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勇气(汇集20篇)

浏览

4058

作文

185

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四期的主题词是“礼物”。

孩子是上天送给父母的礼物。第一位朗读者李亚鹏朗读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并谨以此篇文章,献给自己的父亲。

创业是社会价值送给商业价值的礼物。第二位朗读者,共享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朗读的是苏童的《自行车之歌》。长者是命运送给子女的礼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第三位朗读者,胜了自己命运的多戕倪萍战,朗读的自己写的《姥姥语录》中的篇章。

故宫是历史送给国家的礼物。第四位朗读者是故宫的看门人,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单霁翔朗读的是《至大无外》。荣耀是坚持送给苦难的礼物。第五位朗读者是赵蕊蕊,顺利地完成了从排球运动员到作家的华丽转身。她朗读的文章是毕淑敏的《握紧你的右手》。

感谢是受助送给仁爱的礼物。第六位朗读者,本应是座上宾的赵家和教授,却在5年前去世。但他的仁爱依然留存世间。曾接受过赵家和教授资助的学生为他献上了汪国真的《让我怎样感谢你》。

无论是朗读还是阅读,都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最好的自己”也是自己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第六期观后感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你上次落泪是什么时候?你是因为什么流泪?你又是为谁流泪?泪有时候是咸的,有时候是甜的,你尝到的是什么味道?

失恋的人会哭,忍受病痛折磨的人会哭,创业失败面临绝望的人会哭,收到家书异常想念的人会哭,历经高考锤炼最终金榜题名的人会哭,相爱十年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会哭……眼泪是宝贵的,每一次哭泣都是内心情感的宣泄。希望哭过以后的你,可以一如既往地勇敢和坚定。

1、斯琴高娃在朗读《写给母亲》时,用情至深,感染力超强,让人止不住地落泪。母亲虽然已经在土地下面了,但她依然能够听到她在唱歌,依然能够感受到母亲给予她的精神力量。她很认真很认真地告诉我们:趁父母健在,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不然后悔可来不及了。有时间的话,多去陪陪父母吧,他们需要你的爱和拥抱。

2、丁一舟和赖敏的爱情是我所看到的平凡生活中最真挚也最感动的故事。他们相貌凡凡,来自农村,是生活中最普通也最常见的一个。他们没有傲人的相貌,没有富人的奢华,但他们拥有一颗最炽热的心,他们在用心感受着这个世界,用爱温暖彼此。原来,真的有人会不顾疾病,不顾出身,奋不顾身地爱上一个人赖敏的乐观与笑容深深地刻在脑海里,她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欢快,那样的美丽动人。她需要的从来不是装饰,她需要的是与他一起感受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多彩。

3、我身边也有一位乳癌患者的亲戚,我希望她也可以战胜病魔,早日康复。其实,癌症并不可怕,只是压力带给你太多负担,生命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强的。每个人对生的渴望都很浓烈,我相信信念和努力可以战胜一切。

4、一生奉献给青藏铁路事业的人是默默无闻而伟大的。虽然我还不曾跨越山水去领略西藏的壮美,但我谢谢这些科学家和工作者为我们创造了条件,给了我们便利的机会去亲眼目睹一望无垠的草原和沙漠。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字字读得响亮。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成风化人,也正是我们做这个节目的初心。”董卿表示。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期望中的独特气质,董卿邀请了北京奥运会闭幕式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在朗读者的选择上,不管公众人物或普通人,唯一的标准是必须具有阅历和感染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勾勒出文字所描绘的情感。而至于读什么,节目策划之一的刘震云认为:每个人都有朗读的原动力,他们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要读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会与我们产生怎样的共情?说到底,《朗读者》想做的是从文学出发,走向情感和生命体验,将每个人连接到一起。

[朗读者观后感董卿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中央一台上,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触动了我的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记得我看的那期节目,主题是眼泪,感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成功的眼泪……这期的朗读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导演陆川。他在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时,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理解了眼泪的含义,他让读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谨此献给可可西里里还在奔跑着的生灵。第二位是演员斯琴高娃。她在生活里很坚强,但对于母亲,就会流泪。她朗读的是贾平凹的文章——《献给母亲》。谨此献给挚爱的母亲。第三位是张家敏,一个癌症患者。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赶走了病魔,还用热线电话,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不朽诗篇——《生如夏花》。献给还在为病痛折磨的患者们,早日康复。最后一位,是一个民族英雄,冻土科学家,张鲁新。他和无数科学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铁路上的山洞。他朗读的是美国诗人塞缪尔的《青春》。献给为祖国事业尔牺牲的同事们。

在节目的开头,陆川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假眼泪的太多了,根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这是在经历了这起车祸后,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经常哭,现在看来,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班里的小娜,经常一言不合就哭起来。某同学多说了几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错了事,非但不改正,还是哭,因自己的缺点朋友疏远了,还是哭,真是受够了她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劝她几句,安慰一下,但到现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见,掩盖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学受了伤,是真的哭,可大家以为是虚假的,不去关怀,那个同学的思想就会被改变。我们现在该尽力去做的,就是打击虚假,不能让世风继续败坏下去。这个节目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做社会的小主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朗读者们的朗读,非常有感情,我们在读书时要向他们学习,读出感情。

这个节目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觉得,我应该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让脑袋里多装些处世之道,让我们开始学习并体会节目中的道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的观后感内容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第三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79 字

+ 加入清单

日前,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获得了观众的一致点赞。《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董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此次董卿则转型担任了《朗读者》的制片人。节目播出后,董卿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朗读者》首播的成绩让董卿十分兴奋,"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与《中国诗词大会》相似,《朗读者》也是央视倾力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这一次,"才女董卿"再次发力,请来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融入经典作品中,给大家调制了一碗"文化鸡汤"。

谈起节目的制作初衷,董卿说,她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已经到了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的时候,"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因为我本身对文学的确是很感兴趣,《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董卿坦言,这档节目对自己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选择标准与一般的综艺节目截然不同,"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情绪感染力。据了解,在已经结束的录制中,很多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的《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素人带来惊喜感动

在首期节目中,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等嘉宾带来了各自的生活情感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嘉宾方面,《朗读者》采用"明星 素人"的方式。董卿说:"起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普通人或者说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能给人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一些人生经历和感悟,所以我们坚定地采用了星素结合的方式。"

董卿表示,首期节目中,来自四川的"鲜花山谷"夫妇让她觉得节目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我们都没有想到,一对很普通的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一种生活,他们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老百姓同样能看懂

今年春节档,董卿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走红荧屏,此次的《朗读者》也是文化类节目,这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对此董卿直言道:"文化类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或《朗读者》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就标志着中国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起码这是一个风向标,大家的关注给我们带来了鼓舞。"

在董卿看来,文化类节目需要更精心的设计。节目制作之初,很多人担心老百姓看不懂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后,董卿难掩兴奋之情,给记者分享了她刚刚收到的各方反馈意见。董卿说,96岁的大翻译家许渊冲是本期节目中文化含金量最高的嘉宾,也是离普通老百姓生活比较远的一位嘉宾,但他的讲述引起了观众的普遍共鸣、关注和赞赏。"许老先生的情难自禁和他的可爱、执著,是真正打动人的地方。"董卿说,"对于这档节目,我的好朋友娄乃鸣导演告诉我,第一观感两个字--惊了,哪里请来的大神,在不经意间流露美和旺盛的生命力,真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范例二: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8期以“勇气”为核心主题。董卿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着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了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每一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大众眼中的江一燕,热情且充满活力,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但在《朗读者》的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这种孤独的改变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师,江一燕坦言,这位名字中也有一个“燕”字的“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说:“突然有一天有这样一个老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亲密的朋友,我觉得完全改变了我。”在江一燕的记忆中,最幸福时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师骑车送她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孩子很孤独的阶段,她让我觉得很温暖。”甚至现在江一燕坚持的公益支教的事业,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师的影响。究竟江一燕和燕子老师之间还有怎样的温暖故事?她又会为燕子老师朗读怎样的文字呢?汪明荃、罗家英现场“斗嘴”秀恩爱对于孩子来说,勇气能让你收获成长,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勇气更多时候被用来收获爱。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六十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得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回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李宁:最有勇气的事就是不做运动员去创业除了成长和爱情,从小到大,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不同的挑战。对于李宁来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最开始,面对运动休闲商品稀缺的市场,李宁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相继入场,李宁公司也经营上也开始遇上了越来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宁公司调整战略布局,甚至一度遭遇经营危机。为了帮助公司度过危机,李宁重出江湖,开始代理李宁公司的CEO,力图重振当年创建品牌时的雄风。谈起这次公司的低谷和当年身为运动员时在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遭国人批评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86 字

+ 加入清单

Ever yongful,ever weeping. 这是昨晚看了《朗读者》后最大的感受。 许渊冲先生在台上侃侃而谈,说起曾经翻译的《别丢掉》, 情不自禁的念起其中几句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繁星,只有人不同 梦似的挂起

不知不觉中内心哪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有一种流泪的冲动。 这大概是文字的力量,隔着几十年, 隔着满是灰尘的历史,隔着那氤氲的山山水水, 也能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和我们的内心合奏一曲。

这一段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 老先生声音颤抖,热泪盈眶,我看他却是那么可爱。 作为快见证一个世纪的老人,经历远比普通人复杂波折 然而依然保留着赤子之心,疏狂又深情,会为那些美好的文字而感动 反观自己,慢慢的变的不愿意去认真的读书了,宁愿去听别人讲 身体的懒惰会带来疾病,精神的懒惰会使人变蠢 曾经想鲜衣怒马改变世界 而今日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被迫成为了不愿意成为的人 却从不肯大刀阔斧改变一切 现在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 就多读读书吧 建立自己的阅读体系 成为一个思想上比较丰富厚重的人 而不是半瓶子水晃荡 这句话对自己讲了很多次了 认真的去做啊少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最新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是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受到观众的热捧。

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此次又担当朗读者的制作人。

很多人认为,在娱乐综艺泛滥的当下,文化类节目走红是大势所趋,可董卿却表示文化类的节目真的很难做,我并不认为中国文化类节目真的迎来了一个春天,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

濮存昕张梓琳的朗读带来清流朗读者是央视主持人董卿酝酿筹备接近1年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节目每期有一个主题词,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等嘉宾。

首期节目首先出场的是濮存昕,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

濮存昕曾患小儿麻痹症,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

直到三年级时,积水潭医院的大夫荣国威帮他做了整形手术,濮瘸子的命运得以改变。

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荣国威大夫。

在和董卿交流时,濮存昕还感恩了给过自己帮助的很多人,包括父亲表演艺术家蓝天野导演林兆华等,记住帮助过自己的人,不要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有能力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不要认为一切都事不关己。

节目播出后备受好评,不少网友表示在娱乐至死的各类综艺节目中,这是又一股清流董卿用真情扭转真人秀霸屏2017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4月2日,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第七期“告别”主题节目,姚晨惊喜亮相。现场讲述自己与陌生人之间的难忘情谊,爆料曾被收留睡木板床,分享首当妈妈时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及自己写下的文章《魏姐》。姚晨还现场深情朗读了鲁迅经典《阿长与》,感恩每一次萍水相逢的遇见。

节目中,姚晨谈起了在自己生命中短暂出现却时常浮现于脑海的一些人。说到求学时的难忘岁月,她提到了在自己无处可去时,收留自己的“胖姑娘”。那时候,两人挤在一张极小的木板床上,“基本她就占了三分之二,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姚晨还开玩笑说自己“像个蝙蝠似的趴在墙上睡了一个月”。那种“异乡人收留异乡人”的温暖让她十分感激,谈及最后一次遇见,她难掩遗憾,“生命中好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默默地不见了”。另外,姚晨还与观众分享了自己与月嫂魏姐的故事。在第一次当妈妈的手足无措中,魏姐就像是她的战友,陪她度过了人生中最特殊的一个时期。“我发现她真的很爱孩子,她永远比我们更早发现孩子哪长了红疹,哪哪不太好”,关于魏姐细致的情感付出姚晨记忆犹新。她还特地给魏姐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下这段时光,“希望自己也能记住她,包括将来土豆长大后看到文章也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人疼过他”。

带着自己对那些陌生人的感念,姚晨把所有的情感都倾注在朗读当中。她用真挚的声音,不徐不疾地把《阿长与》中的每一个片段娓娓道来。有趣的生活细节,惊喜的《山海经》,在姚晨的朗读中显得十分生动。温情的讲述之下感情却并不平淡,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更是把所有积攒的感情瞬间喷发,把鲁迅对阿长的那份深厚情谊和哀思展现得淋漓尽致。听完姚晨的朗读,观众们纷纷表示“太感动了”“听得都入迷了”“从中听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情感”。

“每一次遇见,就像是一场告别”,“遇见”与“告别”是人生必经之路。继首期以“遇见”作为主题词之后,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本期以“告别”作为核心主题,嘉宾在感念过去的同时,也勾起了观众深藏于心底的情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四期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的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朗读者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朗读者观后感勇气

全文共 1162 字

+ 加入清单

基于朗读艺术庄严的诗意体验和脱俗的端庄气质,诵读文化一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特别是近些年,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兴盛和传播,《为你读诗》《为我读诗》《我们读诗》《读首诗再睡觉》等微信公众号和各种文学群、诗词文化朗读群相继活跃起来。人们通过手机APP软件录制配乐音频,借此表达对优美文字的赏读和对生命灵性的体悟,为奔忙的灵魂探寻一片诗意的栖息地。此外,北京单向街书店的流动朗读盛宴、北京植物园曹雪芹文化中心的品红课等读书沙龙活动和网络电台,也通过现场和微信平台互动等方式,定期与观众诵读曹雪芹、鲁迅、加缪、海明威、苏珊·桑塔格、伍尔夫、辛波丝卡等大师的作品,通过文字音律之美回望历史、品鉴经典,享受与大师同频共振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快感。在欧美国家,朗读作为新书销售的“敲门砖”一直是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心灵倾诉和情感交流的有力手段。欧美作家在新书签售时往往要面对公众朗诵自己的作品,借着朗读,作家向读者展示自己的新作和心路历程,读者也借这个机会满足了“看下蛋鸡”的好奇心。在台湾文学界,朗读在有些作家眼里被视为另一种凝视。

台湾文化总会为台湾著名作家录制了“为台湾文学朗读”的录音,为台湾文学界保留了几代文学家真实而深情的声音文本。这其中有黄春明开朗说故事的笑声,郑愁予时而激昂时而柔情的朗读,白先勇用温柔的声音朗读《永远的尹雪艳》,王文兴以地方口音朗读《背海的人》,司马中原用诙谐的声音说鬼故事等,百位作家不同的声音质地和口音,一如他们的作品般特色鲜明,交融出台湾文学深情多彩的面貌。在台北城南历史博物馆到中正纪念堂的南海路一带的站牌边,设置有文化总会“为台湾文学朗读”的录音,只要用户连上手机,就可以聆听郑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张默等台湾著名诗人用他们自己的声音朗读的自己的诗作。不仅如此,台湾文化总会为监狱里的服刑人员制作了文学录音节目,以期透过文学艺术这种温柔、安静的力量让犯人们走上新的人生路。

实践证明,他们看到了生命改变的可能。可见,朗读不仅能使语言凝结成诗,使文学插上翅膀,还能消除身体里淤积的浊气,冲刷心灵的尘埃,撞击生命的火花,触动心底最柔软处的神经,使人生的价值得以光亮。更重要的是,它是读与思的结合、口与心的交汇,既悦耳又悦心,兼具美学品格和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感召力。

在当前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综艺节目《朗读者》如一股清流,把人们从单纯娱人耳目的视觉和听觉的暴力中超拔出来,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朗读的空间,召唤出人们心底潜藏的读书热情,这正是它积极的文化意义之所在。固然,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几档文化综艺节目就能改善阅读的贫瘠并抵达文化的深处,但它至少为诵读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情境,用深沉而朴素的情怀守望了初心,让国人从中重拾对生命的感动和敬畏,在淡淡书墨香、琅琅读书声的缭绕中走向雅致、走向深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观后感家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过完春节,我发现儿子迟迟不提启程的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是你所期盼的嘛。再说了,儿子平时多累呀,常常是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还要经常熬夜,在家多歇歇也是应该的。”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推测,是不是儿子在恋家呢。

当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歇够了,买票出发吧。”

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母亲不想让儿子在家多住些天,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呀!可是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一定是不忍心说出要走的话,那就必须由我赶他出发。至今我都不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不敢面对儿子,说完之后我就赶紧离开去做其它事情了。

今年过完春节,我帮儿子收拾行李的时候,他说:“妈,你先别收拾嘛,我可以再歇几天呀。”我还是背对着儿子说:“已经歇透了,该出发了。”

六年前的夏天,办完了母亲的丧事,还和往常一样,我和小妹坐着同一趟列车,将要回到自己的家。

这趟车在郑州总是要停很长时间,每次都是我要等到车开了才肯离开,小妹也就下来,我们俩站在站台上,离别前的几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地宝贵。

这次,小妹紧跟着我也走了下来。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站台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仍旧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仍旧啜泣着,谁也不肯松开。我和小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但我们在各自的心里说着同样的话:“母亲没了,我们就没了家呀。”我们不敢盼望那些节假日了,因为从此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没有精神头了。脑海中不停地闪过那一幕又一幕,每每节假日还没到来,行囊已经打好,车票早已买好。手拉肩背一路小跑汇入那回家的人流中,旅途再怎么紧张,可这颗跳动的心是轻松愉快的呀!

以前我不相信迷信,经常劝她们不要去算卦。现在我相信了,很多事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才能解释。

我不是心理学者,我的说法也许不被朋友们认同。我觉得心里的一种感觉不像一件事那样具体,随着时间会模糊,会找不到踪影的,可是将近三十年了,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在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淡化。那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心莫名地揪得紧紧的,一种害怕和恐惧缠着我。那时候住着平房,家就在学校院里,夏天的夜里,星空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从办公室走到家,我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想流泪,就有一种莫名的伤心。我常常想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把想流的泪尽情地流个干净。直到几个月后,亲戚跑来送来父亲生病的消息,我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原位。事后我知道了,父亲在告诉我他要离开我们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去抓住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有回到父亲身边亲眼看看他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母亲很了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能让十来口人的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到了天国之后,还照样能保护我们。

出殡的头天晚上,狂风过后,暴雨就下了起来。盛夏的夜让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把母亲的衣服找出来穿在了身上。雨下个不停,时大时小,直到天亮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一家子帮忙的人一个个都打着雨伞过来了,三姐在灵棚前竖起一块儿转,并拱手作揖祈求老天爷将雨停下来,也没有管用。大概九点来钟,为母亲送行的亲戚也该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两个小时后,母亲沿着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古老街道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洋灰铺过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地干干净净。

下午,送走最后一个亲戚,我们坐在母亲生活过的屋里。就在这时,滂沱大雨又下了起来。那一定是母亲在挽留我们,就在这个曾经装满了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里多停留一会儿吧,这里将成为我们的怀念!

接下来是为母亲烧七。二姐送走母亲后没有马上回北京,她和小女儿为母亲烧的三七。雨下得很大,地里非常泥泞。她们打着伞准备为母亲上香的时候,雨出奇地停了下来。她们没有马上离开,和母亲说说话,看着香即将燃完的时候,她们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当她们走出了母亲安息的那块儿地,走到了大路上的时候,雨又下了起来。

那年的八月十五,不知为什么,我和小妹还是回了老家。到家后也许我们才清醒过来,我们只能到那个地方去找母亲了,去和母亲说话了。我们打着雨伞上了哥的车,到了地边雨就停了。

要为母亲做三周年纪念了,她的弟媳带领着我们这些人,冒着酷暑为母亲扎房子和一切家具。我们都十分担心,到了那一天,这样暴晒的天气,怎么好意思让亲戚们往地里去呢?就在头天下午,记得是三点多钟,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去给母亲送汤的时候,天上飘来了云彩。云彩越飘越多,遮住了太阳,随后吹来了丝丝凉风。大门外面的人跑回去告诉家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天阴了,凉快了,出去看看吧。母亲的弟媳说:“看你娘照应得多好。”还是那样,直到第二天亲戚们都走了之后,太阳才出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计划回家祭奠父母。远在北京的二姐总是比我们早回来几天,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二姐到火车站接上我和小妹,我们先去看望病榻上躺了三年的嫂子。没想到正赶上嫂子病危,她的儿女说早饭午饭都吃的很好,半个小时前一切还正常呢。我们坐在嫂子的面前,虽然她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但她用目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交待的事都交待了。我们陪着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别人都说这太巧了,偏偏我们回去了,就赶上了。我觉得嫂子冥冥之中是在心疼我们,她不忍心我们再跑一次。嫂子也是在等我们,她知道孩子们太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需要我们为孩子们长胆撑腰,来陪伴他们,安抚他们。嫂子更知道,三年来哥为了给她看病护理,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只有我们才会陪着哥全力以赴为她办好后事。

当天下午远在长沙的大姐惦记着我和小妹的行程,2:42分她询问我们是否已经下车,已经到巩义了吧?我们下车后匆匆在赶路,没有看手机。到了侄女家,嫂子已经出现呼吸困难,亲人们都在场,难受,紧张,慌乱,一时忘了给大姐报平安。一个多小时的16:11分,我给大姐发了短信:“大姐,我们已经到家,嫂子现在很不好。”16:47分,二姐给大姐发了比较确切的短信:“姐,嫂子今晚准备回老家,就这两天。”

说来也巧,大姐的大儿媳妇春兰成天在外面跑,那天却刚好在家。接到信息,孝顺的儿媳妇不可能让72岁的大姐空着肚子去赶路,她一边给大姐做饭,一边通知胡滨赶快看票,只有高铁7:11分开车,大姐的大儿子胡滨赶到家是6:20分左右,从家到高铁站开车要40多分钟,这样算来,如果路上丝毫不耽误时间,可以跟上这趟高铁。事后大姐自豪地描述道:“当时下着雨,胡滨见空就往前跑,居然按预计的时间赶到车站了。滨去买票,我赶紧往前走。他买好票后追上我,拉着我一路小跑。我们到进站口已经开始检票了。”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才女董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下着雨的长沙街道居然没有堵车,不按规则往前跑别人居然没有意见。大姐坐的那趟高铁准时在10:58分到达郑州,二儿子奇伟就等在那里。大姐说奇伟也顺利地接到了她,现在我想这点也值得记录,因为我曾经见过接站不顺利的情况。大姐到达巩义将近夜里1点钟。72岁的大姐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上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怎样的累,她是知道的,再加上嫂子已经走了。大姐没有那样做,儿子即便是再心疼也不敢说一声。大姐仅仅是将红色棉袄换下来,就又出门了,到芝田老家是深夜1点半钟。

守夜是儿女们的事,嫂子只有一双儿女,即使加上孝顺的儿媳妇,人也还是太少了,再加上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姐妹就排了班,和孩子们共同为嫂子守夜。我们不仅是在告慰嫂子,也是在安慰孩子,陪护孩子,支撑孩子。尤其是大姐,白天她要为管事人把关,告诉他们为嫂子看病已经花去很多,该节俭的地方一定要节俭。晚上她一定还要轮班为嫂子守夜,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她说再看还能看几天呀!

我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他们要亲自送一送妗妗。小博很让我难忘,她的女儿将近三岁,平时晚上不是妈妈陪着睡,就是姥姥二姐陪着才能睡觉。小博让自己的老公给女儿撒个慌,连夜买票就赶回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去世了,她平时为孙子做炸鸡自己从没舍得吃过,可孙子因为腿疼没有去火葬场送送奶奶,这个孙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呀,更何况又不用徒步,我们都非常愤慨。小博从北京跑回来送的是她的妗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呀!可这是他们惦记的家呀,家里的一切事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怎么会写下这些东西呢?家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难道只有这些刻骨铭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1006 字

+ 加入清单

时光快速流逝,眨眼间《朗读者》已经播到第八期了,本期节目主题词选择的是“勇气”,我自身就对于这个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因而当我全情的看完这一起节目之后更是迸发出难以抑制的感情。

在我的认知中,勇气从来都不是向着光亮的远方阔步前行,而是在你明知前方迷蒙灰暗依旧坚持勇往直前。

她是闪闪亮的大明星江一燕,她亦是大山中孩子们喜爱的小江老师。支教是一项伟大光荣的事情,但同时也意味着这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要去往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自己也曾想过投身其中,但我却从来不敢想象我可以坚持多久,但是江一燕在这条路上坚持了近十年的时间。当董卿问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她说是她的舞蹈老师,也同时是促使她能考上舞蹈学院的人。在她三四年没有跳舞、并且大家都不认为她能够考上的情况下,为了圆老师的一个梦想,坚定的考上了北京舞蹈学院,这在当时看来也不失为一种莫大的勇气。

有的时候我们并非害怕选择,往往最令人恐惧的是选择背后所要付出的勇气,因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那么导致的结果都需要我们怀抱勇气去承担。人生不就是在权衡利弊中做着选择罢了,算一算你的勇气够不够支撑你选择的道路。

汪明荃和罗家英夫妇,在相识二十几年之后六十几岁终于决定走进婚姻的殿堂,成为在婚龄史上当之无愧的“高龄”,在花甲之年还可以做出如此勇敢的选择,怎么能不需要足够的勇气呢?试问你我平凡之人谁可以如罗家英一般在自己六十几岁才开启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大多数人终究还是会走在人潮拥挤的大路上。正如我从来都没有承担遗憾的勇气,我无比希望可以在恰好的年纪遇见恰好的人,那么你会不会也有这样的认为呢?

李宁说:“无知者无畏”,对啊,没有被烫过,怎知水热;没有被摔过,又怎知地面比头硬。没有体验过,自然不会存在畏惧,可是当我们有了一定的认知,这个时候再去做就需要一定的勇气了,你要有面对失败承担后果的勇气,实践表明这绝非一件易事。这自然说回到了选择。

樊锦诗老人她一生最大的勇气就用在为莫高窟永续利用、永久保存奉献一生的这样一个选择上了。说起敦煌莫高窟,它是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宝库,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现如今它正在以一种非常缓慢的但确实是不可逆转的态势消逝之中,正是这位老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华发,用五十四年的坚守,改变着历史也创造着奇迹同时守护着这座“永远的敦煌”,可谓当之无愧的“敦煌的女儿”。

向这世上所有的勇气致敬,也愿你我都胸怀勇气,过好今天,明天,未来的每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

全文共 3013 字

+ 加入清单

导演陆川在央视《朗读者》节目里的处女秀,就是朗读作家王宗仁的《藏羚羊的跪拜》,他要把这篇散文献给多年来关注自然、默默守护可可西里的人们。在陆川的朗读中,那只面对猎人枪口跪拜的藏羚羊并没能挽救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却让猎人从此放下了猎枪。

“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陆川自认为是个“见光死”的人,在镜头前做任何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紧张,在镜头后面看监视器,才会觉得舒服。距离拍摄电影《可可西里》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当年在可可西里的那段经历成了陆川生命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不仅影响了他后来的创作,更让他对生命和信仰有了全新的认识。

对于生和死的探讨

以天葬的仪式开场,以天葬的仪式结束,不论是谕示生命的不断转世,还是象征着生死的无尽轮回,影片《可可西里》已然将焦点锁定在人类永恒的死亡主题上。那片土地孕育的每个生命神圣却又脆弱,无人区的奔波追逐,还有那些野蛮的放逐,让观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无助,以及命运的无常。影片没有那种惩恶扬善的鲜明表达,充斥全片的只有绝境中的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己抗争。

2004年,陆川编剧、导演的《可可西里》上映,这部电影给他带来了中国电影金鸡奖、华表奖、香港电影金像奖等荣誉,同年他还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它让陆川成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陆川曾经说过,《可可西里》给他最大的收获,是让他找到了拍一辈子电影的方法,还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我一直在想,如果我的第二部电影不是《可可西里》,我可能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也不可能有后面的创作。拍完《可可西里》的时候,感觉对于生和死的探讨没有做完,好像只做了一半儿。”回忆当年拍摄《可可西里》的经历,陆川说,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敬畏自然只是在书本上读到过的概念,并不是自己内心真正的信仰,“等走过了可可西里之后,经历了那里林林总总的一切,在藏地见证了很多的东西之后,对环境的敬重和敬畏之心就根植在我内心了”。

有一次,一个地方政府想请陆川去做一个实景演出,看过之后他发现这个演出可能会破坏当地的植被和水源,就放弃了这个项目。不仅创作,连日常生活里很多小习惯也彻底改变了,见到穿皮草的人他会上前提醒,对以前喜欢的象牙雕刻也敬而远之了,以前喜欢看马戏,现在感觉到马戏团是一个有悖于自然法则的挺残酷的事情。去年,陆川的动物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和观众见面,“在拍摄这两部电影的过程中间,我的很多生活习惯、很多想法都改变了。在将近五六年的时间里,和野生动物打交道,接触环保主义者,他们对我的改变很大。”陆川说。

1971年出生于新疆奎屯的陆川,2002年凭借自己编剧、导演的电影处女作《寻枪》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可可西里》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对于陆川而言,拍摄《可可西里》的那段日子让他难忘,花了两年时间在可可西里选景,然后下去生活,再写剧本再拍。所有参与这部戏拍摄的剧组成员都存在健康遭受损害的情况,而大家的目标只有一个:为中国电影创作一部不一样的作品。

陆川的电影之路是从阅读小说开始的,尽管父亲、剧作家陆天明和姑姑、作家陆星儿对他直接的帮助不是很大,但是,儿时的文学积累给他日后的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厚的营养。陆川坦言,自己一直没有把电影当作一个职业来对待,“所以就很想去拍不同的电影,去尝试不同的事儿。影评人和观众有时候会希望你保持自己的风格,但我想通过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切面去了解不同的人性”。

好坏评判标准在那片土地上彻底失效

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100万只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藏羚羊绒的价格暴涨,可可西里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屠杀。从1993年起,可可西里周边地区的藏族人和汉族人在队长索南达杰的领导下,组成了一支名为野牦牛队的巡山保护队,志愿进入可可西里进行反盗猎行动。陆川说,影片灵感来自有关藏羚羊、野牦牛被残酷猎杀的新闻报道,最终,那里的人们挣扎的生存状态深深打动了他。

直到今天,在陆川的记忆里,可可西里都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缺水缺油,冰天雪地,狂风怒吼,流沙肆虐。可可西里在蒙古语里的意思是“美丽的少女”,名字虽然美丽,却是一个被欲望、罪恶、死亡笼罩的地方,那片土地上发生的事情总是现实而残忍,暴力而血腥。在那海拔4700米的无人区,危险的荒漠之地,有人可以因为贪婪去掠杀藏羚羊,有人可以因为5元钱残忍地做帮凶,好坏善恶、理想现实、震撼愤怒无奈,所有这一切,都在那片土地上纠缠博弈。

人类为什要蹂躏这片美丽的土地,为什么要残害这些藏羚羊呢?因为有些女人要用羊毛装扮自己的美丽,于是有些人便通过猎杀藏羚羊以满足金钱欲望,还有一些人只是为了生存。

作为一个非典型的英雄,《可可西里》中的主人公日泰身上混杂了理想主义和残酷现实的尴尬,他不是警察,只是以西部工委的名义行动的自愿巡山队成员,他对在冰上抓住的捕鱼的人罚款,现场开条子并从口袋里把公章拿出来盖章,他指示队员卖皮子,他不顾队员和自己的性命去追那个老板,似乎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对这个人物的正义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

在这部电影里,刘栋作为巡山队员,被队长日泰呼来唤去左右驱使不但毫无怨言,同时他身上也显现着鲜明的生命本性追求,而最惊人的一笔,却是他毫不脸红地伸手向做“三陪”的女友要钱,然后再转身拿着最底层女性的血肉钱,赶去捍卫一群志愿者的崇高使命。

“在可可西里,我们沿用多年简单明了的好坏评判标准彻底失效,好与坏可以在瞬间转换,一如生死。盗猎者为了生存而盗猎藏羚羊,而巡山队员为了给队友治病也卖羚羊皮。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善恶,恶人会在某些情况下选择善。”陆川说,现实中,“好”与“坏”并非泾渭分明,更多时候道德屈从于生存,那里的人们用坚定的毅力奋斗在生命的禁区,用人们无法想象的意志生存,“可可西里,是天堂,是地狱,还是见证生命与信仰的圣地”。

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

2004年,第17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中国唯一一部参赛影片《可可西里》获得了评委特别奖。领奖台上,陆川落下了男儿泪。

生活中,陆川自认是个“泪点奇低的人”,最主要喜欢流泪的场合是看电影,经常情不自禁眼泪就下来了,有时候在飞机上对着电脑泪流满面,弄得空姐一头雾水。

在可可西里,剧组所有人都身体不舒服。在《可可西里》的拍摄中,一次意外让陆川失去了一个伙伴,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可在电影剪辑时他又狠心删掉了很多煽情的桥段,他想要给观众留下的不是眼泪,而是思考。看过太多的生与死,感受过大自然可怕的力量,陆川想要把人类生命的脆弱传递给观众。

为了拍《可可西里》,陆川多次跟随当地的巡山队员进入无人区巡逻,他最迫切要表达的就是真实。2003年8月,影片正式开拍,陆川率领剧组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我觉得煽情是对可可西里的不负责任,因为那里拒绝眼泪,只有绝望、平静与内敛”。

《可可西里》全部都在海拔3800米以上拍摄,其中有30%的内容是在无人区拍的。为了追求真实效果,剧组还在可可西里高原最高峰布格达尔峰海拔6200米处取景拍摄。在布格达尔峰,剧组遇到了电影里巡山队经常碰到的事,在风雪中露宿,极度缺氧,头痛、头晕、呕吐,高原反应强烈,电影拍到最后,原本有100多人的剧组只剩下60多人,电影的拍摄也超期一个多月。

陆川把《可可西里》当作一部纪录片来拍,片中演员基本是非专业的,陆川逼着演员们去感受最真实的绝望,一次次去跳冰河,一次次去陷流沙,到最后,他们已不是在表演,而是一种生存本能的反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勇气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370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这类文化综艺节目的出现可谓“因势利导”,“势”即当前社会文化心理的主流趋势,“导”即引导,这也正是其价值和意义所在。90后、00后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原生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与其说文化自觉,不如说是文化认同。互联网缩小了世界的距离,也淡化了文化的传统与特质。

而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精神之源。习近平总书记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前,文化类综艺节目在适应社会文化心态的同时,对坚定文化自信发挥了可贵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年青一代,在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方面,可谓功莫大焉。

当然,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当前虽然生逢其时,但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方向对了,节目质量就是关键,同时还需要更好地适应网络新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模式,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首期节目的主题是“遇见”,董卿是这样阐释这个选题的:“世间的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人,就有了生命。”

什么是生活中的遇见呢?

遇见某个人,你的命运会因他改变。

年少时期的濮存晰是一位残疾少年,从小在同学们不理解和排挤的眼光中长大。后来,他遇到了一位医生,不仅获得了站立的权利,命运也从此发生了转变。

时过境迁,濮存昕仍然铭记着医生的恩情:“我的一生中获得了很多人的帮助,但是这位医生永远是第一个真正帮助我改变命运的人。”

谁是第一个改变你命运的人呢?是年少时循循善诱的老师,还是危险时仗义出手的陌生人?

遇见父母或子女,则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

联想总裁柳传志在报考飞行员失败后非常难过,他的父亲曾这样鼓励他:“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都是我的好孩子。”

光阴荏苒,柳传志在儿子的婚礼上再次讲出了这句话,这是真正的血脉传承,也是一位父亲对儿子最大的期许。

那妈妈对女儿呢?首位华人世界小姐张梓琳在2017年遇见了自己的女儿,初为人母的她坦言抱着孩子的时候“总觉得内心软软的”。也许女人都是这样,一旦当了母亲,内心最柔软和最坚强的部分便都给了子女,从此有了牵挂,也有了盔甲。

她们对子女的爱,正如张梓琳朗诵的《愿你慢慢长大》一文中所写的,“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如今,你正在被父母怎样目送着?而未来,又会目送着谁呢?

遇见对的人,就是真爱。

[朗读者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第七集节目中,董卿邀请到“微博女王”姚晨、影视演员李立群、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作家王蒙、维和英雄、音乐剧译配程何等嘉宾,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有关“告别”的人生故事。

在我们的一生中,要告别的人有太多太多,大部分人印象最深的都是与至亲的告别。但对于姚晨来说,提起“告别”,她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些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14岁那年,姚晨就独自一人北上来到北京求学。二十多年来,在火车旅途中、在小影楼勤工俭学的过程中、在刚生完孩的那段时光里,姚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遇见与告别,结识了一波又一波陌生人。这些在姚晨生命中短暂出现的面孔到现在都时常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现场姚晨坦言:“我觉得可能没有这些人,我的人生轨迹会被改写,会是另一番景象。”

当年报考北影之前,姚晨曾有一段时间无处可去,好在之前勤工俭学时认识的一位“胖姑娘”收留了她。直到现在,姚晨还记得那个名叫王栋的“胖姑娘”的小屋在北京六环外的一个远郊小村里,当时一进门,姚晨直接吓了一跳,“我觉得那个房间的宽度可能就这一张沙发这么宽吧,摆了一个木板,下面用一些东西垫起来,就是一张床。”

在那个现在看来甚至“不太适合人居住”的小屋里,姚晨和“胖姑娘”一起挤了一个月,“基本她睡就占了三分之二的床,然后我占了三分之一,趴在墙上睡。”虽然时隔多年,但谈起那段经历姚晨依然记忆犹新。对于这些虽是萍水相逢但却给她过无数温暖的陌生人,姚晨会选择为他们朗读怎样的文字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观后感第3期400字

全文共 351 字

+ 加入清单

知性才女董卿监制、主持,

慈善大使濮存昕、联想总裁柳传志加入,

世界小姐张梓琳、资深翻译家许渊冲惊现。

一个人一段文,一段文一故事,

慢下来朗读,在朗读中遇见。

节目才开播,立马有这样的声音:

太像《见字如面》了。

确实,走的都是朗读路数,选择的名家名篇,又同样有名人坐镇。

但正如董卿所言:这不是一个朗读节目,也不是语言节目,是人生节目,情感节目。

“朗读”重文字,“者”重人,节目重点放在朗读的人身上。

《见字如面》注重历史,朗读是导入,明星是吸睛手段,许子东、杨雨两位教授的点评才是文化含金量所在,才是节目的核心价值所在。

《朗读者》更看重人,朗读者和选择的读本之间有着跨越时空的联系,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朗读才入情入境,节目先谈朗读者的故事,再朗读表演,倡导一种用生活勾连人与文学的理念。读的不是文本,是故事,是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