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实用20篇

有的人天天在抱怨,抱怨官场的贪污腐败,抱怨自己父母的贫穷,抱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情,可是自己却不加以努力,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东西!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中国飞人”苏炳添不屈不挠的励志故事,希望读者喜欢。

浏览

5471

作文

1000

励志哲理小故事: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

全文共 698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外国作家的小说讲了一则故事。有个小镇上来了一个马戏团。他们在当地临时招工做杂物,并提出做三个小时工作可以给一张外场的票,做六个小时就可以进到内场,要是干一整天,就可以得到一张最前排最中间位置的票。

有一对穷人家的小兄弟愿意干一整天,换一张最前排的票。于是,他们开始了辛苦的工作。从太阳升起到落下,他们一刻不停地干活,中间只分吃了一个馒头。到下午的时候,兄弟俩都十分疲惫,但是看马戏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还是最前排最中间的位置。

到了晚上,兄弟俩终于在艰辛的劳动后迎来了演出。他们筋疲力尽地坐在第一排,满身尘土,还有手上豆子一样大的水泡。主持人出场的时候,大家都热烈地鼓掌,而这两个可怜的孩子,却在这掌声里,沉沉地睡去。

故事挺让人心酸。可是,仔细想想,这不就是很多人的人生写照吗?

这个世界很精彩,就像马戏团的演出一样。而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有一天能坐在最前排的最中间的位置看这场演出。我们其实也一直接受着这样的鞭策——演出很精彩,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争取坐在第一排最好的位置看演出。然后我们就拼命干活,干到身体崩溃,终于得到那张美好的票了。

可是,到了这一刻,你已经老了,耳聋眼花,疾病缠身,虽然拿到了那张梦寐以求的入场券,却再没有精力和心思去欣赏这场演出了。

回头看看,你是愿意付出适当的努力,然后高高兴兴地在内场看演出,还是愿意在第一排最中间的位置沉沉睡去呢?要知道,人生的目的,不是坐在一个多么好的位置,而是尽情地欣赏一场精彩的演出。如果有一天你感觉累了,感觉不堪重负了,那么就停下来好好衡量一下,给人生一个更准确的定位吧。记住,来这个世界,我们是为了看一场精彩的演出,而不是坐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幽默励志寓言故事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张三和李四两个人闲来无事,呆在屋子里聊天。张三对李四说:“有个和我一起共事的人,名字叫作王五。王五的脾气可暴躁了,动不动就会发火,一发起火来可不得了了,又拍桌子又摔东西,搞不好还会打人呢!我们平时都很害怕他,不敢和他争执。”李四说:“真的吗,果真有这样火爆性子的人?”

两人正说着,王五正巧从屋外经过,窗子开着,张三的话全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他耳朵里。

王五顿时大发雷霆,面红耳赤,脖子上的青筋一根根地凸出来。他大步跑到屋门口,气势汹汹地使劲一踹,把门踢开,冲进屋里,见了张三,一把抓住他的领口,不由分说地照准面门就是重重一拳。张三被打得踉跄着退了好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血从他的鼻子里慢慢流了下来。

王五还觉得不解恨,也不管张三一迭声地叫饶,过去骑在他身上,抬起拳头打个不停。

李四见状,赶忙过去劝解。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他终于把王五拉开,问他说:“你为什么要打张三呢?”

王五气呼呼地回答说:“我哪有性子暴躁的毛病,又什么时候乱发过脾气呢?他这样诬蔑我,我当然要好好教训教训他!”

李四说道:“你现在这样做不正是性子暴躁、喜欢发火的表现吗?张三并没有说错啊,你又为什么要对自己的缺点讳莫如深呢?”

李四说得对,有了缺点不应该忌讳别人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励志哲理小故事哲学家与蚂蚁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哲学家在海边目睹一条船遇难。船上的水手和乘客全部溺毙了。他痛骂上苍不讲理,只因为一位罪犯正好乘坐这条船,竟然让众多的无辜者受害。

当他正沉迷于这种思想的时候,他发觉自己给一大群蚂蚁围住,原来他站的位置距离蚂蚁窝不远。那时,有一只蚂蚁爬到他身上并叮了他一口,他立刻用脚踩死所有的蚂蚁。

天神在这个时候现身,并用上帝的拐杖敲着哲学家说:“你既然能以类似上苍的方式去对待那些可怜的蚂蚁,难道你还够资格去批判上苍的作为吗?”

【大道理】:

人往往习惯于盯住别人的错误,而常常忽略自己也有同样的毛病。

自己都改不了的缺点,又有什么资格责备别人呢?

因此当看到别人的错误时,先需有冷静客观的态度,先自省。

然后再做决定,这才是明智之举。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国内名人的励志故事:谭咏麟

全文共 1331 字

+ 加入清单

他没有显赫的家世,为了谋生,做过很多份工作,摆地摊,送外卖,做推销员……后来他回忆说,做推销员的那段日子让他受益良多。

做推销员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经常会受到客户的冷言冷语。

有一次,他带着公司的一款新产品敲开了一家人的房门,还没等他开口,那家的主人就冲他大吼:“滚出去!我不需要你的东西,你们这些骗子!”说完猛地把门摔上。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多日来积赞的委屈一下子爆发了出来,泪水哗地从眼眶里流出来。这是为什么?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这些人凭什么要这样对自己?

自尊心很强的他多次想放弃这份受人白眼的工作,但生活的压力又让他放弃了这个念头,并开始思考:那些人为什么会这样对他,自己又该如何来改变他们的想法?渐渐地,他明白了,那些人之所以看不起他,只是因为不了解他,把他当成了跟别的不良推销员一样的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他就不再抱怨,而是用自己的真心去对待每一个客户,尽可能地从客户的角度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产品,并不遗余力地帮他们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困难。渐渐地,人们不再对他抱有偏见,甚至很多人都成了他的朋友,帮他联系了很多新的客户。

后来,他在一次专访中谈起这件事,对观众说:“你们不要以为我这样做很委屈,很辛苦,其实这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你现在可以看不起我,但我会通过努力让你改变对我的成见,这个过程是一个征服的过程,很有成就感。”

再后来,他进入了歌坛,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新人,他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轻视甚至刁难,在一次音乐比赛中,他曾八次被评审轰下台。要是在以前,他会考虑是不是值得继续在这里待下去,但有了做推销员的那段经历,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迎接挑战。

面对无处不在的轻视,他没有抱怨任何人,而是努力做好该做的事,对自己的工作总是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为了演绎好一首歌,他主动去找词、曲作者交流对歌曲的认识,并不厌其烦地向歌坛的前辈请教,然后在录音棚里一待就是好几天,每一个音符的细节都反复练习上百遍,直到连录音师都烦得不想再看见他。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自己的真诚、努力和实力打动了越来越多的人,很多之前看不起他的人开始对他刮目相看,并全力支持他的歌唱事业。很快,一首《反斗星》横空出世,以其优美的旋律、深情的演绎,打动了无数歌迷,也成就了他歌唱事业的第一次高峰。

他,就是香港歌坛第一代众望所归的王者谭咏麟

谭咏麟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真的很享受这种过程,从你看不起我,到慢慢接受我,喜欢我,尊敬我,我都可以触摸到这种变化的脉搏,对我来说妙不可言。我之所以能成功,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帮助我,把你的仇人变成你的朋友,对人对己都是一件乐事。我敢说,我在娱乐圈这么多年,没有一个仇人。”

当一个人被别人看不起,受了委屈,很多人都会想到一定要发奋努力,为自己争一口气。这种想法并不少见,难得的是像谭咏麟这样拥有一颗“享受”的心。

很多人成功之后,谈起那段辛酸的往事,都会强调自己如何如何委屈,即使很大度地说几句感谢那些看不起自己的人的话,也透着一股扬眉吐气的报复心理,让人听了只会感慨他成功的艰辛,却丝毫都感受不到奋斗过程的乐趣。如此,成功也就只是成功,却不知道成功还有更多意义上的享受。

“没有一个仇人”,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全文共 2233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现在都是叱咤风云的大佬级人物,但曾几何时,他们也经历过高考的洗礼,留下过一个个难忘的故事

数学成绩就1分的马云

1982年,18岁的马云迎来了生命里的第一次高考。不过马云并没因数学不好而退缩,反而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举动,因为在他的报考志愿表上赫然写着:北京大学。

当那年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也算创造了个小奇迹,他的数学成绩是1分。

心灰意冷的马云和他一个表弟一起去宾馆应聘服务生,结果因为长得有点儿歪瓜裂枣的意思,愣是让老板给拒绝了。没办法,他通过找关系,才做了一份给出版社送书的活儿。也许一辈子也就这样了。

但是这时候路遥的《人生》改变了马云的想法,马云开始了艰苦的复读,并在19岁那年,再次走进了高考的考场。不过他的数学成绩嘛……高考成绩出来以后,马云的数学成绩实现了同比1800%的迅猛增长——19分!

接着,马云又开始了一边打工一边复习的日子。就这样,到了马云20岁那年,他毅然参加了第三次高考。在马云高考的前一天,有一位姓余的老师对马云说,就你这个数学成绩,能考及格了我就把姓儿倒过来写。无论这老师是什么心态,马云是被刺激得够呛,他想出了一个绝招。

在考数学之前,马云背下了10个基本数学公式,考试开始以后就一个一个往公式里套。用这种独门绝技,马云这次数学的考试成绩还真就及格了——79分。

虽然马云这回数学成绩大幅提高,不过他总分数比本科线还是差5分。唉,也行啊,马云心想,有所大学上就不错了,管他是本科还是专科,也算圆了自己的一份坚持。就当马云准备进杭州师范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

当年杭州师范英语系由于刚升到本科,以至于报考的学生竟然不够招生数。于是校领导做了一个令马云感觉是天上掉馅饼的决定,那就是让几个英语成绩好的专科生直升本科。于是,英语成绩很牛的马云光荣地以本科生的身份踏进了杭州师范。

高考状元史玉柱

1962年,史玉柱出生在安徽北部怀远县城。初二之前,史玉柱成绩不好,贪玩,爱看小人书,经常被妈妈训。1977年恢复高考,史玉柱开始认真学习。

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差1分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但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

“从图书馆借到《数论》,看了之后,我才了解到数学是那么难。”和周围同学比聪明,也让史玉柱压力很大。“尤其是长江以南的,成绩好的并不想上清华、北大,都去上了浙大,所以,我们那个班里聪明人太多,学习好的也太多了。”

就这样,史玉柱的数学理想破灭了。他开始跑步,培养各种爱好。他每天从浙大跑到灵隐寺,18里,然后,再跑回来,坚持了4年。

英语从33分到95分的俞敏洪

1977年,因为一些不可抗原因,家在农村的俞敏洪高一下半学期才进入高中。上高中以后,俞敏洪功课明显跟不上,但高考就要来临了。复习了10个月左右,俞敏洪参加了1978年的高考。当时的录取分数其实很低,他报考的常熟市地区师专外语录取分数线是38分,俞敏洪的英语却只考了33分,别的几门也不理想。

高考失利之后,俞敏洪没有特别失望,家里人也没有给他什么压力,反正不行就在农村干活。俞敏洪在家里开手扶拖拉机,插秧,割稻,后来去大队初中当了代课老师。1979年俞敏洪再度参加高考,他的总分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只考了55分,而常熟师专的录取分数线变成了60分,结果再度落榜。

一天,俞敏洪高中的一个英语老师告诉俞敏洪,江阴县教育局准备办个专门针对外语高考的辅导班。俞敏洪的母亲到城里找到几个亲戚打听,证实了这个消息,就让俞敏洪去报名。俞敏洪和20多个男孩一起住在一个连厕所都没有的大房间里。老师指定俞敏洪当副班长,这对俞敏洪是一个很大的促进,既然是副班长,学习就要认真,俞敏洪带领大家一起拼命,早上带头起来晨读,和大家一起背单词,背课文,做题,讨论,晚上10点半熄灯以后,大家全部打着手电在被窝里背单词。

1980年的高考开始了,英语考试时间是两个小时,俞敏洪仅仅用了40分钟就交了卷。俞敏洪的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被你自己给毁了。他认为俞敏洪这么快就交卷,肯定没有考好。但是,俞敏洪确实只需要40分钟。分数出来以后,俞敏洪的英语是95分,总分387分。当年,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是380分。

受姐姐影响的戏曲少年李彦宏

生于山西阳泉的李彦宏并不觉得自己小时候有多么大的志向,像所有心都玩野了的孩子一样,每天看上去也都是忙忙碌碌的,但都不过是在“随大流”罢了。李彦宏的父母在晋东化工厂工作,家境很普通,李彦宏有3个姐姐1个妹妹,他的腼腆温和或许与姐姐们的宠爱有关。

父亲常常带李彦宏去看戏曲电影,为此他还一度迷上了戏曲。他的舞台很小,只是家里的那张床。他常常把床单围在腰里做战裙,拿一根棍子当枪耍,一个人不断亮相。山西阳泉晋剧团招收学员时,他去了,剧院老师从一招一式中看到了一种灵气,决定录取他。

但李彦宏对戏曲的兴趣很快就淡了。李彦宏的大姐在刚刚恢复高考的那年就考上了大学,引得四邻艳羡。相比于学戏,上学因为正统而更具有吸引力。

19岁时,李彦宏夺得了山西阳泉市的高考状元。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高中时参加全国青少年程序设计大赛的他,毫无疑问地喜爱计算机,但是第一志愿却不是北大计算机系,而是信息管理系,因为他考虑到:将来,计算机肯定应用广泛,单纯地学计算机恐怕不如把计算机和某项应用结合起来有前途。

如今看来,李彦宏当时的决定高瞻远瞩,令人敬佩。

[企业家名人故事:大佬们的高考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682 字

+ 加入清单

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有一位短跑运动员,他拼尽全力,仍未登上领奖台,但他却凭借9秒83的成绩,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黄种人。

这个成绩,一举打破亚洲纪录。他的名字在赛后轰动世界,是继刘翔之后,又一个封神的中国田径英雄。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国人心目中的短跑英雄,却是一个超期服役的80后运动员,甚至几次想打报告退役。

不过幸好虽然伤痛、年龄等因素让他在训练中倍感压力,但他却从未放弃过心中的梦想。

他就是中国飞人苏炳添

在短跑之路上,他为自己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苏炳添,1989年出生在广东中山古镇镇,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古镇镇特别重视田径运动,经常在村子里举办比赛,比苏炳添大9岁的表哥就是村子里的短跑冠军。

苏炳添和表哥的关系很要好,两人经常在一起追逐玩耍,有时候,苏炳添比表哥跑得还快。

上学后的苏炳添真正接触田径运动还是在初中,看着学校田径队员的专业训练,苏炳添也想加入。

无奈苏炳添个子低,达不到入队的标准,被教练拒绝了。为了加入田径队,苏炳添给教练展示了一个绝活,他以1米5高的身材,向上跳跃后可以摸到2米9高的门板。

教练惊讶到合不上嘴,随后如获至宝般地接收了苏炳添。

县城的体育学校,训练条件实在有限,连最基础的训练设施都不完善,现有的设备也都是破破烂烂。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苏炳添坚持每天早晨5点半就起床训练,一练就是一整天,每周六日天天如此,从未间断过,但他从来都没有抱怨过累。

经过教练专业的指点,苏炳添无论在技能上,还是在体能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他在学校、村里的各项比赛中多次夺得冠军,这也为苏炳添日后成为“飞人”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的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27岁建立私人学校,三千多弟子中72名是中状元的人氏。一身坎坷不定,周游了列国,在各地的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教学,留下了孔子文化的踪迹。

传说;一开始在江南,因为那是年轻气势正旺的时期,所以叫出来的弟子的学问最高。之所以南方人相对聪明,文学水平至今乃仍高。

在北方的时候,就稍晚一点,北方文化就列次于南方。在后来就到了日本,那时已是接近晚年,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一半是中国字,一半是日本的特色文化。

甚至一个不成熟的中国字。老年时期,周游到了外国,那是已经头昏眼花时期,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创新文化教学了,完全用的是;圈圈,道道,所以现在的外国文化就是成了现在的英文,等文字形象。

在后来老年时期,眼花看不清东西,回到了新疆、蒙古=西藏,以无法写作,想了一个办法,抓了一条蜈蚣沾上墨水在竹签上一爬,就是一个字,之所以这三个地区的字样就象一条蜈蚣的摸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高考作文素材励志故事篇:从不相信命运

全文共 1097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只要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灵,有一种愈挫愈奋的意志,内心就会升腾起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也就不再抱怨上苍的不公。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威尔逊先生经过多年的,如今终于成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企业家。

这天,当他从办公楼出来时,听到背后传来“嗒嗒”的声音,那是盲人用竹竿敲打地面发出来的,威尔逊停下了脚步。盲人意识到前方有人,连忙上前说道:“先生,我是个可怜的盲人,帮帮我,买一个精美的打火机吧,1美元,我可靠它谋生呢。”威尔逊叹了口气,接过了打火机:“我不会用的,但我愿意帮你。”说着递了张钞票过去。盲人一摸发现是100美元,兴奋得声音都颤抖了:“您真是个好心的人,上帝保佑您。”

威尔逊正准备转身离去,但盲人仍在自言自语:“我本不是天生的瞎子,是18年前布尔顿的那次事故引起的,真可怕。”听到这儿,威尔逊心里一震,回过头失声地叫道:“那次化工厂爆炸吗?”“是啊。”盲人见引起了威尔逊的注意,便喋喋不休地讲起了自己的遭遇,希望博得这位富人的同情,得到更多的好处。“那次死了好多人啊,我也因此落到了今天这种田地,贫困交加。您不知道,当时的情景真可怕,一声惊雷巨响,然后到处都是熊熊烈火。逃命的人挤作一团,我本来已经到了门口,可后面一个大个子却叫道:‘我还年轻,让我先出去’。边说边用力把我推倒。踩在我身上跑了出去。等我醒过来后,眼睛便什么也看不见了……”盲人还要继续讲下去,威尔逊却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头:“你在撒谎。事情不是这样的。”盲人一惊,停止了自己的诉说。威尔逊又说道:“当时我也在化工厂内,是你踩着我的身体跑出门的,你说的那几句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盲人呆住了,他忽然拉住威尔逊的衣服,激动地大叫:“这不公平!我跑了出去,却成了瞎子;你留在了里面,如今却风光得意。”威尔逊用力挣脱了他,举起手中一支精致的手杖,不屑地说道:“我也是瞎子,可我从不。”无常,每个人都有或大或小的苦难,不同的人面对这种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身体残疾,尤其是眼睛,对人的生活影响最大,很不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我们不知道威尔逊先生以怎样的方式,克服怎样的困难,去开创了自己的,而且能够。他的中,应该包涵着一种无比的宽容,就像宽容18年前从自己身上践踏过去、夺路而逃的那个人,只是不能宽容他的颓废、他的不振作、他的听天由命。

只要你有一颗永不服输的心灵,有一种愈挫愈奋的意志,内心就会升腾起一股勇往直前的勇气,从而也就不再抱怨上苍的不公。这样坚苦卓绝地去做了,虽然不一定都能达到的彼岸,不一定能够采撷到预想的果实,但这个心灵的,这个过程本身,就闪耀着无边无际的之美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励志寓言小故事精选

全文共 68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瞎子过桥的时候不慎把脚踩出了桥面。他身体一倾,几乎栽倒在桥下。幸好桥栏杆上的横木挡了他一下,于是他用双手抓住了栏杆,而身体却悬在半空中。

瞎子以前曾不止一次在这座桥上走过。尤其是在那春雨过后、山洪暴发的日子,他过桥时听到桥下哗哗作响的流水声,真有点毛骨悚然、胆战心惊。可是这一次瞎子过桥,正值秋高气爽、小河断流的季节。一般的人过桥看得见桥下干涸的河床 ,走在桥上有走旱路的感觉。然而瞎子却没法看到河中的情形,他凭以往的经验判断,认为桥下必定是水流湍急的深渊。因此,他失脚以后使出了浑身的力气抓住桥栏杆不放,一边奋力挣扎着试图爬上桥去;一边急切地希望得到他人的救助。

当时从桥上经过的人,看到瞎子抓着桥栏杆有惊无险、盲目恐慌的情景,既好笑又怜悯地指点他说:“用不着害怕,你双脚离地不远,松手就可以着地。”瞎子不相信这话。他心里想:“不肯拉我一把,却要我松手掉下去,这不是存心坑人吗?”想到这里,他不禁绝望地大哭起来。

不一会儿,瞎子力气耗尽,两手一滑,身体坠了下去。出乎瞎子想像的是,他还没有来得及感受空中失重、丧魂落魄的投河悲哀,顷刻之间双脚就触到了地。以至于他落地以后身体打了一个踉跄才站稳了脚跟。原来这桥下真如那路人说的一样,一点水都没有。瞎子这时才松了一口气。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早知道这桥不高,下面没有水,我就不会吊在栏杆上吃苦头了。”

瞎子因看不见路而坠桥,并不是一件可笑的事。瞎子心目中关于坠桥危险和人们会扶危济困的合理想法被桥不高、河已干的特殊环境所扭曲,这才成了虚惊一场的笑料。这一现象告诉我们,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完全信赖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中国故事征文启事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讲述中国故事,倾听当代声音。

中国故事,根系于我们绵延的历史,又在我们生机勃勃的当代实践中闪光,蕴藏着巨大的力量。从即日起至2015年8月底,人民日报社与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中国故事”征文,面向社会各界征集作品,用文学形式讲述中国故事。

作品内容围绕“中国故事”主题,从不同侧面深入讲述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外交、国防、文化、生态建设中发生的丰富鲜活、多姿多彩的动人故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描绘中国梦。作品体裁为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字数最好在4000字以内。来稿要求原创、未公开发表,内容健康、注重文学品质和故事性,见人、见物、见精神。

中国故事征文启事中国故事征文启事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将从征文来稿中择优刊登作品;征文结束后,主办单位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作家等评选优秀作品并举办颁奖活动。

为使作者及时获得反馈,并积极践行环保低碳理念,本次征文仅接受电子邮箱投稿。

来稿请寄zggszhengwen@126.com#,并在邮件主题注明“中国故事征文”及作品标题,在邮件正文粘贴作品内容,同时以附件形式附上作品文档。

“中国故事”,期待您的讲述。

人民日报社

中国作家协会

2015年9月1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功_励志_哲理小故事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梦想成真”是一句美好的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人不乏很好的想法、目标和计划。让梦想成真,是许多人实现自 梦想成真”是一句美好的祝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人不乏很好的想法、目标和计划。 让梦想成真,是许多人实现自 成真 祝福 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人有了梦想之后,要么长期处在犹豫之中,迟迟拿不出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 处在犹豫之中 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但是有的人有了梦想之后,要么长期处在犹豫之中,迟迟拿不出实现梦想的具体行动;要么碰到一点困难打退堂 甚至彻底放 了自己的梦想。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 完美的计划和方案 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 的计划和方案, 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 鼓,甚至彻底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常言道:心动不如行动。再美好的梦想与目标,再完美的计划和方案,如果不能尽快在行动中落实, 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 空想一番。 纸上谈兵, 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空想一番。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 等待机遇 有了梦想,就应该迅速有力地实施。坐在原地等待机遇,无异于盼天上掉馅饼。毫不犹豫尽快拿出行动,为梦想的实现创造条 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有的人确立了好的目标以后,一会儿担心过程太长,怕坚持不下去;一会儿担心任务太难, 件,才是梦想成真的必经之路。有的人确立了好的目标以后,一会儿担心过程太长,怕坚持不下去;一会儿担心任务太难,怕到最后 失败。如此前怕狼后怕虎,在彷徨中裹足不前,导致机遇在身边溜走,白白浪费了光阴。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有一句名言:成功的 失败。如此前怕狼后怕虎,在彷徨中裹足不前,导致机遇在身边溜走,白白浪费了光阴。

英国著名文学家劳伦斯有一句名言:成功的 秘诀,在于养成迅速去做的好习惯 在我们身边,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贡献较大,成绩较优异的同志,并不是他们的知识、 习惯。 秘诀,在于养成迅速去做的好习惯。在我们身边,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许多贡献较大,成绩较优异的同志,并不是他们的知识、眼 观念多么出类拔萃,其梦想和目标常常和身边的人差不多,只是因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行动比别人先走一步,并且能够孜孜不倦的 光、观念多么出类拔萃,其梦想和目标常常和身边的人差不多,只是因为他们实现梦想的行动比别人先走一步,并且能够孜孜不倦的 求索求而已。 求索求而已。 求而已 实现梦想不仅要“肯做”还需要锲而不舍地“坚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高考作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人物故事

全文共 1175 字

+ 加入清单

为了打破“个子小跑不快”的说法,宁教练为苏炳添制定了针对性的训练方案。

安心留下来的苏炳添,在宁教练的系统训练中受益匪浅,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苏炳添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总是认真完成教练的每一个训练方案,无论多苦从不喊累。

他对自己的饮食也很严苛,家庭聚会中,他不吃猪肉、不喝酒,甚至连饮料都不会喝。

他的自律和坚持,成为他人生路上的法宝,也为日后他成为亚洲飞人做好铺垫。

经过正规训练后的苏炳添,虽然伤痛不断,但他的成绩突飞猛进。

2006年,苏炳添在学校的推荐下参加了广东省运动会,这个不是专业运动员的选手,竟然以比冠军落后0.01秒的成绩,夺得比赛亚军!

这个成绩让广东省田径队的教练们大吃一惊,也为苏炳添进入省队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省队中高手如云,苏炳添先前的优势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没有发挥出来,训练成绩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绩出不来,再加上日渐增长的年龄,苏炳添又一次产生了动摇,他怀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挡了短跑事业的发展。

眼看苏炳添的运动生涯又要画上句号,是队友的一句话让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斗志:

把目标定得低一点,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进步几个0.01秒,那夺冠不就在眼前吗?

为了0.01秒的突破,苏炳添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训练上,他除了在训练场上,基本上没有任何娱乐生活,不抽烟不喝酒,每天10点准时上床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很是难能可贵。

努力付出的结果,是收获一枚枚象征荣誉的奖牌:2008年,苏炳添在国内外比赛中,累计获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苏炳添的进步和实力,一年后,他走进国家队的大门,这个农村娃终于凭借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向田径运动的最高殿堂。

国家队有着全国最顶级的训练方案、设备和教练,苏炳添在这里还有着自己远大的目标,希望可以将成绩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个什么概念?全球能跑出这个成绩的,只有区区几十人,亚洲至今还没有人能达到这个成绩。

9秒不仅是苏炳添的心愿,更是国家队的目标,为了让自己的运动员积累更多的国际大赛经验。

国家队斥巨资将运动员送出国参赛,与此同时还请来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田径教练来为运动员训练,这其中就有苏炳添的教练兰迪。

针对苏炳添的短板,兰迪进行了大量的数据分析,调整了他跑步时的整体节奏,对他整个身体机能进行了解并改善,加强他的爆发力。

2015年,经过苦练后,苏炳添征战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赛场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张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绩,成为第一位在百米赛道冲破10秒大关的亚洲运动员,这次比赛也被人们称为苏炳添的成名之战。

继此之后,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像是被命运打开了好运之门:

他两次闯进世锦赛决赛,与短跑名将博尔特这样的体育巨星同场竞技,就连亚洲人难于突破的9秒成绩,苏炳添也轻易打破,还多次在国际比赛创下9秒92、9秒91的亚洲纪录,成为国际著名运动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励志故事之成功的法则

全文共 458 字

+ 加入清单

成功法则其实很简单,而成功者之所以稀有,是因大多数人认为这些法则太简单了,没有坚持,不屑于去做。这个法则叫执著。成功如同谷仓内的金表,早已存在于我们周围,散布于人生的每个角落,只要执著地去寻找,专注而冷静地思考,我们就会听到那清晰的滴答声。

一个农场主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金表遗失在谷仓里,他遍寻不获,便在农场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要人们帮忙,悬赏100美元。

人们面对重赏的诱惑,无不卖力地四处翻找,无奈谷仓内谷粒成山,还有成捆成捆的稻草,要想在其中找寻一块金表如同大海捞针。

人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没有找到金表,他们不是抱怨金表太小,就是抱怨谷仓太大、稻草太多,他们一个个放弃了100美元的诱惑。只有一个穿破衣的小孩在众人离开之后仍不死心,努力寻找,他已整整一天没吃饭,希望在天黑之前找到金表,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天越来越黑,小孩在谷仓内坚持寻找,突然他发现一切喧闹静下来后有一个奇特的声音“滴答”、“滴答”不停地响着。小孩顿时停止寻找。谷仓内更加安静,滴答声响十分清晰。小孩循声找到了金表,最终得到了100美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心得

全文共 1334 字

+ 加入清单

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前行,总有一种精神让我们泪流满面,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亿万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战“疫”路上的一个个“好人”,一件件“好事”走进我们的视野,他们的事迹,他们的名字……感动着我们,凝聚起社会正能量,号召着我们必有信心和决心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护佑生命的主旋律之中,逆行者唱响了战“疫”的精神赞歌。他叫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坐上去武汉的动车,“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召必战,战必胜”……这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举动,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爱岗敬业,默默奉献,从不放弃,正是无数个平凡成就了感动,他们用实际行动,甚至有些是宝贵的生命,深刻的诠释着“白衣战士”的追求和风骨,谱写着不同的精神和独特的优秀。他们同样是血肉之躯,同样有牵挂的家人,但是在国家和人民的需要面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抛弃不放弃,执着地追求心中的那份职业初心。他们那执着闪亮的人性光芒,如细雨涤尘,净化心灵,他们那催人泪下的感动力量,如春雷惊空,振奋精神。这些平凡的“迹”录和举动叫我们怎能不感动,怎能不汲取其正能量,倍增信心去战胜疫情。

在群防群控的大系统中,一线干部筑就了战“疫”的铜墙铁壁。“我负责的网格共有989户居民,每一户我们都进行了排查了解了具体情况……”“高兄弟,你要买的东西,我们帮你采购回来了,这是按照你的需要采购的……”这些简单的话语温暖人心,给人力量,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线干部既是宣传员又是战斗员,既要上情下达又要下情上达,工作任务繁重,但是他们没有一丝埋怨,面对群众的不理解,他们耐心仔细地进行疏导和沟通。一线干部精准施策,科学防控,对防控薄弱环节越是加强力量,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一线干部勇做防疫工作的一颗“螺丝钉”,做人民群众的主心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强群众的防控意识,构筑起严密的防疫红线,实现全覆盖,无盲区,严防疫情入侵。夜深了,他们还坚守在岗位;下雨了,他们还行走在路上……这些战“疫”场上的先进“符号”和职业“元素”,怎能叫我们不感动,不为之震撼,让我们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动力倍增。

在团结鼓劲的凝聚力之中,中华儿女书写了战“疫”的壮丽诗篇。“抗疫心连心,武汉不孤单”“隔离病毒,但不隔绝爱”……这些感人的话语总能带给我们感动,这是亿万中华儿女团结一心战“疫”的生动写照。困难面前,中华儿女的激情、善良、坚强……都一一展现,他们自发捐赠蔬菜给武汉,他们主动捐款给武汉……他们的崇高,他们的真诚,他们的纯粹,让我们感动。疫情面前,中华儿女跨越了年龄和性别的范畴,突破了职业和地域的界限,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用一个个平凡的举动相互感动,相互鼓励。中国,只有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才可以把感动的命题书写的这样的气势磅礴,这样动人。人民,也只有中国人民,才能感悟感动的真谛和内涵,彰显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这样的精神脊梁怎叫我们不感动,这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将帮助亿万中华儿女增强责任感去战胜疫情。

这是一个平凡人感动平凡人的季节。战“疫”路上你的平凡行动是抗“疫”的初始线和出发点,让我们串联平凡,铸造合力,增强信心,汲取战“疫路上的“感动因子”,释放正能量,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残疾运动员王晓福的成长故事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王晓福1988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中,5岁时意外遭到高压电击导致右上肢被烧伤,右大腿肌肉被电流从上到下撕裂烧伤,腿骨外露,身体其他部位多处严重烧伤。为了抢救他的生命,他父母东挪西借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一个贫困家庭的巨大债务吓的连自己的亲伯父和亲姑姑从此不与他家来往。父母仅靠收获季节卖点谷子一点点还债,到了春节家中买不起东西过不起年是常事。王晓福懂事后,妈妈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要有志气,要争气,要让那些瞧不起咱的人看到一只手的人并不比两只手的人差”。贫困的家境,不幸的命运铸就了王晓福坚强的性格。

2001年4月,省残联来人到他家乡选拔残疾运动员,发现了这个大手大脚大个子的孩子,5月他便被抽到昆明参加游泳集训。王晓福牢记妈妈的话,非常珍惜这个难得机会,立志刻苦训练,立志成才。在集训期间游泳池水温偏低,一段时间他又患感冒,每天下水后身子冷的不由自主的发抖,他给妈妈打电话时禁不住掉泪,但放下电话便又跳进水中,一声不响地完成教练安排的课程。王晓福有一股强劲,他下定决心,不管游在自己前面是新运动员还是老运动员,自己都要超上去,一定要游在最前面。一开始他将与自己同级别的队友也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作为赶超目标,别人的动作他认真看,教练教的认真听,下到水里反复体会。经过拼搏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追上并超越了队友。随后他又把目标盯上了比自己级别轻的运动员,将其保持的世界纪录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在训练中,他从不偷懒,上强度时每天要在水中泡7个多小时,游一万多米,起水后累得饭都不想吃,倒头便能睡著,但他自己告诫自己,只要在训练就要做好每一个动作。后来他成为教练们公认的游泳动作最规范的运动员。

由于刻苦训练,在一年零一个月中,王晓福的成绩飞长,其运动成绩已经相当于经过四年系统训练的健全人游泳运动员的水平。

生长在大山里,从小没见过游泳池的孩子靠自己的顽强毅力很快跨入了世界冠军的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年中国寓言故事精选:防患于未然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牛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惟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滥竽充数--中国寓言故事

全文共 761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爱好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个善于吹竽的乐师。齐宣王喜欢热闹,爱摆排场,总想在人前显示做国君的威严,所以每次听吹竽的时候,总是叫这300个人在一起合奏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听说了齐宣王的这个癖好,觉得有机可乘,是个赚钱的好机会,就跑到齐宣王那里去,吹嘘自己说:“大王啊,我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我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也会翩翩起舞,花草听了也会合着节拍颤动,我愿把我的绝技献给大王。”齐宣王听得高兴,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编进那支300人的吹竽队中。

这以后,南郭先生就随那300人一块儿合奏给齐宣王听,和大家一样拿优厚的薪水和丰厚的赏赐,心里得意极了。

其实南郭先生撒了个弥天大谎,他压根儿就不会吹竽。每逢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吹奏得挺投入,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南郭先生就这样靠着蒙骗混过了一天又一天,不劳而获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爱听竽合奏的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min)王继承了王位。齐湣王也爱听吹竽,可是他和齐宣王不一样,认为300人一块儿吹实在太吵,不如独奏来得悠扬逍遥。于是齐湣王发布了一道命令,要这300个人好好练习,作好准备,他将让它300人轮流来一个个地吹竽给他欣赏。乐师们知道命令后都积极练习,想一展身手,只有那个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他想来想去,觉得这次再也混不过去了,只好连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我们想要成功,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奋学习,只有练就一身过硬的真本领,才能经受得住一切考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青春励志小故事免费大学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当我们踏入社会,为五斗米折腰的感觉常使工作成为苦差事。如果试着想象进入一家公司就如同进入一间社会大学,那感受多好呢?正因你不必缴任何学费,就能够学习到许多东西,做各种实验,以增长你的见识、潜质,同时每个月又定期有奖学金(薪水)可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相对的,不管在学校或是各种补习班就读时,要想学习东西,我们是要付出学费才能上课。

人生本来就是不断的学习与成长的过程,透过工作才能够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不是吗?

让我们好好把握目前的工作,享受“免费教育”的乐趣,自然就不会烦、累了。

如何常持续工作的热忱,使自己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诚实的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寻找珠宝

从前,有一个很穷的村子,由于土地贫瘠,长不出什么庄稼来,村民们都感到很苦恼,不知道该用什么法子才能多挣些钱。

村边有一条赤水河,环绕着村子流过。谁也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它要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这样流淌了多少年。村里有个长着长长白胡子的老头,是村里年岁最长的人了。他常常讲:“听前辈的人说,赤水河是当年媳娥奔月时因不舍人间而流的泪水形成的,里面还有她留下的一串项链。年深月久,项链散了,成了一粒粒闪着黑光价值连城的珠宝;谁要能捞到它,就会发大财了。”

村里有几个水性好的青年,听信了这话,都决心去赤水河找珠宝。这一天,张三、李四、王五约好了,一同来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来。张三深吸了一口气,东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触到一样硬东西。他心里一阵高兴,想:这一定就是珠宝了。他脚踩着水浮到水面上来一看,这东西圆圆的,闪着黑光。其实这只是一颗螺丝,可是他一心一意想着珠宝,就根本不往别的东西上去考虑。于是他狂喜地举着螺丝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宝了!我找到珠宝了!”李四和王五一个摸到了蚌壳,一个摸到了鹅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张三一样,他们都认为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宝,兴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们闻讯赶去观看,大家都交口赞叹道:“总算捞到珠宝了,这下我们该发财了!”其中只有一个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过是些不值钱的破烂,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们见他笑,都愤怒极了:“象罔实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们想发财!”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象罔赶出了村子。

村民们的确很愚蠢,竟然把破烂当作子虚乌有的珠宝。但是有时候,财迷心窍的人就会做出这样的蠢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全文共 4631 字

+ 加入清单

爱国是公民必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欢迎阅读参考!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还同43岁时一样无学问,这17年,岂不枉过了日子?这17年做的事情,岂不全无进步了?到了60岁时后悔,那更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于是,他放下教师的架子,以一名普通的老年学生的姿态,和青年们一起奔赴法国,去学新知识、新本领了。

诲人不倦 忠诚事业

徐特立60岁的时候,在一篇3000字的自传里,提到自己“一生都是教书。从蒙馆、初小、高小、师范、一直到高等师范,我都担任过教员。在高等师范当教员时也没有脱离小学校职务,因为我爱教小学生。”徐特立从宁乡速成师范毕业以后,怀着“创造事业”的理想,就和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半年以后,徐特立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辛亥革命以后,为了发展小学教育,徐特立白手起家,办起了长沙师范。当时,为解决家乡农民子弟求学问题,还自费办了一所五美小学。后来,他又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参加革命以后,他在中央苏区担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培训扫盲骨干,开展扫盲运动;又艰苦创业,办起了中央列宁师范。在艰苦的长征途中,徐特立也没有忘记自己教育家的职责,抓住每一个机会,教战士们学文化,他的热情、耐心使战士们深受感动。

徐特立办教育,有自己的主张,敢于向历史的偏见挑战。过去,学校的大门不向贫苦大众开放,徐特立创办长沙师范时,就大胆地招收了一个铁匠和一个退伍兵,破了先例。这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一些人的闲言碎语,有人嘲笑他是补锅的,还给他起了个绰号——“徐二镥锅”。徐特立反而很高兴、很自豪。在教学实践中,他平日最喜欢贫苦学生,他办过夜校以给他们更多的受教育机会,知道他们并不缺乏聪明才智,从他们中间是可以造就人才的。

徐特立主张教育民主,注意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的时候,当时14岁的田汉和几个喜欢文学的同学,经常在自修室的窗户上贴一些打油诗,逗得人们捧腹大笑。其中两首是学习藏头诗的作法,把校长徐特立、老教师首之龙和黄竹村的姓名也嵌了进去。一首说:“特立狂涛骇浪中,宝刀血溅首之龙。”另一首写道:“黄竹村中鸡犬喧。”两位老教师看后气得浑身颤抖,要求校长严斥学生。徐特立安慰了两位老教师后,就立即找来学生。田汉说:“我们对黄先生和首先生毫无恶意,是一时兴起,开开玩笑,逗大家快乐。”徐校长确信他讲的是真话,又觉得诗句中透露着学生的才智,便和气地告诉他们:喜欢写作是一件好事,只是不要把时间、心思花在游戏笔墨中,最好写些有意义的文篇,锻炼自己的才干。校长的谈话鼓励了学生们办《窗户报》的积极性。一时像雨后的春笋,几乎每个自修室的玻璃窗上都贴出了窗户报。田汉办的《祖鞭报》尤为突出,他用痛快淋漓的笔调,抒发了爱国爱民的思想。徐特立便经常把《窗户报》上的优秀诗文,转载到自己编的《教育周报》上,老教师们的态度改变了,学生们更是高兴。

徐特立不喜欢用强硬的方法管理学生。在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的时候,他明确提出:“教育学生不应该用强制手段,更不应该用粗暴的态度。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诗教’,今天学校教育中还用得着。”为了实行“诗教”,他在学生自修室通往教室的走廊上,悬挂了一块大黑板,专门用来写诗。有一次,他得知有一个姓汤的学生和一个姓余的学生,拼命读书,影响了身体健康,觉得很不好,就写诗建议他们停学休息,同时也算对大家敲一下警钟。诗是这样的:

“我劝汤生并劝余,劝君休业莫踌躇。

为何瘦得皮包骨,不爱身躯只爱书。”

徐特立很注意节俭治校。有些教师上课,粉笔头总是随手扔掉。而徐特立见了,总要捡起来,留着自己上课、写黑板诗时用。有些学生说他“小气”。他就写下了这样一首黑板诗:

“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

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读了这首诗,说他“小气”的学生明白自己错了。发现有同学浪费饭菜,徐特立就找她们谈话,并且写诗教育大家;看到有两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突出,徐特立就写诗鼓励她们,说明女生智力并不比男生差……同学们每天都要去读读黑板诗,不论是表扬、批评,还是规劝,都是一次思想品德教育。徐特立给黑板诗起了一个总题目,叫做《校中百咏》。

徐特立也有严厉的时候,却又与众不同。一次,一个叫粟福基的学生闹事,经过校务会议讨论,决定给予开除处分。徐特立开始是赞成的,可是事后心里总不踏实。他越想越觉得不能把粟福基推出校门不管,他想到这个同学学习不错,也有组织才干,不该轻率开除。他马上派人把粟福基从家里找来,跟他做了一番严肃、诚恳的谈话,然后介绍他到长郡中学继续上学。粟福基十分感动,后来成了长郡中学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字的教科书徐特立“一生都是教书”,他自身的革命精神、高尚的情操和优秀品质被人们喻为“没有字的教科书”,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徐特立断指血xx的故事是一本最感人的爱国主义教科书。1906年,他在周南女校教书,有机会阅读了《民报》、《猛回头》、《新湖南潮》等革命刊物,思想上发生了变化,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并指引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1909年的夏天,他应约在修业学校作时事报告。他痛斥了帝国主义在中国无所不至的侵略,列举了一桩桩传教士毒害中国人民的惨案,他越讲越愤怒,慷慨激昂,声泪俱下。忽然,他跳下讲台,跑到厨房取出一把菜刀,当众砍下自己左手的一节手指。他用鲜血写下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八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因为流血不止,他晕倒了。事后,省内外许多报纸都以显着位置报道了这一消息,徐特立的爱国壮举教育了各界人士,激发了许许多多教师和学生的爱国热情。

作为一位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一生都保持着朴素节俭的优良品质,这是一本难得的修身教科书。早在湖南一师的时候,徐特立的生活节俭,就是全校闻名的。他的住处简简单单,没有大皮箱,没有大柜,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有的只是破旧的书籍。当时,长沙教育界有一个风气,中学教师被认为是有体面的人,出门都要坐轿子,显示绅士派头。可是徐特立却从来不坐轿子。他在长沙师范当校长,又在一师兼课,两个学校相距约10里地,他每次都是往返步行。遇上雨雪天,他就穿着“钉鞋”,打着雨伞,夹着讲义,从不缺课或迟到。一些教师看了很感动,慢慢地也都学着不坐轿子了。

1937年,徐特立领导着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刚进驻瓦窑堡的时候,当地只有一所学校。一天,徐特立去听课,他穿着破皮袄,腰系一根绳子,学校的教师还以为他是红军的马夫,没在意。第二天,徐特立又和董必武、冯雪峰一起去听课。冯雪峰向教师们介绍了徐特立,教师们大吃一惊,原来那穿着极为朴素的“马夫”,竟是边区教育部部长。有两首小诗描述他在延安时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少骑公马多徒步,不要随从来照护。携带两个冰馍馍,一天开会好几处。”

建国以后,徐特立住在北京,物质条件好了,他依旧保持节俭的作风。他常对亲属说,生活上的简朴,不仅可以省下钱来用于公共事业,更重要的是不脱离群众,锻炼人的革命意志,培养人的高贵品质。他的衣被鞋帽都是从延安时一直穿用到解放后,只要能补的,他就坚持不换新的。后来,他同意添置一套料子服和一双皮鞋,平时也不穿,只是因为要经常出席一些重要宴会和参加外事活动的需要。他在饮食上也十分简单,一直爱吃五谷杂粮和蔬菜。开始,他和中央宣传部的部分工作人员住在一起,房子很旧,也较挤,孙辈回家就睡在办公室的地板上。1952年,组织上要给他盖几间房子。他几次表示不同意,说等将来生产搞好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再考虑。后来经过多次说服,并将修建费减去了1/2,他才勉强同意。他住在香山时,很少一个人坐小车。他跟警卫员算过一笔帐:汽车、汽油是用实物或黄金从国外进口的,从香山到城里,来回几趟就把一个中农的全年收入跑掉了。后来进城居住了,他还常常以步代车,保持了优良传统。

1968年11月28日,91岁的徐特立老先生因病去世。他是一位伟大的师表,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奋斗的一生,永远为人们缅怀,被人们称颂。

[徐特立爱国励志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