碑上的梅花果然盛开着。他高兴极啦,回去和狗头师爷一商量,就在老石匠坟地旁边造了一座衙门,筑起一堵围墙,把那块石碑围进后花园里,还堂而皇之地贴出布告说:这是一块公地,公地官有,庶民不得进入。

说奇怪也真奇怪,这块石碑被围进大官的花园里,不到两天,碑上的梅花便渐渐隐谢了。以后,不论天晴落雨,石碑上始终是阴沉沉、湿漉漉的。慢慢地,石碑上爬满了青苔,不但没有一丝光彩,而且变得难看极了。为了这事,大官闷得饭不想吃,愁得觉睡不着,整天在石碑前后打转转。

狗头师爷见了,便过来献计:“老爷,我看这是地气潮湿的缘故,如果在石碑脚下架起火来烘一烘,烘干潮气便会好了。”大官听听有道理,边忙叫人搬来干柴木炭。在老石匠的坟顶上烧起来。

火苗一舐到石碑,轰的一声,便爆裂开来,熊熊的火焰喷射得好远好远;一眨眼的工夫,衙门和花园都烧了起来。大官和师爷想逃也逃不及,便烧死在里面。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把衙门烧成一片瓦砾,只在大门前面剩下半截焦烂的旗杆。

这块奇妙的石碑是就这样毁掉的!如今,在杭州东城还留下两处地名:一处叫“梅花碑”;另一处叫“焦旗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古都开封之行小学作文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在20世纪至21世纪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现如今2008年中国奥运会又在北京举行,谁又会去关心历史悠久具有文化特色的古建筑呢?

说起这个古建筑人们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我们河南省最具文化特色房屋所建最早的一个旅游景点——开封市。说起开封市的房子那可是大有来头。那的房子不说百分之百是古建筑,至少百分之五十迄今已有进百年了。那些房子屹立在繁华的街道上就好像一个一望无际的大毯子上面绣五颜六色的花一样美丽富饶。

如果到了开封,吃小吃那你可得听我的首先先到“第一楼”去品尝一下地地道道的开封小笼包。那香的,嗯啊,让人垂涎三尺。要是你认为这还不能填饱你的肚子的话。哈哈,那你就去古城吧,在古城那里你可以大饱口福,在那你可以品尝到全天下的小吃,你也不用担心吃不饱,好几千个摊位陆陆续续的摆放在路边。

当然你要是吃饱了想去玩这也很简单喔,告诉你吧在开封有一位名人,虽然脸黑了点但是他为民除害,除暴安良。答对了,没错就是包拯我们的包青天。他当官时就在开封。再给你透露一下没天早上九点包公在包公府生堂断案,虽然说是假的吧,但还是建议你去看看。在开封还有一个子子孙孙世世代代全是忠臣的杨家将的府第——天波杨府。

当然开封还有很多名胜我就不一一讲解了到此结束。

[古都开封之行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秋时期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化干戈为玉帛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67 字

+ 加入清单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年代:【唐】

作者:【曹松】

体裁:【七绝】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此诗题作《己亥岁》,题下注:“僖宗广明元年。”按“己亥”为广明前一年即乾符六年的干支,诗大约是在广明元年追忆去年时事而作。“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随战乱而来的是生灵涂炭。打柴为“樵”,割草为“苏”。樵苏生计本来艰辛,无乐可言。然而,“宁为太平犬,勿为乱世民”,在流离失所、挣扎于生死线上的“生民”心目中,能平平安安打柴割草以度日,也就快乐了。只可惜这种樵苏之乐,今亦不可复得。用“乐”字反衬“生民”的不堪其苦,耐人寻味。

迸代战争以取首级之数计功,战争造成了残酷的杀戮,人民的大量死亡。这是血淋淋的现实。诗的前两句虽然笔调轻描淡写,字里行间却有斑斑血泪。这就自然逼出后两句沉痛的呼告。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末句更是一篇之警策:“一将功成万骨枯”。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鲍叔牙荐管仲

全文共 1600 字

+ 加入清单

齐国内乱, 管仲和鲍叔牙分道扬镳,各为其主,成了敌对的好友, 鲍叔牙举贤不避亲, 小白用贤不避敌,齐国的霸业由此奠基,管鲍之交称为千古美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鲍叔牙荐管仲,欢迎阅读!

周平王在公元前年把国都迁到洛邑。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年周被秦消灭为止,历史上称为东周。东周又分为两个时代,一般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春秋,把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叫做战国。东周是个动荡的时期,周天子一天天丧失了权势和威力,称霸的诸侯国的权力大于天子。到后来周天子的国土只相当于一个很小的诸侯国了。

春秋初期,齐(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是个大诸侯。公元前年到公元前年,齐桓(huán)公在位。齐桓公即位七年后就开始称霸。他得力于管仲,管仲又叫管敬仲,名夷吾,字仲,治理国家的本事很大。齐桓公任命他为国相以后,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可是以前管仲却是齐桓公的死敌。这是怎么回事呢?那就不能不归功于鲍叔牙了。

原先,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齐襄公残暴荒唐,连他的两个兄弟都逃到别国去了。这两个兄弟是两个母亲生的。一个叫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姥姥家。一个叫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逃到了莒(jǔ)国(都城在今山东莒县)的姥姥家。公子纠的师傅是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他们分别在当纠、小白公子的师傅以前,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本钱出得多,管仲家里穷,出的本钱少。赚了钱呢,管仲倒多拿一份。伙计不服,鲍叔牙说:“管仲家里难,等着钱用,多分点给他我乐意。”他们俩也一块儿打过仗。冲锋时,管仲排在鲍叔牙后头,退兵时,管仲跑在鲍叔牙前头。人家说管仲贪生怕死。鲍叔牙分辩说,管仲不贪生,不怕死,他的母亲老了,多病,不能不奉养母亲。还说:“他的勇敢天下少有。”管仲听了这些话就对人说:“唉,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

公元前年,齐襄公被人杀死了。第二年春天,齐国的大臣派使者迎接公子纠回去做国君。鲁国的国君鲁庄公亲自派兵护送。管仲怕小白抢在前头,就带着几十辆兵车赶紧走。走到即墨(在今山东平度东南),听人说公子小白已经跑在头里了。管仲使劲地追,追了三十多里路才追上。管仲瞧见公子小白坐在车里,也不多说,偷偷地拿起弓箭,对准了公子小白,“嗖”地一箭射过去。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子里。管仲一看,小白死了,急急忙忙带着人马逃跑。他想公子小白已经被射死,公子纠的君位稳坐了。

谁知道公子小白并没有死,只是咬破舌头,弄得满口的鲜血装死。鲍叔牙护着小白抄小道赶到都城临淄(zī),可是公子纠年龄比公子小白大,照理应该立公子纠。鲍叔牙硬是说服了大臣们,立公子小白为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任命鲍叔牙做宰(最高助手),鲍叔牙推辞不做,说管仲才可以当这个官。

不久,鲁国的兵马送公子纠回到了齐国地界。齐国的鲍叔牙立即请齐桓公发兵抵抗,结果鲁庄公吃了败仗,又把公子纠和管仲带回鲁国。不料齐国的追兵追上门来打。鲁庄公没有法子,逼死了公子纠,拿住管仲。鲍叔牙关照齐国的使者对鲁庄公说:管仲射过齐桓公,齐桓公要报一箭之仇,亲手杀了他。鲁庄公只好把管仲装上囚车,押回齐国。管仲明白,自己能活着回去,全是鲍叔牙的主意。原来鲍叔牙要举荐管仲帮助齐桓公治理齐国,怕鲁国先杀管仲。等到管仲一回到齐国,鲍叔牙就亲自到城外迎接。

接着,鲍叔牙大力把管仲保举给齐桓公。齐桓公说:“他拿箭射我,要我的命,你还叫我用他吗?”

鲍叔牙说:“那会儿他是公子纠的师傅,管仲自然冒死帮着公子纠啦。管仲的本领比我强十倍。主公要是用他,他准能给您立大功。”

齐桓公听了鲍叔牙的话,立即拜管仲为相国。鲍叔牙反倒做了管仲的副手。

管仲当相国以后,发挥他的政治才能,大力实行改革,使齐国的国力迅速增强。七年后,齐桓公就称霸四方,不久齐桓公就成了春秋第一霸。他尊称管仲为仲父。鲍叔牙则一心为齐国着想,甘居管仲之下,历史上传为美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相关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小柄家叫杞(qǐ)。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避放心。”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杞国人听了,心里好象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髀肉复生

全文共 1087 字

+ 加入清单

髀肉复生表示虚度光阴,无所作为。小编整理了髀肉复生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释义】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语出]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裴松之注引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

成语造句 因见己身~,亦不觉潸然泪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回)

近义词 髀里肉生

成语英译 having put on flesh again on the thigh

成语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虚度时光

【历史典故】

刘备在与曹操作战中失败后,丧失了地盘,只得投奔汉皇族刘表。刘表对刘备的为人处世很满意,所以就给刘备一千人马,叫他驻守在新野(现在河南省南阳市)一带。刘备在新野又开始养精蓄锐。

曹操一心想统一北方,不久,挥师北上,进攻袁绍。刘备连忙劝刘表去袭击曹操的老巢——许都。但刘表图安逸,没有接受刘备的建议。后来,曹操消灭了袁绍,又回师许都,刘表很后悔。对此,刘表从内心很佩服刘备。

几天后,刘表请刘备喝酒聊天。席间,刘表对刘备说:“上次没有听您的话,失去了一个好机会,真可惜!”刘备安慰他说:“如今天下分裂,天天有战事。上次失去机会,怎么知道今后不能再碰到呢!机会是没有尽头的。已经过去的事,就不必再后悔了。”两人交谈得很投机,又商量了以后的打算。过了一会儿,刘备起身上厕所,他摸了摸自己的大腿,发现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不禁掉下泪来。回到座上的时候,脸上还留着泪痕。刘表见了很奇怪,问他道:“怎么,您是不舒服还是有什么心事?”

刘备不好意思地说:“没什么。我以前一直南征北战,长期不离马鞍,大腿上的肉精壮结实,到这里来后,一晃就是五年,闲居安逸,用不着骑马,髀上的肉复长,又肥又松。一想起时光过得这么快,人都快老了,复兴汉室的功业一点也没有建成,因此心里非常难受。”

后人,便从这段故事中概括出“髀肉复生”这一典故,用它来表示久居安逸的环境中,虚度光阴,无所作为。

【启示】

一寸光阴就像一寸长的黄金那样珍贵,但是即使你有一寸黄金也无法买回自己流逝的一寸光阴,这句俗语正说明了时间珍贵。世界上最珍贵的就是时间,因为它一去永不回头。刘备正是感到时光飞逝、虚度光阴才伤心落泪,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记住“时不我待”这句古训。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好好地珍惜时间,创造自己的生命价值。珍惜时间是要从一分一秒做起,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

[历史典故:髀肉复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