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历史作文范文经典20篇

梁武帝,身为一代帝王的他,最终皈依佛法。落发为僧。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小编分享历史作文范文,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1139

作文

1000

历史将记住林黛玉作文800字

全文共 884 字

+ 加入清单

溶溶月光,可叹清幽凄凉,簌簌落花,无奈碾落成泥,万千风景因境而生。你的忧郁,让众人痴迷!

曾是灵河畔的一株仙草,大观园的潇湘妃子,被时光的画卷,浅浅的描绘。堪堪的三百年,在历史的赌书泼茶中,仍清晰如昨,只道寻常。

林黛玉,一个空若幽兰却掷地有声的名字。她的一生,如一阕让人柔肠百转,愁思暗结的宋词;而她的人,在凤尾森森的潇湘馆外,在窄窄的沁芳闸边,望东风自嗟,临流水自怜。

她是汲灵气而生的绛珠仙子,亦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只因灌溉之思,不得不卷入情爱的纠缠,只因寄人篱下,无奈顺从命运的迁徙。如果可以,她也想像平常人家的普通女一般,为夫君寒窗洗砚,素手缝针。如此,便可和爱人携手白头,换一世长安。

曾经有一首诗:“柳絮轻扬,如你——”。我在《唐梦令》里,默念你天涯漂泊的孤寂。我在《桃花行》里,读懂了你的桃花明媚的绝艳。

黛玉在贾府内目无下尘,自许清高,她亦在众人面前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因一些小事,哭泣哀怨,害的宝玉总是赔不是。她用情动情,以情对宝玉一人,只因他厌恶世俗的虚伪,只“望质本质来还洁去。”

佛曰:爱别离,恨长久,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黛玉的痴守,终成落花天头,穷途的幻灭,她却以极凄美的方式祭奠爱情,斩断情缘。

落花戒阵,她在香冢边葬花,也葬那世道不容的情怨。

竹梢风动,她在潇湘馆焚诗,也焚那三千痴念。

无奈情深,谁何缘浅。黛玉魂归离恨天,一切终须散。可你知道否,她并没有离开,早已相思成血,灼灼桃夭,她的灵气,早已远离滔滔四海,滋养山川大泽。

在历史的长河里,万物皆是细小的水滴,而黛玉则是最让感伤让历史铭记的一个。捧读她的诗,咀嚼她的一生,就好似,有一根忧郁的神经,埋藏在心底,一触碰,便是疼,是无法言明的情愫。三百年来,众多红楼痴迷者,每一晚都在梦中跨越千山万水,以将她寻找。第二天,都在落英缤纷处为她轻捧一泓清泉,长久伫立,感受她的呼吸,将她铭记心间。

历史,将永远记住——黛玉,因情而生,亦为情,流尽最后一滴泪而亡。只希望来生,她如水干净的好。

抬望眼,虚空中,仿佛看见那日,桃花树下,少女眉间若蹙,少男目若秋波,姹紫嫣红的春光开遍。从此,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穿越名人读书的历史作文_事件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4 字

+ 加入清单

穿越名人读书历史、我的思绪穿行在书林瀚海间……

韩驹,宋朝著名诗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曾在一首诗中说:“欲乐诳凡夫,须臾皆变坏。唯书有真乐,意味久犹在。”诗的说法虽然有些武断,但作者对读书的乐趣溢于言表,鲜明的对比,说明真乐唯有读书。多读书、多思考,慢慢地体会“意味久犹在”的真乐吧。

宋濂,明朝著名的学者。小时候家境贫寒无钱买书,酷爱读书的他就到处向别人借书,回来后自己常常把书抄在纸上,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他都坚持这样做。据说,即使砚台里的水已结成冰,手指都冻僵了,他还是忘我地抄写不停。这种刻苦执著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鲁迅自日本留学归国后,曾长久陷入精神的苦闷之中,于是用读书来排遣:回到古代去,抄古碑,校古书,读佛经,慢慢地,使自己学识逐渐丰厚起来,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华罗庚,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读书有一个习惯:当他拿到一本书时,并不马上从头到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当书中的意思与自己的猜想一致时就不再读这本书了。这样读书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培养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列宁,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他酷爱读书,在读书时常常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下内容丰富的评语、注释和心得体会;有时还在书的封面上标出最值得注意的观点或材料。“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恩格斯认为读书应该读原著,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其基本原理,进而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读原著的方法是探究理论的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名人与读书,读书与名人,这似乎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名人的读书方法或读书感言都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多读书,多体味名人的读书经历或睿语,自然会提升我们的人格品位。让我们走进历史,穿越用书构筑的名人文化吧,它是我们汲取养料的不竭之源!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

全文共 132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很多成语往往来源于历史事件。那么下面这些与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你都知道吗?

1、一饭千金——韩信

典故:韩信在未得志时生活困苦。他常常去钓鱼,运气好的时候能靠着钓上来的鱼充饥,运气差时就只能饿着肚子。在韩信钓鱼的地方有位洗衣服的老婆婆,她经常拿些饭菜给韩信,韩信非常感激她。在韩信功成名就之后,想起了曾给予他救济的老婆婆,便拿出一千两黄金来回报她。

释义:比喻厚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2、东山再起——谢安

典故:东晋政治家谢安出身士族,是个十分有才干的人。但他宁可隐居于东山,也不愿意做官。有人曾举荐谢安做官,结果不到一个月他就不想干了。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又出来做官,出任要职。

释义:指退隐后再次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3、纸上谈兵——赵括

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会按照兵书上的理论制定作战计划,不懂得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4、四面楚歌——项羽

典故:汉高祖刘邦在攻打西楚霸王项羽时,将项羽的军队围困于垓下。此时项羽的士兵已经很少了,粮食也没有了。夜里四周围住项羽军队的汉兵唱起了楚国的民歌。项羽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到楚地了么?为何他军队中的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羽打算突围逃走,最终在乌江畔自刎。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5、投笔从戎——班超

典故:东汉时期军事家、史学家班超年少时常常替官府抄书,以此来养家。班超面对这样的生活曾扔下笔感叹:“我若没有更好的志向,也应该像傅介子、张骞立功封侯,怎能长期在笔砚间忙碌呢?”

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就对他们说:“小人物怎么能了解壮烈之士的志向呢?”后来他奉命出使西域,最终立下了功劳,封了侯。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6、暗渡陈仓——韩信

典故:汉高祖刘邦从汉中出兵要攻打项羽的时候,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7、韦编三绝——孔子

典故:孔子晚年喜欢《易经》,他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这样的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释义: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8、司空见惯——刘禹锡

典故: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任苏州刺使时,有一个曾任司空官职的人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便邀请他一同喝酒,并请了几个歌女作陪。席间,刘禹锡诗兴大发,赋诗一首:“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9、入木三分——王羲之

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释义: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10、近水楼台先得月——苏麟

典故:宋仁宗时期,杭州知府范仲淹脾气温和,与手下人同甘共苦,很多人都得到过他的关心与提拔。有一个外地巡检苏麟到杭州办事,送给范仲淹一首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范仲淹明白他的意思就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释义:比喻由于接近某些人或事物而抢先得到某种利益或便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品味历史的六年级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风,轻轻地吹着,好似在诉说过去的事情;花,悄悄地摇着,好像在倾听着风的诉说,草,静静地看着,貌似在回顾那段将要被遗忘的历史

这仅是我的一个幻想,但是,它却成了真——在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印象深刻地真正地看到了、听到了一段被人遗忘的历史。

那是许多年前的事了,在中国古代的周王朝时期,有一个霸国,若不是大家挖掘了许多古物,恐怕它真的就被人遗忘。这个霸国,它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宝物,来让我们笑看那时的荣衰。这个国度,它有青铜器、玉饰品……使人难忘的,便是它的代表物——鸟形盉和玉鹿。鸟形盉是优美的一个宝物。它对鸟儿的雕刻,惟妙惟肖,一种数不出的典雅蕴含在里面。玉鹿则更不用说,它重要的就是代表了当时君臣间和睦的情景。

可是,在博物馆中,我们只能大概其的了解这个国家——把它复原是绝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才要去参观博物馆,用当时的器具去感受那个国度的文化、礼仪。在叹为观止的同时,我们也不胜唏嘘,鸟形盉多么漂亮,可惜很少见。玉鹿多么栩栩如生,可是难得再见类似之物。清朝的衣物很漂亮,它很花里胡哨,是一种复杂之美。清朝的宝物数不胜数,美不胜收。这就说明,各个王朝的礼仪各有千秋,可是我们只能从以前的器具或者文字中去想象。

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历史是个大宝库,等待着人们去挖掘里面的宝藏,或许人们发现的东西仅是沧海一粟,但这也能使人为之着迷,使人大致明白这个朝代的特点,而且还能欣赏到东西,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历史是个大宝库,发掘发掘,何乐而不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是历史控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3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我的兴趣爱好,那还真是很多,比如游泳、玩乐高、阅读等等,但是谈上最喜欢的还算是对历史故事的兴趣了。每每遇到历史方面的书籍或故事,我都会沉迷其中不能自已。

记得小时候,我并不太喜欢听童话方面的故事,睡觉前,我总是缠着妈妈给我讲历史故事,特别是有关历史人物的。虽然那时我还不懂唐、宋、元、明、清这些朝代,但唐太宗、宋太祖,明代朱元璋等人物都会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小学识字以后,我爱上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三国演义》。刚看到第二页,我就像被铁链子拴在书里一样,怎么也拉不出来了。随着阅读的深入,书中所描写的关于张飞的暴躁、诸葛亮的智慧、关羽的忠勇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故事,越来越深刻地给我留下了印记,让我第一次对人物的性格特征分类有了深刻了解。原来在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不是一模一样的,各人都会有不同的性格特征。我在与爸爸探讨这些人物不同性格特征时,爸爸告诉我,性格特征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性格决定命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实践中养成好的习惯,培育自己好的性格。

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又被一本历史故事书吸引了,那就是《林汉达历史故事》,我几乎在十天时间就把这本厚厚的书看完了。从书中我浏览了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之间几百年间中国历史上的许多著名故事,诸如管鲍之交、图穷匕见、四面楚歌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就像一部鲜活的电影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幕幕的精彩画面,演绎了古代中国夏、商、周以后列朝列代的变更。读完之后,我心中也产生这样那样的疑问,都是很英雄的人物,都有不少的历史作为,为什么会最终失败而被他人所替代呢?我思考再三,我从阿公的交谈中找到了答案: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就能笑到最后。

展望今天,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我想,作为小学生,我们应当多读书、多思考、多了解中国的历史,多感悟中国的民族精神,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新疆之历史印记观后感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走进新疆的吐鲁番盆地,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个字“热”。

气候是热的,吐鲁番的一年约降24毫米(不确定)。这种热是干燥的热,凉爽的热风拂过,热气立刻消失的无影无踪;而不是像我们杭州,风一吹,热气传染上了风,风也是热的。因为那儿气候好,那儿的葡萄像放了无数斤白糖或是放了百来颗的冰糖。甜进嘴里,甜进心中。

地是热的。《西游记》曾说“那猴将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推下,其炉化作火焰山”。那火焰山,山形似火,连山的颜色也是红的。那儿还有“煮”蛋项目。何为“煮”蛋项目?我记得有年练习,阅读的短文说得就是这个——将蛋埋于火焰山土中,经过地热将其“煮”熟。你想知道吐鲁番盆地的地心温度吗?马上揭晓,约为60度。

气候是热的。地是热的。人,不用说也是“热”的。人“热”是因为当地人热情好客。不过对于女生来说,不是好事。因为当地还是重男轻女。男的坐上方,女的坐下方,太不公平了。不过作为当地习俗,还是不错的。为什么我这样说?因为我被收买了,被葡萄收买了。在这种地方走,人会变胖才怪。虽然葡萄甜,它的糖分高于我们这儿的葡萄。既然水果是甜的,那人为什么不胖?因为天气太热,胖人怕热,于是会出很多的汗。热将会使这块地繁华昌盛。

我爱新疆,爱它的气候、爱它的土地、爱它的热情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口若悬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主人公简介

郭象,字子玄,河南洛阳人,郭象中国西晋时期玄学家。

典故

晋朝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郭象。

郭象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尤其是他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一些现象,都能留心观察,然后再冷静地去思考其中的道理。因此,他的知识十分渊博,对于事情也常常能有独到的见解。后来,他又潜心研究老子和庄子的学说,并且对他们的学说有深刻的理解。

过了些年,朝廷一再派人来请他。他实在推辞不掉,只得答应了,到朝中做了黄门待郎。到了京城,由于他的知识很丰富,所以无论对什么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再加上他的口才很好,又非常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每当人们听他谈论时,都觉得津津有味。

当时有一位太尉王衍,十分欣赏郭象的口才,他常常在别人面前赞扬郭象说:“听郭象说话,就好象一条倒悬起来的河流,滔滔不绝地往下灌注,永远没有枯竭的时候。”郭象的辩才,由此可知。

而后人就以“口若悬河”来形容人善于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就橡倒悬的河水、滔滔不绝,永远没有停止的时候。

故事延伸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郭子玄语议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郭象反对有生于无的观点,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独自生成变化的,万物没有一个统一的根据,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他调和二者,认为名教合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也应符合名教。他以此论证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认为社会中有各种各样的事,人生来就有各种各样的能力。有哪样能力的人就做哪一种事业,这样的安排既是出乎自然,也合乎人的本性。著有《庄子注》。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历史人物传记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2 字

+ 加入清单

哈哈,我 利用了一个寒假 的时间 ,读完了我 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鼎鼎大名的《三国演义》。当然,读完一本名著后,也有许多我 喜欢 的人物啦!嘿嘿,就让我 一一介绍 吧!

我 最喜欢 赵云,他字子龙,家乡 在常山真定,乃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五虎大将之

一。他身长八尺,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有勇有谋,使一条长枪。在曹操与刘备的一次大战役中,刘备军大败。赵云保护 着奄奄一息的阿斗,在曹营军中杀进杀出,屡破重围,砍倒大旗三面,夺武器三条。他作战勇猛,威名远扬,一生中有着许多辉煌事迹,打过许多胜仗。

其次,我 喜欢 姜维。他字伯约,使一条钢枪,文武双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大事就交给了姜维。他曾多次打败魏国大将邓艾等人。蜀国一天天衰落下来,姜维竭尽全力,使出浑身解数,都没能挽回汉室(蜀国),自刎了。他生前屡建奇谋,可与诸葛亮媲美。

我 还喜欢 诸葛亮。他字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是三国中的军事家、战略家。他干过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惊天动地的大事。他辅助刘备,常胜于敌人---魏国名将司马懿。但最终与敌对峙以久,不幸病死于五丈原。

我 说得都是真的哟!若你不信,可以在《三国演义》里面查找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厚重典雅博大精深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在,陕西为秦国治地,故简称“秦”,在此基础上发祥和成长起来的古老而又年轻的饮食风味与历史文化结合称之为“秦食文化”,它以陕西为中心,地理位置可以拓展到整个。历史上,因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的发展,陕西,尤其是,形成众多名胜,内外交流相当频繁,这也带来了陕西膳食饮馔的进步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秦食文化”菜谱主要由衙门菜、商贾菜、市肆菜、民间菜和清真菜等组成。衙门菜,又称官府菜,历史悠久,典雅厚实,如“带把肘子”、“箸头春”等。商贾菜则以名贵取胜,如“金钱发菜”、“佛手鱼翅”等。市肆菜以等重镇中心的名楼、名店的肴馔为主,招徕顾客,竞争激烈,如“明四喜”、“奶汤锅子鱼”、“煨鱿鱼丝”、“烩肉三鲜”等。民间菜经济实惠、富有乡土气息,如“光头肉片”、“肉丝烧茄子”、“葫芦头”等。清真菜历经明清发展,规模初具,如“羊肉泡馍”、“全羊席”,闻名遐迩。

陕西餐饮和饮食文化葆有周、秦、汉、唐等十多个王朝遗风,特色精绝,美不胜收。借历史与古都优势,陕西餐饮博采精华,兼收各民族珍馐风味,集内外之荟萃,挖掘继承历代宫廷之技艺,以品种繁多、花色奇异、民族特色浓厚、地方风味各异、古韵而著称。

但陕西餐饮业在其前期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通车和抗战兴起,陕西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各地迁移至的人口急剧增加,各种风味饮食也先后入驻西安,陕西餐饮业得以兴盛。后来,从上世纪80年代西安逐渐成为旅游胜地,国内外的交往日益频繁与密切,促使陕西的餐饮业一日千里,跨越发展。伴随着“饺子宴”、“小吃宴”、“仿唐宴”、“宫廷宴”等经典餐宴的挖掘面世,还出现了一批符合各地游客需要的创新菜,进一步提高了陕西餐饮的知名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倾听历史的声音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倾听历史声音

历史,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沉淀;是一个国家文明与发展的说明;是一个国家繁荣与倾颓的见证。以史为鉴,吸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有所进步。

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可见,一个帝王对于人的使用是多么的重要。

唐太宗李世明重用谏臣魏征,并抒发了“以人为鉴,方能知得失’’的感慨,使大唐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同为唐朝国君的李隆基,开元年间重用人才,励精图治,实现了空前的“开元盛世”。天宝年间则因错信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最终引得安史之乱,使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句话更加适用于当代。一个人朋友圈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我们要学会善交好友,不交损友。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是强国之路,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就要不断进行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进行改革,使得经济发展迅速,率先进入了封建社会,为吞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条件。世界近代史上,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俄国通过1861年改革,推动了国家的进步,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而中国却因为慈禧太后等顽固派分子的阻碍,未能进行彻底的改革,从实质上沦为了外国人的朝廷。

步入当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这些成果的见证下,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实施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提高自身素质的过程中,我们自身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进步之路。

历史,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发与感想,其中既包含着成功的经验,也包括着失败的教训。让我们一起倾听历史的声音,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共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射虎中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78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居蓝田南山中射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汉书·李广传》亦载此事,作“中石没矢”。另《韩诗外传》卷六第二十四章:“昔者楚熊渠子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石也,因复射之,矢跃无迹。”此二事相类。

释义用法李广等以石为虎,劲射竟把箭射入石中,而当知道是石头后,再射就射不进去了。后多用此典形容勇武过人,射艺精湛; 也用来形容用心精诚、气概豪迈。

用典形式

【射石】 明·陈子龙:“暗中射石黄云冷,白昼腾虎俱峥嵘。”

【石没羽】 唐·李白:“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石虎衔箭】 隋·卢思道:“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白羽没石】 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怪石饮羽】 宋·苏轼:“夜逢怪石曾饮羽,戏中戟枝何足数。”

【弦声裂石】 金·元好问:“血毛不见南山虎,想得弦声裂石时。”

【南山射虎】 宋·张孝祥:“身老南山看射虎,眼高四海送飞鸿。”清·文廷式:“惊心是,南山射虎,岁华易晚。”

【弯弓饮羽】 清·梁清标:“却敌吹笳刘越石,弯弓饮羽李将军。”

【射虎李广】 明·李梦阳:“椎牛李牧将士跃,射虎李广匈奴知。”

【射虎南山】 清·周振采:“请看猿臂终强健,射虎南山气尚遒。”

【射虎将军】 宋·陆游:“射虎将军老不侯,尚能豪纵醉江楼。”

【裂石惊弦】 宋·辛弃疾:“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林暗疑降虎】 唐·卢肇:“林暗疑降虎,江空想度杯。”

【暗石疑藏虎】 北周·庾信:“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为何喜欢颜回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641 字

+ 加入清单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这八个字,据说是孔老夫子叹惜他的学生颜回的。颜回英年早逝,几乎使孔子痛不欲生,连呼”天丧予,天丧予!“有跟随他的弟子问,老师你真的那么悲痛吗?孔夫子回答说,不为像颜回这样的人悲痛,还为谁悲痛?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不假思索地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有怨气不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英年早逝,现在再也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自己最喜欢的,毫无疑问的就是颜回。

孔夫子为什么喜欢颜回?只要看看他是如何称赞颜回的,也就可知一个大概。

在孔夫子的弟子中,颜回大概是家庭比较贫困的一个。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不能忍受这种贫苦,颜回却是自得其乐,对此,孔夫子就赞不绝口,连声说”贤哉回也“.就是这样一个出身贫困的孩子,学习却是相当刻苦。孔子说:听我讲述而始终聚精会神不开小差的,大概就只有颜回一个(”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直到颜回去世之后,孔子还说:”死得可惜啊!我只看到他前进,从未看到止步。“颜回真可谓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典范了,这样的学生,大概没有一个老师不喜欢的,孔夫子当然不会例外。

孔子从教,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反对死记硬背,此所谓”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篇第七》)。在这一方面,颜回大概也做得不错。用子贡的话说,叫做”回也闻一以知十“.对于孔夫子的学问,他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不仅仅是举一反三了。孔子所谓的学习,其实也不仅是读书。”学而时习之“的”习“,以我之肤浅理解,有实习或践行的意思。

一个”仁“字,在孔子的学说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回请孔子说得具体些,孔子就说了四个”非礼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也要践行这些教诲。应该说,颜回确实做得比较到位。在他的同门中,几乎没有一个被孔子誉之为”仁“的,有人问了,孔子也答之以”不知其仁“.颜回却是一个例外,而且评价相当之高。孔子说其他人只是偶尔想到仁德而已,颜回则是长久不违仁德的,算得上是将一个”仁“字”落实到行动中,溶化在血液里“了。

对于孔夫子的学说,颜回佩服得五体投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说:颜回对他没有什么帮助,对他说的话,没有不感到心悦诚服的。这句话是批评还是褒扬颜回,大概谁都能够体会得出来。由此透露一个信息,对于孔子说的,颜回只会洗耳恭听,点头称是。孔夫子大概也感觉到这未必就是好事,所以曾经偷偷观察,发现他私下与别人讨论时,对孔子的话也很能发挥,于是说”回也不愚“.但也仅此而已,对孔子说的话,颜回绝对不会穷根究底,提出质疑,更不会像子路那样敢于表示不悦,甚至与之辩说,即使孔子说的话自相矛盾,也不会表示疑惑。

综上所述,都是孔夫子喜欢颜回的缘由,有的顺理成章,有的不很健康。《论语·子罕篇第九》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便是不随意猜测;毋必便是不主观武断;毋固便是不拘泥固执;毋我便是不自以为是。这”四绝“是有道理的,颜回也做得不错。()在孔夫子的弟子中,以德行著称的只有三人,颜回则排第一(其余两位是闵子骞和冉伯牛),甚至被称之为”复圣“.在孔夫子的眼中,颜回或许是完美无缺的。但以我之见,颜回最大的缺点,就是孔夫子说的”四绝“(尤其是”毋我“这一条)做得太好,”克己复礼“也”克“得太过,因此失去了自我,只能成为一个复制品。颜回去世时的年龄,有说三十一岁的,也有说四十一岁的,他之所以”苗而不秀,秀而不实“,没有留下足以为人称道的业绩,除了英年早逝,这个因素也不可忽略。

根据《孔子世家》记载,老子赠言孔子,其中有两句是”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不知道这一记载是否可靠,也不知道孔子的”四绝“以及孔子喜欢颜回是否与这两句话有关,但我以为,人可以有缺点,却不可以没有自我。这一点,为人之师者尤当引以为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寒饮食习俗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进入小寒节气,也已进入数九寒天,饮食以冬季进补为主。冬季干冷的时候,医学专家提醒人们注意冬日养生,特别强调的一点是“养肾防寒”:要补血、补气、补阴、补阳。民谚也有“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之说,足见冬日养生进补的重要性。

俗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是一种补,而民俗中在冬日有适当多吃点羊肉、狗肉的习惯,也是一种补。但不要千篇一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顺其自然为好。因此,一定要注意,千万别贪恋油腻、辛辣的食品,应以补气润燥为主。当然,民谚也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日养生最为重要的还是加强身体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专家们提倡,要根据各自的身体情况适当进行一些体育活动,特别是在阳光出来时锻炼为佳。强身健体,增强御寒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养生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指鹿为马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300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指鹿为这个成语在生活很常见,它有什么成语典故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指鹿为马的历史典故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指鹿为马的解释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指鹿为马的成语典故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群臣皆畏高。汉·陆贾《新语·辨惑》:秦二世之时,赵高驾鹿而从行。王曰:“丞相何为驾鹿?”高曰:“马也。”王曰:“丞相误也,以鹿为马。”高曰:“陛下以臣言不然,愿问群臣。”臣半言鹿,半言马。当此之时秦王不能自信自而从邪臣之说。译文:秦二世的时候,赵高驾着一头鹿随从二世出行,二世问他说:“丞相为什么驾着一头鹿呢?”赵高说:“这是一匹马啊!”二世说:“丞相错了,把鹿当做马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啊!(如果)陛下认为我的话不对,希望(陛下允许我)问一问群臣。”群臣之中一半说是鹿,一半说是马。这时,秦王不相信自己,却相信奸臣的话。

指鹿为马的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相关人物

赵高

胡亥做了皇帝后,赵高对胡亥说:“陛下要注意,诸公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二世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二世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zhe。渐渐地,他就想踢开二世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李斯

秦相李斯,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功绩卓著。公元前247年,李斯来到秦国,当上了秦王政的侍卫,后任命为长史,又拜为客卿,协助秦王吞并六国,统一天下。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屡建奇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后,李斯为保全自己的利益,附和赵高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帝。赵高篡权后又施展阴谋,诬陷李斯“谋反”,将其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扶苏

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最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胡亥,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二世,嬴姓,赵氏,名胡亥,在位时间前210年—前207年,也称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第十八子,长子扶苏的弟弟,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下令秦始皇后宫无子者皆令从死,在埋葬秦始皇时把全部工匠封死在了骊山陵墓里。征调材士五万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秦朝的暴政激起了公元前209年的陈胜、吴广起义。左丞相李斯与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纷纷请奏停止修建阿房宫,减轻各种苛捐杂税。二世听信赵高谗言,诛杀李斯,迫使冯去疾和冯劫自杀。二世三年七月,章邯、王离投降项羽,刘邦攻下武关,赵高惶恐。前207年赵高与其婿咸阳令阎乐合谋,逼胡亥自杀于望夷宫。临死前二世说只愿当万户侯,阎乐不准,遂自杀,时年24岁。以平民之礼葬。墓地在今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曲江池村南缘台地上,称胡亥墓。

指鹿为马的造句

1) 指鹿作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同“指鹿为马”。

2) 指鹿为马,颠倒是非,是一些阴谋家的惯用伎俩。

3) 从中国历史上的赵高"指鹿为马",到建国以来的历次运动无一不表明。

4) 指鹿为马是领导干部的大忌。

5) 社会上多的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人,媒体报导不可不慎。

6) 秦朝末年,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为了排除异己,他想出了一个"指鹿为马"的花招。此举既将皇帝秦世玩于股掌之上,又能将那些不阿权势敢讲真话的大臣识别出来,以便加以清除,可见其用心之深毒。

7) 在如今的社会中,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被打破,员工们只能阿谀奉承,即使领导指鹿为马,他们也得应声附和。

8) 我们对待科学应该严谨一丝不苟,如果不懂装懂,就可能闹出指鹿为马的笑话。

9) 现代社会,颠倒是非指鹿为马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10) 纵然是长官,也不可以要求部属指鹿为马,颠倒是非。

11) 所谓指鹿为马,今日是处处一现实。

12) 做事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可对那些指鹿为马的人和事明明心知肚明,却要随声附和,阿谀奉承。

13) 成语“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我们用它来形容那些故意颠倒是非的人。

14) 画饼充饥,指鹿为马,误导消费。

15) 你说的话虽不是指鹿为马,却也是以羊易牛。

16) 指鹿为马的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便用指鹿为马形容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17) 一些开发商听到某些"官话"后也拍案而起:"简直是指鹿为马,一派胡言"。

18) 明明是一只狮子,却被贴上了驴的标签,这不是指鹿为马吗?

19) 在正义与真理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人终究是要受到惩罚的。

20) 今天经理说话真是蛮横无理,居然指鹿为马,是非不分。

21) 你们"斧头帮"使出的招式叫"指鹿为马",自称京城水景住宅,"坐享清凉的河边生活",其实不过是一条污水沟,像老舍笔下的龙须沟。

22) 岂不知奴才发烧了可以指鹿为马,杀了皇帝,夺了天下。

23) 他竟然敢在大众面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真是胆大妄为。

24)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时间引申出"指鹿为马"这句成语。比喻怀着恶意,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25) 环境科学家都支持设定行动的优先顺序;隆伯格指鹿为马,只不过因为他反对别人订定的顺序。

26) 真理只有一个,不可以指鹿为马,也不可以白马指为黑马。

27) 我们一定要彻底杜绝这种粉饰太平,指鹿为马的弄虚作假的恶劣风气。

28) 以前我不相信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看到余秋雨曾轶可莲花河畔,我相信了。

29) 他对机械根本就不认识的,不是在指鹿为马吗?

30) 他是当大官的人,他应该明辨是非。如果故意指鹿为马,混淆视听,终会让人讨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这又是一个金秋,让我们一同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旖旎风光。我们的祖国正一天天走向繁荣,走向昌盛,走向一条光明之路!但我们决不能忘记那段历史

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让沈阳人民刻骨铭心旳日子,是一个让中国人民没齿难忘的日子,更是一个让世界人民骇目惊心的日子。就在那一天,关东军蓄意炸毁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地炮轰沈阳北大营,并陆续攻占了我国东北三省。但是面对日本军如此的攻占与陷害,我东北军指挥官却下令:誓死不抵抗!这样的行为将东北的三千万人民推至风口浪尖!使得他们沦为亡国奴,长达十四年之久!

这段黑暗的历史,对东北人民来说是沉痛的,不堪回首的。但,这不是结束,这只是日本人进攻中国的第一步,在此之后的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辽宁万人坑等等举不胜举的例子,无一不揭露了日本人惨绝人寰的行为和他们妄图吞并整个中国的狼子野心!他们的行为,在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打击和伤害的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绝地反击!拿破仑曾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而发抖。在熊熊的狼烟中,在敌人的压迫下,这只雄狮正在慢慢地苏醒!从此,那些惊慌失措的人们变得团结一心,他们各自凝聚着自己微薄的力量,凭借着那一股不愿成为亡国奴的抗战精神,反戈一击,给了侵略者们一个响亮的耳光。这一击,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诠释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痛恨。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那五星红旗,在胜利的骄阳下迎风飘扬。那一抹红色,是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留下的;那遥相辉映的五星在空中定格,恍若为这振奋人心的一刻留下印记!

现在的我们,每天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学习,虽然那段充满烽烟炮火的年代,对我们而言只是书中的言简意赅的文字,却依旧能使我们骨子里的血液沸腾!这段历史是不可磨灭的,因为我们的幸福生活,正是这些无数将士用汗水与血肉之躯换来的。

梁启超曾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任何的屈辱历史,都不是我们所能掩饰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的科技,军事事业做出贡献!最后,我想说:

让我们缅怀先烈,勿忘国耻!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的初三作文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884年,希腊的伊利斯城邦和斯巴达城邦发生了一场为争夺奥林匹亚的战争。遂后经协调,双方订立了神圣条约,规定奥林匹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并将其作为和平的圣地和竞技的场所。在古希腊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战争与和平这一对矛盾,就由体育竞技活动暂时将其统一了起来——这便是奥林匹克的由来。

公元2008年,和平的圣地与竞技的场所将在北京驻扎,世界各地的和平使者们,将百鸟朝凤般聚向“鸟巢”,为了和平而竞争。

重温“申奥”那一刻。当天空中回旋着“beijing”时,全国乃至世界都沸腾了。欢笑、泪水、激情……都溢了出来。是否曾想过,昨天封建落后的中国,今天却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这恐怕是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又一次辉煌吧!

正是这一次的机遇,给了中国努力的机会。此次奥运,透露着不凡的气息。体育主馆,为何建成鸟巢的样子?也话象征和平,也许象征希望。纵观中国一下五千年,“夏朝商朝与西周,东周春秋战国分,一统天下秦两汉……北宋南宋元明清”,这是描述中国古代各个朝代的一首诗歌,读一读也要半分钟。这条东方巨龙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在跌倒、挫折中成长,终于将鳞甲磨得金光闪闪。这次,他的任务,便是将和平、希望播撒向人世间。你可以看见,他正在天空中盘旋……

这次机遇,也给了世界机会。她历经沧桑,无数自然灾害,无数文明崛起,无数战争洗礼……终于认识到,和平——人类永恒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总被雨打风吹去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的长河塑造了五千年的文明也涌现了无数的流,只可惜,舞榭歌台,物是人非。风流总被打风吹去,呜呼,呜呼。

悠久的历史,辉煌的王朝,曲艺风华绝代,歌声千古传咏,终不过是菱花镜里的光影转瞬即逝。隋二代而亡,千古运河,繁华江都,令人空怀嗟叹。而在转身之间历史便迎来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伟大时代。浪漫的诗人和烂漫的诗篇,万国的敬仰和万世的朝拜。对于盛世而言,这仅仅是个注脚。繁华过后,天下离乱,五朝更迭,十国并起,历史在战火中喘息。

惊涛拍岸,宋祖豪杰,汴河上叫卖声已远去。小桥流水,康王南渡,西湖里柔美的面容已模糊。彪炳史册的三大发明,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婉约豪放的诗词文韵,构成了虹桥上平民的狂欢。

奈何?奈何?岁月流转,沧海桑田,一切早已不再往日。那强盛的帝国早已被剥落铅华。那浴血的神将,已被大江淘尽,开国的帝王,万世的王朝,终不过是个笑话。那种落寞和孤寂恐怕也无已无人再去体会了吧。

一江柔情深似海,生死离别堪为谁?

独舞弄月鱼雁醉,江山半壁灯低垂。

烽遂旁,战地的残阳,断刃旁岁月悄然的流淌,拭去锈迹,寒光四射,只是,岁月依旧,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将记住这片花海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从我有记忆起,外婆就是每天早出晚归,一早穿着整洁的素衣,回来时却总带着些许泥土,些许香。那是玫瑰花的香味。

玫瑰花的香味。外婆种它们,是为了增添家用。我从没见过她穿些艳色的衣服,就如玫瑰的红。总是蓝的,灰的,也或许她的衣服本就不多。

外婆年轻时,是个清秀的美人。当时她的爸爸是当地一家银行的行长。外婆却并未被娇养,直到后来,人人口中喊着打倒资本主义,外婆的爸爸也未能幸免,家道中落,外婆也早早辍学,下地劳作补贴家用。外婆便这么劳苦了大半生。

夕阳垂暮,便是外婆从花田里回来的时候。路上,忙了一天的人们聚成归家的人流,外婆融在其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搬家前的一夜,外婆带着我到花田,停下脚步,外婆却没言片语,静静的望着。我有些耐不住无聊,便蹲下逗起了小虫。微风吹拂,我闻到了外婆身上淡淡的花香。是那被晨阳照耀,晨露洗涤,晚风轻抚,夕阳灼红的玫瑰的香。抬头却发现,天已渐变沉了,那团红也正被黑笼罩。外婆依旧望着,她那双总有些涩的眼睛,却变成了一潭湖。空中的星辉,也倒映在其中。月亮踮着脚轻轻从上空走过,这细微的声响,却惊醒了外婆。返回时,外婆怅然若失,步履缓缓。渐渐,天边的那团红,随着脚步的迈进,也红的越发若隐若现。

搬了家后,外婆在家门前收拾了一块空地,种下玫瑰,依旧每天早早地为它们浇水,妈妈总劝她,不要太过劳累自己。外婆总说时间久了,早已成习惯,每天不做点什么,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她说,照料着这些花,总是好的。

我知道,那是外婆对曾经的一种念想。是那片花海,将时间支配得干净的满足感。是即使劳累,却每天满载而归的幸福感。这片花海盛开着外婆的青春。

世上有万般失却,独与过去的分别最为无奈。在这个纷纷扰扰的城市,外婆依旧着从前。她在喧嚣里显得格格不入,她不与街坊们聒噪,只倾注于院子里寥寥几株玫瑰。倾释自己的思恋,。

外婆渐渐的老了,她早已过了花一样的年纪,却似花般素一,现在的她美的淡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全文共 187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公元1162年五月,没有皇子的宋高宗,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玮为太子,并改名眘(shèn)。六月,高宗宣布退位,做太上皇去了,太子赵玮即位,这就是宋孝宗。

宋孝宗即位后,也想整顿朝纲,抗击金兵,收复大宋疆土,因此一度出现了较好的局面。他即位后不久就下诏书,要大臣们对朝廷政治提意见。曾任泉州同安(今福建厦门东北)主簿的朱熹立即写了奏章。在奏章中他指出,与金人“不作战不能复仇,不守住国土不能确保胜利”;甚至提出,和议有百害而无一利。他还劝孝宗要“正心诚意”,多学知识,管好国家。

朱熹是南宋时着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公元1148年的进士。朱熹从小就很聪明,有悟性。在他刚学说话的年龄,有一天,他父亲朱松手指着天空教他说:“天。”朱熹仰头看看天,眨巴着眼睛竟问他父亲道:“天的上面是什么东西呀?”朱松又惊又喜,于是便教他读书。朱熹学习很努力,熟读经史,受到老师的赞赏,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公元1163年,朱熹被朝廷授予武学博士一职,两年后到临安上任。但那时宋军在符离(今江苏宿州东北)大败,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而宋孝宗依仗为抗金“长城”的大臣张浚,也病死了,朝中主和派又占了上风。主张抗金的朱熹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不多久便辞职回家。十多年后,他已经四十九岁时,才又到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主持政务。

任职期间,朱熹修复了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并亲自为学生讲课。那时,他的学说正是发展成熟时期,影响很大,因此吸引了各地的读书人,他们纷纷来到白鹿洞书院求学。白鹿洞书院一时间也声名远扬,成了和石鼓、应天、岳麓齐名的宋代“四大书院”。

朱熹在学术上最大的成就,是发展了北宋哲学家程颢(hào)、程颐兄弟关于“理气”的学说,集理学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学体系。

自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便成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为了适应各个不同时期封建统治的需要,儒家所提倡的学说又有所不同。宋代的儒学着重阐释天道义理,所以叫理学,也称道学。它是新儒学,是儒学发展史上最大的学派和思想体系。

理学的先驱是北宋早期的哲学家周敦颐,奠基者是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周敦颐的学生,世称二程。他们长期在原籍洛阳讲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们以“理”为最高范畴,主张“天下只有一个理”,认为“天理”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产生万物,主宰万物,“顺之者昌,逆之则难”;他们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着名的理学原则。当时曾有人问:如果寡妇家庭贫穷,能不能改嫁?他们回答说:“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二程的学说,他们的学说被世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气”学说,主张理、气相依而不能相离,“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是生物的根本,气是生物的形态。但“理在先,气在后”,“理生气”,“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这就是朱熹理学的哲学本体论。

朱熹的理学也具有辩证法思想,他提出“凡事无不相反以相成”,天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相对应或对立的一面。这些对应、对立的方面是相互转化、相互联系的。朱熹还继承了二程的主张,坚持“天理”和“人欲”的对立,提倡“存天理,灭人欲”,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公元1190年,宋光宗即位,朱熹被授以漳州(在今福建)知府一职。三年后,他又调到潭州(今湖南长沙)当知府。在潭州,他又重建了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引来众多的学子前来求学。公元1195年,宋宁宗即位,朱熹被宰相赵汝愚推荐为焕章阁侍讲。但赵汝愚是太宗赵匡义的后代,宁宗是太祖的后人,因此他不久就引起了宁宗的猜忌,被贬为福州知府。朱熹等人也受到株连,他不仅被罢官,连他的理学也被定为是“伪学”,他的学生被称为“伪党”。这就是历史上的“庆元党jin”。

公元1200年,七十一岁的朱熹因病去世。他去世后,党jin渐渐放松,他的学说也渐渐受到重视。到元代时,科举考试要采用他的《四书集注》;而明清两代则把他的学说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日本在江户时代,也流行他的“朱子学”,可见,他的学说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朱熹的重要着作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易本义》、《通鉴纲目》等,后人偏有《朱子语类》和《朱子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的历史老师作文500字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学到初中,新增加了许多有趣的课程,其中历史是我很期待的一门科目,因为我很喜欢阅读历史书目,从远古时期的古人类到近、现代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兴衰荣辱,都是我一直想要深入学习、了解的。因此我对我们的历史老师也充满了好奇,她究竟是位什么样的老师呢?我们班同学连上课前的眼操都无心去做了,都忍不住探出小脑袋,四处张望,寻找着老师的“踪迹”。

同学们叽叽喳喳的议论着、猜想着。眼操结束了,一位“年轻气盛”的老师走进了教室。我们像往常其它课程一样,向老师齐声问候,可她却十分严厉地说了句:都坐好了!接下来老师作了自我介绍,原来历史老师一直带初三的学生,因此对待我们要求很高,非常严格。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但也很矛盾地有些高兴,怕的是老师要求很严,高兴的是我遇到了一位“严师”,因为严师才能出高徒嘛!

我打量了一下历史老师,她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披着整齐而又黑亮的头发,小小的鼻子。正当我还沉浸在了解、观察老师的时候,老师已经发现了我没有在认真听她讲课的内容,她催促我动笔记笔记。历史课上我仿佛感觉到自己坐上了时光穿梭机,回到了170万年前元谋人时期,仿佛看到了他们工作、生活的情景……

当当当,下课铃声惊醒了我,似乎我刚刚从远古时期赶回来一样。

严格的老师,您传授给我们渊博的知识,是您让我们走在了历史深奥、有趣的道路上,我喜欢你——“严格的历史老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历史名人故事

全文共 1225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借得荆州后,压根不想还给东吴。孙权派鲁肃讨了几次都没讨到,非常恼火,就采纳周瑜的计策,用妹妹做诱饵,打算把刘备骗到东吴,扣为人质,逼他归还荆州。

定下计策后,孙权就派人到荆州,说得知甘夫人去世后,刘备一直单身,十分同情,愿将妹妹嫁给刘备,请他到东吴迎娶。刘备可不傻,一听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我已年过半百,孙权的妹妹却是妙龄女子,他怎肯将妹妹嫁给我这个老头子?恐怕是想把我骗到东吴去做人质,逼我还荆州吧?我才不上他的当。”

诸葛亮却摇着鹅毛扇说:“主公但去无防,我自有妙计,包你既娶到孙权的妹妹,又不用归还荆州。”

刘备问:“军师有何妙计?”

诸葛亮的妙计是到紧要关头才能给人看的,他微笑着说:“我已将妙计装在锦囊里,主公路上再看吧。我等着喝主公的喜酒呢。”

刘备终于动了心,决定去东吴迎娶孙权的妹妹。关羽和张飞都说万万不可,大哥这一去,恐怕就回不来了。刘备安慰他们说:“你们什么时候见军师失算过?有军师的妙计,十个孙权再加十个周瑜,我也不怕。”

刘备带着赵子龙去东吴。临行时,诸葛亮交给赵子龙一个锦囊,说妙计就装在里面,叮嘱赵子龙一定要到东吴后,才能拆看。

刘备一行乘船顺江而下,很快就到了东吴水面。风浪很大,船晃得厉害。赵子龙想等风平浪静后再看军师的妙计,刘备却说,现已进入东吴地界,危险重重,万一东吴水军袭击,想看妙计都来不及了。

赵子龙觉得刘备说得有理,就将锦囊拆开。不料一股旋风袭来,顿时巨浪滔天。赵子龙站在船头,纵然武艺高强,也因船只颠簸摔了个嘴啃船板,幸好双手抓住船帮,才没掉到水里。可诸葛亮给他的妙计,连同锦囊一起掉到风浪里,打个转就不见了。

风浪平息后,赵子龙一行人划着木船,在江面上转了好几圈,又派几个水性好的士兵到水里寻找,都不见妙计的踪影,倒是那个漂亮的绸缎袋子还挂在船底的一颗钉头上,装了一袋子的脏水。

丢失了军师的妙计,刘备不敢去娶孙权的妹妹了,他决定先回荆州。可他们正要掉转船头,就听到有人喊:“刘玄德,你走不了啦!”

一艘大船飞快地驶来,船上站着一位威风凛凛的将军,仔细一看,正是周瑜。周瑜要活捉刘备,逼他归还荆州。赵子龙带领将士拼死抵挡,才得以脱身,但刘备的左腿中了一箭,赵子龙也被周瑜的长枪刺伤了右臂。

回到荆州后,刘备一瘸一拐地走下船来。诸葛亮吃惊地问:“主公,你没有采用我的锦囊妙计?”

刘备生气地说:“妙计被风浪卷走了,锦囊还在。”他把脏兮兮的袋子扔到诸葛亮的脚下。

赵子龙捂着手臂上的伤口问:“军师,你那妙计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捡起锦囊说:“我想让你们到了东吴后,就沿路宣传孙权是请主公来娶他妹妹的。这事闹得越大,孙权就越下不了台,你们也就越安全,主公也越有可能娶到孙权的妹妹。”

赵子龙埋怨说:“不就是几句话吗?军师为什么不预先告诉我和主公,非要神神秘秘地装到袋子里,还必须到东吴才能拆看?你害得主公差点儿丢掉性命啊!”

诸葛亮追悔莫及:“我没想到江上风浪那么大。”

此后,诸葛亮有什么妙计都当面讲清楚,再也不敢装到锦囊里故弄玄虚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