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地藏节的来历通用20篇

浏览

4849

作文

856

三年级作文过年的来历

全文共 241 字

+ 加入清单

在今天晚上是除夕夜,明天就是春节,春节也叫过年,为什么春节也叫过年呢?

传说,从前有一个怪物,它的名字叫“年”,“年”每年都到村里来,吃村民的贡品,如果村民不给“年”贡品,它就把村民的全家人都吃了。村民没有办法,只好把家里最好、最多的食品拿给它吃。“年”吃得非常高兴。有一年“年”又来了,它看见村民们在放烟花,村民们本来想给“年”一个烟花大典,谁知“年”一听爆竹声,一看闪亮的烟花,就吓的魂飞四散,跑的无影无踪,今后,这天就叫过年,村民就放烟花、点烟火,放贡品,来庆祝胜利,合家团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春联的来历是什么

全文共 338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猴年马月”的来历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词语在中国传统俗语中,指些事情的前景尚未可知,也指事情未来的结果无法预料,泛指未来的岁月。

目前,“猴年月”的来历无从考据。不过有人称,这个词义多半源于方言的以讹传讹,最流行的说法认为,“猴年马月”是天津的“何年嘛月”谐音的变体。

提到“猴年马月”,相信大家不会陌生。这个词通常是指某件事情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必须得需要一段无法预测的时间才可能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才会用到这个词。难道猴年马月的真正意义真的就是遥遥无期的意思吗?非也。

其实猴年马月这个词最早出于我国农历的干支纪年,纪月。在我国古代,历法中有天干地支之说,天干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天支地支单与单相配,双与双相配,正好组成六十对,例如甲子,乙亥等。

“猴年马月”中的猴年大家都能理解,每隔十二年一循环;马月又指哪个月呢?上面提到,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干支纪年相传起源“三皇五帝”的黄帝时代,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到商代开始广泛应用,而商代是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而冬至恰恰在农历十一月中,在农历干支纪月中被称为子月(鼠月),依次往下排,到夏至的那个月(也就是农历五月)正好为午月,也就是马月,而农历干支纪月是固定不变的,确切的说,每年茫种到小暑节气之间叫午月(马月),它基本上位于农历五月,公历六月。所以猴年每过十二年循环一次,且每年的公历六月又是马月,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猴年马月”!例如:上一次的猴年马月是2004年6月5日~7月6日,而下一次的猴年马月则是2016年6月5日~7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二:寒衣节的来历传说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孟姜女哭倒长城的传说广为流传,但是她为什么不远千里要去长城寻夫呢?据说秦时孟姜女的丈夫范杞良被抓去修筑北疆长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寻到长城脚下,不想丈夫已死,被埋筑城墙里。孟姜女悲愤交加,向长城昼夜痛哭,终于感天动地,哭倒长城,露出丈夫尸骨。孟姜女哭倒长城八百里后,与秦始皇面对面地抗争,为夫报仇、替己出气,最后怀抱丈夫遗骨,纵身跳海殉夫。就在跳海的刹那,海上波涛澎湃,缓缓拱起两方礁石。据说海上姜女坟,海潮再大也不曾没顶。由于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十月初一烧寒衣” 千百年来,这段忠贞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如今寒衣节也成为北方凭吊已故亲人的风俗。

有一种说法是说十月初一烧寒衣是商人的伎俩,这个聪明的商人是谁呢?据说是造纸术发明人的蔡伦的大嫂。故事大概是这样的:蔡伦大嫂芳名慧娘,她看见蔡伦造纸有利可图便叫丈夫蔡莫去向弟弟学习造纸,但是她丈夫不是那块料。学了点皮毛就张罗着自己开了造纸店,结果纸质低劣无人问津。夫妻二人对着一大堆的废纸发愁,怎么办才卖的出去呢?慧娘还真对得起“慧”字灵机一动就想到了好办法。

一天深夜,惊天动地的鬼哭声冲出了蔡家大院。邻居们吓得不轻,次日一早,赶紧跑过来探问究竟,这才知道慧娘昨晚暴病身亡。只见当屋一口棺材,蔡莫一边哭诉,一边烧纸。烧着烧着,棺材里忽然传出了响声,慧娘的声音在里面叫道:“开门!快开门!我回来了!”众人呆若木鸡,好半天才回过神儿来,上前打开了棺盖。只见一个女人跳出棺来,可不是慧娘是谁?那慧娘摇头晃脑,高声唱道:“阳间钱路通四海,纸在阴间是钱财,不是丈夫把钱烧,谁肯放我回家来!”她告诉众人,她死后到了阴间,阎王发配她推磨。她拿丈夫送的纸钱买通了众小鬼,小鬼们都争着替她推磨——有钱能使鬼推磨啊!她又拿钱贿赂阎王,阎王就放她回来了。蔡莫装出一副莫名其妙的样子,说:“我没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燃烧的纸堆说:“那就是钱!在阴间,全靠这玩意儿换吃换喝。”蔡莫一听,马上又抱了两捆纸来烧,说是让阴间的爹娘少受点苦。

夫妻俩合演的这一出戏,让邻居们上了大当!众人见纸钱竟有让人死而复生的妙用,纷纷掏钱买纸去烧。一传十,十传百,不出几天,蔡莫家囤积的纸张就卖光了。由于慧娘“还阳”的那天是十月初一,后世的人们便都在这天上坟烧纸,祭奠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的来历

全文共 506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由来已久。分大端午和小端午。小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是在五月十五。端午节又叫“龙舟节”。说起这些节日,还有一段悲凉的故事!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投江自尽,周围的人纷纷走到江边划船打捞。人们争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捞了很久以后,人们还不见屈原的尸体,就回家拿米团扔往江中,不让江中的鱼、虾、蟹、等把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有了现在的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还有包粽子的竹叶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叶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个角放上大枣或花生,为的是不让米溢出来。粽子包好后,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开锅,芳香四溢,竹叶的香味,粽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

端午节还有一个传统;用艾子叶驱蚊。以前医疗不发达,有些体弱残疾的人被蚊虫叮咬后会死亡,把艾叶放在门上有一种避邪的作用。人们还在端午节这天绑许多五彩线。用一些小果壳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中间有一个小孔,将五彩线把小果壳穿在一起,绑在孩子们的手脚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华民俗源远流长,这不是迷信,而是传统习俗。我们应该去尊重它、保护它。让古老的传统文化成为民族的和谐,为经济的腾飞做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压岁钱的来历

全文共 300 字

+ 加入清单

压岁钱的传说觉,使祟不敢来,这种做法叫做“守祟”。据说以前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有对夫妻老年时才得到一个儿子,对儿子十分珍爱,就连夜逗儿子玩,这个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当他睡下时,把包着的八枚铜钱放在枕头旁边。半夜里,一阵阴森森的冷风吹过,又黑又矮的祟正准备用它的白手摸这个孩子的脑门时,忽然,小孩子的枕头边发出了一道金色的光芒,又黑又矮的祟一边尖叫一边逃跑了。于是,这件事就传开了。大家纷纷模仿这件事,在每年除夕的晚上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来伤害孩子了。就因为这件事,人们把这种钱叫做“压祟钱”,由于“祟”与“岁”同音,日子久了,人们就把它叫作“压岁钱”。

现在,你们知道压岁钱的来历了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端午节的来历与传说小学

全文共 401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生活中没有人说不知道端午节,但有多少人知道端午节的由来?今天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端午节要来了!

大家都知道,端午节,家家包粽子,门口插艾草。有的地方河上有龙舟比赛,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喝男酒的习俗。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了,是向我们伟大的诗人屈原致敬。伟大的诗人屈原对楚国的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原本并不富裕的楚国变得强大。有一次,楚国和赵打仗。战争进行到一半时,赵浩棋带着他的军队撤退了。楚王想追,被屈原拦住了。屈原警告楚王说:“你追不到,一定是陷阱。”可是楚王不听,屈原说:“不如派个将军,你就别去了。”但是楚王又拒绝了,说一定要活捉赵王。然后他带着军队去收复。一切都在屈原的预料之中。楚王被活捉,军队没了。五月初五,屈原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一气之下,他朝石头扔眼泪,洛江自杀了。人们知道后,为了祭奠屈原,就把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举行粽子祭奠他。

屈原的爱国精神时不时地萦绕在人们的心中,永垂不朽!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十三,糖瓜粘”的来历和传说

全文共 2602 字

+ 加入清单

“二十三、糖瓜粘”,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小年,这一天的俗习是“送灶爷”,据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述职,所以家家户户会敬献糖瓜(也有用芝麻糖、花生糖等代替),为的是让灶王爷嘴甜一点,多在玉帝面前说好话,来年给家里一个更红火的光景。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1.【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一家;到了腊月二十三日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的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将竹篾扎成的纸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是让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还将糖涂在灶王爷嘴的四周,边涂边说:“好话多说,不好话别说。”这是用糖塞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别说坏话。在唐代著作《辇下岁时记》中,间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爷)醉酒”的记载。人们用糖涂完灶王爷的嘴后,便将神像揭下,和纸与烟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则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树枝,再将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请出神龛,连同纸马和草料,点火焚烧。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时一家人围着火叩头,边烧边祷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请对玉皇进好言。

送灶君时,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数名,乔装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为“送灶神”,以此换取食物。

2.祭灶

送灶习俗在我国南北各地极为普遍,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

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诗中提到‘黄羊’的典故,出于《后汉书·阴识传》:“宣帝时,阴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子方再拜受庆;家有黄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识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阴子方看见灶神,杀黄羊祭祀,后来交了好运,从此,杀黄羊祭灶的风俗就流传下来了。

唐宋时祭灶的供品是相当丰富的。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对当时民间祭灶作了极其生动的描写: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米饵圆。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勺长勺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对于灶王爷的来历,说起来源远流长。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这些记载,大概是祭灶神的来源吧。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是"黄帝作灶"的"苏吉利";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民间还有“跳灶王”和“打灶王”的活动。

3.吃灶糖

古话说“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吃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稍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关东糖又称灶王糖、大块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关东糖是用麦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写的《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关东糖”、“糖饼”。关东糖在东北的农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贩叫卖:“大块糖,大块糖,又酥又香的大块糖。”乳白色的大块糖,放在方盘上,一般有三寸长,一寸宽,扁平,呈丝条状。新做的大块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种特殊风味,是关东男女老少都十分喜爱的一种糖。它已从灶王爷的祭桌上走下来,广为百姓享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

全文共 962 字

+ 加入清单

七月初七日为七夕节,亦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

七夕节,主要是庆贺天上牛郎与织女的一年一会。来源于神话故事,民间习惯称为天河配。

依照七夕节天上牛郎、织女相会的情节,山西民间有扎像庆贺之俗,就是在街头巷口用树枝等物扎成一对青年男女像,代表牛郎、织女相会。在像前敬献瓜果桃李以示祝贺。星汉灿烂之际,如果看到天河中有奕奕正白气,闪耀着五色的光芒,就被认为是牛郎织女相见的征兆。旧时此刻要下拜,乞求牛郎、织女恩赐。据说牛郎织女是勤劳的化身,所以跪拜者求农求织求婚均可。求金求银求暴利则要适得其反。一人只能乞求一事,求多则不灵。在吉祥征兆面前,连续三年诚心诚意乞求一事,则必然应验。山西气候,七夕前后多降雨,能够连续三年乞求一事当属不易。民间传说,七夕节如果天上降雨,就是牛郎织女哭诉衷肠,预兆着夫妻和睦,家庭兴旺。

七夕节里,姑娘媳妇还有许多向织女讨教手艺的活动,称为乞巧。

晋南地区习惯用当年产的新麦秸编成一座桥,配以牛郎、织女,男孩、女孩、老牛、喜鹊等编织物,置放案头。或是用彩色纸,剪成上述景物,贴在墙上。祈祷后,拿七根绣花针,用彩色线来穿针孔,能够一次顺利穿过七个针孔者就被认为乞得了巧。

曲沃县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香节投水乞巧。

晋北地区习惯白天在院里晒一盆水,因微尘飘落,盆水的表面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膜。将绣花针涂油以后,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

晋西北地区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节前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小鸡。倒影显得越复杂越逼真,意喻艺巧越多。

晋东南地区女孩子,七夕节要逮一只吐丝的蜘蛛,圈在匣子里。第二天观察蜘蛛的结网疏密状况,越密乞巧越多。

与少女一样,少男在七夕节也要向牛郎讨教耕耘本领。

晋南地区,习惯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土上制作茅屋小景,屋旁作成田园。田地中种粟生苗,称之为“谷板”。

晋北地区习惯将小麦及各种豆类用水浸泡,促其生芽。七夕节,用彩线缠芽,称之为“种生”。

晋西北牧童要为耕牛编戴花环,称为“老牛过生日”。

晋东南流传有夜深人静,躺在葡萄架下偷听牛郎、织女说悄悄话的说法。

七夕节,民间喜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称为巧食。山西境内,家家要吃西瓜,喜欢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五一的英语作文:五一的来历

全文共 1875 字

+ 加入清单

On July 14, 1889, by the marxist socialist congress convened, the grand opening in Paris, France. The conference, the French representative lavin proposal: put on May 1, 1886 American workers struggle for eight hours a week, as the international proletariat holiday together. The delegates agreed to by the historic resolution. From then on, "51"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was born.

Why to this day as international labor day? This is from the American workers movement in the 1880 s.

At that time, many count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and gradually by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o imperialism stag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high speed development, to extract more surplus value,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capitalism of the high-speed machines, take the capitalists increasing labor time and intensity of labor to ruthlessly exploit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orkers work 14 to 16 hours a day, some even up to 18 hours, but wages are low. Massachusetts a shoe factory supervisor said, "let a strong able-bodied 18 years old young man, next to any machine work here, I can make his hair to gray at the age of 22." Heavy class oppression provoked proletarians great anger. Know, they want to fight for survival conditions, only together, fighting through strike and capitalists. Workers strike slogan put forward, that is, requirements shall institute an eight-hour working day system.

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重开幕。这次大会上,法国代表拉文提议:把1886年5月1日美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日,定为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节日。与会代表一致同意,通过了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从此,“五一”国际劳动节诞生了。

为什么要把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呢?这还得从19世纪80年代的美国工人运动说起。

当时,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逐步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为了刺激经济的高速发展,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维护这个高速运转的资本主义机器,资本家不断采取增加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的办法来残酷地剥削工人。

在美国,工人们每天要劳动14至16个小时,有的甚至长达18个小时,但工资却很低。马萨诸塞州一个鞋厂的监工说:“让一个身强力壮体格健全的18岁小伙子,在这里的任何一架机器旁边工作,我能够使他在22岁时头发变成灰白。”沉重的阶级压迫激起了无产者巨大的愤怒。他们知道,要争取生存的条件,就只有团结起来,通过罢工运动与资本家作斗争。工人们提出的罢工口号,就是要求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迎春花的来历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小的时候,我的家乡有很多的迎春花,黄黄的,十分可爱。而迎春花最美的时候莫过于开花了。那几朵朵一起开放,好像是先打了一个联通电话问我要开放了,你们什么时候和我一起开放。几朵迎春花也好像是它的朋友,立马就跟着它一起开着。眼前就有一片黄色的海洋,叫人舍不得把它的每一朵花采掉做花环。迎春花就像小孩似的,样子就像胖嘟嘟的小孩。不仅如此迎春花的来历也十分的可爱。

在花神的宫殿里,不管是春夏秋冬,在花神的宫殿_百花殿依旧是百花盛开时节,花神命令众百花仙子来议事,那时快要到要到春天了但大家还是哈欠连天,花神看见了连忙叹气。牡丹仙子是花神最喜爱的仙子,花神说:“牡丹,要不你就去顶一顶,反正你盛开的时候也不远了。”令花神没想到的是,牡丹仙子一听就说:“花神姐姐,不是我不想去顶这几天,而是我手下的牡丹包括我都在睡觉,我们好像都着了魔似的,一到这几天,就要睡觉。”众花仙子们也赞成牡丹仙子说的话,花神看见了,掩面叹息。“等一等,花神殿下,我愿意在几天的花朵盛开的时候,去绽放自己最美的花朵,但是我没有那么美的衣裳,我只有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鹅黄色的裙子,但如果花神殿下能给我这一次机会,我一定能做的更好的。”在众多华丽衣服的后面的角落旁,有一个小姑娘,扎着两个小辫子,两只小手因为十分紧张而裙子藏在后面。

花神眼睛一亮,把在那角落的小女孩用自己的法力让她飞起来,把她飞到自己的面前,让她降落在自己身边,双手拍着她的肩膀说:“小女孩你真的愿意吗?”小女孩又有一点害羞的说:“是的,但殿下,我没有名字,你能为我,为我的花朵取一个名字吗?”花神站了起来,闭上眼睛,冥思苦想:把她的名字取得太雅、太娇或太平淡都不行,既然是要临近春天盛开的花,就叫迎春花吧!这样意思也就在里面了。花神说:“你以后就叫迎春花吧,我还有礼物要送给你。”只见花神从天空中洒了一些粉末,鹅黄色的粉末纷纷扬扬落下来,迎春花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变得像一位美丽的公主,鹅黄的公主裙,盘着的头发,下还有一束秀发,头上还插着几朵迎春花,脚下穿着一双平凡而又感到高贵的鹅黄色的水晶鞋,手里还拿着象征着迎春花的权杖。迎春花看见了,自己十分开心,因为她让自己的花儿们有了名字再也不是野花了。

迎春花美美的在临近春天的时候开出最美的花朵,让自己绽放出最美的样子,完美的完成了花神殿下的任务,再临近春天中绽放。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作文素材_母亲节的来历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节来历

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封斋期是指复活节之前,星期天除外的40天)的第4个星期天定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都将回到家中,给母亲送上一份别具匠心的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薇茨(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1905年安娜·贾薇丝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周年忌日,安娜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此后,她到处游说并向社会各界呼吁,号召设立母亲节。两年后,安娜和她的朋友写信给当时有影响的政府部长、议员和商界名人,请求将母亲节定为一个法定的节日。安娜认为,子女经常由于忙碌忽视了对母亲的感情,希望母亲节能够让人们多想一想母亲为家庭所付出的一切。她的呼吁获得热烈Ⅱ向应。

第一个母亲节于1908年5月10日在西弗吉尼亚州和宾夕法尼亚州隆重举行。在那个节日里,康乃磬被选中为献给母亲的花,并从此流传下来。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议案,将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作为法定的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安娜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

[作文素材_母亲节的来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劳动节的来历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国际劳动节,是和劳动人民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和工人阶级的革命和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全世界无产者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节日。

自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它的政治作用,经受了无数的挫折、流血和牺牲,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经历了艰苦的磨练,才终于有了她应有的地位。让我们把历史的一页翻到1886年5月1日那一天——40万做牛做马的美国工人沸腾了,芝加哥的怒火在燃烧。工人们从工厂走向大街,高举标语牌,争取8小时的工作制,举行了总罢工。黑心的资本家又恨又怕,他们动用警察,残酷镇压。一天内就打死了6名工人,这激起了工人们的极大愤慨。芝加哥212人报》散发传单,号召工人群众和无产阶级为死难者报仇。5月4日晚,警察又在干草市场向参加抗议大会的工人开枪,打死打伤工人200多人,逮捕数百人,其中有4名工人领袖被芝加哥法院判处死刑。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对于这场斗争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纪念美国芝加哥工人斗争的这一光荣日子,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的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决定把象征工人阶级团结、斗争、胜利的5月1日定为“国际劳动节”。

我国的工人阶级第一次大规模地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是在1920年。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举行了群众性的集会和示威游行,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解放后,人民政府明确规定每年的5月1日为“劳动节”。

同学们,我们要继承工人阶级光荣的革命传统,学习他们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阔大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有志气的人,增强我们的责任感,好好学习科学知识和做人的本领,长大后更好地报效祖国,为人类作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压岁钱的来历作文120字

全文共 1128 字

+ 加入清单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年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因为过年了,你们就有压岁钱了对吗?但是,你们知道大人们为什么要给我们压岁钱吗?听我慢慢讲给你们听。

1、传说古时候每到年三十的时候就有野兽趁着大人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的孩子叼走吃了,所以许多地方都有年三十晚上不睡觉的习俗,但是有一次一位母亲把一枚铜钱装 在红色的袋子里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结果发现野兽就不敢靠近小孩了,因此以后每到年三十大人都会给小孩或者晚辈压岁钱。

2、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3、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方式的玩赏物。钱币正面通常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4、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小偷,两人将钱币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 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忽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祟不敢再来侵扰了。因“岁”“祟”发音相同, 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5、压岁钱最早出现于唐代宫廷内。据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内廷妃嫔,每于春时,各于禁中结伴三人至五人掷钱为戏。”王建的《宫词》 说:“工人早起笑欢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急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边树;寒日内人长打白,库中先散与金钱。”足见 唐代宫廷内春日散钱之风昌盛。

6、压岁钱的名词最早可见于清·曹雪芹的《红楼梦》:“两府男妇小厮丫鬟亦按差役上中下行礼毕,散押岁钱、荷包、金银锞,摆上合欢宴来。”

7、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生活为基本模式的传统社会里,讲究的是“长幼有序”,家长们平时都很威严。只是到了春节,在喜庆的氛围里,小辈们给长辈 们行磕头礼,表示对尊长的敬重与祝福,长辈们则发给小辈们或多或少的压岁钱,表示对小辈们的关心和爱护。压岁钱的施与取,像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戏,表达了共 度佳节、喜庆热闹的意思。

8、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 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和生活用 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压岁钱的来历作文12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来历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刚过了清明节,那你知道清明节的来历吗?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时,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血的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这一天就被命名为清明节。

这就是清明节的传说,一个悲惨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清明节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299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一个妃子千方百计要让自己的孩子当上皇帝.于是她设计害死太子,太子的弟弟重耳也被迫逃亡。途中重耳饿晕在一棵大树下。中尔手下有个叫介子推的大臣,看到此情景,便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给重耳吃下去……后来,重耳返回都城作了君主。他重赏了身边所有有功的大臣,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提醒他才想起了那段往事。重而羞愧极了,他立即派人请介子推,可怎么也没倾倒。于是重耳亲自到绵山去请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面。有人给重耳出主意:放火烧山,只留一条出路。可没想到介子推被烧死了。重而伤心极了。

第二年,重耳再来此地纪念介子推,发现烧焦的老柳树又复活了。重耳把这棵树起名“清明柳”,又把这个日子定为“清明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李冰锁龙的历史典故,伏龙观的来历故事

全文共 2034 字

+ 加入清单

秦朝的时候,四川的成都平原附近经常发大水。秦昭王于是任命很有治水才能的李冰到蜀郡去担任郡守,主持治理那里的水患。

原来,这岷江里面有一个江神,是一条作恶多端的孽龙。它稍有一点不高兴,就会兴风作浪,下起大暴雨,淹没两岸的庄稼和村庄,祸害百姓。它要求当地的老百姓在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选出一个最漂亮的童女给它作媳妇,并且还要每家每户集结巨资给它举行热热闹闹的婚礼。要是哪里有一点不遂它的心意,它就会发大水危害百姓。当地的老百姓每年为了给江神办婚礼的事,弄得家家户户,一个个人心惶惶。深怕自己的女儿会受到江神的残害,同时也承担不起那给江神办婚礼用的资费。许多的人家为了躲避江神的悲惨迫害,不得不拖儿带女远走他乡,这样,致使岷江一带渐渐土地荒芜,人烟渐渐稀少了很多。

李冰到蜀郡上任后不久,他就弄清楚了这里的情况,并且决定不惜自己的性命也要治一治这条孽龙。

眼看一年一度为江神娶媳妇的日子又到了。那些替江神主办婚事的人正在商量着如何给江神筹集钱财,以及选定谁家的姑娘时,李冰找到了他们,对这些人说:“今年的钱资就不用筹集了,新娘就选定我家的小女,事情就这样定下来了,你们就不要再多费什么心思了。”百姓听说李冰郡守如此的舍已为人,都感激涕零,同时也为李冰担心。他们担心李冰会出什么事,他们也不愿失去这样的好郡守,都希冀他们的郡守能够战胜这条孽龙,消除祸患。

到了六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李冰把自己的女儿打扮得风姿绰约、美艳绝伦,一同来到江边。主祭人登上祭江神坛祭奠完之后,坛下锣鼓冲天,钟乐齐鸣。三鼓过后,江面上突然波涛涌起,水柱冲天有十余丈高,这就是江神来迎接新娘的仪式。这个时候,人们本应把新娘送入水中。可是,李冰连忙制止了他们,说:“不用着急。我这次能与江神结为姻亲,真是荣幸万分,然而江神的尊颜,我李冰很想能够目睹为快,还请江神早点现身,不要误了这好时辰。”说完,亲自斟满了一杯酒,走上祭坛举起奉上。

可是过了很久,就是不见江神的影子。李冰见到如此情景,知道江神在戏弄百姓,不由勃然大怒道:“你这作恶多端的孽龙,残害百姓,致使民不聊生,今天我李某为了使百姓的能够安居乐业,情愿以性命与你拼搏,你就快点现形吧!”说着,就提上宝剑,奋身跳入江中。这时,江上的水柱不见了,好像变得风平浪静的样子,只是隐隐觉得有些地动山摇的感觉。

过了大约一个时辰,狂风大作,烟尘蔽日,恍恍惚惚之中,人们看到江边有两条青黑色的犀牛在拼命地激烈争斗,甚是难解难分。不一会儿,这两条犀牛便消失了。当在岸边观战的老百姓正在疑惑时,只见李冰气喘吁吁地从水中跑上来。他对自己随从的武士说:“这条孽龙本事很高,尤其是力气特别大,我跟它战了很久也不能取胜。现在上岸来,是要求你们助我一臂之力。”

李冰手下的武士说:“我们刚才看到两头犀牛在河边搏斗,知道是您跟孽龙在激战,只是两头犀牛一模一样,我们也分不清哪一头是您变化,也就不好来助战。”李冰于是就把一条雪白的绶带缠在腰间,对他们说:“现在我腰间系有白色的丝带,这样,我再去跟它争斗时,那头腰间是白色的犀牛就是我变的,你们记住这点就行了。”说罢,就又跳到水里去与孽龙激斗。这样一来,当两头犀牛再出现的时候,李冰手下的武士就一个个手执兵器,纷纷拥上前去,帮着李冰一同战斗。这些武士拿来起手里的武器对着那头身上没有白色的犀牛一阵奋力砍杀,最终把那头孽龙变成的犀牛杀翻在地。

孽龙倒在地上之后,很快显出了自己的原形。李冰赶紧吩咐百姓将早已准备好的粗大的铁链,严严实实地把这条孽龙捆缚起来,牢牢地锁在江中的一个深水潭中。

可是,李冰在用铁链锁这条孽龙的时候,他的身边有人担心这样还会锁不住,就向李冰问道:“李大人,孽龙还会逃脱吗?”李冰随口说道:“它要想逃脱掉,除非铁树开花!”可是事情又太凑巧了,后来有几个小孩在李冰锁孽龙的潭里洗澡,有一个调皮的孩子,把红帽子挂到了锁孽龙的铁柱上,远远看去,就真像是铁树开花一样。孽龙于是抓住这个机会,挣脱了铁链,又逃到水里去作怪。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很快知道了这件事,在众百姓的帮助下,再一次套住了孽龙,并且把它再次押回到伏龙潭锁了起来。为防止它再把铁链扯断,李冰就发动百姓在伏龙潭的旁边修起一座锁龙桥。这样,孽龙彻底被锁住,再也没有逃走。当地的百姓也再不受水患的祸害了。

在以后的几年里,李冰双带领蜀中的老百姓,在灌县南面的玉垒山下一带,修建了分水鱼嘴、金刚堤、飞沙堰、平水槽等到多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统称为都江堰。李冰修筑的这一创世的伟大水利工程,不仅从根本上治住了水患,还变患为福,这项水利工程灌溉良田万顷,泽被世世代代的蜀中人们。从此,蜀郡沃野千里,富饶丰足,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川祖”,受到世代蜀人的爱戴和敬仰。

后代的人们为了更进一步纪念李冰,在李冰降伏孽龙的地方建了一座观,取名为伏龙观。进了观,抬眼便见一尊李冰石像,它气宇轩昂,须发微微飘动,深邃的目光中透出一种大志和才气,这种非凡的气质,让人们不得不为之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八一建军节的来历

全文共 744 字

+ 加入清单

八一建军节改变了我们中国人以后的路,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这一天,中华人民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的旧社会,它就是八一建军节。

81年前的今天,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南昌城。这次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南昌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在和平建设时期,上至雪域高原的铁路,下至城市中的地铁,中国军队的战斗力,也同样扬名在整个民族经济发展的战场上。解放军战士是人民群众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尤其是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冲锋在前,在抢险救灾中再现军人的风采!1998年夏抗洪当中,展现了解放军战士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利益少受损失和不受损失,与洪水搏斗的英雄壮举!2008年2月当滞留的旅客需要返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当道路被积雪盖住了,阻挡了人们的出行,解放军战士奋勇破冰打开通道。2008年5月在汶川大地震中在第一线救人的还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冒着楼房随时可能坍塌的危险救出了一个又一个伤者。

我们应该清楚的记得,当国家和人民群众碰到最困难的时候,最需要支持和帮助的时候,解放军战士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解放军战士的身影;哪里需要帮助的时候,解放军战士伸出了温暖之手。我们这一代是幸福的,没有战争,没有硝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跟应该努力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做国家的栋梁之才!把我们国家建设的更美好,才对得起战士们用鲜血染红的国旗,用身躯建造的新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旦的来历作文

全文共 979 字

+ 加入清单

年住在山洞里,它是山中霸王。老虎、狮子、黑熊一看到它,便吓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听到它的吼叫,便瘫倒在地。年在山上捕食动物,吃饱便呼噜噜地躺在洞里睡大觉。每当严寒将尽、新春快来的时候,年便跑下山来,进村吃人。因此,人类也非常害怕它,小孩子哭了,只要妈妈说一声“年来了”,孩子就吓得不敢哭出声了。

却说那时候,有两个放牛的孩子,一个叫阿山,个叫阿水,他俩是好伙伴,胆子都很大,常常赶着牛群上山吃草。家里的人对他俩说:“孩子,山上有年,去不得呀!”

“不怕!”阿山和阿水有心计,说:“我们背上弓和箭,年要是来了,就爬到树上射死它!”

话虽这么说,他俩上山几次,幸喜都没有碰到年。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天色黄昏。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回家。真怪,牛儿惊慌得哞哞叫,挤成一团。这是咋回事呢?

“呔,快走!”阿山和阿水挥起牛鞭,啪啪地抽打了几下。忽然听到“嘎哇”地一声怪叫,一只怪物吓得朝村前路上跑去。

阿山道:“阿水,你看,是一只年跑了!”

“真怪,年是凶兽,怎么看到我们反而害怕得逃走了。”阿水觉得挺奇怪。

“嗯,”阿山果断地说,“我们追过去看看。”

两个小牧童真够大胆,他俩不断地挥动牛鞭催牛快走。牛鞭声劈哩啪啦地响,年逃窜得更快了。“哦,是哩!”阿山猛悟过来,“原来年害怕牛鞭声!”

阿山和阿水赶着牛群进村,远远看到年窜到吴公公家门。吴公公家门前晒了一件大红衣裳,年吓得扭转头,朝村后头跑去。

那边也有一个村子。此时,夜幕降临了,年一见家家户户的窗口明亮亮地闪着灯光,刺得它头昏眼花,又扭转头跑了。这时,阿山和阿水已经把牛群赶进棚里,又追过去。他俩故意把鞭子甩得啪啪响,年惊恐地怪叫着,跑上山了。

阿山和阿水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回到村里,他们对乡亲们说;“原来年怕响、怕红、怕火。咱们知道它的弱点,往后可以抵御它了。”

乡亲们听了,很快就想出一个好办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阿山和阿水投入一根根竹子,火堆里发出“劈劈啪啪”的爆裂声。几只年跑下山。看到篝火,听到响声,果然又往回跑了。就这样,一夜过去了,乡亲们平安无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乡亲们拿出红柑、花生米等好吃的东西一道吃,互相祝贺:“恭喜!”

从此,人们便把正月初一叫做“过年”。每当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鞭炮,点红蜡烛,穿红衣服,以“红”为吉利的象征。据说这些风俗都是当年抵御“年”的办法逐渐演化过来的。

[元旦来历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年夜饭的来历最新

全文共 3982 字

+ 加入清单

除夕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在除夕吃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辞岁之风自晋朝以来就很盛行,当夜骨肉团聚,儿孙绕膝,灯红酒绿,共话团圆。接着就是守岁。西晋周处的《风土志》 说:“除夕夜,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许多诗人都有吟咏守岁的诗句。孟浩然写道:“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杜甫也曾有:“守岁阿戎家,椒盘以颂花。”的佳句,把守岁的乐趣写得活灵活现。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 年夜饭子女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关于年夜饭的传说

江南每年吃年夜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把大门关起来,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敲击碗筷。吃完年饭后,就要将桌子的碗筷收拾干净,再打开大门,这叫做闭门生财,开门大吉。这规矩习俗据说是为了哄骗铁拐李而传下来的。

原来吃年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都是开着大门的。玉皇大帝想了解民间疾苦,于是派铁拐李在此时下凡查看。铁拐李是个跛脚叫花仙。因此便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饭,他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皇大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富的,玉皇大帝便命令有关神仙让他一年遭几次灾,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比别人都奸,很快想到了应对之策。

吃年饭时,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他家年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时,桌上空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够穷了,连年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放上几个元宝就走了。这下,这户人家便发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都跟着学起来。谁知道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饭,便知人们已经知道了他的任务,就不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可是关着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下来。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关东年夜饭:保留古风俗汉满互影响

我国知名民俗专家曹保明介绍说,年夜饭在除夕的夜晚又称“团年”或“合家欢”,因为这顿饭以后就要告别旧岁迎来新岁了,所以又称“分岁”。在古代,人们认为年夜饭还有逐疫、驱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饭的特点是全家大团圆的宴会,无论男女老幼都要参加,为了这个团圆,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赶在除夕前返回家来,如果没能及时赶回来,餐桌上要给未归人留一个空位,摆一双筷,表示全家团聚。

年夜饭通常是旧时关东农家中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必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满桌的酒菜中必须要有鱼,表示新的一年有余钱、余粮,一切都很宽裕。还必须有一碗红烧丸子,表示阖家团圆。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关东老百姓始终有“穷过年,富过年,不吃饺子没过年”的说法。饺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围绕饺子的起源,民间产生过不同的传说和故事,但关东人一直崇尚春节的第一顿饺子在除夕夜子时(零点)吃,此风俗遍布关东城乡,并世代相传至今。

如今在东北的许多农家,年夜饭依然保持着古时的许多风俗,如吃饭前祭祖,放鞭炮,吃饺子等。但由于近年来年夜饭的吃喝已不重要了,年夜饭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围,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它温暖在一家人的问候和温情中。既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有希望之意。

重庆土家年夜饭:“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刚进腊月,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板溪乡红杏村农民许文旭家就忙开了。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许文旭说,“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作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土家人之所以重视这两道菜,是因为以前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回肉,糯米也是稀罕东西,因此家家都把这两道菜当作年夜饭展示手艺的机会,同时也是为了犒劳辛劳了一年的家人。

令人意外的是,海带还曾一度成为土家年夜饭的主菜。因为以前土家族聚集地区吃盐巴都困难,医疗条件也差,经常有人因缺碘患上大脖子病。为了给家人补碘,土家人就在年夜饭上一道海带,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碘。在当时的条件下,海带对土家人来说,真可谓“山珍海味”,经常吃根本不可能,因此成了年夜饭上的一道好菜。如今,海带早已退出年夜饭的“舞台”。

土家人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田埂”,以表达对田地的热爱。

朝鲜族:“岁酒”和“德固”占据特殊位置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朝鲜族主要聚居地区,春节也是朝鲜族的传统的和最重要的节日。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着自己传统的食品和特色。

朝鲜族的年夜饭丰常丰富,大大小小的盘子七八十个,有的人家甚至达上百个。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二种。

春节前夕,记者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各乡村看到,很多朝鲜族村民都在酿造“岁酒”。朝鲜族在年夜饭有喝“岁酒”的习俗。这种酒多在过“岁首节”前酿造。岁首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岁酒”以大米为主料,配以多味中药材,是一种药酒。用于春节期间自饮和待客,他们认为饮用此酒可以避邪、长寿。

“德固”是一种汤饼,就是将大米面和好蒸熟后,捣成大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片,倒入鸡、野鸡、牛肉汤锅中,吃时再放些麻油或香油以及紫菜,味美可口。

在年三十那天,朝鲜族妇女都要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大多数家庭从一大早就开始做打糕。尽管现在有卖做打糕的机器,但他们还是喜欢用打糕槌自己动手做,因为感觉味道还是不一样。

除夕夜一家都围在一起吃年夜饭,是非常幸福的时刻,全家都会守岁通宵达旦。与汉族不同的是,朝鲜族大年夜这顿饭会载歌载舞,伴着朝鲜族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迎接新年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说明文作文:七夕节的来历

全文共 203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你知道七夕节的来历么。看看下面的介绍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噢。

说明文作文:七夕节的来历】

今天,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下面就听我讲一下“七夕”的来历吧!

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孩子,他叫牛郎,牛郎从小父母双亡,由哥哥嫂子抚养长大,牛郎十几岁的时候就和哥哥嫂子分了家,只有一头老牛和他作伴,这头老牛是头神牛,经常帮助牛郎,后来在神牛的帮助下,他找到了自己心爱的娘子,她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名叫织女,就这样,牛郎和织女结婚了,生了两个可爱的儿女。不久,织女私自加嫁给牛郎的事情最终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人把织女抓了回去。后来,老牛死了,在临死之前,它帮牛郎出了一个主意:只要穿上老牛的牛皮,就能飞上天去。可是,王母娘娘用她头上的金簪把天上划了一道波涛滚滚的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后来王母娘娘总算发了善心,准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一天,无数只喜鹊飞到天河上,搭成一座鹊桥,让他们在这鹊桥上相会。

这就是“七夕”的来历。

【说明文作文:七夕节的来历】

又到了七夕节,我怅望天空,蓝天中似乎幻出了牛郎织女。

传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只留下了一间茅草房和一头老黄牛。从此这位小伙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郎。

天上,,王母娘娘有七个孙女,号称七仙女,最小的一个仙女叫做织女。织女请求王母娘娘让她和其他六个仙女下到人间的河塘去嬉戏,王母娘娘答应了。

正是这一天,牛郎的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牛郎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这样吧,你今天上午九点去村边的一个河塘,那里有从天上下来的七位仙女,你偷偷的躲到河塘边的一个老树旁边,树枝上有七仙女的衣服,你把最小的那件衣服藏起来。那最小的仙女织女找不到衣服,那时你再出来向她说明来意……”

牛郎虽然很诧异但还是按照老黄牛的要求去做了。织女上岸后没有找到衣服,这时牛郎出来了,他向织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织女羞答答的点了点头。本来织女就向往人间生活,可王母娘娘不准。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人间男子向自己表达了爱慕,织女怎能放过?于是,织女留在了人间和牛郎生活在一起。后来牛郎织女生了一对龙凤胎。

就这样一家四口过着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天宫开晚会所有人必须去,可织女没有回去参加,天宫哪里都找不到。后来王母娘娘派人到人间才发现了织女,此时织女已经和牛郎生活在一起且还有一儿一女。王母娘娘大怒,亲自到人间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后面紧追不舍。王母娘娘一看牛郎快要追上了便从头上拔出钗子向天中一划,天空中便出现了一条长河。牛郎织女就分在河的两岸------一边牛郎在呼唤着织女,两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另一边织女呼唤着牛郎和孩子。后来王母娘娘不忍心看牛郎织女苦苦等待,便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有喜鹊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筑桥,也就是鹊桥。

恰逢今年七月七,天空的不远处飞来好多喜鹊,我想也许她们正是为牛郎织女的相会筑鹊桥而来吧!

【说明文作文:七夕节的来历】

又到了七夕节,我怅望天空,蓝天中似乎幻出了牛郎织女。

传说在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小伙子,他从小父母双亡,只留下了一间茅草房和一头老黄牛。从此这位小伙子成了名副其实的放牛郎。

天上,,王母娘娘有七个孙女,号称七仙女,最小的一个仙女叫做织女。织女请求王母娘娘让她和其他六个仙女下到人间的河塘去嬉戏,王母娘娘答应了。

正是这一天,牛郎的老黄牛突然开口说话了:“牛郎啊!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成家立业了!这样吧,你今天上午九点去村边的一个河塘,那里有从天上下来的七位仙女,你偷偷的躲到河塘边的一个老树旁边,树枝上有七仙女的衣服,你把最小的那件衣服藏起来。那最小的仙女织女找不到衣服,那时你再出来向她说明来意……”

牛郎虽然很诧异但还是按照老黄牛的要求去做了。织女上岸后没有找到衣服,这时牛郎出来了,他向织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织女羞答答的点了点头。本来织女就向往人间生活,可王母娘娘不准。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个人间男子向自己表达了爱慕,织女怎能放过?于是,织女留在了人间和牛郎生活在一起。后来牛郎织女生了一对龙凤胎。

就这样一家四口过着悠闲自在的幸福生活,直到有一天天宫开晚会所有人必须去,可织女没有回去参加,天宫哪里都找不到。后来王母娘娘派人到人间才发现了织女,此时织女已经和牛郎生活在一起且还有一儿一女。王母娘娘大怒,亲自到人间把织女带回天上,牛郎在后面紧追不舍。王母娘娘一看牛郎快要追上了便从头上拔出钗子向天中一划,天空中便出现了一条长河。牛郎织女就分在河的两岸------一边牛郎在呼唤着织女,两个孩子撕心裂肺地呼喊着妈妈;另一边织女呼唤着牛郎和孩子。后来王母娘娘不忍心看牛郎织女苦苦等待,便允许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都会有喜鹊飞到天河为牛郎织女筑桥,也就是鹊桥。

恰逢今年七月七,天空的不远处飞来好多喜鹊,我想也许她们正是为牛郎织女的相会筑鹊桥而来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