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7月15日中元节有什么讲究【精选20篇】

寒衣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民众称为鬼头日,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相传起源于周代。以下是小编带来的7月15日中元节有什么讲究,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548

作文

261

中元节是什么节?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2014年鬼节时间是8月10日,农历七月十五,星期日。

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除、清、九)等三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民间则多是在此节日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说中“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於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按传统俗谚有这样说法,“年兜不回家无某(老婆),七月半不回家无祖”,由此可见七月半是祭祖祀先重要活动,否则便会被笑为“无祖”。海外华侨,平常月令家信批银可以疏漏不寄,但清明、中元节、冬至和年兜这四节批银一定要寄,否则便会被人认为是对祖宗不敬,对长辈不孝,对妻子不负责任的不成器之下等人。由此可见中元节祭祖祀先之重要性。

中元节祭祖祀先活动一般在当天中午进行,家家备办丰盛的菜肴酒饭,在各自的厅堂中的大八仙桌上摆满24味全席,摆上七双筷子、一壶酒七个爵杯,正中又摆上果盒馔盘,果盒一般为六棱柱型坚木雕刻花饰,馔盘也用坚木雕成长方形,上方六格,格中放了香菇、木耳、松菇、黄花菜、干笋丝和红枣等六味素菜,俗称“六味斋”。前述东石玉记船行就为祭祖祀先特地打造一整套由白锡铸成的筵碗、酒瓶爵杯等等祭器,以示对祭祖祀先之虔诚、重视。筵席摆好,主人点了三条炷香,点了大红双烛、拈香跪拜如仪,请祖宗来享祭宴,并希保庇儿孙一家康健平安、家景发达等等,稍停方卜杯讨得允准,才焚烧金银冥币,待金纸焚烧殆尽才可以撤筵。

同日对供奉在厅堂的神佛,则敬献三牲,所谓三牲即一项主牲配两种边牲,主牲一般是煮熟的五斤带蹄大猪脚,边牲通常是煮熟了的鱼、鱿鱼、目鱼和鸡,如厅中奉有观音佛祖,因观音妈不茹荤,经常用新鲜水果供奉。因神佛比祖先级别高,所以只能供献“金纸”,银服之类较不值钱不能体现善男信女的诚心,所以不在奉献之列。

中元节祭祖祀先敬神佛之外,主人还顺便孝敬厝主、地基主、灶神、床母,乃至牛棚、马厩、羊圈和猪栏诸神祗,以五味筵碗及银服奉敬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元节夜间的禁忌

全文共 59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在这一天,地府放出全部鬼魂,这天阴气较重,那么你知道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吗?有哪些禁忌吗?

1、姓名勿直呼 晚上不要穿戴绣有自己姓名的衣物,以免元神被附身,另外最好避免连名带姓的直呼别人名字,否则一旦给好兄弟听到后,会趁机取走他的三魂六魄,同时若听到有人喊自己的名字时,也千万不要立刻回头或回应。

2、别拍肩膀 从灵学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上有三把火,分别在头及两个肩膀上,所以鬼月的时候最好不要随便拍别人的头及肩,以免熄掉他身上的火,让好兄弟有机可乘。

3、不可吹口哨,当心好兄弟喜欢你; 经过坟地时,口中要不断默念“对不起,打扰了!”并保持肃穆不可吹口哨,以表示对好兄弟的尊重。

4、不可去危险水域戏水,传说中“水鬼”会找人当替死鬼,以便投胎;

5、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与鬼争食,恐遭来厄运;

6、床头不挂风铃,因风铃会招阴;也不玩碟仙 。住家门口前别种容易卡阴的榕树,另外屋子内也别乱挂风铃,不玩碟仙、不上阴庙,这样可以减少阴灵上身的可能。

7、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轻的人怕会撞见好兄弟;

8、地上的零钱及红包袋,不要乱随便捡起来; 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因为这些钱可能是好兄弟们的,要不然这些就是冥婚招亲用的。

9、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0、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11、别乱靠墙休息 没事不要乱靠墙,因为好兄弟平时最喜欢依附在墙上休息,此举很容易引鬼上身。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元节的

全文共 95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源出于道教,据《道藏》载:“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因此自古以来,民间都认为这一天是祭祀亡亲、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的“孟兰盆会”也有很大的关系。“孟兰”是梵语,倒悬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们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佛典《孟兰盆经》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说是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亦称目键连),得到六通(六种智慧)后,想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即用道眼视察,看到已逝去的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头不成人形。目连十分伤心,于是用钵盛饭,想送给母亲吃,但是饭刚送到他母亲手中,尚未入口即化为灰烬。目连无奈,哭着请求佛祖帮助救救他的母亲。

佛祖说:“你母亲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众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里,敬设盛大的孟兰盆供,以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靠他们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亲。”目连照佛祖的指点去做,他的母亲真的脱离了饿鬼道。佛祖还说:“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时,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时,佛喜欢日,备办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这样做既可为在生父母添福添寿,又可为已逝的父母离开苦海,得到快乐,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到了西晋,《盂兰盆经》被译成汉文,因为它所提倡的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我国儒家传统的孝顺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赞扬和重视,并在我国广为流传。自梁武帝在南方创设盂兰盆会后,已成为一种习俗,规模有增无减。唐代宗李豫每逢七月十五日,都要在宫中举行盛大的盂兰盆会。城中的寺院也要备办供品,陈列于佛像之前,十分虔诚。

宋、元年间,七月十五这一天已演变为民间的祭祖日,家家祭祖亡亲,并且盛行放河灯超度孤魂野鬼活动。到了清代,对七月十五日中元节的祭祀活动,更为重视,各地寺、院、庵、观普遍举行盂兰盆会,并在街巷设高台诵经念文,作水陆道畅,演《目连救母》戏,有的还有舞狮、杂耍等活动,夜晚还把扎糊的大小纸船,放入水中,点火焚化,同时还点放河灯,称之谓“慈航普渡”,十分热闹。除外,当时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外路旁烧纸钱,以祀野鬼。

时至今日,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这一天,我国仍有许多地方,保持着祭祀祖先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中元节的意义

全文共 1060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

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中元节是一个异彩纷呈,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它不仅拥有佛教的宗教信仰,还有着我国道教的本土文化。中元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反映了人们的鬼神观念和宗教信仰,同时还有我国文化的精髓——孝道文化。按照佛教的说法,中元节的来源是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不忍母亲在地狱受苦,广施十方僧人,替母亲赎罪,最终将母亲解脱出来。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故事的本身就是孝道文化的一种表现,它所宣扬的便是报答父母、生前为善的信念。

此外,中元节的习俗是祭祀先祖。祭祀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有文献记载,《诗经》的40篇《颂》即是祭祀乐歌,它所反映的是人们最原始的一种祖先崇拜。另外,祭祀活动在我国几千年文化的演变之中,和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道文化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善事父母,而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孝更是一种伦理规范,一种处理宗族关系的方式,一种秩序的建立。

祭祖表达的是对先人的思念与缅怀,它是维持宗族关系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可以说,祭祖正是这种宗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一个寄托。

中元节是孝道文化的传承,是人们情感的载体。作为我国古代文化核心之一的孝道,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极力推崇,即使是在今天,孝道文化依然经久不衰。重视中元节,提倡传统孝道,对于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元节的习俗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一)普渡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于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二)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三)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元节的英文介绍

全文共 5059 字

+ 加入清单

The Ghost Festival, also known as the Hungry Ghost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and holiday celebrated by Chinese in many countries. In the Chinese calendar (a lunisolar calendar), the Ghost Festival is on the 15th night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14th in southern China).

In Chinese tradition,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in the lunar calendar is called Ghost Day and the seventh month in general is regarded as the Ghost Month (鬼月), in which ghosts and spirits, including those of the deceased ancestors, come out from the lower realm. Distinct from both the Qingming Festival (in Spring) and Chung Yeung Festival (in Autumn) in which living descendants pay homage to their deceased ancestors, on Ghost Day, the deceased are believed to visit the living.

On the fifteenth day the realms of Heaven and Hell and the realm of the living are open and both Taoists and Buddhists would perform rituals to transmute and absolve the sufferings of the deceased. Intrinsic to the Ghost Month is ancestor worship, where traditionally the filial piety of descendants extends to their ancestors even after their deaths. Activities during the month would include preparing ritualistic food offerings, burning incense, and burning joss paper, a papier-mâché form of material items such as clothes, gold and other fine goods for the visiting spirits of the ancestors. Elaborate meals (often vegetarian meals) would be served with empty seats for each of the deceased in the family treating the deceased as if they are still living. Ancestor worship is what distinguishes Qingming Festival from Ghost Festival because the latter includes paying respects to all deceased, including the same and younger generations, while the former only includes older generations. Other festivities may include, buying and releasing miniature paper boats and lanterns on water, which signifies giving directions to the lost ghosts and spirits of the ancestors and other deities.

The Ghost Festival is celebrated during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Chinese calendar. It also falls at the same time as a full moon, the new season, the fall harvest, the peak of Buddhist monastic asceticism, the rebirth of ancestors, and the assembly of the local community. During this month, the gates of hell are opened up and ghosts are free to roam the earth where they seek food and entertainment. These ghosts are believed to be ancestors of those who forgot to pay tribute to them after they died, or those who were never given a proper ritual send-off. They have long needle-thin necks because they have not been fed by their family, or as a punishment so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swallow. Family members offer prayers to their deceased relatives, offer food and drink and burn hell bank notes and other forms of joss paper. Joss paper items are believed to have value in the afterlife,considered to be very similar in some aspects to the material world, People burn paper houses, cars, servants and televisions to please the ghosts. Families also pay tribute to other unknown wandering ghosts so that these homeless souls do not intrude on their lives and bring misfortune. A large feast is held for the ghosts on the four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when people brings samples of food and places them on an offering table to please the ghosts and ward off bad luck.

In some East Asian countries today, live performances are held and everyone is invited to attend. The first row of seats are always empty as this is where the ghosts sit. The shows are always put on at night and at high volumes as the sound is believed to attract and please the ghosts. Some shows include Chinese opera, dramas, and in some areas, even burlesque shows. These acts are better known as "Merry-making".

For rituals, Buddhists and Taoists hold ceremonies to relieve ghosts from suffering, many of them holding ceremonies in the afternoon or at night (as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ghosts are released from hell when the sun sets). Altars are built for the deceased and priests and monks alike perform rituals for the benefit of ghosts. Monks and priests often throw rice or other small foods into the air in all directions to distribute them to the ghosts.

During the evening, incense is burnt in front of the doors households. Incense stands for prosperity in Chinese culture, so families believe that there is more prosperity in burning more incense.[4]During the festival, some shops are closed as they want to leave the streets open for the ghosts. In the middle of each street stands an altar of incense with fresh fruit and sacrifices displayed on it.

Fourteen days after the festival, to make sure all the hungry ghosts find their way back to hell, people flow water lanterns and set them outside their houses (a practice that can be found amongst the Japanese during Obon). These lanterns are made by setting a lotus flower-shaped lantern on a paper boat. The lanterns are used to direct the ghosts back to the underworld, and when they go out, it symbolizes that they have found their way back.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中元节的诗歌赏析

全文共 1785 字

+ 加入清单

《日赠张尊师》

日赠张尊师(唐)令孤楚

偶来人世值中元,不献元都未日闲。

寂寂焚香在仙观,知师遥礼玉京山。

《中元日观法事》

中元日观法事(唐)卢拱

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云迎碧落都,章奏玉皇宫。

坛滴槐花露,香飘柏子风。羽衣凌缥缈,瑶毂辗虚空。

久慕餐霞客,常悲集蓼虫。青囊如何授,从此访鸿家。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

中元观法事步虚虚(唐)殷尧藩

兀都开秘录,白石礼先生。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

星辰朝帝处,惊鹤步虚声。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扫坛天地肃,投简鬼神惊。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

《中元作》

中元作(唐)李商隐

降节飘飘宫国来,中元朝拜上清回。羊权须得金条脱,温峤终虚玉镜台。

会省惊眠闻雨过,不知迷路为花开。有娀未抵瀛洲远,青雀如何鸩鸟媒。

《中元夜》

中元夜(唐)李郢

江南水寺中元夜,金粟栏边见月娥。红烛影回仙态近,翠环光动见人多。

香飘彩殿凝兰麝,露绕青衣杂绮罗。湘水夜空巫峡远,不知归路欲如何。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

中元夜寄道侣(选一)(唐)陆龟蒙

橘斋风露已清余,东郭先生病未除。孤枕易为蛩破梦,短檐难得燕传书。

广云披日君应近,倒影栽花我尚疏。唯羡羽人襟似水,平持旄节步空虚。

《中元夜百花洲作》

中元夜百花洲作(北宋)范仲淹

南阳太守清狂发,未到中秋先赏月。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寒辉射宝星斗疏。西楼下看人间世,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今夕凉生岂天意。一笛吹销万里云,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弗歌弗舞如老何。

《中元雨中呈子晋》

中元雨中呈子晋(南宋)朱熹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凉雨忽惊秋。

晼晚兰径滋,萧萷庭树幽。炎气一以去,恢台逝不留。

刀笔随事屏,尘嚣与心休。端居讽道言,焚香味真诹。

子亦玩文史,及此同优游。

《中元见月》

中元见月(明)边贡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中元日斋中作》

中元日斋中作(明)朱曰藩

陶枕单衾障素屏,空斋独卧雨冥冥。辋川旧拟施为寺,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盂兰乞食信飘零。年来会得逃禅理,长日沉冥不愿醒。

中元节有感》

中元节有感(清)王凯泰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清)庞垲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中元节有感》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中元节有感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农历七月十五这天,同是佛道两家总结批评的日子,两家都相应的考籍讲评活动;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汇报指向民众,即校籍辰。佛家的总结讲评则在内部进行。不管是对外的校籍辰还是内部的批评会,都说明佛道两家对七月十五日的重视。或者说明这个日子在佛道节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间的所谓鬼节,这个时日更显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仅只是这个时节俗活动中极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荐新、放灯照冥、盂兰盆会等在一年中也属重要的节俗活动。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举行,因此中元节也有"盂兰盆节"之称。

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中元节俗活动中。首先是那名目。盂兰是梵语的音译,是"倒悬"意思,盂兰与盆合起来是救器,即"救倒悬器";另外,盂兰盆也可以解释为"救倒悬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饭食"的特点。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长安杂兴效竹枝体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中元节作文:鬼节习俗汇总

全文共 3783 字

+ 加入清单

贵州省

毕节地区、黔南州、黔西南州 等地,“烧包”时,以包砌塔,用香烛绕包塔一圈,留一缺口排成阵型,寓意亡者领取纸钱之路,纸钱包均为寸厚,每两包之间夹上画有骏马的纸片一张,称之为“驼钱马”。烧包前,于圈外置金属质盆一个,内盛半盆清水。盆上搁有贵州用来夹取煤炭的“夹钳”一个(也称“火钳”,类似北方的“火筷子”)以及菜刀一把。寓意为防止无主的孤魂野鬼靠近。

河北省

泊头市、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浙西南(处州一带)称此节为“七月半”又称“鬼节”。晚上一般不让小孩子在外面,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眼睛是明亮的,能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于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闽南地区也是过整个月的鬼节。闽北地区浦城县七月半会请亲人吃饭,做点小吃点心之类的,最普遍的就是大街小巷都卖“火把”(浦城方言有点类似把面条打结放在油里榨出)。

广东省

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东莞等广府地区的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四,以祭祖、上坟与施孤为主。中元节祭祖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家内、祠堂为祖先烧香、上供、叩拜;另一方面是上坟、祭扫先人。除了祭拜祖先外,还要施祭野鬼、孤魂。《中华全国风俗志》:“七月十五日,俗谓鬼节,僧道沿街搭台念经,谓之盂兰会,谓广施佛力,以追荐鬼魂,而为饿鬼施食。”。

中元节,广州人称“七月半”。旧时居民们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上面写上先人的姓名、官阶,每人数包不等,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最后还要向街中施撒铜钱。此原意为借金属的声音驱鬼,但把铜钱撒到街上去以后,多被儿童们抢走。

广州现在尚有些居民仍行此俗。

曲江县瑶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

桂林地区的人多以七月十四为鬼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 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关于写多少代祖先各个家庭不一)的“钱包”及 担夫、引路大王的“钱包”纸钱等物于路口烧去洒米水饭等仪式送别祖先;其过程繁杂严肃是当地仪式最为复杂的节日,是当地人相当重视的节日,其重视程度是除春节(当地观念中元宵节也属于春节,包括“小年”)外,是和中秋、清明、端午一样重要的节日。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元节也称“鸭子节”,人们认为亡灵可以站在鸭子上,通过鸭子的运载在阳间和阴间自由穿梭。另外也有的“烧包”习俗,一般是先祭祖,然后是给孤魂野鬼烧衣物。祭祖的酒菜是必须要放在扁平笸箕内,意为野鬼不得抢夺。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湖南省

邵阳人于农历七月十二前后“接老客”,于农历七月十五晚焚化纸包、烧香拜祖,曰“送老客”。纸包内包有寸厚纸钱,纸包正面书祖上名讳,包好后须在背面书‘封’字。十五当晚,焚烧封包越多,火势越大,表示家族越发兴旺。

湖北省

麻城人每逢农历七月十五前后,必宰牲畜,接本姓之姑姑团聚过节,焚烧纸钱祭拜逝去先人。祭祀当天,先献上荤食与白酒,并“馒头”饭,竹筷平摊于饭菜之间,灯火齐明,还要诉接祭之言。各家男丁亲自在纸钱上打印制作纸钱,烧纸毕,跪拜先人。之后合家聚筵。节日可以选择七月十三到十六日间的任一天进行。

新加坡

华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在新加坡特别热闹,持续长达一个月之久,超越所有其他华人传统节日。不说别的,单单在阴历七月期间的歌台遍地开花,通常一个晚上十几场,每场观众至少一两千名。另外每晚还有多场中元宴会,一个月下来,参与中元节活动的民众少说也有六七十万人次,包括办歌台、宴会、购买福物与祭品等等的开销,整个中元节的总花费估计是上亿元。

中元节已演变为“多元节”

中元节是新加坡一道奇特的风景线,是具有新加坡特色的民俗活动,据说,这也是新加坡的另一个世界第一。不是说其他华人聚居地区就没有中元节活动,但是搞得如此热火朝天,遍地开花,似乎只有新加坡。

一直有人质疑中元节活动的正面意义,新加坡不是早已进入高科技时代了吗?人们怎么还那么热衷于祭鬼活动?新加坡人是怎么让电脑与“好兄弟”(民间因避讳,把鬼称为“好兄弟”)“和平共处”的呢?

尽管中元现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批评,但是至今依然兴盛不衰,可见其生命力之顽强。德国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有个著名的命题:存在必有其合理性。中元现象能在新加坡延续百余年,必有它的道理,不是简单一句“封建迷信”就能说得清的。联合早报在2001年8月12日有则带分析性的报道,指出中元节在新加坡实际上已演变成“多元节”。

中元节的正面作用

中元节新加坡有着正反两面的作用,此节日的现象也应正反两面看,才能全面而且客观地看待和理解。

负面作用无非为宣扬迷信,造成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

正面作用则可分为四点:

一、重温“甘榜精神”。由于城市化的推进,过去的甘榜(乡村)都成了城镇,当年的厝边(邻居)各奔东西,中元宴给所有人提供了一个聚会叙旧的机会。同个组屋区的居民,也借这次机会联络感情。

二、增进同业友情。中元集会让同一商业中心、巴刹做生意的人之间加强了联系,彼此增进了感情。

三、为慈善事业筹款。各慈善团体、社区组织会利用机会难得的中元宴会筹募义款。

四、给民间俗文化一个展现的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寒衣节有什么讲究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人们常常在这一天祭奠祖先,除了常见的祭拜供品之外,还会给他们送去“寒衣”,那么在这个祭拜祖先的日子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

1、送寒衣的祭奠,家祭、墓祭都是可以的,家祭可以在家门口或是附近的十字路口,但需要注意天气干燥,谨防火灾。一般来说,今年新丧之人,最好采取墓祭。墓祭时,最好选择中午之前,本来这时节阴气就比较重,适当规避,特别是老人、孩子以及身弱之人要更为注意。

2、祭拜送寒衣,首先需要的是香蜡纸烛、供果、供品、酒水、纸做的衣服、布匹,还有讲究的找烧活铺里做的房子、柜子等等。

3、这是一个传承中华民族孝道孝行的好时机,可以借此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宣讲家族传承、先人的故事,让自己行孝的行为给子孙后代做一个好的表率,一个推崇孝道的家庭才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家庭。

4、祭拜送寒衣之时,大家要心怀感恩与缅怀之情,不要睹物伤情,忧伤悲痛,因为这个时间正是阴气旺盛的时间,你的伤心难过,容易招来阴邪之气上身,影响身心健康,不得不防。反而应开开心心,让冥界先人也感受到你生活的很开心快乐,这种和谐的气氛是最好的。

5、送寒衣的步骤:如果到墓地去,首先要清理墓碑和附近的灰尘、杂草及不洁之物,然后选好地方画个大圈,摆上贡品、点上香烛,焚烧纸钱、寒衣,边烧边祷告,汇报一下家里的喜事与好事,让先人在那边安享太平。烧完寒衣后,鞠躬,静默给先人致哀,灭掉香火,一起回家(烧的时间别忘记在圈的外面也要适当的烧上一点,送给附近的灵异一些,希望他们和你的先人们能和平相处)。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纪念中元节的手抄报:中元节的由来之鬼节

全文共 776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还是一个民间鬼节。南宋吴自牧 《梦粱录》记载,中元节时,人们要做“麻谷窠儿者,以此祭祖宗,寓预报秋成之意。”中元节因为正值秋收季节,故意含有“收获祭”之意。中元节祭祖的习俗在我国大江南北都很流行。山东中元节祭祖习俗也较为普遍,是乡间祭祖的重要日子,时间一般都在午后。在潍坊各地家家包水饺,备纸香,或带上瓜果供品上坟祭祖。菏泽单县的祭品尤为丰盛,有竹子做的盂兰盆,纸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博淄川则把祖先请到家里祭祀,家家都在大门顶上插上五谷穗子,据说已五谷为马,祭祀完毕后,好让祖先骑着马回去;在德州则流行放河灯,据记载德州的中元节放河灯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用瓜皮、面碗、纸张制成灯具,并以街巷为单位,制作特大制船,目莲站在船上,手持九环禅杖。中元之夜,人们把灯具和纸船放入河内,河上顿时灯火通明,灯具顺流而下,摇曳摆动,如同天上点点繁星。德州运河两岸的百姓,纷纷拥到河堤观灯,场面颇为壮观。

关于中元节的来历,中元节的由来有许多种说法,但最著名、流传最广者要算是「目莲救母」的故事:从前有个孩子叫「目莲」,从小被地藏王菩萨引渡出家,他的母亲郤因欧打和尚、浪费食物...等等种种过失,死後被打入地狱,目莲知道这个消息时,母亲正在第六殿接受「倒悬」的惩罚,为了报答母亲的乳哺之恩,目莲准备了饭菜要给母亲吃,但是食物一到母亲的嘴边,便化成火焰;目莲无计可施,请求释迦牟尼佛帮忙,佛祖说明目莲母亲生前的种种过失,如果要让她吃东西,则要在七月十五日准备各种斋食,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目莲依法施行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後来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的中元普渡。中元节在佛教称为「盂兰盆节」,「盂兰盆节」一词来自梵文Ulambana,原意即为「救倒悬」之意,南北朝时即有人将「盂兰盆」解为「装饰美丽的盆子」,於是竞相以木竹等材料,雕琢精美的图案,应为佛教徒的误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中元节的手抄报内容:中元节的由来与佛教

全文共 47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还是一个佛教节日,称为“盂兰盆节”,也称“盂兰盆会”、“盂兰盆斋”、“盂兰盆供”。盂兰盆节缘于佛经故事《目莲救母》。盂兰,梵语音译,意为“倒悬”,盆意为“救器”。目莲是当年释迦牟尼佛的一个弟子大目犍莲。他是个大孝子,他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开发出了智慧和身体的潜能,有“神通第一”的美称,能够用“天眼”观察世界。他发现自己过世的母亲一直在地狱里吃苦,却无力救赎。便在释迦牟尼佛跟前悲泣和求法,佛便告诉他,须集天下佛弟子的慈悲和智慧功德的和合之力,感召他母亲回心向善才行。

在佛典《佛说盂兰盆经》里,佛还对目莲说,你仅救度这一世的父母是不够的,要生起菩提心,还应救度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和一切苦难众生。佛为目莲念诵《盂兰盆经》,并嘱咐他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备百味饮食,以祭其母,并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可解脱母难。佛教徒便据此神话传说兴起盂兰盆会,并逐渐传为追荐祖先的常例。近代民间在七月十五献瓜果,陈禾麻以祭先祖,这不能不说是佛教盂兰盆祭的遗风。据《佛祖统记》载,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斋”开始于南朝梁武帝时期。唐宋时期,此日已经成为民间祭祀祖先的一个重要节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以讲究卫生保护环境为话题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时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发展也跟着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却造成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森林面积大量减少……

就拿我们的坦洲来说。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宽的、笔直的马路,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页不断的随科技发展……旧貌换新颜,高楼拔地而起。但人们却忘记了我们的美好的家园。

昔日我们的家园很美。

小河清澈见底,仿佛是一条绿色无尘的绿绸带。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小鱼在水里嬉戏,可开心了,小朋友也在水里嬉戏,打水仗。不时还传来一阵阵欢乐地笑声。

马路两边的绿带种着各种花草树木,有 穿 “红衣”的枫树,迎风“起舞”的垂柳,绿扇一般的梧桐,花坛里还点缀着金色的迎春花;粉色的映山红……瞅瞅树木,闻闻花香,让人顿觉心情舒畅。

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彩灯,每当晚上就成了灯的海洋,马路里闪耀着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烟花溅落人间。这些灯光倒映在小河里,仿佛无数的银蛇在游动,呈现出令人赞叹。

到处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

但今天的坦洲却成了乌烟瘴气。

小河的河岸有数家小造纸厂、染布厂、化肥厂……它们每年将十几吨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倾泻到小河里,这些废水把我染的面目全非了,其中也导致了人们的健康和危害。小河养育了人类,人类却污染了小河,人们还到小河里洗衣服……使鱼类无法生存,植物无法成活,变得臭气熏天,这些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

马路两边的绿化带内有许多人们乱扔的垃圾袋、废纸……有时风一吹,垃圾袋、废纸和一些比较轻的垃圾就慢悠悠地飘到树上了,把树木变得面目全非,难看极了。

灯的柱子上、建筑物的墙壁上贴满了像牛皮癣一样的电话号码、手机号码、广告词……让人看了十分恶心。

[保护环境卫生的作文5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中元节的作文:中元节的各地习俗

全文共 1985 字

+ 加入清单

河北省:荐新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面人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广西省:多杀鸭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河南省:挂纸旗於门口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制小船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烧纸祭麻姑“挂锄”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幡”。

江苏省:锡箔折锭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

四川省:烧袱纸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施食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於一片大树叶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焚纸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烧纸衣节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节”。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

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广东省:祭狗头王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云南省:黄瓜船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中元节习俗

普渡:屋檐下挂纸灯

普渡时家家门前都会摆设祭品於供桌,屋檐下挂纸灯,用来照路,使孤魂野鬼能找到供养他们的地方。普渡通常以寺庙为中心,附近居民将祭品拿到寺庙来祭拜。

港口:放水灯

是港口边特有的活动,目的是普渡水中的孤魂野鬼,因为靠海边,常会有人戏水溺毙或船员出船遭遇不幸的情形,所以除了陆地上的孤魂野鬼,也照顾水中的。台湾以基隆中元祭的放水灯活动最有名,每年中元节都吸引大批民众前往参观。

台湾:抢孤

台湾某些地方盛行在中元时举行“抢孤”的活动,孤棚是由在四根柱子所构成,上面涂满牛油,参赛者分成四队,从四个方向爬上孤棚,在孤棚的顶端,四边都有祭品在上面,先抢到的队伍获胜。这项活动在头城中元已成为最重要的活动,并吸引许多观光客前往参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学中的中元节

全文共 699 字

+ 加入清单

北齐时的《颜氏家训》,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宋时的《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清时的《帝京岁时纪胜》等等书籍中都提到了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有的书中说,中元节前几天,市面上就有卖冥器的,卖时鲜瓜果的,卖油饼馅饼乳饼丰糕的,色彩斑斓,叫卖声不绝于耳。还有在水面上放灯的习俗,意为招水中孤鬼来享祭。儿童们玩着纸扎的荷花灯,大的有七八尺,引人注目。到城外去祭墓的,络绎不绝,较之清明节尤胜。

清代文人王凯泰的诗《中元节有感》便描写了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习俗。

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一诗形象描绘了中元夜儿童持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

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照佛门的盂兰盆会仪规来看,放河灯只是其中的一个小节目,并不显得多么要紧。而在民间的中元节俗活动中,放灯则是比较重要的。

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可见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对着那已死的冤魂怨鬼还没有忘记。

近代女作家肖红在《呼兰河传》中也提到“七月十五是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到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脱着一盏河灯,就得脱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中元节祭祖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祭祖节在阴历七月十五日,所以简称为“七月半”祭祖。此时盛夏已经过去,秋凉刚刚开始。民间相信祖先也会在此时返家探望子孙,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时分举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对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动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时,则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请出来,恭恭敬敬地放到专门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饭,直到七月卅日送回为止。有先人画像的,也要请出挂起来。祭拜时,依照辈分和长幼次序,给每位先人磕头,默默祷告,向先人汇报并请先人审视自己这一年的言行,保佑自己平安幸福。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或佛门或道教的超度法事。在江西、湖南的一些地区,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或重阳节更重要的祭祖日。[3]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由来

全文共 26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阴历七月十五是传统的鬼节,这天人们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

但大家知道鬼节的来历吗?相传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神秘的壮族中元节习俗

全文共 1922 字

+ 加入清单

汉族人有过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习俗,无论道教或者佛教在这一天都要举行盛的仪式。道教把正月十五第一次月圆称为上元(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七月的第一个月圆日称为中元。而佛教则把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称为“盂兰盆节”。无论佛、道,七月十五的盛典都离不开一个“鬼”字。这一天正是祭祖,给“鬼”过节的日子。

传说南方经历战乱,百姓背井离乡躲避战乱,于是提前一天庆祝了节日。因此,在南方很多省份都会提前一天(农历七月十四)过节。广西在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就开过中元节了,在这一天很多单位都会“人性化”的提前放假几个小时,让员工回家过节。在广西,七月十四可是传统的大节日呢!

壮族地区,壮族人把农历七月十四称为“鬼节”(也叫““七月半”“七月节”)。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变成鬼,都要到阴间去。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间探望亲人。至于无家无亲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野上游荡,所以在这个时段里,都不得在外面闲逛,免得被“野鬼”拉去做替身,故又称“躲鬼”。至于“野鬼”之说,纯粹是封建迷信的无稽之谈。究其因由,也是事出有因: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正是雨季,常常继发山洪,因而也经常有人跌山、溺水而亡;“野鬼”之说,其实是为了告戒人们(特别是莽撞的青少年)不要到山溪、河流附近去玩耍,免得惹出意外。

广西人过“鬼节”,都是很少出远门、游泳、做其他生意上的大事,下午街上的商铺店面早早地关门歇业。“鬼节”给人们偷懒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托辞,活着的人也有了饕餐的理由。早早地准备好祭拜祖宗的香烛、元宝、纸钱,买好糕点水果,最重要的在这一天广西人家家都会吃鸭子!这一天凌晨,农贸市场卖家禽的摊位前就已经排满了要买鸭子的人群!(这一天的鸭子可以卖出全年的最高价)。广西境内靠江靠河的地方,还会放河灯以告慰祖先以及新亡的灵魂。(南方有水的地方居多,因此他们会认为江河是贯穿了阳间和阴间的地方)

各地过“鬼节”的节日安排各有不同,最具普遍性的是:祭拜祖宗时,所用的纸钱、衣物是要靠鸭子驮过奈何桥的,所以,鬼节时一定要吃鸭子。久之,吃鸭子就成了过“鬼节”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如同年三十吃饺子一样。也有一些当地人说:七月十四吃鸭子,主要因为在广西无鸭不成席,在七月十四这样敬天地祭鬼神的大日子里,怎么可以没有像样的祭品来供奉祖先呢!民俗史专家则认为:在广西农村种稻谷前,每户人家都会买上约十只鸭子回来养;在割完稻谷后,鸭子可以吃掉田里的谷子和蚯蚓,从而降低成本。在种第二季稻谷的时候,农民们为了犒劳自己,开始杀鸭子过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就习惯在这天吃鸭子了。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搞大扫除,特别是祭拜的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以至香炉、灯盏等,都要一一清洗;平时言行中注意礼节,切忌骂人、闹架(给祖宗回家有个家庭幸福祥和的好印象,让祖宗能够乘兴回来,放心回去);把供品备好,如喂肥鸭子(因每家必杀鸭,故又称“鸭儿节”)、备足猪肉、酿好醇酒、选好糖饼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对祖宗的敬重,二是展现子孙能干的治家本事。此外,还要用纸做的房子、衣服、元宝等供与厅堂。七月初八开始“接祖”,十二以前要把祖宗接回家,一日三餐点香供祭。

十四、十五两天(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事(相当于放假),集中力量搞祭拜活动,包括置办丰盛的祭品,举行肃穆的祭拜仪式,进行热闹的聚餐,等等。值得一提的是,十四第一次祭拜特别看重,往往是半夜起床,天亮之前便举行祭拜,天蒙蒙亮全家就聚餐了。理由是防“野鬼”跟随祖宗进家,传说天亮之前“野鬼”最安静。不过以卫生的视角来看,也许这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活动猖獗,所以人们就乘清早天气清爽、蚊蝇尚未出来活动之机完成祭拜和聚餐活动。十五晚上为“送祖”日,把所有的纸供品烧化,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去享用。

十六是走亲戚,嫁出去的女儿,这天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兄弟,已经有了儿女的通常都要统统带回来看望外公、外婆、舅舅以及各位表亲。如果有几位姐妹已嫁出去,这天可谓是“不约而同”聚到一起了,而众“表”们(各兄弟姐妹的儿女们)也难得在此一聚,自然洋溢着热烈而和睦的祥和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便给壮族“鬼节”的这一天称作壮族“团聚节”、也称“姐妹节”。壮族视“鬼节”为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正如过年一样,即使家境如何贫苦,这几天还是要割肉宰鸭、隆重祭拜祖宗的。

传统的广西人,其实是把“鬼节”当作一种灵魂的崇拜。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大街小山巷到处飘荡着糍粑、烧鸭的香味。人们买好过节的用品,燃上香烛,摆上鸭肉、饭、水果等食品祭过祖先后,一家人便围坐在一起,共享节日午餐。因此,在广西人的眼中,七月十四不仅仅是神秘的“鬼节”,又是一家老小团聚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七月十五中元节搞怪贺词

全文共 1651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已经来临,传说这是鬼的节日。中元节送贺词给你的朋友吧,也许ta会开心哦。小编整理了相关的祝贺词,快来看看吧,也许对你有帮助哦。

1.今天中元节,通知大家:唱歌的一律使用鬼哭狼嚎,打招呼方式选择尖叫,红袍才是流行的符号,半夜出门披头散发最好。特此通知,相互转告。

2.中元节,小鬼教你来成功:不论你是否显“鬼”,工作也没有“鬼”贱之分,只要你“鬼”在坚持,“鬼”在努力,一定会成为达官“鬼”人,夫“鬼”妻荣。

3.阡陌悠长,碧草疯长,祭奠先祖源源流长。纸钱飞扬,淡菊飘香,中元祭祖儿孙不忘。不忘祖训,不忘传统,生活美满生意兴隆!祝中元节快乐! 2.中元节,小鬼教你来成功:不论你是否显“鬼”,工作也没有“鬼”贱之分,只要你“鬼”在坚持,“鬼”在努力,一定会成为达官“鬼”人,夫“鬼”妻荣。

4.和尚和尼姑亲嘴,帅哥与美女出轨,青蛇与白鹤对垒,蛤蟆伴鱼儿喝水,锻炼身体要压腿,人生路上不后悔,实在无聊就撞鬼,祝朋友鬼节快乐。

5.今天是中元节哦,你不会害怕的吧,嘿嘿!!其实中元节,目的祭祀先人,有什么可怕?诚诚心心,祭拜祖先,得到祖先的庇护。让心灵得到慰藉,让中元节让我们更加快乐。

6.如果今天有人说你外貌美丽,声音美丽,眼睛美丽,笑容美丽,身材美丽。。。你都要一笑而过。那是因为今天是鬼节,他们在鬼话连篇。

7.早出晚归你很辛苦,平安鬼祝你远离困苦。加班加点你很忙碌,发财鬼祝你一生福禄。为了理想你动力很足,打气鬼祝你精力十足。为了友谊你用心付出,祝福鬼短信真情送出。为了明天更加美好,幸福鬼祝你快乐领跑。中元节到,鸿运高照,紫气东来,越过越好。

8.中元节“鬼”誓词:一定不做小气鬼,坚决不做冒失鬼,争取不做捣蛋鬼,永远不做讨厌鬼,尽力做个开心鬼。祝“鬼”节快乐!

9.今天是鬼节,我托开心鬼、好运鬼、发财鬼、健康鬼去看你,愿你从此以后:忧愁少、好运绕、金钱抱、烦恼消、身体好。

10.中元节到了,如果你独自走在路上,却突然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后颈传来阵阵寒意,咽喉像是被人捏住了,透不过气来,别害怕,肯定是因为:你把衣服前后穿反了!

11.瞧瞧你身后,黑影传动;看看你床头,午夜幽魂;听听你门外,鬼哭狼嚎;想想你梦中,骷髅遍野;过过中元节,胆子大一节。

12.中元节,百鬼夜行,为你送去祝福:发财鬼祝你财源滚滚,开心鬼祝你快乐绵延,聪明鬼祝你事事成功,平安鬼祝你一路顺风,健康鬼祝你身强体壮,吉祥鬼祝你美梦成真,就连我这个淘气鬼也要祝你幸福永远!

13.不要扮鬼脸,天黑看不见;不要说鬼话,说了掉身价;别耍鬼心眼,小心会被骗;莫玩鬼把戏,可能被调戏。中元节,我也不装神弄鬼,就让开心鬼把你陪吧!

14.你是一个开心鬼,快乐相随;你是一个机灵鬼,好运作陪;你是一个调皮鬼,到处乱飞;你是一个捣蛋鬼,永不疲惫。中元节,祝你遇到发财鬼,相依相偎!

15.中元节到了,祝你上班遇到开心鬼,下班撞上发财鬼,身边全是平安鬼,总之都是好运鬼!最后祝你这个小鬼,中元节快乐!

16.中元节到了,开心鬼祝你一生快乐,幸福鬼祝你一切如意,运气鬼祝你一帆风顺,平安鬼祝年一生安康,中元节快乐!

17.中元节到了,愿我亲爱的朋友,放飞心中的河灯,点燃美好的愿望,迎来幸福的生活。烦忧全被击溃,一生大福大贵!

18.中元节“鬼”誓词:一定不做小气鬼,坚决不做冒失鬼,争取不做捣蛋鬼,永远不做讨厌鬼,尽力做个开心鬼。祝“鬼”节快乐!

19.传说七月十五群鬼闹节,为避免你惹鬼上身,送你吉祥平安符,保你平安!送你真心的祝福,愿你安康!中元节快乐!

20.你的身材象魔鬼,鬼斧神工长得美,人人看了人人追,左躲右藏都不行,铁杆粉丝一大堆。中元节到了,你晚上千万别出门哟,小心更多“人”来追!

21.今天中元节,送你一条非常恐怖的短信,你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坚持要看可千万别后悔!我要让你请我吃饭,狠狠地宰你一顿,够恐怖吧!

22.七月七月到十五,已然告别秋老虎,千万千万莫凉肚,健康生活快乐数,中元节日近白露,早晚凉爽热中午,思念随风来倾诉,真情牵挂来相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元节作文350字

全文共 330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七月十五一大早,奶奶就到菜场买了鸡、鸭、鱼、肉等丰盛的菜肴,原来,中元节到了。

奶奶用发糕、豆奶、烤馒头和一串脆响的鞭炮来迎接我们的“老祖宗”。“老祖宗”吃完早餐后,天下起了大雨,传说这是“老祖宗”从遥远的地方带来的洗脚水。

奶奶和爸爸忙活了一下午,准备了一桌盛宴来祭祀“老祖宗”。奶奶神情严肃,把一双双筷子一头搭在碗边上,一头放在桌子上,倒好一杯杯酒,盛好一碗碗饭,热情地招呼“他们”来吃饭、喝酒。奶奶不准我们追逐打闹甚至不让乱说一句话,生怕得罪了“老祖宗”。

吃过晚饭,奶奶在院子里用白粉笔画了几个圈,摆上香,把纸钱、摇钱树堆在圈里,点上火,让我们给祖宗磕头,奶奶在一旁毕恭毕敬地说着:“这是给你们去扬州看戏的,这是给你们游山玩水的,请您保佑我们平平安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讲究卫生,拥有健康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都知道,健康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因为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才能够更加快乐地享受生活,更好地体验生活中各种各样美好的事情。然而,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讲究卫生便成了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了。

“健康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有错,健康是极其重要的,而拥有健康的前提是要讲究卫生。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们在吃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究卫生,因为“病从口入”,所以,吃饭之前一定要记得先洗一下手,然后再去享受美味的一餐。除此之外,在上完厕所之后不要忘了先把手洗干净,然后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平时有空闲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将自己的房间收拾整理一下,拖一拖地板,擦一擦窗户,这样就能够让家里焕然一新,同时也可以使自己心情愉快。其实,有时候,做一做家务活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做家务也算是一种运动。讲究卫生,环境变美了,身体健康了,我们的心情自然而然也会好起来。

为了让我们能够拥有健康,让我们讲究卫生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中元节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中元节,民间俗称鬼节,传说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阴间鬼门关大开众鬼可以到阳间自由游荡。至于鬼门所敞开的时间,各地说法不一。全国较普遍的说法是一天,也有说是几天的。因为农历的七月十五道家称之为“中元”,此节故得名为中元。在我的家乡,中元节算是一个较为盛大的节日,自然习俗也不少,只是其中有些过于细碎,难以一一列出,还有些我甚至未曾亲历,只是道听途说罢了,再次便不例举,以免贻笑大方。

“接老客”是中元节很重要的一项仪式,主要目的是祭祖祈福。一般每家每户都会在家门附近堆燃纸钱,以引导家中老去的先祖的魂灵回家。这项仪式一般是在傍晚阳气殆尽的时举行,以免灼伤魂灵。坪上一带多是七月初十进行,但两地送老客的时间相同,都是七月十五,即中元节。曾姓族人大都在七月十四日便完成了仪式,传说是曾氏老人们酷爱看戏,七月十五阴间唱戏,所以要提前回去过戏瘾。

将鬼魂接入家中进行接待的礼数也是极讲究的的。一般由家中辈分最高、最有威望的长者主持。首先,由长者筛茶斟酒,撒于地面,算是敬茶酒;接着,要请先祖上座,餐桌上的菜肴以肉食荤腥为主,碗筷应事先摆放好;先祖上座后再将筷子插在盛有饭的瓷碗上,以方便其取食。随即,将纸钱燃于火盆之中,将准备好的纸钱全部燃尽后,仪式才算结束,人们也才能上座进食。据说食用过供过先祖的供品的人能强壮筋骨,延年益寿。这是我从长辈那儿听到的,而这说法的出处已无从考证了。

斋粑是家乡中元节人们必须食用的一种传统美食。具体做法很简单,即将糯米粉与芝麻、白糖和匀,裹以桐叶,蒸熟即可。也有不放芝麻白糖的,虽失了几分香甜,但糯米的香气却显得愈发浓烈。这外裹的桐叶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这种粑也称为桐叶粑。我不知别处是否也有这粑,即使有也应该是少有的吧。在乡下这桐叶粑家家户户都会做一些,有些地方还会请僧道进行斋醮、作法,超度孤魂野鬼,算是做好事,也不知这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呢,还是鬼道主义精神?无法可想。斋醮完后,人们会哄抢被做过法的斋粑以求平安。不过这种做法如今是越来越少了。或许随着老人的离去,终有一天,这种风俗会被当做封建的代表而被彻底摒弃吧。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再看到这哄抢斋粑的场面了。或许就在下一个中元节,抑或再也不会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