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热门20篇】

浏览

3156

作文

856

名字来历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你们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不知道吧!我叫谭晓姗,你们想知道我的名字来历吗?哈哈……那我就告诉你吧!

因为我爷爷、爸爸姓谭,所以我们随爸爸姓,我们三姐妹中两个姐姐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晓”字,两个姐姐分别叫:谭晓艺、谭晓轩。所以呢我的名字也有这个“晓,”“姗”字呢是因为我在三姐妹当中最小,排行第三,所以妈妈给我用了一个姗,其实我知道这个“姗”还有一个成语就是“姗姗来迟”,可能爸妈盼了很久才盼来我这个小调皮吧。我名字的来历就这么简单,你们觉得有趣吗?

妈妈总是喜欢叫我们三姐妹“大爷”、“二爷”、“三爷”。我们三姐妹放学一回来就要跟妈妈报道:“妈妈我回来了。”要是我没回家的话,妈妈就会说:“咦?谁谁,那‘三爷’还没有回来呀?”

那你的名字是不是和我一样,有着有趣的故事呢?大家快来说一下自己名字的来历吧!一定也很有趣吧!我很想知道哦大家也都想知道呢!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清明节来历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刚过了清明节,那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的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这一天就被命名为清明节。

这就是清明节的传说,一个悲惨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圣诞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世纪初,月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年月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月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月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

月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月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月日到第二年的月日定为圣诞节节期,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月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月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月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月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於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圣诞节便是於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年夜饭的来历最新

全文共 3982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年夜饭子女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关于年夜饭的传说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原来吃年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开着大门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间疾苦,于是派铁拐李在此时下凡查看。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饭,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关神仙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比别人都奸,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

吃年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了,连年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这下,这户人家便发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谁知道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知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关东年夜饭:保留古风俗汉满互影响

我国知名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祖,放鞭炮,吃饺子等。但由于近年来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了,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和温情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重庆土家年夜饭:“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岁酒”和“德固”占据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着自己传统的食品和特色。

朝鲜族的年夜饭丰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二种。

春节前夕,记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各乡村看到,很多朝鲜族村民都在酿造“岁酒”。朝鲜族在年夜饭有喝“岁酒”的习俗。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

“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在年三十那天,朝鲜族妇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大多数家庭从一大早就开始做打糕。尽管现在有卖做打糕的机器,但他们还是喜欢用打糕槌自己动手做,因为感觉味道还是不一样。

除夕夜一家都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是非常幸福的时刻,全家都会守岁通宵达旦。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圣诞老人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圣诞节当然少不了圣诞老人,根据圣经记载,书中并没有提起这一号人物。到底他是如何成为圣诞的主角之一呢?

相传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兰巴里地方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女,送她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

到了一八二二年,由荷兰传教士把这位伟大慈善家的故事传到美国,装扮圣诞老人渐渐地流行于世界各国。根据调查,以上故事还有下文;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晾在壁炉上的一只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便传到至今。

在平安夜里,孩子总会把一双双色彩缤纷的袜子挂在床头,然后在袜子旁边放杯热牛奶让圣诞老人喝,以让劳苦功高的圣诞老人解渴,并送份大礼给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除夕的来历作文200字

全文共 268 字

+ 加入清单

过年了,爸爸带我和妈妈到奶奶家过年春节的来历200字作文4篇春节的.来历200字作文4篇。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奶奶给我讲了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居住在海底,经常吃村子里的人,因此,村子里人都非常害怕“年”。有一天,村子里的人说:“今天是‘年’出来的日子。”于是,村长请来一位高僧,来打败“年”。

晚上,“年”果然来了,但今天村子里却截然不同。原来,人们都把门窗关紧,把牛羊拴牢,每家都在吃“年夜饭”。这时高僧穿着一件红衣服,拿着鞭炮走向“年”,“年”马上逃走了,并再也不敢来了。这次回奶奶家,我又学到了一个新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立夏的来历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平静书斋(公元前239年)就已经确立了,预示着季节的转换,为一年四季之夏季开始的日子。

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的“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 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进入了五 月,很多地方槐花也正开。立夏时节,万物繁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1951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今晚的月亮真圆,玉盘般的皓月当空照,静静地泻满一地清辉,一切都显得那么飘渺和美好。

在傍晚,下了一场雨,是整个大地变得清爽起来,到处都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树叶上的水往下滴落,发出一声声清脆的声音“滴答”“滴答”,仿佛是那一场雨的余韵。

我和谢文静与好了再东亿百货门口见,并买了荧光棒。我们回家拿了灯笼在下面玩,提着灯笼在小巷了转来转去,感觉自己好像古代那时报时间的人。接着,我妈来了,她提议我们去金河湾。在路上,我和谢文静偷懒,把灯笼交给了妈妈提,自己却在一边说笑。妈妈说,有些灯笼用电池,比用蜡烛的贵很多。我才不管多少钱呢,灯笼只要好玩就行,用蜡烛的比用电池的好玩多了!这时,我们抬头看了看天上,月亮真圆,就像一颗夜明珠镶嵌在天空。尽管被乌云遮住了一些,但丝毫没有减少月亮的光亮,月光泻在地上,浅浅的、淡淡的,给整个大地,大地上的一切都披上银纱。而云朵就好似她的舞裙,有了舞裙,在夜空翩翩起舞的月亮显得更加美丽。我们提着灯笼,边走边唱歌。我妈特别喜欢唱音乐书上的《大中国》,虽然《我的祖国》她也会唱,但却在后面跑调了。到了转弯角,那些灯都亮了,好美,不过要是没有这么整齐就好了,这样就很像天上的星星。之后我们还逛了很多店铺,有的商品好漂亮。等我们回家,蜡烛也快没了,但荧光棒还是在发光。

夜,渐渐的静了,各家的灯也渐次熄灭,只剩夜空的月亮,静静地向大地洒着银光。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4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Calendar 14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谁都希望在天伦之乐的中秋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家家都能如愿。我爸爸是一家公司的骨干人员,因为工作太忙,所以已经两个中秋节没和我们度过了。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歌头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可是,我们今年的中秋节和以往的中秋节过得不一样,因为我爸爸回来了。我看见爸爸以后,乐得一下蹦的足有三尺高,然后搂在他的脖子上使劲地亲了一下。爸爸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到商场买月饼、买衣服,然后又到自助餐店吃了香喷喷的火锅。

晚上,我叫了一些小伙伴带上几块月饼,到新建平台上看月亮。忽然有人说:“白玉盘”,我们听了,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有小伙伴把水洒在了平台上,然后他又叫:“月亮掉到水里去了”,我听了不禁想起伊索寓言的猴子捞月。这时爸爸妈妈也来了,天上的月亮冉冉升起、越来越亮,圆月像一只大红皮球,亮里发红,高悬中天,皎洁的月光像水似的泻向大地。几朵灰白色、轻纱似的云陪伴在它的身旁,宛如仙女舞动纱巾翩翩起舞。忽然爸爸问我“月亮里都有一些什么呀?”我想起了《嫦娥奔月》《月兔捣药》《吴刚伐树》等故事,就说“月亮上的几个黑点,那就是嫦娥、月兔、吴刚和桂花树”,爸爸听了哈哈大笑告诉我:“没错,那些是传说中美丽的神话故事,月亮上的黑点实际上是月环山”。

睡觉的时候,爸爸给我讲了几个关于中秋节的动人故事,我在快乐幸福中慢慢睡着了。

关于中秋节来历作文篇15 Composition 15

今天是我期待以久的中秋节,全家人一起到爸爸的同学家里一起烤肉,我们开车大约二十五分钟就抵达了目的地,我和弟弟在那边烤肉,有各式各样的大鱼大肉,还有他们亲手做的麻糬配着花生粉,香香的,真是让我食指大动。我们还看了烟火,五颜六色的,真是漂亮,它像绽放的花朵,又像温暖的太阳,更像七色的火花,让我们看得目瞪口呆。

月饼象徵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思起义抗元,然欲整合反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所以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纷纷响应,因而一举__元朝。月饼因而成为中秋节的应景食物。

我们有一些关于中秋节的民间故事,如:嫦娥奔月、月亮女神、狼与猴子、吴刚伐桂等…,都是以前的传说,由其其中有一个故事是狼与猴子,故事是说有一位神仙想测验狼、兔子和猴子有没有良心,就向它们要东西吃,狼一看到老人,就去寻找食物给老人,猴子一爬上树就把水果摘下来给老人吃,兔子没有东西可以给老人吃,就往火山一跳,一心就想把自己的肉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给赔掉了。老人觉得很感动,就把兔子变成玉兔,在月球上捣药。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棒也很感动,故事中的兔子为了送东西给老人吃,就把自己的性命赔掉了,这种救人的情操真让人敬佩。

虽然我没有吃到月饼,但是我还是很庆幸有这个习俗,不但让我知道为什么要吃月饼,还让我体会到这个习俗的由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关于小年的来历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过小年祭灶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四川和贵州等部分地区腊月三十为小年,正月十五为大年),在山东部分地区小年为腊月二十二。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春节的来历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到了,人们开开心心的,但是你们知不知道春节的由来?如果不知道,就听我慢慢道来。

相传远古的时候,有一种凶恶的怪兽,身子庞大,头上长着牛角一般的角,还有一张血盆大口。这种怪物就叫“年”。

那个时候,有两个孩子,阿山和阿水,他俩是好朋友,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去山坡上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山上有年,去不得啊。

“不怕。”阿山和阿水自有心计。作文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也幸好没有碰到年兽。转眼到了腊月三十,天色昏黄。阿山,阿水赶着牛群回家时碰到了一只怪兽。那便是年。阿山挥舞的牛鞭发出了响声,“年”一听见扭头就跑,看见了阿水身上的红衣服跑得更快了。

阿山,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子,他们对别人说:年怕红怕响,这些就它的弱点。往后我们就不用怕它了。

从此,人们就在腊月三十穿红衣服,点爆竹,又把这个时候叫做“过年”。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小年的来历

全文共 264 字

+ 加入清单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小年的习俗之祭灶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过年要贴春联的来历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爸爸带我去回奶奶加过新年,一路上,我发现每家每户的门上都贴有春联。这是为什么呢?我决定回到家后上网好好地查个清楚。

回到家,我上百度查了“过年为什么要贴春联的来历”,哦,原来是这样。原来过年要贴春联,这与古代的桃符驱鬼避邪有关。“古人科技水平有限,认为民间的疾病灾害更鬼魅有直接的关系。人们为了抵抗它们在过年期间的侵扰,人们使用具有避邪作用的桃木板挂在门旁,同时在桃木板分别写上门神的名字(也有画上它们的图像的)。这样,为为非作歹的鬼魅邪恶就就不敢上门了。这些桃木板名收‘桃符’,后来它就被红纸所取代,写上字就变成了现在每家每户贴的春联了。”

现在,尽管人们现在已经知道没有什么鬼魅作崇了,但是仍然保留了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只是春联的内容越来越能表现出时代的生活观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的来历

全文共 31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有一年除夕,“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元宵节的来历50字

全文共 276 字

+ 加入清单

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父亲节来历作文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节是为父亲过的节日!

父亲不像妈妈一样喜欢唠叨、讲话,也不喜欢和我们讲事情,我们都对他不了解,但是他对我们很严厉,我们如果犯了错,父亲总是会骂我们。让我们看着他,觉着他害怕。

每当到这个节日,老师也会指导我们准备礼物,和说一句爱爸爸的话。但我们总是觉得很尴尬,我们有时候会敷衍老师。

这次父亲节又到了!我回到家中,看见爸爸一个人坐在那里,想问爸爸怎么了?又有些不敢,走过去,看见爸爸的手包着白色的,应该是石膏,脱口而出的说道:“爸爸手受伤了?”爸爸说:“没事,小伤,过阵子就好了。”心想:“爸爸的手肯定很疼吧,这样都不能动了,多难受啊。”想起老师说过的话,瞬间感觉喉咙哽咽了,抱着爸爸说:“爸爸,辛苦了!”待我抬头,看见爸爸居然笑了,眼睛还有一点红,又听见爸爸说:“眼睛进沙子了。”原来爸爸还会笑,也会开玩笑哦,坐着和爸爸聊了很久……

以前都不知道,爸爸原来是这样的,做着这样的工作,也有很多困难,爸爸也很爱我们,这次是真的完成了老师说的话,老师说得对!我们要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感觉我和爸爸更近了!也能和妈妈一样,一起聊天了!爸爸也说今天很开心哦,我也是很开心!

谢谢爸爸,谢谢老师,也祝天下所有父亲节日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除夕的来历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到冬天的这个时间,家家户户都贴红纸对联在门上,电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贺道喜。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成了"过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年的来历说明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要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当时全村的乡亲们正在收拾行装,谁也没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的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抓紧上山以躲避“年”兽。这时,只见那老人高声笑道:“婆婆若让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兽赶走。”婆婆答应了,自己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只见村东头老婆婆家里,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便向老婆婆家扑了过去。快到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

第二天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于是,乡亲们一起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作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祝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子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光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关于除夕作文:除夕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2776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即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节前一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至于“除夕”的来历,有这样的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经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夕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这时,村外来了个半大的孩子,只见这孩子长得浓眉大眼,漂亮可人。这小孩子来到村东头见着一位老婆婆问起大家为何惊慌。老婆婆无奈告诉孩子夕又来做乱,那孩子笑道:“婆婆,我的名字叫做年,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夕’兽撵走”。老婆婆答应后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夕”闯进村。发现村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年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年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为此,大家纷纷都去拜会年,也就是现在的“拜年”(拜年的由来),把年的图帖在门口或窗前,叫年画(年画上的那个大胖小子就是年)年除掉夕的这一天叫做除夕(除夕的由来)。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是啊,如今每逢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吃团年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

除夕通宵灯火齐明,人们辞岁守岁。各地的除夕风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风俗很有特点,苏州的除夕守岁时,都要等待从枫桥寒山寺传来的洪亮钟声。当钟声穿过沉沉夜色,传到千家万户时,就标志着新春的来临。 无论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时,寒山寺中就会传出这口巨钟的洪响,民间称为“分夜钟”。这口钟,已成为苏州城乡方圆数十里人民生活的时间信息。北京的除夕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仪式一开始,整个北京城便淹没在一片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中。人们还在自己家院子里,铺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岁”,取长命百岁的意义。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时,各家的饺子也下锅了,人们尽情的娱乐。

“民以食为天”。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除夕,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新年吃馄饨取其开初之意。传说盘古氏开天劈地,使“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结束了混沌状态,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则取“馄饨”与”浑囤”的谐音,意思是粮食满囤。

文人墨客相关于除夕的描述可谓生动活泼、淋漓尽致。如诸“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十二月尽,俗云‘月穷岁尽之日’,谓之‘除夜’。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尴,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租宗。遇夜则备迎神香花供物,以祈新岁之安”、“腊月,乡人以朱墨涂面,跳舞于市,行古傩礼。除夕,易门神、桃符、春帖,井(石畏)皆封,爆竹、燔紫,设酒果聚欢,锣鼓彻夜,谓之守岁”、“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 “凡除夕,蟒袍补褂走竭亲友者,谓之辞岁。家人叩竭尊长,亦曰辞岁。新婚者必至岳家辞岁,否则为不恭”、“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如此等等。

关于除夕过节,《燕京乡土记》记载着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罄,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砧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己家中没有砧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砧板,一边噔噔地斩,一边眼泪潸潸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与此同时,冬至前后是兴修水利,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同时要施好腊肥,做好防冻工作。江南地区更应加强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沟排水,培土壅根,对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结要抓紧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并消灭越冬害虫。已经开始春种的南部沿海地区,则需要认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是啊,除夕之夜,有烟花的绽放,人们的笑声。爆竹的响起,要把这短暂的时刻珍藏在自己的心灵里,永恒地记住这个美好的时刻。让烟花的绽放铺开新一年的道路,让我们洋溢着笑容,承载新的梦想,释放自己的热情,去追捉,去畅想,去迎接未来。欢乐除夕之夜,“吉祥天空”飘过朵朵福云,“欢乐海洋”增添缕缕乐波,“美事山上”升起喜气阵阵,“送福短信”送来祝福声声:恭祝您除夕穿“金”带“银”,团“福”圆“运”!

还是用名人解志维的话作结吧:除夕城乡好热闹,爆竹声声震九霄。家家喜庆迎新春,感谢党的好领导。此处小鞭噼啪叫,那边又响二起脚 。更有天女来散花,漫天流星分外娇。除夕就把歌来唱,普天同庆奔小康。和谐社会人人笑,不是天堂胜天堂。黄昏饺子喷喷香,联欢晚会喜洋洋。吃水不忘打井人,高歌赞颂共产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开斋节的来历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开斋节是伊斯兰教历二年(公元623年)十月成为穆斯林的定制。公元622年,即伊斯兰教历元年,先知穆圣从麦加迁徙麦地那后,与当地的犹太教徒友好相处,曾一度仿效他们的宗教习俗,在先知穆萨(犹太教徒称摩西)得救之日——阿舒拉日(伊斯兰教历1月10日)斋戒。

直到清高的真主降示了尊贵的《古兰经》经文“信士们啊!斋戒已成为你们的定制,犹如它曾为前人的定制一样,以便你们敬畏。”(2:183)之后,斋戒成为穆斯林必须遵守的五大功修之一。尊贵的《古兰经》教导我们说:“莱麦丹月中,开始降示《古兰经》,指导世人,昭示明证,以便遵循正道,分别真伪,故在此月中,你们应当斋戒;害病或旅行的人,当依所缺的日数补斋。真主要你们便利,不要困难。”(2:185)先知穆圣依据这一项真主的命令,于伊斯兰教历二年(公元623年)宣布定制伊斯兰教历9月莱麦丹月为斋月,穆斯林从此每年封斋一个月,斋月结束,即伊斯兰教10月1日为开斋节,穆斯林欢庆圆满完成一个月的斋戒,庆祝胜利结束功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说明文:重阳节的来历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有人丧命,这些百姓受尽了折难。它也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恒景自己病倒了愈后,他辞别了妻儿,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他四处访师寻道,最终在一座最古老的山,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终于找到了那个神奇法力的仙长,从此恒景刻苦练出了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长把恒景叫来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恒景回到家,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突然闻到香和酒气,便戛然止步,这时恒景手持宝剑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重阳节便被做为老人节。

重阳节习俗

重阳节当天,外出的儿女们会购买重阳糕,带回家探望父母。“糕”与“高”发音相同,送糕点寄托了儿女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如果没有时间回家陪伴父母的,都会打电话问候老人。许多学校和单位也会组织一些去敬老院慰问老人的活动。所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

重阳节当天,几乎每家都会在门口插上茱萸,配上一些菊花。听老人们说,重阳这天,在门上插这些,可以消灾解难,清除瘟疫。茱萸还是一味难得的中药,无论是叶子还是果实,都可入药。

重阳节当天,家里老人们一大早就会准备香火,有的登山去祭拜先人,祈求保佑。有的会去山间的庙宇,拜佛祈祷。有许多地方也有“登高”一说,说是重阳上山游玩避祸,祈福消灾。

过重阳节,当然少不了吃糍粑了。家乡的人们几乎每家都会忙着蒸煮糯米,捶打糍粑。松软的糍粑,洒上一些芝麻,配上白糠,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冷却后如果油炸,香脆可口,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重阳节的晚上,广场上热闹非凡,大伙们都聚在一起,举行龙烛会,庆祝节日。老一辈人说,龙烛会主要是为了迎接祭拜山神,驱除赶走瘟魔。还有的年轻人三五个的围在一起,点放孔明灯,祈祷许愿。

重阳佳节,金桂飘香,菊花满园,赏花饮酒,谈笑风生,也是一道美景。许多人们会聚在一起,欣赏着美丽的风景,庆祝着丰收的喜悦。菊花又名长寿花,各地人也会举办一些菊花展,所以重阳节,有人也称之为“菊花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又逢一年重阳节,身在异乡的朋友们,在此时,是否也很想念你的亲人?那么,赶快拿起手中的电话,诉说心中的思乡之情吧。

总结:不知道大家重阳节是怎么样去过呢?小编喜欢约上三五个朋友,一起出门,去看那树叶飘落。重阳节又称为“老人节”,这是国家对老人的关心,可以的话,吧时间留给老人,去陪陪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全文共 1032 字

+ 加入清单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