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国演义读后感6篇【精选19篇】

浏览

5050

作文

370

《三国演义》读后感体会感想1000字

全文共 1018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记叙了从黄巾之乱到建立汉朝这一漫长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历史为题材的小说佳作。对人物描写是非常成功的。如对刘备的描写体现在“仁义”二字上。刘备兵败后,带着百姓一起逃难,众将劝刘备弃民逃难而刘备去却说:“你等欲陷我于不仁不义乎?”而对另一主人公曹操,作者则用奸雄二字来描写。曹操虽有远大的志向和聪明的头脑,但为了实行自己的霸业,不惜杀害忠良无数,还狂妄地高呼:“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人物描写观点鲜明。

读了这本书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无论是黄巾之乱,诸侯相争,还是三国鼎立每次受苦受难最多的总是无辜的百姓。刘备尽管挂着“仁义”的牌子,但在逃难时曹兵追上无辜的百姓,尽情的屠杀,血流成河。苦果还是百姓尝。董卓迁都时火烧洛阳城三天三夜,还把居民迁往长安,一路上累死,病死的群众无数,洛阳城上火光冲天号哭不止。

当我再读原著《三国演义》,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饱含人生哲理,有着非凡意义的鸿篇巨作。对里面的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如我最崇拜的诸葛亮,从火烧新野,骂死王朗、空城计、妙锦斩魏延中显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并非神仙,如他让马谡去守街亭,导致丢失了街亭、柳列城两个军事重镇,一出祁山失败,自己也被降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尚且如此,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苛求别人和自己不犯错误,不应该因为别人的一点过失而横加指责,也不应该因为自己的一次考试的失利而灰心气馁,更不应该为自己取得的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人无完人,我们身上也一定存在着需要充实改进的地方。而我喜爱的三国猛将张飞,长坡桥单骑救主,智夺瓦口,义释严颜,可谓功不可没,只可惜关羽一死,便失去理智,不务正业,无故鞭打士兵,导致自己被手下两名小将刺杀,还陪上了黄忠、刘备和蜀国七十五万大军的性命,使蜀国状况一落千丈。相反,魏国名将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辱骂置之不理,态度乐观,使一代奇才诸葛亮无计可使,以病死五丈原为告终。可见当遇见悲伤、痛苦、气愤的事情时,应该理智地控制情绪,用乐观的态度去战胜它,如果意气用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三国演义》读后感小学作文200字

全文共 272 字

+ 加入清单

读了三国演义中诸侯联盟讨董卓一段。我对这篇小说里的人物性格有一定的了解,此文中的主人公董卓是一个心狠手辣,背信弃义的人,他废了少帝自己另立陈留王。

另一个主人公就是曹操,这个人有勇有谋,能够见机行事。我喜欢的是曹操,也很佩服他。他想为民除害杀掉董卓,便暗藏宝刀进蕫府与董卓交谈,谈话中曹操说他的马不快,董卓便让吕布挑一匹快马送与曹操。董卓觉得疲惫,便面朝墙睡着了,曹操见机会来了,急忙拔出宝刀欲杀董卓,这时吕布恰好回来,曹操急中生智,双手捧刃跪下献刀。然后借口离开策马而逃。如果换了别人,非但杀不了董卓,就连小命也搭上了。

曹操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妈妈给我买了《三国演义》这本书,我看了几页,立刻被吸引了,废寝忘食看了起来,看完后,感受很深。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主要讲的是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分成了三个阵营:魏、蜀、吴,曹操、刘备和孙权当上了营主,指挥大将争夺地盆,经过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三番两次的大战,最后魏国过五关斩六将,赢得了胜利。

在这本书里,诸葛亮足智多谋,每当蜀国出现困难,都是他尽力出面去解决,非常厉害;张飞虽然喝完酒就会大发雷霆,破口大骂,但功夫非常了得;吕布是当时武功最强的,连刘备、关羽、张飞三个联手都打不过他,射箭技术更牛,150米外的东西都能射中,但他有勇无谋,不会动脑筋,最后被曹操杀掉了。

我最喜欢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关羽,他是我的榜样。关羽的武器是锐利的青龙偃月刀,长1米多,重82斤!他穿着浅绿色的战袍,骑着一匹叫“千里”的赤兔马,一口气就能跑好几公里呢!而且他非常勇敢,对刘备也很忠诚,刘备一有危险,他能马上去保护他。

这些人,他们的性格都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能为自己的阵营而战,胜利后都不需要奖励。

《三国演义》真的很好看,大家都快去看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三国演义读后感初一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由明代作家罗贯中编写而成。《三国演义》闻名遐迩、妇孺皆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价之宝。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分别代表了三种优良品格:仁义、忠诚、勇猛。相比之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就显得比较阴险狡诈,而“史上最强军师”诸葛亮则是智慧的代表,《草船借箭》一文记述了诸葛亮用计谋筹得了周瑜故意为难他而让他在三天之内弄到的十万多支箭。作者罗贯中通过一系列事件将书中的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三国演义》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还给人许多有益的启示。吕布因为见利忘义,先是认董卓为父,又被王允的美人计诱惑认王允为义父,被后人成为三姓家奴,后来被曹操抓住,这位“识货”的丞相十分欣赏吕布的武艺,但是因为吕布是出了名的见利忘义,怕他反过来被人利用来谋害自己,就将吕布杀了。如果当初吕布忠诚一点,该跟谁姓就跟谁姓,该做谁的手下就做谁的手下,还会落得这番下场吗?

关羽就是和吕布完全相反的人物了。关羽早先被曹操留住,给他好吃好喝好衣好住。千方百计想让他改变主意为自己所用,但关羽却不领情。曹操赤壁战败败走华容道的时候,关羽于心不忍,还是把曹操给放了。本来诸葛亮是让关羽趁曹操实力大减的时候去捉拿他的,并立下了军令状,如果心软放了曹操就会脑袋搬家。最后若不是蜀国满朝文武求情,说不定关羽就被处置了。

刘备是个仁义的英雄,好几次他在逃难路上带着各种老弱病残的老百姓赶路,老百姓哪有训练有素的军队走得快呀,所以刘备他们不得不走走停停,众将都劝刘备丢下老百姓自己赶路,刘备哪肯丢下老百姓一走了之?刘备还把曹操说过的话反过来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也不叫我负天下人!

这样一部把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文学功底深厚,又给人有益的启发的作者,能不是一篇传世佳作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本

全文共 596 字

+ 加入清单

通过百度我知道了《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这本书里塑造了好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有重情重义的关羽;有__诈狡猾的曹操;还有求贤若渴的刘备。其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诸葛亮了。他不但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而且还料事如神,有胆有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的‘’空城计‘’真让人拍案叫绝。当我读到”司马懿来到城下,见孔明独坐城楼,焚香操琴,他知道孔明生平谨慎,怕中计,便领兵自退“时,我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我真佩服诸葛亮啊!

三国演义这本书里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场面描写的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让人心惊胆战,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在这本书里,我不但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大意失荆州”,“七擒孟获”等,还学会了很多知识,如成语“过五关斩六将”,“身在曹营心在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有一些歇后语,“刘备借荆州——借无回头”,“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还有一些计策,如美人计,反间计,连环计等。这本书真是太精彩了,有空我一定要仔细地再读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就被这本书里的情节所吸引。里面的人物性格鲜明,特点迥异。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过于周瑜了。

周瑜虽然很聪明,他的智商也并不比诸葛亮低,但是,他的妒忌心很强,这,才酿成了大祸。在《草船借箭》中,他千方百计地阻挠诸葛亮,在背地里不让诸葛亮成功借到十万支箭,可后来,诸葛亮凭靠他的聪明才智、神机妙算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心生妒忌,可正是因为他的妒忌心,原本一个聪明的人,最后却并没有什么成就。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这样妒忌心强的人,别人的成就比他好,他就对那个人产生了妒忌心,把精力都放在应该如何拉下比他强的那个人身上了,可最后却一事无成。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她们原本是一对很要好的闺蜜,一个叫高独美,另一个叫林道慧,高独美的成绩很好,比他们班第二名的成绩还遥遥领先;而林道慧的成绩却总是在最后几名徘徊,她们总是在上课时讲一些有趣的事情。新学期的第一天,她们班新转了一位语文老师,在第一节语文课上,语文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作文,自由发挥,主题不限。没过多久,同学们都写好了,交给了老师,老师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高独美那带着文艺范的漂亮字体和生动的内容,语文老师满意地点了点头,面带温和地让高独美走带讲台上去读她的作文。她读得娓娓动听,同学们也都侧耳倾听。而语文老师改的下一本是林道慧的,老师一看到林道慧那歪歪扭扭的字,就把她叫了过去,厉声呵斥道:“你的字怎么这么差!你跟人家高独美比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啊!好好跟她学着点!看看人家的字!”林道慧听了,心里很不舒服,总觉得高独美是故意把字写得好些,夺得语文老师的欢心。就这样,她开始慢慢地对高独美产生了妒忌心……高独美也感受到了林道慧和她的疏远,几次想和好,可林道慧都会误解为她是在拉拢关系,她的妒忌心也就更重了,整天想着她该怎么把高独美的成绩拉下来,让高独美出丑,而让自己“华丽丽地绽放”。最后,高独美成为了一个大公司的总经理,而林道慧呢,她却一事无成……

显而易见,妒忌心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与其妒忌别人,还不如把妒忌转为崇拜,好好想那个人学习,说不定自己可以超越那个人!(指导老师施巧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三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全文共 737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四大名著各有着令人赞不绝口的特色;各有着吸引人的魅力;各有着使“大脑”受益匪浅的知识,但我还是着迷于那风靡中小学生的《三国演义》!读起它来会感到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这本书分别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将近一百年蜀汉、曹魏、东吴三国争夺天下的历史风云。它不仅纪录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还反映了三国社会间互相矛盾引起战争的严重,概括了三国期间的历史巨变,三国时期。虽然民不聊生,却趣事连连;虽然连年战乱,却英雄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咤叱战场风云的各种英雄人物!有赵云、刘备、姜维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那足智多谋的卧龙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的作为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数他草船借箭了——话说那次周瑜计划的“蒋干盗书”事件看起来似乎天衣无缝,但还是被诸葛亮的法眼给识破了,所以周瑜一直怀恨在心,就想方设法要把他除掉。

直到有一天,周瑜把诸葛亮找来,要他为即将逼近的水军大战造出十万支箭,必须十天之内造完。诸葛亮却主动请缨”:水军大战已成燃眉之急,十天之时太多,这样吧,三天之内造完,不然以军令处置!“要说三天造完十万支弓箭,可是比登天还要难上加难呢!诸葛亮定是胸有成竹,可诸葛亮前两天竟毫无作为。直到第三天,他只向鲁肃要了二十艘木船,上面扎满了稻草人。待到午时,江上竟云雾缭绕,只听诸葛亮乘着船,来到曹营擂起了战鼓。曹军以为是敌军来犯,但却因为有雾看不见,只好往江上纷纷射箭,结果都射到了稻草人身上…………诸葛亮满载而归!他用自己过人的才智化险为夷,让周瑜刮目相看!怎么样?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真让人震惊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树立的远大志向与他那机智过人的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暑假《三国演义》优秀读后感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来,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了十万支箭,曹操知道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了。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后来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了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了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了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助他;算到了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了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可以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初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0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天下在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了《三国演义》后,我才真正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着重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背景,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集团。反映出人民在动乱时的痛苦和灾难,以及它们反对魔鬼训练的似的战争,追求和平统一的愿望。

人称诸葛亮“智绝”,曹操为“奸绝”,关羽为“义绝”,合称“三绝”。诸葛亮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而且死心塌地辅助刘备;曹操是一位奸雄,它的生活信条“宁我负天下人,不要天下人负我”是一个政治野心、阴谋家;关羽既“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不为金钱所迷惑,并且傲上而不忍下,期强而不凌弱,放曹操走华容道后,后人曰:曹操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真是值得我深思!

刘备仁民爱物,礼贤下士;张飞心直口快,勇猛鲁莽;赵云英雄非凡、坚韧忠心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刘备很冷静,遇事请教孔明,所以说自己是汉左将军、宜读成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张做事很快,可是又瞧不起诸葛亮,说他是村夫而已,在请孔明出山前,张还说孔明不来就用一条麻绳把他捆回来;赵去英勇善战,一次还单骑勇救主!这些人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学习。

看了《三国演义》,使我更加佩服小说里那些英雄好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经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627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四大名著中人物最多的小说。那首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次听到或看到,都让我心潮澎湃。

三国时期是一个英雄云集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诞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每个人物都独具特点,各领风骚。在这诸多英雄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关羽。温酒斩华雄,显示了关羽的勇猛;千里走单骑,显示了关羽的忠心;单刀赴会,显示了关羽的勇敢;下棋刮骨疗毒,显示了关羽的坚毅;华容道义释曹操,显示了关羽的仁义。关羽的这些品德,都是值得我好好学习的。在学习,生活中,我要像关羽一样面对困难,勇往直前;遇到挫折,毫不退缩;碰到失败,毫不气馁。还有一个人物也是我的偶像,那就是诸葛亮。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身高八尺,羽扇纶巾,才智过人。许多精彩的故事,都发生在他身上。刘备没碰到诸葛亮之前,一直东奔西走,寄人篱下。自从诸葛亮出山助他之后,他就咸鱼翻身,有了自己的地盘。而且这地盘还越做越大,在曹操占尽天时,孙权占尽地利之后,依靠人和与其他两人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可见诸葛亮的厉害。

曾经多少次我在梦里穿越到了三国,我梦见和关羽谈笑风生,和张风大口喝酒,与诸葛亮学习谋略,与曹操吟诗作赋。在梦里,我时而是将军,时而是谋士,时而是文人,与三国英雄们一起对酒当歌,仰天长啸,醉卧沙扬,开怀大笑。每次梦醒十分,我总是不能在梦里多待一会儿而忧伤。

三国演义,每次翻起你都让我意犹未尽,回味无穷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暑假《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读了旷世奇书《三国演义》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先说被称为“义绝”的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里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他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此人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算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以上两人也给了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三国演义》学生读后感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作者是罗贯中,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他的代表作,便是这本让人读的津津有味的《三国演义》了。

三国演义主要讲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主要内容是:周瑜听闻诸葛亮早已知晓他借蒋干除去蔡瑁,张允的事,更觉得应除去诸葛亮。于是他让诸葛亮在10天内造好10万支箭。诸葛亮听了,说:"军区紧急,10天造好想必会误了大事,只要3天便可。”并立下军令状,造不好甘愿受罚。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草船,600多名军士和若干草人,直到第3天五更才趁着漫天大雾,和鲁肃向曹营出发。曹操见漫天大雾,担心出兵会失利,于是命手下朝船放箭。此时诸葛亮正和心惊胆战的鲁肃喝酒。船的一边箭满了,他又把船掉转方向收箭。直到所有草人都密密麻麻的插满箭,他才令船急回,并让士兵大喊:“谢谢丞相箭!”后来鲁肃一五一十的把借箭经过告诉给了周瑜,周瑜知道后,自叹不如!

这个故事让我知道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凭一己之力就借到了十万支箭,还挫败了周瑜的阴谋,实在是令人赞叹不已。

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著名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桃园三结义、关羽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等,这些故事都描写了书中人物的英勇无畏、机智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终于看完《三国演义》这本书了!

也许大家不明白,我已经了解了《三国演义》几乎到了彻底的境界了,为什么又要再看这本是呢?我告诉你们吧!

他又加了一个前提:古文版。这可与现在是截然不同的。这一天,我约爸爸到书城买书,爸爸爽快的答应了。到了书城,我一个径直就跑道“四大名著”所居的位子,捧着一本《三国演义》就埋头看了起来,爸爸见我又看《三国演义》,问道:“你这个看了几便了,还要看啊?”我不紧不慢地说:“看!

你看封面!

它是古文版的,我要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知道吗?”爸爸无可奈何,就只好付了钱走,我兴奋不已,回到家,我捧着这本书就跑到书房,继续接着往下看。我看得聚精会神,等看完后了才了解到,古文比我们的现代文复杂得多,古代时期的罗贯中以他的崇高学问才写出了这本《三国演义》。我又感受到,起初,当你想了解古文书时,必须先看现代文,再看古文,这样就晓得古文时的哪些词词是与我们现代文意义相同,这样写古文就容易得多了。总而言之,我已经领悟到古文中的奥妙了。按我说的去做,再去写一篇文章,那时你会因你乐此不疲的心情兴奋起来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给我增添了快乐,还教会了我写古文的方法,这次收获可不少呢!

我相信,只要我努力完成,就肯定会有收获的。从这件事中我更加热爱四大名著了。它们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星,永远的升在我的小学生涯的星空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三国演义》小学生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湷上,惯看秋月春风。”翻开《三国演义》,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首词,尤其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句,是我对整体《三国演义》的印象。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用豪放又细致的笔法,详细叙述了三国时期魏、蜀、吴这几个国家之间发生的战争,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其中就有忠勇双全的关羽,忠厚老实、胸怀大志、礼贤下士的刘备。生性多疑、老奸巨滑的曹操。心胸狭小、智武双全的周瑜,还有运筹帷幄、神机妙算的诸葛孔明先生。这本《三国演义》是一百多年的历史风云,它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三国演义》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诸葛亮导演“空城计”这一段。那是《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诸葛亮设计的每一场战局,结局都是胜,打的曹军落花流水,有人说他凭的是脑子和智慧,有人说他靠的是勇气,可是我觉得诸葛亮老先生能够赢得了奸诈多疑的曹操,是因为他智勇双全。如果他没有智慧,那么多场著名的战例: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是从何而来?如果他没有勇气,为何能够独自一人坐在城楼上弹琴吟曲,在曹军随时随地会来的危险境况下,波澜不惊?

一个人,不仅要有头脑,有计谋,还要有面对困境处变不惊的勇气,才是真正的真英雄,而诸葛亮先生,就是这样的真英雄。

读《三国演义》教会了我很多,做人要像刘备那样胸怀大志,像诸葛亮先生那样智勇双全,《三国演义》让我受益匪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三国演义读后感与人物赏析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最能突出曹操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他的部下不能错。他因为自己的多疑而杀了吕伯奢一家其他几口人,在吕伯奢回来的途中竟然又狠心将他给残酷杀害了--他是多么的残暴啊!因此陈宫才会理他而去--就是因为他的生性多疑,残忍恶毒,使陈宫对曹操的看法完全变了,本来把他当做有伟大志向的人,现在又当做一个杀害亲人的小人。

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孟德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

他的野心亦能体现在他的生性残忍,为报父仇,攻城屠杀百姓数万,无辜的残骸把汜水都堵的水泄不通。这与之前的叛军之首董卓有什么区别呢,不过就是一个是非正义的,一个是假正义罢了。

可是他的雄才大略依然为我们至尽传诵。曹操是中国百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臣,但是我认为对他最好的评价是奸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曹操有统一北方的历史功绩,这是无法泯灭的历史事实。在北方统一的战争中,曹操发挥了杰出的才干,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既是一个军事家,也是一个诗人,在短歌行中曹操就发挥出了他的才华,这样的诗句不是一般文人所能达到的文学意境。

曹操虽然聪明但是在赤壁之战中他败的是惨不忍睹,几乎是全军覆没,然后他仓皇逃命最后也好不容易才捡回了一条小命,和他一起活下的手下也所剩无几。这正是因为他的轻敌,因为他的自傲使他输掉了战争,这是他输得最惨的一次。他虽然骄傲但也愿改,在赤壁之战后几年没有再次鲁莽的打仗。

曹操是个爱才的人,但他也嫉才。杨修之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曹操嫉妒杨修的才华,就把他给杀害了。曹操为了自己的权力‘挟天子令诸侯’而屠杀了许多文臣武将。孔融、崔炎等对曹操有极大贡献的手下也尽死其手。曹操就是这么一个恶毒的人,对自己的手下也毫不手软,该杀的杀,该罚的罚。

曹操既是一个英雄,但也是一个奸臣,但到底他的功大于害,还是害大于功,那就只能由我们自己去理解了。但我认为不管曹操是奸是雄,他都是三国中的一个最厉害的人物之一,他会一直被我们给流传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三国演义》读后感小学优秀作文400字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历史上的魏、蜀、吴,世纪东汉朝后割据而成的三足鼎立的国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西晋陈寿所著的史书《三国志》是三国故事的最早源头,罗贯中在写作《三国演义》时,对三国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既有选择又有文学加工,人物丰满、传神、情节曲折、生动,读来引人入胜。

厚厚的一本《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火烧新野、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草船借箭等是其中著名的故事,读了这几篇后,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已经在我脑海中鲜活起来,特别是诸葛亮,他聪明过人,足智多谋,对敌人了如指掌,总想到万全之策,又精通天文,利用大雾,向曹操“借”了一船又一船的箭。这样的旷世奇才,一直为后人所纪念,并津津乐道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曹操,《三国演义》里基本把他塑造为一个奸雄的形象,这与历史事实是不相符的。实际上,曹操是个有抱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留下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等著名诗句,显示了一个王者的霸气!所以,历史小说不能完全当做历史来看,是需要我们认真分辨的。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一个篇章,刘备为了请出诸葛亮先生做自己的军师,三次登门拜访,头两次不语,第三次再去时正逢诸葛亮在睡觉,大雪纷飞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在院子里静静等候,待他睡醒才出声打扰,终于感动了这位有卧龙之称的诸葛亮。从此,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起一番大业。三顾茅庐由此传为佳话,后人用它比喻真心实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能之人。

看起来刘备本人似乎并没有多大本事,但他却受到大家的尊重,成为了老大,不是没有道理的,除了善良,忠厚,胸怀宽广,他更懂得识人用人,为了得到人才,不惜放低身段。试想一下,如果他也像诸葛亮一样恃才傲物,别说三顾茅庐,恐怕一顾也做不到

,那也就不可能实现他心中的理想了。

不由想到,做人要么得有诸葛亮那样的本事,可以坐等发光;要么就向刘备学习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天生具备领导者的能力,那就让我们找到各自的位置。

有一份热发一份热,重要的是我们认真地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三国演义》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这本鸿篇巨著,我在学习之余用了两个多月才读完,但是收益匪浅,不但了解了历史,收获了乐趣,还领悟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三国演义》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魏、蜀、吴三分天下,最终三国归晋的历史,在这一个世纪的乱世中,英雄豪杰辈出,发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著名典故。之所以称此书为小说,而不是“通史”,是因为书中把许多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进行了修改和艺术加工,蕴含了作者的感情,体现了人物的鲜明特点,读来更吸引人心。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他在写作方面的整体把握能力特别值得我学习。他一方面把宏大的历史故事写得波澜壮阔,另一方面又把人物的外表、语言等细节描写得丝丝入扣,体现出不同人物的个性特点,让这些历史人物跃然于纸上,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经典形象,如关羽的忠义、张飞的暴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刘备的仁义等。在细节之外,如果有仔细对比三国历史,相信大家都会感受到作者罗贯中所秉持的两个观点,一是反对农民起义,他认为黄巾军起义就是暴民乱世;二是他明显偏爱“汉室正统”刘备和他建立的蜀国。因此,我发现罗贯中是一个比较注重忠君和仁义的人,痛恨那些奸臣或是造反的人,相比《水浒》的作者施耐庵,对农民起义的观点完全不同。这就所谓“作品一定蕴含着作者的某些观点和情感”吧!

通读全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孔明三气诸葛亮”这段故事了。诸葛亮三次斗智都打败了周瑜,周瑜因为自己的“小鸡肚肠”,竟然被活活气死。在佩服诸葛亮智慧的同时,我真替周瑜感到惋惜,如果他能够大度一点,也不会落得如此结局,从而浪费了自己的大好才华。从“关羽败走麦城源于自己的骄傲”;“张飞死于部下之手源于自己的暴烈脾气”;“刘备为报兄弟之仇被火烧连营、死于白帝城也是源于自己的仁义”,由此我体会到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决定了他的命运或是前程。

两年前,我是通过收听评书初次接触《三国演义》,回忆起来当时只是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只记得爸爸说,《三国演义》是一本值得读一辈子的书,不同的人生阶段读这本书会有不同的领悟。我想的确如此,刚接触这个故事时,只是被情节吸引,第二次读此书,我就有了不一样的领悟。历史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好的一个借鉴,因此我们要通过历史看透现在这个社会,取古人之长,补己之短,或者以古人的教训来告诫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演义》是世界文学的典藏,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这不仅因为它的语言雅俗共赏,环环紧扣,层层推近,更因为它把每个人都刻画地栩栩如生,每个人性格各异,个性鲜明。它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他足智多谋,刚出山就用三把火把曹操烧得狼狈不堪。他忠心耿耿,为重复汉室劳心劳累,鞠躬尽瘁,最后累死了。他博学多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是世间不可多得的奇才。

可是,在曹操败走华容道的时候,诸葛亮偏偏派了一个曹操对他有恩的关羽去截曹操,结果就是让关羽为报恩放走了曹操。诸葛亮在整个《三国演义》中可以说是算遗策,明知道关羽重义重情,怎么会这么用人呢?如果你以为是诸葛亮用错了人,就大错特错了!

正是因为诸葛亮知道关羽一定会放走曹操,才故意安排关羽去守华容道的。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对诸侯有制约作用,曹操如果死了,各路诸侯没人了制约,谁都不服谁,谁都压不住谁,到时候就出现你打我,我打他,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天下百姓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最痛苦的就是平民百姓。诸葛亮是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不光考试眼前利益,还要为天下苍生考虑,那时候根本不能致曹操于死地,所以故意派了关羽去守华容道,让关羽报了这份恩情,从此以后再无瓜葛。

我当时读到这里,还觉得诸葛亮这次安排真可惜,就这么失去了杀死曹操的机会,要是换别人去,一定把曹操除掉了,哪里还用后面那么麻烦去对付曹操。可是看过名家分析才明白,原来事情不是么简单,我们做事情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让看清后果,不要为一点复利益而导致更大的祸事,做事要多动动脑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三国演义》读后感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文明国度,华夏子孙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胜景与巨作。辉煌灿烂的敦煌壁画,巧压天工的苏洲园林;凝聚着人类高度智慧的古长长城使我们流连忘返;然而这只是美丽的大中国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学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国演义是我最钟爱的一朵。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明代四川人杨慎的词作,清人毛宗岗将它加进小说《三国演义》,作为卷头词。电视剧《三国演义》又以此作为片头曲的歌词,使之家喻户晓。

刚开始读《三国演义》时,只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三个国家的兴衰历。小说以魏、蜀、吴三国斗争为中心,曹、刘矛盾为主线,出色描绘了三国时期大规模的政治、军事斗争,勾画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时代风云,寄托着希望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理想。再一次细致地阅读《三国演义》,进一步了解人物和情景。

通过这本书,很多人认为曹操是奸诈之人,但我却不以为然。这或许有点作者的情感,也或许是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华的人,他爱惜人才,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几十年的征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面积土地,使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是他使晋国成为三国中最强盛的国家,为后来晋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很多人也对曹操的我“宁教天下人负,勿让天下人负我”这句慷慨激昂的话心存厌恶。但拿破仑不是有一句“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进的动力。他很重视人才,对人才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自古以来的君王都是靠贤臣帮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难觅,所以曹操“唯才是举”不考虑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他也不在乎。经过一番努力,曹操身边的谋臣不胜枚举,曾经得罪过他的,他也不计前嫌。

还有曹操的乐观、豁达,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战败后,他并没有愁眉苦脸,而是笑着说“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并没因此一蹶不振。我们也学过他的好几首诗,我都很喜欢。

再说另外一个人,此人身长八尺,头戴纶巾,面如冠玉,手执鹅毛羽扇,被刘备“三顾茅庐”请下山之人——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但刘备死后,为了辅佐扶不起的阿斗——刘袢,他因过度劳累而死。

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担惊受怕的时候,人们似乎忽略了空城计里的细节。在城墙上,木案上清烟萦绕,香烛静静的燃着,轻轻摇羽扇显得自信从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虚汗的脸,额头的隐隐汗珠,城门口挥舞着扫帚军士的荒乱,他司马懿也没注意到,如果换作曹操,诸葛亮这次就难光一劫。

因为诸葛亮帮助刘备横插一手,中原大地才会征战多年,民不聊生,他们可否顾及百姓感受,最后也落了个不好的下场。如果他帮助有实力的一方统一天下,那就会国泰民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范本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书内容主要讲的是魏、蜀、吴三国争纷的故事,它叙述了从汉灵帝中平年黄巾起义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止,描写了近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在书中,我知道有像诸葛亮一样足智多谋的人,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也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儿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要算是诸葛亮了,他通天文,知地理,不管别人有什么计谋都瞒不了他,他能利用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来完成用兵之计,而且,他还是一个大度惜才的人,曾经七次生擒孟获,而每次都因孟获不服而放走他,直到第七次才使孟获心服口服,最终投靠了诸葛亮。

在书中,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嫉妒,心怀诡异,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的兵器是箭,在当时没有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弓箭,如果不完成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之箭,出色的完成任务。

读完《三国演义》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也应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卫国家,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