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孔子的小故事能明白道理汇集20篇

导语:人们常说:“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可在今年一个春风还没有融尽余寒的残冬里,在河外,一群游来游去的小鱼,使我对生命有了新的释解和认识。小编收集整理了热爱生命的故事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395

作文

111

很有道理的小故事:砌墙工人的命运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你手头的平凡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坚持就是胜利作文500字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里我看了笑猫日记全集。其中《小白的选择》让我印象深刻。

《小白的选择》是杨红樱的作品。这个故事讲的是笑猫把小白从绿林山庄救出来后,想给小白找一个好的归宿。贵妇狗菲娜一直对小白有好感,就想把它安排在樱花巷,希望小白在这里能够住下来,并找到理想的主人。在这个凄凉的冬季,小白在樱花巷经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如同一场又一场的噩梦……

第一次是影视明星阿贝哥,他表面上看起来阳光健康,实际上有另外的一面,对待自己的妻子和小白很恶毒。他经常喝酒打骂他的妻子还几次把小白装进垃圾桶,要把他扔掉。多亏菲娜出手相救,不然它肯定会死于男主人之手,于是小白离开了他;第二次是”寄生虫”一家,他们从来不劳动,他们的生活来源于老人留下来的财产。没过几天小白就变成了一只肥狗,菲娜帮助它离开了他们;第三次是面善心不善的夫妇,他们把自己喂养的狗‘心肝儿’抛弃了把小白留了下来。小白害怕和那只狗有一样的下场,就离开了。

最后小白终于找到了她称心如意的女主人,她美丽善良有童心。虽然她的脚有点破,但是她乐观积极的生活,还对小白无微不至的照顾。从此以后小白和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

看完了《小白的选择》,我明白了朋友之间相互帮助,一定能渡过难关;还明白了只要有坚强的毅力和恒心一定会找到理想中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名人故事: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故事一: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故事二: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故事三: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故事四: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孔子有趣的故事

全文共 535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心想向老子学习,于是便带着颜回、子路等几个弟子到了洛阳。他们等了好几天,终于见到了老子。一早,老子便把孔子师徒几人引入大堂,待入座之后,孔子便迫不及待地表明来意:我久慕先生威名,这次带愚徒几人特来拜谒。请问先生近来修道进展如何?

孔子几人正准备洗耳恭听,不想老子却张嘴大笑道:“你们看我这些牙齿如何?”孔子师徒莫名其妙地看了看老子的牙齿——七零八落,早已参差不全了。于是,他们摇了摇头,谁也不明白老子的意图。这时候,老子伸出自己的舌头问:“那么,我这舌头呢?”孔子师徒又仔细看了看老子的舌头,这时孔子眼前灵光乍现,微笑着答道:“先生学识渊博果然名不虚传!”

老子这时说:“想必先生已经清楚我修道几成了吧?”孔子会心地点了点头说:“如醍醐灌顶,方才大悟呀!”

午后,师徒几人便辞别老子,起身返回鲁国。途中,孔子如获至宝,面若桃花。弟子子路却疑云重重,不得释然。颜回问其何故,子路说:“我们大老远跑到洛阳,原本想求学于老子,没想到他什么也不肯教给我们,只让看了看他的嘴巴,这也太无礼了吧?”

孔子听后拂须大笑不止。颜回答道:“我们这次来不枉此行,老子先生传授了我们别处学不来的大智慧。他张开嘴让我们看他牙齿,意在告诉我们:牙齿虽硬,但是上下碰磨久了,也难免残缺不全;他又让我们看他舌头,意思是说:舌头虽软,但能以柔克刚,所以至今完整无缺。”

子路听后恍然大悟。

颜回继续道:“这恰如征途中的流水虽然柔软,但面对当道的山石,它却能穿山破石,最终把山石都抛在身后;穿行的风虽然虚无,但它发起脾气来,也能撼倒大树,把它连根拔起……”

孔子听后大赞:“颜回果然窥一斑而知全豹,闻一言而通万里呀!”

公元前501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做了一年,很有成绩。被提升为管理建设工程的司空;不久,转而为司寇,管司法工作。这样,孔子参与政治的抱负终于实现了。孔子五十六岁那年,又由大司寇,代理相国职务。他参与国政仅仅三个月,鲁国的风俗就大大变了样。孔子的成就使齐景公感到害怕,他特地挑了八十个美貌的女子,让她们穿上华丽的衣服,教她们学会舞蹈,加上一百二十匹骏马。一起送给贪图享乐的鲁定公,以腐蚀他的意志;这一计果然奏效,鲁定公沉湎于歌舞淫乐之中,不再过问政事了。

孔子的学生子路见到这种情况,便对孔子说:“老师,我们可以离开这里了吧!” 孔子回答说:“鲁国现在就要在郊外祭祀,如果能按照礼法把典礼后的烤肉 分给大夫们.那我还可以留下不走。” 结果,鲁定公违背常礼,没有把烤肉分给大夫们。于是,孔子离开鲁国,来到了卫国。卫灵公问孔子,他在鲁国得到的俸禄是多少。孔子回答说是俸米六万斗。于是,卫灵公也给他这个数的俸米。跟随孔子的学生们见有了安身之处,都很高兴。子路尤其高兴,问孔子道:“卫国的君主等待你去治理国政,你首先干些什么?”

孔子略为思索了一下,说:“我以为首先要纠正名分。”子路不客气他说:“老师未免太迂腐了,这有什么纠正的必要呢?” 孔子反驳说:“您真粗暴! 君子对他所不知道的只有疑在心中。名分不正,道理也就讲不通;道理不通,事情也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国家的礼乐教化也就兴办不起来;礼乐教化兴办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如何是好,连手脚都不晓得往何处摆了。所以君子用的名分,一定要有道理可以说得出来,讲出来的道理也一定要行得通。” 不久,有人向卫灵公说了孔子不少坏话,卫灵公就派人监视孔子的出入。孔子怕继续留在这里出事,在卫国只居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众所周知,孔子是位大大的教育家,可他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既会唱歌,又会弹琴作曲。他在与人一同唱歌时,如果人家唱得好,他一定请再唱一遍,自已洗耳恭听,然后再和一遍。他的教育方针并不是培养一些死读书的呆子,而是一些全面发展的英才。

孔子曾跟师襄学琴,某天师襄交给他一首曲子,让他自已练习,他足足练了十来天,仍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师襄忍不住了,说“你可以换个曲子练练了。”孔子答到“我虽然已熟悉它的曲调,但还没有摸到它的规律”。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又说:“你已摸到它的规律了,可以换个曲子练了。”不料孔子回答“我还没有领悟到它的音乐形象哩。”如此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人样。这次不待师襄发问,孔了就先说道:“我已经体会到音乐形象了,黑黝黝的,个儿高高的,目光深远,似有王者气概,此人非文王莫属也。”师襄听罢,大吃一惊,因为此曲正好名叫《文王操》,而他事先并未对孔子讲过。

孔子也可说是一流的音乐鉴赏家,《韶》相传是尧舜时的乐舞,孔子在鲁国一直没有机会听过,后在齐国的某次宫庭宴乐中终于欣赏到了,孔子完全被这庄严肃穆的音乐迷倒了,以至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有一次,孔子他们被两个小国家围困,长达七天都没有吃到东西。后来较为富裕的子贡拿自己的钱财好不容易换来了很少的一点米,就让颜回给大家拿来煮粥喝。子贡无意间经过煮粥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拿着满满一勺粥在喝。子贡很不高兴,就去了老师那里。他问夫子:“仁人廉士穷改节乎?”孔子回答:“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败节。”子贡又问若是颜回会如何,孔子说颜回绝对不会改变的。子贡这才告诉老师他看到的事。

于是,孔子为了向大家证实,带着众弟子来到粥房。孔子说:颜回啊,我想要先用这得之不易的粥来祭祖,你来操办吧。颜回摇头道:不行啊,老师。这粥在煮的时候,房顶上有一块泥落了进去,扔了太可惜,所以我已经把污染了的那块粥吃了,这样还可以省出一个人的饭。但是这样的粥是不能祭祖了啊。孔子听了,看了一眼子贡,就离开了。

所以,孔子和他学生也是一般人,圣贤文化都是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中体现的。如果圣贤所宣传的都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事,那么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儒学就是用来经营好自己的人生,处理好和家人、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平民和实际的学问。

孔子的所有弟子中,他最喜欢的自然是颜回。颜回何以成为他的得意弟子?从《论语》里关于颜回的记载,我们可以做个小小的分析。

首先,颜回是个聪明而勤奋的学生。聪明人一般都会受到老师喜欢,自古皆然。孔子曾经赞扬子贡,说他是“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聪明人。但孔子问子贡他和颜回谁更强十,子贡自称不如,说颜回是闻一以知十,而自己不过闻一以知二。孔子听了也说,我赞成你说比不上他。侧面反映了颜回的聪明。颜回的聪明不仅是天资问题,而且因为他非常勤奋。在颜回英年早逝之后,孔子谈论他时,还惋惜的说,可惜他死太早了,我只看到他不断的进步,没有见过他停滞不前。在和季康子等人谈论时,孔子也屡屡说起颜回的好学。

但聪明的学生在老师眼中,往往也是非常危险的人。青出于蓝尚且不论,恃才傲物的人古今都有,比如三国之杨修,玩弄知识是非常危险的。但颜回并不骄傲。他尊敬老师,恪守学问之道。在尊敬老师方面,孔子都感到惊异。孔子曾经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没提出过什么不同的意见,像个愚笨的人。但观察他私下和别人谈论,才发现他对我的见解发挥得很好。这种尊重老师,不轻易从知识上当面辩驳老师的做法,大概在颜回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但颜回之所以尊重老师,是他佩服老师的学问。他曾经感慨道:老师的思想和学问,我抬头仰望它,愈望愈觉得高,我研究它,愈钻愈觉得深。看见它好像在前,一忽儿却又好像在后面去了。老师善于循序渐进地诱导我,用文献典籍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约束我的行为,使我想停止学习也不能。我已经用尽了自己的才力,它好像仍然矗立在我的前面。虽然想攀登上去,却感到没有路可上去。这无疑是对孔子学问、教学的最高赞美了,这种发自内心的赞美,自然赢得了孔子的由衷喜爱。所以孔子说,颜回对我的话是无所不喜欢。并且有点遗憾的说,颜回非助我者也。但一个老师,能够找到在学问上“狂热”追随自己的人,无疑是一件幸事。

在恪守学问之道上,《论语》记载了这么几件事。首先,颜回谈论自己的志向时,明确表示,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这种谦虚的态度,使他远离了聪明带来的危险。孔子在和鲁哀公谈论学生中谁好时,赞扬颜回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犯同样的错误(不迁怒,不贰过)。那时颜回已经死了。孔子还把颜回和其他弟子比较,说他的思想能够长期不离开仁德,而其他弟子只能短时间想到仁德。颜回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德,引出了孔子那段经典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回点头道:“弟子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话切实去做。”

颜回之所以受到孔子喜欢,其中可能含有孔子爱怜的成分。颜回一生学问虽高,但并无政治成就。孔子说颜回贤德,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其中显示出的不仅仅是颜回的贤德,而且有他的穷困。孔子因此愤愤不平的说,颜回的道德和学问都差不多了吧,可他却那么贫穷!颜回也曾经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问为邦),表现了他有意在政治领域一展才华的抱负。谁知天不予人,竟让他英年早逝!孔子回忆起来,自然充满了悲痛和爱怜之意。

但是这些都不是孔子喜欢颜回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孔子真正喜欢颜回,是因为他从颜回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同样,颜回也是比照老师而行事的。

对孔子而言,他的思想与行动是一致的。而在弟子中,大概只有颜回才能做到。比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固穷的做法,只有颜回能够与他相比。在政治理想上,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这简直是孔子看到了跟随自己一身的影子!所以他说“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学习多年却不以做官为意,这种人太少了)时,简直就是在说自己和颜回!颜回大概也知道自己和老师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是知音关系。孔子出游列国时被囚禁在匡地,颜回落后了,后来赶到时,孔子不无欣慰与忧虑的说,我以为你死了呢。颜回既安慰孔子又尊敬道,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在颜回死后,孔子表达了自己最沉痛的哀思。《论语》记载道:“颜渊(即颜回)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孔子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还为谁悲伤呢?在安葬颜回时,孔子又以一个知音的角色出现了。颜回的父亲和孔子的弟子都想以较富贵的礼节安葬颜回。但孔子不同意,因为按照礼节,他和颜回都恪守的礼节,这是不可以的。最终孔子的弟子依然以厚礼埋葬了颜回。孔子心知这违背了礼节,于是说,颜回把我看成父亲,我却不得把颜回看成儿子,这不是我的本意啊。当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时,也是薄葬的。说明孔子并不以不厚葬为无礼。而弟子的行为恰好违背了他的意思。假如颜回还活着,一定会反对这种行为。

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孔子和颜回从德行上给我们做出了师生的最好榜样。如今,我们惟有心向往之....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这段话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郑国,却和弟子们彼此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口。郑国有人看见就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可是从腰以下比禹短了三寸;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失去主人家的狗。”子贡见面把这些话据实告诉孔子,孔子笑着说:“一个人的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倒是他说我像只失去主人家的狗,那可真是说得对!真是说得对啊!”

奇怪的是,孔子对于旁人说他像唐尧、像皋陶、像子产等贤人圣人那一类的恭维话一概不感兴趣,而对于说他像“丧家之狗”却很感兴趣,不怒反喜,且欣然笑曰:“然哉!然哉!”连连称赞别人说得对。细想起来,原因可能是:孔子认为前面的三个“像”都是指外貌,“一个人相貌如何,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于心境和情绪。而“丧家之犬”的比喻,却一语中的地说“中”了他当时“适郑”(来到郑国)时惶惶然、凄凄然的内心世界。当时他四处碰壁,满腹经纶却不为各国国君所用,确有“丧家犬”的怅然若失之感。孔子只赞扬这比喻的准确性,却不计较此语涉“狗”的贬抑性,一方面由此可见出他的胸怀宽广,二方面也可见他的“实事求是”而无虚荣虚假之心。凡比喻都是“跛足”的,取其“像”的一点而不计其余,又何必“较真”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叙事作文550字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我考差了,不敢把考卷拿回家签字。妈妈问考卷发下来没有,我说没有发。

下午放学,小组长收考卷,我撒谎说在家里忘了带。王老师上课时叫我第二天把试卷带来。她要看看家长的签字。晚上,妈妈问我:“你们班的同学都发了试卷,你的试卷呢?”我说:“在学校,没带回来。”第二天上学,妈妈要跟着我一起到学校。我说:“今天是代课老师上课。”

我到了学校,王老师站在教室门口等我。我说:“妈妈把卷子拿去签字,忘了给我。”正说着,还以为事情结束了,妈妈可却来了。这时,我的心里突然害怕

起来,心想:妈妈怎么来了,不是给她说王老师病了,是代课老师上课吗?来了也没用。妈妈怎么还是来了?这可怎么办?妈妈也在,怎么来编这个谎话呢?

我急忙把妈妈叫到厕所,对妈妈说:“妈妈,不是你说不来的吗?怎么还是来了,快回去吧,我们快要上课了。”

可妈妈说:“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因为考试考差了就不给我们看试卷,要不是王老师给我打电话,你打算什么时候给我看卷子呢?”

我愣住了,急忙跑去给王老师道歉。王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撒一个谎要用两个谎来圆,撒两个谎要用四个谎来圆,撒四个谎要用十个谎来圆,撒一百个谎就要一辈子说谎了!”这时妈妈进来了说:“嗯,王老师说得对,难道你一辈子说谎吗?”

我急忙从书包里拿出卷子给妈妈签字,考了64分,本来可以考94分的,可作文写偏题了,30分全扣了,哎!

明白了一个道理:纸里包不住火,撒谎要用谎言来遮掩,我一辈子不撒谎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也渐渐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有一次发生的一件事让我铭记于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

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妈妈就教育我一定要珍惜粮食,所以就总跟我讲这句话的意思,虽然我表面上已经把这句话记得滚瓜烂熟,其实我总是左耳听右耳出。在家里吃饭时,一直挑三拣四,什么“鸡肉放了一天不可以吃了”,“面包临保质期不可以吃啊”,总之就有许许多多的理由,直到有一次发生的事让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那次,妈妈实在忍不住要让我吃点苦头了,因为那天我到奶奶家吃饭时,奶奶正好在炒菜。我走近一看,奶奶用来盛菜的盘子上有两三处油渍没有洗干净,便立即嚷道:“咦,奶奶,盘子没有洗干净,好脏呀!”奶奶听了一脸不高心地说:“哪里有,很干净啊,可别乱说!”我听了,也就没有说话,可是心里默默地想,明明就有油渍,是您老人家没戴老花镜了吧!菜齐了以后,我似乎觉得每个盘子都有油渍,顿时我就没了胃口,食欲跌到了悬崖底下,只是吞了几口饭就说吃饱了,就把大半碗饭倒掉了。这一切被妈妈看在眼里,于是第二天早上,妈妈故意没有叫我起床,等我醒来已快到中午,肚子饿到咕咕响,平常这个时候妈妈一定准备好可口的早餐,可是我只找到一张纸条,上面简单写着“我去买菜了”。饿着肚子我就只能这样等着,半小时……一小时……直到快12点妈妈还没回来,我急得打电话给她,可妈妈告诉我她还有事,还要好一会才能回来。我只好拿一包饼干来填填肚子,等到妈妈回来已是下午一点多,给我带来了昨天奶奶家剩下来的饭菜,此时我已经饿到前胸贴后背,马上狼吞虎咽起来。妈妈在我耳边说:“以后还不珍惜粮食,你就想想今天饿肚子的滋味,粮食不是唾手可得的,在以前,普通老百姓人家要吃饱饭都难!”

通过这件事,我懂得要珍惜粮食,不能挑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

全文共 140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一直是后世人景仰的对象,他常常被后人供奉于庙堂之上,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是圣人 ,是高呼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一生挚友;是”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的鹤发老者;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谦逊学者。他是平 凡人,又是如此伟大。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 族。其祖上是孔防叔,宋襄公八世孙,畏惧宋大夫华督的逼迫,而奔波到了鲁国。防叔生伯夏,佰夏生叔梁纥,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纥 于颜氏女野合生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身处乱世却能够坚持践行自己的主张,孔子的精神和勇气实在是令人佩服。古来圣贤皆寂寞,他 们异于常人之处就是要承受常人不能忍受的孤寂和苦闷,就算千夫所指,就算穷途末路,也要坚持把“仁”推行到底。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年代,他为了让更多的穷人孩子能够读书,在年轻的时候建立了第一所私学,广招学徒,一时之间竟也誉满乡里,成为德高望 重的万世之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间战乱连连国家尚且不能自保,人民自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生存的第一条件是食物,粮食对于战乱中的人民 是极其珍贵的,连饭都吃不起何谈国家政治。因此,肉对孔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孔子受学生,学费就是“束修”,也就是肉干。要知 道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春秋战国,能吃到粗茶淡饭已经很不错了,能吃到鱼、肉更是难上加难。既然如此,又是什么原因让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

据《论语》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在齐国,听到舜的音乐“韶” ,三月不知肉味。这里并不是说,孔子失去了味觉和嗅觉 ,更不是他三个月不知道肉放在哪里,找不到肉吃,以致不知道肉的味道。而是说孔子他听到舜的这首音乐以后,他的思想就定在无邪这个境界, 他在这个境界定了多久呢?三个月。整个身体,很长一段时间都被韶乐所带来的愉悦和回味所占据萦绕,他可能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浮想联翩, 也可能就是发呆,什么想不起来,但身心是舒坦的、宁静的、甜美的,感到极大的安慰和平衡,所以,他感慨道:“三月不知肉味!”所以当时的齐国人 都非常敬佩孔子,有如此之高的音乐修养,后人常用“尽善尽美”和“三月不知肉味”来评论孔子向苌弘请教和痴迷于韶乐的这段佳话。

《战国策》中甘罗一句项橐“七岁为孔子师”,语焉不详,为后世人留下太多的想象空间。据说他和孔子之间发生了“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 、“落锄之数”与“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都以孔子失败告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项橐(前494—482)是春秋时莒国人。现在的山东省日照市,据说就是项橐的家乡。关于项橐的身世,一般有两种说法。据说项氏家族的老祖宗叫 姬叔度,其封地在项。姬叔度后代项超生项橐等儿子,这是富家子弟出身的项橐。还有一个说法,父亲和母亲魏氏都是普通农民,他的母亲在上山 砍柴的路上生下了他。不管哪种说法都不能确定项橐的身世,他的一切又归于一个谜。他与孔子“车让城”与“城让车”之辩、“落锄之数”与“ 落蹄之数”之辩、“沉浮”之辩,到最后都变成了一个传说,关于他的事迹又成为了一个千古之谜。

遗憾的是,天资聪颖的项橐12岁便夭折,有人说他是被孔子的学生所杀,也有人说是被诸侯所杀,他的人连同他的事迹都消逝在历史的长河里,给 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猜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小学作文

全文共 863 字

+ 加入清单

“嗷嗷!”只见我一伸手,波比立马用小爪子挠我的手,我满意地笑了一笑,波双终于学会握手了!看来,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回想起波比学握手的经历,那真是“坎坷”呀!记得那天早上,我突发奇想——不如教波比握手吧!反正波比已经学会坐下了,再教它握手也不成问题。

说干说干,我抱出了正在狗窝中懒懒地趴着的波比,把它放到了桌子上。“嗷呜——”波比不满地瞅了瞅我一眼,然后打了一长长的哈欠,无精打采地趴在桌子上,仿佛在抱怨我一大早叫醒它。

“波比,打起精神!”我拿起了鱼缸上的一盒鸡肉干,在波比的面前晃动着。忽然,波比站了起来,一双大眼睛炯炯有神,我知道它饿了。

“想吃鸡肉干吗?”我一边打开盒子,一边拿着一块嫩嫩的鸡肉干。只见波比贪婪地咽了一下口水。“想吃吗?那你得学会握手!”我严肃地对它说,只有波双斜斜地歪了一下头,还不清楚我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把手给我!”我把手放在桌面上向波比说道。只见波比的大眼睛死死地盯着那盒鸡肉干,丝毫没有留意到我的手。

“波比!”我呵呵斥道,“要看着我,把手给我!”波比仍是目不转睛地望着鸡肉干。

在万般无奈之下,我只好拿出了鸡肉干,用剪刀把鸡肉干剪碎了,放在盖子上,再拿出一块小的,放在波比面前引诱它。

果然,波比上钩了!她的双眼死死盯住我的手。第一步,成功!

“波比,把手给我!”我再一次伸出了手,放在桌子上。可是波比仍是歪了歪脑袋,不知道我正在干什么。

“手!手!”我不耐烦地拍了拍手,“把手给我!”只可惜波比听不懂人话,它又一次无动于衷。

反复喊了多次,波比不这是没有领会我的意图。终于,波比仿佛知道了那一块小小的鸡肉干是不以属于它的,它眼神中的火花媳灭了,她垂头丧气,再也不理会我的训练了。

“波比!波比!”我轻声地叫道,摸了摸它的脑袋。它还是懒洋洋的。看来,我只好奖励一下她了。

我把一愉鸡肉干放在她面前,她狼吞虎咽过后,波比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波比,把手给我!”我伸出手,抓着她的左爪子用力握了一握,每握两次,我便奖她一块鸡肉干,久而久之,她学会了握手。

“呼”,我微微松了一口气,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恒则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孔子的忠信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成长过程明白生活道理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天,发生了一件事,使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认真、仔细。

那天上午,爸爸把>的奥数书拿出来,让我先仔细地看看上面的例题,然后再做,我浏览了一遍,就开始做了。

做完了,我给爸爸检查,结果,一道十分简单的题做错了,我以为爸爸会大发雷霆,可令我没想到的是,他不但没批评我,反而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这些题你不是不会做而是不仔细,考试时,你如果不仔细做,也会把几分白白地丢掉。将来,你怎么靠重点中学,要知道,许多人只差一分,甚至零点五分,也会与重点中学檫肩而过。不仅在学习上要做到仔细,在你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上也要做到仔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仔细,后果将不堪设想。你现在还小,还有机会,一定要改正粗心这个坏毛病呀!”

听了爸爸的话,我感到十分惭愧,是啊,如果不仔细,就会犯许多错。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看,如果一个工程师因粗心而点错了一位小数点,就可能造成飞船坠毁。这不仅给国家带来了巨额的损失,还会使宇航员丧失性命,到时候后悔也来不及呀!我现在还小,还有机会,所以,我下定了决心,一定要改正粗心这个坏毛病!

希望本文成长中明白的道理作文能帮到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年少时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171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的相关材料,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人物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一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的哲人。在他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涯中,他曾率领弟子到过卫、陈、宋、曹、郑、蔡、楚七国,四处游说,但却始终没有得到诸侯的重用。晚年的孔子,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其教学内容以仁学为中心,以周礼为规范,着重培养忠、恕、孝、悌等伦理道德。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使许多过去根本无权受教育的平民子弟首次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还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注重复习、言教身教并重等。

逆境中勤学不止

孔子幼年丧父,受尽磨难,却一直有慈母颜徵守护在身边,尽管环境困苦,母亲却一直都教导孔子要做一个心存理想、不断进取的人。

母亲日夜为家务操劳,终因体力不支,病倒了。可是,就在母亲卧床休息的第四天,孔子就被母亲逼着上学去了。但每天放学后,他都会早早回家,一进门就忙着刨地、浇园、垫猪舍、喂鸡、烧火、扫地,夜间则和养病的母亲一起编草鞋。母亲责怪他学习没有以前用功,孔子微笑着解释说,在乡校里读了一天书,脑子里混得像一盆糨糊,现在正需要休息,再说,干着活也能思考问题,也能背书。

孔子虽然年纪轻,但干起活来非常细致,干什么像什么,速度有时比那些经常做家务的老手还快。母亲的重担被孔子接去了许多,得到休息的身体也一天天在恢复。

母亲颜徵在病中也未闲着,常常打起精神支撑着坐起身来,给儿子做了一件新上衣,准备过年穿。这天傍晚,新衣服做成,孔子放学回家,刚想抓起扁担去挑水,颜徵就扯着儿子的手进了里屋,喜形于色地说:“来,丘儿,试试娘给你做的这件新上衣合身不?”

孔子见母亲今天特别高兴,乘机告诉她说:“娘,从明天起,孩儿不再上学了。”

“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乡学里的先生尽是些迂腐老头,”孔子解释说,“满腹空空,教起书来比娘也相差很远……”

“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就是嘛,先生还特别懒,根本不让提问,你一问,他就吹胡子瞪眼睛。自打进了乡学,孩儿什么新知识也没学到,尽是自己温故而知新。”小小孔子不服气地辩解着。

母亲不相信孔子的话,于是找来邻居家的孩子曼父,询问乡学教书先生的事情,曼父也不喜欢乡学里的教书先生,就把学校里的情况讲给颜徵听,颜徵于是相信了儿子讲的话全是实情。

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的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孔子告诉母亲,自己可以跟曼父哥学赶马车,跟吹鼓手学音乐,到校场去练习射箭。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本领,不像在乡学里,先生尽是纸上谈兵,什么也不会干,连长鞭都甩不响,更不用说驾驭烈马了。他还打算到叔孙氏家里去放牛,因为他们家里有好多好多的藏书,可以借来阅读。白天的时候,把牛赶到牧场里,让它们吃草,自己就可以以草地为课堂,读书学习。旷野里的空气新鲜,又没有同学吵闹干扰,学习效果将比在课堂上好得多。再说,从事这些活动,也可以体验人生哲理,为将来入世做事奠定基础……

颜徵静心地听着儿子的讲述,心底泛起了一股热浪,眼圈湿润。她知道,儿子这是为赚钱糊口,为自己分担忧愁,使自己今后少吃苦,才将辍学说得这样天花乱坠——儿子长大了,知道体贴疼爱母亲了,她心里感到无限欣慰……儿子的话确有道理,如果这样做,自己的处境,这个家庭的状况,将会有所改变,有所好转。然而,这是断然使不得的,她说:“丘儿,娘知道你这一片赤子之心,可是,咱不能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那样做。咱孔门是贵族出身,虽说后来败落了,可你父亲还是个陬邑大夫,他的儿子怎么能去干那些卑贱之事呢?孩子,只要你将来能成大器,娘再苦再累,心里也甜呀!……”母亲边说边扯起衣襟擦那湿润的眼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要珍惜友谊作文450字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管鲍之交》。让我懂得了友谊的可贵。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春秋时期,齐国有两位贤人,一位叫管仲,一位叫鲍叔牙。他们不仅是好朋友,后来还一起做了齐国公子的老师,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

齐襄公继位后害怕各位公子的势力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就想加害公子纠和公子小白。无奈之下,管仲协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协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不久后齐国内乱,齐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相回国继承王位。结果公子小白捷足先登,成为国君,史称齐桓公。公子纠被杀,管仲也成了阶下囚。

齐桓公要拜鲍叔牙为相并处死管仲。鲍叔牙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劝说齐桓公拜管仲为相。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意见。管仲对齐国的富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让管仲没有顾虑,鲍叔牙悄悄地离开了他们,隐居起来。

鲍叔牙死后,管仲回忆起过去鲍叔牙为他付出的一切,感慨的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世人把这种深厚的友谊称为“管鲍之交”。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起一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人很看重友谊,我要向他们学习,学习尊重友谊和珍惜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简单的道理,不是谁都明白

全文共 323 字

+ 加入清单

听到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画家,一个在社会上流浪写生,一个在国画院做专职画家。

流浪写生的,从城市到乡村,从山野到海滨,新疆、西藏、云南一路画去,食取果腹,衣取避寒,没有学术会议,没有国内国外的参展,心无旁骛,专心作画。

做专职画家的人有17个头衔,每年的工作也丰富多彩,作画、开会、剪彩、辅导、义卖、参展、评奖,不一而足。

某日,他们的画共同展出,来自国外的人士参观后,花高价买走了流浪画家的所有作品,专职画家的画一幅都没卖出。

谁心里都明白,专职画家如果把身边的事减少到用手指数清的程度,是不致如此的。

在这个世界上,简洁而执着的人常有充实的生命,把生活复杂化的人常使生命落空。

道理简单,却不是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尤其是那些在世俗的道理上走得太远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名人故事300字: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我读过许多名人故事,但有一个总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个关于孔子的故事。说的是,孔子3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并不自满,仍觉得自己的学问并不渊博,于是,便从家乡曲阜赶到了洛阳,去拜访老子。一路上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但从未放弃,终于走到洛阳见到了期盼已久的老子,急忙拜他为师。老子见他很有诚意,便收他为徒,孔子也在老子身边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故事,我感受很深,孔子为了拜师,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可见他毫不骄做傲自满、孜孜不倦的求学态度,而老子呢,也为孔子的一片至诚之心所打动,倾囊相授,毫无保留,也为后人所乐道。

是啊,我们应该象孔子那样谦虚好学,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宁愿受苦受累也不在惜,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业上取得丰硕的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优秀百字

全文共 513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愿望,有些人的愿望是远大的,有些人的心愿是渺小的。而我的愿望就是得到一包德芙巧克力。

那是一个月前的早上,我和妈妈一起逛华山超市的时候,突然看到了我最喜欢的德芙巧克力。我眼睛一亮,心想,这下可有好吃的了。于是我便去央求妈妈。妈妈无可奈何地说:“给你买一包种子,要是在一个月后发芽了,才能给你买。”

妈妈买了种子,对我说:“别忘了看一下包装上的说明。”

我信心满满地开始行动了。

回家以后,我找来一个花盆,装进泥土,挖了一个三厘米深的洞,放进一颗黄豆大的雪白的种子,然后埋上土,再浇一点水,长舒了一口气,等待着种子发芽。

可是七八天过去了,没见到种子发芽。我很纳闷。不过,还是耐心地天天给种子浇水。下雨的时候,我还抓了两条蚯蚓放进花盆里。我天天祈祷:“一定要发芽!一定要发芽!要不然巧克力就吃不到了。”

三个星期过去了。种子的芽的始终没有见到。我奇怪,是不是自己没有尽心尽力。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我的种子没发芽。”妈妈平静地说:“你辛苦

了!巧克力我昨天给你买了。快去看看我给你的种子包装袋。我找到包装袋仔细一看,天呀!包装袋上分明写着“此种子已被炒熟”。我吃着巧克力,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盲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全文共 1680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的学术思想在后世影响很大,被公认为我国古代第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今天小编介绍孔子周游列国历史故事,一起来了解下吧:

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孙武的帮助下,大败楚国,声势很大,连中原一些大国都受到威胁,首先受到威胁的是齐国。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国内一直很不安定。后来到齐景公当了国君,用了一位有才能的大臣晏婴当相国,刷新朝政,齐国又开始兴盛起来。

公元前500年,齐景公和晏婴想拉拢邻国鲁国和中原诸侯,把齐桓公当年的事业重新干一下,就写信给鲁定公,约他在齐鲁交界的夹谷地方开个会。

那时候,诸侯开会,都得有个大臣当助手,称做“相礼”。鲁定公决定让鲁国的司寇(管司法的长官)孔子担任这件事。

孔子名叫孔丘,是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音zōu)人。他父亲是个地位不高的武官。孔子三岁上就死了父亲,靠他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下来,把他抚养成人。据说他从小很爱学礼节,没有事儿,就摆上小盆小盘什么的,学着大人祭天祭祖的样子。

孔子年青时候,读书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年那位制礼作乐的周公,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应当学的“六艺”,也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比较精通。他办事认真。开头他当过管理仓库的小吏,物资从来没有缺少;后来又当管理牧业的小吏,牛羊就繁殖得很多。没到三十岁,名声就渐渐大了起来。

有些人愿意拜他做老师,他就索性办了个私塾,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僖音xī)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儿去学礼。靠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还让孔子到周朝的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鲁昭公被鲁国掌权的三家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轰走了。孔子就到齐国去,求见齐景公,跟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很客气,还想用他。但是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结果齐景公没用他。孔子再回到鲁国,仍旧教他的书。跟随孔子学习的学生越来越多。

到了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孔子做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管理工程的长官),又从司空调做了司寇。

这一回,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跟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侵犯我边境,这次约我们会盟,我们也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鲁定公同意孔子的主张,又派了两员大将带了一些人马,随同他上夹谷去。

在夹谷会议上,由于孔子的相礼,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会后,齐景公决定把从鲁国侵占过来的汶阳(今山东泰安西南)地方的三处土地还给了鲁国。

齐国的大夫黎鉏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做官对齐国不利,劝齐景公给鲁定公送一班女乐去。齐景公同意了,就挑选了八十名歌女送到鲁国去。

鲁定公接受了这班女乐,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想劝说他,他躲着孔子。这件事使孔子感到很失望。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

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都忙于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着被并吞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在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

他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

有一回,孔子在陈、蔡一带,楚昭王打发人请他。陈、蔡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对他们不利,发兵在半路上把孔子截住。孔子被围困在那里,断了粮,几天都没吃上饭。后来,楚国派了兵来,才给他解了围。

孔子在列国奔波了七八年,碰了许多钉子,年纪也老了。末了,他还是回到鲁国,把精力放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学生上面。

孔子在晚年还整理了几种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其中有不少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前481年的大事。

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他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学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运动会明白的道理作文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和昨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我们学校举行了一年一度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这次运动的项目有:跳高,跳远,跑50米,200米和800米和接力赛,其中最为困难的就是800米,我们班上只有谢雨晴,肖蓓,宋珩,刘逢琪参加了这个项目。首先是跳高比赛,我们班上有刘静泽,蒋思睿和饶夏蕊参加了,接着就是800米了,想一想这是什么概念啊,要跑8圈啊,如果有人平时体育课成绩不好的话,估计跑到第4圈就坚持不住了,那么剩下的4圈要怎么跑啊?但是我们班上参加800米的人都坚持到了最后,我们没有参加这项目的人,也就是她们的拉拉队,我们啦啦队在下面不停地为她们加油,当800米快要跑完的时候,我们班谢雨晴居然落到了最后一个,我们啦啦队都感到非常奇怪,因为谢雨晴平时体育课跑步都蛮快的,我们拉拉队都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我们就不停得喊,谢雨晴,加油啊,就剩下最后两圈了,一定要坚持啊,她听见了我们对他的鼓励,于是,她拼命的向前跑,超过了肖蓓,跑到了最前面,她得了第二名。接着就是接力赛了,我们班上只有几个人参加了,当裁判员吹口哨时,同学们想利旋的箭一样,拼命的往前冲,最后,我们班上得了第一名,我们全班带着微笑回教室。

通过这次运动会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比赛时并不是名次最重要,重在参与才是最重要的。

[运动会明白的道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优秀百字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著名学者许地山说过的一句话:“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我看了一个动画片《东施与西施》,东施虽然长得不美,但她非常勇敢,她很乐于帮助别人。而西施虽然长得美,但她一点都不善良。所以我们要学习东施,尽管她长得不美,但她的心灵美。

还有一些人,为了追求完美、时尚、美丽,把自己打扮得漂亮无比,一尘不染,但是仅仅这样有什么用呢?不就是时髦吗?或者只做个时尚达人,而如果你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不喜欢帮助别人的话,你还是个普通的人。

像这样的事物很多,比如花生,它的果实埋在地下,虽然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艳的让人马上产生爱慕之心,但是花生它也默默地生长着,准备成熟后给人们品尝它的美味,即使人们没有摘到它,它也无怨无悔的可以肥土。有贡献的人们就更多了,比如雷锋,虽然他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战士,但他非常简朴、非常友善,喜欢助人为乐,他时时刻刻想着做好事,他永远是人们学习的好榜样。还有外国人,比如毕加索,无论是否穷困或者疾病,他总是在创作绘画,一生共完成作品3万余件,给世界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伟大的画作。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它是我明白的人生道理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生活中明白的道理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中的小事都蕴含着道理,只要你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受益无穷。

不过,一昧地坚持真理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给你们也听听。

那一次,我正在街上玩,忽然看见路边坐着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乞丐。他一边鞠躬一边摇晃着手中的

大杯子,可怜兮兮地说:“可怜可怜我吧,我好几天没吃东西了。”我看他那可怜巴巴的样子,给了他一元钱。

正当我准备离开时,这位乞丐站了起来。好奇心驱使着我跟着他走过去。走着走着,他就走到了一处没人的厕所里,我小心地探头去看。过了一会,他脱下乞丐的衣服,换成了一身漂亮的西装,摇身一变,成了一位衣冠楚楚、文质彬彬的有钱人。

天哪!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我们不是都说要帮助弱势群体的吗?竟然还有人拿人们的爱心来赚钱,他还有没有人性啊?如果这种人多了,人们还敢给乞丐们钱吗?那样,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是要活活饿死吗?

现在的人们不是没有爱,而是被那些利用人们爱心来赚钱的人吓坏了,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所以我们不能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名人小故事孔子吃饭

全文共 203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被围困在陈国与蔡国之间,整整10天没有饭吃。有时连野菜汤也吃不上,真是饿极了。学生子路偷来了一只煮熟的小猪,孔子不问肉的来路,拿起来就吃;子路又抢了别人的衣服来换了酒,孔子也不问酒的来路,端起来就喝。可是,等到鲁哀公迎接他时,孔子却显出正人君子的风度,席子摆不正不坐,肉类割不正不吃。

于路便问:“先生为啥现在与在陈、蔡受困时不一样了呀?”孔子答道:“以前我那样做是为了偷生,今天我这样做是为了讲义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故事一、简单道理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连鱼带汤就被他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 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浑身的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带着无尽的遗憾撒手人间。

又有两个饥饿的人,他们同样得到了长者恩赐的一根鱼竿和一篓鱼。只是他们并没有各奔东西,而 是商定共同去找寻大海,他俩每次只煮一条鱼,他们经过遥远的跋涉,来到了海边,从此,两人开始了捕鱼为生的日子,几年后,他们盖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渔船,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一个人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

【心得】: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有时候,一个简单道理,却足以 给人意味深长的生命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