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汇集20篇

浏览

4127

作文

185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清晨,小鸟啁啾,把我们从沉睡中唤醒。侧耳聆听,春花招蜂蝶,夏虫闹草野,秋风拂落叶,冬雪拍窗棂,大自然在从容不迫地朗读着四季之歌。

在人生的大舞台,无论是凡夫俗子,还是风云人物,又是怎样用真情,用阅历,来朗读他们曲折的人生,引领我们走进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呢?

每周六晚8点,董卿会如约而至,在《朗读者》的节目里为大家开启一扇扇心灵之窗,让我们沐浴春风般的文字,触摸万千世界,倾听朗读者或沧桑或稚嫩的声音,一同去沉思,去游历,去流泪,去感动。

《朗读者》 自今年2月18日开播以来,已有9期节目缤纷登台。“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

“告别”“勇气”“家人”,每期的主题,从不同的视野,不同的阶层,展示人性的复杂,大爱的无私,真情的可贵。每一次朗读,都捧出了一颗真心,都流露了真性情,如汩汩清流,浸润着屏幕前无数观众的心。

遇见,是生命的一种偶然,更是创造美好的必然。

陪伴,是平淡日子里的繁琐,更是倾其所有的付出。

选择,是人生越走越远的智慧,更是改变人生的难得机会。

勇气,是退无可退的破釜沉舟,更是摒弃世俗的果敢与担当。

让我们的学子与《朗读者》来个美丽的约会,拿起手中的笔,去记录沧桑人世中最美最强的音符,抒发观后心得,汲取成长的力量,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春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陆川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的处女秀,就是朗读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这篇散文献给多年来关注自然、默默守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在陆川的朗读中,那只面对猎人枪口跪拜的藏羚羊并没能挽救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却让猎人从此放下了猎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自认为是个“见光死”的人,在镜头前做任何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在镜头后面看监视器,才会觉得舒服。距离拍摄电影《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陆川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更让他对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生和死的探讨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个生命神圣却又脆弱,无人区的奔波追逐,还有那些野蛮的放逐,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助,以及命运的无常。影片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鲜明表达,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2004年,陆川编剧、导演的《可可西里》上映,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同年他还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它让陆川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他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电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时候,感觉对于生和死的探讨没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儿。”回忆当年拍摄《可可西里》的经历,陆川说,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的概念,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等走过了可可西里之后,经历了那里林林总总的一切,在藏地见证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对环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内心了”。

有一次,一个地方政府想请陆川去做一个实景演出,看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演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弃了这个项目。不仅创作,连日常生活里很多小习惯也彻底改变了,见到穿皮草的人他会上前提醒,对以前喜欢的象牙雕刻也敬而远之了,以前喜欢看马戏,现在感觉到马戏团是一个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挺残酷的事情。去年,陆川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观众见面,“在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中间,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在将近五六年的时间里,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接触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我的改变很大。”陆川说。

1971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的陆川,2002年凭借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对于陆川而言,拍摄《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让他难忘,花了两年时间在可可西里选景,然后下去生活,再写剧本再拍。所有参与这部戏拍摄的剧组成员都存在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况,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中国电影创作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陆川的电影之路是从阅读小说开始的,尽管父亲、剧作家陆天明和姑姑、作家陆星儿对他直接的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儿时的文学积累给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陆川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把电影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电影,去尝试不同的事儿。影评人和观众有时候会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但我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坏评判标准在那片土地上彻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陆川说,影片灵感来自有关藏羚羊、野牦牛被残酷猎杀的新闻报道,最终,那里的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他。

直到今天,在陆川的记忆里,可可西里都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名字虽然美丽,却是一个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现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危险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为贪婪去掠杀藏羚羊,有人可以因为5元钱残忍地做帮凶,好坏善恶、理想现实、震撼愤怒无奈,所有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纠缠博弈。

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自己的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杂了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尴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

在这部电影里,刘栋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身上也显现着鲜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做“三陪”的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拿着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陆川说,现实中,“好”与“坏”并非泾渭分明,更多时候道德屈从于生存,那里的人们用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用人们无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可可西里》获得了评委特别奖。领奖台上,陆川落下了男儿泪。

生活中,陆川自认是个“泪点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经常情不自禁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在飞机上对着电脑泪流满面,弄得空姐一头雾水。

在可可西里,剧组所有人都身体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一次意外让陆川失去了一个伙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可在电影剪辑时他又狠心删掉了很多煽情的桥段,他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看过太多的生与死,感受过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陆川想要把人类生命的脆弱传递给观众。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他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陆川率领剧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煽情是对可可西里的不负责任,因为那里拒绝眼泪,只有绝望、平静与内敛”。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摄,其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海拔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电影拍到最后,原本有100多人的剧组只剩下60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超期一个多月。

陆川把《可可西里》当作一部纪录片来拍,片中演员基本是非专业的,陆川逼着演员们去感受最真实的绝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后,他们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你上次落泪是什么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流泪?你又是为谁流泪?泪有时候是咸的,有时候是甜的,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恋的人会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会哭,创业失败面临绝望的人会哭,收到家书异常想念的人会哭,历经高考锤炼最终金榜题名的人会哭,相爱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会哭……眼泪是宝贵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过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坚定。

1、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强,让人止不住地落泪。母亲虽然已经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认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有时间的话,多去陪陪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爱和拥抱。

2、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挚也最感动的故事。他们相貌凡凡,来自农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个。他们没有傲人的相貌,没有富人的奢华,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们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爱温暖彼此。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顾疾病,不顾出身,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赖敏的乐观与笑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美丽动人。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装饰,她需要的是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3、我身边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亲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是压力带给你太多负担,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每个人对生的渴望都很浓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4、一生奉献给青藏铁路事业的人是默默无闻而伟大的。虽然我还不曾跨越山水去领略西藏的壮美,但我谢谢这些科学家和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了我们便利的机会去亲眼目睹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央视一套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860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今晚将于央视一套黄金档继续与观众见面。这一期将以“陪伴”为主题,嘉宾邀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等,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并朗读打动自己的文字。到底他们将会給观众带来怎样的精彩与感动?敬请锁定每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6年陪读 儿子以朗读感恩母亲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515 字

+ 加入清单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满怀期待打开《朗读者》,没有失望,反而给了更大的念想。惊现于文字的同时,也从心底感动,看了两期看得热泪盈眶。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上周《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此次选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健身的时候把《朗读者》第四期看完了,让我感动的地方有很多,但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前国家队女排姑娘赵蕊蕊的那句“比你的腿更痛的是你的心”,在她说出这句话的那一刻,我仿佛感觉到她在和梦想说再见。

「朦朦胧胧的,有个姑娘站在十字路口,四处张望,离她不远处,另一个她慢慢地走向远方,她望着她,却不知道那是不是她,她想上前去看看,却不能移动丝毫。」

“我一直没敢睁开眼睛,因为我觉得,只要我不睁开眼睛,这就是一个梦,一个噩梦。”

运动员的黄金生涯可能就那么几年,但他们为此付出的可能是从几岁时就夜以继日的努力,汗水,而且最后换来的是一个充满伤痛的身体,可是又有谁后悔过呢?

倪萍的《姥姥语录》里写着“一个人受多大的罪,就享多大的福”,人生是很公平的,小富即安是一生,大富大贵也是一生,但这两种人所承受的必定不同,人生的路到底走哪一条,到底怎么走,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走过,就别后悔,后悔了,就再给自己一次机会,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后悔的机会的。

很期待蕊蕊的新书,还记得许渊冲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你活了多长时间,而是你记住了多长时间”,趁着我们还有记忆的时候,把它们写下来,以此证明,我来过,我记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录制点不在中央电视台,而在南六环外面的大兴区,一个租来的演播厅。这儿非常偏远,从北京南站出发,高速上不堵车也要开40分钟。到那儿一看,周围全是工厂厂房,录影棚隔壁倒是就有两家经济型酒店,开在同一幢楼里,共用同一个服务台,左边是莫泰,右边是如家。不仅来录节目的嘉宾都住这儿,节目组的编导摄像们也住这儿。所以,这么偏僻的地儿,这两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满。

节目组请的每个嘉宾,都有一个专门的内容编导从头到尾跟着,负责胡大师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编导,刚满30,在电视台已经是老前辈了。每次录节目,都要在这个六环以外的录影棚连待半个月。因为工作太忙,小王编导就把女友请过来,前几天在《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上求婚成功。

看《朗读者》的时候,无论是董卿还是每位嘉宾,皮肤都超级好。这其实是灯光师打光的功劳。彩排的时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员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调光,就是俗称的“光替”。每个嘉宾的光都打得不一样,按编导的话说,“您本人来了,调得好一点”。调光的过程很复杂,也很枯燥,十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黑暗的剧场里,盯着眼前电脑大的屏幕,不论名气多大的嘉宾,这时都得服从命令。编导们开玩笑说,自己“永远在请嘉宾稍等”。灯光师是比利时来的,节目组给配了个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模板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前晚,随着李云迪的钢琴伴奏,董卿首次担任制作人的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播出。没有炫目的舞美,只有6组嘉宾安静的朗读声,节目首播便获得了豆瓣9.4分的高评。有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有艺术家濮存昕,有企业家柳传志,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围绕第一期主题“遇见”,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分享家书,让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随荧屏潜入千家万户。对于节目的首播成功,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真人秀或者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这给我们带来了不少鼓舞,也让我看到了文化类节目的风向标。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我们喜欢天南海北地旅游,后来走的地方多了,她也累了,就想稳定下来。她原本就喜欢花卉植物,聊天的时候她说要是有个自己的花园该多好,我只有一个想法,就算砸锅卖铁都要满足她,我一定要亲手为她种一个花园。”节目中,汉语之雅驯,文化之宽广,情感之丰厚,全都在节目不疾不徐的节奏中渐次打开。朗读引起了观众很多的共鸣、关注和赞赏,同时也展现出了朗读者们的可爱和执着。无论是明星还是素人,朗读者的真诚打动了无数人。也有不少观众在观看时发现很有趣的细节,濮存昕在提到老舍时一直在说老舍(shè),原来不是老舍(shě)是念老舍(shè)。

对于节目首播的成绩,董卿坦言:达到了我们(制作团队)的预期。在被问到为何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挑选朗读者时,董卿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我们发现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的经历和感悟,像这一期里面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一种我们都没有想到的普通夫妻,还能够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朗读者家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新一期的《朗读者》中董卿就邀请来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际銮。

他是中国焊接科学的奠基者、学术权威,清华大学焊接专业的创始人。他参与解决了我国众多重大工程问题,我国第一条高铁、第一座自行建设的秦山核电站,都有他的功劳。他开创了高铁钢轨的焊接技术,为中国高铁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他担任了秦山核电站的唯一焊接顾问,为中国核电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价值早已超过千亿,可他却依然朴实得像个还在奋斗的青年人。90高龄的他,每天还骑着自行车到研究室上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在潘老与同侪们的共同奋斗下,当初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已经雄起于世界的东方,让整个世界为之瞩目。

当年那个立志要救国报国的少年,已经实现了他的诺言,却仍然精益求精,终身奋斗。

他们是民族的英雄,是时代的丰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我们终于告别了吭哧吭哧的绿皮车,乘坐着平稳舒适的高铁一日万里;我们终于不再担心临时停电,能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里惬意地工作生活;当我们由衷地感叹:“中国,牛!”,为祖国自豪的时候……

别忘了我们的英雄!

谢谢您!潘际銮先生!谢谢你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观后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8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看着弟弟发呆,董卿问皓皓想什么呢,哥哥机智回答“在想你漂亮不漂亮!”

在现场秀完恩爱后,一家人开始朗读起《我有多爱你》。虽然观众最终看到的录制效果相当完美,但在朗读完后却插播进了当时录制中出现的N多意外情况。

打断讲话、现场“斗殴”、完全“失控”……从来没有谁,能让主持了13届春晚的央视主持人董卿在自己的主场如此无可奈何。拳王邹市明带着妻子冉莹颖和两位可爱的小宝贝邹明轩、邹明皓,堪称组成了《朗读者》史上最“失控”的朗读团。然而两位精力旺盛的小“拳王”显然还没到对文字产生感情的年纪,游戏打闹才是他们目前最热爱的活动。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一切为了尊严观后感

全文共 1937 字

+ 加入清单

写下这题目时,不仅让我想起小仲马曾说过一句话:女人有时候会容许别人欺骗她们的爱情,却从来不容许伤害她们的自尊心。

《朗读者》整部影片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两个主人公之间发生的一切,让我们在故事的进展中身不由己地跟着思索,跟着反思。自身的利益、爱情、当时的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几者之间产生的一切影响,都在震撼着我们。女主角Hanna的人生也就展现在我们面前……

(1995年1月,落叶满地,Michael选择了在Hanna的墓前对女儿讲述自己一直不敢与人讲起的往事,在他15岁时邂逅一位名叫Hanna的女人,这位他曾爱过,曾给过他快乐的女人……影片结束了,而我还在沉浸在其中,跟随着他的讲述,回忆他与Hanna相遇之后的一切。)

Hanna拥有美丽的容貌,美丽的身材,但是她却没有拥有文化,因而她内心有了极度自卑感。尽管我无法猜透她在遇到Michael时为何选择与一个可以做她儿子年仅15岁的Michael开始,是为了成全Michael对她的爱慕?还是为了别的什么?

房间的摆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独生女人是如何度过平常日子的,直到Michael的出现,让一个处于沉闷中的女人多了一份了活跃的气息,尽管他们之间由性开始的,性是他们之间唯一的交流。

Hanna虽然是文盲,但她的内心是渴望拥有文化的,所以当她第一次听到Michael的阅读后,便喜欢上了他的朗读声。Hanna希望在Michael的朗读声中自己能学到一些知识,也可以从书中的内容看到别人的世界。从那刻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变化,阅读占据了第一。在之后的交往中,Michael的真心打动Hanna的心,她抛却了所有的顾忌,开始与Michael一起出去旅行。

一直延续,直到Hanna在自己工作的公车上看到Michael站在她后面的车厢里,两个人有了第一次分歧,站在第二节的Michael希望Hanna在见到他的那一刻,能跑到他面前扑进他的怀里,而偏偏是他的出现地方触及了Hanna内心的自卑感,她的心受了伤害。也就在此时,因为平时有Michael的朗读,Hanna学到了一些词语并运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很快得到了提升,但她很明白自己是无法胜任提升的工作的。两件事凑在了一起,因为不愿意被揭露,也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选择了离去。走之前,她为Michael洗净了身子,希望这每一擦拭就能让Michael少一份对她的记忆。然后她就消失了,就如瞬间变成了空气,无论Michael怎么思念,怎么找也没有任何结果。

再次相遇的地点是揪人心疼的,实习的Michael在被告席上发现这一熟悉的人影之后是极度的震惊。

此时站在被告席上的Hanna神色茫然,她不明白自己明明是忠于职守,怎么会被推站在这个地方。面对法官的提问,她如实说着自己当时的想法,在她的思维里,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最正确的,所以每次回答完她用一种不解的目光注视着法官,会反问一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此时的她,无法意识到在这些所谓文化人面前,她已败露了自己的无知,可她还是想极力地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即使面对所有曾与她一起共事的把责任推给了她,她也不愿意去向世人讲明真相。她不想让人知道她其实是个文盲,又是为了她可怜的尊严,她付出了坐牢20年的代价。

若干年后,Michael的婚姻到了破裂的边缘,他又想起了牢中的Hanna。于是他又开始为她朗读,只是不再是面对面,而是用磁带传递着他的朗读。他的朗读声在Hanna的失望时出现,一直陪伴着她牢里剩余的时间,而Hanna也在他的朗读声中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犯下的错误。在逐渐的明白中她越来越无法原谅自己,她对生活渐渐失去了希望。

当Michael终于出现在她面前,当她的手伸向Michael,Michael的手只是应酬般地放了一下之后缩回,她顿时明白了他们之间已成了过去,当Michael告诉她给她安排了住处而不是和他一起生活时,她彻底失望了,她的自尊心也在此刻及时提醒了她。她向Michael说起了当时她的无知及现在的忏悔,也告诉他因为有了他的朗读声才让她明白了这些,学到了许多,她对他是感激的。此刻的她已下了决定。

为了尊严,也为了忏悔,她站在自己已阅读过的书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Hanna的人生就这么结束了,一个生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极力维护着自己的尊严的一生就如此结束了,留给我们的有太多的遗憾,而她的经历也让我们看到文化知识对于一个人性的重要性,让我们懂得,人在一生中,除了拥有完美的外貌之外,文化知识与内涵其实才是最重要的。拥有这些,无论处于任何的社会,我们才可以依然发挥自己的光彩。

Hanna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以出色的演技把Hanna演得如此逼真,眼神,神态,每个细微的部位都恰到好处,能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是当之无愧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612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中品味文字的魅力,我们都可以是朗读者。4月15日,“一起来做朗读者——儿童专场”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举办。50多个自愿报名加入朗读者行列的孩子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感受了朗读的魅力,同时也过了一把小演员的瘾。

为了现场的互动性更强,孩子们除了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故事、诗歌,做了一次“朗读者”,还在太原市话剧团演员们的指导下,做了一回小演员。演员为孩子们现场演绎了《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梦的N次方》《红孩子》3个深受大家喜爱的著名儿童剧片段。孩子们不仅近距离欣赏了专业的话剧表演,还有幸成为话剧中的一个角色,演绎剧中对白,对比谁的表演更有味道。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因其文字诉说情感的成功,让大众再次认识到朗读之于文字的意义。“一起来做朗读者”公益活动正是希望《朗读者》节目的成功能够在太原落地,为那些热爱朗读的人们,搭建一个平台,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朗读的氛围中来,感受文字的魅力。太原市话剧团李静介绍,“这已经不是我们第一次开展此项活动了,3月的活动主题是曹禺先生的经典三部曲,演员和观众共同演绎了《雷雨》《日出》和《原野》的片段。这一次的儿童专场,想让孩子们也参与其中,对熟悉语感、爱上语文都有好处”。

在活动的尾声,大家集体朗诵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的孩子已经熟记于心,有的孩子则指着诗词一字一顿,脸上的认真劲却如出一辙,诗词的美好似乎正在他们的心里埋下希望的种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故乡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每每读完这首诗,我都不禁浮想联翩。

窗外月光明亮,犹如霜花一样洁白。抬起头看着月亮,低下头却又深深思念自己的故乡,这样的心境,也许每个在外漂泊的人都曾经历过吧。今天老师和我们一起观看了一期《朗读者》节目,节目主题正是“故乡”。

一提到故乡,我的心立马就变得开阔起来了,记忆中的人和事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故乡远吗?不,他不远。故乡近吗?不,他也不近。故乡,其实就在我们的心里。正如节目开始时主持人董卿老师所说的那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太久,走得太远,故乡,就像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我的心胸。”本期节目出场的第一位嘉宾是白岩松,他来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他谈起自己的故乡时是这样说的:“我在故乡生活了17年才离开家上大学,后来我在北京生活了33年,可是即便是这样,当有人问起,我是来自于哪里的时候,我的回答还是,我来自内蒙。”

可能就是这样吧,故乡有一种魔力,于我也如此,我是从山上下来的,我的故乡在青山,虽然我只在那里生活了三年,但当有人问我来自于哪里?我仍会回答:“我来自青山。”在我模糊的记忆里,青山山清水秀,十分美丽。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我们一家才在上店盖了房子搬过来居住,虽然我在镇上生活的时间比在青山生活的时间多得多,但我知道,我永远都是青山上下来的人,我的故乡就在青山。

我默默告诉自己,以后无论我会到哪里,在做什么,我决不会忘记我的故乡,我会一直记得那句话:“走得再远,也别忘了当初从哪儿出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理查德.希尔斯,一个热爱汉字的美国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汉字叔叔。

他对汉字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用了十年的时间来学习汉语,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汉字库。为此,他倾尽所有,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他给大家朗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用以献给他2015年逝去的妈妈。他的中文水平,他的执着的追求,他的伟大成绩让中国人汗颜;他的选择,令人尊敬,令人膜拜。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是啊!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和拥有多大的房子,最重要的是要拥有深厚的学识,和崇高的思想道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综合频道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首播,首次担任制片人的董卿和她的团队在电视机前一起观看节目,看到节目受到广泛好评,她与团队高兴地欢呼起来,并将欢呼声通过总导演田梅的微信发到了媒体群里。之后,董卿在微信群里接受了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记者的群访,回答大家关注的话题。

是什么契机,想到要制作这样一档文化节目?对于这个问题,董卿回答说:“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扛起文化大旗,承担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再加上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而且对人也感兴趣,《朗读者》其实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受到好评如潮,是否意味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春天来了?董卿认为,这是风向标,让大家看到在真人秀或纯综艺节目霸屏的今天,还可以有更高的要求。

至于娱乐化氛围很重的当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应该怎么突围?董卿回答说:“我们期待着整个社会大的环境有所改善。我们现在所做的事,是尽我们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最温柔的一种记忆。”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播出后,节目组收到了很多反馈,一些观众关注到片尾曲是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演唱,感觉这是意外之喜。另外还有观众发现了有趣的细节,通过濮存昕的朗读才知道,原来老舍不念老舍(shě)而是念老舍(shè)。导演娄乃鸣评价说:“用两个字儿来形容第一观感‘惊了’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央视朗读者观后感500字。完全没有套路的一个节目,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说:“别具一格!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是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观后感家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过完春节,我发现儿子迟迟不提启程的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是你所期盼的嘛。再说了,儿子平时多累呀,常常是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还要经常熬夜,在家多歇歇也是应该的。”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推测,是不是儿子在恋家呢。

当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歇够了,买票出发吧。”

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母亲不想让儿子在家多住些天,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呀!可是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一定是不忍心说出要走的话,那就必须由我赶他出发。至今我都不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不敢面对儿子,说完之后我就赶紧离开去做其它事情了。

今年过完春节,我帮儿子收拾行李的时候,他说:“妈,你先别收拾嘛,我可以再歇几天呀。”我还是背对着儿子说:“已经歇透了,该出发了。”

六年前的夏天,办完了母亲的丧事,还和往常一样,我和小妹坐着同一趟列车,将要回到自己的家。

这趟车在郑州总是要停很长时间,每次都是我要等到车开了才肯离开,小妹也就下来,我们俩站在站台上,离别前的几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地宝贵。

这次,小妹紧跟着我也走了下来。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站台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仍旧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仍旧啜泣着,谁也不肯松开。我和小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但我们在各自的心里说着同样的话:“母亲没了,我们就没了家呀。”我们不敢盼望那些节假日了,因为从此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没有精神头了。脑海中不停地闪过那一幕又一幕,每每节假日还没到来,行囊已经打好,车票早已买好。手拉肩背一路小跑汇入那回家的人流中,旅途再怎么紧张,可这颗跳动的心是轻松愉快的呀!

以前我不相信迷信,经常劝她们不要去算卦。现在我相信了,很多事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才能解释。

我不是心理学者,我的说法也许不被朋友们认同。我觉得心里的一种感觉不像一件事那样具体,随着时间会模糊,会找不到踪影的,可是将近三十年了,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在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淡化。那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心莫名地揪得紧紧的,一种害怕和恐惧缠着我。那时候住着平房,家就在学校院里,夏天的夜里,星空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从办公室走到家,我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想流泪,就有一种莫名的伤心。我常常想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把想流的泪尽情地流个干净。直到几个月后,亲戚跑来送来父亲生病的消息,我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原位。事后我知道了,父亲在告诉我他要离开我们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去抓住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有回到父亲身边亲眼看看他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母亲很了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能让十来口人的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到了天国之后,还照样能保护我们。

出殡的头天晚上,狂风过后,暴雨就下了起来。盛夏的夜让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把母亲的衣服找出来穿在了身上。雨下个不停,时大时小,直到天亮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一家子帮忙的人一个个都打着雨伞过来了,三姐在灵棚前竖起一块儿转,并拱手作揖祈求老天爷将雨停下来,也没有管用。大概九点来钟,为母亲送行的亲戚也该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两个小时后,母亲沿着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古老街道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洋灰铺过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地干干净净。

下午,送走最后一个亲戚,我们坐在母亲生活过的屋里。就在这时,滂沱大雨又下了起来。那一定是母亲在挽留我们,就在这个曾经装满了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里多停留一会儿吧,这里将成为我们的怀念!

接下来是为母亲烧七。二姐送走母亲后没有马上回北京,她和小女儿为母亲烧的三七。雨下得很大,地里非常泥泞。她们打着伞准备为母亲上香的时候,雨出奇地停了下来。她们没有马上离开,和母亲说说话,看着香即将燃完的时候,她们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当她们走出了母亲安息的那块儿地,走到了大路上的时候,雨又下了起来。

那年的八月十五,不知为什么,我和小妹还是回了老家。到家后也许我们才清醒过来,我们只能到那个地方去找母亲了,去和母亲说话了。我们打着雨伞上了哥的车,到了地边雨就停了。

要为母亲做三周年纪念了,她的弟媳带领着我们这些人,冒着酷暑为母亲扎房子和一切家具。我们都十分担心,到了那一天,这样暴晒的天气,怎么好意思让亲戚们往地里去呢?就在头天下午,记得是三点多钟,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去给母亲送汤的时候,天上飘来了云彩。云彩越飘越多,遮住了太阳,随后吹来了丝丝凉风。大门外面的人跑回去告诉家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天阴了,凉快了,出去看看吧。母亲的弟媳说:“看你娘照应得多好。”还是那样,直到第二天亲戚们都走了之后,太阳才出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计划回家祭奠父母。远在北京的二姐总是比我们早回来几天,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二姐到火车站接上我和小妹,我们先去看望病榻上躺了三年的嫂子。没想到正赶上嫂子病危,她的儿女说早饭午饭都吃的很好,半个小时前一切还正常呢。我们坐在嫂子的面前,虽然她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但她用目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交待的事都交待了。我们陪着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别人都说这太巧了,偏偏我们回去了,就赶上了。我觉得嫂子冥冥之中是在心疼我们,她不忍心我们再跑一次。嫂子也是在等我们,她知道孩子们太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需要我们为孩子们长胆撑腰,来陪伴他们,安抚他们。嫂子更知道,三年来哥为了给她看病护理,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只有我们才会陪着哥全力以赴为她办好后事。

当天下午远在长沙的大姐惦记着我和小妹的行程,2:42分她询问我们是否已经下车,已经到巩义了吧?我们下车后匆匆在赶路,没有看手机。到了侄女家,嫂子已经出现呼吸困难,亲人们都在场,难受,紧张,慌乱,一时忘了给大姐报平安。一个多小时的16:11分,我给大姐发了短信:“大姐,我们已经到家,嫂子现在很不好。”16:47分,二姐给大姐发了比较确切的短信:“姐,嫂子今晚准备回老家,就这两天。”

说来也巧,大姐的大儿媳妇春兰成天在外面跑,那天却刚好在家。接到信息,孝顺的儿媳妇不可能让72岁的大姐空着肚子去赶路,她一边给大姐做饭,一边通知胡滨赶快看票,只有高铁7:11分开车,大姐的大儿子胡滨赶到家是6:20分左右,从家到高铁站开车要40多分钟,这样算来,如果路上丝毫不耽误时间,可以跟上这趟高铁。事后大姐自豪地描述道:“当时下着雨,胡滨见空就往前跑,居然按预计的时间赶到车站了。滨去买票,我赶紧往前走。他买好票后追上我,拉着我一路小跑。我们到进站口已经开始检票了。”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才女董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下着雨的长沙街道居然没有堵车,不按规则往前跑别人居然没有意见。大姐坐的那趟高铁准时在10:58分到达郑州,二儿子奇伟就等在那里。大姐说奇伟也顺利地接到了她,现在我想这点也值得记录,因为我曾经见过接站不顺利的情况。大姐到达巩义将近夜里1点钟。72岁的大姐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上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怎样的累,她是知道的,再加上嫂子已经走了。大姐没有那样做,儿子即便是再心疼也不敢说一声。大姐仅仅是将红色棉袄换下来,就又出门了,到芝田老家是深夜1点半钟。

守夜是儿女们的事,嫂子只有一双儿女,即使加上孝顺的儿媳妇,人也还是太少了,再加上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姐妹就排了班,和孩子们共同为嫂子守夜。我们不仅是在告慰嫂子,也是在安慰孩子,陪护孩子,支撑孩子。尤其是大姐,白天她要为管事人把关,告诉他们为嫂子看病已经花去很多,该节俭的地方一定要节俭。晚上她一定还要轮班为嫂子守夜,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她说再看还能看几天呀!

我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他们要亲自送一送妗妗。小博很让我难忘,她的女儿将近三岁,平时晚上不是妈妈陪着睡,就是姥姥二姐陪着才能睡觉。小博让自己的老公给女儿撒个慌,连夜买票就赶回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去世了,她平时为孙子做炸鸡自己从没舍得吃过,可孙子因为腿疼没有去火葬场送送奶奶,这个孙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呀,更何况又不用徒步,我们都非常愤慨。小博从北京跑回来送的是她的妗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呀!可这是他们惦记的家呀,家里的一切事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怎么会写下这些东西呢?家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难道只有这些刻骨铭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朗读者节目观后感

全文共 1022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荧屏涌出一股清流,节目的本质都是一致的,参与者朗读或者背诵经典文本,以此唤醒受众心中对于往昔时光的美好记忆,以及回望曾经熟悉而今模糊的审美方式。这些节目是《见字如面》、《中华诗词大会》以及新近被关注的《朗读者》。

“朗读者”三个字,也是见字如面,是一个很清爽的词,似乎能看到一个有生活阅历的人出现在面前,于喧嚣中放缓节奏,将那些字节从心灵深处放出,冲出唇齿,闯入听者的耳膜,最终走进对方心里,于是完成以心对心的沟通方式。

因为工作关系,看了这些节目,脑海里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电影,想起几部华语影片里的朗读片段。比如许鞍华十五年前拍摄的 《男人四十》,粤语版里,梅艳芳曾用广东话背诵了一段苏轼的 《前赤壁赋》,以此怀念男主角当年意气风发的文艺青年情状。东坡先生的赤壁系列,本身就有大开大阖的豪迈气质,又透露些许壮士悲歌,导演用这段古文自然寓意张学友扮演的中年教师在不惑之年不得志的尴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年危机,而感情的出逃似乎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冒险。另一方面,这种朗诵也可见导演本人不让须眉的内心沟壑,她的电影出现豪放的古文就是她的趣味,被朗读出来更是她的情怀。所以,今年她的抗战题材电影 《明月几时有》 预告片,开头就是周迅特有的低回嗓音朗诵了茅盾先生的散文 《黄昏》,画面配音相得益彰。

娄烨有一部文艺片直接取名郁达夫的名篇,就叫 《春风沉醉的夜晚》,片中有人物在情爱间隙朗读这篇文章的段落,文中的“乱走”恰好也与角色的迷乱、边缘的状态吻合。这一段朗读用得虽然刻意,但确实很是娄烨的味道。

还有徐静蕾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将故事放在了民国时期。看过原著的读者或许不会太满意,好在片中还保留了一部分“见字如面”的情节,就是姜文扮演的风流作家在深夜挑灯夜读这个打死也想不起来的女人的来信,有些台词来自原著,比如“现在我在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别的人可以爱,只除了你,可是你是我的什么人啊,你从来也没有认出我是谁。”错过已是一重悲剧,错爱则再加一重,电影里最让人动情唏嘘的部分就是被念出来的部分。

这是我还能记得的“朗读者”情节。它们并非电影原创,全都是被作者一笔一笔写出来的,在被胶片影像化之前就已经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被传播,但很显然我们已经不在那个从前慢,车马慢、一个人只爱一生的时代。什么文字被朗读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被朗读,几乎成为一个不可预期的邂逅。撞见了说原来你还在这里,撞不见就进入黑屏模式了。这么想,也确实蛮伤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第12期观后感

全文共 291 字

+ 加入清单

从第一期的“遇见”开始,《朗读者》十一期节目十一个关键词,每次都能引发无数观众的共鸣。本周,这一季的最后一个主题词又是一个一听就能让人泛起无尽感慨和回忆的词——青春。

2014年,少年偶像组合TFBOYS凭着一首《青春修炼手册》红遍大江南北,老少皆知。节目中,谈及对于“青春”的修炼,作为TFBOYS成员之一的王源坦言,12岁出道的时候还是一个小孩子,特别在意网络上对自己的评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16岁的他明白最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必在意网络的评论。正如主持人董卿所说的“不以不理智去回应不理智”。

青春是一个人“自我”意识最强烈的阶段,很多人都通过各种方式去彰显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