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家乡端午节作文 作文(最新20篇)

美丽的开封有壮观的龙亭,有庄严的相国寺,有美丽的汴京公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家乡端午节作文 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浏览

3932

作文

320

家乡的端午节经典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它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

我的家乡在东北的山区。村庄的四周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佳木秀而繁阴”。一条清澈的小溪在巍峨的山涧溢出,淌过炊烟缭绕,鸡鸣狗叫的村庄。千百年来,古朴安宁的村庄就这样静静的躺在大山的怀抱中,吸收着大地的灵气,沐浴着阳光的光辉。

野鹃花开过不久,就到端午节了。于是,我处在异国他乡而又回忆起在故乡过端午节的情景来家乡的端午节,很多风俗跟外地一样系百索子,端午的前一天晚上凌晨3,4点钟,母亲起床,把事先准备好的五色小绳系在孩子的手脖子上。小绳是掉色的,沾了水,把手腕染的红一色,青一色,好玩极了。

端午节过了,等到第一场雨,孩子睡着后母亲在悄悄的把小声解下来,扔在水里让雨水将其冲走。

用五彩的纸叠了连环小宝灯挂在门楣上,象征着一年的五谷丰登,衣食无忧。

记忆最深的是我8岁那年的端午节。那年,不知怎的,我身上起了又大又紫,肿的流脓的脓包,疼得我不得安宁,这时八一公公说“毛毛,你等着,我去弄些薆蒿来。”直到下午,他才回来。我听人家说这玩意放在水里煮沸后,用水洗澡,能治百病。我洗完澡后果真不疼了。第三天,就好了。

事后我问八一公公缘由。他说“你这娃子走运,逢上端午节,不然,可够你受得!”我至今也不明白他的意思。大概是由于恰逢上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节日吧!

家乡也要泡端午酒。再下过春天的第一场雨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将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发酵。里面放6样东西,那就是: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谓“泉香而酒洌。”端午酒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呢!!!如今,老妈也如法炮制,材料一样,但入嘴后口感却不一样。我提醒老妈:“你用的是这里的酒,而不是家乡自己酿的酒啊!”

我同老妈已离开家乡多年,但故乡的山山水水,人情风俗在我心屏上总不能抹去。今年的端午节已经过完,我多想问问:亲爱的乡亲们,你们又酿端午酒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97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但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家乡每到此时就会有很多习俗,比如门口插艾、吃煮鸡蛋煮大蒜,讲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饺、然后就是在手腕脚腕上系五彩绳,脖子上挂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脐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门上,听老年人说,端午节拔回的艾杀菌驱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门口上,既起到杀菌作用,又能避邪驱鬼魅。现在在城里,一到这个时候一些山区的农民就会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卖给城里人赚钱,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长的都有,到了端午节你在地里检一些长的又粗又壮的艾拔下来,拿回家插在门上就行了。

关于吃粽子、鸡蛋、大蒜,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来我才明白主要是纪念屈原。据《读齐谐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人们听说后竞相划船来救他,但为时已晚,人们为了缅怀他,每到这一天,就会向江里投煮熟的鸡蛋、大蒜和用竹筒装着的江米,让屈原的在天之灵享用,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但投进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江米包进棕叶里,再用五彩线捆上,蛟龙害怕这种东西,就不敢再偷吃了。后来人们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叶或者苇叶包成各种各样的粽子,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求富祈祥的风俗。

关于佩戴香包、抹雄黄酒习俗。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邪,其实不然,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初,女人们剪“彩”叠“福”,用软布裁制成“老寿星”、老虎、蒜头等小包包,包里装上香草、薄荷、杨杞枝、艾草等中草药,给小孩带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药制成雄黄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脐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虫的侵袭。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佩戴芳香药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浊气味的侵袭,《楚辞.离骚》:“扈江离御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另据书载,汉代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薰草等7种药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疠”,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佩戴芳香药物香囊,与当时防疠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另据现代有些专家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157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端午节,想起了小时候在家过的端午节来!

家乡的端午节中,有很多习俗,在离开家乡的这些年里,不经意的深深回忆起来,总觉得有种尘封的感觉!掐指一算,有近10年没有过个正宗的家乡的端午节了!

在家乡,端午节的前个晚上,各家都要备一盆水,水里面泡上艾叶,然后放在外面,在端午节的早上,全家洗脸的水,都要从这一盆水里面取,人多的家庭可要节省着用了,免得有人没的水洗脸。有小孩子的人家,一大早要早早把小孩子叫起来,到外面的池塘,河里,或者湖边去洗澡,据说这样可以洗去一年的晦气,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为什么各家要用这样的水洗脸?小孩子要到外面去洗澡呢?据说,在端午节的前晚,月宫里的嫦娥,会让捣了一年药的玉兔,把药撒向人间,让人们洗去疾病和苦难,而且还有避邪的作用!这里面还要插上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月宫上面,我们总是可以看到有一棵桂花树,树下有个貌似人形的玉兔总是跪着作捣药的动作,所以在小时候,晚上闹人了,老人们总会哄小孩子说,走走走,到外面看玉兔捣药去,小孩子们总是记得,月宫里的玉兔捣了一年的药,终于在5、4日的晚上悄悄的撒向了人间,所以,小孩子们在5、5的早上,总是争着去外面洗澡,觉得用玉兔撒了药的水来洗澡是件神圣的事情,而没有去外面洗澡的,只有用放在屋外面的水来洗一下脸了!当然,去外面洗澡的孩子,要身体好才行,以免感冒,因为在记忆里,5、5那天的早上,还是很冷的,也听在外面洗了澡的哥哥回来说,洗完,好冷。所以,我和弟弟只有在家用艾叶泡过的水洗脸,那样的水,泡了一夜艾叶后,颜色会变的绿绿的,还伴着一股艾叶特有的香味!用这样的水洗完了脸,心里总是有种安全感,在想:在这一年里,我又是健康的了!

其次,在5、5日的早上,各家要吃煮鸡蛋和刚刨下来的新鲜的蒜!鸡蛋和蒜在锅里煮时,水里面也要放上艾叶!经过放了艾叶的水一煮,鸡蛋和蒜都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煞是好看!更是有一股艾叶特有的味道!艾叶同时也是一味中药,具体治什么病,偶就不知道了!在吃早饭时,这些鸡蛋、蒜和粽子,都要摆上饭桌了,同时在饭桌上,还要摆一样,那就是酒壶,而酒壶里面的酒,和以往喝的酒要有一点不同了。有什么不同呢?那就是在酒里面,加了一味雄黄!酒也被泡成了雄黄的颜色,喝了这样的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有小孩子的人家,还要把喝盛的雄黄酒,擦在小孩子的耳朵上面,所以,吃过饭出去玩耍时,可以看到到处都是耳朵被抹了雄黄的小孩子,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特色吧!如果细看的话,还会发现这些小孩子的身上,都会戴了一个香囊,手、脚、脖子、手指头都会缠了五色线的,这样的香囊里面装的香料同样也是艾叶。五色线,顾名思义,就是用五种颜色的绣花线拈成的,这样的说法是为了避免蛇虫来咬,因为蛇的颜色就象五色线。戴几天后,把它取下来扔掉,就会变成了蛇,如果戴了几天还不扔掉,会变成了蛇来咬人的!

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各家还要把艾叶插在门的两天,有点象清明节时插柳枝一样,这样的说法也是为了驱病避邪。走在村子里,袅绕的炊烟中,伴着缕缕的艾叶的清香,和着露珠的清新气息,给这样一个早晨增添了浓浓的特有的节日气氛.

许多年过去了,每当这天,总是能隔着时空闻到记忆里远远的家乡,在这天早晨漂来的浓浓的艾香!也总是在这天的早上,想起那盆绿绿的艾叶水小心翼翼的神圣的轻拂在脸上的丝丝凉意,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那胸前佩戴着的秀美的各种各样的香囊!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耳朵上引以骄傲的红红的雄黄酒香,也总是在这天早上,想起吃着飘有艾香的鸡蛋直到把肚皮撑的鼓鼓的还要在兜里揣一个去上学!也总是在这一天,想起妈妈编的美丽的五色线与小朋友们比谁的漂亮时彼此羡慕的眼光!也总是在这一天,深深的,想起我的家门,想起我的父母!想起在家的幸福时光!

今天正值端午节,祝所有的好朋友们节日快乐!祝家乡的父母家人节日快乐!祝同我一样远在他乡的哥嫂节日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伴着粽香,又来到了我最喜欢的端午节。我们家乡的端午节,很多风俗与外地一样,端午节是一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插艾草,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满心想精忠报国却被奸臣所害,就投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这一天,天空灰蒙蒙的,而我们一家的心情恰好相反,轻如棉的风浮过我的脸颊,舒服极了!一大早,我与爸爸妈妈骑着车子去奶奶家过端午节,奶奶还炸了糖包与菜角,一定很好吃。可是在半路中,因前天下雨形成一条条泥路,坑坑洼洼的,使我们的车子很难再往前骑,无奈之下,只好把车子停在正好路过的同学家里,单身前进!我们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艰难地向前走着,鞋上沾满了泥巴。终于,在重重困难下到了奶奶家,实在把我们给累坏了,我一屁股瘫在奶奶家的床上,打开了电视,画面上正放映着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习俗——赛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我顿时倦意全散,拍手叫好,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场面真是如此壮观!

这时,奶奶轻轻地走过来,手里给我拿着粽子,糖包和菜角,让我趁热吃。我就一边吃着美味的食物,一边看着赛龙舟壮观的画面,真是两全其美!家乡的端午节和外地的习俗一样,过得红红火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33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提起端午节人人都知道,而且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可是,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古时候楚国住着一个人,名叫屈原,他在朝中当官,对皇上非常忠诚,他经常为皇上出谋献策。但是,有一些奸臣对屈原恨之入骨,于是在皇上身边说屈原这不好,那不好,皇上听了竟然相信了,把屈原贬到边疆。屈原怀着报国之心。别的国家都请屈原去,但他不去,只是担心自己的祖国。失去了屈原,楚国离灭亡越来越近,最后,连楚王都被别国扣押。

有一天,屈原听说楚国快要灭亡了,非常伤心,心想:“连国家都灭亡了,我还活着有什么用?”想到这里,他抱起石头跳进了汩罗江。

这一天是五月初五,人们伤心极了,他们把米扔入江里,让鱼吃米,不吃屈原,并且奋力划船去河里找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你知道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初五——端午节

爸爸下班回到家,我急忙对爸爸妈妈说:“今天是端午节,我们去朱家角逛一圈吧!那里一定非常热闹!”爸爸妈妈说:“好啊!”朱家角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那里的房子和一般的房子不同,那里的房子都非常地古老和漂亮……

端午节夜晚的朱家角真热闹啊!走在朱家角的街上简直连气也喘不过来非常拥挤,街上人流如潮、灯火通明。老奶奶们坐在自己的商铺边包着美味的粽子,粽子有好多种口味:有蛋黄粽,有肉粽,还有豆沙粽……老奶奶的左边放着一叠绿油油的粽叶,右边放着一盆肉,老奶奶拿起一片大粽叶熟练的把粽叶折成一个圆锥形,然后放进了用酱油半成的糯米,然后放进了几条肉,最后快速地包了起来,系上了绳子。我们买了三个粽子,我一边走,一边迫不及待地撕开了粽叶香气直往我鼻子里钻,我狠狠地咬了一口粽子,那味道肥而不腻……真是太美味了!

我抬头往天上一看,还有五彩缤纷的火焰,红的赛火,粉的似霞,白的似雪……非常美。天上还有无数颗小星星在闪烁着,就像一双双小眼睛在一眨一眨,还有那发着光的月亮,犹如一张夜景画……

端午节的夜晚真美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家乡的端午节作文700字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天,是端阳。插艾叶呀,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说的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相传在战国时期一位大诗人屈原所说楚国的都城被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他来到汩罗江边,怀抱石头,投江自尽。楚国的百姓听到这个消息,十分悲痛。他们含泪划着船来打捞屈原遗体,还把粽子扔进江里喂鱼,希望鱼儿不要伤害屈原的躯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就把五月初五定为了端午节。

每年端午节,外婆都会包粽子给我们吃。外婆和妈妈先买了一些新鲜的粽叶,清洗干净。先放进热水里煮一会儿,同时将准备的糯米浸泡好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外婆先选取两片粽叶,从中间把叶子卷成圆锥状,接着往里面小心翼翼地放米,猪肉,最后用棉线绑住,一个粽子“宝宝”就诞生了。外婆喜欢根据每个人的口味包不同的粽子:我喜欢蛋黄粽,妈妈喜欢肉粽,外公喜欢板栗肉粽……外婆把包好的粽子放进锅里煮,还没等粽子出锅,空气中就已经弥漫着粽子的香味,叫人馋得直流口水,我恨不得立马拿出来大饱口福。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必备的活动。看,河上停着十几条颜色各异的龙舟,龙舟上的健儿个个意气风发,如同出征的战士。比赛一开始,十几条龙舟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你追我赶,谁也不甘心落后。每条龙舟上的指挥员站在船头,随着铿锵有力,节奏鲜明的锣鼓声。双手挥着蒲扇,鼓动队员向前奋进。站在两岸的观众们,也是个个神采奕奕,目不转睛地望着那一条条奋力前进的龙舟,心情像大海般波涛起伏。

端午节那天,外婆家门上还会插艾叶,外公在角角落落里喷上雄黄酒。听妈妈说,艾叶和雄黄有辟邪驱瘟的作用。

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习俗共同编织了一个热闹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600字

全文共 811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我的家乡在河南省沁阳市,每年的这一个时候,家乡的人都要吃粽子、带五色丝线、饮雄黄酒、插艾叶来纪念死去的屈原。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吃粽子。端午节之后细菌多了,粽叶是有杀菌作用的,吃了防病。所以粽子花样繁多:有蜜枣棕、红豆棕、绿豆棕、黑米棕、糖棕……各具特色,其味各异。解开绳子,剥开粽叶时,那粽子里藏着的蜜枣,真让人口水一落千丈。咸粽子里白白的棕肉都升腾着蒸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棕香。两粽子用盘子放在一起,活像两颗亮晶晶的红白宝石,糯米在灯光下晶莹透亮散发着撩人扑鼻的浓郁糯米香,真是香极了!

家乡的端午节,家家户户的小孩子都带五色丝线、饮雄黄酒,拴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喝雄黄酒,据说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便纷纷把粽子、咸蛋投人江中喂鱼龙。一个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人江里,说要药晕鱼龙。一会儿,水面果真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就把这条龙拉上岸,剥了皮,抽了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与脖子上,又用雄黄酒抹七窍。使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像屈原一样心灵纯洁的孩子们。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与欢乐啊!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精神的一种钦佩,歌颂。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心里别有一番滋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500字

全文共 647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上一色的艾叶、菖蒲。听妈妈说,艾叶、菖蒲的气味怪异浓郁,可以防蚊驱虫。

这天,奶奶早早地起来,洗脸净手,在桌案上供上香炉、烛台,还摆上三只盛着粽子的茶碗。我感到很纳闷,便站在一旁看个究竟:只见她拈出一束香,点着,双手合十,嘴里还念叨着什么。接着连鞠了三次躬,才把香插进香炉里。我问奶奶:“今天为什么烧香?”奶奶笑着说:“今天是端午节,是屈原去世的日子,我烧香祭拜祭拜他。”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这时,妈妈喊我吃早饭。我一看,桌上备好了各式口味的粽子:蜜枣的、蛋黄的、花生米的、红豆的……我挑了一个红豆的,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又糯又香!我最喜欢吃粽子了,也喜欢看奶奶包粽子。奶奶先挑了两片又宽又长的粽叶,卷成一个喇叭形状,然后左手握着卷好的粽叶,右手灌上两勺米,在中间塞上一颗枣,接着用线绳围着粽子绕两圈,打个结,这样一个可爱的三角小粽子就包好了。我帮奶奶把包好的粽子,小心翼翼地放入锅里煮。不一会儿,厨房里就热气腾腾的,弥漫着粽子的清香味,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下午,我和爸爸去乌巾荡观看赛龙舟比赛。嗬!前来观看比赛的人们把整个乌巾荡都“包围”了。一阵锣鼓喧天,比赛开始了。选手们个个都奋力划桨,河面上顿时激起了无数朵欢乐的浪花。参赛的龙舟,你追我敢,旗鼓相当。我看着一条条乘风破浪的龙舟在河面上飞速地前进,情不自禁地跟着岸边的人们欢呼着、呐喊着!此时的乌巾荡成了欢乐的海洋!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我爱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800字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每年除了春节,端午节是我的家乡最有节日气氛的节日了,到那天,人们整天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里。

每逢端午节那天,人们都包粽子吃。听说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爱国大诗人,他叫屈原,当初他被别人杀害了并且扔进了又急又宽的汩罗江里,人们知道了,怕江里的鱼虾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便包了许多味道鲜美的粽子扔进江里,这样鱼不会吃屈原的尸体了。正好那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知道粽子是怎么包得吗?让我来告诉你吧。首先把新鲜又绿油油的粽叶洗得干干净净,然后用左手托着粽叶,右手轻轻地勺起糯米,并加上绿豆、蜜枣、葡萄干、排骨、花生米,包起来用绳子捆紧,最后把美味的粽子煮上几个小时,熟透了就可以吃了。还在煮的时候那香味早已传遍了整个大街!你咬上一口尝尝,保证令你越吃越想吃,就算你不吃,闻一闻,都会令人垂涎欲滴,并且那香味直往心里钻。

一顿丰富的午餐过后,人们就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来到河边,来观看激烈的赛龙舟。只见两队选手精神抖擞地坐在船上,手紧紧地握住船桨,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前方,整装待发。“叭”的一声,一条条龙舟像射出的箭一样向前冲。两岸的人们也欢腾跳跃,兴奋地大声喊着:“加油,加油。”那简直锣鼓喧天,响彻云霄,热闹非凡!

到了下午,人们也早已满头大汗,该洗个舒服的澡了。按着传统的习惯,人们把早已准备好的艾叶、菖莆、鱼腥草等烧上一大锅水。全家人都要洗,说是避邪气,其实按中药原理是杀菌除湿气。洗了以后,不会生痱子。

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朋友们,欢迎你们到我的家乡来过端午节,那一定一饱会眼福和口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虽然它没有春节那么隆重的气氛,但它却寄托了我们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我们家乡端午节主要的风俗就是包粽子和插艾草。

端午节前两天,妈妈就把粽叶和艾草早早地买了回来。妈妈先把粽叶放在清水里洗净、浸泡,将洗净的糯米倒进了盆里。开始包粽子了,妈妈拿了几片粽叶,用手指夹着将它们卷成圆锥体,把糯米放进去,中间再放上几颗蜜枣和肉。妈妈娴熟地转动着手,一会儿一个粽子包成功了。妈妈告诉我粽子可以包出很多花样,有三角形的、菱形的、船形的,还可以用蒲叶包成正方形的。包好的粽子被放进锅里煮了三、四十分钟,一锅香喷喷的粽子出锅了,清香四溢,馋得我立马想尝上一口。

在妈妈包粽子的时候,我和爸爸也忙个不停,那就是插艾草。我把艾草和菖蒲分成几束,用红线扎好,爸爸将扎好的艾草和菖蒲分别插在院门、堂屋门、厨房门上。明间传说这样可以避邪纳福。艾草还可以做药材用,每年大伏天的时候,奶奶用晒干的艾草烧一大盆热水,给我泡澡,这样不仅可以防菌防病,还可以让蚊子不叮咬我。

我喜爱我,也喜爱我的家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梅子熟透以后,端午的脚步款步而来。“她从花明柳暗细雨如丝的江南走来,从绿阴如盖柳树含烟的梦中走来,从我深深地凝眸中走来了。”这是当代词作家丰桦对端午节的赞美。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是个非常热闹的节日,家家包粽子、吃粽子,这是端午节必定的习俗,各式各样的粽子都有形状多多,在农村,我们还会包个书包形状的送给弟弟妹妹们挎在腰边带回学校边走边吃。味道多多,有甜的、咸的、香的、辣的,甚至连苦的都有。不过好像因为地方不一样,包出来的粽子各味不相同,每个地方的人基本上只习惯于自家包的,对于其他地方包出来的味道些许人都不太习惯的。比如说我就不习惯,因为馅料不一样,我还是喜欢吃自家包的粽子。

在端午节还有一个不可缺的活动——划龙舟。在宽广的江面上,放下三四条龙舟,十几个人奋力划动船桨,一人坐龙首敲锣,一人坐舟中打鼓,众人齐喊“一、二”“一、二”,其阵势可与惊涛骇浪相媲美。岸边围观的群众顶着热辣的阳光,还依然不忘为自己喜爱的龙舟呐喊助威。再观向江中,几条龙舟犹如猛斧破江早已赛得你死我活。外国来的友人纷纷拿起相机快速地拍下这一幅幅壮观的场面,生怕以后再也见不到如此的伟观。

家乡也要泡端午酒。再下过春天的第一场雨后,家家户户就已经将端午酒放入地下深埋发酵。里面放6样东西,那就是:北枣,荔枝,枸杞,橄榄,桂圆和杏仁。端午酒入嘴清香,可谓“泉香而酒洌。”端午酒还可以让人长生不老呢!

看,这就是我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家乡的端午节高中生作文

全文共 3319 字

+ 加入清单

郭文斌的获奖小说《吉祥如意》我最初拿到手时一口气读了三遍,后来又陆续读了几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感受。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与作者是同乡熟悉的缘故,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意境紧紧地吸引了我。

作品描述的是端午节的清晨五月六月一家人按照传统习俗采集“吉祥如意”的过程,小主人公五月和弟弟六月被母亲煮在瓦罐里发酵的甜醅子“香”醒以后,“就呼地一下子从被筒里翻出来”,便开始了一早晨短暂而充实愉快地节日之旅。于是,插杨柳、上供、吃花馍、绑花绳、戴香包、上山采艾(其实还应当有抹雄黄和点高高山)等民俗活动便被抽丝剥茧般地徐徐绽开。童年的端午节便在《吉祥如意》里徜徉。

《吉祥如意》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灵美升华为语言美,语言美构建了意境美,意境美揭示了生活美、人性美。

由于“美在心里”,所以满目皆是春风,皆是祥和。“甜醅发的,就像是好日子一样”,“不用吃,光闻着就能让人醉”;“长长的巷道里,散发着柳枝的清香味”;巷道里和山上的雾也是香的,就连跪在雨后“湿漉漉的”地下上供、磕头,“膝盖和额头挨到上面凉津津的,有种让人骨头过电的爽”。戴香包,绑花绳,吃花馍馍,采艾,作者都用了浓墨重彩,描绘出了一幅乡村节日风情画,让人在宁静恬淡中感受热烈狂欢,在清凉肃穆中体会温馨祥和,在纯朴含蓄中领略隽永庄重﹍﹍而这些感悟,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组情节中。

戴香包香包(我们家乡叫荷包)本来是未过门的准媳妇绣好送给婆家人的,五月还小,没有订亲,就由娘代替。但为了及早培养“女靠一个巧”,娘就让还是幼女的五月戴了她的大顶针学做香包,以致因不熟练针扎破了她的小手。香包里装了棉花,棉花上撒了香料,这样的香包“既是鼓的,又是香的”,六月为了品味香气,竟抢夺了姐姐五月的香包尽情地吸息,“鼻孔一下一下张得更大了,窑洞一样。”他真感觉到“能把鼻子香炸”。香包对于节日里农村的孩子来说显得太重要了,六月因为看到姐姐的香包而想起自己忘了放在家里的香包,“一下子就崩溃了”,他不顾姐姐的感受,抢夺了她的香包,后来想象到爹给娘往口里吹香气可能用的是自己的香包时,断然要放弃采艾这样重要的事情回家去取。然而,他随后却大大方方地把姐姐的香包送给了女孩子白云。白云接到香包就“有点担当不起的样子”。而姐姐五月“胸前没有了香包一下子暗淡下来,就像是一个被摘掉了花的花杆儿,看上去可怜兮兮的。”

绑花绳端午节孩子在手腕脚腕和脖子上绑了花绳,就“像是布下了百万雄兵”,蛇蝎就会绕道而行,所以姐弟俩选购花花绳就格外地用心,“每人手里攥着两角钱,蜜蜂一样在这儿嗅嗅,那儿闻闻”。他们认为“街的新媳妇最漂亮”,因为它的“一个大胳膊上就戴了那么多的花绳儿”。当他们“手里各拿着五根花绳儿”的时候,“那个美啊,简直能把人美死。”绑了花花绳的胳膊是神圣的,就是在上山采艾的路上,他们也“不停地把手腕上的花绳亮出来看。”当他们真正遇到蛇时,尽管心里发虚,以致分别在手心和裤管上留下了紧张恐惧的体液,但在整个过程中还是以腕上绑的花绳作为心理防线为自己壮胆。

吃花馍馍花馍馍是端午节的特有食品。作品中有两段精彩的描写。我们倒过来先说它的做工吧?“花馍馍当然不同于平常的馍馍了,是娘用干面打成的,里面放了鸡蛋和清油,父亲用面杖压了一百次,娘用手团了一百次,又在盆里醒了一夜,才放到锅里慢火烙的。一年才能吃一次,嚼在口里面津津的,柔筋筋的,有些甜,又有些淡淡的咸。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另一段是娘为姐弟俩分花馍馍,“先从中间的绿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半牙中间的红线上掰开,再从掰开的那小半牙中间的黄线上掰开,给五月和六月每人一牙儿﹍﹍”寥寥数语,把花馍馍近乎神圣的“不平常”描绘得入木三分。小时候,因家里生活困难,记得嫂嫂就是这样为我们姐弟叔侄分花馍馍的,好象作者就是在写我们。

采艾艾的药用功能十分广泛,有祛寒、中和、防腐、止痛、化瘀等疗效,相传还能避邪。在端午节凌晨带露采集的最好。这一点,作者是了解的,所以他用了相当的篇幅进行了细致入微地表述。这一点无疑是“吉祥如意”主题的点睛之笔。作者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以“太阳蛋蛋”和“露水蛋蛋”来形容晨光下露珠的纯洁、美好,也昭示生命的短暂。看见艾一株株倒在自己的手上,天真无邪的六月“就觉得有无数吉祥如意扑到他的怀里,潮水一样。”这里也写出了“黛玉葬花”般的意境,当六月“觉得这珠露儿太可怜”还是下不了手采割时,五月笑着提醒他:“如果你觉得它们可怜,你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们慢慢睡去,你再动手啊。”也许是因了姐姐的这句富有人情味儿的话,作为弟弟的六月才倏然生发出一种想象:姐姐就像一株艾。如果她真是一株艾,那么该由谁来采呢?这种依恋的怪怪的思维,正好与前面的“等我考上干部后,就让我姐嫁给我”相呼应。

《吉祥如意》中的亮点太多了,在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尽述的,许多评论家已经有过精辟地评论,这里就不再赘述。我倒想竭诚为这篇得意之作找点毛病,与作者和广大读者商榷交流。美玉尚有微瑕,《吉祥如意》也有不尽如意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一些措辞牵强,不附和人物身份

作品中的主人公五月和六月,尽管作者没有交待她和他的具体年龄,但从姐弟俩同睡一个被窝和他们天真的思想和举止来看,他们的年龄不会超过六岁,或者更小。这样小的年龄再加上身居偏僻农村,孤陋寡闻的环境,他们的思维和活动空间应该是很有限的,有些感受他们是体会不出来的,即使有过体会感悟,也不可能用丰富的词汇表达出来的。如绑花绳时,“六月就觉得绑了花绳的胳膊上像是布下了百万雄兵。”他们还没有上学念书,父母亲也没有文化,“百万雄兵”这个词语不可能出自六月的意念。后面还用了“崩溃”、“过电”、“委曲”、“美女蛇”、“崇拜”、“深不可测”、“遗憾”等只有有知识的大人才能感悟和说出口的词汇。如果是作者的直接表达倒也罢了,但上述词汇全都是通过小主人公的思维和意念表达出来的。当六月把艾株上的露珠用手摇掉后,他感到是自己的手“让这些美死去”时,就“突然觉得它不单单是一只手,它的里面还藏着一些深不可测的东西”。“深不可测”出自儿童六月的思维也是牵强。“过电”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通常来形容身体的某个部位在接触某种现象时爽快的感觉,这是大人们常用的词语,六月用这样的词也不洽切。

二、一些词语和词义重复

不必要的重复和雷同是作品创作之大忌。《吉祥如意》中雷同的词语也有几处。一是上面提到的“过电”。一处是,当六月按照父亲的指点跪在湿漉漉的地上磕头时,膝盖和额头挨到上面凉津津的,“有种让人过电的爽”。另一处是,六月在父亲的指导下杵香料,当他领悟了杵香料的技巧时,“激动得头皮一阵阵过电。”一个小孩子他身体没有接触过电击电疗,也就不会有“过电”的感觉,况且“过电”也不爽,他一再产生“过电”的感觉不尽合理。二是对于花馍馍的表述。在如何做和怎么吃花馍馍这两个环节上,在不到百字的篇幅里,作品两次强调了“这么好看的花馍馍,让人怎么忍心下口啊”和“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咽到肚里去。”这样的类似雷同的情节和词语还有几处。如果是作品人物语言或行动举止,这样的表达是无可质疑的,因为有的人他在语言上行动上总是习惯成自然地重复自己的话和行动。但在一篇不长的作品中,作者还是应该严而又谨,惜墨如金,避免不必要的雷同与重复。

三、有一处不合时宜的“硬伤”

在作品的第三节,东家在桌子上供了甜醅子和花馍馍时,“还有新下来的梨和大枣,在蒙蒙的夜色里,有一种神秘的味道。”谁都知道,梨和大枣是秋果,一般在八九月份成熟,不可能在端午节“新下来”。这是一处“硬伤”。退一步说,如果上面的其它两点还可以找理由“忽悠”的话,这处“硬伤”却是没办法处理的,它像一块瑕疵一样醒目地镶嵌在美玉之中,尽管影响不了美玉的质底,但也让人感觉不尽其美。

笔者无意鸡蛋里面挑骨头,是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班门弄斧”。作者文斌是笔者的同乡和曾经的同事,还很年轻,今后创作的路子还很长,他不仅要以获得“鲁讯文学奖”为总结和荣耀,而更应当以此为里程碑、新起点,再次或多次获此殊荣,摘取其它文学奖项桂冠也应该是他刻意追求树立的目标。所以才“吹毛求疵”,提醒作者本人和所有作家,创作时精益求精,尽量不留遗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300字

全文共 520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那天,爸爸妈妈带我到奶奶家过。

上午,我们去买来艾草,把艾草分别插在窗户上、阳台上、门口、花瓶里。每家每户还把艾草晾晒在院子里,房前屋后。整个小区都好像绑上了一条条绿丝带,都好像沉浸在浓浓的艾草香里。艾草代表着驱蚊除虫,驱灾避难。

中午,大家们都给小孩系上五彩绳。五彩绳由青、白、红、黑、黄五种颜色织成,分别代表着水、金、火、木、土。五彩绳在每个地方都有着许多不同的名称,长命绳,避难绳、快乐绳。五彩绳有的系在手腕上,有的系在脚上,有的系在脖颈上,寓意着人们能够强身健体,长命百岁。

下午两点,大人小孩都要洗一次特殊的澡。洗澡水由艾草、鱼腥草、毛苦草等十几种植物熬成。可以保佑洗了的人来年不长东西。

晚饭,桌上的菜十分丰富,但是有几种是必备的。鱼:寓意着年年有鱼。鸡鸭:寓意家畜兴旺……

吃过晚饭后,去买香包是小孩子们最开心、最期待的事情。大街两旁都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香包。香包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心形的,有圆形的、有三角形的,还有许多说不出名来的形状。香包大的有脸盘那么大,小的只有大拇指一般大。香囊里装的东西也不一样,有的装小巧玲珑的玩具,有的装小零食,有的装芬芳扑鼻的小花草。香包代表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

家乡的端午节别具特色,令人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的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这“端午节”有个来历,传说从前有一个叫屈原的伟大爱国诗人,因为反对妥协,主张联齐抗秦,受到楚国权臣的打击和陷害,先后遭到杯王和顷襄王的贬谪和放逐。屈原离开郢都以后,沿长江东下,踽踽独行,颜色憔悴,披着长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他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样黑白混淆,忠奸颠倒,美丑不分。他禁不住内心的愤怒,一面大声呵斥吟诵,一面提起笔来,洋洋洒洒在石壁上写下一篇奇绝千古的《天问》。他深知自已无法同现实调和,最后自投于汩罗江,结束了他悲壮的一生。

当地老百性都非常尊敬和爱戴屈原,生怕他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投下一种用棕叶包米的东西—棕子喂鱼,好让鱼不去吃屈原。以后,每年都以此方法来纪念屈原。

今天正是纪念屈原的日子,我一大早就闻到浓浓的棕子清香,于是赶紧洗濑,急不可待地坐到餐床边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棕子。我想:为什么象屈原这样的忠臣要被放逐,还要遭到坏人的打击和陷害,那些奸臣为什么不会考虑国家会不会被人家吞并掉,总有一天,国家肯定要栽在他们的手里,还有那个笨大王,怎么也不知道屈原是个忠臣呢,真是笨。虽然心中替屈原打不平,但一点不影响我吃棕子的好胃口。

我以后要学习屈原,一定要做一个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家乡的端午节作文400字

全文共 414 字

+ 加入清单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的家乡在安徽,家乡可热闹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了,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回家过节。

端午节的前夕,家家户户都在门上插上艾叶,是为了避邪保平安,还有驱蚊的功效。包粽子是端午节的重头戏。人们早早准备好糯米、箬叶、腊肉等材料。只见他们先把箬叶叠成漏斗状;接着舀一勺浸泡好的糯米铺在上面,压一压;再放一片腊肉在糯米上;然后又把糯米铺在腊肉上并压一压;最后用绳子扎实,一个肉嘟嘟的粽子就诞生了!

煮好的粽子香气批扑鼻,吃起来黏乎乎的,味道美味极了。

下午,新安江畔,早已挤满了人,呐喊声此起彼落!走近一看,原来他们在赛龙舟!一条龙舟上有13人,其中一人,击鼓助威,12人划船。只见“砰”地一声,发令枪响了,8条龙舟就像离弦的箭一样,直奔终点,最后8号船不负众望,夺得冠军。顿时,岸上的人们人声鼎沸、热血沸腾。

我喜欢家乡的端午节,因为端午节不仅有粽子吃,而且还有精彩的赛龙舟可以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端午节作文

全文共 3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到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我们青少年儿童就合唱这首朗朗上口的儿歌.

端午又称重午,许多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系在一起,比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脚踝上,称为长命缕.各家各户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南方过端午节要吃五黄: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黄豆瓣包的棕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一天还要用雄黄在儿童的额头上画个黄字,还要穿五毒的小褂子,戴五颜六色的香囊.

一大早,人们都去看赛龙舟.比赛场上的队员们个个摩拳擦掌,生龙活虎.发令枪一响,龙船似离弦的箭,又象猛虎下山,威不可挡.队长一边打鼓,一边为队员们加油,在震耳欲聋的鼓声下,队员们的力气也好像涨了三分.

其实,赛龙舟的胜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纪念屈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端午节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苍南龙港,这里的佳节众多,我却最喜欢端午节

盼呀盼呀!我最喜欢的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门窗上挂上菖蒲艾草,散发着淡淡的药草香。

清晨,河岸边彩旗飘扬,锣鼓喧天,有许多大人在赛龙舟呢!我赶快跑向人群里,弯下身子往里挤。呀!一条条龙舟做得可真传神威武,龙嘴里都有一颗龙珠,金光闪闪。啊!要开始了,龙舟上的健儿们身穿彩衣,臂扎彩巾,紧握船桨飞也似地冲向终点。阳光下仿佛几条巨龙在河面上飞奔。我们的喝彩声震耳欲聋,连喉咙都喊哑了。

咕噜,咕噜……我的肚子叫得比哨子还响。回家时,奶奶早已包好粽子等着我了。有肉馅的,有蜜枣馅的,还有豆馅的,各种各样。我最喜欢的就是豆粽了,还叫奶奶教我包粽子呢。奶奶把粽子一股脑儿倒进大锅里蒸,一会儿,整个房间充满了粽香,枣香。

熟了,熟了!终于可以吃粽子了。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豆粽,还滚烫的,我不停地换手呵气。奶奶见了,连忙笑着说:“小馋猴儿,别急,别急!粽子有的是,让你吃个够。”我一口塞进嘴里,啊,真香呀!

我喜欢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从中国农历节气上说,是太阳将要到正顶了(最北的北回归线)。

端午节的习俗,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其他地方的端午习俗我不清楚,广东省英德市青塘镇的习俗是传承正宗客家(中原人由于战乱,迁移到其他地方的,俗称客家人。)习俗的,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四日夜五日朝,六日粽子打交,七日闲掉掉!"就是说:不同的村子,节日的主餐时间有所不同,有的以五月初四夜为正餐时间,有的以初五早上为正餐时间!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致的习俗…

1.门上插桃条枝、苦艾、苏茅

初五的大清早,家家户户都要起的早,妇女们到野外折了桃条枝(桃树的)、苏茅草(白茅草)、苦艾草拿回家。扎成一小束一小束,分插到本家房子的每一间的门楣上或门框上边,说是辟邪的用的,将晦气全部避在门外,祈求平安!(听说这是唐朝黄巢之乱时,黄巢到处抓人或杀人,为躲避战乱的中原地区的人们人迁徙到福建,又从福建向广东迁移。在广东的南岭时,遇到了黄巢,看到一个寡妇带着两个小孩在逃命,黄巢就告诉她:在自家门前插上桃条枝、苏茅草和苦艾草就没事!可是这妇女将这些东西插在村子的巷口,整条巷都没有被杀,当时村子的姓氏很杂,因此后来的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百家姓祠就这样出现了。)

2小孩佩戴红蛋

五月初五这天,最特别的恐怕就是染红蛋了!一年当中,就这一天才准许染红蛋:早上起来,妇女们干完了插桃条等事之外,就要做第二件事----染红蛋!先将鸡蛋或鸭蛋煮熟,再趁热放到有红色染料(是雄黄和一些植物粉末的混合物,着色牢固,我们客家人叫"饮品红",浓的时候变成紫红色)的碗里,滚几下,看整个蛋都着了色,再捞起来晾干,就成了红蛋!农村的大人们,都会拿个"春络袋"(客家人叫蛋为"春".),装上一两个红蛋,拴在小孩胸前的纽扣上,红蛋就垂挂在胸前了,小孩随时可以碰烂后去壳吃蛋了!据说是纪念屈原的,因为当时,死人要埋葬,都要装在红色的棺材里的,要游棺,人们就用胸前挂红蛋的方式来表示对死者的孝道和尊重,这习俗就传了下来,小孩也挺喜欢胸前挂红蛋的。这蛋在当时做什么用,就不太清楚了,反正是可作半餐(小口)充饥又不易变坏。这些红蛋,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一两天,在街上都可以买到!不信你到青塘镇来看看…

3.包粽子

一般在初五的早饭后(约10点半钟吃饭)就包粽子。有糯米粽和粳米粽两种,米料里一般都放点硼砂,包壳是竹叶或正式的粽叶,包带是席草(一种水生三角形的,可以编织睡席的草。)馅料有花生、红绿豆(不用绿色的)、糜豆(我们叫白饭豆)等豆类,就是不用黄豆!肉粽有:猪肉、鹅肉、鸡肉、鸭肉,就是不用牛肉、狗肉!煮粽子的汤水要用灰水:平时打柴时,割些黄藤灌木回来,(也有用黄豆荚的)晒干后烧成灰,到了要用时,烧好开水,用布袋(过滤用)或布帕摊上那灰,趁热用勺子一勺一勺地淋过去,得到的水就叫灰水,这样闷煲出来的粽子颜色就变得有点黄色,口感也很有筋性,不黏,又爽滑,吃起来也比较爽口,别有一番风味。也许超市里的就没有这味道和口感了!粽子在我们这里一年四季在街上都可以买到熟的…

欢迎你来青塘尝一尝青塘粽子、青塘艾糍、青塘鸡爪粉、青塘米粉……挺有特色的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家乡的端午节作文300字

全文共 52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的早上,细雨蒙蒙,给空气增添了几丝凉气。我和爸爸、妈妈,早早起床,我们象往年一样,带着脸盆、毛巾、牙刷去我们家附近的河边去洗漱。

传说,端午节这天,河水非常清澈,毒无污染。人们在这一天用河水洗头,可使头脑聪明;用河水洗脸,可使人变的年青;用河水刷牙,也使牙齿洁白;用河水洗澡,可洗去一年的晦气。所以一大早,我们就来了河边。

河边的人很多,大人、小孩、个个脸上洋溢着节日的气息。你一盆,我一盆的洗漱着自己。有的老人不能来,他们的家人就用盆子或水壶把河水带回家,让老人用。我和爸爸、妈妈洗漱后,也用水壶给奶奶带了回去。

我们一进家,奶奶已经把包好的粽子,煮好的茶叶蛋,还有沿制的大蒜摆放在桌子上。奶奶说,端午节吃粽子可使生活过的甜蜜,吃大蒜可使人的头脑聪明,吃鸡蛋可使人做事圆满。和往年一样,吃过早饭后去河堤边拔几颗艾叶,端午节这天插在门口,一可以熏蚊子,二可以避邪。

到了黄昏的时候,家里的人会聚在一起,也算吃团圆饭吧。到那时,我爸和大伯都会现示一下自己的厨艺,我爸是个典型的酒鬼,原本就好酒这又加上亲人相聚的欢乐,难免不会喝醉。但每一次团圆饭上总是十二道菜,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大概是家乡的风俗吧。

愿来端午节有这么多的说法,我非常喜欢我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端午节

全文共 492 字

+ 加入清单

6 月 16 日 ,又一个端午节来临了。每当想到端午节,我就会想起那位值得让人纪念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把自己心中的爱国主义写成了一首又一首诗,直到后来国家灭亡,他也不屈服,身背年幼的皇帝,为国投江自杀。这感人事迹感动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他们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建立了这个节日——端午节。

在端午节里,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戴香囊。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妈妈教过我一首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带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我的家乡建湖,这里的人们也都这样。端午节前夕,就包好了粽子,插好了艾叶,戴好了香囊。洒黄酒,驱害虫,把房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喜气洋洋地迎来端午节。

端午节时,我最爱戴香囊。那香囊的香气可香啦!让人闻着心旷神怡。我也爱吃粽子,特别是那甜丝丝的蜜枣粽子,又香又白、又嫩又甜的粽子让人吃了赞不绝口。

知识渊博的爸爸对我说,端午也叫端阳、重五划龙舟当时是为了打捞屈原的尸体;而往江里投粽子是为了让鱼蛟虾蟹吃饱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遗体。我听了,才明白为什么要赛龙舟、投粽子了。

我爱家乡的粽子,爱家乡的香囊,更爱家乡的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