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蒹葭原文鉴赏(热门20篇)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分享了关于人物鉴赏的作文给大家借鉴!

浏览

5741

作文

335

诗歌鉴赏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微弱》是一首直率和天真的爱情诗。

诗的第一节,写“我”站在星空下,怀想着心上的人。但是,夜空浩渺,人海茫茫,就如这繁星一样,心上人究竟在哪里?“她”此时能知道“我”的心情吗?于是,诗人竟天真地萌发了数星星的想法。他想知道,究竟是哪一颗星正照着他的心上人?如果星星真能回答他的话,那么,他就可以通过星星,寄去他的思念,感受到“她”的美丽和爱情。然而,星星竟然对他的提问不置一词。他的思念无以寄托,他久久地站在星空下,以致于露水落在他的脸上。他数星,问星,怨星。作品通过他这些满带稚气的动作和语言,活脱脱地描绘出了他那纯洁天真而又执著的恋情。读这样的诗,虽无回肠荡气、心动神摇之感,却也会报之以会心惬意的微笑。

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的形式、含义和效果都差不多,如音乐的主题变奏一样,其目的是渲染主题,造成圆环往复的效果。这种形式在民歌中是常见的,而又与新月派提倡“音的谐和、句的均齐、节的匀称”的主张有关。

需要说明的是,“露水落在我的脸上”与“沉默落在我的脸上”两句诗交互为文的效果很明显,可交汇为“默默地思念,默默地淌泪”这样一种境界。读这样的情诗,会觉得天真之极、有趣之极,又觉得“我”认真之极、真诚之极。

天真与真诚的合一,是所谓“童心”的特点,也是这首诗艺术感染力的根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一棵树作文鉴赏

全文共 619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棵,我给自己取名‘伤心’”。

大树与停在自己身上,刚刚认识的小鸟,聊天。

“为什么?”小鸟扑了扑翅膀,他的名字正好叫“快乐”。

“因为我不开心!”

“为什么不开心?”小鸟从出生就生活在美丽的森林里,他有许多朋友,天天与鲜花一起歌唱,与小草一起看天空,他很快乐。这次出门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虽然爸爸妈妈都极力阻止他。

“因为我本来是一棵属于森林的树,却被移栽到城市里。呼吸的空气从干净清新变得浑浊,空气里带着灰尘和汽车尾气还有垃圾的臭味”。

小鸟深吸一口气,脸立即变得难堪,并剧烈咳嗽起来,真难受!

“而且我身上经常贴满小广告:修水电的,保洁的,修屋顶的,接电线的,应有尽有,我都快成广告牌了。”

小鸟挥着翅膀,绕着大树飞了一圈,果然像长了“白斑”一样!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以为大树皮糙肉厚,就用各种方式伤害我。一小情侣吵架后合好,正好站在我身边,就拿出小刀,写个日期,还写xxx与xxx永远相爱,不吵架。那男的嫌不深,反复刻了十几刀,差点没把我疼昏过去。还有一次,一个卖刀的小贩在我旁边摆摊,我看着他使劲吆喝,终于来了一群纹身的、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的小青年。他们拿起刀问老板:“这刀快吗?”说完,便一刀往我身上砍来。我当时觉得绝对晕了过去,那样的疼真的已经无法忍受。”

小鸟一圈接着一圈绕着“伤心”飞,身上果然伤痕累累。他心里打了个寒颤,他已经知道父母为什么不让他出来了,他飞快的离开了,只剩下“伤心。”

“我是一棵树,我给自己取名叫‘伤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作品原文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 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如今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8)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毛泽东诗词沁园春原文

全文共 1593 字

+ 加入清单

毛泽东诗词中的美是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美的概括与升华。yuwenmi小编整理了沁园春 ·雪诗歌,欢迎欣赏与借鉴。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原注:“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自注:“雪”反封建主义,批判二千年封建主义的一个反动侧面。文采、风骚、大雕,只能如是,须知这是写诗啊!难道可以谩骂这一些人们吗?别的解释是错的。末三句,是指无产阶级。

注释:

作法:这词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离天三尺三”,一个不是汉名,一个是直接引用民谣,都不必拘守平仄。

秦皇汉武: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秦朝的创业皇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前187),汉朝功业最盛的皇帝。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朝的建立统一大业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宋朝的创业皇帝。

成吉思汗:元太祖铁木真(1162—1227)在1206年统一蒙古后的尊称,意思是“强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称,即王)。后来蒙古在1271年改国号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占领中国黄河以北地区外,还曾向西远征,占领中亚和南俄,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重庆,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毛,10月7日,毛书此词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引起了巨大轰动。

谁能霸气与争锋?盖世雄君论不空。

韵律符合能善变,千秋赞颂沁园春。

对于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的赏析尽人皆知,本人谈一点肤浅的看法。毛主席的诗词一部分写得缠绵悱恻,如他写道: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毛主席的诗词绝大部分写得霸气十足,气吞山河,无人敢与他争锋。郭沫若的诗词根本与毛主席的无法相比。

毛主席晚年说过,唐诗宋词味同嚼蜡。大概,毛主席是说,唐诗宋词没有毛主席的诗词那样的霸气。毛主席的三首《十六字令》在这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上述《沁园春》也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柳亚子曾经高度评价此词,他说,苏辛的词也不过如此。确实,毛主席的诗词可以与苏轼和辛弃疾的诗词媲美,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词中,毛主席点评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五大帝王,点评得恰如其分。五大帝王所建立的丰功伟业可以与毛主席媲美,或略逊一筹,但是他们的文学才华不如毛主席。汉武帝爱诗赋,唐太宗也写了很多诗,但是他们的诗赋不太出名。并且毛主席的诗词对平仄的要求很严,一般讲诗词的平仄,都以毛主席和陆游等人的做为标准。而周恩来、朱德、陈毅和徐向前等人的诗词有些不完全符合平仄。

《沁园春》共有九韵,上阙四韵,下阕五韵。而毛主席的上述词,上阙三韵,下阕六韵;有极个别字不符合平仄,如倒数第四句中的个别字;《沁园春》有上一下四句式,上一字应该是名词或代名词或状词,而毛主席用的是动词。有人高度评价毛主席的这首词,他说,成吉思汗既然是个人名,又是个译音,何必一定要死板地完全符合平仄呢?他说,毛主席特别注重格律,但是又不完全拘泥于格律,善于变通,这为后人做诗词做了很好的榜样。

他说得非常正确,其实作诗、作词,只要不犯孤平就能勉强通得过。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完全符合格律,以便为后人作诗词提供范例。毛主席正确点评五大帝王,这是此词魅力所在,同时也难为了毛主席,人名不能够变,他们的丰功伟业也不能够变,又要符合格律,何其难也。幸亏毛主席善于变通,否则,此词不能问世。

其实,诗词的格律只不过是形式,关键是内容。文以明道,诗词也差不多。形式不太好,就象美女穿破衣,掩盖不了内在的风韵;当然,如果形式很好,就象美女穿上华丽的衣裳,风华绝代,分外妖娆。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诗经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学了一周《诗经》,开始想想还怪神奇,只是几首诗而已,不至于那么久的时间都泡在“关关雎鸠”中。

两天,三天过去了。我发现,听了古人的诗不如听别人唱,更有种向往的感觉。悠扬的长笛,深思,更深的意境,更深的我。

但这结束了吗?

如同曲一般的美感维持了一阵子,但又全无了。当我发现了,曲只是配乐,而真正的,在于意义。

意义何处?古代的吟诵,慢。

古代是慢性的美,我们太快,太快了,渐渐的抛弃了美。我们要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是啊,过去太快了,“一去二三里”成了“操场一千米”;“千古风流人物”成了“大河向东流”,我们真的快了。

说到快与慢,这让我想起了音乐课上的“天体”主题音乐。人们不说它的慢,反而说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宇宙,星际的宏伟魄力;却说《诗经》是什么“慢生活中的美,我们得不到”!哎,人们这么喜欢外来事物吗?好像不至于这些。没错,要是只在这一层层面上的话,那它又如何跨越这漫长的五千年,来到这里。

综上可得出,诗经的美不止于此,慢是它明显的风格,我们迷失了编者的情怀。细细想想,它真的能够凭借着它自己的力量来到现在吗?这使我想到一道生物题:说岛中间有一座高山将到分成两面,一面迎风,一面背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后,发现两边的昆虫有所不同,迎风面无翅,这是为什么?认真学的人都知道: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迎风面所有有翅的昆虫都被强大的海风吹了。

这么一想,《诗经》也应是如此。慢了,不合时了,有没有现代人所认同的地方,早应被淘汰了,可没有。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考虑到:金鱼的存在。金鱼这个品种是人培养出来的,尾巴越大越是好;眼睛越大越是好。这就很神奇了:想想,把金鱼放入海洋里,游的又慢,阻力又大,不适合在自然中生存。换句话说:是人让它活着的,要不然这种品种就被自然淘汰了。把这个往《诗经》上一套,好像也成立。毕竟《诗经》也是一种历史遗产呢。没错,是有这种因素的存在,但真的吗?

为什么不是呢?想想,“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者又不是什么“脑子有问题”,如果《诗经》直到现在仅仅只是所谓的“历史遗产”的话,为什么编者还把它摘进教材里?这说明它另有意义。但它意义何在?这使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话题:为什么我一开始就喜欢《诗经》的配乐?

因为它比一般的节奏慢,更富有美感,它感觉让我回到了过去,让我回到一开始的向往……

没错,因为它更让人向往。它的美,他的慢,合成了向往,向深处,想梦境,向内心。我们一听到音乐时其实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美感,但我们却把美感赋予了音乐,但忽略了:音乐只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耳畔又想起了音乐,不,是美。来自过去的美。

看来,它真的,凭借着它自己的独到的古代美,自己独到的民间美,横跨五千年,与我们相伴,走过了历史的长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中国文化犹如滚滚黄河,川流不息,而《诗经》可以说是中国文化之源了。

老师、爸妈都这样对我说:“五年级了,你差不多要认识文言文了,探索、体会古人的思想了。”刚寒假,外公就领着我去新华书店,请来了她——中国文化之源《诗经》。

敞开书页,粗阅一番,倒觉得文言文并不那么单调、乏味、古板、难懂。它的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魅力却是那么无穷。虽然书中也有注解,但是我倒觉得:毎个人必须自个儿去品读、去品味、去作出自己别样的解释。

或许,文言文就是“之乎者也”;就是一些念不出的生字拗词;就是突然发现,凸现在明星歌里、网络语中的成语出处;就是低语细声的“卫风”、“王风”、“大雅”、“小雅”的《诗经》格调;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七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卸,莫不静好。”的古人含情脉脉的情感;就是赋比兴的手法、风雅颂的国风……简直目不暇接、爱不释手!《诗经》中,小雅调里的《黄鸟》是我最喜欢的诗韵,诗人述写黄鸟二次:头一次用直铺笔法劝黄鸟不要吃自己存下的食粮,让它飞回故乡问候亲人;其次借黄鸟处境比喻自己在异乡的遭遇,抒发一位异乡人不能在当地得到公正美好待遇而迸发出的怨恨,和思念故乡的心情。

细细品读《诗经》,书有散发出不仅思乡之情、爱慕之情、望子成龙、还有描写国政、家庭、友情、离别……众多喜怒哀乐、情感交织在一起,浇灌了读者的心田,牵引了读者的视线,薰陶了读者的情。

多多去翻翻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吧!去认识文言文,品味一下古人之情感,真的很快乐哩!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诗经》历史评价

全文共 517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不学诗,无以言”。

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荀子:“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司马迁:“《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拨乱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

董仲舒:“所闻‘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从变从义,而一以奉人。’”

何休:“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

朱熹:“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朱熹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经》是里巷歌谣(民歌)说;二是淫诗说。特别是在谈及“郑风”时,他认为“郑风”十有八九都是淫诗。

梁启超:“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胡适:“《诗经》并不是一部经典,确实是一部古代歌谣的总集”。

鲁迅:“(《诗经》是)中国最古的诗选”,“以性质言,风者,闾巷之情诗;雅者,朝廷之乐歌;颂者,宗庙之乐歌也。”

比奥(M·EdouardBiot):“(《诗经》是)东亚传给我们的最出色的风俗画之一,也是一部真实性无可争辩的文献。”

费德林:“《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独具一格的百科全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全文共 4515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大河,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传统音乐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他源远流长,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流露出声音起伏回荡的美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世界;洗涤着聆听者的心田;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习惯和哲学理念……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无以言传的热爱,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永远摸不透曲调背后的理论体系。我的理解也一定不像专业研究者对我们传统音乐所阐述的那样专业、准确,所以我也只能就自己有限的知识浅谈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理解。

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西方音乐体系进行比较。当然,我也一样。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也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每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交易失传。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多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的创作更讲究理性。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伦理准则。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与“礼”是分不开的。古人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崇尚平和中庸的审美标准。古人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有“恶郑声之乱雅也”的偏见。中国传统音乐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将艺术形式的美放于第二位。对此,《乐记》中可以找到论断“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在老子《道德经》的“大音希声”的论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应该使人内心和谐平静,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服从于一定伦理学和美学,音乐上强调“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长短、哀乐、刚柔”。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古人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现在流行的天籁之音应该就出自这里。这种声音“听不闻其声,视不风其行,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大多与政治相联系,但是就它的纯审美的要求来看,它有着相当稳固的一贯性。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大体可分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形象的说,它的美学要求很像中国的书法:在音乐的微观层次上,每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细节处理都有轻重、刚柔、曲直、收放、方圆、缓急、浓淡、希密、虚实之分。这很像书法中的“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急除之分。大型乐曲的乐章或全曲的布局,就像书法中的整个作品的“章法”。

《乐记》从儒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产物,西方音乐中的表现性并不一定比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性好,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造型性也不一定比西方音乐的造型性逊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有其局限性也有其优越性,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不断更新,一定会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更站的住脚。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重神,而西方音乐重形;中国传统音乐贵虚,而西方音乐贵实;中国传统音乐重视表现,而西方音乐重视造型;中国人重视艺术的意境,而西方人重视生活的表层;中国人讲究精神生活的满足,而西方人讲究物质生活的得失;中国人谈恋爱脉脉含情,而西方人谈恋爱直言不讳;中国人爱好中和含蓄,而西方人爱好过分夸张。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的高雅,重视形神、虚实、情理、气韵、文质等范畴。它体现一种虚的意境。音与音之间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的,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为听者留下了想象和体验的空间。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的内涵,而不是音效的强度。从这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包罗万象、胸襟广阔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者在创作中,为表现意境神韵,往往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他们在演奏时已经投入地把自己变成了某个事物。使客观事物有了自己主观思想,靠心灵对自然进行直觉体验,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时既肯定自然的山水,又不仅仅表现自然的水声;肯定鸟鸣和风声,又不仅仅模仿其声。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内心体验,就像我国的书法艺术“字之于形式之外,所以致乎美之意境也”。在这一过程之中,创作者往往不分物我,把自己想象成物,或是让物变成自己,就像金圣叹所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从而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我想我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应来自于“书画”的意境审美。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在听中国传统音乐时,你会勾勒出水墨山水画的写意,而听西方音乐时,你只会想到油画的写实。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也有境界之分,根据人与自然融合的程度分为: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第一境界为最低境界,听到的只是客观事物;在第二境界中,客观事物开始被赋予了主观情感;达到第三境界时,便可以听到“山之灵气”达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人们主张音之乐应以其意境之美为标准。人们认为最美好的音乐不是人为的创作出来的,而是大自然天地感化和陶冶的结果。为了追求一定的意境,古人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和演奏音乐:或松下、或清泉边、或泛舟江中、或隐逸山林,即便是在家中演奏聆听音乐,也大多选择在亭台、游廊、庭院……这些开放的空间。“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林馆》)这种环境可以使音乐在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开来。也可以把外部环境中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鸣声等“天籁之音”引入其中,使人的思绪飞回到自然,更好的融入其中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在意境的表现上,通过想“虚”“远”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通过虚远的延长变化,使曲音若断若续,若有若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使意境更显悠远朦胧与含蓄。

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宗教思想。

正如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说:“没有一个伟大的纯洁的艺术是无宗教的,艺术愈宗教化,他就愈有艺术性。”中国的传统音乐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在思想上追过“真、善、美”,在后期的发展中更体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佛教的禅宗思想不仅在艺术的表现内容、方式等方面给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思想方面也很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神宗的“自性论”“顿悟论”等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神宗注重音乐创作中“心”的作用,要求“以心感物”。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音乐所负载的内容上,而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更多地重视音乐本身。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曾说过:“认识自己乃是哲学家探讨的最高目标。”其实认识自我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以心感物的最高目标。“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失乐者,从于心者也。”认识自我,以自我感受的表现手法将这种体验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心即理也”不像西方音乐过度的注重音阶,音调,中国传统音乐 追求“无法之法”,一切随性,自成曲调,人对音乐的主观性。对禅宗思想来说音乐只是人追求自我超脱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婉转回绝中人可以实现自我,达到精神自由。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注重人的悟性。西方音乐强调听觉的表现与冲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多地注重人的思想的顿悟。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求反映自然,求真,求美,观宇宙之万物,感天地之灵气。所谓“悟道”与“顿悟”不是容易推理认识,而是人的主观的内在感悟。他通过曲调的绵延来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追求。他超脱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达到心灵的碰撞。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更可以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在思想的表现上吧禅宗的“顿悟”升华成为了听觉的领悟,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情达意。

此音而东之,乃干戚羽麾,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行于声;声成文,谓之乐。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不在于“乐”而在于“情”。他的丰富的情感魅力可谓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一把琵琶就能传达出昭君彻夜难眠之忧态;一架古筝就能弹奏出“我太山之沉稳,汨汨溪水之灵动;一只古筼就能吹出五千年朝代兴衰之幽思。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天人合一“的情感理念,强调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情感艺术,他不像西方音乐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构建音乐,而是通过人的情感起伏奏成曲乐的缓急绵延。 我每每听到这古典的回响都会沉静,沉静再沉浸下来。静静的听,细细的品:如酒杯,充满一杯佳酿,盈盈入口,入心,入情;曲如白玉,如亲人,满载柔情,吻你、依你、抚慰你。这是多么深重的文化底蕴在绝致、纯净的声音中幽幽的透出一缕又一缕清香,恬淡、宁静与深邃,这浓烈的情思随着美妙的曲调一同散发出来,感染着人的每一根神经,“江上调玉琴, 一弦一清新。冷冷七弦变,外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琴声之所以使江月更白,江水更深,并非是江月真的白了,江水真的深了,而是舞琴者以情贯之,听琴者以意达之的真实写照。

他不仅注重演奏者的感情投入,也注重聆听者的情意所达。对于这一点,我认为“高山流水”的典故是最好的证明《吕氏春秋》:“伯乐古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这不仅仅是知音难觅,更是知情难寻曾经听说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会让自己感觉他手中的琴简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可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古琴的四手齐弹时,演奏者的情感投入却让我有了正好相反的审美感受:人是琴的一部分才对!那时,古琴分明是一个活生生的,澎湃情感的生命,人的四只手,以及那些跳动的音符,这一切都是古琴本身酝酿已久的情感的宣泄。

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情表达是多样的。 他既是有火一样热情的《兰花草》《信天游》,也有诙谐幽默的《夫妻》;既有“轻细小雅的江南细竹,也有“优美秀丽”的小曲;既有大红大绿,也有水墨白描;既有反映为生存权利而斗争的《二泉映月》《走西关》也有反映争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梁祝》。

世界在变化,唯独内心我们传统音乐的感觉不会变。在昏黄的静谧雨夜,在晨曦清盈盈林中,在烈日当空的午后,当古典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我的思绪便会不自觉的追随古典音乐,任我怎样努力也不听我使唤。传统音乐中流露出的古典的美在情愫温暖着人的悲凉,滋润着漫漫的旅程。传统音乐从不言爱,却把爱字表达的淋漓尽致;传统音乐从不言愁,却让人品味到痛彻心扉的哀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感悟人生,从星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捕捉其他音乐无法领略的生命的深远与神秘石多么幸福的事。时光流转,我们不经意就走到了现在,聆听传统音乐的小桥流水,心底的旋律宗在不经意间响起 又响起,中国传统音乐让我们躲开都市的喧嚣和红尘的虚荣,感受经过岁月沉淀所积淀下来的经典。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顿悟忙忙碌碌背后的人生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诗经之美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42 字

+ 加入清单

听,我们吟咏诗经。在口中吟唱,在心头感悟。在这一场去往诗经世界的旅途中,一路走走停停,便有了新的理解。渐渐的,发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一去不复反了。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千古流传的名句在耳畔回荡。我仿佛看到一个美丽少女即将出嫁。就像桃花一样,绚烂多姿。但是一个女子,只有美丽的的外表是不够的。正如: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于归,宜其家室。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一个淑女,还需有高尚的品质,把整个家庭老老小小,安排得井然有序,家庭和睦,其乐融融。还有桃之夭夭,有蕡其实。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子孙满堂,家中人丁兴旺。

而如今的现代,我们对美有了不同的认知。现在夸女孩儿是一个美丽的女子,只是看颜值是否好看。而不是像古代那样的淑女,文静大方,才华横溢,温柔体贴,勤俭持家,散发着一股由内而外的美。这种美是本质的美。是内心的美。在现代,我们已经缺失了这种审美。但我们在诗经中找到了美。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一位忧郁的少女,脸上摆满了心事。心中心系着那心爱的君子。她日日夜夜的思念,就为得到那君子的来信。但是一次约会,君子爽约了。少女虽心中百般不平,有些怨恨,但还是不失礼节,不露出不雅的一面。她只是把这份纯粹的爱意装在心里,藏在心底。为了他,整日守在城楼外的站台,等着他的归来,独自徘徊。她不怕遇不见他。她不怕没有结果。因为她从来也没有放弃这份真挚的爱情。

而如今的现代。再也没有这种纯粹真挚的爱情了。就算是有,也寥寥无几,为数不多呀!这种美好的爱情不是甜言蜜语,而是用真心加以行动,用心追求美好的爱情。

听,我们吟咏诗经的声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位正直端庄的君子,才配得上善良,勤劳,心灵手巧,才华横溢的淑女。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君子看见美丽的少女在水边采着荇菜,更加心动。因为女子的勤劳品质,使君子更加竭力的追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就是因为女子的优秀品质与纯净的内心,使君子发奋图强,力求更优秀,以配得上自己心爱的女子。

而如今的现代,看不到古人追求美好事物的努力。古人将自己变得更优秀,通过改变自己来追求美好。他们的这种坚持在现代好像也缺失了。君子一心一意坚持,始终保留着这份美好的爱恋。

诗经中有太多的美为我们所发现。但往往在现代社会都已经缺失了。幸运的我们现在仍然可以吟诵着几千年前的诗句,体会着他们的生活,向往着他们的美好,找到了现代人迷失的诗意与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的童年作文鉴赏

全文共 812 字

+ 加入清单

童年的梦,七彩的梦;童年的美妙的歌声,欢乐动人的歌声;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摞摞。这又让我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在五彩缤纷的岁月中,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我的童年是美好的,许多事情值得我去回忆……

几年前的一天,我独自躺在床上,觉得很无聊,这时我看到“电子字典”脏了,我想:我的玩具脏了都会被洗得干干净净,今天我再做一次清洁工,把它洗一洗。

我从桌子上把电子字典拿到了洗手间,打开水龙头,用手指在有污点的地方搓来搓去,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一些污点擦去,可还有污点,我又用手使劲地搓,一会儿又用指甲在污点上抠来抠去,还是下不去。我想:这可怎么办呢?关了水龙头,我把电子字典放在了水池上,着急地想着,却怎么也想不出来,我急得就在屋里溜达,突然看见了厨房里的钢丝球,我想:如果用钢丝球,会不会像刷碗一样,变个魔术,把污点变走?于是我高兴地把钢丝球从架子上摘了下来,来到洗手间,把水龙头打开,哪钢丝球一下一下地搓着,美起太大作用,我又把洗洁精挤上,拿布在污点上擦来擦去。终于外壳上的污点被我洗没了。

“啊!终于完成了一大半,太累了,我是一个天才呀!”

我休息了一会儿,又开始工作了。我想:字典呀,你可要为我好好服务呀!

洗了一会儿,爷爷突然推门而入,大吃一惊:“你在干什么?”

我漫不经心地回答说:“嗨,只不过是我怕有病毒欺负它,给他洗个澡,让它舒服舒服罢了!”

“傻宝贝,这个电子元件不能着水,真是的,你这小子就会搞破坏,你……”爷爷边说边把字典从我手中抢走,甩了甩水,又用干布擦了擦。接着,从衣柜里拿出吹风机把它吹干。

我好奇地问:“人脏了要洗澡,玩具脏了要洗澡,衣服脏了也要洗澡,字典脏了为什么不能洗?”

爷爷给我讲了道理,我才明白为什么不能洗,爷爷又把它晒了晒。过了一会儿,字典还是不出字,但是不湿了,我垂头丧气地说:“不但没做成好事,反而帮了倒忙。”本以为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内想到却……

哈哈!有趣吧!这就是我童年里记忆犹新的一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观种树》原文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观种树》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倾城之恋》读书笔记鉴赏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初时读《倾城之恋》是慕名而去的,早先不了解张爱玲,只是听大家说她的文章写得很好,所以一度。初读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我没有太细读吧。这一次因为和舍友一起读书,所以有机会将这篇文章重读了一遍,这次读完却有了些感悟。

提到倾城,不得不说自己最初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白流苏是一个长得倾国倾城的女子,后来才明白,所谓的倾城是指在城倾的那一刻,两个人终于放下了原来所坚守的东西,真正的在一起。白流苏的遭遇真的很坎坷,最初离了婚,回到娘家后,自己的钱财被家人花光后就每天受到家里人的冷嘲热讽。哥哥们听到妹妹的前夫死了之后,竟然还让她还回去披麻戴孝,尽管白流苏已经离婚七八年了。她的嫂子们还冷嘲热讽“我早就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呐,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最令人伤心的就是她的母亲,“流苏听她母亲这话风,一味的避重就轻,自己觉得没意思,只得一言不发”。再这样的家庭里,白流苏的生活苦闷压抑,充满了委屈。

就在这种情况下白流苏陪宝络去相亲,遇见了范柳原,开始了这场爱情里的算计。在我看来,范柳原是爱白流苏的,不然他也不会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但是范柳原不愿意娶白流苏。而白流苏对范柳原却是没什么爱情,只是想让他早一点娶自己。两个人在爱情里一步步地算计,谁也不肯先退后一步。如果没有城破,也许两个人永远也不会真心地相爱,最后守在一起。城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但对于二人来说,应该也算美好的开始吧。最后两个人终于在城倾的一刻放下了所有,真正的在一起了,也许生活就该这样美好下去。可是对白流苏来说,范柳原现在从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留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其实谁能说这是不幸福,又有谁能说这是真正的幸福呢?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在那一瞬间找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诗经的美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8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我们会去《诗经》里寻找美?

这个世界以“美”为主题的书数不胜数,为什么《诗经》能够流传百世?

我想,这个问题很多人是不屑于回答的,甚至认为这根本就不值得我们去探讨。因为答案就摆在眼前:《诗经》对于“美”的认知最为深刻,除此之外,还语言优美直率。

就拿《关雎》这篇来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勾起了多少少男少女青涩的回忆。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农耕时代,虽然没有像诗中的君子一样弹琴击鼓以取悦女子,但我们仍能想象出诗中的画面,仍能感受到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情感。

而这就是《诗经》的奇妙之处。这世界上任何一部能够流芳百世的作品,都是因为它多多少少触碰到了人心。

所以一切都反过来。一件事物,一个观点,一部作品,不是因为思想深刻而触动人心,而是因为它触动了人心,所以才变得深刻。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美”这个观念上来。许多人对于美的定义十分偏激。在我看来,《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美绝不是能用“心灵美”所概括的。

基于上面的观点,我认为“美”是一种情感。因为在我们读《诗经》的时候,多少都会带着一些自己的观点。例如,一个正在热恋期的人拿起《诗经》,他会感叹里面的感情之美。但如果将这本书给予那些单身主义者,他们也许并不认同此种的观点。这世界上有个成语叫做“身临其境”,其实只是我们把感情带入了里面。

因此,读《诗经》就像是在读我们自己。寻找《诗经》中的美,就好像是在寻找自己的内心。一次次的感情冲刷就是我们所寻找到的最美丽的“美”。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我已经找到属于我自己的“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以我学会了做饭为题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星期天,我这次的家庭作业无比独特,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想想这次的家庭作业到底是什么呢?对,就是学做饭

哎!提到这次家庭作业,我就头疼。我不会做饭啊,我要怎么学呢?天呐,我倒底该怎么办啊?

妈妈似乎知道了我有心事,就迅速的走到我面前,问我怎么了,我闷闷不乐地回答:“老师这次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学做饭,还要写作文,我不会》”妈妈笑呵呵地说:“不会?咱可以学嘛!走,我教你学做饭去,别不开心了。”

我跟着妈妈到厨房,妈妈说:“我们学蒸米和炒土豆丝吧!”我点点头。妈妈就严肃地说:“蒸米,首先要把电饭煲里放两三碗水,再淘一些米,倒进锅里。”我按着妈妈说的,先往锅里加两三碗水,再把淘的米倒进锅里,然后再把开关打开,就不用管了,米蒸好,锅自然就会把开关关了。妈妈接着说:“炒土豆丝,要先把土豆皮剥掉,再洗一洗,把洗好的土豆切成片儿,接着把土豆片儿切成丝,再放进水里洗一洗。”我按着妈妈说的,小心翼翼的去做。妈妈耐心地说着:“先把煤气灶的总开关打开,再把煤气灶的开关按逆时针打开。”我一直乖乖的按着妈妈说的做,(由于平常看妈妈炒菜,也没有让妈妈接着说下去)。我先往锅里放两勺油,再把配料放进,我又把土豆丝放进锅里,然后往锅里放十三香,醋,盐等等。等菜快熟的时候,再放味精和鸡精,把菜盛到盘子里后,再放点香油。这样就把饭做好了。

虽然第一次做的不太好,但我学会了做饭,妈妈还笑容满面地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当师傅!”

专稿

点评: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学做饭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在叙述做饭详细过程的笔墨不足,如果作者能够再写得细腻、细致一些,文章会更好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诗经的表现形式

全文共 2213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先秦时期称《诗》,又称《诗三百》或《三百篇》,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下诗经的表现形式吧!

《诗经》的表现手法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有时一句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诗经》的体例分类

诗经在篇章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其主要表现手法有3种,通常称为:赋、比、兴。

人们把《诗经》的内容编排和表现手法称为:风雅颂,关于《诗经》中诗的分类有“四始六义”之说。“四始”指《国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曹、豳〔bīn))

《雅》分为《小雅》(74篇)和《大雅》(31篇),是宫廷乐歌,共105篇。

“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为贵族所作,小雅为个人抒怀。固然多半是士大夫的作品,但小雅中也不少类似风谣的劳人思辞,如黄鸟、我行其野、谷风、何草不黄等。

《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共40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本是祭祀时颂神或颂祖先的乐歌,但鲁颂四篇,全是颂美活着的鲁僖公,商颂中也有阿谀时君的诗。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大致可推断出诗产生于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以今考之,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辞气不同,音节亦异。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7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诗性,都沉睡在慢慢的阅读路上,等待被唤醒。而《诗经》就叩响了我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诗经》犹如中国的《圣经》,虽一篇短短数十字却承载了深厚的文学底蕴,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王小波说过:“人光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

初识《诗经》,缘于一部电视剧,剧名已忘,但那主角,他所吟的《关雎》却深印脑海。

翩翩一公子,踱步桥上,手持折扇,抹额垂下,眼含笑意,一边摇头一边吟诵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笑声沉醉,仿佛在抚摸着沉醉在春风里的柳枝。那一景,朦朦胧胧,却让我的笔端开始有了一丝画意。

再见《诗经》,是在一堂语文课上,老师讲解“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仅一句,十六字,誓言,依稀看见了两鬓霜华,相互依偎,那么美好,那么让人神往。那一刻,清清晰晰地,给我的文字添上了一分诗情。

而今,深交《诗经》,是在背诵“我爱记诗词”时,邂逅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简短的诗词,饱含的深切祝愿,让我动容,古人真情流露那么朴实,又那么雅致。

于是,我便买了一本《诗经》,闲时读读品品。读来,发现《诗经》的作者大多都是佚名的,为什么呢?疑惑在我脑海中盘旋,促使我顺着诗句,浮想联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好像听见了来自一位久经沙场,身体千疮百孔的战士,豪饮一坛浊酒后略带醉意的嘶吼。“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让我仿佛看见了一个站在城墙上,穿一身素衣,青丝舞动,望穿秋水,却不见意中人的女子,低低吟着“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使我领略了一幅人民繁重劳作的风俗画,她们劳累的神态好像在哭吟着一段沉重的历史……

这么看来,当时不论身份地位,谁都可以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现今,我们的诗意,哪里去了?

这一角,大多拿着手机,那一角,大多敲击着键盘,都沉醉在忙碌中,忙着追求金迷纸醉的生活,忙着捕捉灯红酒绿的喧嚣,独独抛弃了那份本应在骨子里的诗意,在快节奏的生活里迷失了自我。

我想,可否静下心来,慢慢翻阅一本《诗经》,倾听来自古代民间那些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的故事,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等方方面面……都在《诗经》中浅浅吟唱。

愿《诗经》的墨香能浸透每位读者的灵魂,永远憧憬着“诗和远方”,寻找生活中的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诗经》的六义

全文共 4413 字

+ 加入清单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诗经》的六义,欢迎阅读。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宗周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至于“ 大雅”和“ 小雅”当从音乐分,“广大而静,疏 达信者,宜歌《大雅》;恭俭而好礼者,宜歌《小雅》。《诗经》的艺术技法被总结成“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12]

“诗六义”是《诗大序》(《毛诗序》)最先提出,这个提法又是以《周礼》“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的旧说为根据,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12]

一般认为风、雅、颂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赋、比、兴是诗的 表现手法。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13] ,赋、比、兴的按表现手法分的。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14]

一、比,就是 譬喻。

朱熹《诗集传》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这是在今天仍常常使用的一个主要修辞手法,包括比喻与象征。比喻可以使描述形象化。如《卫风·硕人》写庄姜的美貌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因为有前后的一系列比喻,所以末尾的点睛之句才能使其形象跃然纸上。 [14]

比喻还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因为比喻都是取整体上差异较大,而某一方面有共同性的事物来相比,喻体与本体相同之处往往就相当突出。因此,在比喻中,便常常有夸张的性质。如《硕鼠》,就其外形、生物的类别及其发展程度的高低而言,本体与喻体的差别是相当之大的;但是,在不劳而获这一点来说,却完全一致,所以这个比喻实际上是一种夸张的表现。

又由于喻体在人们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获得了一定的情感意蕴,在某种程度上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故根据与不同喻体的联系,可以表现不同的感情,如《硕鼠》、《相鼠》等。《诗经》中用比的地方很多,运用亦很灵活、广泛。如《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前者用以比喻形体,后者用以比喻感情之变化。 [14]

一般的比喻,是以形体喻形体,色彩喻色彩,光泽喻光泽,声音喻声音,气味喻气味,动作喻动作,感觉喻感觉,景况喻景况。

《邶风·简兮》:“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以形态比形态;

《唐风·椒聊》:“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以某种繁多之物喻人之多生;

《王风·黍栗》:“中心如醉”,“中心如咽”。以感觉喻感觉;

《诗经》中的“比”有两点应特别加以注意:

一为象征。手法上比较含蓄,但往往从多方面进行比喻,即用“丛喻”之法,有时同于今日的“指桑骂槐”的。如《小雅·大东》:“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维南有箕,载翕其舌。维北有斗,西柄之揭。”前半通过一系列的比喻说明东方诸侯国之百姓对西周王朝贵族窃据高位、不恤百姓的愤怒(皆有名无实之物),末尾以箕之翕其舌,斗之向北开口挹取,指出西人对东人的剥削。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 [14]

另一种为同时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比喻中打破了事物在人的听、说、触方面的界限。如:

《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以山之高峻,比喻师尹地位之显赫、重要,此以具体物之高,喻抽象的地位之显赫。

《小雅· 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以山冈之永恒,河水之不断,日月之长在,松柏之茂盛比喻君福祚之不可限量。 [14]

《邶风· 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以山谷之风,喻人之盛怒,以自然现象喻人情绪之变化,是通感之比。

《诗经》中的比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是篇中有比的句子,个别为全诗皆含比意,如《硕鼠》。

二、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

朱熹《诗集传》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即引发、开头。包括两种情况:

一、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即用一个同表现内容相协调的事物为开头)。

二、借助某事某物起韵。 [14]

从文学发源的整个过程来说,兴是早期诗歌的特征;从诗歌作者的层次来说,它是民歌的特征;如从创作方式来说,它是口头文学的特征。采用兴的手法的作品多在《国风》之中。汉代以后,虽《诗经》被视为经典,比兴之法被提到很高的地位,但如同《诗经·国风》一样单纯起韵的兴词并不见于文人的创作;而从引发情感的事物写起的兴,同比和赋的手法很接近。

朱熹对赋、比、兴概念的解释十分明确,但他将《诗经》每章表现手法都一一标出,其所言的类型和对诗的解释中,就显示了矛盾。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标:“兴也。”但他在具体解释此章时又说:“雎鸠,一名王雎,……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故《毛传》以为挚而有别,《烈女传》以为人未尝见其乘居而匹处者。盖其性然也。”串讲全章时又云:“言彼关关然之雎鸠,则相与合鸣于河洲之上矣。此窈窕之淑女,则岂非君子之美匹乎?言其相与和乐而恭敬亦若雎鸠之情挚而有别也。”则又成了“比”。 [14]

再如《 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他也标为“兴也”,解释时却说:“周礼,仲春令会男女,然则桃之有华,正婚姻之时也。”又成了“赋”。

这样,赋、比、兴三者的界限就又乱了。比较适合的划分是,凡与当时情景之描述有关联者,都应归于赋,如《 卷耳》、《 黍离》、《 蒹葭》、《 七月》;凡有比喻、象征意义者,都应归之比,如《关雎》、《桃夭》、《谷风》、《无衣》;只有无法与诗本义联系的,才是兴,如《黄鸟》、《采薇》等。

兴包括“情触于物而发为歌咏”的情形,是指由于人们生活阅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历都会有种种偶然的情形,某些事物对一般人来说是漠不相关,但对某一具体人来说,就可能会勾起对旧的经历的回忆,引起很深的感慨。 [14]

三、赋。

《 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这里所谓“直言之”,是说不以兴词为引,也不用比的手法,并不是不要细致的形容描绘。因此可以说:兴、比以外的其他一切表现手段,都可以包括在“赋”的范围之内。作为一种写作手段,它包括得十分广泛。就《诗经》言之,它包括叙述、形容、联想、悬想、对话、心理刻画等。《七月》、《生民》全诗都用赋法,无论对于弃儿情节的叙述,还是对于祭祀场面的描写,都极为生动。《东山》、《采薇》二首,除《东山》第一章“蜎蜎者蠋,烝在桑野”外,也全用赋法。但这两首诗写行役征人之心绪,可谓淋漓尽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最上乘的写景诗。所以,《诗经》的赋法不只是指叙述,不只是所谓“直陈其事”,在抒情写景方面,也达到很高超的地步。

赋法,在《诗经》中也常体现于一些简单的叙事。如《邶风·静女》写了一个女子约他的男朋友晚间在城隅相会,但男青年按时到了约会地点,却不见这位姑娘,等之不来,既不能喊,也不能自己去找,不知如何是好而“搔首踟躇”。过了一会,姑娘忽然从暗中跑出来,使小伙子异常高兴。诗中所写姑娘藏起来的那点细节,可以理解为开玩笑,也可以理解为对小伙子爱的程度的测试,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表现了高尚纯洁的爱情。后面赠彤管的细节也一样。其中既无比,也无兴,却十分生动。 [14]

《诗经》中也有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抒情、叙述的。如《郑风·溱洧》,表现三月间水暖花开之时,男女青年在水边游玩戏谑的情景。通篇并无兴词,也全无比喻,却描绘出一幅充满欢乐气氛的民俗画。

赋法中,也包括叙写、联想与悬想。如《豳风·东山》第三章写到“有敦瓜苦,烝在栗薪”,从而引出“自我不见,于今三年”;第四章更承上“瓜苦”(瓜瓠,结婚合卺之物)而联想及结婚时情景,作为对于将要面对的现实的烘托或反衬等。

悬想即未必有,而是诗人设想之,借以表现诗人的心绪。如《东山》的第二章写其想象中的家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第四章前半写设想妻子可能正在家中想念自己等。《周南·卷耳》、《魏风·陟岵》亦是。 [14]

《诗经》中有些纯用赋法的诗中,也创作出了很深远的意境。《黍离》、《君子于役》、《蒹葭》全用赋法,既无兴词,也无比喻,然而抒情味道之浓、意境之深远、情调之感人,后来之诗,少有其比。诗人写景不是专门描摹之,从抒情中带出;而情又寓于景。

前人用赋、比、兴来概括《诗经》的表现手法,十分精到。但对《诗经》“赋”这种表现手法注意得不够,在兴和赋、比的关系上也一直未能划分清楚。再就是将比、兴看作诗的特征的主要体现。这是将《诗经》中的“比兴”和后代的“比兴”混同之故。其实,对《诗经》中赋法的研究,应是探讨《诗经》艺术手法的重要方面,这同古代文论史上探讨“比兴”概念的流变是两回事。 [14]

《诗经》中“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有的只是在开头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福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兴句中较简单的一种。《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约的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艳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热闹喜庆互相映衬。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结实(“有蕡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幸福昌盛的良好祝愿。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暗示的关系。《诗经》中的兴,很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考语文小说鉴赏常识_解析

全文共 1353 字

+ 加入清单

老舍从1924年开始小说创作,《老张的哲学》、《二马》是他最早的长篇小说。《老》取材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描写恶棍拆散两对青年的爱情,揭露社会的黑暗;《二》描写马氏父子在伦敦的生活,显示海外华侨受人歧视的处境;作者这时的创作追求幽默,不免影响了作品的思想意义。《离婚》是老舍在1933年创作出的长篇小说,描写反动政府公务员的灰色生活,暴露出官僚机构的腐败;作品中的幽默不再只是笑料,而是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月牙儿》是老舍短篇小说中的名篇,描写母女两代受生活逼迫堕为暗娼的悲凄遭遇,特别是天真无邪的女儿也遭沉沦毁灭,是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是老舍的两部长篇代表作。《骆》的主人公人力车夫祥子,本来纯朴善良、勤苦耐劳、坚韧要强,在多次残酷打击下走上了堕落毁灭的道路。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揭露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暗示了个人奋斗道路的不通,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四》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兼写他们居住的那条小胡同的各户人家和各种人物,反映出北京市民在沦陷期间经受的深重苦难,歌颂了富有民族气节的人物和参加抗日斗争的青年,鞭笞了媚日附敌的民族败类。老舍的作品,历历如绘地展现出城市下层居民的生活情景,运用北京口语精确流畅,确立了他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位置。

叶圣陶的小说有不少取材于当时的教育界。《潘先生在难中》描写一个卑劣畏怯、毫无原则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为躲避灾难,百计适应环境,阿谀反动军阀,揭示出当时一些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遭际和卑微苟安的心理。《多收了三五斗》,揭示出旧社会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命运。《夜》描写女儿女婿都被反动派杀害的老妇人的凄惨处境,塑造了一位由恐惧、悲痛到愤怒、觉醒的烈士母亲的形象。叶圣陶的作品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

赵树理的小说多写解放区农村生活。《小二黑结婚》描写一对青年男女为争取婚姻自由而和恶霸、和家长进行的斗争,反映了农村的变化。《李有才板话》塑造出具有社会阅历和斗争经验的农民歌手李有才的形象,立场坚定、朴实深入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和顽固反动、凶狠狡诈的恶霸地主阎恒元的形象,反映了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和复杂的阶级斗争。赵树理的作品具有浓郁的陕北乡土气息。

丁玲的代表作是《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桑干河畔暖水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大公无私、逐步明确了思想、果敢进行斗争的村党支部书记张裕民的形象,朴实憨厚、终于站稳了立场、勇敢进行斗争的农会主任程仁的形象、和奸诈狡猾、抗拒土改的恶霸地主钱文贵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复杂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陕北生活气息。

周立波的代表作是《暴风骤雨》。这部长篇小说,描写松花江畔元茂屯的土改斗争,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这两个勇敢朴实、不怕牺牲的前后农会主任的形象,肖祥这个久经锻练、思想成熟的工作队长的形象,反映了土改斗争的尖锐激烈和农村的巨大变革。作品具有浓厚的东北地方色彩。

孙犁的短篇小说以写冀中农民抗日斗争著名。《荷花淀》、《嘱咐》两篇小说,塑造了水生嫂的鲜明形象。她勤劳能干、坚贞勇敢,先和妇女们组织起水上游击队打击日寇,后又驾着冰床送抗战八年刚回家一夜的丈夫去参加解放战争。这个典型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妇女和男人一样支撑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品语言优美,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诗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997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痛彻心扉的悼亡诗。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遥远的一天,一个男子,一位丈夫,双手颤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绿色衣物,失声痛哭,夫妻相处时的生活细节,随着哭声,伴着泪水在眼前重现,蔓延开来。一切都是那么清晰,似乎触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么遥远,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缝制的衣物还在,可是缝制之人却已香消玉殒,天人永隔。那一声声“绿兮衣兮”的长叹,湿润了古往今来多少多少双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从一而终观念束缚下绝大多数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虽在,妻子却长眠于地下。曾经那“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兑现呢?知心话儿与谁言?唯有睹物思人罢了。

所以,这里的“绿衣”,不只是妻子缝制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征。它承载夫妻二人相亲相爱的岁月,承载着这对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间。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兮,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

“绿兮衣兮”一咏三叹,回肠荡气,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唤自己心爱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面子黄色的里子,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住我不忧伤!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的上衣黄色的下衣,愁肠百转心千结,何时才能忘掉这忧伤?望着这精心缝制的绿衣,上面的每一丝、每一缕,都满载夫妻间的浓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针、每一线都记录着夫妻间深深爱恋。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里翻面地看,那丝丝缕缕,针针线线都满含深意——每一针都饱含着妻子对他的深切的关心和爱。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时对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规劝,使他避免了不少过失。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所谓的家有贤妻,夫不遭横祸,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贤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风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缝制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何等的惬意,安然。现在,在萧瑟秋风的侵袭下,我冻得瑟瑟发抖,这才想起来该换上厚衣服了,于是,翻箱倒柜,来寻找合适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缝制的衣物,不由得悲从中来,嚎啕大哭。如果贤妻尚在,我的生活怎会这样,叫我如何不思念体贴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爱人永远居住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伴随着“绿兮衣兮”的长叹,我合上了书,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满满的眷恋却久久挥之不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阅读原文

全文共 398 字

+ 加入清单

【湖北黄冈】【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53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鉴赏是我们在听觉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心理活动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过程中培养和熏陶出来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层次的音乐,我们在欣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音乐中感受。其欣赏价值,文化价值都是不容忽视的,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我们的听觉的感受领域,是提高和完善我们音乐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音乐赏析心得

一直都觉得音乐这东西很深奥、很有内涵、很专业,像我这样的人是没办法理解的,我也很喜欢音乐,不过只是喜欢听听唱唱流行歌曲和摇滚歌曲,对于那种专业的音乐,还有肖邦、贝多芬什么的我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感叹,我一直觉得自己听不懂所谓的音乐,也许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意识,反正我就是一直都有这种想法,而且也从来没有去试过听那种音乐的感受。

通过聆听和感受音乐及对音乐历史与文化的学习,培养自己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音乐素养和人文修养。关于音乐,我想说的是:

中国古典音乐——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

课下了解了一下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西方音乐——欣赏高雅之外的精神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熟悉贝多芬还是他的那句话。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在整个《命运交响曲》作品中,情绪激昂、气魄宏大,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作品结构严谨,手法简练,形象生动,各乐章之间具有十分清晰的内在联系。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澎湃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禁不住为之震动! 那“当当当当”的敲门声仿佛敲在我的心门。我的眼前好象出现了一个狰狞的死神,在肆无忌惮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缓缓地掐住了我的喉咙,我觉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点也没有反抗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