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小学作文:元宵节的习俗(20篇)

浏览

7889

作文

359

小学二年级热闹的元宵节作文200字

全文共 29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热闹,舞大龙,踩高翘,划龙船....,今天是一年一度元宵佳节。

早晨我还没起床,就听到广场优美的音乐响起。我的妈妈说:“快起床吧,今天是元宵节,于是,我起床以后,我和妈妈下楼,来到街上,街上人山人海,把我家大门前的道路围的水泄不通。我们顺着人流走到中心广场,广场南门前有舞龙的,龙耀舞扬威好像活的一样。还有踩高翘的,有包公、济公、孙悟空等各种造型。还有老人、小孩子;我还看见了七品芝麻官,他坐在升降机上做着各种动作,引起了观众阵阵笑声。

到了晚上,天还没有黑,外面就响起了喜庆的烟花、鞭炮声,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的烟花,把城市天空装饰的非常美丽,这真是一个热闹、快乐的元宵节啊!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描写元宵节习俗的作文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本篇由小编特别为需要描写节日作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描写元宵节习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写元宵节汤圆小学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身穿白外衣,心里甜如蜜。正月十五沿街卖,过了正月没人提!”猜猜这是什么?对了,这就是宁波有名的特色小吃——汤圆。正月十五,是吃汤圆的好日子。关于元宵节吃汤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一位宫女,名叫“元宵"长年幽居宫中,思念父母,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于是对汉武帝谎称火神奉玉帝之命,于正月十五火烧长安,要逃过劫难,唯一的办法是让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这天做很多火神爱吃的汤圆,并由全体臣民张灯供奉。汉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家人。此后,便形成了元宵节,而吃汤圆便成了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是汤圆的意思,是一种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的小吃。汤圆的煮法很多,可汤煮、油炸、蒸食。汤圆又叫汤团、粉果,因为熟了浮在水上,古代又叫它浮圆子。人们在元宵节吃汤圆,实际上是思念亲人,渴望团圆的意思。

宁波猪油汤圆的做法十分简单,先准备材料:黑芝麻、猪油、白砂糖、糯米、水、糖桂花以及工具。把黑芝麻炒熟,碾碎,猪板油去膜绞碎加白砂糖制成馅。然后,用水磨糯米粉加清水揉成糯米粉团,下剂,包入馅心,揉成圆形,就做成了汤圆。其次,在锅中加水烧开,倒入做好的汤圆,改用小火煮熟,最后,把煮好的汤圆放入碗中,撒上糖桂花,一碗香喷喷的汤圆就做好了。

做好的汤圆色、香、味俱全,白白的汤圆色泽雪白如羊脂,晶莹光亮,小巧玲珑,让人看了就忍不住想咬一口。舀起一咬,感觉皮薄而滑,糯而不黏,甜滋滋的馅一下子溢出,油香四溢,味道甜滑润爽,香甜可口,甜味在口中徘徊久而不散,十分令人难忘。"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汤圆味道令人难忘,不愧是宁波著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也是中国的代表小吃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元宵节小学4年级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就要到了,你知道元宵节名字的来历吗?“元”是开始的意思,而“宵”就是夜晚,有一个词语叫“良宵美景”,这一年最早的良宵美景是什么时候呢?当然是正月十五啦!

元宵节这一晚,街道上张罗着大大小小的花灯,走在街上,宛若遨游在灯的海洋中。花灯是元宵节最美的风景了!花灯的形态各不相同,寓意也各有千秋,比如街上挂的芙蓉灯,它的谐音为“福荣”“富荣”,象征新的一年荣华富贵,福至荣启;小朋友们提的玉兔灯,令人联想到天上的玉兔祈福平安;当然还有今年的生肖大使玉犬灯,寓意着戊戌狗年旺旺发财……灯火通明的大街上,赏灯的人们真多雅,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富足舒心的笑容!

在这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千姿百态的烟花在天上争奇斗艳。这些烟花有的像双龙戏珠,有的似银蛇乱舞,还有的像百花初放……绚丽多彩的烟花,不正是春天开放的第一丛花么?

在浩渺的天空中,飘着一盏盏孔明灯。这一盏盏孔明灯,好似一只只遨游在夜空中的梦境之船,正向那遥远的月亮驶去,又好像天上的嫦娥,把桂花的花瓣撒在了夜空中。这夜景,真是太美了!

赏灯归来,一家人围坐在自家的院子里,品尝着美味的元宵,看着天上的烟花,望着明亮的月亮,月色如水,烟花和月光相互辉映,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写过年的习俗小学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过小年,即农历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王爷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王爷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王爷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

就这样,一年一度的春节就拉开了序幕……

每一年的大年三十下午,爸爸和我就开始贴对联,我们先准备好浆糊,然后我拿着对联来到大门下,爸爸把浆糊涂在门墙上,我们急忙把对联贴了上去,看着那大红吉祥的对联,把我家的大门装饰的很漂亮,我们的心里就非常美。

在我们家乡,拜年算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任务,占据了“过年”时间这个绝大部分。初一一般是去老家向叔伯邻居拜年的,初二 就是去外婆、舅舅姨姑家拜年了。初三 以后就是向爸爸妈妈的朋友依次拜年。

这就是中国人们过年的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作文难忘元宵节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

往年的十四夜(元宵节)格外热闹,今年也不例外。吃完了糊腊羹,就跑到延昌小学,看看2011年石浦元宵节启动仪式只见操场上人山人海,有凑热闹的观众,也有许多穿好演出服,化好妆的演员。他们都整装待发,一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样子,随着县领导的一声令下,闹元宵的队伍按照次序,出发了。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蒙蒙细雨,但不能阻止我前进的脚步。

一路上,有不少的行人围观。坐在轿上的三小神仙往往是围观的对象。上面的三个小朋友,画上妆,毕恭毕敬地坐在椅子上,一个拿着金元宝,另外两个舞着旗,有趣的不得了。游行队伍中,还有舞龙,十二生肖灯,鱼灯,马灯,济公,弥勒佛,扫把星等等十分有趣的人物。

有人,当然也少不了烟花。在围观的同时,烟花也陆续燃放,刹那间,绚丽的烟火在空中盛开,旋即消逝。接着,又一声巨响,烟火如金菊般绽放,又灰飞烟灭。连续的几朵烟花,射入天空,啪的一声,火树银花般,壮观而又美丽。紫色的,红色的,蓝色的,绿色的,千万朵色彩斑斓的烟花争相开放,把夜空照成了白昼。路人不禁拍手叫好。

不知怎的,到了金山路,队伍突然停下了。原来,要开始表演了!十二生肖围成一个圈,不停打转,不一会儿,又变成了八字,相互交叉,仿佛十二生肖出现再在了我的面前,个个灵动活泼,我渐渐陶醉在他们的表演里

表演结束了,游行结束了,活动也结束了,但这个夜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小学作文难忘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难忘的元宵节小学生话题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早就听说马尾的元宵节非常热闹,每年都举办“两马同春闹元宵”活动。今年元宵节的前一天晚上,我们一家慕名前往马尾观赏花灯。 I heard that the Lantern Festival of the ponytail has been very lively, and every year, the "Two Malaysia and Spring Lantern" event is held.The night before the Lantern Festival this year, our family went to the ponytail to watch the lanterns.

到了马尾区罗星西路的赏灯一条街,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热闹非凡的场面,整条大街上都挂满了大红的灯笼。我们目之所及,到处人声鼎沸,到处亮堂堂的,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喜庆气息。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气势恢弘的大门上镶嵌着“第十一届两马同春闹元宵”几个大字,上面还有一个巨大的圆球,金光闪闪的,吸引了众多游人在拍照。

这里的花灯种类繁多,让人眼花缭乱,有荷花、蘑菇、鲜人掌等各种各样的植物形状,也有骏马、蝴蝶、鲤鱼等品种繁多的动物形状,还有一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物形状,无论哪种形状的花灯,都显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我惊叹不已。我若有所思地又走了一阵,突然,一个小舞台吸引了我的注意。传说中的八仙来到了我们身边。只见铁拐老位列其之首。

他蓬头卷须,黑脸巨眼,一副雄赳赳、气昂昂的样子;相比之下,何仙姑可“温柔”多了,她身着红蓝相间的素袍,手拿杨梅果,面目清秀,一枝莲蓬高插头上,神情专注,心平气和地注视着大地;而汉钟离则露胸袒腹,仰头朝天,眼望浮云,显得那样悠然自得……

人流越来越多,这时,我看到两个金黄色的巨形花灯,是两只大蛇的形状,只见这两只蛇盘绕着,火红的舌尖吐向中间一个大大的“春”字,很像双龙抢珠的情景,只是呈现在眼前的不是龙而是蛇。这时我才想起今年是蛇年,还是我的本命年呢,于是我也挤进去,在这留影纪念。

走着走着,我们到了金碧辉煌的马祖的灯展区,我没到过马祖,平时对马祖的了解也不多,但这里的介绍很详细,让我越看越好奇,越看越投入,真想立刻飞到那美丽的宝岛去,好好欣赏海峡那边的祖国大好河山。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比我还小的小朋友们,他们在家长的陪同下,有的手拿荧光棒在挥舞,有的带着各种动物形状的面具,还有的装扮成各种鬼脸在照相,样子十分可爱。看着他们脸上那乐开花的样子,我可以感受得到他们和我一样,一定玩得非常开心。

可惜的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九点多,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和爸妈离开了。心中期待着,明年元宵节还能够再次观赏到这种热闹的场面,再次感受这种喜庆的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元宵节习俗作文

全文共 614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古代的祝祷词是:“子胥不在。云是其婿。曹夫人已行。云是其妇。小姑可出。”念这样的词,把紫姑的人形拿到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如果觉得人形变沉了,就是紫姑的灵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紫姑是皇帝的女儿,临终时说自己平时就喜欢游玩,嘱咐身边的人在正月十五的时候,用衣服来迎接自己的魂魄,好继续享受元宵节的热闹。

后来的传说中,紫姑就变成了厕神。据说,陶侃曾经在厕所见到一个人,自称是后帝,对他说:“三年莫说,贵不可言。”意思是陶侃三年后就能发达,后来果然如此。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

古代的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明清时,北京等地正月十五日,妇女夜间约齐外出行走,一人持香前导,且须去桥。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又称“走桥”。江南苏州一带称为“走三桥”。

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八日至十八日……妇女着白绫衫,队而宵行,谓无腰腿诸疾,曰走桥。”明周用《走百病行》:“都城灯市春头盛,大家小家同节令。姨姨老老领小姑,撺掇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穴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偏头风。踏穿街头双绣履,胜饮医方二钟水。谁家老妇不出门,折足蹒跚曲房里。今年走健如去年,更乞明年天有缘。蕲州艾叶一寸火,只向他人肉上燃。”清顾禄《清嘉录·正月·走三桥》:“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止,谓之走三桥。

在现在的天津,还保留着“走百病”的习俗。因为是在农历正月十六进行,当地称作“溜百病”。但由于条件改变现在多是妇女在这一天带着老公和孩子回娘家撮一顿。

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他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分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旧时人们狩猎归来收拾猎物,兽头给狩猎的指挥,兽皮给猎获人,肉则烧烤,其间兽头前、兽皮跟、众人从,围火堆重现打猎动作。肉熟以后,众人分食。后来逐渐演变成固定的节日。节日中的巴乌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推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狞猎动作。节日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春节的习俗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习俗可多了!有贴春联、贴“福”字、剪窗花等等。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添加喜庆气氛。春联的种类很多,根据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等。“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在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在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在相应的地方。

去年的春节我们家还贴了一个倒“福”字呢。春节贴“福”字,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向往和祝愿“福气”、“福运”,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春节的习俗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我真盼望春节能早日到来!

[春节的习俗小学生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元宵节的习俗猜灯谜介绍

全文共 1000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佳节猜灯谜已经成为我们现在庆祝元宵佳节的重要组成方式,因为有趣的内容可繁可简的活动形式,每年的元宵佳节都有很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元宵佳节的习俗猜灯谜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元宵佳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佳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十分重视元宵佳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要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佳节后增加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佳节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灯谜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着:“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

第二年元宵佳节,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羊年元宵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 “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追溯元宵节的历史,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早在西汉时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开始。而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则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元宵节风俗起到了重要的推动意义。

二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此风俗更是盛极一时。

三说,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习俗

一、观灯,猜灯谜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

花灯上悬有谜语,供人猜射,流传甚广。

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而山西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则是挂花灯,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

广东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

二、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必备的食物,不论南北,不过南北叫法上有区别而已。但不管是元宵还是汤圆,都是各地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三、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龙舞。在古人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古人希冀得到龙的庇佑,舞龙灯也就成了一项元宵节的活动。

四、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

舞狮,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相传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

六、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主要是旧时养蚕人家进行,据说人们在正月十五熬好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八、送孩儿灯

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灯”与“丁”谐音)。

九、迎紫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十、走百病

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十一、偷菜

台湾,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菜。

贵州某些地方也有类似习俗。

四川元宵节的“偷”范围更广,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

此外,不少地方还有一些颇具地方色彩的活动。

放焰火,文艺踩街,是山西元宵节的必备。

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河南一些地方元宵节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

陕西也有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的习俗,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

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元宵节习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琉璃灯等等。元宵节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正月十五元宵节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309 字

+ 加入清单

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白鹭洲赏灯。我们乘公交车到市政府站,那儿已经是人山人海,道路两旁有很多的人在叫卖花灯,牛角,莹光棒,把路边装扮五光十色。

一到白鹭洲,各式各样的花灯把白鹭洲点缀得五彩滨纷,门前一头威风凛凛的大牛昂首挺立在花球上,迎接着十面八方来赏灯的游客。看那栩栩如生的鲤鱼,向征着我们的生活年年有余,还有那金灿灿的花球,象地球仪一样转动着,向征着我们的祖国一片繁荣。今晚灯会上,我发现了一种以往没见过的灯,灯笼里点着火飘在天空中,越飞越高,人们叫它“天灯”。

沿着两边的小灯笼,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了一大圈,妈妈提议回家,我只好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白鹭洲,但我还沉浸在那片灯的海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元宵节的习俗日记2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给新嫁女送灯,是旧日福建的习俗,各地送的灯品式样不尽相同,但目的一样:为了“添丁”。福州一带已嫁女未生男者,娘家多于正月初以观音送子灯送之,是谓送丁;嫁后已生男者,娘家可送各式的灯,谓“添丁仔”。闽南各地给新嫁女送的是一对白芙蓉灯,给嫁后已生男者则送一红一白的。灯内点有蜡烛,弄不好会把灯烧了。花灯失火,通常被视为喜事,叫“出丁”.白灯失火视为生男吉兆,红灯失火视为生女吉兆。那当然是人们一种愿望的表达。

闽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灯节中还有一叫“穿灯脚”的习俗,即在元宵夜里,村中新娶进门的新娘子和当年生男孩的小媳妇,必须穿红着绿,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岁大的老妇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说吉利语,从大祖词堂的灯棚下走过,一展风采。其所以这样做,目的在于向祖宗也向乡亲介绍新媳妇。至于已生男孩的小媳妇也过灯脚,在于告慰祖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元宵节包汤圆小学作文

全文共 4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元宵节,是春节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通常在这一天里人们都要聚在一起欢度节日,有的放烟花,有的看花灯,有的包汤圆,以此来庆祝全家人的团团圆圆。当然我家也不例外。平时我都要睡懒觉到很晚,可今天因为我心里记挂着包汤圆,所以一大早就起床了。

开始包汤圆了,妈妈早已准备好了豆沙馅和鲜肉馅两种馅料,妈妈先包了起来,我的任务就是后期加工,把妈妈包好的汤圆做上记号,肉馅的就捏个尖尖的嘴,豆沙馅的就把它搓的圆圆的,以便于区分咸甜两种馅。趁着妈妈不注意,我把一个硬币放进了汤圆。听外婆说,谁要是吃汤圆时吃到这个硬币就会有好运。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和妈妈忙了一个早晨,一个个白胖胖的汤圆做好了。好似一个个白胖胖的娃娃,我们把汤圆放在锅里煮,等到汤圆一个个浮上水面就可以吃了。正当大家津津有味的吃着,只听妈妈“哎呀”叫了一声,原来硬币被妈妈吃到了,全家人都哈哈大笑起来,看来今年妈妈要走运啦。

我们今天过了一个快乐又难忘的元宵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元宵节的习俗

全文共 4385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舞龙灯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李时珍《本草纲目》说:“龙,其形有九:身似蛇,脸似马,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在古人的心目中,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而我国自古即以农业立国,风调雨顺对于生产生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古人极力希冀得到龙的庇佑,由此形成了在祭祀时舞龙和在元宵节舞龙灯的习俗。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元宵之夜,“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飞走之状。”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舞龙也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样式,主要有龙灯、布龙等。龙灯也称“火龙”,这是流行最为广泛的一种龙舞。这种龙由篾竹扎成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纸,再画上色彩。龙身有许多节、节数可多可少;但必须是单数。每节中点燃蜡烛;有的地方不点蜡烛,而是用桐油、棉纱或灯草做成的“油捻”。这种油捻燃烧力很持久,龙灯舞动时五光十色,始终不会熄灭。下面装有供舞者手持的木柄.龙前还有一人手举红色绸珠指挥龙舞。如广东阳江的《鲤鱼化龙》,灵活奇巧,善于变幻,舞龙手身着可开可合的鲤鱼皮,观众起先看到的是一条条戏水之鱼,可随着明快的乐曲突然一变,鱼儿成龙,然后一条口中喷火的鲤鱼跃过龙身,象征“鲤鱼跳龙门”之意。布龙也称“彩龙”,主要在白天表演,节中不燃蜡烛,所以表演时腾飞欢跃,好似江海波翻浪涌,气势非凡雄伟,别有一功。舞龙时循势连贯表现巨龙盘旋欢腾,动作非常复杂。有的地方闹元宵,各路龙灯汇集竟达百余条,队伍长达二三华里。每条龙灯还伴有十番锣鼓,声闻十里,甚为壮观。在海外,至今仍有许多华人社团保留着耍龙灯的古老传统,常为当地节日赛会演出。

踩高跷、舞狮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作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传说,它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中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输入中国。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狮舞是五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不过,唐代时狮舞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寻》中说:“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狮舞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南派狮舞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们逐渐形成了在元宵节时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的习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另一种说法是,吴县有一个叫张成的人,起夜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立在家中的东南角,举手召唤他。张成走上前去,女子对他说:“我是你们家的这个地方的神,明年正月十五的时候,你做好粥,上面盖上肉来祭祀我。你们家的蚕桑就能丰收。”说完这女子就不见了。张成从此以后每年都这样做,果然年年丰收。

所以在丝绸业逐渐兴盛的魏晋时候,这种风俗就流传开来。人们做好粥,祝祷说:“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家乡的习俗小学生作文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而不同的家乡也会有不同的习俗。你想知道我的家乡有什么习俗吗?别急别急,君情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家乡在广西平南县的大安镇。说到习俗,我们每年都要举行“拜社火”的活动 ,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大年初一 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拿出“拜社火”的祭品来,先在自家的大厅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饼干、糖果、桂叶、沙田柚等等,寓意着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贵”、“甜甜蜜蜜”。

在家里拜完灶神后,大家有争先恐后的赶在第一时间去社庙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万事如意、财源广进!不一会儿,村子里、镇子上,顿时响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烟花声!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怎么样?我家乡的习俗有意思吧!你家乡的习俗呢?不防也说来听听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生元宵节

全文共 679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奶奶拿了一盆糯米粉,放到了一只凳子上,叫我帮助她去拿住脸盆的边沿,不让脸盆动。我答应了一声,就帮奶奶把脸盆扶住了。然后,奶奶就拿来了一碗开水倒进了脸盆里,接着,她用双手用力地和起来。米粉很快就被奶奶和成了一团,脸盆边上的干粉还有许多,奶奶叫我再去拿一点水来倒进脸盆里有干粉的地方。她拿起和成的粉团往放有水和干粉的地方和了起来。不一会儿,奶奶就把一个粉团和好了。她还把脸盆边上的粉都沾在了粉团上面,再和了一下,现在,大功告成,就等做汤圆了。

等到吃汤圆前半个小时,奶奶开始动手做了起来。我看到她从粉团上面抓了一团粉,用手搓成了一个圆柱形,然后,在中间挖了一个孔,边挖边转,那个孔渐渐变大了。接着,奶奶把剁好的肉泥放了一点进去。然后,她就把这一个汤圆收口了。我看着奶奶做的样子觉得自己也心动了,也想亲手去做汤圆。我立刻跟奶奶说了一声就动手做了起来。我像奶奶一样做着。我觉得没有自己做得没有奶奶那样容易,但是也把一个汤圆做好了。奶奶看了看说:“嗯,第一个能够做得这么好,已经不错了。”接着我又跟着奶奶做了下去。不到二十分钟,我们就把汤圆全部做好了。

接着,就是煮汤圆了。奶奶把水浇开,就放了一半汤圆下去。这时,锅子里的热气冒了起来,人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

烧了几分钟,奶奶倒了两次冷水,才揭开锅盖说:“好了,现在可以盛起来吃了。”这时,我看到汤圆已经全部浮在了水面上。爸爸动手盛汤圆。他先给我盛了一碗。我却把第一碗端给了奶奶,让奶奶先吃。这时,奶奶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了。然后,我接过爸爸递给我的汤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啊,今天的汤圆真好吃,我比平时整整多吃了一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元宵节包汤圆小学作文

全文共 665 字

+ 加入清单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家家户户都在用笑脸迎接元宵节的到来。 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赶着做“元宵”我认为元宵其实是和汤圆一样的。都是那么园,那么白,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我觉得包元宵好好玩,在元宵里放入各种馅儿:芝麻,豆沙,桂圆,果仁等等,然后再包好。我想“元宵”这个“元” 和团圆这个“园”是谐音,大概就是要把元宵搓得很圆才行,包好的元宵再放入锅里煮。这样元宵就做好了,家家户户就围在一起吃元宵了。就像这句话“闹元宵,煮元宵,骨肉团聚,满心喜。”

元宵节还可以观花灯。大街上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热闹而美丽。在这一天还可以猜灯谜,在灯笼下贴上一张张灯谜纸,既可以动脑筋,又可以观灯,还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礼物,真是一举多得啊!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听妈妈讲元宵节还是中国的“情人节” 。这一天,情侣们手拉着手一起去观灯、看表演。笑声洋溢着整条街,幸福洒满每个人的心。

元宵节那一天最热闹的无过于放礼花了,街上人很多,每个人都站在了最佳观赏烟花的位置。放烟花的人来了,他点燃了烟花,“呯呯”开始放了。看,一只像老鼠一样的烟花冲上天了,一炸五颜六色的花点儿就在天上飞舞,过了一会儿又不见了。紧接着,又飞上了一朵花像流星雨一样从天而降,就像天女散花……人越来越多了,笑声越来越响了,一朵朵“花”也越来越好看了……大伙儿沉浸在欢声笑语的元宵夜之中。

元宵节家家户户聚在一起,累了,困了,一会儿就进入了美妙的梦乡,我想,人们也一定会笑得很开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元宵节猜灯谜小学生作文350字

全文共 2242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元宵节灯谜作文篇1

今天是农历的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元宵节”!而元宵节还有很多习俗,比如:吃汤圆、放烟花、看花灯、猜灯谜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还是猜灯谜,因为猜灯谜不仅可以锻炼我们的智力,猜对了还可以得到奖品。

我来到了活动地点,刚一进门就被一片大红灯笼所包围,一个个红灯笼上挂着一张张纸条,一张张纸条上有一个个谜语,看得我是眼花缭乱。突然,我和一个谜语撞了个正着,我想:既然会撞上,那就是有缘,就猜这个吧!这个谜语是:双木非林心相连(打一字)。我埋头苦思却百思不得其解。两个“木”再加一个心,是不是“想”字?我便接下纸条,拿到了主持人面前,说:“这是想!”主持人反问我:“你为什么会认为是想?”我说:“你看,两个木,就是:“木”、“目”,心相连就是下面那个心。”主持人问:“你确定?”我忐忑不安的回答:“我……确定!”主持人大叫:“答对了!让我们来恭喜这位幸运的小朋友!”“哦耶!”我欢呼起来,一蹦三尺高。主持人送给了我一个大红灯笼,我手里拿着灯笼十分高兴,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因为这是我通过自己的智慧得到的,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自恋着:哈哈,我真聪明!

猜灯谜真有意思,明年的正月十五我还要来,我一定会猜得更棒的!

小学生元宵节猜灯谜作文篇2

今天是元宵节,听说凌江名庭6楼举行猜灯谜活动,妈妈就早早地烧好晚饭,准备让我去大显身手了。

活动开始,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走进大厅,每个人脸上都信心百倍的样子,当然我也不例外,我快速地拿出一目十行的功夫,生怕一眨眼就被别人抢了先,拿着我认为是比较简单的灯谜不放,可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一个答案,旁边的人是拿走了一条条谜语,我急得满头大汗,可是越紧张脑中就越没思路,最后我只能象一只战败的公鸡败下阵来。唉,只能怪自己知识面太窄了。没几分钟,大厅里的灯谜已经所剩无几,看来今天是一无所获了,正想打道回府时,听到妈妈对着我喊:“康康,这里还有一张字谜,你看看会不会?”真的,在一个最不显眼的地方,还挂着一张灯谜呢,不过我现在可是一点信心都没有。

我漫不经心地一看,只见谜面是一个“炭”字,打一成语。呵呵,我脑中灵光一现,小样的,终于抓到一个我会的了,这不刚好在发下的《语文知识大全》中看到过吗,我马上拿下纸条三步并做二步地去领奖了,“小朋友,恭喜你答对了。”听阿姨这么一说,我马上猜测到底能得到啥奖品,洗洁精,餐巾纸,乒乓球。“小朋友,不好意思,奖品已经领完了,这样吧阿姨奖你一把瓜子。”这,这跟我想象中的差距也太大了吧,唉,不过瓜子就瓜子,至少这个也是通过我的劳动所得的,嘿,还别说,我真没吃过这么香的瓜子。

元宵活动结束了,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回家了。

小学生元宵节猜灯谜作文篇3

今年的正月十五日,也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我们班举行了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元宵节猜灯谜的活动。

早在放假之前,老师就叮嘱我们开学一定要带灯谜。还必须要是拿彩纸来做的。

很快,一个寒假眨眼间就匆匆忙忙的过去了,就到了开学那天——刚好也就是元宵节。

才是早上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蠢蠢欲动了,着急想去猜灯谜。更是在吃午饭时,同学们心急如焚,不停去问老师:“什么时候猜灯谜啊?中午睡觉时,我猜同学们的心情肯定是十五个吊桶大水——七上八下的。

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班门口,顿时就愣住了:几乎是全班的同学都围在墙边,你推我搡,却都没影响各自专注一心的态度。有的望着灯谜仔细思考,有的和同学在一起探讨,有的同学踱步思考极为苦恼……在这热闹的场面里,我庆幸我带了相机,第一时间把这热闹的时刻记录了下来。不过我也在猜灯谜,首先我看见了李思卓的灯谜:“石头旁边有块皮(打一字)”,我马上想到,这绝对是拼字的一个灯谜。我首先想,石头就是“石”,那么就是“石”字旁边有一个“皮”字,绝对就是“破”字了。我一问李思卓,果然没错!还有一个是邓紫荆的灯谜:“所有的甲鱼穿金衣(打一电影名)”,我想到,这绝对是用意思理解的灯谜。“甲鱼穿金衣?”那就是金颜色的啊,所以我立即想到:满城尽带黄金甲,一问邓紫荆,果然又对了!

可是,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活动快结束了,同学们都兴高采烈地举着战利品回班了,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真是一次热闹的活动啊!

小学生元宵节猜灯谜作文篇4

“一时欢喜一时愁,想来想去不对头,要是处处都想到,愁眉一展喜心头”,打一活动名称。谜底是什么呢?告诉你们吧,是“猜谜语”。不错,这堂课我们就要猜谜语。

首先,刘老师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谜语:“小小扫帚,一手拿牢,白石缝里,天天打扫”,打一生活用品。“谁能猜出这是什么”?她问大家。刚开始,教室里鸦雀无声,后来,有很多同学举起了手,一位同学说是扫帚,刘老师摇了摇头,“拖把”,“鸡毛掸子”。同学们纷纷回答。但刘老师始终微笑着摇头。“牙刷”,一位同学说。“猜对了”,刘老师终于点了头。“有谁见过用拖把和鸡毛掸子刷牙的?”“没有”!同学们哄堂大笑。有的学着刘老师的语气说话,还有的快笑破了肚皮。

接着,刘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一道谜语:“汽车一到站,乘客人不见”,让同学们猜,大家议论纷纷,有同学说是“车”,有同学说是“站”,还有同学说是“人”,大家绞尽脑汁都没猜出来。最后,刘老师告诉我们,谜底是“乖”,“乘”字下面少了个“人”字,不正是“乖”吗?“哦!”同学们顿时恍然大悟。

“叮铃铃”,下课铃响了。通过这堂有趣的谜语课,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一时欢喜一时愁,想来想去不对头,要是处处都想到,愁眉一展喜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小学生元宵节赏花灯日记300字

全文共 38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晚上,我们吃过晚饭,就和爷爷奶奶一起去荔枝湾看灯。

到了荔枝湾,我们看见两排舞狮立在两旁,张着嘴巴,好像在说:“欢迎欢迎!热烈欢迎!”两条威武的飞龙立在石碑两旁,夺取石碑上面的珠。石碑后有一条江,叫做荔枝江。江里有许多人造的巨大的荷花。有的只是一朵花苞,有的已经开得非常茂盛。我仿佛看见有几只青蛙在荷叶上捕食,蜻蜓在水里产卵的情景,有几只仙鹤立在一座假山上,有的昂首挺胸,有的低头捕鱼,还有的单脚站着睡觉呢!再往前走,会有一座塔,有十二只动物围着它,分别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也就是十二生肖。听奶奶说,围着这座塔走一圈,就会有好福气。最漂亮的就要指那个用灯做成的一个洞了。这个洞是用许多条灯架成一个半圆形,就像一座桥。走进这里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花的世界用花编织成花藤。花瓣满天飞舞,美丽极了!

我们围着荔枝湾走了一圈,就依依不舍地回家了。

展开阅读全文