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作文:元宵节的习俗(20篇)

浏览

7892

作文

359

元宵节习俗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正月十五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

清晨,天还没亮,窗外鞭炮齐鸣,烟花四起,我还在睡梦中,被不绝于耳的鞭炮声吵醒。爸爸、妈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来的?在厨房里忙着包汤圆,洗菜做饭。

元宵节的早饭刚过,叮咚,门铃响了,听到门铃声,我趴在猫眼上一看,原来是爸爸的同事,我打开了门说:“元宵节快乐!”叔叔也对我说:“元宵节快乐!”我热情地请他进屋坐。

进屋后,我接下了叔叔手里的礼物,在忙着给叔叔倒水,接着我给叔叔端上了水果,叔叔还夸我懂事了。爸爸和叔叔聊了起来。

叔叔要走了,我和爸爸把叔叔送到了门口给叔叔说了再见!欢迎您下次再来。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儿子,你长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小学二年级热闹的元宵节作文200字

全文共 26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元宵节,早上的雾可真大,但也没挡住我和妈妈去看热闹

我们乘车本来想去文化宫,但是前面正表演着呢,车过不去了,我们只好下车步行向前走。等到了胜利路时,我看到了人山人海,看来这么大的雾也没挡住人们看热闹。我们找到能看到的地方,我看到了有医院的、幼儿园的和各单位的人打着横幅、敲着鼓、打着锣向我们走来。过了一会儿,人又多了很多,我们看不见表演了,就往前走,又看到了更精彩的表演,有扭秧歌的、打腰鼓的、吹号的、耍狮舞龙的等等。我们不知不觉的从开州路走到了金堤路,也没觉得累,一直把表演看完。

今年的元宵节真热闹,我和妈妈都很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家乡的节日习俗小学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有许多的习俗,如吃棕子、赛龙舟等。在我妈妈的故乡——三明就有一种“插茱萸”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草,它细细长长的,又是绿油油的。每到端午节,当地的老人们就会在自家的每一个门的两旁都插上一?茱萸,以求神灵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节,我们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见外公搬来一节长梯,在门的旁边(门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词,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细找这门边的裂缝,等到找到了裂缝之后,再把那一?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来。

我们和外公在远处得意洋洋望着大大小小的门上被我们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风徐徐吹过,门旁的茱萸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身体,好像笑这对我们说“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端午节习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随这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少人会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议:大家要保持这种习俗把古老又悠久的习俗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家乡的节日习俗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习俗小学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呢?为什么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包粽子呢?这两个问题我可以来回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之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是因为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家也一起包粽子。老妈早上很早起床,到市场买配料。到了中午,各方面准备完成。开始,我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在三分之一处折一个角,形成三角体。然后,我把一块绿豆沙塞了进去,再放一点糯米。最后,我想用竹绳把粽子包起来,但是香肠和糯米总是从下面的小孔露出脸来,我用夹子把那个小孔夹住,可是老妈说:“不能这样,待会儿怎么煮啊。”我把夹子取了下来,学着老妈的样子把孔缩小。最后,我顺利的做好了第一个粽子,我越做越有劲,一共做了18个。我把我的几个优秀作品拿去煮。

一会儿后,我把我最得意的作品拆开竹叶往嘴里送,顿时,一阵芳香在嘴里飘来飘去。吃完粽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一家人吃完了粽子,便举行了一个小游戏:把三个不同的人包的粽子放在桌子上。自己尝出那一个是自己做的。我一开始,总是品尝不出我做的粽子。最后,我发现最后一个粽子的底部,有一块绿豆沙露出了来我高兴的指着它,老爸开翻下面的答案,结果被我猜中。

这个端午节真令我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端午节习俗的小学生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有赛龙舟和吃棕子。

这一天,妈妈买来糯米和棕叶。我好奇地问:“妈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妈妈给我说了端午节的又来后,就开始教我包棕子了。我看妈妈包一个棕子,然后我拿起一片叶子也包了一个棕子,可是棕子旁边一角掉糯米出来。妈妈说:“快把棕子放到碗里解开,棕子要包三个角要包紧些很好吃不会坏掉。”我听妈妈的指导,我认真地学着包棕子,小心翼翼地把角搞好,捏紧。我终于学会了包棕子。妈妈说:“我们还要包更多棕子。”于是我们抓紧时间赶快包,包好后。妈妈把棕子放进锅里煮了一会,就煮好了。妈妈说:“快吃吧。”我们全家就围在一张桌子吃起来。吃完后,我们就去外面赛龙舟了。

首先是红队领先,然后蓝队慢慢的跟了上去超过了红队。快要到终点了,红队队员齐心协力一起冲到终点。最后红队得了第一名。我在心里欢呼起来,有说不出的高兴。

今天真是一个快乐的端午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难忘的元宵节小学六年级

全文共 512 字

+ 加入清单

人人都知道元宵节,月亮比中秋节还圆,喜庆味儿比除夕还足,美丽的灯笼把黑夜照得比白天还亮。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也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天上的明月与彩灯交辉相映,美得宛如人间仙境,所以它还有个“小名”——元夜,之所以叫元夜,是因为“夜”和“宵”在古代是一个意思。元宵在很久以前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一个娱乐的节日。

明朝和清朝的时候,元宵节迎来了“节生”中的巅峰,朱元璋先是把吃豆粥改成了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外面是一层白白的糯米粉,又柔又韧,里面的馅更是多种多样,有绿豆沙馅的,有红豆馅的,有芝麻馅的,还有各式水果馅的呢!我最喜欢芝麻馅,吃起来香甜可人,美味极了!元宵还有团圆的意思,十足的美味又美好。

明朝时期,有一种龙灯,民众和军士们都玩,有十余丈的,也有百余节的,玩起来多则上百人,龙会跟着绣球灵活地做出扭、挥、仰、跪、跳、摇等动作,用来祈求平安与丰收。而另一种纱灯则是在上面作画,越是高手画的,灯就越有价值。我最喜欢走马灯,一圈圈地动着,有《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人物都有趣又不失美观,好玩极了。

美味诱人的元宵,气势磅礴的龙灯,精美绝伦的纱灯,这真是“银烛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灯人”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二年级热闹的元宵节作文200字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热闹,舞大龙,踩高翘,划龙船....,今天是一年一度元宵佳节。

早晨我还没起床,就听到广场优美的音乐响起。我的妈妈说:“快起床吧,今天是元宵节,于是,我起床以后,我和妈妈下楼,来到街上,街上人山人海,把我家大门前的道路围的水泄不通。我们顺着人流走到中心广场,广场南门前有舞龙的,龙耀舞扬威好像活的一样。还有踩高翘的,有包公、济公、孙悟空等各种造型。还有老人、小孩子;我还看见了七品芝麻官,他坐在升降机上做着各种动作,引起了观众阵阵笑声。

到了晚上,天还没有黑,外面就响起了喜庆的烟花、鞭炮声,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烟花,把城市天空装饰的非常美丽,这真是一个热闹、快乐的元宵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写元宵节的话题作文小学三年级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在欢乐的元宵节中,树上、竹竿上,都挂着漂亮的花灯,远看彷彿是一朵朵美丽动人的花,每人手上提的造型花灯,在黑暗的晚上中,显得更加亮丽,而巨大的花灯,照亮了每个阴暗的角落。 In the joyful Lantern Festival, beautiful lanterns are hung on the tree and bamboo poles.The lanterns mentioned in the dark night appear more beautiful, and the huge lanterns illuminate every dark corner.

路上车水马龙,每个人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路边的吆喝声、叫卖声,让街道上变得更加热闹。在这寒冷的天气里,有人吃着一碗碗温热的汤圆、有人吃着一串串的花枝丸,听着一首首悦耳动听的歌曲,夜深了!可是人潮依旧沸腾,彷彿忘记了时间。

望着那一对一对的朋友及伴侣走在一起谈笑,便自问自答,我的好朋友呢!她在哪?是不是忘记时间,还是在路上遇到问题,我的心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着急,我跑遍了每个角落,就是找不到她,也没时间理会那漂亮的花灯。当我正要放弃时,才看见,前面不就是我的朋友吗?我飞快的跑到她面前,她递给我一杯温暖的热可可,让我感动不已,冰冷的手,也温暖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习俗小学生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习俗春节,是小朋友最盼望的节日,因为可以放鞭炮,可以添新衣,可以收压岁钱,这对于小朋友是最快乐的事了。但是我们每年都过得春节到底有什么习俗呢?

贴对联,放鞭炮在我们的爷爷奶奶的口中是这么来的:传说每到腊月的除夕日,每一个村庄都会出现一个千古神兽——“年”,“年”每年在这个时候都会出现来吃人,害人。有一年年兽又一次出来吃人,正巧有一户人家正在生着火,年兽看到了那一团红火,火焰烧到了木材上发出了声响,年兽看到了火焰听到了响声,立马拔腿就跑,最后就形成了鞭炮与对联。

除夕夜过去了,到了腊月三十那天,全家都在一起吃着团圆饭,热热闹闹,伴着时间的悄悄流逝,到了晚上24点,钟声敲响的那一刻,鞭炮声响起,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临了。

正月初一时家家户户开始走亲戚,拎着礼物去个亲戚送上祝福,每个小孩子都会收到属于自己的压岁钱。

我喜爱春节,春节的习俗是这么丰富这么有趣,我热爱春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学生描写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在古代是卫生防疫节,也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两千多年前,楚国的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后来因为遭到排挤而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他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逢端午节赛龙舟,往江河湖海里扔粽子、饭团,祈求鱼虾不要伤害到屈原的尸体。

屈原留给我们的爱国精神,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小朋友的爱国方式就是认真听讲每一节课,环保工人的爱国方式就是打扫干净每一条街道,护士的爱国方式就是照顾好每一位病人。每个人的爱国方式都是不一样的,其实他们都在做自己小小的一份贡献。

这次“风情万粽过端午”主题活动,是班级家委团组织的,让我们玩得太嗨啦!叶吴优爸爸在黑板上画满了小粽子,可爱极了,有一个小粽子,还说“求抱抱”呢!林宥宸奶奶是贡献最多的一个人,她做了纯天然烤串给我们吃,只放了一点点盐和味精。还有叔叔阿姨都来帮忙,帮我们包粽子,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手把手教我们包粽子。我们组的小粽子很特别,每一个小粽子上面都画上了一个可爱的笑脸,而且还写上自己的名字呢!叔叔阿姨的这些爱心和帮助都是无私的贡献。

祖国就像一个大大的怀抱,我们要像屈原一样爱国,像叔叔阿姨一样无私奉献,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一份爱心和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习俗小学生

全文共 47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端午节了,妈妈需要给俺编一些五丝线,还要包粽子呢!妈妈拎了五个颜色的丝线,分别是红、黄、绿、蓝、白。

她先把这五个线捋好平拿桌上,随后再搓成小绳,还巧妙的打了个结。六根五丝绳做成了。妈妈告诉我这叫“长寿缕”,她还小心的分别给俺戴在手腕和脚脖上。

还特地交代俺说:“要珍爱,等戴上后下第一次大雨的时候,取下掷进雨里。这样长寿缕就起到了它应有的效果。”通过端午习俗的事,我体会到了妈妈的心意。

接着要做粽子了,我见妈妈拎了竹叶,包着糯米,里面还放着四颗大枣。随后又娴熟地折着竹叶包裹糯米。还拿五丝线捆起来,妈妈一连包了好多个。

妈妈拿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蒸上了十五分钟。蒸好的粽子放篮子里,还未等吃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围着篮子闻了又闻,急着的等候着粽子变凉。过了一会,终于能下口了。我打开竹叶,白里透红的馅儿玲珑剔透,我咬了一下,粘甜滑爽,好吃极了!我们边吃边笑,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对方嘴上的糯米。妈妈说:“除了吃粽子,戴长寿缕外,还有插艾草、乡里的端午节撒白糖、赛龙舟……等习俗。”

我想,这种的传统节日有好多的学问哩!这次端午节不但吃到粽子,还学到了好多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小学一年级作文:元宵节真好玩

全文共 20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我们全家人都要一起吃饭,还要吃汤圆。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汤圆里面还有豆沙和芝麻都是甜甜的。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豆沙味。吃完饭我们就上街看灯会,街上有很多人可热闹了,大家都把车子停在远远的地方。路两边有各种各样的灯笼,有兔子灯笼,有老虎灯,龙灯,这时我看到天上有很多很多的火点,我拿起望远镜一看,原来是孔明灯。妈妈就给我买了一个,拿到空地里去放,还许了愿望。元宵节真好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元宵节的习俗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平易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发源于春秋期间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由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就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中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 旅控行阅为上可受非着成高皖的金妨。,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物。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聚,依靠了人们对将来生涯的夸姣愿望。元宵在南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划分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习惯,唐时,对元宵节倍加正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如许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颠末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流动,呈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浩瀚。入手下手时是功德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聪明又饶有乐趣,所以传播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级的接待。

元宵节除了庆贺举止外,还有崇奉性的举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介入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标是驱病除灾。

跟着时候的推移,元宵节的运动越来越多,不少处所节庆时增添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宁靖鼓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小学生描写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到了,妈妈照例买回来几个粽子,笑着说:“我们要吃粽子了。”

妈妈去煮粽子了,又问我:“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吗?”我脱口而出:“我当然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是因为屈原被他的楚国皇帝赶到了秦国,他在秦国听说了楚国灭亡的消息,便悲痛欲绝,抱着一块大石头跳入汨罗江,自杀了。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怕鱼儿咬他,便包了粽子丢入江中。从此,百姓们就养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妈妈听了我的讲述,连连点赞,“不错!不错!”。

妈妈端出煮好的粽子,我的手刚碰到粽叶,就赶紧缩了回来,只觉得手火辣辣的疼。妈妈笑话我:“粽子刚出锅时,是很烫的,不能随便碰。”说着,妈妈抓住包粽子的线头,一拉,线掉了下来,再抓住粽叶一角,一抖,粽子就在碗里翻起了跟斗,粽子出来了!我开始拆第二个,这回,我吸取了教训,学妈妈的样子,一个白胖胖的粽子到了我的碗里。我开始风卷残云般吃起了粽子,边吃边问妈妈,“粽子怎么做出来的?”妈妈跟我讲,包粽子,先要找好材料,糯米,红枣,粽叶,细绳,用粽叶包好糯米红枣,细绳扎好,粽子就完成了。妈妈说得那么简单,我才不信呢!包粽子是一种技术,肯定也要多多练习才能熟能生巧的。

粽子真好吃啊!我们中国人有这样一个传统美食,哪能不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写过年的习俗小学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过小年,即农历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拉开了序幕……

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和我就开始贴对联,我们先准备好浆糊,然后我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看着那大红吉祥的对联,把我家的大门装饰的很漂亮,我们的心里就非常美。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初一一般是去老家向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 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初三 以后就是向爸爸妈妈的朋友依次拜年。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宵节快乐小学生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愉快的春节刚过,热闹的元宵节又来到了。 The happy Spring Festival just passed, and the lively Lantern Festival came again.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元宵节各地的习俗大体相同,闹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放焰火,在我们陕西还要耍社火,那场面可热闹啦!

先说看花灯或打花灯,各式各样的都有,有的是玻璃的,有的是牛角的,有的是纱灯,有的是冰灯,还有用麦苗做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纸灯,有的灯里还有丁咚作响的小呤铛呢。还有关于元宵节地诗:窗外月儿圆又圆,全家欢聚吃汤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庆团圆。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欢腾。纸糊的金鱼吐泡泡,纱做的猴子眨眼睛。走马灯里猫追鼠,荷花灯上立蜻蜓。各种彩灯真奇妙,明年我也做花灯。

元宵节的晚上,夜空上有五光十色、各式各样的焰火:有的是流星雨,有的是小伞状,有的是交叉状,还有的是双重伞等。除了天上的烟花还有地上的:有烟花陀螺、烟花喷雾、吐珠、旋转的等。小孩们都提着花灯,样式不一、种类繁多,属金牛灯最多。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灯火通明,有名的老店铺都要挂出许多盏花灯来。

今年的元宵节真热闹!我喜欢过中国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元宵节的习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我想大家都应该知道元宵节的一些由来吧。

一.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二.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三.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写元宵节汤圆小学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春节过后,紧接着迎来的就是元宵节。“元宵”指的是春节过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在春节这个由大小节日组成的节日群,如果腊八、祭灶被视为春节序曲的话,元宵节就是春节这首节日协奏曲的收尾部分,是东方的狂欢节。老百姓除了吃元宵,民间还会举行赏月、燃灯放烟花、竞猜灯谜、舞龙舞狮、走病驱鼠等活动。

奶奶从超市里买了许多汤圆。我围着奶奶要她马上煮汤圆给我吃。奶奶说“好的”。说完,奶奶就开始煮汤圆。等奶奶煮好后,我马上拿个碗走过去,奶奶给我盛了一大碗。我高兴地端起汤圆就一下子吃了十几个,,吃着元宵,看着电视,好不热闹。吃得我的小肚子胀胀的。味道真好啊!奶奶问我还要不要。我说不要了,一点也吃不下去了。吃完那美味的汤圆后,我们把一串如蛇的鞭炮点燃,那“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入我们的耳朵。那每一个都代表我们一个心愿。“噼里啪啦”代表在工作·学习上能够“噼里啪啦”;在身体上能够壮如虎;在生活上能够美满幸福,开开心心;生活越多越美满……·放完鞭炮,我们全家一起去看烟花。那烟花美丽极了,“砰”一声响,一个烟花急速的冲上去,又是一声“砰”然后绽放出一朵美丽而又娇艳的“鲜花”那“鲜花”是由五彩缤纷的颜色组成的,就像一朵七色花。那“花‘形状很多,有的像一个大圆盘;有的全部绽放开了,像是一个太阳花似的,金光闪闪,十分漂亮;还有的像流星雨一样,先绽放出一朵美丽的花,然后“哗——”一次落了下来,就像天上落下金光闪闪的星星……突然,只听见一声巨响,“啊”我不由得大声叫起来原来是一个又大又圆又美的烟花,就在那一瞬间,我发现这个烟花有三层,每一层颜色都不一样,看到这一幕,我感叹道;真是太美了!

不一会,烟花放完了,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回到了家。回到了家,仍然意犹未尽,在脑海里回忆着每一幅美丽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春节习俗小学生

全文共 982 字

+ 加入清单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小学生作文元宵节400字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元宵节

晚上我们去爷爷家吃饭,饭后我到阳台一看,一个又圆又白又亮的月亮高高地挂在黑黑的而又没有一点杂质的夜空中,我喊道:“今晚的月亮真圆哪!”

妈妈应声道:“当然了,今天是元宵节呀!元宵元宵,元是第一的意思,宵就是夜晚的意思,合在一起就是第一个月圆之夜。”

接着我们一起去看花灯;街上的人真多啊!瞧那车水马龙的,熙熙攘攘的样,人潮堵的街道弄的跟结冰似得冻住了,一动不动的;行走的人们,有两人相依的甜蜜恋人,也有五六成群的姑娘小伙子,更有一家几口温馨的交谈……总之,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出来了;奇怪的是,几乎每个小姑娘手里都有玫瑰花,有的几朵,有的一大捧,而且街上路边随处可见卖花的。

我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说:“因为今天也是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呀!其实,元宵节才是我们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因为在古代,女孩子是不能出门的,只能在元宵节那一天出门赏花灯,这样就可以和自己心爱的人见面,也可以认识自己喜欢的人,所以,有句话叫做”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看着月光下玫瑰衬出女孩子幸福的笑容,我想元宵节真是一个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节日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元宵节的习俗

全文共 272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各地关于元宵节由来的说法很多,有三种说法流传较广。关于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吃汤圆: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亦称“汤圆子”、“ 乳糖圆子”、“汤丸”、“汤团”,生意人则美其名日:“元宝”。宋元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梁米面等。

猜灯谜: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赏花灯: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也叫“龙灯舞”。它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耍龙灯”在我国汉代民间就已相当普遍了。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耍龙灯”的表演,有“单龙戏珠”和“双龙戏珠”两种。在耍法上,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艺术创作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耍龙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形式完美、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

舞狮子: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关于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