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诗经蒹葭原文鉴赏【热门20篇】

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分享了关于人物鉴赏的作文给大家借鉴!

浏览

5744

作文

335

关于诗经的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08 字

+ 加入清单

学了一周《诗经》,开始想想还怪神奇,只是几首诗而已,不至于那么久的时间都泡在“关关雎鸠”中。

两天,三天过去了。我发现,听了古人的诗不如听别人唱,更有种向往的感觉。悠扬的长笛,深思,更深的意境,更深的我。

但这结束了吗?

如同曲一般的美感维持了一阵子,但又全无了。当我发现了,曲只是配乐,而真正的,在于意义。

意义何处?古代的吟诵,慢。

古代是慢性的美,我们太快,太快了,渐渐的抛弃了美。我们要慢下来,慢下来,慢下来。是啊,过去太快了,“一去二三里”成了“操场一千米”;“千古风流人物”成了“大河向东流”,我们真的快了。

说到快与慢,这让我想起了音乐课上的“天体”主题音乐。人们不说它的慢,反而说它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宇宙,星际的宏伟魄力;却说《诗经》是什么“慢生活中的美,我们得不到”!哎,人们这么喜欢外来事物吗?好像不至于这些。没错,要是只在这一层层面上的话,那它又如何跨越这漫长的五千年,来到这里。

综上可得出,诗经的美不止于此,慢是它明显的风格,我们迷失了编者的情怀。细细想想,它真的能够凭借着它自己的力量来到现在吗?这使我想到一道生物题:说岛中间有一座高山将到分成两面,一面迎风,一面背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过后,发现两边的昆虫有所不同,迎风面无翅,这是为什么?认真学的人都知道:因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迎风面所有有翅的昆虫都被强大的海风吹了。

这么一想,《诗经》也应是如此。慢了,不合时了,有没有现代人所认同的地方,早应被淘汰了,可没有。不过还有一种情况也应考虑到:金鱼的存在。金鱼这个品种是人培养出来的,尾巴越大越是好;眼睛越大越是好。这就很神奇了:想想,把金鱼放入海洋里,游的又慢,阻力又大,不适合在自然中生存。换句话说:是人让它活着的,要不然这种品种就被自然淘汰了。把这个往《诗经》上一套,好像也成立。毕竟《诗经》也是一种历史遗产呢。没错,是有这种因素的存在,但真的吗?

为什么不是呢?想想,“义务教育教科书”的编者又不是什么“脑子有问题”,如果《诗经》直到现在仅仅只是所谓的“历史遗产”的话,为什么编者还把它摘进教材里?这说明它另有意义。但它意义何在?这使我想到了一个类似的话题:为什么我一开始就喜欢《诗经》的配乐?

因为它比一般的节奏慢,更富有美感,它感觉让我回到了过去,让我回到一开始的向往……

没错,因为它更让人向往。它的美,他的慢,合成了向往,向深处,想梦境,向内心。我们一听到音乐时其实已经感觉到了这种美感,但我们却把美感赋予了音乐,但忽略了:音乐只是一种表达形式而已。

耳畔又想起了音乐,不,是美。来自过去的美。

看来,它真的,凭借着它自己的独到的古代美,自己独到的民间美,横跨五千年,与我们相伴,走过了历史的长河。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陈末全原创小小说《希望树》原文

全文共 1211 字

+ 加入清单

开春了,儿子兴冲冲从集市买回一棵柿树苗。

父亲说:“想吃柿子?”

“不是,这是我的希望树,如果它能顺利发芽,预示我一定能考上重点;要是不能发芽,那就没戏了。”

父亲笑了,接过树苗,仔细看了看,眉头皱了一皱,说:“春天里棒杵落地也生根,何况是棵好苗子。栽哪儿?我帮你吧。”

儿子笑笑,接过树苗,说:“自己的希望肯定自己栽呀,不然不灵验的。”

门前左院子角有块空地,儿子挖坑,填土,浇水,很郑重地栽下了他的希望。儿子还蹲下身亲吻了一下树苗小声说:“好好努力,生根发芽,可不要辜负了我对你的一片苦心哦。”父亲一直坐在附近屋檐下,饶有兴趣看着。

儿子要去上学了,说是“要去为梦想拼搏了”,儿子的梦想是考进县一中,那个他偷偷跑去瞻仰过好几遍的圣地。儿子走时看了看自己的树,对父亲说:“爸,我的树就托付给你照看一下。”父亲拍了拍儿子跟自己差不离的肩膀说:“放心吧,保管有希望。”

儿子半个月回家一次。第一次回来,看见父亲为树扎起了很结实的刺篱笆,只是那树没什么动静,有点急了,盯着那树发呆。父亲说:“不要急呀,什么都有它的规律,就像你的学习。新栽的树至少一个月才能返青,有的要几个月哩。”儿子便释然了,给树浇了一点水,就坐在树边,把迎春考试没考好的题目重做了一遍,觉得顺手多了。

儿子下一次回家时,树苗还是没什么动静,儿子却不急了,浇水、松土,自言自语说:“我的树心里有数哩。”然后就在树边温习功课。父亲踱过来说:“你不要只看表面,树皮下已经活了,就像你们学习,进步有时是悄悄的,对不?”儿子笑了,突然想起父亲曾经当过几年民办老师的。

再下次回家时,儿子很高兴,儿子考进了班上前十名,这可是历史性的。儿子又看到他的树竟然发芽了!一共有五个芽苞鲜嫩、饱满地立在枝头。呀,五个,是不是象征五门功课都会考好?太棒了!父亲一脸轻松,背着手踱过来说:“我说了嘛,不要急,有些事是急不来的。只要功夫到了,自然会成功的。”儿子表扬了父亲:“爸,你到底当过老师的。”

几个月后,儿子收到了县一中的录取通知书。他的小树苗已经长了十几公分了,还分了好几个枝,昔日的嫩芽早已舒展成叶了,像一面面胜利的小旗帜骄傲招展。

父亲让儿子收好了通知书,带他去半里路外的菜园,儿子以为是去帮忙种菜,欣然雀跃,一路感激着自己种下的希望树给了自己鼓励。

菜园地头也栽着一棵柿子树,父亲说:“看看,和你那棵比一比。”儿子跑过去,看了看,竟没看出什么名堂,说:“怎么,你也栽了一棵?”

“是啊,我看你那一棵树根不好,担心发不了芽,就重买了一棵差不多的,把你的那棵移到这里,你看,”父亲掰下梢顶一截,“已经枯干了。”

儿子惊得微张了嘴巴,说:“这是我那棵?”

父亲点点头。

儿子说:“既然这棵根不好,没戏了,你还栽着干什么呢?”

父亲说:“我只是担心罢了。况且既然是棵苗就应该栽下试一试,希望总是有的嘛,就像你不试怎么知道是不是重点的料。这棵树也没有放弃,它也尽力了。”

六月的阳光晒着,儿子脸上有汗,也许是泪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作文鉴赏带着责任上路

全文共 852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们带着责任上路,勇于承担自己的过错;让我们带着责任上路,坚守自己的诺言;让我们带着责任上路,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让我们带着责任上路,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无悔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小学生作文网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责任和权力的手抄报 ,希望对你有帮助。

责任和我有关,初听有些莫名其妙,何谓“和我有关”?和我有关,其实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在这个“权力是我的,义务是他人的”时代里,又有多少人会去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途中突发心脏病,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内,他做了最后三件事:拉下手闸,打开车门,拔下钥匙,让所有乘客安全下车,随后便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他叫黄志全,所有大连人都记住了他,只因为他有生命捍卫了自己的职责

无独有偶,武汉市一座叫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年春秋,80年后的一天,大楼的居民收到了一封来自英国的函件,函件告知“景明大楼系本事务所于1916年所设计,设计年限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短短的几句话,却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责任的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责任并不需要什么可歌可泣的事情方能彰显出来: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太多的事例告诉我们责任只在一举手一投足间,它甚至只是把一张糖纸拾起扔进垃圾箱之类的“琐事”,但这(删)就是这种“琐事”又有多少人愿意做?很多人不屑一顾去做这种轻如鸿毛的小事,希望通过做一件大事来证明自己的责任心,殊不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鲁迅先生说过“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前一段时间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了一个人们话题很多人表示不会扶,会帮忙叫医生,看似合理,但我要说,应该扶正如那句经典的台词“这人倒了咱不扶,那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老人,不仅是一项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责任

昔日梁启超先生有言“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在当今这个时代,责任已早已不仅在我少年身上了,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都应该肩负起身上的责任。

[作文鉴赏带着责任上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倾城之恋》读书笔记鉴赏

全文共 954 字

+ 加入清单

初时读《倾城之恋》是慕名而去的,早先不了解张爱玲,只是听大家说她的文章写得很好,所以一度。初读没有什么感觉,可能是我没有太细读吧。这一次因为和舍友一起读书,所以有机会将这篇文章重读了一遍,这次读完却有了些感悟。

提到倾城,不得不说自己最初看到这个题目还以为白流苏是一个长得倾国倾城的女子,后来才明白,所谓的倾城是指在城倾的那一刻,两个人终于放下了原来所坚守的东西,真正的在一起。白流苏的遭遇真的很坎坷,最初离了婚,回到娘家后,自己的钱财被家人花光后就每天受到家里人的冷嘲热讽。哥哥们听到妹妹的前夫死了之后,竟然还让她还回去披麻戴孝,尽管白流苏已经离婚七八年了。她的嫂子们还冷嘲热讽“我早就跟我们老四说过——我说:老四你去劝劝三爷,你们做金子,做股票,不能用六姑奶奶的钱呐,没的沾上了晦气!她一嫁到了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最令人伤心的就是她的母亲,“流苏听她母亲这话风,一味的避重就轻,自己觉得没意思,只得一言不发”。再这样的家庭里,白流苏的生活苦闷压抑,充满了委屈。

就在这种情况下白流苏陪宝络去相亲,遇见了范柳原,开始了这场爱情里的算计。在我看来,范柳原是爱白流苏的,不然他也不会说“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但是范柳原不愿意娶白流苏。而白流苏对范柳原却是没什么爱情,只是想让他早一点娶自己。两个人在爱情里一步步地算计,谁也不肯先退后一步。如果没有城破,也许两个人永远也不会真心地相爱,最后守在一起。城倾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苦难的开始,“这一炸,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但对于二人来说,应该也算美好的开始吧。最后两个人终于在城倾的一刻放下了所有,真正的在一起了,也许生活就该这样美好下去。可是对白流苏来说,范柳原现在从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留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做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其实谁能说这是不幸福,又有谁能说这是真正的幸福呢?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在那一瞬间找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观种树》原文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种树皆待春,春至难久留。君看朝夕花,谁免离别愁。

心意已零落,种之仍未休。胡为好奇者,无事自买忧。

观种树》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曜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说的原文结局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弘历开始深度追思琅嬅。

苏绿筠犯下大错,未得抬旗,死后未葬入帝陵。

金玉妍得以抬旗,葬帝陵。

如懿断发忤逆,皇帝夺其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四份册宝,圈禁。形同废后。

如懿离世,入葬妃陵。永璟无爵。

忻嫔戴湄若失宠,后又接连生女复宠,最后因母体虚弱离世,封忻贵妃。

巴林艳拂、陆璎珞因抚育令妃的儿子得以封颖贵妃、庆恭皇贵妃,

和卓香见入宫从入宫后隆宠不断,由容贵人升至容妃。

遁贵妃、惇妃与令妃争宠,或者为令妃党,

愉妃失子,永琪封亲王,后海兰病殁,追封愉贵妃。

婉妃陈婉茵凭借高龄和资历封为婉贵妃,

令妃逆袭,追封皇后,其子永琰登基,是为嘉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读诗经作文500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柳暗花明的便是先秦那淳朴的民风;踏过千年的滚滚红尘,源头处便是《诗经》那闪耀着的华夏文明。《诗经》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让我不自觉地打开了那千年古卷,诵读《诗经》中的文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短短几行简短的文字中,却把一幅温婉女子在水中央,谦谦君子倾慕追求的画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眼前。让我看到了男子心中的激动羞涩,女子心中的芳心萌动,仿佛马上就要像河中结伴关雎鸟那样比翼双飞。短短几行文字,让我恨不得立马穿越时空去寻找这对美好男女,目睹这样的画面。

《诗经》的两大核心主题就是情人之爱和家国之爱,而我读《诗经》中最震撼的是家国之爱。

《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予,与子同仇!》从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那同仇敌忾的经过千锤百炼的铮铮铁骨豪情,那不畏生死的嗜血屠狼的英勇无畏与大义凛然。短短几字便给了我超过百倍的冲击力,让我不禁赞叹人们是多么伟大——那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复杂情感,已完全诉诸于方寸纸页之间。

都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就是一部集华夏五千年文明于一体的文学巨著,在我读《诗经》的过程中给了我美好、震撼等多个影响,让我爱上了《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诗经》名言警句汇总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善始善终。

2、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邶风•相鼠)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4、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乾坤》)——不屈不挠,心胸开阔。

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7、投我以桃,报之以琼瑶。(《诗经•卫风•木瓜》)——朋友赠答往来。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10、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时局震荡,社会黑暗。

1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12、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13、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诗经•小雅•棠棣》)

1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

15、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人也变迁。

16、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诗经》)——对品格高尚的人的仰慕之情。

1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8、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伐木》)

1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

20、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诗经•小雅•伐木》——乔迁之喜。

21、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诗经·大雅》

2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诗经读后感中学生实用

全文共 998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考槃》为隐逸诗之鼻祖,讴歌士大夫的一个重要选择——归隐山林。

自古读书人常走两个极端,一则出仕。二则仕途挫折后隐居林下,诗歌赋画,更有成就者著书立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什么只走两个极端?因其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因其手足无力、耻于百工?是,也不是。表面客观正确的疑问,回答不了中国传统读书人的骨气问题。

如今的读书人有更多的中间道路可以选择:经商、从军、自由职业等等。这固然是时代的进步,但传统意义的读书人总是迂腐地选择一种极端,一种用毕生热情去热爱和创造的东西。因此他们之中的杰出者不断走上人类某个领域的顶峰,成为千古不朽的大师级人物,如一生只写一部书的李时珍、曹雪芹。相比之下,当代名家充其量不过一巧匠。

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内圣外王,不得已立言。内圣立德,外王立功,不能实际举帝王之业,以推圣人之道,才退而立言。著书立说为最后,不得以后为之。恍然明白相声大师马三立简单名字的深刻内涵。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常常流连往返于诗经中这些让人陶醉的诗句中。《诗经》本称“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美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声音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

在《诗经》里不但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而且应该说她所表现出来的纯洁的爱情,过人的智慧,积极的生活态度,对现实的满足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完全是超越现代、超越时空的!

读《诗经》足以静心、净心:《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没有现代人们的那浮躁和不安分。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当我心浮气躁的时候,看几章,便能沉下心来,安心学习,安心工作。

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珍惜现在,努力工作,日久坚持才能成为富有者,只有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才能成为成功者。

读《诗经》足以返朴归真:《诗经》犹如东方的圣经,记录着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光荣。《诗经》内的人们生活在离造物主最近的地方,门前的原野、山峦、岩石,无一不是造物主最原始的作品。人们聆听着大自然苍老的声音和人类年轻的声音,充满感恩的心情。他们远离充斥着欲望、高音喇叭的现代生活。这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说阅读鉴赏指要的内容

全文共 1517 字

+ 加入清单

一.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小说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展现与演变,都是在情节发展中完成的,小说的主题、作者的思想倾向也都是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清晰起来的。所以,阅读小说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发展、高潮、结局,有哪些矛盾,这些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读《祝福》,应该透过其“倒叙”的外在结构形式,理顺祥林嫂生活的轨迹,即初到鲁镇――再到鲁镇――沦为乞丐――在痛苦中死去,并结合她的外貌、心理、精神的变化,小说的内容就会了然于心。读《守财奴》,要梳理出葛朗台在“财”方面的种种表现:抢财――骗财――守财,忽而与妻女矛盾紧张,忽而与妻女“讲和”,在时起时伏、时紧时弛、时缓时急、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中,葛朗台翻来覆去的自我表演,把一个贪婪、吝啬的灵魂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一般情况下,理顺、理清了情节,大脑中对人物形象会有一个概括、笼统的印象;要让这个印象清楚、明晰、具体起来,还需要对小说中的具体描写,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做由表及里、由现象而本质的合理的分析与推断。比如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时,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祥林嫂初到鲁镇只是“整天地做,食物不论,力气不惜”说明了什么?祥林嫂被强迫改嫁时“闹”得出格,这怎样理解?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如何认识祥林嫂临死前的疑问?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你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准确把握人物思想性格特征的过程。比如第一个问题,不能只是简单地理解为表现了祥林嫂的勤劳,还应联系相关情节,从祥林嫂逃离婆家到鲁镇这一“背景”去分析,其实她是想用拼命地劳作来让自己忘掉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麻醉自己”的成分。而祥林嫂被迫改嫁时的“反抗”也不是“勇敢”的表现,其实仍是贞节观念在其作用,她是不会有诸如人的权利与尊严的意识的。《祝福》不是为了表现祥林嫂的“勤劳”和“勇敢”,而是写出一个旧中国不能掌握自己命运、被迫害、被践踏的女性的命运。

理顺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同时结合环境描写及写作背景,就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有比较清晰的透析。《祝福》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尤其是对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风俗、观念及她身边的人有意无意的“残害”――的具体描写,再现了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吞噬勤劳、本分的祥林嫂的,从而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陈奂生上城》则通过陈奂生进城后一系列的“巧遇”和“表演”,写出了改革开放后农民的喜悦与历史因袭下来的落后。分析主题一定要着眼于作品,在对文本的具体分析和概括中

得到自己的认识,万不可概念先行,先入为主,人云亦云。

三.运用想象推断,合理填充“空白”

任何一篇(部)优秀的小说都会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读者的想象和推断,能够丰富小说的思想和艺术内涵,这也是文学鉴赏的魅力所在。

小说靠情节说话,靠人物说话,作者往往“隐藏”起来。从鉴赏的角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一种相对的合理(前提是“合理”而不能“强词夺理”)。比如,对《项链》的解读就是多元的,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对路瓦栽夫人应如何评价?答案并不是惟一的,不同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对小说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不同;读者的解读与作者创作的动机也可能有较大的距离。

揣摩作品的语言与艺术上的“精妙”,是小说阅读不可或缺的一环。如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锤炼语言、对比衬托、侧面描写等,细细品味,才能咂摸出文学的韵味来。如鲁四老爷的“可恶,然而”,阿Q刑场上的划圈,曹操华容道上的“三笑”,葛朗台的临终一“抓”与“嘱咐”,真是耐人寻味,咀嚼不尽。如果能将这些凝缩的精华“泡”开,你也就找到了进入文学鉴赏殿堂的门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诗经中的名言警句摘抄

全文共 1010 字

+ 加入清单

有狐绥绥,在彼淇梁。心之忧矣,之子无裳。 ——诗经《诗经·卫风·有狐》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 《黍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邶风击鼓》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 《诗经》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诗经》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国风·秦风·蒹葭》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诗经·卫风·木瓜》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诗经 《诗经·唐风·绸缪》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 《国风·郑风·子衿》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诗经 《诗经》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诗经 《诗经·郑风·子衿》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诗经 《小雅》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 ——诗经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诗经 《诗经·邶风·击鼓》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 《诗经·王风·采葛》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诗经 《诗经·卫风·伯兮》

彼汾沮洳,言采其莫。彼其之子,美无度。美无度,殊异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采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采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异乎公族。 ——诗经 《诗经·国风·魏风·汾沮洳》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诗经 《终风》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诗经 《诗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以我学会了做饭为题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星期天,我这次的家庭作业无比独特,说难也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想想这次的家庭作业到底是什么呢?对,就是学做饭

哎!提到这次家庭作业,我就头疼。我不会做饭啊,我要怎么学呢?天呐,我倒底该怎么办啊?

妈妈似乎知道了我有心事,就迅速的走到我面前,问我怎么了,我闷闷不乐地回答:“老师这次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学做饭,还要写作文,我不会》”妈妈笑呵呵地说:“不会?咱可以学嘛!走,我教你学做饭去,别不开心了。”

我跟着妈妈到厨房,妈妈说:“我们学蒸米和炒土豆丝吧!”我点点头。妈妈就严肃地说:“蒸米,首先要把电饭煲里放两三碗水,再淘一些米,倒进锅里。”我按着妈妈说的,先往锅里加两三碗水,再把淘的米倒进锅里,然后再把开关打开,就不用管了,米蒸好,锅自然就会把开关关了。妈妈接着说:“炒土豆丝,要先把土豆皮剥掉,再洗一洗,把洗好的土豆切成片儿,接着把土豆片儿切成丝,再放进水里洗一洗。”我按着妈妈说的,小心翼翼的去做。妈妈耐心地说着:“先把煤气灶的总开关打开,再把煤气灶的开关按逆时针打开。”我一直乖乖的按着妈妈说的做,(由于平常看妈妈炒菜,也没有让妈妈接着说下去)。我先往锅里放两勺油,再把配料放进,我又把土豆丝放进锅里,然后往锅里放十三香,醋,盐等等。等菜快熟的时候,再放味精和鸡精,把菜盛到盘子里后,再放点香油。这样就把饭做好了。

虽然第一次做的不太好,但我学会了做饭,妈妈还笑容满面地说:“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就当师傅!”

专稿

点评: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我在妈妈的帮助下学做饭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在叙述做饭详细过程的笔墨不足,如果作者能够再写得细腻、细致一些,文章会更好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背影》的解读鉴赏900字作文

全文共 1114 字

+ 加入清单

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这是叶圣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更是一种肯定。朱自清是现代着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他善于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评议的叙述表达出来,他的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理。他的作品被誉为白话美文典范。

背影》是一篇记实散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的名着,这篇文章更是通过了朴素真切的语言描述了在家庭遭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远行儿子的经过。文章通过对父亲一系列的穿着、话语、行动等细节描写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其中有一个细节:“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而在当时的条件再加上家庭遭变故,一件紫毛大衣是很奢侈的,父亲对于做这件紫毛大衣肯定也花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这可以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怨恨,对父亲在母亲去世后没过多久就又娶了一位妻子的怨恨。之后父亲拖着行动不太方便的肥胖的身躯,走到月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去,显出了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的心中泛起了一圈圈涟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辛酸,热泪也快从“我”的眼眶中流下,“我”为了不让父亲看到,便忍住了。从中也体现出了我对父亲的爱意。

朱自清先生能够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柔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特别是《背影》,表达了作者对其父朱鸿钧的深情和丝丝的怀念,深深感动着每一位读者。

这本书收录有《匆匆》《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也有《我的南方》《灯光》等诗作。有些诗作虽然短小但是精悍,虽然寥寥几笔,但是却清新雅致,隽永深邃。尤其是《细雨》,《细雨》这首诗是朱自清先生尝试创作的一首优美的小诗,小诗以凝练、暗示的手法,极为俭省的笔墨勾勒出了东风化雨、生机盎然的春风细雨图,渲染了一种清新轻盈的意境,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春之来临的喜悦心情。诗人在语言运用上颇见功力。特别是用“绒毛”来比喻春天的细雨,准确地抓住了具体物象的特征,贴切地把春雨的纤细、轻忽、暖融等特点形容到位了。以“星”形容雨之细小,已是不同凡响,然后,“绒毛”之喻则更是直诉人的视觉、感觉和触觉,不仅把“星”具体化了,而且也点明了“东风里”这一特定环境,从而进一步把春雨这一形象强化了。

在这本书中,我领略了威尼斯的别致、佛罗伦司色调鲜明的大教堂、莱茵河不异乎寻常的风景;我亦品味了气节的真谛、诚意的含义、雅俗的概念。在《背影》这本书里,朱自清有抒情的记事篇,有评论的文章,更有文笔清丽的诗作。走进这本书,感受文笔间跳动的音符;走进这本书,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化背景,可以领略不同的外国景物风光;走进这本书,领悟一种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走进这本书,收藏一个最完整的朱自清,了解一个最全面的朱自清。

[《背影》的解读鉴赏900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文鉴赏:隐藏情绪是一种修养

全文共 2350 字

+ 加入清单

修养是一种素质的体现,我们要有修养需要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具体实际地表现。小编整理了相关的作文范文,快来看看吧。

隐藏情绪是一种修养】

就算生气,也偷偷生气,别生气给别人看。这样,你才算成熟、才能担当大任,也才能演好人生的这场大戏。

前几天,你三姨由新加坡打电话来,问你有没有看过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你说没有,三姨就叮嘱:“你一定要看哟!里面的女主角章子怡跟你长得很像。”哥哥在旁边,也说:“可不是吗?妹妹跟章子怡是有点像。”

从那天开始,你就嚷着要去看《卧虎藏龙》,虽然我们一直没空带你去,但是正巧,今天报上有一帧章子怡的剧照,我就拿给你:“瞧!这就是章子怡,还真有点像呢!”

你接过报纸,瞄了一眼,笑笑:“是有点像,但是像我发脾气的样子,不像我平常,我平常才没那么丑。”

“问题是你好像常常在发脾气哟!”我逗你。“因为常有惹我生气的事,我当然发脾气。”你居然又嘟起嘴。

想想,你还真爱发脾气。记得两年前,我出版《做个快乐读书人》,大家看了都说,书里的你好爱哭。

可是现在,我翻翻这两年来为你写的文章,你似乎又变得好爱生气。

考试考不好,要生气;功课太多,要生气;计程车不准时,要生气;连自己的桌子太乱了,也要生气。而且把气带到外面。甚至昨天晚上,铁板烧师傅在你前面作各种表演,你都不抬头看一眼。

大小姐!你这样就不对了。气,是你自己的事,你何必把气氛带给别人呢?

你当然可以说你已经看铁板烧师傅表演几百次了,不稀奇、不要看。但你也要知道,赞美别人,是一种应有的礼貌,你没发现我每次都为师傅喝彩吗?

你已经十二岁了,应该学习做人处世了,也应该学习隐藏自己的情绪。

隐藏情绪是礼貌,也可以见出你的自制力和修养。

举个例子,当奶奶病逝的时候,如果你到外面,参加同学的派对,心情不好,在那儿掉眼泪,就显示了你的自制力不佳。

你绝对不能说:“我伤心,我要哭就哭。”而应该想想,当你哭的时候,是不是会造成别人不安?大家会不会因此过来安慰你,而使原来欢乐的气氛受到影响?

中国人常赞美一个人能“不迁怒”。不迁怒,是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即使前一刻跟别人火冒三丈,后一刻,遇到与那件事无关的人,也能隐藏情绪,表现得若无其事。

我以前认识一个在外交部做事的女生,就有这本事。我亲眼看见,她前一刻在厨房跟丈夫吵架,几乎大打出手;后一刻端着菜,走出厨房,却笑嘻嘻地招呼一屋子的朋友。

她的脸就像那扇厨房的门,门里门外完全不一样。我二十多年前,无意中从窗外看见这一幕,心想:“天哪!多假的女人!”但是后来想想,如果她没那本事,而把怒气带到宾客之间,会是多么尴尬的场面。

谈到这一点,我也不能不赞美你哥哥。哥哥上高中的时候,我的脾气很坏,有一天哥哥的同学找他出去玩。哥哥没先得到我同意,就一口答应同学。我冒火了,与哥哥吵起来,甚至把拖鞋摔到墙上。跟着门铃响,他的同学已经到了。你哥哥居然打开门,笑嘻嘻地跟同学打招呼,又找个借口,推掉了约会。

那一幕,我看在眼里,觉得好佩服也好惭愧,我不能不佩服你哥哥的自制力,也惭愧自己都四十岁了,还那么控制不住情绪。

能控制情绪的人,才能有大的担当。甚至可以说,愈是高等动物,愈能控制情绪。

噢!对了!记不记得我们看过的歌剧《西贡小姐》?

记不记得里面演那个坏蛋的中国演员王洛勇?《纽约时报》说他给剧中那个“皮条客”赋予了新的诠释,所以能从许多二线演员中脱颖而出,在百老汇挑大梁。

昨天电视新闻报道,《西贡小姐》经过六年的演出,终于要在百老汇落幕了。新闻中也访问了王洛勇。你猜王洛勇认为演《西贡小姐》最难的是什么吗?不是一年五十二个星期、每星期八场戏的辛苦,而是如何保持一样高昂的情绪。

王洛勇说得很好:“你不能因为要报税了,心里不高兴,就让当天的观众倒霉,看你二流的演出。无论你高兴不高兴、身体舒服不舒服,甚至嗓子好不好,你都得维持同一种水平、作百分之百的发挥。 ”

说了这么多,大小姐!你听懂了吗?

以后别动不动就撅嘴。就算生气,也偷偷生气,别生气给别人看。这样,你才算成熟、才能担当大任,也才能演好人生的这场大戏。

《没有成功是偶然》——三言良语:

(一)

送礼,有个原则,就是看对象。

生活上短缺的朋友,你最好送他有实值的礼物;生活优裕的人,你可以送个有情趣的东西。送礼给前者,你的“姿势” 要低,才不伤人;送礼给后者,你的姿势要平,才不显得谄媚。

(二)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每个人都有得意时,也有失意时。

老朋友发了,不见了,要想: “ 他 忙。” 老朋友垮了,避不见面,要想: “他难。” 如果你不得意,千万别猜朋友躲着你,否则你只可能更孤立。如果你很得意,遇到以前的朋友, 千万少谈眼前,多谈过去,别人才会觉得你仍然念旧。

(三)

人最不能承受的重量,不是有形的重量,而是“无形的情”。

没有人希望欠人情,没有人希望背负着“人情债”。有些男女,甚至会因为受不了爱人对他(她)太多情,而离开。

(四)

一个真正的人才,必然不会嫉才。

因为他自己若有独到的才能与自信,何必去嫉妒别人的才能?反而因为发现你的不同光采, 而乐于与你结交。即使他不得不与你竞争,仿佛变成了敌人,仍然会尊重你的才能。因为你如果没有分量,又哪里配做他的对手?

(五)

不敢说不的人,往往缺乏实力。

他们只怕不顺着对方的意,自己就要吃亏。岂知愈是想讨好每个人的,最后可能谁也没讨好, 因为没有人珍视他的“好”,却要加倍地责备他可能的不周到。

愈是想对得起每一个人的,愈可能对不起人,因为精神、时间、财力有限,不可能处处顾及,结果服务的水准下降,还是对不起人。就算是他拼老命地应付了每个人,至少对不起了他自己。

(六)

你在批评任何人之前,都应该想想。

是他这个“人”与你对立,还是因为他今天的职位和立场,使他不得不与你对立。进一步想,如果有一天,他卸下这个工作, 是不是问题就解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那片星空那片海小说原文结局

全文共 1916 字

+ 加入清单

《那片星空那片海》是桐华写的一部现代魔幻小说剧情精彩,那么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呢,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那片星空那片海小说原文结局:

半个月后。我和吴居蓝在海岛举行了婚礼。婚礼地点选择了停泊在大海中的一艘游艇上,既脚踏实地,又漂浮在海天之间。游艇被江易盛和巫靓靓装饰得美轮美奂,活脱脱童话故事中的梦幻之船。因为吴居蓝对气味和声音很敏感,不喜欢嘈杂拥挤的人群,我也正好不喜欢,所以我们的婚礼只邀请了最亲近的人。吴居蓝那边是Violet和巫靓靓。我这边是江易盛和沈杨晖。爸爸仍在养病,没有办法参加,沈杨晖就算代表爸爸了。妈妈要照顾两个孩子,人又远在加拿大,也没有办法及时赶来参加婚礼,我答应了她会把婚礼的视频发给她。

其实,从法律上来说,一个周前,我和吴居蓝已经按照最严格的法律程序登记注册为夫妻。但是,这一刻,碧海蓝天下,听到Violet问:“吴居蓝,你愿意接受你身边的女人成为你的生命伴侣吗?分享生命赐予的所有荣耀,也分担生命带来的所有苦难?”我还是觉得心脏有一刹那几乎停止了跳动。

吴居蓝握着我的手说:“我愿意!”

Violet问:“沈螺,你愿意接受你身边的男人成为你的生命伴侣吗?分享生命赐予的所有荣耀,也分担生命带来的所有苦难?”

我笑了笑,凝视着吴居蓝的眼睛说:“我愿意!”

Violet说:“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彼此生命的伴侣,可以亲吻你们的伴侣了。”

吴居蓝微笑着掀开了我的面纱,我闭上了眼睛,把自己放心地全部交给了他。大家吃完我和吴居蓝精心准备的海鲜大餐后,决定告辞,把整个游艇还给我和吴居蓝。“祝你们蜜月愉快!”江易盛给了我一个大力的拥抱后,带着沈杨晖坐小船先离开了。巫靓靓最后检查了一遍船上的所有设备,叮嘱我说:“随时和我们保持联系!”“我会的!”Violet问:“决定去哪里了吗?”我说:“中国人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板凳抱着走,吴居蓝到哪里,我就去哪里。”Violet笑了起来,感叹地说:“Regulus的海洋之行……很令人期待啊!一定会看到许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物,记得拍了照片给我们看!”我笑着说:“好的!靓靓送了我防水相机,我会善加使用。”Violet说:“那我们走了,等你们回来。”

我把她们一直送到了船舷边。巫靓靓已经下到了小艇里,Violet正要下梯子时,我说:“Violet……”Violet停住了脚步,耐心地看着我。我觉得不好意思,欲言又止。Violet说:“您是Regulus的生命伴侣,不管任何事,我都愿意为您效劳。”我越发不好意思了,回头看了眼正在驾驶舱里专心准备开船的吴居蓝,确定他没有留意我们。我往Violet身前凑了凑,压着声音,吞吞吐吐地问:“《AgneteandtheMerman》的故事里说……Agnete为金发人鱼生了孩子,是真的吗?”

Violet愣了一愣,忍着笑说:“是真的!”我涨红着脸问:“那我、我……和吴居蓝……”“也可以的。”我喜悦地说:“谢谢你!”Violet摇摇头,“是我应该谢谢你!”我笑了笑,没有再多言。Violet说:“祝你们蜜月快乐!”

目送着Violet和巫靓靓开着小艇离开后,我正要弯身收起舷梯,吴居蓝快步走了过来,“我来吧!”他把梯子收好后,转身看着我,面无表情地问:“出发吗?我的新娘!”他可真是永远用最正经的口气说着最不正经的话!我禁不住大笑起来,搂着他的脖子说:“出发吧!我的新郎!”他说过最想我陪他去大海上,从现在开始,我就陪着他去看他出生、长大的地方,分享他收藏的美妙时光和记忆。随着天色越来越黑,我们的船距离人群居住的陆地也越来越远,天地之间似乎只剩下了我们。吴居蓝设定了自动驾驶,由着船慢慢地驶向海洋的深处。黑夜显得格外宁静,海浪起伏的声音听得十分清楚,像是某种生命律动的节奏,正在向我们倾诉着什么。我和吴居蓝赤身裸体地裹在一张大毯子里,相拥躺在甲板上,静静地看着头顶的苍穹。繁星密布、星光闪烁,璀璨的银河横跨在天上。无数星辰汇聚而成的银河光芒万点、绚烂闪耀,就好像一条波光粼粼、奔腾流动的大河。

我向着苍穹,伸出了一只手,像是要去摘一颗星星。吴居蓝的手从我的胸前,沿着肩膀、胳膊抚摸而上,绕过我的手腕,和我十指交缠在一起。漫天星光璀璨,照耀着我们交握的手。在整个苍穹下,亿万颗星辰间,我们显得多么渺小,可是,渺小的我们,却能看见浩瀚的整个苍穹。

在这漫天的繁星中,很多看似明亮闪耀的星星其实早已熄灭死去,有的甚至已经死了几千万年。可是,因为我们的眼睛依旧捕捉着它们的光芒,它们的美丽在几千万个光年之外被感知,和其他活着的星辰一起璀璨闪耀。

生和死,在这瑰丽辉煌的宇宙间,根本难以分辨。有的人注定是恒星,即使远离,甚至死亡,那光芒依旧留在你的星空中,照耀着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鉴赏方法

全文共 339 字

+ 加入清单

①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②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

③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锋芒含蓄而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银杏树的作文鉴赏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秋天来了,天更高了,云更白了。在蓝天白云下,除了累累的硕果,还有绚丽的色彩。你瞧,这树叶的色彩就有深绿、翠绿、黄绿、橙黄、火红真是五彩缤纷,惹人喜爱。在我的家乡泰兴,最有特色的树叶当然是银杏叶了。

课间,我总喜欢对着校园里的银杏树出神。 树上的叶子不再像春、夏间绿油油的了,有的呈深绿色,有的呈黄绿色,还有的呈橘黄色它们失去了鼎盛时期那耀眼的光泽。微风吹过,满树各种颜色的小扇子似的叶片一齐摇动,发出“沙沙”的响声。我问:“老师,银杏树在说什么”老师深情地凝望着那片片树叶,轻轻地说:“用心听吧,你听得懂的!”像上课时思考问题那样,我侧着脑袋望着一树玛瑙似的银杏果,再看看老师含着笑意的眼睛,恍然大悟:“哦,我懂了!她们在诉说着丰收的喜阮吧!” 秋风阵阵地吹,一片片黄叶飘飘悠悠地从树上落下来。望着飞舞的“黄蝴蝶”,我呆呆地想:它们为什么要扑向大地呢“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许它们像落花一样,也是为了化作肥沃的泥土,报答树妈妈的养育之恩吧 有时候,银杏叶也很淘气。一阵风刮过,地上的银杏叶快乐地飞向空中,引得小朋友跟在后面追赶。他们一边拍着小手,一l边兴奋地大叫:“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噢——噢——!” 不知下过几次银霜,在寒冷的西风中,最后一片叶子一飘一荡地离开了银杏树梢,像即将远游的孩子离开妈妈,一步三回头在离地面三尺左右时,她好像拿定了主意,一下子扑进先到达地面的姐妹们的怀抱。

望着树下渐渐变黑的银杏叶。我想:它们一定在做着甜蜜的梦。梦里,它们看到来年银杏树妈妈枝繁叶茂,玛瑙似的果实一嘟噜一嘟噜地挂在密密的绿叶间‘嘻——嘻嘻!”我耳边仿佛响着它们梦中的笑声,好轻柔,好快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诗经》概述

全文共 1533 字

+ 加入清单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被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也称《诗三百》。他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些说法虽或尚可探究,但《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指的是 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它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国风·周南 国风·召南 国风·邶风 国风·鄘风 国风·卫风 国风·王风 国风·郑风

国风·魏风 国风·唐风 国风·齐风 国风·秦风 国风·陈风 国风·桧风 国风·曹风 国风·豳风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也可能根据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区别而分。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诗歌鉴赏表现手法

全文共 6306 字

+ 加入清单

表现手法示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

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

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

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

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

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

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组合。

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笔。

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5.重章叠句。

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7.比兴。

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铺垫。

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9.虚实。

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用典。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点化。

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22.对比。

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3.叠词。

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24.互文。

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25.双关。

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6.倒装。

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7.联想。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8.想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9.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30.照应。

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读诗经作文600字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跨越千年的历史阻隔,我仿佛再次听到了耳畔边想起的秦国士兵的震天呐喊与一同报效国家的誓死决心。

这便是诗经的魅力,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分的修辞,一幅惨烈艰苦的战斗场面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仅三言两语,就将秦人不苟且偷生,而是奋起勇敢对敌的爱国情怀表露的一清二楚。

战争,中国文学史中最不缺的一种宏大场面。可虽多,却不尽好,而我独爱这一篇《无衣》,这是出征前士兵互相鼓励之言,更是他们面对强敌的勇敢宣言。即使环境再艰苦,甚至没有一件完好无损的衣服又如何?我同战友共穿一件便罢。君主命我们抗击戎敌,保家卫国,我便勇往无前,无所畏惧!只要你我同心协力,再强的劲敌也将被我们攻克!这种由诗中读出的战斗场面,如同从字里行间迸发出来,填满了我的内心。在那一刻,仿佛我就是那个征战在外的秦国士兵,国之生死存亡,家之和睦兴衰,朋之相见离别,田之丰硕荒芜都同时涌入我心间。顿时,我迟疑了,我不知是否应用生命的光辉去点亮那死亡的圣火,更不知是否应舍弃自己的一切去报效祖国。但是,他们没有,他们顶着生活的巨压,毫无顾及地踏上那片注定没有归路的沙场,一次又一次地奏响生命的赞歌。

正是这首满满爱国的《无衣》,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流进鲜血只为国家的一丝胜利的人们的真情告白。那时秦人的团结勇敢,舍身忘死的拼搏精神,即使是千年的今天,这首可歌可泣的诗还是能唤起我们内心中的一丝激动。曾有人这样评价它:“英壮豪迈,非唐人出塞诗所及。”它不仅是《诗经》中的一段佳话,还是那些永埋入地下的勇士们的永远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音乐鉴赏心得体会

全文共 4515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是一条长流不息的大河,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传统音乐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他源远流长,缓缓流淌了几千年,流露出声音起伏回荡的美感;渗透着创作者的情感世界;洗涤着聆听者的心田;更体现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习惯和哲学理念……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

虽然我对中国传统音乐有着无以言传的热爱,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永远摸不透曲调背后的理论体系。我的理解也一定不像专业研究者对我们传统音乐所阐述的那样专业、准确,所以我也只能就自己有限的知识浅谈我对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理解。

谈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体系,也许大多数人都会将其与西方音乐体系进行比较。当然,我也一样。西方古典音乐有理论,有规范,也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而中国传统音乐每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交易失传。此外,中国传统音乐多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而西方音乐更讲究节奏。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注重感觉,而西方音乐的创作更讲究理性。

中国传统音乐讲究伦理准则。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可见中国传统音乐与“礼”是分不开的。古人承认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艺术性,以“善”和“美”来评价音乐,崇尚平和中庸的审美标准。古人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雅乐,有“恶郑声之乱雅也”的偏见。中国传统音乐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将艺术形式的美放于第二位。对此,《乐记》中可以找到论断“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在老子《道德经》的“大音希声”的论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老子认为最美好的音乐应该使人内心和谐平静,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服从于一定伦理学和美学,音乐上强调“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以及“清浊、大小、长短、哀乐、刚柔”。从中国传统音乐的角度,古人把声音分为“人籁”、“地籁”和“天籁”。现在流行的天籁之音应该就出自这里。这种声音“听不闻其声,视不风其行,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大多与政治相联系,但是就它的纯审美的要求来看,它有着相当稳固的一贯性。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要求大体可分为“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这二十四况。形象的说,它的美学要求很像中国的书法:在音乐的微观层次上,每个音的音头、音腹、音尾的细节处理都有轻重、刚柔、曲直、收放、方圆、缓急、浓淡、希密、虚实之分。这很像书法中的“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圆笔、轻重、急除之分。大型乐曲的乐章或全曲的布局,就像书法中的整个作品的“章法”。

《乐记》从儒学的角度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可见,我国的传统音乐是我国人民生活的产物,西方音乐中的表现性并不一定比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性好,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造型性也不一定比西方音乐的造型性逊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有其局限性也有其优越性,只要我们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不断更新,一定会使我们的传统音乐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更站的住脚。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

与西方音乐相比,中国传统音乐重神,而西方音乐重形;中国传统音乐贵虚,而西方音乐贵实;中国传统音乐重视表现,而西方音乐重视造型;中国人重视艺术的意境,而西方人重视生活的表层;中国人讲究精神生活的满足,而西方人讲究物质生活的得失;中国人谈恋爱脉脉含情,而西方人谈恋爱直言不讳;中国人爱好中和含蓄,而西方人爱好过分夸张。中国传统音乐追求意境的高雅,重视形神、虚实、情理、气韵、文质等范畴。它体现一种虚的意境。音与音之间听起来似乎是不连贯的,但是实际上在音和音之间,它为听者留下了想象和体验的空间。它强调的是一种思想的内涵,而不是音效的强度。从这一方面也充分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包罗万象、胸襟广阔的精神追求。

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者在创作中,为表现意境神韵,往往将主观意志渗透到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之中。他们在演奏时已经投入地把自己变成了某个事物。使客观事物有了自己主观思想,靠心灵对自然进行直觉体验,体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国传统音乐在演奏时既肯定自然的山水,又不仅仅表现自然的水声;肯定鸟鸣和风声,又不仅仅模仿其声。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内心体验,就像我国的书法艺术“字之于形式之外,所以致乎美之意境也”。在这一过程之中,创作者往往不分物我,把自己想象成物,或是让物变成自己,就像金圣叹所说:“人看花,花看人。人看花,人到花里去;花看人,花到人里来。”从而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我想我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应来自于“书画”的意境审美。与西方音乐不同的是,在听中国传统音乐时,你会勾勒出水墨山水画的写意,而听西方音乐时,你只会想到油画的写实。中国传统音乐的意境神韵也有境界之分,根据人与自然融合的程度分为:第一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第二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第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第一境界为最低境界,听到的只是客观事物;在第二境界中,客观事物开始被赋予了主观情感;达到第三境界时,便可以听到“山之灵气”达到“物我两忘”超凡脱俗。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人们主张音之乐应以其意境之美为标准。人们认为最美好的音乐不是人为的创作出来的,而是大自然天地感化和陶冶的结果。为了追求一定的意境,古人喜欢置身于大自然中欣赏和演奏音乐:或松下、或清泉边、或泛舟江中、或隐逸山林,即便是在家中演奏聆听音乐,也大多选择在亭台、游廊、庭院……这些开放的空间。“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林馆》)这种环境可以使音乐在周围的空气中散发开来。也可以把外部环境中自然界的风声、水声、鸟鸣声等“天籁之音”引入其中,使人的思绪飞回到自然,更好的融入其中的意境。中国传统音乐在意境的表现上,通过想“虚”“远”的手法营造出一种空灵的美感,通过虚远的延长变化,使曲音若断若续,若有若无,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使意境更显悠远朦胧与含蓄。

三、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宗教思想。

正如德国哲学家马克思所说:“没有一个伟大的纯洁的艺术是无宗教的,艺术愈宗教化,他就愈有艺术性。”中国的传统音乐融汇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华,在思想上追过“真、善、美”,在后期的发展中更体现了佛教的禅宗思想。

佛教的禅宗思想不仅在艺术的表现内容、方式等方面给中国传统音乐带来了新鲜元素,而且在创作思想、审美情趣等深层思想方面也很大的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神宗的“自性论”“顿悟论”等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观能动性。

神宗注重音乐创作中“心”的作用,要求“以心感物”。 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便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音乐所负载的内容上,而不像西方音乐那样更多地重视音乐本身。德国哲学家卡希尔曾说过:“认识自己乃是哲学家探讨的最高目标。”其实认识自我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以心感物的最高目标。“一切万法,尽在自心中……”“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失乐者,从于心者也。”认识自我,以自我感受的表现手法将这种体验通过音乐表现出来。“心即理也”不像西方音乐过度的注重音阶,音调,中国传统音乐 追求“无法之法”,一切随性,自成曲调,人对音乐的主观性。对禅宗思想来说音乐只是人追求自我超脱的一种手段,在音乐的婉转回绝中人可以实现自我,达到精神自由。

中国传统音乐在思想上要求注重人的悟性。西方音乐强调听觉的表现与冲击而中国传统音乐则更多地注重人的思想的顿悟。禅宗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顿悟见性”禅宗中国传统音乐都要求反映自然,求真,求美,观宇宙之万物,感天地之灵气。所谓“悟道”与“顿悟”不是容易推理认识,而是人的主观的内在感悟。他通过曲调的绵延来传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一种追求。他超脱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达到心灵的碰撞。如果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更可以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在思想的表现上吧禅宗的“顿悟”升华成为了听觉的领悟,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非有妙语,难以领略。”

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情达意。

此音而东之,乃干戚羽麾,谓之乐。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行于声;声成文,谓之乐。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不在于“乐”而在于“情”。他的丰富的情感魅力可谓让人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一把琵琶就能传达出昭君彻夜难眠之忧态;一架古筝就能弹奏出“我太山之沉稳,汨汨溪水之灵动;一只古筼就能吹出五千年朝代兴衰之幽思。

中国传统音乐注重“天人合一“的情感理念,强调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他是一种化抽象为具体的情感艺术,他不像西方音乐通过科学的系统的方法构建音乐,而是通过人的情感起伏奏成曲乐的缓急绵延。 我每每听到这古典的回响都会沉静,沉静再沉浸下来。静静的听,细细的品:如酒杯,充满一杯佳酿,盈盈入口,入心,入情;曲如白玉,如亲人,满载柔情,吻你、依你、抚慰你。这是多么深重的文化底蕴在绝致、纯净的声音中幽幽的透出一缕又一缕清香,恬淡、宁静与深邃,这浓烈的情思随着美妙的曲调一同散发出来,感染着人的每一根神经,“江上调玉琴, 一弦一清新。冷冷七弦变,外木澄幽阴。能使江月白,又令江水深,始知梧桐枝,可以徽黄金。”琴声之所以使江月更白,江水更深,并非是江月真的白了,江水真的深了,而是舞琴者以情贯之,听琴者以意达之的真实写照。

他不仅注重演奏者的感情投入,也注重聆听者的情意所达。对于这一点,我认为“高山流水”的典故是最好的证明《吕氏春秋》:“伯乐古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这不仅仅是知音难觅,更是知情难寻曾经听说优秀的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会让自己感觉他手中的琴简直就是身体的一部分。可是,当我在电视上看到古琴的四手齐弹时,演奏者的情感投入却让我有了正好相反的审美感受:人是琴的一部分才对!那时,古琴分明是一个活生生的,澎湃情感的生命,人的四只手,以及那些跳动的音符,这一切都是古琴本身酝酿已久的情感的宣泄。

中国传统音乐的感情表达是多样的。 他既是有火一样热情的《兰花草》《信天游》,也有诙谐幽默的《夫妻》;既有“轻细小雅的江南细竹,也有“优美秀丽”的小曲;既有大红大绿,也有水墨白描;既有反映为生存权利而斗争的《二泉映月》《走西关》也有反映争取幸福生活而奋斗的《梁祝》。

世界在变化,唯独内心我们传统音乐的感觉不会变。在昏黄的静谧雨夜,在晨曦清盈盈林中,在烈日当空的午后,当古典的音乐在耳边响起,我的思绪便会不自觉的追随古典音乐,任我怎样努力也不听我使唤。传统音乐中流露出的古典的美在情愫温暖着人的悲凉,滋润着漫漫的旅程。传统音乐从不言爱,却把爱字表达的淋漓尽致;传统音乐从不言愁,却让人品味到痛彻心扉的哀怨。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感悟人生,从星云流水般的乐曲中捕捉其他音乐无法领略的生命的深远与神秘石多么幸福的事。时光流转,我们不经意就走到了现在,聆听传统音乐的小桥流水,心底的旋律宗在不经意间响起 又响起,中国传统音乐让我们躲开都市的喧嚣和红尘的虚荣,感受经过岁月沉淀所积淀下来的经典。真的希望更多的人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中,顿悟忙忙碌碌背后的人生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