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一季第十二期观后感(汇总20篇)

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寄小读者好词好句,欢迎阅读。

浏览

6276

作文

181

朗读者观后感600字作文

全文共 999 字

+ 加入清单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董卿在央视将于2月18日晚开播的新节目《朗读者》里的一段自问自答。的确,现在有许多事情都已经是我们淡忘的了,比如写信,比如读诗,但是如今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推出,让大家不禁有一种恍如隔世的久违之感,也产生了发自肺腑的共鸣。

看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肯定已经被董卿的诗词功底所折服,她不仅反应快,而且对于嘉宾的点评也能随口拈来诗词应答。“腹有诗书气自华”,董卿得到了网友们如此点赞。董卿的父亲曾经在报社工作,受父亲影响,她从小沉浸在诗词的海洋。记者昨日从节目宣传方了解到,从去年3月开始,董卿就开始酝酿一档文化情感类的节目,经历了这么长时间的策划和团队构建后,终于推出了《朗读者》,董卿担任制作人。

董卿表示:“《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一个节目形态,她则表示在文艺综艺领域里所有的节目形态都已经做过了,她需要做一些改变。但是为了这档节目,她也付出很多,她介绍为了剪片经常熬到凌晨四点才离开机房。

说起“朗读”,似乎更像在讲故事,因为节目中会针对不同的主题,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节目希望呈现的是文字和个人情感的紧密结合。记者了解到,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婚礼上的讲话,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结合的复杂情感是他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环球小姐张梓琳要给女儿读的作品是刘瑜写给孩子的《愿你慢慢长大》,通过文字的朗读,观众也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颗跳动的心脏。

据了解,《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著名翻译家许渊冲的弟子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还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2 字

+ 加入清单

“眼泪”是《朗读者》第六季的主题词,导演陆川、演员斯琴高娃、赖敏和丁一舟等人的故事都令人感到悲伤。其中令我落泪的却是斯琴高娃的故事。

斯琴高娃讲述了自己从母亲那儿学来的坚强,她说:“我的这一生当中,除了在拍戏时,为了需要哭过,在生活中,我几乎是不哭的。”听到这儿,我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她在生活中竟然从来都没有哭过,那她该有多坚强啊!而我在生活中几乎每个月都会哭一次。在她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时,我流下了热泪,她读得仿佛使我身临其境,不禁想起了外公走的那天。

那天下午,天阴沉沉的,正在陪我写作业的妈妈突然被外婆喊去,我顿时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忙紧跟着妈妈,怀着忐忑的心情走到了外公的房间,不大的卧室里,挤满了人,他们的神情中都充满了悲伤,脸上挂着泪水,群中的我也显得格外渺小……我努力的往前挤着,好不容易挤到外公床边,只见外公的眼睛直直地看着天花板,任凭外婆跟妈妈怎么呼唤他,他都毫无反应。我紧紧攥住外公的手,心里说不出的情绪,悲伤、着急、更多的是无助,我的眼泪也早已划过脸颊,止不住的往外淌着……那是我哭得最伤心的一次,面对亲人的离世,我第一次感到无助,感到十分的渺小。从那天起,我便立誓,我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好好的研究这种病,这也算得上是完成外公的遗愿,完成我的梦想吧!我不想再让更多的人为这种病而感到痛苦或死亡,也不希望看到他们的家人为此而感到伤心。

渐渐的,这泪便化作了勇气,化作了一种力量,也化成了一丝动力,催使我努力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潘际銮

全文共 306 字

+ 加入清单

4月17日播出的《朗读者》中,请来了一位重量级嘉宾,90岁的“中国焊接第一人”潘际銮院士。

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感到陌生,但是我们的生活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是我国第一条高铁的铁轨焊接顾问,是我国第一座自行建设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的焊接顾问。

如今已90高龄的潘老,心里想的依然是还能为人民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儿。

本期《朗读者》的主题是“家”,潘老这一家厉害了,个个都是学霸。

潘老在节目中透露,经历过卢沟桥事变的他,差点死于日军的轰炸,最后全家成了难民。

他们念书的目的就是:抗日 救国 回家。

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焊接这样冷门的学术方向,潘老谈起自己的专业,一脸骄傲和自豪,核电站和高铁,无论哪个离开了焊接都不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第六期主题“眼泪”观后感

全文共 936 字

+ 加入清单

鸡年伊始,文化类节目火爆荧屏,文化类节目制造了令人欣慰的小高潮。实际上,从2013年至今,文化类综艺未曾缺席过。从2013年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2014年的《中国成语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标志着中国电视文化类节目迎来了一个春天。《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热播,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深入人心,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还会有更强劲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发挥出高度的文化智慧,必定还会出现更多现象级文化节目,让观众从中受益匪浅。

虽说,电视文化类节目要成功突围,还需要整个社会大环境有所改善。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它让我看到了在真人秀独霸荧屏的今天,观众对文化类综艺节目也是有庞大需求的。要知道,内容庸俗、格调低下已成为很多电视综艺节目的一大通病。夸张代替真实,搞笑当作幽默,表象打败内涵,形而上的关怀让位于形而下的消费,综艺节目“繁花似锦”的背后是思想和艺术的“贫乏”。提起电视综艺,这些年一个“霸屏”的现象就是各种明星真人秀。起初,这类节目也曾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然而随着复制、模仿的节目越来越“滥”,就会令人感到审美疲劳。

尽管文化类综艺节目与娱乐性综艺节目之间并没有鸿沟,两者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核心价值都应该是专业素养与文化情感。但那些一味奔着庸俗、无聊而去,明星的矫揉造作、绯闻隐私成为卖点,甚至被煞有介事地过度解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裹挟着观众们眼球,让观众们的心灵逐渐变得麻木、粗糙、焦虑。综艺节目亟须重新接洽文化的源头活水,回归内心里最普通的情感悸动,在此语境下,正本清源的《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可谓正逢其时。

应该说,《朗读者》等电视文化综艺节目的走红,说明观众并不是一味地“娱乐至死”,他们追求久违的纯净、美好、真诚、朴素,也充分说明,电视综艺节目亟须回归文化内涵之魂,才能真正赢得观众。在电视荧屏一片喧嚣的背景下,《朗读者》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回归”,赢得各类观众的一片叫好,充分说明人文内涵是综艺节目的灵魂,只有诉诸文化与情感,电视综艺节目才能焕发生命力,也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消费主义比较流行的当下,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依然旺盛。这一热点现象与当代国人强烈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定位的是文化情感类节目,通过节目中嘉宾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过、激励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的文字,展现不同的人生故事,让大众感受文学之美、情感之美进而产生共鸣。在现今几乎所有卫视综艺节目满屏充斥的都是娱乐、搞笑、整蛊等毫无文化内涵的速食娱乐背景下,央视如此费心做这档节目,我相信也是为了让大家重拾这个阅读的习惯,在现在这样一个多媒体时代,让大家重新回到这种纸质书籍的喜爱,我觉得这是特别棒的一件事情。看到那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万千感慨,读书和不读书,真的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这就如同锻炼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看,没有任何区别;隔一月看,差异甚微;但隔五年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上就有了巨大差别。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与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壤之别。联想到公司在各站区设立阅览室的初衷和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全体员工的读书热情,营造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提升员工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我们单位才成立一年多,且年轻同志占比大,为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的软实力,公司领导鼓励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但凡能沉淀下来,善于积累,提升自己的同志我相信终将有一天会脱颖而出并将和公司一并成长,共同奋斗。

我站上很多年轻人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还有人觉得困惑,认为大部分读过的书或文字在实际生活中用不上,而且都忘了,那读书的意义何在?下面这段话是我见过的关于为什么读书最好的回答:“小的时候我吃了很多东西,其中大部分我已记不清是什么了,但我知道,他们已经成为了我现在的骨和肉”。读书,亦是如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影响了你的言行、你的思想、你的形象。

在每一个人的气质里,都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爱过的人。真诚呼吁所有同事都坚持读书,相信它会融入你的骨血,就算我们最终跌入繁琐,洗净铅华,同样都是在七尺岗亭工作,却有了不一样的心境,同样都组建了家庭,却有了不一样的情调,同样都有了后代,却有了不一样的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12期青春观后感

全文共 1361 字

+ 加入清单

青春是最美好的字眼,青春年华是最美好的时光,青春是最值得珍惜的年华,回忆似水年华,回忆奋斗时光。正如董卿说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挥霍的”。

第一个朗读者是老狼,八零后们无人不知“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而现在的他过的是奶爸的日常生活,他朗读的是他的大学同学石康的《晃晃悠悠》。腻腻歪歪的表达真的只有青春正当时才能写出来。青春不再的老狼也感慨现在再也写不出这样热情的文字了。

第二位朗读者是诗人余秀华,想当年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真的是惊世骇俗啊。

她朗读的是《给你》,身患脑瘫的她口齿不清,无法正常的走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才华。十九岁走入婚姻的她经常写爱情,而谈到为什么写爱情这么多时,她说“缺什么补什么”。

冯小刚,我们都是冯小刚电影的粉丝,但凡看电影的应该都看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而他与董卿聊到部队生涯时也很青春,好有趣。最感动的是他对青春的解读是“单纯”,董卿说到一个墓志铭“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是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这句话很符合冯导风格,我也很喜欢这句话。

当我开始爱自己,这首诗写的真好,好好的背下来,好好的爱自己。

郎平更是几代人的记忆。从年轻时的五连冠到去年带着女排夺取奥运会冠军的辉煌,郎平,是女排的骄傲,中国人的骄傲。

还记得去年奥运会时其他都没有追的体育赛事,而最后女排夺冠的那一场比赛我也认真的看了下来,真的好激动啊。两代人的偶像。

而再次出现的丁一舟赖敏也好让我们感动,孩子还有两个星期可以做出判断是否会有遗传病,而北汽集团也没有忘记他们,做出了资助,资助他们接下来的行程,他们的故事牵动着大家的心,他们的爱情让人感动,而上天也将很眷顾他们,希望孩子一切正常,希望等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他们一家三口可以继续再上《朗读者》。那将会是最温馨的画面。

歌曲《最最遥远的路》,结束了这一期,也结束了这一季的《朗读者》,看着那些一期期出现过的嘉宾,他们朗读时的情形仿佛还在耳边,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但是一切都在“青春”的主题词中说再见了。

董卿说“青春是那么的美好,又是那么的易逝,”正如我们的《朗读者》节目一样,那么的美好又那么的易逝,真的没想到十二期弹指一挥间,总觉得还没有品读够节目的精华,一切戛然而止。当董卿说出“明年再见”的时候,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几个月的陪伴,每周六的期待居然无处释放,以后周六八点档该交给谁?

但是我又很佩服这个节目的安排“让你意犹未尽又让你期待万分”,不会有疲倦感,也不会有厌烦感,居然让我们再等几个月才能再见《朗读者》的精彩。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时,并没有读懂它,而当读懂时,它又早已远去,这就是青春,青春永远是最闪亮的日子。

青春仿佛是一种宣言,又仿佛是姿态,又仿佛是一种勇气,不管我们是正在拥有青春,还是青春已经远去,我们都可以拥有青春的心态,总有年轻的心态。犹记得每期最后压轴的九十多岁的老人依然拥有年轻的心,依然读书写字,依然拥抱青春,就仿佛觉得时光没有亏待他们。

期待明年的《朗读者》,接下来的几个月要好好的回顾一下节目里提到的书,提到的电影,好好的回味,好好的品读。这真是极好的安排!

谢谢你,青春,我曾经拥有过,再见,青春,我们永远拥有青春。让我们拼尽全力,好好生活就是我们对待青春的最好的态度。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青春不是资本,努力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4月22日,央视《朗读者》将以“味道”为主题,邀请到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著名导演张艾嘉、奥斯卡“最佳艺术指导奖”得主叶锦添、都市爱情小说掌门人张小娴、杭帮菜掌门人胡忠英、青年钢琴演奏家吴纯等嘉宾一起在朗读中分享记忆中与“味道”有关的故事。

古诗词大师叶嘉莹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从第一期节目中的“中国英法翻译第一人”许渊冲到后来的“敦煌女儿”樊锦诗、“中国焊接学科奠基人”潘际銮,《朗读者》的舞台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值得用生命去尊重的真正的大师。本期节目中,又有一位这样的大师登台,她就是已经93岁高龄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研究大师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汪明荃罗家英夫妇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伴随着自身或他人给予的勇气。本周日晚,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

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在朗读中分享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普通人或许很难理解汪明荃和罗家英之间的情感,与外界的猜想有所不同,虽然两人相恋了那么久,但其实在结婚之前,他们一直都是分开住的,各自保持着各自的生活。而在持续了几十年这样的“分居恋爱”后,突然要住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家庭,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更何况,两人的生活理念和性格其实很不相同。

现场汪明荃“吐槽”罗家英:“我这个人喜欢干净整洁,他就东西扔的到处都是。”罗家英也忍不住腹诽:“她是个大女人,我也是个大男人,不晓得谁听谁的。”现场这样的斗嘴小插曲几乎伴随着整个访谈,一会罗家英说:“吵不过她们,她们说的都是歪理。”阿姐立刻反击:“现在看的主要都是女观众,你要小心。”于是罗家英只好败下阵来,灰溜溜地表示“不说了,喝茶”,可爱的表现令场面显得温情至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朗读者陪伴观后感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在中央一台上,有一档很火的节目,《朗读者》,这个节目触动了我的心,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记得我看的那期节目,主题是眼泪,感动的眼泪、幸福的眼泪、成功的眼泪……这期的朗读者共有四位,第一位是导演陆川。他在拍摄电影《可可西里》时,参透了生命的本质,理解了眼泪的含义,他让读的是王守仁的文章——《藏羚羊的跪拜》。谨此献给可可西里里还在奔跑着的生灵。第二位是演员斯琴高娃。她在生活里很坚强,但对于母亲,就会流泪。她朗读的是贾平凹的文章——《献给母亲》。谨此献给挚爱的母亲。第三位是张家敏,一个癌症患者。她用乐观积极的态度,赶走了病魔,还用热线电话,帮助更多的人走出心理阴影。她朗读的是泰戈尔的不朽诗篇——《生如夏花》。献给还在为病痛折磨的患者们,早日康复。最后一位,是一个民族英雄,冻土科学家,张鲁新。他和无数科学家一起,打通了西藏铁路上的山洞。他朗读的是美国诗人塞缪尔的《青春》。献给为祖国事业尔牺牲的同事们。

在节目的开头,陆川曾说过,“这个世界上的假眼泪的太多了,根本让人分不清是真是假,这是在经历了这起车祸后,我才明白的。以前,我经常哭,现在看来,太可笑了。”我也感同身受,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吧。班里的小娜,经常一言不合就哭起来。某同学多说了几句,哭,本身小娜自己做错了事,非但不改正,还是哭,因自己的缺点朋友疏远了,还是哭,真是受够了她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还会劝她几句,安慰一下,但到现在,大家也都麻木了,不再理她。可见,掩盖的力量多大。有一些同学受了伤,是真的哭,可大家以为是虚假的,不去关怀,那个同学的思想就会被改变。我们现在该尽力去做的,就是打击虚假,不能让世风继续败坏下去。这个节目教会了我一个道理,我们应该做社会的小主人,要为社会做贡献。并且,朗读者们的朗读,非常有感情,我们在读书时要向他们学习,读出感情。

这个节目教会了我在书本上学不到的许多东西,我觉得,我应该多看看这样的节目,让脑袋里多装些处世之道,让我们开始学习并体会节目中的道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录制点不在中央电视台,而在南六环外面的大兴区,一个租来的演播厅。这儿非常偏远,从北京南站出发,高速上不堵车也要开40分钟。到那儿一看,周围全是工厂厂房,录影棚隔壁倒是就有两家经济型酒店,开在同一幢楼里,共用同一个服务台,左边是莫泰,右边是如家。不仅来录节目的嘉宾都住这儿,节目组的编导摄像们也住这儿。所以,这么偏僻的地儿,这两家酒店倒是天天爆满。

节目组请的每个嘉宾,都有一个专门的内容编导从头到尾跟着,负责胡大师的是一位85后的小王编导,刚满30,在电视台已经是老前辈了。每次录节目,都要在这个六环以外的录影棚连待半个月。因为工作太忙,小王编导就把女友请过来,前几天在《朗读者》的录制舞台上求婚成功。

看《朗读者》的时候,无论是董卿还是每位嘉宾,皮肤都超级好。这其实是灯光师打光的功劳。彩排的时候,有一位叫珈妮的工作人员代替董卿坐在位置上调光,就是俗称的“光替”。每个嘉宾的光都打得不一样,按编导的话说,“您本人来了,调得好一点”。调光的过程很复杂,也很枯燥,十几个工作人员坐在黑暗的剧场里,盯着眼前电脑大的屏幕,不论名气多大的嘉宾,这时都得服从命令。编导们开玩笑说,自己“永远在请嘉宾稍等”。灯光师是比利时来的,节目组给配了个翻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第九期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邹市明、冉莹颖一家朗读意外频频 却被赞"有爱"

毕飞宇的分享引发了对于家人的爱的思考,邹市明、冉莹颖一家人的朗读则像是一种可以借鉴的表达爱的模板。节目中,邹市明、冉莹颖带着两个孩子邹明轩、邹明皓一同朗读了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令人羡慕。

然而在号称真实现场的"幕后花絮"中,由于两个小朋友正值活泼好动的年纪,在朗读的过程中,时常不听指挥,淘气捣乱,令"拳王"都颇感无奈。不过对于这种失控的场面,董卿却表示:"这是我看到的最困难的一次录制,但也是最生动、最真实的一次录制。"网友们也纷纷点赞直言:"有爱的一家人,最后简直要乐翻,看了心情会变好。"尤其是这次他们朗读的就是关于家人之间表达爱的故事,在一家人的互动中,书中的故事仿佛变成了现实,有网友在看过节目后留言:"这本绘本内容真的太棒了!爱,就要勇敢的表达出来!推荐给亲子阅读的父母们。"

关于家,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都有自己的故事。但关于家人之间的爱,不同人的人却有许多相似的感受。在《朗读者》中,观众们就在毕飞宇、邹市明、冉莹颖一家和其他嘉宾的朗读、分享中学会了如何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表达这份爱,或许能让今后的生活有所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一位镁光灯下的明星,很难把她跟山区女教师的形象联系起来。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低调地在广西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九年,每年都至少待一个月。

娱乐圈向来是是非之地,浮躁之气盛行,人人都想着如何成名,如何捞金。在这样的圈子,常常会迷失,身处其中的江一燕学会了一直抽离。

明星愿意把时间用到山区的贫困孩子身上,实属难能可贵;而一年年地回去支教,坚持近十年,可以说是“做着伟大的事情了”!

出爱者爱返,福往者福归。在奉献爱的同时,她也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的回馈,成为孩子们最爱的“小江老师”。

在最近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江一燕朗读了《晶莹的泪珠》,感人至深!

2006年,因为拍一部文艺片,江一燕来到了特别贫困的广西山区。虽有思想准备,但当她到达实地后,还是傻眼了。每天爬山拍戏,大巴车开在悬崖一样的山路上。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她整个人突然被打开了,在这里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能量,“他们就像石头缝里的小草一样,一出生就要自己学会努力地去寻找阳光,而不是别人给予他”。

在大山里,她不施粉黛、素衣素颜,和留守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游戏、洗漱、抱着吉他歌唱。

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有洁癖。可当她和山区的孩子们在一起时,却仿佛忘了一切,细心体贴地照顾着他们的日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2024年朗读者第十期观后感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提起张艾嘉,大家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是——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而对于女人来说,“故事”几乎就等同于她的“味道”。

作为一个明星,张艾嘉从不刻意遮掩自己的年龄。在节目中,当被问到如何界定年龄的味道时,她坦言:“一切都来得很自然,逃也逃不掉。”而对于女人的味道,张艾嘉也用自然来形容:“味道是要被品尝的,我相信味道是来自于你自己人生的态度,你怎么看待自己,那你散发出来的东西是自然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味道。

曾经,李宗盛为张艾嘉写的一首《爱的代价》被无数人奉为最能代表爱恋成长的经典。但在当时,张艾嘉还觉得这首歌的名字“有点土”。而前两年再唱这首歌的时候,张艾嘉却发现自己的心与这首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个心经历过更多的事情了,就觉得歌里面几乎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和故事,所以特别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那一天观后感

全文共 194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当我们见证各类以文字为生的平民明星横空出世、“一战成名”时,应当感谢的绝不是什么“祖师爷赏饭吃”,而是新文化运动的各位先贤干将。没有他们整整一个世纪前的艰难推动,就不可能有现代文学革命,更不可能有这类文化领域的“庶民胜利”。

新文化运动从白话文开始,白话文的推广从标点符号开始。“句读之不知”似乎比“惑之不解”更低级。但是,当胡适等人试图引入现代标点符号来解决这个初级问题,竟然遭到那样强烈的抵触:“秤钩(指问号)也能入文吗?”

白话文革命的最根本动机和最深远影响在于达到“言文一致”的效果。所谓言文一致,简单说来,就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一致。晚清的黄遵宪说“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胡适说“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人们常常用“说一套做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来描绘人的言行分离。在新文化运动之前,人们的言行分离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状态,就是言文分离。说的是一套,写的另一套;日常语言是一套,文化积淀又是一套。

“言文一致”有助于消除言说经过文字最终过渡到行为的中间环节。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并轨,当然是前者对后者的兼容并包、雅俗共赏,让文学飞入寻常百姓家,不离乎人伦日用。由此,从文学革命而至伦理革命,再由伦理革命发展到五四时期的政治革命。五四青年们的街头演说,一定不会是大臣们的奏折体,也不大可能是西游水浒红楼体,而只能是一种更彻底的平民话语体系。只有这种言文一致的文体能够发挥出政治动员的巨大能量。

大俗之中蕴含着大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非要表达出某种民粹主义的腔调,那未免做作,也沦为乡愿。然而雅俗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通道。诗三百篇不过是时人口耳相传的歌谣,传至今日已被人们奉为大雅,正所谓“思无邪”;诗为正统时,词体被认为是轻佻浮躁,太过世俗,陆放翁生逢诗词相交之际,诗有九千首,词却不多,不过是用作世俗消遣;待后人将词奉入庙堂,民间的曲又成为世俗的代表;再后来是小说,然后是白话小说,到今日白话小说也已登上大雅之堂了。这雅俗之辨,实在是亘古不绝,绵绵不断。

为了推广白话文,当年胡适曾与古文派在诗歌层面上“斗法”。相对温和的保守派文学团体“南社”并不反对在小说和演讲中使用白话,但坚持认为诗歌是个例外,因为诗歌是“文学的高级形式”。胡适偏不信这个邪,闲来无事写了不少白话打油诗作,这些当时的旧派文人以为俗不可耐的作品有不少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中就包括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流行歌曲《兰花草》。

我们完全无须抬高这些年不断出现的某些现象级平民文人,他们的文风之所以让人眼前一亮,并非有多么的清奇超凡。恰恰相反,这些“新风气”正合于陈独秀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摇旗呐喊时,所撰的《文学革命论》中那几句标志性口号:“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白话文的推广固然有新文化运动先锋们冲锋陷阵、左冲右突的功绩,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制度背景则是数量庞大的“阅读受众”群体被批量化地生产出来了。各类新式学堂层出不穷,培养出大量现代知识阶层,他们具有一定的购买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是有钱有闲的市民阶层。

在当时的脉络中,农村被视为文化荒漠,没有哪家媒体是旨在为农民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今天则不同了。文盲几乎不存在了,文化传播的载体也一跃进入智能化、数字化阶段。技术进步貌似让世界变得更“平”、也给城乡设置同样的文化议程。因而,掌握了先进的文化手段和工具的农民,也可以在今天写出动人心弦的文字。

问题在于,为什么我们今天热捧的很多平民文人,不过是做到了“我口道我心,我手写我口”这样的最基本要求,平实记述自己生活,居然就被大家如获至宝一般孜孜以求、推崇备至?难道说,一百年来,新文化运动、白话文运动的成果遭到蚕食,以至于我们对这类返璞归真的文字感到新鲜、稀罕起来?抑或是,今天很多专“以文字为生”者,偏离这些基本要求太过遥远,以至于回归到“言文一致”、说真话、讲人话,似乎又成了一个很高的标准?再或者是,我们使用白话文一百年之后,又“增生”出某种文化的“赘疣”(官话、套话、空话、大话),以至于一些朴素的文字扑面而来时,有一种久违的感动,进而视如珍宝?

另一个大问题是,今天的阅读环境和氛围,在表面繁盛之下,也有着迥异于以往的乱象,这很像波兹曼对奥威尔和赫胥黎的比较:也许今天更值得我们担忧的,是那种淹没在一地鸡毛下的生活琐事、汪洋大海的信息浪潮之中的精神文化需求。每每看到世界读书日所披露的国民阅读质量每况愈下,我就不由得想起那句老话:“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相对于物质需要的满足,文化需要的满足谈何容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全文共 1650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朗读者》开播以来,周六晚上收看这个节目成了我最期待的事情。昨天晚上八点,我们一家人锁定央视一套,静待《朗读者》播出。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依旧一袭白裙,依旧笑容绽放,依旧口吐莲花……这一期的主题是“选择”。

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演员王千源选择自己热爱的电影角色,成就影帝梦想;托福满分的耶鲁学霸秦飞,选择回国做“大学生村官”,将青春奉献基层;著名作家麦家,选择小心翼翼陪伴儿子度过焦躁的青春期;著名演员徐静蕾的人生,因为选择坚强而更加精彩;“汉字叔叔”理查德选择为汉字贡献所有;曾是医院院长的郭小平,选择了做国内唯一一所红丝带学校校长,为艾滋病儿童提供教育。这些选择使他们走向不同的人生。

周末无趣加之众人推荐,满怀期待打开《朗读者》,没有失望,反而给了更大的念想。惊现于文字的同时,也从心底感动,看了两期看得热泪盈眶。开始喜欢这档节目,感觉它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是综艺界的一股清流。

继春节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

已播出两周的《朗读者》引起新一番的热潮。

首度“发声”的《朗读者》,第一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邀请了知名演员濮存昕、知名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等嘉宾。

在节目中,濮存昕第一个亮相,他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年少时曾患有腿疾的濮存昕,加之强烈的自尊心,他很盼望小学六年级快结束,离开这个学校,没人再叫他“濮瘸子”。没想到到了中学,“地不平”成了他的新外号。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以前濮存昕也会讲述他的这段经历,但是在《朗读者》中,他首次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人:荣国威医生。正是这位医生,帮助他扔掉了拐杖,让濮存昕拾起了自信。现在他可以骑马、打球、演戏,用更好的心态面对自己,都与和荣国威医生的遇见分不开。

柳传志畅谈因拙成巧的人生轨迹,高三时为何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节目现场柳传志重现“父亲的演讲”,朗读儿子婚礼上的家信,“柳式家训”让观众深受启发。

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压轴出场的是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董卿在现场与许先生娓娓互动,许渊冲道出了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独家趣闻。已为中外文化传输做出杰出贡献的许渊冲老人,近百岁高龄每天依然坚持工作到凌晨3、4点,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用年轻人的心态努力工作,感动了观众。

《朗读者》第一期节目,还特别邀请了四川音乐学院毕业的著名钢琴演奏家李云迪,从头到尾弹奏《朗读者》主旋律,成为一大亮点。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经典歌曲《匆匆》,充满了意境。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

上周《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此次选择分享的故事关于一份特殊的感情,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除了节目的内容注重人和情感之外,节目在包装上也用了许多心思。记者了解到,节目设置的主题形式很丰富,每期根据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节目邀请到李云迪、胡德夫等为朗读者伴奏,除了邀请柳传志、郑渊洁、蒋雯丽、徐静蕾、刘震云等诸多大家熟悉的各行各业名人外,有故事的普通人也可能参与朗读,节目组希望能“高而不冷”。

虽然节目尚未开播,不过从目前流出的一些片段,已经引起了网友们非常大的兴趣了,有网友表示很期待再有一档“爆款”节目。

[朗读者选择观后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观后感家

全文共 3357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过完春节,我发现儿子迟迟不提启程的事。我对自己说:“这不是你所期盼的嘛。再说了,儿子平时多累呀,常常是几个月不能休息一天,还要经常熬夜,在家多歇歇也是应该的。”渐渐地,我又有了新的推测,是不是儿子在恋家呢。

当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的时候,我对儿子说:“歇够了,买票出发吧。”

天底下恐怕没有一个母亲不想让儿子在家多住些天,这对一个母亲来说是最大的幸福呀!可是我太了解自己的儿子了,他一定是不忍心说出要走的话,那就必须由我赶他出发。至今我都不敢回忆当时的情景,说这几句话的时候我不敢面对儿子,说完之后我就赶紧离开去做其它事情了。

今年过完春节,我帮儿子收拾行李的时候,他说:“妈,你先别收拾嘛,我可以再歇几天呀。”我还是背对着儿子说:“已经歇透了,该出发了。”

六年前的夏天,办完了母亲的丧事,还和往常一样,我和小妹坐着同一趟列车,将要回到自己的家。

这趟车在郑州总是要停很长时间,每次都是我要等到车开了才肯离开,小妹也就下来,我们俩站在站台上,离别前的几十分钟对我们来说是那么地宝贵。

这次,小妹紧跟着我也走了下来。我们俩抱在一起痛哭起来,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站台上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我们仍旧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仍旧啜泣着,谁也不肯松开。我和小妹谁也没有开口说话,但我们在各自的心里说着同样的话:“母亲没了,我们就没了家呀。”我们不敢盼望那些节假日了,因为从此我们的心空了,我们没有精神头了。脑海中不停地闪过那一幕又一幕,每每节假日还没到来,行囊已经打好,车票早已买好。手拉肩背一路小跑汇入那回家的人流中,旅途再怎么紧张,可这颗跳动的心是轻松愉快的呀!

以前我不相信迷信,经常劝她们不要去算卦。现在我相信了,很多事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才能解释。

我不是心理学者,我的说法也许不被朋友们认同。我觉得心里的一种感觉不像一件事那样具体,随着时间会模糊,会找不到踪影的,可是将近三十年了,那种感觉,那种滋味在我的心里没有丝毫的淡化。那是在父亲去世前的几个月里,我的心莫名地揪得紧紧的,一种害怕和恐惧缠着我。那时候住着平房,家就在学校院里,夏天的夜里,星空是多么的美妙,可是从办公室走到家,我抬头看天上星星的时候,就想流泪,就有一种莫名的伤心。我常常想一个人躲到没人的地方,把想流的泪尽情地流个干净。直到几个月后,亲戚跑来送来父亲生病的消息,我悬着的那颗心才落回原位。事后我知道了,父亲在告诉我他要离开我们了。我后悔为什么没有去抓住这种感觉,为什么没有回到父亲身边亲眼看看他的身体有没有问题。

我们的母亲很了不起,在最困难的时候她能让十来口人的家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到了天国之后,还照样能保护我们。

出殡的头天晚上,狂风过后,暴雨就下了起来。盛夏的夜让我们冻得瑟瑟发抖,把母亲的衣服找出来穿在了身上。雨下个不停,时大时小,直到天亮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一家子帮忙的人一个个都打着雨伞过来了,三姐在灵棚前竖起一块儿转,并拱手作揖祈求老天爷将雨停下来,也没有管用。大概九点来钟,为母亲送行的亲戚也该来了。就在这个时候,雨停了,太阳出来了,红彤彤的。两个小时后,母亲沿着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古老街道和乡亲们告别的时候,洋灰铺过的路面被雨水冲刷地干干净净。

下午,送走最后一个亲戚,我们坐在母亲生活过的屋里。就在这时,滂沱大雨又下了起来。那一定是母亲在挽留我们,就在这个曾经装满了我们欢声笑语的家里多停留一会儿吧,这里将成为我们的怀念!

接下来是为母亲烧七。二姐送走母亲后没有马上回北京,她和小女儿为母亲烧的三七。雨下得很大,地里非常泥泞。她们打着伞准备为母亲上香的时候,雨出奇地停了下来。她们没有马上离开,和母亲说说话,看着香即将燃完的时候,她们才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当她们走出了母亲安息的那块儿地,走到了大路上的时候,雨又下了起来。

那年的八月十五,不知为什么,我和小妹还是回了老家。到家后也许我们才清醒过来,我们只能到那个地方去找母亲了,去和母亲说话了。我们打着雨伞上了哥的车,到了地边雨就停了。

要为母亲做三周年纪念了,她的弟媳带领着我们这些人,冒着酷暑为母亲扎房子和一切家具。我们都十分担心,到了那一天,这样暴晒的天气,怎么好意思让亲戚们往地里去呢?就在头天下午,记得是三点多钟,我们做好了准备,要去给母亲送汤的时候,天上飘来了云彩。云彩越飘越多,遮住了太阳,随后吹来了丝丝凉风。大门外面的人跑回去告诉家里正在忙碌的人们,天阴了,凉快了,出去看看吧。母亲的弟媳说:“看你娘照应得多好。”还是那样,直到第二天亲戚们都走了之后,太阳才出来。

刚刚过去的这个清明节,我们按照计划回家祭奠父母。远在北京的二姐总是比我们早回来几天,做一些准备工作。这次二姐到火车站接上我和小妹,我们先去看望病榻上躺了三年的嫂子。没想到正赶上嫂子病危,她的儿女说早饭午饭都吃的很好,半个小时前一切还正常呢。我们坐在嫂子的面前,虽然她呼吸困难,不能说话。但她用目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交待的事都交待了。我们陪着嫂子度过了她生命中的最后两个小时,别人都说这太巧了,偏偏我们回去了,就赶上了。我觉得嫂子冥冥之中是在心疼我们,她不忍心我们再跑一次。嫂子也是在等我们,她知道孩子们太小,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需要我们为孩子们长胆撑腰,来陪伴他们,安抚他们。嫂子更知道,三年来哥为了给她看病护理,已经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只有我们才会陪着哥全力以赴为她办好后事。

当天下午远在长沙的大姐惦记着我和小妹的行程,2:42分她询问我们是否已经下车,已经到巩义了吧?我们下车后匆匆在赶路,没有看手机。到了侄女家,嫂子已经出现呼吸困难,亲人们都在场,难受,紧张,慌乱,一时忘了给大姐报平安。一个多小时的16:11分,我给大姐发了短信:“大姐,我们已经到家,嫂子现在很不好。”16:47分,二姐给大姐发了比较确切的短信:“姐,嫂子今晚准备回老家,就这两天。”

说来也巧,大姐的大儿媳妇春兰成天在外面跑,那天却刚好在家。接到信息,孝顺的儿媳妇不可能让72岁的大姐空着肚子去赶路,她一边给大姐做饭,一边通知胡滨赶快看票,只有高铁7:11分开车,大姐的大儿子胡滨赶到家是6:20分左右,从家到高铁站开车要40多分钟,这样算来,如果路上丝毫不耽误时间,可以跟上这趟高铁。事后大姐自豪地描述道:“当时下着雨,胡滨见空就往前跑,居然按预计的时间赶到车站了。滨去买票,我赶紧往前走。他买好票后追上我,拉着我一路小跑。我们到进站口已经开始检票了。”这一切让我想起了才女董卿的一句话:“如果你想做一件事,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下着雨的长沙街道居然没有堵车,不按规则往前跑别人居然没有意见。大姐坐的那趟高铁准时在10:58分到达郑州,二儿子奇伟就等在那里。大姐说奇伟也顺利地接到了她,现在我想这点也值得记录,因为我曾经见过接站不顺利的情况。大姐到达巩义将近夜里1点钟。72岁的大姐完全可以在自己的家里睡上一个晚上,因为接下来的几天将是怎样的累,她是知道的,再加上嫂子已经走了。大姐没有那样做,儿子即便是再心疼也不敢说一声。大姐仅仅是将红色棉袄换下来,就又出门了,到芝田老家是深夜1点半钟。

守夜是儿女们的事,嫂子只有一双儿女,即使加上孝顺的儿媳妇,人也还是太少了,再加上他们都太年轻。我们姐妹就排了班,和孩子们共同为嫂子守夜。我们不仅是在告慰嫂子,也是在安慰孩子,陪护孩子,支撑孩子。尤其是大姐,白天她要为管事人把关,告诉他们为嫂子看病已经花去很多,该节俭的地方一定要节俭。晚上她一定还要轮班为嫂子守夜,我们怎么劝都不行,她说再看还能看几天呀!

我们家的孩子们也都从四面八方赶了回来,他们要亲自送一送妗妗。小博很让我难忘,她的女儿将近三岁,平时晚上不是妈妈陪着睡,就是姥姥二姐陪着才能睡觉。小博让自己的老公给女儿撒个慌,连夜买票就赶回来了。这不仅让我想起了几年前我的一个同事去世了,她平时为孙子做炸鸡自己从没舍得吃过,可孙子因为腿疼没有去火葬场送送奶奶,这个孙子已经是初中生了呀,更何况又不用徒步,我们都非常愤慨。小博从北京跑回来送的是她的妗妗,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呀!可这是他们惦记的家呀,家里的一切事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一切都阻挡不了他们回家的脚步。

我怎么会写下这些东西呢?家所包含的东西那么多,难道只有这些刻骨铭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cctv朗读者观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868 字

+ 加入清单

文化类节目受追捧,使得央视也找到了正确的打开方式。央视,真人秀时代的落后者,出现在央视平台上的真人秀显得那么水土不服,以至于灿星《了不起的挑战》播出一季后就换了平台。此番《朗读者》开播,并且挤掉了《星光大道》的排期,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几近全面沦陷的央视综艺,在娱乐化浪潮中前后失据的央视综艺,似乎明晰了自己的发展定位,找准了与平台调性相契合的节目类型。凭借《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在综艺林立的山头,央视顺利安营扎寨。对《朗读者》,央视也给出了极大的平台礼遇,节目在中央一套和三套周六日晚八点黄金档播出,开播当晚《新闻联播》特意作了节目预告推介。

天时地利之外,《朗读者》成事更有人和。这是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制作的节目。作为央视一姐,董卿并不高调,13年主持央视春晚的经历,敌不过《中国诗词大会》上仿佛是信手拈来的吟诵为她在社交网络吸的粉。腹有诗书气自华,媒体似乎发掘出一个新的董卿,争相献上赞美之词。杨澜之后,中国电视荧屏上要论知性、落落大方的主持风格,董卿确是独一份。这样的主持人,与《朗读者》的节目气质是契合的,二者互相成就。董卿也把自己的文化趣味带进了节目中,《朗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过去一年准备的结果,也不是之前一年在美国学习的结果,它是二十年的积淀。”

话虽如此,《朗读者》的诞生之路亦不乏坎坷。策划一年多,即使有董卿和央视的背书,找冠名商、拉赞助还是一样难。文化类节目要怎么做得抓人?这是横在节目制作方和广告商面前的难题。文化类节目的呈现出口有限,汉字书写、诗歌吟诵、成语接龙、国学典故、猜灯谜等形式几乎已被穷尽;而若不包含竞技、PK元素的话,则节目形式又将更为简单。

《朗读者》以“朗读”为切入口,它很像一个读书沙龙,董卿是知性的女主人。国外有作家朗读自己作品的传统,巴黎街头,随意走进一家书店,里面就可能有一个作家,在面对听众朗读自己的新书。电影《成为简·奥斯汀》的最后就是作家朗读的镜头,《冰与火之歌》作者乔治马丁兴致来时也会自己读一段。与《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一样,朗读是一种颇雅的文化活动,但其实并不是作者的特权。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首期的主题是“遇见”,邀请了许渊冲、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鲜花山谷夫妇、无国界医生蒋励等六组嘉宾来作朗读和分享。有明星有企业家有学者有素人,嘉宾类型丰富又有层次感。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濮存昕带着小时候身患小儿麻痹症的故事而来,以一段老舍先生的《宗月大师》,来感谢改变他一生命运的荣国威医生。别人对你的帮助,不是理所应当;在有能力帮助别人时,不要事不关己。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之后上场的是无国界医生蒋励,中国版“姜暮烟”,她远赴阿富汗进行医疗救助。从炮火中走来的蒋励和她的同行者们,共同朗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Bob Dylan的《答案在风中飘扬》(“Blowing in the wind”),美国六、七十年代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圣歌,《阿甘正传》中珍妮在舞会上演唱的歌曲。

“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出现在《朗读者》中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要朗读在儿子柳林婚礼上的致辞。致辞写得很好,“我荣幸地有机会给柳林当爹有四十几年的历史了”幽默开场,勉励他们“真正理解,有理想而不理想化,以强大的心脏去面对未来”。带着紧张、兴奋和幸福综合的复杂情感,这是企业家的另一面。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成都的鲜花山谷夫妇,一千两百亩花田是爱的承诺,结婚26年还保持着为对方读情诗的习惯。他们为观众带来了朱生豪写给宋清如的情书。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世界小姐张梓琳刚刚生下女儿,她朗读的是作家刘瑜写给自己女儿的文章《愿你慢慢长大》,年轻妈妈非常动情。

96岁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压轴登场。现场朗诵林徽因悼念徐志摩的《别丢掉》,动情处热泪盈眶。他是“诗译英法唯一人”,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100岁前翻译完莎士比亚所有作品。董卿为了烘托,问场下观众:“床前明月光都会背,怎么翻?哪个英文好点的跟我说你敢翻?”许老可爱极了,忙不迭地接茬“这个不难翻的”,然后开始解释,场上场下笑声一片。许老桃李满天下,节目的最后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学生朗读他翻译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青春主题观后感

全文共 277 字

+ 加入清单

5月6日(周六),《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邀请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曾几何时,提起文化类综艺,总是会给人以“小众”的印象。一些节目即便质量不差也难以引发全民热潮。然而近几个月来,央视《朗读者》却凭借强势的表现颠覆了大家的想象。自2月18日开播以来,《朗读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全民朗读风暴,从“遇见”到“陪伴”及至“眼泪”“第一次”……十一期不同主题的朗读为观众带来了几十篇美好的文章和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更引发了现象级的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皱市明一家观后感

全文共 292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家,我们有着太多复杂的情感,也有太多值得分享的故事。今天晚上,《朗读者》以“家”为主题词,邀请到中国拳王邹市明一家四口与大家一起分享和“家”有关的故事。

邹市明夫妻带着两个可爱的儿子一上台,主持人董卿形容这一家是“刚柔并济”。相比邹明轩的活泼,弟弟邹明皓则文静不少。

原本父母朗读,孩子配合表演的设计在小朋友们不断“抢戏”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一个游戏。连董卿都不得不承认:“这是我们节目录制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最失控的一次。”不过紧接着“失控”,董卿又补充了一句“但是也是让我们觉得最快乐的一次”。

但不管怎样,丝毫不会影响到拳王邹市明的家庭幸福指数。《朗读者》只是他们一家的秀恩爱大舞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第八期江一燕观后感

全文共 50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同在朗读中分享那些和勇气有关的故事。

每个孩子,在成长时都会收获很多勇气,这些勇气支撑着我们面对长大后的各种困苦。大众眼中的江一燕,热情且充满活力,除了做演员,她还有许多不同身份: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生活丰富多彩得令人羡慕。但在《朗读者》的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

这种孤独的改变起始于一位名叫章燕的舞蹈老师,江一燕坦言,这位名字中也有一个“燕”字的“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她说:“突然有一天有这样一个老师出现在你的生命里,她又像你的大姐姐又像你最亲密的朋友,我觉得完全改变了我。”

在江一燕的记忆中,最幸福时刻之一就是燕子老师骑车送她回家的时候,“在一个孩子很孤独的阶段,她让我觉得很温暖。”甚至现在江一燕坚持的公益支教的事业,也或多或少受到了燕子老师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朗读者第八期观后感

全文共 626 字

+ 加入清单

本周六、日央视一套、三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将以“勇气”为主题词。节目中,董卿将与热衷公益支教的演员江一燕、养育了一对自闭症孩子的秋爸秋妈、“敦煌女儿”樊锦诗、“体操王子”李宁、单人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中国第一人翟墨以及著名演员汪明荃、罗家英夫妇一起,聊一聊“勇气”。

热衷做公益的演员江一燕是个“多面手”:拍照拿过《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奖,做公益支教入选过《感动中国》候选人,此外她还写书、拍电影。但在《朗读者》现场,江一燕却坦言:“我小时候是一个很孤独的孩子,不知道跟谁交流。”后来是“燕子老师”给了她许多勇气,几乎重塑了她的生命。节目中,江一燕为燕子老师朗读了一段真挚的文字。

“体操王子”李宁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现场,李宁朗读一篇文章献给带给他勇气的李宁团队和那些伴其成长的人。

从1987年认识到现在,汪明荃和罗家英相识相恋了整整30年。两人谈了22年的恋爱,直到2009年,61岁的“阿姐”汪明荃才和62岁的罗家英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注册结婚。在《朗读者》的现场,汪明荃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因为我们俩单身了很久,然后在60多岁的时候才决定结婚,我觉得这实在需要很大的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