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趣味故事精选20篇

海伦·凯勒1880年6月27日至1968年6月1日,19世纪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她的人生87年都是在无声、无光的世界中。以下就是开学吧给同学们推荐的一些关于中国趣味故事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4589

作文

413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徐文长以奇猎客

全文共 361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万历年间,绍兴城里新开了一家点心店,徐文长常常光顾。一次,店主央求他给写一块招牌,徐文长一挥而就,并嘱咐店主不得改动。谁知招牌一挂出来,立刻门庭若市,原来大名鼎鼎的徐文长竟然把“心”字中心的一点没有写,绍兴城的人都来看热闹,点心店的生意也就格外兴隆。

可是名声卖出去以后,店主就开始偷工减料,点心的质量每况愈下,生意也就渐渐不景气了。一天,一个顾客对店主说:“‘心’缺一点还叫‘心’吗?难怪生意不好!”店主于是用黑漆在“心”中间补了一点,可生意却并未好转,反而更加萧条了,店主摸不透个中奥妙,来请教徐文长。

徐文长说:“‘心’无一点,引人注目,又使人有空腹的感觉,来吃点心的人就多。加上一点,变成了个实心肚子,谁还要来吃?做生意不可过分贪心。现在你把‘心’上那个黑点改成红的,生意还会兴隆。

店主恍然大悟,照办了,果然灵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观后感心得体会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面对未知时诚实 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近日,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的科研人员将表达出的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菌株,无偿提供给科研机构和医药公司。这一做法的价值是,科研人员无需重复合成病毒基因序列,不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还有助于相关诊断试剂产品研发。这是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防疫抗疫一线的缩影。

眼下科研与疫情正在赛跑。早一分钟查明病毒源头,搞清楚病毒的传播致病机理,能为下一步疫情防控抢出更多时间;找到准确快速的诊疗方法,能提高诊断的效率,分流病人,避免交叉感染;筛选潜在的治疗药物开展临床试验,能为病人送来希望……正因为如此,疫情暴发后,科技部当即启动了疫情防控应急科技攻关,部署了在病毒传播快速检测对症药物

疫苗研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如今,一批针对疫情防控急需短期内有望及时完成的申报项目优先获得支持,一些科研项目审批有了绿色通道,实验室成了疫情防控的特殊战场,与医护人员忙碌的救治一线相比,这里或许没有喧闹,但工作同样紧迫,每一秒都如金子一般珍贵,每一刻都承载着期望。

令人鼓舞的是,我们的科研工作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在短时间内快速地分离和鉴定新型冠状病毒,实现了全基因组测序,并在第一时间向国际社会共享;快速研制出了检测试剂盒,核酸诊断试剂已经全面投入应用:初步遴选了部分具有潜在的抗新型冠状病毒作用的药物,正在加紧推进进一步的疗效验证: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和病毒株,疫苗制备正在路上。

然而,由于本次肆虐的是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人类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无法马上揭开它的所有秘密。它的真正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中间宿主等,仍然需要更多科学证据;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依旧需要专家在临床中总结;初步遴选的治疗药物,还需到临床中进一步验证。这些都提示我们,与疫情赛跑,科研人员要有打硬仗的准备,敢于担当集中精力,全力投入攻关任务上来。面对未知时诚实谦逊的态度,团结协作

各展所长的劲头,终将帮助我们赢得这场与病毒的竞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民间故事:聪明的牧羊人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一个腰缠万贯的商人,他住在一幢像宫殿一般的豪华的宅院里,还拥有许多仆人,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当他骑着马到街上去时,前前后后簇拥着许多护卫他的士兵。这件事传到国王的耳朵,就下令把这个有钱的商人带到他那里去。商人由五十个士兵陪伴着来到了皇宫。

“这是怎么回事?”商人说。

国王说:“你有那么多仆人,你的房子比我的还要好!”

“陛下,”商人回答,“所有我花的钱都是自己的呀!”

“这我知道,但你不能比我生活得好。”国王说,“你犯了罪,你必须为此付出自己的生命。”

“陛下,”商人不禁流出了眼泪,“仅仅为了这点我就活不成了吗?”

“除非你能回答我向你提的三个问题,否则你就得死。”国王说,“这三个问题是:地球的中心在哪里?绕着世界走一圈要多少时间?我这会儿在想什么?”

不幸的商人害怕极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回答不出这些问题。

“陛下,您是否能给我一些时间考虑考虑再来回答这些问题呢?”

“给你一个月的时间。”国王说,“多一天也不行。”

商人走遍全国到处寻找能回答这些问题的人,但是大家都笑话他。最后,在经过一间茅屋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个牧羊人

“你有什么事吗?”牧人问道。

“倒霉透了。”商人回答,接着就向他叙述了那件事情。

“别垂头丧气啦。”牧人说,“你带我到皇宫去,那你就不会被砍头了。你把丝绒的披风给我,再叫你的士兵陪伴着我。”

牧人披着商人的披风来到了国王面前。

“我是来回答您的问题的。”牧人说。

国王笑了起来。

“好吧!”国王说,“地球的中心在哪里?”

“这里。”牧人用手指了指他站的地方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把地球量一量,那您就会信服了。”

“回答得好。”国王说,“现在你回答第二个问题:绕世界走一圈要多长时间?”

“这很容易,”牧人回答,“如果陛下和太阳一起起床,然后再跟着它一直走到第二天早上,那你仅仅只要一天时间就可绕世界一圈啦!”

国王放声笑了起来:

“我不曾料到你会这么快就把问题回答出来了。

现在,我问你第三个问题:我这会儿在想什么?”

“陛下您正在想我是一个富有的商人。而实际上我却是一个牧人。”说着,他把丝绒的披风脱了下来。

国王大笑了起来:

“你比商人机灵多了。”国王说,“这样吧,我封你作一个大官,希望你为百姓办好事;而商人呢,我也不追究了,放他一条生路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周恩来爱国的故事3:周恩来外交风云之中国妓女在台湾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还有没有妓女?”这位记者的提问是非常阴险的,他设计了一个圈套给周总理钻。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认为周恩来一定会说“没有”,这样就中了他的圈套,他会紧接着说“台湾有妓女”,这个时候你这个总理总不能说“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吧?

周恩来总理一眼就看穿了这个记者的伎俩,马上肯定地回答:“有!”顿时,全会场哗然,议论纷纷。周总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补充说了一句:“中国的妓女在我国台湾省。”周恩来的回答既识破了少数人分裂中国领土的险恶用心,也反衬出大陆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台湾的对比,顿时全场掌声如雷。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国五个名人的爱国故事

全文共 1160 字

+ 加入清单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被迫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枪,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11月24日被杀害,殉难前,吉鸿昌从容走上刑场,以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浩然正气的就义诗,然后在刑场上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当刽子手在他面前举起枪时,他凛然高呼:“抗日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时年39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国残奥“一姐”平亚丽一直在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1410 字

+ 加入清单

赛场不是生活,一枚奥运金牌并不能够保证人从此走上坦途,而生活就像是赛场,竞赛总是那么真实,有时甚至有点残酷,无论是在赛场上,还是在生活里,平亚丽都认识到唯有自强不息,才是生存之道。这一次虽然没有了升国旗、奏国歌、带金牌的仪式,但是生活还是以她自己的方式,给予了平亚丽一份奖励。

一九八四年,二十一岁的平亚丽成为中国奥运史上第一位残奥冠军,同时也是第一位在奥运赛场上升起五星红旗的人。作为一名奥运冠军,而且是颇具代表性的“NO.1”,平亚丽可以说是一步就达到了荣誉的顶峰。但是在生活中,受到的挫折却此起彼伏的折磨着她。最为困苦的时候,这个冠军的头衔带来的也只是每场15块钱的报告费。作为一名盲人,在下岗后毫无经济来源的情况下还要抚养同样是盲人的儿子,面对这些常人都可能无法承担的重担,她依然挺过来了,并通过竞争赢得200万的基金投资。从领取救济金到找到自己的“鱼竿”,再相比较艾冬梅与邹春兰,这是平亚丽最伟大的地方,也是她不平凡的所在。赛场上的冠军,如今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胜利者。

她在1984年残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她就是中国残奥会“一姐”平亚丽。

与丽姐聊天中,我问起她的导盲犬LUCK。她说:“我50多,它10岁了,都到了‘退休’年龄。但是,我们还在坚持。全北京导盲犬就十来个,现在太多的盲人想申请导盲犬。LUCK跟了我这么多年,它是有功之臣,在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中,它带我跑接力,它的表现太好,我们共同完成了任务,它已经很老,体力也不太好,仍那么忠心耿耿地帮助我,我真不敢想象离开它,我的日子会是什么样。”

丽姐还好吗?她一声叹息:“这些年,好累好辛苦,感觉我一直在路上跑就没有停下来过。”她说,或许是参加过残奥会头上有光环,对生活她真不敢怠慢。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平亚丽滔滔不绝:“当年,残奥会结束,人出名了,却没有工作,特别是对一个盲人来讲这生活更困难,我在区残联的帮助下学按摩,我的特点就是能吃苦,勤学苦练,练个体育力量也够。客人来了,我在吃饭也会放下碗去工作。我现在有三家按摩院,我的按摩师傅全都是盲人,帮助视障者义不容辞,她们来店前生活太困难,大冬天的一双拖鞋一双空手就出来了,我家的被子不知买了多少送了多少。盲人走入社会去工作,遇到的困难太多,他们没有睡觉的概念,大半夜里也给你打电话,搞得我很恼火,我不去帮他们,又谁去呢?现在盲人按摩与健全人竞争好难,经营很困难。放大假没客人只好关门,我的盲人师傅又去哪呢?我真怕他们外出遇到安全的麻烦,我有操不完的心。”

1984年,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次参加残奥会,平亚丽获B2级别的跳远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残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如今的平亚丽很自豪地说:“我生性活泼好动,爱说爱笑,残联推荐我去参加项目训练,说还有生活补贴,当然我愿意去了。”

聊起当年的训练,她感慨地说,那个训练才叫苦,坐在天坛体育场外,等别人训练结束去吃饭,他们就顶着太阳进场子,吃馒头喝白开水,每天坚持训练。

中国残奥会“一姐”里约残奥会有什么话想说?

丽姐感慨地对新华社记者说:“当年我二十几岁参加比赛,一晃残奥会举行了七届,我已成老太太了;当年我们第一次参加比赛中国队仅得两枚金牌,现在已经累计达到三百多块金牌;当年残疾人没有轮椅车,我们是拉着、牵着、扶着上场比赛,现在听说顺义有一个很大的训练基地,训练条件很好。我希望后生们努力去拼,丽姐期待你们从里约传来好消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国名人读书的故事3、《陶弘景菜园求学》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陶弘景菜园求学: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国古代名人故事:张衡数星星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儿时的张衡天资聪明,态度谦虚,特别喜欢思考问题。他对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兴趣。早上带着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悬天空的太阳,晚上天空中皎洁的月亮、一闪一闪的星星都让他产生了无穷无尽的联想。他总是跟在父母身后问这问那。

有一次,他和母亲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时候,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红艳艳的,煞是可爱。他不经意间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是那么长。他想,我要是长得像影子那样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觉到了中午,母亲挖了满满一篮子野菜。他跟在母亲后面,一蹦一跳地走着。“咦!影子哪里去了呢?”他惊奇地叫道。低头一看,影子缩成了一团,踩在脚底下。张衡赶忙问母亲这是怎么回事,母亲说这是由于中午到了,太阳升得最高,影子就会变短缩成一团,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影子还会变长的。

回到家里,张衡一直关注着自己的影子的长度。他发现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傍晚时分,自己的影子又变得像早晨时那样长。他感觉自己又学到了一点新知识,高兴极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父母带着小张衡一起到打谷场上纳凉。这是人们一天当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一边摇着扇子,一边海阔天空地聊天;孩子们则叽叽喳喳地玩得不亦乐乎,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过家家。只有张衡一个人不声不响地呆在旁边,望着茫茫夜空,嘴里还小声默念着“一个,两个……”母亲以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着了,就说:“衡儿,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着吧,不要愣在那里,丢了魂似的。”张衡好像没听见,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转睛地望着苍穹。

父母见他没吱声,也就不再管他。又过了好一会儿,大人们都困倦了,接二连三地回家睡觉了,他还在那里望着天空。这时,一个大点儿的孩子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说:“咳!傻了,老瞅着天上干什么,那上边又不会掉金豆子。”张衡这才回过神来,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说:“谁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数星星。”此语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数星星,真新鲜,还有数星星的傻瓜。那我问你,数清了吗?”那位大哥哥问。“我还没有数完呢,不过现在己经数到一千多颗了。”

旁边的一位老爷爷插话道:“孩子呀,别数了,天上的星星是数不完的。这些星星无穷无尽,飘忽不定……”张衡却打断老爷爷的话:“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颗,只要我坚持数下去,肯定会数完的。”老爷爷被张衡的执著精神打动了,一下子不知道说什么好。

张衡的父亲赶紧过来打圆场:“不许这样跟老爷爷说话。”张衡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连忙向老爷爷道歉。但他回过头来,还是想跟父亲辩解一番。父亲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说:“衡儿,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这样挨个数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规律的,你要按照这些规律,把它们分成一个个星座。这样才会把它们弄清、记牢。”

小张衡点了点头,按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又认识了许多新的星星。

随着年龄的增长,张衡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当时,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地发生,地震带来的灾难尤为严重。它来无影去无踪,一旦发生却极具破坏力。这引起了张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种在地震发生后准确测定其方位的仪器,以便及时调拨物资进行救援。定下目标以后,他查阅了大量关于地震的资料,并且多次实地勘测。

有时,张衡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来到刚刚发生地震的地方,测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测震仪插入大地,刚要读取数据,一波剧烈的余震袭来,离他不远处的一道土墙轰然坍塌。幸亏他眼疾手快,往旁边一跳,才躲过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继续看仪器上的数据。远处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简直是发疯了。但张衡不为所动,仍然夜以继日地研究地动仪。

不久,地动仪成功间世了。

名人简介】

张衡(78-139),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县石桥镇)人。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张衡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广博的学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中国幼儿经典童话:黄河的故事

全文共 2558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一个小伙子,叫黄河,长得身高八尺,宽胸膛,细腰身,骑得烈马,拉得硬弓,百步以内,指哪里,射哪里,分毫不差。黄河不只是能干,模样更是百里挑一,那对大眼睛,水汪汪的,和泉一样的清,和星星一般的亮。可是黄河的家里很穷,什么家业也没有,全靠上山里去打野昧度日。每天早晨,日头一冒红,黄河就骑马走了。每次他都要路过一家员外的花园,那白色的粉墙上,探出了各色各样的花枝。有一回,他从山上打猎回来,又路过那个花园,一阵风刮来一股香味,是一种什么花这么香呀?黄河不觉仰脸去看,他简直眼都花了。墙头上,一个十八九岁的闺女,探出半截身,手扳着花枝向他笑咪咪地张望。那闺女俊得呀,比得桃花都不好看了。黄河不由得停住了马。

那闺女摆了一下手,脱下一支手镯,丢了下来,便缩到墙后去了。

黄河跳下马去,拾起了手镯,忽然明白了,刚才看到的闺女,准是什么仙女吧。人是不会有那么俊俏的。他回到家里,心里怎么也丢不开。每次经过那个花园,他总要抬头向上张望,总想再见到她的面。可是墙头上只有摇摆的花枝,闺女影踪也不见了。

过了半个多月,这天黄河到远处去打猎,回来时,月亮已升上来了。快到花园那里,忽然从道旁闪出了一个人来,黄河一看,不是别人,正是那闺女。他欢喜得不知怎么才好,一下子跳下马来。那闺女轻轻地走到跟前,黄河定神一看,比初见时更俊俏了十分。

黄河不觉问道:“你对我说实话吧,你到底是什么仙女?”

闺女抿嘴笑道:“什么仙女也不是。”

黄河摇摇头不信。

闺女笑得更厉害了。笑完了,对黄河说道:“我实不瞒你,我就是潘员外的闺女。今日我背着俺爹,特意跑出来和你相见。”

黄河心里一下子凉了半截子,停了一停,拉马要走。

闺女满肚子冤屈,说道:“我盼黑盼明的,好歹的瞅空偷着跑出那个门。

想不到你是这样寻思。”

黄河听了,说道:“我不为别的寻思,我是光身一人,什么家业也没有。”

闺女忙说道:“你不要说那些,金山银山我不爱。自从见你打猎从这里走过,我就上了心啦。”

黄河又说:“我家里可没有好吃、好穿的!”

闺女又说:“布衣粗食我也情愿,只要和你长久住在一块就成。”

两个人越说越亲热,半夜时才分了手,并且约定后天再见面。

到了约定日期,黄河和闺女果然会了面。这样一直过了两个月的光景,黄河都是按约好的日期去和闺女会面。但最后一回,闺女却没有去。

一天两天,十天八天,黄河天天去等候那闺女,再也没见到闺女的影子。

黄河知道,这绝不能怪闺女变心,一准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后来一打听,果然是潘员外知道了,把他的闺女关起来啦。黄河听说以后,怒气冲天,发誓说:“天翻地覆,也要把闺女救出来。”

这话传到潘员外耳朵里去了。他知道黄河是一个好汉,说得出做得出,越想越害怕。却又不愿意把闺女许给黄河,他是要把闺女嫁给有钱有势的人,可是言语说了千千万,闺女就是一句话:“天底下,地上头,除了黄河,谁也不嫁。”潘员外恨不能一下子把黄河害死,可又怕黄河的武艺。他知道黄河不是好惹的,万一害不了他,自己说不定就要吃亏,倒不如变变花样,使黄河断了这个念头。想着想着一条计谋上了心来。他马上吩咐,在门前札起台子,在离台子二百步远的地方竖起了一个架子。那架子中间,吊上了一个铜钱,潘员外又叫人遍贴布告,谁能办得到他说出的事,就把闺女嫁给他。

这一天到了,带刀拿剑的,好多人前呼后应地,拥簇着潘员外上了台子,坐到椅子上。台底下,人山人海,年轻小伙子都从四面八方赶了来,争着想得个俊俏媳妇。

到了时刻,潘员外传下话来,第一桩,要在百步距远,把箭不左不右地射进铜钱眼去。

穿绸的着缎的,什么人也有,却没有一个人能把箭射进钱眼里去。

黄河走了出来,不慌不忙,挽弓搭箭,只听“飕”的一声,箭像流星似地飞了出去,不左不右正射在铜钱眼里。看热闹的一齐喊起好来。潘员外脸上变了颜色,又吩咐下来:第二枝箭要把第一枝箭从铜钱眼里射出来。只听又是“飕”的一声,转眼工夫,第一枝箭叫黄河射出的第二枝箭顶到地下去了。

看热闹的都看得直了眼,黄河面不改色,回头望着潘员外,潘员外心里虽是吃惊,却想:“你就是神箭,这第三桩,你也没法办得到。”他又吩咐道:“离开百步,一箭射下铜钱,还要把铜钱接住,不许它落地。”

谁听了这个话,也目瞪口呆,潘员外明明是想耍赖,铜钱落地是个快的,隔着百步,什么快腿也接不着。黄河听了,知道潘员外是有意为难他,不觉一把怒火烧心,一扭身子,“飕”的一声,一技箭向潘员外飞去。潘员外年轻时也练过武的,连忙把头一偏,箭擦耳朵根子穿过去了。潘员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翻下来,连声喊着:“给我拿下!拿下!”台底下的人都替黄河不平,忿忿地喊了起来。

这时,黄河低着头从人缝里挤了出来,向山上走去。他并不是害怕潘员外派人拿住他,他从来是箭不虚发,这次却没有射中,他觉得老大的丢脸。

他坐在山头上,左思右想:“闺女爱我的武艺,爱我的本领,在那么多人跟前,箭落了空,怎么有脸见她。看来,还是我没有把武艺练到好处。”

他站了起来,向深山里走去,他打定了主意,要把武艺练得更强,好救出闺女来。

在深山中又没个屋住,缺这少那的,风吹雨淋,不知吃了多少苦头。过了将近一年啦,黄河不光箭练得更准,别的武艺也更强了。他想:凭他潘员外怎么样,也能把闺女救出来。第二天,他就动身往回走,恨不能一下子见到闺女的面。他什么也不顾,直走了一上午。

到晌午的时候,觉得肚子饿了,周围却什么野兽也没有,不能打来解饿。

抬头看看,一只鸟从东飞了过来,飞得那个高呀,细看才能看清。黄河一箭射去,那鸟滴滴溜溜地落了下来。他走到跟前一看,是一只大老雕。那老雕翅子扑拉了两扑拉,看样能带箭飞走。黄河却弯腰把它按住了。

老雕忽然开口说起话来:“好汉,你不要害我,你想知道什么事,我都能告诉你。”

黄河问道:“潘员外把他闺女关在什么地方?”说着,就从老雕身上把箭拔了下来。

老雕说道:“潘员外逼着他闺女跟一个财主成亲,她气得跳楼死了。临跳那阵,她大声叫着:‘黄河!黄河!黄河啊……’”

黄河听了,好似半空里一声霹雳,心像大山崩裂一样,他噗的一下坐在地上,泪珠子像泉水一样涌了出来。

老雕飞到半空中,向下一看,黄河的眼泪流成了河水,汪洋一片,冲走树木,冲走沙石,大浪翻滚地向东流去。

黄河成了“黄河”啦,黄河的水,总是浪滚翻天的,想往岸上泛滥,人家说,那是黄河心里忿恨,那是黄河想靠近那个村庄,那是黄河想去找那个闺女。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1021 字

+ 加入清单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

“一带一路”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

比如,“经济带”概念就是对地区经济合作模式的创新,其中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以经济增长极辐射周边,超越了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

总结:“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不同于历史上所出现的各类“经济区”与“经济联盟”,同以上两者相比,经济带具有灵活性高、适用性广以及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本着自愿参与,协同推进的原则,发扬古丝绸之路兼容并包的精神。也因此,“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在世界各国人民心中落地生根。复兴丝绸之路,一幅横贯东西、共谋发展的宏大蓝图正在铺展开来。有梦想,有追求,有奋斗,一切都有可能。中国人民有梦想,世界各国人民有梦想,这将给世界带来无限生机和美好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之杞人忧天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原文: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趾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 子《列子·天瑞》

白话文:

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

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

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

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

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寓意:只要把道理说透彻,就能够帮助人解除顾虑和忧愁。

后人从中概括出"杞人忧天"一句成语,用以比喻不必要的或无根据的忧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名人故事:中国的霍金

全文共 6005 字

+ 加入清单

高士其原名高仕锜,他从1935年起拿起笔来为当时艾思奇主编的《读书生活》半月刊撰写科学小品,文章发表时均署名“高士其”。朋友们问起改名的动机时,他解释道:“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1918年考入北平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获得英语、国语、化学、博物各科优等奖章。

1925年夏,考入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后转入芝加哥大学。1927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正当高士其准备报考化学系研究生之际,高士其的姐姐突然因病去世,于是他转入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攻读细菌学。一次在研究脑炎病毒的过程中,瓶子破裂,不幸被病毒感染了,从此留下了终生不治的残疾,但还是坚持读完了医学研究院的博士课程。在学期间,被选为芝加哥大学国际学生年会代表,加入美国化学学会和公共卫生学会。

1930年,高士其特意从纽约乘上一艘德国邮轮,绕道欧亚十几个国家回国,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他的眼界大为开阔,同时也更深刻地体验到祖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他们那一代学人的历史使命。回国后,他的家人、亲友和同学、老师都劝他先把病治好再工作,他因目睹各地疫病流行,甚为猖獗,每天都要残杀数以百计的人,"我怎能袖手傍观,独自养病?"不久,就在一位留美同学的关照下,应聘到南京中央医院工作,担任检验科主任。旧社会的医院是"商店加衙门"式的官商机构,正像一首民谣所说的:"医院大门八字开,有病没钱莫进来"!高士其目睹旧医院的腐败黑暗,连买一台能用的显微镜都不给解决,就愤然辞职了。弃职后的高士其,变成了一个失业者。但他又不愿回到父亲家里,怕父母见到他病成那个样子伤心,住在他在美国留学时结识的好友李公朴的家里,以翻译、写作和当家教为生。后经李公朴介绍,他认识了正在倡导“科学大众化运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应陶行知先生的邀请与戴伯韬、董纯才等一起编写“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李公朴在上海创办了“读书生活社”,高士其就搬到了“读书生活社”去住,在“读书生活社”,他结识了《读书生活》的副主编,《大众哲学》的作者,青年哲学家艾思奇,并成为莫逆之交。在艾思奇的影响下,他经常阅读一些进步书刊,认识到万恶的旧社会是一个吃人的“大魔王”,比夺去他弟弟妹妹生命,又使他重病缠身的“小魔王”还要可恶,而要消灭“小魔王”,就得先消灭“大魔王”,思想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这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杂志刚刚创刊不久。一天,他在这个杂志上看到一个新鲜的栏目:“科学小品”,和一篇论述科学小品的文章,就好奇地翻看了起来,这一看就把他吸引住了。特别是一篇克士(周建人)写的《讲狗》的文章,把旧社会的“走狗”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骂得真是痛快。高士其觉得用这种轻松愉快的文学笔调,撰写一些浅显易懂、富有情趣的科学短文,既能向人民大众传播一些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又能针砭时弊,唤起民众,与反动派作斗争,是科学与文学结合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好形式。于是也拿起笔来撰写科学小品,一气发表了《细菌的衣食住行》、《我们的抗敌英雄》、《虎烈拉》(霍乱),三篇文章,并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高士其。用意是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从此,走上了艰辛的科普创作道路。从文章一发表,就受到文化界和读者的重视与欢迎,许多报刊都前来约稿。这时他写字手已发抖,一个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半天,一天只能写几百个字到千把字。居住的条件也很差,夏天又闷又热,但他仍夜以继日地坚持写作。在1935年到1937年两年多时间里,发表了近百篇科学小品。

高士其的文章的特点,是熔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他的代表作《菌儿自传》以及脍炙人口的《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寄给肺结核病贫苦大众的一封信》、《听打花鼓的姑娘谈蚊子》、《鼠疫来了》、《床上的土劣》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并很快被一些出版社集结为《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等科学小品集出版。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士其在艾思奇的影响下,决心奔向延安参加抗日救亡斗争。在兵荒马乱的情势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从上海,经南京、汉口、郑州,来到了古城西安。于1937年11月25日,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这时他才知道,艾思奇早在1935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士其是第一个投奔延安参加革命的留美科学家,又是一位在上海已崭露头角的文化人--科学小品作家。因此,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云等领导人的格外关注和欢迎,被安排在陕北公学担任教员,并派了一名红军战士担任他的护士兼秘书。1938年2月,高士奇与董纯才、陈康白、李世俊等20多位研究科学的青年聚会,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它的宗旨是:一面研究与发展国防科学,一面增进大众的科学常识,以增强抗战的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经过近一年革命队伍的艰苦生活磨练和考验,高士其于1938年秋提出了入党申请,于1938年12月被批准接收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毛主席祝贺并勉励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模范共产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奋斗终生。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来,由于高士其的病情不断加重,他在党组织的护送下,于1939年4月离开延安。经西安、重庆、昆明、河内、海防,前往香港。在重庆,他在红岩村八路军办事处和北琣休息了3个月,受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细心关照,并与叶剑英、吴玉章同志同在一个党小组里过组织生活,受到了这几位革命领导人的很多教益,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并在以后科普工作上取得他们的关怀和支持。

高士其到达香港以后,在地下党的精心关怀下,被安排在香港的一家最好的医院--玛琍医院住院治疗。这是一所充满铜臭、势利的贵族医院,对高士其这样的穷人,常常是白眼相待。高士其的心情越来越烦闷苦恼,病情也越来越重。一次他昏迷了好几天,医院已准备把他送到太平间去,但高士其却奇迹般的活了过来。医院为了把他赶走,就造谣说他疯了,强行把他送入了香港精神病医院。地下党的负责同志得知后,马上派人交涉,把他从这倍受折磨的"囚牢"里搭救了出来,并准备再找一家比较好的医院给他治病。高士其十分感谢党的关怀,但再也不愿遭受那些贵族医院的歧视,希望能回到同志们中间去。党尊重高士其的意愿,在九龙租了一间楼房,让高士其住在那里养病,还派了一位护士谢燕辉去照料他。地下党的同志们和进步人士、进步青年也经常去看望他。他的心情很快好转,病情也大为减轻。高士其是一个闲不住的人,病稍微好一点,就支撑着起来,开始写作。这时他写字已十分困难,就由他口述,护士笔录,口干舌燥地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科学小品,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

1941年底,到广西养病。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突然爆发,枪声、炮声、警报声,此起彼伏,九龙与香港的居民纷纷逃离,社会秩序一片混乱,香港到九龙的交通也断绝了,地下党组织与高士其失去联系。九龙与香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相继被日军占领后,地下党组织委派的黄秋耘同志把他从香港转移到广州,从广州又转移到桂林,交给广西的地下党组织负责照顾。

在桂林他过了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病情也有所好转。根据他的请求和特长,党组织安排他担任了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兼食品研究所所长。他通过参观当地的一些著名酿造工厂,并运用他的微生物学知识,利用当地的普通植物原料研制食品,供应前线,并与著名诗人柳亚子探讨了一些诗歌创作问题,发表文章,并进行了一种名为"科学字母"的拼音法研究和逻辑学研究。这时在九龙与他失散的护士谢燕辉也几经周折回到了他的身边,与他结为名誉上的夫妻。还有一位自称是他父亲的朋友的女儿:李小姐,也自愿来当高士其的护士,协助谢燕辉来照顾高士其。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的飞机就开始轰炸桂林,在桂林撤退的一片混乱中,外出求援的谢燕辉因心脏病突然发作离开了人世,而"自愿前来"照顾高士其的李小姐,又趁机席卷而逃,连一顶防蚊的帐子都没给他留下,并把他反锁在房间里。等高士其发现情况不对,已求救无门,又没有东西可吃,饿得两眼发黑,夜里成群的蚊子更是把他叮得浑身是包,多灾多难的高士其再一次陷入了困境。幸好地下党组织委派的经常去看望高士其的青年作家马宁把他救了出来。以后党组织又设法弄到一条小船,派马宁夫妇把他从日军炮火轰击下的桂林送到昭平县。之后,高士其就被安置在昭平县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黄姚,并得到一位从上海逃到广西的革命同志--周行先一家的照顾,过了一段边养病、边写作、边研究的平静生活,直到日本投降。

1944年,任科学食品研究所所长和东南盟军服务处技术顾问。1945年,抗战胜利后,党把高士其从黄姚接到广州,一路上也是历经艰辛,在一个叫做八步的小镇,等船就等了两个月。高士其有感而发,写了一系列抒发自己感情和针砭时政的诗篇,如《别了,黄姚》、《光明还没有完全来到》、《我们还在彷徨》、《电子》、《黑暗与光明》、《我的质问》、《我的原子也在爆炸》等。之后,我国发生了一系列政治事件,如重庆的"校场口事件",征军和羊枣的死,叶挺、王若飞等的殉难,又促使他写了《给流血的朋友》、《悼四烈士》等战斗诗篇。在广州期间,他还撰写了一篇充满激情、哲理和对对革命、对人民当家作主满怀必胜信念的科学长诗:《天的进行曲》。这首诗共有41节,288行。从天是什么,讲到天的发展变化,人类对天的认识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天的物质的对立统一,最后归结到天不是不变的天,天不是死硬派的天,天不是顽固分子的天,天是人民的天呀!这是他早期科学诗创作的一篇具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并为从此以后,以写诗作为他从事科普创作的一种主要形式奠定了基础。

1946年5月,高士其从广州回到了他阔别10年的上海,上海依旧是纸醉金迷的花天酒地的富人的天堂,同时也是贫困潦倒的疫病流行的穷人的地狱。高士其一到上海就病倒了,富人的贵族医院住不起就住进了一家"平民医院"。但"平民医院"不爱平民,高士其因不能一次预交几个月的费用,被停止供应饮食,不得不请人从外面买点面包用开水泡烂了吃。这件事被报纸报道后,激起了众多读者的同情,纷纷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送钱、送药、送花、送吃的络绎不绝,还有许多人写来了热情洋溢的慰问信。邓颖超同志得知后特地去看望了他,并带来了当时正在上海的周恩来同志的亲切慰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和上海党组织的负责人钱之光也来看望了他,并委派一位白桦同志做高士其的护士,专门照顾高士其。高士其深受感动,倍受鼓舞,用十分动情的诗句,写了一首答谢诗:《回敬崇高的慰问》,发表在《文艺生活》上。

也就在这一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先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在光天化日下肆无忌惮的杀害了。这两位一位是他多年的好友,一位是他清华的同学,高士其悲痛万分,怒不可遏。接着曾多次关照、接济过他的师长般的老友陶行知先生也在上海逝世了。上海党组织根据周恩来同志的指示在静安寺举行规模空前的公祭李、闻、陶三位先生的大会,考虑到高士其行动不便,又正在病中,就没有通知他。他得知后,再三请求一位因前来找人无意中告知他这一消息的护士小姐的女友带他去参加公祭大会,并在会后立即写出了《七月的腥风吹不熄人民的怒火》的悲壮诗篇。

由于高士其接二连三地发表一些抨击国民党政府黑暗统治、呼唤民主与进步的激进诗篇,并被查出曾去过延安,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地下党获悉后迅速将他转移到苏州,以后又从苏州经上海转移到台北,直到1949年1月,国民党的大势已去,才同意他回解放区的请求,把他从台湾护送到香港待命。很快北平就解放了,接着南京也解放了,5月又把他从香港护送到天津,在天津休息了一周,于5月31日到达北平。

1949年9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大会。1950年,参加全国科学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华科学普及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先后担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局、中华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儿童科学画库》和全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当选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全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主席、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士其以伤残之躯,撰写约75万字的科学小品和科普论文,2800余行科学诗,著书18本。主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生命的起源》、《和传染病作斗争》、《我们的土壤妈妈》、《谈眼镜》、《炼钢的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甲集》、《高士其科普创作选集》等。新中国成立后,高士其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科学普及局顾问,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名誉所长等职,并担任过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为繁荣我国的科普创作,特别是科学文艺创作,组建和壮大科普队伍,倡导科普理论研究,建设和发展科普事业,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活动,以及恢复和振兴科协做出了重大贡献。

外界评价

高士其是中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半个世纪以来,高士其在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多种形式的科普文章,引导了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被亲切称为“高士其爷爷”。高士其逝世后,中组部确认他为“中华民族英雄”,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也将3704号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

高士其先生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谱写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为了祖国、为了人民,终身不懈地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的生命奇迹,给我们民族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高士其先生是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向人民群众传播科学的社会责任的杰出典范,科技工作者要以他为榜样,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应有的贡献。

——纪念高士其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高士其科学精神座谈会,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评价

“通过高士其在科普创作,特别是为众多青少年读者创作及其在解放后,为我国科普事业所做的历史性贡献来看,他的确堪称我国科普界的一面旗帜,他把科学交给人民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一代科普人,不断前进。”——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赵立新

“高士其先生是我从事科普创作的导师和引路人。当然在我们心目当中,高士其先生他是一位身残志坚的‘钢铁巨人’,也是一位在科普创作方面取得重大成就的一座灯塔,也是一生都献给我们国家科普、科学事业的一面旗帜。在高老的鼓励下,从1981年开始,我就开始了科普创作,在这种创作的过程当中,我经常想到高士其先生。30多年过去了,应该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受到国家领导人和部委一些领导,和全国的许多高校的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我想,回顾这段科普创作的历史的话,我特别感谢高士其先生。”——中科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郭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北京中考满分作文:文化中的北京,故事里的中国

全文共 1645 字

+ 加入清单

在8月份去了一趟北京,带着虔诚与敬仰来到了这座古老的城市,虽然沧桑却不失辉煌,5天的时光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充满魅力的城市。

北京是壮阔的,它带着有历代的智慧与心血而建成的山河、寺宇、宫殿、楼阁,带着几千年而不衰的悠久文明,酝酿着坦荡而大气的民族。

北京是感性的,它富有人情味,人性化的街道,诗情画意的景致,闲逸舒适的生活,发展着美丽、纯朴的文化

北京是和谐的,它象征着旧中国的灵魂、文化,同时又代表着新中国的开始、未来,含蓄着高调的城市生活和朴实的乡村生活的协调。

这是个壮丽的城市,从南门入城,经过一重重城门才能到达壮丽的皇宫,红瓦明墙,雕栏玉砌,飞檐楼角,历史的沧桑并未掩盖住它的浑厚。合抱的古柏,

堆砌的假山,满池的荷花,精致的石雕,倒垂的杨柳都在诉说着北京的美丽。北京是一个帝王的梦,宫殿、花园、寺庙、百尺林荫、宝塔、祭坛、太学,处处都有着皇家的印记,华丽、庄严、肃穆。而这样的北京,却充满了更多的平民气息。入夜,后海被点亮了,红色的花灯亮起,微亮的天色在古树的枝叶间若隐若现,小船闪着明晃晃的黄光在后海上摇曳着。后海热闹起来了,大把的人群出现在后海的长街上,逛街、用餐、饮酒……而传统的北京小吃总是备受欢迎,豆汁儿、葫芦串儿、烤串儿也只有在露天摊子上才能吃出味来。在我看来,霓虹灯的五颜六色是比不过茶座上亮起的点点烛光的,整条长街上晃动的光芒映在湖面上,星星点点,伴以清亮的水流声,整个后海,活灵活现的描绘出一幅古典游乐图……对北京的感慨,不是某地某景,而是它壮丽的氛围。

这是个清静的城市,方方正正、匀匀称称的北京被布局整齐得像个棋盘,以故宫为中心,九门对称,天地日月四坛相环,偶尔会有斜街,名字也很可爱,烟袋斜街,樱桃斜街。传统的四合院带着庄严肃穆,每个院子中央会有一个金鱼缸,梁上挂着一个鸟笼,院落旁会栽种着一棵石榴树,显得平和可爱。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的,胡同两边由若干四合院连接而成,胡同有些也会编号,从两条到十二条,觉得变得太死板了,也会给胡同取名字,云居胡同,草园胡同,都十分别致。胡同常常是安静的,它远离了车水马龙,远离了喧嚣,能进胡同的只有三轮车和人,要想让一辆车开进去,实在是难为了司机。北京人容易满足,他们对物质要求不高,他们不愿离开破旧的胡同,大都安土重迁,几十年,甚至几辈子的也有,老北京们在胡同里是扎了根的。他们说话都有些源远流长,清脆的口音,极快的说话速度,语言的背后就有历史的痕迹。就算不住胡同和四合院,住在闹市附近,也能有平静闲逸的享受,高楼大厦间总会有几条老旧的步行街。想要感受那份闲适,不妨在城中任意几个公园内徘徊散步,或坐在街头的茶桌边消磨整个下午,斜倚着松树下小憩,此时此刻享受独处,品位心灵的自由。

这是个有故事的城市,过去这里是官僚贵族的世界,京城里举办的繁复而隆重的仪式渐渐孕育了一种皇族文化。这样的文化虽然壮阔凛然,但只是在腐朽中的表面辉煌。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统治,皇族的轻易没落给北京增添一分脆弱的伤感与怀旧的感伤。北京的历史旧迹很多,事物再美好也会“逝者如斯”,看着圆明园西洋楼的旧址巍峨的矗立在苍空之下,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帝国的辉煌,而在旁就散落着无数石楼的碎片,参差排放的石块中央曾经是个宽阔的喷泉,那四个大柱子间应是天子御座,唯一的残桥上曾有大块汉白玉,曾经的享受消磨,曾经的宏伟,曾经的辉煌,全都在历史的风云中消逝了。历史是反复的,经过浩大的斗争,新北京开始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广场上宣布成立。老北京开始与新北京融合,中国也不能老当一个古玩店,它得顺应时代,向前走。北京开始包容各种色彩——有新的色素和旧的色素。古旧的城楼和鼓楼为居民报时,无数条外环路相接舒缓着交通,有古城,古树,古桥,每一处都有沧桑的历史。有鸟巢、水立方,每一处又诞生着新的元素。

我一直认为北京是最具有中国感觉的城市,它贴近祖国,融合着民族的灵魂,谱写着中国的新历史。它涵养传统文化,又在文化中变迁,诉说着一个个中国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中国寓言故事精选:防患于未然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家人家做了新房子,但厨房没有安排好,烧火的土灶烟囱砌得太直,土灶旁边堆着一大堆柴草。

一天,这家主人请客。有位客人看到主人家厨房的这些情况,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

主人问道:“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家烟囱砌得太直,柴草放得离火太近。你应将烟囱改砌得弯曲一些,柴草也要搬远一些,不然的话,容易发生火灾。”

主人听了,笑了笑,不以为然,没放在心上,不久也就把这事忘到脑后去了。

后来,这家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没酿成大祸。

为了酬谢大家的全力救助,主人杀牛备酒,办了酒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惟独没有请那个建议改修烟囱、搬走柴草的人。

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忽然有人提醒主人说:“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请客,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事后,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因为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

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国名人宋濂的故事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宋濂小时侯 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伟人邓小平小时候家风严厉的故事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1901年,16岁的邓绍昌与广安淡家坝(今广安恒升镇)淡氏姑娘结婚。淡家也是广安世家大族,清代家庭中便有人在湖北省通城、江苏省嘉定和甘肃省渭原出任知县。淡氏18岁嫁到邓家,1902年他们的女儿邓先烈出生。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一个幼小的生命“呱呱”的啼哭声,从离“德政坊”百米开外的瓦屋里传向世间。他,就是邓小平

当儿子诞生后,邓绍昌似乎看到了一线光芒,捕捉到了他的力量和希望之所在,他希望他的儿子能像先祖那样建功立业,希望儿子能超过先祖成为“贤才”、“人圣”。

按照邓家辈分族牒“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邓小平属“先”字辈。

“邓先圣”——这个给予刚刚落地的婴儿的名字,饱含着邓绍昌的苦心的希冀。

邓小平在家虽然只有16年时间,但父母对其影响甚大,母亲淡氏信奉“逢恶不怕,逢善莫欺”的古训,宽厚待人,邻里纠纷多请她去调解。邓小平对母亲十分敬重,他曾深情地说:“当时那个家庭能够维持生活下去,全靠母亲。”1919年下半年,邓小平离开家乡,从此一去不返,淡氏十分挂念,辛勤的劳作和对远在异国他乡儿子的长久思念,终致积劳抑郁成疾,于1926年过早辞世。

邓绍昌在外面也很宽容和善,在家里却很严厉。他对子女们尤其严格,近乎苛求。邓小平在协兴小学堂读书时,有一次学业考试,因为连续几天生病没有能去上课,考试成绩列在第二名。邓绍昌闻得此事,异常生气,回家后将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直到邓小平的祖母出来解围才罢手。

从邓小平祖上的脉络可以看出,无论是邓氏家族的家庭遗风,还是父辈们的前瞻预测和把握大局的能力,都给了邓小平很大的影响。

在邓小平断奶以后,祖母就一直把他带在身边。睡觉时祖母常把他搂在怀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一边哼着广安的儿歌:“月儿弯弯照楼台,打个呵欠瞌睡来,瞌睡虫,我的乖乖,哎哟哎哟。瞌睡虫,我的乖乖……”一天又一天,小平都是在奶奶的儿歌中酣然熟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中国残疾运动员王晓福的成长故事

全文共 813 字

+ 加入清单

王晓福1988年11月16日出生于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农村的一个贫困家庭中,5岁时意外遭到高压电击导致右上肢被烧伤,右大腿肌肉被电流从上到下撕裂烧伤,腿骨外露,身体其他部位多处严重烧伤。为了抢救他的生命,他父母东挪西借欠下了十多万元的债务。一个贫困家庭的巨大债务吓的连自己的亲伯父和亲姑姑从此不与他家来往。父母仅靠收获季节卖点谷子一点点还债,到了春节家中买不起东西过不起年是常事。王晓福懂事后,妈妈常挂在嘴边上的话就是“要有志气,要争气,要让那些瞧不起咱的人看到一只手的人并不比两只手的人差”。贫困的家境,不幸的命运铸就了王晓福坚强的性格。

2001年4月,省残联来人到他家乡选拔残疾运动员,发现了这个大手大脚大个子的孩子,5月他便被抽到昆明参加游泳集训。王晓福牢记妈妈的话,非常珍惜这个难得机会,立志刻苦训练,立志成才。在集训期间游泳池水温偏低,一段时间他又患感冒,每天下水后身子冷的不由自主的发抖,他给妈妈打电话时禁不住掉泪,但放下电话便又跳进水中,一声不响地完成教练安排的课程。王晓福有一股强劲,他下定决心,不管游在自己前面是新运动员还是老运动员,自己都要超上去,一定要游在最前面。一开始他将与自己同级别的队友也是世界纪录保持者作为赶超目标,别人的动作他认真看,教练教的认真听,下到水里反复体会。经过拼搏他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追上并超越了队友。随后他又把目标盯上了比自己级别轻的运动员,将其保持的世界纪录作为自己赶超的目标。在训练中,他从不偷懒,上强度时每天要在水中泡7个多小时,游一万多米,起水后累得饭都不想吃,倒头便能睡著,但他自己告诫自己,只要在训练就要做好每一个动作。后来他成为教练们公认的游泳动作最规范的运动员。

由于刻苦训练,在一年零一个月中,王晓福的成绩飞长,其运动成绩已经相当于经过四年系统训练的健全人游泳运动员的水平。

生长在大山里,从小没见过游泳池的孩子靠自己的顽强毅力很快跨入了世界冠军的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中国各省趣味对联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对联文化在中国有千年历史,当这种文化与各省特色相结合的时候更加妙不可言。

重庆上联:朝天门喜迎天下客;

天津下联:塘沽港笑纳万国风。

福建上联:品铁观音,香飘两岸;

台湾下联:拜妈祖庙,情系一家。

青海上联: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甘肃下联: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安徽上联:黄山为九州增色;

江西下联:瓷器与中国同名。

湖南上联:八百里洞庭凭岳阳壮阔;

湖北下联:两千年赤壁览黄鹤风流。

内蒙古上联: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

黑龙江下联:苍松雪岭,沃野龙江豆谷香。

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

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

宁夏上联:红黄蓝白黑,五珍献瑞;

陕西下联:字史酒医诗,诸圣流芳。

香港上联:荆花吐艳香江瑞;

澳门下联:莲蕊临风镜海清。

贵州上联:苗寨黔山黄果树,茅台赤水;

四川下联:川肴蜀绣锦官城,花径草堂。

吉林上联: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辽宁下联: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山东上联:泰山日,孔子仁,人文典范;

山西下联:壶口烟,关公义,天地奇观。

云南上联: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

海南下联: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

广东上联: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

广西下联: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

河北上联:万里长城山海关,龙头为首;

河南下联:独门绝技少林寺,天下无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

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

他立刻剪下一些兔尾毛,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

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这就是传说中的第一支毛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选贤任能一定要坚持正直原则。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变了齐国的落后面貌,富国强兵,齐国一举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由此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怎样选拔人才,齐桓公并没有不十分明确标准。

管仲选才一天,齐桓公在管仲的陪同下,来到马棚视察养马的情况。他一见养马人就关心地询问:“你觉得哪一件事最难?”养马人一时难以回答。其实,养马人心里是十分清楚的:一年365天,打草备料,饮马溜马,调鞍理辔,接驹钉掌,除粪清栏,哪一件事都不是轻松!管仲在一旁见养马人尚在犹豫,便代养马人回答说:“以前我也养过马,依我看,编排用于拴马的栅栏这件事最难。为什么呢?因为在编栅栏时备用的木料往往有弯的也有直的。如果想让所选的木料用起来顺手,使编排的栅栏整齐美观,结实耐用,开始的选料就显得很重要,下第一根桩的时候尤其要慎重。如果在下第一根桩时用了弯曲的木料,随后你就得顺势将弯曲的木料用到底,像这样弯曲的木料之后紧接着使用弯曲的木料,那些笔直的木料就难以派上用场。相反,如果一开始就选用笔直的木料,继之必然是直木接直木,曲木也就派不上用场了。其实,选拔人才同编栅栏选料的道理是一样的,国家在起初选拔肩负重任的人才时,必须慎重行事,从一开始就把握正直的标准,以便今后按这样的标准选贤任能。”

听了管仲的这一番高论,齐桓公深为佩服,确定了以正直作为国家选拔贤才的标准,世代相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国的几则寓言故事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很久很久以前,一只长颈鹿和一只小羊碰到一起,长颈鹿看到小羊太小了,很看不起它。于是大摇大摆的走到小羊面前,高傲地对小羊说:“小不点,你在干什么呢?要不咱俩比谁本领大吧”.小羊说:“比就比,谁怕谁呀”.长颈鹿说:“看,那棵树上有许多果子,我们看谁能吃到果子”.小羊说:“好的”.结果长颈鹿个子高,很容易就吃到了果子。而小羊个子矮,又不会爬树,自然吃不到果子。

又过了几天,小羊和长颈鹿又碰到一起。小羊说:“我们再比比谁的本领大吧”.长颈鹿又高傲的说:“手下败将,比就比,这次由你定”.小羊说: “前面有一个花园,花园里有好多花,我没看谁能采到花”.结果,小羊个子矮,它从栅栏里爬进去,很容易就采到了花,而长颈鹿个子高,没办法进到花园,也就采不到花。

从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论是人还是动物,都各有各的长处,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别人的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