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老马识途的成语典故出自谁的故事精彩20篇

导语:成长中会发生很多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别人的成长中发生的故事吧,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130

作文

1000

“打草惊蛇”是成语故事

全文共 471 字

+ 加入清单

打草惊蛇这则成语原意为惩办某人或某一些人,却使有同样情况的人受到震动,引起警惕。现用来比喻行动做事不缜密,致使对方觉察到了其秘密的意图而有所防备。

【成语】:打草惊蛇

【读音】:dǎ cǎo jīng shé

【释义】: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出处】: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惊蛇。’”

【成语故事】: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名叫王鲁的人,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赂、不遵守法规。有一天,有人递了一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赂。王鲁一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自己平日的违法行为一模一样。王鲁一边看着状纸,一边发着抖:“这...这不是在说我吗?”

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目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样,可是被大大的吓了一跳了!

后来,大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伸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故事杯弓蛇影

全文共 608 字

+ 加入清单

“杯弓蛇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误把映入酒杯中的弓影当成蛇。比喻因错觉而疑神疑鬼,自已惊扰自已。

这个成语来源于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

有一年夏天,县令应郴请主簿(办理文书事务的官员)杜宣来饮酒。酒席设在厅堂里,北墙上悬挂着一张红色的弓。由于光线折射,酒杯中映入了弓的影子。杜宣看了,以为是一条蛇在酒杯中蠕动,顿时冷汗涔涔。但县令是他的上司,又是特地请他来饮酒的,不敢不饮,所以硬着头皮喝了几口。仆人再斟时,他借故推却,起身告辞走了。回到家里,杜宣越来越疑心刚才饮下的是有蛇的酒,又感到随酒入口的蛇在肚中蠕动,觉得胸腹部疼痛异常,难以忍受,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

家里人赶紧请大夫来诊治。但他服了许多药,病情还是不见好转。

过了几天,应郴有事到杜宣家中,问他怎么会闹病的,杜宣便讲了那天饮酒时酒杯中有蛇的事。应郴安慰他几句,就回家了。他坐在厅堂里反复回忆和思考,弄不明白杜宣酒杯里怎么会有蛇的。

突然,北墙上的那张红色的弓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立即坐在那天杜宣坐的位置上,取来一杯酒,也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结果发现,酒杯中有弓的影子,不细细观看,确实像是一条蛇在蠕动。应郴马上命人用马车把杜宣接来,让他坐在原位上,叫他仔细观看酒杯里的影子,并说:“你说的杯中的蛇,不过是墙上那张弓的倒影罢了,没有其他什么怪东西。现在你可以放心了!”

杜宣弄清原委后,疑虑立即消失,病也很快痊愈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门无杂宾成语故事_300字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mén wú zá bīn

成语故事】晋朝太守刘耽的儿子刘惔学识过人,他能把著名学者孙盛的哲学文章驳得体无完肤,深得司马昱的赏识,被调到外地当官。他信奉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学说,主张清静无为,办事非常严肃,过着隐士般的幽居生活,从未有杂乱的客人上门。

【出处】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解释】家中没有闲杂的人来作客。形容交友谨慎。

【用法】作宾语、补语;形容交友谨慎

【相近词】门无杂客

【成语示列】唐赵大夫崇,凝重清介,门无杂宾。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画龙点睛的成语故事_作文500字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画龙点睛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他画龙画得特别好。

有一次,他在金陵(现在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巨龙,那龙画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只是都没有眼睛。人们问张僧繇:“为什么不把眼睛画出来。”他说:“眼睛可不能轻易画呀!一画了,龙就会腾空飞走的!”大家听了,谁也不信,都认为他在说大话。后来,经不起人们一再请求,张僧繇只好答应把龙的眼睛画出来。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刚刚点出第二条龙的眼睛,突然刮起了大风,顷刻间电闪雷鸣。两条巨龙转动着光芒四射的眼睛冲天而起,腾空而去。围观的人,个个看得目瞪口呆,对张僧繇更佩服了。

成语“画龙点睛”就是从这个传说中来的。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写作、讲话时,在关键性的地方用上一两句精辟的语言来点明含义,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种手法也称为“点睛”之笔。

画龙点睛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水中捉月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水中捉月

【汉语拼音】shuǐ zhōng zhuō yuè

【近义词】: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好高骛远、空中楼阁

【反义词】:踏踏实实、 安分守己、 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成语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永嘉真觉禅师》:“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水中捉月_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比喻空虚幻想,不能实现,资料《水中捉月_成语故事》。

【水中捉月造句】学习要抓住基本知识:即不水中捉月,而忽略基本的东西。

【水中捉月的成语故事】

窗外月光如银如霜,正笼罩在飘逸思绪的窗前。月光如水,静静地泻了满地。坐于窗前的我,思绪亦随月光拂了满地──窗前明月光,月是故乡明。这月光偏偏就有灵性,月光拂了满地,无人清扫。诗已拂了满地,有少数人捡起几句,风流不可一世。沐浴着这清凉如斯,亘古不变的慧光,任时间挟着思绪,落花流水地从心地中流淌过。于是乎,我有了一种冲动:把所有语言都融进唐宋文人墨客的华章锦句中——浅析唐宋文学中有关月亮的意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成语故事:哭竹生笋的故事

全文共 1214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在吴国有一个叫孟宗的人。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家里失去了男丁,所以生活比较困苦。即使如此,他的母亲仍然想方设法让他念诗书,学礼仪,鼓励他结识一些读书人,以便将来出人头地。

有一年,县试(在县内举行的考试)时,各地的考生都到孟宗居住的地方来参加考试。有些考生贫困,没有多余的钱财住客栈,孟母就请他们到她家里住宿。她还缝了很大的被子给那些考生盖。她说:“我的孩子仰慕你们众位的品德和学问,可我又没有能力好好招待你们,只能做这点事表示对你们的敬意。”于是,孟母名声很快传遍了各地。

孟宗是一个非常孝顺母亲的人。他知道母亲含辛茹苦,才把他培养教育成人,所以心中对母亲又愧疚又感激。

有一年冬天,孟母突然病倒了,躺在床上许多天,什么东西都不想吃。一天早上,她忽然对孟宗说:“孩子,真奇怪,我现在忽然想喝点笋尖汤。”孟宗听说母亲想喝汤,非常高兴,因为母亲已经几天没有吃东西,身体越来越衰弱了。不过他马上又发愁起来,因为当时正是寒冬,而竹子要到春天才会发芽,到什么地方去找竹笋呢?孟宗想着想着,不觉皱起眉来。孟母见儿子这副表情,便说:“哦,我大概是病糊涂了,这节气哪儿来的竹笋呢!算啦!”

孟宗马上告诉母亲:“您别着急,我会尽量想法找点笋尖回来炖汤给您喝的。”可是他心中又想,答应起来容易,可是最近这两天这么冷,寒风呼啸不停,动物全在冬眠,花草树木离出芽生长还有一段时间,我怎能找到笋尖呢?可是一想到母亲要喝笋尖汤,他马上来了力气,于是扛起铲子、锄头,冒着风雪向山中走去。终于走到了一个竹林。当他看到白雪像地毯似的厚厚铺了一地,更加心惊:“天哪!几乎连青绿的竹叶都看不见,上哪儿去找新笋尖呢?这实在是办不到的事情呀!老天爷,可怜可怜我吧!我母亲病得那么重,若是找不到笋尖炖汤给她喝,那我可一辈子也不能心安哪!”他想到母亲正在病床上期待笋尖汤,鼓足勇气对自己说:“我挖一挖试试吧,我可以一寸一寸地挖,到挖着笋尖为止。

寒冬腊月,土冻得像铁一般硬,他吃力地一铲铲挖下去,一直累得筋疲力尽,仍然看不到半点绿色的笋尖。孟宗挖不出竹笋,又想着病床上的母亲,不由得对着土坑哭了起来。哭了好一阵子,当他睁开泪眼往地上瞧时,不禁吃了一惊。原来,他面前的冰融化了,竹根四周的冰土都变成了软泥,软泥中居然有几个绿尖顶冒了出来!

”呀!笋尖啊!笋尖啊!“孟宗惊叫起来,心想:这不会是做梦吧?他连忙弯腰去拔,拔出一个,摸了摸,哈哈,心中窃喜。原来真的是新鲜笋尖!母亲的愿望终于可以满足了!问题是,刚才还什么都没有的土坑,怎么会在突然间长出新鲜的竹笋来呢?太不可思议了!难不成是上天的赏赐?”嗯,一定是的!“孟宗对着上天叩首说,”谢谢老天爷!“

孟宗挖出土坑中的笋尖,赶回家去做笋汤。孟母看见儿子拿了竹笋回来,也非常吃惊。她喝了儿子给熬的笋汤之后,病没过多长时间就痊愈了。

后来,孟宗更加努力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者,并且当了朝中的大臣,做了很多好事。

——《二十四孝之十六》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百丈竿头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百丈竿头”也称“百尺竿头”。这个成语就是源于招贤大师所念唱的偈帖。接下来,小编为您详细介绍了一些资料哦!

【成语】: 百丈竿头

【拼音】: bǎi zhàng gān tóu

【解释】: 佛教语,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

【成语故事】:

这个成语来源于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招贤大师》,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丈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宋朝时,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号招贤大师。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

一天,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大师讲得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听的人深受感染。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一片寂静。

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一名僧人站立起来,问他行了一个礼,然后提了几个问题,请求大师解答。大师还了礼,慢慢地作答起来。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又向大师提问,于是两人一问一答,气氛亲切自然。

听讲的人发现,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十方世界的内容。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谓偈帖,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百丈的竹竿并不算高,尚需更进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头这则成语也称百丈竿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

全文共 947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给我带了莫大的乐趣,每当翻开书,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涌出一种感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刻苦读书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悬梁刺股

悬梁的故事发生在楚国一位名叫孙敬的贤士,到洛阳求学,为了勤於学习,怕受睡眠困扰,因而把头发绑住悬於梁上,假如读书疲累,眼睛一合上,头低下 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痛得醒过来,而后他苦读有成。刺股的故事发生在战国苏秦身上。他在鬼谷子那儿学合纵连横之术,学成后 到秦国游说,不被采用。旅费用完只好回家,但家人皆不理他,他非常羞愧难过,於是发愤苦读。读累了打瞌睡,就拿一把锥子在腿上戳,把睡意赶跑,又继续苦读。后来,再出发游说诸侯时,无不成功,身挂六国相印,好不威风。

2、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平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 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 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假如捉十 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 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3、映雪读书

古时有一读书人名叫孙康,也因家贫,冬夜经常在雪地借助雪光返照来读书。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作工,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 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 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 ,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 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4、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 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 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 令人敬佩。

5、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非常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比喻:在艰苦的条件下设法坚持学习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期期艾艾成语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

出处:

“期期”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艾艾”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故事

据史书记载,汉初有个大将军叫周昌,他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只是有些口吃。周昌跟随刘邦入关破秦,担任中尉,后升为御史大夫。当时,刘邦平定天下已久,政治平和,便想废长立幼,废掉太子刘盈。这个举措无疑会给刚安定的汉朝带来一次大动荡,而且自古以来废长立幼都会留下几世争位的局面。周昌坚决反对刘邦的做法,可因为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索性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意思是:“我虽不善言辞,但是知道此事不能这么办,如果陛下想废除太子,我就不服从您的命令了。”他这一结巴逗笑了满朝的文武百官,连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一边。

三国时期,魏国有个大将叫邓艾。邓艾作战勇猛,无人能敌,但他也有口吃的毛病,常常把自己的名字说成“艾……艾”。一次,晋文王和他开玩笑说:“你总是说‘艾……艾’,到底有几个艾呀?”邓艾很巧妙地利用《论语·微子》中的一个典故回答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后来,人们就用“期期艾艾”这个成语来形容人说话不流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谈何容易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501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tán hé róng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常侍郎东方朔极力反对汉武帝划上林苑,提出耕战强国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他只好写《非有先生论》,虚构故事:非有先生在吴国做官三年,从不发表政见,吴王纳闷。他列举关龙逢及比干等进言被杀,臣下向君上进言真不容易。

【出处】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 《汉书·东方朔传》

【解释】原指臣下向君主进言很不容易。后指事情做起来并不象说的那样简单。

【用法】作谓语;形容问题复杂

【相近词】来之不易

【相反词】一挥而就、轻而易举

【英文】beeasiersaidthandone

【成语示列】

◎ 像这种勇猛改过的精神,刻苦精勤终身不懈的毅力,真有雷霆万钧之势,若无豪杰过人之节,真是谈何容易?

◎ 然而,对于这个刚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沼泽地走出的东方大国来说,解决几万万同胞的温饱问题谈何容易?

◎ 然而,这种保护谈何容易,因为雄性隆头鱼除了担负巡逻其边界的任务外,还必须时时守护在它的"妻妾"周围。

◎ 可是,全灌区有千百户人家,几百口塘坝,几千亩水田,谈何容易。

◎ 消灭地震灾害谈何容易,总之得有一个过程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

全文共 1052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

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 刘备依靠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一批能干的文臣武将打下了江山,他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刘禅惊慌不已,一点继续战斗的信心和勇气都没有,为了保命,他赤着上身、反绑双臂,叫人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投降以后,魏王把刘禅他们接到魏国的京都去居住,还是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为了笼络人心,还封他为安乐公。

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有一次,他请刘禅来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的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明白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防备他了。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lè bù sī shǔ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解释】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忘本

【近义词】流连忘返、乐而忘返、乐不可支

【反义词】狐死首丘、归心似箭、落叶归根、恋恋不舍

【年代】古代

【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乐不思蜀点评

刘禅身为一国之主,居然乐不思蜀,甚至连装着想念故乡都装不出来,贪图享乐而志向沦丧竟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可气可叹。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而要严格要求自己,志存高远,不懈地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天衣无缝成语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有个叫郭翰的先生,他能诗善画,性格诙谐,喜欢开玩笑。盛夏的一个夜晚,他在树下乘凉,但见长天如碧,白云舒卷,明月高挂,清风徐来,满院飘香。这时,一位长得异常美丽的仙女含笑站在郭翰面前。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小姐,您是谁?从哪来?”

仙女说:“我是织女,从天上来。”

郭翰问:“你从天上来,能谈谈天上的事情吗?”

仙女问:“你想知道什么?”

郭翰说:“我什么都想知道。”

仙女说:“这可难了,你让我从哪说起呀?”

郭翰说:“人们都说仙人聪明,你就随便说说吧。”

仙女说:“天上四季如春,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绿树常青,花开不谢。枝头百鸟合鸣,水中游鱼可见。没有疾病,没有战争,没有赋税,总之,人间的一切苦难天上都没有。”

郭翰说:“天上那么好,你为什么还跑到人间来呢?”

仙女说:“亏你还是个读书人。你们的前辈庄周老先生不是说过‘在栽满兰花的屋子里呆久了,也闻不到香味’的话么。在天上呆久了,难免有些寂寞,偶尔到人间玩玩。”

郭翰又问:“听说有一种药,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你知道哪有吗?”

仙女说:“这种药人间没有,天上到处都是。”

郭翰说:“既然天上多得很,你该带点下来,让人们尝尝有多好呀。”

仙女说:“带是带不下来。天上的东西,带到人间就失去了灵气。不然早让秦始皇、汉武帝吃了。”

郭翰说:“你口口声声说来自天上,用什么证明你不是说谎话哄人呢?”

仙女让郭翰看看衣服。郭翰仔细看完,奇怪的是仙女的衣服没缝。

仙女说:“天衣无缝,你连这个都不懂,还称什么才子,我看你是十足的大傻瓜。”

郭翰听完,哈哈大笑,再一瞧,仙女不见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成语小故事大全精选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

“奉公守法”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奉行公事,遵守法纪。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赵奢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英勇善战,屡战屡胜,建立了显赫的功勋。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有一次,他来到惠文王之弟、平原君赵胜家收取田税,但是赵胜的管家仗势欺人,戏弄赵奢,拒付税款。赵奢并不怕赵胜的权势,他毫不客气地,果断地处理了这件事,且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无事生非的闹事者。赵胜听说后,怒气冲天,一定要赵奢抵命,以显示他的权势。赵奢得知赵胜的想法后,马上去找了赵胜,真心诚意的对他说:“您是赵国栋梁之材,是受朝廷重用的大官。应该遵守国家法令,以昭示天下百姓。而现在您的管家却依靠您的权势,公然违反国家法令。如果百姓都拒不付税,那么天下还会太平吗?国家还会富强吗?到那时候,您还会有现在这样显赫的地位?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就会富强,您怎么能轻视呢?”

赵胜听了这番话,惭愧万分。继而转怒为喜,将赵奢保举给赵惠文王,赵王封了他一个掌管整个赵国税收的官。赵奢上任后,没有仗着权势欺压百姓,仍然公正、无私的处理一切事务。后来,赵奢又被赵王任命为大将,为赵国建立了很多战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白头如新的四字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邹阳有一次因为受人诬陷,被梁孝王关进监牢,准备处死。邹阳十分激愤,他在狱中给梁孝王写了一封信,信中列举事实说明:“待人真诚就不会被人怀疑,纯粹是一句空话。”

他写道:“荆轲冒死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始皇,可是太子丹还一度怀疑他胆小畏惧,不敢立即出发。卞和将宝玉献给楚王,可是楚王硬说他犯了欺君之罪,下令砍掉他的脚。李斯尽力辅助秦始皇执政,使秦国富强,结果被秦二世处死。所以谚语说:‘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双方互不了解,即使交往一辈子,头发都白了,也还是像刚认识时一样;真正相互了解,即使是初交,也会像老朋友一样。”

梁孝王读了邹阳的信后,很受感动,立即把他释放,并做为贵宾接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故事:卜昼卜夜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卜:占卜。形容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成语故事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留,让我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让人笑我不知足呢!”齐桓公觉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为“工正”,请他担任管理各种工匠的职务。但是对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员。齐桓公经常找他谈天、游玩。

这段故事,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记载。同时,它还记载着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齐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来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兴,直到天快黑了,还叫点灯,要继续喝。敬仲婉言劝止,说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我只准备白天陪您玩,却没有打算继续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游宴无度,不计时间,从白昼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昼,连续不休地玩乐,就叫“卜昼卜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激励人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学习带有激励成语故事,感受故事带来的积极向上正能量,为人生奔跑路加注一股动力,满血复活,激情四射,向美好的未来招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激励人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1)【映雪囊(náng)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孙康映雪苦读)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车胤囊萤夜读)

(2)【负薪(xīn)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朱买臣负薪读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李密牛角挂书)

(3)【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孙敬悬梁苦读)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苏秦刺股苦学)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4)【凿壁借光】

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匡衡晚上想读书的时候,常因没有亮光而发愁。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就在墙壁上悄悄地凿了一个小孔。让隔壁人家的烛光透过来。就这样,他经常学到深夜,后来成了西汉着名的学者,曾做过汉元帝的丞相。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环境和条件)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员。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匡衡凿壁偷光)

(5)【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欧阳修以荻画地)

(6)【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西汉时期,有一个着名将领叫李广,他精于骑马射箭,作战非常勇敢,被称为“飞将军”。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猎,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李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

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实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也便由此流传下来。

(7)【囫囵吞枣】

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

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

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读后: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8)【狗猛酒酸】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为了招来生意,他总是将店堂打扫得干干净净,将酒壶、酒坛、酒杯之类的盛酒器皿收拾得清清爽爽,而且在门外还要高高挂起一面长长的酒幌子,上书“天下第一酒”几个大字。远远看去,这里的确像个会做生意的酒家。然而奇怪的是,他家的酒却很少有人问津,常常因卖不出去而使整坛整坛的酒搁酸了,变质了,十分可惜。

这个卖酒的宋国人百思不得其解,他于是向左邻右舍请教这好的酒竟然卖不出去的原因。邻居们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家养的狗太凶猛了的缘故。我们都亲眼看到过,有的人高高兴兴地提着酒壶准备到你家去买酒,可是还没等走到店门口,你家的狗就跳将出来狂吠不止,甚至还要扑上去撕咬人家。这样一来,又有谁还敢到你家去买酒呢?因此,你家的酒就只好放在家里等着发酸变质啊。”您看,一匹恶狗看门,就能把一个好端端的酒店弄得门庭冷落,客不敢入;如果一个国家让坏人控制了某些要害部门,其后果必然是忠奸颠倒,百姓遭殃。

(9)【居安思危】

洪水未到先筑堤,豺狼未来先磨刀。

一只野狼卧在草上勤奋地磨牙,狐狸看到了,就对它说:“天气这么好,大家在休息娱乐,你也加入我们队伍中吧!”野狼没有说话,继续磨牙,把它的牙齿磨得又尖又利。狐狸奇怪地问道:“森林这么静,猎人和猎狗已经回家了,老虎也不在近处徘徊,又没有任何危险,你何必那么用劲磨牙呢?”野狼停下来回答说:“我磨牙并不是为了娱乐,你想想,如果有一天我被猎人或老虎追逐,到那时,我想磨牙也来不及了。而平时我就把牙磨好,到那时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提示:做事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这样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书到用时方恨少”,平常若不充实学问,临时抱佛脚是来不及的。也有人抱怨没有机会,然而当升迁机会来临时,再叹自己平时没有积蓄足够的学识与能力,以致不能胜任,也只好后悔莫及。

(10)【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弄巧成拙成语故事出处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弄巧成拙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叫孙知微,非常擅长画人。他画的人神态逼真,好像活的一样。当时的人,都争着让他画画,或者向他学画,因此他带了很多学生,画了很多画。

有一次,孙知微受人委托,为一个寺庙画一幅《九耀星君图》。孙知微把那幅画构思好以后,就先仔细打好了草稿。草稿上的人像活的一样,连衣带都好像在风中飘展。然而那仅仅是草稿,要等到涂上颜色之后才能算真正完成。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朋友请他喝酒,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喝酒去了。临出门时,他对学生叮嘱说:那幅画我已经画得差不多了,就差上颜色了,你们就在家中给我上颜色吧。但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上错了颜色。

孙知微刚一走,他的学生就聚集到那幅画前,七嘴八舌地纷纷赞叹,只有一个叫童仁益的学生一言不发。其他的人很奇怪,就问他:童仁益,你认为这幅画有什么不妥吗?童仁益平常不好好学画,这回却装出很内行的样子,认真地说:老师每次画瓶子,总要画花的,这次却没有画,我看老师一定是忘了。说完就在瓶子上补画了一枝红梅。

孙知微喝酒回来到画前一看,发现瓶子上多了一枝红梅,非常生气,问道:这是谁干的蠢事?简直是弄巧成拙。那个瓶子是神仙用来装妖怪的,你却把它画成了一个花瓶,这可真是要让人笑掉大牙。说完,他就将画撕了。

《拙轩颂》

【弄巧成拙的意思】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

【活学活用】我原本以为劝告会起到安慰作用,没想到竟弄巧成拙,小红反而哭得更厉害了。

【妙语点拨】著名画家孙知微打好了画的草稿,吩咐学生帮助自己着色即可。童仁益却自作聪明,在瓶口加梅,结果弄巧成拙,把整个画搞得不伦不类。这启示我们,做事情一定要把握好尺度,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否则,不但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还会失去应得的东西。一言以蔽之,做多余的事情,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近义】画蛇添足

【反义】恰到好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屋建瓴成语故事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当上皇帝的第二年,有人向他报告楚王韩信暗地里正准备造反。他马上召集文武近臣商议对策。这时,谋士陈平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说:“陛下假说到云梦泽去巡视,并在陈地会见各个诸侯。陈是楚的西界,韩信得到陛下巡视的消息,一定会去陈地迎接的。当韩信拜见陛下的时候,只要有一位武士就可以把韩信捉住。”

刘邦按照陈平的计策,果然轻易就捉住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于是在当天颁布了大赦令。大夫田肯乘着道贺的机会,对刘邦说:“您捉住了韩信,又在关中建都,这是我们应当庆贺的大事。关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胜于他国;土地广阔,有千里之远;兵员众多,占天下百分之二十。由于地势优越,如果派兵去攻打诸侯,真好比是站在高屋顶上往下倾倒瓶里的水,由上而下,势不可挡。”

刘邦听罢,心中大悦,随即赏赐了田肯五百斤黄金。 大将韩信 韩信,秦末汉初军事家,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人,初属项羽,后归刘邦,被任为大将。楚汉战争时,刘邦采用他的策略,攻占关中。刘邦在荥阳、成皋间与项羽相持时,韩信率军袭击项羽后路,破赵取燕、齐,被刘邦封为齐王。不久,他率军与刘邦会合,击灭项羽于垓下。汉朝建立,韩信改封楚王,后因受到刘邦猜疑,被以谋反的罪名杀害。韩信善于用兵,著有兵法《韩信》三篇,现已失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叶公好龙的成语故事以及反思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选经典成语故事叶公好龙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典故】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请求拜见鲁哀公。

子张在鲁国一直住了七天,也没等到鲁哀公的影子。原来鲁哀公说自己喜欢有知识的人只是赶时髦,学着别的国君说说而已,对前来求见的子张根本没当一回事,早已忘到脑后去了。子张很是失望,也十分生气。他给鲁哀公的车夫讲了一个故事,并让车夫把这个故事转述给鲁哀公听。

然后,子张悄然离去了。

终于有一天,鲁哀公记起子张求见的事情,准备叫自己的车夫去把子张请来。车夫对鲁哀公说:“他早已走了。”

鲁哀公很是不明白,他问车夫道:“他不是投奔我而来的吗?为什么又走掉了呢?”

于是,车夫向鲁哀公转述了子张留下的故事。那故事是这样的:

有个叫叶子高的人,总向人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喜欢龙。他在衣带钩上画着龙,在酒具上刻着龙,他的房屋卧室凡是雕刻花纹的地方也全都雕刻着龙。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子高是如此喜欢龙,很是感动。一天,真龙降落到叶子高的家里,它把头伸进窗户里探望,把尾巴拖在厅堂上。这叶子高见了,吓得脸都变了颜色,惊恐万状,回头就跑。真龙感到莫名其妙,很是失望。其实那叶公并非真的喜欢龙,只不过是形式上、口头上喜欢罢了。

【释读】

我们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成语故事扩写500字

全文共 615 字

+ 加入清单

自相矛盾

一个卖矛又卖盾的楚国人来到一个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闹市区抢摊位。这儿有的卖美味的小吃;有的卖漂亮的饰品;有的卖精美的衣服……

这个楚国人来到一个人多的地方。把自己手中的盾高高地举过头顶,眯缝着眼睛,撅着嘴,挺着个大肚子,像一位凯旋而归的大将军,吆喝道:“大家快来瞧一瞧,看一看喽!我这个盾坚固得很,无论什么矛都戳不破它。如果有假,不要钱,我免费送给你。心动不如行动!快来试一试吧!“他话音刚落,就用手敲了敲手中的盾,盾发出了“哐哐哐”的声音。

紧接着,楚国人放下盾,用一只脚挑起了一根长矛,又用手敏捷地抓住了它,迅速地像转风车一样把手中的矛转了起来。这时,他就像是一个会耍杂技的演员在舞台上摆弄着刀枪,又仿佛是孙悟空正在耍弄着自己的金箍棒。这个楚国人夸口说道:“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样的盾它都能戳穿,保证你带着它上战场,会把敌人杀个片甲不留!”说完,舞着矛往地上戳,地上立刻出现了几个洞。

一个围观的人想:这个人太会吹牛了吧!说话前后矛盾,让我去杀杀他的威风!他走过去,拍了拍这个人的肩膀问这个楚国人:“喂,老兄,那你觉得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

这个楚国人扭过头去,眼珠转了转,咬了咬嘴唇,冒出了一身冷汗,结结巴巴地会答道:“我的盾……哦不,我的矛……不不不……”顿时,所有围观的人都笑了起来。

这时,又有个路人对这个楚国人说:“我送你一句话:地上的牛为什么在天上飞?因为啊!你在地上吹!”笑声布满了闹市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成语安步当车故事

全文共 1062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

曰:“蜀愿得归,晚食为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释义表示慢慢地走,当作坐车

故事战国时,齐国有位高士,名叫颜蜀。齐宣王慕他的名,把他召进宫来。颜蜀随随便便地走进宫内,来到殿前的阶梯处,见宣王正等待他拜见,就停住脚步,不再行进。宣王见了很奇怪,就呼唤说:“颜蜀,走过来!”不料颜蜀还是一步不动,呼唤宣王说:“大王,走过来!”宣王听了很不高兴,左右的大臣见颜蜀目无君主口出狂言,都说:“大王是君主,你是臣民,大王可以叫你过来,你也叫大王过来,怎么行呢?”颜蜀说:“我如果走到大王面前去,说明我羡慕他的权势;如果大王走过来,说明他礼贤下士。与其让我羡慕大王权势,还不如让大玉礼贤下士的好。”齐宣王恼怒他说:“到底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蜀不假思索他说:“当然是士人尊贵,君王并不尊贵!”宣王说:“你说这话有根据吗?”颜蜀神色自若他说:“当然有。从前秦国进攻齐国的时候,秦王曾经下过一道命令:有谁敢在高士柳下季坟墓五十步以内的地方砍柴的,格杀勿论!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就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干镒,由此看来,一个活着的君主的头,竟然连一个死的士人坟墓都不如啊。”齐宣王无言以对,满脸不高兴。大臣们忙来解围:“颜蜀,过来!颜蜀,过来!我们大王拥有千乘(一千辆战本)之国,东西南北谁敢不服?大王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老百姓没有不俯首听命的。

你们士人大卑鄙了!”颜蜀驳斥道:“你们说得不对!从前大禹的时候,诸侯有万国之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尊重士人。到了商汤时代,诸侯有三千之多。如今,称孤道寡的才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重视士人与否是得失的关键。从古到今,没有能以不务实事而成名于天下的。所以君父要以不经常向人请教为羞耻,以不向地位低的人学习而惭愧。”宣王听到这里,才觉得自己理亏,说:“我是自讨没趣。听了您的一番高论,才知道了小人的行径。希望您接受我为您的学生,今后您就住在我这里,我保证您饮食有肉吃,出门必有车乘,您夫人和子女个个会衣着华丽。”颜蜀却辞谢说:“玉,原来产于山中,如果一经匠人加工,就会破坏;虽然仍然宝贵,但毕竟失去了本来的面貌。士人生在穷乡僻壤,如果选拔上来,就会享有利禄;不是说他不能高贵显达,但他外来的风貌和内心世界会遭到破坏。所以我情愿希望大王让我回去,每天晚点吃饭,也像吃肉那样香,安稳而慢慢地走路,足以当作乘车;平安度日,并不比权贵差。清静无为,纯正自守,乐在其中。命我讲话的是您大王,而尽忠宣言的是我颜蜀。”颜蜀说罢,向宣王拜了两拜,就告辞前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