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河南的肉夹馍小吃作文【精品20篇】

河南的肉夹馍小吃作文是一道经典的美食,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相关作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5375

作文

902

描写云南小吃作文

全文共 1054 字

+ 加入清单

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在中国这个注重饮食的国家,东南西北个个地方都能找到各具特色的美食。当然,每个地区的风味不同,人人也都各有所好,从宴会的正餐大菜,到街头的风味小吃,都是许多美食家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众多的美味佳肴中,我却最喜爱云南的“过桥米线”。

记得第一次吃“过桥米线”是很偶然的。那是个星期天,跟妈妈逛街不知不觉都过了午饭时间。碰巧经过丰富路,看到一家“云南过桥米线”店刚巧在新开张,推开店门,香喷喷的鸡汤味便扑鼻而来,虽然不是正常就餐时间,但是洁净宽敞的店堂里还是有不少客人在品尝美味。当服务员把热气腾腾的一大碗飘着金黄鸡油的浓汤和各种菜品及烫熟的米线放到桌子上时,我的食欲立刻就被打开了。我迫不及待地按照服务员的指导,先将肉片、火腿片、鹌鹑蛋以及熟的鸡块等主料倒入浓汤,然后将蔬菜、葱花、香菜等佐料倒进汤里,最后再将雪白的米线放入其中并用筷子轻轻地在汤里搅拌。

此时,浓郁而扑鼻的鸡汤香味不断刺激着我的味觉,看着浓汤里漂浮着的薄如蝉翼的白色肉片和红红的火腿片、整块白皮粉肉的鸡腿、翠绿的葱段、菜秧以及黄白相间的鹌鹑蛋,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小吃在自己的亲自参与下已经完美地呈现在了我的面前。我轻轻地尝了一口,哇,一时间,肉的鲜嫩与米线的清香以及鸡汤的鲜香一下溢满我的口中,天下怎么还有这么美味的东西啊?我简直难以置信!我不停地一口接一口地吃着喝着,最后要不是肚子实在撑不下了,我真想把那碗鸡汤喝个底朝天。

品尝过“过桥米线”后,我问妈妈:“这么好吃的东西是谁发明的?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啊”妈妈笑着说:“这里可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呢!据说清朝时期,云南蒙自县城外有一湖心小岛,有一个秀才为求安静在小岛上苦读诗书,而他的一日三餐都要靠妻子过桥送来。可是路途遥远,每次饭菜送过来都变凉了。做妻子的为此焦虑歉疚。

有一天,妻子做了丈夫最爱吃的鸡汤和米线,为了方便携带,鸡汤和煮熟的米线是分开的,而在送去的途中,妻子因为过度劳累而晕倒在小桥边。等到秀才寻来并唤醒妻子时,他们惊奇地发现装鸡汤的瓦罐还是热的。原来是鸡汤上一层厚厚的油阻止了热量的丧失。从此妻子每天依法炮制,秀才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读书也更加用心,终于考上了状元。因此后人就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米线叫作‘过桥米线’,并因此衍生出了秀才米线、状元米线、牛肉米线等等许多品种。由于其汤烫味鲜、肉片细嫩、米粉清香等特点,所以成为云南地区别具一格的传统风味美食”。

听了妈妈的介绍,我更加对“过桥米线”这种云南的风味美食情有独钟了!因为它不仅美味,还书写了爱的奇迹!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我的家乡河南濮阳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我爱我的家乡——濮阳。濮阳被称为龙的故乡,也是教育后代的好处所。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龙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中国最早的龙形象就是在我的故乡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发现的。“中华第一龙”有着6000年的历史,见证了中华为龙的子孙的事实。濮阳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河南省着历史这化名城,中华民族发展地之一。

说濮阳是教育后代的好处所,还真不错。大家都听说过张清丰吧。世世代代都流传着张清丰孝敬父母的故事,清丰亭,清丰县也都是因此而来的。

相传,张清丰年幼是家境贫寒,没钱读书,但他聪明好学,便在熟学窗下偷偷窥习。懂得了行孝的道理。长大后,他以买烧饼为生,虽然生活清苦,但他对父母却十分孝敬。把父母侍奉的无微不至。并且,他把每天精心打出的第一炉烧饼敬奉父母。不管是谁,不管出在高的价钱,他从不出售,如果有人出高价强买者,张清丰便耐心解释到:“山高高不过太阳,人大大不过爹娘,不知父母养育之恩,枉为人也。”天长地久,便被传为佳话。

这就是我的家乡------濮阳。我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河南的特产作文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要问我们河南的风味小吃,那可是数不胜数,不过河南烩面可是闻名中外的风味小吃。河南会面味道好,看想就让人垂涎三尺。白嫩嫩的羊肉掺和在米黄色的汤里,泛着晶莹可口的面条,是不是能发现几点香葱、肉末,香气扑鼻白绿相见,青菜则像几块翡翠,粉丝则像里面的小白龙,好一个“白龙戏珠”!看着就像一碗“艺术品”,让人不爱,多不行。

河南烩面做法很简单。招待客人,迎庆佳节,都少不了这道美食。把水烧开,放一些调味料,等闻到香味即可放入羊肉和面,用汤勺在锅里来回搅动,时间不长等到羊肉泛白即可。别忘了浇汤料和附食。盛出后,一碗香喷喷的河南烩面就做好了。

做法简单,吃起来也别具一番特色。

有的人吃会面用筷子把面条卷起,把一个像蚕茧似的会面送入口中;有的人喜欢把羊肉先吃光,喝完汤水后,再细细的品尝……而我就不一样了,我喜欢边喝汤水边吃晶莹的面条,顺滑的口感让人爱不释手,然后大口大嚼,汤水中的羊肉,滑而不腻,香气扑鼻。有时看见宝石般的羊肉和绸缎般的面条都舍不得咽下。

它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名古佳肴,他只是普普通通的烩面。但它的味道却是香飘万里与众不同。

河南美食甲天下,河南会面以他的色香味俱全剥夺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了我们这里的地道美食。俗话说得好:“来河南不吃烩面等于白去河南。”事实上的确如此“此面只有郑州有,人间能得几回尝?”来河南一定别忘了好吃的烩面小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中考作文河南卷解读及高分作文展示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

中考真题】题目:我的青春里有

要求: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名师解读

题目“我的青春里有”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该题目难度不大,人人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审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已知信息“我的青春”的内涵,“我的青春”对广大考生而言是非常熟知的,它指向的是初中生活,意在提醒考生梳理期间自我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书写自己独特的成长感悟,寻找其中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人、事或物。题目中的“我”字限定了叙述的人称只能是第一人“我”,而不能是其它人称。已知信息“有”字则提醒考生在横线上填写的应该是在自己的青春里,对自已影响深远的情感、人、事、物等。鉴于此,考生可在横线上填写爱、温暖、幸福、你、关注、阳光、一句话、一个故事等等。

写作此题目,考生须先题目中的横线上填写一个合适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开始立意、构思写作。考生需注意书写“青春”里的真善美,传递生活正能量,此外还要注意要通过具体的事件,凸显真情实感。

【范文】我的青春里有榜样

一直坚信榜样的力量,在我的青春里鲜活着的那些榜样,滋润着我茁壮成长。他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精神光芒,照亮了我前行的路,并为我打下了坚实的精神的底子。

工匠精神润我心

周末总是宅在家里,观看中央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我被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折服,他们的精神渐渐潜移默化融进我青春的血脉里。百元钞票的幕后雕刻师马荣,固执而倔强地坚守着内心的宁静,不断创新传统工艺,传承工匠精神。正是因为她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在前行的路上,她并不孤单,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正在前方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虽是荒岛抗挫心

观看热映电影《荒岛猎人》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的精神让我热血沸腾。联想起我最喜欢的一本书——《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在荒岛上经历一次次努力与失败,最终在历尽磨难之后,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告诉我要坦然面对人生厄运,要有战胜困难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让我能够坦然直面青春岁月里的不如意、不称心,甚至失败与痛苦、灾难与挫折。

不福懂爱育爱心

正如魏巍所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人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爱心更显得弥足珍贵,彰显着社会正能量,更是我们团结在习主席周围,共筑中国梦的伟大基石。

据人民网报道,保洁员赵永久作为一名下岗工人,一家三口租住在单间,过着平凡而且艰苦的生活。三十年间,生活的窘迫没有挡住他的爱心,他每月拿出收入的三分之一做慈善,资助三十多名贫困学生圆了读书梦。夜阑人静时,我总是被赵永久的爱心所感动。

大国工匠、鲁滨逊、赵永久等等人物,成为我的榜样,鲜活在我的青春记忆里。成为我生命里的一座座丰碑,让我秉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得分点】

巧用热点素材,成就作文高分是这篇作文获得高分的最大亮点。在这篇作文里,考生熟练运用最新的热点素材央视“大国工匠”、近期热映的电影《荒岛猎人》和“我不福但懂爱”的保洁员赵永久,让作文充满了时尚元素和时代气息。考生从三则素材里挖掘出不同的价值,作为自己可以学习的榜样。最后考生将之上升到实现中国梦这一宏伟目标,可谓以小见大,题旨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深夜里的肉夹馍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3 字

+ 加入清单

“涵涵现在真能吃呀!”“真是要长个子了!”伴随着老妈低声的夸赞,我三口并做两口地吞下了两包方便面,含糊不清地嚷着还要吃。

“吃饭也是要有个度的。”老爸伸手便拉住了正要再去给我盛饭的老妈。“没事儿,长个子呢!多吃点!”“就是!”我忙冲妈妈笑了笑,转身白了老爸一眼。

一盘香甜可口的小面包被老妈端了上来,虽然我一点也不饿了,但还是装着很饿的样子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又是几秒钟,盘子见底了。“还吃”我揉了揉撑得要命的肚子,又从嘴里喷出了些饭渣。

这回老妈可没那么顺着我了,无奈摇了摇头。口中的“要长高了”变成了“要长胖了”。“不行!我还饿着呢!”虽然嘴上这么说,可我心里却正盼着千万别给我吃,又装模做样喊到:“我要吃肉夹膜、手抓饼……”

如我所愿,回答是否定的。我忙滔滔不绝地背起了早已编好的台词:“哼,想吃顿饱饭都不让,我都忙了一天了,饿得要命!你看弟弟。”我望了望正拿奶瓶躺在沙发上半睡半醒的肥老弟,“他饿过吗?每天都是吃、吃、吃,肥得跟只小猪似的!你再看看你闺女儿,学、学、学,还不让吃饱!”

老爸和老妈没说话,坐在沙发上。我达到了让他们觉得欠我的目地,今后要更好的对我。绕开了抱着奶瓶睡着了的老弟,优哉游哉地走出客厅。

一股寒风像利剑般向我刺来,我的皮肤一阵疼,忙加快脚步,跑向洗澡间,开始了我一天中最慢的一系列动作——洗脸、刷牙、泡脚……

走出洗澡间,刚刚那副淡淡的水墨画已被流水般的月光冲走了,我大概估了一下,半个小时了吧。又一阵冷风吹来,我一机灵,快速奔向卧室,无意中朝书桌上瞟了一眼,我呆住了——一个热乎乎的肉夹馍正放在那里。

妈妈已经睡了,屋外,爸爸正喘着粗气脱去外衣,快十一点了,我不知他上哪给我买了这个肉夹馍,何况外面,天那么冷……我不忍再往下去想,只感到眼睛湿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河南的春节习俗

全文共 463 字

+ 加入清单

说到我家乡的春节习俗,那可真多啊!让我给你细细道来.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每逢春节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与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大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拜年:

人们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扮的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了.

因为我喜欢听那个传说,我给大家讲讲吧!

相传在远古时候,我们的祖先曾遭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叫"年",它捕百兽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时,还会闯入村庄,猎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终日.人和"年"斗争了很多年,人们发现,年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年"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怎么样,看了我们这儿的习俗,才知道各地习俗没多大差别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厦门的小吃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在出发前爸爸就在网上把厦门的著名小吃包括地址都收集了.所以,我们几乎把厦门所有的特色小吃都吃遍了.

厦门更象是一个热闹的小城市,大的饭店酒店很少,街道两侧到处都是特色小吃,我们就一家挨一家的吃着不同的口味.其中西门土笋冻,峒屿鸭肉粥,劳山扁食,小眼睛海鲜大排挡最好吃!噢!我想起来了,我的最爱实际是鱼丸!我想我应该再多吃点!

"土笋冻"很好吃,筋筋的象果冻一样的感觉.可是你知道"土笋冻"是什么做的吗?后来我知道也看到它里面原来放的是海沙虫,就再也不想吃了.

劳山扁食听上去很奇怪的名字,看到的时候才知道,就是我们经常吃的云吞.哈哈!很好玩吧!

小眼睛大排挡有各种各样的海鲜非常好吃新鲜!

峒屿鸭肉粥也好吃,里面还可以放各种不同的东西,非常奇怪,有趣!

好了,不说了!我要吃我的鱼丸了!这才是我的最爱!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游河南双龙湾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瑰丽多姿的翠绿,突兀森郁的石山,天边缓缓飘过了几片白云……这里就是人间仙境之一的卢氏双龙湾

双龙湾的山弯弯曲曲,汽车绕了好几个大弯也没到山顶,不断摇晃的车把人吓的心惊肉跳,好容易到顶了,站在山顶上向对面望去,绿树掩映,怪石突兀,这种奇观在城里是没有的,风轻轻一吹,带着芬多精的味儿便从对面的山林里飘了出来,不时,一只只鸟儿从树林里飞了出来,那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绿色,仔细看一下那高耸的岩壁,竟然也是苍松翠柏、松涛阵阵,这是多么奇特的景观呀!一般的树都是扎根于土,而它竟然扎根于岩壁的缝隙中,这可真奇特呀!

双龙湾的水是绿色的,是浓浓的绿色,美不胜收,这里的水势很奇特,一般的水都是两边浅,中间深不见底,可是双龙湾的水非常奇特,它是两边深,中间浅。两边有三、四米高,真奇怪。这时江水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非常的美丽,也非常的壮观。一座座青山重峦叠嶂,一艘白帆缓缓行驶。真是“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上的白云缓缓移动,像一团棉花糖一样,悠悠的飘,速度时快时慢,就像同学们读书时的节奏高低起伏,抑仰顿挫。

双龙湾这个地方,非常的美,但像这么美的天然景区已经很稀少了,桃花谷的蝴蝶翩翩起舞,一道道瀑布从山上倾泻而下,坐着竹筏在水里缓缓行驶,感觉犹如人间仙境,好一派北国漓江的风光!我爱你――双龙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游龙门石窟河南地域作文

全文共 9320 字

+ 加入清单

露天的石寺里有一尊巨大的佛像,迷人的微笑透射出1000多年前武则天的愿望;一群石窟仿佛定格了1000多年前的宗教。它就是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南郊五公里外的伊河两岸,龙门石窟建于493年,现存窟龛2345个,佛像十万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这里的佛像神态庄严、肃穆。来到龙门石窟,不得不观赏的是万佛洞和奉先洞。

来到万佛洞前,环顾四周,用一个字即可以形容这里的佛像,就是小。在一个5.8米高,6.5米深,5.9米的洞内,竟有上万个佛像,单单两壁就有佛像15000尊,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洞内主佛是阿弥陀佛。他坐在莲花宝座之上。佛像背后有54枝莲花,花里有54位菩萨,菩萨或沉思、或嬉戏、或端庄坐立,形态万千、栩栩如生。在南北壁面的基座上,分别有一群乐伎,一群舞伎。乐伎们手执各种乐器,尽情弹奏;舞伎们则随乐起舞,婀娜多姿。在洞口南壁,有龙门石窟里最美的一尊菩萨。只见她身穿宝衣,左手食指与中指夹着玉将瓶,右手将拂尘摆到背后,好一个潇洒的菩萨。

离开万佛洞后,大约走三百米的路就来到奉先寺。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精美,最具代表性的唐代摩崖造像群。位于山腰间的凹形的崖壁上,没有开洞凿窟,而是在南北宽36米、深40米的凹形崖面上依崖而建。在九佛背后有一些方洞,那是宋朝为了保护佛像而建成大型木廊檐所凿的固梁枋洞,因长期风雨侵蚀,现已毁坏,只留这些枋洞了。奉先寺也因称为“九间房”。

奉先寺主佛卢舍那大佛龛11尊巨佛主从分明,高低有别,各司其职,气势磅礴。主佛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大佛丰满圆润,眉清目秀,神情聪慧,嘴角微翘,含笑而不露齿,人们都说主佛酷像武则天,是武则天至尊权利的象征;两旁的阿难佛和迦叶佛通高10.65米,两菩萨通高13.3米,供养人通高6.4米,两天王和力士通高10.3米。仅从造像高度即可看出地位的高低、等级的差别了。两菩萨衣着漂亮,姿势也很完美,美中不足是好像双眼无光,瞎子一样,为什么要这样做?理由很简单:菩萨服饰精美,如果再画龙点睛,很容易抢走主佛的“风头”。因此,建造者给了菩萨一双特别的眼睛。

两则的天王手持宝塔,脚踩夜叉,力士一副雄伟而暴烈的模样。每尊佛像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给人以强烈的宗教艺术感染力。

龙门石窟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佛像依然用平和的目光看着远方。龙门石窟是古人用智慧和血汗凝结而成的。每当我回想起卢舍那大佛时,真想再次参观令我难以忘怀的龙门石窟。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

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

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

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河南武侯祠作文

全文共 100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七夕东方情人节天气很好。我的心情也很开心,因为我要和我的爸爸妈妈一起去“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

来到武侯祠,我们就去了三义庙,三义庙是纪念桃园三结义的。三义庙里有三座塑像,中间是刘备,刘备的左边是张飞,右边是关羽,他们是结拜三兄弟。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买了香和蜡烛,在这里烧香。在这里烧香的人有好多,有大人、小孩和一些年轻人。

烧完了香,看完了三义庙。来到结义楼,结义楼里是卖关于三国时候的东西,有卖书、人物蛋壳、连环画……。在走到里面去,就是戏台了,等到晚上的时候,便会开始演戏。这个戏台和古代的很相似,台下的座位也和古代的很相似。

我们又来到了三国文化陈列馆,三国文化陈列馆里有许多出土的文物,和一些古时候保存下来的书。这里面有陶俑,陶俑的样子有舞女、吹萧、吹长笛……还有几本古时候写的三国演义。

我们又到了汉昭烈祠,汉昭烈帝是刘备,汉昭烈祠始称“惠陵”,是纪念刘备用的。里面有刘备墓,我围着刘备墓跑了两圈,墓地上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这个墓地很长,呈圆形,一圈有180米,高12米。墓地前面还有清朝乾隆皇帝为墓地写的题词。看完了刘备的墓地,又来到刘备殿,刘备殿的中间有刘备的塑像,旁边还有张飞、关羽的塑像。在刘备殿的两旁有刘备的文官和武将,东边是文臣廊,西边是武将廊,文臣廊由庞统居首,武将廊有赵云为首。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武侯祠旁边的锦里古街。一到锦里古街,我们就听到了一阵阵音乐声,我们随着这阵阵的音乐声一路走过去,哦,原来是有人在表演皮影戏,我们看了一会儿,就顺着街道走去,一路上我看到了捏泥人、棕编、雕塑像、工艺麦芽糖、画漫画……

我一下子被一间商店给吸引住了,原来这间商店是经营蚕丝的,我就走进去看里面的师傅是怎样把蚕丝加工成丝绸的。原来那些师傅是把蚕蛹一个一个剥开取出蚕丝,再把蚕丝晾干,经过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产品。

这下我的肚子已经在咕咕乱叫了,我又看到前面有一条锦里小吃一条街,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成都名小吃,这里的食品物美价廉,有撒尿牛丸、乔面、臭豆腐、夫妻肺片、乐山钵钵鸡、美容虾……我吃了臭豆腐、美容虾还有酸菜肉丝米粉。真是好吃极了!

从古街出来,我就看到了“七仙女”,因为今天是东方的情人节,牛郎织女又在鹊桥相会了,所以会出现七仙女。连成都电视台都来采访。

夜幕降临了,城市的气息又涌现出来了,霓虹灯亮起来了,这就是成都的夜晚!

今天,真是开心、快乐又难忘又难忘的一天!

[河南武侯祠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传统小吃美味的潮州小吃

全文共 523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潮州,风景优美,景色迷人。不仅风景美,就连小吃也是很“美”的。你别不信,就跟我来“品尝”一下潮州的特色小吃吧。

说到潮州小吃,那可是叫你“口水直流三千尺”啊。潮州的小吃数不胜数,有“小枕头”春卷;名副其实的鸭母捻;“小酒窝”咸水粿;还有四四方方的腐乳饼等等。

走进“小食街”牌坊街,总有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你猜的没错,这就是春卷的香味。不光是它的味道香,就连它那可爱的外表就让人爱不释手了。那一个个仰卧在盘子里的春卷,犹如一个个金黄色的枕头,说到这,你应该明白春卷为什么别名叫“小枕头”了吧。要想做好春卷,那可不简单呢!制作人员为了使它的皮更薄、炸起来更脆,都得使出看家本领呢。当然,里面的馅料也不赖:嫩绿的绿豆、香喷喷的香菇,晒干的小虾米、新鲜的猪肉等等。咬上一口,你才会觉得什么是人间美味。那一股股浓浓的香味,会让你回味无穷的。

具有“小酒窝”称号的咸水粿蕴涵了潮州悠久的历史文化。咸水粿虽然个头小,口感却是十分不错的哦!它也是让制作人员费劲心思的“绊脚石”呢,看起来容易,可做起来难啊。洁白如玉的凹进去的身体上放上一勺香喷喷的菜脯粒。说到这,我的口水都要流下来了。

潮州的小吃可是数不尽的,你们永远可以来品尝,潮州的大门永远向你们敞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河南烩面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要问我们只得风味小吃,那是数不胜数,不过河南烩面可是闻名中外的风味小吃。河南会面味道好,看想就让人垂涎三尺。白嫩嫩的羊肉掺和在米黄色的汤里,泛着晶莹可口的面条,是不是能发现几点香葱、肉末,香气扑鼻白绿相见,青菜则像几块翡翠,粉丝则像里面的小白龙,好一个“白龙戏珠”!看着就像一碗“艺术品”,让人不爱,多不行。

河南烩面做法很简单。招待客人,迎庆佳节,都少不了这道美食。把水烧开,放一些调味料,等闻到香味即可放入羊肉和面,用汤勺在锅里来回搅动,时间不长等到羊肉泛白即可。别忘了浇汤料和附食。盛出后,一碗香喷喷的河南烩面就做好了。

做法简单,吃起来也别具一番特色。

有的人吃会面用筷子把面条卷起,把一个像蚕茧似的会面送入口中;有的人喜欢把羊肉先吃光,喝完汤水后,再细细的品尝……而我就不一样了,我喜欢边喝汤水边吃晶莹的面条,顺滑的口感让人爱不释手,然后大口大嚼,汤水中的羊肉,滑而不腻,香气扑鼻。有时看见宝石般的羊肉和绸缎般的面条都舍不得咽下。

它既不是山珍海味,也不是名古佳肴,他只是普普通通的烩面。但它的味道却是香飘万里与众不同。

河南美食甲天下,河南会面以他的色香味俱全剥夺了人们的认可,成为了我们这里的地道美食。俗话说得好:“来河南不吃烩面等于白去河南。”事实上的确如此“此面只有郑州有,人间能得几回尝?”来河南一定别忘了好吃的烩面小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带你走进河南洛阳作文

全文共 8315 字

+ 加入清单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 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

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宾阳南洞下面我们参观宾阳南洞。宾阳南洞是在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唐代早期又继续开凿的洞窟,所以在造像艺术上承北魏刚健之遗风,下开盛唐活泼生动之气象。主尊像阿弥托佛面部丰润,嘴唇厚大,衣纹自然、流畅。这一期间的宝座都是呈方形直角,到了盛唐才趋向于莲花束腰须弥座的形式。

洞内龛像密布,其中太宗贞观年间的题记达19处,为中国石窟中贞观题记最多的一窟。众多的造像题记为研究初唐的石窟造像艺术提供了珍贵的文字资料。 摩崖三佛龛朋友们,我们面前的这一窟因临山摩崖造像且题材为三佛而称为摩崖三佛龛。崖壁上为三坐佛,以弥勒佛为主尊居中,左、右二结迦坐佛。以弥勒为主尊的三佛题材为中国石窟所罕见。该窟无题记,结合文献研究,该窟应为武则天建立武周政权制造佛教神学舆论所开凿,宣扬武氏为弥勒下凡,以利于稳固政权。它开凿于武周政权时期,即公元690年左右,因武氏晚年发生了张柬之策动的政变,武周政权结束,该窟随即中辍,因此,窟中造像仅为毛坯,比较粗糙。 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窟壁上雕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而得名。窟顶莲花周围刻有“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千尊像龛”的题记,表明这个洞窟完工于公元680年的十一月三十日,主持修造者是大监姚神表和内道场的智运禅师。 主佛阿弥陀佛的造像手法体现了唐代盛行的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时尚,表现出一种雍容大度、仪态轩昂的造像风格。人物波状的发纹、丰满圆润的脸部轮廓、垂肩的双耳、宽厚的双肩、简洁流畅的衣纹都表明盛唐的雕刻技艺在这一时期已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主佛端坐于仰覆莲束腰须弥宝座上,在宝座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托重力士,他们的肌肉突出,富于动态,与主佛的静态,一动一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南北两壁雕刻的一万五千多尊高约4厘米的小佛,把整个万佛洞装点成西方佛国中佛祖弘扬佛法、众生虔诚聆听的场面。在窟顶碑刻题记的外侧是凌空飘舞的飞天,这飞些天手捧供果,翩翩起舞,与它对应的是窟内南北两壁壁基下部的伎乐人。每侧墙壁下部各有6位伎乐人,手持空篌、法锣、羯鼓,一方面为研究唐代音乐提供了史料,另一方面,它们与窟顶飞天上下呼应,营造了一种西天极乐世界里,歌舞升平,万人成佛的场景。 万佛洞前后两室,窟门外两侧为二力士,前室南北壁原来刻有龙门石窟体形最大、造形最为精美的护法狮子两尊,20世纪30年被盗,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窟门外南壁上部刻有一观音菩萨,面部丰润,体态健美左手提净瓶,右臂向上弯曲持佛尘搭于右肩。她那扭动的身躯、微斜的头颈、丰满的胸部,形成了优美的曲线,显得含蓄、端庄,是唐刻观音菩萨的杰作。 双窟 万佛洞下的这两座洞窟因并排雕凿且有共同的前室而得名“双窟”。北洞中是三世佛造像,主尊为释迦牟尼,南北两侧是二弟子、二菩萨以及过去佛和未来佛。三世佛的造像题材表现了佛教世界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双窟的南洞里,雕凿的主佛是弥勒佛,南北两壁上雕有小千佛。

弥勒和释迦牟尼分列在南北两个洞窟,称作双窟,它们完工于同一时代,所以在人们的想象中是当时的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共同临朝执政的一种局面。在这个历史时期,武则天实际上是掌管朝廷的重权,奏章都由她来批阅。武则天在这一时期,为了积极树立自己就是弥勒下世这一思想,但又有碍于李治在位的实际情况,所以就把释迦牟尼和弥勒共同雕凿于南北两窟,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双窟并列的局面。 莲花洞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洞窟称为莲花洞。因洞顶有一朵保存完好、直径达3米多的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洞内造一佛二弟子,均呈立姿,为释迦牟尼带领两个弟子游说讲经之像。主佛采用高浮雕手法,两侧的弟子迦叶、阿难用浮雕手法,对比鲜明。迦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手持锡杖,胸部肋骨暴露,细腻地表现出这位佛教继承人经过艰辛岁月,长途跋涉的形象。他右手拄着的锡杖上带有九个响环,震地有声,据说是佛教中一种法器。人们听见响环的声音,就知道佛祖到来,出外叩拜佛祖、倾听佛法。

二弟子的头像于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现都存于法国吉美博物馆。 窟顶莲花周围环绕着飞天,她们手捧供果和其它的器皿,显得飘逸洒脱,在《妙法莲花经》里曾有这样的记载:飞天是佛教中的香因神,说是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表现了佛教中飞天和伎乐人营造出欢乐和谐的场面。 洞窟南壁左上部层层排列了几层小型佛像,据说这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高度仅有2厘米,五官清晰,刻画细腻。南壁壁面上排列了许多佛龛,龛楣装饰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有帷帐式的,有的是火焰纹,有表现文殊与维摩诘对座辩法的故事,还有礼佛图的形象。在龛楣细部,有忮乐人、飞天,有莲花化生出来的菩萨;有线刻的,有浅浮雕的。其中一对飞天,她们的衣裙向上卷起,飘飘荡荡的形式好象一朵盛开的莲花,而两个飞天的面部正是莲花的花蕾。外侧是一些伎乐人向她们飘飞过来,荡起的衣裙好象莲花的枝蔓一样,表现了一种绿柳丝绦万千条景象。 这个小龛龛楣是火焰纹的造型,它的火焰向内收,到中间再向上形成火苗的苗头,火焰纹之上南北两侧各一组众生听法像,这个浮雕表现了文殊菩萨和维摩诘辩法的情景。它的上部是帷幕,帷幕是中国民俗画常有的表现形式,在这里我们看到外来的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结合,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雕艺术形式。

窟外门楣为火焰纹,中间刻有一个兽形铺首,雕工精湛。左上方有明代河南巡抚赵岩题“伊阙”二字。 奉先寺现在,我们参观的是奉先寺。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规模宏大、气势磅礴、雕像精美、技艺精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也是龙门石窟唐代雕刻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据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刻就的《河洛上都龙门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奉先寺为唐高宗所创,皇后武则天曾于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捐助脂粉钱两万贯,工程完工于上元二年(675年)。整个大像龛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一铺九尊大像,主尊“大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面相丰满圆润,方额广颐,眉若弯月,双目俯视,炯炯有神;略作微笑,两耳长垂,衣纹简练,灵活而又储蓄的眼睛显得更加秀美,整尊造像,给人一种庄严典雅、肃穆宁静之感。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显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右侧阿难,浓眉细眼、年轻睿智、虔诚大方、充满自信,宛如一聪慧少所形象。

二菩萨衣饰华丽,端庄而矜持的表情,天王严肃威武而双硕壮有力的神情,力士坚毅勇猛而双暴躁的性格,以及那无所谓惧倾力承托的地鬼,无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其雕凿规模、艺术设计、人物塑造、雕像造型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唐代艺术家的高超技艺、审美时尚、美学理念和唐代美术所达到高度艺术水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及艺术家心目中神化的“圣贤”形象,从另一侧面又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佛教发展的盛况和唐代国力的强大。因此,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群雕,既是盛唐雕刻艺术的代表,又是人类美术史上的杰作,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古阳洞朋友们,参观完奉先寺,我们将继续参观南面的古阳洞。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其中有十九品就在这一洞窟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孝文帝开始在龙门为其祖母冯太后开窟造像祈福作功德,王公大臣、贵族、官僚、武官将相继在窟内造像,这就形成了古阳洞内最早的一批造像,从而开始皇家营造龙门的第一斧第一凿,揭开了创建龙门石窟的第一篇章。 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洞窟就是古阳洞,它是利用天然溶洞扩凿而成的。正壁主佛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面相长圆,较为瘦削。头顶还塑了一个发冠,发冠本身是道的产物,这是在清朝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慈禧太后逃亡西安回北京途中路过龙门留下的,所以当地也有人称古阳洞为老君洞。 主佛两侧的菩萨上身微微后倾,头戴宝冠,面容清秀,上身袒露,身着长裙,造型厚重,比例匀称,表情庄重文静,姿态优美,是北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

北侧墙壁上排列了三层大型佛龛,最上面一排的造像与云冈石窟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佛像都是结跏趺坐,形体较显浑厚。如果说它还保持着云冈石窟的特色的话,那么第二层交脚弥勒的造像,则体现了北魏时期龙门石窟造像秀骨清姿的艺术格调。人物瘦小,细腰,双腿交叉坐于台座上。北壁最上部的佛龛雕凿于北魏景明三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佛龛残损的身躯,佛头高32厘米,被人盗走后,现在为私人收藏。最下部的一排佛龛,造像风格表现出雍容大度的特点,可能是唐早期的作品。不同时期的造像集中在同一洞窟里,说明了古阳洞雕凿时间之长,绵延朝代之久。 龙门石窟中有许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块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称为“龙门二十品”,古阳洞就占十九品。“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书法的杰出代表,以“龙门二十品”为代表的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魄力雄强,气象浑穆,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我国的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视为国宝。

北魏造像峻拔瘦硬的风格与魏碑斩刻奇肆的风格艺术内涵相通。历史上书法家发现了碑刻题记的价值,却又把雕像视为工匠的艺术。相反,西方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专家对北魏石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魏的雕刻代表了人类宗教艺术的一个高峰”。 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两侧刻有古代药方而得名。此洞北魏晚期创建,经东魏和北齐,直至唐初仍有雕刻,因此在雕刻艺术上呈现不同时代的多种艺术风格。洞内主佛、二弟子、二菩萨和洞外二力士及窟门八角束腰莲花柱均为北齐所雕造。该洞是龙门石窟中具有北齐造像风格的唯一大型石窟。北齐时期的雕像头部硕大,身躯如柱,给人以臃肿、笨拙的感觉。 洞口过道两侧石壁上刻有药方近140个,治疗40种疾病。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针灸治疗。涉及科别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神经科、肿瘤科、泌尿科等。所用药物多是我国农村常见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制剂方法有丸、散、膏、汤等。 药方洞石刻药方刻于唐代初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记录了我国古代医药的成就,在研究我国医药学上有重要价值。 皇甫公窟皇甫公窟因北魏胡太后母舅皇甫度开凿而得名。主佛释迦牟尼高3.18米,身穿褒衣带式的袈裟,衣饰用平直九刀刻法,衣裙有棱有角,坐在莲花座上。面部已经残损了,头上还留有高肉髻,右足外露,足掌向上;右臂平举,手掌上扬;左手掌心向外,手指向下,作满足人们愿望的与愿印。有趣的是,这尊大佛竟有有6个手指,据说是按照孝明皇帝的形象塑造的。由此可以看出皇甫度以佛事向皇帝献忠心的良苦用心。 皇甫公窟南、北壁基下保存有具有极高价值的礼佛图浮雕,这两幅浮雕人物图案带有浓重的绘画意味。北壁皇帝礼佛图东起前三人为比丘,前两个比丘正俯身向香炉内添香,第三位是年长的高僧,左手托钵作前导。第四人为一老妇,头饰华丽,身穿长裙大袖,左手持一莲蕾,徐步向前。弟八人为一青年男子,头戴笼冠,身穿宽袍大袖的长袍,右手托钵,有趣的是其身后还有一男童为他提衣摆。这一男一女无疑是孝明皇帝和胡太后。这一作品用写实的手法把人物的年龄,性格,身份,气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余的宫女有的手举华盖,有的手拿莲蕾,虔诚严肃,徐徐而行。

南壁则为皇甫公夫妇礼佛图。 左右二菩萨半结跏趺坐在菩提树下,坐树下思维状。菩提树树干弯曲,枝繁叶茂。树的上方又分别刻有一组罗汉像,罗汉身穿双领下垂式袈裟,双手合十或手持莲花。 围绕着窟顶的莲花有八个伎乐,她们衣带飘扬,手持琵琶、笙、排萧等乐器,翱翔云间,由此看出在北魏时期,这些乐器就已经非常盛行了。 擂鼓台南洞 参观完西山的洞窟,请朋友们继续参观东山的洞窟。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三洞” 。南边的这座窟为擂鼓台南洞。洞内方形座台上的佛像被称作“大日如来”在密宗里“大日如来”指的就是释迦牟尼。主佛头戴佛冠,臂戴臂钏,脖子戴项圈,穿袒右肩式袈裟,整个造像保留了外来造像艺术风格。 佛端坐在束腰方形台座上,这种台座在武周时期是比较流行的式样。从正面看,佛头部微微向下倾斜,目光向下俯视,和礼拜者的眼神交流,流露出一种关爱世人的殷殷之情。主尊丰润的右臂搭于盘起的右膝之上,舒闲的神态、优雅坐姿都体现出佛的从容、恬静。从侧面看这尊大佛的形态,头微微向前倾斜,肩向后仰,腰向内收,臀部依其坐势显得收放有序,胸部向前隆起,腰部三道环形的衣纹线条又显现出腰部肌肉的健康有力。

整个佛的造像极富质感,也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肌理细腻,骨肉亭匀。 在四壁上有高约36厘米的菩萨坐像,层层排列着有760尊之多,端坐在四周的墙壁上,神态肃穆安祥,似乎正在聆听佛弘扬佛法。菩萨在古印度都是男性的形象,传入中国后,逐渐塑成了女性的形象。 创造者对人物的形态美把握得相当适度,简洁明快的线条和人体造型的健康都表现了当时的雕凿者自身的审美价值取向及美学理想。 擂鼓台中洞 中间的这座洞窟称为擂鼓台中洞,又叫“大万五佛洞”,因洞中造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且比西山万佛洞小千佛稍大而得名。主尊为弥勒,整尊造像采取高佛雕手法,背光为龟甲形背屏,周围环绕着伎乐人/飞天、骑象和骑狮的童子。 主尊端坐在束腰方形高台坐上,台坐下部延伸出两朵莲花,每朵莲花上站立着一尊菩萨,整个造像浑然一体。主尊佛头20世纪30年代 被盗,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洞窟雕凿完成于武周时期,是为武氏政权歌功颂德的。西山的双窟是弥勒与释迦牟尼并坐,当时武则天还没有成为一朝之君,表明她与李志一个天皇一个天后并列的身份,而在这一洞窟中,以弥勒佛为主尊,表明她已破天荒地成了一位女皇。

看经寺 :现在我们参观的是看经寺,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石窟,整个窟室的平面设计基本上呈方形,与同一时期其它洞窟最大的不同是该窟正壁上没有主像,而是在洞窟地面中央建坛,上置佛像供人拜佛。据考证,该窟为禅宗开凿,洞窟造型为禅宗曾人打坐礼佛的禅堂。 窟内墙壁上部有一些不规则的零星造像,在北、东、南三壁下部雕有唐代最精美的一组29尊浮雕罗汉像。释迦牟尼去世之后,将传法的任务叫给了迦叶,迦叶寂灭后交给了阿难,之后传莫田地,传商那阿修,最后至二十九组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是北魏时期自天竺来中国的曾人,被后代的佛教禅宗奉为第二十九代传人。看经寺这二十九尊传法的罗汉,恰好与《历代法宝记》所载西土二十九祖先相吻合。

窟内现二十六尊罗汉像保存完好,每尊罗汉像高约1.8米,与真人等高,神态各异,性格刻划入微,有饱经风霜而又睿智的、执着而又聪慧的、慈祥善良的、凶猛严历的、诙谐幽默的、严肃认真的,无不栩栩如生,是龙门石窟中现存最完整的一组罗汉群像雕刻。 龙门石窟虽然是佛教文化的艺术表现,但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时尚。

石窟中保留的大量宗教、美术、书法、音乐、医药 、建筑 等事物石料,使龙门石窟成为一做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古老的艺术、优美的环境、方便的交通、完善的旅游设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和游人纷至沓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家乡河南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家乡,是个温暖又宁静的地方,它不大,但是很温馨,不小,却是能遮风挡雨,这次,就让我来说说自己的家乡——河南吧。

河南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古文化的地方,那里有着美食,武术,景点还有河南话的有趣风格,让我用细致的描述带大家领略一下我们河南的文化气息。

先来说一下让我们河南人最引以为傲的“美食”,在河南省,最著名的美食就是“烩面”如果厨师手艺良好,那么做出来的面不仅柔软,还富有弹性,做出来的汤,虽然看上清淡,但是却有着油而不腻的味道,再撒上一点葱花,香油,那味道倍儿香!许多外地的游客来这里尝一口烩面就飘飘欲仙,都舍不得走了呢。

接下来说一下,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武术”,河南可是真真正正的做到了“学习武术,弘扬武术”的精神。河南的少林寺,就是一个例子,他们每天都是从早晨练习武术直到深夜,所以我们河南人的身体可都是健健康康,随便找几个人基本上都能打几式拳。武术精神就是强身健体,调节呼吸,保健养生这几点,这些也就是主旨,难道我们河南没有做到这几点吗?

现在就是许多人关注的“景点”了,河南的景点有很多,比如洛阳的龙门石窟,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焦作的嘉应观,济源的王屋山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景点,这些景点不仅美丽,而且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河南真可谓是得到了“文化城市”这一美称。

“河南话”也是我们河南的一大亮点,在古代的时候,还有帝王统治者把河南话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话语,可以说,现在我们的河南方言就是古代时候的官话,现在还保留着古代时候的韵味气息呢。就像普通话中的“昨天”在河南话中就叫“一盖儿”,普通话中的“走了”,在河南武陟话中就叫“走了昂”尽管用文字表达很不清晰,但是也可以感受出它的有趣。

河南也有许多的“特产”:怀山药,怀菊花,怀地黄等等,都是我家乡的特产,都是土生土长的,绝对健康!

这次的河南家乡了解,到此结束,希望大家更多地了解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观看河南秋季开学思政第一课有感

全文共 549 字

+ 加入清单

九月___日的朝霞照拂着同学们的身影,伴着我们走进久违的校园。对于开学,有的同学会期待,有的同学也会觉得惆怅,还仍然怀念假期欢乐的时光。但是九月___日开学日的到来也带来了一档电视节目,那就是《思政第一课》。

说起《思政第一课》,这是一档有着很多年历史的电视专题节目,《思政第一课》会邀请来热点事件的当事嘉宾来介绍亲身经历的故事,这些嘉宾都是对祖国的发展。对社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伟大事业的成就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坚毅前行而得来的。

转眼间就来到了晚上八点,《思政第一课》如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我与千万学生朋友们一道,在直播画面前上这堂专属学生朋友们的《思政第一课》。今年的《思政第一课》的主题是___。请来了几位嘉宾讲述他们的故事,在嘉宾们生动的讲解之中,我们也与热点事件拉近了距离,对祖国,社会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切的了解。在嘉宾们的故事中,我感受到了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得来的不易,有一句话说得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正是有这些为祖国发展默默付出的人们,我们才能享受如今的美好生活。

《思政第一课》每年都在播出,每年都会带给同学们不同的感受,这是一堂生动精彩的爱国主义教育课,也是我们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的一道窗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美丽的家乡河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舞钢市,是国家级园林城市、旅游城市、卫生城市。那里一年四季景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是一座天然的氧吧,是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春天的家乡勃勃生机、万物复苏。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小溪里的积雪融化了,溪水淙淙地流着。河里涨满了春水,清澈见底。旁边的树呀、草呀,都映在小溪里。小鸭、小鹅在这清澈见底的水中游戏。桃花开了,粉红粉红的,像小妹妹脸上的胭脂一样。梨花也开了,雪白雪白的,每个花瓣都有点点红色的花蕊,很美丽。还有迎春花也开了,金黄金黄的,五角星的小花朵在春光的照耀下好像金星在闪烁。冬天还是光秃秃的草地,春姑娘一下子就铺满了一片绿毯。

细看,满地嫩绿色的芽,水灵灵的,让人喜爱得不忍心去触摸它!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摇右摆,真像小孩在跳舞、嬉戏。这时你如果有空来欣赏一下,一定会叫你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的!我们家乡最好的消夏去处是龙泉湖畔,花香四溢,杨柳依依,吸引来很多省内外的游客。特别是端午节的龙舟赛,更让四面八方的游客络绎不绝、慕名而来。夜晚,湖面上漂浮着五光十色的花灯,人们在音乐喷泉的伴奏中翩翩起舞。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杨柳和槐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柏显得更苍翠了。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这时候,果园向人们献出了香甜的苹果、又甜又脆的梨,酸甜可口的野葡萄、酸酸甜甜的山楂、营养丰富的李子等。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房子上、树上、地面上都盖上了厚厚的白“被子”。

可是,小朋友们无论如何是禁不住这银装素裹的世界的诱惑的,他们不顾天气的寒冷,激情四射地投入到雪地的游戏中,打雪仗、堆雪人、滑雪板,尽情开心地玩,不觉间,他们个个脸上冒汗,头上冒“烟”,脖子里、袖筒里、裤腿里都钻满了雪,还在你追我赶,完全沉浸在了他们自己幸福快乐的世界里了。我的家乡不仅风景如画,家乡的人们还热情好客。朋友们,来吧,我美丽的家乡——舞钢市随时欢迎四面八方的游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风味小吃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糖饼,很简单,很普通的东西,就像土地。可它,就是我对故乡的记忆。

糖饼是奶奶做的,奶奶一生是农民,守着土地。糖饼跟随着奶奶,就像奶奶从地里掘出来的一样。奶奶那布满皱纹的手揉捏、摆放着饼。仿佛看见了奶奶在土地中劳作的身影,那黑漆的灶炉仿佛就是金灿灿的土地。咬下一口,层层饼皮破开,就咬住了甜透的糖心,绕进味蕾,出现那浓浓的土地的香味,那故乡的纯情,那奶奶从土地里掘出幸福的微笑。

有一年我没有回老家,只有爸爸回去了,给我带回来一个黄土色的坛子。打开坛盖一股股香味窜出,一个个糖饼堆积在罐子中,像奶奶一个个笑脸叠在一起。轻轻咬开,奶奶从土中掘出的糖心露了出来,奶奶就在这里。

去年,爷爷奶奶的积蓄被骗走了,大家工作都不景气,大年桌上没了以前的热闹,却少不了桌子正中一盘糖饼。饼在中心,像奶奶用不完的情。岁月在奶奶脸上刻下了皱纹,可糖饼中的甜一丝都没有改变,如永恒的土地。

奶奶守着家、土地,每每我玩疯了、玩累了,家中总有奶奶,有糖饼。糖饼如奶奶,如家,如土地。土地上有家,家中守着奶奶,奶奶做着从土地中掘出的糖饼。糖饼中少不了浓浓的土地的香味,那故乡的纯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河南的特产作文

全文共 28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河南的修武县。那里的特产是海蟾宫松花蛋。海蟾宫松花蛋又名变蛋彧者皮蛋。

这个海蟾宫松花蛋还有一段历史呢!相传海蟾宫松花蛋是刘海为了答谢仙女,送给仙女的礼物。

做皮蛋选用的鸭蛋特别有讲究。离海蟾宫风景区约5公里的地方有一个水潭,人称马坊泉。泉水里面有一种石壳虫子,鸭子吃掉石壳虫子后,所产的鸭蛋个子大。质好。味鲜,还经常产双黄蛋。这些鸭蛋在经过加工后就制作成松花蛋。自元起历代皇帝都把它作为御宴上美味佳肴。

海蟾宫松花蛋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可以做很多好吃的美味佳肴,比如:凉拌皮蛋。皮蛋瘦肉粥。皮蛋拌豆腐等等。

啊!我爱家乡!可我更爱家乡的海蟾宫松花蛋!

[家乡河南的特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乡的特色小吃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坐落于湖北湖北荆州,是一个富饶的地方。我们家乡的特色小吃像天上的星星,数也数不清。现在,我来为你摘下最亮的一颗给你介绍一下吧!

我家乡的特色小吃中,我最爱八宝饭了。

相传八宝饭源于武王伐纣的庆功会。在周武王伐纣,建天下大业中,有八位将士功勋赫赫,深受武王和人名的称誉,疱人应景而作八宝饭庆贺。八宝饭象征有功的八位将士,使用山楂寓意火化纣王。

过年的时候,餐桌上无八宝饭不成宴席,菜上到八宝饭时,人们总是争先恐后,怎么样,你可以看出八宝饭的重要了吧!

八宝饭的地位不但重要,连做法和特点都很特别呢!

做八宝饭要把红枣泡发,核桃肉炒熟,糯米蒸熟备用,去大碗一个(内涂猪油),碗底摆好青梅、龙眼肉、枣、核桃肉、莲子、白扁豆、薏仁米,最后放熟糯米饭,在上锅蒸20分钟,把八宝饭扣在大圆盘中,再用白糖撒上去。八宝饭色泽鲜丽,甜而不腻,并且每种食材有着独具特色的味道,糯性十足,绵延不绝的甜让你回味。

民间认为八宝饭源于八宝图,象征着婚姻和谐美好、平安团圆、吉利、甜蜜、积极上进。

在外地,想吃一口纯正的八宝饭无疑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所以,你知道我们湖北荆州的八宝饭是多么“特别”了吧!

把星星放回天空,我希望它能传播到各地,让别人也能品尝到它的美味,让它成为最闪亮的一颗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河南郑州中考作文题目

全文共 77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17河南郑州中考作文题目,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中考作文话“成长”题目被赞接地气儿

【作文题目】

●文题(1)是半命题作文:“越来越___的我”。

从近10年的真题来看,河南中考作文的写作对象都聚焦于“我”,这是2017届考生熟知的写作热点。虽是半命题形式,但关键词“越来越”的引导旨在让考生审视自己的成长历程,盘点自己的生活经历,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根据题目特点,在文体上倾向记叙文,选择充实鲜活的叙事展开成长话题;在立意上传递正能量,阳光自信、坚强成熟等主题是考生善于驾驭的成长品质;在选材上考虑多事件,“越来越”体现“我”的成长足迹。

●文题(2)是材料作文:燕子每次高飞前,总要先在低处飞行一段距离,积蓄力量,然后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

【作文点评】

中考,第一场考的是语文。作文题目出的啥?难不难? 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初三语文备课组长于涛老师作文题目点评。

于涛老师称,2017年河南中考的作文题目延续了传统的“二选一”模式,形式相对稳定,难易比较适中。具体来说——

材料简短明了,降低考生审读的难度。通过抓关键词法,“高飞前”低飞来“积蓄力量”,考生比较容易得出的观点是厚积方能薄发。

因为题目指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所以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来发挥。如果选择议论文,想要做到出类拔萃,就要在论据、论证方法、论说语言等方面至少实现一项突破:论据要力争丰富、多元、新颖、富有时代气息;方法要综合运用多种,摇曳生姿;语言要有理有力有文采。

比对两道作文题目,于涛老师认为,2017河南中考作文在“共话成长”,比如“厚积薄发”是成长的智慧,“越来越___的我”是成长的收获。这不仅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写作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一指导思想的贯彻,也是平和亲切接地气儿的成长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河南采风——寻根作文

全文共 1893 字

+ 加入清单

寻根

夏天又到了,但这个夏天于往常有些不同。

带着漫天的萤火,带着积累了一年的喧嚣,带着葡萄架下小小的窃窃私语,带着盛放在风和时间缝隙里的花,一路摧古拉朽,势如破竹,以光的名义,以欢乐的名义,以墙角那朵偷偷绽开的白花的名义,迅捷无比地,投散在每个人的心里。

──就像记忆。

记忆中有那么一座城,慈爱的见证着我的到来,倾其所有哺育着我,悄无声息地埋下故乡的根。只可惜在我行成清晰的记忆之前,便被带离了她的怀抱。

有人说:“其实每个人都是一只风筝,而故乡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纵使风筝飞的再高再远,始终有一根线牵在故乡的手里,终有一天会回归故乡,不论多久,多远,不论是生是死,或贫或富。

也许,这真的是人无法逃脱的情愫?坐在飞机上,看着窗外云雾缭绕,天蓝的像晕开在清水里的颜料,想着几个小时后将站在那片陌生而熟悉的土地上,内心竟有一瞬的晃神,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震撼了?亦或是我身体里的每个因子都得到某种召唤般苏醒过来?

一下飞机,踏上这片中原黄土,感受着迥然不同的气候,却并没有带来不适,反而觉得亲切无比。听到周围人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竟有一种冲动想脱口而出与他们攀谈。

我知道,有些东西是改变不了的,哪怕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那流淌在血液里的桑梓源远流长,亘古不变……

魂牵故里

脚踏故土,想起郭敬明说,他喜欢用45度角仰望长满云朵的天空。其实,漂浮在天空的云朵也喜欢用45度角俯视它脚下的万物生灵。就像现在,它静静的注视着我站在黄帝像前,拜祖认宗,一长一短的影子似乎在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犹如一个游子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中 ,回到母亲的怀抱,那莫名的熟悉与归属感从四面八方喷涌而来。

细细端详着黄帝像,它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透着睿智、英武、端庄、慈祥,让人不觉安心,想要追随他的脚步,稳步向前。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后的厚重,唤回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更多了一份历史的责任感。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中华民族就像一棵棵的大树,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就像树的春花秋实。所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了自己是哪根哪条哪叶,于是带着民族魂上路,这些大树便枝繁叶茂。

梦回千年

“武大郎炊饼,老少皆宜”。一声浑厚低沉的叫卖声传来,抬眸便见一敦厚矮小着粗布短衣,背两筐炊饼的人缓缓走来,这就是武大郎吧。不禁感慨宋朝的街市真是热闹。划小船、绕石径、过虹桥、穿街市、登阁楼、听曲艺,尽情感受下午的闲情逸致。放眼望去,但见汴河蜿蜒影城,楼宇鳞次栉比,酒肆茶楼,街头卖艺,让人不由连连拍手称赞。这满眼的繁华景致,无不展现着宋朝瑰丽的艺术宝藏,虽是石井把玩,虽是下里巴人,却凝聚着民间百姓的智慧与创造。

沉思之处,恍惚间看到一风流倜傥的男子骑着白马渐行渐远,依稀间听到他口中念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猛然发觉自己竟要到函谷关了。接着便传来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之吟,还有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气之作……我怀揣着敬仰,目送着他们的背影,踏着古代仁人志士曾经的路途,重温他们的努力与坚持,释然与宽容,也获得内心的一份慰藉与感动。

“姑娘,要不要来一块,五块钱一张的武大郎炊饼”。突然从梦中醒来,不禁暗叹:真是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宋代艺术的美妙绝伦,宋代文化的神韵悠长,宋代生活的诗情画意,折射出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历史,而这里,作为多朝古都,见证了历史的浮尘,也同样是我的故土。

凤凰涅槃

我不懂文武的境界有多高深,但我看得到那种矢志不渝,永不放弃,厚积薄发的精神。炙热的太阳像倒下来一般,却丝毫不能动摇台上的习武人,他们动若潮水,静若磐石,快慢相间,展示了少林十八般武艺。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可以让人抛下凡尘,搁置享乐,付出一切去努力,追求而从不后悔的决心。我想这便是信仰吧,就像民族的图腾。

思绪不由落在岳飞身上,每当读起他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内心便汹涌澎湃,想自己出生在乱世,想自己成为伟岸的男儿,想自己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家卫国,这一切都因为我是龙的传人,是炎黄子孙。

我相信承载着这种精神,终有一天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在故乡的每一个寂静的夜晚,我都会细细嗅着空气中浮尘的味道,这是思念了多少个日日夜夜,魂牵梦绕才能这样酣畅淋漓的感受。当我再次踏上旅途,会不会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歌,就像一只清远的笛,但无论是惆怅,那重新注入血液里的故乡之魂,将支持着我越走越远。

每一次回归都是一次迁徙,一次传统文化的回溯,一次民族精神的洗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