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怎样看待谣言作文汇编20篇

进入六月份,我们就要迎接大大小小的考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看待缺陷优秀作文,欢迎大家参考!

浏览

7163

作文

124

[如何看待邻避效应现象]

全文共 265 字

+ 加入清单

反对者的担忧有一定现实基础。一些运营中的火电、垃圾填埋项目,由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监管缺失,造成臭气熏天、污水横流、田地被毁等污染,给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此前有关方面诸如安全、可靠、无污染等承诺,成了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正因为如此,公众难免心存疑虑和恐慌。

时至今日,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长足进步,PX、火电、重化工、垃圾焚烧等项目的风险基本可控。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不管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风险因素都不可能被彻底消除,公众的担忧也应该得到理解和考量。没有问题当然最好,一旦发生问题,势必损害事发地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全文共 12753 字

+ 加入清单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

自春秋中叶以来,楚国一直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强国。从楚庄王问鼎中原时起,楚国统治者已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战国时代,楚国君墨守成规,缺乏改革的锐志,被后起的倡导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国家抛在了后面。楚国国势渐趋衰落,在与西方强秦的连年的战争中,损兵折将,丧城失地。而以怀王为首的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却偏安一隅,仍过着醉生梦生死的生活,臵国家、民族的安危于不顾。

屈原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他洞悉列国形势,对楚国的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诗人为挽救楚国于危难之中,实现“存君兴国”的夙愿,在思想保守的楚国倡导并推行了一系以“美政”为核心的政治改革。由于改革触犯了旧贵族既得利益,遭到了贵族群小的极力诋毁。尽管诗人“忠而见疑,信面被谤”,但诗人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与权奸的斗争中显示了高标节操,爱国赤诚。诗人一生坎坷,在痛苦中孕育的诗篇显示了诗人拳拳报国心,殷殷故国情。其爱国主义精神名传千古,垂范后人。

一、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弊政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诗人作为战国时代一名高瞻远瞩的政治人物,诗人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了如指掌。屈原深知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崇高权谋谲诈,推行弱肉强食法则的侵吞攻伐时代:列国纷争,狼烟四起,万民缟素,血流成河,弱国的苟存只能仰人鼻息,成为附庸;弱国的灭亡只是利益相争的殉葬品。此时的楚国已陷入重重危机,形势岌岌可危,可楚国君臣对潜在的威胁视而不见,依旧沉醉于丝竹管弦,声色犬马之中。诗人忧心忡忡,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他多么希望楚国统治者从沉醉中醒来,面对残酷现实,上下一心,整顿朝纲,励精图治,大有作为,重现昔日鼎中原的辉煌,完成统一中国的理想。诗人把这一理想称之为“美政”,“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欲以“美政”作为振兴保守落后楚国的一剂良方。

“美政”是屈原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爱国主义精神的原动力。屈原的“美政”理想在作品中虽表述得比较空泛,介也有其具体的时代内容。从诗中来看,主要是指使楚国独立富强,并走上完成统一中国大业的道路。这一理想是契合时代发展脉搏的,其本质就是反对楚国旧贵族的世袭特权。为了实现理想,诗人针对楚国种种流弊,旗臶鲜明地提出了政治改革的主张:“举贤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所谓“举贤授能”,即不分贵选拔人才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依法办事。这两点归结起来就是实行改革,除去弊政。这一主张如能施行,将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剜除楚国政治肌体上的毒瘤、烂疮,使衰老的楚国变得更更健康,更茁壮,从而走上国富民强的康庄大国之道。

诗人大力倡导“举贤授能”,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历史根据的。从历史上看,能“举贤授能”者不乏其人。那些兴国的圣君都不拘一格使用人才,“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戚之讴歌兮,齐恒闻以该辅。”历史上这些昏君都善于搜罗人才,并委以重任,最终导制了盛世景象的出现。相反,那些嫉贤妒能的昏君,如殷纣王荒淫残暴,迫害忠良,使一代贤臣,“比干菹醢”;吴王夫差昏庸无能,不辨忠奸,使一代忠臣,“武子逢殃”。而这些毁灭人才者,也毁掉了强国富民之基石,最终落得个亡国祸身的不幸结局。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了这样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国运之兴衰系于贤才。国家的兴盛离不开贤臣,只有举贤授能才能不国安邦,富国强民。现实中的楚国要改变贫弱挨打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反对世卿世禄制度,打破旧贵族对于权住的垄断,效法兴国圣君不拘身份选拔人才,委以重任。只有这样,楚国才能重新走上富强之路,重现昔日之辉煌。

为有贤可举,有能可授,屈原深谋远虑,有计划地在楚国展开了培养各种人才的事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未雨绸缪,诗人滋兰树蕙,其目的“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即希望培育的人才能在楚国未来的政治舞台上担当起富国强民之重任。为了国事,诗人呕心沥血,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诗人招贤纳士,为己求贤,还是为楚国政治前途作打算。

战国时代,各诸侯先后在各国变法图强。变法成为了这一时代发展的潮流。当时,楚国政坛由旧贵族把持,旧贵族统治实际上是“背法度而心治”。为实现“国富强而法立”的目的,屈原主张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依法治国。为此,诗人在位时,做了一系列“明法之嫌疑”,的工作,楚国国力也随之有所起色。怀王初期,楚与齐秦称雄,怀王任合纵长等事实就是明证,然而好景不长,屈原依法治国的措施损害到了群小利益,招致他们的极力诽谤。楚群他因“无度弗察”,即没有法制思想而受蒙信谗,遂疏远了屈原。忠臣远逝,小人当道。他们在楚国的违法乱纪行径遭到了正直诗人严厉斥责:“固时俗之工巧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些小人花言巧语,蛊惑世人,为谋取恩宠荣禄,不惜违背法度,变更正确的治国之道。小人的胡作非为,将诗人当初心血换来的成果毁于一旦,楚国陷入了“阴阳易位”的倾覆绝境。屈原冒死进谏,希楚国统治者以史为鉴,效法禹、汤、文武、周公等贤名之君,勤恳依法治国。“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历史上这些先贤知人善任,走上了治国平天下的康庄大道。与此相反,启、异、尧、桀、纣等昏君,荒淫残暴,法度不行,最终亡国祸身。正反两方面的历史事实表明:治国需法治,在法度废弛的国家,为政者心昏愦,国家也必覆亡。屈原在楚国高扬法治大旗,其目的是在楚国除弊去害,铲出“众蹀而日进”,“美超远而逾迈”这些丑陋事物生存的环境,使楚国走上正常发展的历史轨道。

诗人始终不渝坚持“美政”理想,坚持改革,如能实施,必使老气横秋的楚国脱胎换骨,涣发出咄咄逼人的青春锐气。然在愚昧保守落后的楚国,无人赏识“怀谨握玉”的诗人,他们残酷地将诗人逐出了政治舞台中心,将诗人治国安邦的“美政”蓝图扼杀于襁袍之中。诗人被毁,楚国政治舞台上最后一丝明亮的春色也就荡然无存,这是诗人的悲剧,更是楚国的悲剧。尽管诗人为理想屡蒙谗遭毁,但任矢志不移,其行动所昭示的爱国主义精神由此可窥一斑。

二、不屈不挠,与恶势力进行坚决斗争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方面。诗人所行,可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却因在楚国实施“美政”理想,而无辜蒙冤,遭谗被谪。但诗人并未因此屈服邪恶,明哲保身。而是挺身而出,与那此为害楚国的邪恶势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坚决斗争。在这场善恶之争、美丑之辨、光明与黑暗的碰撞中,再次展示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诗人对楚国黑暗现状进行了揭露,指出当时面临的社会现状是“世溷浊而不分”,“世幽昧以眩曜”,“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这实际上描绘了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黑暗世道;一个粪壤充帏、邪恶肆行的世道;一个忠贞不容于世,美善光明不行于世的污浊世道。而原先的楚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如今却变成了这个模样,这下楚国政治舞台上那些飞扬跋扈的丑陋群小的胡作非为是分不开的,“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余以善淫。”这伙“并举好朋”的小人嫉贤妒能,任人唯亲,违法乱纪,结党营私,竞进贪婪,不厌求索,使忠臣“自疏而远逝”,奸臣“干进而务入”,将楚国政治前途引向了“幽昧”、

“险隘”的绝境。诗人忧心如焚,痛恨小人祸国殃民的乱政行径,并反复申诉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诗人喜好的佩饰、奇服、长铗等是诗人高洁人格的投影,是诗人“长当浊世,自处清流”的物证。诗人一心向善,一心求美,近墨不黑,出淤泥不染,勤勉自修,以高洁品性向邪恶世俗挑战。诗人虽身陷穷途,但誓不与邪佞为伍,“苟余情其以练要兮,长亦何伤!”“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沫。”诗人洁身自好,在污浊的社会里,不苟合取容,保持芬芳不变,再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人格和高标的气节。对那些经不住个人得失考验的变节者,诗人甚是痛心,“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夫众芳。”“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兮?”屈原指斥变节者经不住诱惑,走上了从俗、媚俗之路,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小人。诗人鄙薄他们,谴责他们,他情愿效法前贤,做一个处困苦茕独不悔的死节之臣,“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他誓死不与世俗小人妥协投降,“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不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残酷的现实没能使屈原低头,誓与群小斗争到底,“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表现出了“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犹未悔”的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体现了诗性批判精神与清醒执著的价值取向、人生择择。

诗人披肝沥胆,为国效忠。在厄境中矢志不移,对理想、对真理、对祖国始终不渝,在与邪恶的斗争中,虽然羽折翎落,滴着鲜血,仍然苦苦挣扎,表现出被遗弃而不沉沦,蒙谣涿而不自毁的坚贞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宁死不屈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境界。

三、以民为本,忧国忧民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动力。

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之前已出现并得到了发展。《尚书》中提出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左传》中载有师旷根据人民利害发表的政见,“夫君,神之主也,民之望也。若困民之主,匮神乏视,百姓绝望,社稷无主,将安用之”,又说:“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一人肆于民上,以从其淫,而弃天地之性?必不然矣。”此话无疑给当时那些残暴之君敲响了警钟,要他们正视人民、善待人民。这正如逢滑对陈怀公所说:“臣闻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这些民本思想都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目的是给统治者治理国家提供历史的借鉴,即以民为本,才会国运昌盛,否则天下不会太平。屈原作为当时社会一名孤独的清醒者,对时局有卓越洞察力的政治人物,也必然深暗此理。在其诗中也提到了民本思想,“皇天无私兮,览民德焉错辅。夫唯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诗人阐述了为政者必须顺乎民心才能坐稳江山,才能“存君兴国”,为此,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哀叹民生遭遇的艰难!屈原的朴素的民本思想是寻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思想接近儒家思想范畴。

爱国忧君,是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支柱。诗人倾其一生,以国事为重。在朝时,竭忠尽智,辅弼怀王,力图振兴楚国。既疏之后,仍不弃“存君兴国”之志,把个人得失臵之度外,唯将君国的命运系于心中。“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不败绩。”诗人身处江湖,心挂国君,将个人生命融汇于国事中。他希望自己能辅佐国君,充当其政治上的带路人,“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共同追赶先贤,实现强国之梦,“忽奔走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诗人蒙尘舍垢,仍不灭报国之志,其他爱国主义精神是何等鲜明、坚贞!

诗人爱国,他热情地讴歌了那些为捍卫国家疆土,人民幸福而战死的楚军将士。在这场酷烈的战斗中,楚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战斗,最后慷慨赴死,再现了南楚民族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刚强性格:“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悲壮的诗句,颇似两宋词人李清照所写的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屈原歌颂为国牺牲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慨和壮烈捐躯行径,目的是激励人们洗雪国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的爱国情思。

屈原爱国精神还表现在他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眷恋着多灾多难的楚国。“流光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屈原明白,岁月不待人。他老耽在黑暗楚国只会空耗光阴,只有被毁折的命运。屈原要想得到知音,要想两美必合,矩所同,要想推行匡救,改造时弊的“美政”,唯有离开楚国一途。诗人不甘心就此了结一生,于是振作起来,坚定信心,驰骋想像,重上云霄,神游四方,蒙生了“远逝以自疏”的逃逸意向。但这一意向又与诗人忠贞爱国感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那沉淀于诗人心中有爱国感情千丝万缕,束缚得诗人寸步难行。怀乡恋国,情真意切,将诗人去国意向粉碎得干干净净。屈原离不开楚国,纵然楚国让他愁肠百结。生为楚国人,死为楚国魂。诗人生死不渝效忠楚国,这在楚材晋用,屡见不鲜,朝秦暮楚,不泛其人的人材大流动的战国时代,在奉行“好鸟择枝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为立身处事原则的战国,在崇尚功利富贵的时代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呀!楚国抛弃了诗人,诗人却言不离不开楚国,这是为何也?南宋洪迈祖指出,屈原“徘徊而不忍离去”的根本原因乃“忧国也”。诗人进亦忧,退亦忧,其爱国感情是何等地坚贞,纯洁,崇高啊!

四、爱国主义精神产生的原因探讨。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有其时代的特点。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百家争鸣,生机勃勃的时代,社会充满着进取的、批判的精神。屈原在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敢干斗争,决不妥协,上下求索的批判和进取态度,正是当时的时代精神的表现。屈原生活在战国时代,楚怀王、顷襄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频繁。强国凭借其强大的国力,加速了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进程。弱国为抵抗强国入侵,掀起了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在侵略与反侵略的残死较量中,一些爱国志士挺身而出,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时代洪流中。屈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随着楚国西北边强秦的崛起,楚国渐渐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楚国的国家前途的民族命运受到了严重威胁。而楚国统治者依旧沉缅于日酣宴饮的享乐中,束手无策。大敌当前,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国灭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与改革思想的猛烈冲撞中,屈原主计个人得失,不顾个人悲惨遭遇,臵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业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变楚国的现状,“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楚国重新走向富强。“沧海横流处,方显英雄本色。”正是战国后期波涛汹涌的时代“沧海”,才使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大放异彩。

屈原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从内因来说,在于诗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进步的世界观决定其有进步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规模宏大,体制瑰奇的长诗《天问》中,诗人仰天长问,对自然和人类历史探究天道。从诗人对古代关于自然的神话和传说的诘难和质疑中,表明了诗人对宏观宇宙的思索,对古代信仰的怀疑,显示出一种大胆的科学探索精神,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诗人在对夏、商、周三代所以兴,所以亡的回顾和反思中,对其治乱兴亡缘故表示质疑。诗人企图通过探寻历史兴亡之故,为楚国统治者提供历史借鉴。让楚国在车真颠马覆之路紧急止步,重新走上兴国之路。诗人问天问地,问历代沧桑人事。这都是由诗人所具有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史观决定的,再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诗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产生还与诗人出身经历紧密相联。诗人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但因为家族地位的衰落,他本人已从贵族阶级中分化出来。诗人在《九章〃惜诵》这说:“思君其莫我忠兮,忽亡身于贫贱。”这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诗人虽出身于贫贱,但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杰出的政治才干,即《史记〃屈原列传》所说的“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跻身于楚国政治舞台。“入则与王图议政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诗人身为高阳苗裔,天潢贵胄,想在楚国大有作为,振兴楚国于混乱中。诗人虽壮志未伸,但对楚国的耿耿中心至死不变,再现乱世忠臣的忠贞。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一代诗魂陨落了,其形骸早已化着尘土,荣归大地怀抱了。但其用生命演绎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惠及万代。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珍品,激励着千秋子民爱我中华,并为之富强而奋斗不息。

[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精神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如何正确看待自己_认识自己作文7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诗文《短歌行》中的一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附。

老鹰雄猛、健壮,飞翔速度迅猛,从鹫峰俯冲而下,捕获猎物,这是它生存的本领,是它依附的枝头。而乌鸦生性弱小,却一味模仿老鹰,事倍功半,最后落入牧羊人手中,也是可以料想的。诚然,它的精神是可嘉的,然而它却忘记了考虑自己的优点与弱点。

物如此,人亦然。

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

一代先师孔子,初时以建立以仁治国的完美社会为志。周游列国之后,终于没有成功,然而它却是很好的老师,孔子的弟子遍及天下,他也最终成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由此可见,只有找到自己的枝头,生命的意义才能实现。

一代喜剧大师卓别林,年少时因相貌不佳总是成为别人的笑柄,然而,在他的喜剧生涯中这恰恰成为一种优势,他主演的无声喜剧电影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这不得不说他那不佳的容貌促成了他上佳的表演。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一名外国着名大学的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最终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

社会在发展,可是道理却没有变,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的枝头,生命才能闪光。

乌鸦敢于拼搏,乐于学习的精神固然值得赞赏,然而它不能认清自己的实力,不能量力而行,注定是要失败的。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绕树三匝,并非枝枝可依!

人不只需要勇于拼搏的精神,更应认清自己,只有二者具备,才有可能成功。

拥有自知与拼搏,光明就在眼前,在努力过后你会发现绕树三匝,此枝可依!

展开阅读全文

篇3:4.以“平常心”看待农民工“有座不坐”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毕晓哲

上周,有乘客拍下一张照片:一名农民工缩在车厢角落里,坐在自己的胶桶上,而他眼前就有空位。这一幕,令人心酸。许多人以为起因在于农民工的自卑心理,但其实他们只是心存一种很朴素的思想:没办法穿干净衣服时宁可不坐,以免给他人造成困扰。(11月30日华龙网)

这张农民工缩在车厢角落的照片,一时引来网络舆论热议,也引来了诸多角度不同的解读。多数人持有对农民工“有座不坐”的同情心,甚至像拍摄照片的网友那样抱以“心酸”,更有专家学者就此解读为农民工群体的自卑心理等等,不一而足。然而,在笔者看来,诸多的解读更多的带有主观猜测的性质,未必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一者,这位农民工或他能够代表的农民工群体,在地铁有“有座不坐”,真实心理是什么,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俗话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不是本人,想象他们是什么心理,终归难以让人信服。

这位农民工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们靠自己力气挣钱,有啥子不好意思(自卑)的。只是不想弄脏别人衣服,害他(她)麻烦。”这样的回应才更接近真实。其实,农民工群体未必像一些城市人想象的那样“自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方式,人家“蹲”在车厢、不坐座位,难道就是“自卑”?一些农村出门的人群,总会习惯性的流露出在农村生活习惯,如“仡僦”着“吃饭”,穿衣打扮上更随性、更质朴,而不像城市人那样“讲究”等等,这是农村和城市习惯和原因,而不是所谓的“谁高谁低”、谁谁自卑的问题。如果说,一张农民工缩在车厢角落的照片,就证明他们这个群体“自卑”,实在太过主观。

农民工群体是一种较特殊的职业群体,他们中的多数人并不会在城市落地生根,他们中的多数人在城市打工挣钱后还要回到家乡过自己的小日子,他们的追求和向往与城里人是有区别的,也不存在哪个“高低”、哪个“贵贱”的问题。农村人的生活,有着城市人无法比拟的优势,生活节奏慢、竞争压力小,自然环境相对好,自然风光相对更美,也因此造就了独特的中国乡村文化和乡村群体。那么,农村人的追求和城里人的追求存在巨大差别的情况下,以城里人的“角度”和“目光”评价人家带“土味”的农民工群体,这本身就是拿错了“标尺”,也得不到准确的答案。

农民工是新时代的职业,是城镇化的产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的发展,“朴实”的农民工群体会越来越少。一方面科技发展和机械工业的进步,“用人”的地方会越来越少,农民工群体整体减少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建筑工业的进步、技术化水准的提升,“蓝领”数量在减少,而“白领”数量在相对增加。“文质彬彬”的农民工、高学历的农民工会越来越多,未来的农民工群体不用再天天“泥浆搅拌”、不用天天“雨里来风里去”的风尘仆仆,他们必将融入城市成为“新市民”的一部分。他们的“存在”与“消失”,终归要服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忧”或“过度关注”。当代农民工们,有他们的快乐,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以城里人的“标准”苛以他们是不妥的,也不必要因此触景生情“掬出一把同情泪”。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时代的烙印,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网络谣言的危害议论文

全文共 176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在尽情享受网络便利的同时,也遭遇着越来越多的烦恼,那么关于有关网络谣言危害议论文怎么写呢?

严惩“网络大谣”,是民心所向,民意所指。“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这是“秦火火”等“网络大谣”们的“法宝”,他们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蓄意炮制虚假新闻,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不断制造事端,非法牟取暴利,把网络空间搅得乌烟瘴气。他们一次次突破道德底线,一次次触碰法律红线,扰乱了社会秩序,威胁社会安全稳定,损害百姓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严惩“网络大谣” ,法律威慑必不可少。网络谣言等网络乱象,已成为社会“毒瘤”,公安机关及时亮剑、果断出击,集中开展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是顺应民心之举。同时,相关司法解释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相信随着法律的完善、打击的深入,隐匿网络的违法犯罪分子终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严惩“网络大谣”,行业监管必须严格到位。互联网的监管涉及部门众多,相关监管部门要主动担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作为第一道防线的网站经营方,更不能推卸公共使命,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摒弃一味追求“眼球”经济、忽视社会效益的短视行为,从强化法律意识和提高技术水平层面,双管齐下,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甄别和监测,真正把好净化网络空间的第一道关口。

网络空间是公共空间,是现实空间,决不是可以不负责任的什么“虚拟空间”。广大网民在网上畅游时,要与在现实社会一样,自觉接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承担起共同净化网络空间的责任。对于未经证实或难以证实的信息要保持理性,不过度依赖、不轻信盲从,更不随意传播,这是截断谣言扩散途径、压缩谣言滋生空间的有效方法。

维护网络秩序,人人都是参与者。广大网民要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线索,使“网络大谣”们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网络一个晴朗的天空。当前,我国互联网正在由“商用互联网”走向“全民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虚实界限逐渐消失。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接近6亿,换言之,相当于每两个国人中就有一个是网民。

如果说,以前互联网还只是一种工具或技术,那么,现在的互联网已经与社会全面融合、难分彼此。这既体现在网民与民众身份标签区别的淡化,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已全部映射在互联网。互联网既反映着社会的各个方面,还逐渐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治理。可以说,现在已经是网络即是社会,社会亦是网络。

随着互联网全面融入现实社会,传统社会中的一些痼疾也在互联网上日渐凸显,首先就是“信任缺失”。这种“缺失”既体现于网民对网站的交易信任不足,也存在于网站之间的商务信任欠缺,还体现在网民之间的交流信任短板。

根据《2012年中国网站可信验证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31.8%的网民本人曾在网购过程中直接碰到钓鱼网站或诈骗网站。30%的受访网站曾遭遇过恶意仿冒网站的侵扰。相当于每三个购物网民中就有一个曾被骗,每三个知名网站就有一个曾被恶意仿冒。此外,微博、微信等新兴互联网应用的崛起,极大地方便了网民分享和发布各类信息,也加大了不实信息、诈骗信息传播的力度,新型网络钓鱼形式的出现,让网民对互联网的信任感持续走低。

因而,构建可信网络环境一直是无可争议的社会共识,从政府主管部门,到行业协会,再到互联网从业者,都很关切如何构建更加安全、可信的互联网环境,众多互联网厂商都在身体力行地推行可信互联网构建。随着构建可信网络环境认识的发展,当前核心议题已经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办”。

目前,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技术支持,中网(knet.cn)推出的“可信网站”验证日渐成为我国网络身份验证领域的中坚力量。通过这些成功的经验,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而言,从管理模式上,建议应施行“政府倡导、协会支持、民间运作”的原则,也就是发挥市场主体的基础作用;从可信内容上,应逐步形成“网站身份验证、网站安全扫描、网站信用评价、网站内容鉴别”等网站验证分级体系;从运行机制上,打造“验证服务—验证管理—查验平台—举报纠错”可信生态链条,借助可信验证把网民和网站两大群体连接起来,消除网民对网站的信任隔阂,更大限度激发互联网的正能量和商业价值。

而针对整个网络环境的完善以及社会各界如何分工推进来说,最终需要整个互联网生态链联动起来,合力共建可信网络环境,让互联网成为一个真实可信赖的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理性看待网红议论文

全文共 766 字

+ 加入清单

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15年十大流行语当中,“网红”一词赫然在列。有人说,这是一个“红生万物”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红人,出现“网红”产业,兴起“网红”经济。很多青少年,甚至竟将“网红”定位为将来最期望的职业。

目前大量“网红”让人感觉品位低劣,且有很多抖机灵、爆粗口等粗鄙表现,所以一说到“网红”,大众最容易想起来的就是那种经常在微博上活跃,想起假脸,想起卖假货,想起无休止地互相谩骂互相揭短的一批网络红人。可见,在中国,这一行业早已被破坏。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红”跟大多数公众人物一样,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无数关注,他们必须要考虑到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大众带来的影响。更何况,“网红”的大部分粉丝都可能是未成年的青少年,不良的示范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当然也有不少“网红”是凭专业精神、生活智慧来获得公众关注,向大众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不管是此前的中学教师教学视频被追捧,还是横空出世的阿尔法围棋,甚至是作为世界顶级物理学家的霍金,只用了3天时间就成为一个“超级网红”,从他们身上都可以看到“积极网红”的因子。他们增加了人们对于科学知识的了解,增加了对个人奋斗精神的激励,这些人也为互联网世界增添了更多的积极因素。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红”在资本和利益相关者的热炒之下成为了风口。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下的各种“网红”乱象,监管要管、平台要治;对于我们普通大众来说,应该理智看待网红现象,不要盲目追风,不能忘记本质;而“网红”们更当自重自强,当“网红”不能放弃底线,应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网红”才会红得长久、红得有价值。

总之,“网红”是个新生事物,社交媒体兴起也没多长时间,它能够成为什么样,首先取决于我们把它想象成什么样。也不要简单抱怨网络和社交媒体的肤浅,而要多想想它为什么像现在这样肤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网络谣言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让真相跑赢谣言

“你一定不知道”、“大真相”、“大揭秘”……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见过带这些字眼的新闻,也对其中有理有据的内容感到好奇。可我们在面对这些并不了解的“事实”时,可曾想过这所谓的真相,却是另一个谎言?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们每天接收到的信息可谓爆炸性的。这对于我们而言,既有信息福利,也有因虚假信息而带来的麻烦。真实与谎言交织,善意与良知缺失,新闻、娱乐等媒体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处。

而就在今年,虚假信息的浪潮一波接一波:大凉山的孩子十年没吃过肉?事实却是那里的孩子全都能吃上营养餐;演员乔任梁被虐待致死?事实上他是因抑郁症而自杀的;日本核电站核泄漏,吃盐能防止核辐射?根本是危言耸听!……原本的真实,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一点点地被添油加醋,一点点地被谣言扼杀扭曲,这时谣言的恶劣影响已近覆水难收了。

传播谣言的始作俑者固然可恨,可我们更多时候竟也成为其帮凶,为“假真相”推波助澜。人总有猎奇心理,迫使他们去了解、传播未知的事物。以讹传讹,辗转无穷,谣言不胫而走,“假”变“真”,猛于虎矣。

“见未真,勿轻言;知为的,勿轻传。”对于对应的人、事、物,如果我们只是一个无知者,那么就应保持一个局外人的身份,不知、不言,不随意应和大众言论,以免增强错误的舆论煽动力;而知情者,则需要站出来,引导正确的舆论。正如鲁迅先生所写的那个铁笼一样,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个个振臂高呼者站出来,言其所知,揭露事实,让真相跑在谣言前面。

在童话中,说谎的匹诺曹鼻子会变长,而同样的,在现实中,说谎造谣者也应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空白给谣言的扩散提供了可乘之机。新的传播环境下,东窗事发后才采取处理已然不可取,应对质疑的声音及时作出回应,对其主动说、尽快说、如实说,让真相挤压谣言的生存空间,让谣言“见光死”。

谣言是一支凭着推测、猜疑和臆度吹响的笛子,那么真相应做那双折断笛子的大手。让真相跑赢谣言,我们需要作俑者知错而退,不知者闭口缄默,知者言其所知,智者振臂高呼,监督者有所作为,那么“假真相”也就不攻自破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三期末考试作文:谣言止于真相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损害个人形象,伤及企业品牌,造成恐慌心理,影响社会稳定——谣言的危害大矣!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信息快速传播的网络时代,人们如果还看不到真相,就难免将信将疑,只有看到真相心里才会踏实。所以说,谣言止于真相。

孔子周游列国,推销在当时比较疲软的仁政学说;为了交际,与南宫夫人多谈了一会儿,流言就来了。子路觉得二人关系暧昧,就去质问;孔子解释了半天。不久,孔子离开卫国,到别国碰运气。孔子就在子路身边,根本没有和南宫夫人“缠绵”,子路面对近在咫尺的真相,便没什么怀疑的了。

三人成虎,一里挠棰,毕竟都是以讹传讹。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众多成语都在控诉着谣言的狰狞。无兄焉能盗嫂?无父焉能挝翁?在谣言面前,真相最有力量。

制造谣言的人有时是为了虚构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故事。陈胜吴广起义,就先制造“陈胜王”的舆论。刘邦说自己是母亲和龙野合而生,不过是为了让人相信他是所谓“真龙天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而已。现在看来,真相不过是他们自导自演了一出好戏而已。如果现在还有谁在鱼肚子里藏一纸帛书,或者以龙为父,恐怕没人相信。

另外,有的谣言出于误会。还有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于是,瞎编胡猜、张冠李戴、添油加醋、无中生有、断章取义的情况就屡屡出现了。谣传周树人娶了日本媳妇的人也许只是把周作人当成了周树人,却把周树人害惨了。周树人与周作人只有一字之差。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不能不防。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鲁迅的名言仍在提醒我们“流言家”的存在。当代中国,网络普及,手机盛行,传谣也可迅速。毛泽东说:“与人斗争,其乐无穷。”然而,与流言蜚语斗争,总是那么沉重。因为有时候展现真相既需要勇气,又需要证据,“跳进黄河洗不清”的冤枉也不少。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而所谓的智者是明白真相的人。对于自己,除了“身正不怕影子歪”,还要积极澄清事实;对于别人,则要搞清真相,实事求是。而政府官员,则要政务公开,不要瞒报、虚报,给造谣者以可乘之机。

一里挠棰:一个地方所有的人都说铁棰可以弯曲,人们也就信以为真。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也可以使人信以为真。出自《淮南子》:“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怎样看待中国进入负利率区间?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10月26日,在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经济每月谈”上,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正面回应了这一看法,若考虑PPI经济指标的话,中国依然保持很高的正利率

就在同一天,央行有关负责人就降息降准以及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答记者问时强调,我国“双降”措施与国外央行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QE)有很大差别。国外实施QE的背景是名义政策利率已经触及“零”下界,而中国尚未面临“零利率”的约束,名义利率水平仍在“零”之上。

而央行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同日也指出,综合考量,商业银行新吸收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实际加权平均利率仍高于CPI涨幅,目前我国仍处于“正利率”时期。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货币政策的目标不仅应扩展到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增速,还应扩展到能引起系统性风险的资产价格,特别是那些具有高杠杆和信贷推动的资产价格等参数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当我学会看待生命作文

全文共 635 字

+ 加入清单

生命是一本有限的储蓄单,你每天都在开支它,直到有一天,本子上出现个赤字。

生命是一道乘法题,算一算,也有2~3万个新鲜的日子,这是生命的一条曲线,另一条曲线是身份、地位、金钱等,当这两条曲线相交时,生命的户口薄上出现零,零乘以任何数都等于零,这,真实而又残酷。

生命又是一道加法题,然而功名、利禄、金钱又在推动着人们做着这道加法题,就像是一个用8年光阴去搏得财富,赢得富足,然而就在一夜,因脑出血而崩断了自己的神经,"含笑九泉"了。虽然他赢得了金钱利禄,却用8年的时间提前支付了40年的光阴,他的财富使他做错了这道算术题。俗话说:昨天是作费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是现金,只有把握今天,才能把你的生命装饰得无比美丽。

世界上无数个生命在创造着万物,然而两个人的相遇既是一种偶然,又是一种奇迹。可遇不可求。一个人在诉说、等待,另一个人在倾听、享受、期盼,这就是爱的至深源泉,又是缘的至身所在。

生命又需要理想,春天的花明媚娇艳,理想是含苞欲放的渴望;夏天的树枝叶婆娑,理想是生机勃勃的向往;秋天的稻子金黄耀眼,理想是沉甸甸的等待;冬天的雪漫天飞舞,理想是暖融融的火焰。有了理想,生命就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因为它永远年轻。

生命又要学会享受和承担,不要去期待生命途程一帆风顺,因为它的坚韧程度往往与他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成正比,就让生命去迎接挑战吧,不要因为一根稻草掉在头上,就大呼小叫。

活着幸福而不被它宠坏,活着困难而不被它压垮。因为生命是永远属于你的!

[当我学会看待生命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正确的看待自己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数学国际大师陈省身,正确看待自己,投身于所喜爱的数学,才有了今天辉煌的成就。著名的画家黄永玉,正确的看待自己,一心只爱画画,并且专心致力于画画,最终成为著名的画师。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真正想要什么、喜欢什么。

正确的看待自己,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事,才会取得成功。

英国军中的“花木兰”玛格丽特·安·巴克利,从小喜欢医学,并且对医学表现出非凡的天分,从此拜著名的外科医生爱德华·弗莱尔为师,并且还女扮男装进入爱丁堡求学,最后她成功了,成为著名的外科医生,直到去世后军队中的人派男兵为她洗漱换衣时才发现她竟是一个女人,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惜丢掉正常女人应该有的幸福生活而从医,正确的看待自己选择自己擅长的,她成功了

华盛顿州雷德蒙,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办人比尔·盖茨从小就喜欢研究软件,并且经过,这其中的辛酸悲苦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他取得了成功正是因为正确的看待自己,选择了自己喜好擅长的事去做。

然而有一些人,不能正确的选择自己所擅长的事去做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造成了悲惨的后果,李煜一个著名的诗人,他的《虞美人》中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现自己对故国深切的怀念,也正因他的这种思想最后被宋太宗毒死,而后人所赞扬的并不是他的爱国精神,却是他那豪放的诗篇,他没有正确的看待自己所以失败了,本来可以更加出名的他却选择了自己所不擅长的事去做,终将不会成功。

正确的看待自己,真对自己的喜好去做。并且通过不懈的努力拼搏,我们一定会成功,反之,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不正确的看待自己的喜好,这样即使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成功只能事倍功半。

一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会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辉煌、绚丽多姿,一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

一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选择一条正确通向成功的道路。

一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人会坚持不懈的探求,为了自己所喜好的事付出自己的所有,既使是生命也在所不惜。

作为高中生,面对社会上各方面带来的诱惑,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尤为重要,有人喜欢理科却因为理科难学、难懂而选择报文;有人喜欢文科,却因为讨厌读背课本而选择报理,这两类人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成功,因为他们选择的是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正确看待自己的喜好,理科难学但是只要努力,在快乐中学习那将事半功倍,文科难背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久了自然就通了,理解记忆会更加有效。

正确的看待自己,让我们向成功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正确看待自己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正确看待国学热议论文

全文共 9125 字

+ 加入清单

任何事情都是人做的。最近(《光明日报》1998年9月15日),舒乙先生就说,继承传统文化必须造就有生命力的载体--人;中国传统文化危机的表现,主要就是后继乏人;国家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成果辉煌,但它毕竟需要活人来读,必须真正读到活人的肚子里,才算找到了有生命力的载体。诚然,人是文化的核心。

"国学热"的基础也还是人。她实际上是一直"热"在中国人心里的。尽管历经劫波,但你能说"国学"在中国人的心灵里被荡涤净尽了吗?什么是国学?我不禁想起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名言:"为甚要提倡国粹?不是要人尊信孔教,只是要人爱惜我们汉种的历史。这个历史,就是广义说的,其中可以分为三项:一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反过来说,只要我们的历史和语言文字还在,就会有国粹,就会有国学,它不是文化革命所能革得掉的。保国、保种、保教,三位一体。

大陆学人提倡国学的基础,从根本上说,就在这里。没有这样一个深厚的民族历史基础,单凭若干学者,几大官僚,是不会有什么大作为的。这些学者最著名的学术阵地,就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的《孔子研究》。与这本刊物风格宗旨关联的学者,散布在社会科学院和大专院校,可称是当代中国大陆国学研究的中坚,是提起"国学热"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一批学院派人士。

也许还可以简单提一句,这几年当局对传统文化研究及宣传是非常重视的。大陆学术团体曾经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在北京举行过三次纪念孔子诞辰的国际大会。主席在对台八点讲话中提出:"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文化。"1997年,访问美国,在哈佛大学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受到海外学者好评。这样一些动向,无疑对研究传统学术的学者是一个极大的暗示。

接下去,我们就要把眼光移向海外华人了。华人的基本信仰,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据悉,海外华人的总人数,大约有3千5百多万(不含台港澳,其计算方法不一),华人财团的流动资产(不含证券)总额,据1992年7月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估,高达两万亿美元(包括台港澳),东南亚地区华人财富则有四千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海外社群,假如没有一个文化支撑,简直就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实际上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因此,在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新加坡,李光耀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伦理道德倡导者与实践者,被称为当代"最大儒者",也就不奇怪了。很显然,在一个非儒教信仰的国家,李光耀倡导的儒家理念是不会成为主导的。

所谓"国际儒学",实际上涵盖了全球所有以中国文化为基本价值坐标的人群,也就是一些人所说的"文化中国"。它早已经成为全球多元文化大家庭中非常富有活力、十分引人注目的一个成员。而中国文化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上取得如此高的位置,确属前所未有。也许可以这样说,直至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许多狭隘的西方人还在把"远东"视为没有开化的"野蛮之地"。那个时候,如果你与洋人谈中国文化,他是什么感觉呢?是好奇,神秘,不可思议,总之,是把我们当作一个活的民俗博物馆来看的。可到了今天,他们的眼光不能不变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力量--文化的力量。

这种文化的力量,当然首先应当归因于经济上的富足。东南亚地区的"糖业大王"郭鹤年(净资产达21亿美元)曾经说:"从小我们就被灌输儒家的道德价值观。老人们经常教育我们要讲商业道德,重视信誉,言而有信。这一切都深深印在我心里。母亲还告诉我要注重口德,不要诋毁别人。"像这样的话,假如出自一个穷人之口,谁会理你呢?但出自一个"大款"的嘴,"文化的力量"便显现出来了。

于是,便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是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还是经济带动了文化?或曰是二者互动?然而,所谓"互动",总有个谁先动、谁后动的问题,笔者是绝不同意那种把东亚经济崛起归因于文化动因的观点的。实则,是先有经济的崛起,后有文化的跟进沾光,再有文化对经济的回光反照。不然的话,中国文化在那里至少已经"动"了三千年了,何以今日才使得洋人刮目相看?总之,作为文化,归根到底,还是随着经济的繁荣而繁荣。

“国际儒学”最精粹的学院性产品,是“新儒学”,其特点是以接续儒家道统、弘扬儒学为己任,以儒家内圣外王之学为主导,以服膺宋明理学为道统,以融汇中西、实现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为宗旨,以谋求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向路,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宗教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其代表人物,是唐君毅、牟宗三等儒师,以及后起的杜维明等人。

与此学院派儒学平行的,是基础更为广泛的践履派儒学。其特点是与日常生活、学校教育、企业经营相结合。其代表机关,是香港孔教学院,代表人物是现任院长汤恩佳。此外,台湾有活跃的儿童读经活动,由工商界与社会各界出资,编印浅显易懂的儒家经籍教本,教育儿童从小阅读。印度尼西亚则有孔教总会(1963年改为孔教联合会,1967年又改称印尼孔教中央理事会),出版《孔教月报》。美国有华人组织的"世界崇德会",建有儒学教堂,定期举行活动,等等。而大陆,则不仅有学者在公开呼吁儿童读经,并且有专门机构正在逐步扩大实施对中小学生的传统美德教育范围。

对践履派儒学,学院派的教授们在理论上是重视的,在行动上是轻视的。这,或许是学术分野上的一个通例。然而,真正促动文化根基的,恐怕还在于践履者,因为,他们深深懂得,一切都得从娃娃抓起,不光是足球。

什么人在反对“国学热”

罗列事实未免枯燥乏味,但从上面的简短叙述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国学热”,实际上也是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相互呼应的产物。宣扬国学的,既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华人,也有洋人。而中西相互纠葛,正是近代以来儒学发展的新特点之一。例如,近代的许多在华外国人,像袁世凯的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美国传教士李佳白,英国官员庄士敦,等等,就曾经公开在中国宣扬孔教。这些宣扬者背景不同,观点有异,但都主张复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此而言,他们结成了一个"文化中国"的统一战线。 那么,反对者都是些什么人呢?

第一类反对者,是抱着牢固的西方中心论因而对东方文化深感担忧的某些西方的国际战略问题专家,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的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其代表作就是那篇著名的长文《文明的冲突?》(详见《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他提出:未来国际政治斗争的主线,将由文明冲突取代意识形态及经济冲突,西方文明须防范儒家与伊斯兰两大文明联合。文章发表后,立刻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而所谓"中国威胁论"云云,实际上也有其文化的背景,可谓与亨氏同归一揆。

亨文之所以引起世界性的关注,是由于他确实点出了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个新变化新特点,梳理出一条极具价值的思考线索。一方面,1989年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进入所谓“后冷战时代”,“文化”成为一种新的冷战武器,在国际政治战略格局中的地位日益显著。另一方面,亚洲经济的崛起和繁荣,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儒家风范的资本主义,具有其与之相适应的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尽管1997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与地区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使一些人对"亚洲模式"产生怀疑,但是,信奉儒学的学者一般都认为,损失过后,东亚国家与地区总结经验教训,补苴罅漏,适当调整,经济肯定会继续发展。没有理由因为东亚金融危机而对亚洲发展模式予以根本性的否定。而中国在金融风波中采取积极负责、承担责任的举措,从文化角度看,正体现出中国人相帮相助、扶危济困、不以邻为壑的传统美德。

但是,亨廷顿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观点恰好刺激了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因为,“文化冷战”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以综合实力为基础,实行"道德竞争"。最显明的,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从西方中心论的立场出发,指责中国等非西方国家践踏人权。这种"竞于道德"的文化冷战的后果之一,就是刺激“文化中国”的学者反转身来,从另一个方向求解如下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到底有没有人权的传统?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的理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从这种理论中能否发展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的人权理论?它是否具有世界的普适性?抑或可以和西方的人论并驾齐驱?儒家学说的创造性转化,是否足以提供解决各种世界性难题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二十一世纪世界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互动关系?等等。

例如,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资深教授狄百瑞(W.T.de Bary)、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提议,1998年6月15日至17日,曾经在风光秀丽的北京香山饭店举行过一次中美双边学者的会议:“儒学的人论”。会议恰好在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进行,尤其具有象征性。我有幸参与了这次会议的筹办工作,聆听到许多高论。学者指出,在儒家传统中,拥有极其丰富的“人论”。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思想家董仲舒就曾经说过:“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这些理论,用现代眼光给予新的解读,会生发出积极的价值。而在我看来,这种重新塑造古代文本的解读活动,至少从晚清时期就开始了。早在本世纪初,年轻的国学大师刘师培就作过一部《中国民约精义》,发现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传统典籍中包含着丰富的"民约"思想。美国布朗大学宗教系主任退斯教授(S.B.Twiss)甚至用资料说明,国际人权观念不仅同儒家传统在原则上可以相容,而且联合国人权宣言就体现着中国的儒家理念,是儒家对世界人权宣言的贡献。1947到1948年,中国代表张彭春不仅参加了人权宣言的起草和审议工作,而且许多基于儒学的建议和观点被宣言所采纳。杜维明则指出,人的本质、文明的特色、道德的根源和仁政的价值,是儒学人文精神所不可或缺的面向,从中可以建构一个具有当代意义的人论;西方的人权观念和儒家的人文精神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可能性,两者之间能够驾起一座桥梁。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系教授郭颖颐指出:任何社会都有关于权利的观念,中国也不例外。狄百瑞教授则论述,儒家学说中具有尊重个人尊严的人格主义,有其内在价值,具备充分体现的可能。 凡此种种,是恰好验证了亨式预言的并非无根而是其实现呢,抑或是亨文的刺激?艺术模仿生活,而生活也就常常模仿艺术。所谓预言家,往往是先从根苗上冒讲一句,激起大家注意,而大家一旦注意,也就成了他预言灵验的证明。这种鸡、蛋互生的因果转化,我们在学界时常看到,而看相算命之类,无不可如是观。

第二类反对者,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四传统的弘扬者。

儒学占思想统治地位的根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就是从五四。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说,从五四开始,儒学独尊的格局一去不复返了。五四志士的根本理念有二:民主、科学。由这两个根本理念衍生,就是对传统的清算。 弘扬民主、科学何以必须反传统?钱玄同的回答是:“二千年来所谓学问,所谓道德,所谓政治,无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学说。欲祛除三纲五常之奴隶道德,当然以废孔学为唯一之办法。""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陈独秀的名言:“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而人们更为熟悉的,则是陈独秀义正词严的宣示:"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和旧宗教。""若因为拥护者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你在李慎之先生的文章中是否读出了这样一种劲头呢?你在丁守和等先生的文字里是否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精神呢?假如你没有体读到,只证明你不够敏感;假如你想强烈地去体读,那就请你看一看近些年出版的北京《鲁迅研究月刊》好了! 然而,他们绝不是五四精神的简单继承者,而是要将五四精神发扬光大。因为,在他们看来,所谓科学、民主,还是要以民主占第一位。没有民主、自由,没有对封建迷信的破除,“科学”也不过仅仅具有“工具”的意义而已。对此,丁守和先生曾经特别提醒笔者要注意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对五四的论断,因为在那里,明确宣示了许多正确的理念。他们这些人,常常被称作中国的自由主义者。

第三类反对者,我们称之为经院派马克思主义者。

在他们看来,国学与儒学"热"热过了头,是文化保守主义、复古主义、迂腐的文化改造观的回潮和反映;讲儒学,就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应该说,此派的指责实乃一针见血。

“儒学热”争论的核心是什么

上述三类反对者,实际上最不能通融的,是第三类。而第一、二类,在现时段已经与儒学并非水火不融,而是保持着模糊的交火地带。我总觉得,自由主义,或曰个人主义,与当代的新保守主义,原本是一个东西的二柄。而第三类学者最关注的核心,是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

早在1990年4月14日,李一氓在《致蔡尚思函》中就曾说,孔子学说是“一个非常封建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和孔子的教义,无论如何是两个对立的体系,而不是可疑调和的体系(折衷主义),或者并行不悖的体系(二元论)。”蔡尚思表示同意李一氓的见解,但有意思的是,李、蔡二老都像五四先辈一样,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

其后,就不断有学者赞同并论述这种观点。例如,罗卜《国粹·复古·文化》(《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说:如果我们天真地以为从"国学"中可找到立国之本或重建民族精神的支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文化可以置之一边,那么未免太迂腐了。一些人从先秦的神秘主义中寻找理解当代文明的钥匙,一些人宣扬中国需要孔夫子、董仲舒,需要重构与马克思主义并列的哲学新体系,正是利用了这种迂腐的文化改造观。不排除有人企图用“国学”这一可疑的概念来达到摒弃社会主义新文化于中国之外的目的。胡绳在纪念《历史研究》杂志创刊40周年座谈会上对这篇文章予以介绍,表示“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总的观点我赞成”(《历史研究》1995年第1期)。由于胡绳在学术理论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争议遂因之而起。

尔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哲学研究》杂志连续发表批评"儒学热"的文章,代表作有:王生平《跳出"国学"研究国学》(1994年8期),陈漱渝《如此"儒学热"能解决现实问题吗?》(1995年5期),李登贵《五四精神:重评还是重伸张?--五四精神与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述评》(同上),黄克剑《回到"我"自己回到"人"--写在"国学"正热时》(1995年第8期)。

宣讲儒学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并不矛盾,二者可以良性互动、互补,不赞成用意识形态斗争的观念指责儒学研究。但是,就笔者的阅读所及,论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最精彩的文章,是匡亚明先生作出的。

匡亚明是老一代中共党员,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就是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重点、有系统地对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进行探讨,去粗取精,加以弘扬和开发,使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反对马克思主义,在匡那里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匡却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光靠读一些共产主义教科书、小册子,即使读得烂熟也是不够的,还必须"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行。孔子思想就是"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对包括孔子在内的人类知识财富学习得越少越好的人,按列宁的话说,是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匡亚明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也离不开和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孔子思想的精华)并非格格不入,而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二者虽然相隔两千余年,但历史连续性规律使它们仍带有相通之处。孔子在封建社会提出了大同思想,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这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共产主义与大同思想都强调“天下为公”。马克思讲国际主义,孔子也强调他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国际”主义,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尽管表达的方式不同,内容也不相同,但基本精神有相通之处。由此可见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含有真理性或可贵的智慧萌芽,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而且必须做到使之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

上述论断,便是匡亚明在《求索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一书中表述的基本思想。

匡亚明这种思想使我们想到另一位马克思主义者郭沫若。五四前后,打倒孔家店的呼声遍于中国大地,而郭沫若却是逆着当时的反孔潮流的。他写道:“定要说孔子是个中国的罪魁、盗丘,那就未免太厚诬古人而欺示来者了。”“我在这里告白:我们崇拜孔子。说我们犯时代错误的人们,那也由他们吧,我们还是崇拜孔子。”1924年,他甚至写了一篇《马克思进文庙》,假借孔子与马克思的对话,赫然写道:“我们的出发点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孔子问:“你的理想世界是怎样的呢?”马克思讲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等等,孔子拍手叫道:“你这个理想和我的大同世界竟是不谋而合。”“我的思想乃至我国的传统思想,根本和你一样,总要先把产业提高起来,然后才来均分。”马克思感叹道:“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你我的见解完全是一致的。”

对于孔子,杜国庠、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等都曾明确表示过反对,但郭沫若、匡亚明的态度却表明:尊孔与反孔,并不是区分一个人是否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反孔,也可以尊孔。

公允地讲,大陆的儒学人士,一般都不反对马克思主义。事实上,主流的研究者都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动机和言论,在大陆也不容否定,大家心知肚明,只是不敢太张扬而已。例如,有人这样写道:当代史家"接受唯物史观,并不是基于一种自由的理性批判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政治威胁和行政压力所致;并不是出于自己内心的思想需要,而是出于对自身的生存利益的考虑。因而就必然导致了中国史家对唯物史观采取一种投机取巧的实用主义态度,盲目接受、机械运用、死搬教条、胡乱比附、浅尝辄止。……中国当代史家嘴里喊了几十年唯物史观,可恐怕他们连什么是唯物史观都没有真正弄清楚。唯物史观作为一家之言可能是最有力的,可作为包打天下的独家之言肯定是最无力的。"(雷戈《破碎的心镜:中国当代史家的心理障碍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如此激烈的言论,正反映了许多儒学人士的"灵魂"。

应该承认,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两种自成体系的思想形态,其产生的时代、理论指向均不相同。笼统地一般地将二者混为一谈,显然不合适。但是,形而上学地将二者截然打成两截,不承认两者有相互融通、交叉的内容,也难服人。

只有形而上学,才在绝对对立的两极思维定式中思维。人文现象的特征之一,就在于其界限模糊。人文世界与自然世界具有本质差别。亚理士多德的物理学,如果不是专门研究科学史,现代物理学家不会再去顾及。可是,亚理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现代哲学家却不能不有所了解。有了爱因斯坦,牛顿力学就显得"过时"。可是,有了黑格尔,决不意味着柏拉图的过时。莎士比亚的戏剧精妙之极,但那不意味着咱们的关汉卿就不值一文。曹禺不是关汉卿的代替人,而是关汉卿的对话者。同样,有了马克思,决不意味着黑格尔可以像死狗似地撇在一边。有了毛泽东,也不表示孔老夫子就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了。我们生活在现代世界,享受着现代物质文明。这些物质文明,是古人所没有见到、甚至无法设想的。但是,这并不表明现代人在精神上就一定比古人“进步”。在人文精神领域,现代人可以比古人更“原始”,而古人也可以比现代人更“现代”。真正的“道”,有其穿越时空的功能。古今不同,中西不同,而人心则一。但是,假如就此而断言儒学比马克思主义高明,那就真真是痴人说梦了!

央视隆重推出了“百家讲谈”栏目,一经播出立刻万人称颂,引起“国学”热的风潮。我却冷眼旁观,并坠入深深的迷惘之中。

历年来,人们对文人这一特定的群体,是鄙视的,甚至蔑视他们的存在。人们常用“百无一用是书生”“酸秀才”“迂腐”等词来形容文人,就是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时代,在统治着的眼里,文人一样是不堪大任的,真正的文人,也会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山林。

当今的社会,物欲横流,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文人是被遗忘的一个群体。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英语比国学重要,数、理、化,比写作重要。因为数,理,化学得好,可以找到好的工作,英语学的好,可以到外企当白领,而国学你学的再好,你又能做什么。于是就是喜欢文学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现在国学热了,热的让人难受。一个所谓的“文人”篡改了历史,英雄变成了败类,卖国者成了爱国者,黑的变白的,一觉醒来,世界已经面目全非。这个“文人”火了,有人视为敢于揭露“真象”的勇士,敢于挑战权威的斗士。还有的“文人”整天说着大逆不道胡话,去迎合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成家喻户晓的名人了。还有的人,写几首歪诗,经过文痞一煽风点火也名利双名。更有甚者,有人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书,美其名曰“身体写作”,媒体竟然大肆报道,此人也能春风得意。人们不是在忙着做学问而是忙着炒作,就连那些大家也争先恐后找熟人,走后门想在电视上露脸。电视台也适应潮流推波助澜,一股热潮汹涌,席卷神州大地。人们惊叹,国学复苏了。

国学真的复苏了吗?我不清楚。我只记得,我最喜欢散文家的余秋雨,现在写的《千年一叹》,失去了过去文章的深度;我只记得,那些上电视的大家们要么在签名售书,要么在各地讲演;我只记得,文人在绞尽脑汁的想出名;我只记得,文人迷失了自我。有人说,那些人不是真正的文人,可是那些进去也曾经写过好作品的人,现在热衷于名利的大家呢?他们不是也在大行其道吗?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管它什么东西,只管发表;只要有银子,狗屁文章照样刊行于世,照样可以名扬天下,照样可以赚大钱。潜心修学的人依然没有人去过问,好作品依然束之高阁。我长叹,国学真热呀。

让国学热降温吧。可怜的文人,刚从人们的蔑视中走出,难道又要踏上一个不归路吗?媒体的造星运动还在进行中,你们成为了这轰轰烈烈运动中的小丑,媒体人,包装公司,在数着钞票消费着你,你成为了玩物,成为了傀儡。你还是个文人吗?“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要牢记呀。

我衷心的希望国学别热,因为利令智昏。只有给国学一个宁静的空间,国学才能有所发展,才能薪火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春去秋来,有人曾经沧海,有人过境千帆,有人种了桃花却丢了梨花,人生得失无常,撩人心烦。若天真的以为好亦好,坏则坏,那最终也只会落得个后悔来不及的下场。若能正确看待自己优缺点,并坦诚直面自我,以优更优,以缺化优,那你的人生一样能够迎来另一番花开彼岸。

贾平凹曾说:“人生得也罢,失也罢,成也罢,败也罢,最重要的是心中的那湖清潭不能没有月辉。”人生赋予你的不全是诗意和灿烂,也会让你在叹息中遗憾,但心中的那潭月辉却是能照亮前路的行灯,教你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才会发现天更蓝,心更芬芳,路更坦荡。

“莲出绿波,有君子德;兰生幽谷,为众人香。”沈从文便是一个有勇气直面自我的人。在那个才思汹涌的年代,他显得既高大又微小,既严肃又可爱。他深知自己天性面对众多陌生人会紧张。在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竟呆了十分钟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却在授课完毕后,执笔写在“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虽引一阵爆笑,却赢得他人的尊重。正是他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胆怯,发挥自己讲课的长处,才让人对他的坦言与直率大加赞美,才不至于因逃避缺点而东拉西扯强撑脸面,才收获了属于自己的荣光。

法国作家雨果说:“知道在适当的时候自动修补自己的人就是聪明人。”但令人遗憾的是,一百多年前的老大帝国并没有学会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古老庞大的帝国,以为自己拥有几千年历史便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孰不知自己早已被甩在了工业革命发展潮流的千里之外;以为自己刀枪不入,孰不知人家外国人轻而易举就能置他于死地。当坚船利炮挑逗刀光剑影时,当民主平等普世价值观冲击我们传统的三纲五常时,当君主立宪侵蚀君主专制时,已然明显,天朝旧梦早已破碎,能依仗的优势都灰飞烟灭,而那些被旧社会视为劣势的反动声音却于危难中挽救中国。于是,建兵工厂以御外侮,建学校以期未来,建报馆以开民智,德赛两位先生也为中国带来复兴之光。以缺化优得以实现,使中国一步步走出生命的偏狭,窥见另一番风景依然。

千万别固执的认为自己的优缺必是优缺,唯有正确看待他们,并适时作出调整,才能为心灵开一扇窗,让灵魂远行,找寻生命的本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网络谣言OlineRumors

全文共 827 字

+ 加入清单

Internet has become part of our life, people use computer everywhere, such as they keep in touch with their friends and family, they also use computer to do their work. There is no doubt that computer facilitate our life. But the problem also comes, as there is no clear and powerful laws to limite the act, some people attack others by the rude words. We also can read the rumors on the Internet, like the end of the world is coming. Such rumors bring negative sides to the society. As there is no rules can punish the person who spred the rumors, more and more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to do the immoral acts. The celebrities are the main victims. In order to catch more people’s attention, some websites spread the untru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elebrities, which annoys these public figures. Online rumors need to be limited.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理性看待足球进校园作文600字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本报探讨“中国的7000个梅西从哪儿来”的报道经网络转载后,引来了不少评论,其中被点赞最多的一条是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批评:“一个高考挡住所有梅西通往球场的道路。”

话虽夸张,却道出了不少人的体会和心声。

为什么老爸没收了我的足球?为什么语文和数学老师占用了我的体育课?这样的疑问,想必曾萦绕在很多年轻人的心里,而当他们步入中年、为人父母之后,也许会明白其中的原因。

“对足球的价值和规律认识不足,急功近利的思想行为严重,组织管理体制落后……”这是足改方案做出的深刻反思。

正因如此,推进校园足球的发展,成为足改方案中最能引起共鸣的措施之一。

“增强家长、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建设足球特色学校;促进文化学习与足球技能共同发展;建立四级联赛体系……”这是足改方案提供的全方位路径。

因此,我们看到,清华大学时隔5年再次招收男子足球项目的高水平运动员,将有12人凭借出色的球技和不错的高考成绩进入中国的名牌学府。

各地的校园足球方案也陆续出台,孩子们踢球的笑脸频频见诸报端。

不过,挡住梅西的不只有教育制度和传统观念。陕西省志丹县足协主席丁常宝的一席话令人深思:“中国不是没有梅西,中国的梅西在开拖拉机。”

足球进校园终归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观念、资金、场地、教练等各种问题以及体育、教育、政府、企业等各个主体,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像有了短板的木桶,可能限制整项改革的高度。

之前,志丹全县只有两块有草皮的场地,许多学生只能在黄土高坡或河滩上练球;而仅有的六七名教练以及体院学生的不定期指导,难以填补23所学校的缺口。

可以想见的是,作为全国首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志丹的足球少年们能够得到充分的足球资源,去展示足球天赋、释放青春活力。但在更多默默无闻的田间地头,同样有未来的“梅西”在渴望着机会,我们该怎样去发掘和培养他们呢?

中国足球已禁不起以往的那种“瞎折腾”,对于曾经的教训,必须时刻予以警惕:是否真正认识了足球的价值和规律,将足球普及视为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是否避免了功利足球、政绩足球,防止校园足球成为“一阵风”、“一刀切”?能否克制住“政府的手”,让“市场的手”伸长一点,理顺足球发展的体制?

对于改革方案的具体落实,理应进行这样的审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学会看待生活作文

全文共 879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是什么呢?生活就是哪怕明天风雨兼程,哪怕明日还会风雨守候。但是太阳依旧照常升起。

如果你用乐观的心态去接受生活中坏的一面,那么暗淡的天空也会出现明媚的阳光,如果你用消极的心态去看待事物,那么原本亮丽的天空也会被乌云遮盖。

其实,生活中的琐碎折腾和挫折,都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这些困境来势汹汹,安然度过以后,便有了一种庆幸和感激。真正可贵的幸福,原来不是从快乐之中来,而是从忧愁之中来。生活得怎样,从来都是取决于你看待生活的态度。豁达的人生态度会让你乐趣无穷。

常常抱怨着老天的不公,抱怨着遇到太多的挫折,也许不是这样的,也许黑夜的背后不是黑暗,而是点点繁星;峭峰的背后不是万丈深渊,而是烟销日出;孤独的背后不是百无聊赖,而是人生百味。生活中是处处都是收获,还是举步难行,完全取决于你处理生活中挫折的方式。潇洒的人生态度会让你收获多多。

每个人生活的方式都不一样,就同一个事物,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想法和不同的处理方式。生活在同一蓝天下,有的人事业有成,有的人碌碌无为,有的人无所作为,这或许是机遇不同,也可能是环境所致,但是我更相信其原因在自身。他们能成为世界首富,是因为付出了别人不能付出的,忍受了别人不能忍受的。上帝是公平的,他给予每个人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只是看你如何去利用,抓住每一个身边匆匆溜过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接近成功。溜过就溜过吧,还有下一个那你永远也抓不到下一个。你能不能得到别人想要的财富,取决于你在生活中付出有没有比别人多。努力的奋斗会让你收获成功的喜悦。

潇洒和豁达是人生很重要的一种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东西不会变:第一是世界运行规律不变,日出,日落是恒久的;第二就是人性不会变,人性中的自私,贪婪不会变,但是同情心和良心也不会变。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同情心和良心始终是做人的底线。在我的概念中,潇洒是以出世的态度生活在自在与豁达的心境中。

生活是什么,生活是一棵长满了各种可能的树,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唯一肯定的是,只要你怀有梦想,永不放弃,“可能”就一定会变为现实。不管生活是什么,只要你学会看待了生活,你都是无所畏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笑靥如花地看待这个恶俗的世界初中优秀作文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说实话,我觉得这个世界很恶俗,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但是我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的。我不是哲学家,不是思想家。我没有一套套的大道理,我只是对这个世界有这我自己独到的见解与想法。我觉得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公平可言。每个人从呱呱落地的那一瞬间开始就是不公平的,很多人抱怨上帝的不公,觉得自己总是不被眷顾,有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会想,上帝关上了一扇门,至少会打开一扇窗,上帝哪有这么多扇窗呢?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充满水分的。现在不是古代,没有分科考试,没有科举制度,更没有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的大义凛然。现在早就没有什么公平存在了,人生下来就有不同的身份地位。有的人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富二代,而有些人生下来就是农村长大的草根。我不是嘲笑农村,也不是对农村有偏见,我们的祖宗都是农村出来的。现在贫富两级分化很严重,但是每个人生命的价值都是相同的。我并不能改变什么,我只能笑靥看待这个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心如止水看待万物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如止是一种典雅的气质,一种古朴的情怀,一种别样的优雅。心如止水,方能笑看人生。

成功时,心如止水才能走向辉煌。陶璐娜在面对对手实力强劲、裁判判罚不公和还有十几亿双眼睛迫切期盼的情况下,人人都以为背负过重的陶璐娜夺取首枚金牌的希望不是很大,但她终究圆梦悉尼。十年苦练终结硕果,十年梦想亦以成真,有人对她敬佩不已,有人对她从容镇定称赞有加。夺冠之后的她并没有陶醉在鲜花和掌声中,镁光灯下的她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她那浅浅的话语令人惊叹:“只有无所谓得失,不等待回音的人,才能攀上人生的巅峰。”她道出了人生的真谛:要用平淡的心对待万事万物,即心如止水笑看人生。

失利时,心如止水才能走出沼泽。林则徐虎门销烟后,本应该任官授爵受万民爱戴,但是他却革职贬官发配伊利。他吟唱着“苟利天下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从容容地走向新疆。他屯田固边,兴修水利,植树防沙,一心一意造福百姓,将个人恩怨得失置之度外,因此他受后人的敬仰。心如止水,从从容容地走出人生的每一道坎坷。

面对诱惑时,心如止水才能享受人生。智多星诸葛亮既是一位用兵如神的军师更是忠贞与智慧的化身。“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淡泊名利,不受功名利禄的诱惑,长期过着简朴的生活,在生活上甘于平淡,静下心来博览群书,正是这种淡泊名利,一心求学的精神,才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智慧的化身。

佛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人们被欲望侵蚀心灵,在追求功名利禄中迷失自我,丧失本性。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面对世事纷扰,困难面前不会心,成绩面前不骄傲,诱惑面前能自持,想陶渊明说的那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如止水,轻装上阵。才能潇洒走人生。

生活给了花开的机会。花开多美都无法永存;生活给了花落的无奈,花落多哀只是瞬间。胜与负,得与失,都只不过是人生沧海中的一粟。心如止水笑看人生,一宁静淡泊的心志,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个篇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才会充实,才会完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关于谣言500字

全文共 483 字

+ 加入清单

两周前,日本的地震、海啸刚起,接着便又是核电厂发生氢爆炸、核泄漏,情况一片混乱,虽暂时不会影响到我国境内,但国内居民还是掀起一阵食盐热。

事情发生在氢爆炸之后一天,市民由于种种原因开始疯狂抢购食盐,超市里几箱几箱地卖出,食盐的库存也急速下降,更有小贩借此哄抬盐价。据了解,最高者已经达到了10元/包的地步,当然,他们都受到了法律的处分和惩罚。罚款多者已达万元币,少则也免不了一、二千。

据调查,一部分的市民是由于害怕核辐射而买盐提高预防,一部分认为盐由海里提出,海水受核辐射污染,不尽早购买先前的食盐就只有吃受过辐射的后期食盐,对生命健康有严重的威胁。还有一部分市民是因为担心食盐热潮而买不到盐便也加入抢购的队伍中,更多的则是受他人影响盲目从众。

对以上种种现象,第三天国家便下达指示每人只能购买1-2袋食盐以备家庭所需,总算是稍稍平息了这场食盐风波。

事实上,日本核泄漏的危机目前还殃及不到我们中国,我们没有必要如此惊慌。再有,我国食用的盐大多是矿盐,根本没有必要去大量购买食盐。今日种种,无非是一个典型的“三人成虎”事件。希望下次在面对谣言的肆虐时,大家能勇于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理性看待微信与微博

全文共 925 字

+ 加入清单

王尔德曾言:“一件事情的本质是什么,取决于我们让它成为什么;一件事情是什么样子,取决于我们看待它的方式。”当网友们在为微信与微博谁更胜一筹而激烈争辩时,我却认为要理性看待这两者的利弊。

在我看来,微信是对熟人社会与个人情感的回归,而微博则是对开放社会与多元思想的追求。

微信的方兴未艾,显示了人们在熟人间寻求情感共鸣的需求。于坚曾感叹:“中国的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乡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但现代社会却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因此,当现代化的历史车轮碾过昔日维系宗族情感的宗祠,当冰冷僵硬的水泥建筑吞噬着邻里的温情,现代人迫切需要在这样一个陌生无依的环境里寻求来自亲友的情感慰藉。而微信上来自儿时好友的一个“赞”或是由昔日同窗贴出的一张校园里木棉花怒放的照片,都能让如梁鸿所言的“被现代社会急剧抛弃了”的人们抚平被孤独划破的创伤,重获来自人情交往的感动。他们从微信中获得的,是如顾城叹道的“人都要回家,都要用布把星星盖好,然后把灯碰亮”的回归家园与集体的归宿感。

然而,一味沉迷于微信所营造的隔绝外界的只由熟人筑建的避风港,必然会导致狭窄的眼界与僵化的思想。此时,我们便需要微博上的自由氛围与多元思想。

罗素写道:“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而微博,正是这样一个为不同思想提供自由表达机会的强大平台。微博打破了现实社会中的阶层固化,让各阶层人们在平等氛围中使思想各自交锋,共同沸腾。在微博上,你既可以热心公益,转发一段“冰桶挑战”的视频;也可以针砭时事,与刘瑜探讨《观念的水位》中透露的社会转型动向;还可以尽情吐槽,在“春晚”的微话题里感受言语盛宴的狂欢……而这些无不在传递着自由平等,畅所欲言的现代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使社会前进的催化剂。1780到1820这短短40年间,德国的思想天空群星灿烂,康德,歌德,黑格尔等思想家层出不穷。这一切与当时德国开放自由的学术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微博所营造的自由氛围实则是现代精神的闪烁,微博上的言语交锋也实是思想火花的迸射。

哈瑞·爱默生曾感叹:“被风吹动的水面不能平静下来接受美丽的风景。”当我们平静下来以理性态度审视微信与微博,便可兼得微信中的温暖人情与微博中的自由思想,从而在情感的安抚下踏入思想的圣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谣言的反义词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一、【反义词

真话、实话

二、【基本解释】

谣言yáoyán

(1) [words bandied from mouth to mouth;common town talk;hearsay;rumor]

(2) 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

(3) 没有公认的传说

(4) [ballad;proverb]∶民间流传的评议时政的歌谣,谚语

兄等曾闻得近日小儿谣言否?——《于谦全传》

三、【英文翻译】

1.rumour;groundless allegation;canard;hearsay;report ;

四、【短语造句】

1.谣言在2月11日得以证实。

The rumours were confirmed on february 11th.

2.性欺凌包括散布与性相关的八卦或谣言。

Sexual bullying includes spreading gossip or rumors of a sexual nature.

3.他把这个消息当做谣言而不予考虑。

He dismissed the story as a rumour.

4.在他们辟除订婚谣言之后,又有传言说他们处于分手边缘。

Since they dismissed the engagement rumor, they have been seen on the verge of breakup.

5.贝尔斯登的高管们觉得有必要再次公开澄清谣言。

Bear stearns executives believed another public statement was neede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