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姐妹情深电影《吃吃的爱》观后感合集20篇

浏览

6898

作文

1000

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全文共 2513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黑人孩子的故事。他从一个吃穿没着落的孩子发展到一个优秀的大学橄榄球运动员。这其间,安妮一家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妮以她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接纳了迈克尔,以她的开朗热情感染了迈克尔,以她无私的爱融化并温暖了迈克尔那颗饱受创伤的心。

影片中,安妮一家都极富同情心和爱心,我要说,这一切也许都缘于安妮这位心胸开阔、充满爱意的女主人。安妮的女儿柯林斯,虽然看上去有些高傲,但她对于同学们不解和嘲笑的目光根本不在乎,并且在自习教室时,主动走到迈克尔旁边坐下,陪迈克尔一起做作业。这一举动无疑给那些看不起黑人孩子、歧视迈克尔的同学一次大大的惊异与警告,也显示出了柯林斯没有种族歧视的爱心。安妮的儿子小肖更是一个热情开朗、调皮有加的快乐小男生。他以他独有的方式关爱着迈克尔,并以有了迈克尔这样一个大哥而骄傲。安妮的丈夫也是一个极开明的男士,他尊重安妮的选择,支持安妮的一切爱心活动,成了安妮不可多得的给力者。迈克尔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阳光的家庭中,真算是他人生的最大幸事。

当安妮的老公郑重地问迈克尔是否愿意成为他们家的一员时,迈克尔的目光环顾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看到每个人都对他投来充满笑意的目光并点头示意时,迈克尔轻声地说:"我以为已经是了。"这就是迈克尔肯定的回答,是一种幸福的融入。

在整个影片中,最令我敬佩与感动的人物便是安妮那份伟大与智慧的母爱。

有一次,迈克尔开车带着小肖因处于兴奋状态中而出了车祸时,安妮的表现让我由衷的佩服,看着她当时的表现,我想,即使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能做到这样也应当说是少之又少,她首先确认了迈克尔没事,然后再去看小肖,当她确认小肖也没什么大碍,但被警察告知这只是一次偶尔的幸运时,并没有因自己的宝贝受到伤害而对迈克尔恼怒,而是平静地走到迈克尔身边,蹲下身来关切地抚摸着迈克尔的肩膀,告诉他小肖没事,并关心着迈克尔因救小肖阻止那个气囊时受伤的手臂。这些举动足以安慰一个缺少关爱而受伤的心灵。这不只是做秀,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可以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言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爱,而是把这份爱洒向了整个人类,在我的意识中,这才是真正的博爱,真正伟大而无私的爱。

迈克尔在橄榄球训练场上,一直不得要领,教练试图以严厉的语言来让迈克尔开窍,但却总也不得要领。而安妮却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让迈克尔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给这个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责任课。最令人佩服的是安妮说出的一番话:"大声吼没用的,他不相信别人,在他以往的经历里,那些人都装做关心他,但后来都消失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差错的家长。我们在看到孩子犯错时,试图以狮吼来警醒我们的孩子,可效果往往相反,不但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让孩子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不要说配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完全朝另一个方向走了下去。

另外,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这些家长,当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所改变时,不要企图孩子也会顺从地随之改变,因为孩子在我们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下,已经不再信任我们了,孩子心目中那个温暖的母亲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我们只有付出比以往更多地精力和爱,逐渐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这才是我们最先要做的。我们要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在这样爱的付出与等待中,才能看到我们期盼中的孩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并朝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当教练发现迈克尔的惊人的变化时,来到安妮身边请教她对迈克尔说了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安妮的一番话再次让我感动与受教:"你应该了解你的队员,他的保护意识排在前2%。"这句话足以可见安妮的智慧所在,她看到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使之发挥到极致,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正给我们家长提了个醒,不要把目光只关注在孩子的缺点上,而使之遮盖了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当你把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找到,并使之不断地扩大,以至于用它的光环去照耀着其他方面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缺点在一点点地缩小,而优点却在一圈圈地扩大着。

最后,因为调查人员的一番话,差点造成了对迈克尔更大的伤害。她告诉迈克尔,安妮一家对他好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让他为他们的母校服务。因此,迈克尔感觉受到别人的摆布与愚弄,从而恼怒的离开安妮家。安妮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之中,她不仅提出了对自己的质疑:"客观地说,我是一个好人吗?"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为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时,都是抱着对孩子好的心态而去尽心尽力的做的,都像安妮那样真心地为了孩子好才那么做的,可是,当孩子不领情时,当孩子对我们的爱发出质疑时,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我们也像安妮一样对自己提出了质疑:"我真的是爱我的孩子吗?我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在自己的质疑声中,我们会像安妮一样,不难发现自己的偏差之处、自私之点:这其中,我们给孩子的爱里已经掺杂了我们的需要和渴望;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面子问题;已经在这满满的爱里续写了太多的虚荣与自我。就像安妮的老公肖恩说的:"在这里面,你获得了一种变态的满足感。"真的,做为家长的我们,显然是真的在爱我们的孩子,但也同时有了些许的面子问题、虚荣心问题,从而体验这其中得到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在又一次找回迈克尔时,安妮与迈克尔有了一个特别智慧的对话。安妮:"你想打橄榄球吗?"迈克尔:"我玩的还不错。"其实这也代表了迈克尔已经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迈克尔问:"你想让我去田纳西?"安妮:"我想让你自己选择,这是你的生活,你自己做主。"迈克尔接着问:"如果我不想打球呢?"安妮强调说:"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做主。"在我看来,这是最明智、最智慧的母亲,她懂得尊重孩子,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这让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有一种轻松的愉悦感,所以,迈克尔才在以后的调查谈话中用了这样一个词"选择",他明确地告诉调查官,是我选择了这所大学,因为我的家人都在这个学校读书。

这就是理由,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理由,更是一份在爱的力量支持下的自由的选择。如果做为父母的我们,都有这样一份从容,都有这样一份信任与尊重,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将是快乐而幸福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守初心,担使命,护航脱贫攻坚!初心就是情怀,诠释着对党的忠诚。黄文秀同志是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毕业后毅然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环境回到家乡工作,并主动申请到偏远地区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立志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正是这份坚定的理想信念,正是这份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让她从内心真正热爱这份工作,主动作为。黄文秀同志的这种忠诚于党、真心为民的政治品格非常值得我学习。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要始终牢记为民谋福祉就是我们的初心,牢牢把握理想信念的总开关,做到信念过硬,带着深厚感情到群众最需要的的地方去,到艰苦的地方去,以自己的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使命就是担当,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黄文秀同志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始终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正如她在扶贫心得中写道“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的里程数正好增加了两万五千公里”“我心中的长征”。黄文秀同志这种严谨务实的作风、忠于人民的情怀、只争朝夕的敬业和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对地球勘探事业的执著何其相似?他们都是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生动体现,用自己的能力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芳华无悔!她的一生,定格在芳华绽放的30岁。她北师大硕士毕业,放弃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革命老区百色;她选择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把双脚扎进泥土,为群众脱贫攻坚殚精竭虑;她忍痛告别重病卧床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面对危险坚定前行,不幸遭遇突如其来的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璀璨的青春岁月,如流星般划过,闪亮夜空。壮乡内外、网上网下,无数人深情缅怀,有无尽的哀思,更有对这位年轻共产党员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深深敬仰。了解黄文秀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由于父母亲身体不好,家境贫寒,黄文秀通过国家的助学政策完成了学业,上大学后她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以自己品学兼优的表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黄文秀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一个人要活得有意义,生存得有价值,就不能光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出贡献。”

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坚定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我们要学习她在脱贫攻坚一线尽职尽责,铭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饮水思源、不改本色的赤子之心,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投身脱贫攻坚工作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电影《秀美人生》观后感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黄文秀生前担任广西乐业县百坭村党支部第一书记,6月16日,她冒雨连夜回村指导抗洪工作,途中遭遇山洪不幸牺牲,年仅30岁。

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离我们而去,优秀的第一书记黄文秀同志,她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在驻村期间,坚定信念,全力以赴了解村情为民解忧,为百坭村党支部出谋划策,真正用实际行动践行脱贫攻坚工作,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践行一个第一书记工作责任。

怀揣梦想的青年人,该如青苗,奋力向上,饱含生气地去奋斗,要勇敢地挺在摆脱贫困的最前线,燃烧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做照亮身边人的一颗颗小太阳,就如黄文秀这般,愿意把自己的青春梦想献给家乡,在我们深切怀念她的同时,不得不为这样一个愿意回乡建设的知识分子而竖起大拇指。

这个时代,最适合青年人来奋斗。变化刺激着青年人的每一根神经,创新成为青年的一种习惯。青年在各个行业领域施展身手,引领潮流,青年人是时代引领者,是快速前进的中华列车的火车头,农村需要青春的活动,需要青年人把最先进的理念和科技教给农民,用创意、创新、创造、创业为贫困农村点亮希望。

农村广袤,农村问题那么多,这于青年恰是广阔的舞台。青春才华需要展现,摆脱贫困也需要青春护航。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制胜之法,靠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需要青年一代的参与。

黄文秀的伟大在于她坚持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心里始终装着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我们要向黄文秀同志学习,在思想上,坚守初心,坚定信念,坚持学习,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工作中,立足本职岗位,勇于担当上级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在各个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

初心不灭,青春无悔,黄文秀的事迹不仅感动了无数人,也同样激励我们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不是很忙,看了许多历来被世人奉为经典的影片,有很多确实不错,也许电影拍成那样才算是真正的艺术。

日本老片《罗生门》故事结构简单,人物也就那么几个,可看完后让人心里总有一种不安的感觉,只有影片看到最后才会明白影片一开始和尚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对白,“这次让我可能丧失了对人类灵魂的信心,这比强盗,比战争,比瘟疫,比天灾饥荒还可怕”

影片从故事里和讲故事的人两个层面揭露人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事情,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诚实,每个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撒谎,可以出卖别人,可以不顾一切,切实的让我感到十分的恐惧。

影片的另一个角度是表面上十分温顺软弱,动不动就泪流满面的年轻少妇,在触及到自己的利益和安全时面目却是那么的狰狞,内心活动的变化是那么的丰富,说谎趋炎附势,甚至比强盗和他丈夫更狠毒,中国的一句话“人心隔肚皮”也是颇有道理。

无论是强盗,武士,年轻少妇,樵夫,还是巫婆甚至虚构的鬼魂没有一个是诚实的,彼此间是信任的,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虚伪的外表说谎欺骗,让人内心感到恐惧,甚至那种恐惧超过任何的恐怖片带来的可怕感。

只有在影片最后大雨停了,外篇露出了光明,当樵夫承认了自己的欺骗,抱着捡到的婴儿走出罗生门时,才看到人性残留的温存和善念,也许这也是唯一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或个人启发

全文共 2683 字

+ 加入清单

我来写影评了。刚刚洗澡的时候还在复盘,越想越兴奋,那就记录一下吧!

看之前,其实挺矛盾的,电影在上映之前就是有争议的。关于“赶工之作”、关于导演的屁股(哈哈)等等,同时关注的电影大v看过的都在夸,甚至说是“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是不是很夸张!!)之类的……不过按理来说,导演和演员阵容都是有保证的,不想被剧透,有争议就更有期待,所以今天一下课就跑去观影啦!??

电影院出来,表达能力匮乏的我只有一个评价:中国电影牛!

现在脑内复盘一遍之后,大概可以整理一些自己的感受啦!以下是正文:

看过一些微博豆瓣的影评,很多都是在夸张译老师的演技,影帝啊,演技肯定没话说!而且整部电影演技都在线,反正我没出戏。所以我来夸点别的。

1.叙事手法。

我百度了一下,电影应该是重复线性叙事。(也不确定)“重复线性叙事。整部影片在时间上会有一个重复的时间点,每个故事都会从这个时间点上再次开始。”

《金》是围绕修桥,以三个视角讲述的,叙述的起点都是第一天下午,重点是第二天凌晨四五点。

虽然这几个视角是由不同导演拍摄的,但是不同于《我和我的》系列。电影“士兵”“对手”“高炮班”“桥”四个片段任何一个都不能单独成为一个短片,每一个部分都彼此呼应。印象最深的是“高炮班”片段里张高炮排长和魏工兵连长在桥上对话的场景,那时候吴班长刚刚牺牲。一看到这个镜头就发现这一幕在“士兵”片段里士兵望远镜的镜头里出现过。“士兵”片段有很多事士兵的望远镜视角,看得时候有很多没看懂,后来才发现有很多镜头都是呼应的,只是在前面被一笔带过。“一刷”大概就了解了情节,觉得好多细节没有抓住,是值得“二刷”的电影!

2.叙事角度。

电影前三个片段都是以视角的主人公命名的,“士兵”“对手”“高炮班”;最后“桥”则是交代了结局。

主旋律战争片的意义主要有二:爱国主义教育和反战。我觉得都做到了。

当看到美丽的“喀秋莎”从天空中流星般划过的时候,当看到美空军违抗军令擅自作战时,当看到最后的“人桥”时,“社会主义好”真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就是爱国小粉红,咋啦!)尤其是美空军激进的个人主义与中国志愿军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产生极大的对比时,“对手”和“士兵”“高炮班”这两方面视角的对比真是妙啊!

同时,三个视角和在一起也更加凸显了反战的主题。战争是庞大的。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只关心时间、地点、战争输赢以及战争意义,这是历史书交给我们的。但是,通过各种回忆录,各种角度的信息,我们才能大致完整的了解一些重要的细节,比如做出贡献的重要人物。

我一直在说喜欢这三个视角,因为这个故事很简单,电影通过这三个视角把这个简单的故事解读了三遍,这就不是一个一句话可以说完的了。

首先,站在士兵的角度。他们其实对参与的战争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只是在完成一个一个作战任务,战争的快节奏也使他们没有时间去弄明白很多“为什么”,大致知道美空军又轰炸了哪里,侦察机来了需要分散隐蔽。因此,在第一个片段看得其实是比较模糊的,观众就是士兵,只知道连长说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也正是这样,有的影评会提到第一个片段很多余,但细细品,很多时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士兵”,国家的决策部署我们并不十分了解,可我们却向他们一样义无反顾地维护着、支持着自己的祖国,只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其次,站在“对手”的角度。很多人以为这个片段多余,我以为这三个角度缺了哪个都是不完整的。前面也说,这个片段是起到反衬作用的。除此之外呢,也是证明中国志愿军是无坚不摧的。美军多次炸桥都被志愿军迅速修补,最后美军也是“人桥”的重要见证者。影评人毛尖曾批评过《八佰》等一些战争片中出现的,“你们赢得了我的尊敬”,这一从对手角度发出的自我感动式的超现实话语。我在微博上也看到有人质疑《金》中出现美空流露出对中国志愿军作战能力(包括修桥能力)的惊叹是否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不说《八佰》,《金》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次胜利,美军在无法一次性击溃志愿军时,对志愿军同时透露出更加憎恨和些许惊叹的情感也是合情合理的,同时也侧面证明了志愿军的伟大。再说,美军流露出这些许的尊敬也没有转化为对中国军队的仁慈,最后“渡桥”片段,美空军仍对“人桥”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最后,站在“高炮班”角度。这也是最震撼人心的片段,也是收获最对好评的片段;但同时也离不开前两个视角,情绪一点点烘托到这儿了,想不炸都难。这一视角是真真切切地刻画了战争的残酷无情,吴班长被炸裂的躯体,张排长只剩一手一足用意志力作战,还有每一个人牺牲的画面都是足够尺度且令人震惊的。情绪、画面、配乐,都是催泪弹。剩下的是对和平来之不易的感叹,以及电影人将这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感谢。此刻,我们不再只是懵懵懂懂的“士兵”,而是像蒙着被熏坏眼睛一瘸一拐走出来的小郭一样,都是劫后余生;不同的是,小郭受鼓舞献身成为“人桥”的一部分,而我们是在这个新时代在前任筑就的阳光大道上奔赴自己的美丽人生。

3.一些其他

夸一夸电影的取材吧!抗美援朝战争可以讲的很多,全讲呢就容易成为纪录片,刻板的讲一次战争曲曲折折地胜利呢就是没有新意的历史记录,现在这样,可以说是以小见大了。

尤其喜欢“士兵”篇的节奏,同时刻画了隐蔽中的大部队、修桥中的工兵连和特殊的高炮班,刻画了连长、排长、班长、普通士兵的军队群像,有生活的幽默、有作战的紧迫,志愿军不是人样的神,而是神样的人,极富生活气息。有人说战争是高效而残酷的爱国主义教育,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志愿军是没有退路的,既然选择成为志愿军,他们一定知道只有胜利和死亡两个结果,所以志愿军具有非同寻常的凝聚力,都是视死如归的。

要说缺点,我实在没资格说缺点,能想到的有两个。一是重复的镜头确实多了些,如果有充足的拍摄和制作时间应该会更好。电影里“喀秋莎”的出现我觉得处理的比较好,它出现了三次,是三个不同的视角,士兵们的惊喜、对手的惊吓、高炮班的镇定,展示的情绪都是不同的。但我觉得镜头重复没有影响我的观感啊,而且更加方便我理解(可能我比较笨)。二是“渡桥”最后美空军的猛攻居然一点没伤到“人桥”,不知是不是为了突出这一惊险又震撼的画面,但如果被击中了也就不会有志愿军全部渡桥这一说了,还是说真的是美军的仁慈(应该不可能吧),反正这个结局不太喜欢,太理想主义了。

对了,关于低配版“敦刻尔克”的说法,我觉得,我觉得,我觉得不存在模仿一说,电影本来就有很多不同的叙述手法,有更多的尝试才有更大的发展嘛,如果都是正叙也没啥意思啊。而且《金刚川》基本上算献礼片吧,要是叙事再复杂一点,有推理的成分在的话,就有点小众电影的意思啊,受众就变小了……

好了,就夸到这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兵张嘎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看过《小兵张嘎》这部电影吗?小英雄张嘎虽然年纪小,但是他的精神却深深地打动着我。请大家跟上我一起去了解一下我们的小英雄张嘎吧!

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一次围剿日本鬼子时,鬼子的大队长斋藤乘乱逃走了。嘎子和他的小朋友商量着一起去抓他。嘎子他们找啊找啊,终于在一处草丛里发现了斋藤。嘎子用一把木头枪顶住了斋藤的腰,斋藤以为是真枪,就乖乖的投降了。

于是,嘎子就和他的小伙伴们高高兴兴的押着俘虏打算回到八路军的营地。可是,刚刚才走了了一半的路,狡猾的斋藤乘机逃到芦苇丛中,不见了影子。这可把嘎子他们急坏了。

嘎子他们四处寻找,突然,嘎子发现在村口的一口井,井边并没有人,可是井绳却一直的往下滑。嘎子他们觉得井里一定有问题,所以大家一起往井里尿尿。果然,没一会儿井里就传来了斋藤的哀求声:“别尿了!别尿了!我出来。”原来,斋藤在逃走后一直在寻找藏身之地。当他发现这口井以后觉得很安全就顺着井绳滑下去了,没想到被聪明的嘎子给发现了。

在一次战斗中,嘎子缴获了敌人的一把枪,因为嘎子太喜欢这把枪了,就没有上缴,而是把枪偷偷地藏到了老鸹的窝里。为攻打敌人的炮楼,嘎子奉命进楼侦察敌情,不幸被敌人抓住。面对对人的严刑拷打,嘎子一句话也不说。当大部队来攻打炮楼时,嘎子里应外合把敌人全部歼灭,救出了老钟叔,为奶奶报了仇。

一天,嘎子又来扫荡了,嘎子家也来了两个。嘎子一看就傻了:“哎呀!完了!老李叔还在屋里呢。这可这么办?”突然,嘎子灵机一动,对着屋里喊:“爸爸,有两个外国的叔叔要进咱们家。”这是嘎子的暗号:“快准备好,鬼子来了!”两个鬼子首先看到了一只老母鸡,正当他们要扑过去的时候,几把雪亮的刺刀也伸了出来!原来李大叔听到嘎子的暗号早已准备好了!

怎么样,嘎子是不是又机灵又勇敢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奇迹男孩》观后感

全文共 1496 字

+ 加入清单

近来很少看电影了,孩子回家说老师布置了作业,要家长陪孩子看一部电影《奇迹男孩》,只好耐着性子打开电脑准备敷衍完成任务。

在看《奇迹男孩》的整个过程,我并没有全程感动得的一塌糊涂,因为电影并没有过度的煽情。电影以写实的手法讲述了10岁男孩奥吉,因为面部畸形,之前一直在家里读书,直到父母决定送他去上学,摘下头盔融入群体。他遇到过艰难,承受了同学们的惊讶、议论甚至恶意,他也怀疑过都是自己的错,自己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然而所有人心中向善的部分,在相互激发中逐渐显现,奥吉最终赢得了真心的朋友、恢复了信心,还得到学校颁发的年度荣誉。毫无疑问,这部影片能带给观众不同的启发和思考。

电影的主人公奥吉,出生时天生面部畸形,动过27次手术,才能呼吸,看见东西,不靠助听器听见声音,虽然面部依然恐怖丑陋,但他已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就是奇迹。

电影一开场,奥吉就带着头盔将面部的缺陷遮起来,幻想着能拥有“隐身”的超能力,逃开他人的眼光,自卑、害怕、孤独、恐惧……看着就让人心痛,我能切身感受。

不经意中,我们总会有听到周围人对别人某些生理上的缺陷,或者在他们看来不完美的地方做出不友善的评价,甚至于恶意辱骂与毁谤。很多时候,我们会被这些言论伤害到,尤其是在年纪很小、心智不够成熟的年纪,会被这些伤得更深,甚至产生自卑心理,形成一道结了痂但并未达到自动脱落程度的伤口,一被人撕扯,血就会重新流出来。好在奥吉走出来了,靠着自己的乐观和坚强,靠着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

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爱和恐惧的博弈。若删繁就简去看,人人心中主要有两种情感,一种是爱,一种是恐惧。选择爱,你会宽容、友善、真诚、有勇气。选择恐惧,你会退缩、隔阂、狭隘、攻击、排斥甚至伤害、欺凌,无知地以为那样能够抬高自己、带来虚假的权力感和优越感。而我们始终有选择的自由。选错了,只要真诚反思,真诚面对,也随时有机会修正错误和选择。

所有化解恐惧、回归爱的选择和努力,会导向奇迹。奥吉的父母,原本为了保护孩子,一直让他在家里念书。这份保护孩子的正面动机背后,带有许多恐惧和限制性观念:孩子是脆弱的,无法应付这个充满威胁恶意的世界。

然而,心灵的法则是:每个生命内在智慧和内在力量具足,潜能无限。狭隘的看法本身,会限制彼此的潜能充分发挥。好在奥吉的妈妈体会了孩子有同伴有朋友、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坚决送奥吉去上学——选择爱,你会生起勇气,有勇气和所爱的人一起去面对未知,合力克服任何可能的困难。

奥吉的爸爸也鼓励孩子取下宇航员面具,走进学校,并坚定地告诉对长相自卑的儿子:在爸爸眼里,你很好,没有任何问题。——父母无条件的爱、接纳与信任,会直接给孩子强有力的支持。

的确没有什么会一帆风顺。奥吉忐忑不安地走入学校,好不容易交到一个朋友,开心之际,却不巧听到了朋友在背后跟别的同学一起讥笑他,奥吉感受到满满的恶意,陷入沮丧中,并反复怀疑和贬低自己。

每个生命都向往打破限制,恢复真正的自由。奥吉的家人极力支持和守护他,同学中也开始有人出于正义感,觉得不该这么对待学业优秀、待人友善的奥吉,而主动走近,跟他做朋友。背后嘲笑过他的好友,了解到带给他的伤害后,也开始悔恨愧疚,并诚实反省,承认其实他喜欢奥吉的性格。跟别的同学一起背后说难听话,是出于无知和盲从……他真诚道歉,恢复了与奥吉的友情。

奇迹远不是靠奥吉一人的优秀出色达成。奇迹来自许多人一起向善、一起超越过往狭隘的合作与合力,来自持续的化解恐惧、回归爱的选择与努力。奥吉就读的学校,有同学恶意留言嘲笑贬低排斥他时,校长当面警告该男生及其父母,这里不允许校园霸凌。良好的环境背后,其实凝结着许多人的不懈努力和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红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88 字

+ 加入清单

2月13日,我在家看了一部红色电影——《井冈山》,感触非常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今天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源代码观后感关于电影“源代码”的观后感疑问

全文共 2795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电影源代码”的疑问

不管怎样,和国产电影相比,"源代码"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每每看过一次国产大片,很少有此兴致写观后感,因为国产电影给人很少的想象空间;而美国电影则不同,就,"源代码"这部电影来说,虽然很多情节令人费解,但是一直在激发着观影者的想象力,也许这就是区别吧。

基本介绍:

柯尔特史蒂文:主角,美军上尉

肖恩范翠思:历史教师,主角对应的源代码穿越和载体者

古德温:负责与主角联络的人女指挥官

克里斯蒂娜:肖恩的朋友,坐在主角穿越点旁边

拉特里奇博士:研发源代码系统的人

在电影中可见的穿越一共九次,基本情况如下:

第一次:寻找并得知自己的身份,然后列车爆炸

第二次:找到炸弹,自称保安要求车厢内众人关闭电子设备,然后列车爆炸

第三次:跟踪一个中途下车的人,并且把克里斯蒂娜带下了车,列车爆炸,最后在打斗中掉落铁轨,被火车撞死

第四次:偷手枪被抓,被铐在车厢里直至列车爆炸

第五次:查到了CAOC-N的含义并且打电话给拉特里奇博士,克里斯蒂娜告诉他自己已经死于两个月前,上尉开始恢复部分记忆,失去意识直至穿越结束,虽然没有说明,但失去意识直至列车爆炸的可能性很大。

第六次:一带而过,列车最终爆炸

第七次:一带而过,列车最终爆炸

第八次:找到了放炸弹的人并追踪其至停车场,但被其击毙,然后列车爆炸

第九次:抓到了放炸弹的人,阻止了列车爆炸,给源代码世界的古德温发了邮件,给父亲打了电话,最后在八分钟之后继续生活在源代码世界

先提出我看完以后的几点疑问:

1、为何一个由死者八分钟记忆构成的虚拟世界可以如此完整?

2、既然肖恩和上尉都已经死去,为什么在穿越的8分钟的时间里还可以与周围的人交流?

片中第一次解释源代码世界是在上尉完成第三次穿越之后,拉特里奇博士出现并且给他简单说明了源代码世界的情况:源代码世界由死者的8分钟残留记忆重建而成。

然而事实上,上尉的穿越体肖恩,其所见远多于列车死者可能拥有的8分钟记忆,即使我们假定死者的8分钟记忆信息同时包含了死者的个人信息、性格等基本人格,使其可以对肖恩的种种行为做出反应,仍有大量的源代码内容,不应该存在于死者记忆之内。

比如肖恩在第五次穿越时曾经向车厢上的一个妇女询问CAOC-N徽章,并且得知这是美国空军内华达州基地云云。如果这个妇女仅仅由其死前8分钟的记忆重构而成,那么她绝无可能知道徽章的含义,这必须要调动她更久以前的记忆才行。

退一步而言,假设源代码世界由死者全部的记忆构成,超越了8分钟的限制。即便如此,在第三次穿越中,上尉追踪晕车者而至的车站,仍然不应该出现在死者记忆之中,晕车者中

途下车,显然不是死者之一,而车上的死者无可能知道车站的情况。同样,在第五次穿越中,上尉打电话给拉特里奇博士,接线员接了电话,这个接线员同样不应该存在于源于死者记忆的源代码世界。而最后一次穿越打给上尉父亲的电话,亦不应该存在。

3、为何最后一次穿越可以超过8分钟?

在第三次穿越之后的源代码介绍中,拉特里奇博士很确定的说,源代码穿越只能维持8分钟,因为系统来自死者的8分钟记忆,在8分钟之后,系统将无法维持。

上尉:

8分钟后会如何?

What happens after the 8 minutes?

博士:

之后?什么都没有

After? Nothing.

你在列车上将不复存在

You cease to exist on the train.

源代码世界中你只能存在那8分钟里

You cannnot exist inside the Source Code, beyond Fentress 8 minutes. 源代码不是时空旅行

Source Code is not time travel.

实际上源代码只是时空重现

Rather, Source Code is time reassignment.

这无疑和最后一次上尉的成功穿越相矛盾,而且仔细考虑的话,第三次和第八次穿越,也颇为可疑:

第三次穿越中上尉追下了火车,然而因为追错了人,火车依然爆炸,但是,如果犯人仍然是在火车相错时间发动爆炸,那么在爆炸时,上尉的这次穿越已经超过了八分钟,比起之前死于爆炸的两次穿越,这一次的时间已经增长,事实上如果没有意外的坠落铁轨,这一次穿越很难说是否会自行停止。

第八次穿越中,上尉被犯人用手枪击中,并在爆炸后不久死去,虽然时间似乎与之前的穿越相仿,但是犯人击中他之后,曾经看表自言自语:

哦,你扰乱了我的时机

Oh, you messed up my timing.

很显然,这一次爆炸的时间与以往不同,而且应该是较以往几次更晚,这一次穿越很可能也超越了8分钟的限制。

综合以上两个问题,我们试着得出结论:要么源代码是一部存在不小漏洞的科幻片;要么我们的初始假定就存在问题。

有趣的是,两个问题的初始假定都来自同一点:拉特里奇博士在第三次穿越之后对上尉的解释。

拉特里奇博士对于上尉而言是否可靠?我想显然是不可靠的,很明显的,博士在至少两处地方欺骗了上尉:

1、他表示我们肯定可以找到上尉的替代品,有些士兵认为这样很好,死后还可以为国家效力。

事实是:他在电影接近结尾处承认,上尉可能是唯一能够运作源代码系统的人。

2、他答应上尉在任务完成之后让上尉死掉

事实是:他打算清除上尉的记忆,为下一次任务做准备。

那么,博士在对上尉进行的源代码介绍当中,隐瞒甚至作假了一些内容,这种可能性是

确实存在的,比如我们之前考虑的两个存在疑点的问题。

那么,事实的真相是怎样? 这部分的猜测已经开始远离电影,只能是一种猜想,而无法通过影片来进行证明,我只提出我的一种假设: 如果博士在之前提到的两个问题上说谎,那么他的目的何在?这两点问题合成一句话,那就是,源代码系统是个仅有8分钟的虚拟世界。 那么反之考量,真实的情况就可能是:源代码是个不止8分钟的真实平行世界。 上尉每次穿越之后的返回,都因为他的死亡,而这是将其收回现实世界的唯一方法。因而博士和古德温都非常强调一点,上尉需要专心在车上寻找嫌犯,尽量不要参与其它的不相关事物。这点其实是在保证上尉可以在8分钟之后的爆炸时留在车上,从而被炸死送回现实世界。

博士谎称源代码是一个8分钟的虚拟世界,同样是防止上尉逃离火车的另一手段,如果上尉得知自己可以通过避免死亡而继续生存在源代码内,那么相较于自己现实世界的悲惨处境,他可能选择逃离列车而以肖恩的身份继续活下去,博士从而失去了他们手上唯一的合格穿越者。 所以我的结论是:源代码系统并非由死者8分钟记忆而来的仿真系统,而是一个可以将穿越者送入某个平行世界的系统,博士作为研发者无疑是知道内情的人,古德温有可能也知道这一点,而上尉则蒙在鼓里被利用。

由此而来的一个想法:上尉在每次穿越回来时,都能看到模糊的影像,最后证明这是最后一次穿越他和克里斯蒂娜下火车之后看到的场景。这有可能是由于他在平行世界中穿越过程中,看到了某个时间处于未来的平行世界的影像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电影《热血教师》观后感心得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克拉克作为一名教师,无疑是出色的。在他的一系列出色的教育教学中,其中的三个方面让我十分佩服:

一、敢于理解挑战。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因为聪明的学生容易教,好管理。但克拉克却是一个喜欢理解挑战的教师,就像他自我说的,“敢于做梦,敢于冒险”。他自我十分明白,他在哈林小学理解的是一个怎样样的班级,这是一群来自社会底层、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学生,他们在教室里赌博打架跳舞化妆,公然向教师挑衅,将教室弄得一团糟,课堂上坐在桌子上聊天,完全无视教师的存在,从不遵守学校的纪律……也就是说,他们自我也已经把自我放弃了。应对这样的学生,克拉克先生并没有退缩,甚至主动向校长请求,要求去教这个班级的学生。

二、巧用方法,教好学生。

有一句话大家以往争议了好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仅有不会教的教师。”我想,在那里,体现的就是一个方法问题。方法对头了,方法巧了,能够教好的学生会更多。克拉克在教育这一群孩子的过程中,想尽办法,甚至兵行险着。这一连串的方法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聪明和智慧,更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深挚的爱。他还没有开始上课,就已经进行家访了解学生。他用制定班规打响了第一炮,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慢慢信服了他这位教师。他向学生学习“学习双跳”,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并且也向学生证明,努力了,一切皆有可能。他用惩罚自我的方式(喝牛奶)来赢得孩子的认真听讲,虽然自我差点呕吐,却让学生们学会了上课。……他用自我的爱心与智慧,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感染了学生并使他们学会了学习,他用他的细心与善良关注每个学生的特长,给他们自信。最终,在克拉克先生的教育下,孩子们变了,孩子们的学习成功了,克拉克的付出也得到了丰硕的果实。

三、不言放弃,直至成功。

大家其实都明白,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下去,就有成功的可能。同样的,在教育孩子(异常是特殊孩子)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孩子也能够教育好,只是我们有时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坚持,所以教育的效果也就不是十分明显。在克拉克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他也曾想到过放弃,也曾被“莎美卡”气得离开教室。但最终他还是坚持下来,并且用他更加独特的有魅力的方法来吸引学生、教育学生。他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于已经记有两次大过、再有一次就被开除的“泰肖恩”,他更是十分有耐心,处理十分细致。最终赢得了“泰肖恩”的信任,也让“泰肖恩”的学习获得了成功。

我想,一个教师,只要用心去爱孩子,教孩子,会有办法的!孩子也会带给你更多的欢乐和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红色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39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看了电影《小兵张嘎》,电影讲述了英勇机智小兵张嘎的故事。

故事开头讲了张嘎碰到八路军的故事,叙述了一位受伤八路军战士在张嘎家养病,这时鬼子浩浩荡荡进村搜捕八路军战士,嘎子的奶奶见此情况叫嘎子带上八路军战士先走,自己留在家里,

鬼子把全村老百姓揪集一起,大声问到有没有见到八路军,老百姓保持沉默没有说,

鬼子走到嘎子奶奶面前问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没有回答,鬼子气急败坏的又问一次有没有见到八路,奶奶仍然说没有,

鬼子一气之下开枪杀害了小兵张嘎的奶奶,嘎子得知这件事后伤心极了一连哭了好几夜,并发誓要给奶奶报仇,最后,张嘎决定去找八路军为他的奶奶报仇,他找了很久才找到八路军,八路军把张嘎带回了自己的营地,营地里队长同意了他的要求,让他当了一名小侦察员,侦察日本鬼子的行动。

经过浴血奋战,张嘎他们沉重地打击了日本鬼子,为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做出了贡献。我想对勇敢的小嘎子说:“你是我心目中小英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老师好》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91 字

+ 加入清单

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个军绿色的书包,一个贴着“奖”字的搪瓷杯,一根根背在背上卖的老冰棍儿,一台昂贵的录音机,一墙工整的黑板报,一件花格子衬衫,一条大喇叭裤,一副蛤蟆镜,橘子味的汽水,无花果丝,这些八十年代的背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于谦主演的《老师好》这部电影,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片中苗老师一出场就展示了一个严师的形象。痛斥化妆、烫发的学生,与问题学生正面刚,一言不合就没收。这怕是每个学生都似曾相识的场景。影片以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为矛盾的起点,讲述了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三年来与这位班主任间发生的往事。

影片的进行中,我很少笑,更多的却是哭。这不是我的故事,但这却是每一个学生都曾经历过的故事。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的读书、偷偷摸摸的参加补习,每一个点都能戳出一堆泪流满面的往事。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同样被幸福包裹着的回忆。

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让所有的观者于岁月的不同时点产生共情,于别人的故事中完整自己的过往。正如故事的最后回忆了苗老师身为学生时的场景,师生情是一代传于一代的,时代会变、故事会变,但那份无以为报的情分却生生世世不曾有变。

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这一个个潸然泪下的场景,诉说着每个人青春的美好。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每日回荡在我们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好”,那些稚嫩而响亮的声音,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电影《一条狗的使命》观后感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现在都在关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今儿咱们来聊聊“四生四世万里寻主”的故事。

一个比较玩笑的开头,并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的让人哭的稀里哗啦的。其实“把人看哭”对一部商业电影来说是有负面影响的。毕竟一部娱乐作品,大家欢天喜地的去电影院,最后整的声泪俱下、七荤八素实际上是不可取的。

但好的地方在于,这部《一条狗的使命》并不是虐心电影,电影结尾是一个happyending,各位观众大可放心。本片虽然有苦情与煽情之处,但最令人动容的地方,还是一个极度暖心与温馨的结尾。

《一条狗的使命》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宠物电影,电影根据W布鲁斯卡梅伦同名小说改编,一条狗的几次轮回视角,带有奇幻色彩,以及那么些许的拟人手法,呈现给观众一道特殊的萌宠大餐。

电影的整体用意比较浅显,比起传统宠物电影如《忠犬八公的故事》《导盲犬小Q》,本片并没有实事求是的按照相遇――驯化――相处――相别这样循序渐进的情感爆模式去发展,而是从“相遇”开始,就直接进入到了“相处”模式,狗狗与人类的情感来得有些迅猛,直接进入到“我和我的小伙伴”的互动情感描写之中。

这样的跳跃式进击,显然不符合常规宠物饲养模式的标准,说白了就是“超现实”。为此本片除了正片剧情中的转世设定之外,还时不时的加入了狗狗视角,以及狗狗内心的独白。由于没有看过原著,不知原著小说中是否也是如此。但本片之所以进行这样拟人化的设定,为的就是让观众在欣赏本片的时候,从传统宠物类型作品的桎梏总跳脱出来,电影更偏向于《丛林赤子心》、《子猫物语》这样的动物电影,以动物拟人化的情感作为核心,才是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就像本片中的转世设定,有着那么点宿命论的味道。对比其他宠物类电影中,人宠互动作为重心,而本片通过转世记忆的噱头,突出的宠物的主动情感。以狗狗的视角来强调动物对人类的不离不弃和善解人意。尽管这样的主题有些虚无缥缈,但还是如上所述的那句话。让观众跳脱传统宠物电影人类对宠物的情感,以这样的情感设定方式进行逆向转化,着重写宠物对人类的情感,将其演变成为一部宠物童话故事。

而且四生四世过程中,四种狗狗,有大型犬也有小型狗,在铲屎官的眼里,用句俗话来形容,总有一款适合你。

本片的导演拉斯霍尔斯道姆就是《忠犬八公的故事》的导演,当然他还拍过不少著名的电影包括《不一样的天空》、《总有骄阳》、《浓情巧克力》等等。联系这些电影,不难发现,导演之前的作品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感向,这是一位非常善于刻画情感的导演。本片的在狗狗的轮回过程中,首尾两段为电影主线故事,交相辉映。第一段内容用了大量篇幅去铺垫小主人与贝利之间的故事,

中间两段情缘篇幅相对较短,但这里用到了大量煽情段落,来填补剧情上的空白。

也就是说,在平铺直叙的故事中,从电影40分钟之后,就进入到了苦情的阶段。狗狗与主人的相聚与离开,意外事件,生老病死,狗狗对人类的情感,有的是是主人唯一的伙伴、有的帮助主人牵红线,这两段故事目的就是为了强化电影的主题――宠物对人类的情感。加上大量煽情段落,泪点较低的朋友,这个时候已经忍不住了。这样的处理方式,有些常规,依靠煽情来强化情感,但细想一下也是无可厚非。

因为宠物与人类,那种相伴已久最为纯洁的情感,恰恰格外动人,永远不会变。

当然,让本片升华之处在于最后一段,一段隔世重聚的温馨结尾,我觉得没几位能忍得住的眼泪。不是悲情,而是太美好了。前期大量的情感铺垫,中期隔代两世的情缘,最终以这样的方式相遇,怎能不让人泪流满面。

我不是一个很迷信的人,但我更愿意相信宿命和因果,你对他不离不弃,最终他终究会回报你。这部电影,以狗狗的视角来表达这个核心,动物单纯的情感,对比人类驳杂的世界,最终达成的因果诉求,所以才会令结局显得如此动人。

这部电影,描述了陪伴,但不是强化失去,而是回归。

善待自己的宠物吧,因为每个宠物,都是你命中注定的精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海上钢琴师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2064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唯美的故事: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在一艘航船上,从喜欢上了音乐到以之为业,船成为了他生活的全部,钢琴成了他生命的全部,直到船被炸沉,他也没有踏上岸一步,伴着他的家园和钢琴一起沉浸于深海。

1900一个数字,一个年份,也是一个或许莫须有的人的名字。1900这个人真的存在吗?那个一生都在船上,从来没有触碰到过陆地的天才钢琴师

我在想,如果我是1900,我会不会下船,会不会去找那个一见钟情的姑娘。说真的,我并不能确定自己的答案,因为这真的是一件难以下决定的事情,如果真的在想了很多很多的未来以后。

如果下了船,未来是否真会像他们描述的那样美好?名扬天下,然后呢?定期的在某些满是观众的剧场表演?每隔一阵子的灌制一张录音盘?然后呢?买一座房子,生活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然后呢?找到那个自己爱上的姑娘,结婚,生个孩子?然后呢?慢慢的老去吗?如果那样,自己真的会开心吗?

或者,下了船,会是更可怕的事情。名噪一时只是短暂的,音乐只是陆地上的人们生活的很小的一部分,有太多的东西可以供他们去消遣。那么,到了陆地上的我又算是什么?一个钢琴家?谁知道那陆地上有多少个钢琴家,又会有多少个其它这样那样的家。

而船上不一样。我出生在这里,熟悉这船,每个角落,每个起伏和动荡的节奏,都是我所熟悉的。还有那个大厅,那架钢琴,它们是我所能够主宰的,我在那里,我就是它的灵魂。在船上,观众是过客,我是这里的主人,他们一批一批的来了又走,而我总是在这里,而且已经熟悉了这里的一切,所有的习惯都依赖于这船。

下了船,会怎样?一个自己无法掌握的梦,是一个别人吹起却总觉得要破灭的泡沫。而留下来,我知道将会有什么,那些都是我所熟悉的,那个住的小船舱,那个吃饭的餐厅,那个欢乐的大厅,还有那架钢琴,那钢琴上的88个按键,我都无比的熟悉。留下来挺好的,为何要下船呢?

如果那船永远不会沉,我想,如果我是1900,我也是不会选择下船的。至于那个姑娘,为何非得下船才行呢,如果真的属于我,为何不能一起在这船上,如果不属于我,那么,我何不留在这船上等待,属于我的那个她。

然而,有一天那船就要沉了,我还会继续留在那里吗,如果我是1900?

事实是,我不是1900,但是我想我能够理解他不下船。不只是那陆地上看上去没有尽头那么简单,而是陆地上的是他无法期待的东西。有多少人想过,1900在那艘船上演奏了多少年的钢琴,有多少人听到过,然而,在船将要炸毁的时候,却只有Max想到了他。

那么,那一日日在大厅里演奏的神乎其技,和那些被感染的人们都是假的吗?为何他们在下船之后,却再没有人去提起了?真的是天才吗?还是只是在那艘船上是,下了船就什么都不是了?赢了那个人又怎么样?是那个人继续在陆地上风生水起,而他依然在船上,当船将要被炸毁的时候却只有一个Max想起他。如果陆地上的世界真的在乎他,在乎他的钢琴曲,结局为何会是这样?能够去相信他们所描绘的下船之后的未来吗?

如果我是1900,我也会对陆地上的人们没有啥幻想,也不会有啥期待,那是一个无尽的地方,那也是一个没人真心在乎你的地方,那害怕,何止是因为陌生呢?

然而,我却是就快要下船了,走下我的船。

这船从出生开始我就在上面,我们叫它学校。从几十年前开始,中国的每个孩子都会出生在那船上,在那船上生活,有的下船早些,有的下船晚些。这船上是一个世界,船下是另一个世界。在这船上一切很简单,食堂,教室,图书馆,考试,有令人烦躁的东西,也有令人愉快的东西,却都是我们所日复一日所经历所熟悉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船,不一样的只是,我们并不都是1900,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不是每个人都被陆地上的来客说如果下了船就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船上的我们更悲哀,这船不会沉,但是我们必须在某个时候下船,走上社会这块陆地,说真的,虽然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个社会,然而,船下的,却真的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很多也是我们所害怕的。

多在这船上待一会儿,还是早些到陆地上走走,去熟悉一下?这是一个问题。

钢琴上有88个键,大厅是那个熟悉的大厅。考试科目就那么几个,内容也是我们熟悉的内容。陆地上的街道没有尽头,社会上的浑水没有尽头。陆地上的生活又究竟会是怎样?谁能说,哪里真的能够接纳我们?

在船上演奏了那么多年之后,在慰藉了一个又一个船客之后,当船就要被炸毁了,却只有Max在乎1900的生死,其他人甚至都不知道他的存在。

也是在读了这么多年书之后,考了一场场试之后,当要走向社会,也只有自己的家人在乎自己的未来,对于其他人,我们是不可见的,也像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是一些报告上的凑成某个数字的一个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这是多么相似的场景,也是多么让人失落的场景。那么多年,我们究竟都干了什么,在这条船上生活那么久,意义何在?能想些什么?是如果出生在另一艘船上又会是怎样吗?但是那有什么意义呢?现实只有一个。

我不是1900,我只是一个出生于1990年的中国的人,甚至没有啥天赋,或许我有我的一个小世界,但是陆地上的人完全不在乎。

而现在,我正准备着走下这条船,虽然不了解船下的世界,虽然看不清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电影《被偷走的那五年》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94 字

+ 加入清单

看过一部电影,名字叫《被偷走的那五年》。

男主人公感受到被妻子忽略,以及在与妻子的“竞争中落败,因而开始与别的一些女人保持暧昧关系,期望以此引起妻子的注意。但遗憾的是,他非但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还反而让妻子误以为他是在鬼混,最终两个人办了离婚手续。

当然,电影很长,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这样。

我提及这个情节,是想说这样的故事并不只是发生在电影里,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很多人都曾经这样,企图用小孩子的方式获取成年世界的结果,不出意外的,他们必然会遭遇失败。

不能说,就去做

电影里的人物是因为眼见妻子升迁,以及忙于工作,所以感到内心失衡而开始流连在外。在现实生活中,出轨大多发生在孩子出生或第二个孩子出生以后。

孩子的出生使得夫妻关系亲密度降低,妻子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被孩子占据。此时大部分丈夫都会感到被冷落,有些丈夫甚至会对那个可爱的小家伙产生嫉妒心理,然后又因为那嫉妒而对自己产生不满,进而更深地压抑被冷落的感觉。

由于这些不舒服不满足的感觉无法被表达和接纳,有些人就可能转而向外面去寻求释放,比如开始婚外恋。

当然,无法对伴侣表达的不满意,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性欲不满足,比如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比如小矛盾的累加,比如金钱的分配等等,都能引发夫妻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常被认为“不是什么大事,所以始终没有机会被讨论。然而那些小事引发的不舒服却堆积在心里,久而久之,伴侣之间的亲密感逐渐降低,此时就可能有人以出轨的方式表达不满。

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我的孩子一岁多正在学说话时,从最开始的一个一个字,到两三个字。直至有一天,我让他跟阿姨出去玩,好让我能腾出时间来准备晚饭。结果他背着小书包,站在门口看着我说:“不想去。

这是他第一次用“不开头来说话,却是完整地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当孩子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想法和需要时,他就可以不需要再用哭闹、跺脚等让别人不明所以的方式来表达。语言可以更加精确地表达自己,以及让别人更容易理解自己,所以语言表达本身有着疏泄情绪,感受到自己存在感,增强自尊感以及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功能。在心理学意义上来说,能够用语言进行自我表达,也是人格趋向成熟的标志。

让我们谈谈吧

婚姻智慧的箴言之一是“预防胜于治疗。在婚姻关系里,人们需要常常和伴侣说这句话,要找到所有机会与伴侣谈谈,谈两个人的关系,谈两个人的感悟,谈两个人的生活、工作、想法、需要等等,尤其是要谈论对对方的期待和不满——如果这些东西能够得以用语言来表达(以及给对方调整和改变的机会),人们就不会再需要用行为去表达了。

此外,作为妻子和妈妈,还需要邀请丈夫参与育儿的过程。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夫妻的联盟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增强丈夫作为父亲的力量感和自豪感,填满丈夫的生活和心理空间,消融他那被排除在外的感觉,这是增强家庭凝聚力的很有必要的做法。

如果平时你们并没有常常谈谈,而此时你的伴侣已经在用出轨表达不满了,该怎么办呢?

你尽可以谴责那个出轨者,说他不负责任,道德败坏,是渣子。但这不能改变他已经出轨的事实,并且这样的批评指责,并不能消减他感受到的强烈的被忽略感,反而还能缓解他对自己行为的内疚感,进而引发新一轮的出轨。

“一个巴掌拍不响,伴侣出轨了,不可能只有他一个人的责任,因为关系是两个人的。心理学已经大肆普及的今天,这个观点早就老掉牙了。但是在这里却还有必要再提。因为人们需要反复地用这句话刺痛自己——伴侣出轨了,你感到受到伤害,却还不得不也去看看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够——这真是很痛苦的事。然而只有心里足够痛,成长的动力才足够强。

无论这段婚姻你是否还想要,与伴侣谈一谈都是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梳理自己的内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借由沟通来看清这段关系的全貌,看看你的感觉,看看你的想法。当然我还是要提醒你,沟通时要理性地谈论你们的关系,而不是指责和怨气,所以你需要先处理了自己的情绪之后,再来做这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电影观后感大全满分集锦

全文共 892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天堂的孩子这部电影后脑海中就对何为身处天堂,何为幸福有了新的定义,明白天堂其实并不是遥不可及,而在无意识中自己已身处天堂。

因为家里穷,阿里不慎丢失妹妹的鞋子以后无法直接告诉父母所以只能拜托妹妹瞒着父母穿自己的鞋子上学,在他们穿一双鞋子上学的期间,阿里和妹妹都不让父母知道,正常上学而遇到了很多麻烦。妹妹先是很害羞穿那一双大的,又脏又旧的球鞋,后来又因忙着换鞋给哥哥在奔跑中把那双过大的球鞋掉落在急流的水沟中,幸好被好心人帮忙捞了起来。她每次经过卖鞋的橱窗我都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对鞋子的渴望,这使得在看电影的自己也涌生出一种无力感,仿佛自己就是她,多希望能得到一双新鞋子或者找到旧鞋子也好啊!而哥哥阿里这是接二连三的迟到,差点面临退学叫家长的处境,每天都焦急的等待着妹妹,希望妹妹下课后能快点赶回来和自己换鞋子……

我一直就在为他们纠结担心着看着电影中看到了一丝希望,父亲因为听说别人到城里当园丁而赚到了钱于是他打算带着阿里去碰一下运气,那时我就在想,妹妹的新鞋子有希望了,可是事实终不如人所愿,他们没赚到钱,爸爸反而还受伤了。无奈之下我只好继续祈祷希望奇迹发生,所幸后来“奇迹”终于发生了,不过是阿里自己创造的奇迹,他求老师让他参加跑步比赛并向妹妹承诺一定拿到第三名从而把奖品鞋子送予妹妹,在比赛中阿里拼尽全力,最终得到了第一名,这结果真让人哭笑不得,不过看着阿里那快哭的脸,心里还是一阵失落,我知道他没做到对妹妹的承若,他很难过。

阿里回去了,妹妹看阿里的样子也知道没新鞋子他很生气,而阿里也垂头丧气到的脱鞋并泡在水里,突然奇怪的事发生了,鱼儿都涌向阿里,我想,鱼儿是在安慰阿里吧。影片最后还是没让自己失望,我看到阿里的爸爸已经买了新鞋子给他们兄妹俩,虽然很遗憾看不到阿里他们兄妹俩看到新鞋子的表情,但是也已经足够了。

而自己看完影片以后也在反思,他们所追求的的东西是那么简单,他们所追求的的幸福也那么简单,而我们随时处于他们所追求的幸福中却从不满足,总觉得幸福离自己太遥远,要求总是过高,从而使自己过的很不快乐,其实幸福就在自己身边,简单就是幸福!因为不过于奢求,所以容易获得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对阿凡达电影观后感想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最后也去看了阿凡达,这个片子给人的感官震撼真的不能用语言表达,片子的前半部分完全是在给你展示另一个星球的绚丽风光,和21世纪最新的电影技术。加上3D效果,无论是在荒野上奔跑,还是在苍穹上飞翔,直如身临其境一般,而且是一个新奇的完全不同的世界。

而且我相信看这个电影看到中间的没有几个不眼角闪光的,当生命之树(额。我还真感觉蛮像暗夜精灵的)被人类的机枪导弹扫射倒塌,当人类的推土机推掉一颗颗外星植物,我霎那间想到的这不就是人类对地球现在所做的一切?而电影最后所有潘多拉星球生物联合起来大反攻这难道不影射着地球对人类的报复?也许我想多了吧,这个片子影影射的东西太多,我还得缕缕,环保,宗教,人性等等。

说点不好的吧,片子的结局我是很不满意的。当人类的主舰被干掉,大反派(叫什么我忘了)开着机器人下来和主角大战的时候,我已经没看下去的欲望了,下来完全是一个好莱坞经典的英雄电影套路,詹姆斯卡梅隆耗时十二年的电影最后的结局还是英雄大胜恶魔,主人公拥的美人归,我是很失望。如果结局变成主人公被擒,送回地球,潘多拉星球被毁,最后的镜头是人类又找到一个新的美丽星球发现矿藏,然后荧幕慢慢落下,我感觉效果会好很多,发人深省。像铁达尼那样的悲剧才更加能让人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勇士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1063 字

+ 加入清单

勇士》是一部动作性很强的影片,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不仅仅只为动作而动作,除了紧张激烈、视觉冲击很强的战斗场面,影片还赋予了正确的思想内涵。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长征《勇士》电影观后感一选择这部电影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它描述的是长征故事中的《强渡大渡河》,与考研热点“长征精神”有联系;二是作为一个“青马”学员,电影主题引起了内心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共鸣,我应该去支持它,了解它。为了不辜负看这部电影牺牲的学习时间,我利用午休的时间把中国近代史纲的长征部分看完了,以便更深入电影情节。

这部电影里面有几个主要角色。首先是作为部队主心骨的红四团团长,在关键时刻统一思想,鼓舞人心,率领队友们穿越枪林弹雨的围剿;其次是作为部队智多星的政委,及时准确地做出决策,尽量减少部队损失并完成任务;小红军王冬宇,是最让我感动的,他一心为了战争胜利,最后为了学习到打炮技术,牺牲生命;第四个人物是狙击手廖大强和余振中,他们在任何危险时刻都是做最危险的“断后”工作;第五个人物是从为了钱财成为民党炮兵到愿意投入不给发福利的田生才,第六个是那对因为战争而成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这些人物,出身不同,官职不同,却互相关心,平等对待,因为他们心中都有恨意,因为心中都有理想。他们恨帝国主义侵略了中华大地,恨战争让他们颠沛流离,恨不断有人阻碍祖国统一路线,恨自己不能保护亲人。

带着这股恨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心,为了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他们在崎岖的上路上跑步前进,粮食带也成了他们前进的负担而不得不扔掉,昼夜兼程奔袭240里,这是坚持。

红军利用敌人留下的破船,穿越枪林弹雨的生死关口,强渡大渡河,占领对岸,红四团二十二名突击队员,突破泸定桥天险,知道前途危险,依然不怕牺牲,勇往直前,这是勇敢。

为了部队能够顺利前进,清除伏兵对前进的阻挠,廖大强和余振中每次都担任最危险的“断后”任务,与队伍走散后,坚持前行,按时到达与队伍约定的汇合点,这是信念。

为了战争胜利,王冬宇立志学会打炮技术,以至于在疲惫的时候坚持背着田生才前进,把自己累得永远不能起来,团长为了救小女孩而炸伤了小腿,小女孩的一句“哥哥”,让小红军心里有了亲人的感觉,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子孙。

坚持,勇敢,信念,民族大义,这是红四团的精神,也是长征精神,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如果你没机会重走长征路,没有时间去阅读长征书籍,没有途径去感受长征精神,我建议你去看看《勇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我和我的家乡》观后感

全文共 817 字

+ 加入清单

“流水几湾萦客梦,楼台隔院似闻箫。”我的家乡南通,是一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地方,它是东海之滨的一颗明珠。

在这里,左窗可听海,右窗咏江声;在这里,有优美的景色,迷人的风光;在这里,有灿烂的文化,光辉的历史……

南通的山挺拔俊秀。走进南通,就仿佛走进了一个长长的画卷。抬头远眺,几座山峦相映成趣,正前方的就是大名鼎鼎的狼山。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有景则名。狼山虽然不高,但是一片浓绿,郁郁葱葱。山顶上,屹立着高高的支云塔,为狼山增添了几分神韵,好一派古色古香的景色!周围,剑山、军山、黄泥山、马鞍山比肩而立,仿佛是几位风情万种的仙子。

南通的水温柔细腻。濠河,她是仙女腰间飘逸的流苏,是南通人心中的母亲河。白天,阳光明媚,濠河水面上波光粼粼,好像点缀着繁星。人们驶着龙船,融进了漂荡的水波中。岸边,一座座博物馆讲述着南通的过去与未来。夜幕渐渐地降临了,夕阳提起纱裙离去。远望濠河之上,又多了几架虹桥,沿着河岸,亮起了五彩的夜光灯,彩色的倒影,随着船儿的划动而微漾,多么曼妙的意境!华灯初上,路灯、车灯连成一片。这时候的濠河晚风阵阵,惬意不已,真可谓“城在水中坐,人在画中游”。

南通的物产闻名全国。鲜美的文蛤就诞生于此地,它们被称为“天下第一鲜”,吸引了无数好奇的游客,来品尝这美味的海鲜。泥螺、海虾、带鱼……各种各样的海鲜产品令人们赞不绝口。它们都是南通的招牌特产。

南通的历史灿烂辉煌。这里的文化代代相传,别致的蓝印花布、品种纷繁的哨口风筝、独特的抖空竹……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这些物品有的用来装饰、穿着,有的可以陶冶性情,有的还能锻炼身体。

南通人善良勤劳。从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到优秀的运动员黄旭、陈若琳,他们都是南通的骄傲。南通人淳朴、聪明、智慧,他们在这一方土地上长大,在这儿安居乐业,创下伟绩,世世代代地生活着,幸福的花儿开遍南通!

依山傍水,依江傍海。南通,这就是南通,让人来了就不想走;南通,这就是南通,让人走了就永远把她梦中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电影飞越疯人院观后感篇

全文共 1611 字

+ 加入清单

观看《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给我带来很大的感触和思考,许多隐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不同的想法。我对部分内容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谈论一下酋长的人物形象还有对这部电影的理解。

酋长在麦克墨菲来到这个疯人院前,甚至在麦克墨菲知道之前,他一直都装作聋哑人,其他人也都认为他听不见也不会说话,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个人在那儿默默的生活,几乎不参加任何活动,规规矩矩做一个疯人,按时间安排表做事,没事时拖地、发呆等。其实,很多人肯定都觉得他很没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认为,在疯人院装聋装哑却很好地保护自己,不会和他人起冲突,也不会受惩罚,如果他还比较正常的话,这未免不是一个好方法。

当麦克墨菲来了之后,他试图改变这里的一切,相信酋长可以明白他的意思,帮助他,也以为他俩可以一起逃脱出去。所以,对于他们两人来说,对方都是疯人院里特别的人,特别的朋友。对于酋长,麦克墨菲没有像其他人一样,他不服输于环境,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带篮球,酋长有一丝感动,也在尽力帮助麦克,生活瞬间充满光明,脸上渐渐有了笑容--这是前后的巨大改变。

当比利受侮辱自杀后,麦克和护士长厮打被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当麦克终于回到普通病房时,酋长已像一座大山,充满力量,准备好逃出去,但当他看到麦克已变成这样,非常痛苦,大家还有我可能都以为他会带着麦克一起逃出去,却没想到他用枕头闷死了麦克,用之前麦克原来设想的方法“带着他”砸破窗户,逃离了疯人院。是麦克带给这个印第安人突破束缚的勇气和力量,最后他撼动并举起沉重无比的石台,这是麦克之前的想法并没有实际做到的,酋长完成了他的梦想,确是以死这种方式。让麦克灵魂解脱、让他灵魂自由,也许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也算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酋长原本是疯人院里病得最严重的一个,在最后找到真正的自己,一个摆脱墨菲的自己。

可以说,是麦克给大家带来乐趣和生机,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权力,他改变了大家的观念,变得想要离开疯人院,即使要受到惩罚,即使明知这个不可为却愿意为之,这是麦克的勇气和执着,并感染到疯人院里的每一个人。但正如酋长其中某天晚上说的那样,他的父亲很粗壮,随心所欲,所以每个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变得谁都不认识他;酋长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父亲的经历影响到他,不想和他父亲一样,因此尽管高大粗壮却装聋作哑,以防别人利用他。但是一直到最后,大家除了比利自杀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脱出去,而只有麦克变成白痴,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麦克在一开始表现的很不同,会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无比,不得不说大家对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通过他,获得趣味、开怀甚至逃脱疯人院。

疯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来的而不是受逼迫,他们没有精神失常,只是厌倦了现实生活,来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压力,逃避感情,逃避自己的内心。在疯人院里,每天重复着无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时间久了,他们没有克服自己,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无法改变疯人院的时间表,没有像麦克一样反抗,只是逆来顺受。比利在割腕收到护士长刺激之前,他很开心,可以说在麦克的鼓励下,克服了自己的恐惧,却因为护士长的侮辱割腕自杀。

其实,每个人都有阴霾的一面,有些人明显,而有些人不明显,当环境改变逼迫时,有可能会显现出来,形成反常的行为,造成对自己或他人的伤害。比如,之前出现的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经事先预谋,在3月31日将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到寝室,注入饮水机槽,最终致黄某死亡,4月1日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送医救治无效于4月16日去世。仅仅因如此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错误。他家境平寒,平时好强,其实很优秀,没有必要因为嫉妒黄某读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杀念。任何一个在其他人看来不正常的行为,因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发起情绪时,容易引起一个人的行为偏激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电影活着观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老师给我们放了一个名叫《活着》的电影,随即我就猜到我们必定要写影评或观后感了。话说,大学没有白看的电影。不过感到庆幸的是,老师让我们写的是观后感。山川说,真正的影评人是不会带着感情去看电影的,也就是用俯视的角度去看一部电影。去把握一部电影,就要用有如刀子般锐利的眼光去剖析和解释。这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观众可不就是有点难了,而是非常难。

“活着”,一看这电影名字我们也许会猜想,这影片究竟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毕竟影名它给我们陈显的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究竟是活着,还是死去。

《活着》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名叫福贵的悲惨命运。影片背景是从内战到解放战争再到大跃进最后到文革,在这几个叫转的时期,福贵经历了命运加之在他身上的磨难和对他残忍的捉弄。尽管他的人生经历了如此多的波折,最悲的就是他那两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可是这些磨难都没有把他击垮,他依然坚强的活着。

其实福贵的命运也就是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一个缩影,无论是兵荒马乱还是政局动荡,老百姓无论是顽强斗争还是苟且偷生,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能好好的活着。是的,就算再卑微的活着,只要活着,那就比什么都好。富贵的一生虽然悲惨,我们看到这样的结局也定会表示震撼,表示惋惜。但是影片的结尾福贵依然是笑着的,因为他知道,只有活着才能看到生活的希望。只要自己还活着,就能有机会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影片中的福贵在开始时是一个典型的富家纨绔子弟,他也像一些典型的富家公子哥一样喜爱赌博。他因为祖上留下的财富可以挥霍,每天就以赌场为家。他的妻子用他们的孩子劝说了他多次,但他没有一次听进去了,还是依然嗜赌。俗话说:坐吃空山,坐等其成,到头来换来的只会是一无所有。最后,福贵终究是把家产都输光了。从此,他走上了命运给他安排的轨道。加之后来发生的种种波折,使福贵变成了一个全心为家庭而奋斗的男人,也让他慢慢懂得了幸福的真谛。

不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候呢?但无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非常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只要活着就是幸福的。

福贵经历了由富贵到贫穷,从悲痛到欢喜再到悲痛……命运的苦水侵蚀着他的一生。个中心酸,各种悲痛,我想只有福贵自己的体会才更透彻。一群人的死去到最后却是一个人的留守。我们也许不会很清楚福贵活的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但经历了这么多次蜕变的福贵,也许活着,就算卑微,也一样是幸福的。

生活本身就不会都是尽如人意的,他就像是一条路,不会总是平坦而笔直的。但是,只要付出努力,只要拥有信心,希望就会在前方出现。活着不仅仅是一种证明,它更是一种历练。只要我们有勇气,有毅力,有信心去面对和克服命运给你插之下来的种种困难、挫折与不幸,就会体会到幸福的甜蜜,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