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的意思优秀20篇

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那生动的形象、美妙的故事可以帮你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引导你做一个通达事理、明辨是非的人。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刻舟求剑的成语故事的意思作文,仅供大家参考!

浏览

3043

作文

1000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ā zhī qi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很小。开始稍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来源: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造句:陶铸《崇高的理想》:“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字开头的成语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失之东隅

包含有失字的成语

拔十失五    机不可失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失之东隅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智者千虑    城门失火    内举不失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887 字

+ 加入清单

相敬如宾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770-476 BC), there w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of Jin. He once saw a farmer working in the field and his wife

bringing his lunch to him in a very respectful manner. He showed great interest

in the matter. He took the farmer back to Jin with him, and said to the King of

Jin, "Respect is a demonstration of virtue. If one is respectful, he must be

virtuous. We should educate our people with virtue." But the King asked, "His

father is guilty, is it wise to do so?" He replied, "Guan Zhong had been enemy

to the Duke Huan of Qi, but the duke appointed Guan Zhong prime minister and

finally acnetplished his hegemony. Shun exiled Gun but promoted his son Yu. You

just make use of his strong points." At last, Duke Wen took his advice and put

the farmer 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Later, this idiom means a couple treats each other with respect like

guests.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草草了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94 字

+ 加入清单

草草了事成语何来

虽说僧经道忏,上祭挂帐,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音,谁肯踊跃,不过草草了事①。

草草了事成语解读

①草草了事:匆忙随便地把事情了结掉。指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虽然说也有和尚、道士在讲经做忏,前来吊问祭祀的人也络绎不绝,但毕竟是钱财上不够大方,也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一切不过是草草地应付了事。

草草了事成语故事

贾母病逝,贾府举哀。王熙凤仗着自己的才干,原想办贾母丧事会大有一番作为,不想现在的贾府早已今非昔比,仆人骤减,男仆只有二十一人,女仆只有十九人,难以点派差使;又加上支不出银钱,因此虽然说和尚、道士念经做道场,上祭挂帐,络绎不绝,但毕竟因银钱上吝音,没有人肯全心投入,不过草草了事。连日来王妃谙命也来得不少,但王熙凤也不能上去照应,只得在底下张罗,叫了那个,走了这个,发一回急,央及一会儿,糊弄过了一起,又打发一起。

虽然是使尽了浑身的解数,王熙凤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邢夫人等见丧事忙乱,还以为王熙凤不用心。王熙凤一急,只觉得眼前一黑,嗓子里便喷出一口鲜红的血来,倒在地上。

草草了事成语史例

1908年,三岁的溥仪继清帝之位称宣统皇帝,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登基大典上,钟鼓齐鸣,山呼万岁,把小皇帝吓得坐在龙椅上不住哭闹:“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醇亲王载洋是宣统帝的亲爹,他跪在龙椅下,死死按着儿子。无论如何,登基仪式总是不能出什么差错的。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小皇帝的哭叫也越来越响。载洋不停地哄着孩子:“快回家了,快完了……”

当时参加仪式的许多老臣听到载洋这句话,大惊失色。笼罩着一片悲哀气氛的登基大典草草了事以后,文武百官在底下窃窃私议:“怎么可以说快完了呢?”“说要回家可是什么意思啊?”大家议论纷纷,垂头丧气,认为这是大清皇朝的不祥之兆。

后来,清王朝于191年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遗老遗少怪罪摄政王说,就是他在登基大典上说“快完了”,所以把大清朝的江山给葬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避实击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8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齐国著名的辩论家田巴,在徂丘、稷下一带跟人辩论。这个人能说会道,可以把历史的三皇五帝、春秋五霸统统骂倒。把截然不同的东西说成一模一样。他擅长一套巧妙的诡辩术,任你怎么会说也不是他的对手。

一天,年仅十二岁的鲁连来到田巴这里,说:“我听人家说过:‘厅堂上的污秽还没扫除干净的时候,就来不及清除郊野的杂草;刀光剑影在面前,用短武器交锋的时候,就顾不得防备远处射来的飞箭’。为什么呢?因为事情总得分个轻重缓急,首先要救急嘛。当前,楚国大军驻扎南阳,赵国军队攻打高唐,燕兵十万围困聊城,我国的形势十分危急,先生,您可有什么应急之计呢?”

田巴答道:“没有办法。”

鲁连说:“拿不出转危为安、救亡图存的办法,光说空话大话的人有什么价值呢?现在,我可以用计赶走南阳的楚兵、击退高唐的敌人,解除聊城的包围。真正的学者,就应该这样显示自己的才能啊!可您只会瞎吹,像猫头鹰的叫声一样,人们都讨厌极了,希望您以后少开口吧。”

田巴红着脸说:“知道了,知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故事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注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任人唯贤成语故事_900字

全文共 858 字

+ 加入清单

任人唯贤”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用人只凭德才。

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于。

齐襄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纠,另一个叫公子小白,他们各有一个很有才能的师傅。由于襄公荒淫无道,公元前686年,公子纠跟着他的师傅管仲到鲁国去避难,公子小白则跟着他的师傅鲍叔牙逃往莒国。

不久,齐国发生大乱,襄公被杀,另外立了国君。第二年,大臣们又杀了新君,派使者到鲁国去迎回公子纠当齐国国君,鲁庄公亲自带兵护送公子纠回国。

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怕逃亡在莒国的公子小白因为离齐国近,抢先回国夺到君位。所以经庄公同意,先带领一支人马去拦住公子小白。

果然,管仲的队伍急行到即墨附近时,发现公子小白正在赶往齐国,便上前说服他不要去。但是,小白坚持要去。于是管仲偷偷向小白射了一箭。小白应声倒下,管仲以为他已被射死,便不慌不忙地回鲁国去护送公子纠到齐国去。

不料,公子小白并未被射死,鲍叔牙将他救治后,赶在管仲和公子纠之前回到了齐国都城,说服大臣们迎立公子小白为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再说管仲回到鲁国后,与公子纠在庄公军队的保护下来继任君位。于是,齐、鲁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鲁军大败,只得答应齐国的条件,将公子纠逼死,又把管仲抓起来。齐国的使者表示,管仲射过他们的国君,国君要报一箭之仇,非亲手杀了他不可,所以一定要将他押到齐国去。庄公也只好答应。

管仲被捆绑着,从鲁国押往齐国。一路上,他又饥又渴,吃了许多苦头。来到绮乌这个地方时,他去见那里守卫边界的官员,请求给点饭吃。

不料,那守边界的官员竟跪在地上,端饭给管仲吃,神情十分恭敬。等管仲吃好饭,他私下问道:“如果您到齐国后,侥幸没有被杀而得封任用,您将怎样报答我?”

管仲回答道:“要是照你所说的那样我得到任用,我将要任用贤人,使用能人,评赏有功的人。我能拿什么报答您呢?”

管仲被押到齐国都城后,鲍叔牙亲自前去迎接。后来齐桓公不仅没有对他报一箭之仇,反而任命他为相国,而鲍叔牙自愿当他的副手。原来,鲍叔牙知道管仲的才能大于自己,所以说服齐桓公这样做。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语分道扬镳故事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故事

在南北朝的时候,北魏有一个名叫元齐的人,他很有才能,屡建功勋。皇帝非常敬重他,封他为河间公。

元齐有一个儿子叫元志。他聪慧过人,饱读诗书,是一个有才华但又很骄傲的年轻人。孝文帝很赏识他,任命他为洛阳令。

不久以后,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从山西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搬迁到洛阳建都。这样一来,洛阳令成了“京兆尹”。

在洛阳,元志仗着自己的才能,对朝廷中某些学问不高的达官贵族,往往表示轻视。

有一次,元志出外游玩,正巧李彪的马车从对面飞快地驶来。照理,元志官职比李彪小,应该给李彪让路,但他一向看不起李彪,偏不让路。

李彪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当众责问元志:“我是御史中尉,官职比你大多了,你为什么不给我让路?”

元志并不买李彪的账,说;“我是洛阳的地方官,你在我眼中,不过是一个洛阳的住户,哪里有地方官给住户让路的道理呢?”

他们两个互不相让,争吵起来了。于是他们来到孝文帝那里评理。李彪说,他是“御史中尉”,洛阳的一个地方官怎敢同他对抗,居然不肯让道。元志说,他是国都所在地的长官,住在洛阳的人都编在他主管的户籍里,他怎可同普通的地方官一样向一个御史中尉让道呢?

孝文帝听了他们的争论,觉得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不能训斥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便笑着说:“洛阳是我的京城。我听了,感到你们各有各的道理。我认为你们可以分开走,各走各的,不就行吗?”

【释义】“分道扬镳”这则成语的扬镳是举鞭驱马前进。分路前进,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各的事。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北史。魏诸宗室。河间公齐传》,子志与御史中尉争路,俱入见,而陈得失,高祖曰:“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郁郁不乐的成语故事_400字

全文共 35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郁郁不乐

【汉语拼音】yù yù bù lè

【近义词】:闷闷不乐、怏怏不乐

【反义词】:兴高采烈

【成语出处】

1、唐·蒋防《霍小玉传》:“伤情感物,郁郁不乐。”

2、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一回:他那方寸之间,兀自郁郁不乐的,不晓得要怎样才好。

【成语解释】郁郁:心里苦闷。闷闷不乐。

【郁郁不乐造句】考试没考好,这个假期他一直郁郁不乐。

【郁郁不乐的成语故事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一回:人家听了,也只有再三劝慰,说什么公道总在人心,巡帅国家柱石,也犯不着和这批无知无识的愚民,去计较是非。这等说话,也算善于劝谏的了,无奈李纯生长山水之间,久执樵渔之业,谑而虐。倒是一个耿直的汉子,心有所恨,一时间排解不开,凭他们怎样开导,也只当作耳边风,并不十分理会。他那方寸之间,兀自郁郁不乐的,不晓要怎样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倒绷孩儿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解释绷: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婴儿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惯了的事因一时疏忽而弄错了。

成语出处:

宋 魏泰《东轩笔录》第七卷:“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成语繁体:倒綳孩兒

成语简拼:DBHE

成语注音:ㄉㄠˋ ㄅㄥ ㄏㄞˊ ㄦ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倒绷孩儿动宾式;作谓语;比喻不应该的失误。

成语结构:宾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例子作老娘三十年,今日倒绷孩儿,亦复何说!(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念秧》)

成语故事:

宋仁宗时期,读书人苗振做了几年官然后去朝廷应试,当朝丞相晏殊让他温习功课。苗振说自己不会倒绷孩儿的。结果苗振在考试中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写成“普天之下莫非王”而落选。苗振见晏殊觉得十分羞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暗中摸索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àn zhōng mō suǒ

【出处】许敬宗性轻傲,见人多忘之。或谓其不聪。曰:‘卿自难记,若遇何(何逊)、刘(刘孝绰)、沈(沈约)、谢(谢眺),暗中摸索者亦可识之。’  唐·刘餗《隋唐嘉话》

【解释】摸索:寻求,探索。在黑暗中寻找。后比喻没有人指导,独自钻研。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只靠自己力量去摸索探求

【结构】偏正式

【反义词】豁然开朗、老马识途

【同韵词】干柴烈火、乌灯黑火、兰因絮果、言信行果、敲冰求火、满腔怒火、飞蛾投火、解衣包火、风风火火、顺风吹火

【年代】古代

【灯谜】半夜摸鱼虾

【日语】暗中摸索(あんちゅうさく)

【教学同步】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中一册·课文·9

成语故事】唐朝时期,文人许敬宗为人傲慢,新交的朋友经人介绍后往往立刻忘记人家的姓名。有人说他记性太坏,他辩解说:“像你这种人,我当然记不住,倘若遇到何逊、刘孝标、沈约、谢朓他们,即使是暗中摸索,我也不难辨认。”

【示例】先生有志于木刻,是极好的事,但访木刻家是无益的,因为就是已有成绩的木刻家,也还在暗中摸索。  《鲁迅书信集·致沈振黄》

【成语例句】

◎ 他漠然地看着车厢走道上张皇失措匆匆而过的面孔,无动于衷地拒绝卖烂杂志的小贩的进攻,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一个叫李艳的成都女人在车上相识并演出一段黑暗中摸索的故事。

◎ 杜大心在黑暗中摸索着走上楼梯,进了他的后楼,走过亭子间时,听见那屋里还有声息。

◎ 它使社会主义者早先象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一样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的经济领域,得到了明亮的阳光的照耀。

◎ 在材料工程的第一阶段的漫长年代里,材料技术是在没有自然科学的指导下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

◎ 大家都在暗中摸索,想由尝试和错误中获取经验和教训。

◎ 赵发站起来,暗中摸索,把那人拉到一边坐下。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窝窝囊囊的意思及成语故事

全文共 39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窝窝囊

【汉语拼音】wō wō náng náng

【近义词】:憋憋屈屈

【反义词】:扬眉吐气

【成语出处】

1、老舍《我这一辈子》:“给亲友们既办得漂亮,又省些钱,不能窝窝囊囊的被人捉了‘大头’。”

2、王朔《浮出海面》:“我把腿笨重地搭在练功杆上窝窝囊囊堆在那儿。”

【成语解释】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窝气或指人懦弱,没本事。,受委屈之后表现出的烦恼。

【窝窝囊囊造句】这一次比赛输的窝窝囊囊,他心中一点都不服气。

【窝窝囊囊的成语故事

老舍《我这一辈子》:熟人们找我定活,也往往就手儿托我去讲别项的事,如婚丧事的搭棚,讲执事,雇厨子,定车马等等。我在这些事儿中渐渐找出乐趣,晓得如何能捏住巧处,给亲友们既办得漂亮,又省些钱,不能窝窝囊囊的被人捉了“大头”。我在办这些事儿的时候,得到许多经验,明白了许多人情,久而久之,我成了个很精明的人,虽然还不到三十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目无全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ù wú quán niú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的技艺纯熟。

【近义词】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例句】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点评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讲过,同学们回去一定好好预习功课。小朋友们有没有乖乖按照老师说的做呢?就像故事中宰牛一样,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摸清门道了,再宰牛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小朋友们都能提前预习功课,第二天上课你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每天再做好复习工作,期末考试就轻松多了,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偷懒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故事:哭竹生笋的故事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家里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较困苦。即使如此,他的母亲仍然想方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鼓励他结识一些读书人,以便将来出人头地。

有一年,县试(在县内举行的考试)时,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没有多余的钱财住客栈,孟母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还缝了很大的被子给那些考生盖。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我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只能做这点事表示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母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他知道母亲含辛茹苦,才把他培养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对母亲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许多天,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忽然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母亲想喝汤,非常高兴,因为母亲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身体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马上又发愁起来,因为当时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天才会发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母见儿子这副表情,便说:“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这节气哪儿来的竹笋呢!算啦!”

孟宗马上告诉母亲:“您别着急,我会尽量想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应起来容易,可是最近这两天这么冷,寒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出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一想到母亲要喝笋尖汤,他马上来了力气,于是扛起铲子、锄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终于走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爷,可怜可怜我吧!我母亲病得那么重,若是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哪!”他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期待笋尖汤,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我挖一挖试试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着笋尖为止。

寒冬腊月,土冻得像铁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铲铲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哭了好一阵子,当他睁开泪眼往地上瞧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变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呀!笋尖啊!笋尖啊!“孟宗惊叫起来,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哈哈,心中窃喜。原来真的是新鲜笋尖!母亲的愿望终于可以满足了!问题是,刚才还什么都没有的土坑,怎么会在突然间长出新鲜的竹笋来呢?太不可思议了!难不成是上天的赏赐?”嗯,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谢谢老天爷!“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回家去做笋汤。孟母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非常吃惊。她喝了儿子给熬的笋汤之后,病没过多长时间就痊愈了。

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了朝中的大臣,做了很多好事。

——《二十四孝之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炊臼之戚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chuī jiù zhī qī

【出处】贾客张瞻将归,梦炊于臼,问王生。生言:‘君归,不见妻矣。臼中炊,固无釜也。’贾客至家,妻果卒已数月。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梦》无釜,谐音“无妇”。

【解释】比喻丧妻。

【用法】作宾语;指丧妻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炊臼之痛

【同韵词】日理万机、鸥鹭忘机、卑躬屈膝、二而一、镂骨铭肌、放纵不羁、抚今思昔、群居和一、放浪无羁、大肆攻击。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从前有一个商人张瞻长期外出做买卖,正准备回家的晚上做了一个在舂米的器皿中做饭,觉得奇怪就问王生,王生解梦道:“你回家,没看见妻子就叫臼中炊——无釜(妇),可能你妻子已经过世。”张瞻回到家里,妻子果然死了有几个月了。

【成语示例】令兄太守公行,不及躬送,闻有炊臼之戚。 明·李东阳《与顾天锡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庄生梦蝶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zhuāng shēng mèng dié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着名的哲学家庄周,常在《庄子》中讲寓言故事,借以说明自己的哲学观点。其中《庄生梦蝶》寓言就描绘他自己梦见变成一只蝴蝶,欣然自得,轻松舒畅地自由飞翔,完全忘记人世间的烦恼。梦醒后一直栩栩如生浮现在眼前。

【出处】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典出《庄子·齐物论》

【解释】庄生:战国人庄周。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胡蝶。比喻梦中乐趣或人生变化无常。亦作“庄周梦蝶”。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感叹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气喘吁吁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4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气喘吁吁

【汉语拼音】qì chuǎn xū xū

【近义词】:气喘如牛

【反义词】:心平气和

【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六回:“一眼看见喜媚乌云散乱,气喘吁吁。”

【成语解释】形容呼吸急促,大声喘气。

【气喘吁吁造句】 他一口气气喘吁吁跑到医院来看他的母亲。

【气喘吁吁的成语故事

话说比干将狐狸皮硝熟,造成一件袍袄,只候严冬进袍。此时九月,瞬息光阴,一如弹指,不觉时近仲冬;纣王同妲己宴乐於鹿台之上。那日只见彤云密布,凛烈朔风,乱舞梨花,乾坤银砌;纷纷瑞雪,通满朝歌。怎见得好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故事精选读后感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这本书,内容丰富,平且配有插图,使我更容易理解。

里面的成语故事有300多条,例如有不可救药,爱屋及乌,初出茅庐,南柯一梦……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黔驴技穷》,故事讲的是在古时候,贵州这地方没有毛驴,有一个人就从其他地方呆了一头毛驴来到贵州,并且把它放在山底下,当地的老虎看见驴子长得比自己还高大,以为是什么怪物,不敢接近它,只是藏在树林深处偷看。有一天,老虎正在偷看驴子,驴子突然大叫一声,老虎以为驴子发怒了,要咬自己,吓得赶紧逃走了,后来,老虎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驴子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便一步步靠近驴子,驴子大怒,并用蹄子踢它,这时,老虎终于看透了驴子,原来驴子的本领不过如此啊!于是,跳起来把驴子吃掉了。这个故事比喻只有一点本领也用完了。所以,我们在做事情时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必须要经过长时间观察和深入了解,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枯鱼之肆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枯鱼之肆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

战国时期,宋国有个叫庄周的人,由于家中贫穷,快要断炊了,就去找监河侯一说魏文侯,借粮,监河侯是个小气鬼,又死要面一子,于是假惺惺地说:“好的!待我过年收了百姓的租税以后,就借给你三百两银子,行吗?”

庄周听了他的一话之后,很一是生气,便说:“我昨儿来的时候,在路上听到呼救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觉于涸的水沟里有一条螂鱼。我问它为何要到这里来,螂鱼说它是打东海来的,不幸落在这沟吸,现在快要十死了,请求我快给一升或一斗水救它的命。我答应它到少丁里之外的南方去游说越、吴两国的闲王,放西江的水来迎接它。谁知卿鱼听了我的话,却忿忿地说:“我现在只需一升牛的水就能活命,‘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负之肆!”,螂负话的意思是说,照你这种说法,还不如旱点去卖干鱼的店铺里找我好啦!

后来人们就用“枯鱼之肆”或“涸辙之纷”比喻人在困难的处境里渴望有人赶快救济;也用来说明凡做一切事情,应当针对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形,采用有效措施,说空话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成语故事:不合时宜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不合时宜”这则成语的时宜是:当时的需要。不符合时势的需要,与世情不相投合。

这个成语于《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二十岁即位做了皇帝,定年号为建平。自做皇帝以后,哀帝经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官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

“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

“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并没有应验。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这次改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不郎不秀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ù láng bù xiù

【典故】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沈尤之秀》

【释义】原指不高不下。后比喻不成材。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没有发展前途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不上不下、不稂不莠

【押韵词】阴山背后、纳污含垢、光前启后、黄皮刮瘦、大请大受、面壁虚构、双瞳如豆、黄雀在后、半新不旧、身操井臼。

【年代】古代

【英文】neitherfish,fleshnorfowl

【俄语】зауряный

成语故事】明朝时期,田艺蘅《留青札记》中记载:元朝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级别,“郎”是最下的,至明朝时称鄙人为“不郎不秀”,是指不高不下。良莠不齐就是不郎不秀,称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人。

【成语示例】一身无室无家,半世不郎不秀。 明·毕魏《竹叶舟·收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公正廉洁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词目】公正廉洁

【读音】gōng zhèng lián jié

【释义】指廉洁奉公,不徇私情。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金元史》:劾其贪酷诸款,而后又言其公正廉洁、惜名器、重士节诸语。

故事】南北朝北齐年间,苏琼受命担任清河太守,上任伊始,即向全郡告示,不接受任何名目的馈赠。不日,属下府丞送他鲜鱼,苏琼接受后悬挂在门边。府丞再送,苏琼仍将鱼挂上以示谢绝之意。时郡内有一八十余岁赵姓老者,仗着年纪大又以鲜鱼相送,苏琼仍将鱼挂在门梁,始终不吃。之后,但凡有送礼者,苏琼均以门梁的悬鱼相拒,以示不受之决心。后再也无人送礼给他,整个郡内贿送之风大大收敛。

汉代华阴人杨震,风雅清正,志存高远,人称关西孔子。他曾推荐贤人王密做昌邑县县令。一次,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晚下榻于馆驿。夜深人静之时,王密怀揣十金前往馆驿相赠,以谢杨震知遇之恩。杨震拒而不受。王密急切之下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而说岂可暗室亏心(暗地里做些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一时传为美谈。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 宝。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